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出的學者玄奘
關燈
小
中
大
64)二十年中,玄奘用全力作翻譯工作。
唐朝政府從各地調來證義學者通解大小乘經論的十二人,綴文學者九人,字學學者一人,證梵語梵文學者一人,和記錄、抄寫人員,幫助他工作。
顯慶元年(公元656)又特派朝廷大官于志甯、來濟、許敬宗、薛元超、李義府、杜正倫等幫助看閱譯文,有不穩便處,随手潤飾。
範義碩、郭瑜、高若思等文人也參加了翻譯工作。
玄奘對工作非常認真,愛惜時間,連一分鐘也不輕易放過,每天都按計劃工作,萬一白天有别的事延誤了,一定要在晚上補足。
晚上睡得很少,五更便起床讀梵文原本,用朱筆标點次第,準備好當天的譯文。
到黃昏時,還對學生講授新得的經論。
翻譯的方法也有了改變。
過去譯經的辦法,梵文是倒寫的,第一步照樣直譯,第二步再把文字倒過來,符合漢文語法,第三步由文人整理詞句,往往任意增損,有時會把整段或者主要的意思漏掉。
玄奘對漢、梵文都有很高的造就,翻譯時由梵本口授漢譯,意思獨斷,出語成章,文人筆錄,便可披玩,不但正确譯出意思,文詞也斐然可觀,翻譯的水平也大大提高了。
對梵文底本也采用多本互校的方法,如《大般若經》梵本總有二十萬頌,玄奘得到三個本子,翻譯的時候,遇到文有疑錯,便用三本互校,仔細對比,方才定案,這種審慎的态度,也是前人所不曾有過的。
他所譯的《大般若經》一共有六百卷,耗費了很長的時間和精力。
譯完了這部書,又開始另一部大經典的翻譯,他感覺到精力不行了,譯了一部分,實在支持不下去,隻好歎口氣停筆,和同事們告别,不多幾天就死去了。
經過二十年的努力,玄奘譯出經論七十四部,總共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就譯書的數量說不隻是空前的,在他以後的翻譯家,也很少有人能夠相比。
玄奘用一生的力量學習和介紹佛教哲學思想和語言文字學、邏輯學等學問。
他在取經以前,用十七年的時間,奔走各地,求師學習,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并學習梵文,排除語文隔閡的障礙。
在這個基礎上,發現了經論中許多問題,為了解決問題,提高知識、學術水平,下決心去取經。
在出國往返的十七年中,克服了一切困難,到處努力學習,勤學勤問,解決了疑難,求得了新知識,發表了獨創性的學術論文,取得了國際上學術界的崇高地位,為祖國争取了榮譽。
取了經回國以後,又以二十年的時間專心一意作翻譯工作,就質量數量說都達到很高的水平。
通過他的努力,豐富了祖國的文化,對哲學、語言文字學、邏輯學、文學各方面都起了有益的作用。
此外,他的遊記《大唐西域記》翔實地記錄了經行各國的各種情況,對研究這個時期我國新疆境内各民族,和蔥嶺以西諸國的曆史、地理、物産、交通、宗教信仰等,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這是他又一方面的貢獻。
玄奘是虔誠的佛教徒,當然是唯心論者,這一點應該說清楚。
作為一個曆史人物,他對當代文化提供了有益的貢獻,對中國和外國的文化交流做出巨大的成績,他千方百計尋求知識,永遠不滿足于已有的成就,正視困難,勇于克服困難,艱苦奮鬥,終于取得勝利,這種頑強、勇敢、聰明、智慧的美德,體現了我國民族的優良傳統。
他是我國曆史上傑出的學者,永遠值得後人懷念和學習。
&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 (1)曾到縛喝羅國,從磔迦國小乘三藏般石羯羅讀《毗婆沙論》;到迦濕彌羅國,從稱法師學《俱舍》《正理》《因明》《聲明論》;到磔迦國,從長年婆羅門學《經百論》《廣百論》;到仆底國,從毗膩多缽臘婆學《對法論》《顯宗論》《理門論》等;到阇爛達國,從旃達羅伐摩學《衆事分毗婆沙》;到祿勒國,從阇耶鞠多學《經部婆沙》;到秣底補羅國,從毗多斯學《辯真論》《随發智論》等;到羯若鞠阇國,從毗離耶犀三藏讀《佛使毗婆沙》《日胃毗婆沙》。
