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周齊興亡

關燈
東平王俨。

    《祖珽傳》雲:皇後愛少子,願以為嗣。

    武成以後主體正居長,難于移易。

    珽私于和士開曰:“君之寵幸,振古無二,宮車一日晚駕,欲何以克終?”士開因求策焉。

    珽曰:“宜說主上雲:襄、宣、昭帝子俱不得立,今宜命皇大子早踐大位,以定君臣之分。

    若事成,中宮、少主皆德君,此萬全計也。

    君此且微說,令主上粗解,珽當自外論之。

    ”士開許諾。

    因有彗星出,大史奏雲除舊布新之征,珽于是上書,帝從之。

    河清四年(565),即後主天統元年,陳天嘉六年。

    四月,傳位于緯,是為後主。

    時年十歲。

    案武成時年二十有九,何至慮及其将死?則《珽傳》之言,不足信也。

    帝蓋亦自有此意?其不肯廢長立幼亦以此?然君臣之位,又豈可以虛名定哉? 第四節 武成後主荒淫 神武諸子,孝昭才性,似為最優。

    《本紀》雲:帝聰敏有識度。

    深沉能斷,不可窺測。

    自居台省,留心政術。

    閑明簿領,吏所不逮。

    及正位宸居,彌所刻厲。

    輕徭薄賦,勤恤人隐。

    内無私寵,外收人物。

    日昃臨朝,務知人之善惡。

    每訪問左右,冀獲直言。

    曾問舍人裴澤在外議論得失。

    澤率爾對曰:“陛下聰明至公,自可遠侔古昔,而有識之士,鹹言傷細,帝王之度,頗為未弘。

    ”帝笑曰:“誠如卿言。

    朕初臨萬幾,慮不周悉,故緻爾耳。

    此事安可久行?恐後又嫌疏漏。

    ”澤因被寵遇。

    其樂聞過如此。

    雄斷有謀。

    于時國富兵強,将雪神武遺恨,意在頓駕平陽,為進取之策,參看下節。

    遠圖不遂,惜哉!說雖過情,然其視文襄、文宣為優,則必不誣矣。

    至武成而大壞。

     《恩幸傳》雲:高祖、世宗,情存庶政,文武任寄,多桢幹之臣,惟郭秀小人,有累明德。

    秀事高祖,為尚書右丞。

    天保五年(554)之後,雖罔念作狂,所幸之徒,惟左右驅馳,内外亵狎,其朝廷之事,一不與聞。

    大甯之後,奸佞寖繁,盛業鴻基,以茲颠覆。

    《後主紀》雲:“武成愛狎庸豎,委以朝權;帷薄之間,淫侈過度;滅亡之兆,其在斯乎?後主以中庸之姿,懷易染之性。

    永言先訓,教匪義方。

    始自襁褓,至于傳位,隔以正人,閉其善道。

    養德所履,異乎春誦夏弦。

    過庭所聞,莫非不軌不物。

    輔之以中宮奶媪,屬之以麗色淫聲。

    縱绁之娛,恣朋淫之好。

    語曰:從惡若崩,蓋言其易。

    ”然則後主之荒淫,亦不翅武成為之也。

    武成誠亡齊之罪魁矣。

    武成、後主之世,嬖幸極多,其亂政最甚者,實為和士開、穆提婆、高阿那肱、韓長鸾等數人。

    士開:初為武成開府參軍,甚相親狎。

    文宣知其輕薄,責以戲狎過度,徙長城。

    後武成複請為京畿士曹參軍。

    及踐阼,累除侍中,又除右仆射。

    武成寝疾,士開入侍醫藥。

    武成謂其有伊、霍之才,殷勤屬以後事。

    臨崩,握士開之手曰:“勿負我也。

    ”仍絕于其手。

    士開雖小人,然不能謂其無才。

    《齊書·佞幸傳》謂其說世祖雲:“自古帝王,盡為灰燼,堯、舜、桀、纣,竟複何異?陛下宜及少壯,恣意作樂,縱橫行之,即是一日快活敵千年;國事分付大臣,何慮不辦?無為自勤苦也。

