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臧否人物:是非功過自有後人評說
關燈
小
中
大
天,敵軍始終沒有占到便宜,聽說各路援軍就要到達,怕歸路被截斷,隻好解圍退兵,北京的保衛戰就此勝利結束。
景帝以于謙功大,加官為少保(從一品),總督軍務。
景泰元年(1450)大同守将報告也先派人來講和,于謙嚴令申斥守将,從此邊将都堅決主戰,沒有一個人敢倡議講和的。
也先看到明朝有了新皇帝,不承認明英宗,便在蒙古重立英宗為皇帝,來和明朝對抗,結果明朝政府置之不理,這個法寶也不靈了。
俘虜到皇帝,不但沒有用處,還得供養,成了累贅,便另出花招,派使臣聲明願意送還皇帝,制造明朝統治階級的内部矛盾。
明朝大臣都主張派使迎接,景帝很不高興,說我本來不願做皇帝,是你們要我當的。
于謙說,皇位已定,不可再變。
也先既然提出送回皇帝,理當迎接,萬一有詐,道理在我們這面。
景帝一聽說皇位不再更動,忙說依你依你。
派大臣接回英宗,一到北京,就把這個皇帝關在南宮裡。
從景泰元年到景泰七年(1450&mdash1456),于謙在兵部尚書任上,所提的意見,明景帝沒有不同意的。
朝廷用人,也一定先征求于謙意見,于謙不避嫌怨,有意見便說,由此,有些做不了大官的人,都恨于謙,有些大官作用比不上于謙的,也恨于謙,特别是徐珵,他一心想做大官,拜托于謙的門客,想做國子祭酒(大學校長),于謙對景帝說了,景帝說,這人倡議逃亡,心術不正,怎能當這官,敗壞學生風氣。
徐珵不知于謙已經推薦,反而以為是于謙阻撓,仇恨越發深了。
改名有貞,等候機會報複。
大将石亨原先因為打了敗仗削職,于謙保薦領軍抗敵立了功,封侯世襲。
他嫌于謙約束過嚴,很不樂意。
保衛北京之戰,于謙是主帥,功勞最大,結果石亨倒封了侯爵,心裡過意不去,寫信給景帝,保薦于謙的兒子做官。
于謙說國家多事,做臣子的照道理講不該顧私恩。
石亨是大将,沒有舉薦一個好人,一個行伍有功的,卻單單舉薦我的兒子,這講得過去嗎?而且我對軍功,主張防止僥幸,絕不敢以兒子冒功。
石亨巴結不上,反而碰了一鼻子灰,越發生氣。
都督張打仗失敗,為于謙所劾。
太監曹吉祥是王振門下,也深憾于謙。
這批人共同對于謙不滿,便暗地裡通聲氣,要搞倒于謙,出一口氣,做升官的打算。
于謙性格剛直,處在那樣一個時代,遇事都有人出來反對,隻靠景帝的信任,做了一些事。
他在碰到不如意事情的時候,便拍胸歎氣說:這一腔熱血,竟灑何地?他又看不起那些庸庸碌碌的大臣和勳臣貴戚,語氣間時常流露出來,恨他的人便越發多了。
他堅決拒絕講和,雖然明英宗是因為明朝拒和,也先無法利用才被送回來的,心裡卻不免有些不痛快。
這樣,在明景帝統治的七年間,在表面上,于謙雖然權力很大,在另一面,卻上上下下都有人對他懷恨,隻是不敢公開活動而已。
于謙才力過人,當軍務緊急,頃刻變化的時候,他指揮若定,眼睛看着報告,手頭屈指計算,口授機宜,合于實際,底下的工作人員看着,不由得衷心佩服。
号令嚴明,不管是勳臣宿将,一有錯誤,便報告皇帝行文申責,幾千裡外的守将,一得到于謙指示,無不奉行。
思慮周密開闊,當時人沒有能比得上的。
憂國忘身,雖然立了大功,保住了北京城,接還了皇帝,卻很謙虛,口不言功。
