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從布袍到綢絹:社會生活的豐富與奢靡
關燈
小
中
大
弊,并且一般商人還借他做護符,賺内廷的錢!
另外,另一階級的人,卻不能不賣兒鬻女。
《金瓶梅詞話》第三十七回: 馮媽媽道:“爹既是許了,你拜謝拜謝兒。
南首趙嫂兒家有個十三歲的孩子,我明日領來與你看,也是一個小人家的親養孩兒來,他老子是個巡捕的軍,因倒死了馬,少樁頭銀子,怕守備那裡打,把孩子賣了,隻要四兩銀子,教爹替你買下吧!” 這樣的一個時代,這樣的一個社會,農民的忍耐終有不能抑制的一天。
不到三十年,火山便爆發了!張獻忠、李自成的大起義,正是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的必然發展。
這樣的一個時代,這樣的一個社會,才會産生《金瓶梅》這樣的一部作品。
晚明仕宦階級的生活 一 晚明仕宦階級的生活,除了少數的例外(如劉宗周之清修刻苦,黃道周之笃學正身),可以用“驕奢淫逸”四字盡之。
田藝衡《留青日劄》記:“嚴嵩孫嚴紹庚、嚴鹄等嘗對人言,一年盡費二萬金,尚苦多藏無可用處。
于是競相窮奢極欲。
”《明史·嚴嵩傳》記鄢懋卿之豪奢說:“鄢懋卿持嚴嵩之勢,總理兩浙兩淮長蘆河東鹽政,其按部嘗與妻偕行,制五彩輿,令十二女子舁之。
”萬曆初名相張居正奉旨歸葬時:“真定守錢普創為坐輿,前輿後室,旁有兩庑,各立一童子供使令,凡用舁夫三十二人。
所過牙盤上食味逾百品,猶以為無下箸處。
”(1)這種鬧闊的風氣,越來越厲害,直到李自成、張獻忠等起事,這風氣和它的提倡者才同歸于盡。
其實,說晚明才有這樣的放縱生活,也不盡然,周玺《垂光集·論治化疏》說:“中外臣僚士庶之家,靡麗奢華,彼此相尚,而借貸費用,習以為常。
居室則一概雕畫,首飾則濫用金寶,倡優下賤以绫緞為袴,市井光棍以錦繡緣襪,工匠役之人任意制造,殊不畏憚。
雖朝廷禁止之诏屢下,而奢靡僭用之習自如。
”(2)周玺是弘正時人(?&mdash1508),可見在16世紀初期的仕宦生活已經到這地步。
風俗之侈靡,自上而下,風行草偃,漸漸地浸透了整個社會。
堵允錫曾暢論其弊,他說:“冠裳之輩,怡堂成習,厝火忘危,膏粱文繡厭于口體,宮室妻妾昏于志慮,一簋之費數金,一日之供中産,聲伎優樂,日緣而盛。
夫缙紳者士民之表,表之不戒,尤以成風。
于是有纨绔子弟,益侈豪華之志以先其父兄,溫飽少年亦競習裘馬之容以破其家業,挾彈垆頭,籲廬伎室,意氣已驕,心神俱潰,賢者喪志,不肖傾家,此士人之蠢也。
于是又有遊手之輩,習諧媚以蠱良家子弟,市井之徒,咨兇谲以行無賴之事,白日思群,昏夜伏莽,不耕不織,生涯問諸傥來,非士非商,自業寄于亡命,狐面狼心,冶服盜質,此庶人之蠢也。
如是而風俗不緻頹壞,士民不緻饑寒,盜賊不緻風起者未之有也。
”(3) 二 大人先生有了身份有了錢以後,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自然而然會刻意去謀生活的舒适,于是營居室,樂園亭,侈飲食,備仆從,再進而養優伶,召伎女,事博弈,蓄姬妾,雅緻一點的更提倡玩古董,講版刻,組文會,究音律,這一集團人的興趣,使文學、美術、工藝、金石學、戲曲、版本學等部門有了飛躍的進步。
八股家幸而碰上了機會,得了科第時,第一步是先娶一個姨太太(相較于昔日,他們的黃臉婆還有不緻被休的運氣),王崇簡《冬夜筆記》:“明末習尚,士人登第後,多易号娶妾。
故京師諺曰:改個号,娶個小。
”第二步是廣營居室,做大官的邸舍之多,往往駭人聽聞,田藝蘅記嚴嵩籍沒時之家産,光是宅第房屋一項,在江西原籍共有六千七百四間,在北京共一千七百餘間。
(4)陸炳當事時,營别宅至十餘所,莊園遍四方。
