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晉南北朝四裔情形
關燈
小
中
大
即為月氏之所至,其實月氏蹤迹,能否西抵蔥嶺,尚有可疑也。
與羌同居之月氏,皆為羌所化。
其處境閉塞,故其文明程度甚低。
然四塞之區,外兵罕至,故其處境實甚寬閑,從古不聞遷徙。
與謂昭武諸國,系此等月氏餘種,遷徙而去,似不如謂為月氏西遷之後,更遭破敗,乃離析而成此諸國之為得也。
嚈哒,《梁書》謂之滑國,其緣起史甚茫昧。
251《梁書·滑國傳》雲:車師之别種也。
漢永建元年(126),八滑從班勇擊北虜有功,勇上八滑為後部親漢侯。
事見《後書·西域車師傳》。
自魏、晉以來,不通中國。
至天監十五年(516),其王厭帶夷栗陁始遣使獻方物。
普通元年(520),又遣使獻黃師子、白貂裘、波斯錦等物。
七年(526),又奉表貢獻。
元魏之居桑乾,見第四章第二節。
滑猶為小國,屬芮芮。
後稍強大。
征其旁國波斯、盤盤、《宋書》芮芮附《索虜傳》後,雲:其東有盤盤國、趙昌國,渡流沙萬裡,即此國也。
《西突厥史料》雲:“盤盤南海國名,不應列入西域諸國之間,疑有錯簡,”誤。
罽賓、焉耆、龜茲、疏勒、姑墨、今阿克蘇縣。
于阗、句盤疑即渴槃陀,今蒲犁縣。
等國,開地千餘裡。
案滑國距車師甚遠,果其本居後部,其遷徙而西,安得一無事迹可見?《梁書》又有白題國,雲:其先蓋匈奴之别種胡也。
漢灌嬰與匈奴戰,斬白題騎一人。
今在滑國東,去滑六日行,西極波斯,其可疑亦與滑國同。
今案《裴子野傳》雲:西北徼外,有白題及滑國,遣使由岷山道入貢。
白題入貢,事在普通三年(522),見本傳。
此二國曆代弗賓,莫知所出。
子野曰:“漢颍陰侯斬胡白題将一人,服虔《注》曰:白題胡名也;又漢定遠侯擊虜,八滑從之,此其後乎?”時人服其博識。
然則以滑國為八滑之後,特穿鑿附會之談,作史者據為典要,傎矣。
《梁書》又有末國,雲:“漢世且末國也,北與丁零,東與白題,西與波斯接,”其地理亦全然不合。
丁謙《梁書·夷貉傳考證》謂即米國,說頗似之,乃因末字附會為且末,亦裴子野之智也。
《滑國傳》雲:少女子,兄弟共妻。
《魏書·嚈哒傳》雲:其俗兄弟共一妻。
夫無兄弟者,其妻戴一角帽,若有兄弟者,依其多少之數,更加角焉。
《隋書·挹怛傳》略同。
《梁書》雲:頭上刻木為角,長六尺,以金銀飾之。
一妻多夫之俗,較一夫一妻、一夫多妻為少,苟其有之,必同族也。
《嚈哒傳》雲:大月氏之種類也。
《隋書》同。
亦曰高車之别種。
其原出于塞北,自金山而南。
金山,今阿爾泰山。
與《梁書》以滑國為八滑之後,同一無據。
《通典·邊防典》雲:按劉瑾《梁典》,滑國姓嚈哒,後裔以姓為國号,轉訛又謂之挹怛焉。
《注》雲:其本原:或雲車師之種,或雲高車之種,或雲大月氏之種。
又韋節《西蕃記》雲:親問其國人,并自稱挹阗。
又按《漢書》:陳湯征郅支,康居副王挹阗鈔其後,則此或康居之種類。
然傳自遠國,夷語訛舛,年代綿邈,莫知根實,不可得而辨也。
以挹怛為康居之後,正與裴子野之智同。
韋節親聞,說自可據。
因此知哒怛二字,音與阗同;于邑雙聲,于于同字;嚈哒、挹怛,殆于阗之異譯也。
其王名厭帶夷栗陁,厭帶蓋其姓。
《唐書·地理志》:突厥羁縻州葛邏州,以葛邏挹怛部置,蓋挹怛餘衆,屬于葛邏者也。
《西突厥史料》第四篇雲:五世紀中葉,嚈哒居烏浒河域,漸強大,為波斯大敵。
四百八十四年,其王Akschounwar,大敗波斯,波斯王Pirouz戰死。
此王在ThéophanedeByzance著述中,名Ephthalanos。
彼謂嚈哒Hephthalites之名,即出此王。
《梁書·滑國傳》:其王厭帶夷栗陁。
《唐書》雲:嚈哒王姓也,後裔以姓為國。
合此三證,知嚈哒之稱,惟見于五世紀末年之故。
蓋以适當Akschounwar戰勝之後,此王之姓,不作Hephthal,即作Hethailit也。
案四百八十四年,為齊武帝永明二年(484)。
據《梁書·諸夷傳》所載:滑國法俗,有類于阗者三焉:王與妻并坐接客,一也。
滑女人被裘,于阗婦人皆辮發,衣裘袴,二也。
《滑傳》雲:其跪一拜而止,此事無甚足異,史家未必特著其文,《于阗傳》雲:其人恭,相見則跪,其跪則一膝至地,疑《滑傳》文有訛誤,其俗實與于阗同,此非東夷之拜則曳一足,乃古武坐緻右憲左之類。
三也。
又《渴盤陁傳》雲:風俗與于阗相類,着長身小袖袍、小口褲,而《滑傳》亦雲:着小袖長身袍。
又《高昌傳》雲:着長身小袖袍、缦裆褲,《武興傳》雲:長身小袖袍、小口袴;則此為甘肅南境之通俗,蔓延于南山之北,蔥嶺之西。
《芮芮傳》亦雲:小袖袍、小口袴、深雍靴。
靴為胡俗,小袖袍、小口袴,或受諸高昌等。
滑,“言語待河南人譯然後通,”《梁書》本傳。
又雲:無文字,以木為契,與旁國通,則使旁國胡為胡書,此亦足證謂其出于車師、高車、月氏等之誤,諸國皆久與文明之國接,非複刻木為契者矣。
《魏書》雲:其語與蠕蠕及高車諸胡不同,又足證其非同族。
其來又自岷山道,其故居所在,自略可推測。
一妻多夫,易行女系,女系固非即女權,然女權究易昌大,且女子易為族長,因此亦易為國主。
《魏書·吐谷渾傳》雲:北又有女王國,以女為主,人所不知,其傳雲然,謂女王國在吐谷渾北,顯有訛誤。
或北為誤字,或系編次之誤,或則傳寫簡錯。
此條若不在此處,則“北又有”之文,非謂其在吐谷渾之北矣。
《北史》雲:白蘭西南二千五百裡,隔大嶺,又度四十裡海,有女王國,與其《西域傳》謂于阗南去女國二千裡,《隋書·女國傳》謂其在蔥嶺之南者相符,其地蓋在今後藏。
此女國在後藏境,而西川之西。
尚有一女國。
在唐西山八國中。
西山八國:曰女,曰诃陵,曰南水,曰白狗,曰逋租,曰弱水,曰清遠,曰咄霸。
見《唐書·韋臯傳》,雲皆因臯請入朝。
據《舊書·本紀》,事在德宗貞元九年(793),惟雲六蠻,無清遠、咄霸,蓋二國之附在後也。
又诃陵作哥鄰。
《北史》言女國土著,宜桑麻,熟五谷。
而《魏書》言嚈哒無城邑,依随水草,以氈為屋,夏遷涼土,冬逐暖處。
《梁書》亦雲:滑無城郭,氈屋為居,東向開戶。
蓋藏地一妻多夫之族,有耕農,有遊牧,遊牧者遷徙較易,北出天山南路,先陷于阗,乃越蔥嶺而西,至于《魏書》所雲嚈哒之都拔底延城。
巴達克山之異譯。
謂之滑國者?《唐書·地理志》:大汗都督府,以嚈哒部活路城置,此即《西域記》之活國,Aboulféda地志雲:為吐火羅都城,舊為嚈哒國,《西突厥史料》第三篇。
梁武帝時其主蓋居焉,而以其名自通,故《梁書》稱為滑國也。
《梁書》又有周古柯、呵跋檀、胡密丹三國,周古柯,未詳。
呵跋檀,或雲即渴盤陁。
胡密丹,即護蜜。
雲皆滑旁小國。
普通元年(520),使使随滑來獻方物,又雲:凡滑旁之國,衣服、容貌,皆與滑同,蓋其相率俱出者。
此國之強盛,蓋當南北朝之初。
《魏書》言:西域康居、于阗、沙勒、即疏勒。
安息,及諸小國三十許,皆役屬之。
《周書》雲:于阗、安息等大小二十餘國皆役屬之。
《朱居波》、沙畹雲:今哈爾噶裡克Karghalik,見《西突厥史料》第二篇。
《傳》雲:役屬嚈哒。
《渴盤陁》、《傳》雲:附于嚈哒。
《缽和》、《傳》雲:亦為嚈哒所統。
《賒彌》《傳》雲:亦附嚈哒。
《傳》言其皆臣附焉。
《乾陁傳》雲:乾陁,即健駝羅。
本名業波,為嚈哒所破,因改焉。
其王本是敕勒,臨國已三世矣,蓋嚈哒所樹置也。
焉耆見破,事已見前。
嚈哒又與柔然合從,以攻高車,事見下節。
皆可見其威力之廣:其破亡在南北朝之末。
《周書》雲:大統十二年(546),梁武帝中大同元年。
遣使獻其方物。
魏廢帝二年(553),梁元帝承聖二年。
明帝二年(559),陳武帝永定三年。
并遣使來獻。
後為突厥所破,部落分散,職貢遂絕。
其事當在陳文帝之世也。
《西突厥史料》第四篇雲:“突厥既滅蠕蠕,嚈哒失一大外援。
波斯王KhosrouAnouschirwan,欲雪其祖敗亡之恥,乃娶突厥可汗女,與盟,共謀嚈哒。
陀拔Tabari《紀年》雲:Sindjibou,為突厥最勇健之可汗,統軍最衆。
敗嚈哒而殺其王者,即此人。
彌南Ménandre《希臘史殘卷》,謂Silziboul與嚈哒戰甫終,即宣告将往擊Avares,事在五百六十二年。
又謂五百六十八年,Dizaboul可汗使告嚈哒已滅。
則嚈哒之滅,應在五百六十三至五百六十七年。
”案五百六十三年,乃陳文帝天嘉四年(563),五百六十七年,則陳廢帝光大元年(567)也。
嚈哒滅亡之年,東西史籍相合。
Silziboul與Dizaboul即系一人,沙畹雲:即《隋書》之室點密,見下節。
在《魏書》所雲第三、第四兩域中,引起軒然大波者,似為匈奴。
《魏書·悅般傳》雲:在烏孫西北。
其先,匈奴北單于之部落也。
為窦憲所逐。
北單于度金微山,西走康居。
其羸弱不能去者,住龜茲北。
地方數千裡,衆可二十餘萬。
涼州人猶謂之單于王。
其風俗、言語,與高車同,而其人清潔于胡。
俗翦發齊眉,以醍醐塗之,昱昱然光澤。
日三澡漱,然後飲食。
與蠕蠕結好。
其王嘗将數千人入蠕蠕國,欲與大檀相見。
入其界百餘裡,見其部人不浣衣,不絆發,婦人舌舐器物。
王謂其從臣曰:“汝曹诳我,入此狗國中。
”乃馳還。
大檀遣騎追之,不及。
自是相仇雠,數相征讨。
真君九年(448),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
遣使朝獻。
并送幻人,稱能割人喉脈令斷,擊人頭令骨陷,皆血出,或數升,或盈鬥,以草藥内其口中,令嚼咽之,須臾血止,養創一月複常,又無瘢痕。
世祖疑其虛,乃取死罪囚試之,皆驗。
雲中國諸名山,皆有此草。
乃使人受其術而厚遇之。
是歲,再遣使朝貢,求與官軍東西齊契讨蠕蠕。
世祖嘉其意,命中外諸軍戒嚴,以淮南王他為前鋒,襲蠕蠕。
仍诏有司:以其鼓舞之節,施于樂府。
自是每使貢獻。
案漢世西北諸國,大者曰康居,曰大宛,曰烏孫,曰奄蔡。
《後漢書》無康居傳。
《晉書》有之,雲:在大宛西北,可二千裡。
與粟弋、伊列鄰接。
其王居蘇薤城。
泰始中,其王那鼻遣使上封事,并獻方物。
蘇薤城乃史國之都,為康居小王故地,洪氏鈞謂“是昭武之分王,非康居之統主,蘇薤在大宛西不及二千裡,《晉書》但引《史記》,而不知與己說剌缪,”《元史譯文證補·西北古地考康居奄蔡》。
其說良是。
然則康居舊國已亡。
大宛,《晉書·傳》雲:其國“有大小七十餘城。
大康六年(285),武帝遣使楊颢拜其王藍廋為大宛王。
卒,其子摩之立,遣使貢汗血馬。
”似尚為泱泱大風。
然自此而後,亦無聞焉。
烏孫惟《魏書》有傳,雲:“其國數為蠕蠕所侵,西徙蔥嶺山中,無城郭,随畜牧,逐水草,”則更微不足數矣。
悅般之地,自龜茲之北至烏孫西北,蓋苞巴勒哈什湖而抵鹹海。
自此以西北,亦更無強部。
故或謂“《後書》無康居傳者,其地已入悅般也。
《後書》有粟弋國,又有嚴國,在奄蔡北,奄蔡,改名阿蘭聊國,皆雲屬康居,即屬于匈奴矣。
”《三國·魏志·四裔傳注》引《魏略》:烏孫、康居,本國無增損也。
北烏伊别國,在康居北。
又有柳國;又有岩國;又有奄蔡國,一名阿蘭;皆與康居同俗。
西與大秦,東南與康居接。
故時羁屬康居,今不屬也。
說亦可通。
《魏書》:“粟特國,在蔥嶺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溫那沙,居于大澤,在康居西北,先是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至王忽倪已,三世矣。
”此亦一匈奴戰勝攻取之迹。
然若是者甚寥寥,何也?今案匈奴是時,兵鋒蓋深入歐洲,故在亞洲,其可見之戰功甚少也。
