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晉南北朝四裔情形

關燈
安危,在于所任,不可不察也。

    ”讀此疏,可略知交、廣民生、吏治之情形矣。

    赤烏二年(239),魏明帝景初三年。

    十月,将軍蔣秘,南讨夷賊,所領都督廖式,殺臨賀大守嚴綱等,與弟潛共攻零陵、桂陽,漢郡,今湖南郴縣。

    及搖動交州、蒼梧、郁林諸郡,衆數萬人。

    《孫權傳》。

    呂岱時在武昌,自表辄行。

    孫權遣使追拜岱交州牧,及遣諸将唐咨等絡繹相繼。

    攻讨一年,破之,斬式等。

    《呂岱傳》。

    十一年(248),群齊王芳正始九年。

    交址、九真夷賊攻役城邑,交部騷動。

    以陸胤為交州刺史、安南校尉。

    胤入南界,喻以恩信,務崇招納,交域清泰。

    至孫休永安元年(258)魏高貴鄉公甘露三年。

    乃征還。

    《胤傳》。

    五年(262),魏常道鄉公景元三年。

    休使察戰到交址調孔雀、大豬。

    注:察戰,吳官号。

    案其人姓名,似即《晉書·本紀》之鄧句,《陶璜傳》之鄧苟,見下。

    先是交址大守孫谞,科郡上手工千餘人送建業,察戰至,恐複見取,郡吏呂興等,因此扇動兵民,招誘諸夷,殺谞。

    220使使如魏請大守及兵。

    《休傳》。

    《晉書·陶璜傳》雲:谞貪暴,為百姓所患,會察戰鄧苟至,擅調孔雀三千頭送秣陵,興殺谞及苟,及郡内附。

    七年(264),八月後為孫皓元興元年(264)。

    魏常道鄉公鹹熙元年。

    吳複分交州置廣州。

    《孫休傳》。

    仍統南海、蒼梧、郁林三郡,見《晉志》。

    九月,魏以呂興為使持節都督交州諸軍事。

    诏曰:“孫休遣使鄧句敕交址大守鎖送其民,發以為兵。

    吳将呂興,因民心忿怒,又承王師平定巴蜀,即糾合豪桀,誅除句等。

    驅逐大守長吏,撫和吏民,以待國命。

    九真、日南,亦齊心響應,與興協同。

    興移書日南州郡,開示大計。

    兵臨合浦,告以禍福。

    遣都尉唐譜等詣進乘縣,因南中都督護軍霍弋上表自陳。

    ”案蜀以李恢為建甯大守,遙領交州刺史,晉平蜀,亦以弋遙領交州,見《晉書·地理志》。

    策命未至,興為下人所殺。

    《魏志·本紀》。

    然是歲,魏所置交址大守之郡。

    《孫皓傳》。

    案《華核傳》:寶鼎二年(267),核上疏言交州諸郡,國之南土,交址、九真二郡已沒,日南孤危,存亡難保,則其時日南尚屬吳。

    然《晉書·武帝紀》:泰始五年(269),五月,曲赦交址、九真、日南三歲刑,則日南亦屬晉矣。

    孫皓寶鼎三年(268),晉武帝泰始四年。

    遣交州刺史劉俊、前部督修則等入擊交址。

    為晉毛炅等所破,皆死。

    兵散還合浦。

    《皓傳》。

    《晉書·武帝紀》:泰始四年(268),十月,吳将顧容寇郁林,大守毛炅大破之,斬其交州刺史劉俊,将軍修則。

    《陶璜傳》:呂興為功曹李統所殺,帝更以建甯爨谷為交址大守。

    谷又死,更遣巴西馬融代之。

    融病卒。

    南中監軍霍弋又遣犍為楊稷代融。

    與将軍毛炅、九真大守董元等自蜀出交址。

    破吳軍于古城,斬大都督修則、交州刺史劉俊。

    建衡元年(269),晉泰始五年。

    十一月,遣監軍虞汜、威南将軍薛珝、蒼梧大守陶璜由荊州;監軍李勖、督軍徐存從建安海道;建安,見第八章第一節。

    皆就合浦擊交址。

    二年(270),晉泰始六年。

    春,李勖以建安道不通利,殺導将馮斐,引軍還。

    四月,勖及徐存家屬皆伏誅。

    三年(271),晉泰始七年。

    汜、璜破交址,禽殺晉所置守将,九真、日南皆還屬。

    《孫皓傳》。

    《晉書·本紀》:四月,九真大守董元為吳将虞汜所攻,軍敗,死之。

    七月,吳将陶璜等圍交趾,大守楊稷與郁林大守毛炅,及日南等三郡降于吳。

    案謂稷、炅降吳者,說出《漢晉春秋》。

    《華陽國志》則雲:稷至合浦歐血死,炅不屈,為吳所殺。

    見《三國志·孫皓傳注》。

    《晉書·陶璜傳》兼采二說。

    又雲:炅密謀襲璜。

    事覺,被誅。

    吳因用璜為交州刺史。

    九真郡功曹李祚保郡,璜遣攻之,逾時乃拔。

    皓以璜為交州牧。

    武平、九德、新昌,九德,吳分九真郡立。

    破交趾後,又分交趾為新昌郡。

    諸将破扶嚴夷,置武平郡。

    皆在今越南境。

    土地阻險,夷僚勁悍,曆世不賓,璜征讨,開置三郡及九真屬國三十餘縣。

    征璜為武昌都督,以合浦大守修允代之。

    交土人請留璜以千數,于是遣還。

    《晉書·璜傳》。

    天紀三年(279),晉武帝鹹甯五年。

    夏,修允轉桂林大守,疾病,住廣州,先遣部曲督郭馬将五百兵至郡,安撫諸夷。

    允死,兵當分給,馬等累世舊軍,不樂離别;晧時又科實廣州戶口;馬與部曲将何典、王族、吳述、殷興等,因此恐動兵民,會聚人衆,攻殺廣州督虞授。

    馬自号都督交、廣二州諸軍事,興廣州刺史,述南海大守。

    典攻蒼梧,族攻始興。

    見第三章第九節。

    八月,以滕修領廣州牧,率萬人從東道讨馬。

    與族遇于始興,未得前。

    皓又遣徐陵督陶濬璜弟。

    将七千人從西道。

    命交州牧陶璜部伍所領,及合浦、郁林諸郡兵,當與東西軍共擊馬。

    陶濬至武昌,聞北軍大出,停駐不前。

    《孫皓傳》。

    滕修赴難,至巴丘,見第十三章第六節。

    而晧已降,乃還,與廣州刺史闾豐、蒼梧大守王毅各送印绶。

    诏以修為廣州牧,委以南方事。

    修在南積年,為邊夷所附。

    大康九年(288),卒。

    《晉書·修傳》。

    皓既降晉,手書遣璜息融敕璜歸順。

    诏複本職。

    晉減州郡兵,璜上言曰:“交土荒裔,鬥絕一方,或重譯而言,連山帶海。

    又南郡去州,海行千有餘裡,外距林邑,才七百裡,夷帥範熊,世為逋寇,自稱為王,數攻百姓。

    且連接扶南,種類猥多,朋黨相倚,負險不賓。

    往隸吳時,數作寇逆,攻破郡縣,殺害長吏。

    臣以尩弩,昔為故國所采,偏戍在南,十有餘年。

    雖前後征讨,翦其魁桀,深山僻穴,尚有逋竄。

