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臧否人物:是非功過自有後人評說
關燈
小
中
大
明代民族英雄于謙
有一首《石灰吟》: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首詩是明朝民族英雄于謙寫的,經過千錘萬擊,不怕烈火焚燒,不怕粉骨碎身,要留下清白在人間,寫的是石灰,同時象征了于謙自己的一生。
于謙(1398&mdash1457),字廷益,浙江錢塘(今杭州)人。
小時候很聰明,性格堅強。
明成祖永樂十九年(1421)二十四歲時中了進士。
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做了禦史(監察官),明宣宗的叔父漢王高煦在山東造反,明宣宗親自帶兵讨伐,高煦投降,明宣宗叫于謙當面指斥高煦罪狀,于謙義正詞嚴,說得有聲有色,明宣宗很賞識他,認為是個了不起的人才。
接着于謙被派巡按江西,發現有幾百件冤枉的案件,都給平反了。
宣德五年(1430),明朝政府為了加強中央的權力,特派中央比較能幹的官員去治理重要的地方,五月間派況鐘、何文淵等九人為蘇州等府知府。
到九月又特派于謙、周忱等六人為侍郎(中央的副部長),巡撫各重要省區。
明宣宗親自寫了于謙的名字給吏部,破格升官為兵部右侍郎(國防部的副部長),巡撫河南、山西兩省,宰相也支持這主張。
明朝制度,除了南北兩直隸(以北京和南京為中心的中央直轄地區)以外,地方設有十三個布政使司,每個布政使司(通稱為省)設有布政使管民政賦稅,按察使管刑名司法,此外還有都指揮使管軍政,号稱三司,是地方上三個最高長官,職權不同,彼此都不能互相管轄。
布政使是從二品官,按察使是正三品官,都指揮使是正二品官,兵部右侍郎雖隻是正三品官,卻因為是中央官,又是皇帝特派的,奉有敕書(皇帝的手令)可以便宜行事,是中央派駐地方的最高官員,職權就在三司之上了。
于謙做河南山西巡撫,前後一共十九年(1430&mdash1448),除周忱連任江南巡撫二十一年以外,他是當時巡撫當中任期最長的一個。
于謙極重視調查研究工作,一上任便騎馬到處視察,所到地方都延請當地有年紀的人談話,了解地方情況,政治上的得失利弊,老百姓的負擔、痛苦,該辦的和不該辦的事,一發現問題,立刻提出具體意見,寫報告給皇帝。
遇有水災、旱災也及時上報,進行救濟。
他對地方的情況很清楚,政治上的措施也很及時,因此,得到人民的歌頌和支持。
明英宗正統六年(1441)他向皇帝報告,為了解決缺糧戶的暫時困難,當時河南、山西倉庫裡存有幾百萬石糧食,建議在每年三月間,由州縣官調查,報告缺糧戶數的所需糧食數量,依數支借,到秋收時歸還,不取利息。
對老病和窮極不能歸還的特許免還。
還規定所有州縣都要存有預備糧,凡是預備得不夠數的,即使任期滿了也不許離任,作為前一措施的物質保證,這一款由監察官按時查考。
皇帝批準了這一建議。
這樣一來,廣大的缺糧戶,在青黃不接的時候,就可以免除地主的高利貸剝削了,他為窮困的農民辦了好事。
黃河經過河南,常常鬧決口,造成水災。
于謙注意水利,在農閑時動用民力,加厚堤身,還按裡數設亭,亭設亭長,負責及時督促修繕。
在境内交通要道,都要種樹、鑿井,十幾年間,榆樹、柳樹都長成了,一條條的綠化帶,無數的水井,使行道的人都覺得陰涼,沿途都有水喝。
大同是邊上要塞,巡按山西的官員很少到那裡去,于謙建議專設禦史監察。
邊地許多将領私自役使軍人,為他們私墾田地,國家的屯田日益減少,邊将私人的墾田卻日益增加,影響到國家的收入和邊防的力量,于謙下令沒收邊将的私田為國家屯田,供給邊軍開支。
