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圖和宋遼戰争

關燈
用,人為用,故雖不中禦,而将帥奉令承教無違者,此所以征則強,守則固也。

    (28) 指出從中禦将,頒賜陣圖是懲五代之事,是怕士卒叛變,怕将帥割據,指出宋太祖雖不中禦,而将帥奉令惟謹。

    反面的話也就是宋太宗和他以下的統治者,不能使人不敢侮,因之也就越發不放心,隻好從中禦将,自負勝敗之責了。

     另一次讨論在第二年十一月: 宋神宗問先朝何以有澶淵之事。

     安石曰:太宗為傅潛奏防秋在近,亦未知兵将所在,诏付兩卷文字雲,兵數盡在其中,候賊如此,即開某卷,如彼,即開某卷。

    若禦将如此,即惟傅潛王超乃肯為将。

    稍有才略,必不肯于此時為将,坐待敗衄也。

    但任将一事如此,便無以勝敵。

    (29) 連兵将所在、兵數多少也不知道的前方統帥,隻憑皇帝所發陣圖作戰。

    這樣的統帥,這樣的禦将之道,要打勝仗是絕對不可能的。

    這是宋遼戰争中宋所以屢戰屢敗,不能收複幽燕的原因之一。

    這也是宋代著名将帥如廣大人民所熟知的楊業,所以遭忌戰死,狄青作了樞密使以後,被人散布謠言去職憂死的原因。

    因為這些人都不像傅潛、王超那樣,而是有才略、有決斷、有經驗、有擔當的。

    同時,這一事實也反映了宋代統治階級内部的深刻矛盾。

     &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 (1)《宋史·卷二六四·宋琪傳》。

     (2)李焘:《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八》。

     (3)李焘:《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四〇》。

     (4)李焘:《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七、四九。

     (5)李焘:《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五四》。

     (6)李焘:《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五七、五八。

     (7)李焘:《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五四》。

     (8)李焘:《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五六》。

     (9)李焘:《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七六》。

     (10)李焘:《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四一》。

     (11)李焘:《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五四》。

     (12)李焘:《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五六》。

     (13)李焘:《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〇》;沈括:《夢溪筆談》。

     (14)《宋史卷二八七·兵志一》。

     (15)《長編》卷一四九、一五五。

     (16)《長編·卷二〇》;曾公亮:《武經總要後集·三》。

     (17)《長編·卷二一四》。

     (18)《長編·卷五〇》。

     (19)《宋史》本傳,卷一一八、一三二、一三三、一五七、一七〇、一七九、二五四、二百七。

     (20)《長篇·卷二五九》,注引陳師道:《談叢》。

     (21)《宋史·卷二七一·趙延進傳》,卷二五七《李處耘傳附李繼隆傳》;《長編·卷二〇》;《武經總要後集·三》。

     (22)《宋史·卷二六八·王顯傳》。

     (23)《長編·卷三〇》。

     (24)《長編·卷四四》。

     (25)《長編·卷一二六》,《歐陽修文集·三·晏公神道碑銘》。

     (26)葉夢得:《石林燕語·九》。

     (27)《宋史·卷二六七·李惟清傳》。

     (28)《長編·卷二三七》。

     (29)《長編·卷二四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