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錯失的機遇:海洋經營政策的變化
關燈
小
中
大
遣使來貢金銀香象牙等物。
(135)其後朝貢漸稀。
(136) 第一次之遠征軍于永樂五年(1407)九月返國,在海上往返之三年中,此遠征軍曾至爪哇(137)、蘇門答臘(138)、南巫裡(139)、古裡(140)、錫蘭(141)諸地,其行蹤似未越過印度海岸以外。
鄭和一行人之使命,第一次遠航即得滿意的收獲,海盜肅清,航路無阻。
遂于次年(1408)九月癸亥複奉命統領官兵,駕駛海舶四十八艘(142),赍敕使古裡、滿剌加、蘇門答臘、阿魯、加異勒、爪哇、暹羅、占城、柯枝、阿撥把丹、小阿蘭、南巫裡、甘巴裡諸國,賜其王錦绮紗羅。
(143) 前一次之海外貿易,順利歸來,此次貿易,又大獲而歸,遂為錫蘭國王亞烈苦奈兒所觊觎,發兵要劫,為鄭和所敗,生擒亞烈苦奈兒而歸。
《明成祖實錄》記: 九年(1411)六月乙巳内官鄭和等使西洋諸蕃還國。
(144)獻所俘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并其家屬。
和等初使諸蕃,至錫蘭山,亞烈苦奈兒侮慢不敬,欲害和,和覺而去。
亞烈苦奈兒又不輯睦鄰國,屢邀劫其往來使臣,諸蕃皆苦之。
及和歸複經錫蘭山,遂誘和至國中,令其子納顔(145)索金銀寶物,不與。
潛發蕃兵五萬餘劫和舟,而伐木拒險,絕和歸路,使不得相援,和等覺之,即擁衆回船,路已阻絕。
和語其下曰:“賊大衆既出,國中必虛,且謂我客軍孤怯,不能有為。
出其不意攻之,可以得志。
”乃潛令人由他道至船,俾官軍盡死力拒之。
而躬率所領兵二千餘由間道急攻王城破之,擒亞烈苦奈兒并家屬頭目。
蕃軍複圍城,交戰數合大敗之。
遂以歸。
群臣請誅之,上憫其愚無知,命姑釋之,給與衣服,命禮部議擇其屬之賢者為王以承國祀。
(146) 禮部詢所俘國人,國人皆舉耶巴乃那。
永樂十年(1412)十一月複遣鄭和使西洋赍诏印往封,并送亞烈苦奈兒歸國。
時國人已立不剌葛麻巴忽剌查(147)為王,诏使遜位(148)。
遠征軍至蘇門答臘時,王子蘇幹剌以賞賜不及,舉兵邀殺,又為鄭和所擒,獻俘阙下,國威大振。
《明成祖實錄》記: 十三年(1415)九月壬寅,鄭和獻所獲蘇門答臘賊酋蘇幹剌等。
初,和奉使至蘇門答臘,賜其王宰奴裡阿必丁彩币。
蘇幹剌乃前僞王弟,方謀弑宰阿必丁以奪其位,且怒使臣賜不及己,領兵數萬邀殺官軍。
和帥衆及其國兵與戰,蘇幹剌敗走,追至南淳利國,并其妻子俘以歸。
至是獻于行在。
兵部尚書方賓言:蘇幹剌大逆不道,宜付法司正其罪,遂命刑部按法誅之。
(149) 此行據馬歡所撰紀行詩及《明史·外國傳》之記載,凡占城、阇婆、三佛齊、蘇門答臘、錫蘭、柯枝、古裡、五嶼、溜山、忽魯谟斯、加異勒、彭亨、急蘭丹、阿魯、南浡利諸國,均為航線所經,始越過印度南境,而抵于波斯灣中。
(150) 第三次航行返國時,諸蕃國使臣随同朝貢。
次年(1416)十二月,鄭和又奉命赍敕及錦绮紗羅等物,偕諸蕃國使臣賜各國王。
(151)此次航路除遍曆前三次所經國家以外,并曾到過阿丹、麻林(152)、沙裡灣泥(153)、木骨都束、不剌哇、剌撒(《武備志圖》位置剌撒于阿拉伯半島阿丹之西北)(154),橫斷印度洋而遠至非洲,于十七年(1419)七月返國。
(155) 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鄭和等又奉命做第五次之航行。
《明成祖實錄》記: 癸巳,忽魯谟斯等十六國使臣還,賜鈔币表裡,複遣太監鄭和等赍敕及錦绮紗羅绫絹等物賜諸國,就與使臣偕行。
(156) 在這一次航行的兩年中,國内發生了一件可笑的大事,原來在遠征軍派出後的三個月,新建築落成的奉天、華蓋、謹身三殿忽然鬧火災,照着傳統的習慣,臨時開放言禁,诏群臣直陳阙失。
大概群臣中就有一部分人是反對由國家經營海外貿易的,也許這一些反對者同時就是閩廣一帶的豪富。
結果是明令停止下蕃;其條款為: 一、下蕃一應買辦物件并鑄造銅錢,買辦麝香、生銅、荒絲等物暫停。
二、往諸蕃國寶舡及迤西迤北等處買馬等項暫行停止。
三、修造往諸蕃舡隻,暫行停止,毋得重勞軍民。
(157) 可是事實上,下蕃艦隊早已派出,這命令也隻是一種官樣文章而已。
照着舊例,送每次随同入貢的使臣還國,這一次的航行又到了非洲東岸的木骨都束和不剌哇,阿拉伯沿岸的祖法兒、阿丹。
(158)二十年(1422)八月壬寅還,暹羅、蘇祿、蘇門答臘、哈丹等國悉遣使随和貢方物。
(159) 二十二年(1424)正月舊港酋長施濟孫請襲宣慰使職,鄭和又奉命做第六次之旅行。
回國時明成祖已經晏駕,仁宗繼位,罷西洋寶船,命和以下蕃諸軍守備南京。
(160) 仁宗寬宏仁厚,是一個守成的中主。
在位幾個月便死了,宣宗(1426&mdash1435)繼位。
這青年皇帝從幼便為其祖父所鐘愛,在性格和魄力方面也受了他祖父的遺傳,很是精明強幹。
鄭和這時位高望重,郁郁處南京,不能再做海上壯遊,行動不免有些地方越軌,雖是三朝老臣,也不免被這一位青年皇帝所申斥。
《明宣宗實錄》記有一事,可以略見鄭和這一時期的情形: 元年(1426)四月壬申,命司禮監移文谕太監鄭和毋妄請賞賜。
先是遣工部郎中馮春往南京,修理宮殿工匠各給賞賜。
至是春還奏南京國師等所造寺宇工匠亦宜加賞。
上谕司禮監曰:“佛寺僧所自造,何預朝廷事!春之奏必和等所使,春不足責。
其遣人谕和謹守禮法,毋窺伺朝廷。
一切非理之事,不可妄有陳請。
”(161) 據《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所記: 靜覺寺在府治三山門内。
明洪武間敕賜,宣德年重修。
鄭和題請其子孫世守之。
(162) 可知鄭和這時期已極不得意,乞寺廟為皈依之計。
可是這老軍人和老航海家命運中注定還有一次周曆印度洋的海上旅行。
宣德五年(1430)帝以外蕃貢使多不至,遣和及王景弘遍曆諸國。
(163)又奉命仆仆做海上之行。
