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錯失的機遇:海洋經營政策的變化
關燈
小
中
大
“北虜”、南倭問題
這裡談談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對待明朝和蒙古族的關系問題。
明朝和蒙古族的關系始終是敵對的。
從1368年以後,一直到明朝滅亡,幾百年始終是敵對的關系。
我們今天來研究過去的曆史,應該實事求是地處理這個問題。
在曆史上是敵對的關系,你就不能說那個時候我們已經貫徹了民族政策,漢族和兄弟民族都是友好相處的。
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今天我們國家是各民族團結的大家庭,實行民族團結的政策,各民族互相尊重,友好相處。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怎麼來看待曆史上的民族關系?譬如明朝和蒙古族的關系、北宋和契丹的關系、清朝滿族和漢族的關系,等等。
對這些問題,有不少人感到難以處理。
其實很簡單,從今天學習曆史的角度來說,從幾千年各個民族發展的曆史來說,我們應該把我們國家曆史上的民族關系當作内部矛盾來處理。
無論是蒙古族或者契丹,無論是西夏或者女真,都是這樣。
經過幾年的研究,我們得出這樣的看法:凡是今天在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疆域之内的各民族,不論是哪一個民族,曆史上的關系,都是我們自己内部的問題,不能當作敵我矛盾來處理,不能把它們當作外國。
要是當作外國,那問題就嚴重了。
我們不能繼承解放以前那些曆史書、教科書和某些論文中的帶有民族偏見的錯誤觀點。
總之,我們今天的看法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必須實事求是,曆史是怎麼樣就怎麼樣寫。
明朝和蒙古族是打了幾百年的仗,這個曆史事實不能改,在當時是敵對關系,這一點不能隐諱,也不能歪曲。
另一方面,凡是我國疆域以内的各民族,不管在曆史上是什麼關系,今天我們看都是内部問題、内部矛盾。
兩個兄弟吵架,不能作為侵略和被侵略來處理。
今天,蒙古族是我們五十六個兄弟民族裡面的一個,我們今天來講這段曆史的時候,就不能像當時那樣對蒙古族采取誣蔑、謾罵、攻擊的語言,要互相尊重。
明朝是罵蒙古族的,蒙古族也罵明朝,這是曆史事實。
但這是他們在罵,不是我們在罵,我們應該實事求是地記錄。
如果我們也用自己的話來罵就不對了。
你有什麼道理罵蒙古族?你根據什麼事情罵?所以要正确處理曆史上的民族關系。
至于區别戰争的性質問題,是正義戰争還是非正義戰争的問題,我們不能把少數民族打漢族的戰争不加區别地都說成非正義的,也不能把漢族為了自衛而進行的戰争都說成是正義的。
應該就事論事,就戰争發生的原因、經過情況、是非來判斷戰争的性質。
比如說,漢朝和匈奴的關系。
匈奴來打漢朝,他搶人家的東西,屠殺人畜;漢朝為了自衛,就應該還擊,這當然是正義的。
唐朝和突厥的關系也是一樣。
突厥經常來打,唐朝為了自衛進行還擊,也是正義的。
明朝和蒙古族的關系。
蒙古族要南下,明朝組織力量反抗,這同樣也是正義的。
但是,曆史上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戰争,也不是正義都在漢族的一邊,這需要根據當時曆史情況做出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漢族經常欺侮一些小民族,打人家,這是非正義的。
少數民族中的一些統治階級為了自己的階級利益,鬧分裂,鬧割據,打漢族,也同樣是非正義的。
所以要具體分析,不能籠統地對待。
不是哪個民族大、哪個民族小的問題,也不是簡單的誰打誰的問題,而是要根據戰争的情況、雙方人民的利益來判斷戰争的正義性與非正義性。
明朝和蒙古的關系始終是敵對的關系,這個問題一直到清朝才解決。
清朝打明朝經過了長期的戰争,在這個戰争中清朝采取聯合蒙古族的政策,取得了蒙古族的支持。
在入關之後,清朝對待蒙古族的政策是通過婚姻關系來保持滿、蒙兩個民族之間的和平,清朝皇帝總是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蒙古族的酋長。
乾隆過生日時,來拜壽的一些蒙古族酋長都是他的女婿、孫女婿、曾孫女婿。
所以,萬裡長城在清朝失去了意義。
秦始皇修築萬裡長城在曆史上是起了作用的。
早在戰國時期,北方一些國家,像燕國、趙國為了抗拒外族的侵略,已經修築了一些城牆。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把這些國家所修的城牆聯結起來加以擴展,就成為萬裡長城。
我們現在看到的長城是經過許多朝代修建的,特别是青龍橋八達嶺這一段不是秦始皇修的,而是明朝後期修的。
我們在評論曆史上某件事情的好壞時,應該用辯證的方法。
秦始皇修萬裡長城花了很大的力量,死了不少人,這是壞的一方面;好的一方面,長城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也的确起了作用。
雖然它不能完全堵住北方各民族向南發動戰争,但是,無論如何,它起了一部分作用,至少因為有了這樣一個防禦工事,使得長城以南衆多的人口可以從事和平的生産。
把長城的作用估計過高,認為有了這一條防線,北方的少數民族就進不來了,這是錯誤的。
他們還是進來了,而且進來不止一次。
但是,有了這個防禦工事,使得北方一些少數民族的軍事進攻受到阻礙,這種作用,直到明朝還是存在的。
所以明朝還繼續修繕長城。
隻有到了清朝,這樣的作用才不再存在了。
當然,清朝和蒙古族也有過幾次戰争,不過跟明朝的情況比較起來就不同了。
明朝和蒙古始終是敵對的關系。
清朝不是這樣,清朝和蒙古族隻是個别時候發生過戰争。
今天情況就更不同了,國家性質改變了,我們采取民族團結、民族區域自治的政策,内蒙古自治區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組成部分之一,現在長城隻是作為一個曆史文物而保留着。
世界上有七大奇迹,長城是其中之一,是世界上最偉大、最古老的工程之一。
明朝和蒙古的關系,是明朝曆史上的一個特征,跟過去的情況不一樣,跟以後的情況也不一樣。
此外,明朝和倭寇的關系,即所謂南倭問題,也是這個時代很突出的一個問題。
明朝以前沒有這樣的情況,明朝以後也沒有這樣的情況。
研究明朝和倭寇的關系,光從中國的情況、中國的材料出發,還不可能得到全面的理解。
還必須研究日本的曆史。
