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圖籍之厄
關燈
小
中
大
抗戰的建國大業,綱舉目張,時賢已多論列,有一事似輕而實重,似可緩而實急,上關幾千年來先民精神神智所寄托,下為後世子子孫孫所必守的,是舊藏的圖籍的複原的問題。
從有記載以來,因内亂外患而引起的圖籍的厄運著例有十幾次,第一次是秦始皇的焚書,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李斯請史官非秦紀者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有藏詩書百家語者皆詣守尉雜燒之,所不去者醫藥、蔔筮、種樹之書。
制曰可。
第二次是王莽之亂,劉歆總群書,著《七略》,大凡三萬三千九十卷,莽敗(公元前23年)焚燒無遺。
第三次是漢末的喪亂,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董卓移都之際,吏民擾亂,自辟雍東觀蘭台石室宣明鴻都諸藏典策文章,競共剖散,其缣帛圖書,大則連為帷蓋,小乃制為滕囊,及王允所收而西者載七十餘乘,道路艱遠,又棄其半,長安之亂,焚蕩泯盡。
第四次是惠懷之亂(公元300至312)京華蕩覆,石渠閣文籍,靡有孑遺。
第五次是魏師入郢(公元554),江陵城陷,梁元帝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又以寶劍砍柱令折,歎為文武道盡。
第六次是大業之亂(公元618)隋西京嘉則殿有書三十七萬卷,東都修文殿有正禦本三萬七千餘卷,兵起後焚失殆盡,唐平王世充,得隋舊書八千餘卷,浮舟西運,又盡沒于水。
第七次是安史之亂,唐自武德以來,極意搜書,至開元天寶而極盛,兩都各聚書四部,以甲乙丙丁為次,列經史子集四庫。
漁陽兵起,兩都傾覆(公元755),尺簡不存。
第八次是廣明之亂(公元880),肅代二帝相繼搜訪,文宗又诏秘閣采書,四庫文書重複完備,黃巢亂起,複緻蕩然。
第九次是靖康之變,宋代圖史,一盛于慶曆,再盛于宣和,汴都陷落(公元1127),盡為金人辇載以去。
第十次是臨安陷落,南宋圖書,一盛于淳熙,再盛于嘉定,中興館閣書目有書四萬五千卷,嘉定又增一萬五千卷。
伯顔滅宋(公元1276),盡數捆載以去。
第十一次是英法聯軍(公元1860),第十二次是八國聯軍(公元1900),這兩次外患,北京俱曾被占領,公私藏書因之而流入海外者不可數計,著名世界的《永樂大典》,即因之而散失殆盡。
到現在是第十三次的圖籍遭厄了! 這一次的圖籍損失的詳細情形,目前雖然無法精确說明,但就大概而論,國内人文最盛、藏書最多的五個城市北平、上海、南京、蘇州、杭州都已淪陷,國立圖書館如北平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圖書館的藏書,除掉小部分珍本圖書先期南運以外,其餘中西圖書檔案寫本全部損失。
國立大學圖書館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私立大學如南開大學,每校都經數十年的經營購置,各有藏書數十萬冊,變起倉卒,都全部淪陷。
上海的藏書,以商務印書館的涵芬樓為最多,所收地方志之多,全國無出其右,“一·二八”之役涵芬樓被毀,上海淪陷後所有書籍自然也被敵人捆載而走。
南京龍蟠裡國學圖書館所藏大部多為杭州丁氏八千卷樓善本,蘇杭二地的故家和杭州省立圖書館也擁有數量極大的典籍,據說在陷落前,敵人即已精密調查,事後按圖索骥,盡數運去。
至于其他城市,公家和私人的藏書損失的如山東楊氏的海源閣、南浔劉氏的嘉業堂等等更不可計數。
例外幸而保全的,據現
從有記載以來,因内亂外患而引起的圖籍的厄運著例有十幾次,第一次是秦始皇的焚書,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李斯請史官非秦紀者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有藏詩書百家語者皆詣守尉雜燒之,所不去者醫藥、蔔筮、種樹之書。
制曰可。
第二次是王莽之亂,劉歆總群書,著《七略》,大凡三萬三千九十卷,莽敗(公元前23年)焚燒無遺。
第三次是漢末的喪亂,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董卓移都之際,吏民擾亂,自辟雍東觀蘭台石室宣明鴻都諸藏典策文章,競共剖散,其缣帛圖書,大則連為帷蓋,小乃制為滕囊,及王允所收而西者載七十餘乘,道路艱遠,又棄其半,長安之亂,焚蕩泯盡。
第四次是惠懷之亂(公元300至312)京華蕩覆,石渠閣文籍,靡有孑遺。
第五次是魏師入郢(公元554),江陵城陷,梁元帝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又以寶劍砍柱令折,歎為文武道盡。
第六次是大業之亂(公元618)隋西京嘉則殿有書三十七萬卷,東都修文殿有正禦本三萬七千餘卷,兵起後焚失殆盡,唐平王世充,得隋舊書八千餘卷,浮舟西運,又盡沒于水。
第七次是安史之亂,唐自武德以來,極意搜書,至開元天寶而極盛,兩都各聚書四部,以甲乙丙丁為次,列經史子集四庫。
漁陽兵起,兩都傾覆(公元755),尺簡不存。
第八次是廣明之亂(公元880),肅代二帝相繼搜訪,文宗又诏秘閣采書,四庫文書重複完備,黃巢亂起,複緻蕩然。
第九次是靖康之變,宋代圖史,一盛于慶曆,再盛于宣和,汴都陷落(公元1127),盡為金人辇載以去。
第十次是臨安陷落,南宋圖書,一盛于淳熙,再盛于嘉定,中興館閣書目有書四萬五千卷,嘉定又增一萬五千卷。
伯顔滅宋(公元1276),盡數捆載以去。
第十一次是英法聯軍(公元1860),第十二次是八國聯軍(公元1900),這兩次外患,北京俱曾被占領,公私藏書因之而流入海外者不可數計,著名世界的《永樂大典》,即因之而散失殆盡。
到現在是第十三次的圖籍遭厄了! 這一次的圖籍損失的詳細情形,目前雖然無法精确說明,但就大概而論,國内人文最盛、藏書最多的五個城市北平、上海、南京、蘇州、杭州都已淪陷,國立圖書館如北平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圖書館的藏書,除掉小部分珍本圖書先期南運以外,其餘中西圖書檔案寫本全部損失。
國立大學圖書館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私立大學如南開大學,每校都經數十年的經營購置,各有藏書數十萬冊,變起倉卒,都全部淪陷。
上海的藏書,以商務印書館的涵芬樓為最多,所收地方志之多,全國無出其右,“一·二八”之役涵芬樓被毀,上海淪陷後所有書籍自然也被敵人捆載而走。
南京龍蟠裡國學圖書館所藏大部多為杭州丁氏八千卷樓善本,蘇杭二地的故家和杭州省立圖書館也擁有數量極大的典籍,據說在陷落前,敵人即已精密調查,事後按圖索骥,盡數運去。
至于其他城市,公家和私人的藏書損失的如山東楊氏的海源閣、南浔劉氏的嘉業堂等等更不可計數。
例外幸而保全的,據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