生性樸素儉約,住的地方才蔽風雨,景帝給他一所西華門内的房子,幾次辭謝不許才搬過去。
“土木之變”後,索性住在辦公室裡不回家。
晚年害了痰病,景帝派人去看,發現他生活過于儉約,特别叫宮内替他送去菜肴。
有人說皇帝寵待于謙太過了,太監興安說,這人日日夜夜為國家操心,不問家庭生活。
他要去了,朝廷哪兒能找得這樣的人!死後抄家,除了皇帝給的東西以外,更沒有别的家财。
景泰八年(1457)正月,明景帝害了重病,不能起床。
派石亨代他舉行祭天儀式。
石亨認為景帝活不長久了,便和徐有貞、曹吉祥、張等陰謀打開南宮,迎明英宗複位,史稱“奪門之變”。
明英宗第三次做了皇帝,辦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于謙和大學士(宰相)王文關在牢裡。
石亨等誣告于謙、王文謀立外藩(明朝皇帝的本家,封在外地的),法司判處謀逆,應處死刑。
審案時,王文據理申辯,于謙笑着說,這是石亨等人的主意,申辯有什麼用。
判決書送到明英宗那裡,英宗還覺得有些過意不去,說于謙實在有功。
徐有貞說,不然,不殺于謙,奪門這一着就說不出名堂來了。
于謙、王文同時被殺,明景帝也被絞死,這一年于謙六十歲,明景帝才三十歲。
于謙死後,家屬被充軍到邊地。
大将範廣、貴州巡撫蔣琳也因為是于謙所提拔的牽連被殺。
還刻闆通告全國,說明于謙的罪狀,這個闆子一直到成化三年(1467)才因有人提出意見毀掉。
曹吉祥是于謙的死對頭,可是他的部下指揮朵兒卻深感于謙的忠義,到刑場祭奠痛哭,曹吉祥大為生氣,把他打了一頓。
第二天,朵兒又去刑場祭奠了。
都督同知陳逵冒着危險,收拾于謙的屍首殡葬,過了一年,才歸葬杭州。
廣大人民深深悼念于謙,當時不敢指名,作了一個歌謠: 鹭鸶冰上走,何處覓魚嗛? 魚嗛是于謙的諧音,這個民族英雄的形象是永遠留存在人民的記憶中的。
明末抗清民族英雄張煌言有一首詩: 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 日月雙懸于氏廟,乾坤半壁嶽家祠。
于謙的事迹直接教育了這個有骨氣的好漢,甯死勿屈,保持了民族的正氣。
石亨的黨羽陳汝言代于謙做兵部尚書,不到一年就撤職抄家,有很多金銀财寶,明英宗叫大臣們參觀,并說,于謙在景泰朝極被親信,死後沒有一點家業,陳汝言怎麼會有這麼多!石亨聽了,說不出一句話。
過些日子,邊方傳來警報,英宗很發愁,恭順侯吳瑾在旁邊說,要是于謙在的話,不會有這情況。
英宗聽了也說不出一句話。
于謙的政敵都先後失敗,徐有貞充軍雲南,石亨下獄死,曹吉祥造反滅族。
明憲宗成化元年(1465),于謙的兒子于冕遇赦回家,寫信給皇帝申冤,明憲宗恢複了于謙的官位,派人祭奠,祭文中說:“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唯公道之獨持,為權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
”這幾句話,傳誦一時。
于謙的名譽恢複了。
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谥于謙為肅愍,并建立祠堂,号為旌功。
