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圖和宋遼戰争
關燈
小
中
大
義的皇帝所制陣圖的罪過。
相反,不憑陣圖,違背皇帝命令的倒可以不打敗仗。
道理是臨機應變,适應客觀實際情況。
著例如979年滿城之戰,李繼隆、趙延進、崔翰等奉命按陣圖分為八陣。
軍行到滿城,和遼軍騎兵遭遇,趙延進登高瞭望,敵騎東西兩路挺進,連成一片,不見邊際。
情況已經危急了,崔翰等還在按圖布陣,每陣相去百步,把兵力分散了,士卒疑懼,略無鬥志。
趙延進、李繼隆便主張改變陣勢,把原來“星布”的兵力,集中為兩陣,前後呼應。
崔翰還怕違背節制,萬一打敗仗,責任更大。
趙延進、李繼隆拍胸膛保證,如打敗仗,由他兩人負責。
才改變陣勢,兵力集中了,士卒忻喜,三戰大破敵軍。
這裡應該特别指出,趙延進的老婆是宋太宗尹皇後的妹子,李繼隆則是宋太宗李皇後的兄弟,兩人都是皇帝親戚,所以敢于改變陣圖,轉敗為勝。
(21)另一例子是1001年威虜軍之戰。
鎮、定、高陽關三路都部署王顯奉诏于近邊布陣和應援北平控扼之路。
但遼軍并沒有根據宋真宗的“作戰部署”行事,這年十月入侵,前鋒挺進,突過威虜軍,王顯隻好就地迎擊。
剛好連日大雨,遼軍的弓以皮為弦,雨久潮濕,不堪使用,王顯乘之大破敵軍。
雖然打了勝仗,還是憂悸不堪,以違背诏令,自請處分。
宋真宗親自回信慰問,事情才算結束。
(22) 前方将帥隻有機械地執行皇帝所發陣圖的責任,在不符合實際客觀情況下,也無權臨機應變,以緻造成屢戰屢敗,喪師辱國的局面,當時的文臣武将是很深切了解這一點的,多次提出反對意見,要求不要再發陣圖,給前方統帥以機動作戰的權力。
例如989年知制诰田錫上疏說:“今之禦戎,無先于選将帥,既得将帥,請委任責成,不必降以陣圖,不須授之方略,自然因機設變,觀釁制宜,無不成功,無不破敵矣&hellip&hellip況今委任将帥,而每事欲從中降诏,授以方略,或賜以陣圖,依從則有未合宜,專斷則是違上旨,以此制勝,未見其長。
”(23)999年,京西轉運副使朱台符上疏說:“夫将帥者王之爪牙,登壇授钺,出門推毂,阃外之事,将軍裁之,所以克敵而制勝也。
近代動相牽制,不許便宜。
兵以奇勝,而節制以陣圖,事惟變适,而指蹤以宣命,勇敢無所奮,知謀無所施,是以動而奔北也。
”(24)1040年三司使晏殊力請罷内臣監軍,不以陣圖授諸将,使得應敵為攻守。
(25)同時王德用守定州,也向宋仁宗指出真宗時的失策:“鹹平景德(時)邊兵二十餘萬,皆屯定武,不能分扼要害,故敵得轶境,徑犯澶淵。
且當時以陣圖賜諸将,人皆謹守,不敢自為方略,緩急不相援,多至于敗。
今願無賜陣圖,第擇諸将,使應變出奇,自立異功,則無不濟。
”(26)話都說得很透徹,但是,都被置之不理,像耳邊風一樣。
其道理也很簡單,一句話就是統治者對爪牙的不信任。
最好的證據是以下一個例子。
922年鹽鐵使李惟清建議慎擢将帥,以有威名者俾安邊塞,庶節費用。
宋太宗對他說私話:“選用将帥,亦須深體今之幾宜&hellip&hellip今縱得人,未可便如古委之。
此乃機事,卿所未知也。
”(27)由此看來,即使将帥得人,也不能像古代那樣授權給他們,而必須由皇帝親自節制,陣圖是節制諸将的主要手段,是非要不可的。
王安石和宋神宗曾經幾次讨論宋太宗以來的陣圖問題,并且比較了宋太祖、太宗兄弟兩人的禦将之道,說得十分清楚。
一次是在熙甯五年(公元1072年)八月: 神宗論太宗時用兵,多作大小卷(陣圖)付将帥,禦其進退,不如太祖。
王安石曰:太祖知将帥情狀,故能得其心力。
如言郭進反,乃以其人送郭進,此知郭進非反也,故如此。
所以如進者皆得自竭也。
其後郭進乃為奸人所摧,至自殺。
楊業亦為奸人所陷,不得其死。
将帥盡力者乃如此,則誰肯為朝廷盡力?此王師所以不複振,非特中禦之失而已。
神宗曰:祖宗時從中禦将,蓋以五代時士卒或外附,故懲其事而從中禦。
