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污史的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凡百應輸,年年逋欠,國家倉廪,月計不足。
”十年後,英宗初政,三楊當國,有人上書政府叙述地方吏治情形說:“今之守令,冒牧民之美名,乏循良之善政,往往貪泉一酌而邪念頓興,非深文以逞,即鈎距之求,或假公營私,或誅求百計,經年置人于犴獄,濫刑恒及于無辜,甚至不任法律而颠倒是非,高下其手者有之,刻薄相尚而避己小嫌入人大辟者有之,不貪則酷,不怠則奸,或通吏胥以賈禍,或縱主案以肥家,殃民蠹政,莫敢誰何。
”到七年後王振用事,公開的納賄,公開的勒索,連政府僅存的一點紀綱都掃地而盡了。
到後期上下貪污相蒙,互相援引,辇毂賂遺,往來如織,民苦貪殘者宦稱卓異,不但不為察典所黜,而且連連升擢。
地方官司捕者以捕為外府,收糧者以糧為外府,清軍者以軍為外府,長吏則有科罰,有羨餘,刑驅勢逼,雖綠林之豪,無以複加。
搜括聚斂,号為常例,公開聲說這錢為朝觐為考課之用,上言之而不諱,下聞之而不驚,馴至國家頒一法令,地方興建事業,都成為官吏的利薮。
以搜括所得經營升調,“以官爵為性命,以鑽刺為風俗,以賄賂為交際,以囑托為當然,以循情為盛德,以請教為謙厚”。
蕭然而來,捆載而去。
即使被铨司察黜,最多也不過罷官,即使被撫按彈劾,最多也不過為民,反正良田大宅,歌兒舞女,不但自己受用,連子孫的基業也已打好,區區一官,倒也無足留戀了。
入仕必由科第,科場的關節,用錢買題目的技術也發現了。
做官要做宰相,行賄入閣也成公開的秘密了。
科名和輔相都可用金錢取得,其他的情形當然類推可知。
納賄的技術也随時代而進步,前期孝宗時太監李廣懼罪自殺,他家的賬簿登載文武大臣納賄數目的被查出,明載某人送黃米若幹石,某人白米若幹石,孝宗一看吓呆了說,李廣能吃多少?後來才知道黃米代表金,白米代表銀。
後期改以雅稱,号為書帕。
外官和京官交際,公開有科(給事中)三道(禦史)四的比例。
開頭還假托小書名色,列柬投遞标書十冊二十冊,袖手授受,不讓人見,有點忌諱。
後來漸漸公開,由白銀而黃金而珠玉,數目也逐漸增多。
外官和京官出使回來的都以書帕為人情,免不得買一些新書,刻幾種新書來陪奉金銀珠寶。
明代後期刻書之多之濫,就是這個道理。
滔滔者舉世皆是也!如飲狂泉,如膺痼疾,上下男女老幼都孜孜矻矻唯利是圖,唯錢是貴,不但國家民族的利益談不到,即是家人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感情,也以錢來決定其是否持續。
這種風氣是怎樣造成的?我們最好用當時人的話來說明。
第一是社會教育。
讀書受苦是為得科名,辛苦得科名是為做官,做官的目的是發财。
由讀書到發财成為一連串的人生哲學。
黃省曾在《吳風錄》中說:“吳人好遊托權要之家,家無擔石者入仕二三年即成巨富。
由是無不以士為貴。
而求入學庠者肯捐百金圖之,以大利在後也。
”謝肇淛《五雜俎》更說得明白:“今之人教子讀書,不過取科第耳,其于立身行己不問也。
故子弟往往有登朊仕而貪虐恣睢者,彼其心以為幼之受苦,政為今日耳。
志得意滿,不快其欲不止也。
”劉宗周也說:“士習之壞也,自科舉之學興而士習日壞。
明經取金紫,讀易規利祿,自古而然矣。
父兄之教,子弟之學,非是不出焉。
士童而習之,幾與性成,未能操觚,先熟鑽刺,一入學校,闖行公庭。
等而上之,勢分雖殊,行迳一轍。
以囑托為通津,以官府為奴隸,傷風敗俗,寡廉鮮恥,即鄉裡且為厲焉,何論出門而往?尚望其居官盡節,臨難忘身,一效之君父乎?此蓋已非一朝一夕之故矣。