明神宗萬曆時又改谥忠肅。
杭州、開封、山西和北京的人民都建立了他的祠堂,廣大人民永遠紀念這個保衛北京城的民族英雄,永垂不朽! 于謙的著作流傳到今天的有《于肅愍公集》八卷,《少保于公奏議》十卷。
演繹他的故事的小說有孫高亮所著的《于少保萃忠全傳》十卷。
海瑞的故事 一 海瑞的時代,是明封建王朝從全盛走向衰落的時代。
他生在正德九年,死于萬曆十五年(1514&mdash1587),一生經曆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個皇帝。
這幾十年中,社會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土地更加集中了。
皇帝侵奪百姓的土地,建立無數皇莊,各地親王和勳戚、貴族、大官僚都有莊田,親王的莊田從幾千頃到幾萬頃。
嘉靖時的宰相嚴嵩和徐階都是當時最大的地主。
萬曆時期有一個地主的田地多到七萬頃。
農民的土地被地主所侵奪,淪為佃農、莊客,過着牛馬般的生活。
莊園的莊頭作威作福,欺侮百姓。
貴族和官僚的家裡養着無數的奴仆,有的是用錢買的,有的是農民不堪賦役負擔,投靠來的。
他們終年為主人服役,除家庭勞役外,有的學習歌舞、演戲;有的紡紗織布,四外販賣;有的替主人經營商業,開設店鋪,沒有工資,也沒有自由,世代子孫都陷于同一命運。
國家所控制的人口減少了,因為一方面農民大量逃亡,流散四方;另一方面一部分人口淪落為奴仆,戶口冊上的人口數字日漸減少。
同時土地的數字也減少了,這是因為農民流亡,田地抛荒;莊田數目越來越大,莊田主的貴族和官僚想法不繳或少繳錢糧,這樣,向國家繳納地租的土地就越來越少。
更嚴重的是中小地主和上中農為了逃避賦役,隐蔽在大地主戶下,大地主的土地越多,勢力越大,把應出的賦役分攤在農民的頭上,農民的負擔便越重,階級矛盾便越尖銳。
這個時期,是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的時期。
貪污成為政治風氣,正德時劉瑾和他的黨羽焦芳等人,公開索取賄賂;嘉靖時的嚴嵩父子、趙文華、鄢懋卿等人,從上到下,都要弄錢,不擇手段。
以知縣來說,附加在田賦上的各項常例(1)就超過應得的薪俸多少倍;上京朝見,來回路費和送京官的賄賂都要農民負擔。
徐階是當時有名的宰相,是嚴嵩的對頭,但是,他家就是松江最大的富豪、最大的地主,也是最大的惡霸。
京官、外官忙于貪污,水利沒有人關心了,許多河流淤塞了。
學校沒有人關心了,府縣學的生員名為學生,到考試時才到學校應付。
許多農民産業被奪,田地沒有了,卻得照舊納稅,打官司的人越來越多了。
這個時期是政治最為腐敗,貪污成為風氣的時期。
也正是這個時期,倭寇(日本海盜)猖獗,沿海一帶,經常受到倭寇的威脅。
浙江、福建兩省被倭寇侵略最嚴重。
明朝政府集中了大量兵力,把這兩省合成一個防禦性的軍事體系,設總督(2)管轄軍事。
軍隊增加了,軍饷相應增加,這些負擔也自然落在農民身上。
大地主的兼并,官吏的貪污,倭寇的侵略,使農民生活日益困苦。
表面上熙熙攘攘,一片繁榮景象,骨子裡卻蘊藏着被壓抑的千千萬萬農民的憤怒,一觸即發。
海瑞的時代就是這樣一個時代。
二 海瑞任浙江淳安知縣的時候,總督是嚴嵩的親信胡宗憲。