《明宣宗實錄》記: 五年六月戊寅,遣太監鄭和等赍诏往谕諸蕃國,凡所曆忽魯谟斯、錫蘭山、古裡、滿剌加、柯枝、蔔剌哇、木骨都束、喃浡利、蘇門答臘、剌撒、溜山、阿魯、甘巴裡、阿丹、佐法兒、竹步、加異勒等二十國及舊港宣慰司,其君長皆賜彩币有差。
(164) 據祝允明所記此次航海裡程鄭和所率領之艦隊以宣德五年(1430)閏十二月六日于南京龍灣開舡。
(165)然據《明宣宗實錄》則宣德六年(1431)二月中曾令滿剌加使臣附鄭和舟返國: 六年(1431)二月壬寅,滿剌加國頭目巫寶赤納等至京,言國王欲躬來朝貢,但為暹羅國王所阻。
暹羅素欲侵害本國,本國欲奏,無能書者。
今王令臣三人潛附蘇門答臘舟來京,乞朝廷遣人谕暹羅王無肆欺陵,不勝感恩之至。
上命行在禮部賜赍巫寶赤納等。
遣附太監鄭和舟還國。
令和赍敕谕暹羅國王。
(166) 由是可知艦隊系分别出發,故滿剌加使臣得附後發海船還國。
主隊出發時,并曾派分隊到古裡,由古裡複派人赍貨物到天方貿易: 天方&hellip&hellip又曰默伽,水道由忽魯谟斯四十日始至。
自古裡西南行三月始至。
宣德五年鄭和使西洋分遣其侪詣古裡,聞古裡遣人往天方,因使人赍貨物附其舟偕行,往返經歲,市珍奇異寶及麒麟、獅子、駝鳥以歸。
其國王亦遣陪臣随朝使來貢。
(167) 于宣德八年(1433)七月六日回京。
(168) 第七次遠征軍返國後的第三年,宣宗崩,英宗(1435&mdash1449,1457&mdash1464)沖齡繼位,楊士奇、楊榮、楊溥諸老臣當國,于是又重新回到太祖時代的保守政策,不再想向海外發展。
同時鄭和也已到了望七的高齡,不能再做遠行,三十年來的海外活動,于此告一結束。
《明史》記: 和經事三朝,先後七奉使,所曆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裡、滿剌加、浡泥、蘇門答臘、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裡、瑣裡、加異勒、阿撥把丹、南巫裡、甘把裡、錫蘭山、喃渤利(南巫裡)、彭亨、急蘭丹、忽魯谟斯、比剌、溜山、孫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兒、沙裡灣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伐、那孤兒(169),凡三十餘國。
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費亦不赀。
自宣德以還,遠方時有至者,要不如永樂時,而和亦老且死。
自和後,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稱和以誇外番,故俗傳三保太監(170)下西洋,為明初盛事雲。
(171) 在三十年中鄭和已遍曆印度洋沿岸之地。
據祝允明《前聞記》所記寶船裡程,可知其前後七次航行之航線。
據載由南京龍灣開船經劉家港而至長樂港,約停七月,乃開船出五虎門到占城,由占城到爪哇之蘇魯馬益,由蘇魯馬益到蘇門答臘東南角之舊港,由舊港到滿剌加,由滿剌加到蘇門答臘西北角之亞齊,由亞齊到錫蘭,由錫蘭到古裡,由古裡到波斯灣口之忽魯谟斯,複由忽魯谟斯回到古裡。
大宗寶船由古裡回洋,曆經亞齊、滿剌加、占城等地,徑航太倉。
分隊(明人稱分宗)出發之航線,大緻有五:一為昔日占城之新州今日安南之歸仁,其航線大緻有三:一為赴浡泥島文萊之航線,二為赴暹羅之航線,三為赴爪哇島蘇魯馬益之航線。
後一線應經過假裡馬打、麻葉甕兩島之間,主隊(明人稱大宗寶船)所循者蓋為此第三線。
自是由蘇魯馬益曆舊港、滿剌加、啞魯而至亞齊。
二為亞齊,其航線有二:一為赴榜葛剌之航線,二為赴錫蘭之航線,茲二航線雖在亞齊分道,似皆經過喃浡利、翠藍嶼兩地,然後分途航行,主隊所循者乃後一航線也。
三為錫蘭島之别羅裡(在今高郎步附近),其航線亦有二:一為西赴溜山群島之航線,二為西北赴小葛蘭之航線,亦即主隊所經之航線,《明史》說錫蘭可通非洲東岸之不剌哇,大概就是溜山一線的延長線。
四為小葛蘭,其航線亦有二:一為徑航非洲東岸木骨都束之線,二為北赴柯枝之線,主隊即遵此線經過柯枝而至古裡。
當時寶船似未北行至阿拉伯人之沙裡八丹,今Cananore及很奴兒二國。
五為古裡,其航線似亦有二:一為西北赴波斯灣口忽魯谟斯島之航線,二為赴阿拉伯南岸祖法兒(或應加入今地未詳之剌撒)、阿丹等國之航線。
當時寶船雖未徑航默伽,所遣通事七人附載之古裡舶,應亦循此線西北行而抵秩達。
(172) 明初出使海外著勞績的除鄭和外,還有太監楊敕(敏)、侯顯、尹慶諸人。
楊敕于永樂十年(1412)奉使往榜葛剌等國,十二年回京,《星槎勝覽》之作者費信此次曾在行中。
(173)侯顯繼之,二使榜葛剌: 十三年(1415)帝欲通榜葛剌(Bengal)諸國,複命顯率舟師以行。
其國即東印度之地,去中國絕遠。
其王賽佛丁遣使貢麒麟及諸方物,帝大悅,錫予有加。
榜葛刺曰西有國曰沼納樸兒者,地居西印度中,古佛國也。
侵榜葛之。
賽佛丁告于朝。
十八年(1420)九月命顯往宣谕賜金币,遂罷兵。
(174) 後又命周鼎等往使: 二十一年(1423)九月江陰等衛都指揮佥事周鼎等九百九十二人奉使榜葛剌等國回,皇太子令禮部賞鈔有差。
(175) 尹慶于永樂元年(1403)九月使滿剌加、柯枝諸國。
(176)三年(1405)九月返國,蘇門答臘酋長宰奴裡阿必丁、滿剌加國酋長拜裡迷蘇剌、古裡國酋長沙米的俱遣使随還朝見。
诏俱封為國王,與印诰,并賜彩币襲衣。
複命尹慶往使。
十年(1412)命甘泉送滿剌加王侄還國。
(177)尹慶第一次使滿剌加時,内官馬彬亦同時被命使爪哇、西洋、蘇門答臘諸蕃(178),随行者有金吾左衛千戶李名道、林子宣諸将校(179)。
後又數奉命使占城。
(180)張謙于六年(1408)與行人周航使浡泥國,十年(1412)、十四年(1416)、十八年(1420)複奉命往使,十五年(1417)九月又出使古麻剌郎國。
(181)楊慶于十八年(1420)奉命往西洋公幹,洪保于次年(1421)奉命送各蕃國使臣回還。
(182)吳賓于永樂初曾使爪哇。
(183)永樂三年(1405)朝使曾往招谕呂宋、麻葉甕、番速兒、來囊葛蔔、南巫裡、婆羅六國。
