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反抗與鎮壓:農民起義與王朝更替
關燈
小
中
大
還沒有看出什麼問題,生了氣,就把這個官員找來打了一頓屁股。
打完之後又叫人繼續念這個報告,念到最後五百字才提出一些問題,提出幾條建議,還不錯,這才知道打錯了人。
第二天,他向那個官員承認錯誤,他說:不過你的文章不該寫這麼長,最多寫五百字就夠了,為什麼要寫一萬字呢?所以他就發起了一個反對文牍主義的運動,提出了一個寫文章的格式,要求簡單,講什麼事就寫什麼事,不要東扯西拉,從上古說到今天,沒完沒了。
他希望通過這個辦法使自己能夠處理實際事務。
結果還是不行。
他一個人怎麼能管那麼多的事?以後他又另外想了個辦法,找了一些有文才、能辦事的五六品官到内閣來做機要秘書,幫他做事。
為了勉勵這些人,就給他們一個稱号,叫作大學士。
上面加上宮殿名稱,如武英殿、文淵閣、東閣、文華殿,等等。
這時,内閣還隻是宮殿的名稱,不是政治機構的名稱。
因為這些人是在内廷裡辦事,所以就叫“殿閣大學士”。
後來,明成祖的時候,把這個辦法制度化了,國家大事都集中在内閣辦。
内閣大學士在這裡辦事愈久,政治權力就愈大,官位就愈高,有的做到六部的尚書。
這樣,内閣大學士雖然沒有過去丞相的名稱,但事實上等同于宰相。
入閣就是拜相。
内閣大學士中的第一名稱為首輔,就是第一個輔助皇帝的人。
這時,内閣便正式成為政治機構了。
這個改變,在曆史上是個很大的改變。
皇帝的權力高度集中,提高了六部的地位,以後又設立内閣。
明朝一直繼承着這個制度,清朝也實行這個制度。
所以,在政治制度上清朝繼承了明朝。
随着經濟的發展變化,土地占有形态也發生了變化。
明朝前期土地比較分散,經過幾十年,土地又慢慢集中了。
到了明朝中葉,土地集中的情況已經很嚴重。
到了萬曆年間,土地集中到這樣的程度,在張居正的信件裡有一份材料,說一個姓郝的地主擁有土地七萬頃。
明朝建國時的土地不過是八百五十萬頃,現在這一家的土地就等于建國時全國土地的百分之一。
從明武宗(就是《遊龍戲鳳》中的那個正德皇帝)之後,皇帝大搞皇莊,左占一塊地,右占一塊地。
北京附近的皇莊就有很多。
不僅是皇帝搞莊園,就是貴族也搞莊園。
嘉靖的時候,封皇子到各地去做親王,有一個親王就有二萬頃土地。
萬曆封福王到河南洛陽,準備給他四萬頃土地。
這些土地是從哪裡來的呢?都是從老百姓手裡奪來的。
把原來的自耕農變成了親王的佃戶。
土地集中越來越嚴重,農民的生活越來越困難。
凡是有皇莊的地方,不但皇莊内部的佃農要受管理皇莊的太監的統治,甚至周圍的老百姓也要受皇莊管事人員的壓迫和各種超經濟剝削。
你要過橋就要交過橋稅,要擺渡就要交擺渡稅。
京戲《打漁殺家》中有一個肖恩抗魚稅。
明末有一個大地主錢謙益,做大官,文章寫得很好,卻是一個沒有骨頭的人,後來投降了清朝。
他占有幾個湖,要湖邊的老百姓向他交稅。
老百姓氣極了,就把他的房子燒了,他的一個收藏了很多古書的“绛雲樓”也被燒掉。
所以《打漁殺家》這樣的事在曆史上是有根據的。
由于土地形态的變化,一方面使原來的政治機構不能适應,結果造成明朝政治上停滞的狀态。
明朝後期有這麼兩個皇帝:一個是嘉靖皇帝(明世宗),另一個是萬曆皇帝(明神宗)。
這兩朝有共同點:明世宗做了很多年皇帝,但是他經常在宮廷裡,不跟大臣們見面。
萬曆皇帝也是如此。
鬧得有一個時期,六部很多長官辭了職,沒人管事,他也不管,使朝廷很多問題不能解決。
另一方面,由于土地高度集中,也促使農民起義以更大的規模開展起來,最後形成以李自成、張獻忠為首的全國規模的大起義。
二、明太祖為什麼建都南京? 明太祖之所以建都南京,主要是因為江蘇、浙江、安徽這些地方比過去繁榮,是經濟發達的地區,是糧食和棉花的産區。
他建立了中央政權以後,有很多官員和軍隊,這些人吃什麼呢?這就不能不依靠東南地區的糧食來養活了。
建都别的地方行不行?不行。
以往的朝代建都洛陽、開封、西安,但這些地方交通不方便,糧食也供應不了。
出于經濟上的原因,他決定建都南京。
可是這樣又産生了另外一個問題:軍事上的問題怎麼解決?元順帝雖然跑掉了,但是他的軍事實力并沒有受到嚴重損失,他還保存着相當多的軍隊,并且時時刻刻在想辦法反攻。
因此,加強北邊的防禦,防止蒙古的反攻是非常必要的。
不這樣做,他的政權就不能鞏固。
但是建都在南京,要在北方進行防禦戰争就比較困難了。
當然,北邊有一道萬裡長城,可長城也要有人守才能發揮作用。
因此,必須在北方駐重兵防守。
可是把軍隊交給誰呢?交給将軍行不行?不行,他不放心。
如果他把十多萬軍隊交給某個将軍,一旦這個将軍叛變,他就沒有辦法了。
因此,他采取了分封政策,把自己的兒子封到沿邊地區。
第四個兒子燕王朱棣封在北京;其餘的,甯王封在熱河,晉王封在山西,秦王封在陝西,遼王封在遼東,代王封在大同,肅王封在甘肅。
這些都叫作塞王。
每一個王府都配有軍隊。
親王除了指揮自己的軍隊外,在接到皇帝的命令以後,還可以指揮當地的軍隊。
在有軍事行動時,地方軍隊都要接受當地親王的指揮。
這樣,就把每一個邊防地區的軍隊都直接控制在中央的指揮之下了。
明太祖一方面建都南京,這樣來解決糧食和衣着問題;另一方面派自己的兒子到沿邊地區去鎮守,防止蒙古族南下;而且每年派親信将領到北京來練兵,視察各個地方的軍事情況,指揮軍隊,過一兩年回去,然後又派人來,這樣來鞏固北方的邊防。
他自己認為這個辦法是比較穩妥的。
但是在他死後,情況發生了變化。
他的大兒子早死了。
孫子建文帝繼位。
當時他的第四個兒子燕王在北京,軍事力量很強大,結果就發生了皇室内部的鬥争。
建文帝依靠的是一些知識分子,這些人認為親王的軍權太大,中央指揮不動,可能發生叛變,像漢朝時候的“七國之亂”一樣。
因此他們勸建文帝削藩,削減親王的權力,把違法亂紀的親王關起來或者殺掉。
這樣就引起了各個藩王的恐慌,最後燕王起兵打到南京。
南京政權内部發生了變化,有的将軍和親王投降了燕王,建文帝自殺。
(關于建文帝的問題,我們以後還可以講講。
)建文帝被推翻以後,燕王在南京做了皇帝,就是明成祖。
可是北方的軍事指揮權交給誰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明成祖決定把都城遷到北京。
我們講了明太祖建國的問題。
圍繞這個問題,對當前正在争論的一些問題提出了一些看法。
現在就農民起義、農民戰争到底能不能建立自己的政權的問題進一步提供一些意見。
第一個問題,農民戰争、農民起義到底能不能建立政權呢?答複是肯定的。
既然農民戰争是要推翻舊的政權,那必然要建立一個新的政權。
這個政權有大有小,有地區性,名稱可以是多種多樣的。
但是,這個政權是不是農民自己的政權呢?是不是跟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權相對立的政權呢?從所有曆史上的農民戰争來看,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
農民戰争在建立政權以前,它要摧毀、沖擊或者削弱舊的地主階級的政權;但是,等到它自己建立了政權之後,它不可能不根據舊的地主階級政權的樣子來辦事,它不可能離開當時為人們所熟悉的、行之多年的一套政治機構。
要知道,摧毀舊的國家機器這樣的理論,在《共産黨宣言》裡還沒有提到,是在巴黎公社之後才總結出來的。
無産階級革命必須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建立新的國家機器,是隻有在有了科學的共産主義理論,有了巴黎公社的經驗之後才能得出的結論。
既然是這樣,中國曆史上的農民戰争怎麼可能先知先覺,在還沒有巴黎公社的經驗的情況下,就能摧毀舊的國家政權,建立起農民自己的政權呢?這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農民戰争取得勝利之後,它所建立的政權必然變質。
