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晉南北朝四裔情形

關燈
,食草飲水,春氣發動,所以緻鬥。

    鬥在于馬,而怒及人邪?乖别甚易,今當去汝萬裡。

    ”于是擁馬西行,日移一頓。

    頓八十裡。

    經數頓,廆悔悟,深自咎責,遣舊父老及長中乙那樓追渾令還。

    渾曰:“我乃祖以來,樹德遼右;又蔔筮之言:先公有二子,福祚并流子孫;我是卑庶,理無并大,今以馬緻别,殆天所啟。

    諸君試擁馬令東,馬若還東,我當相随去。

    ”樓喜,拜曰:“處可寒。

    ”虜言處可寒,宋言尒官家也。

    即使所從二千騎共遮馬令回。

    不盈三百步,歘然悲鳴突走,聲若頹山。

    如是者十餘輩,一向一遠。

    樓力屈,又跪曰:“可寒,此非複人事。

    ”渾謂其部落曰:“我兄弟子孫,并應昌盛。

    廆當傳子及曾孫、玄孫,其間可百餘年,我乃玄孫間始當顯耳。

    ”于是遂西附陰山。

    《晉書》記此事,情節同而辭較略。

    奕洛韓作涉歸。

    《北史》雲:涉歸,一名奕洛韓。

    七百戶,《魏書》、《北史》皆同,《晉書》作一千七百家。

    吐谷渾開國之事,人事也,而頗帶神話性質矣。

    觀此,可知野蠻部族之先祖,稍附會為神者之所由也。

    屬永嘉之亂,度隴而西,據今甘肅、青海、四川三省間地。

    《晉書》雲:其後子孫據有西零以西,甘松之界,極乎白蘭數千裡。

    《宋書》雲:渾既上隴,出罕開、西零。

    西零今之西平郡,罕開今枹罕縣。

    自枹罕以東千餘裡,暨甘松,西至河南,南界昴城、龍涸。

    自洮水西南極白蘭。

    《齊書》雲:其南界龍涸城,去成都千餘裡。

    大戍有四:一在清水川,一在赤水,一在澆河,一在吐屈真川,皆子弟所治。

    其王治慕駕川。

    《梁書》雲:度枹罕,出涼州西南,至赤水而居之。

    其地則張掖之南,隴西之西。

    在河之南,故以為号。

    其界東至疊州,西鄰于阗,北接高昌,東北通秦嶺,方數千裡。

    案西零即先零,與罕升皆羌種名。

    甘松,見第五章第二節。

    西平,見第二章第二節。

    枹罕,見第五章第一節。

    昴城,未詳。

    龍涸,亦作龍鹄,在今四川松潘縣。

    清水川,丁謙《齊書·夷貉傳考證》雲:“即湟水上源博羅克克河,《隋書》作伏羅川。

    ”又雲:“赤水在青海西,今烏闌烏蘇,烏闌譯言赤,烏蘇譯言水。

    ”澆河,見第六章第六節。

    吐屈真川,《宋書》作屈真川,雲有鹽池。

    丁謙雲:“吐字疑衍。

    今青海有柴集河,西流入鹽池。

    ”《宋書》又雲:其國雖随水草,大抵治慕駕州。

    丁謙雲:“駕字為賀字之訛。

    《晉書》作莫何川,今青海東南谟和尒布拉克河。

    ”疊州,周置,在今青海東南境。

    西北雜種,謂之阿柴虜,或号為野虜。

    《晉書》之文。

    《齊書》雲:“漢建武中,匈奴奴婢亡匿在涼州界雜種數千人,虜名奴婢為赀,一謂之赀虜。

    ”柴、赀似一音之轉。

    《通典》作阿赀虜。

    吐谷渾年七十二卒。

    有子六十人,長曰吐延,嗣。

    性酷忍,為羌酋姜聰所刺。

    屬其将纥拔泥;撫其子葉延,速保白蘭。

    葉延嗣位,史稱其頗識書記,《梁書》之文。

    《魏書》雲:“頗視書傳。

    ”《晉書》雲:“好問天地造化、帝王年曆。

    ”《晉書·吐谷渾傳》,緣飾失實最甚,然其言亦必有因,其人蓋頗有思想。

    曰:“《禮》雲:公孫之子,得以王父字為氏,”遂以吐谷渾為氏焉。

    卒,長子辟奚嗣。

    此據《晉書》本傳。

    《宋書》作碎奚,《魏書》同。

    《晉書·苻堅載記》亦作碎奚。

    三弟皆專恣,長史鐘惡地誅之。

    據《晉書》。

    《宋書》雲:“諸大将共誅之。

    ”辟奚以憂卒。

    辟奚始受拜于苻堅。

    為安遠将軍。

    卒,子視連立。

    通聘于乞伏乾歸。

    乾歸拜為白蘭王。

    史言視連以父以憂卒,不知政事,不飲酒遊田者七年,又載鐘惡地谏辭,蓋大權仍在惡地之手矣。

    視連卒,長子視罴嗣。

    據《晉書》。

    《魏書》雲弟。

    乞伏乾歸拜為都督龍涸以西諸軍事、沙州牧、白蘭王。

    《宋書》雲:“其國西有黃沙,南北一百二十裡,東南七十裡,不生草木,沙州因此為号。

    ”《魏書》雲:“部内有黃沙,周回數百裡。

    ”胡三省雲:黃沙在澆河郡西南一百七十裡,見《通鑒》義熙元年(405)《注》。

    不受。

    遣衆擊之。

    視罴大敗,退保白蘭。

    晉、南北朝時四裔封爵,多就所居部族,錫以王号,觀此,知吐渾自葉延以後,迄保白蘭,視罴蓋複圖進取,故為乾歸所忌也。

    視罴卒,子樹洛幹年少,傳位于弟烏纥提。

    一名大孩。

    性耎弱。

    耽酒淫色,不恤國事。

    乞伏乾歸之入長安也,烏纥提屢抄其境。

    乾歸怒,率騎讨之。

    烏纥提大敗,亡失萬餘口。

    按視罴自言:控弦之士二萬。

    遊牧部族,丁男皆能控弦,其數約當口數五之一。

    觀兩《漢書》所載南匈奴與西域諸國口數及勝兵人數可見。

    此等小國及不甚進化之部族,戶口之數,恒較翔實也。

    亡失萬餘口,則失其衆十一矣。

    烏纥提保于南涼,遂卒于胡國。

    樹洛幹立,率所部數千家奔歸莫何川。

    自稱大都督、車騎大将軍、大單于、吐谷渾王。

    化行所部,衆庶樂業。

    号為戊寅可汗。

    沙、漒雜種,莫不歸附。

    《清一統志》雲:洮水出漲台山,兼漲川之名,其地亦謂之洮漒。

    其西接黃河,亦謂之沙漒。

    乞伏乾歸甚忌之。

    率騎二萬,攻之于赤水。

    樹洛幹大敗。

    遂降乾歸。

    乾歸拜為赤水都護。

    觀乾歸此授,知樹洛幹是時居于赤水也。

    後屢為乞伏熾槃所敗,又保白蘭,慚憤發病而卒。

    劇《晉書》所載:葉延在位二十三年,辟奚二十五年,視連十五年視罴十一年,烏纥提八年,樹洛幹九年。

    《宋書》雲:“樹洛幹立,自稱車騎将軍,義熙初也。

    ”姑以為義熙元年(405)。

    前此列代年數,以逾年改元之例推之,則葉延元年(322)為晉元帝永昌元年,辟奚元年(346)為穆帝永和二年,視連元年(371)為簡文帝鹹安元年,視罴元年(386)為孝武帝大元十一年,烏纥提元年(397)為安帝隆安元年,而樹洛幹卒于義熙九年(413)。

