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梁陳興亡
關燈
小
中
大
敦慮其或詐,拒而弗許。
瑱複遣使謂敦曰:“骠騎在此既久,今欲給船相送,何為不去?”敦報雲:“湘州是我國家之地,為爾侵逼,敦來之日,欲相平殄,既未得一決,所以不去。
”瑱後日複遣使來,敦謂使者雲:“必須我還,可舍我百裡,當為汝去。
”瑱等留船于江,将兵去津路百裡。
敦觇知非詐,徐理舟楫,勒衆而還。
夫瑱死在三月,而敦之遁在七月,乃絮絮述其使命往複如此,敦豈共鬼語邪?武陵、天門、見第三章第九節。
南平、義陽、東晉分南平郡置,在今湖南安鄉縣西南。
河東、宜都郡悉平。
宜都,見第三章第六節。
陳始獲以江為界矣,然東南之地,仍多未定。
第七節 陳平内亂中 王琳之叛,不徒招引齊寇,擾亂緣江也,于今閩、浙之地,牽引亦廣。
時周迪欲自據南川,胡三省曰:自南康至豫章之地,謂之南川。
乃總召所部八郡守宰結盟,聲言入赴。
朝廷恐其為變,因厚撫慰之。
琳至湓城,餘孝頃舉兵應琳,琳以為南川諸郡,可傳檄而定,乃遣其将李孝欽、樊猛等南征糧饷。
猛等與餘孝頃合,衆且二萬,來趨工塘,連八城以逼迪。
臨川周敷,為郡豪族。
性豪俠,輕财重士,鄉黨少年任氣者鹹歸之。
周迪之代周續也,以素無簿閥,恐失衆心,倚敷族望,深求交結。
敷未能自固,事迪甚恭。
迪大馮杖之。
漸有兵衆。
迪據臨川之工塘,敷鎮臨川故郡。
黃法者,巴山新建人。
巴山,梁郡,在今江西崇仁縣西南。
新建,吳縣,亦在崇仁西南境。
侯景之亂,于鄉裡合徒衆。
大守賀诩下江州,法監知郡事。
高祖将逾嶺入援,李遷仕作梗中途,侯景又遣于慶至豫章,法助周文育破之。
梁元帝以為新淦縣令。
新淦,漢縣,在今江西清江縣北。
敬帝大平元年(557),割江州四郡置高州,以法為刺史,鎮于巴山。
蕭勃遣歐陽攻法,法與戰,破之。
及是,率兵援迪。
迪使周敷頓臨川故郡,截斷江口。
出戰,屠八城,生擒李孝欽、樊猛、餘孝頃,送于京師。
收其軍實器械山積,并虜其人馬,迪并自納之。
時永定二年七月也。
孝頃子公揚,弟孝劢,猶據舊栅,扇動南土。
十月,高祖複遣周文育及迪、法讨之。
熊昙朗者,豫章南昌人。
南昌,漢縣,在今江西南昌縣東。
世為郡著姓。
侯景之亂,稍聚少年,據豐城縣為栅,吳富城縣,晉改曰豐城,在今江西豐城縣西南。
桀黠劫盜多附之。
梁元帝以為巴山大守。
荊州陷,昙朗兵力稍強,劫掠鄰縣,縛賣居民,山谷之中,最為巨患。
侯瑱據豫章,昙朗外示服從,陰欲圖瑱。
侯平之反瑱,昙朗為之謀主。
瑱敗,昙朗獲瑱馬仗、子女甚多。
及蕭勃逾嶺,歐陽為前軍,昙朗給共往巴山襲黃法。
又報法,期共破。
約曰:“事捷,與我馬仗。
”及出軍,與犄角而進,又給曰:“餘孝頃欲相掩襲,須分留奇兵,甲仗既少,恐不能濟。
”乃送甲三百領助之。
及至城下,将戰,昙朗僞北,法乘之,失援,狼狽退歸,昙朗取其馬仗。
時巴山陳定,亦擁兵立寨,昙朗僞以女妻定子。
又謂定曰:“周迪、餘孝頃,并不願此婚,必須以強兵來迎。
”定乃遣精甲三百,并土豪二十人往迎。
既至,昙朗執之,收其馬仗,并論價折贖。
蓋土豪中最反複桀黠者也。
大平元年(485),以桂州刺史資領豐城縣令。
及是,亦率軍來會。
衆且萬人。
文育遣吳明徹為水軍,配周迪運糧。
自率衆軍入象牙江,城于金口。
在今江西新建縣西南。
金口,金溪口,奉新縣小溪。
公飏領五百人僞降,謀執文育。
事覺,文育囚之,送于京師。