不研究日本的曆史就很難理解當時為什麼會有那麼一些人專門從事搶劫,進行海盜活動,而且時間是如此之長,破壞是如此之嚴重。
但是看看當時日本國内的情況,問題就很容易理解了。
所以我們先講講日本的情況。
明朝的曆史是從1368年開始的。
而日本從1336年起,内部分裂為南朝、北朝。
京都是北朝的政治中心,吉野是南朝的政治中心。
這個分裂的局面,長達六十年之久。
一直到1392年南朝站不住了,才投降了北朝。
分裂期間,日本有兩個天皇:京都有一個天皇,吉野有一個天皇。
正當日本南北朝分裂的時候(1336&mdash1392),明朝建立起來了。
明朝建立初年,正是日本南北朝分裂的後期。
當時日本的政治形勢怎麼樣呢?日本有天皇,可是那個天皇是虛的、無權的,是一個傀儡。
不隻是那個時候的天皇是傀儡,凡是明治維新以前的天皇都是傀儡,地位很高,可是政治上沒有實際權力。
掌握實權的是誰呢?是将軍。
當時的将軍稱為征夷大将軍。
将軍有幕府,當時的幕府叫室町幕府,也叫足利幕府。
那時日本處在封建社會,有很多封建領主,這些封建領主有很多莊園,占有很多土地,有自己的軍事力量,他們不完全服從幕府的命令,各自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内實行封建割據。
足利幕府建立之後,由于它的經濟基礎很薄弱,不能完全控制他們。
所以,在足利幕府時代,由于地方經濟的發展,封建領主勢力強大,在幕府控制下的中央财政發生了困難。
怎麼辦呢?它就要求和明朝通商,做買賣。
足利幕府的第三代将軍叫足利義滿,他派人到明朝來,要求和明朝通商。
明朝政府當然歡迎,但是對日本的情況不了解,對國際形勢缺乏認知,不知道日本國内已經有了天皇,糊裡糊塗地就封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
足利義滿希望通過和明朝通商來加強自己的經濟地位,減少财政困難。
但是,由于當時日本是處在一種分裂割據的狀态,那些大封建領主并不聽他的話。
而在那些大封建領主下面有一批武士,由于得不到土地,生活困難,于是他們就到海上去搶劫,成為倭寇。
這就是倭寇的來源。
所以當時的情況是,一方面幕府和明朝有交往;另一方面幕府下面那些封建領主一批批地來破壞這種交往,到處搶劫。
幕府不能控制那些諸侯、封建領主,最後發生了内戰。
從1467年到1573年這個時期,是日本曆史上的“戰國時期”。
這個時期延續了一百多年,日本國内到處打來打去,戰争頻繁,人民不能正常地進行生産,因而土地荒廢,糧食不夠。
這樣,就使更多的人參加到倭寇的隊伍中來。
這就是日本在“戰國時期”,也就是明朝中期(1467&mdash1573)之後,倭寇侵略更加嚴重的原因。
從中國的情況來說,中國遭受倭寇的侵犯從明朝一開始就發生了。
在明朝建立以前,倭寇已經侵略高麗。
那時候,高麗王朝的政治很腐敗,沒有能力抵抗。
接着倭寇南下騷擾我國沿海各地,從遼東半島到山東半島,到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到處侵犯。
洪武二年(1369)明朝政府派海軍去抵抗倭寇。
1384年之後派了一個大将在山東、江蘇、浙江沿海地區修了五十九個軍事據點防禦倭寇。
1387年又在福建沿海地區修建了十六個軍事據點。
所以,從洪武時代起,倭寇就已在危害中國。
在永樂時代,1419年倭寇大舉進攻山東沿海地區。
明朝軍隊狠狠地打了它一下,把這一股倭寇全部消滅了。
倭寇的侵擾引起了明朝政府内部在政治上的争論。
當時明朝政府專門設立了三個對外貿易機構,叫作“市舶司”。
這三個市舶司設在廣州、甯波和泉州。
這些地方是當時的對外通商口岸,外國人可以到這裡來做買賣。
當倭寇侵略發生之後,有的人認為,倭寇之起是由于對外通商的緣故,因為你要做買賣,所以日本海盜就來了。
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市舶司封閉掉,對一切國家一概不做買賣。
這種論調在明朝政府中占了優勢,結果在1523年把三個市舶司撤銷了。
撤銷市舶司之後發生了另外一個問題。
浙江、福建、廣東等東南沿海地區,人口密度高,人多耕地少,不少人沒有生産資料。
這些人做什麼呢?在通商的時候他們借一點資本出去做買賣,買一些外國貨到中國來賣;把中國的土産賣出去。
因此,這些人是依靠通商來維持生活的。
這是一種情況。
另外有一種情況,就是東南沿海的一些大地主,他們看到對外通商的收入比在農業生産上進行剝削要多好幾倍,因此從事對外貿易。
他們自己搞了很多海船載運中國土産出國;同時把外國商品帶回來賣。
沿海大地主依靠通商發财,這在當時叫作“通蕃”。
“通蕃”的曆史已經很久了,宋朝後期就有許多大地主組織船隊出海通商的事。
宋代關于這一類事情的記載很多。
元朝也有。
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說明朝有一個大富翁叫沈萬三,他家裡有一個聚寶盆,這個盆裡可以出很多寶貝。
這是傳說,事實并不是這樣。
事實是他搞對外貿易發了财。
有人說他富到這樣的程度,明太祖修建南京城時,有一半是他出的錢;此外,每年還要他出很多錢。
因為在明朝和元朝做鬥争的時候,他曾經站在元朝這一邊。
所以後來明太祖幹脆把他的家産全部沒收了,把他充了軍。
有的說是充軍到雲南,也有的說是充軍到東北。
這個故事說明,當時有這麼一部分人是依靠通商和對外貿易來發财的。
所以,當時東南沿海地區的情況是,一方面,許多貧民依靠對外通商來維持生活,其中有一些窮苦的人長期停留在國外,這一批人就成為華僑。
現在南洋各個地方都有華僑,大體上以廣東、福建人為多;另一方面,沿海一些大地主依靠通商來發财。
因此,當1523年,由于倭寇不斷騷擾沿海,明朝政府封閉了市舶司,斷絕了對外通商關系時,就發生了新的問題:一方面,很多窮苦人失去了生活來源;另一方面,沿海大地主失去了發财機會。
他們要求恢複通商。
在這種情況下,某些地主集團便采取反抗手段。
你禁止通商,他就秘密通商。
他們自己組織船隊出去,其中有一些照樣發了财,有一些就遭到倭寇的搶劫;而另一些則采取和倭寇合作的辦法,他們也變成了倭寇。
他們組織船隊出去,能夠做買賣就做買賣,不能做買賣就搶。
因此,倭寇主要是日本海盜,但其中也有一部分是中國人。
除了倭寇之外,當時還有一種情況,即在16世紀初(1513),葡萄牙人到東方來了。
這些葡萄牙人一方面進行通商活動;另一方面也進行海盜活動。
不但進行海盜活動,而且占據了我國福建沿海的一些島嶼。
1546年,也就是日本的“戰國時期”,倭寇對沿海的侵略更加嚴重了,浙江甯波一帶受到嚴重的損害。
明朝政府派了一個官員總管浙江、福建兩省的軍事,防禦倭寇。