淳安是山區,土地貧瘠,老百姓都很窮,山上隻産茶、竹、杉、柏,山下的好田地都被大族占了,老百姓窮得吃不上飯。
這個縣又處在新安江下遊,是水陸交通的樞紐,朝廷使臣,來往官僚過客,都要地方接待。
例如,經過一個普通官,就要用銀二三十兩;經過巡鹽禦史、巡按禦史等監察官員(3),要用銀一二百兩,巡撫(4)出巡,則要用銀三四百兩。
這都要百姓賠墊。
他們坐船要支應船夫,走陸路要支應馬匹夫役。
地方窮,負擔重。
有一次,胡宗憲的兒子經過淳安,仗着是總督公子,作威作福,嫌驿站(傳遞文書的站)的馬匹不稱心,供應不周到,大發脾氣,喝令跟人把驿吏捆了,倒挂在樹上。
驿站的人慌了,跑到縣衙要辦法,海瑞說:“不慌,我自有主張。
”他帶人走到驿站,一大堆人在圍着看熱鬧。
鮮衣華服的胡公子還在指手畫腳,一看海瑞來,正要分說。
海瑞不理會,徑自進驿站去,一看胡公子帶的大箱子小箱子幾十個,都貼着總督衙門封條,就有了主意。
立刻變了臉色,叫人把箱子打開,都沉甸甸的,原來裝着好幾千兩銀子呢。
海瑞對着衆人說:“這棍徒真可惡,竟敢假冒總督家裡人,敗壞總督官聲!上次總督出來巡查時,再三布告,叫地方上不要鋪張,不要浪費。
你們看這棍徒帶着這麼多行李,這麼多銀子,怎麼會是胡總督的兒子,一定是假冒的,要嚴辦!”把幾千兩銀子都充了公,交給國庫,寫一封信把情由說了,連人帶行李一并送交胡宗憲。
胡宗憲看了,氣得說不出話,怕海瑞真個把事情鬧大,自己理屈,隻好算了,竟自不敢聲張。
海知縣拿辦總督公子的新聞轟動了淳安,傳遍了東南,老百姓人人稱快,貴族官僚子弟個個頭痛,罵他不識時務。
更使人高興稱快的是另一件事:海瑞擋了都禦史的駕,拒絕他入境。
這在當時說來,是件了不得的駭人聽聞的大事。
鄢懋卿是當時宰相大奸臣嚴嵩父子的親信,嘉靖三十五年(1556)以左副都禦史的身份,出京來總理兩浙(浙東、浙西)、兩淮(淮南、淮北)、長蘆、河東鹽政。
都察院左副都禦史是朝廷最高級的監察官員之一,出巡地方時是欽差(5),掌握着進退升降官吏的建議權。
總理鹽政是名目,實質上是皇帝要錢用,叫他從産鹽、賣鹽上打點主意,多搞些錢。
鄢懋卿以監察官、欽差大臣的身份,加上有嚴家父子做靠山,一到地方,威風得很,利用職權,收受賄賂,給錢的是好官,給多的便答應升官,給少的便找題目磨難,非吃飽了不走。
總之,不管官大官小,什麼地方,什麼官,非給他錢不可,非給夠了不走。
不這樣做,除非不打算做官才行。
不隻送賄賂,還要大大地鋪張供應、迎送。
地方長官巡撫、按察使、知府(6)、知縣,大大小小都得跪着接送。
吃飯要供應山珍海味,住處要張燈結彩。
在揚州,地方請吃飯,一頓飯就花了一千多兩銀子。
他還帶着老婆一起,老婆坐五彩搭的轎子,用十二個女子擡。
連廁所都用錦緞做墊,便壺都用銀子做。
一天,輪到要巡查嚴州(今浙江建德)了,要路過淳安。
全縣人都焦急,不知怎麼辦才好。
欽差、監察官、地方長官到地方巡查,照例都要發一套條約或告示,說明來意和地方應注意事項,并且大體上也都按着老規矩,照前任的抄一遍。
告示内少不得要說些力戒鋪張、務從節儉等冠冕堂皇的話。
海瑞研究了好久,一想對了,即以其人之話還治其人之身。
便對差官說,淳安地方小,百姓窮,容不下都老爺的大駕,請從别處走吧,省得百姓為難。