以其部曲分隸衆軍。
乃舍舟為步軍,進據三陂。
在金口西南。
王琳遣将曹慶,率兵二千人,以救孝劢。
慶分遣主帥常衆愛與文育相拒,自率所領徑攻周迪、吳明徹軍。
迪等敗績。
文育退據金口。
昙朗因其失利,害之。
時永定三年(559),五月也。
時令侯安都繼攻孝劢及曹慶、常衆愛等。
安都自宮亭湖出松門,蹑衆愛後。
宮亭湖,鄱陽湖罂子口以南。
松門,山名,在新建縣北。
文育見害,安都回取大艦,值琳将周炅、周協南歸,與戰,破之。
生擒炅、協。
孝劢弟孝猷,率部下四千家,欲就王琳,遇炅、協敗,乃詣安都降。
安都進軍禽奇洲,破曹慶、常衆愛等。
焚其船艦。
《本紀》:侯安都敗衆愛等于左裡,禽奇洲當距左裡不遠。
左裡,見第七章第五節。
衆愛奔廬山,為村人所殺。
餘衆悉平。
熊昙朗既殺周文育,據豫章。
将兵萬餘人襲周敷,徑至城下。
敷與戰,大敗之。
昙朗盡執文育所部諸将,據新淦縣,帶江為城。
王琳東下,世祖征南川兵,周迪、黃法欲沿流應赴,昙朗乃據城列艦斷遏。
迪等與法,因率南川兵築城圍之,絕其與琳信使。
及王琳敗走,昙朗黨援離心,迪等攻陷其城,虜其男女萬餘口。
昙朗走入村中,村民斬之,傳首京師。
于是盡收其黨族,無少長皆棄市,時天嘉元年三月也。
留異,東陽長山人。
長山,後漢縣,今浙江金華縣。
世為郡著姓。
異為鄉裡雄豪,多聚惡少,陵侮貧賤,守宰皆患之。
梁代為蟹浦戍主,蟹浦,見第十章第五節。
曆晉安、安固二縣令。
吳東安縣,晉改曰晉安,今福建南安縣。
漢安陽縣,晉改曰安固,今浙江瑞安縣。
侯景之亂,還鄉裡召募士卒。
東陽郡丞與異有隙,異引兵誅之,及其妻子。
大守沈巡援台,讓郡于異。
異使兄子超監知郡事,率兵随巡出都。
及京城陷,異随臨城公蕭大連。
大連闆為司馬,委以軍事。
景将宋子仙濟浙江,異奔還鄉裡。
尋以其衆降于子仙。
大連趣東陽之信安嶺,後漢新安縣,晉改曰信安,今浙江衢縣境。
欲之鄱陽,見第四章第三節。
異乃為子仙鄉道,令執大連。
侯景署異為東陽大守,收其妻子為質。
劉神茂拒景,異外同神茂,而密契于景。
及神茂敗績,為景所誅,異獨獲免。
侯景平後,王僧辯使異慰勞東陽。
仍糾合鄉闾,保據岩阻。
其徒甚盛,州郡憚焉。
元帝以為信安令。
荊州陷,王僧辯以異為東陽大守。
世祖平定會稽,異雖轉輸糧饋,而擁擅一郡,威福在己。
大平元年(557),除缙州刺史,領東陽大守。
又以世祖長女豐安公主配異第三子貞臣。
永定二年(558),征異為南徐州刺史。
異遷延不就。
世祖即位,改授缙州刺史,領東陽大守。
異頻遣其長史王澌為使入朝,澌每言朝廷虛弱,異信之,雖外示臣節,恒懷兩端,與王琳潛通信使。
琳又遣使往東陽署守宰。
及琳敗,世祖遣沈恪代異為郡,實以兵襲之。
異出下淮抗禦。
當在今蘭溪縣。
恪與戰,敗績,退還錢唐。
異乃表啟遜謝。
是時衆軍方事湘、郢,乃降诏書慰喻,且羁縻之。
異知朝廷終讨于己,乃使兵戍下淮及建德,以備江路。
建德,見第三節。
湘州平,世祖乃下诏命侯安都讨之。
天嘉二年十二月。
異本謂官軍自錢唐江而上,安都乃由會稽、諸暨步道襲之。
諸暨,見第十章第四節。
異聞兵至,大恐,棄郡奔桃支嶺,在今浙江缙雲縣境。
立栅自固。
明年,春,《紀》在三月。
安都大破其栅。
異與第二子忠臣奔陳寶應。
異黨向文政,據有新安,見第四章第三節。
程靈洗子文季為新安大守,随安都讨異,降之。
文政,新安人,見《陸繕傳》。
熊昙朗之亡,周迪盡有其衆。
王琳敗後,世祖征迪出鎮湓城,又征其子入朝。