(5)鄭芝龍田園遍閩粵,在唐王偏安一隅的小朝廷下,秉政數月,增置倉莊至五百餘所。
(6) 士大夫園亭之盛,大概是嘉靖以後的事。
陶奭齡說:“少時越中絕無園亭,近亦多有。
”(7)奭齡是萬曆時代人,可見在嘉隆前,即素稱繁庶的越中,士大夫尚未有經營園亭的風氣。
園亭的布置,除自己出資建置外,大抵多出于門生故吏的報效。
顧公燮《消夏閑記》卷上說:“前明缙紳雖素負清名者,其華屋園亭佳城南畝,無不攬名勝、連阡陌。
推原其故,皆系門生故吏代為經營,非盡出己資也。
”王世貞《遊金陵諸園記》記南京名園除王公貴戚所有者外,有王貢士杞園、吳孝廉園、何參知露園、蔔太學味齋園、許典客長卿園、李象先茂才園、湯太守熙召園、陸文學園、張保禦園等。
《婁東園亭志》僅太倉一邑有田氏園、安氏園、王錫爵園、楊氏日涉園、吳氏園、季氏園、曹氏杜家橋園、王世貞弇州園、王士骐約園、琅玡離園、王敬美澹園等數十園。
園亭既盛,張南垣至以疊石成名:“三吳大家名園,皆出其手。
其後東至于越,北至于燕,召之者無虛日。
”(8) 對于飲食衣服尤刻意求精,互相侈尚。
《小柴桑喃喃錄》卷上記:“近來人家酒席,專事華侈,非數日治具,水陸畢集,不敢輕易速客。
湯餌肴,源源而來,非唯口不給嘗,兼亦目不周視,一筵之費,少亦數金。
”平居則“耽耽逐逐,日為口腹謀”。
張岱《陶庵夢憶》自述:“越中清饞無過餘者,喜啖方物。
北京則蘋婆果、黃、馬牙松;山東則羊肚菜、秋白梨、文官果、甜子;福建則福橘、福橘餅、牛皮糖、紅腐乳;江西則青根、豐城脯;山西則天花菜;蘇州則帶骨鮑螺、山查丁、山查糕、松子糖、白圓、橄榄脯;嘉興則馬交魚脯、陶莊黃雀;南京則套櫻桃、桃門棗、地栗團、窩筍團、山查糖;杭州則西瓜、雞豆子、花下藕、韭芽、元筍、塘栖蜜橘;蕭山則楊梅、莼菜、鸠鳥、青鲫、方柿;諸暨則香狸、櫻桃、虎栗;嵊則蕨粉、細榧、龍遊糖;臨海則枕頭瓜;台州則瓦楞蚶、江瑤柱;浦江則火肉;東陽财南棗;山陰則破塘筍、謝橘、獨山菱、河蟹、三江屯蛏、白蛤、江魚、鲥魚、裡河。
遠則歲緻之,近則月緻之,日緻之。
”(9)衣服則由布袍而為絹,由淺色而改淡紅。
範濂《雲間據目鈔》記雲間風俗,雖然隻是指一個地方而言,也足以代表這種由儉樸而趨奢華的時代趨勢。
他說:“布袍乃儒家常服,周年鄙為寒酸,貧者必用綢絹色衣,謂之薄華麗。
而惡少且從典肆中覓舊緞舊服翻改新起,與豪華公子列坐,亦一奇也。
春元必用大紅履,儒童年少者必穿淺紅道袍,上海生員冬必穿絨道袍,暑必用绉巾綠傘,雖貧如思丹,亦不能免。
稍富則絨衣巾,蓋益加盛矣。
餘最貧,尚儉樸,年來亦強服色衣,乃知習俗移人,賢者不免。
”明代制定庶士服飾,不許混淆,嘉靖以後,這種規定亦複不能維持,上下群趨時髦,巾履無别。
範濂又記:“餘始為諸生時,見朋輩戴橋梁絨線巾,春元戴金線巾,缙紳戴忠靖巾。
自後以為煩俗,易高士巾素方巾,複變為唐巾晉巾漢巾褊巾。
丙午(1606)以來皆用不唐不晉之巾,兩邊玉屏花一雙,而年少貌美者加犀玉奇簪貫發。
”他又很憤慨地說:“所可恨者,大家奴皆用三鑲宦履,與士官漫無分别,而士官亦喜奴輩穿着,此俗之最惡者也。
” 三 士大夫居官則狎優縱博,退休則廣蓄聲伎,宣德年間,都禦史劉觀每赴人邀請,辄以伎自随。
戶部郎中肖翔等不理職務,日唯伎妓酣飲恣樂。
(10)曾下饬禁止:“宣德四年(1429)八月丙申,上谕行在禮部尚書胡濙曰:祖宗時文武官之家不得挾伎飲宴。
近聞大小官私家飲酒,辄命伎歌唱,沉酣終日,怠廢政事。
甚者留宿,敗禮壞俗。
爾禮部揭榜禁約,再犯者必罪之。
”(11)妓女被禁後,一變而為小唱,沈德符說:“京師自宣德顧佐疏後,嚴禁官妓,缙紳無以為娛,于是小唱盛行,至今日幾如西晉太康矣。
”(12)實際上這項禁令也隻及于京師居官者,易代之後,勾欄盛況依然。