    又臣所統之卒,本七千餘人,南土溫濕,多有氣毒;加累年征讨,死亡減耗;其見在者,二千四百二十人。

    今四海混同,無思不服,當卷甲消刃,禮樂是務,而此州之人,識義者寡,厭其安樂,好為禍亂。

    又廣州南岸,周旋六千餘裡,不賓屬者,乃五萬餘戶。

    及桂林不羁之輩,複當萬戶。

    至于服從官役,才五千餘家。

    二州唇齒,惟兵是鎮。

    又甯州興古,見下。

    接據上流,去交址郡千六百裡,水陸并通,互相維衛。

    州兵未宜約損,以示單虛。

    ”又以合浦郡土地硗确,無有田農,百姓惟以采珠為業,商賈去來,以珠貨米,而吳時珠禁甚嚴,慮百姓私散好珠,禁絕來去,人以饑困。

    又所調猥多,限每不充。

    今請上珠三分輸二,次者輸一,粗者蠲除。

    自十月訖二月,非采上珠之時,聽商旅往來如舊。

    并從之。

    璜在南三十年,威恩著于殊俗。

    及卒,朝廷以員外散騎常侍吾彥代璜。

    《彥傳》:在鎮二十餘年,威恩宣著,南州甯靜。

    彥卒,又以員外散騎常侍顧秘代彥。

    秘衆父,見《衆傳》。

    秘卒,州人逼秘子參領州事。

    參尋卒。

    參弟壽求領州,州人不聽,固求之,遂領州。

    壽乃殺長史胡肇等。

    又将殺帳下督梁碩。

    碩走得免,起兵讨壽,禽之。

    付壽母,令鸩殺之。

    碩乃迎璜子蒼梧大守威領刺史。

    在職甚得百姓心。

    三年卒。

    璜父基,吳交州刺史。

    威弟淑,子綏,後并為交州。

    自基至綏四世,為交州者五人。

    《璜傳》。

    威,《晉書·忠義王諒傳》作鹹,雲:新昌大守梁碩,專威交土,迎立陶鹹為刺史。

    鹹卒,王敦以王機為刺史。

    碩發兵距機,自領交址大守。

    乃迎前刺史修則子湛行州事。

    敦以諒為交州刺史。

    諒既到境,湛退還九真。

    廣州刺史陶侃遣人誘湛來詣諒,諒斬之。

    碩率衆圍諒于龍編。

    以上《諒傳》。

    大甯元年(323),五月,龍編陷,諒死之。

    六月,陶侃遣參軍高寶攻碩,斬之。

    《本紀》。

    參看第三章第九節。

    大元五年(327),十月,初九真大守李遜,父子勇壯有權力,威制交土。

    聞刺史滕遜之當至,分遣二子,斷遏水陸津要。

    杜瑗者,朱鸢人,漢朱縣,《晉志》作朱鸢,在今河内東南。

    本屬京兆,祖元為甯浦大守,甯浦,晉郡,今廣西橫縣西南。

    遂居交趾。

    瑗仕州府,為日南、九德、交趾大守。

    是時為交趾大守。

    收衆斬遜,州境獲甯。

    遜之居州十餘年及北還,以瑗為交州刺史。

    參看下節。

    義熙六年(410),年八十四卒。

    府州綱佐,共推瑗第五子慧度行州府事。

    辭不就。

    七年(411),除交州刺史。

    诏書未至,盧循襲破合浦,徑向交州。

    李遜子奕、脫等;引諸俚帥,衆五六千人,受循節度。

    慧度與弟交趾大守慧期,九真大守章民讨破之。

    循中箭赴水死。

    斬李脫等。

    慧度儉約質素;為政纖密,有如治家;由是威惠沾洽,奸盜不起。

    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卒。

    以慧度子弘文為刺史。

    亦以寬和得衆。

    大祖元嘉四年(427),以廷尉王徽為交州刺史。

    弘文就征。

    會得重疾,行到廣州,卒。

    《宋書·慧度傳》。

    二十年(424),以檀和之為刺史。

    二十三年(427),伐林邑,破之,事見下節。

    《齊書,南夷傳》雲:泰始初,刺史張牧卒,交趾人李長仁殺牧北來部曲,《宋書·徐爰傳》雲:悉誅北來流寓,無或免者。

    爰時徙交州,長仁素聞爰名,爰又以智計诳誘,乃得無患。

    據交州叛。

    數年,病死。

    從弟叔獻嗣事,号令未行,遣使求刺史。

    宋朝以南海大守沈煥為交州刺史,以叔獻為煥甯遠司馬、武平、新昌二郡大守。

    叔獻得朝命,人情服從,遂發兵守險,不納煥。

    煥停郁林,病卒。

    大祖建元元年(479),仍以叔獻為交州刺史,就安慰之。

    案《宋書·本紀》:泰始四年,三月,以孫奉伯為交州刺史。

    交州人李長仁據州叛。

    妖賊攻廣州,殺刺史羊南,陳伯紹讨平之。

    八月,以劉勃為交州刺史。

    五年(483),七月,以陳伯紹為交州刺史。

    七年(485),二月,置百梁、在今廣東合浦縣東。

    蘇、在合浦東北。

    永甯、在今廣東陽江縣境。

    安昌、在合浦北。

    富昌、未詳。

    南流郡,今廣西郁林縣。

    又分廣、交州三郡廣之臨漳,交之合浦、宋壽。

    立越州。

    《齊志》:鎮臨漳。

    案臨漳,宋郡,在今合浦東北。

    蓋孫奉伯、劉勃、陳伯紹皆未能之鎮,故立越州以規交土也。

    《齊書·大祖紀》:即位後遣使分行四方,以交、甯道遠不遣使。

    《劉善明傳》:善明表陳時事,以為“交州險敻,要荒之表,宋末政苛,遂至怨叛,今大化創始,宜懷以恩德,未應遠勞将士,搖動邊氓。

    且彼土所出,惟有珠寶,實非聖朝所須之急,讨伐之事,謂宜且停。

    ”蓋大祖本意在息民,又時交州惟有珠寶,大祖性儉,非其所重,故遂以姑息處之也。

    《南夷傳》又雲:叔獻受命。

    既而斷割外國,貢獻寡少。

    世祖欲讨之。

    永明元年(483),以司農劉楷為交州刺史,發南康、廬陵、始興郡兵征交州。

    南康,見第七章第五節。

    廬陵,見第三章第九節。

    叔獻間道自湘川還朝。

    六年(488),以始興大守房法乘代楷。

    法乘至鎮,屬病不理事。

    好讀書。

    長史伏登之因此擅權,改易将吏。

    錄事房季文白之。

    法乘大怒,系登之于獄。

    十餘日,登之厚賂法乘妹夫崔景叔得出。

    将部曲襲執法乘。

    啟法乘心疾動,不任親事。

    世祖仍以登之為交州刺史。

    蓋終不免于姑息矣。

    梁武帝天監四年(505),二月,交州刺史李凱據州反,長史李畟讨平之。

    十五年(516),交州刺史李畟斬州反者阮宗孝,傳首京師。

    普通四年(526),六月,分交州置愛州。

    治九真。

    皆見《本紀》。