迪趦趄顧望,并不至。
豫章大守周敷,本屬于迪,至是,與黃法率其所屬詣阙,世祖錄其破昙朗之功,并加官賞。
迪聞之,甚不平,乃陰與留異相結。
及王師讨異,迪疑懼不自安,乃使其弟方興襲周敷。
敷與戰,破之。
又别使兵襲華皎于湓城。
皎時為尋陽大守,監江州事。
事覺,盡為皎所擒。
天嘉三年(562),三月,以吳明徹為江州刺史,都督衆軍,與黃法、周敷讨之。
明徹至臨川,攻迪,不能克,乃遣安成王顼總督讨之。
此據《迪傳》。
《本紀》:九月,迪請降,诏安成王顼督衆軍以招納之。
迪衆潰,妻子悉擒,脫身逾嶺依陳寶應。
《紀》:四年(563),正月,臨川平。
東昌縣人修行師應迪,東昌,吳縣,在今江西泰和縣西。
攻廬陵大守陸子隆。
廬陵,見第三章第九節。
子隆擊敗之。
行師乞降。
送于京師。
以黃法為江州刺史,周敷為臨川大守。
六年(565),征法為中衛将軍。
陳寶應,晉安侯官人也。
170晉安,晉郡,在今福建閩侯縣東北。
侯官,漢治縣,後漢改曰侯官,亦在今閩侯縣境。
世為閩中四姓。
父羽,有材幹,為郡雄豪。
梁代晉安數反,累殺郡将,羽初并扇惑,合成其事,後複為官軍鄉道破之,由是一郡兵權,皆自己出。
侯景之亂,晉安大守賓紀侯蕭雲以郡讓羽。
羽年老,但治郡事,令寶應典兵。
是時東境饑馑,會稽尤甚,死者十七八,平民男女,并皆自賣,而晉安獨豐沃。
寶應自海道寇臨安、永嘉及會稽、餘姚、諸暨;後漢臨水縣,晉改曰臨安,在今浙江杭縣北。
永嘉,見第七章第二節。
又數載米粟,與之貿易,多緻玉帛子女;其有能緻舟乘者,亦并奔歸之;由是大緻資産,士衆強盛。
侯景平,元帝因以羽為晉安大守。
高祖輔政,羽請歸老,求傳郡于寶應。
高祖許之。
時東西嶺道,寇賊擁隔,寶應自會稽趨于海道貢獻。
高祖受禅,授閩州刺史,領會稽大守。
世祖嗣位,命宗正錄其本系,編為宗室。
并遣使條其子女,無大小,并加封爵。
其寵可謂盛矣。
而寶應取留異女為妻,侯安都之讨異也,寶應遣助之。
又以兵資周迪。
留異又遣第二子忠臣随之。
天嘉四年(563),秋,迪複越東興嶺。
東興、南城、永城縣民,皆迪故人,複共應之。
東興,吳縣,在今江西黎川縣東北。
永城,吳縣,在今黎川縣北。
世祖遣章昭達征迪。
迪又散于山谷。
《紀》在十一月。
诏昭達由建安南道度嶺,建安,見第八章第一節。
又命益州刺史領信義大守餘孝頃都督會稽、東陽、臨海、永嘉諸軍,自東道會之。
《紀》在十二月。
時益州地已入周,陳蓋命孝頃遙領。
信義,梁縣,在今江蘇昆山縣東,時蓋以為郡。
昭達逾東興嶺,頓于建安。
寶應據建安之湖際,此據《寶應傳》。
《昭達傳》雲:據建安、晉安二郡之界。
水陸為栅。
昭達與戰,不利。
因據其上流,命兵士伐木帶枝葉為筏,施拍于其上。
綴以大索,相次列營,夾于兩岸。
寶應數挑戰,昭達按甲不動。
俄而暴雨,江水大長,昭達放筏沖突寶應水栅,水栅盡破。
又出兵攻其步軍。
方大合戰,餘孝頃出自海道适至,因并力乘之。
寶應大潰。
奔山草間,窘而就執。
并其子弟二十人及留異送都,斬于建康市。
異子侄及同黨無少長皆伏誅,惟貞臣以尚主獲免。
《紀》天嘉五年十一月。
侯景之亂,百姓皆棄本業,群聚為盜,惟周迪所部,獨不侵擾。
并分給田疇,督其工作。
民下肆業,各有赢儲。
政教嚴明,征斂必至。
餘部乏絕者,皆仰以取給。
迪性質樸,不事威儀。
輕财好施。
凡所周贍,豪釐必均。
讷于語言,而襟懷信實。
臨川人皆德之,并共藏匿,雖加誅戮,無肯言者。
章昭達度嶺,與陳寶應相抗,迪複收合出東興。