這也是一個曆史規律,無論對誰都是一樣的。
漢高祖劉邦還不是變質了?!朱元璋還不是變質了?!明朝末年,李自成打到北京做了皇帝,他還不是變質了?!李自成在進入北京以前,能取得廣大農民支持的原因之一,就是過去明朝政府收租很重,人民負擔很重,他現在不收租了,叫作“迎闖王,不納糧”,以不納糧為号召。
可是能不能持久呢?老百姓都不交糧了,他的軍隊吃什麼?他的政權的經濟基礎、财政基礎放到哪裡?他難道能夠喝空氣過日子?不行,維持不下去。
因此,他進北京後沒有待多久就失敗了。
即使當時清軍不入關,他的政權也不能延續多長時間,也不能鞏固。
因為他沒有生産做基礎,沒有經濟基礎。
農民種地不納糧了,對農民來說很好;可是那時候沒有大工業,一旦農民不納糧,不但他的軍隊沒有吃的,就連政府的經費也沒有來源了。
這樣,那個政權是不能維持下去的。
它要維持下去,也非采取明朝的辦法不可,那就是向農民收租。
第二個問題,中國曆史上的農民戰争有沒有皇權主義。
有不少人說俄國的農民有皇權主義,中國的農民沒有,好像中國的農民是另一種農民。
中國的農民沒有皇權主義,那麼他們有什麼主義呢?任何一次農民戰争,它要建立一個政權不可能不根據現存的政權來辦事,它不能離開現實。
農民起義的領袖們隻能夠把當時為他們所熟悉、所理解的政權形式作為自己的政權形式。
可是有些人硬要把中國的農民戰争區别于其他國家的農民戰争。
當然,這個國家和那個國家的農民戰争是有很多不同之處的。
但是,從皇權主義這一點來說,不能不是相同的。
理由是它們不能夠離開現實政治。
當時的農民除了他們所熟悉的政權形式之外,不可能創造出當時還不可能有的政權形式來。
不隻是農民戰争如此,連舊時代的一些神話、傳說也是如此。
大家都熟悉的《西遊記》,孫悟空大鬧天宮,天上的組織形式、玉皇大帝的那一套機構還不是反映了人間的機構。
龍宮中龍王老爺的機構同樣不能離開當時的現實,這些都是當時社會現實的反映。
第三個問題,對明太祖這個曆史人物的評價問題。
明太祖這個人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是應該肯定還是應該否定?當然應該肯定。
因為他做了好事,他結束了長達二十年的戰争混亂局面,統一了中國。
統一這件事,在曆史上是了不起的事情。
而明太祖的統一中國,在曆史上還有另一種性質和意義。
當時以北京和大同為中心,包括河北、山西及内蒙古一部分的地區,從唐末以來叫“燕雲十六州”。
從唐玄宗天寶末年,具體地說,從755年起,這個地區發生了“安史之亂”。
以後雖然用很大的力量把這個戰争結束了,但這個地區還是分裂了、少數民族化了。
五代十國的時候,這個地區被一個賣國的奴才皇帝石敬瑭割讓給了遼。
從此,北京就成為遼的“南”京。
在遼和北宋對立的時期,北宋從宋太祖起一直到宋神宗,曾經多少次想收複這個地方,幾次出動軍隊,結果都失敗了,沒有能夠統一。
北宋末年,金滅掉遼,并繼而推翻北宋政權,這樣,便出現了金和南宋對峙的局面。
後來元朝統一了。
這時,不但是燕雲十六州少數民族化,而且是整個國家都在蒙古族的統治之下。
明太祖通過二十年的大規模的農民戰争,把曆史上長期沒有解決的問題解決了,即把從755年起,一直到1368年長期在少數民族統治或者影響之下的北方廣大地區統一了。
過去多少世代沒有能夠完成的任務,到明太祖完成了,這是一個很大的曆史功績。
所以,從那個時候起,北京一直是中國的政治中心。
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才有條件建都北京。
另外,朱元璋統一中國之後,采取了許多鼓勵生産的措施。
因而,三十多年以後,人口慢慢增加了,開墾的土地面積也慢慢擴大了。
到他晚年的時候,全國已開墾的土地有八百多萬頃,合八億多畝。
今天我們的耕地是多少呢?大概是十六億畝,也就是說,明太祖時期的耕地相當于我們現在的一半。
人口增加了,耕地擴大了,生産發展了,人民生活也比過去好了,這應該說他做了好事,在曆史上起了進步作用。
還有一點,他建立了一個高度的封建中央集權的國家。
這樣一種政治制度,明清兩代基本上沒有什麼改變。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明太祖在曆史上是一個有地位的、了不起的人物,是應該肯定的。
反過來說,這個人是不是一切都好呢?不是的,他有很多缺點,做了不少壞事。
不要說别的,我們就舉這樣一條:他定了一些制度,寫成一本書叫《皇明祖訓》。
定制度是可以的,可是有一點,他不許他的後代改變。
這個做法就有了問題,時代變了,情況不同了,可是老辦法不許改變,用老辦法适應新形勢。
這樣,就影響了以後幾百年的發展,把後代的手腳都捆住了。
蔣介石有一句話,叫作“以不變應萬變”。
明太祖就是這樣,以不變應萬變。
這是一種唯心主義的辦法,很不合理。
以後在政治上、經濟上往往不能不改變,可是又不敢改變。
原因何在?就是被這個東西捆住了。
他定了這樣的制度:把他的兒子封為親王,封在那個地方以後,國家給這個親王多少畝土地,每年給多少石糧食。
這個制度定下來以後,過了一百多年,中央政府就不能負擔了。
像河南省征收來的糧食,全部給明太祖封在河南的子孫都不夠,成為當時最大的一個負擔。
到了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有十幾萬人,這些人一不能做官,二不能種地,三不能搞手工業,四不許做生意,隻能坐在家裡吃飯,而且要吃好飯。
這樣,國家就養不起了。
當然,他在其他方面的缺點還很多,我們今天不做全面的評論。
明初的恐怖政治 洪武二十八年(1395)正式頒布《皇明祖訓》。
這一年,朱元璋已經是六十八歲的衰翁了。
在這一年之前,桀骜不馴的元功宿将殺光了,主意多端的文臣殺絕了,不順眼的地主巨室殺得差不多了,連光會掉書袋子搬弄文字的文人也大殺特殺,殺得無人敢說話,甚至出一口大氣了。
殺,殺,殺!殺了一輩子兩手都塗滿了鮮血的白頭劊子手,躊躇滿志,以為從此可以高枕無憂,皇基永固,子子孫孫吃碗現成飯,不必再操心了。
這年五月,特别下一道手令說:“朕自起兵至今四十餘年,親理天下庶務,人情善惡真僞,無不涉曆,其中奸頑刁詐之徒,情犯深重,灼然無疑者,特令法外加刑,意在使人知所警懼,不敢輕易犯法。
然此特權時措置,頓挫奸頑,非守成之君所用長法。
以後嗣君統理天下,止守律與大诰,并不許用黥刺剕劓閹割刑,臣下敢有奏用此刑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
”(2) 其實明初的酷刑,黥刺剕劓閹割還算是平常的,最慘的是淩遲,凡是淩遲處死的罪人,照例要殺三千三百五十七刀,每十刀一歇一吆喝,慢慢地折磨,硬要被殺的人受長時間的痛苦。
(3)其次有刷洗,把犯人光身子放在鐵床上,澆開水,用鐵刷刷去皮肉。
有枭令,用鐵鈎鈎住脊骨,橫挂在竿上。
有稱竿,犯人縛在竿上,另一頭挂石頭對稱。
有抽腸,也是挂在竿上,用鐵鈎鈎入谷門把腸子鈎出。
有剝皮,貪官污吏的皮放在衙門公座上,讓新官看了發抖。
此外,還有挑膝蓋、錫蛇遊種種名目。
(4)也有同一罪犯,加以墨面文身,挑筋去膝蓋剁指,并具五刑的。
(5)據說在上朝時,老皇帝的脾氣好壞很容易看出來,要是這一天他的玉帶高高地貼在胸前,大概脾氣好,殺人不會多;要是揿玉帶到肚皮底下,便是暴風雨來了,滿朝廷的官員都吓得臉無人色,個個發抖,準有大批人應這劫數。
(6)這些朝官,照規矩每天得上朝,天不亮起身梳洗穿戴,在出門以前,和妻子訣别,吩咐後事,要是居然活着回家,便大小互相慶賀,算是又多活一天了。
(7) 四十年中,據朱元璋自己的著作,《大诰》《大诰續編》《大诰三編》《大诰武臣》的統計,所列淩遲枭示種誅有幾千案,棄市(殺頭)以下有一萬多案。