    大同七年(541),先是武林侯蕭谘為交州刺史,以裒刻失衆心。

    土人李贲連結數州豪傑,同時反,攻谘。

    谘輸賂,得還越州。

    台遣高州刺史孫冏、新州刺史盧子雄将兵擊之。

    兼采梁、陳《書·本紀》。

    高州治高涼,見第十五章第三節。

    新州梁置,今廣東新興縣。

    時春草已生,瘴疠方起,子雄請待秋讨之。

    廣州刺史新渝侯蕭映不聽,谘又促之。

    時谘亦至廣州。

    子雄等不得已,遂行。

    至合浦,死者十六七。

    衆并憚役潰散,禁之不可,乃引其餘兵退還。

    谘啟子雄及冏與賊交通,逗留不進。

    武帝敕于廣州賜死。

    《陳書·杜僧明傳》。

    子雄弟子略,與冏子侄及其主帥杜天合、杜僧明共舉兵,執南江督護沈,進寇廣州。

    《陳書·武帝紀》。

    其事詳見《杜僧明傳》。

    陳高祖時為西江督護,讨平之。

    時又遣越州刺史陳侯、羅州刺史甯巨、安州刺史李智、愛州刺史阮漢同征贲。

    羅州,見第十五章第三節。

    安州,未詳。

    九年(543),四月,林邑王破德州,治九德。

    攻贲。

    贲将範脩破走之。

    十年(544),正月,贲于交趾竊位号,署置百官。

    《梁書·本紀》。

    诏陳高祖為交州司馬,領武平大守,與刺史楊南讨。

    十一年(545),六月,軍至交州,破贲。

    中大同元年(546),四月,克交趾嘉甯城。

    贲竄入僚洞。

    屈獠斬贲,傳首京師。

    《陳書·高祖紀》在大清元年(547),《梁書·本紀》在二年三月,蓋贲死于元年,《紀》于其傳首至京之日書之。

    贲兄天寶,遁入九真。

    與劫帥李紹隆收餘兵二萬,殺德州刺史陳文戒;進圍愛州。

    高祖仍率衆讨平之。

    越南國史,稱贲為前李氏。

    謂其七世祖為中國人,徙居大平。

    以大同十年(546)自立,國号萬春,年号天德。

    贲死後,天寶自立為桃郎王。

    有趙光複者,亦于大清三年(549),自立為越王。

    敬帝紹泰元年(555),天寶死,無子,諸臣共立其族人李佛子。

    陳宣帝大建二年(556),襲禽趙光複。

    至隋文帝仁壽三年(603)降隋。

    據馮承鈞譯迦節《越南世系》,在《史地叢考續編》中,商務印書館本。

    案李佛子之降,事見《隋書·本紀》及《劉方傳》。

    越南古史,原系依附中國史籍而成,其不足據,與朝鮮、日本之古史正同也。

    陳世交、廣之域,歐陽氏實擅大權,歐陽為廣州刺史,及其子纥之事已見前。

    弟盛為交州刺史。

    纥之平,交址夷僚,往往相聚為寇抄,阮卓奉使招慰,交趾多金翠珠貝珍怪之産,前後奉使者皆緻之,惟卓挺身而還,衣裝無他,時論鹹服其廉焉。

    以上所言,為交、廣緣海之地,為文明及财富所萃,政權亦托于是。

    大抵能樹威德者,皆久居其地之豪族,單車孤往,則形同羁旅,即使清能,亦多無以善其後,而貪暴者更無論矣。

    此其所以勢同割據,五代後卒至分裂而去也。

    至遠海之區,則啟辟尤廑。

    《齊書·州郡志》言:“廣州民戶不多,而俚、獠猥雜,皆樓居山險,不肯賓服。

    ”“越州俚、獠叢居,隐伏岩障,寇盜不賓,略無編戶。

    元徽二年(474),以陳伯紹為刺史,始立州鎮,穿山為城門,威服俚、獠。

    土有瘴氣殺人。

    漢世,交州刺史每暑月辄避處高,今交土調和,越瘴獨甚。

    刺史嘗事戎馬,惟以戰伐為務。

    ”此可見廣州之啟辟,不如交州,越州又落廣州之後。

    蓋其文化皆自海道傳來,交州眣出海中,故其啟辟較易也。

     瓊州一島,漢武帝時,置儋耳、今廣東儋縣。

    珠崖二郡,昭帝時罷儋耳,元帝時又罷珠崖,已見《秦漢史》第五章第十六節。

    孫權欲取夷洲及珠崖,陸遜、全琮皆谏,詳見第五節。

    然赤烏五年(242),卒遣将軍聶權、校尉陸凱以兵三萬讨珠崖、儋耳。

    《三國·吳志·權傳》。

    是歲,遂置珠崖郡。

    晉平吳,省入合浦。

    宋文帝元嘉八年(480),又立珠崖。

    《南夷傳》雲:世祖大明中,合浦大帥陳檀歸順。

    四年(476),檀表乞官軍征讨未附。

    乃以檀為高興大守,羅州治。

    遣前朱提大守費沈,龍骧将軍武期率衆南伐,并通朱崖道。

    并無功。

    辄殺檀而返。

    沈下獄死。

    則亦僅等諸羁縻而已。

     甯州之地,距中原窎遠,與交、廣無異,而又無海路可通,故其閉塞尤甚。

    自兩漢開辟之後,迄于南北朝,惟蜀漢之世,頗能控制之,則以其相距較近;又蜀土褊狹,軍資國用,勢不能不有藉于此;故能盡力經營也。

    晉世甯州之地,後漢時分越巂、見第十三章第四節。

    益州、牂牁、今貴州平越縣。

    永昌今雲南保山縣。

    四郡,而以庲降為控扼之所。

    《三國·蜀志·李恢傳注》雲:臣松之訊之蜀人,雲庲降地名,去蜀二千餘裡。

    時未有甯州,号為南中,立此職以總攝之。

    晉泰始中,始分為甯州。

    案《馬忠傳》言:初建甯郡殺大守正昂,縛大守張裔于吳,故都督常住平夷縣,至忠乃移治味縣,似庲降都督本治益州也。

    平夷,今雲南曲靖縣。

    雍闿之亂,殺大守正昂。

    蜀以張裔為大守,闿又執之,送于吳。

    吳遙置闿為永昌大守,《三國·蜀志·呂凱傳》。

    而以劉璋子闡為益州刺史,處交、益界首。

    諸葛亮平南中,闡還吳,為禦史中丞,見《蜀志·二牧傳》。

    越巂夷王高定,牂牁大守朱褒亦叛。

    惟永昌五官掾功曹呂凱,與丞王伉閉境拒闿。

    諸葛亮欲自征之。

    長史王連谏:以為不毛之地,疫疠之鄉,不宜以一國之望,冒險而行。

    亮為留連久之。

    建興三年(225),三月,卒自行。

    時李恢為庲降都督,領交州刺史,住平夷。

    亮由越巂,恢案道向建甯。

    諸縣大相糾合,圍恢軍于昆明。

    未詳。

    恢給以官軍糧盡,欲引還,乘其怠出擊,大破之。

    追奔逐北,南至槃江,謝鐘英《三國疆域志補注》雲:即今南盤江。

    東接牂牁,與亮聲勢相連。

    時亮發在道,而雍闿為高定部曲所殺。

    亮至南,改益州為建甯,分建甯、永昌置雲南,治弄棟,今雲南姚安縣。

    建甯、牂牁置興古。

    治溫,今雲南羅平縣。

    表呂凱為雲南大守,會為叛夷所害,子祥嗣。

    王伉為永昌大守。