時宣城大守錢肅鎮東興,以城降迪。
以吳州刺史陳詳為都督,讨迪。
吳州,治鄱陽。
至南城,與賊相遇,戰敗,死之。
迪衆複振。
時周敷又從軍,至定川縣,未詳。
與迪相對,迪給敷共盟,敷許之,為迪所害。
世祖遣都督程靈洗擊破之。
迪又與十餘人竄于山谷。
日月轉久,相随者亦稍苦之。
複遣人潛出臨川郡市魚鲑。
足痛,舍于邑子。
邑子告臨川大守駱牙。
《南史》作駱文牙。
牙執之,令取迪自效。
因使心腹勇士,随入山中。
誘迪出獵,伏兵于道旁斬之。
傳首京師。
《紀》在天嘉六年七月。
淳于量當梁元帝時,出為桂州刺史。
桂州,今廣西桂林縣。
荊州陷,量保據桂州。
王琳擁割湘、郢,累遣召量,量外雖與琳往來,而别遣使從間道歸于高祖。
琳平後,頻請入朝。
天嘉五年(564),征為中撫大将軍。
量所部将士,多戀本土,并欲逃入山谷。
世祖使湘州刺史華皎征衡州界黃洞,且以兵迎量。
天康元年(566),至都。
至此,武人及豪右之割據者略盡矣,而以宣帝之篡,複召湘、廣之變。
第八節 陳平内亂下 繼嗣之争,乃南北朝之世召禍之最烈者也,而陳氏亦以此緻變。
陳文帝之立,實已非正,然時武帝之子未歸,君位不可久曠;且文帝究有功于天下,為衆所服;故未至大變,至宣帝則異是矣。
文帝之被征也,侯安都随之還朝。
《安都傳》雲:時世祖謙讓弗敢當;大後又以衡陽王故,未肯下令;群臣猶豫不能決。
安都曰:“今四方未定,何暇及遠?臨川王有功天下,須共立之。
今日之事,後應者斬。
”便按劍上殿,白大後出玺,又手解世祖發,推就喪次。
其情形,實與迫脅無異。
昌之還也,居于安陸。
見第三章第九節。
明年,王琳平,二月,乃由魯山濟江。
魯山,見第七章第三節。
百僚表以為湘州牧,封衡陽王。
诏可。
三月,入境。
诏令主書舍人,緣道迎接。
濟江,中流船壞,以溺薨。
《安都傳》雲:昌之将入也,緻書于世祖,辭甚不遜。
世祖不怿,乃召安都從容言曰:“大子将至,須别求一蕃,吾将老焉。
”安都對曰:“自古豈有被代天子?臣愚不敢奉诏。
”因自請迎昌。
昌濟漢而薨。
武帝有再造華夏之功,安都事帝亦久,而以逢迎時主之故,絕其胤嗣,亦酷矣。
《蔡景曆傳》雲:高祖崩時,外有強寇,世祖鎮于南皖,朝無重臣,宣後呼景曆及江大權、杜棱定議,《棱傳》雲:侯瑱、侯安都、徐度等并在軍中,朝廷宿将,惟棱在都,獨典禁兵。
乃秘不發喪,疾召世祖。
景曆躬共宦者及内人,密營斂服。
時既暑熱,須治梓宮,恐斤斧之聲,或聞于外,仍以蠟為秘器。
文書诏诰,依舊宣行。
荀朗者,颍川颍陰人。
颍陰,漢縣,今河南許昌縣。
侯景之亂,招率徒旅,據巢湖間,無所屬。
台城陷後,簡文帝密诏授朗豫州刺史,令與外蕃讨景。
景使宋子仙、任約等頻往征之。
朗據山立寨自守,子仙不能克。
時京師大饑,百姓皆于江外就食。
朗更招緻部曲,解衣推食,以相振贍。
衆至數萬人。
侯景敗于巴陵,朗出自濡須,見第六節。
截景,破其後軍。
王僧辯東讨,朗遣其将範寶勝及弟曉領兵二千助之。
承聖二年(553),率部曲萬餘家濟江,入宣城郡界立頓。
齊寇據石頭城,朗自宣城來赴,與侯安都等大破齊軍。
時亦随世祖拒王琳于南皖。
宣大後與景曆秘不發喪,曉在都微知之,乃謀率其家兵襲台。
事覺,景曆殺曉,仍系其兄弟。
世祖即位,并釋之。
因厚撫慰朗,令與侯安都等共拒王琳。
荀曉是時,權位尚微,衡陽未歸,襲台縱克,将何所奉?觀世祖既還,大後猶以衡陽故不肯下诏,則曉之謀襲台,究系自有異志?抑承大後之旨而為之?亦殊難言之矣。