    ”188世祖大悅。

    又謂壽陽陷沒,後主使于黎陽臨河築城戍,曰:“急時且守此,作龜茲國子。

    更可憐人生如寄,惟當行樂,何因愁為?”此乃其時士大夫見解如此,乃傅會為此說耳。

    自古荒淫之人,皆惟溺其事,安論其理邪?武成好握槊,士開善于此戲,以此得幸。

    《胡後傳》又謂士開每與後握槊,因此與後奸通雲。

    案觀下文所述,後之見禁,實以趙王俨之故,則史所叙後淫亂之迹,不必盡信。

    穆提婆,本姓駱,後其母陸令萱佞媚穆昭儀,養之為女,見下。

    乃改姓穆氏。

    令萱以配入掖庭。

    後主襁褓之中,令其鞠養,謂之乾阿奶。

    遂大為胡後所昵愛。

    令萱奸巧多機辯,取媚百端。

    宮掖之中,獨擅威福。

    天統初,奏引提婆,入侍後主。

    朝夕左右,大被親狎。

    高阿那肱:父市貴,從高祖起義,那肱為庫典,從征讨,以功勤,擢為武衛将軍。

    妙于騎射,便辟善事人。

    每宴射之次,大為世祖所愛重。

    又谄悅和士開,尤相亵狎,士開每為之言,彌見親待。

    韓鳳,字長鸾。

    有膂力,善騎射。

    稍遷都督。

    後主居東宮,世祖簡都督二十人,送令侍衛,鳳在其數,數喚共戲雲。

    此外又有宦官、神武時,宦者惟内驅使,不被恩遇。

    曆天保、皇建之朝,亦不至寵幸,但漸有職任。

    武成時,有至儀同、食幹者,189而鄧長颙任參宰相,幹豫朝權。

    又有陳得信,亦參時宰。

    與長颙并開府、封王。

    後主朝,多授開府,罕止儀同,亦有加光祿大夫,金章紫绶者。

    多帶侍中、中常侍,此二職乃至數十人。

    史稱其“敗政虐民,古今未有。

    ”“一戲之賞,動逾巨萬;丘山之積,貪恡無厭”焉。

    蒼頭,高祖時有陳山提、蓋豐樂、劉桃枝等。

    天保、大甯之朝,漸以貴盛。

    至武平時,皆以開府封王。

    其不及武平者,則追贈王爵。

    又有何海及子洪珍皆為王,尤為親要。

    洪珍侮弄權勢,鬻獄賣官。

    胡小兒,190史醜多之徒胡小兒等數十,鹹能舞工歌,亦至儀同、開府,封王。

    眼鼻深險,排突朝貴,尤為人士之所疾惡。

    及以音樂、沈過兒,官至開府、儀同。

    王長通,年十四五,便假節通州刺史。

    使鬼等見幸者,時又有開府薛榮宗,常自雲能使鬼。

    及周兵之逼,言于後主曰:“臣已發遣斛律明月,将大兵在前去。

    ”帝信之。

    經古冢,榮宗謂舍人元行恭:“是誰冢?”行恭戲之曰:“林宗冢。

    ”複問:“林宗是誰?”行恭曰:“郭元貞父。

    ”榮宗前奏曰:“臣向見郭林宗從冢出,着大帽吉莫靴,捶馬鞭,問臣:我阿貞來否?”是時群妄多類此。

    以上據《北齊書》及《北史·佞幸傳》。

    皆盛于武成之朝,而诒諸後主者也。

    武成傳位元子,名号雖殊,政猶己出,及其身,朝局尚無大變動,至武成死而波瀾疊作矣。

     武成死于天統四年十二月。

    陳廢帝光大二年(568)。

    時年三十二。

    黃門侍郎胡長粲,武成皇後從兄。

    領軍婁定遠,昭子。

    錄尚書趙彥深,左仆射和士開、高文遙,即元文遙賜姓。

    領軍綦連猛、高阿那肱,右仆射唐邕同知朝政,時人号為八貴。

    武成之死也,和士開秘喪三日不發。

    黃門侍郎馮子琮,其妻,胡皇後之妹也。

    《子琮傳》雲:子琮素知和士開忌趙郡王叡及婁定遠,恐其矯遺诏,出叡外任,叡時為大尉,錄尚書事。

    奪定遠禁衛之權,乃謂士開曰:“但令在内貴臣,一無改易,王公已下,必無異望。

    ”乃發喪。

    文遙以子琮大後妹夫,恐其獎成大後幹政,說趙郡王及士開出之,拜鄭州刺史。

    鄭州,治颍陰,見第十三章第八節。

    至州未幾,大後為齊安王納子琮長女為妃,齊安王廓,武成第四子。

    子琮因請假赴邺,遂授吏部尚書,俄遷右仆射,乃攝選。

    觀此,知武成甫死,大後與趙郡王,業已互相龁矣。

