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出的學者玄奘
關燈
小
中
大
時随地訪求著名學者,虛心學習。
(1) 在那爛陀寺,請戒賢法師講《瑜伽論》《順正理》《顯揚》《對法》《因明》《聲明》《集量》《中論》《百論》等論,學婆羅門書,鑽研各學派經典和學梵文,曆時五年; 又到伊爛拿國,從怛他揭多鞠多、羼底僧诃二師學《毗婆沙》《順正理》等論; 到南憍薩羅國,有婆羅門善解《因明》,從讀《集量論》; 到馱那磔迦國,從蘇部底、蘇利耶學《大衆部根本阿毗達磨》等論,他們也從玄奘學《大乘》諸論; 到建志補羅,遇到僧迦羅國(錫蘭)的和尚,就問《瑜伽》的要義; 到缽伐多羅國,住了兩年,學《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攝正法論》《教實論》等。
又回到那爛陀寺,從般若跋多羅學《聲明》《因明》,從勝軍論師學《唯識抉擇論》《意義理論》《成無畏論》《不住涅槃論》《十二因緣論》《莊嚴經論》和《瑜伽》《因明》等疑義,首尾兩年。
那爛陀寺是印度最大的寺院,經過六代國王的不斷營建才建成的。
僧徒主客常有萬人,研究《大乘》兼十八部,以及《俗典》《吠陀》等書,語言文字學、邏輯學、天文學、醫學、術數等科。
寺中通經論二十部的有一千多人,三十部的五百多人,五十部的十人,其中之一就是玄奘。
長老戒賢法師是印度當時最偉大的學者,精通一切經典,玄奘從他受學,成為高足弟子。
玄奘回寺後,同學師子光講《中論》《百論》,破《瑜伽論》,玄奘兼通二論,和會二宗,著《會宗論》三千頌,戒賢法師和全寺同學都齊聲道好。
有一個婆羅門外道立義四十條挂在寺門,并聲明有人能破一條,斬首相謝。
玄奘叫人把榜取下撕掉,和他辯論,立義明确,婆羅門理屈辭窮,說我輸了,把頭給你。
玄奘說不必,你跟我為奴吧,婆羅門很喜歡。
玄奘研究小乘所制的《破大乘義》七百頌,有幾個地方有疑問,就問所伏婆羅門有沒有研究過,說聽過五遍。
玄奘就要他講,弄清楚了,寫成《破惡見論》一千六百頌,申大乘義,破小乘義,戒賢法師和全寺同學都稱贊“以此窮核,何敵不亡”。
玄奘便赦免了所伏婆羅門,讓他自由。
婆羅門到東印度,向鸠摩羅王宣揚玄奘的德義,鸠摩羅王很欽佩,立刻派人來請玄奘去講學。
玄奘在鸠摩羅王處住了個把月,戒日王也發使來邀請,問到秦王破陣樂,玄奘一一陳說。
又讀了玄奘的《破惡見論》,非常欣賞,叫全國學者讨論,無人能破。
便決定召集諸國學者,在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巴雷利城)舉行辯論大會,讨論玄奘的著作。
這個會規模非常大,有十八個國王參加,大小乘學者三千多人,婆羅門及尼乾外道二千多人,那爛陀寺也來了一千多人。
請玄奘作論主,宣揚大乘,并由那爛陀寺明賢法師當衆宣讀《破惡見論》,又寫一本挂在會場門外,征求不同意見,一直過了十八天,沒有一個人發言。
最後按照當地習慣,玄奘乘大象巡遊會場,随從高唱:“中國法師立大乘義,破諸異見,過了十八天,沒有不同意見,大家要知道。
”到場學者替玄奘起名字,大乘學者稱為“摩呵耶那提婆”,漢譯“大乘天”。
小乘學者稱為“木叉提婆”,漢譯“解脫天”。
中國學者在國外得到這樣高的學術榮譽,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玄奘在印度所發表的論文都是用梵文寫作的。
馬鳴的《起信論》有漢文譯本,印度倒失傳了。
玄奘答應印度學者的要求,把漢文本的《起信論》譯為梵文,流傳五印度。
回國以後,又奉唐太宗的命令,譯《老子》為梵文,玄奘邀集了許多道教學者,讨論研究,譯成梵文,流傳印度。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玄奘辭别戒日王歸國。
戒日王除了供給沿途費用以外,還派人通知所經各國供應人馬,一直到達唐境,歸途比之來的時候是順利多了。
到于阗後,派人送信到長安報告唐太宗以歸國情況,唐太宗很喜歡,要他立刻回長安,沿路都着地方官迎候。
貞觀十九年正月,玄奘回到長安,百姓聽說他回來了,夾道歡迎,萬人空巷,連路都走不通了,隻好住在城外,第二天才能進城。
他帶回來經典五百二十箧,六百五十七部。