《三編》所定算是最寬容的了。
“進士監生三百六十四人,愈見奸貪,終不從命三犯四犯而至殺身者三人,三犯而诽謗殺身者又三人,奸容戴斬、絞、徒流罪在職者三十人,一犯戴死罪徒流罪辦事者三百二十八人。
”(8)有禦史戴死罪,戴着腳鐐,坐堂審案的,有挨了八十棍回衙門做官的。
其中最大的案件有胡惟庸案、藍玉案、空印案和郭桓案,前兩案株連被殺的有四萬人,後兩案合計有七八萬人。
(9)所殺的人,從開國元勳到列儒裨将,從部院大臣、諸司官吏到州縣胥役、進士監生、經生儒士、富人地主、僧道屠沽,以至親侄兒、親外甥,無人不殺,無人不可殺,一個個地殺,一家家地殺,有罪的殺,無罪的也殺,“大戮官民不分臧否”(10)。
早在洪武七年,便有人向他控訴,說是殺得太多了,“才能之士,數年來幸存者,百無一二”(11)。
到洪武九年,單是官吏犯笞以上罪,谪戍到鳳陽屯田的便有一萬多人。
(12)十八年(1385)九月蕭安石子孫符上也自己承認:“朕自即位以來,法古命官,列布華夷,豈期擢用之時,并效忠貞,任用既久,具系奸貪?朕乃明以憲章,而刑責有不可恕。
以至内外官僚,守職維艱,善能終是者寡,身家誅戮者多。
”(13)郭桓案發後,他又說:“其貪婪之徒,聞桓之奸,如水之趨下。
半年間弊若蜂起,殺身亡家者人不計其數。
出五刑以治之,挑筋剁指足髡發文身,罪之甚者欤?”(14) 政權的維持建立在流血屠殺、酷刑暴行的基礎上,這個時代,這種政治,确确實實是名副其實的恐怖政治。
胡惟庸案案發于洪武十三年(1380),藍玉案案發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前後相隔十四年,主犯雖然有兩個,但其實是一個案子。
胡惟庸是初起兵占領和州時的帥府舊僚,和李善長同鄉,又結了親,因李善長的舉薦,逐漸發達,洪武三年(1370)拜中書省參知政事,六年(1373)七月拜右丞相。
中書省綜掌全國大政,丞相對一切庶務都有專決的權力,統率百官,隻對皇帝負責。
這制度對一個平庸的、唯唯諾諾、阿附取容“三旨相公”型的人物,或者對手是一個隻願嬉遊逸樂、不理國事的皇帝,也許不會引起嚴重的沖突。
或者一個性情謙和容忍,一個剛決果斷,柔剛互濟倒也不緻壞事,但是胡惟庸幹練有為,有魄力,有野心,在中書省年頭久了,大權在手,威福随心,兼之十年宰相,門下故舊僚友也隐隐結成一個龐大的力量,這個力量是以胡惟庸為核心的。
拿慣了權的人,怎麼也不肯放下。
朱元璋呢,赤手空拳建立的基業,苦戰了幾十年,拼上命得到的大權,平白被人分去了一大半,真是倒持太阿,授人以柄,想想又怎麼能甘心!困難的是皇帝和丞相的職權,從來不曾有過清楚的界限,理論上丞相是輔佐皇帝治理天下的,相權是皇權的代表,兩者是合二為一的,不應該有沖突。
事實上假如一切庶政都由丞相處分,皇帝沒事做,隻能簽字畫可,高拱無為。
反之,如皇帝躬親庶務,大小事情一概過問,那麼,這個宰相除了伴食畫諾以外,又有什麼可做的?這兩個人性格相同,都剛愎,都固執,都喜歡獨裁,好攬權,誰都不肯相讓,許多年的争執、摩擦,相權和皇權相對立。
最後,沖突表面化了。
朱元璋有軍隊,有特務,失敗的當然是文官。
在胡惟庸以前,第一任丞相李善長小心怕事,徐達經常統兵在外,和朱元璋的沖突還不太嚴重。
(劉基自己知道性子太剛,一定合作不了,堅決不幹。
)接着是汪廣洋,碰了幾次大釘子,末了還是賜死。
中書官有權的如楊憲,也是被殺的。
胡惟庸是任期最長,沖突最厲害的一個。
被殺後,索性取消中書省,由皇帝兼行相權,皇權和相權合二為一。
洪武二十八年(1395)手令:“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
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颉颃,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
以後嗣君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
”(15)這裡所說的“事皆朝廷總之”的朝廷,指的便是他自己。
胡惟庸被殺,在政治制度史上的意義是治權的變質,也就是從官僚和皇家共治的階段,轉變為官僚成奴才,皇帝獨裁的階段。
胡惟庸之死隻是這件大屠殺案的一個引子,公布的罪狀是擅權枉法。
以後朱元璋要殺不順眼的文武臣僚,便拿胡案做底子,随時加進新罪狀,把它放大、發展,一放為私通日本,再放為私通蒙古,日本和蒙古,“南倭北虜”是當時兩大敵人,通敵當然是謀反。
三放又發展為串通李善長謀逆,最後成為藍玉謀逆案。
罪狀愈多,牽連的罪人也更多,由甲連到乙,乙攀到丙,轉彎抹角像瓜蔓一樣四處伸出去,一網打盡,名為株連。
被殺的都以家族做單位,殺一人也就是殺一家。
坐胡案死的著名人物有禦史大夫陳甯,中丞塗節,太師韓國公李善長,延安侯唐勝宗,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南雄侯趙庸,荥陽侯鄭遇春,宜春侯黃彬,河南侯陸聚,宣德侯金朝興,靖甯侯葉升,中國公鄧鎮,濟甯侯顧敬,臨江侯陳镛,營陽侯楊璟,淮安侯華中和高級軍官毛骧、季伯畏、丁玉,和宋濂的孫子宋慎。
宋濂也被牽連,貶死茂州。
坐藍黨死的除大将涼國公藍玉以外,有吏部尚書詹徽、侍郎傅友文、開國公常升、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舳舻侯朱壽、東莞伯何榮、普定侯陳桓、宣甯侯曹泰、會甯侯張溫、懷遠侯曹興、西涼侯濮興、東平侯韓勳、全甯侯孫恪、沈陽侯察罕、徽先伯桑敬和都督黃辂、湯泉等。
胡案有《昭示奸黨錄》,藍案有《逆臣錄》,把口供和判案都詳細記錄公布。
讓全國人都知道這些“奸黨”的“罪狀”。
(16)被殺公侯中,東莞伯何榮是何真的兒子,何真死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被帳下舊校捏告生前黨胡惟庸,勒索兩千兩銀子,何家子弟到禦前分析,朱元璋大怒說:“我的法,這厮把做買賣!”把舊校綁來處死。
到二十三年(1390)何榮弟崇祖回廣東時:“兄把袂連聲:弟弟,今居官禍福頃刻,汝歸難料再會日。
到家達知伯叔兄弟,勿犯違法事,保護祖宗,是所願望!” 可是,逃過了胡黨,還是逃不過藍黨,何家是嶺南大族,何真在元明之際保障過一方秩序,威望極高,如何放得過?據何崇祖自述: 洪武二十六年(1393),族誅涼國公藍玉,扳指公侯文武家名藍黨,無有分别,自京及天下,赤族不知幾萬戶。
長兄四兄宏維暨老幼鹹喪。
三月二十日夜雞鳴時,家人彭康壽叩門,吾床中聞知禍事,出問故,雲:“昨晚申時,内官數員滞官軍到衙,城門皆閉。
是晚有公差出城,私言今夜抄提員頭山何族,因此奔回。
”&hellip&hellip軍來甚衆,吾忙呼妻封氏各自逃生。
崇祖一房從此山居島宿,潛形匿迹,直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新帝登基大赦,才敢回家安居。
(17) 李善長死時已經七十七歲了,帥府元僚,開國首相,替主子辦了三十九年事,兒子做驸馬,本身封國公,富極貴極,到末了卻落得全家誅戮。
一年後,有人替他上疏喊冤說: 善長與陛下同心,出萬死以取天下,勳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男尚公主,親戚拜官,人臣之分極矣。
藉今欲自圖不軌,尚未可知。
而今謂其欲佐胡惟庸者,則大謬不然。
人情愛其子,必甚于兄弟之子(善長弟存義子佑是胡惟庸的從女婿),安享萬全之富貴者,必不僥幸萬一之富貴。
善長與惟庸,猶子之親耳,于陛下則親子女也。
