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錯失的機遇:海洋經營政策的變化
關燈
小
中
大
布發現新大陸早八十七年,比迪亞士發現好望角早八十三年,比達·伽馬發現新航線早九十三年,比麥哲倫到達菲律賓早一百一十六年。
比世界上所有著名的航海家的航海活動都早。
可以說鄭和是曆史上最早的、最偉大的、最有成績的航海家。
問題是為什麼在15世紀的前期中國能派出這樣大規模的航海艦隊,而不是别的時候?這個問題曆史記載上有一種說法,說鄭和下西洋僅僅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
這種說法是不正确的。
上次我們講到,明成祖從北京打到南京,奪取了他的侄子建文帝的帝位。
建文帝是明太祖的孫子,他做了皇帝以後,聽信了齊泰、黃子澄等人的意見,要把他的一些叔叔&mdash&mdash明太祖封的親王的力量消滅掉,以加強中央集權。
他解除了一些親王的軍事權力,親王有的被關起來,有的被廢為庶人。
于是燕王便起兵反抗,打了幾年,最後打到南京。
曆史記載說燕王軍隊打到南京後,“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
“帝不知所終”這句話是經過了認真研究的,因為當時宮裡起了火,把宮裡的人都燒死了,燒死的屍首分不清到底是誰。
于是就發生了一個建文帝到底死了沒有的疑案。
假如沒有死,他跑出去了的話,那麼,他就有可能重新組織軍隊來推翻明成祖的統治。
從當時全國的形勢來看是存在這個問題的。
因為建文帝是繼承他祖父明太祖的,全國各個地方都服從他的指揮。
明成祖雖然在軍事上取得了勝利,但是并沒有把建文帝的整個軍事力量摧毀,他的軍事力量隻是在今天從北京到南京的鐵路沿線上,其他地方還是建文帝原來的勢力範圍。
因此明成祖就得考慮建文帝到底還在不在?如果逃出去了,又逃到了什麼地方?他得想辦法把建文帝逮住。
于是他派了禮部尚書(相當于現在的内務部長)胡濙,名義上是到全國各地去找神仙(當時傳說有一個神仙叫張三豐),實際上是去尋找建文帝。
前後找了二三十年。
《明史·胡濙傳》中說胡濙每次找了回來都向明成祖報告。
最後一次向皇帝報告時,成祖正在軍中,胡濙講的什麼别人都聽不到,隻見他講了以後明成祖很高興。
曆史學家們認為,最後這一次報告,可能是說建文帝已經死了。
另外,明成祖又怕建文帝不在國内,跑到國外去了。
所以他在派鄭和下西洋的時候,要鄭和在國外也留心這件事。
這是可能的,但這不是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
鄭和下西洋主要是由于經濟上的原因。
這裡插一個問題,講講明成祖和建文帝之間的鬥争說明了什麼。
明成祖以後的各代對建文帝的下落一事也非常重視。
萬曆皇帝就曾經同他的老師談起這個問題,問建文帝到底到哪裡去了,為什麼經過一百多年還搞不清楚。
當時出現了很多有關建文帝的書,這些書講建文帝是怎麼逃出南京的,經過些什麼地方,逃到了什麼地方。
有的書說他到了雲南,當了和尚,跟他一起逃走的那些人也都當了和尚。
諸如此類的傳說越來越多。
此外,記載建文帝事迹的書也越來越多。
這說明什麼問題呢?說明一個政治問題。
建文帝在位期間,改變了他祖父明太祖的一些做法。
他認為明太祖所定下來的一些制度,現在經過了幾十年,應該改變。
當時建文帝周圍的一些人都是些儒生,缺乏實際鬥争經驗,他們自己想出的一些辦法也并不高明。
盡管如此,建文帝的這種舉動還是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
但是明成祖起兵反對他。
在明成祖看來,明太祖所規定的一切制度都是盡善盡美的。
他不容許建文帝改變祖先的東西。
因此,明成祖和建文帝之間的鬥争就是保持還是改變明太祖所定的舊制度的鬥争。
在這個鬥争中建文帝失敗了。
明成祖做了皇帝以後,把建文帝改變了的一些東西又全部恢複過來。
一直到明朝滅亡,二百多年都沒有變動。
在這種情況下,有不少的知識分子對明成祖的政治思想感到不滿,不滿意他的統治。
他們通過什麼方式來表達這種不滿呢?公開反對不行,于是通過對建文帝的懷念來表達。
他們肯定建文帝,贊揚建文帝,實際上就是反對明成祖。
因此,關于建文帝的傳說就越來越多了。
現在我們到四川、雲南這些地方旅行,到處都可以發現所謂建文帝的遺址。
這裡有一個廟說是建文帝住過的;那裡有一個寺院,裡頭有幾棵樹,說是建文帝栽的。
有沒有這樣的事情呢?沒有。
明末清初有個文人叫錢謙益(這個人政治上很糟糕)寫了文章專門研究這個問題。
當時許多書上都說:當南京被燕兵包圍時,城門打不開,建文帝便剃了頭發,跟着幾個随從由下水道的水門跑出去了。
錢謙益認為這張說法靠不住,南京下水道的水門根本不能通出城去。
他當時做南京禮部尚書,宮殿裡的情況是很熟悉的。
此外,還有很多不合事實的傳說,他都逐條駁斥了。
最後他做了這樣的解釋:假如建文帝真的跑出去了,當時明成祖所統治的地區隻是從北京到南京的交通線附近,隻要建文帝一号召,全國各地都會響應他,他還可以繼續進行鬥争。
但結果并不是這樣。
這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建文帝是死在宮裡了。
但當時不能肯定,萬一他跑了怎麼辦?所以就派人去找。
我認為這樣解釋比較說得通。
現在我們繼續講鄭和下西洋的問題。
如果說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找建文帝,那是不合事實的;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這方面的動機。
因為當時的懷疑不能解決,通過他出去訪問,讓他注意這個問題是可能的。
那麼,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到底是什麼呢?這就是上次所說的,是國内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經過1348年到1368年之間二十年的戰争,經濟上受到了很大的破壞。