” 貪污在這種社會風氣之下,習與性成,誠然,非一朝一夕之故矣! 第二是社會
”十年後,英宗初政,三楊當國,有人上書政府叙述地方吏治情形說:“今之守令,冒牧民之美名,乏循良之善政,往往貪泉一酌而邪念頓興,非深文以逞,即鈎距之求,或假公營私,或誅求百計,經年置人于犴獄,濫刑恒及于無辜,甚至不任法律而颠倒是非,高下其手者有之,刻薄相尚而避己小嫌入人大辟者有之,不貪則酷,不怠則奸,或通吏胥以賈禍,或縱主案以肥家,殃民蠹政,莫敢誰何。
”到七年後王振用事,公開的納賄,公開的勒索,連政府僅存的一點紀綱都掃地而盡了。
到後期上下貪污相蒙,互相援引,辇毂賂遺,往來如織,民苦貪殘者宦稱卓異,不但不為察典所黜,而且連連升擢。
地方官司捕者以捕為外府,收糧者以糧為外府,清軍者以軍為外府,長吏則有科罰,有羨餘,刑驅勢逼,雖綠林之豪,無以複加。
搜括聚斂,号為常例,公開聲說這錢為朝觐為考課之用,上言之而不諱,下聞之而不驚,馴至國家頒一法令,地方興建事業,都成為官吏的利薮。
以搜括所得經營升調,“以官爵為性命,以鑽刺為風俗,以賄賂為交際,以囑托為當然,以循情為盛德,以請教為謙厚”。
蕭然而來,捆載而去。
即使被铨司察黜,最多也不過罷官,即使被撫按彈劾,最多也不過為民,反正良田大宅,歌兒舞女,不但自己受用,連子孫的基業也已打好,區區一官,倒也無足留戀了。
入仕必由科第,科場的關節,用錢買題目的技術也發現了。
做官要做宰相,行賄入閣也成公開的秘密了。
科名和輔相都可用金錢取得,其他的情形當然類推可知。
納賄的技術也随時代而進步,前期孝宗時太監李廣懼罪自殺,他家的賬簿登載文武大臣納賄數目的被查出,明載某人送黃米若幹石,某人白米若幹石,孝宗一看吓呆了說,李廣能吃多少?後來才知道黃米代表金,白米代表銀。
後期改以雅稱,号為書帕。
外官和京官交際,公開有科(給事中)三道(禦史)四的比例。
開頭還假托小書名色,列柬投遞标書十冊二十冊,袖手授受,不讓人見,有點忌諱。
後來漸漸公開,由白銀而黃金而珠玉,數目也逐漸增多。
外官和京官出使回來的都以書帕為人情,免不得買一些新書,刻幾種新書來陪奉金銀珠寶。
明代後期刻書之多之濫,就是這個道理。
滔滔者舉世皆是也!如飲狂泉,如膺痼疾,上下男女老幼都孜孜矻矻唯利是圖,唯錢是貴,不但國家民族的利益談不到,即是家人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感情,也以錢來決定其是否持續。
這種風氣是怎樣造成的?我們最好用當時人的話來說明。
第一是社會教育。
讀書受苦是為得科名,辛苦得科名是為做官,做官的目的是發财。
由讀書到發财成為一連串的人生哲學。
黃省曾在《吳風錄》中說:“吳人好遊托權要之家,家無擔石者入仕二三年即成巨富。
由是無不以士為貴。
而求入學庠者肯捐百金圖之,以大利在後也。
”謝肇淛《五雜俎》更說得明白:“今之人教子讀書,不過取科第耳,其于立身行己不問也。
故子弟往往有登朊仕而貪虐恣睢者,彼其心以為幼之受苦,政為今日耳。
志得意滿,不快其欲不止也。
”劉宗周也說:“士習之壞也,自科舉之學興而士習日壞。
明經取金紫,讀易規利祿,自古而然矣。
父兄之教,子弟之學,非是不出焉。
士童而習之,幾與性成,未能操觚,先熟鑽刺,一入學校,闖行公庭。
等而上之,勢分雖殊,行迳一轍。
以囑托為通津,以官府為奴隸,傷風敗俗,寡廉鮮恥,即鄉裡且為厲焉,何論出門而往?尚望其居官盡節,臨難忘身,一效之君父乎?此蓋已非一朝一夕之故矣。
” 貪污在這種社會風氣之下,習與性成,誠然,非一朝一夕之故矣! 第二是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