使善長佐惟庸成,不過勳臣第一而已矣,太師國公封王而已矣,尚主納妃而已矣,甯複有加于今日?且善長豈不知天下之不可幸取,當元之季,欲為此者何限,莫不身為齑粉,覆宗絕祀,能保首領者幾何人哉!善長胡乃身見之,而以衰倦之年身蹈之也?凡為此者,必有深仇激變,大不得已,父子之間,或至相挾以求脫禍。
今善長之子祺,備陛下骨肉親,無纖芥嫌,何苦而忽為此?若謂天象告變,大臣當災,殺之以應天象,則尤不可。
臣恐天下聞之,謂功如善長且如此,四方因之解體也。
今善長已死!言之無益,所願陛下做戒将來耳。
說得句句有理,字字有理,朱元璋無話可駁,也就算了。
(18) 二案以外,開國功臣被殺的,還有謀殺小明王的兇手德慶侯廖永忠,洪武八年(1375)以僭用龍鳳不法等事賜死。
永嘉侯朱亮祖父子于十三年(1380)被鞭死。
臨川侯胡美于十七年(1384)犯禁伏誅。
江夏侯周德興于二十五年(1392)以帷薄不修、暧昧的罪狀被殺。
二十七年(1394),殺定遠侯王弼、永平侯謝成、颍國公傅友德,二十八年(1395)殺宋國公馮勝。
周德興是朱元璋兒時放牛的夥伴,傅友德、馮勝功最高,突然被殺,根本不說有什麼罪過,正合古人所說的“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話。
(19) 不但列将以次誅夷,甚至替他堅守南昌七十五日,力拒陳友諒,取得鄱陽湖大捷,奠定王業的功臣,義子親侄朱文正也以“親近儒生,胸懷怨望”被鞭死。
(20)義子親甥李文忠,十幾歲便在軍中南征北伐,立下大功,也因為左右多儒生,禮賢下士,有政治野心被毒死。
(21)劉基是幕府智囊,運謀決策,不隻有定天下的大功,而且是奠定帝國規模的主要人物,因為主意多,看得準,看得遠,所以被猜忌最深,洪武元年(1368)便被休緻回家(22),又怕隔得太遠會出事,硬拉回南京,終于被毒死。
(23)徐達為開國功臣第一,小心謹慎,也逃不過。
洪武十八年(1385)病了,生背疽,據說這病最忌吃蒸鵝,病重時皇帝卻特賜蒸鵝,沒辦法,流着眼淚當着使臣的面吃,不多日就死了。
(24)這兩個元功的特别被注意,被防閑,滿朝文武全知道,給事中陳汶輝曾經上疏公開指出:“今勳舊耆德,鹹思辭祿去位,如劉基、徐達之見猜,李善長、周德興之被謗,視蕭何、韓信其危疑相去幾何哉!”(25) 武臣之外,文官被殺的也着實不少。
有記載可考的有宋思顔、夏煜、高見賢、淩說、孔克仁,這幾人都是初起事時的幕府僚屬,宋思顔在幕府裡的地位僅次于李善長。
夏煜是詩人,和高見賢、楊憲、淩說一夥,專替朱元璋“伺察抟攀”,盡鷹犬的任務,告密栽贓,什麼事都幹,到末了也被人告密,先後送了命。
(26)朝官中有禮部侍郎朱同、張衡,戶部尚書趙勉,吏部尚書餘,工部尚書薛祥、秦逵,刑部尚書李質、開濟,戶部尚書茹太素,春官王本,祭酒許存仁,左都禦史楊靖,大理寺卿李仕魯,少卿陳汶輝,禦史王樸、紀善、白信蹈等。
(27)外官有蘇州知府魏觀,濟甯知府方克勤,番禺知縣道同,訓導葉伯巨,晉王府左相陶凱等。
(28)茹太素是個剛性人,愛說老實話,幾次因為話不投機被廷杖、降官,甚至鐐足治事。
一天,在便殿賜宴,朱元璋賜詩,說:“金杯同汝飲,不刃不相饒。
”太素磕了頭,續韻吟道:“丹誠圖報國,不避聖心焦!”元璋聽了倒也很感動。
不多時還是被殺。
李仕魯是朱熹學派的學者,勸皇帝不要太尊崇和尚道士,想學韓文公辟佛,來發揚朱學。
料想着朱熹和皇帝是本家,這着棋準下得不錯,不料皇帝竟不買朱夫子的賬,全不理會,仕魯急了,鬧起迂脾氣,當面交還朝笏,要告休回家。
朱元璋大怒,叫武士把他掼死在階下。
陶凱是禦用文人,一時诏令封冊歌頌碑志多出其手,做過禮部尚書,制定軍禮和科舉制度,隻為了起一個别号叫“耐久道人”,犯了忌諱被殺。
員外郎張來碩谏隻取已許配的少女做官人,說“于理未當”,被碎肉而死,參議李飲冰被割乳而死。
(29)葉伯巨在洪武九年(1376)以星變上書,論用刑太苛說: 臣觀曆代開國之君,未有不以仁德結民心,以任刑失民心者。
國祚長短,悉由于此&hellip&hellip議者曰,宋、元中葉,專事姑息,賞罰無章,以緻亡滅。
主上痛懲其弊,故制不宥之刑,權神變之法,使人知懼而莫測其端也。
臣又以為不然。
開基之主,垂範百世,一動一靜,必使子孫有所持守,況刑者,民之司命,可不慎欤!夫笞、杖、徒、流、死,今之五刑也。
用此五刑,既無假貸,一出乎大公至正可也。
而用刑之際,多裁自聖衷,遂使治獄之吏,務趨求意旨,深刻者多功,平反者得罪,欲求治獄之平,豈易得哉!近者特旨,雜犯死罪,免死充軍,又删定舊律諸則,減宥有差矣。
然未聞有戒饬治獄者,務從平恕之條,是以法司猶循故例,雖聞寬宥之名,未見寬宥之實。
所謂實者,誠在主上,不在臣下也。
故必有罪疑惟輕之意,而後好生之德洽于民心,此非可以淺淺期也。
何以明其然也?古之為士者以登仕為榮,以罷職為辱,今之為士者以溷迹無聞為福,以受玷不錄為幸,以屯田工役為必獲之罪,以鞭笞捶楚為尋常之辱。
其始也,朝廷取天下之士,網羅捃摭,務無餘逸,有司敦迫上道,如捕重囚,比到京師,而除官多以貌選,所學或非其所用,所用或非其所學。
洎乎居官,一有差跌,苟免誅戮,則必在屯田工役之科,率是為常,不少顧惜。
此豈陛下所樂為哉!誠欲人之懼而不敢犯也。
竊見數年以來,誅殺亦可謂不少矣,而犯者相踵,良由激勸不明,善惡無别,議賢議能之法既廢,人不自勵而為善者怠也。
有人于此,廉如夷、齊,智如良、平,少戾于法,上将錄長棄短而用之乎?将舍其所長苛其所短而置之法乎?苟取其長而舍其短,則中庸之材争自奮于廉智;倘苛其短而棄其長,則為善之人皆曰某廉若是,某智若是,朝廷不少貸之,吾屬何所容其身乎?緻使朝不謀夕,棄其廉恥,或自掊克,以備屯田工役之資者,率皆是也。
若是非用刑之煩者乎!漢嘗徙大族于山陵矣,未聞實之以罪人也,今鳳陽皇陵所在,龍興之地,而率以罪人居之,怨嗟愁苦之聲,充斥園邑,殆非所以恭承宗廟意也。
朱元璋看了氣極,連聲音都發抖了,連聲說這小子敢如此!快逮來!我要親手射死他。
隔了些日子,中書省官趁他高興的時候,奏請把葉伯巨下刑部獄,不久死在獄中。
(30) 照規定,每年各布政使司和府州縣都得派上計吏到戶部,核算錢糧軍需等賬目,數目瑣碎畸零,必須府合省,省合部,一層層上去,一直到部裡審核報銷,才算手續完備。
錢谷數字有分毫升合不符合,整個報銷冊便被駁回,得重新填造。
布政使司離京師遠的六七千裡,近的也是三四千裡,冊子重造不打緊,要有衙門的印才算合法,為了蓋這枚印,來回時間就得一年半載。
為了免得部裡挑剔,減除來回奔走的麻煩,上計吏照例都帶有預先備好的空印文書,遇有部駁,随時填用。
到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忽然發覺這事,以為一定有弊病,大發雷霆,下令地方各衙門的長官主印者一律處死,佐貳官杖一百充軍邊地。
其實上計吏所預備的空印文是騎縫印,不能作為别用,也不一定用得着,全國各衙門都明白這道理,連戶部官員也是照例默認的,算是一條不成文的法律。
可是案發後,朝廷上誰也不敢說明詳情,有一個不怕死的老百姓,拼着命上書把這事解釋明白,也不中用,還是把地方長吏一殺而空。
當時最有名的好官濟甯知府方克務(建文朝大臣方孝孺的父親)也死在該案中。
上書人也被罰充軍。
(31) 郭桓是戶部侍郎,洪武十八年(1385),有人告發北平二司官吏和郭桓通同舞弊,從六部左右侍郎以下都處死刑,追贓七百萬,供詞牽連各直省官吏,死的又是幾萬人。
追贓又牽連全國各地,中産之家差不多全被這案子搞得傾家蕩産,家破人亡。
這案子驚動了整個社會,也大傷了中産階級和中下級官僚的心,大家都指斥攻擊告發此案的禦史和審判官,議論沸騰,情勢嚴重,朱元璋一看不對,趕緊下手诏條列郭桓等罪狀說: 戶部官郭桓等收受浙西秋糧,合上倉四百五十萬石,其郭桓等止收六十萬石上倉,鈔八十萬錠入庫,以當時折算,可抵二百萬石,餘有一百九十萬石未曾上倉。
