第七章 臧否人物:是非功過自有後人評說

關燈
,知道您一向喜歡簡樸,不喜歡逢迎。

    您說:“凡飲食供應,都應儉樸,不要過分奢侈,浪費人民錢财。

    ”您又說:“現在民窮财盡,寬一分,人民就得一分好處,一定要體諒。

    ”您的種種懇切的教導,說得很多。

    我相信您的話是為國為民,是從心裡說出來的,絕非空話。

     但是,您奉命南下以後,沿途情況,浙江派的前路探聽的人都說,各處都辦酒席,每席要花三四百兩銀子,平常夥食都是山禽野味,不易弄到的東西。

    供應極為華麗,連便壺都用銀子做。

    這種排場,是和您頒行的布告大大相反的。

     都察院長官出來檢查鹽政,是少有的事。

    因為少有,所以百姓有疾苦的要求告狀,有貪酷行為的官要改正,百姓也會得到少有的好處。

    現在情況是州縣怕接待不周到,得罪都察院長官,極力買辦。

    百姓為出錢傷腦筋,怨聲不絕。

    百姓沒有得到少有的好處,反而苦于少有的破費。

    這可能是地方官屬奉承您,以為您喜歡巴結、不喜歡說實話,揣摩錯了您的真正用心吧。

     鹽法毛病,我曉得一些,沒有全盤研究,不敢亂說。

    隻是這一件事,是我耳聞目見的。

    您如來了,東西準備了,縱使您一概不受,但是東西既然買了,必然要用許多錢,百姓怨恨,誰當得起?地方官屬以今時俗例來猜測您,我又很怕您将來會因為地方官屬瞎張羅,不利于執守禮法,而後悔不及。

    這個害比鹽法不通還要大,所以敢把這些意見一一告訴您。

     義正詞嚴,話又說得很委婉。

    鄢懋卿看了,氣得發抖,想尋事革掉他的官,但他是清官,名聲好,革不得。

    就此過去,又氣不過。

    隻好放在心中,把這封信藏起來,批“照布告辦”,嚴州也不去了。

     嚴州知府正忙着準備迎接,聽說都老爺忽然不來了,正在納悶,怕出了什麼岔子。

    後來才知道是海知縣寫了信,惹了禍。

    怕連累自己,大怒,海瑞一進來,就拍桌子大罵:“你多大的官兒,敢這樣!”罵不停口。

    海瑞不說一句話,等罵完了,氣稍平了,作了一個揖就走,以後也不再說什麼。

    等到鄢懋卿巡查完了,走了,嚴州府上下官員一個也沒出事,知府這才放了心,過意不去,見海瑞時連說:“好了淳安百姓,難為了你,難為了你!” 鄢懋卿恨極海瑞,要報複,叫他管下的巡鹽禦史袁淳想主意。