《冰華梅史》有《燕都妓品序》:“燕趙佳人,顔美如玉,蓋自古豔之。
矧帝都建鼎,于今為盛,而南人風緻,又複襲染熏陶,其色豔宜驚天下無疑。
萬曆丁酉庚子(1597&mdash1600)其妖冶已極。
”所定花榜借用科名條例有狀元榜眼探花之目。
稱妓則曰老幾,茅元儀《暇老齊雜記》卷四:“近來士人稱妓每曰老,如老一老二之類。
”同時曹大章有《秦淮士女表》,《萍鄉花史》有《廣陵士女殿最序》。
餘懷《闆橋雜記》記南京教坊之盛:“南曲衣裳妝束,四方取以為式。
”崇祯中四方兵起,南京不受絲毫影響,依然征歌召妓:“宗室王孫,翩翩裘馬,以及烏衣子弟湖海賓遊,靡不挾彈吹箫,經過趙李,每開筵宴,則傳呼樂籍,羅绮芬芳,行酒糾觞,留髡送客,酒闌棋罷,堕珥遺簪,真欲界之仙都,升平之樂國也!”(13) 私家則多蓄聲伎,窮極奢侈。
萬曆時理學名臣張元忭後人的家伎在當時最負盛名。
《陶庵夢憶》卷四《張氏聲伎》條記:“我家聲伎,前世無之。
自大父于萬曆年間與範長白鄒愚公黃貞父包涵所諸先生講究此道,遂破天荒為之。
有可餐班,次則武陵班&hellip&hellip再次則梯仙班&hellip&hellip再次則吳郡班&hellip&hellip再次則蘇小小班&hellip&hellip再次則平子茂苑班&hellip&hellip主人解事日精一日,而傒僮伎藝則愈出奇愈。
”阮大铖是當時最負盛名的戲曲作家,他的家伎的表演最為張宗子所稱道。
同書卷八記:“阮元海家優講關目,講情理,講筋節,與他班孟浪不同。
然其所打院本又皆主人自制,筆筆勾勒,苦心盡出,與他班鹵莽者又不同。
故所扮演本本出色,腳腳出色,出出出色,句句出色,字字出色。
”士大夫不但蓄優自娛,譜制劇曲,并能自己度曲,壓倒伶工。
沈德符記:“近年士大夫享太平之樂,以其聰明寄之剩技。
吳中缙紳留意音律,如太倉張工部新、吳江沈吏部璟、無錫吳進士澄時俱工度曲,每廣座命伎,即老優名倡俱皇遽失措,真不減江東公瑾。
”(14)風氣所趨,使梨園大盛,所演若《紅梅》《桃花》《玉簪》《綠袍》等記不啻百種:“括共大意,則皆一女遊園,一生窺見而悅之,遂約為夫婦。
其後及第而歸,即成好合。
皆徒撰詭名,毫無古事可考,且意俱相同,毫無足喜。
”鄉村每演劇以禱神:“謂不以戲為禱,則居民難免疾病,商賈必值風濤。
”(15)豪家則延緻名優,陳懋仁《泉南雜志》:“優伶媚趣者不吝高價,豪奢家攘而有之,婵鬓傅粉,日以為常。
”使一向被賤視的伶工,一旦氣焰千丈。
徐樹丕《識小錄》記吳中在崇祯十四年(1641)奇荒後的情形:“辛巳奇荒之後&hellip&hellip優人鮮衣美食,橫行裡中。
人家做戲一台,一本費至十餘金,而諸優猶恨恨嫌少。
甚至有乘馬者,乘輿者,在戲房索人參湯者,種種惡狀。
然必有鄉紳主之,人家惴揣奉之,得一日無事便為厚矣。
”優人服節有至千金以上者。
(16)男優之外,又有女戲:“十餘年來蘇城女戲盛行,必有鄉紳主之。
蓋以倡兼優而缙紳為之主。
”(17)亦有缙紳自教家姬演戲者,張岱記朱雲崃女戲,“西施歌舞,對舞者五人,長袖緩帶,繞身若環,曾撓摩地,扶旋猗那,弱如秋樂;女官内侍,執扇葆璇蓋、金蓮寶炬、纨扇宮燈二十餘人,光焰熒煌,錦繡紛疊,見者錯愕”(18)。
劉晖吉女戲則以布景著:“劉晖吉奇情幻想,欲補從來梨園之缺陷;如唐明皇遊月宮,葉法善作,場上一時黑魆地暗,手起劍落,霹靂一聲,黑幔忽收,露出一月,其圓如規,四下以其羊角染五色雲氣,中坐常儀,桂樹吳剛,白兔搗藥。
輕紗缦之内,燃賽月明數株,光焰青黎,色如初曙,撤布成梁,遂蹑月窟,境界神奇,忘其為戲也。
”(19) 四 士大夫的另一種娛樂是賭博。
顧炎武《日知錄》記:“萬曆之末太平無事,士大夫無所用心,間有相從賭博者。
至天啟中始行馬吊之戲,而今之朝士若江南山東幾于無人不為此。