其桓等受要浙西等府鈔五十萬貫,緻使府州縣官黃
打完之後又叫人繼續念這個報告,念到最後五百字才提出一些問題,提出幾條建議,還不錯,這才知道打錯了人。
第二天,他向那個官員承認錯誤,他說:不過你的文章不該寫這麼長,最多寫五百字就夠了,為什麼要寫一萬字呢?所以他就發起了一個反對文牍主義的運動,提出了一個寫文章的格式,要求簡單,講什麼事就寫什麼事,不要東扯西拉,從上古說到今天,沒完沒了。
他希望通過這個辦法使自己能夠處理實際事務。
結果還是不行。
他一個人怎麼能管那麼多的事?以後他又另外想了個辦法,找了一些有文才、能辦事的五六品官到内閣來做機要秘書,幫他做事。
為了勉勵這些人,就給他們一個稱号,叫作大學士。
上面加上宮殿名稱,如武英殿、文淵閣、東閣、文華殿,等等。
這時,内閣還隻是宮殿的名稱,不是政治機構的名稱。
因為這些人是在内廷裡辦事,所以就叫“殿閣大學士”。
後來,明成祖的時候,把這個辦法制度化了,國家大事都集中在内閣辦。
内閣大學士在這裡辦事愈久,政治權力就愈大,官位就愈高,有的做到六部的尚書。
這樣,内閣大學士雖然沒有過去丞相的名稱,但事實上等同于宰相。
入閣就是拜相。
内閣大學士中的第一名稱為首輔,就是第一個輔助皇帝的人。
這時,内閣便正式成為政治機構了。
這個改變,在曆史上是個很大的改變。
皇帝的權力高度集中,提高了六部的地位,以後又設立内閣。
明朝一直繼承着這個制度,清朝也實行這個制度。
所以,在政治制度上清朝繼承了明朝。
随着經濟的發展變化,土地占有形态也發生了變化。
明朝前期土地比較分散,經過幾十年,土地又慢慢集中了。
到了明朝中葉,土地集中的情況已經很嚴重。
到了萬曆年間,土地集中到這樣的程度,在張居正的信件裡有一份材料,說一個姓郝的地主擁有土地七萬頃。
明朝建國時的土地不過是八百五十萬頃,現在這一家的土地就等于建國時全國土地的百分之一。
從明武宗(就是《遊龍戲鳳》中的那個正德皇帝)之後,皇帝大搞皇莊,左占一塊地,右占一塊地。
北京附近的皇莊就有很多。
不僅是皇帝搞莊園,就是貴族也搞莊園。
嘉靖的時候,封皇子到各地去做親王,有一個親王就有二萬頃土地。
萬曆封福王到河南洛陽,準備給他四萬頃土地。
這些土地是從哪裡來的呢?都是從老百姓手裡奪來的。
把原來的自耕農變成了親王的佃戶。
土地集中越來越嚴重,農民的生活越來越困難。
凡是有皇莊的地方,不但皇莊内部的佃農要受管理皇莊的太監的統治,甚至周圍的老百姓也要受皇莊管事人員的壓迫和各種超經濟剝削。
你要過橋就要交過橋稅,要擺渡就要交擺渡稅。
京戲《打漁殺家》中有一個肖恩抗魚稅。
明末有一個大地主錢謙益,做大官,文章寫得很好,卻是一個沒有骨頭的人,後來投降了清朝。
他占有幾個湖,要湖邊的老百姓向他交稅。
老百姓氣極了,就把他的房子燒了,他的一個收藏了很多古書的“绛雲樓”也被燒掉。
所以《打漁殺家》這樣的事在曆史上是有根據的。
由于土地形态的變化,一方面使原來的政治機構不能适應,結果造成明朝政治上停滞的狀态。
明朝後期有這麼兩個皇帝:一個是嘉靖皇帝(明世宗),另一個是萬曆皇帝(明神宗)。
這兩朝有共同點:明世宗做了很多年皇帝,但是他經常在宮廷裡,不跟大臣們見面。
萬曆皇帝也是如此。
鬧得有一個時期,六部很多長官辭了職,沒人管事,他也不管,使朝廷很多問題不能解決。
另一方面,由于土地高度集中,也促使農民起義以更大的規模開展起來,最後形成以李自成、張獻忠為首的全國規模的大起義。
二、明太祖為什麼建都南京? 明太祖之所以建都南京,主要是因為江蘇、浙江、安徽這些地方比過去繁榮,是經濟發達的地區,是糧食和棉花的産區。
他建立了中央政權以後,有很多官員和軍隊,這些人吃什麼呢?這就不能不依靠東南地區的糧食來養活了。
建都别的地方行不行?不行。
以往的朝代建都洛陽、開封、西安,但這些地方交通不方便,糧食也供應不了。
出于經濟上的原因,他決定建都南京。
可是這樣又産生了另外一個問題:軍事上的問題怎麼解決?元順帝雖然跑掉了,但是他的軍事實力并沒有受到嚴重損失,他還保存着相當多的軍隊,并且時時刻刻在想辦法反攻。
因此,加強北邊的防禦,防止蒙古的反攻是非常必要的。
不這樣做,他的政權就不能鞏固。
但是建都在南京,要在北方進行防禦戰争就比較困難了。
當然,北邊有一道萬裡長城,可長城也要有人守才能發揮作用。
因此,必須在北方駐重兵防守。
可是把軍隊交給誰呢?交給将軍行不行?不行,他不放心。
如果他把十多萬軍隊交給某個将軍,一旦這個将軍叛變,他就沒有辦法了。
因此,他采取了分封政策,把自己的兒子封到沿邊地區。
第四個兒子燕王朱棣封在北京;其餘的,甯王封在熱河,晉王封在山西,秦王封在陝西,遼王封在遼東,代王封在大同,肅王封在甘肅。
這些都叫作塞王。
每一個王府都配有軍隊。
親王除了指揮自己的軍隊外,在接到皇帝的命令以後,還可以指揮當地的軍隊。
在有軍事行動時,地方軍隊都要接受當地親王的指揮。
這樣,就把每一個邊防地區的軍隊都直接控制在中央的指揮之下了。
明太祖一方面建都南京,這樣來解決糧食和衣着問題;另一方面派自己的兒子到沿邊地區去鎮守,防止蒙古族南下;而且每年派親信将領到北京來練兵,視察各個地方的軍事情況,指揮軍隊,過一兩年回去,然後又派人來,這樣來鞏固北方的邊防。
他自己認為這個辦法是比較穩妥的。
但是在他死後,情況發生了變化。
他的大兒子早死了。
孫子建文帝繼位。
當時他的第四個兒子燕王在北京,軍事力量很強大,結果就發生了皇室内部的鬥争。
建文帝依靠的是一些知識分子,這些人認為親王的軍權太大,中央指揮不動,可能發生叛變,像漢朝時候的“七國之亂”一樣。
因此他們勸建文帝削藩,削減親王的權力,把違法亂紀的親王關起來或者殺掉。
這樣就引起了各個藩王的恐慌,最後燕王起兵打到南京。
南京政權内部發生了變化,有的将軍和親王投降了燕王,建文帝自殺。
(關于建文帝的問題,我們以後還可以講講。
)建文帝被推翻以後,燕王在南京做了皇帝,就是明成祖。
可是北方的軍事指揮權交給誰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明成祖決定把都城遷到北京。
我們講了明太祖建國的問題。
圍繞這個問題,對當前正在争論的一些問題提出了一些看法。
現在就農民起義、農民戰争到底能不能建立自己的政權的問題進一步提供一些意見。
第一個問題,農民戰争、農民起義到底能不能建立政權呢?答複是肯定的。
既然農民戰争是要推翻舊的政權,那必然要建立一個新的政權。
這個政權有大有小,有地區性,名稱可以是多種多樣的。
但是,這個政權是不是農民自己的政權呢?是不是跟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權相對立的政權呢?從所有曆史上的農民戰争來看,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
農民戰争在建立政權以前,它要摧毀、沖擊或者削弱舊的地主階級的政權;但是,等到它自己建立了政權之後,它不可能不根據舊的地主階級政權的樣子來辦事,它不可能離開當時為人們所熟悉的、行之多年的一套政治機構。
要知道,摧毀舊的國家機器這樣的理論,在《共産黨宣言》裡還沒有提到,是在巴黎公社之後才總結出來的。
無産階級革命必須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建立新的國家機器,是隻有在有了科學的共産主義理論,有了巴黎公社的經驗之後才能得出的結論。
既然是這樣,中國曆史上的農民戰争怎麼可能先知先覺,在還沒有巴黎公社的經驗的情況下,就能摧毀舊的國家政權,建立起農民自己的政權呢?這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農民戰争取得勝利之後,它所建立的政權必然變質。
這也是一個曆史規律,無論對誰都是一樣的。