    軍還,南夷複叛,殺害守将。

    李恢身往撲讨,盡惡類,徙其豪帥于成都。

    賦其叟、濮耕牛、戰馬、金、銀、犀革,充繼軍資,于時費用不乏。

    案《諸葛亮傳》稱亮南征之功,亦曰“軍資所出,國以富饒”,可見當時之用兵,固欲絕後顧之憂,實亦利其賦入也。

    七年(229),以交州屬吳,解恢刺史,更領建甯大守。

    九年(231),張翼為庲降都督。

    持法嚴,不得殊俗之歡心。

    十一年(233),耆帥劉胄作亂。

    翼讨之,不克。

    以馬忠代之,乃讨斬胄。

    移治味縣。

    越嶲叟夷數反,殺大守龔祿、焦璜,是後大守不敢之郡。

    隻住安定縣,去郡八百餘裡。

    安定治所未詳。

    除張嶷為大守。

    嶷誘以恩信,讨其不服。

    在官三年,徙還故郡。

    定莋、在今四川鹽源縣南。

    台登、在今四川冕甯縣東。

    卑水在今四川會理縣東北。

    三縣,舊出靈、鐵及漆,夷徼久自锢食,嶷率所領奪取,署長吏焉。

    郡有舊道,經旄牛中旄牛,漢縣,在今四川漢源縣南。

    至成都,既平且近,絕已百餘年,更由安上,既險且遠。

    安上,謝鐘英雲:當在峨邊、越嶲間。

    亦獲開通,複古亭驿。

    嶷在郡十五年,至延熙十七年(255)乃還。

    永昌郡夷僚不賓,以霍弋領大守,率偏軍讨之,斬其豪帥,郡界甯靜。

    弋後領建甯大守,統南郡事。

    蜀亡降魏,仍拜南中都督,委以本任,使救呂興,事已見前。

    案馬谡攻心之論,諸葛亮七縱七禽之說,古今侈為美談,221《三國·蜀志·馬谡傳注》引《襄陽記》曰:亮征南中,谡送之數十裡。

    亮曰:“雖共謀之曆年,今可更惠良規。

    ”谡對曰:“南中恃其險阻,不服久矣。

    雖今日破之,明日複反耳。

    今公方傾國北伐,以事強賊,彼知官勢内虛,其叛亦速。

    若殄盡遺類,以除後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倉卒也。

    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

    ”亮納其策,赦孟獲以服南方,故終亮之世,南方不敢複反。

    《亮傳注》引《漢晉春秋》曰:亮在南中,所在戰捷,聞孟獲為夷漢所服,募生緻之。

    既得,使觀于營陳之間,問曰:“此軍何如?”獲對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

    今蒙賜觀看營陳,若隻如此,即定易勝耳。

    ”亮笑,縱使更戰。

    七縱七禽,而亮猶遣獲。

    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複反矣。

    ”遂至滇池。

    南中平,皆即其渠帥而用之。

    或以谏亮。

    亮曰:“若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一不易也。

    加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

    又夷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

    今吾欲使不留兵,不運糧,而網紀粗定,夷漢粗安故耳。

    ”粗安、粗定四字,最可注意,所能期望者,原不過如此也。

    其實反斾未幾,叛旗複舉,重煩讨伐,又曆多年,知志在賦取者,終非如厚往薄來之可以無猜也。

    鄧艾入陰平,或以為南中七郡,阻險鬥絕,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谯周言:“若至南方,外當拒敵,内供服禦,費用張廣,他無所取,耗損諸夷必甚,甚必速叛。

    ”事乃已。

    晉既定蜀,泰始七年(271),建為甯州。

    大康三年(282),廢甯入益,置南夷校尉以護之。

    《三國·蜀志·霍峻傳注》引《漢晉春秋》;弋之孫彪,為晉越巂大守;《呂凱傳注》引《蜀世譜》:凱子祥,為晉南夷校尉;祥子及孫,世守永昌;又《馬忠傳注》:子修,修弟恢,恢子義,皆為晉建甯大守;蓋皆用舊人以撫之,故獲相安。

    惠帝大安二年(303),複立甯州。

    巴氐亂作,聲教始隔。

    永嘉元年(424),南夷校尉李毅卒,甯州遂陷。

    治中毛孟求刺史于京都,诏以李遜為之。

    遜仍據州與李雄相拒。

    遜死,州人立其子堅。

    陶侃使尹奉代之。

    至成帝鹹和八年(333),乃為李壽所陷,已見第三章第六節。

    鹹康二年(336),廣州刺史鄧嶽,遣督護王随擊夜郎,晉郡,今貴州石阡縣西南。

    新昌大守陶協擊興古,并克之。

    加督甯州。

    五年(339),嶽又伐蜀,建甯人孟彥執李壽将霍彪以降。

    壽遣李奕攻牂牁,大守謝恕固守,奕糧盡引還。

    後八歲,李氏滅,甯州還屬晉朝。

    苻堅陷益州,《載記》言西南夷邛、笮、夜郎等皆歸之,蓋嘗緻其獻見,然堅實未能有其地也。

    宋世蕭惠開督益、甯,大明八年(464)。

    《傳》言其欲收牂牁、越嵩,以為内地,綏讨蠻、濮,開地征租,然有志而未逮。

    梁世武陵王紀居蜀,史言其南開甯州、越巂,故能殖其财用,已見第十三章第四節,此亦意在賦斂而已。

    其時徐文盛為甯州,《傳》雲:州在僻遠,所管群蠻,不識教義,貪欲财賄,劫篡相尋,前後刺史莫能制。

    文盛推心撫慰,示以威德,夷僚感之,風俗遂改。

    當時自邊徼舉兵勤王者,實惟文盛與陳高祖二人,其人蓋亦異才,惜乎未竟其用也。

    《齊書·州郡志》雲:甯州道遠土瘠,蠻夷衆多,齊民甚少。

    諸爨氏強族,侍遠擅命,故數有土反之虞。

    蓋客籍官于甯能舉其職亦少,故其後地遂為兩爨所擅焉。

     第三節 林邑建國 秦、漢之開南越,所至之地,不為不遠,然其地陸路阻塞,交通皆藉海道,其南境,海道距印度近而距中國已開發之地遠,故越三四百年,其地之民族,遂有承襲印度之文化而謀自立者,林邑是也。

    《晉書·林邑傳》曰:林邑國,本漢時象林縣,則馬援鑄柱之處也。

    漢象林縣,在今越南之廣南。

    其地有茶荞古城,考古者雲即林邑之都,見鄂魯梭《占城史料補遺》,在《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續騙》中,商務印書館本。