朗亦魯悉達之倫,當時緣江尚未平定,其未緻召變者亦幸也。
景曆之有功于世祖,蓋不讓安都,然以其為文人,故不為世祖所忌,而安都卒不終。
《安都傳》雲:自王琳平後,安都勳庸轉大,又自以功安社稷,漸用驕矜。
數招聚文武之士,或射禦馳騁,或命以詩賦,第其高下,以差次賞賜之。
齋内動至千人。
部下将帥,多不遵法度。
檢問收攝,則奔歸安都。
世祖性嚴察,深銜之。
安都弗之改,日益驕橫。
每有表啟,封訖,有事未盡,乃開封自書之,雲又啟某事。
171及侍燕酒酣,或箕踞傾倚。
嘗陪樂遊禊飲,乃白帝曰:“何如作臨川王時?”帝不應。
安都再三言之。
帝曰:“此雖天命,抑亦明公之力。
”燕訖,又啟便借供帳水飾,将載妻妾,于禦堂歡會。
世祖雖許其請,甚不怿。
明日,安都坐于禦坐,賓客居群臣位,稱觞上壽。
初重靈殿災,安都率将士帶甲入殿,帝甚惡之,自是陰為之備。
又周迪之反,朝望當使安都讨之,帝乃使吳明徹讨迪。
又頻遣台使,案問安都部下,檢括亡叛。
安都内不自安。
天嘉三年(562),冬,遣其别駕周弘實,自托于舍人蔡景曆,并問省中事。
景曆錄其狀具奏之,希旨稱安都謀反。
世祖慮其不受制,明年,春,乃除安都江州刺史。
自京口還都,部伍入于石頭。
世祖引安都燕于嘉德殿。
又集其部下将帥,會于尚書朝堂。
于坐收安都,囚于嘉德西省。
又收其将帥,盡奪馬仗而釋之。
因出景曆表以示于朝。
明日,于西省賜死。
安都固非純臣,然史所載之罪狀,其辭多誣,則至易見矣。
文帝之誅安都,可謂謀之至深,稍或不慎,其召變亦易耳。
文帝長子曰伯宗,立為大子。
帝弟安成王顼,與衡陽獻王同遷關右,事已見前。
永定元年(557),遙襲封始興郡王。
世祖嗣位,以本宗乏飨,徙封安成郡王,而自封其第二子伯茂為始興王,以奉昭烈王祀,荥陽毛喜,與顼俱往江陵,俱遷關右。
世祖即位,喜自周還,進和好之策。
朝廷乃遣周弘正等通聘。
事在天嘉元年(560),周明帝武成二年。
周命杜杲來使。
世祖遣使報聘,并賂以黔中數州之地,仍請畫界分疆。
周使杲再來。
陳以魯山歸周。
周拜顼柱國大将軍,使杲送之還國。
喜于郢州奉迎。
顼之入關,妻柳氏,子叔寶、叔陵并留于穰。
魏荊州治,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又遣喜入關,以家屬為請。
仍迎之還。
時天嘉三年(562)也。
顼既還,授侍中、中書監。
尋授揚州刺史。
天康元年(566),授尚書令。
是歲,四月,文帝崩。
大子立,是為廢帝。
顼與仆射到仲舉,中書舍人劉師知、陰不佞等并受遺诏輔政。
師知與仲舉,恒居禁中,參決衆事。
顼為揚州刺史,與左右三百人入居尚書省。
師知、仲興、不佞與尚書右丞王暹謀,矯敕顼還東府。
衆人猶豫,未敢先發。
不佞素以名節自立,又受委東宮,世祖以為東宮通事舍人。
乃馳詣相府,面宣敕令。
毛喜時為顼骠騎府谘議參軍,領中記室,止之曰:“今若出外,便受制于人,譬如曹爽,願作富家翁,不可得也。
”顼使與吳明徹籌焉。
明徹時為丹陽尹。
明徹曰:“殿下親實周、召,德冠伊、霍,社稷至重,願留中深計,慎勿緻疑。
”顼乃稱疾。
召師知,留之與語,使喜先入,言之于後。
世祖沈皇後。
後曰:“此非我意。
”喜又言于廢帝。
帝曰:“此自師知等所為。
”喜出報顼,顼因囚師知,自入見後及帝,草敕請畫,以師知付廷尉。
其夜,于獄中賜死。
暹、不佞并付治。
顼素重不佞,特赦之,免其官而已。
乃以仲舉為貞毅将軍、金紫光祿大夫。