這個官員叫朱纨,他堅決執行禁海方針,任何人都不許出去。
堅決用軍事力量打擊倭寇,打擊葡萄牙海盜。
把抓到的九十多個海盜頭目&mdash&mdash有日本人,有葡萄牙人,也有中國人&mdash&mdash都殺掉了。
這樣一來引起政治上的一場軒然大波。
因為被殺的這些人裡面,有一些是沿海的大地主派出去的,把這些人殺了,就損害了沿海大地主階級的利益。
這些大地主集團在北京中央政權機構裡的代言人(主要是一些福建人)大叫起來了,他們向皇帝控告朱纨,說他在消滅海盜時,錯殺了良民和好百姓。
這樣就展開了政治鬥争。
在政府裡和地方上形成兩派:一派要求對外通商;另一派反對通商。
大體上沿海一些大地主堅決主張通商,而内地一些大地主反對。
為什麼内地的大地主反對呢?因為他們不但得不到通商的好處,而且海盜擾亂的時候,還要出錢。
他們吃了虧。
通商派和反通商派的鬥争很激烈,代表閩浙沿海大地主利益的許多官員都起來反對朱纨。
朱纨也向皇帝上疏為自己辯護,并且很憤慨地說:“去外國盜易,去中國盜難;去中國瀕海之盜易,去中國衣冠之盜尤難。
”這樣,浙江、福建沿海的大地主集團更加恨他,對他的攻擊更厲害了。
結果明朝政府就把他負責的浙江、福建兩省的軍事指揮權撤銷了,并且派了一個官員來查辦這件事。
最後朱纨在“縱天子不欲死我,閩浙人必殺我”的情況下自殺了。
朱纨失敗了,倭寇問題沒有解決。
1552年之後,情況更加嚴重。
在浙江沿海一帶,倭寇長驅直入。
一直到1563年的十一年中,不但江蘇、浙江、福建的許多城市、農村受到倭寇的燒殺、搶劫,倭寇甚至打到南京城下,打到蘇州、揚州一帶。
這個時候,明朝的軍事力量已經腐化了。
明朝在地方的軍事制度是衛所制,一個衛所有5600人,一個千戶所有1120人,一個百戶所有120人。
軍隊和老百姓分開,軍戶和民戶分開。
軍人是世襲的,父親死了以後,兒子接着當兵。
明朝初年的軍事力量是相當強大的,因為它有經濟做基礎。
那時,明朝實行屯田政策,軍隊要參加生産。
辦法是國家撥一部分土地給軍隊,軍隊裡抽一部分人,參加農業生産。
自己生産糧食供應軍隊的需要,國家再補貼一部分。
所以,盡管軍隊的數量很大,最多時達到二百多萬人,可是國家的财政開支并不大。
以後由于許多地主官僚把屯田吞沒了,把軍隊的錢貪污了,所以屯田的面積愈來愈小,糧食收入愈來愈少。
同時,有些軍官把士兵拉來替他搞私人勞動,在家裡服役。
此外,由于軍隊和老百姓是分開的,軍戶和民戶是分開的,軍人的服裝、武器要自備;把河北人派到雲南去,山東人派到浙江去,世世代代當兵,結果部隊中逃亡的比例越來越大。
從明朝初年一直發生軍隊減員的現象,以後越來越嚴重,往往一個單位的逃亡比例達到十分之七八,一百人當中隻剩下二三十人。
怎麼辦呢?明朝政府就采取這樣的辦法:張三如果逃跑了,就把他的弟弟、侄子抓去頂替。
如果他家裡沒有人可以頂替,就抓他的鄰居去代替。
但是這些被抓去頂替的人又逃跑了。
所以軍隊數量越來越少,質量越來越低。
軍官也腐化了。
從明太祖到明成祖,在沿海建立了許多軍事據點,組織了海軍,建造了一些戰船。
到這時這些戰船因為用的時間太久了,破破爛爛,不能再用了。
按照規定,船過一定時期要修一次。
可是由于修船的錢也被軍官貪污了,沒辦法修,所以戰船越來越少。
由于上面這幾方面的原因,明朝的軍事力量腐化了,軍隊不能打仗了。
1552年之後,往往是數量不多的倭寇登陸之後,一搶就是幾十個城市,搶了就跑。
各地方盡管有很多軍隊,但是不能抵抗。
人民遭受到深重的災難。
特别應該指出的是,倭寇所侵犯的這些地區都是糧食産區,是最富庶的地方。
像江蘇(包括長江三角洲)、浙江及福建沿海地區,都是最富庶的地區,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這些地方長期遭到搶劫一直到什麼時候呢?一直到1564年才改變這種局面。
這時,出現了戚繼光、俞大猷等有名的軍事将領。
戚繼光看到原來的軍隊不能作戰了,就自己練兵。
他了解浙江義烏縣的農民很勇敢,便招募了義烏縣的農民3000人,成立了一支新軍,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
他根據東南地區的地形,組織了一個新的陣法,叫作“鴛鴦陣法”。
這個陣法的主要特點是各個兵種互相配合,長武器和短武器結合使用。
更重要的是他有嚴格的軍事紀律,對士兵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
經過兩三年之後,他的這支軍隊便成了最有戰鬥力的軍隊。
當倭寇入侵浙江的時候,在台州地區,戚繼光的軍隊九戰九勝,把浙江地區的倭寇消滅光了,這之後把福建地區的倭寇也消滅了。
他和俞大猷及其他地區的軍事将領經過十年左右的努力,徹底解決了倭寇問題。
可是,在倭寇問題解決之後,又發生了新的問題。
這時日本國内的情況發生了變化,原來的幕府被推翻了,新的軍閥起來了。
這就是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用軍事力量統一了國内。
不過這是表面上的統一,實際上國内各地還是一些封建領主在統治着。
這些封建領主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他不能完全控制。
為了把尚未完全控制的封建領主(大名)的目标轉向國外,并消耗他們的實力,以穩固自己的統治,于是豐臣秀吉就發動了一次侵朝戰争,派軍隊去打朝鮮。
他寫信給朝鮮國王,說他要去打明朝,要朝鮮讓路,讓他通過朝鮮進入我國東北,他的軍事野心非常狂妄,準備征服整個中國,然後把他的天皇帶到中國來,以甯波為中心,建立一個龐大的帝國。
步驟是:第一步占領朝鮮;第二步占領中國;第三步以中國為中心,向南洋群島擴張。
面臨着這樣的形勢,明朝政府怎麼辦?有兩種主張:一種認為日本打朝鮮與中國無關;另一些人看到了唇亡齒寒的關系,認為朝鮮是我們友好的鄰國,豐臣秀吉占領朝鮮以後就會向中國進攻,因此援助朝鮮也就是保衛自己。
經過一番争論,後一種意見占了優勢,明朝派了軍隊出去援助朝鮮。
這時候,朝鮮已經很混亂,大部分地區被日本軍隊占領,國王逃跑。
明朝政府動員全國的力量來幫助朝鮮,前後打了七年(1592&mdash1598)。
由于中國人民的援助,朝鮮軍隊的奮勇抗戰,特别是朝鮮海軍名将李舜臣使用一種叫“龜船”的戰艦,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最後把日本侵略軍打敗了。
1598年,豐臣秀吉病死。
日本侵略朝鮮的軍隊跑掉了,戰争結束了。