    《水經·溫水注》雲:建武十九年(43),馬援樹兩銅柱于象林南界,與西屠國分,漢之南疆也。

    土人以其流寓,号曰馬流,世稱漢子孫也。

    又雲:秦徙餘民,染同夷俗,日南舊風,變易俱盡。

    蓋其地華人甚少,故漸為夷所同化。

    後漢末,功曹姓區,有子曰連,《梁書》作達,《水經注》作逵。

    殺令,自立為王。

    子孫相承。

    《水經注》雲:自區逵以後,國無文史,失其年代,世數難詳。

    其後王無嗣,外孫《梁書》作外甥,《隋書》作其甥。

    範熊代立。

    熊死,子逸立。

    自孫權以來,不朝中國。

    至武帝大康中,始來貢獻。

    鹹康二年(336),《梁書》、《南史》作三年。

    範逸死,奴文篡位。

    文,日南西卷縣夷帥範椎奴也。

    222《齊》、《梁書》、《南史》皆作範稚。

    西卷縣,在今越南承天府附近。

    嘗牧牛澗中,獲二鯉魚,化成鐵,用以為刀。

    刀成,乃對大石鄣而祝之曰:“鯉魚變化,冶成雙刀,石鄣破者,是有神靈。

    ”進斫之,石即瓦解。

    文知其神,乃懷之。

    随商賈往來,《梁書》、《南史》雲:範稚常使之商賈。

    見上國制度。

    至林邑,遂教逸作宮室、城邑及器械。

    《梁書》、《南史》作及兵車器械。

    逸甚愛信之,使為将。

    文乃谮逸諸子,或徙或奔。

    及逸死,無嗣,文遂自立為王。

    《梁書》、《南史》雲:文僞于鄰國迎王子;置毒于漿中而殺之,遂脅國人自立。

    于是乃攻大岐界、小岐界、式仆、徐狼、屈都、乾魯、扶單等諸國,并之。

    《梁書》雲:舉兵攻旁小國,皆吞滅之。

    有衆四五萬人。

    近世治南洋史者,謂林邑即唐之環王,五代後之占城,在我雖有異名,在彼則迄以占婆自号,《唐書》:環王,亦名占婆。

    《西域記》名摩诃瞻波。

    《南海寄歸内法傳》作占波。

    未嘗有所謂林邑者。

    223馮承鈞譯馬司培羅《占婆史序》。

    商務印書館本。

    案《太平寰宇記》卷百七十六。

    雲:林邑國,本秦象郡林邑縣地,漢為象林縣,屬日南郡,而《水經注》述林邑事,有“後去象林、林邑之号”之文,則占婆建國之初,實曾以中國縣名,為其國号也。

    《三國·吳志·呂岱傳》,謂岱既定交州,遣從事南宣國化,徼外扶南、林邑、明堂諸王各遣使奉貢,則《晉書》謂自孫權以來,不朝中國者實非;或其所謂中國,乃指漢、魏而言也。

    《後漢書·南蠻傳》: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四月,日南象林縣蠻夷二千餘人,寇掠百姓,燔燒官寺。

    郡縣發兵讨擊,斬其渠率,餘衆乃降。

    于是置象林将兵長史,以防其患。

    順帝永和二年(137),日南象林徼外蠻夷區憐等數千人攻象林縣,燒城寺,殺長吏。

    交址刺史樊演發交址、九真二郡兵萬餘人救之。

    兵士憚遠役,遂反。

    攻其府。

    會侍禦史賈昌使在日南,即與州郡并力讨之,不利。

    遂為所攻圍。

    明年,用李固議,拜祝良為九真大守,張喬為交址刺史,乃讨平之。

    後張津為區景所殺,事見上節。

    然則象林徼外蠻夷,為患已久,而區氏為象林魁桀,故終至殺令而自立也。

    占婆古碑,尚有存者。

    馬司培羅謂考諸碑文,占婆有史以來第一王為釋利魔羅criMara,或即區連雲。

    見《占婆史》第二章。

    範為中國姓,抑系譯音,近人多有異說。

    伯希和雲:占婆碑文,國王名号,無一與範字相類者;馬司培羅謂範為Varnan對音;詳見費郎《葉調斯調與爪哇》,在《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續編》中。

    其言似亦有理,然究不能謂中國史所載林邑諸王,必見于占波碑文中也。

    予謂範文之知識,尚系得諸中國,則自此以前,以中國人入占波作大長,于勢甚順。

    範熊、範文,不必論其種姓如何,視為中國民族,固無不可也。

     陶璜言範熊世為逋寇,則林邑之為邊患,由來已久,及範文立而愈烈。

    《晉書·林邑傳》言:文遣使通表入貢,其書皆胡字,此與《本紀》所書鹹康六年十月,林邑獻馴象,當即一事。

    後七年而兵端啟。

    《傳》雲:永和三年(347),文率其衆,攻害日南。

    陷大守夏侯覽。

    殺五六千人。

    餘奔九真。

    以覽屍祭天。

    鏟平西卷縣城。

    遂據日南。

    告交州刺史朱蕃,《梁書》作朱藩。

    求以日南北鄙橫山為界。

    初徼外諸國,嘗赍寶物,自海路來貨賄,而交州刺史、日南大守多貪利侵侮,十折二三。

    至刺史姜壯時,《梁書》、《南史》皆作姜莊。

    使韓戢領日南大守,戢估較大半,又伐船調桅,聲雲征伐,由是諸國恚憤。

    且林邑少田,貪日南之地。

    戢死,繼以謝擢,《梁書》作謝稚。

    侵刻如初。

    及覽至郡,《梁書》雲:台遣覽為大守。

    酖荒于酒,政教愈亂,故被破滅。

    既而文還林邑。

    是歲,朱蕃使督護劉雄戍于日南,文複攻陷之。

    四年(348),文又襲九真,害士庶十八九。

    明年,征西督護滕畯率交,廣之兵伐文于盧容,縣名,當在承天府之南。

    為文所敗,退次九真。

    其年,文死,子佛嗣。

    升平末。

    廣州刺史滕含率衆伐之。

    佛懼,請降。

    含與盟而還。

    含,修之孫,見《修傳》。

    《梁書·林邑傳》雲:文殺夏侯覽,留日南三年,乃還林邑。

    朱蕃後遣劉雄戍日南,文複屠滅之。

    進寇九德,殘害吏民。

    遣使告蕃:願以日南北境橫山為界。

    蕃不許。

    又遣督護陶緩、李衢讨之。

    文歸林邑。

    尋複屯日南。

    五年(349),文死,子佛立。

    猶屯日南。

    桓溫遣督護滕畯、九真大守灌邃帥交、廣州兵讨之。

    佛嬰城固守。

    邃令畯盛兵于前,邃率勁卒七百人自後逾壘而入。

    佛衆驚潰奔走。

    邃追至林邑。

    佛乃請降。

    留日南三年句,乃總其前後而言之,自永和三年(347)至五年(349)。

    此處所謂乃還林邑,與下文之文歸林邑,正是一事。

    然雲尋複屯日南;又雲文死,子佛立,猶屯日南;則自永和三年(418)之後,林邑之兵,實迄未賞去日南矣。

    惟範文初還,劉雄未敗時嘗暫複,此時文實尚未據日南也。

    滕峻之兵,《晉書》在範文時言其敗,而《梁書》在範佛時言其勝者?《水經注》言:永和五年(349),桓溫遣督護滕畋,率交、廣兵伐範文于舊日南之盧容縣,為文所敗,退次九真,更治兵。