漢高祖劉邦還不是變質了?!朱元璋還不是變質了?!明朝末年,李自成打到北京做了皇帝,他還不是變質了?!李自成在進入北京以前,能取得廣大農民支持的原因之一,就是過去明朝政府收租很重,人民負擔很重,他現在不收租了,叫作“迎闖王,不納糧”,以不納糧為号召。
可是能不能持久呢?老百姓都不交糧了,他的軍隊吃什麼?他的政權的經濟基礎、财政基礎放到哪裡?他難道能夠喝空氣過日子?不行,維持不下去。
因此,他進北京後沒有待多久就失敗了。
即使當時清軍不入關,他的政權也不能延續多長時間,也不能鞏固。
因為他沒有生産做基礎,沒有經濟基礎。
農民種地不納糧了,對農民來說很好;可是那時候沒有大工業,一旦農民不納糧,不但他的軍隊沒有吃的,就連政府的經費也沒有來源了。
這樣,那個政權是不能維持下去的。
它要維持下去,也非采取明朝的辦法不可,那就是向農民收租。
第二個問題,中國曆史上的農民戰争有沒有皇權主義。
有不少人說俄國的農民有皇權主義,中國的農民沒有,好像中國的農民是另一種農民。
中國的農民沒有皇權主義,那麼他們有什麼主義呢?任何一次農民戰争,它要建立一個政權不可能不根據現存的政權來辦事,它不能離開現實。
農民起義的領袖們隻能夠把當時為他們所熟悉、所理解的政權形式作為自己的政權形式。
可是有些人硬要把中國的農民戰争區别于其他國家的農民戰争。
當然,這個國家和那個國家的農民戰争是有很多不同之處的。
但是,從皇權主義這一點來說,不能不是相同的。
理由是它們不能夠離開現實政治。
當時的農民除了他們所熟悉的政權形式之外,不可能創造出當時還不可能有的政權形式來。
不隻是農民戰争如此,連舊時代的一些神話、傳說也是如此。
大家都熟悉的《西遊記》,孫悟空大鬧天宮,天上的組織形式、玉皇大帝的那一套機構還不是反映了人間的機構。
龍宮中龍王老爺的機構同樣不能離開當時的現實,這些都是當時社會現實的反映。
第三個問題,對明太祖這個曆史人物的評價問題。
明太祖這個人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是應該肯定還是應該否定?當然應該肯定。
因為他做了好事,他結束了長達二十年的戰争混亂局面,統一了中國。
統一這件事,在曆史上是了不起的事情。
而明太祖的統一中國,在曆史上還有另一種性質和意義。
當時以北京和大同為中心,包括河北、山西及内蒙古一部分的地區,從唐末以來叫“燕雲十六州”。
從唐玄宗天寶末年,具體地說,從755年起,這個地區發生了“安史之亂”。
以後雖然用很大的力量把這個戰争結束了,但這個地區還是分裂了、少數民族化了。
五代十國的時候,這個地區被一個賣國的奴才皇帝石敬瑭割讓給了遼。
從此,北京就成為遼的“南”京。
在遼和北宋對立的時期,北宋從宋太祖起一直到宋神宗,曾經多少次想收複這個地方,幾次出動軍隊,結果都失敗了,沒有能夠統一。
北宋末年,金滅掉遼,并繼而推翻北宋政權,這樣,便出現了金和南宋對峙的局面。
後來元朝統一了。
這時,不但是燕雲十六州少數民族化,而且是整個國家都在蒙古族的統治之下。
明太祖通過二十年的大規模的農民戰争,把曆史上長期沒有解決的問題解決了,即把從755年起,一直到1368年長期在少數民族統治或者影響之下的北方廣大地區統一了。
過去多少世代沒有能夠完成的任務,到明太祖完成了,這是一個很大的曆史功績。
所以,從那個時候起,北京一直是中國的政治中心。
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才有條件建都北京。
另外,朱元璋統一中國之後,采取了許多鼓勵生産的措施。
因而,三十多年以後,人口慢慢增加了,開墾的土地面積也慢慢擴大了。
到他晚年的時候,全國已開墾的土地有八百多萬頃,合八億多畝。
今天我們的耕地是多少呢?大概是十六億畝,也就是說,明太祖時期的耕地相當于我們現在的一半。
人口增加了,耕地擴大了,生産發展了,人民生活也比過去好了,這應該說他做了好事,在曆史上起了進步作用。
還有一點,他建立了一個高度的封建中央集權的國家。
這樣一種政治制度,明清兩代基本上沒有什麼改變。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明太祖在曆史上是一個有地位的、了不起的人物,是應該肯定的。
反過來說,這個人是不是一切都好呢?不是的,他有很多缺點,做了不少壞事。
不要說别的,我們就舉這樣一條:他定了一些制度,寫成一本書叫《皇明祖訓》。
定制度是可以的,可是有一點,他不許他的後代改變。
這個做法就有了問題,時代變了,情況不同了,可是老辦法不許改變,用老辦法适應新形勢。
這樣,就影響了以後幾百年的發展,把後代的手腳都捆住了。
蔣介石有一句話,叫作“以不變應萬變”。
明太祖就是這樣,以不變應萬變。
這是一種唯心主義的辦法,很不合理。
以後在政治上、經濟上往往不能不改變,可是又不敢改變。
原因何在?就是被這個東西捆住了。
他定了這樣的制度:把他的兒子封為親王,封在那個地方以後,國家給這個親王多少畝土地,每年給多少石糧食。
這個制度定下來以後,過了一百多年,中央政府就不能負擔了。
像河南省征收來的糧食,全部給明太祖封在河南的子孫都不夠,成為當時最大的一個負擔。
到了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有十幾萬人,這些人一不能做官,二不能種地,三不能搞手工業,四不許做生意,隻能坐在家裡吃飯,而且要吃好飯。
這樣,國家就養不起了。
當然,他在其他方面的缺點還很多,我們今天不做全面的評論。
明初的恐怖政治 洪武二十八年(1395)正式頒布《皇明祖訓》。
這一年,朱元璋已經是六十八歲的衰翁了。
在這一年之前,桀骜不馴的元功宿将殺光了,主意多端的文臣殺絕了,不順眼的地主巨室殺得差不多了,連光會掉書袋子搬弄文字的文人也大殺特殺,殺得無人敢說話,甚至出一口大氣了。
殺,殺,殺!殺了一輩子兩手都塗滿了鮮血的白頭劊子手,躊躇滿志,以為從此可以高枕無憂,皇基永固,子子孫孫吃碗現成飯,不必再操心了。
這年五月,特别下一道手令說:“朕自起兵至今四十餘年,親理天下庶務,人情善惡真僞,無不涉曆,其中奸頑刁詐之徒,情犯深重,灼然無疑者,特令法外加刑,意在使人知所警懼,不敢輕易犯法。
然此特權時措置,頓挫奸頑,非守成之君所用長法。
以後嗣君統理天下,止守律與大诰,并不許用黥刺剕劓閹割刑,臣下敢有奏用此刑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
”(2) 其實明初的酷刑,黥刺剕劓閹割還算是平常的,最慘的是淩遲,凡是淩遲處死的罪人,照例要殺三千三百五十七刀,每十刀一歇一吆喝,慢慢地折磨,硬要被殺的人受長時間的痛苦。
(3)其次有刷洗,把犯人光身子放在鐵床上,澆開水,用鐵刷刷去皮肉。
有枭令,用鐵鈎鈎住脊骨,橫挂在竿上。
有稱竿,犯人縛在竿上,另一頭挂石頭對稱。
有抽腸,也是挂在竿上,用鐵鈎鈎入谷門把腸子鈎出。
有剝皮,貪官污吏的皮放在衙門公座上,讓新官看了發抖。
此外,還有挑膝蓋、錫蛇遊種種名目。
(4)也有同一罪犯,加以墨面文身,挑筋去膝蓋剁指,并具五刑的。
(5)據說在上朝時,老皇帝的脾氣好壞很容易看出來,要是這一天他的玉帶高高地貼在胸前,大概脾氣好,殺人不會多;要是揿玉帶到肚皮底下,便是暴風雨來了,滿朝廷的官員都吓得臉無人色,個個發抖,準有大批人應這劫數。
(6)這些朝官,照規矩每天得上朝,天不亮起身梳洗穿戴,在出門以前,和妻子訣别,吩咐後事,要是居然活着回家,便大小互相慶賀,算是又多活一天了。
(7) 四十年中,據朱元璋自己的著作,《大诰》《大诰續編》《大诰三編》《大诰武臣》的統計,所列淩遲枭示種誅有幾千案,棄市(殺頭)以下有一萬多案。
《三編》所定算是最寬容的了。