于謙做了九年巡撫,政治清明,威信很高,強盜、小偷都四散逃避,老百姓過上了比較安定的生活。
由于他政治上的成就,明朝政府升他為兵部左侍郎,支二品俸祿,仍舊做巡撫的官。
在這九年中,于謙的建議到了北京,早上到,晚上就批準,是有其政治背景的。
原來這時的皇帝是年輕人,明英宗當皇帝時才十歲,太皇太後和皇太後(皇帝的祖母和母親)很敬重元老重臣三楊:楊士奇、楊溥、楊榮,這三個老宰相都是從明成祖時就當權的,比較正直,有經驗,也有魄力,國家大事都由他們作主張。
他們同意于謙做巡撫,對于謙很信任,于謙有了朝廷上三楊的支持,才能在地方辦一些好事。
到了正統後期,正統五年(1440)楊榮死,七年楊士奇死、太皇太後死,十一年楊溥死,三楊死後,朝廷上不但沒有支持于謙的力量,反對于謙的政治力量反而日益增加了,于謙的政治地位動搖了。
反對于謙的政治力量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宦官,二是權貴。
宦官王振是明英宗的親信,英宗做了皇帝,他也做了内廷的司禮監太監(皇帝私人秘書長)。
英宗年輕,什麼事都聽他的,隻是宮裡有老祖母管着,朝廷上有三楊當家,王振還不大敢放肆。
到了正統五年(1440)以後,太皇太後死了,楊榮也死了,楊士奇因為兒子犯法判死罪不管事,楊溥老病,新的宰相名位都較輕,王振便當起家來了,誰也管不住了,英宗叫他作先生,公侯勳貴叫他作翁父,專權納賄,無惡不作。
他恨于謙不肯逢迎,正統六年(1441)三月,趁于謙入朝的時候,借一個題目,把于謙關在牢裡,判處死刑。
關了三個月,找不出于謙的罪狀,隻好放了,降官為大理寺少卿。
另一種反對于謙的力量是權貴。
照例地方官入朝,是要送禮以緻納賄賂給朝廷權貴的。
于謙是清官,在山西、河南十九年,父母和兒子住在杭州,老婆留在北京,單身過着極清苦的生活。
每次入朝,不但不送禮、納賄,連普通的人事也不送,空手去,空手回,他有一首著名的詩,為河南人民所傳誦的: 手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闾閻話短長。
他這樣做,老百姓雖然很喜歡,朝廷權貴卻恨死他了。
雖然如此,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卻非常想念于謙,到北京請願要求于謙回去的有一千來起。
河南的周王和山西的晉王(皇帝的家族)也說于謙确是好官,朝廷迫于民意,隻好讓于謙再回去做巡撫。
這時,山東、陝西鬧災荒,流民逃到河南的有二十幾萬人,于謙請準朝廷,發放河南、懷慶兩府的存糧救濟,又安排田地和耕牛、種子,讓流民安居樂業。
這十九年中,于謙的父母先後死了,照當時禮法,應該辭官在家守孝三年,父母兩喪合計六年。
朝廷特别命令他“起複”,不要守孝,回家辦了喪事便複職。
正統十三年(1448)于謙被召入京,回到兵部左侍郎任上。
第二年發生“土木之變”。
瓦剌是蒙古部族之一,可汗脫脫不花、太師也先、知院阿剌各擁重兵,以也先為最強,各自和明朝通好往來,也經常和明朝發生軍事沖突。
照規定,每次來的使臣不超過五十人,明朝政府按照人數給予各種物資,也先為了多得物資,逐年增加使臣到兩千多人,明朝政府要他減少人數,也先不肯。
瓦剌的使臣往來,有時還沿途殺掠。
到正統末年,也先西破哈密,東破兀良哈,威脅朝鮮,軍事力量日益強大。
明朝使臣到瓦剌的,也先提出各種無理要求,使臣怕事,一一答應,回來後又不敢報告,也先看到使臣所答應的事都沒有下落,認為明朝背信,極不高興。
正統十四年(1449)也先派使臣三千人到北京,還虛報名額,交換的馬匹也大多驽劣,禮部(管對外工作和朝廷禮儀的部)按實有人數計算,對提出要求的物資也隻給予五分之一,還減了馬價,也先大怒,決定發兵入侵。