    明年,天統五年(569),陳宣帝大建元年。

    正月,殺定州刺史博陵王濟。

    濟,神武第十二子也。

    其傳雲:天統五年(569),在州語人雲,“計次第亦應到我。

    ”後主聞之,陰使人殺之。

    案是時神武第十子任城王湝尚存,濟安得作此語?濟之死,必别有其故可知矣。

    至二月而趙郡王之變作。

    《和士開傳》雲:叡與婁定遠等謀出士開,引諸貴人,共為計策。

    《北史》雲:仍引任城、馮翊二王及段韶、安吐根,共為計策。

    馮翊王潤,神武第十四子也。

    安吐根,安息胡人。

    曾祖入魏,家于酒泉。

    吐根,魏末充使蠕蠕。

    天平初,蠕蠕使至晉陽。

    吐根密啟本蕃情狀,神武得為之備。

    神武以其忠款,厚加賞赉。

    其後與蠕蠕和親,結成婚媾,皆吐根為行人也。

    在其本蕃,為人所谮,投奔神武。

    屬大後觞朝貴于前殿,叡面陳士開罪失。

    大後曰:“先帝在時,王等何不道?今日欲欺孤寡邪?但飲酒,勿多言。

    ”叡辭色愈厲。

    或曰:《北史》作“安吐根繼進曰。

    ”“不出士開,朝野不定。

    ”叡等或投冠于地,或拂衣而起,言辭咆勃,無所不至。

    明日,叡等共詣雲龍門,令文遙入奏。

    大後不聽。

    段韶呼胡長粲傳言:“大後曰:梓宮在殡,事大匆促,欲王等更思量。

    ”趙郡王等遂并拜謝,更無餘言。

    《北史》雲:長粲複命,大後謂曰:“成妹母子家計者,兄之力也。

    ”厚賜叡等而罷之。

    大後及後主召見問士開。

    士開曰:“先帝群官之中,待臣最重。

    陛下諒暗始爾,大臣皆有觊觎心。

    若出臣,正是翦陛下羽翼。

    宜謂叡等曰:令士開為州,待過山陵,然後發遣。

    《北史》作“宜謂叡等雲:文遙與臣,同是任用,豈得一去一留?并可以為州,且依舊出納,待過山陵,然後發遺。

    ”叡等謂臣真出,必心喜之。

    ”後主及大後然之,告叡等如士開旨。

    以士開為兖州刺史。

    《北史》多文遙為西兖州刺史句。

    山陵畢,叡等促士開就路。

    士開載美女、珠簾,及條諸寶玩,詣定遠謝。

    定遠喜,謂士開曰:“欲得還入不?”士開曰:“在内久,常不自安,今得出,實稱本意,不願更入,但乞王保護,長作大州刺史。

    今日遠出,願得一辭觐二宮。

    ”定遠許之。

    士開由是得見大後及後主。

    進說曰:“觀朝貴意,勢欲以陛下為乾明,濟南年号。

    臣出之後,必有大變。

    ”因恸哭。

    帝及大後皆泣。

    問計将安出?士開曰:“臣已得入,複何所慮?正須數行诏書耳。

    ”于是诏出定遠為青州刺史;責叡以不臣之罪,召入而殺之。

    《叡傳》雲:入見大後,出至永巷,遇兵被執,送華林園,于雀離佛院令劉桃枝拉而殺之。

    時年三十六。

    複除士開侍中、尚書、右仆射。

    定遠歸士開所遺,加以餘珍賂之。

    武平元年(570),陳宣帝大建二年。

    封淮陽王。

    除尚書令,錄尚書事,複本官,悉得如故。

    觀此傳所言,叡不臣之迹,較然甚明。

    段韶、婁定遠,特劫于勢無可如何,初非與之為黨,亦顯而易見。

    士開藉定遠之力乃得入見,可見叡之跋扈。

    當日者,與謂齊之社稷,與叡共安危,毋甯謂大後、後主,與士開同利害,曷怪武成臨終,殷勤托付哉?《叡傳》所言,叡之邪正,适與此傳反,其不足信亦明矣。

     文遙、定遠既出,唐邕專典外兵,參看第八節。

    綦連猛、高阿那肱别總武任,惟胡長粲常在左右,兼宣诏令。

    從幸晉陽,後主富于春秋,庶事皆歸長粲。

    胡長仁者,武成皇後長兄也。

    言于後,發其陰私,請出為州,後主不得已,從焉。

    長仁初以内戚,曆位尚書左仆射,尚書令。

    武成崩,參豫朝政。

    封隴東郡王。

    左丞郦孝裕,郎中陸仁惠、盧元亮,厚相結托,人号為三佞。