洪氏鈞又雲:《魏書》以粟特即奄蔡。
《後漢書》分粟弋、奄蔡為二,曰栗弋國屬康居。
《通典》以粟弋即粟特,而亦與奄蔡分為二國。
且曰粟弋附庸小國,四百餘城。
似非一國。
《元史類編·西域傳》引《十三州志》雲:奄蔡、粟特,各有君長,而魏收以為一國,誤矣。
《漢書·陳湯傳》:郅支單于遣使責阖蘇、大宛諸國歲遺。
師古曰:胡廣雲:康居北可一千裡,有國名奄蔡,一名阖蘇,然則阖蘇即奄蔡也。
《史記正義》引《漢書解诂》曰:奄蔡即闱蘇也。
名稱互岐,諸說不一,折衷考異,爰采西書。
當商、周時,古希臘國人已至黑海,行舟互市,築室建城。
秦、漢之時,羅馬繼之。
故亞洲西境部族,播遷歐洲者,惟希臘、羅馬古史,具載梗概。
今譯其書,謂裡海以西,黑海以北,先有辛卑爾族居之,蓋東方種類,城郭而兼遊牧者。
厥後有粟特族,越裡海北濱,自東而西,奪辛卑爾地。
辛卑爾人四散。
大半竄于今之德、法、丹、日等地。
有衆入羅馬,為羅馬擊殺無遺。
東漢時,有郭特族人,亦自東來。
其王曰亥耳曼。
粟特族人敗潰不複振。
晉時,匈奴西徙。
其王曰阿提拉。
用兵如神,所向無敵。
亥耳曼自殺。
其子威尼達爾,率郭特人西竄,召集流亡,别立基業。
阿提拉複引而西。
戰勝攻取,威震歐洲。
羅馬亦憚之。
立國于今馬加之地。
希臘、羅馬、郭特之人,多為其所撫用。
與西國使命往來,壇坫稱盛。
有詩同歌詠,皆古時匈奴文字。
羅馬史稱阿提拉仁民愛物,信賞必罰。
在軍中,與士卒同甘苦。
子女玉帛,一不自私。
鄰國貢物分頒其下。
筵宴使臣以金器皿,而自奉儉約,樽簋以木。
将士被服飾金,而己則惟衣皮革。
是以遐迩鹹服,人樂為用。
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451),阿提拉西侵佛郎克部。
羅馬大将峨都思,率郭特、佛郎克等衆禦之。
戰于沙隆之野,兩軍死者五十萬人。
阿提拉敗歸。
南侵羅馬,毀數城而去。
尋卒,諸子争立,國内亂,遂為羅馬所滅。
當郭特之未侵粟特也,有部落曰耶仄亦,居裡海西,高喀斯山北,亦東來族類,而屬于粟特。
厥後郭特、匈奴,相繼攘逐,獨耶仄亦部河山四塞,恃險久存。
後稱阿蘭,亦曰阿蘭尼;又曰阿思,亦曰阿蘭阿思;皆見東羅馬書。
今案耶仄亦即漢奄蔡,元阿速。
昔時俄羅斯人稱阿速曰耶細,為耶仄亦變音。
阿速于明後始為俄羅斯所并,享國之久,可謂罕見。
奄蔡一國,粟特一國,一為大部,一為附庸,《後漢書》、《通典》、《十三州志》說合。
其曰粟弋者?僅一粟字,嫌切音未足,因增弋字,當作粟弋特而删特字也。
其曰阖蘇者?阖字為啟口時語助之音,西方文字,往往而有。
戰國時希臘人海洛犢特之書,其言粟特,音如阖蘇,故知是也。
郭特之名,華書無征,《魏書·粟特傳》:“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傳至王忽倪已三世,稽其時序,似即郭特王亥耳曼自戕之事,而不合者多,難于論定。
”案近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夏德氏Hirth,考定忽倪已即Hernae,實阿提拉少子繼為芬王者。
忽倪已以文成時通好于魏,文成在位,當西曆四百五十二年至四百五十六年,忽倪已之即位,則在四百五十二年也。
然則匈奴雖深入歐洲,其于亞洲西北,固未嘗不陸詟而水栗矣。
特以大體言之,則是時之匈奴,已稍為西胡所同化,非複好鬥嗜殺之民族矣。
然亞洲西北,固猶為其所羁制。
此等情形,蓋曆晉、南北朝之世,未之有改,直至其末葉突厥興而始一變也。
西域諸國,見于《魏書》者,除前所述外,尚有且末、都且末城,今且末縣。
後役屬鄯善。
蒲山、故皮山。
居皮城,今皮山縣。
後役屬于阗。
悉居半、故西夜國,一名子合。
治呼犍谷,在今葉城縣南。
權于摩、故烏秅。
居烏秅城,今巴達克山。
渠沙、居故莎車城,今莎車縣。
且彌、都天山東于大谷。
此漢之西且彌,在今呼圖壁河至瑪納斯河間。
本役屬車師。
姑默、居南城,即姑墨,見上。
役屬龜茲。
溫宿、居溫宿城,見上。
役屬龜茲。
尉頭、居尉頭城,見上。
役屬龜茲。
者至拔、都者至拔城,在疏勒西。
迷密、都迷密城,在者至拔西。
悉萬斤、都悉萬斤城,見上。
忸密、都忸密城,在悉萬斤西,見上。
洛那、即破洛那,見上。
伏盧尼、都伏盧尼城,在波斯北。
色知顯、都色知顯城,在悉萬斤西北。
伽色尼、都伽色尼城,在悉萬斤南。
薄知、都薄知城,在伽色尼南。
牟知、都牟知城,在忸密西南。
阿弗大汗、都阿弗大汗城,在忸密西。
呼似密、都呼似密城,在阿弗大汗西。
案此國即唐之火尋,見上。
諾色波羅、都波羅城,在忸密南。
案此國即唐之那色波,亦曰小史,在佉沙西百五十裡。
早伽至、都早伽至城,在忸密西。
伽不單、都伽不單城,在悉萬斤西北。
者舌、見上。
阿鈎羌、在莎車西南。
波路、見上。
罽賓,都善見城,見上。
吐呼羅、沙畹雲:在巴達克山。
見所著《大月氏都城考》,在《史地叢考》中。
副貨、東至阿副使且國,西至沒誰國,中間相去一千裡。
南有連山,不知名。
北至奇沙國,相去一千五百裡。
其所在并所接之國均未詳。
或雲:奇沙即佉沙。
波知、在缽和西南。
缽盧勒。
在賒彌東。
或通朝貢,或否。
其國名多與都城同,蓋本一城之主,盛時則能自通中國,衰即隸屬于人矣。
大秦,《晉書》、《魏書》皆有傳。
《晉書》雲:武帝大康中,其王遣使貢獻,《魏書》僅襲前史之文,無事迹,蓋自大康後無往還。
是時安息微而波斯之薩山朝興。
《魏書》雲:神龜中,梁武帝天監十七(518)、十八年(519)。
遣使上書貢物,自此每使貢獻。
而安息之名亦仍存,在蔥嶺西,都蔚搜城。
北與康居,西與波斯相接。
在大月氏西北。
丁謙《魏書·西域傳考證》雲:“巴而特亡後,尚有一小國,在裡海南山中。
大食先滅波斯,後滅此國。
據此,安息國即《唐書》所謂陀拔斯單。
安息本在月氏西南,此國濱近裡海,故雲在月氏西北。
蔚搜城,當是今薩裡城。
”周天和二年(567),陳廢帝光大元年(567)。
嘗遣使來獻。
蓋陸路之交通,至亞洲西境而極。
印度陸路之交通,《魏書》所載,有南天竺國。
世宗時,齊東昏侯永元二年(500)至梁武帝天監十四年(515)。
其國王婆羅化遣使獻駿馬、金銀,自此每使朝獻。
南天竺去代三萬一千裡,次南天竺之下者為疊伏羅,去代三萬一千裡,其國當亦在印度。
世宗時,其國主伏陁末多嘗遣使獻方物。
次疊伏羅之下者為拔豆,去代五萬一千裡,其相去似大遠,豈五萬為三萬之訛,其國亦在印度欤?在賒彌南之烏苌,即《西域記》之烏仗那,其國在北印,《魏書》不言其有所交通。
其西之乾陁,即健陁羅,則為嚈哒所羁制矣。
中國東南面海,西北連陸,北方多遊牧民族,惟事侵略,西方則不然,其國多系文明之國,我之文明,能裨益彼者誠不少,彼之文明,能裨益我者亦孔多也。
近年英、俄、法、德考古家,在新疆發見古書,有與印度歐羅巴語類者,以其得之之地,名之曰焉耆語、龜茲語,焉耆語行于天山之北,龜茲語行于天山之南,予疑龜茲語為塞種語,焉耆語為烏孫等遊牧民族語,已見《秦漢史》第五章第四節。
烈維《龜茲語考》雲:據邁埃Meillet研究,其語特近意大利色特ItaloCeltes、斯拉夫Slaves、希臘Héllénes諸語,實難納諸一類語言。
與印度伊蘭語,又不相類。
中國初譯佛經,在二世紀時,其語,有非印度元文所能對照,必用龜茲語,始能解其音譯者,此文亦在《史地叢考》中。
此可見西域諸國自有其文化,非盡受之于人,而其有裨于我者為至大也。
252當時西域諸國文明富厚之情形,讀前文所述龜茲、焉耆之事,已可概見。
王國維《西胡考》曰:魏、晉以來,草木之名,冠以胡字者,其實皆西域物。
予謂不僅此。
《續漢書·五行志》曰:“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競為之,此服妖也。
”凡一種文明,由貴族傳入者,在當時恒為侈靡之事,久之,流衍于民間,則為全群之樂利矣。
此等器物、技藝,有益于我者,實亦甚深,參觀以下各章可見。
西域諸國人入中國者亦甚多。
胡本匈奴之名,久之,中國人乃以稱北方諸民族。
在匈奴之東者曰東胡,烏丸、鮮卑之先是也。
在匈奴之西者曰西胡,亦曰西域胡。
匈奴亦黃種,容貌與中國人同,一同化即不可複别,西胡則為深目高鼻之族,文化雖已交融,容貌不能驟變,魏、晉而後,胡名遂稍為所專。
既惟稱此種人為胡,則東西之名,可以不立。
此說詳見予所撰《胡考》。
在《燕石劄記》中,商務印書館本。
知此,則知西域人入中國者之多,亦知中國與西域關系之密矣。
又不特中國,北方之遊牧民族,與西胡關系亦深,此事須統觀隋、唐以後史實,方能明之,然觀第八章第三節及下節,亦可見其端倪也。
第九節 柔然突厥興亡 魏初與柔然、高車之交涉,已見第八章第三節。
《魏書·蠕蠕傳》曰:和平五年(464),宋孝武帝大明八年。
吐魯真死,子予成立,号受羅步真可汗,魏言惠也。
自稱永康元年(464)。
率部侵塞,北鎮遊軍,大破其衆。
北鎮,見第八章第三節。
皇興四年(470),宋明帝泰始六年。
予成犯塞。
車駕北讨。
諸将會車駕于女水之濱。
丁謙《魏書·外國傳補考證》雲:女水,今坤都倫河。
虜衆奔潰。
改女水曰武川。
延興五年(475),朱廢帝元徽三年。
予成求通婚聘。
大和時,複以為請。
高祖誅之。
予成雖歲貢不絕,而款約不著,婚事亦停。
九年(479),齊武帝永明三年。
予成死,子豆侖立,号伏古敦可汗,魏言恒也。
自稱大平元年(485)。
柔然實倚鐵勒以為強,故至豆侖之世,鐵勒叛而柔然遂中衰。
《魏書·高車傳》曰:先是副伏羅部為蠕蠕所役屬。
豆侖之世,蠕蠕亂離,國部分散。
副伏羅阿伏至羅與從弟窮奇,俱統高車之衆十餘萬落。
大和十一年(487),齊永明五年。
豆侖犯塞,阿伏至羅固谏,不從。
怒,率所部西叛。
至前部西北,自立為王。
車師前部,見上節。
國人号之曰侯婁匐勒,猶魏言大天子也。
窮奇号候倍,猶魏言儲主也。
二人和穆,分部而立。
阿伏至羅居北,窮奇在南。
豆侖追讨之,頻為阿伏至羅所敗,乃引衆東徙。
十四年(490),齊永明八年。
阿伏至羅遣商胡越者至京師,以二箭奉貢。
雲:“蠕蠕為天子之賊,臣谏之不從,遂叛來至此,而自豎立,當為天子讨除蠕蠕。
”高祖未之信也,遣使者于提觀虛實。
阿伏至羅與窮奇遣使者簿颉随于提來朝。
诏員外散騎侍郎可足渾長生複與于提往使。
《蠕蠕傳》曰:豆侖性殘暴好殺。
其臣侯醫垔石洛候數以忠言谏之,又勸與國通和,勿侵中國。
豆侖怒,誣石洛候謀反,殺之,夷其三族。
十六年(492),齊永明十年。
八月,高祖遣陽平王頤、左仆射陸叡并為都督,領軍斛律恒等十二将七萬騎讨豆侖。
部内高車阿伏至羅率衆十餘萬落西走,自立為王。
豆侖與叔父那蓋為二道追之。
豆侖出自浚稽山北而西,漢大初二年(105),趙破奴出朔方二千餘裡至浚稽山。
漢朔方郡,在今綏遠臨河縣境。
那蓋出自金山。
見上節。
豆侖頻為阿伏至羅所敗,那蓋累有勝捷。
國人鹹以那蓋為天所助,欲推為主。
那蓋不從。
衆乃殺豆侖母子,以屍示那蓋。
那蓋乃襲位。
那蓋号候其伏代庫者可汗,魏言悅樂也。
自稱大安元年(492)。
是時蓋魏與高車協謀,以犄蠕蠕也。
《梁書·芮芮傳》雲:永明中,為丁零所破,更為小國,而南移其居,當在此時。
其移居何地,則不可考矣。
《魏書》又雲:那蓋死,子伏圖立,号他汗可汗,魏言緒也。
自稱始平元年(506)。
正始三年(504),梁武帝天監三年。
伏圖遣使纥奚勿六跋朝獻,請求通和。
世宗不報其使。
诏有司敕勿六跋曰:“蠕蠕遠祖社侖,是大魏叛臣,往者包容,暫時通使,今蠕蠕衰微,有損疇日,大魏之德,方隆周、漢,通和之事,未容相許。
