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反抗與鎮壓:農民起義與王朝更替
關燈
小
中
大
朝皇帝忌諱這段曆史,他們不願意讓人們知道他們的祖先和明朝有關系。
因此,清朝寫的一些曆史書把這幾百年間建州女真和明朝的關系整個取消了,把這段曆史的真實情況隐瞞起來,說他們的祖先從來就是獨立的,跟明朝沒有關系。
凡是記載他們的祖先與明朝的關系的曆史書,他們都想辦法搜來毀掉。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裡有一部分禁毀書目,大體上有兩類:一類是書裡面有某些文章對清朝表示不滿的;另一類就是牽涉到清朝的祖先的。
這也是一種地方民族主義思想在作怪。
因此這一段曆史很長時間被埋沒了。
最近二三十年才有人進行研究。
現在講講建州女真這個部族的發展變化。
建州在過去叫女真,金朝就是女真族建立的。
建州女真就是金的後代。
為什麼叫建州呢?因為他們居住的地區長白山一帶就叫建州。
後來努爾哈赤統治了東北,建立了政權,國号仍稱為“後金”。
到了他兒子的時候才改國号為“清”。
建州女真在明朝初年的時候,還沒有進入農業社會,還不知道種地,生産很落後,文化當然也很落後。
那時他們靠什麼生活呢?靠打獵、采人參過活。
把獸皮、人參一些特别的物産跟漢人、朝鮮人交換他們所需要的布匹、鐵鍋一類的東西。
所以建州人的經濟生活跟漢人、朝鮮人分不開。
後來由于人口的增加,對糧食的生産感到很迫切了。
但是他們自己不會種,怎麼辦呢?找漢人、朝鮮人替他們種。
于是通過戰争把漢人、朝鮮人俘虜過去做他們的奴隸。
有大量的漢文和朝鮮文資料說明建州族的農業生産是農奴生産。
建州貴族自己是不參加農業勞動的。
農奴也不是他們本族人,而是俘虜來的漢人和朝鮮人。
他們通過以物換物的方法從漢人那裡取得鐵器。
到了15世紀後期,他們俘虜了一些漢人鐵匠,自己開始開礦、煉鐵。
有了鐵器,生産水平提高了。
到了努爾哈赤的時候,通過戰争把原來的許多小部族統一起來,定居在遼陽以南一個叫赫圖阿拉的地方。
努爾哈赤一方面統一了東北的許多部族,另一方面又用很大的力量來接受漢人的文化。
在他左右有一批漢族的知識分子。
他和過去的封建帝王一樣,注意研究曆史,接受曆史上的經驗教訓,來制定他的政策方針和軍事鬥争方針。
上面簡單地談了一下建州女真的社會發展過程。
現在我們來講講建州女真跟明朝的關系。
在明朝初期,建州女真分為三種:分布在現在的松花江一帶的叫海西女真,因為松花江原來的名字叫海西江。
分布在長白山一帶的叫建州女真,因為這些人主要居住在現在的依蘭縣。
這個地方在曆史上曾建立過一個國家,叫作“渤海國”。
渤海國人把依蘭縣稱為建州,因此住在這個地方的女真人稱為建州女真。
住在東方沿海一帶的叫“野人女真”。
“野人女真”的文化最落後。
海西和建州又稱為熟女真。
“野人女真”又稱為生女真。
“野人女真”經常活動在忽剌溫江一帶,因此野人女真又稱為忽剌溫女真,也叫“扈倫”。
從曆史發展來看,熟女真是金的後代,生女真可能是另一個種族。
這三種女真分布的地區大緻是這樣:東邊靠海,西邊和蒙古接近,南邊是朝鮮,北邊是奴兒幹(現在的庫頁島)。
在明朝建國以後,西邊就是明朝,南邊是朝鮮,北邊是蒙古。
在明朝幾百年間,東北建州族的曆史也就是跟蒙古、朝鮮、明朝三方面發生關系的曆史。
明朝初期,有一部分建州族住在朝鮮境内,他們和朝鮮的關系很深,有一些酋長還由朝鮮政府封他們的官。
同時,這些酋長又和明朝發生關系,明朝也給他們封官号。
明朝對這三種女真采取什麼政策呢?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
所謂分而治之就是不讓他們團結成一個力量,依舊保持若幹個小的單位。
所以從明太祖建國以後起,直到明成祖的幾十年間,明朝經常派人到東北地區去,跟三種女真的各個地區的酋長聯系,封他們的官,建立了一百多個衛所,用這些酋長充當衛所的指揮使。
這樣對這些女真族的上層分子有沒有好處呢?有好處,他們接受了明朝的官位以後,就得到了一種權力。
明朝政府給他們一種許可證,當時叫作“勘合”。
有了這種“勘合”就可以在每年一定的時候到明朝邊界來做買賣。
沒有這個東西就不行。
對于那些大頭頭兒,明朝政府就封他們為都督。
曆史上最早的建州族領袖有這麼幾個人,一個叫猛哥帖木兒(這是蒙古名字,當時受蒙古的影響),另一個叫阿哈出。
這兩個人是首先跟明朝來往、受明朝政府封官的。
猛哥帖木兒後來成為明朝所建立的建州左衛的酋長,阿哈出是建州衛的指揮使。
根據朝鮮的曆史記載,阿哈出和明成祖有親戚關系(這點在漢文的記載中沒有)。
永樂時代,明朝又派了大批官員到東北庫頁島地區建立了一個機構,叫“奴兒幹都司”。
至此,明朝前前後後在東北地區建立了一百八十四個衛所。
這些衛所建立以後,明朝政府有什麼軍事行動,譬如跟蒙古打仗,這些建州酋長就派兵參加明朝的軍隊。
這樣,他們慢慢由原住的地方往西移,越來越靠近遼東(就是現在的遼東半島)。
他們一方面跟明朝的關系很好,另一方面也經常發生矛盾。
矛盾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前面所說的,他們為取得農業和手工業生産的勞動力,就俘虜漢人,這樣就引起了沖突;另一個就是通商,物資上的交換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也發展成為軍事沖突。
同樣,建州和朝鮮的關系也是如此,有和平時期,也有戰争時期。
經過幾十年以後,原來的一百八十四個單位發生了變化,有的小單位并到大單位裡去了,單位的數目減少了,但是軍事力量卻強大起來。
在這種情況下,建州族某些酋長有時就依靠朝鮮來抗拒明朝,有時又依靠明朝來抗拒朝鮮。
結果,明朝政府便跟朝鮮政府商量,在1438年,兩方面的軍隊聯合起來打建州,殺了一些建州領袖。
建州因為遭受到這次損失,在原來的地方待不下去了,于是就搬到渾河流域,在赫圖阿拉的地方住下來。
原來左右衛是分開的,到了這裡以後,兩個衛所合在了一起。
這樣,它的力量反而比過去更強大了。
到了萬曆時代,右衛酋長王杲和他的兒子阿台跟明朝發生了沖突。
當時明朝在東北的軍事總指揮叫李成梁。
他是朝鮮族人,是一個很有名的軍事将領。
他把王杲、阿台包圍起來。
右衛被包圍了,而左衛酋長覺昌安和他的兒子塔克世是依靠明朝的,他們給李成梁當向導。
結果明朝的軍隊大舉向右衛進攻,把王杲、阿台殺死了。
同時把覺昌安、塔克世也殺死了。
塔克世的兒子是誰呢?就是努爾哈赤。
所以努爾哈赤以後起兵反對明朝時提出了七大恨,其中有一條就是明朝把他的父親和祖父殺害了。
努爾哈赤在他父親和祖父死時還很年輕,當時部族裡剩下的人很少了,明朝後期的曆史記載說是李成梁把他收養下來。
所以他從小就接受了漢族文化。
長大以後,他就把自己部族的力量組織起來。
他采取依靠明朝的方針,把建州族俘虜的漢人奴隸送回給明朝。
這樣便取得了明朝政府的信任。
1587年,他靠自己的軍事力量把附近地區的部族吞并了。
1589年被明朝封為都督,力量得到了發展。
這個時候,建州部族裡面另外兩支強大的軍事力量發生沖突和殘殺,努爾哈赤就利用這次沖突來發展自己的實力。
日本侵略朝鮮的時候,他表示願意幫助明朝打日本。
結果明朝和朝鮮都拒絕了他。
1595年,明朝政府封努爾哈赤為龍虎将軍,他成了東北地區軍事實力最強大的領袖。
正當努爾哈赤的力量越來越強大的時候,明朝政府内部發生了許多問題。
1589年,播州土司起兵反抗明朝,打了十幾年的仗。
1592年在現在的甯夏地區,少數民族的反抗又引起了戰争。
同一年豐臣秀吉侵入朝鮮,接連打了七年仗。
在這樣的情況下,明朝自己的問題很多,就顧不上努爾哈赤了。
努爾哈赤利用這個機會更加積極地發展自己的力量,統一各個部族。