仲舉子郁,尚文帝女信義長公主。
宮至中書侍郎。
出為宣城大守,文帝配以士馬。
是年,遷為南康内史。
以國哀未之任。
仲舉既廢,居私宅,與郁皆不自安。
右衛将軍韓子高,少為文帝親侍。
及長,稍習騎射,頗有膽決,願為将帥。
帝配以士卒。
子高亦輕财禮士,歸之者甚衆。
将士依附之者,子高盡力論進,文帝皆任使焉。
郁每乘小輿,蒙婦人衣,與子高謀。
前上虞令陸昉及子高軍主告言其事。
顼收子高、仲舉及郁,并付廷尉,于獄賜死。
《子高傳》言其求出為衡、廣諸鎮。
《毛喜傳》雲:子高始與仲舉通謀,其事未發,喜請高宗曰:“宜簡選人馬,配與子高;并賜鐵炭,使修器甲。
”高宗驚。
喜曰:“子高甚輕狷,脫其稽誅,或愆王度,宜推心安誘,使不自疑,圖之一壯士力耳。
”高宗深然之,卒行其計。
蓋時四方平定未久,故深慮外州之有變也。
然外變卒不可免。
光大元年(567),三月,《紀》書南豫州刺史餘孝頃謀反伏誅。
其後高祖章後廢廢帝之诏曰:“韓子高小豎輕佻,推心委杖,陰謀禍亂,決起蕭牆。
元相雖持,但除君側。
又以餘孝頃密迩京師,便相征召。
殃慝之咎,兇徒自擒。
宗社之靈,襖氛自滅。
”則孝頃之變,實繼子高而作,《子高傳》謂其死在光大元年八月者誤也。
《華皎傳》雲:子高誅後,皎不自安,乃有反謀,《紀》亦書其反于光大元年五月,疑子高之死,實在天康元年八月,《紀》誤後一年。
子高謀之于内而敗,孝頃謀之于近畿而亦敗而上流之變作矣。
華皎,晉陵暨陽人。
暨陽,見第八章第七節。
世為小吏。
皎,梁代為尚書比部令史。
侯景之亂,事景黨王偉。
高祖南下,文帝為景所囚,皎遇之甚厚。
景平,文帝為吳興大守,以皎為都錄事,軍府谷帛,多以委之。
及平杜龛,仍配以人馬甲仗,猶為都錄事。
稍擢為暨陽、山陰令。
山陰,見第二章第二節。
王琳東下,皎随侯瑱拒之。
琳平,鎮湓城,知江州事。
時南州守宰,多鄉裡酋豪,不遵朝憲,文帝令皎以法馭之。
王琳奔散,将卒多附于皎。
後随吳明徹征周迪,授湘州刺史。
皎起自下吏,善營産業。
湘川地多所出,所得并入朝廷。
又征伐川洞,多緻銅鼓,并送于京師。
172韓子高誅後,皎内不自安,密啟求廣州,以觀時主意。
顼僞許之,而诏書未出。
皎亦遣使句引周兵,又崇奉蕭巋為主。
士馬甚盛。
诏乃以吳明徹為湘州刺史,實欲以輕兵襲之。
時光大元年五月也。
是時慮皎先發,乃前遣明徹率衆三萬,乘金翅直趨郢州。
又遣淳于量帥衆五萬,乘大艦以繼之。
又令徐度與楊文通,别從安城步道出茶陵,漢安成縣,晉改曰安複,今江西安福縣西。
茶陵,漢縣,今湖南茶陵縣東。
巴山大守黃法慧,别從宜陽出澧陵,漢宜春縣,晉避大後諱,改曰宜陽,今江西宜春縣。
澧陵,漢侯國,後漢為縣,今湖南醴陵縣。
與郢州程靈洗,參謀讨賊。
先是蕭詧以天嘉三年(562)死,僞谥宣皇帝,廟号中宗。
子巋嗣。
僞谥孝明皇帝,廟号世宗。
及是,皎與巴州刺史戴僧朔,巴州,見第六節。
并附于巋。
皎遣子玄響為質,仍請兵伐陳。
巋上其狀于周。
周武帝命其弟衛公直督荊州總管權景宣、大将軍元定等赴之,因而南伐。
巋亦遣其柱國王操,率水軍二萬,會皎于己陵。
直屯魯山,定攻圍郢州。
皎于巴州之白螺,列舟艦與王師相持。
白螺,見第九章第九節。
未決,聞徐度趨湘州,乃率兵自巴、郢因便風下戰。
淳于量、吳明徹等大敗之。
權景宣統水軍,與皎俱下,一時奔北,船艦器仗,略無孑遺。
皎與戴僧朔單舸走。
至巴陵,不敢登岸,徑奔江陵。
時九月也。
元定等無複船渡,步趨巴陵。