”有如韋昭論所雲:“窮日盡明,繼以脂燭,人事曠而不修,賓旅阙而不接。
”甚至有“進士有以不工賭博為恥”的情形。
吳偉業又記當時有葉子戲:“萬曆末年,民間好葉子戲,圖趙宋時山東群盜姓名于牌而鬥之,至崇祯時大盛。
有曰闖,有曰獻,有曰大順,初不知所自起,後皆驗。
”(20)缙紳士大夫以縱博為風流,《列朝詩集小傳》記:“福清何士壁跅弛放迹,使酒縱博。
”“皇甫沖博綜群籍,通挾凡擊毯音樂博弈之戲,吳中輕俠少年鹹推服之。
”“萬曆間韓上桂為詩多倚待急就,方與人縱談大噱,呼号飲博,探題立就,斐然可觀。
”此風漸及民間,結果是如沈德符所說:“今天下賭博盛行,其始失貨财,甚則鬻田宅,又甚則為穿窬,浸成大夥劫賊,蓋因本朝法輕,愚民易犯。
”(21) 自命清雅一點的則專務搜古董,巧取豪奪:“嘉靖末年海内宴安,士大夫富厚者以治園亭教歌舞之際,間及古玩。
如吳中吳文恪之孫,溧陽史尚寶之子,皆世藏珍秘,不假外索。
延陵則稽太史應科,雲間則朱太史大韶,攜李項太學,錫山安太學華戶部輩不吝重資收購,名播江南。
南部則姚太史汝循、胡太史汝嘉亦稱好事。
若輩下則此風稍遜,唯分宜嚴相國父子、朱成公兄弟并以将相當途,富貴盈溢,旁及雅道,于是嚴以勢劫,朱以貨賄,所蓄幾及天府。
張江陵當國亦有此嗜。
董其昌最後起,名亦最重,人以法眼歸之。
”(22)年輕氣盛少肯讀書的則組織文社,自相标榜,以為名高。
《消夏閑記》下:“文社始于天啟甲子張天如等之應社&hellip&hellip推大訖于四海。
于是有廣應社,複社,雲間有幾社,浙江有聞社,江北有南社,江西有則社,又有曆亭席社,昆陽雲簪社,而吳門别有羽朋社,武林有讀書社,山左有大社,佥會于吳,統于複社。
”以譏彈罵詈為事,黃宗羲譏為學罵,他說:“昔之學者學道者也,今之學者學罵者也。
矜氣節者則罵為标榜,志經世者則罵為功利,讀書作文者則罵為玩物喪志,留心政事者則罵為俗吏,接庸僧數輩則罵考亭為不足學矣,讀艾千子定待之尾,則罵象山陽明為禅學矣。
濂溪之主靜則盤桓于腔子中者也,洛下之持敬則曰是有方所之學也。
遜志罵其學誤主,東林罵其黨亡國,相訟不決,以後息者為勝。
”(23)老成人物則僞标講學,内行不修。
艾南英《天傭子集》曾提及江右士夫情形:“敝鄉理學之盛,無過吉安,嘉隆以前,大概質行質言,以身踐之。
近歲自愛者多而亦不無仰愧前哲者。
田土之訟,子女之争,告讦把持之風日有見聞,不肖視其人皆正襟危坐以持論相高者也。
”(24) 仕宦階級有特殊地位,也自有他們的特殊風氣。
《小柴桑喃喃錄》卷下說:“士大夫膏肓之病,隻是一俗,世有稍自脫者即共命為迂為疏為腐,于是一入仕途,則相師相仿,以求入乎俗而後已。
如相率而飲狂泉,亦可悲矣。
”在這情形的社會,謝肇淛說得最妙:“燕雲隻有四種人多,奄豎多于缙紳,婦女多于男子,倡伎多于良家,乞丐多于商賈。
”(25) *** (1)《明史》卷二一三,《張居正傳》。
(此條引文出處似有誤。
&mdash&mdash編者注) (2)《垂光集》卷一。
(3)《堵文忠公集·救時十二議疏》。
(4)《留青日劄》。
(5)《明史》卷三〇七,《陸炳傳》。
(6)林時對:《荷锸叢談》卷四。
(7)《小柴桑喃喃錄》下。
(8)黃宗羲:《撰杖集·張南垣傳》。
(9)張岱:《陶庵夢憶》卷四,《方物》。
(10)《明宣宗實錄》卷五六。
(11)《明宣宗實錄》卷五七。
(12)《野獲編》卷二四。
(13)餘懷:《闆橋雜記》。
(14)《野獲編》卷二四。
(15)湯來賀:《梨園說》。
(16)黃宗羲:《南雷集子·劉子行狀》。
(17)《識小錄》卷二。
(18)《陶庵夢憶》卷二。
(19)《陶庵夢憶》卷五。
(20)《綏寇紀略》卷一二。
(21)《野獲編補遺》卷三。
(22)《野獲編》卷二六。
(23)《南雷文案》卷一七。