從貞觀十九年三月起,一直到麟德元年(公元6
(1) 在那爛陀寺,請戒賢法師講《瑜伽論》《順正理》《顯揚》《對法》《因明》《聲明》《集量》《中論》《百論》等論,學婆羅門書,鑽研各學派經典和學梵文,曆時五年; 又到伊爛拿國,從怛他揭多鞠多、羼底僧诃二師學《毗婆沙》《順正理》等論; 到南憍薩羅國,有婆羅門善解《因明》,從讀《集量論》; 到馱那磔迦國,從蘇部底、蘇利耶學《大衆部根本阿毗達磨》等論,他們也從玄奘學《大乘》諸論; 到建志補羅,遇到僧迦羅國(錫蘭)的和尚,就問《瑜伽》的要義; 到缽伐多羅國,住了兩年,學《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攝正法論》《教實論》等。
又回到那爛陀寺,從般若跋多羅學《聲明》《因明》,從勝軍論師學《唯識抉擇論》《意義理論》《成無畏論》《不住涅槃論》《十二因緣論》《莊嚴經論》和《瑜伽》《因明》等疑義,首尾兩年。
那爛陀寺是印度最大的寺院,經過六代國王的不斷營建才建成的。
僧徒主客常有萬人,研究《大乘》兼十八部,以及《俗典》《吠陀》等書,語言文字學、邏輯學、天文學、醫學、術數等科。
寺中通經論二十部的有一千多人,三十部的五百多人,五十部的十人,其中之一就是玄奘。
長老戒賢法師是印度當時最偉大的學者,精通一切經典,玄奘從他受學,成為高足弟子。
玄奘回寺後,同學師子光講《中論》《百論》,破《瑜伽論》,玄奘兼通二論,和會二宗,著《會宗論》三千頌,戒賢法師和全寺同學都齊聲道好。
有一個婆羅門外道立義四十條挂在寺門,并聲明有人能破一條,斬首相謝。
玄奘叫人把榜取下撕掉,和他辯論,立義明确,婆羅門理屈辭窮,說我輸了,把頭給你。
玄奘說不必,你跟我為奴吧,婆羅門很喜歡。
玄奘研究小乘所制的《破大乘義》七百頌,有幾個地方有疑問,就問所伏婆羅門有沒有研究過,說聽過五遍。
玄奘就要他講,弄清楚了,寫成《破惡見論》一千六百頌,申大乘義,破小乘義,戒賢法師和全寺同學都稱贊“以此窮核,何敵不亡”。
玄奘便赦免了所伏婆羅門,讓他自由。
婆羅門到東印度,向鸠摩羅王宣揚玄奘的德義,鸠摩羅王很欽佩,立刻派人來請玄奘去講學。
玄奘在鸠摩羅王處住了個把月,戒日王也發使來邀請,問到秦王破陣樂,玄奘一一陳說。
又讀了玄奘的《破惡見論》,非常欣賞,叫全國學者讨論,無人能破。
便決定召集諸國學者,在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巴雷利城)舉行辯論大會,讨論玄奘的著作。
這個會規模非常大,有十八個國王參加,大小乘學者三千多人,婆羅門及尼乾外道二千多人,那爛陀寺也來了一千多人。
請玄奘作論主,宣揚大乘,并由那爛陀寺明賢法師當衆宣讀《破惡見論》,又寫一本挂在會場門外,征求不同意見,一直過了十八天,沒有一個人發言。
最後按照當地習慣,玄奘乘大象巡遊會場,随從高唱:“中國法師立大乘義,破諸異見,過了十八天,沒有不同意見,大家要知道。
”到場學者替玄奘起名字,大乘學者稱為“摩呵耶那提婆”,漢譯“大乘天”。
小乘學者稱為“木叉提婆”,漢譯“解脫天”。
中國學者在國外得到這樣高的學術榮譽,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玄奘在印度所發表的論文都是用梵文寫作的。
馬鳴的《起信論》有漢文譯本,印度倒失傳了。
玄奘答應印度學者的要求,把漢文本的《起信論》譯為梵文,流傳五印度。
回國以後,又奉唐太宗的命令,譯《老子》為梵文,玄奘邀集了許多道教學者,讨論研究,譯成梵文,流傳印度。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玄奘辭别戒日王歸國。
戒日王除了供給沿途費用以外,還派人通知所經各國供應人馬,一直到達唐境,歸途比之來的時候是順利多了。
到于阗後,派人送信到長安報告唐太宗以歸國情況,唐太宗很喜歡,要他立刻回長安,沿路都着地方官迎候。
貞觀十九年正月,玄奘回到長安,百姓聽說他回來了,夾道歡迎,萬人空巷,連路都走不通了,隻好住在城外,第二天才能進城。
他帶回來經典五百二十箧,六百五十七部。
從貞觀十九年三月起,一直到麟德元年(公元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