巴陵城邑為官軍所據,乃向湘州。
至水口,不得濟,食且盡,詣軍請降。
俘獲萬餘人,馬四千餘匹,送于京師。
程靈洗出軍蹑定,因進攻周沔州,克之,擒其刺史裴寬。
周沔州,在今湖北漢川縣東南。
陸子隆督武州諸軍事,武州,見第六節。
皎以子隆居其心腹,頻遣使招誘,子隆不從,皎因遣兵攻之,不能克。
及皎敗,子隆出兵以襲其後,因與王師相會。
尋遷荊州刺史。
是時荊州新置,治于公安,蜀漢縣,在今湖北公安縣東北。
城池未固,子隆修建城郭,綏集夷夏,甚得民和焉。
宇文直既敗,歸罪于蕭巋柱國殷亮,巋不敢違命,遂誅之。
吳明徹乘勝攻克巋之河東郡。
見第六節。
明年,光大二年(568),周天和三年。
明徹進攻江陵,引江水灌城。
巋出頓紀南,以避其銳。
紀南,見第七章第三節。
周江陵副總管高琳,與巋尚書仆射王操拒守。
巋馬軍主馬武、吉徹等擊明徹,明徹退保公安,巋乃還江陵。
宣後廢廢帝诏曰:“密诏華皎,稱兵上流,國祚憂惶,幾移醜類。
乃至要招遠近,協力巴、湘;支黨縱橫,寇擾黟、歙。
見第九章第六節,第十三章第三節。
又别敕歐陽纥等,攻逼衡州,嶺表紛纭,殊淹弦望。
”當時牽動之廣,聲勢之盛可知,此舉敗而顼之篡勢成矣。
宣後廢廢帝诏又曰:“張安國蕞爾兇狡,窮為小盜,仍遣使人蔣裕,鈎出上京,即置行台,分選兇黨。
賊皎妻呂,春徒為戮,納自奚官,藏諸永巷,使其結引親舊,規圖戕禍。
蕩主侯法喜等,大傅麾下,恒遊府朝,啖以深利,謀興肘腋。
适又蕩主孫泰等,潛相連結,大有交通,兵力殊強,指期挻亂。
皇家有慶,曆數遐長,天誘其衷,同然開發。
”《世祖沈皇後傳》雲:後憂悶,計無所出,乃密賂宦者蔣裕,令誘建安人張安國,建安,見第八章第一節。
使據郡反,冀因此以圖高宗。
安國事覺,并為高宗所誅。
時後左右近侍,頗知其事,後恐連逮黨與,并殺之。
案建安距京邑大遠,勢不相及,故《通鑒》疑其事而不取,見《考異》。
竊疑當時欲使安國據以建義者,實非建安郡,《後傳》之文,非史氏言之不審,則傳寫或有佚奪也。
使據郡反一語,使據之下,容有奪文。
此次外鈎盜黨,内結武夫,實為廢帝親黨最後之一舉,其計亦敗,事乃無可為矣。
光大二年(568),十一月,以大皇大後令,廢帝為臨海郡王。
大建二年(570),四月薨,時年十九。
顼立,是為高宗孝宣皇帝。
劉師知等之矯诏出高宗也,始興王伯茂勸成之。
師知等誅後,高宗恐伯茂扇動朝廷,令入居禁中,專與廢帝遊處。
蔣裕與韓子高等謀反,伯茂并陰預其事。
案既入居禁中,複何能為?此語亦必誣也。
既廢帝為臨海王,其日,又下令降伯茂為溫麻侯。
時六門之外有别館,以為諸王冠婚之所,名曰婚第,至是,命伯茂出居之,于路遇盜,殒于軍中。
世祖第三子鄱陽王伯山,本為南徐州刺史,高宗不欲令處邊,光大元年(567),徙為東揚州。
廢帝後父王固,為侍中、金紫光祿大夫,奶媪往來禁中,頗宣密旨。
事洩。
比将伏誅,高宗以固本無兵權,且居處清潔,止免所居官,禁锢。
《廢帝紀》曰:帝仁弱,無人君之器,世祖憂慮不堪繼業,既居冢嫡,廢立事重,是以依違積載。
及疾将大漸,召高宗謂曰:“吾欲遵泰伯之事。
”高宗初未達旨,後寤,乃拜伏涕泣固辭。
其後宣大後依诏廢帝焉。
《孔奂傳》:奂為五兵尚書,世祖不豫,台閣衆事,并令到仲舉共奂決之。
及世祖疾笃,奂與高宗及仲舉,并吏部舍人袁樞,中書舍人劉師知等,入侍醫藥。
世祖嘗謂奂等曰:“今三方鼎峙,生民未乂,四海事重,宜須長君。
朕欲近則晉成,遠隆殷法,卿等須遵此意。