(24)艾南英:《天傭子集》卷六,《複陳怡雲公祖書》。
(25)《五雜俎》卷三。
《金瓶梅詞話》第三十七回: 馮媽媽道:“爹既是許了,你拜謝拜謝兒。
南首趙嫂兒家有個十三歲的孩子,我明日領來與你看,也是一個小人家的親養孩兒來,他老子是個巡捕的軍,因倒死了馬,少樁頭銀子,怕守備那裡打,把孩子賣了,隻要四兩銀子,教爹替你買下吧!” 這樣的一個時代,這樣的一個社會,農民的忍耐終有不能抑制的一天。
不到三十年,火山便爆發了!張獻忠、李自成的大起義,正是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的必然發展。
這樣的一個時代,這樣的一個社會,才會産生《金瓶梅》這樣的一部作品。
晚明仕宦階級的生活 一 晚明仕宦階級的生活,除了少數的例外(如劉宗周之清修刻苦,黃道周之笃學正身),可以用“驕奢淫逸”四字盡之。
田藝衡《留青日劄》記:“嚴嵩孫嚴紹庚、嚴鹄等嘗對人言,一年盡費二萬金,尚苦多藏無可用處。
于是競相窮奢極欲。
”《明史·嚴嵩傳》記鄢懋卿之豪奢說:“鄢懋卿持嚴嵩之勢,總理兩浙兩淮長蘆河東鹽政,其按部嘗與妻偕行,制五彩輿,令十二女子舁之。
”萬曆初名相張居正奉旨歸葬時:“真定守錢普創為坐輿,前輿後室,旁有兩庑,各立一童子供使令,凡用舁夫三十二人。
所過牙盤上食味逾百品,猶以為無下箸處。
”(1)這種鬧闊的風氣,越來越厲害,直到李自成、張獻忠等起事,這風氣和它的提倡者才同歸于盡。
其實,說晚明才有這樣的放縱生活,也不盡然,周玺《垂光集·論治化疏》說:“中外臣僚士庶之家,靡麗奢華,彼此相尚,而借貸費用,習以為常。
居室則一概雕畫,首飾則濫用金寶,倡優下賤以绫緞為袴,市井光棍以錦繡緣襪,工匠役之人任意制造,殊不畏憚。
雖朝廷禁止之诏屢下,而奢靡僭用之習自如。
”(2)周玺是弘正時人(?&mdash1508),可見在16世紀初期的仕宦生活已經到這地步。
風俗之侈靡,自上而下,風行草偃,漸漸地浸透了整個社會。
堵允錫曾暢論其弊,他說:“冠裳之輩,怡堂成習,厝火忘危,膏粱文繡厭于口體,宮室妻妾昏于志慮,一簋之費數金,一日之供中産,聲伎優樂,日緣而盛。
夫缙紳者士民之表,表之不戒,尤以成風。
于是有纨绔子弟,益侈豪華之志以先其父兄,溫飽少年亦競習裘馬之容以破其家業,挾彈垆頭,籲廬伎室,意氣已驕,心神俱潰,賢者喪志,不肖傾家,此士人之蠢也。
于是又有遊手之輩,習諧媚以蠱良家子弟,市井之徒,咨兇谲以行無賴之事,白日思群,昏夜伏莽,不耕不織,生涯問諸傥來,非士非商,自業寄于亡命,狐面狼心,冶服盜質,此庶人之蠢也。
如是而風俗不緻頹壞,士民不緻饑寒,盜賊不緻風起者未之有也。
”(3) 二 大人先生有了身份有了錢以後,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自然而然會刻意去謀生活的舒适,于是營居室,樂園亭,侈飲食,備仆從,再進而養優伶,召伎女,事博弈,蓄姬妾,雅緻一點的更提倡玩古董,講版刻,組文會,究音律,這一集團人的興趣,使文學、美術、工藝、金石學、戲曲、版本學等部門有了飛躍的進步。
八股家幸而碰上了機會,得了科第時,第一步是先娶一個姨太太(相較于昔日,他們的黃臉婆還有不緻被休的運氣),王崇簡《冬夜筆記》:“明末習尚,士人登第後,多易号娶妾。
故京師諺曰:改個号,娶個小。
”第二步是廣營居室,做大官的邸舍之多,往往駭人聽聞,田藝蘅記嚴嵩籍沒時之家産,光是宅第房屋一項,在江西原籍共有六千七百四間,在北京共一千七百餘間。
(4)陸炳當事時,營别宅至十餘所,莊園遍四方。
(5)鄭芝龍田園遍閩粵,在唐王偏安一隅的小朝廷下,秉政數月,增置倉莊至五百餘所。
(6) 士大夫園亭之盛,大概是嘉靖以後的事。
陶奭齡說:“少時越中絕無園亭,近亦多有。