但是經過洪武時期采取的恢複生産、發展生産的措施以後,人口增加了,耕地面積擴大了,糧食、棉花、油料的産量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有了改善,政府的财政稅收比以前多了。
随之而來的,對國外物資的需要也增加了。
這種對國外物資需要的增加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人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物資,主要是香料、染料。
香料主要是用在飲食方面做調料,就是把菜做得更好一些,或者使某種菜能收藏得更久。
像胡椒就是人民所需要的東西。
胡椒從哪裡來呢?是從印度來的,一直到現在還是如此。
還有其他許多香料也大多是從南洋各島來的。
在南洋有個香料島,專門出産香料。
另一種是染料,為什麼對染料的需要這樣迫切呢?明朝以前,我們的祖先常用的染料都是草木染料,譬如藍色是草藍,或者是礦物染料。
這樣的染料一是價錢貴,二是容易褪色。
進口染料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朝鮮族喜歡穿白衣服,我們國内有些人也喜歡穿白衣服,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因為買不起染料。
封建社會裡,皇帝穿黃衣服,最高級的官穿紅衣服,再下一級的官穿紫衣服,穿藍衣服,最下等的穿綠衣服。
為什麼用衣服的顔色來區别呢?也很簡單,染料貴。
老百姓買不起染料,隻好穿白衣服。
所以古人說“白衣”“白丁”,指的是平民。
這些封建禮節都是由物質基礎決定的。
因此就有向國外去尋找染料的要求。
這一類,是人民的日常生活所需要的。
另一方面是毫無意義的消費品,主要是珠寶。
這是專門供貴族社會特别是宮廷裡享受的。
有一種寶石叫“貓兒眼”,還有一種叫“祖母綠”,過去誰也不知道是什麼樣子,隻知道是寶石。
最近我們在萬曆皇帝的定陵裡發現了這兩種東西。
這些東西都是從外國買來的。
除了珠寶以外,還有一些珍禽異獸。
當時的人把一種獸叫作麒麟,實際上就是動物園裡的長頸鹿。
與對外物資需要增加的同時,由于國内經濟的發展,一些可供出口的物資,如綢緞、瓷器(主要是江西瓷,其他地區也有一些)、鐵器(主要生産工具)的産量也增加了。
除了經濟上的條件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當時中國對外的航海通商已有悠久的曆史。
從秦朝開始,經過唐朝、南宋到元朝,在這個漫長的時期内,政府的商船隊、私人的商船隊不斷出去。
有些私人商船隊發了财。
到了明朝,由于長期的積累,已經具備了豐富的航海知識和有經驗的航海人員。
有了這些條件,就出現了從明成祖永樂三年(1405)到他的孫子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近三十年之間以鄭和為首的七次下西洋的事迹。
鄭和出去坐的船叫作“寶船”,政府專門設立了制造寶船的機構。
這種船有多大呢?大船長四十丈,寬十八丈;中船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
當時在全世界再沒有比這更大的船了。
一條船可以載多少人呢?根據第一次派出的人數來計算,平均每條船可以坐四百五十人。
每次出去多少人呢?有人數最多的軍隊,此外還有水手、翻譯、會計、修船工人、醫生等,平均每次出去兩萬七八千人。
這樣的規模是了不起的,後來的哥倫布、麥哲倫航海每次不過三四隻船,百八十人,是不能和這相比的。
誰來帶領這麼多人的航海隊呢?明朝政府選擇了鄭和。
因為鄭和很勇敢,很有能力。
同時,當時南洋的許多國家都是信仰回教的,而鄭和也是個回教徒(但他同時也信仰佛教),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經朝拜過麥加。
回教徒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到麥加去磕一個頭,凡是去過麥加的人就被稱為哈隻。
選派這樣的回教徒到信仰回教的地方去就可以減少隔閡,好辦事。
在鄭和帶去的翻譯裡面也有一些人是回教徒,這些人後來寫了一些書,把當時訪問的一些國家的情況記載下來了。
這些書有的流傳到現在。
有人問:鄭和是雲南人,他怎麼成了明成祖部下的大官呢?這很簡單,洪武十四年(1381)的時候,明太祖派兵打雲南,把元朝在雲南的殘餘勢力打敗了,取得了雲南。
在戰争中俘虜了一些人,鄭和就是在這次戰争中被俘虜的。
他當時還是一個小孩,後來讓他做太監,分給了明成祖。
他跟明成祖出去打仗時,表現很勇敢,取得了明成祖的信任。
因此明成祖讓他擔負了到南洋各國去訪問的任務。
他們第一次出去坐了六十二艘大船,帶了很多軍隊。
這裡發生了這樣的問題:他們既然是到外國去通商、去訪問,為什麼要帶這麼多軍隊?這是因為當時從中國去南洋群島的航線上有海盜,這些海盜不但搶劫中國商船,而且别的國家到我們這裡來做買賣的商船也搶。
鄭和用強大的軍事力量把海盜消滅了,這樣就保證了航路的暢通。
另外,為了防止外國來侵犯他們,也需要帶足夠的軍事力量。
鄭和到錫蘭的時候,錫蘭國王看到中國商船隊的物資很多,他就搶劫這些物資。
結果鄭和把他打敗了,并把他俘虜到北京。
後來明朝政府又把他放回去,告訴他,隻要你今後不再當強盜就行了。
可見為了航行的安全,鄭和帶軍隊去是必要的。
鄭和率領的軍事力量雖然很強大,用現在的話來說,他帶去了好幾個師的軍隊,而當時南洋沒有一個地區有這樣強大的軍事力量。
但是鄭和的軍隊隻是用于防衛的。
他所進行的是和平通商。
盡管當時有這樣的力量,這樣的可能,但是沒有占領别人的一寸土地。
後來,比鄭和晚一百年的西方人到東方來就不同了。
他們一手拿商品,一手拿寶劍,把所到的地方都變成他們的殖民地。
如葡萄牙人到了南洋以後就占領了南洋的一些島嶼。
當然,在我們的曆史上個别的時候也有占領别人的土地的事情。
但總的來說,我們國家不是好侵略的國家,我們國家沒有占領别國的領土,這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有本質的不同。
根據當時保留下來的記載,可以看出鄭和和南洋各國所進行的貿易是平等的,而不是強加于人的。