    孝裕勸其求進。

    和士開深疾之。

    于是奏除孝裕為章武郡守,章武,見第八章第五節。

    元亮為淮南郡守,淮南郡,治壽春。

    仁惠為幽州長史。

    孝裕又說長仁曰:“王陽卧疾,和士開必來,因而殺之,入見大後,不過百日失官,便代其處。

    ”士開知其謀,更徙孝裕為北營州建德郡守。

    建德,後魏郡,未詳今地。

    長仁每幹執事,求為領軍。

    将相文武,抑而不許,以本官攝選。

    長仁意猶未盡。

    天統五年(569),陳大建元年。

    從駕自并還邺。

    夜發滏口,見第十二章第四節。

    帝以夜漏尚早,停于路旁。

    長仁後來,謂是從行諸貴,遂遣門客程牙馳騎呼問。

    帝遣中尚食陳德信問是何人。

    牙不答而走。

    帝命左右追射之。

    既而捉獲。

    令壯士撲之,決馬鞭二百。

    牙一宿便死。

    士開因此,遂令德信列長仁倚親驕豪,無畏憚。

    據《北史·長仁傳》。

    《北齊書》雲:“後長仁倚親驕豪,無畏憚”,則以德信之彈文為事實矣。

    由是除齊州刺史。

    齊州,見第十二章第三節。

    及辭,于昭陽列仗引見,長仁不敢發語,惟泣涕橫流。

    到任,啟求暫歸,所司不為奏。

    怨憤,謀令人刺士開。

    其弟告之。

    士開密與祖孝征珽字。

    議之。

    孝征引漢文帝殺薄昭故事,于是敕遣張固、劉桃枝馳驿詣齊州,責長仁謀害宰輔,遂賜死。

    案長仁親大後兄,而其死也,大後不能庇,恐其罪狀,亦不止于欲謀殺士開矣。

    《祖珽傳》:珽以言禅事,拜秘書監,加儀同三司,大被親寵。

    既見重二宮,因志于宰相。

    先與黃門侍郎劉逖友善,乃疏趙彥深、和士開罪狀,令逖奏之。

    逖懼不敢通,其事頗洩。

    彥深等先詣帝自陳。

    武成。

    帝大怒,鞭二百,配甲坊。

    尋徙于光州。

    見第十二章第三節。

    為深坑置諸内,桎梏不離其身。

    夜中以蕪青子燭熏眼,因此失明。

    武成崩,後主憶之,就除海州刺史。

    東魏改青州為海州。

    治龍沮,見第九章第五節。

    是時陸令萱外幹朝政,其子穆提婆愛幸,珽乃遺陸媪弟悉達書。

    和士開亦以珽能決大事,欲以為謀主,故棄除舊怨,虛心待之。

    與陸媪言于帝。

    珽由是入為銀青光祿大夫、秘書監,加開府儀同三司。

    蓋時士開勢亦甚危,故明知珽之傾險,而亦欲引以自助也,然卒不免于趙郡王之禍。

     趙郡王俨,在武成時,已拜開府、侍中、中書監、京畿大都督、領軍大将軍,領禦史中丞,遷大司徒、尚書令、大将軍、錄尚書事、大司馬。

    帝幸并州,俨常居守。

    《傳》雲:帝每稱曰:“此黠兒也,當有所成,”以後主為劣,有廢立意。

    此與《和士開傳》謂胡後欲立俨,而武成以後主體正居長,難于移易者又不同,足見史說多不盡信。

    和士開、駱提婆忌之。

    武平二年(571),陳大建三年。

    出俨居北宮,五日一朝,不得複每日見大後。

    每日,《北史》作無時。

    四月,诏除大保,餘官悉解。

    猶帶中丞,督京畿。

    以北城有武庫,欲移俨于外,然後奪其兵權。

    治書侍禦史王子宜,與俨左右開府高舍洛,中常侍劉辟疆說俨曰:“殿下被疏,正由士開間構。

    何可出北宮,入百姓叢中也?”俨謂侍中馮子琮曰:“士開罪重,兒欲殺之。

    ”子琮心欲廢帝而立俨,因贊成其事。

    俨乃令子宜表彈士開罪,請付禁推。

    子琮雜以他文書奏之。

    後主不審省而可之。

    俨诳領軍庫狄伏連曰:“奉敕令領軍收士開。

    ”伏連以谘子琮,且請覆奏。

    子琮曰:“琅邪王受敕,何須重奏?”伏連信之。

    伏五十人于神虎門外,诘旦,執士開送禦史。

    俨使馮永洛就台斬之。

    俨徒本意,惟殺士開,及是,因逼俨曰:“事既然,不可中止。