所以,我們和朝鮮的曆史關系很深遠,在甲午戰争前三百年,中國就出兵援助過朝鮮,共同反抗外來的侵略。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我們的經濟還沒有恢複,美帝國主義就越過“三八線”,向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進攻。
情況很嚴重。
我們又進行了抗美援朝運動,派出了志願軍支援了朝鮮人民。
這一段曆史使我們得到這樣的認識:日本軍國主義者不是這個時代才有,而是有其長遠的曆史原因。
它總是要侵略别人的,從倭寇起,以後不斷地向外侵略,1598年侵略朝鮮,甲午戰争時期占領我國東北,1937年以後占領了我國大部分地方。
我們進行了抗日戰争才取得了勝利。
要了解和熟悉日本的情況,必須了解和熟悉我們自己的曆史情況,這樣才能對我們很接近的國家有正确的看法。
當然,說日本的軍國主義有長遠的曆史原因,絕對不等于說日本人民都是侵略者。
如果得出這樣的結論,那就是錯誤的。
但是日本的統治者,不管是過去的封建主,或者是近代的軍國主義者,都是侵略成性的。
中國與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兩國之間有着悠久的曆史文化聯系。
但是在近代的半個多世紀中,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給中日兩國人民帶來了災難。
現在中日兩國人民,都要從慘痛的曆史中吸取有益的經驗教訓,使慘痛的曆史永不重演,建立和鞏固兩國人民的友好關系。
明朝的曆史情況與過去不同。
與倭寇的鬥争,與蒙古貴族的鬥争貫穿着這個時代。
明朝以前沒有這樣的情況,明朝以後也沒有這樣的情況,這是明朝曆史獨有的特征。
要抓住這個特征才能夠了解明朝人民的負擔為什麼那麼重。
因為北邊有蒙古問題,沿海有倭寇問題,就要有軍隊打仗。
軍隊要吃飯,要花錢,這些負擔都落在人民身上。
所以明朝的農民受着無比深重的苦難。
在這樣的情況下,從明朝開國一直到滅亡,都不斷發生農民戰争。
農民戰争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分布地區之廣,在曆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時期可以和明朝相比。
16世紀前之中國與南洋&mdash&mdash南洋之開拓 一 現代人所稱的南洋,前人稱為東西洋。
據明張燮《東西洋考》載,分當時南洋諸國為東洋、西洋兩部。
西洋指中南半島、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及婆羅洲之西南海岸諸國。
東洋則以菲律賓群島為中心,包含馬六甲諸島及婆羅洲北岸之文萊國。
以文萊為東西洋之交點,謂為“東洋盡處,西洋所自起也”(1)。
此種名詞之構成,至晚亦當在元代以前。
(2)系基于航海路線之東洋路、西洋路(3)而區分。
(4) 公元前3世紀時,秦之國力已達今日之東京及安南地方,其地土著已受印度化,百年之後,漢武帝時南海諸國皆來朝貢。
《漢書·地理志》記: 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hellip&hellip又船行可二十餘日,有谌離國;步行可十餘日,有夫甘都盧國(蒲甘)。
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餘,有黃支國,民俗略與珠厓相類。
其州廣大、戶口多,多異物。
自武帝(前140&mdash前86)以來皆獻見,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赍黃金雜缯而往,所至國皆禀食為耦,蠻夷賈船轉送緻之。
亦利交易,剽殺人,又苦逢風波溺死,不者數年來還,大珠至圍二寸以上。
平帝元始中(1&mdash6)王莽輔政,欲耀威德,厚遺黃支王,令遣使獻生犀牛。
自黃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雲。
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
(5) 當時譯使出發的目的第一是耀武海外,令諸國奉正朔,來貢獻。
第二是以國家為主體去經營國際貿易。
在後來的兩千年曆史中,這種統系政策始終未曾改變。
吳孫權時遣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通海南諸國,其所經及傳聞則有百數十國。
(6)晉義熙七年(411),求法僧人法顯自多摩梨帝海口載商人大舶汛海西南行至師子國,住二年後複附舶到耶婆提國,再附商船東北趨廣州,被風漂到長廣郡界。
(7)據其所撰《佛國記》,知在5世紀初年南洋商業已漸趨興盛,有經十三晝夜大風而不沉沒,與能儲多人糧食水漿,經八十餘日而不竭之大船,為交通上之利器。
當時與南洋貿易,以廣州為市場,商人來往頻繁,故深悉南洋之地理及航路。
(8)商業發達及航海術進步之結果,使南洋諸國逐漸與中國發生政治關系。
中國之求法僧人接踵出國,印度高僧亦陸續來華,溝通兩地之文化。
宋元嘉五年(428),師子國王刹利摩河南遣使奉表來獻。
(9)诃羅陁國于元嘉七年(430)遣使請求保護及準許通商。
其表文雲: 臣國先時人衆殷盛,不為諸國所見陵迫。
今轉衰弱,鄰國競侵。
伏願聖王遠垂覆護,并市易往返,不為禁閉。
若見哀念&hellip&hellip願敕廣州時遣舶還,不令所在有所陵奪。
(10) 其他诃羅單(在今爪哇)、媻皇、媻達(巴塔克人,印度尼西亞民族之一)諸國并遣使來獻,受中國策命,王其國中。
阇婆婆達國表文有“雖隔巨海,常遙臣屬”(11)之語。
據正史所記當時婆羅洲、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島中諸國,均航海來稱臣納貢。
中國朝廷視此類使臣之來朝,即為外國臣服之證,于其地之土地及政權初不過問,其唯一之條件即為奉中國正朔。
而在實際上,除少數例外,大多國家之入貢,常以請求通商權利及得中國朝廷之賞赍逾于貢品之價值為目的,馬端臨所謂“島夷朝貢,不過利于互市賜予,豈真慕義而來”者也。
此種情形,中國朝廷亦未嘗不明知,例如明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谕爪哇(Java)國王诏所雲: 聖人之治天下,四海内外,皆為赤子,所以廣一視同仁之心。
朕君主華夷,按馭之道,遠迩無間。
爾邦僻居海島,頃嘗遣使中國,雖雲修貢,實則慕利,朕皆推誠以禮待焉。
(12) 不過是要自居天朝,“君主華夷”,不得不用賞賜名器和通商利益去羁縻,以為誇耀中外之計而已。