王安石曰:太祖能使人不敢侮,故人為
相反,不憑陣圖,違背皇帝命令的倒可以不打敗仗。
道理是臨機應變,适應客觀實際情況。
著例如979年滿城之戰,李繼隆、趙延進、崔翰等奉命按陣圖分為八陣。
軍行到滿城,和遼軍騎兵遭遇,趙延進登高瞭望,敵騎東西兩路挺進,連成一片,不見邊際。
情況已經危急了,崔翰等還在按圖布陣,每陣相去百步,把兵力分散了,士卒疑懼,略無鬥志。
趙延進、李繼隆便主張改變陣勢,把原來“星布”的兵力,集中為兩陣,前後呼應。
崔翰還怕違背節制,萬一打敗仗,責任更大。
趙延進、李繼隆拍胸膛保證,如打敗仗,由他兩人負責。
才改變陣勢,兵力集中了,士卒忻喜,三戰大破敵軍。
這裡應該特别指出,趙延進的老婆是宋太宗尹皇後的妹子,李繼隆則是宋太宗李皇後的兄弟,兩人都是皇帝親戚,所以敢于改變陣圖,轉敗為勝。
(21)另一例子是1001年威虜軍之戰。
鎮、定、高陽關三路都部署王顯奉诏于近邊布陣和應援北平控扼之路。
但遼軍并沒有根據宋真宗的“作戰部署”行事,這年十月入侵,前鋒挺進,突過威虜軍,王顯隻好就地迎擊。
剛好連日大雨,遼軍的弓以皮為弦,雨久潮濕,不堪使用,王顯乘之大破敵軍。
雖然打了勝仗,還是憂悸不堪,以違背诏令,自請處分。
宋真宗親自回信慰問,事情才算結束。
(22) 前方将帥隻有機械地執行皇帝所發陣圖的責任,在不符合實際客觀情況下,也無權臨機應變,以緻造成屢戰屢敗,喪師辱國的局面,當時的文臣武将是很深切了解這一點的,多次提出反對意見,要求不要再發陣圖,給前方統帥以機動作戰的權力。
例如989年知制诰田錫上疏說:“今之禦戎,無先于選将帥,既得将帥,請委任責成,不必降以陣圖,不須授之方略,自然因機設變,觀釁制宜,無不成功,無不破敵矣&hellip&hellip況今委任将帥,而每事欲從中降诏,授以方略,或賜以陣圖,依從則有未合宜,專斷則是違上旨,以此制勝,未見其長。
”(23)999年,京西轉運副使朱台符上疏說:“夫将帥者王之爪牙,登壇授钺,出門推毂,阃外之事,将軍裁之,所以克敵而制勝也。
近代動相牽制,不許便宜。
兵以奇勝,而節制以陣圖,事惟變适,而指蹤以宣命,勇敢無所奮,知謀無所施,是以動而奔北也。
”(24)1040年三司使晏殊力請罷内臣監軍,不以陣圖授諸将,使得應敵為攻守。
(25)同時王德用守定州,也向宋仁宗指出真宗時的失策:“鹹平景德(時)邊兵二十餘萬,皆屯定武,不能分扼要害,故敵得轶境,徑犯澶淵。
且當時以陣圖賜諸将,人皆謹守,不敢自為方略,緩急不相援,多至于敗。
今願無賜陣圖,第擇諸将,使應變出奇,自立異功,則無不濟。
”(26)話都說得很透徹,但是,都被置之不理,像耳邊風一樣。
其道理也很簡單,一句話就是統治者對爪牙的不信任。
最好的證據是以下一個例子。
922年鹽鐵使李惟清建議慎擢将帥,以有威名者俾安邊塞,庶節費用。
宋太宗對他說私話:“選用将帥,亦須深體今之幾宜&hellip&hellip今縱得人,未可便如古委之。
此乃機事,卿所未知也。
”(27)由此看來,即使将帥得人,也不能像古代那樣授權給他們,而必須由皇帝親自節制,陣圖是節制諸将的主要手段,是非要不可的。
王安石和宋神宗曾經幾次讨論宋太宗以來的陣圖問題,并且比較了宋太祖、太宗兄弟兩人的禦将之道,說得十分清楚。
一次是在熙甯五年(公元1072年)八月: 神宗論太宗時用兵,多作大小卷(陣圖)付将帥,禦其進退,不如太祖。
王安石曰:太祖知将帥情狀,故能得其心力。
如言郭進反,乃以其人送郭進,此知郭進非反也,故如此。
所以如進者皆得自竭也。
其後郭進乃為奸人所摧,至自殺。
楊業亦為奸人所陷,不得其死。
将帥盡力者乃如此,則誰肯為朝廷盡力?此王師所以不複振,非特中禦之失而已。
神宗曰:祖宗時從中禦将,蓋以五代時士卒或外附,故懲其事而從中禦。
王安石曰:太祖能使人不敢侮,故人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