    袁淳也是恨海瑞的,他巡查地方時,海瑞照規矩迎送,迎得不遠,送得也不遠,供應不豐富,有什麼需索,也是讨價還價。

    這回正好一舉兩得,也報了自己的私仇。

    這時海瑞已得朝命升任嘉興通判(知府的副職),便找一個公文上的手續不對,向朝廷告發,把海瑞降職為江西興國知縣。

     三 海瑞從江西調到北京,後來又調到南京做了幾年官,在隆慶三年(1569)六月才被派為江南巡撫,巡撫衙門設在蘇州。

    第二年四月被革職回家,隻做了半年多巡撫。

     他最恨貪污,一上任,便發出布告,嚴禁貪污,打擊豪強。

    他敢說敢做,連總督、都禦史都不怕,誰還敢不怕他。

    屬下的地方官員有貪污行為的聽說他來了,吓得心驚膽戰,罪惡較大的趕忙自動辭官。

    有的大族用朱紅漆大門,一聽海都堂要來,怕朱紅大門太顯耀,連夜把大門改漆成黑色。

    管織造的太監,常時坐八人轎子,這時吓得減去一半。

    大地主們知道海瑞一向主張限田,要貫徹均平賦稅的主張,實行一條鞭法(7),也都心懷鬼胎,提心吊膽,時刻不安。

     他在做江南巡撫的幾個月中,主要做了兩件大事。

    一件是“除弊”,另一件是“興利”。

     除弊,主要的是打擊豪強,打擊大地主,要他們把非法侵占農民的田地退出一部分還給農民。

     擒賊要先擒王,江南最大地主之一是宰相徐階,這時正罷官在家。

    海瑞要他家退田,徐階隻好退出一部分。

    海瑞不滿意,寫信給徐階,要他退出大半,信上說: 看到您的退田冊,更加欽佩,您是這樣使人意想不到的大賢大德。

    但是已退的田數還不很多,請您再加清理,多做實際行動。

    從前有人改變父親的做法,把七個屋子儲藏的錢,一會兒便都散光了。

    您以父親的身份來改正兒子的做法,有什麼做不到的呢? 把非法侵占民田的責任算在他兒子賬上,給他留點面子。

     這樣做,朝廷大官和地方鄉官都怕了,人人自危,怨聲四起。

    海瑞在給李石麓閣老信中說: 存翁(徐階)近來受了許多小人的累,很吃了點苦頭。

    他家産業之多,真叫人驚奇,吃苦頭是他自取的。

    要不退出大半,老百姓是不會甘心的。

    有錢人盡幹壞事,如今吃了苦頭,倒是一條經驗。

    我要他退出大半田産,也正是為他設想,請不要認為奇怪。

     官僚輿論說他矯枉過直,搞得太過火了,他說并不過火。

    在給譚次川侍郎信上說: 矯枉過直,是從古到今一樣的道理,不嚴厲的改革,便不能糾正過錯。

    我所改革的都不是過直的事,一定會辦好,請放心。

     又說: 江南糧差之重,天下少有,古今也少有。

    我所到過的地方,才知道所謂富饒全是虛名,而苦難倒很嚴重,這中間可為百姓痛苦,可為百姓歎息的事,一句話是說不完的。

     他不但要堅持下去,還要進一步解除百姓的痛苦,可惜幾個月後,他便被革職丢官了。

     徐家的田退出,徐階的弟弟徐陟,做過侍郎,為非作歹,殘害百姓,海瑞把他逮捕了依法制裁。

    地方官奉行政令,不敢延誤,大地主們走不動的隻好依法退田,有的便逃到别的地方避風頭。

    窮人田地被奪的都到巡撫衙門告狀申訴,海瑞一一依法判處。

    老百姓欣喜相告,從今以後有活路了。

    地主官僚卻非常恨海瑞,暗中組織力量,制造輿論,要把他趕走。

     退田隻是幫助窮民辦法的一種,另一種有效的辦法是清丈,把土地的面積弄清楚了,從而按每塊土地等級規定租稅。

    以此,海瑞做知縣,做巡撫,都以清丈為第一要事,在這基礎上,貫徹一條鞭的法令,在一條鞭規定所應征收的以外,一毫不許多取。

    這對當時農民來說,是減輕徭役,明确負擔,提高生活,發展生産的有效措施,是對人民的德政。

     興利是興水利。

    江蘇的吳淞江洩太湖之水,原來沿江的田畝,都靠這條江水灌溉。

    年代久了,沒有修治,江岸被潮水沖蝕,通道填淤,一有暴雨,便成水災,淹沒田畝,水利成為水害。

    海瑞在親自巡行調査之後,決定修治,正月興工,同月又修治常熟縣的白茆河、楊家濱等河,結合赈濟饑民,用工代赈;他親自坐小船往來江上,監視工程的進行,不久就都完工了,人民大得好處。