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瓦剌大舉入侵,脫脫不花攻遼東,阿剌知院攻宣府(今河北宣化區),也先親自領軍圍大同,參将吳浩戰死,羽書警報,不斷送到北京。
軍事情況緊急,王振決策,由明英宗親自率領軍隊阻擊,朝廷大臣以吏部尚書王直和兵部尚書邝埜、兵部左侍郎于謙為首堅決反對,王振不聽,命令英宗的弟弟郕王留守,帶領朝廷主要官員和五十萬大軍向大同出發。
邝埜随軍到前方,于謙留在北京管理部事。
王振的出兵是完全沒有計劃的。
他根本不會打仗,卻指揮着五十萬大軍。
大同守将西甯侯宋瑛、武進伯朱冕、都督石亨等和也先戰于陽和(今山西陽高),為王振的親信監軍太監郭敬所制,胡亂指揮,全軍覆沒,宋瑛、朱冕戰死,石亨、郭敬逃歸。
明英宗的大軍到了大同,連日風雨,軍中夜驚,人心悔懼,王振還要向北進軍,郭敬背地裡告訴他敵軍情況,才決定退兵。
路上又碰着大雨,王振原來打算取道紫荊關經過他的家鄉蔚州(今河北蔚縣),請明英宗到他家做客的,走了一程,又怕大軍過境,會糟蹋他家的莊稼,又下令取道宣府,這樣一折騰,鬧得軍士暈頭轉向。
到宣府時,也先大軍追上襲擊,恭順侯吳克忠拒戰敗死。
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绶帶四萬人迎戰,到鹞兒嶺,敵軍設下埋伏,又全軍覆沒。
好容易走到土木堡(今北京市官廳水庫附近),諸将商量進入懷來縣城據守,王振要保護行李辎重,便下令就地宿營。
這地方地形高,沒有蔭蔽,無險可守,掘地兩丈還不見水,也先大軍追到,把水源都占據了,軍士又饑又渴,擠成一堆。
第二天,也先看到明軍不動,便假裝撤退,王振不知是計,立刻下令移營,陣腳一動,瓦剌騎兵便四面沖鋒,明軍倉皇逃命,陣勢大亂,敵軍沖入,明軍崩潰,死傷達幾十萬人,明朝政府的高級官員五十多人都被敵軍所殺,王振也死在亂軍中。
明英宗被敵軍俘虜。
這次不光彩的戰役就叫“土木之變”。
土木敗報傳到北京,北京震動。
這時明軍的精銳都已在土木覆沒了,北京空虛,形勢極為危急。
翰林院侍講(為皇帝講書的官)徐珵是蘇州人,在土木之變前,看到局面不好,就打發妻子老小回蘇州去了。
敗報傳到後,郕王召集文武百官商量對策,徐珵大聲說,從天文看,從曆數看,天命已去了。
隻有南遷,才能免禍。
這個主意是亡國的主意,當時要照他的意見辦,明朝政府從北京撤退到南方,瓦剌進占北京,黃河以北便會全部淪陷,造成曆史上南北朝和金宋對立的局面。
于謙堅決反對說,北京是全國根本,一動便大勢去了,宋朝南渡的覆轍,豈可重蹈。
并且說主張南遷的人應該殺頭。
大臣胡濙、陳循和太監金英都贊成于謙的主張,郕王也下了堅守的決心,徐珵不敢再說話了,從此恨死了于謙。
明朝政府雖然決定堅守,但是北京剩下的老弱殘兵不滿十萬人,上上下下都膽戰心驚,怕守不住。
于謙建議征調各地軍隊到京守衛,分别部署前方要塞軍事,人心才稍稍安定。
郕王十分信賴于謙,升他為兵部尚書(國防部部長),領導北京的保衛戰。
王振是土木敗軍的禍首,群臣提出要追究責任,王振的黨羽馬順還倚仗王振的威風,當面叱責提出這主張的人,引起了公憤,給事中(官名,管稽察六部和各機關的工作)王竑抓住馬順便打,群臣也跟着打,把馬順打成肉泥,朝班大亂,連守衛的衛士也呼噪起來了。
郕王吓得發抖,站起來要走,于謙趕緊上前拉住,并教郕王宣布馬順有罪應該處死,這才扭轉了亂紛紛的局面。
退朝時,于謙穿的衣裳,袖子和下襟都裂開了。
吏部尚書(管選用罷免官員的部長)王直看到他,拉住手歎口氣說,國家隻靠着你!像今天的事,一百個王直也辦不了。