    若以當年改元之法計之,則葉延元年(322)為成帝鹹和二年,辟奚元年(346)為永和五年,視連元年(374)為孝武帝甯康二年,視罴元年(388)為其大元十三年,烏纥提元年(398)為隆安二年。

    案乞伏乾歸之立,在大元十三年(388),如逾年改元之例所推,則視連不及受其封拜。

    然則吐谷渾曆主,應以當年改元也。

    樹洛幹死,《晉書》雲:世子拾虔嗣,《宋書》雲:弟阿豺立。

    案阿豺三傳之後,其位仍歸于樹洛幹之子拾寅,見下。

    或謂拾虔乃拾寅之誤,然《魏書·吐谷渾傳》,多同《宋書》,蓋其所本者同。

    238《魏書》記阿豺臨死,召諸子弟告之曰:“先公車騎,舍其子虔,以大業屬吾,吾豈敢忘先公之舉而私于緯代,”則拾虔确有其人,豈其暫立而為阿豺所廢邪?谯縱亂蜀,阿豺遣其從子敕來浞拓土至龍涸、平康。

    平康,周縣,屬松州,在今四川松潘縣西。

    此據《宋書》本傳。

    案谯縱亡于義熙九年(413),正阿豺立之歲,豺蓋乘縱之亡而拓土也。

    《魏書》雲:阿豺兼并氐、羌,地方數千裡,号為強國。

    少帝景平中,《本紀》在元年。

    阿豺遣使上表獻方物。

    诏以為沙州刺史、澆河公。

    未及拜受,大祖元嘉二年(425),又诏加除命。

    未至而阿豺死。

    《魏書》雲在元嘉三年(426),《通鑒》系元嘉元年十月。

    弟慕立。

    據《宋書》。

    《魏書》雲:“烏纥提立,而妻樹洛幹母,生二子:慕、利延,”則慕為阿豺同母異父弟,下文又雲:兄子慕立,蓋前史有此異說,而《魏書》雜采之也。

    慕,《宋書·文帝紀》元嘉九年(432)作慕容,則慕為慕容之略。

    吐谷渾之後,亦以慕容為氏,《傳》雲若洛廆别為慕容氏,非矣。

    七年(430),以為沙州刺史、隴西公。

    九年進為王。

    慕前後屢遣兵擊乞伏茂蔓。

    茂蔓率部落東奔隴右。

    慕據有其地。

    赫連定為索虜所攻,擁秦戶口十餘萬,西次罕升,欲向涼州。

    慕拒擊,大破之,生禽定。

    拓跋焘使求定,慕與之。

    《魏書·本紀》,事在延和元年(432),宋元嘉九年也。

    《魏書》雲:慕招集秦、涼亡業之人,及羌戎、雜夷,衆至五六百落。

    南通蜀漢,北交涼州、赫連,部衆轉盛。

    魏封為西秦王。

    神四年(431),宋元嘉八年。

    元嘉十二年(435),卒。

    《魏書》:慕卒于大延二年(436),則為十三年。

    弟慕利延立。

    《宋書·文帝紀》作慕容延,見元嘉十五(438)、十六年(439)。

    十六年(439),改封河南王。

    魏改封為西平王。

    《魏書》雲:“世祖征涼州,慕利延懼,率其部人,西遁沙漠。

    世祖以慕利延兄有擒赫連定之功,遣使宣喻,乃還。

    ”案吐谷渾是時,既受封拜于魏,何所猜疑,而欲遁逃?足見虜行師之暴也。

    《魏書》又雲:“慕利延兄子緯代,懼慕利延害己,與使者謀,欲歸國,慕利延覺而殺之。

    緯代弟叱力延等八人,逃歸京師請兵。

    世祖拜叱力延歸義王,诏晉王伏羅率諸将讨之。

    慕利延走白蘭。

    事在真君五年(444),即宋元嘉二十一年。

    後複遣高涼王那等讨之。

    慕利延遂入于阗。

    真君六年(445),宋元嘉二十二年。

    據《魏書·本紀》,是役擒其世子被囊。

    殺其王,死者數萬人。

    南征罽賓。

    遣使通劉義隆求援,獻烏丸帽、女國金酒器、胡王金钏等物。

    義隆賜以牽車。

    七年(446),遂還舊土。

    ”《宋書》記此事在元嘉二十七年(450),雲:“慕延遣使上表,雲若不自固者,欲率部曲入龍涸越巂門。

    大祖許以虜至不自立,聽入越巂。

    ”蓋慕延得此許,乃敢歸國也。

    慕延之歸國,當在元嘉二十八年(451),魏正平元年。

    慕延卒,樹洛幹子拾寅立。

    始邑于伏羅川。

    《梁書》雲:“乃用書契,起城池,築宮殿。

    其小王并立宅。

    ”《魏書》雲:“其居止出入,竊拟王者。

    ”其文明,蓋得諸于阗、罽賓邪?宋仍封為河南王,魏亦封為西平王。

    《魏書》雲:後拾寅自恃險遠,頗不恭命。

    高宗時,定陽侯曹安表:拾寅今保白蘭,多良牛馬,若擊之,可以大獲。

    議者鹹以先帝再征,竟不能克。

    今在白蘭,不犯王塞,不為人患。

    若遣使招慰,必求為臣妾,可不勞而定。

    安曰:“臣昔為澆河戍将,與之相近,明其意勢。

    若分軍出其左右,拾寅必走南山。

    謂其所居南方之山。

    不過十日,牛馬草盡,人無所食,衆必潰叛,可一舉而定也。

    ”從之。

    诏陽平王新城等出南道,南郡公李惠、給事中公孫拔及安出北道。

    拾寅走南山。

    諸軍濟河追之,多病,引還。

    魏大安元年(455),宋孝武帝孝建二年也。

    拾寅,《魏書·本紀》作什寅。

    顯祖複诏上黨王長孫觀等率州郡兵讨拾寅。

    軍至曼頭山,在今青海東北境。

    胡三省曰:“河源郡有曼頭城,蓋因山得名也。

    ”案河源,隋炀帝平吐谷渾所置四郡之一。

    拾寅來逆戰。

    觀等縱兵擊敗之。

    拾寅宵遁。

    《紀》在皇興四年(470),宋明帝泰始六年。

    于是思悔,複修藩職。

    遣别駕康盤龍奉表朝貢。

    顯祖幽之,不報其使。

    拾寅部落大饑,屢寇澆河。

    诏皮歡喜為前鋒,長孫觀為大都督以讨之。

    觀等軍入拾寅境,刍其秋稼。

    拾寅窘怖,遣子詣軍,表求改過。

    觀等以聞。

    顯祖下诏切責之,征其任子。

    拾寅遣子斤入侍。

    《本紀》作費鬥斤。

    此次用兵,事在大和三(479)、四年(480),齊高帝建元元(479)、二年(480)也。

    時顯祖為大上皇。

    又《魏書·紀》:大和六年(482),白蘭王吐谷渾翼世以誣罔伏誅,其事他無所見。

    顯祖尋遣斤還。

    拾寅後複擾掠邊人,遣其将良利守洮陽。

    晉縣後周置郡,今甘肅臨潭縣。

    枹罕鎮将楊鐘葵诒書責之。

    拾寅表求令洮陽貢其土物。

    顯祖許之。

    自是歲修職貢。