若修藩禮,款誠昭著者,當不孤爾也。
”永平元年(508),梁天監七年。
伏圖又遣勿六跋奉函書一封,井獻貂裘。
世宗不納,依前喻遣。
觀此,知魏與柔然,迄用鄰敵之禮來往,此時乘其衰弱,乃欲脅以稱臣也。
然高車旋複為柔然所破。
《高車傳》雲:窮奇後為嚈哒所殺,虜其子彌俄突等。
其衆分散,或來奔附,或投蠕蠕。
阿伏至羅長子蒸阿伏至羅餘妻,謀害阿伏至羅。
阿伏至羅殺之。
阿伏至羅又殘暴,大失衆心。
衆共殺之,立其宗人跋利延為主。
歲餘,嚈哒伐高車将納彌俄突。
253國人殺跋利延迎之。
彌俄突既立,複遣使朝貢。
世祖诏之曰:“蠕蠕、嚈哒、吐谷渾所以交通者,皆路由高昌,犄角相接。
今高昌内附,遣使迎引,蠕蠕往來路絕”雲雲。
觀此,知魏與高車協謀柔然,柔然又與嚈哒協謀高車也。
《高車傳》又曰:彌俄突尋與蠕蠕主伏圖戰于蒲類海北,今巴爾庫勒泊,在新疆鎮西縣西北。
為伏圖所敗。
西走三百餘裡。
伏圖次于伊吾北山。
伊吾,見第六章第六節。
先是高昌王麹嘉,表求内徙,世宗遣孟威迎之,至伊吾。
蠕蠕見威軍,怖而遁走。
彌俄突聞其離駭,追擊,大破之,殺伏圖于蒲類海北,割其發,送于孟威。
彌俄突此戰,可謂幸勝耳。
《蠕蠕傳》雲:伏圖死,子醜奴立,号豆羅伏跋豆伐可汗,魏言彰制也。
自稱建昌元年(555)。
熙平元年,梁天監十五年(516)。
西征高車,大破之。
禽彌俄突,殺之。
盡并叛者。
國遂強盛。
《高車傳》雲:肅宗初,彌俄突與蠕蠕主醜奴戰敗被禽,醜奴系其兩腳于驽馬之上,頓曳殺之,漆其頭為飲器。
《梁書》雲:天監中,始破丁零,複其舊土,在此時也。
然醜奴實非撥亂之主,故不久而内難複作。
《蠕蠕傳》雲:豆侖之死也,伏圖納其妻候呂陵氏,生醜奴、阿那瓌等六人。
醜奴立後,忽亡一子,字祖惠。
求募不得。
副升牟妻是豆渾地萬,年二十許,為醫巫,假托神鬼,先嘗為醜奴所信,出入去來。
乃言此兒今在天上,我能呼得。
醜奴母子欣悅。
後歲中秋,在大澤中施帳屋,齋潔七日,祈請天神。
經一宿,祖惠忽在帳中。
自雲恒在天上。
醜奴母子抱之悲喜。
大會國人,号地萬為聖女。
納為可賀敦。
授夫副升牟爵位,賜牛、馬、羊三千頭。
地萬既挾左道,亦有姿色,醜奴甚加重愛,信用其言,亂其國政。
如是積歲。
祖惠年長,其母問之。
祖惠言“我恒在地萬家,不曾上天,上天者,地萬教也。
”其母具以狀告醜奴。
醜奴言“地萬縣鑒遠事,不可不信,勿用讒言也。
”既而地萬恐懼,谮祖惠于醜奴,醜奴陰殺之。
正光初,梁武帝普通元年(520)。
醜奴母遣莫何去汾李具列等絞殺地萬。
醜奴怒,欲誅具列等。
又阿至羅侵醜奴,醜奴擊之,軍敗。
還,為母與其大臣所殺。
立醜奴弟阿那瓌。
立經十日。
其族兄俟力發示發率衆數萬以伐阿那瓌。
阿那瓌戰敗,将弟乞居伐輕騎南走歸國。
阿那瓌母候呂陵氏及其二弟,尋為示發所殺。
案豆侖之死,國人亦并殺其母,則似柔然之母可賀敦,習于幹政,蓋淺演之國,法制不立使然。
候呂陵氏蓋謀立其少子而行弑逆也。
《宋書》言芮芮僭稱大号,歲時遣使詣京師,與中國抗禮。
《朱書·芮芮傳》附《索虜傳》後。
觀其自予成以後,每主皆建年号,知其言之不誣。
至此,乃以内難故入臣于魏矣。
阿那瓌既至,魏封為朔方郡公、蠕蠕主。
阿那瓌乞求兵馬,還向本國。
诏議之。
時朝臣意有同異,或言聽還,或言不可。
領軍元叉為宰相,阿那瓌私以金百斤貨之,遂歸北。
阿那瓌東奔之後,其從父兄俟力發婆羅門率數萬人入讨示發,破之。
示發奔地豆幹,為其下所殺。
推婆羅門為主,号彌偶可社句可汗,魏言安靜也。
二年(521),梁普通二年。
二月,肅宗诏舊經蠕蠕使者牒雲具仁往喻婆羅門迎阿那瓌之意。
婆羅門殊自驕慢,無遜讓之心。
責具仁禮敬。
具仁執節不屈。
婆羅門遣大官莫何去汾、俟斤丘升頭六人将兵一千,随具仁迎阿那瓌。
五月,具仁還鎮,論彼事勢。
阿那瓌慮不敢入,表求還京。
會婆羅門為高車所逐,見下。
率十部落詣涼州歸降。
于是蠕蠕數萬,相率迎阿那瓌。
七月,阿那瓌啟雲:“投化蠕蠕二人到鎮,雲國土大亂,往往别住,疊相抄掠。
乞依前恩,賜給精兵一萬,還令督率,送臣碛北,撫定荒人。
”九月,蠕蠕後主俟匿伐來奔懷朔鎮。
見第十二章第三節。
阿那瓌兄也。
列稱規望乞軍,并請阿那瓌。
十月,錄尚書事高陽王雍等奏阿那瓌宜置吐若奚泉,在懷朔鎮北。
婆羅門宜置西海郡。
在敦煌北。
魏時蓋未能定阿那瓌,故與婆羅門俱就境内安置之也。
婆羅門尋與部衆謀叛投嚈哒,嚈哒三妻,皆婆羅門妹。
州軍讨禽之。
四年(523),梁普通四年。
阿那瓌衆大饑,入塞寇鈔。
肅宗诏尚書左丞元孚兼行台尚書持節喻之。
為其所執。
以孚自随,驅掠良口二千,公、私驿馬、牛、羊數十萬北遁。
謝孚放還。
诏李崇等率騎十萬讨之。
出塞三千餘裡,至瀚海,不及而還。
是時之阿那瓌,安能遠引;此非崇等規避,即魏史之誇辭也。
破六韓拔陵反,諸鎮相應,孝昌元年(525),梁普通六年。
春,阿那瓌率衆讨之,從武川西向沃野,武川、沃野,皆見第十二章第三節。
頻戰克捷。
阿那瓌部落既和,士馬稍盛,乃号敕連頭兵豆伐可汗,魏言把攬也。
初彌俄突之死也,其部衆悉入嚈哒。
經數年,嚈哒聽彌俄突弟伊匐還國。
伊匐複大破蠕蠕。
蠕蠕主婆羅門走投涼州。
伊匐後與蠕蠕戰,敗歸。
其弟越居殺伊匐自立。
天平中,梁中大通六年(534)至大同三年(537)。
越居複為蠕蠕所破。
伊匐子比适,複殺越居而自立。
興和中,梁大同五年(539)至八年(542)比适又為蠕蠕所破。
自是高車複衰,柔然獨雄于漠南北矣。
魏氏既亂,所以待柔然者,複異于前。
建義初,梁武帝大通二年(528)。
孝莊诏阿那瓌贊拜不言名,上書不稱臣。
東西既分,彼此競結姻好,柔然寖驕,事已見前。
然柔然是時,實已不振,遂為新興之突厥所滅。
突厥緣起,凡有數說:《周書》雲:突厥者,蓋匈奴之别種,姓阿史那氏,别為部落。
254後為鄰國所破,盡滅其族。
有一兒,年且十歲,兵人見其小,不忍殺之,乃刖其足,棄草澤中。
有牝狼,以肉飼之。
及長,與狼合,遂有孕焉。
彼王聞此兒尚在,重遣殺之。
使者見狼在側,并欲殺狼。
狼遂逃于高昌國之北山。
山有洞穴,穴内有平壤茂草,周圍數百裡,四面俱山。
狼匿其中,遂生十男。
十男長,外托妻孕,其後各有一姓,阿史那即一也。
子孫蕃育,漸至數百家。
經數世,相與出穴,臣于茹茹。
居金山之陽,為茹茹鐵工。
金山形似兜鍪,其俗謂兜鍪為突厥,遂因以為号焉。
此一說也。
又雲:或雲:突厥之先,出于索國。
在匈奴之北。
其部落大人曰阿謗步。
兄弟十七人。
其一曰伊質泥師都,狼所生也。
阿謗步等性并愚癡,國遂被滅。
泥師都既别感異氣,能征召風雨。
娶二妻,雲是夏神、冬神之女也。
一孕而生四男:其一變為白鴻。
其一國于阿輔水、劍水之間,号為契骨。
契骨,即漢之堅昆,唐之黠戛斯。
劍水,《唐書》作劍河,即《元史》之謙河,在唐努烏梁海境内,見《元史譯文證補·地理志·西北地附錄釋地下吉利吉思撼合納謙州益蘭州等處》條。
其一國于處折水。
其一居踐斯處折施山,即其大兒也。
山上仍有阿謗步種類,并多寒露,大兒為出火溫養之,鹹得全濟,遂共奉大兒為主,号為突厥,即讷都六設也。
讷都六有十妻,所生子皆以母族為姓,阿史那是其小妻之子也。
讷都六死,十母子内欲擇立一人,乃相率于大樹下共為約,曰:“向樹跳躍,能最高者即推立之。
”阿史那子年幼,而跳最高,諸子遂奉以為主,号阿賢設。
此又一說也。
《隋書》則雲:突厥之先,平涼雜胡也。
平涼,符秦郡,見第六章第三節。
後魏徙治鹑陰,在今平涼縣西南。
後周廢。
隋複置,治平高,今甘肅固原縣。
姓阿史那氏。
後魏大武滅沮渠氏,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茹茹。
世居金山,工于鐵作。
金山狀如兜鍪,俗呼兜鍪為突厥,因以為号。
下乃叙其先為鄰國所滅,惟餘一男,與狼交而生十子,後出穴臣于蠕蠕之事,與《周書》略同。
惟雲其先國于西海之上,不雲為匈奴别種,則《周書》之第一說析為二,而以出穴者為阿賢設,則轉與《周書》之第二說相溝通矣。
《北史》略同《隋書》,又列《周書》之第二說,是共得三說也。
今案諸說雖異,亦有可相溝通者。
大約突厥之先,嘗處于一海子之上;其海在高昌之西;其國為鄰國所破遁居高昌北山中;出山之後,轉徙而至平涼;沮渠氏亡,再奔茹茹;茹茹處之金山;其人工于鐵作,故為茹茹所倚重。
其國凡有十姓,孑遺一兒,與狼交而生十子之說,為其族之神話;逮居金山,鄰近本有契骨諸族,亦自有其神話,二者稍相糅合,于是阿賢設之前,更有所謂讷都六設,而其故國,亦自無名号變而有索國之稱矣。
以涼州附塞之族,播遷于漠北荒瘠之區,其能撫用其衆,稍緻盛強,固其所也。
《周書》雲:其後曰土門,其後之其字,當指阿賢設言。
《隋書》雲:有阿賢設者,率部落出于穴中,世臣茹茹。
至大葉護,種類漸強。
當後魏之末,有伊利可汗雲雲。
《唐書·西突厥傳》雲:其先讷都陸之孫吐務,号大葉護。
長子曰土門伊利可汗。
次子曰室點密,一曰瑟帝米。
瑟帝米之子曰達頭可汗,亦曰步迦可汗,始與東突厥分烏孫故地有之。
部落稍盛,始至塞上市缯絮,願通中國。
大統十一年(544),梁武帝大同十年。
大祖遣酒泉胡安諾槃陁使焉。
其國皆相慶,曰:“今大國使至,我國将興也。
”十二年(545),梁中大同元年。
土門遂遣使貢方物。
時鐵勒将伐茹茹,土門率所部邀擊,破之,盡降其衆五萬餘落。
恃其強盛,乃求婚于茹茹。
茹茹主阿那瓌大怒,使人罵辱之曰:“爾是我鍛奴,何敢發是言也?”土門亦怒,殺其使者。
遂與絕,而求婚于我。
大祖許之。
十七年(550),梁簡文帝大寶二年。
六月,以魏長樂公主妻之。
魏廢帝元年(551),梁元帝承聖元年。
正月,土門發兵擊茹茹,大破之于懷荒北。
懷荒,見第十二章第三節。
阿那瓌自殺。
其子庵羅辰奔齊。
餘衆複立阿那瓌叔父鄧叔子為主。
土門遂自号伊利可汗。
土門死,子科羅立,号乙息記可汗。
又破叔子于沃野北木賴山。
科羅死,弟俟斤立,号木汗可汗。
《隋書》雲:伊利可汗卒,弟逸可汗立。
又破茹茹。
病且卒,舍其子攝圖,立其弟俟鬥,稱為木杆可汗。
案俟鬥當作俟斤,突厥官号也。
《北史》雲:乙息記可汗舍其子攝圖,立其弟俟斤,是為木杆可汗。
乙息記與逸可汗,當即一人。
案他缽死後,攝圖繼立,以其子雍虞闾性懦,遺令立其弟處羅侯,雍虞闾使迎之,處羅侯曰:“我突厥自木杆可汗以來,多以弟代兄,以庶奪嫡,失先祖之法,不相敬畏,汝當嗣位,我不憚拜汝也,”則弟兄相及,似始木杆,乙息記似以從《周書》作土門子為是。
俟斤,一名燕都,性剛暴,務于征伐。
乃率兵擊鄧叔子,滅之。
叔子以其餘燼來奔。
俟斤又西破嚈哒,東走契丹,北并契骨,威服塞外諸國。
其地:東自遼海以西,西至西海,萬裡;南自沙摸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裡,皆屬焉。
俟斤部衆既盛,乃遣使請誅鄧叔子等。
大祖許之,收叔子以下三千人,付其使者,殺之于青門外。
此事據《北史·蠕蠕傳》,在西魏恭帝二年(555),齊文宣之天保六年也。
梁敬帝紹泰元年(555)。
《北史》又雲:天保三年(552),阿那瓌為突厥所破,自殺。
其大子庵羅辰,及瓌從弟登注俟利,登注子庫提,并擁衆奔齊。
其餘衆立注次子鐵伐為主。
四年(553),齊文宣送登注及子庫提還北。
鐵伐尋為契丹所殺。
其國人仍立登注為主。
又為大人阿富提等所殺。
其國人複立庫提為主。
是歲,複為突厥所攻,舉國奔齊。
文宣乃北讨突厥,迎納蠕蠕,廢庫提,立庵羅辰為主。
緻之馬邑川。
親追突厥于朔方。
突厥請降,許之而還。
于是蠕蠕貢獻不絕。