從此,郕王和朝廷大臣,京城百姓都倚靠于謙,認為他有擔當,可以支撐危局。
于謙也毅然決然把國家的事情擔當起來。
英宗被俘,他的兒子還是小孩子,當時形勢,沒有皇帝是不行的。
大臣們商量立郕王為皇帝,郕王再三推辭。
于謙說,我們是為國家着想,不是為了任何個人。
郕王才答應。
九月,郕王即位為皇帝,是為明景帝。
于謙建議景帝,瓦剌得勝,一定要長驅南下。
一要命令守邊諸将協力防守;二要分道招募民兵;三要制造兵器盔甲;四要派遣諸将分守九門,結營城外;五要遷城關居民入城,免遭敵軍殺掠;六要派軍隊自運通州存有的大量糧食作為軍饷,不要被敵人利用。
又保薦一些有能力的文官出任巡撫,軍官用為将帥。
景帝一一依從,并命令于謙提督各營軍馬,統率全軍。
也先帶着明英宗,率軍南下,每到一個城池,便說皇帝來了,要守将開門迎接,守将遵從于謙的指示,說我們已經有了皇帝了,拒不接受。
也先利用明英宗要挾明朝政府不成功,很喪氣。
明朝北部各個城池雖然因此保住了,明英宗卻也因此對于謙懷恨在心。
瓦剌大軍突破紫荊關,直入包圍北京。
都督石亨主張收兵入城,堅壁拒守。
于謙反對,認為怎麼可以向敵人示弱、使敵人越發輕視呢。
下令諸将統兵二十二萬分别在九門外拒守,親自率領石亨和副總兵範廣、武興列陣德勝門外,和也先決戰。
通告全軍,将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将,軍不顧将,先退者後隊斬前隊。
将士知道隻有決戰才有生路,都奮勇争先。
由于于謙保衛北京的主張是和北京人民的利益一緻的,獲得了廣大人民的支持。
也先原來認為北京不戰可下,一見明軍嚴陣以待,便洩氣了,派人提出要大臣出迎明英宗,要索金帛,和于謙等大臣出來商議等條款,都被拒絕,越發氣沮。
進攻德勝門,明軍火器齊發,也先弟中炮死。
轉攻西直門,又被擊退。
進攻彰義門,當地的老百姓配合守軍,爬上房頂呐喊,投擲磚石,又被擊退。
相持了五
這首詩是明朝民族英雄于謙寫的,經過千錘萬擊,不怕烈火焚燒,不怕粉骨碎身,要留下清白在人間,寫的是石灰,同時象征了于謙自己的一生。
于謙(1398&mdash1457),字廷益,浙江錢塘(今杭州)人。
小時候很聰明,性格堅強。
明成祖永樂十九年(1421)二十四歲時中了進士。
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做了禦史(監察官),明宣宗的叔父漢王高煦在山東造反,明宣宗親自帶兵讨伐,高煦投降,明宣宗叫于謙當面指斥高煦罪狀,于謙義正詞嚴,說得有聲有色,明宣宗很賞識他,認為是個了不起的人才。
接着于謙被派巡按江西,發現有幾百件冤枉的案件,都給平反了。
宣德五年(1430),明朝政府為了加強中央的權力,特派中央比較能幹的官員去治理重要的地方,五月間派況鐘、何文淵等九人為蘇州等府知府。
到九月又特派于謙、周忱等六人為侍郎(中央的副部長),巡撫各重要省區。
明宣宗親自寫了于謙的名字給吏部,破格升官為兵部右侍郎(國防部的副部長),巡撫河南、山西兩省,宰相也支持這主張。
明朝制度,除了南北兩直隸(以北京和南京為中心的中央直轄地區)以外,地方設有十三個布政使司,每個布政使司(通稱為省)設有布政使管民政賦稅,按察使管刑名司法,此外還有都指揮使管軍政,号稱三司,是地方上三個最高長官,職權不同,彼此都不能互相管轄。
布政使是從二品官,按察使是正三品官,都指揮使是正二品官,兵部右侍郎雖隻是正三品官,卻因為是中央官,又是皇帝特派的,奉有敕書(皇帝的手令)可以便宜行事,是中央派駐地方的最高官員,職權就在三司之上了。
于謙做河南山西巡撫,前後一共十九年(1430&mdash1448),除周忱連任江南巡撫二十一年以外,他是當時巡撫當中任期最長的一個。