(184)朝臣奉使西洋者有聞良輔、甯善(185)、王複亨(186)、馬貴(187)諸人。
四 成宣年間(1402&mdash1435)努力向南洋發展之結果,第一為經濟上之收獲,用瓷器絲茶諸貨物到南洋博易,政府和人民兩受其益。
第二是政治上的成功,國威遠播,南洋諸國王,稽首來庭,甘為臣屬。
第三是文化的傳播,寶船疊出,信使往來,使南洋諸國均染華風。
第四是華僑移殖之增加及勢力之發展,因航路之開辟及航海技術之進步,加以鄭和一行使者在南洋之成功,使中國人在南洋之地位陡然提高,在各方面均得便利。
因之渡海博易及留居之人數頓增,以其靈敏耐勞的手腕漸得當地人之信仰,華商遂取得南洋經濟上領袖之地位,同時參與當地政治,有為當地執政者,甚至有為國王者。
當時人對于南洋通商的見解,以為“舶之為利也,譬之礦然,封關礦洞,驅斥礦徒,是為上策。
度不能閉,則國收其利權,而自操之,是為中策。
不閉不收,利孔漏洩,以資奸萌,嘯聚其中,斯無策矣”(188)。
以礦洞喻市舶司,礦徒喻海商。
上策指洪武時代,中策指永樂至正德時代。
無策指因倭寇而罷市舶之嘉靖時代。
所謂“國收其利權而自操之”,實即指鄭和時代所代表之國營貿易。
在鄭和以前及以後,政府對蕃貨的處置是用抽分的辦法:“朝貢附至蕃貨欲與中國貿易者,官抽六分,給價償之,仍免其稅。
”(189)政府有優先權抽買全部貨物十分之六,以免稅為交換條件。
蕃貨有貢蕃與私商之别,舊制應入貢蕃先給以符簿(190),凡貢至,三司以合文視其表文方物無僞,乃送入京。
若國王、王妃、陪臣等附至貨物,抽其十分之五,其餘官給之直。
暹羅、爪哇二國免抽。
(191)其蕃商私赍貨物入為易市者,舟至水次,悉封籍之,抽其十二,乃聽貿易。
(192)永樂、宣德時除市舶抽分以外,直接由國家派遠征艦隊去海外博易,所得利益更大。
宣德以後,寶船不出,諸蕃貢使來市,“椒木銅鼓,戒指寶石,溢于庫市。
蕃貨甚賤,貧民承令博買,多緻富”(193)。
市舶之利,嘉靖中都禦史林富曾上疏言之。
他說: 中國之利,鹽鐵為大,有司取辦,仡仡終歲,僅充常額。
一有水旱,勸民納粟,猶懼不充。
舊規至廣蕃舶,除貢物外,抽解私貨,俱有則例,足供禦用,此其利之大者一也。
蕃貨抽分,解京之外,悉充軍饷,今兩廣用兵連年,庫藏日耗,借此足以充羨而備不虞,此其利之大者二也。
廣西一省全仰給于廣東,今小有征發,即措辦不前,雖折俸椒木(194),久已缺乏,科擾于民,計所不免。
查得舊蕃舶通時,公私饒給,在庫蕃貨旬月可得銀兩數萬,此其為利之大者三也。
貨物舊例有司擇其良者如價給值,其次資民買賣,故小民持一錢之貨,即得握菽,展轉貿易,可以自肥,廣東舊稱富庶,良以此耳,此其為利之大者四也。
助國給軍,既有賴焉,而在官在民,又無不給,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者也,非所謂開利孔而為民罪梯也。
(195) 互市之利如此,在成宣時代又加上大規模的國營貿易,雖然現在沒有确切記載證明當時的國庫收入是如何浩大驚人,至少也可從這文件看出國家和地方政府靠互市收入的需要程度。
照這情形類推,可以想見成宣時代鄭和在南洋活動的成績和當時朝野的需要。
四十年後,有太監迎合憲宗(1464&mdash1487)的意思,到兵部查索宣德間鄭和出使的水程,再做遠征海外的壯舉,為台谏所阻而罷: 成化間(196)有中貴迎合上意者舉永樂故事以告,诏索鄭和出使水程(197)。
兵部尚書項忠命吏入庫檢舊案不得。
蓋先為車駕郎中劉大夏所匿。
忠笞吏,複令入檢,終莫能得。
大夏秘不言。
會台谏論止其事,忠诘吏謂庫中案卷甯能失去,大夏在旁對曰:“三保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198),于國家何益!此特一敝政,大臣所當切谏者也。
舊案雖存,亦當毀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有無哉!”(199) 在政治方面,南洋諸國經過幾度鄭和所率領的遠征軍的武力制裁和外交手腕的發揮,莫不來朝恐後,除循常例遣使臣入貢外,諸國王中有親自航海到京師朝貢,表示臣屬者。
永樂四年(1406)東洋馮嘉施蘭土酋嘉馬銀等來朝。
(200)六年(1408)八月浡泥國王麻那惹加那(201)率王妃及弟妹子女陪臣泛海來朝: 舟次福建,守臣以聞,遣中官往宴赉,所過州縣皆宴,入朝朝見,帝獎勞之。
王跪緻詞曰:陛下膺天寶命,統一萬方,臣遠在海島,荷蒙天恩,賜以封爵,自是國中雨賜時順,歲屢豐登,民無災厲,山川之間,珍奇畢露,草木鳥獸,亦悉繁育,國中耆老鹹謂此聖天子複冒所緻,臣願睹天日之表,少輸誠悃,不憚險遠,躬率家屬陪臣詣阙獻謝。
帝慰勞再三。
命王妃所進中宮箋及方物陳之文華殿,王詣殿進獻畢,自王及妃以下悉賜冠帶襲衣。
帝乃飨王于奉天門,妃以下飨于他所。
禮訖送于會同館。
禮官請王見親王儀,帝令準公侯禮。
尋賜王儀仗交椅銀器傘扇銷金鞍馬金織文绮紗羅绫絹,衣十襲。
餘賜赉有差。
十月王卒于館。
帝哀悼,辍朝三曰,遣官緻祭,赙以缯帛。
東宮親王皆遣祭,有司具棺椁明器葬之安德門外石子岡,樹碑神道,又建祠墓側,有司春秋祀以少牢。
谥曰恭順。
賜敕慰其子遐旺,命襲封國王。
十年(1412)遐旺複偕其母來朝。
(202)滿剌加國嗣王拜裡迷蘇剌于九年(1411)率妻子陪臣五百四十餘人來朝。
十年(1412)王侄入謝,十二年(1414)王子母幹撒于的兒沙來朝,告其父訃,即命襲封。
十七年(1419)王率妻子陪臣來朝。
二十二年(1424)西裡麻哈剌以父沒嗣位,率妻子陪臣來朝。
(203)十年中國王五次親朝。
蘇祿有三王,十五年(1417)東王巴都葛叭哈剌、西王麻哈剌叱葛剌麻丁峒、王妻叭都葛巴剌蔔并率其家屬頭目,凡三百四十餘人桴海朝貢,東王次德州,卒于館,帝遣官賜祭,命有司營葬,勒碑墓道,谥曰恭定。
命其長子都馬含繼位。
(204)菲律賓群島中之古麻剌郎王幹剌義亦奔敦亦于十八年(1420)率妻子陪臣來朝,受封爵封诰,還至福建,遘病卒,谥曰康靖,有司治墳,葬以王禮,命其子剌苾嗣為王。