交易雙方公平議價,有些書上記載得很具體,說雙方把手伸到袖子裡摸手指頭議價。
現在我們國内有些地方還用這種辦法。
鄭和所到的地區都有中國的僑民,有開礦的,有做工的,有做買賣的,各方面的人都有。
有的地方甚至是以華僑為中心,華僑在經濟上占主導地位。
因此鄭和每到一個地方都受歡迎。
鄭和每到一個國家,除了把自己帶去的大量商品賣給他們外,也從這些國家帶一些商品到中國來。
從第一次出去以後,他就選擇了南洋群島的一個島嶼作為根據地,貯積很多貨物,以此地為中心,分派商船到各地貿易,等各分遣船隊都回到此地後,再一同回國。
在前後不到三十年的時期中,印度洋沿岸地區他都走到了,最遠到達了紅海口的亞丁和非洲的木骨都束。
木骨都束就是今索馬裡的首都,現在叫作摩加迪沙。
前年摩加迪沙的市長訪問北京的時候,我們對他講:我們的國家五六百年前就有人訪問過你們。
他聽了很高興。
通過鄭和七次下西洋,中國和南洋的航路暢通了,對外貿易大大地發展了,出國的華僑也就更多了。
通過這幾十年的對外接觸,中國跟南洋這些地區的關系越來越深,來往也越來越多。
由于華僑的活動,以及中國的先進的生産工具傳入這些國家,這樣,南洋地區的生産也越來越進步。
所以,鄭和下西洋的曆史事實說明,我們這個國家有這樣一個很好的傳統:就是不去侵略人家。
正因為這樣,直到現在,盡管時間過去了五六百年,但是鄭和到過的國家,很多地方都有紀念他的曆史遺址。
因為鄭和叫“三寶太監”,所以很多地方都用三寶來命名。
像鄭和下西洋這樣的事以往曆史上是沒有的,明朝以後也沒有,這是明朝曆史上一件很突出的事情。
現在要問:鄭和第七次下西洋以後,為什麼不去第八次呢?這裡有客觀的原因,也有主觀的原因。
客觀原因是八十多年以後,歐洲人到東方來進行殖民活動,阻礙了中國和南洋諸國的往來。
主觀的原因有這幾方面:第一,政治上的原因。
明成祖死了以後,他的兒子做皇帝。
這個短命皇帝很快又死了,再傳給下一代,這就是宣宗。
宣宗做皇帝時還是個八九歲的小孩,不懂事。
于是宮廷裡便由他的祖母當權;政府則由“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掌握。
三楊在朝廷裡當了二三十年的機要秘書。
三個老頭兒加上一個老太太掌握國家大權。
這些人和明成祖不一樣。
明成祖有遠大的眼光。
他們卻認為他多事,你派這麼多人出去幹什麼?家裡又不是沒吃的、沒喝的。
不過明成祖在世時他們不敢反對,明成祖一死,他們當了家,就不準派人出去了;第二,組織這樣的商隊需要一個能代替鄭和的人,因為鄭和這時已經六十多歲,不能再出去了;第三,經濟上的原因。
從外國進口的物資都是消費物資,不能進行再生産。
無論是香料還是染料,都是消費品,珠寶就更不用說了,更是毫無意義的東西。
以我們的有用的絲綢、鐵器、瓷器來換取珠寶,這樣做劃不來。
雖然能解決沿海一些人的生活問題,但是好處不大,國家開支太多。
所以,為了節約國家的财政開支,後來就不派遣商隊出國了。
正當明朝停止派船出國的時候,歐洲人占領了南洋的香料島,葡萄牙人占領了我們的澳門。
他們是用欺騙手段占領澳門的。
開頭他們向明朝的地方官說:他們的商船經常到這個地方來,遇到風浪把貨物打濕了,要租個地方曬曬貨物。
最初還給租錢,後來就不給了,慢慢地侵占了這個地方,一直到現在還占領着。
(233) 從歐洲人到東方來占領殖民地以後,中國的形勢就改變了。
經過清朝幾百年,特别是鴉片戰争以後,許多帝國主義國家從幾個方面包圍中國:印度被英國占領了;緬甸被英國占領了;越南被法國占領了;菲律賓先被西班牙占領,後又被美國占領了;東方的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向外進行侵略擴張。
所以近百年的中國,四面被資本主義國家和帝國主義國家所包圍,再加上清朝政府的日益腐敗,就使中國逐步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進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
*** (1)《東西洋考》卷五,《文萊》。
(2)元汪大淵《島夷志略》蘇錄條:“(珠)重者出于西洋之第三港”;毗舍耶條:“故東洋聞毗舍耶之名,皆畏而逃焉”。
(3)《東西洋考》卷九,《舟師考》二,《洋路》。
(4)和田清:《明代以前中國人所知之菲律賓群島》,載《東洋學報》一二卷三号。
(5)《漢書》卷二八下;琅費:《昆侖及南海古代航行考》(馮承鈞譯本)。
(6)《梁書》卷五四,《諸夷傳序》。
(7)法顯:《佛國記》;《高僧傳》初集卷三,《法顯傳》。
(8)劉繼宣:《中華民族南洋拓殖史》,第一章《隋以前南洋之歸化》,商務印書館。
(9)《宋書》卷九七。
(10)《宋書》卷九七。
(11)《宋書》卷九七。
(12)嚴從簡:《殊域周咨錄》八,《爪哇》,中華書局。
(13)唐僧鑒真,赴日本傳布戒律之始祖也。
其弟子SoeminoMattoGenkn撰有《唐大和尚(鑒真)東征傳》(《群書類從》第四輯卷六九)。
此據費琅《昆侖及南海古代航行考》引文。
(14)費琅:《昆侖及南海古代航行考》,中華書局。
(15)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一,商務印書館。
(16)李肇:《國史補》卷下,四庫館。
(17)朱彧:《萍洲可談》,博古齋。
(18)周去非:《嶺外代答》卷三,《航海外夷》。
(19)周去非:《嶺外代答》卷二,《故臨國》;Reinaud:RelationdesVoyagesfaitsparlesArabesetlesPersansdansI&rsquoIndeetalaChinel。
(20)《元史》卷九四,《市舶》。
(21)HansVonMzik:ReisedesArabersIbnBatutadurclIndienandChina,pp.303&mdash305. (22)《冊府元龜》卷五四六;《新唐書》卷一一二,《柳澤傳》。
(23)參看中村久四郎:《唐代之廣東》,載《史學雜志》(大正六年三月至六月)。
(24)桑原藏:《蒲壽庚考》(陳裕菁譯本),第4&mdash5頁,本章論列多取材桑原氏此書不備舉。
(25)《元史》卷九四,《食貨志》,《市舶》。
(26)《宋史》卷一六七,《職官志》七。