中國與南洋貿易之中樞為廣州,據唐僧鑒真所記:“749年(唐玄宗天寶八年)時,廣州珠江之中,有婆羅門波斯昆侖舶無數。
”
明朝和蒙古族的關系始終是敵對的。
從1368年以後,一直到明朝滅亡,幾百年始終是敵對的關系。
我們今天來研究過去的曆史,應該實事求是地處理這個問題。
在曆史上是敵對的關系,你就不能說那個時候我們已經貫徹了民族政策,漢族和兄弟民族都是友好相處的。
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今天我們國家是各民族團結的大家庭,實行民族團結的政策,各民族互相尊重,友好相處。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怎麼來看待曆史上的民族關系?譬如明朝和蒙古族的關系、北宋和契丹的關系、清朝滿族和漢族的關系,等等。
對這些問題,有不少人感到難以處理。
其實很簡單,從今天學習曆史的角度來說,從幾千年各個民族發展的曆史來說,我們應該把我們國家曆史上的民族關系當作内部矛盾來處理。
無論是蒙古族或者契丹,無論是西夏或者女真,都是這樣。
經過幾年的研究,我們得出這樣的看法:凡是今天在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疆域之内的各民族,不論是哪一個民族,曆史上的關系,都是我們自己内部的問題,不能當作敵我矛盾來處理,不能把它們當作外國。
要是當作外國,那問題就嚴重了。
我們不能繼承解放以前那些曆史書、教科書和某些論文中的帶有民族偏見的錯誤觀點。
總之,我們今天的看法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必須實事求是,曆史是怎麼樣就怎麼樣寫。
明朝和蒙古族是打了幾百年的仗,這個曆史事實不能改,在當時是敵對關系,這一點不能隐諱,也不能歪曲。
另一方面,凡是我國疆域以内的各民族,不管在曆史上是什麼關系,今天我們看都是内部問題、内部矛盾。
兩個兄弟吵架,不能作為侵略和被侵略來處理。
今天,蒙古族是我們五十六個兄弟民族裡面的一個,我們今天來講這段曆史的時候,就不能像當時那樣對蒙古族采取誣蔑、謾罵、攻擊的語言,要互相尊重。
明朝是罵蒙古族的,蒙古族也罵明朝,這是曆史事實。
但這是他們在罵,不是我們在罵,我們應該實事求是地記錄。
如果我們也用自己的話來罵就不對了。
你有什麼道理罵蒙古族?你根據什麼事情罵?所以要正确處理曆史上的民族關系。
至于區别戰争的性質問題,是正義戰争還是非正義戰争的問題,我們不能把少數民族打漢族的戰争不加區别地都說成非正義的,也不能把漢族為了自衛而進行的戰争都說成是正義的。
應該就事論事,就戰争發生的原因、經過情況、是非來判斷戰争的性質。
比如說,漢朝和匈奴的關系。
匈奴來打漢朝,他搶人家的東西,屠殺人畜;漢朝為了自衛,就應該還擊,這當然是正義的。
唐朝和突厥的關系也是一樣。
突厥經常來打,唐朝為了自衛進行還擊,也是正義的。
明朝和蒙古族的關系。
蒙古族要南下,明朝組織力量反抗,這同樣也是正義的。
但是,曆史上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戰争,也不是正義都在漢族的一邊,這需要根據當時曆史情況做出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漢族經常欺侮一些小民族,打人家,這是非正義的。
少數民族中的一些統治階級為了自己的階級利益,鬧分裂,鬧割據,打漢族,也同樣是非正義的。
所以要具體分析,不能籠統地對待。
不是哪個民族大、哪個民族小的問題,也不是簡單的誰打誰的問題,而是要根據戰争的情況、雙方人民的利益來判斷戰争的正義性與非正義性。
明朝和蒙古的關系始終是敵對的關系,這個問題一直到清朝才解決。
清朝打明朝經過了長期的戰争,在這個戰争中清朝采取聯合蒙古族的政策,取得了蒙古族的支持。
在入關之後,清朝對待蒙古族的政策是通過婚姻關系來保持滿、蒙兩個民族之間的和平,清朝皇帝總是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蒙古族的酋長。
乾隆過生日時,來拜壽的一些蒙古族酋長都是他的女婿、孫女婿、曾孫女婿。
所以,萬裡長城在清朝失去了意義。
秦始皇修築萬裡長城在曆史上是起了作用的。
早在戰國時期,北方一些國家,像燕國、趙國為了抗拒外族的侵略,已經修築了一些城牆。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把這些國家所修的城牆聯結起來加以擴展,就成為萬裡長城。
我們現在看到的長城是經過許多朝代修建的,特别是青龍橋八達嶺這一段不是秦始皇修的,而是明朝後期修的。
我們在評論曆史上某件事情的好壞時,應該用辯證的方法。
秦始皇修萬裡長城花了很大的力量,死了不少人,這是壞的一方面;好的一方面,長城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也的确起了作用。
雖然它不能完全堵住北方各民族向南發動戰争,但是,無論如何,它起了一部分作用,至少因為有了這樣一個防禦工事,使得長城以南衆多的人口可以從事和平的生産。
把長城的作用估計過高,認為有了這一條防線,北方的少數民族就進不來了,這是錯誤的。
他們還是進來了,而且進來不止一次。
但是,有了這個防禦工事,使得北方一些少數民族的軍事進攻受到阻礙,這種作用,直到明朝還是存在的。
所以明朝還繼續修繕長城。
隻有到了清朝,這樣的作用才不再存在了。
當然,清朝和蒙古族也有過幾次戰争,不過跟明朝的情況比較起來就不同了。
明朝和蒙古始終是敵對的關系。
清朝不是這樣,清朝和蒙古族隻是個别時候發生過戰争。
今天情況就更不同了,國家性質改變了,我們采取民族團結、民族區域自治的政策,内蒙古自治區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組成部分之一,現在長城隻是作為一個曆史文物而保留着。
世界上有七大奇迹,長城是其中之一,是世界上最偉大、最古老的工程之一。
明朝和蒙古的關系,是明朝曆史上的一個特征,跟過去的情況不一樣,跟以後的情況也不一樣。
此外,明朝和倭寇的關系,即所謂南倭問題,也是這個時代很突出的一個問題。
明朝以前沒有這樣的情況,明朝以後也沒有這樣的情況。
研究明朝和倭寇的關系,光從中國的情況、中國的材料出發,還不可能得到全面的理解。
還必須研究日本的曆史。
不研究日本的曆史就很難理解當時為什麼會有那麼一些人專門從事搶劫,進行海盜活動,而且時間是如此之長,破壞是如此之嚴重。
但是看看當時日本國内的情況,問題就很容易理解了。
所以我們先講講日本的情況。