(205) 諸王除親自入朝受中國冊封外,并請求封其國中之山,如浡泥之長甯鎮國山: 初故王(麻那惹加那)言:臣蒙恩賜爵,臣境土悉屬職方,乞封國之後山為一方鎮。
新王(遐旺)複以為言,乃封為長甯鎮國之山,禦制碑文,令(中官張)謙等勒碑其上。
(206) 滿剌加之西山(207)。
其他未經特封之山川,則附祭于沿海各省,如廣西則附祭安南、占城、真臘、暹羅、瑣裡,廣東則附祭三佛齊、爪哇,福建則附祭日本、琉球、浡泥,将祭則遣官一人往監其祀。
(208) 南洋各地政治上的領袖和著名的山川都受中國冊封,在經濟方面,更是貿遷有無,息息相關。
兩地交通經過幾千年的曆史,更經過成宣時代的積極經營,南洋的社會文物漸有華北的趨勢。
如北婆羅洲之杜森族為土著狄亞克族與中國人之混合種,自稱為中國人之苗裔,其耕織均用中國之法。
(209)菲律賓之由遊牧時代而進入農業時代,實由于閩人林旺之啟導。
(210)爪哇舊港南浡利諸地多使中國銅錢。
(211)甚至地各亦中國化,如爪哇之新村,北婆羅洲之中國河、中國寡婦峰,拉布恩島之中國河。
(212) 據《明史》:“萬曆時為(婆羅)王者閩人也。
或言鄭和使婆羅,有閩人從之,因留居其地,其後人竟據其國而王之。
”(213)蘇祿史亦言14世紀時有中國使臣黃森屏到浡泥,後任支那(214)巴坦加總督。
其女嫁文萊第二蘇丹阿合曼,凡二十餘傳以迄今。
其王統由女系遞傳。
阿合曼之女嫁愛麗,後繼王位,即今文萊王始祖也。
(215)鄭和部下留居南洋,确有史料可據。
《明英宗實錄》記前随鄭和下蕃之太監洪保所屬一船,由西洋發碇時船中凡三百人,後遭風漂泊,輾轉流徙,經十八年後,得回國者僅府軍衛卒趙旺等三人。
(216)其餘未能返國之二百餘人,當然留居各地,從事于蠻荒之開發。
又如商人下蕃者亦往往留居,如蘇祿之留人為質: 土人以珠與華人市易,大者利數十倍。
商舶将返,辄留數人為質,冀其再來。
(217) 美洛居有香山,雨後香堕,沿流滿地,居民拾取不竭,其酋委積充棟,以待商舶之售。
東洋不産丁香,獨此地有之,可以辟邪,故華人多市易。
以此僑居者亦衆。
萬曆時荷蘭人與葡萄牙人因争美洛居構兵,華人流寓者,遊說兩國,令各罷兵。
(218)呂宋尤多華僑,以去漳近故賈舶多往。
往往久住不歸,名為壓冬,聚居洞内為生活,漸至數萬,間有削發長子孫者。
(219) 華商久居南洋,占有勢力。
成化二十一年(1485)至令東苑商人張宣率官軍二千送占城王古來還國。
(220)或即為當地官吏執政,如漳州人張姓之為浡泥那督,那督華言尊官也。
(221)汀州人謝文彬之為暹羅嶽坤,嶽坤猶華言學士之類。
(222)饒州人朱複、南安人蔡璟之為琉球國相。
(223)諸國來朝之譯人及使臣亦多由華人充任,如萬安人蕭明舉之為滿剌加通事(224),火者亞三之為葡萄牙人使者(225),琉球使者則多為閩人(226)。
罪人及海盜以在中國境内不能立足,亦多避居南洋,如前文所引之梁道明、陳祖義、鄭彥誠、施進卿諸人之雄長舊港,南海叛民何八觀等之屯聚島外(227),嘉靖末年海寇餘衆遁居吉蘭丹,生聚至兩千餘人,行劫海中,商舶苦之。
(228)廣東大盜張琏(229)逃居舊港,列肆為蕃舶長,漳泉人多附之,猶中國市舶官。
(230)林鳳、林道乾為官軍所敗,逃至海外,與西班牙人争奪菲律賓群島,為中國及西班牙兩國軍隊所擊退。
(231) 從成宣時代積極經營南洋以後,南洋已成為中國之一部,無論在政治方面、經濟方面、文化方面,均為中國之附庸。
南洋之開拓及開化完全屬于中國人之努力,假如政府能繼續經營,等不到歐洲人的東來,南洋諸國已成為中國之領地,合為一大帝國,或許世界史要從此變一樣子。
可是政府放棄了這責任,并且不願繼承前人的偉績,退纓自守,聽其自然。
這擔子便又重新放到無數千萬的無名英雄身上,他們不但沒有國家的力量做後盾,并且冒着違犯國家法令的危險,憑着勇氣和求生的欲望,空拳赤手,乘風破浪,到海外去開辟他們的新世界新事業,憑着優秀民族的智慧去征服環境,做當地人的領導者。
南洋群島之有今日的繁榮正如沙撈越王查爾斯·布羅克所言:“使南洋而無華僑,吾人将一無所能。
”英總督瑞天鹹所言:“馬來半島之有今日,皆華僑勞力之所賜。
”(232) 正統(1436&mdash1449)以後,對南洋取放任政策。
結果在商業方面由國營而恢複到以前的私人經營,在政治方面,南洋諸國複由向心力而恢複到以前的離心力。
八十年後歐洲人為了找尋香料群島陸續東來,他們不但擁有武力,做有組織的經營,并且有國家的力量做後盾,得以進步;不到幾十年便使南洋改了一個樣子,自然而然地替代了以前中國人的地位,瓜分豆剖,南洋成為歐洲人的殖民地。
華僑寄居籬下,備受虐待和殘殺,中國政府不能過問。
這是中國史上一個大轉變,也是世界史上一個大關鍵。
鄭和下西洋 首先說明西洋是指什麼地方。
明朝的時候把現在的南洋地區統稱為東洋和西洋。
西洋指的是現在的印度半島、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婆羅洲等地區;東洋指的菲律賓、日本等地區。
在元朝以前已經有了東、西洋之分,為什麼有這樣的分法呢?因為當時在海上航行要靠針路(指南針),針路分東洋指針和西洋指針,因此在地理名詞上就有“東洋”和“西洋”。
鄭和下西洋指的是什麼地方呢?主要是指現在的南洋群島。
中國人到南洋去的曆史很早,并不是從鄭和開始的。
遠在公元以前,秦朝的政治力量已經達到現在的越南地區。
到了漢武帝的時候,現在的南洋群島許多地區已經同漢朝有很多往來。
這種往來分兩類:一類是官方的,即政府派遣的商船隊;另一類是民間的商人。
可是像鄭和這樣由國家派遣的船隊,一次出去幾萬人、幾十條大船(這些船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也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軍),不但到了現在南洋群島的主要國家,而且一直到了非洲。
其規模之大、人數之多、範圍之廣,是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後也沒有。
這樣大規模的航海,在當時世界曆史上也沒有過。