(27)參看藤田豐八:《宋代市舶司及市舶條例》,載《東洋學報》(大正六年五月)。
(28)梁廷柟:《粵海關志》卷二,引《宋會要》。
(29)《宋史》卷一八五,《食貨》下七:“宋之經費,茶鹽礬之外唯香之為利博,故以官為市焉。
” (30)《宋史》卷一八五,《食貨》下七:“宋之經費,茶鹽礬之外唯香之為利博,故以官為市焉。
” (31)《萍洲可談》二:“廣州蕃坊海外諸國人聚居。
置蕃長一人,管勾蕃坊公事。
” (32)嶽珂《桯史》卷一一:“番禺有海獠雜居,其最豪者蒲姓&hellip&hellip定居城中。
”同時泉州也有華夷雜居的現象,樓鑰《攻媿集》卷八八《贈特進汪公行狀》:“蕃商雜處民間。
” (33)《唐律疏議》卷六,《名例》。
(34)《萍洲可談》卷二;《宋史》卷三四七,《王渙之傳》。
(35)《萍洲可談》卷二。
(36)《粵海關志》卷二,引《宋會要》。
(37)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二〇,《海外諸蕃》。
(38)《粵海關志》卷三,引《宋會要》。
(39)《蒲壽庚考》,第200頁。
(40)《元史》卷一〇,《世祖本紀》。
(41)《元史》卷一二九,《唆都傳》;卷二一〇,《馬八兒等國》。
(42)《元史》卷二一〇,《馬八兒等國》。
(43)《元史》卷一三一,《亦黑迷失傳》;卷二一〇,《爪哇傳》。
關于元代與南海之交通,可參看Rockhill:NotesontheRelationsandTradeofChinawiththeEasternMalayArchipelagoandtheCoastoftheIndianOceanduringthe14thCentury。
(44)《大日本史》,《食貨志》卷一五;馬歡:《瀛涯勝覽》,爪哇國條,舊港條。
(45)《宋史》卷一八〇。
(46)《宋史》卷一八五,《食貨志》下七。
(47)《通鑒·宋紀》卷一一大明七年條:“(帝)又寵一昆侖奴,令以杖擊群臣。
”唐人有《昆侖奴傳》。
(48)《萍洲可談》卷二。
(49)葉子奇《草木子》卷三下《雜制篇》:“北人女使得高麗女孩童,家僮必得黑厮。
不如此謂之不成仕宦。
” (50)《文獻通考》三,卷三三二,《阇婆》。
(51)《島夷志略》,《浡泥》。
(52)《諸蕃志》上,《浡泥國》。
(53)《諸蕃志》,麻逸條。
阿拉伯人于石晉天福八年(943)至蘇門答臘見其地有華人甚多,從事耕植,而巴鄰旁尤為荟萃之區。
見其所著《黃金牧地》。
(54)《諸蕃志》,蘇吉丹條。
(55)《諸蕃志》,三佛齊條。
(56)《島夷志略》,龍牙門條,勾欄山條,馬魯澗條。
(57)馬歡:《瀛涯勝覽》,爪哇條。
(58)費信:《星槎勝覽前集》,《滿剌加國》。
(59)鄭民:《菲律賓》,據劉繼宣、束世澂《中華民族南洋拓殖史》引文。
(60)《明史》卷三二四,《爪哇傳》;《殊域周咨錄》卷八,《爪哇》。
(61)據《明史》卷三二四至卷三二五《外國傳》。
(62)《殊域周咨錄》卷八,《爪哇》。
(63)此據《明史》,《殊域周咨錄》作昔裡達,《東西洋考》作昔裡八達剌八剌蒲。
(64)《殊域周咨錄》卷八,《爪哇》。
《明史》作洪武二年(1369)太祖遣使以即位诏谕其國,三年(1370)以平定沙漠頒诏,九月其王昔裡八達剌蒲遣使奉金葉表來朝貢方物,宴赉如禮。
五年又遣使随朝使常克敬來貢,上元所授宣敕三道。
(65)《皇明祖訓》首章,第5頁。
(66)《明太祖實錄》卷二八:“吳元年(1367)十二月庚午置市舶提舉司,以浙東按察司陳甯等為提舉”;卷四九:“洪武三年(1370)二月甲戌罷太倉黃渡市舶司,凡蕃舶至太倉者,令軍衛有司同封借其數,送赴京師。
” (67)洪武中曾一度廢止,《明太祖實錄》卷九三:“洪武七年(1374)九月辛未罷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廣東廣州三市船司。
”永樂初複設,《明成祖實錄》卷二三:“元年(1403)八月丁已,上以海外蕃國朝貢之使,附帶物貨前來交易者,須有官專主之。
遂命吏部依洪武初制,于浙江、福建、廣東設市舶提舉司,隸布政司,每司置提舉司一員,從五品,副提舉二員,從六品,吏目一員,從九品。
”“尋命内臣提督之。
嘉靖元年(1522)給事中夏言奏倭禍起于市舶,遂革福建、浙江二市舶司,唯存廣東市舶司。
”(《明史》卷七五,《職官志》四)市舶提舉司之職掌為“掌海外諸蕃朝貢市易之事,辦其使人表文勘合之真僞,禁通蕃,征私貨,平交易,閑其出入而慎館谷之”。
(68)《明成祖實錄》卷七五:“六年(1408)正月戊辰設交阯、雲南市舶提舉司,置提舉副提舉各一員。
” (69)《明史》卷八一,《食貨志》,《市舶》。
(70)《明太祖實錄》卷四五。
(71)《明史》卷三二四《三佛齊》:“洪武四年(1371)戶部言其貨舶至泉州宜征稅,命勿征。
” (72)《明成祖實錄》卷二三六永樂十九年(1421)四月條:“連年四方蠻夷朝貢之使,相望于道,實罷中國。
”《明宣宗實錄》卷五八宣德四年(1429)八月條:“琉球國往來使臣俱于福州停住,館谷之需,所費不赀。
通事林惠、鄭長所帶番梢從人二百餘人,除日給廪米之外,其茶鹽醯醬等物出于裡甲,相沿已有常例。
乃故行刁蹬,勒折銅錢,及今未半年,已用銅錢七十九萬六千九百有餘,按數取足,稍或稽緩,辄肆詈毆。
”卷六七宣德五年(1430)六月條:“庚午上谕行在禮部臣曰:聞西南請蕃進貢海舶初到,有司封識,遣人入奏,俟有命然後開封起運。
使人留彼,動經數月,供給皆出于民,所費多矣。
其令廣東、福建、浙江三司,今後蕃舡至,有司遣入馳奏,不必待報,三司官即令市舶司稱盤明注文籍,遣官同使人運送,庶省民間供饋。
”此雖洪武以後之記載,但俱為常例,則此種情形洪武時即已有之明甚。
(73)《明史》卷三二四,《暹羅傳》。
(74)《明太祖實錄》卷一三九。
(75)《明太祖實錄》卷二〇五。
(76)《明太祖實錄》卷二三一。
(77)《明太祖實錄》卷二五二。
(78)《明成祖實錄》卷一〇上。
(79)見本書第247頁注②。
(80)《明成祖實錄》卷二七。
(81)《明太祖實錄》卷七〇。
(82)《泾林續記》(《涵芬樓秘籍》本)。
(83)《泾林續記》(《涵芬樓秘籍》本)。
(84)《殊域周咨錄》卷九,《佛郎機》。
(85)黃省曾:《西洋朝貢典錄序》。
(86)《殊域周咨錄》卷八,《暹羅》。