    ”俨遂率京畿軍士三千餘人,屯千秋門。

    後主急召斛律光。

    光入見後主于永巷。

    帝率宿衛者步騎四百授甲将出戰。

    光曰:“小兒輩弄兵,與交手即亂。

    至尊宜自至千秋門,琅邪必不敢動。

    ”皮景和亦以為然。

    景和時為領軍将軍。

    後主從之。

    光步道使人走出曰:“大家來。

    ”俨徒駭散。

    帝駐馬橋上呼之。

    俨猶立不進。

    光就謂曰:“天子弟殺一漢,何所苦?”191執其手,強引以前。

    帝拔俨帶刀環亂築辮頭,良久,乃釋之。

    192收伏連及高舍洛、王子宜、劉辟疆、都督翟顯貴于後園,帝親射之而後斬。

    皆支解,暴之都街下。

    文武職吏,盡欲殺之。

    光以皆勳貴子弟,恐人心不安;趙彥深亦雲:《春秋》責帥;于是罪之各有差。

    自是大後處俨于宮内,食必自嘗之。

    陸令萱說帝;何洪珍與和士開素善,亦請殺之;未決,以食輿密迎祖珽問之。

    珽稱周公誅管叔,季友酖慶父,帝納其言。

    以俨之晉陽。

    九月下旬,帝啟大後曰:“明日欲與仁威出獵,仁威,俨字。

    須早出早還。

    ”是夜四更,帝召俨,使劉桃枝殺之。

    時年十四。

    有遺腹四男,皆幽死。

    《北史·馮子琮傳》雲:和士開居要日久,子琮舊所附托,中雖阻異,其後還相彌縫。

    時内外除授,多由士開奏拟,子琮既恃内戚,兼帶選曹,自擅權寵,頗生間隙。

    時陸媪勢震天下,大後與之結為姊妹,而和士開于大後有醜聲,子琮欲陰殺陸媪及士開,因廢帝而立琅邪王俨。

    以謀告俨,俨許之。

    乃矯诏殺士開。

    及俨見執,言子琮教己。

    大後怒,又使執子琮,遣右衛大将軍侯呂芬就内省以弓弦絞殺之。

    此與《俨傳》謂俨徒本意惟欲殺士開者絕異。

    《胡後傳》言:後自武成崩後,數出詣佛寺,又與沙門昙獻通。

    乃置百僧于内殿,托以聽講,日夜與昙獻寝處。

    以獻為昭玄統。

    帝聞大後不謹而未之信。

    後朝大後,見二少尼,悅而召之,乃男子也。

    于是昙獻事亦發。

    皆伏法。

    帝自晉陽奉大後還邺,至紫陌,見第一節。

    卒遇大風雪,舍人魏僧伽明風角,奏言即時當有暴逆事。

    帝詐雲邺中有急,彎弓纏矟,馳入南城。

    令鄧長颙幽大後北宮。

    仍有敕:内外諸親,一不得與大後相見。

    久之,帝迎複大後。

    大後初聞使者至,大驚,慮有不測。

    每大後設食,帝亦不敢嘗。

    周使元偉來聘,作《述行賦》,叙鄭莊公克段而遷姜氏,文雖不工,當時深以為愧。

    然則馮子琮之死,究出大後意?抑其逆謀竟與大後相連?又不可知矣。

    要之,和士開雖小人,然當時傾側冒利之徒,其不知利害,罔顧大局,恐尚皆出士開下也。

    《封隆之傳》:隆之弟子孝琰,為通直散騎常侍,以本官兼尚書左丞,其所彈射,多承意旨。

    有僧尼以他事訴競者,辭引昙獻,上令有司推劾,孝琰案緻極法,由是正授左丞,仍令奏門下事。

     趙王既死,南陽王綽遂見殺。

    《綽傳》雲:綽實武成長子,以五月五日辰時生,至午時,後主乃生,武成以綽母李夫人非正嫡,故貶為第二,其見忌宜矣。

    綽時為定州刺史。

    《綽傳》言其好微行,遊獵無度,恣情強暴,雲學文宣伯為人。

    後主聞之,诏鎖赴行在所。

    至而宥之。

    問在州何者最樂?對曰:“多取蠍,将蛆混看極樂。

    ”後主即夜索蠍一鬥。

    比曉,得三二升。

    置諸浴斛,使人裸卧斛中,号叫宛轉。

    帝與綽臨觀,喜噱不已。

    謂綽曰:“如此樂事,何不早馳驿奏聞?”綽由是大為後主寵,拜大将軍,朝夕同戲。

    韓長鸾聞之,除綽齊州刺史。

    将發,長鸾令綽親信誣告其反。

    奏雲:“此犯國法,不可赦。

    ”後主不忍顯戮,使寵胡何猥薩後園與綽相撲,搤殺之。

    其說非實,顯而易見。