五年(554),三月,庵羅辰叛,文宣親讨,大破之。
庵羅辰父子北遁。
四月,寇肆州,帝自晉陽讨之,至恒州黃瓜堆,虜散走。
五月,帝又北讨。
六月,蠕蠕帥部衆東徙,将南侵,帝帥輕騎邀擊。
蠕蠕聞而遠遁。
六年(555),又親讨蠕蠕,至沃野。
是後遂無記事,其時恰與鄧叔子之死同年,蓋柔然自是遂亡矣。
255其國運,亦可謂與後魏相終始也。
齊文宣與柔然之交涉,可參看第十四章第二節。
是時周人之計,蓋欲助突厥以傾柔然,齊人則與之相反,欲輔柔然以拒突厥。
然柔然卒不可輔,于是突厥強而周、齊二國,複不得不傾心以奉之矣。
《周書》雲:時與齊人交争,戎車歲動,故每連結之以為外援。
初魏恭帝世,俟斤許進女于大祖,契未定而大祖崩。
尋而俟斤又以他女許高祖。
未及結納,齊人亦遣求婚。
俟斤貪其币厚,将悔之。
诏遣涼州刺史楊薦、武伯王慶等往結之。
慶等至,谕以信義。
俟斤遂絕齊使而定婚焉。
仍請舉國東伐。
其事已見第十四章第六節。
楊忠言于高祖曰:“突厥甲兵惡,爵賞輕,首領多而無法令,何謂難制馭?正由比者使人,妄道其強盛,欲令國家厚其使者,身往重取其報。
以臣觀之,前後使人,皆可斬也。
”高祖不納。
周朝是時之畏葸,亦可雲甚矣。
保定五年(565),陳文帝天嘉六年。
诏陳公純等往逆女。
天和二年(567),陳廢帝光大元年。
陳公純等至,俟斤複貳于齊。
會有風雷變,乃許純等以後歸。
俟斤死,弟他缽可汗立。
自俟斤以來,其國富強,有陵轹中夏志。
朝廷既與和親,歲給缯、絮、錦采十萬段。
突厥在京師者,又待以優禮,衣錦食肉者,常以千數。
齊人懼其寇掠,亦傾府藏以給之。
他缽彌複驕傲,至乃率其徒屬曰:“但使我在南兩個兒孝順,何憂無物邪?”齊滅,他缽立高紹義,已見第十四章第八節。
周武帝欲讨之,會死,見第十五章第一節。
直至隋文帝出,乃加以懲創焉。
第十節 東北諸國 鮮卑之衆,當五胡擾亂時,幾盡相率而入中國,然仍有遺留于今熱河境内者,時曰奚、契丹。
《魏書》曰:庫莫奚之先,東部宇文之别種也。
初為慕容元真所破,遺落者竄匿松漠之間。
今熱河境内,古有一大松林。
白烏庫吉雲:此松林以巴林部為中心,東北及阿爾沁部、劄魯特部,西南及克什克騰部。
案巴林旗為今林西、林東二縣地,阿爾沁為天山設治局地,劄魯特為開魯縣及魯北設治局地,克什克騰為經棚縣地。
白鳥氏說,見所著《地豆幹及溜考》,在《東胡民族考》中,方壯猷譯,商務印書館本。
又雲:契丹,在庫莫奚東,異種同類,俱竄于松漠之間。
登國中,大破之。
遂逃迸,與奚分背。
經數十年,稍滋蔓,有部落于和龍之北數百裡。
和龍,見第五章第二節。
奚:高宗、顯祖世,歲緻名馬、文皮。
高祖初,遣使朝貢。
大和四年(480),齊高帝建元二年。
辄入塞内,辭以畏地豆幹鈔掠。
诏書切責之。
二十二年(498),齊明帝永泰元年。
入寇安州,見第十二章第二節。
營、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燕、幽皆見第十二章第一節。
三州兵擊走之。
後複款附。
每求入塞交易。
诏曰:“庫莫奚去大和二十一年(497)以前,與安、營二州邊民參居,交易往來,并無疑貳。
至二十二年(498)叛逆以來,遂爾遠竄。
今雖款附,猶在塞表。
不容依先任其交易,事宜限節。
交市之日,州遣上佐監之。
”自是已後,歲常朝獻,至于武定末梁武帝大清三年(549)。
不絕。
《周書》雲:其衆分為五部:一曰辱纥主,二曰莫賀弗,三曰契箇,四曰木昆,五曰室得。
每部置俟斤一人。
有阿會氏,最為豪帥,五部皆受其節度。
役屬于突厥,而數與契丹相攻。
大統五年(539),梁武帝大同五年。
遣使獻其方物。
契丹:《魏書》雲:多為寇盜。
真君以來,真君元年(440),宋文帝元嘉十七年(440)。
歲貢名馬。
顯祖時,使莫弗纥何辰奉獻,得班飨于諸國之末。
于是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絜部、黎部、吐六于部等,各以其名馬、文皮,入獻天府。
遂求為常。
皆得交市于和龍、密雲之間。
密雲,後魏縣,并置郡,今河北密雲縣。
貢獻不絕。
大和三年(479),齊高帝建元元年。
高句麗竊與蠕蠕謀,欲取地豆幹以分之,契丹懼其侵轶,其莫弗賀勿幹率其部落車三千乘、萬餘口,驅徙雜畜,求入内附。
止于白狼水東。
白狼水,今大淩河。
自此歲常朝貢。
後告饑,高祖矜之,聽其入關市籴。
及世宗、肅宗時,恒遣使貢方物。
至齊受禅常不絕。
齊文宣征之,已見第十四章第二節。
案奚、契丹之處境,頗似漢世之烏丸,故能漸次開化,至唐末遂為名部也。
自奚、契丹而東北,以失韋及勿吉為大宗。
《魏書》雲:失韋國,《北史》作室韋,雲室或作失,《隋》、《唐書》皆作室韋。
在勿吉北千裡。
路出和龍。
北千餘裡,入契丹國。
又北行十日至啜水。
又北行三日,有蓋水。
《北史》作善水。
又北行三日,有犢了山。
其山高大,周回三百餘裡。
又北行三日,有大水,名屈利。
又北行三日,至刃水。
又北行五日,到其國。
有大水從北而來,廣四裡餘,名捺水。
捺水,舊以嫩江釋之。
白鳥庫吉《失韋考》雲:啜水,今綽爾河。
屈利水,今嫩江。
捺水,今黑龍江。
失韋在和龍北千餘裡,又二十七日程,假日行百裡,則在今朝陽北三千七百餘裡,當在今愛珲、海蘭泡境。
案《魏書》所述,全程皆北行,如是說則變為東行,古人鄉方,縱不審谛,不應大誤至此。
且此荒漠之境,必不能日行百裡。
此捺水,即勿吉使者至中國乘船溯難河西上之難河,見下。
勿吉使者自難河入大沵河,大沵河今洮兒河,難河明為今嫩江,失韋之地,不過在今黑龍江南境耳。
白鳥氏之作,亦在《東胡民族考》中。
語與庫莫奚、契丹、豆莫婁國同。
頗有粟、麥及穄。
惟食豬、魚,養牛、馬。
俗又無羊。
夏則城居,冬逐水草。
武定二年(544),梁大同十年。
始遣使獻其方物。
迄武定末,貢使相尋。
及齊受禅,亦歲時朝聘。
地豆幹,在室韋西千餘裡。
白鳥氏《地豆幹及溜考》雲:此國即唐時之溜,與鐵勒十五部之白霫有别。
256其地北以洮兒河與烏洛侯接;南以西喇木倫連奚契丹;東隔沙陀,與高句麗屬地夫餘鄰;西以興安嶺與柔然接壤。
多牛、羊,出名馬。
無五谷,惟食肉酪。
延興二年(472),宋明帝泰豫元年。
八月,遣使朝貢。
至于大和六年(482),齊高帝建元四年。
貢使不絕。
十四年(490),齊武帝永明八年。
頻來犯塞,诏陽平王頤擊走之。
自後時朝京師。
迄武定末,貢使不絕。
《魏書》本傳。
及齊受禅,亦來朝貢。
《北史》本傳。
烏洛侯國,在地豆幹之北。
其國西北有完水,東北流,合于難水。
其地小水,皆注于難,東入于海。
又西北二十日行,有于己尼大水,所謂北海也。
完水、于己尼大水,皆見第三章第八節。
世祖真君四年(443),宋元嘉二十年。
來朝,稱其國西北有國家先世舊墟,已見第三章第八節。
其土下濕,多霧氣而寒。
冬則穿地為室,夏則随原阜畜牧。
多豕。
有谷、麥。
無大君長。
部落莫弗,皆世為之。
民尚勇,不為奸竊,好獵射。
《魏書》本傳。
此今吉、黑二省西境之情形也。
《晉書》雲:肅慎氏,一名挹婁。
在不鹹山北。
去夫餘可六十日行。
東濱大海,西接寇漫汗國,未詳。
北極弱水。
今松花江。
其土界廣袤數千裡。
居深山窮谷。
其路險阻,車馬不通。
夏則巢居,冬則穴處。
父子世為君長。
無文墨,以言語為約。
有馬不乘,但以為财産而已。
無牛、羊,多畜豬,食其肉,衣其皮,績毛以為布。
無井、竈,作瓦鬲受四五升以食。
坐則箕踞。
以足挾肉而啖之。
得凍肉,坐其上,令暖。
土無鹽、鐵。
燒木作灰,灌取汁而食之。
俗皆編發。
以布作襜,徑尺餘,以蔽前後。
貴壯而賤老,性兇悍,以無憂哀相尚。
父母死,男子不哭,哭者謂之不壯。
相盜竊,無多少皆殺之,案此蓋謂異部之間。
故雖野處而不相犯。
有石砮、皮骨之甲。
檀弓三尺五寸,楛矢長尺有咫。
其國東北有山出石,其利入鐵。
将取之,必先祈神。
周武王時,獻其楛矢、石砮。
逮于周公輔成王,複遣使入貢。
爾後千餘年,雖秦、漢之盛,莫之緻也。
及文帝作相,魏景元末,來貢楛矢、石砮、弓、甲、貂皮之屬。
魏帝诏歸于相府。
賜其王傉雞錦、罽、絲、帛。
至武帝元康初,複來貢獻。
元帝中興,又詣江左,貢其石砮。
至成帝時,通貢于石季龍。
事亦見第五章第五節。
《宋書·高句麗傳》曰:大明三年(459),獻肅慎氏楛矢、石砮。
《魏書·勿吉傳》曰:舊肅慎國也。
邑落自有君長,不相統一。
其人勁悍,于東夷最強。
言語獨異。
常輕豆莫婁等國,諸國亦患之。
自和龍北二百餘裡,有善玉山。
山北行十三日,至祁黎山。
又北行七日,至如洛瓌水。
水廣裡餘。
見第八章第三節。
又北行十五日,至大魯水。
即大沵河。
又東北行十八日,到其國。
國有大水,闊三裡餘,名速末水。
今松花江。
其地下濕。
築城穴居。
屋形似冢,開口于上,以梯出入。
257其國無牛,有車馬。
案此較諸晉時之有馬而不乘,已有進矣。
佃則耦耕。
車則步推。
有粟及麥、穄。
俗以人溺洗手面。
頭插虎、豹尾。
善射獵。
弓長三尺。
箭長尺二寸,以石為镞。
常七八月造毒藥傅箭镞,射禽獸,中者便死。
煮藥毒氣,亦能殺人。
延興中,宋明帝泰始七年(271)至廢帝元徽三年(475)。
遣使乙力支朝獻。
大和初,大和元年(477),宋順帝升明元年。
又貢馬五百匹。
乙力支稱初發其國,乘船溯難河西上。
至大沵河,沉船于水,南出陸行。
渡洛孤水。
即如洛瓌水。
從契丹西界達和龍。
自雲:其國先破高句麗十落,密共百濟謀從水道并力取高句麗,遣乙力支奉使大國,請其可否。
诏敕三國同是藩附,宜共和順,勿相侵擾。
乙力支乃還。
從其來道,取得本船,泛達其國。
九年,齊武帝永明三年(485)。
複遣使侯尼支朝獻。
明年,複入貢。
其旁有大莫盧國、覆鐘國、莫多回國、庫婁國、素和國、具弗伏國、匹黎爾國、拔大何國、郁羽陵國、庫伏真國、魯婁國、羽真侯國,前後各遣使朝獻。
大和十二年(588),齊永明六年。
勿吉複遣使貢楛矢、方物于京師。
迄于正光,梁武帝普通元年(520)至五年(524)。
貢使相尋。
爾後中國紛擾,頗或不至。
興和二年(540),梁武帝大同六年。
六月,遣使石久雲等貢方物。
至于武定梁大同九年(543)至簡文帝大寶二年(551)。
不絕。
《北史》雲:以至于齊,朝貢不絕。
案勿吉,《隋書》作靺鞨,258雲:其渠帥曰大莫弗瞞咄,靺鞨二字,疑仍瞞咄之異譯。
明世,滿洲人自稱其酋長曰滿住,明人誤為部族之稱,滿人亦即以為國名,而改其字為滿洲,說見日本稻葉君山《清朝全史》及孟森《心史史料》。
滿住亦即瞞咄,白鳥氏《室韋考》雲:乃蒙古語Baghatur義為勇士,勇猛。
之轉音,突厥語Batur之對音。
至其民族之名,則自為肅慎,即後世所謂女真。
秦、漢之盛莫之緻,蓋為夫餘所隔?故晉世夫餘亡而肅慎複通矣。
此今吉林省東境之情形也。
《晉書》又雲:裨離國,在肅慎西北,馬行可二百日。
領戶二萬。
養雲國,去裨離馬行又五十日。
領戶二萬。
寇莫汗國,去養雲國又百日行。
領戶五萬餘。
一群國,去莫汗又百五十日。
計去肅慎五萬餘裡。
其風俗、土壤并未詳。
泰始三年(267),各遣小部獻其方物。
述此等國之裡程,自不免于恢侈,然其國必當在今西伯利亞境内也。
又雲:至大熙初,複有牟奴國帥逸芝、惟離模盧國帥沙支臣芝、于離末利國帥加牟臣芝、蒲都國帥因末、繩餘國帥馬路、沙婁國帥钐加,各遣正副使詣東夷校尉何龛歸化。
此等國并不能知其所在,然其相距當較近也。
《三國·魏志·韓傳》:弁辰亦十二國,又有諸小别邑,各有渠帥,大者名臣智,臣芝疑與臣智一語;又句麗五族:曰涓奴部、絕奴部、順奴部、灌奴部、桂婁部,亦與牟奴、沙婁之名相似;則此諸國或麗、韓族類。