鄭和下西洋比哥倫
(135)其後朝貢漸稀。
(136) 第一次之遠征軍于永樂五年(1407)九月返國,在海上往返之三年中,此遠征軍曾至爪哇(137)、蘇門答臘(138)、南巫裡(139)、古裡(140)、錫蘭(141)諸地,其行蹤似未越過印度海岸以外。
鄭和一行人之使命,第一次遠航即得滿意的收獲,海盜肅清,航路無阻。
遂于次年(1408)九月癸亥複奉命統領官兵,駕駛海舶四十八艘(142),赍敕使古裡、滿剌加、蘇門答臘、阿魯、加異勒、爪哇、暹羅、占城、柯枝、阿撥把丹、小阿蘭、南巫裡、甘巴裡諸國,賜其王錦绮紗羅。
(143) 前一次之海外貿易,順利歸來,此次貿易,又大獲而歸,遂為錫蘭國王亞烈苦奈兒所觊觎,發兵要劫,為鄭和所敗,生擒亞烈苦奈兒而歸。
《明成祖實錄》記: 九年(1411)六月乙巳内官鄭和等使西洋諸蕃還國。
(144)獻所俘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并其家屬。
和等初使諸蕃,至錫蘭山,亞烈苦奈兒侮慢不敬,欲害和,和覺而去。
亞烈苦奈兒又不輯睦鄰國,屢邀劫其往來使臣,諸蕃皆苦之。
及和歸複經錫蘭山,遂誘和至國中,令其子納顔(145)索金銀寶物,不與。
潛發蕃兵五萬餘劫和舟,而伐木拒險,絕和歸路,使不得相援,和等覺之,即擁衆回船,路已阻絕。
和語其下曰:“賊大衆既出,國中必虛,且謂我客軍孤怯,不能有為。
出其不意攻之,可以得志。
”乃潛令人由他道至船,俾官軍盡死力拒之。
而躬率所領兵二千餘由間道急攻王城破之,擒亞烈苦奈兒并家屬頭目。
蕃軍複圍城,交戰數合大敗之。
遂以歸。
群臣請誅之,上憫其愚無知,命姑釋之,給與衣服,命禮部議擇其屬之賢者為王以承國祀。
(146) 禮部詢所俘國人,國人皆舉耶巴乃那。
永樂十年(1412)十一月複遣鄭和使西洋赍诏印往封,并送亞烈苦奈兒歸國。
時國人已立不剌葛麻巴忽剌查(147)為王,诏使遜位(148)。
遠征軍至蘇門答臘時,王子蘇幹剌以賞賜不及,舉兵邀殺,又為鄭和所擒,獻俘阙下,國威大振。
《明成祖實錄》記: 十三年(1415)九月壬寅,鄭和獻所獲蘇門答臘賊酋蘇幹剌等。
初,和奉使至蘇門答臘,賜其王宰奴裡阿必丁彩币。
蘇幹剌乃前僞王弟,方謀弑宰阿必丁以奪其位,且怒使臣賜不及己,領兵數萬邀殺官軍。
和帥衆及其國兵與戰,蘇幹剌敗走,追至南淳利國,并其妻子俘以歸。
至是獻于行在。
兵部尚書方賓言:蘇幹剌大逆不道,宜付法司正其罪,遂命刑部按法誅之。
(149) 此行據馬歡所撰紀行詩及《明史·外國傳》之記載,凡占城、阇婆、三佛齊、蘇門答臘、錫蘭、柯枝、古裡、五嶼、溜山、忽魯谟斯、加異勒、彭亨、急蘭丹、阿魯、南浡利諸國,均為航線所經,始越過印度南境,而抵于波斯灣中。
(150) 第三次航行返國時,諸蕃國使臣随同朝貢。
次年(1416)十二月,鄭和又奉命赍敕及錦绮紗羅等物,偕諸蕃國使臣賜各國王。
(151)此次航路除遍曆前三次所經國家以外,并曾到過阿丹、麻林(152)、沙裡灣泥(153)、木骨都束、不剌哇、剌撒(《武備志圖》位置剌撒于阿拉伯半島阿丹之西北)(154),橫斷印度洋而遠至非洲,于十七年(1419)七月返國。
(155) 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鄭和等又奉命做第五次之航行。
《明成祖實錄》記: 癸巳,忽魯谟斯等十六國使臣還,賜鈔币表裡,複遣太監鄭和等赍敕及錦绮紗羅绫絹等物賜諸國,就與使臣偕行。
(156) 在這一次航行的兩年中,國内發生了一件可笑的大事,原來在遠征軍派出後的三個月,新建築落成的奉天、華蓋、謹身三殿忽然鬧火災,照着傳統的習慣,臨時開放言禁,诏群臣直陳阙失。
大概群臣中就有一部分人是反對由國家經營海外貿易的,也許這一些反對者同時就是閩廣一帶的豪富。
結果是明令停止下蕃;其條款為: 一、下蕃一應買辦物件并鑄造銅錢,買辦麝香、生銅、荒絲等物暫停。
二、往諸蕃國寶舡及迤西迤北等處買馬等項暫行停止。
三、修造往諸蕃舡隻,暫行停止,毋得重勞軍民。
(157) 可是事實上,下蕃艦隊早已派出,這命令也隻是一種官樣文章而已。
照着舊例,送每次随同入貢的使臣還國,這一次的航行又到了非洲東岸的木骨都束和不剌哇,阿拉伯沿岸的祖法兒、阿丹。
(158)二十年(1422)八月壬寅還,暹羅、蘇祿、蘇門答臘、哈丹等國悉遣使随和貢方物。
(159) 二十二年(1424)正月舊港酋長施濟孫請襲宣慰使職,鄭和又奉命做第六次之旅行。
回國時明成祖已經晏駕,仁宗繼位,罷西洋寶船,命和以下蕃諸軍守備南京。
(160) 仁宗寬宏仁厚,是一個守成的中主。
在位幾個月便死了,宣宗(1426&mdash1435)繼位。
這青年皇帝從幼便為其祖父所鐘愛,在性格和魄力方面也受了他祖父的遺傳,很是精明強幹。
鄭和這時位高望重,郁郁處南京,不能再做海上壯遊,行動不免有些地方越軌,雖是三朝老臣,也不免被這一位青年皇帝所申斥。
《明宣宗實錄》記有一事,可以略見鄭和這一時期的情形: 元年(1426)四月壬申,命司禮監移文谕太監鄭和毋妄請賞賜。
先是遣工部郎中馮春往南京,修理宮殿工匠各給賞賜。
至是春還奏南京國師等所造寺宇工匠亦宜加賞。
上谕司禮監曰:“佛寺僧所自造,何預朝廷事!春之奏必和等所使,春不足責。
其遣人谕和謹守禮法,毋窺伺朝廷。
一切非理之事,不可妄有陳請。
”(161) 據《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所記: 靜覺寺在府治三山門内。
明洪武間敕賜,宣德年重修。
鄭和題請其子孫世守之。
(162) 可知鄭和這時期已極不得意,乞寺廟為皈依之計。
可是這老軍人和老航海家命運中注定還有一次周曆印度洋的海上旅行。
宣德五年(1430)帝以外蕃貢使多不至,遣和及王景弘遍曆諸國。
(163)又奉命仆仆做海上之行。
《明宣宗實錄》記: 五年六月戊寅,遣太監鄭和等赍诏往谕諸蕃國,凡所曆忽魯谟斯、錫蘭山、古裡、滿剌加、柯枝、蔔剌哇、木骨都束、喃浡利、蘇門答臘、剌撒、溜山、阿魯、甘巴裡、阿丹、佐法兒、竹步、加異勒等二十國及舊港宣慰司,其君長皆賜彩币有差。