    武成第四子齊安王廓,《傳》雲:性長者,無過行,其為人蓋無足忌,故免于患。

    第五子北平王貞,武成行幸,總管留台事積年。

    阿那肱承旨,令馮士幹劾系于獄,奪其留後之權。

    第六子高平王仁英,第七子淮南王仁光,位清都尹。

    次河西王仁幾,次樂平王仁邕,次颍川王仁儉,次安樂王仁雅,次丹陽王仁直,次東海王仁謙。

    皆養于北宮。

    琅邪死後,諸王守禁彌切。

    武平末年,仁邕以下,始得出外。

    供給儉薄,取充而已。

     趙王俨之變,所以戡定甚易,蓋頗有賴于斛律光,然未幾,光亦遭族誅之慘,立亂朝者,誠無以自全哉!光父金,先世本朔州敕勒部人。

    高祖侯倍利,道武時率戶内附。

    父那瓌,為領民酋長。

    金初從破六韓拔陵,後詣雲州降。

    後魏正光中,改朔州為雲州。

    稍南出,為杜洛周所破,與兄平脫身歸尒朱榮。

    後從神武為将。

    金老壽。

    光,神武時久刺晉州,後移朔州,乾明後刺并州。

    弟羨,字豐樂,久刺幽州。

    《北齊書·光傳》,侈陳光之功績,幾于為齊之長城,其實所争者不過汾州、宜陽間之小戍,且亦無大克捷,讀第六節自見,《光傳》蓋阿私斛律氏者之所為,不足信也。

    193光之所以見忌者,徒以仍世貴顯,男尚公主,女為皇後,又兄弟并膺邊任故耳。

    武平二年(571),陳大建六年。

    周人圍宜陽,光赴之,還軍未至邺,敕令便放兵散。

    光以為軍人多有功勳,未得慰勞,乃密通表請使宣旨,軍仍且進。

    朝廷發使遲留,軍還将至紫陌,光仍駐營待使。

    帝心甚惡之。

    急令舍人追光入見,然後宣勞散兵。

    拜光左丞相。

    光忿祖珽。

    穆提婆求娶光庶女,不許。

    帝賜提婆晉陽之田,光言于朝曰:“此田神武以來,常種禾飼馬數千匹,以拟寇難,今賜提婆,無乃阙軍務也?”194由是祖、穆積怨。

    周将韋孝寬忌光,乃作謠言,令間諜漏其文于邺。

    祖珽因續之,令小兒歌之于路。

    提婆聞之,以告其母。

    遂相與協謀,以謠言啟帝,曰:“斛律累世大将;明月聲震關西;明月,光字。

    豐樂威行突厥;女為皇後,男尚公主,謠言甚可畏也。

    ”帝以問韓長鸾,長鸾以為不可,事寝。

    祖珽又見帝請間。

    惟何洪珍在側。

    帝曰:“前得公啟,即欲施行,長鸾以為無此理。

    ”珽未對,洪珍進曰:“若本無意則可,既有此意,而不決行,萬一洩露,如何?”帝曰:“洪珍言是也。

    ”猶豫未決。

    會丞相府佐封士讓密啟雲:“光前西讨還,敕令放兵散,光令軍逼帝京,将行不軌,事不果而止。

    家藏弩甲,奴僮千數;每遣使豐樂、武都處,武都,光長子,見下。

    陰謀往來,若不早圖,恐事不可測。

    ”啟雲軍逼帝京,會帝所疑億。

    謂何洪珍雲:“人心亦大聖,我前疑其欲反,果然。

    ”帝性至怯耎,恐即變發,令洪珍馳召祖珽告之。

    又恐追光不從命。

    珽因雲:“正爾召之,恐終不肯入。

    宜遣使賜其一駿馬,雲明日将往東山遊觀,王可乘此馬同行。

    光必來奉謝,因引入執之。

    ”帝如其言。

    頃之,引入涼風堂,劉桃枝自後拉而殺之。

    于是下诏稱光謀反,今已伏法,其餘家口,并不須問。

    尋而發诏盡滅其族。

    敕使中領軍賀拔伏恩等十餘人驿捕羨。

    遣領軍大将軍鮮于桃枝、洛州行台仆射獨孤永業便發定州騎卒續進,仍以永業代羨。

    伏恩等至,羨出見,遂執之,死于長史聽事。

    光四子:長武都,梁、兖二州刺史,遣使于州斬之。

    次須達,先卒。

    次世雄,次恒伽,并賜死。

    少子鐘,年數歲,獲免。

    羨之死,及其五子世達、世遷、世辨、世酋、伏護,餘年十五以下者宥之。

    案光雖再世為将,兄弟又并握兵,然自乾明以來,中朝政變疊乘,光皆若不聞者;亦不聞有人與之相結,光女為樂陵王妃,死狀甚慘,光亦無怨怼意;其不足忌可知,而後主畏忌之如是,可見其度量之不廣矣。