    統觀魏文成、獻文二世之用兵,蓋純出于邊将之貪功徼利,屢勤師旅,卒無成功,反蹙洮陽之戍,亦可笑矣。

    齊高帝建元三年(481),魏大和五年。

    拾寅卒,子度易侯立。

    此從《梁書》,《魏書》同。

    《齊書》作易度俟。

    伐宕昌。

    魏讓之。

    令所掠口累,部送時還。

    度易侯奉诏。

    卒,子休留茂立。

    《齊書》雲:永明八年(490),授爵号。

    《梁書》作休留代。

    本傳、《本紀》皆同。

    《本紀》見天監元年(502)。

    《魏書》無此一世,雲度易侯死,子伏連籌立。

    《梁書》伏連籌作休運籌。

    案《周書》言自吐谷渾至伏連籌一十四世,明《魏書》奪此一世。

    蓋休留茂與魏無交涉,魏史遂有此誤也。

    《魏書》雲:“伏連籌内修職貢,外并戎狄,塞表之中,号為強富。

    準拟天朝,樹置官司,稱制諸國,以自誇大。

    ”《梁書》載其表于益州立九層佛寺。

    又雲:“其地與益州鄰,常通商賈。

    民慕其利,多往從之。

    教其書記,為之辭譯,稍桀黠矣。

    ”蓋又漸染中國之文化矣。

    伏連籌修洮陽、泥和,胡三省曰:即《水經注》迷和城,洮水徑其南,又徑洮陽城東。

    置戍。

    魏師讨之,二戍請降。

    事在大和十五年(491),見《紀》。

    齊武帝永明九年。

    《魏書》雲:“終世宗世,至于正光,梁普通元年(520)至五年(525)。

    牦牛蜀馬及西南之珍,無歲不至。

    後莫折念生反,河西路絕。

    涼州城人萬幹菩提等東應念生,囚刺史宋穎。

    穎密求援于伏連籌。

    伏連籌親率大衆救之,遂獲保全。

    自尒以後,關徼不通,貢獻路絕。

    ”《梁書》伏連籌後,有呵羅真、伏連籌子,大通三年(529)除授。

    《本紀》中大通元年(529)作阿羅真。

    佛輔呵羅真子。

    《本紀》見中大通二年(530)。

    二世,而《魏書》雲“伏連籌死,子誇呂立”,其緻誤之由,蓋亦與其奪休留茂一世同也。

    《魏書》言誇呂始自号為可汗。

    居伏俟城,在青海西十五裡。

    地兼鄯善、且末。

    東西三千裡,南北千餘裡。

    蓋其極盛之時。

    又雲:“齊獻武王作相,招懷荒遠。

    蠕蠕既附于國,誇呂遣使緻敬。

    獻武王征其朝貢。

    誇呂乃遣使人假道蠕蠕頻來。

    又薦其從妹。

    靜帝納以為嫔。

    遣員外散騎常侍傅靈檦使于其國。

    《文苑·溫子昇傳》雲:“陽夏大守傳标使吐谷渾,見其國王床頭有書數卷,乃是子昇文也,”則誇呂亦通文墨。

    誇呂又請婚。

    乃以濟南王匡孫女為廣樂公主以妻之。

    此後朝貢不絕。

    ”其于西魏:大統中,梁大同元年(535)至大寶二年(551)。

    再遣使獻馬及牛羊等。

    然猶寇抄不止,緣邊多被其害。

    廢帝二年(553),梁承聖二年誇呂通使于齊。

    源州刺史史甯,觇知其還,率輕騎襲之于州西赤泉,獲其仆射乞伏觸、扳将軍翟潘密,商胡二百四十人,駝騾六百頭,雜采絲絹以萬計。

    恭帝二年(555),梁紹泰元年,突厥木汗可汗假道涼州襲吐谷渾。

    周大祖令甯率騎随之。

    至番禾,番禾,見第七章第八節。

    後魏置郡,後周廢郡置鎮。

    吐渾已覺,奔于南山。

    木汗将分兵追之,甯說其取樹敦、賀真二城,木汗從之。

    甯入樹敦,木汗破賀真。

    史言樹敦是渾舊都,多諸珍藏,木汗亦大獲珍寶,蓋皆志在剽掠而已。

    武成初,陳武帝永定三年(559)。

    賀蘭祥攻拔其洮陽、洪和二城,洪和,疑即泥和。

    置洮州而還。

    天和初,陳文帝天嘉元年(560)。

    其龍涸王莫昌率衆降,以其地為扶州。

    建德五年(576),陳宣帝大建八年。

    其國大亂。

    高祖诏皇大子征之。

    軍渡青海,至伏俟城。

    誇呂遁走。

    虜其餘衆而還。

    案誇呂以隋開皇十一年(591)卒,《隋書》言其在位百年,則此時誇呂年已老。

    隋世吐谷渾屢有内釁,蓋皆其耄荒使然,此時已肇其端矣。

    《晉書》雲:吐谷渾有城郭而不居,随逐水草,廬帳為屋,以肉酪為糧。

    《魏書》雲:亦知種田。

    有大麥、粟、豆。

    北界氣候多寒,惟得蕪菁、大麥。

    《齊書》雲:多畜,逐水草,無城郭,後稍為宮室,而人民猶以氈廬百子帳為行屋。

    《梁書》雲:有屋宇,雜以百子帳,即氈廬也。

    蓋雖略知稼穑,終以畜牧為主。

    《晉書》又言其國無常稅,調用不給,辄斂富室商人,取足而止,此純乎羌人之習。

    其慕效中國或又取法乎西域,蓋皆其王室、貴人所為,不能逮下也。

    其所重者商賈,所貪者貨财。

    239《宋書》謂其“徒以商譯往來,故禮同北面,”“雖複貢篚歲臻,事惟賈道,”然則《梁書》言其使或歲再三至,或再歲一至,蓋正以賈道故,乃為是紛紛然。

    慕曾表魏朝,言“爵秩雖崇,而土不增廓,車騎既飾,而财不周賞,”魏朝令公卿會議,不肯多與,自是貢獻頗簡;其通齊之使,實與商胡俱;俱可為《宋書》之言作左證。

    《宋書》又雲:“金罽氈眊,非用斯急;送迓煩擾,獲不如亡。

    ”蓋慨乎言之矣。

    或曰:《齊書·芮芮傳》,言中國與之通使,常由河南道抵益州。

    建元元年(479),大祖遣王世武拜授拾寅,仍往芮芮,賜書雲:“想即資遣,使得時達。

    ”永明三年(485),又遣給事中丘冠先往使,并送芮芮使。

    其殷勤于河南,蓋欲藉通芮芮,其欲通芮芮,則所以牽制索虜也。

    然芮芮牽制索盧,為力幾何,江東君臣,不應不知。

    丘冠先之往使也,得玉長三尺二寸,厚一尺一寸,史家頗豔稱之,則天朝士夫,亦曷嘗不重異物?240冠先後拜授休留茂,并行吊禮,遂不得其死。

    史雲:“休留茂逼令先拜,冠先厲色不肯,休留茂恥其國人,執冠先,于絕岩上推堕深谷而死。

    ”吐谷渾非夜郎自大者流,既徒志在賜與,安得争此虛文?然則冠先之死,又惡知其究因何事邪? 吐谷渾為外來之族,故其文明程度稍高,其鄰近諸族,則仍多率其榛狉之舊。

    諸族最近吐渾者為白蘭。

    《周書》雲:“白蘭,羌之别種也。