他親自寫一封信給鄢懋卿,信上說: 細讀您的布告
景帝以于謙功大,加官為少保(從一品),總督軍務。
景泰元年(1450)大同守将報告也先派人來講和,于謙嚴令申斥守将,從此邊将都堅決主戰,沒有一個人敢倡議講和的。
也先看到明朝有了新皇帝,不承認明英宗,便在蒙古重立英宗為皇帝,來和明朝對抗,結果明朝政府置之不理,這個法寶也不靈了。
俘虜到皇帝,不但沒有用處,還得供養,成了累贅,便另出花招,派使臣聲明願意送還皇帝,制造明朝統治階級的内部矛盾。
明朝大臣都主張派使迎接,景帝很不高興,說我本來不願做皇帝,是你們要我當的。
于謙說,皇位已定,不可再變。
也先既然提出送回皇帝,理當迎接,萬一有詐,道理在我們這面。
景帝一聽說皇位不再更動,忙說依你依你。
派大臣接回英宗,一到北京,就把這個皇帝關在南宮裡。
從景泰元年到景泰七年(1450&mdash1456),于謙在兵部尚書任上,所提的意見,明景帝沒有不同意的。
朝廷用人,也一定先征求于謙意見,于謙不避嫌怨,有意見便說,由此,有些做不了大官的人,都恨于謙,有些大官作用比不上于謙的,也恨于謙,特别是徐珵,他一心想做大官,拜托于謙的門客,想做國子祭酒(大學校長),于謙對景帝說了,景帝說,這人倡議逃亡,心術不正,怎能當這官,敗壞學生風氣。
徐珵不知于謙已經推薦,反而以為是于謙阻撓,仇恨越發深了。
改名有貞,等候機會報複。
大将石亨原先因為打了敗仗削職,于謙保薦領軍抗敵立了功,封侯世襲。
他嫌于謙約束過嚴,很不樂意。
保衛北京之戰,于謙是主帥,功勞最大,結果石亨倒封了侯爵,心裡過意不去,寫信給景帝,保薦于謙的兒子做官。
于謙說國家多事,做臣子的照道理講不該顧私恩。
石亨是大将,沒有舉薦一個好人,一個行伍有功的,卻單單舉薦我的兒子,這講得過去嗎?而且我對軍功,主張防止僥幸,絕不敢以兒子冒功。
石亨巴結不上,反而碰了一鼻子灰,越發生氣。
都督張打仗失敗,為于謙所劾。
太監曹吉祥是王振門下,也深憾于謙。
這批人共同對于謙不滿,便暗地裡通聲氣,要搞倒于謙,出一口氣,做升官的打算。
于謙性格剛直,處在那樣一個時代,遇事都有人出來反對,隻靠景帝的信任,做了一些事。
他在碰到不如意事情的時候,便拍胸歎氣說:這一腔熱血,竟灑何地?他又看不起那些庸庸碌碌的大臣和勳臣貴戚,語氣間時常流露出來,恨他的人便越發多了。
他堅決拒絕講和,雖然明英宗是因為明朝拒和,也先無法利用才被送回來的,心裡卻不免有些不痛快。
這樣,在明景帝統治的七年間,在表面上,于謙雖然權力很大,在另一面,卻上上下下都有人對他懷恨,隻是不敢公開活動而已。
于謙才力過人,當軍務緊急,頃刻變化的時候,他指揮若定,眼睛看着報告,手頭屈指計算,口授機宜,合于實際,底下的工作人員看着,不由得衷心佩服。
号令嚴明,不管是勳臣宿将,一有錯誤,便報告皇帝行文申責,幾千裡外的守将,一得到于謙指示,無不奉行。
思慮周密開闊,當時人沒有能比得上的。
憂國忘身,雖然立了大功,保住了北京城,接還了皇帝,卻很謙虛,口不言功。
生性樸素儉約,住的地方才蔽風雨,景帝給他一所西華門内的房子,幾次辭謝不許才搬過去。
“土木之變”後,索性住在辦公室裡不回家。
晚年害了痰病,景帝派人去看,發現他生活過于儉約,特别叫宮内替他送去菜肴。