于謙極重視調查研究工作,一上任便騎馬到處視察,所到地方都延請當地有年紀的人談話,了解地方情況,政治上的得失利弊,老百姓的負擔、痛苦,該辦的和不該辦的事,一發現問題,立刻提出具體意見,寫報告給皇帝。
遇有水災、旱災也及時上報,進行救濟。
他對地方的情況很清楚,政治上的措施也很及時,因此,得到人民的歌頌和支持。
明英宗正統六年(1441)他向皇帝報告,為了解決缺糧戶的暫時困難,當時河南、山西倉庫裡存有幾百萬石糧食,建議在每年三月間,由州縣官調查,報告缺糧戶數的所需糧食數量,依數支借,到秋收時歸還,不取利息。
對老病和窮極不能歸還的特許免還。
還規定所有州縣都要存有預備糧,凡是預備得不夠數的,即使任期滿了也不許離任,作為前一措施的物質保證,這一款由監察官按時查考。
皇帝批準了這一建議。
這樣一來,廣大的缺糧戶,在青黃不接的時候,就可以免除地主的高利貸剝削了,他為窮困的農民辦了好事。
黃河經過河南,常常鬧決口,造成水災。
于謙注意水利,在農閑時動用民力,加厚堤身,還按裡數設亭,亭設亭長,負責及時督促修繕。
在境内交通要道,都要種樹、鑿井,十幾年間,榆樹、柳樹都長成了,一條條的綠化帶,無數的水井,使行道的人都覺得陰涼,沿途都有水喝。
大同是邊上要塞,巡按山西的官員很少到那裡去,于謙建議專設禦史監察。
邊地許多将領私自役使軍人,為他們私墾田地,國家的屯田日益減少,邊将私人的墾田卻日益增加,影響到國家的收入和邊防的力量,于謙下令沒收邊将的私田為國家屯田,供給邊軍開支。
于謙做了九年巡撫,政治清明,威信很高,強盜、小偷都四散逃避,老百姓過上了比較安定的生活。
由于他政治上的成就,明朝政府升他為兵部左侍郎,支二品俸祿,仍舊做巡撫的官。
在這九年中,于謙的建議到了北京,早上到,晚上就批準,是有其政治背景的。
原來這時的皇帝是年輕人,明英宗當皇帝時才十歲,太皇太後和皇太後(皇帝的祖母和母親)很敬重元老重臣三楊:楊士奇、楊溥、楊榮,這三個老宰相都是從明成祖時就當權的,比較正直,有經驗,也有魄力,國家大事都由他們作主張。
他們同意于謙做巡撫,對于謙很信任,于謙有了朝廷上三楊的支持,才能在地方辦一些好事。
到了正統後期,正統五年(1440)楊榮死,七年楊士奇死、太皇太後死,十一年楊溥死,三楊死後,朝廷上不但沒有支持于謙的力量,反對于謙的政治力量反而日益增加了,于謙的政治地位動搖了。
反對于謙的政治力量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宦官,二是權貴。
宦官王振是明英宗的親信,英宗做了皇帝,他也做了内廷的司禮監太監(皇帝私人秘書長)。
英宗年輕,什麼事都聽他的,隻是宮裡有老祖母管着,朝廷上有三楊當家,王振還不大敢放肆。
到了正統五年(1440)以後,太皇太後死了,楊榮也死了,楊士奇因為兒子犯法判死罪不管事,楊溥老病,新的宰相名位都較輕,王振便當起家來了,誰也管不住了,英宗叫他作先生,公侯勳貴叫他作翁父,專權納賄,無惡不作。
他恨于謙不肯逢迎,正統六年(1441)三月,趁于謙入朝的時候,借一個題目,把于謙關在牢裡,判處死刑。
關了三個月,找不出于謙的罪狀,隻好放了,降官為大理寺少卿。
另一種反對于謙的力量是權貴。
照例地方官入朝,是要送禮以緻納賄賂給朝廷權貴的。
于謙是清官,在山西、河南十九年,父母和兒子住在杭州,老婆留在北京,單身過着極清苦的生活。
每次入朝,不但不送禮、納賄,連普通的人事也不送,空手去,空手回,他有一首著名的詩,為河南人民所傳誦的: 手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闾閻話短長。