    其地東北接吐谷渾,西北至利模徒,南界鄂。

    風俗、物産,與宕昌略同。

    ”其與中國通,惟周保定元年(561),陳天嘉二年。

    曾一遣使獻犀甲、鐵铠而已。

    《北史》雲:“吐谷渾北有乙弗勿敵國。

    《魏書》作乙弗敵國。

    國有屈海,周回千餘裡。

    衆有萬落。

    風俗與吐谷渾同。

    然不識五谷,惟食魚及蘇子。

    蘇子狀若中國枸杞子,或赤或黑。

    有契翰一部,風俗亦同。

    白蘭山西北,又有可蘭國。

    《魏書》作阿蘭國。

    風俗亦同。

    目不識五色,耳不聞五聲,是夷蠻戎狄中之醜類也。

    土無所出,直大養群畜,而戶落亦可萬餘。

    人頑弱,不知鬥戰。

    忽見異人,舉國便走。

    性如野獸。

    體輕工走,逐不可得。

    ”此皆今青海東南境之部族也。

    利模徒、鄂,地皆無考。

    《宋書》雲:吐谷渾之地,自甘松及洮水西南極白蘭,則白蘭當在今松潘縣西北四川、青海界上。

    白蘭山蓋即其所居之地,則可蘭當在青海東南境;乙弗勿敵當在青海北境,南山之南。

    屈海不易實指。

    丁謙《魏書·外國傳考證》以玉門縣東北花海子當之,恐非。

    玉門乃西域商胡往來孔道,居其地者,斷不至不識五谷也。

    其在川、甘界上者,有宕昌、鄧至,程度稍高。

    《魏書·宕昌傳》雲:“其地東接中華,西通西域,南北數千裡。

    姓别自為部落。

    酋帥皆有地分,不相統攝。

    宕昌即其一也,”此苞今川、甘、青海界上之地而總言之。

    又雲:“其地自仇池以西,東西千裡,水以南,南北八百裡。

    地多山阜。

    人二萬餘落。

    ”則專指宕昌言之也。

    《水經注》:羌水徑宕昌城,又東南徑武階,武階今武都縣,宕昌在武都西北,即今西固縣地。

    羌水,今白龍江也。

    此一大區域中之情況,《魏書》總述之曰:“俗皆土著,居有屋宇。

    其屋,織牦牛尾及羖羊毛覆之。

    國無法令,又無徭賦。

    惟戰伐之時,乃相屯聚,不然,則各事生業,不相往來。

    皆衣裘褐。

    牧養牦牛、羊、豕,以供其食。

    父子、伯叔、兄弟死,即以繼母、叔母、及嫂、弟婦等為妻。

    俗無文字,但候草木榮落,記其歲時。

    三年一相聚,殺牛、羊以祭天。

    ”其進化之遲滞,蓋全因其所居之閉塞也。

    宕昌蓋因地近仇池,故開發較早。

    《魏書》本傳曰:“有梁懃者,《周書》作梁勒。

    世為酋帥,得羌豪心,乃自稱王焉。

    懃孫彌忽,世祖初,遣子彌黃奉表求内附。

    世祖嘉之,遣使拜彌忽為宕昌王,賜彌黃爵甘松侯。

    彌忽死,孫虎子立。

    ”《北史》作彪子,避唐諱。

    案《世祖紀》:大平真君九年(448),宋元嘉二十五年。

    宕昌羌酋梁瑾慈遣使内附,并貢方物。

    《宋書·孝武帝紀》:大明元年(457),以梁瑾蔥為河州刺史,宕昌王。

    《梁書》本傳作梁瓘怱。

    《南史》作梁瑾忽。

    五年(461),以宕昌王梁唐子為河州刺史。

    瑾蔥、瑾慈,似即彌忽;唐子似即虎子也。

    《魏書·傳》又雲:“虎子死,彌治立。

    虎子弟羊子,先奔吐谷渾。

    吐谷渾遣兵送羊子,欲奪彌治位。

    彌治遣使請救。

    世祖诏武都鎮将宇文生救之。

    羊子退走。

    彌治死,子彌機立。

    ”《宋書·後廢帝紀》:元徽四年(476),十月,以宕昌王梁彌機為河、涼二州刺史,此除授,或在其纂立之初也。

    南朝自此率以河、涼二州刺史、宕昌王授其主,齊武帝永明元年(483),亦以此授彌機。

    《齊書·武帝紀》:永明三年(485),以行宕昌王梁彌颉為河、涼二州刺史。

    本傳同。

    是歲為魏孝文帝大和九年(485)。

    《魏書·本紀》:七月,遣使拜宕昌王梁彌機兄子彌承為其國王。

    《穆崇傳》:崇玄孫亮,為仇池鎮将。

    時宕昌王梁彌機死,子彌博立。

    241為吐谷渾所逼,來奔仇池。

    亮以彌機蕃教素著,矜其亡滅;彌博兇悖,氐、羌所棄;彌機兄子彌承,戎民歸樂,表請納之。

    高祖從焉。

    于是率騎三萬,次于龍涸,擊走吐谷渾,立彌承而還。

    《齊書·本紀》:永明六年(488),亦以彌承為河州刺史,而不詳魏替彌博立彌承之事,然彌颉嘗一繼位,則《魏書》又不詳,疑其為彌博出亡後吐谷渾所立也。

    十年(486),魏大和十六年。

    彌承朝于魏。

    又使求軍儀及伎、雜書于齊。

    诏軍器緻之未易;内伎不堪涉遠;秘閣圖書,例不外出;賜以《五經》集注、論各一部。

    《梁書·武帝紀》:天監元年(502),宕昌王梁彌進号,蓋颉之誤;四年(505),四月,以行宕昌王梁彌博為河、涼二州刺史宕昌王;本傳同。

    則彌承之後,彌颉、彌博,複相繼在位,《齊書》謂“彌颉卒,乃以彌承為王,”疏矣。

    彌博死,子彌泰立。

    大同十年(544),複授以父爵位。

    《周書·宕昌傳》雲:自彌忽至仚定九世,彌忽、虎子、彌治、彌機、彌承、彌颉、彌博、彌泰、仚定。

    每修職貢不絕。

    後見兩魏分隔,遂懷背誕。

    永熙末,梁中大通六年(534)。

    乃引吐谷渾寇金城。

    仚定,《文帝紀》作企定,雲引吐谷渾寇金城。

    渭州及南秦州氐、羌連結,所在蜂起。

    金城,見第二章第二節。

    渭州,見第十二章第七節。

    南秦州,見第十二章第三節。

    大統初,又率其種人入寇。

    行台趙貴督儀同侯莫陳順等擊破之。

    仚定懼,稱藩請罪。

    大祖舍之,拜撫軍将軍。

    四年(538),梁大同四年。

    以仚定為南洮州刺史。

    後改洮州為岷州,仍以仚定為刺史。

    七年(541),梁大同七年。

    仚定又舉兵入寇。

    獨孤信時鎮隴右,诏信率衆便讨之。

    軍未至而仚定為其下所殺。

    信進兵破其餘黨。

    《信傳》亦作企定,雲企定子弟收其餘衆。

    朝廷方欲招懷殊俗,乃更以其弟彌定為宕昌王。

    十六年(550),彌定宗人獠甘襲奪其位。

    彌定來奔。

    先是羌酋傍乞鐵忽等,因仚定反叛之際,遂擁衆據渠林川。