他統一的方法有兩個:一個辦法是用軍事力量征服;另一個辦法是通婚,通過婚姻關系把許多部族組織起來。
到了1615年,東北遼東半島以東的大部分地區已經被努爾哈赤統一了。
軍事力量壯大以後,他建立了自己的軍事制度。
1600年,他規定三百人組成一個牛錄(大箭的意思)。
1615年又進一步把五個牛錄組成為一個甲喇,五個甲喇組成為一個固山。
他一共有四個固山。
每一個固山有一面旗。
分為紅、黃、藍、白四個旗,共有三萬兵力。
後來軍事力量更加強了,俘虜更多了,于是又增加了四個旗,就是鑲紅旗、鑲黃旗、鑲藍旗、鑲白旗。
一共為八個旗。
後來征服了蒙古族,組成了蒙古八旗。
再後來又把俘虜的漢人組成漢軍八旗。
他的軍事組織跟生産組織是統一的,每一個牛錄(三百人)要出十人四頭牛來種地,每家要生産一些工藝品。
1659年開始開金礦、銀礦,并建立了冶鐵手工業。
這一年他創造了文字,用蒙古文字和建州語創造了一種新的文字。
這種文字後來就成為老滿文。
加上标點就變成新滿文。
1616年(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自稱為皇帝,國号“後金”,年号“天命”,他認為他的一切都是上天的指示。
他這個家族自己搞了一個姓,叫“愛新覺羅”。
愛新覺羅是什麼意思呢?在建州話裡,愛新是金,覺羅是族,就是金族。
用這個來團結組織東北女真族的力量。
從他的國号和姓就說明他是繼承金的。
兩年以後,他出兵攻打明朝。
以上講的就是努爾哈赤以前東北建州的具體情況。
這些情況說明什麼呢? (1)建州這個部族并不是像清朝的史書上所記載的那樣,是從努爾哈赤才開始的。
而是從明朝初年起,建州族就在東北地區活動。
(2)建州和明朝、蒙古、朝鮮三方面都有關系。
可以明顯地看出,猛哥帖木兒就是蒙古名字。
漢、蒙古、朝鮮的文化對它都有影響。
它接受了這幾方面的東西提高了自己。
(3)明朝對東北女真族的政策是分而治之,但這個政策後來失敗了。
女真各部要求團結,從生活和文化的提高來說,從加強軍事力量來說,都需要團結在一起。
盡管中間遭到一些挫折,但是并不能阻止三種女真的團結。
努爾哈赤一生的活動主要是為了實現這個願望,他統一了東北許多部族。
統一是好事還是壞事呢?應該說是好事情,不是壞事。
努爾哈赤統一東北的各個部族,在民族發展的曆史上是有貢獻的。
(4)東北建州部族社會發展的過程是:初期過着遊牧生活,不善于耕種。
後來俘虜漢人、朝鮮人去耕種,有了農業生産;同時也懂得了使用鐵器、生産鐵器,初步提高了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生産水平。
努爾哈赤取得了沈陽、遼陽以後,封建化的過程加快了,在很大的程度上接受了漢人的文化和生産方式。
但是必須了解,建州族在其發展過程中是有自己的特點的。
上面所說的八旗,表面上是軍事組織,實際上是社會組織和生産組織,這三者是統一的。
八旗軍隊在出去打仗的時候,明确規定俘虜到的人口和物資應該拿出一部分交給公家,剩下的才歸自己。
在努爾哈赤時代,八旗的頭子還都有很大的權力,許多事情要經過他們共同商量,取得他們的同意後才能做出決定。
這種情況一直到努爾哈赤的兒子清太宗的時候才改變,才提高了皇帝的地位。
而把八旗首領的地位降低了。
最後講講“滿洲”這個名字的來源問題。
這個名字到底是從什麼地方來的?現在還沒有完全解決。
根據明朝的曆史記載,在清太宗以前從來沒有出現過“滿洲”這個名字。
一直到清太宗時才稱“滿洲”,後來又稱為“滿族”。
在外國的地圖上把中國的東北叫滿洲,後來我們自己也跟着外國人這樣叫。
現在可能的解釋是:建州族信仰佛教,佛教裡有一個佛叫作“文殊”,滿族人把文殊念作“滿住”。
1348年明朝跟朝鮮合起來打建州,很多建州人被殺,其中有一個領袖就叫李滿住(女真族裡有不少人叫滿住,用宗教上的名詞作為自己的名字)。
可能“滿洲”就是從“滿住”演變而來的。
從“文殊”演變為“滿住”,又從“滿住”演變為“滿洲”。
這是一個試探性的解釋,還不能說是科學的結論。
其他方面的材料還沒有。
因此,究竟為什麼叫“滿洲”,現在還不能下最後的結論。
以上我們介紹了建州的一些情況。
我們對待漢族和滿族的關系,也應該像對待漢族和蒙古族的關系一樣。
在明朝,漢族和滿族之間是打過仗,但是更多的時候是不打仗的。
清太宗改國号為清,到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入關,正式建立了清朝。
清朝統治中國二百多年,它是中國曆史上最後的一個王朝。
清朝末年一些革命黨人進行反滿鬥争,出了不少的書,宣傳清朝的黑暗統治,宣傳反滿。
這在那個時期是必要的。
可是經過幾十年,到了現在我們如果還是這樣來對待滿族就不應該了。
我們是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一律平等。
一方面要承認清朝進行過多次非正義的戰争,有過黑暗統治;另一方面也要承認清朝統治的二百多年并不都是黑暗時代,其中有的時期的曆史是很輝煌的。
譬如像康熙、乾隆時代就是清朝的全盛時代,這個時代不但鞏固了國家的統一,而且有所發展。
我們中國今天的疆域是什麼時候造成的?是康熙、乾隆時代奠定的。
我們繼承了他們的遺産。
所以毛主席說:“今天的中國是曆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hellip&hellip我們不應當割斷曆史。
”我們對清朝的曆史必須要有公正的評價,對康熙、乾隆鞏固國家的統一、發展國家的統一也要有公正的評價。
應該給它以應有的尊重。
不但對曆史應該給予應有的尊重,今天在民族關系上也應該注意這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央曾經發出過這樣的指示,就是“滿清”兩個字不要連用。
清朝就是清朝,滿族就是滿族。
要把清朝統治者和廣大的滿族人民區别開,并不是所有的滿族人都是清朝的統治者。
滿族人民在清朝統治下同樣是受剝削、受壓迫的。
至于清朝統治者,他們做過壞事,但是在有些事情上也做過好事,而且做了很大的好事。
應該從曆史事實出發,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論晚明“流寇” 明末“流寇”的興起,是一個社會組織崩潰時必有的現象,像瓜熟蒂落一樣,即便李自成、張獻忠這樣的暴民領袖不出來,那由貴族太監官吏和地主紳士所組成的統治集團,也已經腐爛了,僵化了,肚子吃得太飽了,搜括到的财富已經堆積得使他們窒息了,隻要人民能夠自覺團結成為偉大的力量,要求生有的權利,這一個高高的挂在半空中的惡化的無能的機構,是可以一蹴即倒的。
朱明政權的被消滅,被消滅于這個政權和人民的對立,殺雞求卵。
被消滅于财富分配的不均,窮人和地主的對立。
在三百年前,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兵科都給事中曾應遴明白地指出這現象,用書面方式警告政府當局,他說:“臣聞有國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今天下不安甚矣,察其故原于不均耳。
何以言之?今之紳富率皆衣租食稅,安坐而吸百姓之髓,平日操奇計赢以役愚民而獨擁其利,有事欲其與紳富出氣力,同休戚,得乎?故富者極其富而至于剝民,貧者極其貧而甚至于不能聊生,以相極之數,成相惡之刑,不均之甚也。
”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紳富階級利用他們所有的富力和因此而得到的特殊政治勢力,加速地加重地剝削和壓迫農民,吸取最後的一滴血液,農民窮極無路,除自殺、逃亡以外,唯一的活路就是起來反抗,團結起來,用暴力推翻這一集團的吸血鬼,以争得生存的權利。