“進士監生三百六十四人,愈見奸貪,終不從命三犯四犯而至殺身者三人,三犯而诽謗殺身者又三人,奸容戴斬、絞、徒流罪在職者三十人,一犯戴死罪徒流罪辦事者三百二十八人。
”(8)有禦史戴死罪,戴着腳鐐,坐堂審案的,有挨了八十棍回衙門做官的。
其中最大的案件有胡惟庸案、藍玉案、空印案和郭桓案,前兩案株連被殺的有四萬人,後兩案合計有七八萬人。
(9)所殺的人,從開國元勳到列儒裨将,從部院大臣、諸司官吏到州縣胥役、進士監生、經生儒士、富人地主、僧道屠沽,以至親侄兒、親外甥,無人不殺,無人不可殺,一個個地殺,一家家地殺,有罪的殺,無罪的也殺,“大戮官民不分臧否”(10)。
早在洪武七年,便有人向他控訴,說是殺得太多了,“才能之士,數年來幸存者,百無一二”(11)。
到洪武九年,單是官吏犯笞以上罪,谪戍到鳳陽屯田的便有一萬多人。
(12)十八年(1385)九月蕭安石子孫符上也自己承認:“朕自即位以來,法古命官,列布華夷,豈期擢用之時,并效忠貞,任用既久,具系奸貪?朕乃明以憲章,而刑責有不可恕。
以至内外官僚,守職維艱,善能終是者寡,身家誅戮者多。
”(13)郭桓案發後,他又說:“其貪婪之徒,聞桓之奸,如水之趨下。
半年間弊若蜂起,殺身亡家者人不計其數。
出五刑以治之,挑筋剁指足髡發文身,罪之甚者欤?”(14) 政權的維持建立在流血屠殺、酷刑暴行的基礎上,這個時代,這種政治,确确實實是名副其實的恐怖政治。
胡惟庸案案發于洪武十三年(1380),藍玉案案發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前後相隔十四年,主犯雖然有兩個,但其實是一個案子。
胡惟庸是初起兵占領和州時的帥府舊僚,和李善長同鄉,又結了親,因李善長的舉薦,逐漸發達,洪武三年(1370)拜中書省參知政事,六年(1373)七月拜右丞相。
中書省綜掌全國大政,丞相對一切庶務都有專決的權力,統率百官,隻對皇帝負責。
這制度對一個平庸的、唯唯諾諾、阿附取容“三旨相公”型的人物,或者對手是一個隻願嬉遊逸樂、不理國事的皇帝,也許不會引起嚴重的沖突。
或者一個性情謙和容忍,一個剛決果斷,柔剛互濟倒也不緻壞事,但是胡惟庸幹練有為,有魄力,有野心,在中書省年頭久了,大權在手,威福随心,兼之十年宰相,門下故舊僚友也隐隐結成一個龐大的力量,這個力量是以胡惟庸為核心的。
拿慣了權的人,怎麼也不肯放下。
朱元璋呢,赤手空拳建立的基業,苦戰了幾十年,拼上命得到的大權,平白被人分去了一大半,真是倒持太阿,授人以柄,想想又怎麼能甘心!困難的是皇帝和丞相的職權,從來不曾有過清楚的界限,理論上丞相是輔佐皇帝治理天下的,相權是皇權的代表,兩者是合二為一的,不應該有沖突。
事實上假如一切庶政都由丞相處分,皇帝沒事做,隻能簽字畫可,高拱無為。
反之,如皇帝躬親庶務,大小事情一概過問,那麼,這個宰相除了伴食畫諾以外,又有什麼可做的?這兩個人性格相同,都剛愎,都固執,都喜歡獨裁,好攬權,誰都不肯相讓,許多年的争執、摩擦,相權和皇權相對立。
最後,沖突表面化了。
朱元璋有軍隊,有特務,失敗的當然是文官。
在胡惟庸以前,第一任丞相李善長小心怕事,徐達經常統兵在外,和朱元璋的沖突還不太嚴重。
(劉基自己知道性子太剛,一定合作不了,堅決不幹。
)接着是汪廣洋,碰了幾次大釘子,末了還是賜死。
中書官有權的如楊憲,也是被殺的。
胡惟庸是任期最長,沖突最厲害的一個。
被殺後,索性取消中書省,由皇帝兼行相權,皇權和相權合二為一。
洪武二十八年(1395)手令:“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
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颉颃,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
以後嗣君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
”(15)這裡所說的“事皆朝廷總之”的朝廷,指的便是他自己。
胡惟庸被殺,在政治制度史上的意義是治權的變質,也就是從官僚和皇家共治的階段,轉變為官僚成奴才,皇帝獨裁的階段。
胡惟庸之死隻是這件大屠殺案的一個引子,公布的罪狀是擅權枉法。
以後朱元璋要殺不順眼的文武臣僚,便拿胡案做底子,随時加進新罪狀,把它放大、發展,一放為私通日本,再放為私通蒙古,日本和蒙古,“南倭北虜”是當時兩大敵人,通敵當然是謀反。
三放又發展為串通李善長謀逆,最後成為藍玉謀逆案。
罪狀愈多,牽連的罪人也更多,由甲連到乙,乙攀到丙,轉彎抹角像瓜蔓一樣四處伸出去,一網打盡,名為株連。
被殺的都以家族做單位,殺一人也就是殺一家。
坐胡案死的著名人物有禦史大夫陳甯,中丞塗節,太師韓國公李善長,延安侯唐勝宗,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南雄侯趙庸,荥陽侯鄭遇春,宜春侯黃彬,河南侯陸聚,宣德侯金朝興,靖甯侯葉升,中國公鄧鎮,濟甯侯顧敬,臨江侯陳镛,營陽侯楊璟,淮安侯華中和高級軍官毛骧、季伯畏、丁玉,和宋濂的孫子宋慎。
宋濂也被牽連,貶死茂州。
坐藍黨死的除大将涼國公藍玉以外,有吏部尚書詹徽、侍郎傅友文、開國公常升、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舳舻侯朱壽、東莞伯何榮、普定侯陳桓、宣甯侯曹泰、會甯侯張溫、懷遠侯曹興、西涼侯濮興、東平侯韓勳、全甯侯孫恪、沈陽侯察罕、徽先伯桑敬和都督黃辂、湯泉等。
胡案有《昭示奸黨錄》,藍案有《逆臣錄》,把口供和判案都詳細記錄公布。
讓全國人都知道這些“奸黨”的“罪狀”。
(16)被殺公侯中,東莞伯何榮是何真的兒子,何真死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被帳下舊校捏告生前黨胡惟庸,勒索兩千兩銀子,何家子弟到禦前分析,朱元璋大怒說:“我的法,這厮把做買賣!”把舊校綁來處死。
到二十三年(1390)何榮弟崇祖回廣東時:“兄把袂連聲:弟弟,今居官禍福頃刻,汝歸難料再會日。
到家達知伯叔兄弟,勿犯違法事,保護祖宗,是所願望!” 可是,逃過了胡黨,還是逃不過藍黨,何家是嶺南大族,何真在元明之際保障過一方秩序,威望極高,如何放得過?據何崇祖自述: 洪武二十六年(1393),族誅涼國公藍玉,扳指公侯文武家名藍黨,無有分别,自京及天下,赤族不知幾萬戶。
長兄四兄宏維暨老幼鹹喪。
三月二十日夜雞鳴時,家人彭康壽叩門,吾床中聞知禍事,出問故,雲:“昨晚申時,内官數員滞官軍到衙,城門皆閉。
是晚有公差出城,私言今夜抄提員頭山何族,因此奔回。
”&hellip&hellip軍來甚衆,吾忙呼妻封氏各自逃生。
崇祖一房從此山居島宿,潛形匿迹,直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新帝登基大赦,才敢回家安居。
(17) 李善長死時已經七十七歲了,帥府元僚,開國首相,替主子辦了三十九年事,兒子做驸馬,本身封國公,富極貴極,到末了卻落得全家誅戮。
一年後,有人替他上疏喊冤說: 善長與陛下同心,出萬死以取天下,勳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男尚公主,親戚拜官,人臣之分極矣。
藉今欲自圖不軌,尚未可知。
而今謂其欲佐胡惟庸者,則大謬不然。
人情愛其子,必甚于兄弟之子(善長弟存義子佑是胡惟庸的從女婿),安享萬全之富貴者,必不僥幸萬一之富貴。
善長與惟庸,猶子之親耳,于陛下則親子女也。
使善長佐惟庸成,不過勳臣第一而已矣,太師國公封王而已矣,尚主納妃而已矣,甯複有加于今日?且善長豈不知天下之不可幸取,當元之季,欲為此者何限,莫不身為齑粉,覆宗絕祀,能保首領者幾何人哉!善長胡乃身見之,而以衰倦之年身蹈之也?凡為此者,必有深仇激變,大不得已,父子之間,或至相挾以求脫禍。