(87)張燮:《東西洋考》卷七,《饷稅考》。
(88)張燮:《東西洋考》卷七,《饷稅考》。
(89)
比世界上所有著名的航海家的航海活動都早。
可以說鄭和是曆史上最早的、最偉大的、最有成績的航海家。
問題是為什麼在15世紀的前期中國能派出這樣大規模的航海艦隊,而不是别的時候?這個問題曆史記載上有一種說法,說鄭和下西洋僅僅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
這種說法是不正确的。
上次我們講到,明成祖從北京打到南京,奪取了他的侄子建文帝的帝位。
建文帝是明太祖的孫子,他做了皇帝以後,聽信了齊泰、黃子澄等人的意見,要把他的一些叔叔&mdash&mdash明太祖封的親王的力量消滅掉,以加強中央集權。
他解除了一些親王的軍事權力,親王有的被關起來,有的被廢為庶人。
于是燕王便起兵反抗,打了幾年,最後打到南京。
曆史記載說燕王軍隊打到南京後,“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
“帝不知所終”這句話是經過了認真研究的,因為當時宮裡起了火,把宮裡的人都燒死了,燒死的屍首分不清到底是誰。
于是就發生了一個建文帝到底死了沒有的疑案。
假如沒有死,他跑出去了的話,那麼,他就有可能重新組織軍隊來推翻明成祖的統治。
從當時全國的形勢來看是存在這個問題的。
因為建文帝是繼承他祖父明太祖的,全國各個地方都服從他的指揮。
明成祖雖然在軍事上取得了勝利,但是并沒有把建文帝的整個軍事力量摧毀,他的軍事力量隻是在今天從北京到南京的鐵路沿線上,其他地方還是建文帝原來的勢力範圍。
因此明成祖就得考慮建文帝到底還在不在?如果逃出去了,又逃到了什麼地方?他得想辦法把建文帝逮住。
于是他派了禮部尚書(相當于現在的内務部長)胡濙,名義上是到全國各地去找神仙(當時傳說有一個神仙叫張三豐),實際上是去尋找建文帝。
前後找了二三十年。
《明史·胡濙傳》中說胡濙每次找了回來都向明成祖報告。
最後一次向皇帝報告時,成祖正在軍中,胡濙講的什麼别人都聽不到,隻見他講了以後明成祖很高興。
曆史學家們認為,最後這一次報告,可能是說建文帝已經死了。
另外,明成祖又怕建文帝不在國内,跑到國外去了。
所以他在派鄭和下西洋的時候,要鄭和在國外也留心這件事。
這是可能的,但這不是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
鄭和下西洋主要是由于經濟上的原因。
這裡插一個問題,講講明成祖和建文帝之間的鬥争說明了什麼。
明成祖以後的各代對建文帝的下落一事也非常重視。
萬曆皇帝就曾經同他的老師談起這個問題,問建文帝到底到哪裡去了,為什麼經過一百多年還搞不清楚。
當時出現了很多有關建文帝的書,這些書講建文帝是怎麼逃出南京的,經過些什麼地方,逃到了什麼地方。
有的書說他到了雲南,當了和尚,跟他一起逃走的那些人也都當了和尚。
諸如此類的傳說越來越多。
此外,記載建文帝事迹的書也越來越多。
這說明什麼問題呢?說明一個政治問題。
建文帝在位期間,改變了他祖父明太祖的一些做法。
他認為明太祖所定下來的一些制度,現在經過了幾十年,應該改變。
當時建文帝周圍的一些人都是些儒生,缺乏實際鬥争經驗,他們自己想出的一些辦法也并不高明。
盡管如此,建文帝的這種舉動還是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
但是明成祖起兵反對他。
在明成祖看來,明太祖所規定的一切制度都是盡善盡美的。
他不容許建文帝改變祖先的東西。
因此,明成祖和建文帝之間的鬥争就是保持還是改變明太祖所定的舊制度的鬥争。
在這個鬥争中建文帝失敗了。
明成祖做了皇帝以後,把建文帝改變了的一些東西又全部恢複過來。
一直到明朝滅亡,二百多年都沒有變動。
在這種情況下,有不少的知識分子對明成祖的政治思想感到不滿,不滿意他的統治。
他們通過什麼方式來表達這種不滿呢?公開反對不行,于是通過對建文帝的懷念來表達。
他們肯定建文帝,贊揚建文帝,實際上就是反對明成祖。
因此,關于建文帝的傳說就越來越多了。
現在我們到四川、雲南這些地方旅行,到處都可以發現所謂建文帝的遺址。
這裡有一個廟說是建文帝住過的;那裡有一個寺院,裡頭有幾棵樹,說是建文帝栽的。
有沒有這樣的事情呢?沒有。
明末清初有個文人叫錢謙益(這個人政治上很糟糕)寫了文章專門研究這個問題。
當時許多書上都說:當南京被燕兵包圍時,城門打不開,建文帝便剃了頭發,跟着幾個随從由下水道的水門跑出去了。
錢謙益認為這張說法靠不住,南京下水道的水門根本不能通出城去。
他當時做南京禮部尚書,宮殿裡的情況是很熟悉的。
此外,還有很多不合事實的傳說,他都逐條駁斥了。
最後他做了這樣的解釋:假如建文帝真的跑出去了,當時明成祖所統治的地區隻是從北京到南京的交通線附近,隻要建文帝一号召,全國各地都會響應他,他還可以繼續進行鬥争。
但結果并不是這樣。
這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建文帝是死在宮裡了。
但當時不能肯定,萬一他跑了怎麼辦?所以就派人去找。
我認為這樣解釋比較說得通。
現在我們繼續講鄭和下西洋的問題。
如果說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找建文帝,那是不合事實的;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這方面的動機。
因為當時的懷疑不能解決,通過他出去訪問,讓他注意這個問題是可能的。
那麼,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到底是什麼呢?這就是上次所說的,是國内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經過1348年到1368年之間二十年的戰争,經濟上受到了很大的破壞。
但是經過洪武時期采取的恢複生産、發展生産的措施以後,人口增加了,耕地面積擴大了,糧食、棉花、油料的産量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有了改善,政府的财政稅收比以前多了。
随之而來的,對國外物資的需要也增加了。