17世紀初年的農民反抗運動,日漸開展,得到一切被壓迫人民的支持、參與,終于廣泛地組織起來,用生命去搏鬥,無情地對統治集團進攻,加以打擊,消滅。
這運動,被當時的統治集團和後來的正統派史家稱為“流寇”。
“流寇”的發動、成長和實力的擴充,自然是當時統治集團所最痛心疾首的。
他們有的是過分的充足的财富,舒服,縱逸,淫蕩,美滿而無恥的生活。
他們要維持現狀,要照舊加重剝削來維持欲望上更自由的需要,縱然已有的産業足夠子子孫孫的社會地位的保證,但仍然像饑餓的狼,又饞又貪,永遠無法滿足。
然而,當前的變化明朗化了,眼見得被消滅,被屠殺了,他們不能不聯合起來,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加強統制,加強武力,侮蔑、中傷對方,做最後的掙紮。
同時,集團的利益還是不能消除個人利害的沖突,這一集團的中堅分子,即使在火燒眉睫的時候,彼此間還是充滿了嫉妒、猜疑,鈎心鬥角,互相算計。
在三百年前,北平的形勢最緊張的時候,政府請勳貴大臣富賈巨商獻金救國,話說得極懇切,希望自己人能自己想辦法,可是,結果,最著名的一個富豪出得最少,他是皇帝的親戚,皇帝、皇後都動了氣,才添了一點點,其他的人自然不會例外,人民雖然肯盡其所有報效國家,可惜的是他們早已被榨幹了。
三月十九日北平陷落後,這些悭吝的高貴的人們,經過毫無憐憫的幾夾棍、幾十闆子,大量的金子銀子珠寶被搜出以後,一批一批地斬決,清算了他們對人民所造的孽債。
皇宮被占領以後,幾十間塵封灰積的庫房也打開了,裡面堆滿了黃的金子、白的銀子!皇宮北面的景山,一棵枯樹下,一條破席子,躺着崇祯皇帝和他忠心的仆人的屍身! 站在相反的場合,廣大的農民群衆,他們是歡迎“流寇”的,因為同樣是在饑餓線上掙紮的人們。
舉幾個例子,山西的許多城市,沒有經過什麼戰鬥便被占領了,因為餓着肚子的人們到處都是,他們做内應,做先遣部隊,打開城門,請“敵人”進來。
山東河南的城市,得到“流寇”的安民牌以後,人民恨透了苛捐,恨透了種種名目的征輸,更恨的是在位的地方官吏,他們不約而同,一窩蜂起來趕走了地方官,持香設酒,歡迎占領軍的光臨,有的地方甚至懸燈結彩,遠近若狂。
又如宣府是京師門戶,北方重鎮,被圍以後,巡撫朱之馮懸重賞募人守城,沒人理會。
再三申說,城中的軍民反而要求準許開城納款,朱之馮急了,自己單獨上城,指揮炮手發炮,炮手又不理會,毫無辦法,急得自己點着火線,要發炮,又被軍民搶着拉住手,不許放,他隻好歎一口氣說:“人心離叛,一至如此!” 由于政治的腐敗,政府軍隊大部分是勇于搶劫、怯于作戰的,他們不敢和“流寇”正面相見,卻會殺手無寸鐵的老百姓報功,“将無紀律,兵無行伍,淫污殺劫,慘不可言,尾賊而往,莫敢奮臂,所報之級,半是良民”。
民間有一個譬喻,譬“流寇軍”如梳,政府軍如栉,到這田地,連剩下些過于老實的良民也不得不加入“流寇軍”的集團去了。
名将左良玉駐兵襄樊,奸淫擄掠,無所不為,老百姓氣哭,半夜裡放火燒營房,左良玉站不住腳,劫了一些商船逃避下遊,左兵未發,老百姓已在椎牛設酒歡迎“流寇”了。
其他一些将領,更是尴尬,馬擴奉命援鳳陽,鳳陽被焚劫了四天以後,敵人走了,他才慢慢趕到。
歸德已經解圍,尤玘才敢帶兵到城下,颍、亳、安、廬一帶的敵人已經唱着勝歌凱旋了,飛檄赴援的部隊,連影子也看不見。
将軍們一個個腦滿腸肥,要留着性命享受用人格換來的财富,士兵都是出身于貧困階層的農民,穿不暖,吃不飽,面黃肌瘦,走路尚且艱難,更犯不着替剝削他們的政權賣命,整個軍隊的紀律破壞了,士氣消沉,軍心渙散,社會秩序,地方安甯都無法維持,朱明政權也不能不随之解體了。
“流寇”的初起,是各地方陸續發動的,人自為戰,目的隻在不被饑餓所困死。
後來勢力漸大,兵力漸強,政府軍每戰必敗,才有推翻統治集團的企圖。
最後到了李自成在1643年渡漢江陷荊襄後,恍然于統治集團的庸劣無能,才決定建立一新政權,從此便攻城守地,分置官守,做争奪政權的步驟,一反過去流竄的作風,果然不到兩年,北京政府便被消滅,長江以北大部分被放在新政權之下。
這是在李自成初起時所意料不及的。
其實與其說這是李自成的成功,還不如說是社會經濟的自然崩潰比較妥當。
分析朱明政權的傾覆,就政府當局說,最好的評論是戴笠的《流寇長篇序》,他說:“主上則好察而不明,好佞而惡直,好小人而疑君子,速效而無遠計,好自大而恥下人,好自用而不能用人。
廷臣則善私而不善公,善結黨而不善自立,善逢迎而不善執守,善蒙蔽而不善任事,善守資格而不善求才能,善大言虛氣而不善小心實事。
百年以來,習以為然。
有憂念國事者則共詫之如怪物。
”君臣都是亡國的負責人,獨裁、專制,加上無能的結果是自掘墳墓。
就整個社會組織的解體來說,文震孟在1635年上疏《論緻亂之源》說:“堂陛之地,猜欺愈深,朝野之間,刻削日甚。
缙紳蹙靡騁之懷,士子嗟束濕之困。
商旅咨歎,百工失業,本猶全盛之海宇,忽見無聊之景色,此緻亂之源也。
”他又指出政府和人民的對立:“邊事既壞,修舉無謀,兵不精而日增,饷随兵而日益,饷重則稅重,稅重則刑繁,複乘之以天災,加之以饑馑,而守牧惕功令之嚴,畏參罰之峻,不得不舉鸠形鹄面無食無衣之赤子而笞之禁之,下民無知,直謂有司仇我虐我,今而後得反之也,此又緻亂之源也。
”驅民死地,為叢毆雀,文震孟是政府的一員大官,統治集團的一個清流領袖,委婉地說出緻亂之源是由政府的上下當局所造成的,官逼民反。
正面的指斥是李自成的檄文,他指斥統治集團的罪狀說:“明朝昏主不仁,寵宦官,重科第,貪稅斂,重刑罰,不能救民水火,日罄師旅,擄掠民财,奸人妻女,吸髓剝膚。
”完全違反農民的利益,剝奪人民的生存權利,接着他特别提出他是代表農民利益,而且他本身是出身農民階層的,他說:“本營十世務農良善,急興仁義之師,拯民塗炭,士民勿得驚惶,各安生理。
各營有擅殺良民者,全隊皆斬。
”他提出鮮明的口号:“吃他娘,着他娘,吃着不盡有闖王,不當差,不納糧!”以除力役,廢賦稅,保障生活為号召,以所掠得統治集團的财富散給饑民,百姓喜歡極了,叫這政府所痛恨的軍隊為“李公子仁義兵”。
他标着鮮明的農民革命的旗幟,向統治集團做緻命的打擊。
在這情勢下,對方還是執迷不悟,茫然于當前的危機,抱定對外和平,對内高壓的政策,幾次企圖和關外對峙的建州部族,講求以不失面子為光榮的和平,隻用一小部分軍力在山海關内外,堵住建州入侵的門戶,做消極的防衛,對内卻用全力來消滅“流寇”。
同時,内部又互相猜嫌排斥,“有憂念國事者則共詫之如怪物”,繼續過着荒淫無恥的生活。
對人民則更加強壓迫,搜括出最後的血液,驅其反抗。
政府和人民的對立情勢達于尖銳化,以一小數的腐爛的統治集團來抵抗全體農民的襲擊,自然一觸即摧,朱明的政權于此告了終結。
17世紀前期的政府和人民的對立,政府軍包圍,追逐“流寇”,兩個力量互相抵消,給關外的新興的建州部族以可乘之機,乘虛竄入,建立了大清帝國。
這新政權的本質是繼承舊傳統的,又給鏟除未盡的地主紳富以複蘇的機會,民族的進展活力又被窒息了三百年! 附帶地提出兩件事實: 其一是距今三百零一年前的七月二十五日,當外寇内亂最嚴重的時候,江蘇楓橋,舉行空前的賽會,紳衿士庶男女老幼,傾城罷市,通國若狂。
其二是距今三百年前的四月初二,江蘇吳江在得到北都傾覆的消息以後,舉行郡中從來未有的富麗異常的賽會。
這兩次亡國的狂歡之後,接着就是嘉定三屠,揚州十日! 一九四四年三月 *** (1)這本書是指作者未完稿的《明史》。
&mdash&mdash編者注 (2)《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三十九。
(3)鄧之誠:《骨董續記》卷二十,磔條,引《張文甯年譜》;計六奇:《明季北略》,記鄭鄤事。
(4)呂毖:《明朝小史》卷一,《國初重刑》。