    《宇文貴傳》作渠株川。

    雲納彌定後,于渠株川置岷州,不知本宕昌地為鐵忽所據?抑鐵忽平後,岷州移治也?與渭州民鄭五醜,扇動諸羌,阻兵逆命。

    至是,诏大将軍宇文貴、豆盧甯,涼州刺史史甯等率兵讨獠甘等,并擒斬之納彌定而還。

    此亦見《宇文貴》、《豆盧甯》、《史甯》、《趙剛》、《趙昶傳》。

    保定四年(564),陳天嘉五年。

    彌定寇洮州,總管李賢擊走之。

    是歲,彌定又引吐谷渾寇石門戍。

    甘肅臨潭縣南有石門山。

    賢複破之。

    高祖怒,诏大将軍田弘讨滅之。

    以其地為宕州。

    見上節。

    鄧至,《魏書》雲:白水羌也。

    世為羌豪。

    因地名号,自稱鄧至。

    其地自亭街以東,平武以西,汶嶺以北,宕昌以南。

    亭街,未詳。

    平武,漢縣,在今四川平武縣東。

    汶嶺即岷山。

    《水經注·漾水篇》》:白水東南徑鄧至城南,又東南徑陰平故城南,則鄧至城在陰平西北。

    土風、習俗,亦與宕昌同。

    其王像舒治,遣使内附。

    高祖拜龍骧将軍、鄧至王。

    遣貢不絕。

    案其見于《魏書·本紀》者:又有像舒彭。

    大和十七年(493),齊永明十一年。

    遣子舊詣阙朝貢,并求以位授舊。

    诏許之。

    世宗永平二年(509),梁天監八年。

    八月,丁未,鄧至國遣使朝獻。

    戊申,以鄧至國世子像覽蹄為其國王。

    蓋其初立時也。

    《梁書》亦有傳,雲:宋文帝時,王象屈耽遣使獻馬。

    《齊書》附《宕昌傳》,雲:建元元年(479),征虜将軍西涼州刺史羌王像舒彭進為持節平西将軍,後叛降虜。

    然《武帝紀》:永明元年(483),二月,以東羌王像舒彭為西涼州刺史,則複來歸順矣。

    梁天監元年(502),始封為鄧至王。

    五年(493),遣使來獻。

    見《紀》及本傳。

    《周書》雲:自舒治至檐桁十一世。

    魏恭帝元年(554),梁承聖三年。

    檐桁失國來奔。

    大祖令章武公導率兵送複之。

    《魏書》雲:鄧至之西,有赫羊等二十國,時遣使朝貢,朝廷皆授以雜号将軍、子男、渠帥之名。

    《北史》雲:赫羊部内,初有一羊,形甚大,色至鮮赤,故因為國名,其說似近附會。

    又舉諸國之名曰:東亭街、大赤水、寒宕、石河、薄陵、下習山、倉骧、覃水,雲風俗粗犷,與鄧至國不同焉。

    亦不能備二十之數也。

     第八節 西域諸國 兩漢之世,中國與西域之交通,可謂極盛,其後雖遭喪亂,往還實迄未嘗絕,不過記載有詳略而已。

    晉遷江左,與西域之交通,自不能如建都長安、洛陽時之盛。

    據有涼州之國,往還雖密,然偏隅割據,運祚短促,記載不詳。

    惟魏據北方較久,故其記載,亦較翔實焉。

    《魏書·西域傳》:《魏書》此卷亡,實皆錄自《北史》。

    世祖時,遣董琬、高明等出使,見下。

    還,具言凡所經見及傳聞旁國,雲:“西域自漢武時五十餘國,後稍相并,至大延中,為十六國。

    242分其地為四域:自蔥嶺以東,流沙以西為一域;蔥嶺以西,海曲以東為一域;者舌以南,者舌,今塔什幹。

    月氏以北為一域;兩海之間,兩海,謂鹹海、裡海。

    水澤以南為一域。

    内諸小渠長,蓋以百數?其出西域,本有二道,後更為四:出自玉門,見第六章第六節。

    渡流沙,西行,二千裡至鄯善,在今羅布泊南。

    為一道;自玉門渡流沙,北行,一千二百裡至車師,前部在廣安城西,後部在濟木薩南。

    為一道;從莎車西行,莎車,今莎車縣。

    百裡至蔥嶺,西一千三百裡至伽倍,故月氏休密翕侯地,見下。

    為一道;自莎車西南五百裡,蔥嶺西南千三百裡,至波路,《西域記》缽露羅,今Balti。

    為一道。

    ”案四域之中,第一為天山南路,第二苞今波斯、阿富汗及印度,海曲之海,指波斯灣。

    第三指天山北路及鹹海以東土耳其斯單,第四,謂鹹海、裡海間地,皆漢世所已通。

    四道中之第一、第二兩道,漢世不之數;第三、第四兩道,實即漢世之南道;故其名增于漢,而實減之。

    然此自指使譯所經,民間商旅之往來,未必有異于故也。

     四域之中,與中國關系最密者,自為第一域。

    《魏書》雲至大延中為十六國者,蓋專指此域言之。

    惟董琬、高明之還,西域與之俱來者凡十六國,則未知當時天山南路國數果為十六?抑因其來朝之數,姑妄言之?《魏書》記載大荒。

    見下。

    實令人不能無疑也。

    漢、魏之世,諸國互相吞并之事,已見《秦漢史》第十二章第十節。

    至晉世,天山南路之國,以車師、鄯善、焉耆、今焉耆縣。

    龜茲、今庫車縣。

    疏勒、今疏勒縣。

    于阗今和阗縣南。

    為大。

     都護之職,自漢衰而廢,魏世,以涼州刺史領戊己校尉,護西域,而晉因之,亦見《秦漢史》第十二章第十節。

    故是時中國與西域之交通,以涼州為關鍵。

    張氏割據河西,至駿之世,始有事于西域。

    時戊己校尉趙貞,不附于駁,駿擊禽之。

    又使其将楊宣出讨。

    《晉書·焉耆傳》雲:武帝大康中,其王龍安,遣子入侍。

    安夫人,狯胡之女。

    狯胡,未詳。

    姬身十二月,剖脅生子曰會。

    立為世子。

    會少而勇桀。

    安病笃,謂會曰:“我嘗為龜茲王白山所辱,不忘于心,汝能雪之,乃吾子也。

    ”及會立,襲滅白山。

    遂據其國,遣子熙歸本國為王。

    會有膽氣籌略,遂霸西胡。

    蔥嶺以東,莫不率服。

    然恃勇輕率。

    嘗出宿于外,為龜茲國人羅雲所殺。

    其後張駿遣沙州刺史楊宣前涼沙州,治敦煌。

    率衆疆理西域。

    宣以部将張植為前鋒,所向風靡。

    軍次其國。

    熙距戰,為植所敗。

    率其群下四萬人肉袒降于宣。

    案《張駿傳》言:駿使宣伐龜茲、鄯善,《龜茲傳》不載其事,鄯善則無傳,《本紀》亦但書駿伐焉耆降之,穆帝永和元年(345)。

    蓋其勤兵力者,惟焉耆為大?《駿傳》言:西域諸國獻汗血馬、火浣布、犎牛、孔雀、巨象及諸珍異二百餘品,此等非徒蔥嶺以東所能緻;《石勒載記》言:駿使送高昌、見第六章第二節。