有人說皇帝寵待于謙太過了,太監興安說,這人日日夜夜為國家操心,不問家庭生活。
他要去了,朝廷哪兒能找得這樣的人!死後抄家,除了皇帝給的東西以外,更沒有别的家财。
景泰八年(1457)正月,明景帝害了重病,不能起床。
派石亨代他舉行祭天儀式。
石亨認為景帝活不長久了,便和徐有貞、曹吉祥、張等陰謀打開南宮,迎明英宗複位,史稱“奪門之變”。
明英宗第三次做了皇帝,辦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于謙和大學士(宰相)王文關在牢裡。
石亨等誣告于謙、王文謀立外藩(明朝皇帝的本家,封在外地的),法司判處謀逆,應處死刑。
審案時,王文據理申辯,于謙笑着說,這是石亨等人的主意,申辯有什麼用。
判決書送到明英宗那裡,英宗還覺得有些過意不去,說于謙實在有功。
徐有貞說,不然,不殺于謙,奪門這一着就說不出名堂來了。
于謙、王文同時被殺,明景帝也被絞死,這一年于謙六十歲,明景帝才三十歲。
于謙死後,家屬被充軍到邊地。
大将範廣、貴州巡撫蔣琳也因為是于謙所提拔的牽連被殺。
還刻闆通告全國,說明于謙的罪狀,這個闆子一直到成化三年(1467)才因有人提出意見毀掉。
曹吉祥是于謙的死對頭,可是他的部下指揮朵兒卻深感于謙的忠義,到刑場祭奠痛哭,曹吉祥大為生氣,把他打了一頓。
第二天,朵兒又去刑場祭奠了。
都督同知陳逵冒着危險,收拾于謙的屍首殡葬,過了一年,才歸葬杭州。
廣大人民深深悼念于謙,當時不敢指名,作了一個歌謠: 鹭鸶冰上走,何處覓魚嗛? 魚嗛是于謙的諧音,這個民族英雄的形象是永遠留存在人民的記憶中的。
明末抗清民族英雄張煌言有一首詩: 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 日月雙懸于氏廟,乾坤半壁嶽家祠。
于謙的事迹直接教育了這個有骨氣的好漢,甯死勿屈,保持了民族的正氣。
石亨的黨羽陳汝言代于謙做兵部尚書,不到一年就撤職抄家,有很多金銀财寶,明英宗叫大臣們參觀,并說,于謙在景泰朝極被親信,死後沒有一點家業,陳汝言怎麼會有這麼多!石亨聽了,說不出一句話。
過些日子,邊方傳來警報,英宗很發愁,恭順侯吳瑾在旁邊說,要是于謙在的話,不會有這情況。
英宗聽了也說不出一句話。
于謙的政敵都先後失敗,徐有貞充軍雲南,石亨下獄死,曹吉祥造反滅族。
明憲宗成化元年(1465),于謙的兒子于冕遇赦回家,寫信給皇帝申冤,明憲宗恢複了于謙的官位,派人祭奠,祭文中說:“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唯公道之獨持,為權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
”這幾句話,傳誦一時。
于謙的名譽恢複了。
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谥于謙為肅愍,并建立祠堂,号為旌功。
明神宗萬曆時又改谥忠肅。
杭州、開封、山西和北京的人民都建立了他的祠堂,廣大人民永遠紀念這個保衛北京城的民族英雄,永垂不朽! 于謙的著作流傳到今天的有《于肅愍公集》八卷,《少保于公奏議》十卷。