”(7)奭齡是萬曆時代人,可見在嘉隆前,即素稱繁庶的越中,士大夫尚未有經營園亭的風氣。
園亭的布置,除自己出資建置外,大抵多出于門生故吏的報效。
顧公燮《消夏閑記》卷上說:“前明缙紳雖素負清名者,其華屋園亭佳城南畝,無不攬名勝、連阡陌。
推原其故,皆系門生故吏代為經營,非盡出己資也。
”王世貞《遊金陵諸園記》記南京名園除王公貴戚所有者外,有王貢士杞園、吳孝廉園、何參知露園、蔔太學味齋園、許典客長卿園、李象先茂才園、湯太守熙召園、陸文學園、張保禦園等。
《婁東園亭志》僅太倉一邑有田氏園、安氏園、王錫爵園、楊氏日涉園、吳氏園、季氏園、曹氏杜家橋園、王世貞弇州園、王士骐約園、琅玡離園、王敬美澹園等數十園。
園亭既盛,張南垣至以疊石成名:“三吳大家名園,皆出其手。
其後東至于越,北至于燕,召之者無虛日。
”(8) 對于飲食衣服尤刻意求精,互相侈尚。
《小柴桑喃喃錄》卷上記:“近來人家酒席,專事華侈,非數日治具,水陸畢集,不敢輕易速客。
湯餌肴,源源而來,非唯口不給嘗,兼亦目不周視,一筵之費,少亦數金。
”平居則“耽耽逐逐,日為口腹謀”。
張岱《陶庵夢憶》自述:“越中清饞無過餘者,喜啖方物。
北京則蘋婆果、黃、馬牙松;山東則羊肚菜、秋白梨、文官果、甜子;福建則福橘、福橘餅、牛皮糖、紅腐乳;江西則青根、豐城脯;山西則天花菜;蘇州則帶骨鮑螺、山查丁、山查糕、松子糖、白圓、橄榄脯;嘉興則馬交魚脯、陶莊黃雀;南京則套櫻桃、桃門棗、地栗團、窩筍團、山查糖;杭州則西瓜、雞豆子、花下藕、韭芽、元筍、塘栖蜜橘;蕭山則楊梅、莼菜、鸠鳥、青鲫、方柿;諸暨則香狸、櫻桃、虎栗;嵊則蕨粉、細榧、龍遊糖;臨海則枕頭瓜;台州則瓦楞蚶、江瑤柱;浦江則火肉;東陽财南棗;山陰則破塘筍、謝橘、獨山菱、河蟹、三江屯蛏、白蛤、江魚、鲥魚、裡河。
遠則歲緻之,近則月緻之,日緻之。
”(9)衣服則由布袍而為絹,由淺色而改淡紅。
範濂《雲間據目鈔》記雲間風俗,雖然隻是指一個地方而言,也足以代表這種由儉樸而趨奢華的時代趨勢。
他說:“布袍乃儒家常服,周年鄙為寒酸,貧者必用綢絹色衣,謂之薄華麗。
而惡少且從典肆中覓舊緞舊服翻改新起,與豪華公子列坐,亦一奇也。
春元必用大紅履,儒童年少者必穿淺紅道袍,上海生員冬必穿絨道袍,暑必用绉巾綠傘,雖貧如思丹,亦不能免。
稍富則絨衣巾,蓋益加盛矣。
餘最貧,尚儉樸,年來亦強服色衣,乃知習俗移人,賢者不免。
”明代制定庶士服飾,不許混淆,嘉靖以後,這種規定亦複不能維持,上下群趨時髦,巾履無别。
範濂又記:“餘始為諸生時,見朋輩戴橋梁絨線巾,春元戴金線巾,缙紳戴忠靖巾。
自後以為煩俗,易高士巾素方巾,複變為唐巾晉巾漢巾褊巾。
丙午(1606)以來皆用不唐不晉之巾,兩邊玉屏花一雙,而年少貌美者加犀玉奇簪貫發。
”他又很憤慨地說:“所可恨者,大家奴皆用三鑲宦履,與士官漫無分别,而士官亦喜奴輩穿着,此俗之最惡者也。
” 三 士大夫居官則狎優縱博,退休則廣蓄聲伎,宣德年間,都禦史劉觀每赴人邀請,辄以伎自随。
戶部郎中肖翔等不理職務,日唯伎妓酣飲恣樂。
(10)曾下饬禁止:“宣德四年(1429)八月丙申,上谕行在禮部尚書胡濙曰:祖宗時文武官之家不得挾伎飲宴。
近聞大小官私家飲酒,辄命伎歌唱,沉酣終日,怠廢政事。
甚者留宿,敗禮壞俗。
爾禮部揭榜禁約,再犯者必罪之。
”(11)妓女被禁後,一變而為小唱,沈德符說:“京師自宣德顧佐疏後,嚴禁官妓,缙紳無以為娛,于是小唱盛行,至今日幾如西晉太康矣。
”(12)實際上這項禁令也隻及于京師居官者,易代之後,勾欄盛況依然。
《冰華梅史》有《燕都妓品序》:“燕趙佳人,顔美如玉,蓋自古豔之。
矧帝都建鼎,于今為盛,而南人風緻,又複襲染熏陶,其色豔宜驚天下無疑。
萬曆丁酉庚子(1597&mdash1600)其妖冶已極。