    于寘、鄯善、大宛使,獻其方物;則其與蔥嶺以西諸國,往還必密。

    《龜茲傳》雲惠、懷末,以中國亂,遣使貢方物于張重華,重華不在惠、懷之世,其說必誤,疑其間有奪文。

    然其貢方物于重華,當不虛也。

    亦可見張氏與西域交通之盛矣。

    張氏亡,苻堅據有涼州,遣呂光讨定西域,已見第六章第六節。

    時則鄯善王休密馱、車師前部王彌置為光鄉導。

    光進至焉耆,其王泥流,率其旁國請降。

    此據《光載記》:《焉者傳》述熙降楊宣事後雲:“呂光讨西域,複降于光,及光僭位,熙又遣子入侍,”兩舉熙名,不應皆誤,蓋泥流其蕃名,熙其漢名也。

    龜茲王帛純距光。

    此亦據《光載記》。

    《龜茲傳》作白純。

    光進攻城。

    帛純傾國财寶,請救狯胡。

    狯胡弟呐龍侯将馗率騎二十餘萬,并引溫宿、尉頭等國王,合七十餘萬以救之。

    溫宿、尉頭,皆在今烏什縣。

    戰于城西,大敗之。

    帛純收其珍寶而走。

    王侯降者三十餘國。

    諸國憚光威名,貢款屬路。

    此指龜茲旁國。

    乃立帛純弟震為王以安之。

    桀黠胡王,昔所未賓者,不遠萬裡,皆來歸附,上漢所賜節傳。

    此指較遠之國。

    光皆表而易之。

    堅聞光平西域,以為都督玉門已西諸軍事、西域校尉,道絕不通。

    《堅載記》同。

    光既平龜茲,有留焉之志。

    乃大飨文武,博議進止。

    衆鹹請還。

    乃以駝二萬餘頭,《魏書·光傳》作二千餘頭。

    緻外國珍寶及奇伎異戲,殊禽怪獸,千有餘品,駿馬萬餘匹而還。

    上文雲:“光見其宮室壯麗,命參軍段業著《龜茲宮賦》以譏之。

    胡人奢侈,厚于養生。

    家有蒲桃酒,或至千斛,經十年不敗。

    士卒淪沒酒藏者相繼矣。

    ”然則光之欲留,乃溺其繁盛耳。

    肆掠東歸,何殊盜賊?然非獨光如此,古來通西域者,蓋無不有貪其财寶之意存焉。

    苻堅初慕漢文,卻大宛天馬之貢,卒違群臣之谏而用兵,亦如是而已矣。

    見第六章第四節及第六節。

    群議以高昌雖在西垂,地居形勝,外接胡虜,易生翻覆,宜命子弟鎮之。

    光乃以子覆為都督玉門已西諸軍、西域大都護,鎮高昌,命大臣子弟随之。

    後涼分裂,敦煌為李暠所據,擊玉門已西諸城,皆下之。

    遂屯玉門、陽關,在敦煌西。

    廣田積谷。

    鄯善、前部王皆遣使貢其方物。

    沮渠蒙遜滅李氏,鄯善王比龍入朝,西域三十六國,皆稱臣貢獻。

    《宋書·氏胡傳》之文。

    案是時西域,蔥嶺以東,實無三十六國,若合蔥嶺以西言之,則又不止此數,此特沿襲舊文,猶言故三十六國之地之諸國耳。

    《苻堅載記》雲:“呂光讨平西域三十六國,所獲珍寶以萬萬計,”亦此例也。

    茂虔亡,無諱據鄯善,又襲據高昌,安周又陷車師,已見第七章第八節。

    至此而割據諸國與西域之關系終矣。

     魏通西域,始于大武時。

    大延元年(435),宋文帝元嘉十二年。

    五月,遣使二十輩使西域。

    二年(436),宋元嘉十三年。

    八月,又遣使六輩使西域。

    自是來者頗多。

    據《本紀》。

    《西域傳》曰:大祖初,經營中原,未暇及于四表。

    既而西戎之貢不至,有司奏依漢氏故事,請通西域,可以振威德于荒外,又可緻奇貨于天府。

    大祖曰:漢氏不保境安人,乃遠開西域,使海内虛耗,何利之有?今若通之,前弊複加百姓矣。

    遂不從。

    曆大宗世,竟不招納。

    大延中,魏德益以遠聞,西域龜茲、疏勒、烏孫、悅般、渴槃陁、鄯善、焉者、車師、粟特諸國王始遣使來獻。

    世祖以西域漢世雖通,有求則卑辭而來,無欲則驕慢王命,此其自知絕遠,大兵不可至故也,若報使往來,終無所益。

    欲不遣使。

    有司奏九國不憚遐險,遠貢方物,當與其進,安可豫抑後來?乃從之。

    于是始遣行人王恩生、許綱等西使。

    恩生出流沙,為蠕蠕所執,竟不果達。

    又遣散騎侍郎董琬、高明等多赍金帛,出鄯善,招撫九國,厚賜之。

    初琬等受诏:便道之國,可往赴之。

    琬過九國,北行至烏孫國,其王得朝廷所賜,拜受甚悅。

    謂琬曰:傳聞破洛那、者舌,皆思魏德,欲稱臣緻貢,但患其路無由耳。

    今使君等既到此,可往二國,副其慕仰之誠,琬于是自向破洛那,遣明使者舌。

    烏孫王為發導譯達二國。

    琬等宣诏慰賜之。

    已而琬、明東還,烏孫、破洛那之屬,遣使與琬俱來貢獻者,十有六國。

    自後相繼而來,不間于歲。

    國使亦數十輩矣。

    此文之善于塗飾,真可發一大噱。

    243據《本紀》:鄯善之來,在大延元年六月,粟特之來在八月,均在使出之後,世祖豈逆知其将至而欲不報?有司豈逆知其将至,而請勿抑其後來邪?曲筆獻媚如此,真可謂穢史矣。

    沮渠牧犍亡,無諱據敦煌。

    真君三年(442),宋元嘉十九年。

    又渡流沙據鄯善,西域為所隔,曆年不至。

    五年(444),宋元嘉二十一年。

    無諱卒。

    六年(445),宋元嘉二十二年。

    遣萬度歸襲鄯善,執其王。

    以韓拔為西戎校尉、鄯善王以鎮之。

    《西域傳》即在是年,《本紀》在九年。

    事見第七章第八節。

    《西域傳》雲:涼州既平,鄯善國以為唇亡齒寒,自然之道也。

    今武威為魏所滅,次及我也。

    若通其使人,知我國事,取亡必近。

    不如絕之,可以支久。

    乃斷塞行路。

    西域貢獻,曆年不入。

    後平鄯善,行人複通。

    據《本紀》:大延五年(439),尚有鄯善、龜茲、疏勒、焉者、粟特,渴槃陁、破洛那、悉居半等遣使朝貢,真君元年(440)至四年(443),則絕無之,五年三月,乃遣使者四輩使西域,是歲十二月,乃書粟特國遣使朝貢,蓋全為無諱所隔也。