    文被創死,子佛代立。

    七年(351),畯與交州刺史楊平複進。

    軍壽泠浦。

    在區粟城之南。

    區粟城,《水經注》雲:即西卷縣。

    入頓郎湖。

    在四會浦口之西。

    四會浦口,今順安海。

    讨佛于日南故治。

    佛蟻聚,連壘五十餘裡。

    畯、平破之。

    佛逃竄山薮,遣大帥面縛,請罪軍門。

    遣武士陳延勞佛,與盟而還。

    則畯征林邑,實經再駕,始敗終勝,範文既以創死,則初役亦不得謂全敗。

    《晉書》漏書其後一役,《梁書》又漏書其前一役也。

    《本紀》:永和九年(353),三月,交州刺史阮敷讨佛于日南,破其五十餘壘。

    《梁書·傳》雲:升平初,複為寇暴,刺史溫放之讨破之。

    放之,峤子。

    《晉書·峤傳》雲:放之以貧求為交州,朝廷許之。

    既至南海,甚有威惠。

    将征林邑,交址大守杜寶,别駕阮朗并不從,放之以其沮衆,誅之。

    勒兵而進。

    遂破林邑而還。

    《水經注》事在升平二年(358),雲水陸累戰,佛保城自守,重求請服,聽之。

    《本紀》:三年(359),十二月,放之又讨林邑參離、耽潦,蓋林邑屬夷。

    并降之。

    此數事《晉書·傳》亦漏書。

    《傳》又雲:至孝武甯康中,遣使貢獻。

    至義熙中,每歲又來寇日南、九真、九德諸郡,殺傷甚衆。

    交州遂緻虛弱,而林邑亦用疲弊。

    佛死,子胡達立,上疏貢黃金盤碗及金钲等物。

    一似佛死胡達立,在義熙之後者,其誤殊甚。

    《杜慧度傳》:慧度父瑗,平李遜之亂,交州刺史滕遜之乃得至州,已見上節。

    《傳》又雲:遜之在前十餘年,與林邑累相攻伐。

    遜之将北還,林邑王範胡達攻破日南、九德、九真三郡,遂圍州城。

    時遜之去已遠。

    瑗與第三子爰之,悉力固守。

    多設權策,累戰,大破之。

    追讨于九真、日南,連捷。

    故胡達走還林邑。

    乃以瑗為交州刺史。

    義熙六年(410),年八十四,卒。

    李遜之叛,事在大元五年十月,其見殺在六年七月,遜之到官,必在六七年間,在州十餘年,約當大元之末,佛死而胡達繼,必在升平二年(358)至大元末年之間。

    《梁書·傳》雲:安帝隆安三年(399),佛孫須達,複寇日南,執大守炅源。

    又進寇九德,執大守曹炳。

    交址大守杜瑗遣都督鄧逸等擊破之。

    即以瑗為刺史。

    則隆安三年(399),林邑王位,又嬗于須達矣。

    《晉書·本紀》:大元七年(382),三月,林邑範熊獻方物,此時在位者為佛為胡達不可知,要不得更有範熊,疑熊乃号而非名也。

    《梁書·傳》又雲:義熙三年(407),須達複寇日南,殺長史。

    瑗遣海邏督護阮斐讨破之,斬獲甚衆。

    九年(413),須達複寇九真。

    行郡事杜慧期慧度弟。

    與戰,斬其息交龍王甄知,及其将範健等。

    生俘須達息那能,及虜獲百餘人。

    《本紀》:是年三月,林邑範湖達寇九真,交州刺史杜慧度斬之,湖達蓋即甄知,亦号而非名也。

    《梁書·傳》雲:自瑗卒後,林邑無歲不寇日南、九德諸郡,殺蕩甚多。

    交州遂緻虛弱。

    《杜慧度傳》雲:高祖踐阼之歲,慧度率文武萬人,南讨林邑。

    所殺過半。

    前後被鈔略,悉得還本。

    林邑乞降。

    是役蓋亦一大舉,然兵端仍不戢。

    《宋書·林邑傳》雲:高祖永初二年(421),林邑王範陽邁遣使貢獻,即加除授。

    大祖元嘉初,侵暴日南、九德諸郡。

    八年(427),又遣樓船百餘寇九德,入四會浦口。

    交州刺史阮彌之,遣隊主相道生三千人赴讨。

    攻區粟城,不克而還。

    林邑欲伐交州,借兵于扶南,扶南不從。

    十年(429),陽邁遣使上表獻方物,求領交州。

    诏答以道遠,不許。

    十二(431)、十五(434)、十六(435)、十八年(437),頻遣貢獻,而寇盜不已。

    所貢亦陋薄。

    224大祖忿其違慠。

    二十三年(442),使交州刺史檀和之伐之。

    遣大尉振武将軍宗殷受和之節度。

    和之遣府司馬蕭景憲為軍鋒,悫仍領景憲軍副。

    向區粟城,克之。

    乘勝進讨,即克林邑。

    陽邁父子,并挺身奔逃。

    所獲珍異,皆是未名之寶。

    此役之後,林邑寇盜遂息,或謂中國之兵威,有以懾之,核其實,亦未必然。

    《齊書·林邑傳》雲:永初二年(421),林邑王範楊邁,初産,母夢人以金席藉之,光色奇麗,中國謂紫磨金,夷人謂之楊邁,故以為名。

    楊邁死,子咄立,纂其父,複改名楊邁。

    下叙檀和之征林邑事。

    其下雲:楊邁子孫相傳為王,未有位号。

    夷人範當根純攻奪其國,篡立為王。

    永明九年(491),遣使貢獻金簟等物。

    诏可持節都督緣海諸軍事、安南将軍、林邑王。

    範楊邁子孫範諸農,率種人攻當根純,複得本國。

    十年(492),以諸農為持節都督緣海諸軍事、安南将軍、林邑王。

    永泰元年(498),諸農入朝,海中遭風溺死。

    以其子文款為假節、都督緣海諸軍事、林邑王。

    《梁書》則雲:須達死,子敵真立。

    其弟敵铠,攜母出奔。

    敵真追恨不能容其母、弟,舍國而之天竺,傳位于其甥。

    國相藏驎固谏,不從。

    其甥既立,而殺藏驎。

    藏驎子又攻殺之,而立敵铠同母異父之弟曰文敵。

    文敵後為扶南王子當根純所殺。

    大臣範諸農,平其亂而自立為王。

    諸農死,子陽邁立。

    宋永和二年(434),遣使貢獻,以陽邁為林邑王。

    陽邁死,子咄立。

    纂其父,複曰陽邁。

    下乃叙元嘉以來侵暴,及檀和之讨伐之事。

    案自義熙九年(413)至永初二年(421),其間僅八年,似未能容敵真、敵铠、藏驎、文敵、範當根純、範諸農之争奪相殺,及諸農後兩世之傳襲。

    永明九年(491)、十年(492)之除授,明有當根純及諸農之名,必不緻誤。

    《齊書·扶南傳》:永明二年(484),其王阇邪跋摩上表曰:“臣有奴名鸠酬羅,委臣逸走,别在餘處,構結兇逆。

    遂破林邑,仍自立為王。

    伏願遣軍,讨伐兇逆。

    臣亦自效微誠,助朝廷翦撲。

    若欲别立餘人為彼王者,伏聽敕旨。

    脫未欲灼然興兵者,伏願特賜敕在所,随宜以少軍助臣,乘天之威,殄滅小賊。

    ”此所謂鸠酬羅,與當根純當即一人。

    一雲奴,一雲王子者?或奴而見養為子;或實奴而詐稱王子;或又諱子叛父,稱之為奴也。

    然則《梁書》此段叙述必誤。

    陽邁本号而非名,《占婆史》雲:陽邁yanmah,意言金王也。

    故人人可以之自稱也。

    《齊書》死于永初二年(421)之楊邁,似即須達;《梁書》範諸農之子陽邁,則即《齊書》之文款也。

    林邑在宋、齊之際,蓋内既有釁,外又遭扶南賊子之侵寇,故無暇陵犯邊邑矣。

    《梁書》又雲:孝武建元、當作孝建。

    大明中,林邑王範神成,累遣長史,奉表貢獻。

    明帝泰豫元年(472),又遣使獻方物。

    齊永明中,範文贊累遣使貢獻。

    神成、文贊,似即敵真、文敵。

    二人皆須達之子,而未受封拜,故《齊書》雲陽邁子孫相傳為王,未有位号也。

    阇邪跋摩之表在永明二年(484),則當根純之篡奪林邑,必尚在其前,永明中文贊似不容累使貢獻,或國都雖見奪于當根純,範文之子孫,仍能據一隅自守,諸農乃藉之而起,亦如後世新、舊阮之事邪?《梁書》又雲:天監九年(510),文贊子天凱奉獻白猴。

