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圖籍之厄

關燈
在所知隻有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和國立中央大學的藏書安全運到後方,算是替國家、替民族保存了一點産業。

     除開因戰争而損失的圖籍以外,在平時珍貴的普通的書籍正如漏卮一樣,逐年流到海外,例如日本的靜嘉堂文庫所藏書大部是歸安陸氏十萬卷樓和皕宋樓的舊藏,陸家子孫沒落了,要賣書,國内找不到買主,隻好賣給外國。

    美國的哈佛燕京社委托燕京大學,每年在北平以巨款收購舊書,運往美國。

    此外美國的國會圖書館、英國的倫敦博物院、法國的巴黎圖書館都收藏有數量極大的中國圖籍,這些書都是逐年流出的。

     這一次的圖籍的損失,數量之多,範圍之廣,意義的重要,綜合起來,也許超過以前十二次的總和。

    因為第九次以前的書都是寫本,卷軸雖多,和後來的刻本書比,一本書要抵十幾卷,隋炀帝有書三十七萬卷,合起刻本書來,也不過幾萬冊而已。

    第二在内亂時所損失的書籍,除非是孤本,除非是焚毀,否則楚弓楚得,将來還有辦法可以尋訪,可以重刻。

    第三在外患侵入時所損失的,例如汴都的書籍入金,金亡入元,元亡歸明,臨安的圖籍運到大都,元亡後也是為明所繼承,始終未曾流亡國外。

    和現在相比,不但損失的數量無法計算,而且有一部分是古刻本、古寫本,一部分是孤本,而且都流出國外,其餘的數量最多的普通刻本,有的刊印時代較早,有的校刊特精,有的經學者批注,有的紙墨圖版特别考究,就版本學的領域說,都是無法補償的至寶。

    即使用現代印刷技術,用攝影用珂羅版覆印,也到底是赝品,和原來的價值不可同日而語。

    次之刻本書和現代的印書術各有短長,近代刻本的版片,經過這次戰争,恐怕都已散失,無法重印。

    刻本書怕要絕迹,流出海外的普通書的重刻,工費太浩大了,也是一件不可能的夢想。

    就現在的情勢看,我們這一代已經感覺到讀書的困難,舊的買不到,新的書出不來,下一代人勢将無舊書可讀,我們的曆史将割成兩截,戰前和戰後,上代和下代無法取得聯系,先民精神神智所寄托的著作不複為後人所鑽研、所景仰,這是一個意義極嚴重的問題。

     要解救這厄運,我們提議幾個具體的方法: 第一,在敵寇無條件投降以後,應該把敵國的公私藏書,凡是中國文字的一律運回,内中一部分是這次被搶去的,照法理應該收回,一部分是過去被收買去的,我們以戰勝國的地位,得點戰利品也是極應該的。

     第二,在盟國的公私圖書館館中的中文書籍,凡是有重本的,應該商請将重本贈送,如無重本,可以商洽派專家逐種攝影或曬印,運回後精鈔數本,分藏各地國立圖書館。

     第三,國内藏書家應該将藏書種目呈報政府,政府就需要出款收買或派人謄錄副本。

     第四,聘請專家學者組織訪書機構,就過去公私書目探求現存圖籍種目,編成現存書目,然後再就此目錄校查國内所有公私藏書,标明現有者某種共有幾部,分藏地點,然後就所無者盡力搜訪,務使十年之内,恢複原有現存圖籍。

     至于外國文字的圖書雜志的複原,英美兩大盟國俱未遭戰禍,将來商請他們的政府和私人捐助,一定不會十分困難。

    蘇聯出版事業極發達,雖然被侵損失極大,在複興文化的立場上,也一定會給我們以慷慨的援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