他這樣做,老百姓雖然很喜歡,朝廷權貴卻恨死他了。
雖然如此,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卻非常想念于謙,到北京請願要求于謙回去的有一千來起。
河南的周王和山西的晉王(皇帝的家族)也說于謙确是好官,朝廷迫于民意,隻好讓于謙再回去做巡撫。
這時,山東、陝西鬧災荒,流民逃到河南的有二十幾萬人,于謙請準朝廷,發放河南、懷慶兩府的存糧救濟,又安排田地和耕牛、種子,讓流民安居樂業。
這十九年中,于謙的父母先後死了,照當時禮法,應該辭官在家守孝三年,父母兩喪合計六年。
朝廷特别命令他“起複”,不要守孝,回家辦了喪事便複職。
正統十三年(1448)于謙被召入京,回到兵部左侍郎任上。
第二年發生“土木之變”。
瓦剌是蒙古部族之一,可汗脫脫不花、太師也先、知院阿剌各擁重兵,以也先為最強,各自和明朝通好往來,也經常和明朝發生軍事沖突。
照規定,每次來的使臣不超過五十人,明朝政府按照人數給予各種物資,也先為了多得物資,逐年增加使臣到兩千多人,明朝政府要他減少人數,也先不肯。
瓦剌的使臣往來,有時還沿途殺掠。
到正統末年,也先西破哈密,東破兀良哈,威脅朝鮮,軍事力量日益強大。
明朝使臣到瓦剌的,也先提出各種無理要求,使臣怕事,一一答應,回來後又不敢報告,也先看到使臣所答應的事都沒有下落,認為明朝背信,極不高興。
正統十四年(1449)也先派使臣三千人到北京,還虛報名額,交換的馬匹也大多驽劣,禮部(管對外工作和朝廷禮儀的部)按實有人數計算,對提出要求的物資也隻給予五分之一,還減了馬價,也先大怒,決定發兵入侵。
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瓦剌大舉入侵,脫脫不花攻遼東,阿剌知院攻宣府(今河北宣化區),也先親自領軍圍大同,參将吳浩戰死,羽書警報,不斷送到北京。
軍事情況緊急,王振決策,由明英宗親自率領軍隊阻擊,朝廷大臣以吏部尚書王直和兵部尚書邝埜、兵部左侍郎于謙為首堅決反對,王振不聽,命令英宗的弟弟郕王留守,帶領朝廷主要官員和五十萬大軍向大同出發。
邝埜随軍到前方,于謙留在北京管理部事。
王振的出兵是完全沒有計劃的。
他根本不會打仗,卻指揮着五十萬大軍。
大同守将西甯侯宋瑛、武進伯朱冕、都督石亨等和也先戰于陽和(今山西陽高),為王振的親信監軍太監郭敬所制,胡亂指揮,全軍覆沒,宋瑛、朱冕戰死,石亨、郭敬逃歸。
明英宗的大軍到了大同,連日風雨,軍中夜驚,人心悔懼,王振還要向北進軍,郭敬背地裡告訴他敵軍情況,才決定退兵。
路上又碰着大雨,王振原來打算取道紫荊關經過他的家鄉蔚州(今河北蔚縣),請明英宗到他家做客的,走了一程,又怕大軍過境,會糟蹋他家的莊稼,又下令取道宣府,這樣一折騰,鬧得軍士暈頭轉向。
到宣府時,也先大軍追上襲擊,恭順侯吳克忠拒戰敗死。
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绶帶四萬人迎戰,到鹞兒嶺,敵軍設下埋伏,又全軍覆沒。
好容易走到土木堡(今北京市官廳水庫附近),諸将商量進入懷來縣城據守,王振要保護行李辎重,便下令就地宿營。
這地方地形高,沒有蔭蔽,無險可守,掘地兩丈還不見水,也先大軍追到,把水源都占據了,軍士又饑又渴,擠成一堆。
第二天,也先看到明軍不動,便假裝撤退,王振不知是計,立刻下令移營,陣腳一動,瓦剌騎兵便四面沖鋒,明軍倉皇逃命,陣勢大亂,敵軍沖入,明軍崩潰,死傷達幾十萬人,明朝政府的高級官員五十多人都被敵軍所殺,王振也死在亂軍中。
明英宗被敵軍俘虜。
這次不光彩的戰役就叫“土木之變”。