    诏以為持節都督緣海諸軍事、林邑王。

    十三年(514),天凱累遣使獻方物,俄而病死,子弼毳跋摩立,奉表貢獻。

    普通七年(526),王高式勝铠遣使獻方物。

    中大通二年(530),行林邑王高式律陁羅跋摩遣使貢獻。

    诏皆以為持節督緣海諸軍事、綏南将軍、林邑王。

    文贊果即文敵,則天凱非以子繼父乃繼文款之後,要仍為範文之子孫,弼毳跋摩之名,忽易而為侏離之語,雲系文贊之子,或不可信。

    當時史籍,于四裔世次多誤,參看第七節吐谷渾、第八節高昌等可見。

    自此以後,林邑諸王名号皆然。

    疑其國更有變故,而為史所不詳。

    王林邑者,自中國民族易而為印度民族,或即在斯時也。

    林邑之自立,實由占婆民族,受印度文化之濡染,程度稍高,不忍官吏之貪暴而叛去。

    《晉書·林邑傳》雲:人皆保露徒跣,以黑色為美;《隋書傳》雲:其人深目高鼻,發拳色黑;可見其民純系馬來人。

    其文化:如居處為閣,名曰幹闌,門戶皆北向;男女皆以橫幅吉貝繞要以下,謂之幹漫,亦曰都缦;不設刑法,有罪者使象蹋殺之;《梁書》本傳。

    自系馬來舊俗。

    然謂師君為婆羅門;《齊書》本傳。

    其大姓亦号婆羅門;《宋書》本傳。

    女嫁者由婆羅門率婿與婦,握手相付;《齊書》。

    其王着法服,加璎珞,如佛像之飾;事乾尼道,鑄金、銀人像,大十圍;檀和之銷其金人,得黃金數十萬斤。

    《宋書》。

    人皆奉佛;文字同于天竺;《隋書》本傳。

    則純為來自印度之文化矣。

    種族既不相同,文化又複岐異,為之大長之範氏,即果系中國人,其不能持久,亦其宜也,況益以官吏之貪暴乎?既服于我之民族,複叛而去,論者恒以為可惜。

    然政治之管轄,僅一時之事,惟社會合同而化,乃可以長治久安。

    苟其不然,兵力雖強,政令雖酷,終不能永遠束縛也。

    文化本所以謀樂利,我之文化,果優于彼,彼自樂從。

    若其不然,安能強人以從我?文化既不相同,安能禁人之謀自立?若謂彼藉我之力而稍開化,轉圖叛我,實為孤恩。

    則我之啟發彼,果為我欤?抑為彼也?此世所謂先進之民族,不應不撫心自問者也。

    果以大公無我為心,則人自不知求自立而至于知求自立,正見我牖啟之功,以先知先覺自任者,正當欣然而笑耳。

    225 第四節 海南諸國 《梁書·海南傳》雲:海南諸國,大抵在交州南及西南大海洲上。

    相去近者三五千裡,遠者二三萬裡。

    其西與西域諸國接。

    漢元鼎中,遣伏波将軍路博德開百越,置日南郡,其徼外諸國,自武帝以來皆朝貢。

    後漢桓帝世,大秦、天竺,皆由此道遣使貢獻。

    及吳孫權時,遣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通焉。

    其所經及傳聞,則有百數十國。

    因立記傳。

    晉代通中國者蓋鮮,故不載史官。

    及宋、齊,至者十有餘國,始為之傳。

    自梁革運,其奉正朔,修貢職,航海歲至,逾于前代矣。

    今采其風俗粗著者,綴為《海南傳》雲。

    案史官記載之多少,由于諸國修貢職者之多少,諸國修貢職者之多少,特其與朝廷交際之多少,民間航海之盛衰,則初不系乎此也。

    《傳》以林邑居首,今以其本為中國郡縣,别為一節,其餘諸國,則著之于此。

     海南諸國,扶南為大。

    扶南,今柬埔寨也。

    226《晉書·扶南傳》雲:西去林邑三千餘裡,在海大灣中。

    《齊書》雲:在日南之南大海西蠻中,蠻蓋彎之誤。

    《梁書》雲:在日南郡之南海西大灣中,去日南可七千裡,在林邑西南三千餘裡。

    乍觀之,極似指今之泰國,故中外史家,多有以泰國釋之者,然非也。

    法艾莫捏《扶南考》曰:“凡中國史家所載扶南事述,證之柬埔寨,全相吻合,然從未有一端合于暹羅者。

    ”艾莫涅《扶南考》,在《國聞譯證》第一冊中,開明書店本。

    記扶南事者,以《梁書》為詳。

    其《傳》雲:扶南國俗本裸,文身被發,不制衣裳。

    以女人為王,号曰柳葉。

    《晉書》作葉柳。

    年少壯健,有似男子。

    其南有徼國,齊書作激國,《南史》同。

    《晉書》但雲外國人。

    有事鬼神者字混填。

    《晉書》作混潰。

    夢神賜之弓,乘賈人舶入海。

    混填晨起,即詣廟。

    于神樹下得弓。

    便依夢乘船入海。

    遂入扶南外邑。

    《晉書》雲:夢神賜之弓,又教乘舶入海。

    混潰旦詣神祠得弓,遂随賈入泛海至扶南外邑。

    《齊書》雲:夢神賜弓二張。

    柳葉人衆見舶至,欲取之。

    混填即張弓射其舶,穿度一面,矢及侍者。

    《齊書》雲:貫船一面,通中人。

    柳葉大懼,舉衆降。

    混填乃教柳葉穿布貫頭,形不複露。

    遂治其國。

    伯希和《越南半島中國史文》引《吳時外國傳》曰:扶南之先,女人為主,名柳葉。

    有摸趺國人,字混慎,好事神,一心不懈。

    神感至意。

    夜夢人賜神弓一張,教載賈人舶入海。

    混慎晨入廟,于神樹下得弓,便載大船入海。

    神回風令至扶南。

    柳葉欲劫取之。

    混慎舉神弓而射焉,貫船通渡。

    柳葉懼伏。

    混慎遂王扶南。

    此文見《大平禦覽》卷三百四十七。

    伯希和雲:《吳時外國傳》,即康泰《行記》之一名。

    柳葉似非譯音。

    若雲譯意,柬埔寨無柳樹,何來柳葉?恐是椰葉之誤。

    明陳繼儒《珍珠船》雲:诃陵以柳花為酒,柳花酒必是已見唐人記載之椰子花酒。

    設女王實名椰葉,則可推想扶南亦有一椰樹部落,與古占城同矣。

    混慎,他書作填或滇,康泰元文似作填,此為Kaundinya之漢譯無疑也。

    摸趺不見他書,必有誤。

    《禦覽》又引康泰《扶南土俗》多條,大半在第七百八十七卷中。

    有一條,言混填初載賈人大舶入海之國名烏文國,其元名似系Uman或Umun,然亦無考。

    一條雲:橫跌國,在優钹之東南。

    又雲:優钹國在天竺之東南,可五千裡。

    城郭、珍玩、謠俗,與天竺同。

    橫跌、摸趺,字形相類,明是一國。

    以古來譯例求之,元名似系摸跌。

    此處所雲天竺,設指全印度,則其東南五千裡之優钹,應在恒河以東。

    摸跋在優跋東南,似當求之馬來半島東岸。

    烏文亦在此處。

    惟未将康泰《行記》一切殘文及他可助考證文字詳考,不能盡廢在印度東岸之說也。

    伯希和此篇,在馮承鈞《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中。