明朝的曆史是從1368年開始的。
而日本從1336年起,内部分裂為南朝、北朝。
京都是北朝的政治中心,吉野是南朝的政治中心。
這個分裂的局面,長達六十年之久。
一直到1392年南朝站不住了,才投降了北朝。
分裂期間,日本有兩個天皇:京都有一個天皇,吉野有一個天皇。
正當日本南北朝分裂的時候(1336&mdash1392),明朝建立起來了。
明朝建立初年,正是日本南北朝分裂的後期。
當時日本的政治形勢怎麼樣呢?日本有天皇,可是那個天皇是虛的、無權的,是一個傀儡。
不隻是那個時候的天皇是傀儡,凡是明治維新以前的天皇都是傀儡,地位很高,可是政治上沒有實際權力。
掌握實權的是誰呢?是将軍。
當時的将軍稱為征夷大将軍。
将軍有幕府,當時的幕府叫室町幕府,也叫足利幕府。
那時日本處在封建社會,有很多封建領主,這些封建領主有很多莊園,占有很多土地,有自己的軍事力量,他們不完全服從幕府的命令,各自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内實行封建割據。
足利幕府建立之後,由于它的經濟基礎很薄弱,不能完全控制他們。
所以,在足利幕府時代,由于地方經濟的發展,封建領主勢力強大,在幕府控制下的中央财政發生了困難。
怎麼辦呢?它就要求和明朝通商,做買賣。
足利幕府的第三代将軍叫足利義滿,他派人到明朝來,要求和明朝通商。
明朝政府當然歡迎,但是對日本的情況不了解,對國際形勢缺乏認知,不知道日本國内已經有了天皇,糊裡糊塗地就封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
足利義滿希望通過和明朝通商來加強自己的經濟地位,減少财政困難。
但是,由于當時日本是處在一種分裂割據的狀态,那些大封建領主并不聽他的話。
而在那些大封建領主下面有一批武士,由于得不到土地,生活困難,于是他們就到海上去搶劫,成為倭寇。
這就是倭寇的來源。
所以當時的情況是,一方面幕府和明朝有交往;另一方面幕府下面那些封建領主一批批地來破壞這種交往,到處搶劫。
幕府不能控制那些諸侯、封建領主,最後發生了内戰。
從1467年到1573年這個時期,是日本曆史上的“戰國時期”。
這個時期延續了一百多年,日本國内到處打來打去,戰争頻繁,人民不能正常地進行生産,因而土地荒廢,糧食不夠。
這樣,就使更多的人參加到倭寇的隊伍中來。
這就是日本在“戰國時期”,也就是明朝中期(1467&mdash1573)之後,倭寇侵略更加嚴重的原因。
從中國的情況來說,中國遭受倭寇的侵犯從明朝一開始就發生了。
在明朝建立以前,倭寇已經侵略高麗。
那時候,高麗王朝的政治很腐敗,沒有能力抵抗。
接着倭寇南下騷擾我國沿海各地,從遼東半島到山東半島,到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到處侵犯。
洪武二年(1369)明朝政府派海軍去抵抗倭寇。
1384年之後派了一個大将在山東、江蘇、浙江沿海地區修了五十九個軍事據點防禦倭寇。
1387年又在福建沿海地區修建了十六個軍事據點。
所以,從洪武時代起,倭寇就已在危害中國。
在永樂時代,1419年倭寇大舉進攻山東沿海地區。
明朝軍隊狠狠地打了它一下,把這一股倭寇全部消滅了。
倭寇的侵擾引起了明朝政府内部在政治上的争論。
當時明朝政府專門設立了三個對外貿易機構,叫作“市舶司”。
這三個市舶司設在廣州、甯波和泉州。
這些地方是當時的對外通商口岸,外國人可以到這裡來做買賣。
當倭寇侵略發生之後,有的人認為,倭寇之起是由于對外通商的緣故,因為你要做買賣,所以日本海盜就來了。
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市舶司封閉掉,對一切國家一概不做買賣。
這種論調在明朝政府中占了優勢,結果在1523年把三個市舶司撤銷了。
撤銷市舶司之後發生了另外一個問題。
浙江、福建、廣東等東南沿海地區,人口密度高,人多耕地少,不少人沒有生産資料。
這些人做什麼呢?在通商的時候他們借一點資本出去做買賣,買一些外國貨到中國來賣;把中國的土産賣出去。
因此,這些人是依靠通商來維持生活的。
這是一種情況。
另外有一種情況,就是東南沿海的一些大地主,他們看到對外通商的收入比在農業生産上進行剝削要多好幾倍,因此從事對外貿易。
他們自己搞了很多海船載運中國土産出國;同時把外國商品帶回來賣。
沿海大地主依靠通商發财,這在當時叫作“通蕃”。
“通蕃”的曆史已經很久了,宋朝後期就有許多大地主組織船隊出海通商的事。
宋代關于這一類事情的記載很多。
元朝也有。
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說明朝有一個大富翁叫沈萬三,他家裡有一個聚寶盆,這個盆裡可以出很多寶貝。
這是傳說,事實并不是這樣。
事實是他搞對外貿易發了财。
有人說他富到這樣的程度,明太祖修建南京城時,有一半是他出的錢;此外,每年還要他出很多錢。
因為在明朝和元朝做鬥争的時候,他曾經站在元朝這一邊。
所以後來明太祖幹脆把他的家産全部沒收了,把他充了軍。
有的說是充軍到雲南,也有的說是充軍到東北。
這個故事說明,當時有這麼一部分人是依靠通商和對外貿易來發财的。
所以,當時東南沿海地區的情況是,一方面,許多貧民依靠對外通商來維持生活,其中有一些窮苦的人長期停留在國外,這一批人就成為華僑。
現在南洋各個地方都有華僑,大體上以廣東、福建人為多;另一方面,沿海一些大地主依靠通商來發财。
因此,當1523年,由于倭寇不斷騷擾沿海,明朝政府封閉了市舶司,斷絕了對外通商關系時,就發生了新的問題:一方面,很多窮苦人失去了生活來源;另一方面,沿海大地主失去了發财機會。
他們要求恢複通商。
在這種情況下,某些地主集團便采取反抗手段。
你禁止通商,他就秘密通商。
他們自己組織船隊出去,其中有一些照樣發了财,有一些就遭到倭寇的搶劫;而另一些則采取和倭寇合作的辦法,他們也變成了倭寇。
他們組織船隊出去,能夠做買賣就做買賣,不能做買賣就搶。
因此,倭寇主要是日本海盜,但其中也有一部分是中國人。
除了倭寇之外,當時還有一種情況,即在16世紀初(1513),葡萄牙人到東方來了。
這些葡萄牙人一方面進行通商活動;另一方面也進行海盜活動。
不但進行海盜活動,而且占據了我國福建沿海的一些島嶼。
1546年,也就是日本的“戰國時期”,倭寇對沿海的侵略更加嚴重了,浙江甯波一帶受到嚴重的損害。
明朝政府派了一個官員總管浙江、福建兩省的軍事,防禦倭寇。
這個官員叫朱纨,他堅決執行禁海方針,任何人都不許出去。
堅決用軍事力量打擊倭寇,打擊葡萄牙海盜。
把抓到的九十多個海盜頭目&mdash&mdash有日本人,有葡萄牙人,也有中國人&mdash&mdash都殺掉了。