     斛律光以武平三年(572)陳大建四年。

    七月死,八月,其女為皇後者遂廢。

    拜右昭儀胡氏為皇後,長仁女也。

    十月,又拜弘德夫人穆氏為左皇後。

    十二月,廢胡後為庶人。

    明年,武平四年(573),陳大建五年。

    二月,拜穆氏為皇後。

    《後妃傳》雲:穆氏名邪利,本斛律後從婢也。

    母名欽霄,本穆子倫婢也,轉入侍中宋欽道家,奸私而生後,莫知氏族。

    或雲後即欽道女子也。

    欽道伏誅,因此入宮。

    有幸于後主。

    陸大姬知其寵,養以為女。

    《佞幸傳》雲:穆後立,令萱号曰大姬,此即齊朝母氏之位号也,則此時尚未有大姬之号。

    武平元年(570),六月,生皇子恒。

    慮皇後斛律氏懷恨,先令母養之,立為皇大子。

    陸以國姓之重,穆、陸相對,又奏賜姓穆氏。

    斛律後廢,陸媪欲以穆夫人代之,大後不許。

    祖孝征請立胡昭儀。

    其後陸媪于大後前作色而言曰:“何物親侄女?作如此語言。

    ”大後問有何言?曰:“不可道。

    ”固問之,乃曰:“語大家雲:大後多行非法,不可以訓。

    ”大後大怒,喚後出,立剃其發,送令還家。

    案大後見幽,不知此時已迎複不?即已迎複,與後主猜忌甚深,安能立剃後發,即送回家?其不足信可知。

    《北史·穆提婆傳》曰:令萱,自大後已下,皆受其指麾。

    斛律皇後之廢也,大後欲以胡昭儀正位後宮,力不能遂,乃卑辭厚禮,以求今萱,說較《後妃傳》為近理。

    《祖珽傳》雲:和士開死後,仍說陸媪出趙彥深,以珽為侍中。

    在晉陽,通密啟請誅琅邪王。

    其計既行,漸被任遇。

    大後之被幽也,珽欲以陸媪為大後,撰魏大後故事,為大姬言之。

    大姬亦稱珽為國師、國寶。

    由是拜尚書左仆射。

    斛律光甚惡之。

    常謂諸将雲:“邊境消息,處分兵馬,趙令嘗與吾等參論之,盲人掌機密以來,全不共我輩語,正恐誤他國家事。

    ”珽頗聞其言,因其女皇後無寵,以謠言聞上。

    令其妻兄鄭道蓋奏之。

    珽又附陸媪,求為領軍。

    後主許之。

    诏須覆奏,取侍中斛律孝卿署名。

    孝卿密告高元海。

    元海語侯呂芬、穆提婆雲:“孝征漢兒,兩眼又不見物,豈合作領軍也?”195明旦,面奏具陳珽不合之狀。

    并書珽與廣甯王孝珩交結,無大臣體。

    珽亦求面見。

    帝令引入。

    珽自分疏。

    并雲:“與元海素相嫌,必是元海谮臣。

    ”帝弱顔,不能諱,曰:“然。

    ”珽列元海共司農卿尹子華、大府少卿李叔元、平準令張叔略等結朋樹黨。

    遂除子華仁州刺史,仁州,梁置,後入魏。

    治赤坎城,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

    叔元襄城大守,襄城,見第三章第四節。

    叔略南營州錄事參軍。

    魏孝昌中,營州陷,永熙二年(533),置南營州,治英雄城,在今河北徐水縣西南。

    陸媪又唱和之,複除元海鄭州刺史。

    珽自是專主機衡,總知騎兵外兵事。

    委任之重,群臣莫比。

    《元海傳》雲:河清二年(563),元海為和士開所谮,被棰馬鞭六十,出為兖州刺史。

    元海後妻,陸大姬甥也,故尋被追任使。

    武平中,與祖珽共執朝政。

    元海多以大姬密語告珽。

    珽求領軍,元海不可,珽乃以其所告報大姬。

    大姬怒,出元海為鄭州刺史。

    《珽傳》又雲:自和士開執事以來,政體隳壞,珽推崇高望,官人稱職,内外稱美。

    複欲增損政務,沙汰人物。

    始奏罷京畿府,并于領軍。

    案此事在武平二年十月,正琅邪王俨死後,蓋因俨以此作亂故也。

    事連百姓,皆歸郡縣。

    宿衛、都督等,号位從舊。

    官名、文武章服,并依故事。

    又欲黜諸閹豎及群小輩,推誠延士,為緻治之方。

    陸媪、穆提婆議頗同異。

    珽乃諷禦史中丞麗伯律,令劾主書王子沖納賄,知其事連穆提婆,欲使臧罪相及,望因此坐,并及陸媪。