演繹他的故事的小說有孫高亮所著的《于少保萃忠全傳》十卷。
海瑞的故事 一 海瑞的時代,是明封建王朝從全盛走向衰落的時代。
他生在正德九年,死于萬曆十五年(1514&mdash1587),一生經曆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個皇帝。
這幾十年中,社會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土地更加集中了。
皇帝侵奪百姓的土地,建立無數皇莊,各地親王和勳戚、貴族、大官僚都有莊田,親王的莊田從幾千頃到幾萬頃。
嘉靖時的宰相嚴嵩和徐階都是當時最大的地主。
萬曆時期有一個地主的田地多到七萬頃。
農民的土地被地主所侵奪,淪為佃農、莊客,過着牛馬般的生活。
莊園的莊頭作威作福,欺侮百姓。
貴族和官僚的家裡養着無數的奴仆,有的是用錢買的,有的是農民不堪賦役負擔,投靠來的。
他們終年為主人服役,除家庭勞役外,有的學習歌舞、演戲;有的紡紗織布,四外販賣;有的替主人經營商業,開設店鋪,沒有工資,也沒有自由,世代子孫都陷于同一命運。
國家所控制的人口減少了,因為一方面農民大量逃亡,流散四方;另一方面一部分人口淪落為奴仆,戶口冊上的人口數字日漸減少。
同時土地的數字也減少了,這是因為農民流亡,田地抛荒;莊田數目越來越大,莊田主的貴族和官僚想法不繳或少繳錢糧,這樣,向國家繳納地租的土地就越來越少。
更嚴重的是中小地主和上中農為了逃避賦役,隐蔽在大地主戶下,大地主的土地越多,勢力越大,把應出的賦役分攤在農民的頭上,農民的負擔便越重,階級矛盾便越尖銳。
這個時期,是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的時期。
貪污成為政治風氣,正德時劉瑾和他的黨羽焦芳等人,公開索取賄賂;嘉靖時的嚴嵩父子、趙文華、鄢懋卿等人,從上到下,都要弄錢,不擇手段。
以知縣來說,附加在田賦上的各項常例(1)就超過應得的薪俸多少倍;上京朝見,來回路費和送京官的賄賂都要農民負擔。
徐階是當時有名的宰相,是嚴嵩的對頭,但是,他家就是松江最大的富豪、最大的地主,也是最大的惡霸。
京官、外官忙于貪污,水利沒有人關心了,許多河流淤塞了。
學校沒有人關心了,府縣學的生員名為學生,到考試時才到學校應付。
許多農民産業被奪,田地沒有了,卻得照舊納稅,打官司的人越來越多了。
這個時期是政治最為腐敗,貪污成為風氣的時期。
也正是這個時期,倭寇(日本海盜)猖獗,沿海一帶,經常受到倭寇的威脅。
浙江、福建兩省被倭寇侵略最嚴重。
明朝政府集中了大量兵力,把這兩省合成一個防禦性的軍事體系,設總督(2)管轄軍事。
軍隊增加了,軍饷相應增加,這些負擔也自然落在農民身上。
大地主的兼并,官吏的貪污,倭寇的侵略,使農民生活日益困苦。
表面上熙熙攘攘,一片繁榮景象,骨子裡卻蘊藏着被壓抑的千千萬萬農民的憤怒,一觸即發。
海瑞的時代就是這樣一個時代。
二 海瑞任浙江淳安知縣的時候,總督是嚴嵩的親信胡宗憲。
淳安是山區,土地貧瘠,老百姓都很窮,山上隻産茶、竹、杉、柏,山下的好田地都被大族占了,老百姓窮得吃不上飯。
這個縣又處在新安江下遊,是水陸交通的樞紐,朝廷使臣,來往官僚過客,都要地方接待。