這樣一來引起政治上的一場軒然大波。
因為被殺的這些人裡面,有一些是沿海的大地主派出去的,把這些人殺了,就損害了沿海大地主階級的利益。
這些大地主集團在北京中央政權機構裡的代言人(主要是一些福建人)大叫起來了,他們向皇帝控告朱纨,說他在消滅海盜時,錯殺了良民和好百姓。
這樣就展開了政治鬥争。
在政府裡和地方上形成兩派:一派要求對外通商;另一派反對通商。
大體上沿海一些大地主堅決主張通商,而内地一些大地主反對。
為什麼内地的大地主反對呢?因為他們不但得不到通商的好處,而且海盜擾亂的時候,還要出錢。
他們吃了虧。
通商派和反通商派的鬥争很激烈,代表閩浙沿海大地主利益的許多官員都起來反對朱纨。
朱纨也向皇帝上疏為自己辯護,并且很憤慨地說:“去外國盜易,去中國盜難;去中國瀕海之盜易,去中國衣冠之盜尤難。
”這樣,浙江、福建沿海的大地主集團更加恨他,對他的攻擊更厲害了。
結果明朝政府就把他負責的浙江、福建兩省的軍事指揮權撤銷了,并且派了一個官員來查辦這件事。
最後朱纨在“縱天子不欲死我,閩浙人必殺我”的情況下自殺了。
朱纨失敗了,倭寇問題沒有解決。
1552年之後,情況更加嚴重。
在浙江沿海一帶,倭寇長驅直入。
一直到1563年的十一年中,不但江蘇、浙江、福建的許多城市、農村受到倭寇的燒殺、搶劫,倭寇甚至打到南京城下,打到蘇州、揚州一帶。
這個時候,明朝的軍事力量已經腐化了。
明朝在地方的軍事制度是衛所制,一個衛所有5600人,一個千戶所有1120人,一個百戶所有120人。
軍隊和老百姓分開,軍戶和民戶分開。
軍人是世襲的,父親死了以後,兒子接着當兵。
明朝初年的軍事力量是相當強大的,因為它有經濟做基礎。
那時,明朝實行屯田政策,軍隊要參加生産。
辦法是國家撥一部分土地給軍隊,軍隊裡抽一部分人,參加農業生産。
自己生産糧食供應軍隊的需要,國家再補貼一部分。
所以,盡管軍隊的數量很大,最多時達到二百多萬人,可是國家的财政開支并不大。
以後由于許多地主官僚把屯田吞沒了,把軍隊的錢貪污了,所以屯田的面積愈來愈小,糧食收入愈來愈少。
同時,有些軍官把士兵拉來替他搞私人勞動,在家裡服役。
此外,由于軍隊和老百姓是分開的,軍戶和民戶是分開的,軍人的服裝、武器要自備;把河北人派到雲南去,山東人派到浙江去,世世代代當兵,結果部隊中逃亡的比例越來越大。
從明朝初年一直發生軍隊減員的現象,以後越來越嚴重,往往一個單位的逃亡比例達到十分之七八,一百人當中隻剩下二三十人。
怎麼辦呢?明朝政府就采取這樣的辦法:張三如果逃跑了,就把他的弟弟、侄子抓去頂替。
如果他家裡沒有人可以頂替,就抓他的鄰居去代替。
但是這些被抓去頂替的人又逃跑了。
所以軍隊數量越來越少,質量越來越低。
軍官也腐化了。
從明太祖到明成祖,在沿海建立了許多軍事據點,組織了海軍,建造了一些戰船。
到這時這些戰船因為用的時間太久了,破破爛爛,不能再用了。
按照規定,船過一定時期要修一次。
可是由于修船的錢也被軍官貪污了,沒辦法修,所以戰船越來越少。
由于上面這幾方面的原因,明朝的軍事力量腐化了,軍隊不能打仗了。
1552年之後,往往是數量不多的倭寇登陸之後,一搶就是幾十個城市,搶了就跑。
各地方盡管有很多軍隊,但是不能抵抗。
人民遭受到深重的災難。
特别應該指出的是,倭寇所侵犯的這些地區都是糧食産區,是最富庶的地方。
像江蘇(包括長江三角洲)、浙江及福建沿海地區,都是最富庶的地區,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這些地方長期遭到搶劫一直到什麼時候呢?一直到1564年才改變這種局面。
這時,出現了戚繼光、俞大猷等有名的軍事将領。
戚繼光看到原來的軍隊不能作戰了,就自己練兵。
他了解浙江義烏縣的農民很勇敢,便招募了義烏縣的農民3000人,成立了一支新軍,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
他根據東南地區的地形,組織了一個新的陣法,叫作“鴛鴦陣法”。
這個陣法的主要特點是各個兵種互相配合,長武器和短武器結合使用。
更重要的是他有嚴格的軍事紀律,對士兵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
經過兩三年之後,他的這支軍隊便成了最有戰鬥力的軍隊。
當倭寇入侵浙江的時候,在台州地區,戚繼光的軍隊九戰九勝,把浙江地區的倭寇消滅光了,這之後把福建地區的倭寇也消滅了。
他和俞大猷及其他地區的軍事将領經過十年左右的努力,徹底解決了倭寇問題。
可是,在倭寇問題解決之後,又發生了新的問題。
這時日本國内的情況發生了變化,原來的幕府被推翻了,新的軍閥起來了。
這就是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用軍事力量統一了國内。
不過這是表面上的統一,實際上國内各地還是一些封建領主在統治着。
這些封建領主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他不能完全控制。
為了把尚未完全控制的封建領主(大名)的目标轉向國外,并消耗他們的實力,以穩固自己的統治,于是豐臣秀吉就發動了一次侵朝戰争,派軍隊去打朝鮮。
他寫信給朝鮮國王,說他要去打明朝,要朝鮮讓路,讓他通過朝鮮進入我國東北,他的軍事野心非常狂妄,準備征服整個中國,然後把他的天皇帶到中國來,以甯波為中心,建立一個龐大的帝國。
步驟是:第一步占領朝鮮;第二步占領中國;第三步以中國為中心,向南洋群島擴張。
面臨着這樣的形勢,明朝政府怎麼辦?有兩種主張:一種認為日本打朝鮮與中國無關;另一些人看到了唇亡齒寒的關系,認為朝鮮是我們友好的鄰國,豐臣秀吉占領朝鮮以後就會向中國進攻,因此援助朝鮮也就是保衛自己。
經過一番争論,後一種意見占了優勢,明朝派了軍隊出去援助朝鮮。
這時候,朝鮮已經很混亂,大部分地區被日本軍隊占領,國王逃跑。
明朝政府動員全國的力量來幫助朝鮮,前後打了七年(1592&mdash1598)。
由于中國人民的援助,朝鮮軍隊的奮勇抗戰,特别是朝鮮海軍名将李舜臣使用一種叫“龜船”的戰艦,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最後把日本侵略軍打敗了。
1598年,豐臣秀吉病死。
日本侵略朝鮮的軍隊跑掉了,戰争結束了。
所以,我們和朝鮮的曆史關系很深遠,在甲午戰争前三百年,中國就出兵援助過朝鮮,共同反抗外來的侵略。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我們的經濟還沒有恢複,美帝國主義就越過“三八線”,向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進攻。