今善長之子祺,備陛下骨肉親,無纖芥嫌,何苦而忽為此?若謂天象告變,大臣當災,殺之以應天象,則尤不可。
臣恐天下聞之,謂功如善長且如此,四方因之解體也。
今善長已死!言之無益,所願陛下做戒将來耳。
說得句句有理,字字有理,朱元璋無話可駁,也就算了。
(18) 二案以外,開國功臣被殺的,還有謀殺小明王的兇手德慶侯廖永忠,洪武八年(1375)以僭用龍鳳不法等事賜死。
永嘉侯朱亮祖父子于十三年(1380)被鞭死。
臨川侯胡美于十七年(1384)犯禁伏誅。
江夏侯周德興于二十五年(1392)以帷薄不修、暧昧的罪狀被殺。
二十七年(1394),殺定遠侯王弼、永平侯謝成、颍國公傅友德,二十八年(1395)殺宋國公馮勝。
周德興是朱元璋兒時放牛的夥伴,傅友德、馮勝功最高,突然被殺,根本不說有什麼罪過,正合古人所說的“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話。
(19) 不但列将以次誅夷,甚至替他堅守南昌七十五日,力拒陳友諒,取得鄱陽湖大捷,奠定王業的功臣,義子親侄朱文正也以“親近儒生,胸懷怨望”被鞭死。
(20)義子親甥李文忠,十幾歲便在軍中南征北伐,立下大功,也因為左右多儒生,禮賢下士,有政治野心被毒死。
(21)劉基是幕府智囊,運謀決策,不隻有定天下的大功,而且是奠定帝國規模的主要人物,因為主意多,看得準,看得遠,所以被猜忌最深,洪武元年(1368)便被休緻回家(22),又怕隔得太遠會出事,硬拉回南京,終于被毒死。
(23)徐達為開國功臣第一,小心謹慎,也逃不過。
洪武十八年(1385)病了,生背疽,據說這病最忌吃蒸鵝,病重時皇帝卻特賜蒸鵝,沒辦法,流着眼淚當着使臣的面吃,不多日就死了。
(24)這兩個元功的特别被注意,被防閑,滿朝文武全知道,給事中陳汶輝曾經上疏公開指出:“今勳舊耆德,鹹思辭祿去位,如劉基、徐達之見猜,李善長、周德興之被謗,視蕭何、韓信其危疑相去幾何哉!”(25) 武臣之外,文官被殺的也着實不少。
有記載可考的有宋思顔、夏煜、高見賢、淩說、孔克仁,這幾人都是初起事時的幕府僚屬,宋思顔在幕府裡的地位僅次于李善長。
夏煜是詩人,和高見賢、楊憲、淩說一夥,專替朱元璋“伺察抟攀”,盡鷹犬的任務,告密栽贓,什麼事都幹,到末了也被人告密,先後送了命。
(26)朝官中有禮部侍郎朱同、張衡,戶部尚書趙勉,吏部尚書餘,工部尚書薛祥、秦逵,刑部尚書李質、開濟,戶部尚書茹太素,春官王本,祭酒許存仁,左都禦史楊靖,大理寺卿李仕魯,少卿陳汶輝,禦史王樸、紀善、白信蹈等。
(27)外官有蘇州知府魏觀,濟甯知府方克勤,番禺知縣道同,訓導葉伯巨,晉王府左相陶凱等。
(28)茹太素是個剛性人,愛說老實話,幾次因為話不投機被廷杖、降官,甚至鐐足治事。
一天,在便殿賜宴,朱元璋賜詩,說:“金杯同汝飲,不刃不相饒。
”太素磕了頭,續韻吟道:“丹誠圖報國,不避聖心焦!”元璋聽了倒也很感動。
不多時還是被殺。
李仕魯是朱熹學派的學者,勸皇帝不要太尊崇和尚道士,想學韓文公辟佛,來發揚朱學。
料想着朱熹和皇帝是本家,這着棋準下得不錯,不料皇帝竟不買朱夫子的賬,全不理會,仕魯急了,鬧起迂脾氣,當面交還朝笏,要告休回家。
朱元璋大怒,叫武士把他掼死在階下。
陶凱是禦用文人,一時诏令封冊歌頌碑志多出其手,做過禮部尚書,制定軍禮和科舉制度,隻為了起一個别号叫“耐久道人”,犯了忌諱被殺。
員外郎張來碩谏隻取已許配的少女做官人,說“于理未當”,被碎肉而死,參議李飲冰被割乳而死。
(29)葉伯巨在洪武九年(1376)以星變上書,論用刑太苛說: 臣觀曆代開國之君,未有不以仁德結民心,以任刑失民心者。
國祚長短,悉由于此&hellip&hellip議者曰,宋、元中葉,專事姑息,賞罰無章,以緻亡滅。
主上痛懲其弊,故制不宥之刑,權神變之法,使人知懼而莫測其端也。
臣又以為不然。
開基之主,垂範百世,一動一靜,必使子孫有所持守,況刑者,民之司命,可不慎欤!夫笞、杖、徒、流、死,今之五刑也。
用此五刑,既無假貸,一出乎大公至正可也。
而用刑之際,多裁自聖衷,遂使治獄之吏,務趨求意旨,深刻者多功,平反者得罪,欲求治獄之平,豈易得哉!近者特旨,雜犯死罪,免死充軍,又删定舊律諸則,減宥有差矣。
然未聞有戒饬治獄者,務從平恕之條,是以法司猶循故例,雖聞寬宥之名,未見寬宥之實。
所謂實者,誠在主上,不在臣下也。
故必有罪疑惟輕之意,而後好生之德洽于民心,此非可以淺淺期也。
何以明其然也?古之為士者以登仕為榮,以罷職為辱,今之為士者以溷迹無聞為福,以受玷不錄為幸,以屯田工役為必獲之罪,以鞭笞捶楚為尋常之辱。
其始也,朝廷取天下之士,網羅捃摭,務無餘逸,有司敦迫上道,如捕重囚,比到京師,而除官多以貌選,所學或非其所用,所用或非其所學。
洎乎居官,一有差跌,苟免誅戮,則必在屯田工役之科,率是為常,不少顧惜。
此豈陛下所樂為哉!誠欲人之懼而不敢犯也。
竊見數年以來,誅殺亦可謂不少矣,而犯者相踵,良由激勸不明,善惡無别,議賢議能之法既廢,人不自勵而為善者怠也。
有人于此,廉如夷、齊,智如良、平,少戾于法,上将錄長棄短而用之乎?将舍其所長苛其所短而置之法乎?苟取其長而舍其短,則中庸之材争自奮于廉智;倘苛其短而棄其長,則為善之人皆曰某廉若是,某智若是,朝廷不少貸之,吾屬何所容其身乎?緻使朝不謀夕,棄其廉恥,或自掊克,以備屯田工役之資者,率皆是也。
若是非用刑之煩者乎!漢嘗徙大族于山陵矣,未聞實之以罪人也,今鳳陽皇陵所在,龍興之地,而率以罪人居之,怨嗟愁苦之聲,充斥園邑,殆非所以恭承宗廟意也。
朱元璋看了氣極,連聲音都發抖了,連聲說這小子敢如此!快逮來!我要親手射死他。
隔了些日子,中書省官趁他高興的時候,奏請把葉伯巨下刑部獄,不久死在獄中。
(30) 照規定,每年各布政使司和府州縣都得派上計吏到戶部,核算錢糧軍需等賬目,數目瑣碎畸零,必須府合省,省合部,一層層上去,一直到部裡審核報銷,才算手續完備。
錢谷數字有分毫升合不符合,整個報銷冊便被駁回,得重新填造。
布政使司離京師遠的六七千裡,近的也是三四千裡,冊子重造不打緊,要有衙門的印才算合法,為了蓋這枚印,來回時間就得一年半載。
為了免得部裡挑剔,減除來回奔走的麻煩,上計吏照例都帶有預先備好的空印文書,遇有部駁,随時填用。
到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忽然發覺這事,以為一定有弊病,大發雷霆,下令地方各衙門的長官主印者一律處死,佐貳官杖一百充軍邊地。
其實上計吏所預備的空印文是騎縫印,不能作為别用,也不一定用得着,全國各衙門都明白這道理,連戶部官員也是照例默認的,算是一條不成文的法律。
可是案發後,朝廷上誰也不敢說明詳情,有一個不怕死的老百姓,拼着命上書把這事解釋明白,也不中用,還是把地方長吏一殺而空。
當時最有名的好官濟甯知府方克務(建文朝大臣方孝孺的父親)也死在該案中。
上書人也被罰充軍。
(31) 郭桓是戶部侍郎,洪武十八年(1385),有人告發北平二司官吏和郭桓通同舞弊,從六部左右侍郎以下都處死刑,追贓七百萬,供詞牽連各直省官吏,死的又是幾萬人。
追贓又牽連全國各地,中産之家差不多全被這案子搞得傾家蕩産,家破人亡。
這案子驚動了整個社會,也大傷了中産階級和中下級官僚的心,大家都指斥攻擊告發此案的禦史和審判官,議論沸騰,情勢嚴重,朱元璋一看不對,趕緊下手诏條列郭桓等罪狀說: 戶部官郭桓等收受浙西秋糧,合上倉四百五十萬石,其郭桓等止收六十萬石上倉,鈔八十萬錠入庫,以當時折算,可抵二百萬石,餘有一百九十萬石未曾上倉。
其桓等受要浙西等府鈔五十萬貫,緻使府州縣官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