    都善是時,國且為武威遺孽所據,豈有因其滅亡,轉慮唇亡齒寒之理?真所謂鄉壁虛造,信口開河者矣。

    《鄯善傳》雲:“無諱謀渡流沙,遣其弟安周擊鄯善。

    王比龍恐懼欲降。

    會魏使者自天竺、罽賓還,俱會鄯善,勸比龍拒之。

    遂與連戰。

    安周不能克,退保東城。

    後比龍懼,率衆西奔且末,其世子乃應安周。

    鄯善人頗剽劫之,令不得通。

    ”244鄯善人頗剽劫之上有奪文,此所剽劫者,非魏通西域則西域朝貢之使,其事初非鄯善人所為,故魏伐鄯善,其王真達出降,魏人仍厚待之也。

    九年(448),宋元嘉二十五年。

    又遣萬度歸讨焉耆。

    《傳》雲:恃地多險,頗剽劫中國使。

    其王鸠屍卑那奔龜茲。

    鸠屍卑那,龜茲婿。

    度歸遂讨龜茲,《傳》雲:其東關城戍,寇竊非一。

    大獲駝馬而還。

    自是西域複通。

    然西域要害,在于伊吾,245見第六章第六節。

    漢世實恃此以衛涼州,魏世,柔然蟠據西北,形勢極逼,乃其重鎮不過敦煌。

    文成大安二年(456),宋孝武帝孝建三年。

    敦煌鎮将尉眷擊伊吾,雖克其城,然眷子多侯,仍為鎮将,上疏求取伊吾,斷蠕蠕通西域之路,高祖善其計,卒不能用。

    高昌自張軌以來為郡縣,至魏世乃自立為國,而受制于柔然。

    顯祖末,柔然攻于阗,于阗遣使求救,魏亦不能出兵。

    然則魏世守備之規,經略之計,不逮漢朝遠矣。

    《食貨志》言:萬度歸伐焉耆,其王單騎奔龜茲,舉國臣民,負錢懷貨,一時降款,此乃脅奪其錢貨耳。

    獲其奇寶異玩以巨萬,駝馬、雜畜,不可勝數。

    《傳》雲:焉者為國,鬥絕一隅,不亂日久,獲其珍奇異玩,殊方谲詭不識之物,橐駝、馬、牛、雜畜巨萬。

    度歸遂入龜茲,複獲其殊方瓌詭之物億萬已上。

    又言:自魏德既廣,西域、東夷,貢其珍物,充于王府,神龜、正光之際,府藏盈溢。

    虜除貨财、玩好之外,豈有所知邪? 高昌之立國于西域,其事頗有關系。

    《魏書傳》雲:世祖時,有阙爽者,自為高昌大守。

    大延中,遣散騎侍郎王恩生等使高昌,為蠕蠕所執。

    真君中,爽為沮渠無諱所襲,奪據之。

    無諱死,弟安周代立。

    和平元年(460),宋孝武帝大明四年。

    為蠕蠕所并。

    蠕蠕以阚伯周為高昌王。

    其稱王自此始也。

    大和初,伯周死,子義成立。

    歲餘,為其兄首歸所殺,自立為高昌王。

    五年(464),齊高帝建元三年。

    高車王可至羅殺首歸兄弟,以敦煌人張孟明為王。

    後為國人所殺,立馬儒為主。

    以鞏顧禮、麹嘉為左右長史。

    二十一年(480),齊明帝建武四年。

    遣司馬王體玄奉表朝貢,請師迎接,求舉國内徙。

    高祖納之。

    遣明威将軍韓安保率騎千餘赴之。

    至羊榛水,儒遣禮、嘉率步騎一千五百迎安保,去高昌四百裡,而安保不至。

    禮等還高昌,安保亦還伊吾。

    安保遣韓興安等十二人使高昌。

    儒複遣顧禮将其世子義舒迎安保。

    至白棘城,去高昌百六十裡。

    而高昌舊人,情戀本土,不願東遷,相與殺儒,而立麹嘉為王。

    嘉字靈鳳,金城榆中人。

    榆中,漢縣,今甘肅榆中縣西北。

    既立,又臣于蠕蠕那蓋。

    顧禮與義舒随安保至洛陽。

    及蠕蠕主伏圖為高車所殺,嘉又臣高車。

    初前部胡人,悉為高車所徙,入于焉耆,焉耆又為嚈哒所破滅,國人分散,衆不自立,請王于嘉。

    嘉遣第二子為焉耆王以主之。

    永平元年(571),梁武帝天監十年。

    嘉遣兄子私署左衛将軍、田地大守孝亮朝京師,田地城,漢之柳中,今魯克沁。

    仍求内徙,乞軍迎援。

    于是遣龍骧将軍孟威發涼州兵三千人迎之。

    至伊吾,失期而反。

    于後十餘遣使,款誠備至。

    惟賜優旨,卒不重迎。

    延昌中,梁天監十一年(512)至十四年(515)。

    以嘉為持節、平西将軍、瓜州刺史、泰臨縣開國伯,私署王如故。

    熙平初,梁天監十五年(516)。

    遣使朝獻。

    诏曰:卿地隔關山,境接荒漠,頻請朝援,徙國内遷,雖來誠可嘉,即于理未怗。

    何者?彼之甿庶,是漢、魏遺黎。

    246自晉氏不綱,因難播越,成家立國,世積已久。

    惡徙重遷,人懷戀舊。

    今若動之,恐異同之變,爰在肘腋,不得便如來表。

    神龜元年(518),梁天監十七年。

    冬,孝亮複表求援内徙。

    朝廷不許。

    嘉又遣使奉表。

    自以邊遐,不習典诰,求借五經、諸史,并請國子助教劉燮以為博士。

    肅宗許之。

    嘉死,子堅立。

    堅,《梁書》作子堅。

    永熙後乃隔絕。

    《周書》:大統十四年(548),诏以其世子玄喜為王。

    恭帝二年(555),又以其田地公茂嗣位。

    《隋書》雲:堅死,子伯雅立。

    案《梁書》言麹嘉在位二十四年,自其立之年齊明帝建武四年(497)起計,當卒于梁普通元年(520),下距《隋書》所記大業五年伯雅來朝之歲,凡九十年。

    嘉先仕馬儒,立年不得甚少;嘉非早世,則堅之繼位,亦非沖齡;伯雅能入朝于隋,亦必尚未衰眊;其間似不能曆九十年之久,必《隋書》誤奪也。

    247《梁書》言大同中子堅遣使來獻,大同紀元,與西魏之大統恰同,然則堅之死,當在大統十三、四年間,即梁之大清元(547)、二年(548)也。

    《梁書·高倡傳》雲:國人言語,與中國略同。

    有五經、曆代史、諸子、集。

    《周書》雲:文字亦同華夏,兼用胡書。

    有《毛詩》、《論語》、《孝經》,置學官弟子,以相教授。

    雖習讀之,而皆為胡語。

    案《魏書》言其國有八城,皆有華人,蓋華人自華言,胡人自胡語也。

    然《梁書》又言其人面貌類高麗,則實非深目高鼻之族,特久居胡中,習其言語耳。

    《魏書·于阗傳》雲:“自高昌以西,諸國人等,深目高鼻,惟此一國,貌不甚胡,頗類華夏。

    ”案漢世西域,胡人雖多,華人亦不少,說見《秦漢史》第五章第四節。

    據《魏書》此文,似魏、晉以後,華人頗減,胡人稍增,蓋其移殖有難易使然。

    晉、南北朝之世,華人之居西域者,必以高昌、于阗為巨擘矣。

    248《梁書》雲:其官有四鎮将軍及雜号将軍、長史、司馬、門下校郎、中兵校郎、通事舍人、通事令史、谘議、校尉、主簿,置四十六鎮;姻有六禮;《周書》雲:其刑法、風俗、婚姻、喪葬,與華夏小異而大同;可見其法俗尚多承中華之舊。