    占婆古有二大部落:一曰槟榔,在賓童龍,一曰椰子,在其北,見馮譯《占婆史》第一章。

    納柳葉為妻。

    生子分王七邑。

    其後王混盤況,以詐力間諸邑,令相疑阻,因舉兵攻并之。

    乃遣子孫,分治諸邑,号曰小王。

    盤況年九十餘乃死。

    立中子盤盤。

    以國事委其大将範蔓。

    盤盤立三年死。

    國人共舉蔓為王。

    蔓勇健,有權略。

    複以兵威攻伐旁國,鹹服屬之。

    自号扶南大王。

    乃治作大船,窮漲海,費郎雲:即東起瓊州,西至麻六甲海峽之中國海,見所著《蘇門答剌古國考·蘇門答剌史草》篇。

    馮承鈞譯,商務印書館本。

    攻屈都昆、九稚、典孫等十餘國,開地五六千裡。

    次當伐金隣國,伯希和《扶南考》雲:屈都昆之名,他處未見,僅見屈都乾、都昆、都軍等。

    屈都乾見《齊書·林邑傳》及《大平禦覽》卷七百九十。

    《水經注》卷三十六引《林邑記》,省稱屈都。

    此處之屈都昆,應即都昆。

    《通典》卷百八十八,《禦覽》卷八百八十八,有邊鬥一雲斑鬥,都昆一雲都軍,拘利一雲九離,比嵩四國。

    雲:并隋時聞焉。

    扶南度金隣大灣,南行三千裡,有此四國。

    都昆,應在馬來半島。

    九稚,蓋九離之訛,亦即《禦覽》卷七百九十之句稚。

    典孫,即頓遜。

    金隣,《禦覽》七百九十引《異物志》雲:一名金陳,去扶南可二千餘裡。

    又引《外國傳》雲:從扶南西去金陳二千餘裡。

    《水經注》卷一引竺芝《扶南記》雲:林陽國,陸地距金隣國二千裡。

    《禦覽》卷七百八十七引康泰《扶南土俗》雲:扶南之西南,有林陽國,去扶南七千裡。

    又引《南州異物志》雲:林陽,在扶南西七千餘裡。

    義淨《南海寄歸内法傳》,亦有金隣之名,日本僧人注解,謂即此傳之金洲,則為梵文之Suvarnadvipa,今之Palembang矣。

    伯希和此篇,亦馮承鈞譯,在《史地叢考續編》中。

    蔓遇疾,遣大子金生代行。

    蔓姊子旃,時為二千人将,因篡蔓自立。

    遣人詐金生而殺之。

    蔓死時,有乳下兒,名長,在民間。

    至年二十,乃結國中壯士襲殺旃。

    旃大将範尋,又殺長而自立。

    吳時,遣中郎将康泰、宣化從事朱應使于尋國。

    國人猶裸,惟婦人着貫頭。

    泰、應謂曰:“國中實佳,但人亵露可怪耳。

    ”尋始令國内男子着橫幅。

    橫幅,今幹缦也。

    案《三國·吳志·孫權傳》:赤烏六年(243),十二月,扶南王範旃遣使獻樂人及方物,《呂岱傳》言扶南奉貢,已見上節。

    岱之召還,在黃龍三年(231),則扶南入貢,應在黃龍三年以前。

    惟史家叙事,不能皆具年月,《岱傳》或系要其終而言之,則扶南初入貢,或即在此年,亦未可知也。

    則範旃篡立,略當吳大帝之時。

    其先須容一老壽之盤況及盤盤三年;自此上溯,必尚有數世;則混填年代,必不得甚近。

    扶南之建國,尚當在林邑之先也。

    《晉書·扶南傳》雲:武帝泰始初,遣使貢獻。

    大康中,又頻來。

    《武帝紀》:泰始四年(468),扶南、林邑各遣使來獻。

    此後書其至者,為大康六年(285)、七年(286)、八年(287)。

    《梁書》雲:晉武帝大康中,尋始遣使貢獻,誤。

    穆帝升平初,複有竺旃檀稱王,遣使貢馴象。

    帝以殊方異獸,恐為人患,诏還之。

    此事《紀》在升平元年(357),竺旃檀作天竺旃檀,竺蓋天竺之省稱也。

    其後《紀》于大元十四年(389),又書其來獻方物,而不言其王為何人。

    《梁書》亦叔竺旃檀貢馴象事,下雲:其後主憍陳如,本天竺婆羅門也。

    有神語曰:應王扶南。

    憍陳如心悅。

    南至盤盤。

    見下。

    扶南人聞之,舉國欣戴,迎而立焉。

    複改制度,用天竺法。

    按竺旃檀當是印度人,當其時,天竺治法,必已頗行于扶南矣,特至憍陳如而更盛耳。

    《梁書》又雲:憍陳如死,後王持梨陀跋摩,宋文帝世,奉表獻方物。

    《宋書·夷蠻傳》雲:元嘉十一(434)、十二(435)、十五年(438),國王持黎跋摩遣使奉獻。

    《齊書·南夷傳》雲:宋末,扶南王姓僑陳如,名阇邪跋摩,遣商貨至廣州。

    天竺道人那伽仙附載欲歸國。

    遭風至林邑,掠其财物皆盡。

    那伽仙閑道得達扶南。

    案此叙事即系據其表辭。

    永明二年(484),阇邪跋摩遣那伽仙上表,已見上節。

    梁天監二年(503),跋摩複遣使送珊瑚佛像,并獻方物。

    诏以為安南将軍、扶南王。

    十年(511)、十三年(514),跋摩累遣使貢獻。

    其年死。

    庶子留陁跋摩殺其嫡弟自立。

    其後十六年(517)、十八年(519)、普通元年(520)、中大通二年(530)、天同元年(535)、五年(539),又遣使來,皆見本傳。

    陳高祖永定三年(559),宣帝大建四年(572),後主祯明二年(588),皆使獻方物,見《本紀》。

    艾莫涅《扶南考》,謂中國于四裔,同時或時極相近者,多以異名稱之,層見疊出。

    使能名号歸一,國數必可大減。

    彼謂《文獻通考》紀狼牙修事雲:立國以來,四百餘年。

    後嗣衰弱。

    王族有賢者,國人歸之。

    王聞,乃加囚執。

    其鎖無故自斷。

    王以為神,不敢害。

    逐出境。

    遂奔天竺。

    天竺妻以長女。

    俄而狼牙修王死,大臣迎還為王。

    二十餘年死。

    子婆加達多立。

    天監十四年(515),遣使阿撒多奉表。

    案此亦《梁書·海南傳》之文。

    狼牙修即扶南,賢王即憍陳如,此說似大早計。

    彼又謂憍陳如之印度名曰甘婆Kambu,從大自在天神Siva處得一婦,即柬埔寨梵文碑之班羅。

    Perá因此,古代傳說,其國名甘婆地PaysdeKambu,教徒名甘婆阇Kambujas。

    意即系出甘婆之人。

    此為其五世紀時之名,後遂以甘白智名國雲。

    甘白智,柬埔寨古名。

    憍陳如登位後,号持留陁跋摩rutavarman,意即聖經之保衛者。

    柬埔寨列王,皆以跋摩Varman字為尊号結尾,自此王啟之也。

    持梨陁跋摩resthavarman意為善人與婆羅門教士之保護者。

    後代碑文,稱其居持梨陁補羅resthapura,意即婆羅門城。

    留陁跋摩Rudravarman自附于憍陳如之女之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