這種對國外物資需要的增加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人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物資,主要是香料、染料。
香料主要是用在飲食方面做調料,就是把菜做得更好一些,或者使某種菜能收藏得更久。
像胡椒就是人民所需要的東西。
胡椒從哪裡來呢?是從印度來的,一直到現在還是如此。
還有其他許多香料也大多是從南洋各島來的。
在南洋有個香料島,專門出産香料。
另一種是染料,為什麼對染料的需要這樣迫切呢?明朝以前,我們的祖先常用的染料都是草木染料,譬如藍色是草藍,或者是礦物染料。
這樣的染料一是價錢貴,二是容易褪色。
進口染料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朝鮮族喜歡穿白衣服,我們國内有些人也喜歡穿白衣服,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因為買不起染料。
封建社會裡,皇帝穿黃衣服,最高級的官穿紅衣服,再下一級的官穿紫衣服,穿藍衣服,最下等的穿綠衣服。
為什麼用衣服的顔色來區别呢?也很簡單,染料貴。
老百姓買不起染料,隻好穿白衣服。
所以古人說“白衣”“白丁”,指的是平民。
這些封建禮節都是由物質基礎決定的。
因此就有向國外去尋找染料的要求。
這一類,是人民的日常生活所需要的。
另一方面是毫無意義的消費品,主要是珠寶。
這是專門供貴族社會特别是宮廷裡享受的。
有一種寶石叫“貓兒眼”,還有一種叫“祖母綠”,過去誰也不知道是什麼樣子,隻知道是寶石。
最近我們在萬曆皇帝的定陵裡發現了這兩種東西。
這些東西都是從外國買來的。
除了珠寶以外,還有一些珍禽異獸。
當時的人把一種獸叫作麒麟,實際上就是動物園裡的長頸鹿。
與對外物資需要增加的同時,由于國内經濟的發展,一些可供出口的物資,如綢緞、瓷器(主要是江西瓷,其他地區也有一些)、鐵器(主要生産工具)的産量也增加了。
除了經濟上的條件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當時中國對外的航海通商已有悠久的曆史。
從秦朝開始,經過唐朝、南宋到元朝,在這個漫長的時期内,政府的商船隊、私人的商船隊不斷出去。
有些私人商船隊發了财。
到了明朝,由于長期的積累,已經具備了豐富的航海知識和有經驗的航海人員。
有了這些條件,就出現了從明成祖永樂三年(1405)到他的孫子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近三十年之間以鄭和為首的七次下西洋的事迹。
鄭和出去坐的船叫作“寶船”,政府專門設立了制造寶船的機構。
這種船有多大呢?大船長四十丈,寬十八丈;中船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
當時在全世界再沒有比這更大的船了。
一條船可以載多少人呢?根據第一次派出的人數來計算,平均每條船可以坐四百五十人。
每次出去多少人呢?有人數最多的軍隊,此外還有水手、翻譯、會計、修船工人、醫生等,平均每次出去兩萬七八千人。
這樣的規模是了不起的,後來的哥倫布、麥哲倫航海每次不過三四隻船,百八十人,是不能和這相比的。
誰來帶領這麼多人的航海隊呢?明朝政府選擇了鄭和。
因為鄭和很勇敢,很有能力。
同時,當時南洋的許多國家都是信仰回教的,而鄭和也是個回教徒(但他同時也信仰佛教),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經朝拜過麥加。
回教徒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到麥加去磕一個頭,凡是去過麥加的人就被稱為哈隻。
選派這樣的回教徒到信仰回教的地方去就可以減少隔閡,好辦事。
在鄭和帶去的翻譯裡面也有一些人是回教徒,這些人後來寫了一些書,把當時訪問的一些國家的情況記載下來了。
這些書有的流傳到現在。
有人問:鄭和是雲南人,他怎麼成了明成祖部下的大官呢?這很簡單,洪武十四年(1381)的時候,明太祖派兵打雲南,把元朝在雲南的殘餘勢力打敗了,取得了雲南。
在戰争中俘虜了一些人,鄭和就是在這次戰争中被俘虜的。
他當時還是一個小孩,後來讓他做太監,分給了明成祖。
他跟明成祖出去打仗時,表現很勇敢,取得了明成祖的信任。
因此明成祖讓他擔負了到南洋各國去訪問的任務。
他們第一次出去坐了六十二艘大船,帶了很多軍隊。
這裡發生了這樣的問題:他們既然是到外國去通商、去訪問,為什麼要帶這麼多軍隊?這是因為當時從中國去南洋群島的航線上有海盜,這些海盜不但搶劫中國商船,而且别的國家到我們這裡來做買賣的商船也搶。
鄭和用強大的軍事力量把海盜消滅了,這樣就保證了航路的暢通。
另外,為了防止外國來侵犯他們,也需要帶足夠的軍事力量。
鄭和到錫蘭的時候,錫蘭國王看到中國商船隊的物資很多,他就搶劫這些物資。
結果鄭和把他打敗了,并把他俘虜到北京。
後來明朝政府又把他放回去,告訴他,隻要你今後不再當強盜就行了。
可見為了航行的安全,鄭和帶軍隊去是必要的。
鄭和率領的軍事力量雖然很強大,用現在的話來說,他帶去了好幾個師的軍隊,而當時南洋沒有一個地區有這樣強大的軍事力量。
但是鄭和的軍隊隻是用于防衛的。
他所進行的是和平通商。
盡管當時有這樣的力量,這樣的可能,但是沒有占領别人的一寸土地。
後來,比鄭和晚一百年的西方人到東方來就不同了。
他們一手拿商品,一手拿寶劍,把所到的地方都變成他們的殖民地。
如葡萄牙人到了南洋以後就占領了南洋的一些島嶼。
當然,在我們的曆史上個别的時候也有占領别人的土地的事情。
但總的來說,我們國家不是好侵略的國家,我們國家沒有占領别國的領土,這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有本質的不同。
根據當時保留下來的記載,可以看出鄭和和南洋各國所進行的貿易是平等的,而不是強加于人的。
交易雙方公平議價,有些書上記載得很具體,說雙方把手伸到袖子裡摸手指頭議價。
現在我們國内有些地方還用這種辦法。
鄭和所到的地區都有中國的僑民,有開礦的,有做工的,有做買賣的,各方面的人都有。
有的地方甚至是以華僑為中心,華僑在經濟上占主導地位。