(5)《大诰》,奸吏建言第三十三,刑餘攢典盜糧第六十九;《續诰》,相驗囚屍不實第四十二;《三編》,逃囚第十六。
(6)徐祯卿:《翦勝野聞》。
(7)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三十二,《明祖晚年去嚴刑條》,引《草木子》。
(8)《明史》卷九十四,《刑法志》;《大诰三編》二,進士監生戴罪辦事。
(9)《明史》卷九十四,《刑法志》。
(10)《明史》卷一三九《周敬心傳》:“洪武二十五年(1392)上疏極谏:洪武四年(1371)錄天下官吏,十三年(1380)連坐胡黨,十九年(1386)逮官吏積年為民害者,二十三年(1390)罪妄言者,大戮官民不分臧否。
” (11)《明史》卷一三九,《茹太素傳》。
(12)《明史》卷一三九,《韓宜可傳》。
(13)《明朝小史》卷二。
(14)《大诰三編》,逃回第十六。
(15)《明太祖實錄》卷二三九。
(16)參看錢謙益:《太祖實錄辨證》;潘柽章:《辯史考異》;吳晗:《胡惟庸黨案考》,載《燕京學報》一九三四年六月十五期。
(17)何崇祖:《廬江郡何氏家記》(《玄覽堂叢書續集》本)。
(18)《明史》卷一百二十七,《李善長傳》。
(19)王世貞:《史乘考誤》;錢謙益:《太祖實錄辨證》;潘柽章:《國史考異》。
(20)劉辰:《國初事迹》;孫宜:《洞庭集》,《大明初略》卷三;王世貞:《史乘考誤》卷一。
(21)王世貞:《史乘考誤》卷一;錢謙益:《太祖實錄辨證》卷五;潘柽章:《國史考異》卷二。
(22)劉辰:《國初事迹》。
(23)《明史》卷三〇八《胡惟庸傳》,卷一二八《劉基傳》;劉璟:《遇恩錄》。
(24)徐祯卿:《翦勝野聞》。
(25)《明史》卷一三八,《李仕魯傳》附《陳汶輝傳》。
(26)《明史》卷一三五《宋思顔傳》。
(27)《明史》卷一三六《朱升傳》,卷一三七《劉三吾傳》《宋納傳》《安然傳》,卷一三八《陳修傳》《周祯傳》《楊靖傳》《薛祥傳》,卷一三九《茹太素傳》《李仕魯傳》《周敬心傳》。
(28)《明史》卷一四〇《魏觀傳》,卷二八一《方克勤傳》,卷一四〇《道同傳》,卷一三九《葉伯巨傳》,卷一三六《陶凱傳》。
(29)劉辰:《國初事迹》。
(30)《明史》卷一百三十九,《葉伯巨傳》。
(31)《明史》卷九十四,《刑法志》;卷一百三十九《鄭士利傳》。
(32)《明史》卷九十四,《刑法志》;《大诰》二十三郭桓賣放浙西秋糧,四十九郭桓盜官糧。
(33)《大诰續篇》。
(34)《大诰》,奸貪诽謗第六十四。
(35)《大诰二編》,蘇州人才第十三。
(36)《大诰三編》,秀才剁指第十;《明史》卷九十四,《刑法志》。
(37)《大诰三編》,蘇州人才第十三;《明史》卷九十四,《刑法志》。
(38)《明史》卷一百二十六,《湯和傳》。
(39)《明史》卷一三一,《郭興傳》。
(40)《明史》卷二百八十三,《袁凱傳》;徐祯卿:《翦勝野聞》;陸深:《金台紀聞》。
(41)《明史》卷一三八,《周祯傳》。
(42)徐祯卿:《翦勝野聞》。
(4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道德化的批評和批評化的道德》第342頁。
(44)《馬克思恩格斯文選》第二卷,《哥達綱領批判》第32頁。
(45)《明太祖實錄》卷六。
(46)《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七十九。
(47)《明太祖實錄》卷四十九。
(48)《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五十二。
(49)談遷:《國榷》卷六。
(50)《明太祖實錄》卷四十九。
(51)吳寬:《匏翁家藏集》卷七十五,《施孝先墓表》。
(52)吳寬:《匏翁家藏集》卷四十三《尚書嚴公流芳錄序》;《明史》卷二百九十六,《鄭濂傳》。
(53)宋濂:《朝京稿》卷五,《上海夏君新圹銘》;《匏翁家藏集》卷五十二,《恭題糧長赦谕》。
(54)《明太祖實錄》卷六十八。
(55)《明太祖實錄》卷七十。
(56)《明太祖實錄》卷八十五。
(57)《明太祖實錄》卷一〇二。
(58)《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五十四。
(59)《明史》卷七十八,《食貨志》二,《賦役》;《匏翁家藏集》卷四十三,《尚書嚴公流芳錄序》。
(60)《明太祖實錄》卷六十八。
(61)《明太祖實錄》卷一〇一。
(62)《大诰續诰》卷四十七。
(63)《大诰續诰》卷二十一。
(64)黃省曾:《吳鳳錄》。
(65)宋濂:《朝京稿》卷五,《上海夏君新圹銘》。
(66)《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一十。
(67)《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一十;《明史》卷七十七,《食貨志》一。
(68)趙翼:《陔餘叢考》卷四十一,《鳳陽丐者》。
(69)《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八十。
(70)《大诰續诰》第四十五,《靠損小民》。
(71)《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八十。
(72)《貝清江集》卷十九,《橫塘農詩序》。
(73)方孝孺:《遜志齋集》卷二十二,《采苓子鄭處士墓碣》。
(74)《匏翁家藏集》卷五十八,《莫處士傳》。
(75)《匏翁家藏集》卷六十一,《先考封儒林郎翰林院修撰府君墓志》。
(76)《匏翁家藏集》卷五十七,《先世事略》。
(77)《匏翁家藏集》卷五十七,《先世事略》。
(78)《匏翁家藏集》卷七十三,《怡隐處士墓表》。
(79)《匏翁家藏集》卷七十四,《山西提刑按察司副使緻仕朱公墓表》。
(80)《匏翁家藏集》卷五十八,《莫處士傳》。
(81)《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九。
(82)《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七十四。
(83)《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三十五、卷一百八十。
(84)《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一十、卷一百二十六。
(85)張居正:《太嶽集》卷三十九,《請申舊章饬學政以振興人才疏》。
(86)王世貞:《錦衣志》。
(87)《明史·刑法志》。
(88)《明史·刑法志》。
(89)《明史》,《刑法志》《職官志》。
(90)王世貞:《錦衣志》。
(91)傅維麟:《明書》卷七十三。
(92)《明史·刑法志》。
(93)《明書》卷七十三。
(94)《明史·刑法志》。
(95)《垂光集》一,《論治化疏》。
(96)劉若愚:《酌中志》十六。
(97)《明史·刑法志》。
(98)《明史》卷九十五。
(99)《明世宗實錄》。
(100)《野獲編》卷二十一。
(101)《明史·刑法志》。
(102)《野獲編》。
(103)《瞿忠宣公集》卷一。
(104)《明史紀事本末》卷七十一。
(105)《明史·刑法志》。
(106)《野獲編》卷十八。
(107)《熙亭先生文集》四,《恩譴記》。
(108)《野獲編》卷十八。
(109)《商毅公文集》卷一。
(110)《春明夢餘錄》卷六十三。
(111)《楊忠烈公文集》二。
(112)《劉子全書》十六《痛陳時艱疏》,十七《敬循職掌疏》。