    原來老百姓是不敢指望開河的,一來想這樣的政府不會做這樣的好事,二來想要做也無非要老百姓出錢。

    因此流傳的民謠中有兩句話說:“要開吳淞江,除是海龍王”。

    意思是永世也開不了。

    現在人民的願望實現了,河修好了,沒有花老百姓一個錢。

     在朝官僚、在野的鄉官大族都恨海瑞。

    過往官僚因為海瑞裁節交通機構過多的費用,按制度辦事,奉朝命該供應馬匹和交通工具的隻按制度供應,節約民力和費用;憑人情但是不合制度的一概不供應,不管你是什麼來頭,這樣一來,這些人受了委屈,也恨海瑞。

    他們先後向皇帝告狀,說他偏,說他做得太過火,說他包庇壞人,打擊鄉紳,隻圖自己有個好名聲,破壞國家政策。

    海瑞成為大官僚、大地主的公敵,被奪去巡撫職權,改督南京糧儲,專管糧饷。

    這時,高拱做宰相,海瑞罵過他,他也是恨海瑞的,又把管糧的職務歸并到南京戶部(8),這樣,海瑞的職權全被剝奪,隻好告病回家了。

     在排擠、污辱、攻擊海瑞,保衛自己的利益的這群朝官中,吏科給事中(9)戴鳳翔是個代表人物。

    他向皇帝告狀,說江南在海瑞的治理下,百姓成為老虎,鄉官是肉,海瑞叫百姓拿鄉官當肉吃,把鄉官弄苦了。

    海瑞很生氣,立刻回擊,也上疏(10)給皇帝說: 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區)鄉官田宅特别多,奴仆特别多,老百姓十分怨恨。

    這種情況,恐怕在全國各地都找不出。

    &hellip&hellip老百姓告鄉官霸占田産的有幾萬人。

    &hellip&hellip二十年以來,地方府縣官都偏聽鄉官、舉人、監生(11)的話,替他們撐腰,弄得老百姓的田産一天天少下去,鄉官卻一天天富起來。

    &hellip&hellip鳳翔說百姓是老虎,鄉官是肉。

    他卻不知道鄉官已經做了二十多年老虎,老百姓做了二十多年的肉。

    今天鄉官的肉,本是老百姓原有的肉;原先被搶走,如今還出來,本來也不是鄉官的肉啊!何況過去鄉官搶占老百姓十分,如今隻還一分,還得并不多,卻就大叫大鬧了。

    我看鳳翔在家鄉,也是這樣的鄉官。

     話說得非常鋒利,有力量,既說明了情況,也指出了問題。

    鄉官二十多年來做老虎吃老百姓,你們不說話。

    如今隻要鄉官還給老百姓原來屬于他們自己的一點田地,而且隻還了十分之一,你們就說老百姓是老虎吃鄉官了。

    就說是肉吧,也是老百姓原有之肉,先前你們硬奪老百姓的肉,如今就該還,這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

    末了,一針見血地指出,戴鳳翔替鄉官訴苦,這些是鄉官的話,也是戴鳳翔自己的話,戴鳳翔要是不在朝,住在家裡,也一定是隻專吃老百姓的老虎。

     海瑞不斷遭到鄉官在朝代言人的攻擊,很憤慨。

    他給人的信中說:“一切計劃,隻有修治吳淞江的水患,因進行得快而成功了,其他都是将近成功就中止,怎麼辦,怎麼辦!這等世界,做得成什麼事業!”給皇帝告養病的疏中說,在他巡撫任上所行興利除害的一些辦法,都是采訪人民意見、研究過去制度而規定的,要求不要輕易改變。

    并說宰相光聽一些不負責任的話,多議論,少成功,靠不住;滿朝大官都是“婦人”,皇上不要聽信他們。

    用“婦人”罵人,是封建時代的錯誤看法。

    用“婦人”罵人,而且把滿朝大官一概罵盡,也是很不策略的。

    但是由此可見他的憤慨程度,也說明了海瑞這次罷官以後,在朝掌權的人一連十幾年都沒有理會他,連萬曆初年名相張居正也不肯起用他的原因。

     是的,像海瑞這種愛護人民、一切為老百姓着想、不怕封建官僚勢力、不要錢、不怕死的清官,在靠剝削人民存在的封建社會裡,又怎麼能站得住腳,做得成什麼事業呢! 戚繼光練兵 衆所周知,戚繼光(1528&mdash1587)是16世紀後期抗倭的名将。