(164) 據祝允明所記此次航海裡程鄭和所率領之艦隊以宣德五年(1430)閏十二月六日于南京龍灣開舡。
(165)然據《明宣宗實錄》則宣德六年(1431)二月中曾令滿剌加使臣附鄭和舟返國: 六年(1431)二月壬寅,滿剌加國頭目巫寶赤納等至京,言國王欲躬來朝貢,但為暹羅國王所阻。
暹羅素欲侵害本國,本國欲奏,無能書者。
今王令臣三人潛附蘇門答臘舟來京,乞朝廷遣人谕暹羅王無肆欺陵,不勝感恩之至。
上命行在禮部賜赍巫寶赤納等。
遣附太監鄭和舟還國。
令和赍敕谕暹羅國王。
(166) 由是可知艦隊系分别出發,故滿剌加使臣得附後發海船還國。
主隊出發時,并曾派分隊到古裡,由古裡複派人赍貨物到天方貿易: 天方&hellip&hellip又曰默伽,水道由忽魯谟斯四十日始至。
自古裡西南行三月始至。
宣德五年鄭和使西洋分遣其侪詣古裡,聞古裡遣人往天方,因使人赍貨物附其舟偕行,往返經歲,市珍奇異寶及麒麟、獅子、駝鳥以歸。
其國王亦遣陪臣随朝使來貢。
(167) 于宣德八年(1433)七月六日回京。
(168) 第七次遠征軍返國後的第三年,宣宗崩,英宗(1435&mdash1449,1457&mdash1464)沖齡繼位,楊士奇、楊榮、楊溥諸老臣當國,于是又重新回到太祖時代的保守政策,不再想向海外發展。
同時鄭和也已到了望七的高齡,不能再做遠行,三十年來的海外活動,于此告一結束。
《明史》記: 和經事三朝,先後七奉使,所曆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裡、滿剌加、浡泥、蘇門答臘、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裡、瑣裡、加異勒、阿撥把丹、南巫裡、甘把裡、錫蘭山、喃渤利(南巫裡)、彭亨、急蘭丹、忽魯谟斯、比剌、溜山、孫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兒、沙裡灣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伐、那孤兒(169),凡三十餘國。
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費亦不赀。
自宣德以還,遠方時有至者,要不如永樂時,而和亦老且死。
自和後,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稱和以誇外番,故俗傳三保太監(170)下西洋,為明初盛事雲。
(171) 在三十年中鄭和已遍曆印度洋沿岸之地。
據祝允明《前聞記》所記寶船裡程,可知其前後七次航行之航線。
據載由南京龍灣開船經劉家港而至長樂港,約停七月,乃開船出五虎門到占城,由占城到爪哇之蘇魯馬益,由蘇魯馬益到蘇門答臘東南角之舊港,由舊港到滿剌加,由滿剌加到蘇門答臘西北角之亞齊,由亞齊到錫蘭,由錫蘭到古裡,由古裡到波斯灣口之忽魯谟斯,複由忽魯谟斯回到古裡。
大宗寶船由古裡回洋,曆經亞齊、滿剌加、占城等地,徑航太倉。
分隊(明人稱分宗)出發之航線,大緻有五:一為昔日占城之新州今日安南之歸仁,其航線大緻有三:一為赴浡泥島文萊之航線,二為赴暹羅之航線,三為赴爪哇島蘇魯馬益之航線。
後一線應經過假裡馬打、麻葉甕兩島之間,主隊(明人稱大宗寶船)所循者蓋為此第三線。
自是由蘇魯馬益曆舊港、滿剌加、啞魯而至亞齊。
二為亞齊,其航線有二:一為赴榜葛剌之航線,二為赴錫蘭之航線,茲二航線雖在亞齊分道,似皆經過喃浡利、翠藍嶼兩地,然後分途航行,主隊所循者乃後一航線也。
三為錫蘭島之别羅裡(在今高郎步附近),其航線亦有二:一為西赴溜山群島之航線,二為西北赴小葛蘭之航線,亦即主隊所經之航線,《明史》說錫蘭可通非洲東岸之不剌哇,大概就是溜山一線的延長線。
四為小葛蘭,其航線亦有二:一為徑航非洲東岸木骨都束之線,二為北赴柯枝之線,主隊即遵此線經過柯枝而至古裡。
當時寶船似未北行至阿拉伯人之沙裡八丹,今Cananore及很奴兒二國。
五為古裡,其航線似亦有二:一為西北赴波斯灣口忽魯谟斯島之航線,二為赴阿拉伯南岸祖法兒(或應加入今地未詳之剌撒)、阿丹等國之航線。
當時寶船雖未徑航默伽,所遣通事七人附載之古裡舶,應亦循此線西北行而抵秩達。
(172) 明初出使海外著勞績的除鄭和外,還有太監楊敕(敏)、侯顯、尹慶諸人。
楊敕于永樂十年(1412)奉使往榜葛剌等國,十二年回京,《星槎勝覽》之作者費信此次曾在行中。
(173)侯顯繼之,二使榜葛剌: 十三年(1415)帝欲通榜葛剌(Bengal)諸國,複命顯率舟師以行。
其國即東印度之地,去中國絕遠。
其王賽佛丁遣使貢麒麟及諸方物,帝大悅,錫予有加。
榜葛刺曰西有國曰沼納樸兒者,地居西印度中,古佛國也。
侵榜葛之。
賽佛丁告于朝。
十八年(1420)九月命顯往宣谕賜金币,遂罷兵。
(174) 後又命周鼎等往使: 二十一年(1423)九月江陰等衛都指揮佥事周鼎等九百九十二人奉使榜葛剌等國回,皇太子令禮部賞鈔有差。
(175) 尹慶于永樂元年(1403)九月使滿剌加、柯枝諸國。
(176)三年(1405)九月返國,蘇門答臘酋長宰奴裡阿必丁、滿剌加國酋長拜裡迷蘇剌、古裡國酋長沙米的俱遣使随還朝見。
诏俱封為國王,與印诰,并賜彩币襲衣。
複命尹慶往使。
十年(1412)命甘泉送滿剌加王侄還國。
(177)尹慶第一次使滿剌加時,内官馬彬亦同時被命使爪哇、西洋、蘇門答臘諸蕃(178),随行者有金吾左衛千戶李名道、林子宣諸将校(179)。
後又數奉命使占城。
(180)張謙于六年(1408)與行人周航使浡泥國,十年(1412)、十四年(1416)、十八年(1420)複奉命往使,十五年(1417)九月又出使古麻剌郎國。
(181)楊慶于十八年(1420)奉命往西洋公幹,洪保于次年(1421)奉命送各蕃國使臣回還。
(182)吳賓于永樂初曾使爪哇。
(183)永樂三年(1405)朝使曾往招谕呂宋、麻葉甕、番速兒、來囊葛蔔、南巫裡、婆羅六國。
(184)朝臣奉使西洋者有聞良輔、甯善(185)、王複亨(186)、馬貴(187)諸人。