與羌同居之月氏,皆為羌所化。
其處境閉塞,故其文明程度甚低。
然四塞之區,外兵罕至,故其處境實甚寬閑,從古不聞遷徙。
與謂昭武諸國,系此等月氏餘種,遷徙而去,似不如謂為月氏西遷之後,更遭破敗,乃離析而成此諸國之為得也。
嚈哒,《梁書》謂之滑國,其緣起史甚茫昧。
251《梁書·滑國傳》雲:車師之别種也。
漢永建元年(126),八滑從班勇擊北虜有功,勇上八滑為後部親漢侯。
事見《後書·西域車師傳》。
自魏、晉以來,不通中國。
至天監十五年(516),其王厭帶夷栗陁始遣使獻方物。
普通元年(520),又遣使獻黃師子、白貂裘、波斯錦等物。
七年(526),又奉表貢獻。
元魏之居桑乾,見第四章第二節。
滑猶為小國,屬芮芮。
後稍強大。
征其旁國波斯、盤盤、《宋書》芮芮附《索虜傳》後,雲:其東有盤盤國、趙昌國,渡流沙萬裡,即此國也。
《西突厥史料》雲:“盤盤南海國名,不應列入西域諸國之間,疑有錯簡,”誤。
罽賓、焉耆、龜茲、疏勒、姑墨、今阿克蘇縣。
于阗、句盤疑即渴槃陀,今蒲犁縣。
等國,開地千餘裡。
案滑國距車師甚遠,果其本居後部,其遷徙而西,安得一無事迹可見?《梁書》又有白題國,雲:其先蓋匈奴之别種胡也。
漢灌嬰與匈奴戰,斬白題騎一人。
今在滑國東,去滑六日行,西極波斯,其可疑亦與滑國同。
今案《裴子野傳》雲:西北徼外,有白題及滑國,遣使由岷山道入貢。
白題入貢,事在普通三年(522),見本傳。
此二國曆代弗賓,莫知所出。
子野曰:“漢颍陰侯斬胡白題将一人,服虔《注》曰:白題胡名也;又漢定遠侯擊虜,八滑從之,此其後乎?”時人服其博識。
然則以滑國為八滑之後,特穿鑿附會之談,作史者據為典要,傎矣。
《梁書》又有末國,雲:“漢世且末國也,北與丁零,東與白題,西與波斯接,”其地理亦全然不合。
丁謙《梁書·夷貉傳考證》謂即米國,說頗似之,乃因末字附會為且末,亦裴子野之智也。
《滑國傳》雲:少女子,兄弟共妻。
《魏書·嚈哒傳》雲:其俗兄弟共一妻。
夫無兄弟者,其妻戴一角帽,若有兄弟者,依其多少之數,更加角焉。
《隋書·挹怛傳》略同。
《梁書》雲:頭上刻木為角,長六尺,以金銀飾之。
一妻多夫之俗,較一夫一妻、一夫多妻為少,苟其有之,必同族也。
《嚈哒傳》雲:大月氏之種類也。
《隋書》同。
亦曰高車之别種。
其原出于塞北,自金山而南。
金山,今阿爾泰山。
與《梁書》以滑國為八滑之後,同一無據。
《通典·邊防典》雲:按劉瑾《梁典》,滑國姓嚈哒,後裔以姓為國号,轉訛又謂之挹怛焉。
《注》雲:其本原:或雲車師之種,或雲高車之種,或雲大月氏之種。
又韋節《西蕃記》雲:親問其國人,并自稱挹阗。
又按《漢書》:陳湯征郅支,康居副王挹阗鈔其後,則此或康居之種類。
然傳自遠國,夷語訛舛,年代綿邈,莫知根實,不可得而辨也。
以挹怛為康居之後,正與裴子野之智同。
韋節親聞,說自可據。
因此知哒怛二字,音與阗同;于邑雙聲,于于同字;嚈哒、挹怛,殆于阗之異譯也。
其王名厭帶夷栗陁,厭帶蓋其姓。
《唐書·地理志》:突厥羁縻州葛邏州,以葛邏挹怛部置,蓋挹怛餘衆,屬于葛邏者也。
《西突厥史料》第四篇雲:五世紀中葉,嚈哒居烏浒河域,漸強大,為波斯大敵。
四百八十四年,其王Akschounwar,大敗波斯,波斯王Pirouz戰死。
此王在ThéophanedeByzance著述中,名Ephthalanos。
彼謂嚈哒Hephthalites之名,即出此王。
《梁書·滑國傳》:其王厭帶夷栗陁。
《唐書》雲:嚈哒王姓也,後裔以姓為國。
合此三證,知嚈哒之稱,惟見于五世紀末年之故。
蓋以适當Akschounwar戰勝之後,此王之姓,不作Hephthal,即作Hethailit也。
案四百八十四年,為齊武帝永明二年(484)。
據《梁書·諸夷傳》所載:滑國法俗,有類于阗者三焉:王與妻并坐接客,一也。
滑女人被裘,于阗婦人皆辮發,衣裘袴,二也。
《滑傳》雲:其跪一拜而止,此事無甚足異,史家未必特著其文,《于阗傳》雲:其人恭,相見則跪,其跪則一膝至地,疑《滑傳》文有訛誤,其俗實與于阗同,此非東夷之拜則曳一足,乃古武坐緻右憲左之類。
三也。
又《渴盤陁傳》雲:風俗與于阗相類,着長身小袖袍、小口褲,而《滑傳》亦雲:着小袖長身袍。
又《高昌傳》雲:着長身小袖袍、缦裆褲,《武興傳》雲:長身小袖袍、小口袴;則此為甘肅南境之通俗,蔓延于南山之北,蔥嶺之西。
《芮芮傳》亦雲:小袖袍、小口袴、深雍靴。
靴為胡俗,小袖袍、小口袴,或受諸高昌等。
滑,“言語待河南人譯然後通,”《梁書》本傳。
又雲:無文字,以木為契,與旁國通,則使旁國胡為胡書,此亦足證謂其出于車師、高車、月氏等之誤,諸國皆久與文明之國接,非複刻木為契者矣。
《魏書》雲:其語與蠕蠕及高車諸胡不同,又足證其非同族。
其來又自岷山道,其故居所在,自略可推測。
一妻多夫,易行女系,女系固非即女權,然女權究易昌大,且女子易為族長,因此亦易為國主。
《魏書·吐谷渾傳》雲:北又有女王國,以女為主,人所不知,其傳雲然,謂女王國在吐谷渾北,顯有訛誤。
或北為誤字,或系編次之誤,或則傳寫簡錯。
此條若不在此處,則“北又有”之文,非謂其在吐谷渾之北矣。
《北史》雲:白蘭西南二千五百裡,隔大嶺,又度四十裡海,有女王國,與其《西域傳》謂于阗南去女國二千裡,《隋書·女國傳》謂其在蔥嶺之南者相符,其地蓋在今後藏。
此女國在後藏境,而西川之西。
尚有一女國。
在唐西山八國中。
西山八國:曰女,曰诃陵,曰南水,曰白狗,曰逋租,曰弱水,曰清遠,曰咄霸。
見《唐書·韋臯傳》,雲皆因臯請入朝。
據《舊書·本紀》,事在德宗貞元九年(793),惟雲六蠻,無清遠、咄霸,蓋二國之附在後也。
又诃陵作哥鄰。
《北史》言女國土著,宜桑麻,熟五谷。
而《魏書》言嚈哒無城邑,依随水草,以氈為屋,夏遷涼土,冬逐暖處。
《梁書》亦雲:滑無城郭,氈屋為居,東向開戶。
蓋藏地一妻多夫之族,有耕農,有遊牧,遊牧者遷徙較易,北出天山南路,先陷于阗,乃越蔥嶺而西,至于《魏書》所雲嚈哒之都拔底延城。
巴達克山之異譯。
謂之滑國者?《唐書·地理志》:大汗都督府,以嚈哒部活路城置,此即《西域記》之活國,Aboulféda地志雲:為吐火羅都城,舊為嚈哒國,《西突厥史料》第三篇。
梁武帝時其主蓋居焉,而以其名自通,故《梁書》稱為滑國也。
《梁書》又有周古柯、呵跋檀、胡密丹三國,周古柯,未詳。
呵跋檀,或雲即渴盤陁。
胡密丹,即護蜜。
雲皆滑旁小國。
普通元年(520),使使随滑來獻方物,又雲:凡滑旁之國,衣服、容貌,皆與滑同,蓋其相率俱出者。
此國之強盛,蓋當南北朝之初。
《魏書》言:西域康居、于阗、沙勒、即疏勒。
安息,及諸小國三十許,皆役屬之。
《周書》雲:于阗、安息等大小二十餘國皆役屬之。
《朱居波》、沙畹雲:今哈爾噶裡克Karghalik,見《西突厥史料》第二篇。
《傳》雲:役屬嚈哒。
《渴盤陁》、《傳》雲:附于嚈哒。
《缽和》、《傳》雲:亦為嚈哒所統。
《賒彌》《傳》雲:亦附嚈哒。
《傳》言其皆臣附焉。
《乾陁傳》雲:乾陁,即健駝羅。
本名業波,為嚈哒所破,因改焉。
其王本是敕勒,臨國已三世矣,蓋嚈哒所樹置也。
焉耆見破,事已見前。
嚈哒又與柔然合從,以攻高車,事見下節。
皆可見其威力之廣:其破亡在南北朝之末。
《周書》雲:大統十二年(546),梁武帝中大同元年。
遣使獻其方物。
魏廢帝二年(553),梁元帝承聖二年。
明帝二年(559),陳武帝永定三年。
并遣使來獻。
後為突厥所破,部落分散,職貢遂絕。
其事當在陳文帝之世也。
《西突厥史料》第四篇雲:“突厥既滅蠕蠕,嚈哒失一大外援。
波斯王KhosrouAnouschirwan,欲雪其祖敗亡之恥,乃娶突厥可汗女,與盟,共謀嚈哒。
陀拔Tabari《紀年》雲:Sindjibou,為突厥最勇健之可汗,統軍最衆。
敗嚈哒而殺其王者,即此人。
彌南Ménandre《希臘史殘卷》,謂Silziboul與嚈哒戰甫終,即宣告将往擊Avares,事在五百六十二年。
又謂五百六十八年,Dizaboul可汗使告嚈哒已滅。
則嚈哒之滅,應在五百六十三至五百六十七年。
”案五百六十三年,乃陳文帝天嘉四年(563),五百六十七年,則陳廢帝光大元年(567)也。
嚈哒滅亡之年,東西史籍相合。
Silziboul與Dizaboul即系一人,沙畹雲:即《隋書》之室點密,見下節。
在《魏書》所雲第三、第四兩域中,引起軒然大波者,似為匈奴。
《魏書·悅般傳》雲:在烏孫西北。
其先,匈奴北單于之部落也。
為窦憲所逐。
北單于度金微山,西走康居。
其羸弱不能去者,住龜茲北。
地方數千裡,衆可二十餘萬。
涼州人猶謂之單于王。
其風俗、言語,與高車同,而其人清潔于胡。
俗翦發齊眉,以醍醐塗之,昱昱然光澤。
日三澡漱,然後飲食。
與蠕蠕結好。
其王嘗将數千人入蠕蠕國,欲與大檀相見。
入其界百餘裡,見其部人不浣衣,不絆發,婦人舌舐器物。
王謂其從臣曰:“汝曹诳我,入此狗國中。
”乃馳還。
大檀遣騎追之,不及。
自是相仇雠,數相征讨。
真君九年(448),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
遣使朝獻。
并送幻人,稱能割人喉脈令斷,擊人頭令骨陷,皆血出,或數升,或盈鬥,以草藥内其口中,令嚼咽之,須臾血止,養創一月複常,又無瘢痕。
世祖疑其虛,乃取死罪囚試之,皆驗。
雲中國諸名山,皆有此草。
乃使人受其術而厚遇之。
是歲,再遣使朝貢,求與官軍東西齊契讨蠕蠕。
世祖嘉其意,命中外諸軍戒嚴,以淮南王他為前鋒,襲蠕蠕。
仍诏有司:以其鼓舞之節,施于樂府。
自是每使貢獻。
案漢世西北諸國,大者曰康居,曰大宛,曰烏孫,曰奄蔡。
《後漢書》無康居傳。
《晉書》有之,雲:在大宛西北,可二千裡。
與粟弋、伊列鄰接。
其王居蘇薤城。
泰始中,其王那鼻遣使上封事,并獻方物。
蘇薤城乃史國之都,為康居小王故地,洪氏鈞謂“是昭武之分王,非康居之統主,蘇薤在大宛西不及二千裡,《晉書》但引《史記》,而不知與己說剌缪,”《元史譯文證補·西北古地考康居奄蔡》。
其說良是。
然則康居舊國已亡。
大宛,《晉書·傳》雲:其國“有大小七十餘城。
大康六年(285),武帝遣使楊颢拜其王藍廋為大宛王。
卒,其子摩之立,遣使貢汗血馬。
”似尚為泱泱大風。
然自此而後,亦無聞焉。
烏孫惟《魏書》有傳,雲:“其國數為蠕蠕所侵,西徙蔥嶺山中,無城郭,随畜牧,逐水草,”則更微不足數矣。
悅般之地,自龜茲之北至烏孫西北,蓋苞巴勒哈什湖而抵鹹海。
自此以西北,亦更無強部。
故或謂“《後書》無康居傳者,其地已入悅般也。
《後書》有粟弋國,又有嚴國,在奄蔡北,奄蔡,改名阿蘭聊國,皆雲屬康居,即屬于匈奴矣。
”《三國·魏志·四裔傳注》引《魏略》:烏孫、康居,本國無增損也。
北烏伊别國,在康居北。
又有柳國;又有岩國;又有奄蔡國,一名阿蘭;皆與康居同俗。
西與大秦,東南與康居接。
故時羁屬康居,今不屬也。
說亦可通。
《魏書》:“粟特國,在蔥嶺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溫那沙,居于大澤,在康居西北,先是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至王忽倪已,三世矣。
”此亦一匈奴戰勝攻取之迹。
然若是者甚寥寥,何也?今案匈奴是時,兵鋒蓋深入歐洲,故在亞洲,其可見之戰功甚少也。
洪氏鈞又雲:《魏書》以粟特即奄蔡。
《後漢書》分粟弋、奄蔡為二,曰栗弋國屬康居。
《通典》以粟弋即粟特,而亦與奄蔡分為二國。