情況很嚴重。
我們又進行了抗美援朝運動,派出了志願軍支援了朝鮮人民。
這一段曆史使我們得到這樣的認識:日本軍國主義者不是這個時代才有,而是有其長遠的曆史原因。
它總是要侵略别人的,從倭寇起,以後不斷地向外侵略,1598年侵略朝鮮,甲午戰争時期占領我國東北,1937年以後占領了我國大部分地方。
我們進行了抗日戰争才取得了勝利。
要了解和熟悉日本的情況,必須了解和熟悉我們自己的曆史情況,這樣才能對我們很接近的國家有正确的看法。
當然,說日本的軍國主義有長遠的曆史原因,絕對不等于說日本人民都是侵略者。
如果得出這樣的結論,那就是錯誤的。
但是日本的統治者,不管是過去的封建主,或者是近代的軍國主義者,都是侵略成性的。
中國與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兩國之間有着悠久的曆史文化聯系。
但是在近代的半個多世紀中,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給中日兩國人民帶來了災難。
現在中日兩國人民,都要從慘痛的曆史中吸取有益的經驗教訓,使慘痛的曆史永不重演,建立和鞏固兩國人民的友好關系。
明朝的曆史情況與過去不同。
與倭寇的鬥争,與蒙古貴族的鬥争貫穿着這個時代。
明朝以前沒有這樣的情況,明朝以後也沒有這樣的情況,這是明朝曆史獨有的特征。
要抓住這個特征才能夠了解明朝人民的負擔為什麼那麼重。
因為北邊有蒙古問題,沿海有倭寇問題,就要有軍隊打仗。
軍隊要吃飯,要花錢,這些負擔都落在人民身上。
所以明朝的農民受着無比深重的苦難。
在這樣的情況下,從明朝開國一直到滅亡,都不斷發生農民戰争。
農民戰争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分布地區之廣,在曆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時期可以和明朝相比。
16世紀前之中國與南洋&mdash&mdash南洋之開拓 一 現代人所稱的南洋,前人稱為東西洋。
據明張燮《東西洋考》載,分當時南洋諸國為東洋、西洋兩部。
西洋指中南半島、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及婆羅洲之西南海岸諸國。
東洋則以菲律賓群島為中心,包含馬六甲諸島及婆羅洲北岸之文萊國。
以文萊為東西洋之交點,謂為“東洋盡處,西洋所自起也”(1)。
此種名詞之構成,至晚亦當在元代以前。
(2)系基于航海路線之東洋路、西洋路(3)而區分。
(4) 公元前3世紀時,秦之國力已達今日之東京及安南地方,其地土著已受印度化,百年之後,漢武帝時南海諸國皆來朝貢。
《漢書·地理志》記: 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hellip&hellip又船行可二十餘日,有谌離國;步行可十餘日,有夫甘都盧國(蒲甘)。
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餘,有黃支國,民俗略與珠厓相類。
其州廣大、戶口多,多異物。
自武帝(前140&mdash前86)以來皆獻見,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赍黃金雜缯而往,所至國皆禀食為耦,蠻夷賈船轉送緻之。
亦利交易,剽殺人,又苦逢風波溺死,不者數年來還,大珠至圍二寸以上。
平帝元始中(1&mdash6)王莽輔政,欲耀威德,厚遺黃支王,令遣使獻生犀牛。
自黃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雲。
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
(5) 當時譯使出發的目的第一是耀武海外,令諸國奉正朔,來貢獻。
第二是以國家為主體去經營國際貿易。
在後來的兩千年曆史中,這種統系政策始終未曾改變。
吳孫權時遣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通海南諸國,其所經及傳聞則有百數十國。
(6)晉義熙七年(411),求法僧人法顯自多摩梨帝海口載商人大舶汛海西南行至師子國,住二年後複附舶到耶婆提國,再附商船東北趨廣州,被風漂到長廣郡界。
(7)據其所撰《佛國記》,知在5世紀初年南洋商業已漸趨興盛,有經十三晝夜大風而不沉沒,與能儲多人糧食水漿,經八十餘日而不竭之大船,為交通上之利器。
當時與南洋貿易,以廣州為市場,商人來往頻繁,故深悉南洋之地理及航路。
(8)商業發達及航海術進步之結果,使南洋諸國逐漸與中國發生政治關系。
中國之求法僧人接踵出國,印度高僧亦陸續來華,溝通兩地之文化。
宋元嘉五年(428),師子國王刹利摩河南遣使奉表來獻。
(9)诃羅陁國于元嘉七年(430)遣使請求保護及準許通商。
其表文雲: 臣國先時人衆殷盛,不為諸國所見陵迫。
今轉衰弱,鄰國競侵。
伏願聖王遠垂覆護,并市易往返,不為禁閉。
若見哀念&hellip&hellip願敕廣州時遣舶還,不令所在有所陵奪。
(10) 其他诃羅單(在今爪哇)、媻皇、媻達(巴塔克人,印度尼西亞民族之一)諸國并遣使來獻,受中國策命,王其國中。
阇婆婆達國表文有“雖隔巨海,常遙臣屬”(11)之語。
據正史所記當時婆羅洲、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島中諸國,均航海來稱臣納貢。
中國朝廷視此類使臣之來朝,即為外國臣服之證,于其地之土地及政權初不過問,其唯一之條件即為奉中國正朔。
而在實際上,除少數例外,大多國家之入貢,常以請求通商權利及得中國朝廷之賞赍逾于貢品之價值為目的,馬端臨所謂“島夷朝貢,不過利于互市賜予,豈真慕義而來”者也。
此種情形,中國朝廷亦未嘗不明知,例如明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谕爪哇(Java)國王诏所雲: 聖人之治天下,四海内外,皆為赤子,所以廣一視同仁之心。
朕君主華夷,按馭之道,遠迩無間。
爾邦僻居海島,頃嘗遣使中國,雖雲修貢,實則慕利,朕皆推誠以禮待焉。
(12) 不過是要自居天朝,“君主華夷”,不得不用賞賜名器和通商利益去羁縻,以為誇耀中外之計而已。
中國與南洋貿易之中樞為廣州,據唐僧鑒真所記:“749年(唐玄宗天寶八年)時,廣州珠江之中,有婆羅門波斯昆侖舶無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