四 成宣年間(1402&mdash1435)努力向南洋發展之結果,第一為經濟上之收獲,用瓷器絲茶諸貨物到南洋博易,政府和人民兩受其益。
第二是政治上的成功,國威遠播,南洋諸國王,稽首來庭,甘為臣屬。
第三是文化的傳播,寶船疊出,信使往來,使南洋諸國均染華風。
第四是華僑移殖之增加及勢力之發展,因航路之開辟及航海技術之進步,加以鄭和一行使者在南洋之成功,使中國人在南洋之地位陡然提高,在各方面均得便利。
因之渡海博易及留居之人數頓增,以其靈敏耐勞的手腕漸得當地人之信仰,華商遂取得南洋經濟上領袖之地位,同時參與當地政治,有為當地執政者,甚至有為國王者。
當時人對于南洋通商的見解,以為“舶之為利也,譬之礦然,封關礦洞,驅斥礦徒,是為上策。
度不能閉,則國收其利權,而自操之,是為中策。
不閉不收,利孔漏洩,以資奸萌,嘯聚其中,斯無策矣”(188)。
以礦洞喻市舶司,礦徒喻海商。
上策指洪武時代,中策指永樂至正德時代。
無策指因倭寇而罷市舶之嘉靖時代。
所謂“國收其利權而自操之”,實即指鄭和時代所代表之國營貿易。
在鄭和以前及以後,政府對蕃貨的處置是用抽分的辦法:“朝貢附至蕃貨欲與中國貿易者,官抽六分,給價償之,仍免其稅。
”(189)政府有優先權抽買全部貨物十分之六,以免稅為交換條件。
蕃貨有貢蕃與私商之别,舊制應入貢蕃先給以符簿(190),凡貢至,三司以合文視其表文方物無僞,乃送入京。
若國王、王妃、陪臣等附至貨物,抽其十分之五,其餘官給之直。
暹羅、爪哇二國免抽。
(191)其蕃商私赍貨物入為易市者,舟至水次,悉封籍之,抽其十二,乃聽貿易。
(192)永樂、宣德時除市舶抽分以外,直接由國家派遠征艦隊去海外博易,所得利益更大。
宣德以後,寶船不出,諸蕃貢使來市,“椒木銅鼓,戒指寶石,溢于庫市。
蕃貨甚賤,貧民承令博買,多緻富”(193)。
市舶之利,嘉靖中都禦史林富曾上疏言之。
他說: 中國之利,鹽鐵為大,有司取辦,仡仡終歲,僅充常額。
一有水旱,勸民納粟,猶懼不充。
舊規至廣蕃舶,除貢物外,抽解私貨,俱有則例,足供禦用,此其利之大者一也。
蕃貨抽分,解京之外,悉充軍饷,今兩廣用兵連年,庫藏日耗,借此足以充羨而備不虞,此其利之大者二也。
廣西一省全仰給于廣東,今小有征發,即措辦不前,雖折俸椒木(194),久已缺乏,科擾于民,計所不免。
查得舊蕃舶通時,公私饒給,在庫蕃貨旬月可得銀兩數萬,此其為利之大者三也。
貨物舊例有司擇其良者如價給值,其次資民買賣,故小民持一錢之貨,即得握菽,展轉貿易,可以自肥,廣東舊稱富庶,良以此耳,此其為利之大者四也。
助國給軍,既有賴焉,而在官在民,又無不給,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者也,非所謂開利孔而為民罪梯也。
(195) 互市之利如此,在成宣時代又加上大規模的國營貿易,雖然現在沒有确切記載證明當時的國庫收入是如何浩大驚人,至少也可從這文件看出國家和地方政府靠互市收入的需要程度。
照這情形類推,可以想見成宣時代鄭和在南洋活動的成績和當時朝野的需要。
四十年後,有太監迎合憲宗(1464&mdash1487)的意思,到兵部查索宣德間鄭和出使的水程,再做遠征海外的壯舉,為台谏所阻而罷: 成化間(196)有中貴迎合上意者舉永樂故事以告,诏索鄭和出使水程(197)。
兵部尚書項忠命吏入庫檢舊案不得。
蓋先為車駕郎中劉大夏所匿。
忠笞吏,複令入檢,終莫能得。
大夏秘不言。
會台谏論止其事,忠诘吏謂庫中案卷甯能失去,大夏在旁對曰:“三保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198),于國家何益!此特一敝政,大臣所當切谏者也。
舊案雖存,亦當毀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有無哉!”(199) 在政治方面,南洋諸國經過幾度鄭和所率領的遠征軍的武力制裁和外交手腕的發揮,莫不來朝恐後,除循常例遣使臣入貢外,諸國王中有親自航海到京師朝貢,表示臣屬者。
永樂四年(1406)東洋馮嘉施蘭土酋嘉馬銀等來朝。
(200)六年(1408)八月浡泥國王麻那惹加那(201)率王妃及弟妹子女陪臣泛海來朝: 舟次福建,守臣以聞,遣中官往宴赉,所過州縣皆宴,入朝朝見,帝獎勞之。
王跪緻詞曰:陛下膺天寶命,統一萬方,臣遠在海島,荷蒙天恩,賜以封爵,自是國中雨賜時順,歲屢豐登,民無災厲,山川之間,珍奇畢露,草木鳥獸,亦悉繁育,國中耆老鹹謂此聖天子複冒所緻,臣願睹天日之表,少輸誠悃,不憚險遠,躬率家屬陪臣詣阙獻謝。
帝慰勞再三。
命王妃所進中宮箋及方物陳之文華殿,王詣殿進獻畢,自王及妃以下悉賜冠帶襲衣。
帝乃飨王于奉天門,妃以下飨于他所。
禮訖送于會同館。
禮官請王見親王儀,帝令準公侯禮。
尋賜王儀仗交椅銀器傘扇銷金鞍馬金織文绮紗羅绫絹,衣十襲。
餘賜赉有差。
十月王卒于館。
帝哀悼,辍朝三曰,遣官緻祭,赙以缯帛。
東宮親王皆遣祭,有司具棺椁明器葬之安德門外石子岡,樹碑神道,又建祠墓側,有司春秋祀以少牢。
谥曰恭順。
賜敕慰其子遐旺,命襲封國王。
十年(1412)遐旺複偕其母來朝。
(202)滿剌加國嗣王拜裡迷蘇剌于九年(1411)率妻子陪臣五百四十餘人來朝。
十年(1412)王侄入謝,十二年(1414)王子母幹撒于的兒沙來朝,告其父訃,即命襲封。
十七年(1419)王率妻子陪臣來朝。
二十二年(1424)西裡麻哈剌以父沒嗣位,率妻子陪臣來朝。
(203)十年中國王五次親朝。
蘇祿有三王,十五年(1417)東王巴都葛叭哈剌、西王麻哈剌叱葛剌麻丁峒、王妻叭都葛巴剌蔔并率其家屬頭目,凡三百四十餘人桴海朝貢,東王次德州,卒于館,帝遣官賜祭,命有司營葬,勒碑墓道,谥曰恭定。
命其長子都馬含繼位。
(204)菲律賓群島中之古麻剌郎王幹剌義亦奔敦亦于十八年(1420)率妻子陪臣來朝,受封爵封诰,還至福建,遘病卒,谥曰康靖,有司治墳,葬以王禮,命其子剌苾嗣為王。
(205) 諸王除親自入朝受中國冊封外,并請求封其國中之山,如浡泥之長甯鎮國山: 初故王(麻那惹加那)言:臣蒙恩賜爵,臣境土悉屬職方,乞封國之後山為一方鎮。