    惟辮發垂之于背,249《梁書》又雲:女子頭發,辮而不垂,《周書》雲:丈夫從胡法,婦人略同華夏,蓋指此。

    實為胡俗。

    然伯雅朝隋歸國,曾下令國中,解辮削衽,雖雲竟畏鐵勒不敢改,《隋書》本傳。

    其心固未嘗忘華夏也。

    蔥嶺以西之地,始擅于大月氏,而後入于嚈哒。

    《後漢書·大月氏傳》曰:初月氏為匈奴所滅,遂遷于大夏,分其國為休密、雙靡、貴霜、肸頓、都密,凡五部翕侯。

    《漢書》:休密治和墨城,雙靡治雙靡城,貴霜治護澡城,肸頓治薄茅城,高附治高附城。

    《後書》高附作都密,餘同。

    《魏書》:伽倍,故休密翕侯,都和墨城,在莎車西。

    折薛莫孫,故雙靡翕侯,都雙靡城,在伽倍西。

    鉗敦,故貴霜翕侯,都護澡城,在折薛莫孫西。

    弗敵沙,故肸頓翕侯,都薄茅城,在鉗敦西。

    閻浮,故高附翕侯,都高附城,在弗敵沙南。

    沙畹《大月氏都城考》雲:休密,即唐之護密,今之Wakhan。

    雙靡,即宋雲《行記》之賒彌,玄奘《西域記》之商彌,今之Tchitral。

    貴霜,在健馱羅Gandhara北境。

    弗郎克Franke雲即健馱羅。

    肸頓,在喀布爾河Kaboulrond支流Pandjshir河之Parwan地方。

    都密,在喀布尒附近,惟與喀布尒有别。

    見馮承鈞《史地叢考》。

    白鳥庫吉雲:休密,即Sarik-Chaupan。

    貴霜為Wakhan之西部。

    合二者為Wakhan,即《魏書》之缽和,《唐書》之镬偘。

    雙靡為Mastoj。

    薄茅當作薄第,為Badaxshan。

    高附為Jamgan。

    見羽溪了谛《西域之佛教》第二章。

    賀昌群譯,商務印書館本。

    後百餘歲,貴霜翕侯丘就卻攻滅四翕侯,自立為王,國号貴霜王。

    此王字疑涉下“諸國稱之皆曰貴霜王”而衍。

    侵安息,取高附地。

    又滅濮達、《西域之佛教》第二章雲:即烏弋山離,今阿富汗南境及旁遮普之一部。

    罽賓,克什米尒之西北,今健馱羅地方。

    悉有其國。

    丘就卻年八十餘死,子閻膏珍代為王。

    複滅天竺,置将一人監領之。

    月氏自是之後,最為富盛。

    諸國稱之,皆曰貴霜王。

    漢本其故号,言大月氏雲。

    《三國志·四裔傳注》引《魏略·西戎傳》曰:罽賓國、大夏國、高附國、天竺國,皆并屬大月氏,說與此合。

    丘就卻與閻膏珍之年代,不易确定,要當在後漢安帝以前,以《後書·西域傳·序》,自雲本于安帝末班勇所記也。

    西域史籍亦乏,近世治月氏史者,多珍視其泉币。

    謂丘就卻之名,與見于泉币之KujulaKadphises相當;閻膏珍之名,與WemaKadphises相當。

    此外尚有迦膩色迦Kaniska、胡韋色迦Huviska、韋蘇特婆Vasudeva三王。

    近年在馬圖刺Mathura及山屺Saachi,得有刻文,又有韋西斯迦Vasishka:Vasashka:Vasushka之名,或謂其當次迦膩色迦、或胡韋色迦之後,或謂即韋蘇特婆。

    諸王中,迦膩色迦為傳布佛教名王,苦心探索其年代者尤多。

    或謂在丘就卻、閻膏珍之前,或謂在其後。

    或又謂迦膩色迦有二:一在丘就卻、閻膏珍之前,一在其後。

    衆說紛纭,莫衷一是。

    日本羽溪了谛所撰《西域之佛教》第二章第二節,曾撮舉其大要,讀之可見其概。

    欲與中國史籍相印合,尚不易豪發無遺憾。

    要之謂大月氏之興起,在兩漢之際,其強盛迄于晉初,當無大差也。

    柔然興,月氏乃稍見侵削。

    《魏書·大月氏傳》雲:都盧監氏城。

    《史記》、《後漢書》作藍氏城,《漢書》作監氏城,《北史》作剩監氏城,今班勒纥Balkh。

    北與蠕蠕接,數為所侵,西徙都薄羅城。

    馮承鈞譯沙畹《西突厥史料》第四篇注雲:“沙畹原以嚈哒都城為Badhaghis,後又改訂為Faizabad,第《北史》有“蓋王舍城也”一語,印度境外,有王舍城之号者,祇縛喝羅Balkh,此亦即大月氏都城薄羅,茲為改正于此。

    ”商務印書館本。

    其王寄多羅勇武,遂興師越大山,南侵北天竺,自乾陁羅以北五國,盡役屬之。

    蓋其勢初蹙于北,而猶盛張于南焉。

    及嚈哒興,月氏複為所蠶食,而其勢不可支矣。

     《北史》雲:康國者,康居之後也。

    遷徙無常,不恒故地。

    自漢以來,相承不絕。

    其王本姓溫,月氏人也。

    舊居祁連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蔥嶺,遂有其國。

    《唐書》:一曰薩末鞬,亦曰飒秣建,元魏所謂悉萬斤者,今之撒馬兒罕也。

    枝庶分王。

    故康國左右諸國,并以昭武為姓,示不忘本也。

    其所舉諸國,曰安,《唐書》:安,一曰布豁,又曰捕喝,元魏謂忸密者,今布哈爾。

    曰汗,《唐書》:甯遠,本拔汗那,或曰撥汗,元魏時謂破洛那。

    案今《魏書》、《北史》傳文皆奪破字,雲洛那國,故大宛國也,都貴山城,在疏勒西北。

    沙畹雲:拔汗那,今之Ferghanah見《西突厥史料》第三篇。

    白鳥庫吉雲:漢貴山城,在Khodjend東北約百三十英裡之Kasan,見桑原骘藏《張骞西征考》。

    楊煉譯,商務印書館本。

    曰米《唐書》:或曰彌末,又曰彌秣賀。

    馮承鈞雲:Maimargh之對音,見所著《新唐書·西域羁縻府州考》,在《史地叢考》中。

    曰史,《唐書》:或曰佉沙,又曰羯霜那。

    馮承鈞雲:今之Shehrsebz。

    曰曹,《唐書》有東、西、中曹,雲西曹者,隋時曹也,治瑟底痕城。

    馮承鈞雲:Ischtikhan之對音。

    曰何,《唐書》:或曰屈霜你迦,又曰貴霜匿,即康居小王附墨城,永徽時,以其地為貴霜州。

    馮承鈞雲:此貴霜為Koschana,非昔貴霜翕侯治地,亦非《唐書·地理志》大汗都督府之附墨州。

    曰烏那遏,《隋書》雲:都烏浒水南。

    烏浒水,今阿母河。

    曰穆,《隋書》雲:都烏浒水西。

    曰漕,烈維、沙畹《罽賓考》雲:即《大唐西域記》之漕矩吒,在今Ghazni地方。

    此篇亦在《史地叢考》中。

    凡九。

    《唐書》則以康及安、曹、石、或曰柘支,曰柘折,曰赭時。

    馮承鈞曰:今之塔什幹。

    米、何、火尋、或曰貨利習彌,又曰過利。

    馮承鈞曰:即Kharism之對音。

    居烏浒水之陽,即今之Urgeny。

    戊地、馮承鈞曰:即《西域記》之伐地,古之木鹿,今之Merv。

    史為昭武九姓,而雲康之始為突厥所破。

    案昭武漢縣,屬張掖。

    《後書·梁慬傳注》雲:昭武故城,在張掖西北,其地屬今之高台縣,乃月氏故地,非康居故地,雲康為康居之地可,雲康為康居之後則誤,且與其王為月氏人之說,自相矛盾矣。

    250月氏西遷,蓋自今伊犁河域達妫水之濱,未嘗經蔥嶺,雲西逾蔥嶺亦誤。

    《唐書》覺其不合,改匈奴為突厥,然逮突厥之興,祁連山北,久無月氏矣。

    楚固失之,齊亦未為得也。

    月氏西遷之後,隻聞分國為五部翕侯,未聞以枝庶分王各邑。

    然則昭武諸國之立,乃在月氏西遷又遭破壞之後,無複共主,乃分崩離析而為是諸小國也。

    或曰:《魏略·西戎傳》言:“敦煌、西域之南山中,從婼羌西至蔥嶺西數千裡,有月氏餘種,”《三國·魏志·四裔傳注》引。

    所謂西逾蔥嶺者,安知非指此種人言之;案《後書·羌傳》雲:“湟中月氏胡,其先大月氏之别也。

    舊在張掖、酒泉地。

    月氏王為匈奴冒頓所殺,餘種分散,西逾蔥嶺。

    其羸弱者南入山阻,依諸羌居止。

    遂與共婚姻。

    及霍去病破匈奴,取西河地,開湟中,于是月氏來降。

    與漢人錯居。

    被服、飲食、言語,略與羌同。

    亦以父名母姓為種。

    ”此文亦必有所本,西逾蔥嶺,明指月氏初破敗時言之,此乃古人措辭不審,不必曲為之諱。

    湟中月氏胡,特其來降之一小支,其餘蓋皆在南山羌中。

    《魏略》下文雲:“蔥茈羌,白馬、黃牛羌,各有酋豪,北與諸國接,不知其道裡廣狹,”然則雲自婼羌至于蔥嶺皆有月氏餘種,亦不過約略之辭,蓋以月氏與羌同處,乃以羌之所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