”所定花榜借用科名條例有狀元榜眼探花之目。
稱妓則曰老幾,茅元儀《暇老齊雜記》卷四:“近來士人稱妓每曰老,如老一老二之類。
”同時曹大章有《秦淮士女表》,《萍鄉花史》有《廣陵士女殿最序》。
餘懷《闆橋雜記》記南京教坊之盛:“南曲衣裳妝束,四方取以為式。
”崇祯中四方兵起,南京不受絲毫影響,依然征歌召妓:“宗室王孫,翩翩裘馬,以及烏衣子弟湖海賓遊,靡不挾彈吹箫,經過趙李,每開筵宴,則傳呼樂籍,羅绮芬芳,行酒糾觞,留髡送客,酒闌棋罷,堕珥遺簪,真欲界之仙都,升平之樂國也!”(13) 私家則多蓄聲伎,窮極奢侈。
萬曆時理學名臣張元忭後人的家伎在當時最負盛名。
《陶庵夢憶》卷四《張氏聲伎》條記:“我家聲伎,前世無之。
自大父于萬曆年間與範長白鄒愚公黃貞父包涵所諸先生講究此道,遂破天荒為之。
有可餐班,次則武陵班&hellip&hellip再次則梯仙班&hellip&hellip再次則吳郡班&hellip&hellip再次則蘇小小班&hellip&hellip再次則平子茂苑班&hellip&hellip主人解事日精一日,而傒僮伎藝則愈出奇愈。
”阮大铖是當時最負盛名的戲曲作家,他的家伎的表演最為張宗子所稱道。
同書卷八記:“阮元海家優講關目,講情理,講筋節,與他班孟浪不同。
然其所打院本又皆主人自制,筆筆勾勒,苦心盡出,與他班鹵莽者又不同。
故所扮演本本出色,腳腳出色,出出出色,句句出色,字字出色。
”士大夫不但蓄優自娛,譜制劇曲,并能自己度曲,壓倒伶工。
沈德符記:“近年士大夫享太平之樂,以其聰明寄之剩技。
吳中缙紳留意音律,如太倉張工部新、吳江沈吏部璟、無錫吳進士澄時俱工度曲,每廣座命伎,即老優名倡俱皇遽失措,真不減江東公瑾。
”(14)風氣所趨,使梨園大盛,所演若《紅梅》《桃花》《玉簪》《綠袍》等記不啻百種:“括共大意,則皆一女遊園,一生窺見而悅之,遂約為夫婦。
其後及第而歸,即成好合。
皆徒撰詭名,毫無古事可考,且意俱相同,毫無足喜。
”鄉村每演劇以禱神:“謂不以戲為禱,則居民難免疾病,商賈必值風濤。
”(15)豪家則延緻名優,陳懋仁《泉南雜志》:“優伶媚趣者不吝高價,豪奢家攘而有之,婵鬓傅粉,日以為常。
”使一向被賤視的伶工,一旦氣焰千丈。
徐樹丕《識小錄》記吳中在崇祯十四年(1641)奇荒後的情形:“辛巳奇荒之後&hellip&hellip優人鮮衣美食,橫行裡中。
人家做戲一台,一本費至十餘金,而諸優猶恨恨嫌少。
甚至有乘馬者,乘輿者,在戲房索人參湯者,種種惡狀。
然必有鄉紳主之,人家惴揣奉之,得一日無事便為厚矣。
”優人服節有至千金以上者。
(16)男優之外,又有女戲:“十餘年來蘇城女戲盛行,必有鄉紳主之。
蓋以倡兼優而缙紳為之主。
”(17)亦有缙紳自教家姬演戲者,張岱記朱雲崃女戲,“西施歌舞,對舞者五人,長袖緩帶,繞身若環,曾撓摩地,扶旋猗那,弱如秋樂;女官内侍,執扇葆璇蓋、金蓮寶炬、纨扇宮燈二十餘人,光焰熒煌,錦繡紛疊,見者錯愕”(18)。
劉晖吉女戲則以布景著:“劉晖吉奇情幻想,欲補從來梨園之缺陷;如唐明皇遊月宮,葉法善作,場上一時黑魆地暗,手起劍落,霹靂一聲,黑幔忽收,露出一月,其圓如規,四下以其羊角染五色雲氣,中坐常儀,桂樹吳剛,白兔搗藥。
輕紗缦之内,燃賽月明數株,光焰青黎,色如初曙,撤布成梁,遂蹑月窟,境界神奇,忘其為戲也。
”(19) 四 士大夫的另一種娛樂是賭博。
顧炎武《日知錄》記:“萬曆之末太平無事,士大夫無所用心,間有相從賭博者。
至天啟中始行馬吊之戲,而今之朝士若江南山東幾于無人不為此。
”有如韋昭論所雲:“窮日盡明,繼以脂燭,人事曠而不修,賓旅阙而不接。
”甚至有“進士有以不工賭博為恥”的情形。
吳偉業又記當時有葉子戲:“萬曆末年,民間好葉子戲,圖趙宋時山東群盜姓名于牌而鬥之,至崇祯時大盛。