(113)《春明夢餘錄》卷六十三。
(114)《明史》,《刑法志》三。
因此,清朝寫的一些曆史書把這幾百年間建州女真和明朝的關系整個取消了,把這段曆史的真實情況隐瞞起來,說他們的祖先從來就是獨立的,跟明朝沒有關系。
凡是記載他們的祖先與明朝的關系的曆史書,他們都想辦法搜來毀掉。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裡有一部分禁毀書目,大體上有兩類:一類是書裡面有某些文章對清朝表示不滿的;另一類就是牽涉到清朝的祖先的。
這也是一種地方民族主義思想在作怪。
因此這一段曆史很長時間被埋沒了。
最近二三十年才有人進行研究。
現在講講建州女真這個部族的發展變化。
建州在過去叫女真,金朝就是女真族建立的。
建州女真就是金的後代。
為什麼叫建州呢?因為他們居住的地區長白山一帶就叫建州。
後來努爾哈赤統治了東北,建立了政權,國号仍稱為“後金”。
到了他兒子的時候才改國号為“清”。
建州女真在明朝初年的時候,還沒有進入農業社會,還不知道種地,生産很落後,文化當然也很落後。
那時他們靠什麼生活呢?靠打獵、采人參過活。
把獸皮、人參一些特别的物産跟漢人、朝鮮人交換他們所需要的布匹、鐵鍋一類的東西。
所以建州人的經濟生活跟漢人、朝鮮人分不開。
後來由于人口的增加,對糧食的生産感到很迫切了。
但是他們自己不會種,怎麼辦呢?找漢人、朝鮮人替他們種。
于是通過戰争把漢人、朝鮮人俘虜過去做他們的奴隸。
有大量的漢文和朝鮮文資料說明建州族的農業生産是農奴生産。
建州貴族自己是不參加農業勞動的。
農奴也不是他們本族人,而是俘虜來的漢人和朝鮮人。
他們通過以物換物的方法從漢人那裡取得鐵器。
到了15世紀後期,他們俘虜了一些漢人鐵匠,自己開始開礦、煉鐵。
有了鐵器,生産水平提高了。
到了努爾哈赤的時候,通過戰争把原來的許多小部族統一起來,定居在遼陽以南一個叫赫圖阿拉的地方。
努爾哈赤一方面統一了東北的許多部族,另一方面又用很大的力量來接受漢人的文化。
在他左右有一批漢族的知識分子。
他和過去的封建帝王一樣,注意研究曆史,接受曆史上的經驗教訓,來制定他的政策方針和軍事鬥争方針。
上面簡單地談了一下建州女真的社會發展過程。
現在我們來講講建州女真跟明朝的關系。
在明朝初期,建州女真分為三種:分布在現在的松花江一帶的叫海西女真,因為松花江原來的名字叫海西江。
分布在長白山一帶的叫建州女真,因為這些人主要居住在現在的依蘭縣。
這個地方在曆史上曾建立過一個國家,叫作“渤海國”。
渤海國人把依蘭縣稱為建州,因此住在這個地方的女真人稱為建州女真。
住在東方沿海一帶的叫“野人女真”。
“野人女真”的文化最落後。
海西和建州又稱為熟女真。
“野人女真”又稱為生女真。
“野人女真”經常活動在忽剌溫江一帶,因此野人女真又稱為忽剌溫女真,也叫“扈倫”。
從曆史發展來看,熟女真是金的後代,生女真可能是另一個種族。
這三種女真分布的地區大緻是這樣:東邊靠海,西邊和蒙古接近,南邊是朝鮮,北邊是奴兒幹(現在的庫頁島)。
在明朝建國以後,西邊就是明朝,南邊是朝鮮,北邊是蒙古。
在明朝幾百年間,東北建州族的曆史也就是跟蒙古、朝鮮、明朝三方面發生關系的曆史。
明朝初期,有一部分建州族住在朝鮮境内,他們和朝鮮的關系很深,有一些酋長還由朝鮮政府封他們的官。
同時,這些酋長又和明朝發生關系,明朝也給他們封官号。
明朝對這三種女真采取什麼政策呢?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
所謂分而治之就是不讓他們團結成一個力量,依舊保持若幹個小的單位。
所以從明太祖建國以後起,直到明成祖的幾十年間,明朝經常派人到東北地區去,跟三種女真的各個地區的酋長聯系,封他們的官,建立了一百多個衛所,用這些酋長充當衛所的指揮使。
這樣對這些女真族的上層分子有沒有好處呢?有好處,他們接受了明朝的官位以後,就得到了一種權力。
明朝政府給他們一種許可證,當時叫作“勘合”。
有了這種“勘合”就可以在每年一定的時候到明朝邊界來做買賣。
沒有這個東西就不行。
對于那些大頭頭兒,明朝政府就封他們為都督。
曆史上最早的建州族領袖有這麼幾個人,一個叫猛哥帖木兒(這是蒙古名字,當時受蒙古的影響),另一個叫阿哈出。
這兩個人是首先跟明朝來往、受明朝政府封官的。
猛哥帖木兒後來成為明朝所建立的建州左衛的酋長,阿哈出是建州衛的指揮使。
根據朝鮮的曆史記載,阿哈出和明成祖有親戚關系(這點在漢文的記載中沒有)。
永樂時代,明朝又派了大批官員到東北庫頁島地區建立了一個機構,叫“奴兒幹都司”。
至此,明朝前前後後在東北地區建立了一百八十四個衛所。
這些衛所建立以後,明朝政府有什麼軍事行動,譬如跟蒙古打仗,這些建州酋長就派兵參加明朝的軍隊。
這樣,他們慢慢由原住的地方往西移,越來越靠近遼東(就是現在的遼東半島)。
他們一方面跟明朝的關系很好,另一方面也經常發生矛盾。
矛盾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前面所說的,他們為取得農業和手工業生産的勞動力,就俘虜漢人,這樣就引起了沖突;另一個就是通商,物資上的交換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也發展成為軍事沖突。
同樣,建州和朝鮮的關系也是如此,有和平時期,也有戰争時期。
經過幾十年以後,原來的一百八十四個單位發生了變化,有的小單位并到大單位裡去了,單位的數目減少了,但是軍事力量卻強大起來。
在這種情況下,建州族某些酋長有時就依靠朝鮮來抗拒明朝,有時又依靠明朝來抗拒朝鮮。
結果,明朝政府便跟朝鮮政府商量,在1438年,兩方面的軍隊聯合起來打建州,殺了一些建州領袖。
建州因為遭受到這次損失,在原來的地方待不下去了,于是就搬到渾河流域,在赫圖阿拉的地方住下來。
原來左右衛是分開的,到了這裡以後,兩個衛所合在了一起。
這樣,它的力量反而比過去更強大了。
到了萬曆時代,右衛酋長王杲和他的兒子阿台跟明朝發生了沖突。
當時明朝在東北的軍事總指揮叫李成梁。
他是朝鮮族人,是一個很有名的軍事将領。
他把王杲、阿台包圍起來。
右衛被包圍了,而左衛酋長覺昌安和他的兒子塔克世是依靠明朝的,他們給李成梁當向導。
結果明朝的軍隊大舉向右衛進攻,把王杲、阿台殺死了。
同時把覺昌安、塔克世也殺死了。
塔克世的兒子是誰呢?就是努爾哈赤。
所以努爾哈赤以後起兵反對明朝時提出了七大恨,其中有一條就是明朝把他的父親和祖父殺害了。
努爾哈赤在他父親和祖父死時還很年輕,當時部族裡剩下的人很少了,明朝後期的曆史記載說是李成梁把他收養下來。
所以他從小就接受了漢族文化。
長大以後,他就把自己部族的力量組織起來。
他采取依靠明朝的方針,把建州族俘虜的漢人奴隸送回給明朝。
這樣便取得了明朝政府的信任。
1587年,他靠自己的軍事力量把附近地區的部族吞并了。
1589年被明朝封為都督,力量得到了發展。
這個時候,建州部族裡面另外兩支強大的軍事力量發生沖突和殘殺,努爾哈赤就利用這次沖突來發展自己的實力。
日本侵略朝鮮的時候,他表示願意幫助明朝打日本。
結果明朝和朝鮮都拒絕了他。
1595年,明朝政府封努爾哈赤為龍虎将軍,他成了東北地區軍事實力最強大的領袖。
正當努爾哈赤的力量越來越強大的時候,明朝政府内部發生了許多問題。
1589年,播州土司起兵反抗明朝,打了十幾年的仗。
1592年在現在的甯夏地區,少數民族的反抗又引起了戰争。
同一年豐臣秀吉侵入朝鮮,接連打了七年仗。
在這樣的情況下,明朝自己的問題很多,就顧不上努爾哈赤了。
努爾哈赤利用這個機會更加積極地發展自己的力量,統一各個部族。
他統一的方法有兩個:一個辦法是用軍事力量征服;另一個辦法是通婚,通過婚姻關系把許多部族組織起來。
到了1615年,東北遼東半島以東的大部分地區已經被努爾哈赤統一了。