且曰粟弋附庸小國,四百餘城。
似非一國。
《元史類編·西域傳》引《十三州志》雲:奄蔡、粟特,各有君長,而魏收以為一國,誤矣。
《漢書·陳湯傳》:郅支單于遣使責阖蘇、大宛諸國歲遺。
師古曰:胡廣雲:康居北可一千裡,有國名奄蔡,一名阖蘇,然則阖蘇即奄蔡也。
《史記正義》引《漢書解诂》曰:奄蔡即闱蘇也。
名稱互岐,諸說不一,折衷考異,爰采西書。
當商、周時,古希臘國人已至黑海,行舟互市,築室建城。
秦、漢之時,羅馬繼之。
故亞洲西境部族,播遷歐洲者,惟希臘、羅馬古史,具載梗概。
今譯其書,謂裡海以西,黑海以北,先有辛卑爾族居之,蓋東方種類,城郭而兼遊牧者。
厥後有粟特族,越裡海北濱,自東而西,奪辛卑爾地。
辛卑爾人四散。
大半竄于今之德、法、丹、日等地。
有衆入羅馬,為羅馬擊殺無遺。
東漢時,有郭特族人,亦自東來。
其王曰亥耳曼。
粟特族人敗潰不複振。
晉時,匈奴西徙。
其王曰阿提拉。
用兵如神,所向無敵。
亥耳曼自殺。
其子威尼達爾,率郭特人西竄,召集流亡,别立基業。
阿提拉複引而西。
戰勝攻取,威震歐洲。
羅馬亦憚之。
立國于今馬加之地。
希臘、羅馬、郭特之人,多為其所撫用。
與西國使命往來,壇坫稱盛。
有詩同歌詠,皆古時匈奴文字。
羅馬史稱阿提拉仁民愛物,信賞必罰。
在軍中,與士卒同甘苦。
子女玉帛,一不自私。
鄰國貢物分頒其下。
筵宴使臣以金器皿,而自奉儉約,樽簋以木。
将士被服飾金,而己則惟衣皮革。
是以遐迩鹹服,人樂為用。
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451),阿提拉西侵佛郎克部。
羅馬大将峨都思,率郭特、佛郎克等衆禦之。
戰于沙隆之野,兩軍死者五十萬人。
阿提拉敗歸。
南侵羅馬,毀數城而去。
尋卒,諸子争立,國内亂,遂為羅馬所滅。
當郭特之未侵粟特也,有部落曰耶仄亦,居裡海西,高喀斯山北,亦東來族類,而屬于粟特。
厥後郭特、匈奴,相繼攘逐,獨耶仄亦部河山四塞,恃險久存。
後稱阿蘭,亦曰阿蘭尼;又曰阿思,亦曰阿蘭阿思;皆見東羅馬書。
今案耶仄亦即漢奄蔡,元阿速。
昔時俄羅斯人稱阿速曰耶細,為耶仄亦變音。
阿速于明後始為俄羅斯所并,享國之久,可謂罕見。
奄蔡一國,粟特一國,一為大部,一為附庸,《後漢書》、《通典》、《十三州志》說合。
其曰粟弋者?僅一粟字,嫌切音未足,因增弋字,當作粟弋特而删特字也。
其曰阖蘇者?阖字為啟口時語助之音,西方文字,往往而有。
戰國時希臘人海洛犢特之書,其言粟特,音如阖蘇,故知是也。
郭特之名,華書無征,《魏書·粟特傳》:“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傳至王忽倪已三世,稽其時序,似即郭特王亥耳曼自戕之事,而不合者多,難于論定。
”案近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夏德氏Hirth,考定忽倪已即Hernae,實阿提拉少子繼為芬王者。
忽倪已以文成時通好于魏,文成在位,當西曆四百五十二年至四百五十六年,忽倪已之即位,則在四百五十二年也。
然則匈奴雖深入歐洲,其于亞洲西北,固未嘗不陸詟而水栗矣。
特以大體言之,則是時之匈奴,已稍為西胡所同化,非複好鬥嗜殺之民族矣。
然亞洲西北,固猶為其所羁制。
此等情形,蓋曆晉、南北朝之世,未之有改,直至其末葉突厥興而始一變也。
西域諸國,見于《魏書》者,除前所述外,尚有且末、都且末城,今且末縣。
後役屬鄯善。
蒲山、故皮山。
居皮城,今皮山縣。
後役屬于阗。
悉居半、故西夜國,一名子合。
治呼犍谷,在今葉城縣南。
權于摩、故烏秅。
居烏秅城,今巴達克山。
渠沙、居故莎車城,今莎車縣。
且彌、都天山東于大谷。
此漢之西且彌,在今呼圖壁河至瑪納斯河間。
本役屬車師。
姑默、居南城,即姑墨,見上。
役屬龜茲。
溫宿、居溫宿城,見上。
役屬龜茲。
尉頭、居尉頭城,見上。
役屬龜茲。
者至拔、都者至拔城,在疏勒西。
迷密、都迷密城,在者至拔西。
悉萬斤、都悉萬斤城,見上。
忸密、都忸密城,在悉萬斤西,見上。
洛那、即破洛那,見上。
伏盧尼、都伏盧尼城,在波斯北。
色知顯、都色知顯城,在悉萬斤西北。
伽色尼、都伽色尼城,在悉萬斤南。
薄知、都薄知城,在伽色尼南。
牟知、都牟知城,在忸密西南。
阿弗大汗、都阿弗大汗城,在忸密西。
呼似密、都呼似密城,在阿弗大汗西。
案此國即唐之火尋,見上。
諾色波羅、都波羅城,在忸密南。
案此國即唐之那色波,亦曰小史,在佉沙西百五十裡。
早伽至、都早伽至城,在忸密西。
伽不單、都伽不單城,在悉萬斤西北。
者舌、見上。
阿鈎羌、在莎車西南。
波路、見上。
罽賓,都善見城,見上。
吐呼羅、沙畹雲:在巴達克山。
見所著《大月氏都城考》,在《史地叢考》中。
副貨、東至阿副使且國,西至沒誰國,中間相去一千裡。
南有連山,不知名。
北至奇沙國,相去一千五百裡。
其所在并所接之國均未詳。
或雲:奇沙即佉沙。
波知、在缽和西南。
缽盧勒。
在賒彌東。
或通朝貢,或否。
其國名多與都城同,蓋本一城之主,盛時則能自通中國,衰即隸屬于人矣。
大秦,《晉書》、《魏書》皆有傳。
《晉書》雲:武帝大康中,其王遣使貢獻,《魏書》僅襲前史之文,無事迹,蓋自大康後無往還。
是時安息微而波斯之薩山朝興。
《魏書》雲:神龜中,梁武帝天監十七(518)、十八年(519)。
遣使上書貢物,自此每使貢獻。
而安息之名亦仍存,在蔥嶺西,都蔚搜城。
北與康居,西與波斯相接。
在大月氏西北。
丁謙《魏書·西域傳考證》雲:“巴而特亡後,尚有一小國,在裡海南山中。
大食先滅波斯,後滅此國。
據此,安息國即《唐書》所謂陀拔斯單。
安息本在月氏西南,此國濱近裡海,故雲在月氏西北。
蔚搜城,當是今薩裡城。
”周天和二年(567),陳廢帝光大元年(567)。
嘗遣使來獻。
蓋陸路之交通,至亞洲西境而極。
印度陸路之交通,《魏書》所載,有南天竺國。
世宗時,齊東昏侯永元二年(500)至梁武帝天監十四年(515)。
其國王婆羅化遣使獻駿馬、金銀,自此每使朝獻。
南天竺去代三萬一千裡,次南天竺之下者為疊伏羅,去代三萬一千裡,其國當亦在印度。
世宗時,其國主伏陁末多嘗遣使獻方物。
次疊伏羅之下者為拔豆,去代五萬一千裡,其相去似大遠,豈五萬為三萬之訛,其國亦在印度欤?在賒彌南之烏苌,即《西域記》之烏仗那,其國在北印,《魏書》不言其有所交通。
其西之乾陁,即健陁羅,則為嚈哒所羁制矣。
中國東南面海,西北連陸,北方多遊牧民族,惟事侵略,西方則不然,其國多系文明之國,我之文明,能裨益彼者誠不少,彼之文明,能裨益我者亦孔多也。
近年英、俄、法、德考古家,在新疆發見古書,有與印度歐羅巴語類者,以其得之之地,名之曰焉耆語、龜茲語,焉耆語行于天山之北,龜茲語行于天山之南,予疑龜茲語為塞種語,焉耆語為烏孫等遊牧民族語,已見《秦漢史》第五章第四節。
烈維《龜茲語考》雲:據邁埃Meillet研究,其語特近意大利色特ItaloCeltes、斯拉夫Slaves、希臘Héllénes諸語,實難納諸一類語言。
與印度伊蘭語,又不相類。
中國初譯佛經,在二世紀時,其語,有非印度元文所能對照,必用龜茲語,始能解其音譯者,此文亦在《史地叢考》中。
此可見西域諸國自有其文化,非盡受之于人,而其有裨于我者為至大也。
252當時西域諸國文明富厚之情形,讀前文所述龜茲、焉耆之事,已可概見。
王國維《西胡考》曰:魏、晉以來,草木之名,冠以胡字者,其實皆西域物。
予謂不僅此。
《續漢書·五行志》曰:“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競為之,此服妖也。
”凡一種文明,由貴族傳入者,在當時恒為侈靡之事,久之,流衍于民間,則為全群之樂利矣。
此等器物、技藝,有益于我者,實亦甚深,參觀以下各章可見。
西域諸國人入中國者亦甚多。
胡本匈奴之名,久之,中國人乃以稱北方諸民族。
在匈奴之東者曰東胡,烏丸、鮮卑之先是也。
在匈奴之西者曰西胡,亦曰西域胡。
匈奴亦黃種,容貌與中國人同,一同化即不可複别,西胡則為深目高鼻之族,文化雖已交融,容貌不能驟變,魏、晉而後,胡名遂稍為所專。
既惟稱此種人為胡,則東西之名,可以不立。
此說詳見予所撰《胡考》。
在《燕石劄記》中,商務印書館本。
知此,則知西域人入中國者之多,亦知中國與西域關系之密矣。
又不特中國,北方之遊牧民族,與西胡關系亦深,此事須統觀隋、唐以後史實,方能明之,然觀第八章第三節及下節,亦可見其端倪也。
第九節 柔然突厥興亡 魏初與柔然、高車之交涉,已見第八章第三節。
《魏書·蠕蠕傳》曰:和平五年(464),宋孝武帝大明八年。
吐魯真死,子予成立,号受羅步真可汗,魏言惠也。
自稱永康元年(464)。
率部侵塞,北鎮遊軍,大破其衆。
北鎮,見第八章第三節。
皇興四年(470),宋明帝泰始六年。
予成犯塞。
車駕北讨。
諸将會車駕于女水之濱。
丁謙《魏書·外國傳補考證》雲:女水,今坤都倫河。
虜衆奔潰。
改女水曰武川。
延興五年(475),朱廢帝元徽三年。
予成求通婚聘。
大和時,複以為請。
高祖誅之。
予成雖歲貢不絕,而款約不著,婚事亦停。
九年(479),齊武帝永明三年。
予成死,子豆侖立,号伏古敦可汗,魏言恒也。
自稱大平元年(485)。
柔然實倚鐵勒以為強,故至豆侖之世,鐵勒叛而柔然遂中衰。
《魏書·高車傳》曰:先是副伏羅部為蠕蠕所役屬。
豆侖之世,蠕蠕亂離,國部分散。
副伏羅阿伏至羅與從弟窮奇,俱統高車之衆十餘萬落。
大和十一年(487),齊永明五年。
豆侖犯塞,阿伏至羅固谏,不從。
怒,率所部西叛。
至前部西北,自立為王。
車師前部,見上節。
國人号之曰侯婁匐勒,猶魏言大天子也。
窮奇号候倍,猶魏言儲主也。
二人和穆,分部而立。
阿伏至羅居北,窮奇在南。
豆侖追讨之,頻為阿伏至羅所敗,乃引衆東徙。
十四年(490),齊永明八年。
阿伏至羅遣商胡越者至京師,以二箭奉貢。
雲:“蠕蠕為天子之賊,臣谏之不從,遂叛來至此,而自豎立,當為天子讨除蠕蠕。
”高祖未之信也,遣使者于提觀虛實。
阿伏至羅與窮奇遣使者簿颉随于提來朝。
诏員外散騎侍郎可足渾長生複與于提往使。
《蠕蠕傳》曰:豆侖性殘暴好殺。
其臣侯醫垔石洛候數以忠言谏之,又勸與國通和,勿侵中國。
豆侖怒,誣石洛候謀反,殺之,夷其三族。
十六年(492),齊永明十年。
八月,高祖遣陽平王頤、左仆射陸叡并為都督,領軍斛律恒等十二将七萬騎讨豆侖。
部内高車阿伏至羅率衆十餘萬落西走,自立為王。
豆侖與叔父那蓋為二道追之。
豆侖出自浚稽山北而西,漢大初二年(105),趙破奴出朔方二千餘裡至浚稽山。
漢朔方郡,在今綏遠臨河縣境。
那蓋出自金山。
見上節。
豆侖頻為阿伏至羅所敗,那蓋累有勝捷。
國人鹹以那蓋為天所助,欲推為主。
那蓋不從。
衆乃殺豆侖母子,以屍示那蓋。
那蓋乃襲位。
那蓋号候其伏代庫者可汗,魏言悅樂也。
自稱大安元年(492)。
是時蓋魏與高車協謀,以犄蠕蠕也。
《梁書·芮芮傳》雲:永明中,為丁零所破,更為小國,而南移其居,當在此時。
其移居何地,則不可考矣。
《魏書》又雲:那蓋死,子伏圖立,号他汗可汗,魏言緒也。
自稱始平元年(506)。
正始三年(504),梁武帝天監三年。
伏圖遣使纥奚勿六跋朝獻,請求通和。
世宗不報其使。
诏有司敕勿六跋曰:“蠕蠕遠祖社侖,是大魏叛臣,往者包容,暫時通使,今蠕蠕衰微,有損疇日,大魏之德,方隆周、漢,通和之事,未容相許。
若修藩禮,款誠昭著者,當不孤爾也。
”永平元年(508),梁天監七年。
伏圖又遣勿六跋奉函書一封,井獻貂裘。