因此鄭和每到一個地方都受歡迎。
鄭和每到一個國家,除了把自己帶去的大量商品賣給他們外,也從這些國家帶一些商品到中國來。
從第一次出去以後,他就選擇了南洋群島的一個島嶼作為根據地,貯積很多貨物,以此地為中心,分派商船到各地貿易,等各分遣船隊都回到此地後,再一同回國。
在前後不到三十年的時期中,印度洋沿岸地區他都走到了,最遠到達了紅海口的亞丁和非洲的木骨都束。
木骨都束就是今索馬裡的首都,現在叫作摩加迪沙。
前年摩加迪沙的市長訪問北京的時候,我們對他講:我們的國家五六百年前就有人訪問過你們。
他聽了很高興。
通過鄭和七次下西洋,中國和南洋的航路暢通了,對外貿易大大地發展了,出國的華僑也就更多了。
通過這幾十年的對外接觸,中國跟南洋這些地區的關系越來越深,來往也越來越多。
由于華僑的活動,以及中國的先進的生産工具傳入這些國家,這樣,南洋地區的生産也越來越進步。
所以,鄭和下西洋的曆史事實說明,我們這個國家有這樣一個很好的傳統:就是不去侵略人家。
正因為這樣,直到現在,盡管時間過去了五六百年,但是鄭和到過的國家,很多地方都有紀念他的曆史遺址。
因為鄭和叫“三寶太監”,所以很多地方都用三寶來命名。
像鄭和下西洋這樣的事以往曆史上是沒有的,明朝以後也沒有,這是明朝曆史上一件很突出的事情。
現在要問:鄭和第七次下西洋以後,為什麼不去第八次呢?這裡有客觀的原因,也有主觀的原因。
客觀原因是八十多年以後,歐洲人到東方來進行殖民活動,阻礙了中國和南洋諸國的往來。
主觀的原因有這幾方面:第一,政治上的原因。
明成祖死了以後,他的兒子做皇帝。
這個短命皇帝很快又死了,再傳給下一代,這就是宣宗。
宣宗做皇帝時還是個八九歲的小孩,不懂事。
于是宮廷裡便由他的祖母當權;政府則由“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掌握。
三楊在朝廷裡當了二三十年的機要秘書。
三個老頭兒加上一個老太太掌握國家大權。
這些人和明成祖不一樣。
明成祖有遠大的眼光。
他們卻認為他多事,你派這麼多人出去幹什麼?家裡又不是沒吃的、沒喝的。
不過明成祖在世時他們不敢反對,明成祖一死,他們當了家,就不準派人出去了;第二,組織這樣的商隊需要一個能代替鄭和的人,因為鄭和這時已經六十多歲,不能再出去了;第三,經濟上的原因。
從外國進口的物資都是消費物資,不能進行再生産。
無論是香料還是染料,都是消費品,珠寶就更不用說了,更是毫無意義的東西。
以我們的有用的絲綢、鐵器、瓷器來換取珠寶,這樣做劃不來。
雖然能解決沿海一些人的生活問題,但是好處不大,國家開支太多。
所以,為了節約國家的财政開支,後來就不派遣商隊出國了。
正當明朝停止派船出國的時候,歐洲人占領了南洋的香料島,葡萄牙人占領了我們的澳門。
他們是用欺騙手段占領澳門的。
開頭他們向明朝的地方官說:他們的商船經常到這個地方來,遇到風浪把貨物打濕了,要租個地方曬曬貨物。
最初還給租錢,後來就不給了,慢慢地侵占了這個地方,一直到現在還占領着。
(233) 從歐洲人到東方來占領殖民地以後,中國的形勢就改變了。
經過清朝幾百年,特别是鴉片戰争以後,許多帝國主義國家從幾個方面包圍中國:印度被英國占領了;緬甸被英國占領了;越南被法國占領了;菲律賓先被西班牙占領,後又被美國占領了;東方的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向外進行侵略擴張。
所以近百年的中國,四面被資本主義國家和帝國主義國家所包圍,再加上清朝政府的日益腐敗,就使中國逐步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進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
*** (1)《東西洋考》卷五,《文萊》。
(2)元汪大淵《島夷志略》蘇錄條:“(珠)重者出于西洋之第三港”;毗舍耶條:“故東洋聞毗舍耶之名,皆畏而逃焉”。
(3)《東西洋考》卷九,《舟師考》二,《洋路》。
(4)和田清:《明代以前中國人所知之菲律賓群島》,載《東洋學報》一二卷三号。
(5)《漢書》卷二八下;琅費:《昆侖及南海古代航行考》(馮承鈞譯本)。
(6)《梁書》卷五四,《諸夷傳序》。
(7)法顯:《佛國記》;《高僧傳》初集卷三,《法顯傳》。
(8)劉繼宣:《中華民族南洋拓殖史》,第一章《隋以前南洋之歸化》,商務印書館。
(9)《宋書》卷九七。
(10)《宋書》卷九七。
(11)《宋書》卷九七。
(12)嚴從簡:《殊域周咨錄》八,《爪哇》,中華書局。
(13)唐僧鑒真,赴日本傳布戒律之始祖也。
其弟子SoeminoMattoGenkn撰有《唐大和尚(鑒真)東征傳》(《群書類從》第四輯卷六九)。
此據費琅《昆侖及南海古代航行考》引文。
(14)費琅:《昆侖及南海古代航行考》,中華書局。
(15)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一,商務印書館。
(16)李肇:《國史補》卷下,四庫館。
(17)朱彧:《萍洲可談》,博古齋。
(18)周去非:《嶺外代答》卷三,《航海外夷》。
(19)周去非:《嶺外代答》卷二,《故臨國》;Reinaud:RelationdesVoyagesfaitsparlesArabesetlesPersansdansI&rsquoIndeetalaChinel。
(20)《元史》卷九四,《市舶》。
(21)HansVonMzik:ReisedesArabersIbnBatutadurclIndienandChina,pp.303&mdash305. (22)《冊府元龜》卷五四六;《新唐書》卷一一二,《柳澤傳》。
(23)參看中村久四郎:《唐代之廣東》,載《史學雜志》(大正六年三月至六月)。
(24)桑原藏:《蒲壽庚考》(陳裕菁譯本),第4&mdash5頁,本章論列多取材桑原氏此書不備舉。
(25)《元史》卷九四,《食貨志》,《市舶》。
(26)《宋史》卷一六七,《職官志》七。
(27)參看藤田豐八:《宋代市舶司及市舶條例》,載《東洋學報》(大正六年五月)。
(28)梁廷柟:《粵海關志》卷二,引《宋會要》。
(29)《宋史》卷一八五,《食貨》下七:“宋之經費,茶鹽礬之外唯香之為利博,故以官為市焉。