軍事力量壯大以後,他建立了自己的軍事制度。
1600年,他規定三百人組成一個牛錄(大箭的意思)。
1615年又進一步把五個牛錄組成為一個甲喇,五個甲喇組成為一個固山。
他一共有四個固山。
每一個固山有一面旗。
分為紅、黃、藍、白四個旗,共有三萬兵力。
後來軍事力量更加強了,俘虜更多了,于是又增加了四個旗,就是鑲紅旗、鑲黃旗、鑲藍旗、鑲白旗。
一共為八個旗。
後來征服了蒙古族,組成了蒙古八旗。
再後來又把俘虜的漢人組成漢軍八旗。
他的軍事組織跟生産組織是統一的,每一個牛錄(三百人)要出十人四頭牛來種地,每家要生産一些工藝品。
1659年開始開金礦、銀礦,并建立了冶鐵手工業。
這一年他創造了文字,用蒙古文字和建州語創造了一種新的文字。
這種文字後來就成為老滿文。
加上标點就變成新滿文。
1616年(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自稱為皇帝,國号“後金”,年号“天命”,他認為他的一切都是上天的指示。
他這個家族自己搞了一個姓,叫“愛新覺羅”。
愛新覺羅是什麼意思呢?在建州話裡,愛新是金,覺羅是族,就是金族。
用這個來團結組織東北女真族的力量。
從他的國号和姓就說明他是繼承金的。
兩年以後,他出兵攻打明朝。
以上講的就是努爾哈赤以前東北建州的具體情況。
這些情況說明什麼呢? (1)建州這個部族并不是像清朝的史書上所記載的那樣,是從努爾哈赤才開始的。
而是從明朝初年起,建州族就在東北地區活動。
(2)建州和明朝、蒙古、朝鮮三方面都有關系。
可以明顯地看出,猛哥帖木兒就是蒙古名字。
漢、蒙古、朝鮮的文化對它都有影響。
它接受了這幾方面的東西提高了自己。
(3)明朝對東北女真族的政策是分而治之,但這個政策後來失敗了。
女真各部要求團結,從生活和文化的提高來說,從加強軍事力量來說,都需要團結在一起。
盡管中間遭到一些挫折,但是并不能阻止三種女真的團結。
努爾哈赤一生的活動主要是為了實現這個願望,他統一了東北許多部族。
統一是好事還是壞事呢?應該說是好事情,不是壞事。
努爾哈赤統一東北的各個部族,在民族發展的曆史上是有貢獻的。
(4)東北建州部族社會發展的過程是:初期過着遊牧生活,不善于耕種。
後來俘虜漢人、朝鮮人去耕種,有了農業生産;同時也懂得了使用鐵器、生産鐵器,初步提高了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生産水平。
努爾哈赤取得了沈陽、遼陽以後,封建化的過程加快了,在很大的程度上接受了漢人的文化和生産方式。
但是必須了解,建州族在其發展過程中是有自己的特點的。
上面所說的八旗,表面上是軍事組織,實際上是社會組織和生産組織,這三者是統一的。
八旗軍隊在出去打仗的時候,明确規定俘虜到的人口和物資應該拿出一部分交給公家,剩下的才歸自己。
在努爾哈赤時代,八旗的頭子還都有很大的權力,許多事情要經過他們共同商量,取得他們的同意後才能做出決定。
這種情況一直到努爾哈赤的兒子清太宗的時候才改變,才提高了皇帝的地位。
而把八旗首領的地位降低了。
最後講講“滿洲”這個名字的來源問題。
這個名字到底是從什麼地方來的?現在還沒有完全解決。
根據明朝的曆史記載,在清太宗以前從來沒有出現過“滿洲”這個名字。
一直到清太宗時才稱“滿洲”,後來又稱為“滿族”。
在外國的地圖上把中國的東北叫滿洲,後來我們自己也跟着外國人這樣叫。
現在可能的解釋是:建州族信仰佛教,佛教裡有一個佛叫作“文殊”,滿族人把文殊念作“滿住”。
1348年明朝跟朝鮮合起來打建州,很多建州人被殺,其中有一個領袖就叫李滿住(女真族裡有不少人叫滿住,用宗教上的名詞作為自己的名字)。
可能“滿洲”就是從“滿住”演變而來的。
從“文殊”演變為“滿住”,又從“滿住”演變為“滿洲”。
這是一個試探性的解釋,還不能說是科學的結論。
其他方面的材料還沒有。
因此,究竟為什麼叫“滿洲”,現在還不能下最後的結論。
以上我們介紹了建州的一些情況。
我們對待漢族和滿族的關系,也應該像對待漢族和蒙古族的關系一樣。
在明朝,漢族和滿族之間是打過仗,但是更多的時候是不打仗的。
清太宗改國号為清,到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入關,正式建立了清朝。
清朝統治中國二百多年,它是中國曆史上最後的一個王朝。
清朝末年一些革命黨人進行反滿鬥争,出了不少的書,宣傳清朝的黑暗統治,宣傳反滿。
這在那個時期是必要的。
可是經過幾十年,到了現在我們如果還是這樣來對待滿族就不應該了。
我們是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一律平等。
一方面要承認清朝進行過多次非正義的戰争,有過黑暗統治;另一方面也要承認清朝統治的二百多年并不都是黑暗時代,其中有的時期的曆史是很輝煌的。
譬如像康熙、乾隆時代就是清朝的全盛時代,這個時代不但鞏固了國家的統一,而且有所發展。
我們中國今天的疆域是什麼時候造成的?是康熙、乾隆時代奠定的。
我們繼承了他們的遺産。
所以毛主席說:“今天的中國是曆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hellip&hellip我們不應當割斷曆史。
”我們對清朝的曆史必須要有公正的評價,對康熙、乾隆鞏固國家的統一、發展國家的統一也要有公正的評價。
應該給它以應有的尊重。
不但對曆史應該給予應有的尊重,今天在民族關系上也應該注意這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央曾經發出過這樣的指示,就是“滿清”兩個字不要連用。
清朝就是清朝,滿族就是滿族。
要把清朝統治者和廣大的滿族人民區别開,并不是所有的滿族人都是清朝的統治者。
滿族人民在清朝統治下同樣是受剝削、受壓迫的。
至于清朝統治者,他們做過壞事,但是在有些事情上也做過好事,而且做了很大的好事。
應該從曆史事實出發,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論晚明“流寇” 明末“流寇”的興起,是一個社會組織崩潰時必有的現象,像瓜熟蒂落一樣,即便李自成、張獻忠這樣的暴民領袖不出來,那由貴族太監官吏和地主紳士所組成的統治集團,也已經腐爛了,僵化了,肚子吃得太飽了,搜括到的财富已經堆積得使他們窒息了,隻要人民能夠自覺團結成為偉大的力量,要求生有的權利,這一個高高的挂在半空中的惡化的無能的機構,是可以一蹴即倒的。
朱明政權的被消滅,被消滅于這個政權和人民的對立,殺雞求卵。
被消滅于财富分配的不均,窮人和地主的對立。
在三百年前,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兵科都給事中曾應遴明白地指出這現象,用書面方式警告政府當局,他說:“臣聞有國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今天下不安甚矣,察其故原于不均耳。
何以言之?今之紳富率皆衣租食稅,安坐而吸百姓之髓,平日操奇計赢以役愚民而獨擁其利,有事欲其與紳富出氣力,同休戚,得乎?故富者極其富而至于剝民,貧者極其貧而甚至于不能聊生,以相極之數,成相惡之刑,不均之甚也。
”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紳富階級利用他們所有的富力和因此而得到的特殊政治勢力,加速地加重地剝削和壓迫農民,吸取最後的一滴血液,農民窮極無路,除自殺、逃亡以外,唯一的活路就是起來反抗,團結起來,用暴力推翻這一集團的吸血鬼,以争得生存的權利。
17世紀初年的農民反抗運動,日漸開展,得到一切被壓迫人民的支持、參與,終于廣泛地組織起來,用生命去搏鬥,無情地對統治集團進攻,加以打擊,消滅。