    猶恐後主溺于近習,欲因後黨為援,請以皇後兄胡君瑜為侍中、中領軍,又征君瑜兄梁州刺史君璧,欲以為禦史中丞。

    陸媪聞而懷怒,百方排毀。

    即出君瑜為金紫光祿大夫,解中領軍,君璧還鎮梁州。

    皇後之廢,頗亦由此。

    王子沖釋而不問。

    珽日益以疏。

    又諸宦者更共谮毀之。

    後主問諸大姬。

    闵默不對。

    三問。

    乃下床曰:“老婢合死。

    本見和士開道孝征多才博學,言為善人,故舉之。

    比來看之,極是罪過。

    人實難知,老婢合死。

    ”後主令韓長鸾檢案,得其詐出敕受賜十餘事。

    以前與其重誓,不殺,遂解珽侍中、仆射,出為北徐州刺史。

    珽求見後主。

    韓長鸾積嫌于珽,遣人推出柏閣。

    珽固求見面,坐不肯行。

    長鸾乃令軍士曳牽而出,立珽于朝堂,大加诮責。

    上道後,令追還,解其開府、儀同、郡公,直為刺史。

    觀此,知胡、穆之興替,實祖珽與陸令萱、穆提婆母子之争耳。

    祖珽小人,安得忽有整頓政事之想?蓋居機衡之地者,無論如何邪曲,其所為,終必有為群小所不便之處,故韓長鸾及諸閹宦,群起而攻之,此乃勢所不免,而非珽之能出身犯難也。

    珽雖無行,究系士人,珽敗,穆提婆遂為尚書左仆射;高阿那肱錄尚書,後且進位丞相;韓長鸾為領軍大将軍;共處衡軸,朝局益不可問矣。

    段韶之弟孝言,為東部尚書,抽擢之徒,非賄則舊。

    祖珽執政,将廢趙彥深,引為助。

    又托韓長鸾,共構祖珽之短。

    及珽出,除尚書右仆射,仍掌選舉。

    恣情用舍,請谒大行。

    富商大賈,多被铨擢。

    所用人士,鹹是傾險放縱之流。

    尋遷左仆射,特進,侍中如故。

     是時王師來讨,江、淮失陷,見第七節。

    于是蘭陵王長恭見殺,武平四年五月。

    蓋忌之也。

    無幾,又有崔季舒等見殺之事。

    十月。

    季舒時待诏文林館,監撰《禦覽》。

    《後主紀》:武平三年(572),二月,敕撰《玄洲苑禦覽》,後改名《聖壽堂禦覽》。

    八月,《聖壽堂禦覽》,成敕付史。

    後改名《修文殿禦覽》。

    季舒素好圖籍,暮年轉更精勤,實已無意于政事。

    祖珽受委,奏季舒總監内作。

    珽被出,韓長鸾以為珽黨,亦欲出之。

    屬後主将适晉陽,季舒與張雕虎議,張雕虎從《本紀》。

    本傳作張雕,《北史》作張雕武,皆避唐諱也。

    以為壽春被圍,大軍出拒,信使往還,須禀節度;兼道路小人,或相驚恐,雲大駕向并,畏避南寇;若不啟谏,必動人情。

    遂與從駕文官,連名進谏。

    時貴臣趙彥深、唐邕、段孝言等,初亦同心,臨時疑貳。

    季舒與争,未決。

    長鸾遂奏雲:“漢兒文官,連名總署,聲雲谏止向并,其實未必不反,宜加誅戮。

    ”帝即召已署表官人集含章殿。

    以季舒、張雕虎、侍中。

    劉逖、封孝琰、皆散騎常侍。

    裴澤、郭遵等皆黃門侍郎。

    為首,并斬之殿庭。

    長鸾令棄其屍于漳水。

    自外同署,将加鞭撻,趙彥深執谏獲免。

    季舒等家屬男女徙北邊,妻、女、子婦配奚官,小男下蠶室,沒入赀産。

    張雕虎者,見《齊書·儒林傳》中。

    嘗入授後主經書。

    後主甚重之,以為侍讀,與張景仁并被尊遇。

    其《傳》雲:胡人何洪珍,有寵于後主,欲得通婚朝士,以景仁在内,官位稍高,遂為其兄子娶景仁第二息子瑜之女。

    因此表裡,恩遇日隆。

    雕以景仁宗室,自托于洪珍。

    傾心相禮,情好日密。

    公私之事,雕嘗為其指南。

    時穆提婆、韓長鸾與洪珍同侍帷幄,知雕為洪珍謀主,甚忌惡之。

    洪珍又奏雕兼國史。

    尋除侍中,加開府,奏度支事。

    大被委任,言多見從。

    特敕奏事不趨,呼為博士。

    雕自以出于微賤,緻位大臣,厲精在公,有匪躬之節。

    論議抑揚,無所回避。

    宮掖不急之費,大存減省。

    左右縱恣之徒,必加禁約。

    數譏切寵要,獻替帷扆。

    上亦深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