” (30)《宋史》卷一八五,《食貨》下七:“宋之經費,茶鹽礬之外唯香之為利博,故以官為市焉。
” (31)《萍洲可談》二:“廣州蕃坊海外諸國人聚居。
置蕃長一人,管勾蕃坊公事。
” (32)嶽珂《桯史》卷一一:“番禺有海獠雜居,其最豪者蒲姓&hellip&hellip定居城中。
”同時泉州也有華夷雜居的現象,樓鑰《攻媿集》卷八八《贈特進汪公行狀》:“蕃商雜處民間。
” (33)《唐律疏議》卷六,《名例》。
(34)《萍洲可談》卷二;《宋史》卷三四七,《王渙之傳》。
(35)《萍洲可談》卷二。
(36)《粵海關志》卷二,引《宋會要》。
(37)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二〇,《海外諸蕃》。
(38)《粵海關志》卷三,引《宋會要》。
(39)《蒲壽庚考》,第200頁。
(40)《元史》卷一〇,《世祖本紀》。
(41)《元史》卷一二九,《唆都傳》;卷二一〇,《馬八兒等國》。
(42)《元史》卷二一〇,《馬八兒等國》。
(43)《元史》卷一三一,《亦黑迷失傳》;卷二一〇,《爪哇傳》。
關于元代與南海之交通,可參看Rockhill:NotesontheRelationsandTradeofChinawiththeEasternMalayArchipelagoandtheCoastoftheIndianOceanduringthe14thCentury。
(44)《大日本史》,《食貨志》卷一五;馬歡:《瀛涯勝覽》,爪哇國條,舊港條。
(45)《宋史》卷一八〇。
(46)《宋史》卷一八五,《食貨志》下七。
(47)《通鑒·宋紀》卷一一大明七年條:“(帝)又寵一昆侖奴,令以杖擊群臣。
”唐人有《昆侖奴傳》。
(48)《萍洲可談》卷二。
(49)葉子奇《草木子》卷三下《雜制篇》:“北人女使得高麗女孩童,家僮必得黑厮。
不如此謂之不成仕宦。
” (50)《文獻通考》三,卷三三二,《阇婆》。
(51)《島夷志略》,《浡泥》。
(52)《諸蕃志》上,《浡泥國》。
(53)《諸蕃志》,麻逸條。
阿拉伯人于石晉天福八年(943)至蘇門答臘見其地有華人甚多,從事耕植,而巴鄰旁尤為荟萃之區。
見其所著《黃金牧地》。
(54)《諸蕃志》,蘇吉丹條。
(55)《諸蕃志》,三佛齊條。
(56)《島夷志略》,龍牙門條,勾欄山條,馬魯澗條。
(57)馬歡:《瀛涯勝覽》,爪哇條。
(58)費信:《星槎勝覽前集》,《滿剌加國》。
(59)鄭民:《菲律賓》,據劉繼宣、束世澂《中華民族南洋拓殖史》引文。
(60)《明史》卷三二四,《爪哇傳》;《殊域周咨錄》卷八,《爪哇》。
(61)據《明史》卷三二四至卷三二五《外國傳》。
(62)《殊域周咨錄》卷八,《爪哇》。
(63)此據《明史》,《殊域周咨錄》作昔裡達,《東西洋考》作昔裡八達剌八剌蒲。
(64)《殊域周咨錄》卷八,《爪哇》。
《明史》作洪武二年(1369)太祖遣使以即位诏谕其國,三年(1370)以平定沙漠頒诏,九月其王昔裡八達剌蒲遣使奉金葉表來朝貢方物,宴赉如禮。
五年又遣使随朝使常克敬來貢,上元所授宣敕三道。
(65)《皇明祖訓》首章,第5頁。
(66)《明太祖實錄》卷二八:“吳元年(1367)十二月庚午置市舶提舉司,以浙東按察司陳甯等為提舉”;卷四九:“洪武三年(1370)二月甲戌罷太倉黃渡市舶司,凡蕃舶至太倉者,令軍衛有司同封借其數,送赴京師。
” (67)洪武中曾一度廢止,《明太祖實錄》卷九三:“洪武七年(1374)九月辛未罷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廣東廣州三市船司。
”永樂初複設,《明成祖實錄》卷二三:“元年(1403)八月丁已,上以海外蕃國朝貢之使,附帶物貨前來交易者,須有官專主之。
遂命吏部依洪武初制,于浙江、福建、廣東設市舶提舉司,隸布政司,每司置提舉司一員,從五品,副提舉二員,從六品,吏目一員,從九品。
”“尋命内臣提督之。
嘉靖元年(1522)給事中夏言奏倭禍起于市舶,遂革福建、浙江二市舶司,唯存廣東市舶司。
”(《明史》卷七五,《職官志》四)市舶提舉司之職掌為“掌海外諸蕃朝貢市易之事,辦其使人表文勘合之真僞,禁通蕃,征私貨,平交易,閑其出入而慎館谷之”。
(68)《明成祖實錄》卷七五:“六年(1408)正月戊辰設交阯、雲南市舶提舉司,置提舉副提舉各一員。
” (69)《明史》卷八一,《食貨志》,《市舶》。
(70)《明太祖實錄》卷四五。
(71)《明史》卷三二四《三佛齊》:“洪武四年(1371)戶部言其貨舶至泉州宜征稅,命勿征。
” (72)《明成祖實錄》卷二三六永樂十九年(1421)四月條:“連年四方蠻夷朝貢之使,相望于道,實罷中國。
”《明宣宗實錄》卷五八宣德四年(1429)八月條:“琉球國往來使臣俱于福州停住,館谷之需,所費不赀。
通事林惠、鄭長所帶番梢從人二百餘人,除日給廪米之外,其茶鹽醯醬等物出于裡甲,相沿已有常例。
乃故行刁蹬,勒折銅錢,及今未半年,已用銅錢七十九萬六千九百有餘,按數取足,稍或稽緩,辄肆詈毆。
”卷六七宣德五年(1430)六月條:“庚午上谕行在禮部臣曰:聞西南請蕃進貢海舶初到,有司封識,遣人入奏,俟有命然後開封起運。
使人留彼,動經數月,供給皆出于民,所費多矣。
其令廣東、福建、浙江三司,今後蕃舡至,有司遣入馳奏,不必待報,三司官即令市舶司稱盤明注文籍,遣官同使人運送,庶省民間供饋。
”此雖洪武以後之記載,但俱為常例,則此種情形洪武時即已有之明甚。
(73)《明史》卷三二四,《暹羅傳》。
(74)《明太祖實錄》卷一三九。
(75)《明太祖實錄》卷二〇五。
(76)《明太祖實錄》卷二三一。
(77)《明太祖實錄》卷二五二。
(78)《明成祖實錄》卷一〇上。
(79)見本書第247頁注②。
(80)《明成祖實錄》卷二七。
(81)《明太祖實錄》卷七〇。
(82)《泾林續記》(《涵芬樓秘籍》本)。
(83)《泾林續記》(《涵芬樓秘籍》本)。
(84)《殊域周咨錄》卷九,《佛郎機》。
(85)黃省曾:《西洋朝貢典錄序》。
(86)《殊域周咨錄》卷八,《暹羅》。
(87)張燮:《東西洋考》卷七,《饷稅考》。
(88)張燮:《東西洋考》卷七,《饷稅考》。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