有曰闖,有曰獻,有曰大順,初不知所自起,後皆驗。
”(20)缙紳士大夫以縱博為風流,《列朝詩集小傳》記:“福清何士壁跅弛放迹,使酒縱博。
”“皇甫沖博綜群籍,通挾凡擊毯音樂博弈之戲,吳中輕俠少年鹹推服之。
”“萬曆間韓上桂為詩多倚待急就,方與人縱談大噱,呼号飲博,探題立就,斐然可觀。
”此風漸及民間,結果是如沈德符所說:“今天下賭博盛行,其始失貨财,甚則鬻田宅,又甚則為穿窬,浸成大夥劫賊,蓋因本朝法輕,愚民易犯。
”(21) 自命清雅一點的則專務搜古董,巧取豪奪:“嘉靖末年海内宴安,士大夫富厚者以治園亭教歌舞之際,間及古玩。
如吳中吳文恪之孫,溧陽史尚寶之子,皆世藏珍秘,不假外索。
延陵則稽太史應科,雲間則朱太史大韶,攜李項太學,錫山安太學華戶部輩不吝重資收購,名播江南。
南部則姚太史汝循、胡太史汝嘉亦稱好事。
若輩下則此風稍遜,唯分宜嚴相國父子、朱成公兄弟并以将相當途,富貴盈溢,旁及雅道,于是嚴以勢劫,朱以貨賄,所蓄幾及天府。
張江陵當國亦有此嗜。
董其昌最後起,名亦最重,人以法眼歸之。
”(22)年輕氣盛少肯讀書的則組織文社,自相标榜,以為名高。
《消夏閑記》下:“文社始于天啟甲子張天如等之應社&hellip&hellip推大訖于四海。
于是有廣應社,複社,雲間有幾社,浙江有聞社,江北有南社,江西有則社,又有曆亭席社,昆陽雲簪社,而吳門别有羽朋社,武林有讀書社,山左有大社,佥會于吳,統于複社。
”以譏彈罵詈為事,黃宗羲譏為學罵,他說:“昔之學者學道者也,今之學者學罵者也。
矜氣節者則罵為标榜,志經世者則罵為功利,讀書作文者則罵為玩物喪志,留心政事者則罵為俗吏,接庸僧數輩則罵考亭為不足學矣,讀艾千子定待之尾,則罵象山陽明為禅學矣。
濂溪之主靜則盤桓于腔子中者也,洛下之持敬則曰是有方所之學也。
遜志罵其學誤主,東林罵其黨亡國,相訟不決,以後息者為勝。
”(23)老成人物則僞标講學,内行不修。
艾南英《天傭子集》曾提及江右士夫情形:“敝鄉理學之盛,無過吉安,嘉隆以前,大概質行質言,以身踐之。
近歲自愛者多而亦不無仰愧前哲者。
田土之訟,子女之争,告讦把持之風日有見聞,不肖視其人皆正襟危坐以持論相高者也。
”(24) 仕宦階級有特殊地位,也自有他們的特殊風氣。
《小柴桑喃喃錄》卷下說:“士大夫膏肓之病,隻是一俗,世有稍自脫者即共命為迂為疏為腐,于是一入仕途,則相師相仿,以求入乎俗而後已。
如相率而飲狂泉,亦可悲矣。
”在這情形的社會,謝肇淛說得最妙:“燕雲隻有四種人多,奄豎多于缙紳,婦女多于男子,倡伎多于良家,乞丐多于商賈。
”(25) *** (1)《明史》卷二一三,《張居正傳》。
(此條引文出處似有誤。
&mdash&mdash編者注) (2)《垂光集》卷一。
(3)《堵文忠公集·救時十二議疏》。
(4)《留青日劄》。
(5)《明史》卷三〇七,《陸炳傳》。
(6)林時對:《荷锸叢談》卷四。
(7)《小柴桑喃喃錄》下。
(8)黃宗羲:《撰杖集·張南垣傳》。
(9)張岱:《陶庵夢憶》卷四,《方物》。
(10)《明宣宗實錄》卷五六。
(11)《明宣宗實錄》卷五七。
(12)《野獲編》卷二四。
(13)餘懷:《闆橋雜記》。
(14)《野獲編》卷二四。
(15)湯來賀:《梨園說》。
(16)黃宗羲:《南雷集子·劉子行狀》。
(17)《識小錄》卷二。
(18)《陶庵夢憶》卷二。
(19)《陶庵夢憶》卷五。
(20)《綏寇紀略》卷一二。
(21)《野獲編補遺》卷三。
(22)《野獲編》卷二六。
(23)《南雷文案》卷一七。
(24)艾南英:《天傭子集》卷六,《複陳怡雲公祖書》。
(25)《五雜俎》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