新王(遐旺)複以為言,乃封為長甯鎮國之山,禦制碑文,令(中官張)謙等勒碑其上。
(206) 滿剌加之西山(207)。
其他未經特封之山川,則附祭于沿海各省,如廣西則附祭安南、占城、真臘、暹羅、瑣裡,廣東則附祭三佛齊、爪哇,福建則附祭日本、琉球、浡泥,将祭則遣官一人往監其祀。
(208) 南洋各地政治上的領袖和著名的山川都受中國冊封,在經濟方面,更是貿遷有無,息息相關。
兩地交通經過幾千年的曆史,更經過成宣時代的積極經營,南洋的社會文物漸有華北的趨勢。
如北婆羅洲之杜森族為土著狄亞克族與中國人之混合種,自稱為中國人之苗裔,其耕織均用中國之法。
(209)菲律賓之由遊牧時代而進入農業時代,實由于閩人林旺之啟導。
(210)爪哇舊港南浡利諸地多使中國銅錢。
(211)甚至地各亦中國化,如爪哇之新村,北婆羅洲之中國河、中國寡婦峰,拉布恩島之中國河。
(212) 據《明史》:“萬曆時為(婆羅)王者閩人也。
或言鄭和使婆羅,有閩人從之,因留居其地,其後人竟據其國而王之。
”(213)蘇祿史亦言14世紀時有中國使臣黃森屏到浡泥,後任支那(214)巴坦加總督。
其女嫁文萊第二蘇丹阿合曼,凡二十餘傳以迄今。
其王統由女系遞傳。
阿合曼之女嫁愛麗,後繼王位,即今文萊王始祖也。
(215)鄭和部下留居南洋,确有史料可據。
《明英宗實錄》記前随鄭和下蕃之太監洪保所屬一船,由西洋發碇時船中凡三百人,後遭風漂泊,輾轉流徙,經十八年後,得回國者僅府軍衛卒趙旺等三人。
(216)其餘未能返國之二百餘人,當然留居各地,從事于蠻荒之開發。
又如商人下蕃者亦往往留居,如蘇祿之留人為質: 土人以珠與華人市易,大者利數十倍。
商舶将返,辄留數人為質,冀其再來。
(217) 美洛居有香山,雨後香堕,沿流滿地,居民拾取不竭,其酋委積充棟,以待商舶之售。
東洋不産丁香,獨此地有之,可以辟邪,故華人多市易。
以此僑居者亦衆。
萬曆時荷蘭人與葡萄牙人因争美洛居構兵,華人流寓者,遊說兩國,令各罷兵。
(218)呂宋尤多華僑,以去漳近故賈舶多往。
往往久住不歸,名為壓冬,聚居洞内為生活,漸至數萬,間有削發長子孫者。
(219) 華商久居南洋,占有勢力。
成化二十一年(1485)至令東苑商人張宣率官軍二千送占城王古來還國。
(220)或即為當地官吏執政,如漳州人張姓之為浡泥那督,那督華言尊官也。
(221)汀州人謝文彬之為暹羅嶽坤,嶽坤猶華言學士之類。
(222)饒州人朱複、南安人蔡璟之為琉球國相。
(223)諸國來朝之譯人及使臣亦多由華人充任,如萬安人蕭明舉之為滿剌加通事(224),火者亞三之為葡萄牙人使者(225),琉球使者則多為閩人(226)。
罪人及海盜以在中國境内不能立足,亦多避居南洋,如前文所引之梁道明、陳祖義、鄭彥誠、施進卿諸人之雄長舊港,南海叛民何八觀等之屯聚島外(227),嘉靖末年海寇餘衆遁居吉蘭丹,生聚至兩千餘人,行劫海中,商舶苦之。
(228)廣東大盜張琏(229)逃居舊港,列肆為蕃舶長,漳泉人多附之,猶中國市舶官。
(230)林鳳、林道乾為官軍所敗,逃至海外,與西班牙人争奪菲律賓群島,為中國及西班牙兩國軍隊所擊退。
(231) 從成宣時代積極經營南洋以後,南洋已成為中國之一部,無論在政治方面、經濟方面、文化方面,均為中國之附庸。
南洋之開拓及開化完全屬于中國人之努力,假如政府能繼續經營,等不到歐洲人的東來,南洋諸國已成為中國之領地,合為一大帝國,或許世界史要從此變一樣子。
可是政府放棄了這責任,并且不願繼承前人的偉績,退纓自守,聽其自然。
這擔子便又重新放到無數千萬的無名英雄身上,他們不但沒有國家的力量做後盾,并且冒着違犯國家法令的危險,憑着勇氣和求生的欲望,空拳赤手,乘風破浪,到海外去開辟他們的新世界新事業,憑着優秀民族的智慧去征服環境,做當地人的領導者。
南洋群島之有今日的繁榮正如沙撈越王查爾斯·布羅克所言:“使南洋而無華僑,吾人将一無所能。
”英總督瑞天鹹所言:“馬來半島之有今日,皆華僑勞力之所賜。
”(232) 正統(1436&mdash1449)以後,對南洋取放任政策。
結果在商業方面由國營而恢複到以前的私人經營,在政治方面,南洋諸國複由向心力而恢複到以前的離心力。
八十年後歐洲人為了找尋香料群島陸續東來,他們不但擁有武力,做有組織的經營,并且有國家的力量做後盾,得以進步;不到幾十年便使南洋改了一個樣子,自然而然地替代了以前中國人的地位,瓜分豆剖,南洋成為歐洲人的殖民地。
華僑寄居籬下,備受虐待和殘殺,中國政府不能過問。
這是中國史上一個大轉變,也是世界史上一個大關鍵。
鄭和下西洋 首先說明西洋是指什麼地方。
明朝的時候把現在的南洋地區統稱為東洋和西洋。
西洋指的是現在的印度半島、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婆羅洲等地區;東洋指的菲律賓、日本等地區。
在元朝以前已經有了東、西洋之分,為什麼有這樣的分法呢?因為當時在海上航行要靠針路(指南針),針路分東洋指針和西洋指針,因此在地理名詞上就有“東洋”和“西洋”。
鄭和下西洋指的是什麼地方呢?主要是指現在的南洋群島。
中國人到南洋去的曆史很早,并不是從鄭和開始的。
遠在公元以前,秦朝的政治力量已經達到現在的越南地區。
到了漢武帝的時候,現在的南洋群島許多地區已經同漢朝有很多往來。
這種往來分兩類:一類是官方的,即政府派遣的商船隊;另一類是民間的商人。
可是像鄭和這樣由國家派遣的船隊,一次出去幾萬人、幾十條大船(這些船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也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軍),不但到了現在南洋群島的主要國家,而且一直到了非洲。
其規模之大、人數之多、範圍之廣,是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後也沒有。
這樣大規模的航海,在當時世界曆史上也沒有過。
鄭和下西洋比哥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