唐朝政府從各地調來證義學者通解大小乘經論的十二人,綴文學者九人,字學學者一人,證梵語梵文學者一人,和記錄、抄寫人員,幫助他工作。
顯慶元年(公元656)又特派朝廷大官于志甯、來濟、許敬宗、薛元超、李義府、杜正倫等幫助看閱譯文,有不穩便處,随手潤飾。
範義碩、郭瑜、高若思等文人也參加了翻譯工作。
玄奘對工作非常認真,愛惜時間,連一分鐘也不輕易放過,每天都按計劃工作,萬一白天有别的事延誤了,一定要在晚上補足。
晚上睡得很少,五更便起床讀梵文原本,用朱筆标點次第,準備好當天的譯文。
到黃昏時,還對學生講授新得的經論。
翻譯的方法也有了改變。
過去譯經的辦法,梵文是倒寫的,第一步照樣直譯,第二步再把文字倒過來,符合漢文語法,第三步由文人整理詞句,往往任意增損,有時會把整段或者主要的意思漏掉。
玄奘對漢、梵文都有很高的造就,翻譯時由梵本口授漢譯,意思獨斷,出語成章,文人筆錄,便可披玩,不但正确譯出意思,文詞也斐然可觀,翻譯的水平也大大提高了。
對梵文底本也采用多本互校的方法,如《大般若經》梵本總有二十萬頌,玄奘得到三個本子,翻譯的時候,遇到文有疑錯,便用三本互校,仔細對比,方才定案,這種審慎的态度,也是前人所不曾有過的。
他所譯的《大般若經》一共有六百卷,耗費了很長的時間和精力。
譯完了這部書,又開始另一部大經典的翻譯,他感覺到精力不行了,譯了一部分,實在支持不下去,隻好歎口氣停筆,和同事們告别,不多幾天就死去了。
經過二十年的努力,玄奘譯出經論七十四部,總共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就譯書的數量說不隻是空前的,在他以後的翻譯家,也很少有人能夠相比。
玄奘用一生的力量學習和介紹佛教哲學思想和語言文字學、邏輯學等學問。
他在取經以前,用十七年的時間,奔走各地,求師學習,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并學習梵文,排除語文隔閡的障礙。
在這個基礎上,發現了經論中許多問題,為了解決問題,提高知識、學術水平,下決心去取經。
在出國往返的十七年中,克服了一切困難,到處努力學習,勤學勤問,解決了疑難,求得了新知識,發表了獨創性的學術論文,取得了國際上學術界的崇高地位,為祖國争取了榮譽。
取了經回國以後,又以二十年的時間專心一意作翻譯工作,就質量數量說都達到很高的水平。
通過他的努力,豐富了祖國的文化,對哲學、語言文字學、邏輯學、文學各方面都起了有益的作用。
此外,他的遊記《大唐西域記》翔實地記錄了經行各國的各種情況,對研究這個時期我國新疆境内各民族,和蔥嶺以西諸國的曆史、地理、物産、交通、宗教信仰等,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這是他又一方面的貢獻。
玄奘是虔誠的佛教徒,當然是唯心論者,這一點應該說清楚。
作為一個曆史人物,他對當代文化提供了有益的貢獻,對中國和外國的文化交流做出巨大的成績,他千方百計尋求知識,永遠不滿足于已有的成就,正視困難,勇于克服困難,艱苦奮鬥,終于取得勝利,這種頑強、勇敢、聰明、智慧的美德,體現了我國民族的優良傳統。
他是我國曆史上傑出的學者,永遠值得後人懷念和學習。
&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 (1)曾到縛喝羅國,從磔迦國小乘三藏般石羯羅讀《毗婆沙論》;到迦濕彌羅國,從稱法師學《俱舍》《正理》《因明》《聲明論》;到磔迦國,從長年婆羅門學《經百論》《廣百論》;到仆底國,從毗膩多缽臘婆學《對法論》《顯宗論》《理門論》等;到阇爛達國,從旃達羅伐摩學《衆事分毗婆沙》;到祿勒國,從阇耶鞠多學《經部婆沙》;到秣底補羅國,從毗多斯學《辯真論》《随發智論》等;到羯若鞠阇國,從毗離耶犀三藏讀《佛使毗婆沙》《日胃毗婆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