例如,經過一個普通官,就要用銀二三十兩;經過巡鹽禦史、巡按禦史等監察官員(3),要用銀一二百兩,巡撫(4)出巡,則要用銀三四百兩。
這都要百姓賠墊。
他們坐船要支應船夫,走陸路要支應馬匹夫役。
地方窮,負擔重。
有一次,胡宗憲的兒子經過淳安,仗着是總督公子,作威作福,嫌驿站(傳遞文書的站)的馬匹不稱心,供應不周到,大發脾氣,喝令跟人把驿吏捆了,倒挂在樹上。
驿站的人慌了,跑到縣衙要辦法,海瑞說:“不慌,我自有主張。
”他帶人走到驿站,一大堆人在圍着看熱鬧。
鮮衣華服的胡公子還在指手畫腳,一看海瑞來,正要分說。
海瑞不理會,徑自進驿站去,一看胡公子帶的大箱子小箱子幾十個,都貼着總督衙門封條,就有了主意。
立刻變了臉色,叫人把箱子打開,都沉甸甸的,原來裝着好幾千兩銀子呢。
海瑞對着衆人說:“這棍徒真可惡,竟敢假冒總督家裡人,敗壞總督官聲!上次總督出來巡查時,再三布告,叫地方上不要鋪張,不要浪費。
你們看這棍徒帶着這麼多行李,這麼多銀子,怎麼會是胡總督的兒子,一定是假冒的,要嚴辦!”把幾千兩銀子都充了公,交給國庫,寫一封信把情由說了,連人帶行李一并送交胡宗憲。
胡宗憲看了,氣得說不出話,怕海瑞真個把事情鬧大,自己理屈,隻好算了,竟自不敢聲張。
海知縣拿辦總督公子的新聞轟動了淳安,傳遍了東南,老百姓人人稱快,貴族官僚子弟個個頭痛,罵他不識時務。
更使人高興稱快的是另一件事:海瑞擋了都禦史的駕,拒絕他入境。
這在當時說來,是件了不得的駭人聽聞的大事。
鄢懋卿是當時宰相大奸臣嚴嵩父子的親信,嘉靖三十五年(1556)以左副都禦史的身份,出京來總理兩浙(浙東、浙西)、兩淮(淮南、淮北)、長蘆、河東鹽政。
都察院左副都禦史是朝廷最高級的監察官員之一,出巡地方時是欽差(5),掌握着進退升降官吏的建議權。
總理鹽政是名目,實質上是皇帝要錢用,叫他從産鹽、賣鹽上打點主意,多搞些錢。
鄢懋卿以監察官、欽差大臣的身份,加上有嚴家父子做靠山,一到地方,威風得很,利用職權,收受賄賂,給錢的是好官,給多的便答應升官,給少的便找題目磨難,非吃飽了不走。
總之,不管官大官小,什麼地方,什麼官,非給他錢不可,非給夠了不走。
不這樣做,除非不打算做官才行。
不隻送賄賂,還要大大地鋪張供應、迎送。
地方長官巡撫、按察使、知府(6)、知縣,大大小小都得跪着接送。
吃飯要供應山珍海味,住處要張燈結彩。
在揚州,地方請吃飯,一頓飯就花了一千多兩銀子。
他還帶着老婆一起,老婆坐五彩搭的轎子,用十二個女子擡。
連廁所都用錦緞做墊,便壺都用銀子做。
一天,輪到要巡查嚴州(今浙江建德)了,要路過淳安。
全縣人都焦急,不知怎麼辦才好。
欽差、監察官、地方長官到地方巡查,照例都要發一套條約或告示,說明來意和地方應注意事項,并且大體上也都按着老規矩,照前任的抄一遍。
告示内少不得要說些力戒鋪張、務從節儉等冠冕堂皇的話。
海瑞研究了好久,一想對了,即以其人之話還治其人之身。
便對差官說,淳安地方小,百姓窮,容不下都老爺的大駕,請從别處走吧,省得百姓為難。
他親自寫一封信給鄢懋卿,信上說: 細讀您的布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