    但是他後來在北邊十六年,訓練邊兵,保障國境安甯這一段史事,卻為他自己以前抗倭的功績所掩蓋了,不大為人所知。

     隆慶二年(1568),戚繼光以都督同知被任命為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練兵事,負責北邊邊防。

     在抗倭戰争時代,衛所官軍腐朽了,不能打仗了。

    戚繼光招募浙江金華義烏一帶農民,教以擊刺法,長短兵疊用;又以南方多水田薮澤,不利于馳逐,就根據地形,制定陣法;講求武器精利,練成一支敢戰能戰的精兵,當時戚家軍屢戰屢勝的威名,是全國皆知的。

     現在,他到北方來了,面對的地形有平原,有半險半易的地形,有山谷仄隘,各種地形都有。

    敵人,是擅長騎馬射箭的,也和倭寇不同。

    用在南方打仗的一套辦法來對付新的情況行嗎? 經過調查研究,深思熟慮,他制定了一套新的訓練辦法。

    首先針對邊軍畏敵、争功的毛病,把軍隊重新加以組織,節制嚴明,有功必賞,有過必罰。

    行伍、旌旗、号令、行軍、紮營都逐一規定了制度。

    每天下場操練,務要武藝娴熟。

    他指出:“教練之法,自有正門,美觀則不實用,實用則不美觀。

    ”專拿應付上官檢閱那一套來對付敵人是不行的。

     為了在防禦戰上取得優勢,他采用了騎、步、車、辎重結合的戰術。

    還制定了陣法,在不同地形都可運用。

    吸收了和倭寇作戰的經驗,采用了敵人的武器倭刀和鳥铳,把原來的火器“大将軍”、佛郎機、快槍、火箭等都加以改進和提高。

    長短兵疊用的原則進一步得到發揮。

     更重要的是使将士和全軍都有共同的目标和信念,在練了兩年兵,修築了防禦工事以後,他大會諸将,登壇講話,三天之内把所有問題都講透了,要諸将回去以後,傳與軍士,要人人信服,字字遵守,萬人一心。

    同時編了一部書叫《練兵實紀》分發給每隊,每隊擇一識字人誦訓講解,全隊口念心記,充分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為了給廢弛已久的邊兵以紀律的榜樣,他調來浙江兵三千,剛到便在郊外等候檢閱,恰好這天下大雨,從早到晚一刻不停,三千兵像牆一樣站着,沒有一個亂動的,邊軍看了,大吃一驚,才懂得什麼叫軍令、軍紀。

     在戚繼光以前,守邊的将軍十七年間換了十個,大都是打了敗仗換的。

    戚繼光在邊鎮十六年,敵人不敢入侵,北邊安定。

    他走了以後,繼任者繼承他的成規,也保持了邊防幾十年的安定。

     經驗是從實踐中得來的,經過總結,提高成為理論。

    但是實際情況又千差萬别,拿此時此地的經驗硬應用于彼時彼地,就非碰壁不可。

    這裡又有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問題。

    戚繼光在南方、北方軍事上的成功,原因是善于從實踐中總結經驗,更重要的是不以成功的經驗硬應用于不同的地點和敵人,而甯願從頭做起,以具有普遍性的理論原則來指導實踐。

    在這一點上,戚繼光練兵的故事在今天說來也還是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的。

     關于魏忠賢 一、生祠 替活人蓋祠堂叫作生祠,大概是從那一個時代父母官“自動”請老百姓替他立長生祿位而擴大之的。

    單有牌位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