土木敗報傳到北京,北京震動。
這時明軍的精銳都已在土木覆沒了,北京空虛,形勢極為危急。
翰林院侍講(為皇帝講書的官)徐珵是蘇州人,在土木之變前,看到局面不好,就打發妻子老小回蘇州去了。
敗報傳到後,郕王召集文武百官商量對策,徐珵大聲說,從天文看,從曆數看,天命已去了。
隻有南遷,才能免禍。
這個主意是亡國的主意,當時要照他的意見辦,明朝政府從北京撤退到南方,瓦剌進占北京,黃河以北便會全部淪陷,造成曆史上南北朝和金宋對立的局面。
于謙堅決反對說,北京是全國根本,一動便大勢去了,宋朝南渡的覆轍,豈可重蹈。
并且說主張南遷的人應該殺頭。
大臣胡濙、陳循和太監金英都贊成于謙的主張,郕王也下了堅守的決心,徐珵不敢再說話了,從此恨死了于謙。
明朝政府雖然決定堅守,但是北京剩下的老弱殘兵不滿十萬人,上上下下都膽戰心驚,怕守不住。
于謙建議征調各地軍隊到京守衛,分别部署前方要塞軍事,人心才稍稍安定。
郕王十分信賴于謙,升他為兵部尚書(國防部部長),領導北京的保衛戰。
王振是土木敗軍的禍首,群臣提出要追究責任,王振的黨羽馬順還倚仗王振的威風,當面叱責提出這主張的人,引起了公憤,給事中(官名,管稽察六部和各機關的工作)王竑抓住馬順便打,群臣也跟着打,把馬順打成肉泥,朝班大亂,連守衛的衛士也呼噪起來了。
郕王吓得發抖,站起來要走,于謙趕緊上前拉住,并教郕王宣布馬順有罪應該處死,這才扭轉了亂紛紛的局面。
退朝時,于謙穿的衣裳,袖子和下襟都裂開了。
吏部尚書(管選用罷免官員的部長)王直看到他,拉住手歎口氣說,國家隻靠着你!像今天的事,一百個王直也辦不了。
從此,郕王和朝廷大臣,京城百姓都倚靠于謙,認為他有擔當,可以支撐危局。
于謙也毅然決然把國家的事情擔當起來。
英宗被俘,他的兒子還是小孩子,當時形勢,沒有皇帝是不行的。
大臣們商量立郕王為皇帝,郕王再三推辭。
于謙說,我們是為國家着想,不是為了任何個人。
郕王才答應。
九月,郕王即位為皇帝,是為明景帝。
于謙建議景帝,瓦剌得勝,一定要長驅南下。
一要命令守邊諸将協力防守;二要分道招募民兵;三要制造兵器盔甲;四要派遣諸将分守九門,結營城外;五要遷城關居民入城,免遭敵軍殺掠;六要派軍隊自運通州存有的大量糧食作為軍饷,不要被敵人利用。
又保薦一些有能力的文官出任巡撫,軍官用為将帥。
景帝一一依從,并命令于謙提督各營軍馬,統率全軍。
也先帶着明英宗,率軍南下,每到一個城池,便說皇帝來了,要守将開門迎接,守将遵從于謙的指示,說我們已經有了皇帝了,拒不接受。
也先利用明英宗要挾明朝政府不成功,很喪氣。
明朝北部各個城池雖然因此保住了,明英宗卻也因此對于謙懷恨在心。
瓦剌大軍突破紫荊關,直入包圍北京。
都督石亨主張收兵入城,堅壁拒守。
于謙反對,認為怎麼可以向敵人示弱、使敵人越發輕視呢。
下令諸将統兵二十二萬分别在九門外拒守,親自率領石亨和副總兵範廣、武興列陣德勝門外,和也先決戰。
通告全軍,将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将,軍不顧将,先退者後隊斬前隊。
将士知道隻有決戰才有生路,都奮勇争先。
由于于謙保衛北京的主張是和北京人民的利益一緻的,獲得了廣大人民的支持。
也先原來認為北京不戰可下,一見明軍嚴陣以待,便洩氣了,派人提出要大臣出迎明英宗,要索金帛,和于謙等大臣出來商議等條款,都被拒絕,越發氣沮。
進攻德勝門,明軍火器齊發,也先弟中炮死。
轉攻西直門,又被擊退。
進攻彰義門,當地的老百姓配合守軍,爬上房頂呐喊,投擲磚石,又被擊退。
相持了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