世宗不納,依前喻遣。
觀此,知魏與柔然,迄用鄰敵之禮來往,此時乘其衰弱,乃欲脅以稱臣也。
然高車旋複為柔然所破。
《高車傳》雲:窮奇後為嚈哒所殺,虜其子彌俄突等。
其衆分散,或來奔附,或投蠕蠕。
阿伏至羅長子蒸阿伏至羅餘妻,謀害阿伏至羅。
阿伏至羅殺之。
阿伏至羅又殘暴,大失衆心。
衆共殺之,立其宗人跋利延為主。
歲餘,嚈哒伐高車将納彌俄突。
253國人殺跋利延迎之。
彌俄突既立,複遣使朝貢。
世祖诏之曰:“蠕蠕、嚈哒、吐谷渾所以交通者,皆路由高昌,犄角相接。
今高昌内附,遣使迎引,蠕蠕往來路絕”雲雲。
觀此,知魏與高車協謀柔然,柔然又與嚈哒協謀高車也。
《高車傳》又曰:彌俄突尋與蠕蠕主伏圖戰于蒲類海北,今巴爾庫勒泊,在新疆鎮西縣西北。
為伏圖所敗。
西走三百餘裡。
伏圖次于伊吾北山。
伊吾,見第六章第六節。
先是高昌王麹嘉,表求内徙,世宗遣孟威迎之,至伊吾。
蠕蠕見威軍,怖而遁走。
彌俄突聞其離駭,追擊,大破之,殺伏圖于蒲類海北,割其發,送于孟威。
彌俄突此戰,可謂幸勝耳。
《蠕蠕傳》雲:伏圖死,子醜奴立,号豆羅伏跋豆伐可汗,魏言彰制也。
自稱建昌元年(555)。
熙平元年,梁天監十五年(516)。
西征高車,大破之。
禽彌俄突,殺之。
盡并叛者。
國遂強盛。
《高車傳》雲:肅宗初,彌俄突與蠕蠕主醜奴戰敗被禽,醜奴系其兩腳于驽馬之上,頓曳殺之,漆其頭為飲器。
《梁書》雲:天監中,始破丁零,複其舊土,在此時也。
然醜奴實非撥亂之主,故不久而内難複作。
《蠕蠕傳》雲:豆侖之死也,伏圖納其妻候呂陵氏,生醜奴、阿那瓌等六人。
醜奴立後,忽亡一子,字祖惠。
求募不得。
副升牟妻是豆渾地萬,年二十許,為醫巫,假托神鬼,先嘗為醜奴所信,出入去來。
乃言此兒今在天上,我能呼得。
醜奴母子欣悅。
後歲中秋,在大澤中施帳屋,齋潔七日,祈請天神。
經一宿,祖惠忽在帳中。
自雲恒在天上。
醜奴母子抱之悲喜。
大會國人,号地萬為聖女。
納為可賀敦。
授夫副升牟爵位,賜牛、馬、羊三千頭。
地萬既挾左道,亦有姿色,醜奴甚加重愛,信用其言,亂其國政。
如是積歲。
祖惠年長,其母問之。
祖惠言“我恒在地萬家,不曾上天,上天者,地萬教也。
”其母具以狀告醜奴。
醜奴言“地萬縣鑒遠事,不可不信,勿用讒言也。
”既而地萬恐懼,谮祖惠于醜奴,醜奴陰殺之。
正光初,梁武帝普通元年(520)。
醜奴母遣莫何去汾李具列等絞殺地萬。
醜奴怒,欲誅具列等。
又阿至羅侵醜奴,醜奴擊之,軍敗。
還,為母與其大臣所殺。
立醜奴弟阿那瓌。
立經十日。
其族兄俟力發示發率衆數萬以伐阿那瓌。
阿那瓌戰敗,将弟乞居伐輕騎南走歸國。
阿那瓌母候呂陵氏及其二弟,尋為示發所殺。
案豆侖之死,國人亦并殺其母,則似柔然之母可賀敦,習于幹政,蓋淺演之國,法制不立使然。
候呂陵氏蓋謀立其少子而行弑逆也。
《宋書》言芮芮僭稱大号,歲時遣使詣京師,與中國抗禮。
《朱書·芮芮傳》附《索虜傳》後。
觀其自予成以後,每主皆建年号,知其言之不誣。
至此,乃以内難故入臣于魏矣。
阿那瓌既至,魏封為朔方郡公、蠕蠕主。
阿那瓌乞求兵馬,還向本國。
诏議之。
時朝臣意有同異,或言聽還,或言不可。
領軍元叉為宰相,阿那瓌私以金百斤貨之,遂歸北。
阿那瓌東奔之後,其從父兄俟力發婆羅門率數萬人入讨示發,破之。
示發奔地豆幹,為其下所殺。
推婆羅門為主,号彌偶可社句可汗,魏言安靜也。
二年(521),梁普通二年。
二月,肅宗诏舊經蠕蠕使者牒雲具仁往喻婆羅門迎阿那瓌之意。
婆羅門殊自驕慢,無遜讓之心。
責具仁禮敬。
具仁執節不屈。
婆羅門遣大官莫何去汾、俟斤丘升頭六人将兵一千,随具仁迎阿那瓌。
五月,具仁還鎮,論彼事勢。
阿那瓌慮不敢入,表求還京。
會婆羅門為高車所逐,見下。
率十部落詣涼州歸降。
于是蠕蠕數萬,相率迎阿那瓌。
七月,阿那瓌啟雲:“投化蠕蠕二人到鎮,雲國土大亂,往往别住,疊相抄掠。
乞依前恩,賜給精兵一萬,還令督率,送臣碛北,撫定荒人。
”九月,蠕蠕後主俟匿伐來奔懷朔鎮。
見第十二章第三節。
阿那瓌兄也。
列稱規望乞軍,并請阿那瓌。
十月,錄尚書事高陽王雍等奏阿那瓌宜置吐若奚泉,在懷朔鎮北。
婆羅門宜置西海郡。
在敦煌北。
魏時蓋未能定阿那瓌,故與婆羅門俱就境内安置之也。
婆羅門尋與部衆謀叛投嚈哒,嚈哒三妻,皆婆羅門妹。
州軍讨禽之。
四年(523),梁普通四年。
阿那瓌衆大饑,入塞寇鈔。
肅宗诏尚書左丞元孚兼行台尚書持節喻之。
為其所執。
以孚自随,驅掠良口二千,公、私驿馬、牛、羊數十萬北遁。
謝孚放還。
诏李崇等率騎十萬讨之。
出塞三千餘裡,至瀚海,不及而還。
是時之阿那瓌,安能遠引;此非崇等規避,即魏史之誇辭也。
破六韓拔陵反,諸鎮相應,孝昌元年(525),梁普通六年。
春,阿那瓌率衆讨之,從武川西向沃野,武川、沃野,皆見第十二章第三節。
頻戰克捷。
阿那瓌部落既和,士馬稍盛,乃号敕連頭兵豆伐可汗,魏言把攬也。
初彌俄突之死也,其部衆悉入嚈哒。
經數年,嚈哒聽彌俄突弟伊匐還國。
伊匐複大破蠕蠕。
蠕蠕主婆羅門走投涼州。
伊匐後與蠕蠕戰,敗歸。
其弟越居殺伊匐自立。
天平中,梁中大通六年(534)至大同三年(537)。
越居複為蠕蠕所破。
伊匐子比适,複殺越居而自立。
興和中,梁大同五年(539)至八年(542)比适又為蠕蠕所破。
自是高車複衰,柔然獨雄于漠南北矣。
魏氏既亂,所以待柔然者,複異于前。
建義初,梁武帝大通二年(528)。
孝莊诏阿那瓌贊拜不言名,上書不稱臣。
東西既分,彼此競結姻好,柔然寖驕,事已見前。
然柔然是時,實已不振,遂為新興之突厥所滅。
突厥緣起,凡有數說:《周書》雲:突厥者,蓋匈奴之别種,姓阿史那氏,别為部落。
254後為鄰國所破,盡滅其族。
有一兒,年且十歲,兵人見其小,不忍殺之,乃刖其足,棄草澤中。
有牝狼,以肉飼之。
及長,與狼合,遂有孕焉。
彼王聞此兒尚在,重遣殺之。
使者見狼在側,并欲殺狼。
狼遂逃于高昌國之北山。
山有洞穴,穴内有平壤茂草,周圍數百裡,四面俱山。
狼匿其中,遂生十男。
十男長,外托妻孕,其後各有一姓,阿史那即一也。
子孫蕃育,漸至數百家。
經數世,相與出穴,臣于茹茹。
居金山之陽,為茹茹鐵工。
金山形似兜鍪,其俗謂兜鍪為突厥,遂因以為号焉。
此一說也。
又雲:或雲:突厥之先,出于索國。
在匈奴之北。
其部落大人曰阿謗步。
兄弟十七人。
其一曰伊質泥師都,狼所生也。
阿謗步等性并愚癡,國遂被滅。
泥師都既别感異氣,能征召風雨。
娶二妻,雲是夏神、冬神之女也。
一孕而生四男:其一變為白鴻。
其一國于阿輔水、劍水之間,号為契骨。
契骨,即漢之堅昆,唐之黠戛斯。
劍水,《唐書》作劍河,即《元史》之謙河,在唐努烏梁海境内,見《元史譯文證補·地理志·西北地附錄釋地下吉利吉思撼合納謙州益蘭州等處》條。
其一國于處折水。
其一居踐斯處折施山,即其大兒也。
山上仍有阿謗步種類,并多寒露,大兒為出火溫養之,鹹得全濟,遂共奉大兒為主,号為突厥,即讷都六設也。
讷都六有十妻,所生子皆以母族為姓,阿史那是其小妻之子也。
讷都六死,十母子内欲擇立一人,乃相率于大樹下共為約,曰:“向樹跳躍,能最高者即推立之。
”阿史那子年幼,而跳最高,諸子遂奉以為主,号阿賢設。
此又一說也。
《隋書》則雲:突厥之先,平涼雜胡也。
平涼,符秦郡,見第六章第三節。
後魏徙治鹑陰,在今平涼縣西南。
後周廢。
隋複置,治平高,今甘肅固原縣。
姓阿史那氏。
後魏大武滅沮渠氏,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茹茹。
世居金山,工于鐵作。
金山狀如兜鍪,俗呼兜鍪為突厥,因以為号。
下乃叙其先為鄰國所滅,惟餘一男,與狼交而生十子,後出穴臣于蠕蠕之事,與《周書》略同。
惟雲其先國于西海之上,不雲為匈奴别種,則《周書》之第一說析為二,而以出穴者為阿賢設,則轉與《周書》之第二說相溝通矣。
《北史》略同《隋書》,又列《周書》之第二說,是共得三說也。
今案諸說雖異,亦有可相溝通者。
大約突厥之先,嘗處于一海子之上;其海在高昌之西;其國為鄰國所破遁居高昌北山中;出山之後,轉徙而至平涼;沮渠氏亡,再奔茹茹;茹茹處之金山;其人工于鐵作,故為茹茹所倚重。
其國凡有十姓,孑遺一兒,與狼交而生十子之說,為其族之神話;逮居金山,鄰近本有契骨諸族,亦自有其神話,二者稍相糅合,于是阿賢設之前,更有所謂讷都六設,而其故國,亦自無名号變而有索國之稱矣。
以涼州附塞之族,播遷于漠北荒瘠之區,其能撫用其衆,稍緻盛強,固其所也。
《周書》雲:其後曰土門,其後之其字,當指阿賢設言。
《隋書》雲:有阿賢設者,率部落出于穴中,世臣茹茹。
至大葉護,種類漸強。
當後魏之末,有伊利可汗雲雲。
《唐書·西突厥傳》雲:其先讷都陸之孫吐務,号大葉護。
長子曰土門伊利可汗。
次子曰室點密,一曰瑟帝米。
瑟帝米之子曰達頭可汗,亦曰步迦可汗,始與東突厥分烏孫故地有之。
部落稍盛,始至塞上市缯絮,願通中國。
大統十一年(544),梁武帝大同十年。
大祖遣酒泉胡安諾槃陁使焉。
其國皆相慶,曰:“今大國使至,我國将興也。
”十二年(545),梁中大同元年。
土門遂遣使貢方物。
時鐵勒将伐茹茹,土門率所部邀擊,破之,盡降其衆五萬餘落。
恃其強盛,乃求婚于茹茹。
茹茹主阿那瓌大怒,使人罵辱之曰:“爾是我鍛奴,何敢發是言也?”土門亦怒,殺其使者。
遂與絕,而求婚于我。
大祖許之。
十七年(550),梁簡文帝大寶二年。
六月,以魏長樂公主妻之。
魏廢帝元年(551),梁元帝承聖元年。
正月,土門發兵擊茹茹,大破之于懷荒北。
懷荒,見第十二章第三節。
阿那瓌自殺。
其子庵羅辰奔齊。
餘衆複立阿那瓌叔父鄧叔子為主。
土門遂自号伊利可汗。
土門死,子科羅立,号乙息記可汗。
又破叔子于沃野北木賴山。
科羅死,弟俟斤立,号木汗可汗。
《隋書》雲:伊利可汗卒,弟逸可汗立。
又破茹茹。
病且卒,舍其子攝圖,立其弟俟鬥,稱為木杆可汗。
案俟鬥當作俟斤,突厥官号也。
《北史》雲:乙息記可汗舍其子攝圖,立其弟俟斤,是為木杆可汗。
乙息記與逸可汗,當即一人。
案他缽死後,攝圖繼立,以其子雍虞闾性懦,遺令立其弟處羅侯,雍虞闾使迎之,處羅侯曰:“我突厥自木杆可汗以來,多以弟代兄,以庶奪嫡,失先祖之法,不相敬畏,汝當嗣位,我不憚拜汝也,”則弟兄相及,似始木杆,乙息記似以從《周書》作土門子為是。
俟斤,一名燕都,性剛暴,務于征伐。
乃率兵擊鄧叔子,滅之。
叔子以其餘燼來奔。
俟斤又西破嚈哒,東走契丹,北并契骨,威服塞外諸國。
其地:東自遼海以西,西至西海,萬裡;南自沙摸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裡,皆屬焉。
俟斤部衆既盛,乃遣使請誅鄧叔子等。
大祖許之,收叔子以下三千人,付其使者,殺之于青門外。
此事據《北史·蠕蠕傳》,在西魏恭帝二年(555),齊文宣之天保六年也。
梁敬帝紹泰元年(555)。
《北史》又雲:天保三年(552),阿那瓌為突厥所破,自殺。
其大子庵羅辰,及瓌從弟登注俟利,登注子庫提,并擁衆奔齊。
其餘衆立注次子鐵伐為主。
四年(553),齊文宣送登注及子庫提還北。
鐵伐尋為契丹所殺。
其國人仍立登注為主。
又為大人阿富提等所殺。
其國人複立庫提為主。
是歲,複為突厥所攻,舉國奔齊。
文宣乃北讨突厥,迎納蠕蠕,廢庫提,立庵羅辰為主。
緻之馬邑川。
親追突厥于朔方。
突厥請降,許之而還。
于是蠕蠕貢獻不絕。
五年(554),三月,庵羅辰叛,文宣親讨,大破之。
庵羅辰父子北遁。
四月,寇肆州,帝自晉陽讨之,至恒州黃瓜堆,虜散走。
五月,帝又北讨。