這運動,被當時的統治集團和後來的正統派史家稱為“流寇”。
“流寇”的發動、成長和實力的擴充,自然是當時統治集團所最痛心疾首的。
他們有的是過分的充足的财富,舒服,縱逸,淫蕩,美滿而無恥的生活。
他們要維持現狀,要照舊加重剝削來維持欲望上更自由的需要,縱然已有的産業足夠子子孫孫的社會地位的保證,但仍然像饑餓的狼,又饞又貪,永遠無法滿足。
然而,當前的變化明朗化了,眼見得被消滅,被屠殺了,他們不能不聯合起來,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加強統制,加強武力,侮蔑、中傷對方,做最後的掙紮。
同時,集團的利益還是不能消除個人利害的沖突,這一集團的中堅分子,即使在火燒眉睫的時候,彼此間還是充滿了嫉妒、猜疑,鈎心鬥角,互相算計。
在三百年前,北平的形勢最緊張的時候,政府請勳貴大臣富賈巨商獻金救國,話說得極懇切,希望自己人能自己想辦法,可是,結果,最著名的一個富豪出得最少,他是皇帝的親戚,皇帝、皇後都動了氣,才添了一點點,其他的人自然不會例外,人民雖然肯盡其所有報效國家,可惜的是他們早已被榨幹了。
三月十九日北平陷落後,這些悭吝的高貴的人們,經過毫無憐憫的幾夾棍、幾十闆子,大量的金子銀子珠寶被搜出以後,一批一批地斬決,清算了他們對人民所造的孽債。
皇宮被占領以後,幾十間塵封灰積的庫房也打開了,裡面堆滿了黃的金子、白的銀子!皇宮北面的景山,一棵枯樹下,一條破席子,躺着崇祯皇帝和他忠心的仆人的屍身! 站在相反的場合,廣大的農民群衆,他們是歡迎“流寇”的,因為同樣是在饑餓線上掙紮的人們。
舉幾個例子,山西的許多城市,沒有經過什麼戰鬥便被占領了,因為餓着肚子的人們到處都是,他們做内應,做先遣部隊,打開城門,請“敵人”進來。
山東河南的城市,得到“流寇”的安民牌以後,人民恨透了苛捐,恨透了種種名目的征輸,更恨的是在位的地方官吏,他們不約而同,一窩蜂起來趕走了地方官,持香設酒,歡迎占領軍的光臨,有的地方甚至懸燈結彩,遠近若狂。
又如宣府是京師門戶,北方重鎮,被圍以後,巡撫朱之馮懸重賞募人守城,沒人理會。
再三申說,城中的軍民反而要求準許開城納款,朱之馮急了,自己單獨上城,指揮炮手發炮,炮手又不理會,毫無辦法,急得自己點着火線,要發炮,又被軍民搶着拉住手,不許放,他隻好歎一口氣說:“人心離叛,一至如此!” 由于政治的腐敗,政府軍隊大部分是勇于搶劫、怯于作戰的,他們不敢和“流寇”正面相見,卻會殺手無寸鐵的老百姓報功,“将無紀律,兵無行伍,淫污殺劫,慘不可言,尾賊而往,莫敢奮臂,所報之級,半是良民”。
民間有一個譬喻,譬“流寇軍”如梳,政府軍如栉,到這田地,連剩下些過于老實的良民也不得不加入“流寇軍”的集團去了。
名将左良玉駐兵襄樊,奸淫擄掠,無所不為,老百姓氣哭,半夜裡放火燒營房,左良玉站不住腳,劫了一些商船逃避下遊,左兵未發,老百姓已在椎牛設酒歡迎“流寇”了。
其他一些将領,更是尴尬,馬擴奉命援鳳陽,鳳陽被焚劫了四天以後,敵人走了,他才慢慢趕到。
歸德已經解圍,尤玘才敢帶兵到城下,颍、亳、安、廬一帶的敵人已經唱着勝歌凱旋了,飛檄赴援的部隊,連影子也看不見。
将軍們一個個腦滿腸肥,要留着性命享受用人格換來的财富,士兵都是出身于貧困階層的農民,穿不暖,吃不飽,面黃肌瘦,走路尚且艱難,更犯不着替剝削他們的政權賣命,整個軍隊的紀律破壞了,士氣消沉,軍心渙散,社會秩序,地方安甯都無法維持,朱明政權也不能不随之解體了。
“流寇”的初起,是各地方陸續發動的,人自為戰,目的隻在不被饑餓所困死。
後來勢力漸大,兵力漸強,政府軍每戰必敗,才有推翻統治集團的企圖。
最後到了李自成在1643年渡漢江陷荊襄後,恍然于統治集團的庸劣無能,才決定建立一新政權,從此便攻城守地,分置官守,做争奪政權的步驟,一反過去流竄的作風,果然不到兩年,北京政府便被消滅,長江以北大部分被放在新政權之下。
這是在李自成初起時所意料不及的。
其實與其說這是李自成的成功,還不如說是社會經濟的自然崩潰比較妥當。
分析朱明政權的傾覆,就政府當局說,最好的評論是戴笠的《流寇長篇序》,他說:“主上則好察而不明,好佞而惡直,好小人而疑君子,速效而無遠計,好自大而恥下人,好自用而不能用人。
廷臣則善私而不善公,善結黨而不善自立,善逢迎而不善執守,善蒙蔽而不善任事,善守資格而不善求才能,善大言虛氣而不善小心實事。
百年以來,習以為然。
有憂念國事者則共詫之如怪物。
”君臣都是亡國的負責人,獨裁、專制,加上無能的結果是自掘墳墓。
就整個社會組織的解體來說,文震孟在1635年上疏《論緻亂之源》說:“堂陛之地,猜欺愈深,朝野之間,刻削日甚。
缙紳蹙靡騁之懷,士子嗟束濕之困。
商旅咨歎,百工失業,本猶全盛之海宇,忽見無聊之景色,此緻亂之源也。
”他又指出政府和人民的對立:“邊事既壞,修舉無謀,兵不精而日增,饷随兵而日益,饷重則稅重,稅重則刑繁,複乘之以天災,加之以饑馑,而守牧惕功令之嚴,畏參罰之峻,不得不舉鸠形鹄面無食無衣之赤子而笞之禁之,下民無知,直謂有司仇我虐我,今而後得反之也,此又緻亂之源也。
”驅民死地,為叢毆雀,文震孟是政府的一員大官,統治集團的一個清流領袖,委婉地說出緻亂之源是由政府的上下當局所造成的,官逼民反。
正面的指斥是李自成的檄文,他指斥統治集團的罪狀說:“明朝昏主不仁,寵宦官,重科第,貪稅斂,重刑罰,不能救民水火,日罄師旅,擄掠民财,奸人妻女,吸髓剝膚。
”完全違反農民的利益,剝奪人民的生存權利,接着他特别提出他是代表農民利益,而且他本身是出身農民階層的,他說:“本營十世務農良善,急興仁義之師,拯民塗炭,士民勿得驚惶,各安生理。
各營有擅殺良民者,全隊皆斬。
”他提出鮮明的口号:“吃他娘,着他娘,吃着不盡有闖王,不當差,不納糧!”以除力役,廢賦稅,保障生活為号召,以所掠得統治集團的财富散給饑民,百姓喜歡極了,叫這政府所痛恨的軍隊為“李公子仁義兵”。
他标着鮮明的農民革命的旗幟,向統治集團做緻命的打擊。
在這情勢下,對方還是執迷不悟,茫然于當前的危機,抱定對外和平,對内高壓的政策,幾次企圖和關外對峙的建州部族,講求以不失面子為光榮的和平,隻用一小部分軍力在山海關内外,堵住建州入侵的門戶,做消極的防衛,對内卻用全力來消滅“流寇”。
同時,内部又互相猜嫌排斥,“有憂念國事者則共詫之如怪物”,繼續過着荒淫無恥的生活。
對人民則更加強壓迫,搜括出最後的血液,驅其反抗。
政府和人民的對立情勢達于尖銳化,以一小數的腐爛的統治集團來抵抗全體農民的襲擊,自然一觸即摧,朱明的政權于此告了終結。
17世紀前期的政府和人民的對立,政府軍包圍,追逐“流寇”,兩個力量互相抵消,給關外的新興的建州部族以可乘之機,乘虛竄入,建立了大清帝國。
這新政權的本質是繼承舊傳統的,又給鏟除未盡的地主紳富以複蘇的機會,民族的進展活力又被窒息了三百年! 附帶地提出兩件事實: 其一是距今三百零一年前的七月二十五日,當外寇内亂最嚴重的時候,江蘇楓橋,舉行空前的賽會,紳衿士庶男女老幼,傾城罷市,通國若狂。
其二是距今三百年前的四月初二,江蘇吳江在得到北都傾覆的消息以後,舉行郡中從來未有的富麗異常的賽會。
這兩次亡國的狂歡之後,接着就是嘉定三屠,揚州十日! 一九四四年三月 *** (1)這本書是指作者未完稿的《明史》。
&mdash&mdash編者注 (2)《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三十九。
(3)鄧之誠:《骨董續記》卷二十,磔條,引《張文甯年譜》;計六奇:《明季北略》,記鄭鄤事。
(4)呂毖:《明朝小史》卷一,《國初重刑》。
(5)《大诰》,奸吏建言第三十三,刑餘攢典盜糧第六十九;《續诰》,相驗囚屍不實第四十二;《三編》,逃囚第十六。
(6)徐祯卿:《翦勝野聞》。