六月,蠕蠕帥部衆東徙,将南侵,帝帥輕騎邀擊。
蠕蠕聞而遠遁。
六年(555),又親讨蠕蠕,至沃野。
是後遂無記事,其時恰與鄧叔子之死同年,蓋柔然自是遂亡矣。
255其國運,亦可謂與後魏相終始也。
齊文宣與柔然之交涉,可參看第十四章第二節。
是時周人之計,蓋欲助突厥以傾柔然,齊人則與之相反,欲輔柔然以拒突厥。
然柔然卒不可輔,于是突厥強而周、齊二國,複不得不傾心以奉之矣。
《周書》雲:時與齊人交争,戎車歲動,故每連結之以為外援。
初魏恭帝世,俟斤許進女于大祖,契未定而大祖崩。
尋而俟斤又以他女許高祖。
未及結納,齊人亦遣求婚。
俟斤貪其币厚,将悔之。
诏遣涼州刺史楊薦、武伯王慶等往結之。
慶等至,谕以信義。
俟斤遂絕齊使而定婚焉。
仍請舉國東伐。
其事已見第十四章第六節。
楊忠言于高祖曰:“突厥甲兵惡,爵賞輕,首領多而無法令,何謂難制馭?正由比者使人,妄道其強盛,欲令國家厚其使者,身往重取其報。
以臣觀之,前後使人,皆可斬也。
”高祖不納。
周朝是時之畏葸,亦可雲甚矣。
保定五年(565),陳文帝天嘉六年。
诏陳公純等往逆女。
天和二年(567),陳廢帝光大元年。
陳公純等至,俟斤複貳于齊。
會有風雷變,乃許純等以後歸。
俟斤死,弟他缽可汗立。
自俟斤以來,其國富強,有陵轹中夏志。
朝廷既與和親,歲給缯、絮、錦采十萬段。
突厥在京師者,又待以優禮,衣錦食肉者,常以千數。
齊人懼其寇掠,亦傾府藏以給之。
他缽彌複驕傲,至乃率其徒屬曰:“但使我在南兩個兒孝順,何憂無物邪?”齊滅,他缽立高紹義,已見第十四章第八節。
周武帝欲讨之,會死,見第十五章第一節。
直至隋文帝出,乃加以懲創焉。
第十節 東北諸國 鮮卑之衆,當五胡擾亂時,幾盡相率而入中國,然仍有遺留于今熱河境内者,時曰奚、契丹。
《魏書》曰:庫莫奚之先,東部宇文之别種也。
初為慕容元真所破,遺落者竄匿松漠之間。
今熱河境内,古有一大松林。
白烏庫吉雲:此松林以巴林部為中心,東北及阿爾沁部、劄魯特部,西南及克什克騰部。
案巴林旗為今林西、林東二縣地,阿爾沁為天山設治局地,劄魯特為開魯縣及魯北設治局地,克什克騰為經棚縣地。
白鳥氏說,見所著《地豆幹及溜考》,在《東胡民族考》中,方壯猷譯,商務印書館本。
又雲:契丹,在庫莫奚東,異種同類,俱竄于松漠之間。
登國中,大破之。
遂逃迸,與奚分背。
經數十年,稍滋蔓,有部落于和龍之北數百裡。
和龍,見第五章第二節。
奚:高宗、顯祖世,歲緻名馬、文皮。
高祖初,遣使朝貢。
大和四年(480),齊高帝建元二年。
辄入塞内,辭以畏地豆幹鈔掠。
诏書切責之。
二十二年(498),齊明帝永泰元年。
入寇安州,見第十二章第二節。
營、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燕、幽皆見第十二章第一節。
三州兵擊走之。
後複款附。
每求入塞交易。
诏曰:“庫莫奚去大和二十一年(497)以前,與安、營二州邊民參居,交易往來,并無疑貳。
至二十二年(498)叛逆以來,遂爾遠竄。
今雖款附,猶在塞表。
不容依先任其交易,事宜限節。
交市之日,州遣上佐監之。
”自是已後,歲常朝獻,至于武定末梁武帝大清三年(549)。
不絕。
《周書》雲:其衆分為五部:一曰辱纥主,二曰莫賀弗,三曰契箇,四曰木昆,五曰室得。
每部置俟斤一人。
有阿會氏,最為豪帥,五部皆受其節度。
役屬于突厥,而數與契丹相攻。
大統五年(539),梁武帝大同五年。
遣使獻其方物。
契丹:《魏書》雲:多為寇盜。
真君以來,真君元年(440),宋文帝元嘉十七年(440)。
歲貢名馬。
顯祖時,使莫弗纥何辰奉獻,得班飨于諸國之末。
于是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絜部、黎部、吐六于部等,各以其名馬、文皮,入獻天府。
遂求為常。
皆得交市于和龍、密雲之間。
密雲,後魏縣,并置郡,今河北密雲縣。
貢獻不絕。
大和三年(479),齊高帝建元元年。
高句麗竊與蠕蠕謀,欲取地豆幹以分之,契丹懼其侵轶,其莫弗賀勿幹率其部落車三千乘、萬餘口,驅徙雜畜,求入内附。
止于白狼水東。
白狼水,今大淩河。
自此歲常朝貢。
後告饑,高祖矜之,聽其入關市籴。
及世宗、肅宗時,恒遣使貢方物。
至齊受禅常不絕。
齊文宣征之,已見第十四章第二節。
案奚、契丹之處境,頗似漢世之烏丸,故能漸次開化,至唐末遂為名部也。
自奚、契丹而東北,以失韋及勿吉為大宗。
《魏書》雲:失韋國,《北史》作室韋,雲室或作失,《隋》、《唐書》皆作室韋。
在勿吉北千裡。
路出和龍。
北千餘裡,入契丹國。
又北行十日至啜水。
又北行三日,有蓋水。
《北史》作善水。
又北行三日,有犢了山。
其山高大,周回三百餘裡。
又北行三日,有大水,名屈利。
又北行三日,至刃水。
又北行五日,到其國。
有大水從北而來,廣四裡餘,名捺水。
捺水,舊以嫩江釋之。
白鳥庫吉《失韋考》雲:啜水,今綽爾河。
屈利水,今嫩江。
捺水,今黑龍江。
失韋在和龍北千餘裡,又二十七日程,假日行百裡,則在今朝陽北三千七百餘裡,當在今愛珲、海蘭泡境。
案《魏書》所述,全程皆北行,如是說則變為東行,古人鄉方,縱不審谛,不應大誤至此。
且此荒漠之境,必不能日行百裡。
此捺水,即勿吉使者至中國乘船溯難河西上之難河,見下。
勿吉使者自難河入大沵河,大沵河今洮兒河,難河明為今嫩江,失韋之地,不過在今黑龍江南境耳。
白鳥氏之作,亦在《東胡民族考》中。
語與庫莫奚、契丹、豆莫婁國同。
頗有粟、麥及穄。
惟食豬、魚,養牛、馬。
俗又無羊。
夏則城居,冬逐水草。
武定二年(544),梁大同十年。
始遣使獻其方物。
迄武定末,貢使相尋。
及齊受禅,亦歲時朝聘。
地豆幹,在室韋西千餘裡。
白鳥氏《地豆幹及溜考》雲:此國即唐時之溜,與鐵勒十五部之白霫有别。
256其地北以洮兒河與烏洛侯接;南以西喇木倫連奚契丹;東隔沙陀,與高句麗屬地夫餘鄰;西以興安嶺與柔然接壤。
多牛、羊,出名馬。
無五谷,惟食肉酪。
延興二年(472),宋明帝泰豫元年。
八月,遣使朝貢。
至于大和六年(482),齊高帝建元四年。
貢使不絕。
十四年(490),齊武帝永明八年。
頻來犯塞,诏陽平王頤擊走之。
自後時朝京師。
迄武定末,貢使不絕。
《魏書》本傳。
及齊受禅,亦來朝貢。
《北史》本傳。
烏洛侯國,在地豆幹之北。
其國西北有完水,東北流,合于難水。
其地小水,皆注于難,東入于海。
又西北二十日行,有于己尼大水,所謂北海也。
完水、于己尼大水,皆見第三章第八節。
世祖真君四年(443),宋元嘉二十年。
來朝,稱其國西北有國家先世舊墟,已見第三章第八節。
其土下濕,多霧氣而寒。
冬則穿地為室,夏則随原阜畜牧。
多豕。
有谷、麥。
無大君長。
部落莫弗,皆世為之。
民尚勇,不為奸竊,好獵射。
《魏書》本傳。
此今吉、黑二省西境之情形也。
《晉書》雲:肅慎氏,一名挹婁。
在不鹹山北。
去夫餘可六十日行。
東濱大海,西接寇漫汗國,未詳。
北極弱水。
今松花江。
其土界廣袤數千裡。
居深山窮谷。
其路險阻,車馬不通。
夏則巢居,冬則穴處。
父子世為君長。
無文墨,以言語為約。
有馬不乘,但以為财産而已。
無牛、羊,多畜豬,食其肉,衣其皮,績毛以為布。
無井、竈,作瓦鬲受四五升以食。
坐則箕踞。
以足挾肉而啖之。
得凍肉,坐其上,令暖。
土無鹽、鐵。
燒木作灰,灌取汁而食之。
俗皆編發。
以布作襜,徑尺餘,以蔽前後。
貴壯而賤老,性兇悍,以無憂哀相尚。
父母死,男子不哭,哭者謂之不壯。
相盜竊,無多少皆殺之,案此蓋謂異部之間。
故雖野處而不相犯。
有石砮、皮骨之甲。
檀弓三尺五寸,楛矢長尺有咫。
其國東北有山出石,其利入鐵。
将取之,必先祈神。
周武王時,獻其楛矢、石砮。
逮于周公輔成王,複遣使入貢。
爾後千餘年,雖秦、漢之盛,莫之緻也。
及文帝作相,魏景元末,來貢楛矢、石砮、弓、甲、貂皮之屬。
魏帝诏歸于相府。
賜其王傉雞錦、罽、絲、帛。
至武帝元康初,複來貢獻。
元帝中興,又詣江左,貢其石砮。
至成帝時,通貢于石季龍。
事亦見第五章第五節。
《宋書·高句麗傳》曰:大明三年(459),獻肅慎氏楛矢、石砮。
《魏書·勿吉傳》曰:舊肅慎國也。
邑落自有君長,不相統一。
其人勁悍,于東夷最強。
言語獨異。
常輕豆莫婁等國,諸國亦患之。
自和龍北二百餘裡,有善玉山。
山北行十三日,至祁黎山。
又北行七日,至如洛瓌水。
水廣裡餘。
見第八章第三節。
又北行十五日,至大魯水。
即大沵河。
又東北行十八日,到其國。
國有大水,闊三裡餘,名速末水。
今松花江。
其地下濕。
築城穴居。
屋形似冢,開口于上,以梯出入。
257其國無牛,有車馬。
案此較諸晉時之有馬而不乘,已有進矣。
佃則耦耕。
車則步推。
有粟及麥、穄。
俗以人溺洗手面。
頭插虎、豹尾。
善射獵。
弓長三尺。
箭長尺二寸,以石為镞。
常七八月造毒藥傅箭镞,射禽獸,中者便死。
煮藥毒氣,亦能殺人。
延興中,宋明帝泰始七年(271)至廢帝元徽三年(475)。
遣使乙力支朝獻。
大和初,大和元年(477),宋順帝升明元年。
又貢馬五百匹。
乙力支稱初發其國,乘船溯難河西上。
至大沵河,沉船于水,南出陸行。
渡洛孤水。
即如洛瓌水。
從契丹西界達和龍。
自雲:其國先破高句麗十落,密共百濟謀從水道并力取高句麗,遣乙力支奉使大國,請其可否。
诏敕三國同是藩附,宜共和順,勿相侵擾。
乙力支乃還。
從其來道,取得本船,泛達其國。
九年,齊武帝永明三年(485)。
複遣使侯尼支朝獻。
明年,複入貢。
其旁有大莫盧國、覆鐘國、莫多回國、庫婁國、素和國、具弗伏國、匹黎爾國、拔大何國、郁羽陵國、庫伏真國、魯婁國、羽真侯國,前後各遣使朝獻。
大和十二年(588),齊永明六年。
勿吉複遣使貢楛矢、方物于京師。
迄于正光,梁武帝普通元年(520)至五年(524)。
貢使相尋。
爾後中國紛擾,頗或不至。
興和二年(540),梁武帝大同六年。
六月,遣使石久雲等貢方物。
至于武定梁大同九年(543)至簡文帝大寶二年(551)。
不絕。
《北史》雲:以至于齊,朝貢不絕。
案勿吉,《隋書》作靺鞨,258雲:其渠帥曰大莫弗瞞咄,靺鞨二字,疑仍瞞咄之異譯。
明世,滿洲人自稱其酋長曰滿住,明人誤為部族之稱,滿人亦即以為國名,而改其字為滿洲,說見日本稻葉君山《清朝全史》及孟森《心史史料》。
滿住亦即瞞咄,白鳥氏《室韋考》雲:乃蒙古語Baghatur義為勇士,勇猛。
之轉音,突厥語Batur之對音。
至其民族之名,則自為肅慎,即後世所謂女真。
秦、漢之盛莫之緻,蓋為夫餘所隔?故晉世夫餘亡而肅慎複通矣。
此今吉林省東境之情形也。
《晉書》又雲:裨離國,在肅慎西北,馬行可二百日。
領戶二萬。
養雲國,去裨離馬行又五十日。
領戶二萬。
寇莫汗國,去養雲國又百日行。
領戶五萬餘。
一群國,去莫汗又百五十日。
計去肅慎五萬餘裡。
其風俗、土壤并未詳。
泰始三年(267),各遣小部獻其方物。
述此等國之裡程,自不免于恢侈,然其國必當在今西伯利亞境内也。
又雲:至大熙初,複有牟奴國帥逸芝、惟離模盧國帥沙支臣芝、于離末利國帥加牟臣芝、蒲都國帥因末、繩餘國帥馬路、沙婁國帥钐加,各遣正副使詣東夷校尉何龛歸化。
此等國并不能知其所在,然其相距當較近也。
《三國·魏志·韓傳》:弁辰亦十二國,又有諸小别邑,各有渠帥,大者名臣智,臣芝疑與臣智一語;又句麗五族:曰涓奴部、絕奴部、順奴部、灌奴部、桂婁部,亦與牟奴、沙婁之名相似;則此諸國或麗、韓族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