(7)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三十二,《明祖晚年去嚴刑條》,引《草木子》。
(8)《明史》卷九十四,《刑法志》;《大诰三編》二,進士監生戴罪辦事。
(9)《明史》卷九十四,《刑法志》。
(10)《明史》卷一三九《周敬心傳》:“洪武二十五年(1392)上疏極谏:洪武四年(1371)錄天下官吏,十三年(1380)連坐胡黨,十九年(1386)逮官吏積年為民害者,二十三年(1390)罪妄言者,大戮官民不分臧否。
” (11)《明史》卷一三九,《茹太素傳》。
(12)《明史》卷一三九,《韓宜可傳》。
(13)《明朝小史》卷二。
(14)《大诰三編》,逃回第十六。
(15)《明太祖實錄》卷二三九。
(16)參看錢謙益:《太祖實錄辨證》;潘柽章:《辯史考異》;吳晗:《胡惟庸黨案考》,載《燕京學報》一九三四年六月十五期。
(17)何崇祖:《廬江郡何氏家記》(《玄覽堂叢書續集》本)。
(18)《明史》卷一百二十七,《李善長傳》。
(19)王世貞:《史乘考誤》;錢謙益:《太祖實錄辨證》;潘柽章:《國史考異》。
(20)劉辰:《國初事迹》;孫宜:《洞庭集》,《大明初略》卷三;王世貞:《史乘考誤》卷一。
(21)王世貞:《史乘考誤》卷一;錢謙益:《太祖實錄辨證》卷五;潘柽章:《國史考異》卷二。
(22)劉辰:《國初事迹》。
(23)《明史》卷三〇八《胡惟庸傳》,卷一二八《劉基傳》;劉璟:《遇恩錄》。
(24)徐祯卿:《翦勝野聞》。
(25)《明史》卷一三八,《李仕魯傳》附《陳汶輝傳》。
(26)《明史》卷一三五《宋思顔傳》。
(27)《明史》卷一三六《朱升傳》,卷一三七《劉三吾傳》《宋納傳》《安然傳》,卷一三八《陳修傳》《周祯傳》《楊靖傳》《薛祥傳》,卷一三九《茹太素傳》《李仕魯傳》《周敬心傳》。
(28)《明史》卷一四〇《魏觀傳》,卷二八一《方克勤傳》,卷一四〇《道同傳》,卷一三九《葉伯巨傳》,卷一三六《陶凱傳》。
(29)劉辰:《國初事迹》。
(30)《明史》卷一百三十九,《葉伯巨傳》。
(31)《明史》卷九十四,《刑法志》;卷一百三十九《鄭士利傳》。
(32)《明史》卷九十四,《刑法志》;《大诰》二十三郭桓賣放浙西秋糧,四十九郭桓盜官糧。
(33)《大诰續篇》。
(34)《大诰》,奸貪诽謗第六十四。
(35)《大诰二編》,蘇州人才第十三。
(36)《大诰三編》,秀才剁指第十;《明史》卷九十四,《刑法志》。
(37)《大诰三編》,蘇州人才第十三;《明史》卷九十四,《刑法志》。
(38)《明史》卷一百二十六,《湯和傳》。
(39)《明史》卷一三一,《郭興傳》。
(40)《明史》卷二百八十三,《袁凱傳》;徐祯卿:《翦勝野聞》;陸深:《金台紀聞》。
(41)《明史》卷一三八,《周祯傳》。
(42)徐祯卿:《翦勝野聞》。
(4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道德化的批評和批評化的道德》第342頁。
(44)《馬克思恩格斯文選》第二卷,《哥達綱領批判》第32頁。
(45)《明太祖實錄》卷六。
(46)《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七十九。
(47)《明太祖實錄》卷四十九。
(48)《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五十二。
(49)談遷:《國榷》卷六。
(50)《明太祖實錄》卷四十九。
(51)吳寬:《匏翁家藏集》卷七十五,《施孝先墓表》。
(52)吳寬:《匏翁家藏集》卷四十三《尚書嚴公流芳錄序》;《明史》卷二百九十六,《鄭濂傳》。
(53)宋濂:《朝京稿》卷五,《上海夏君新圹銘》;《匏翁家藏集》卷五十二,《恭題糧長赦谕》。
(54)《明太祖實錄》卷六十八。
(55)《明太祖實錄》卷七十。
(56)《明太祖實錄》卷八十五。
(57)《明太祖實錄》卷一〇二。
(58)《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五十四。
(59)《明史》卷七十八,《食貨志》二,《賦役》;《匏翁家藏集》卷四十三,《尚書嚴公流芳錄序》。
(60)《明太祖實錄》卷六十八。
(61)《明太祖實錄》卷一〇一。
(62)《大诰續诰》卷四十七。
(63)《大诰續诰》卷二十一。
(64)黃省曾:《吳鳳錄》。
(65)宋濂:《朝京稿》卷五,《上海夏君新圹銘》。
(66)《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一十。
(67)《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一十;《明史》卷七十七,《食貨志》一。
(68)趙翼:《陔餘叢考》卷四十一,《鳳陽丐者》。
(69)《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八十。
(70)《大诰續诰》第四十五,《靠損小民》。
(71)《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八十。
(72)《貝清江集》卷十九,《橫塘農詩序》。
(73)方孝孺:《遜志齋集》卷二十二,《采苓子鄭處士墓碣》。
(74)《匏翁家藏集》卷五十八,《莫處士傳》。
(75)《匏翁家藏集》卷六十一,《先考封儒林郎翰林院修撰府君墓志》。
(76)《匏翁家藏集》卷五十七,《先世事略》。
(77)《匏翁家藏集》卷五十七,《先世事略》。
(78)《匏翁家藏集》卷七十三,《怡隐處士墓表》。
(79)《匏翁家藏集》卷七十四,《山西提刑按察司副使緻仕朱公墓表》。
(80)《匏翁家藏集》卷五十八,《莫處士傳》。
(81)《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九。
(82)《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七十四。
(83)《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三十五、卷一百八十。
(84)《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一十、卷一百二十六。
(85)張居正:《太嶽集》卷三十九,《請申舊章饬學政以振興人才疏》。
(86)王世貞:《錦衣志》。
(87)《明史·刑法志》。
(88)《明史·刑法志》。
(89)《明史》,《刑法志》《職官志》。
(90)王世貞:《錦衣志》。
(91)傅維麟:《明書》卷七十三。
(92)《明史·刑法志》。
(93)《明書》卷七十三。
(94)《明史·刑法志》。
(95)《垂光集》一,《論治化疏》。
(96)劉若愚:《酌中志》十六。
(97)《明史·刑法志》。
(98)《明史》卷九十五。
(99)《明世宗實錄》。
(100)《野獲編》卷二十一。
(101)《明史·刑法志》。
(102)《野獲編》。
(103)《瞿忠宣公集》卷一。
(104)《明史紀事本末》卷七十一。
(105)《明史·刑法志》。
(106)《野獲編》卷十八。
(107)《熙亭先生文集》四,《恩譴記》。
(108)《野獲編》卷十八。
(109)《商毅公文集》卷一。
(110)《春明夢餘錄》卷六十三。
(111)《楊忠烈公文集》二。
(112)《劉子全書》十六《痛陳時艱疏》,十七《敬循職掌疏》。
(113)《春明夢餘錄》卷六十三。
(114)《明史》,《刑法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