”奂流涕歔欷而對曰:“皇大子春秋鼎盛,聖德日跻,安成王介弟之尊,足為周旦,若有廢立之心,臣等愚誠,不敢聞诏。
”世祖曰:“古之遺直,複見于卿。
”天康元年(566),乃用奂為大子詹事。
此等則皆高宗之黨所造作之言語也。
歐陽之至廣州也,王琳據有中流,自海道及東嶺,奉使不絕。
時弟盛為交州刺史,次弟邃為衡州刺史,合門顯貴,名振南土。
又南緻銅鼓、生口,獻奉珍異,前後委積,頗有助于軍國焉。
天嘉四年(563),薨,子纥嗣。
大建元年(569),征纥為左衛将軍。
其部下多勸之反。
遂舉兵攻衡州,始興之衡州。
刺史錢道戢告變。
遣章昭達讨纥。
《紀》在十月。
昭達倍道兼行,達于始興。
纥出頓洭口。
洭水、溱水合口,在今廣東英德縣西南。
多聚沙石,盛以竹籠,置于水栅之外,用遏舟艦。
昭達敗之,禽纥,送于京師。
《紀》大建二年二月。
以沈恪為廣州刺史。
四年(572),征還。
蕭引者,思話曾孫,侯景之亂,與弟彤及宗親百餘人奔嶺表。
時歐陽為衡州刺史,引往依焉。
章昭達平番禺,始北還。
大建十二年(580),時廣州刺史馬靖,甚得嶺表人心,而兵甲精練,每年深入俚洞,又數有戰功,朝野頗生異議。
高宗以引悉嶺外物情,且遣引觀靖,審其舉措,諷令送質。
既至番禺,靖即悟旨,盡遣兒、弟下都為質。
然至後主至德二年(584),卒以臨池縣侯方慶為廣州刺史,方慶,南康愍王昙朗之子。
襲靖誅之。
章昭達子大寶,為豐州刺史,胡三省曰:陳豐州治閩縣。
案閩,隋縣,今福建閩侯縣。
在州貪縱。
三年(585),後主以大仆卿李暈代之。
大寶襲殺暈;舉兵反。
《紀》在三月,《傳》雲四月。
遣将楊通寇建安。
建安内史吳慧覺據郡城距之。
通累攻不克。
官軍稍近,人情離異,大寶計窮,乃與通俱逃。
台軍主陳景祥追禽之。
于路死。
傳首,夷三族。
瑱複遣使謂敦曰:“骠騎在此既久,今欲給船相送,何為不去?”敦報雲:“湘州是我國家之地,為爾侵逼,敦來之日,欲相平殄,既未得一決,所以不去。
”瑱後日複遣使來,敦謂使者雲:“必須我還,可舍我百裡,當為汝去。
”瑱等留船于江,将兵去津路百裡。
敦觇知非詐,徐理舟楫,勒衆而還。
夫瑱死在三月,而敦之遁在七月,乃絮絮述其使命往複如此,敦豈共鬼語邪?武陵、天門、見第三章第九節。
南平、義陽、東晉分南平郡置,在今湖南安鄉縣西南。
河東、宜都郡悉平。
宜都,見第三章第六節。
陳始獲以江為界矣,然東南之地,仍多未定。
第七節 陳平内亂中 王琳之叛,不徒招引齊寇,擾亂緣江也,于今閩、浙之地,牽引亦廣。
時周迪欲自據南川,胡三省曰:自南康至豫章之地,謂之南川。
乃總召所部八郡守宰結盟,聲言入赴。
朝廷恐其為變,因厚撫慰之。
琳至湓城,餘孝頃舉兵應琳,琳以為南川諸郡,可傳檄而定,乃遣其将李孝欽、樊猛等南征糧饷。
猛等與餘孝頃合,衆且二萬,來趨工塘,連八城以逼迪。
臨川周敷,為郡豪族。
性豪俠,輕财重士,鄉黨少年任氣者鹹歸之。
周迪之代周續也,以素無簿閥,恐失衆心,倚敷族望,深求交結。
敷未能自固,事迪甚恭。
迪大馮杖之。
漸有兵衆。
迪據臨川之工塘,敷鎮臨川故郡。
黃法者,巴山新建人。
巴山,梁郡,在今江西崇仁縣西南。
新建,吳縣,亦在崇仁西南境。
侯景之亂,于鄉裡合徒衆。
大守賀诩下江州,法監知郡事。
高祖将逾嶺入援,李遷仕作梗中途,侯景又遣于慶至豫章,法助周文育破之。
梁元帝以為新淦縣令。
新淦,漢縣,在今江西清江縣北。
敬帝大平元年(557),割江州四郡置高州,以法為刺史,鎮于巴山。
蕭勃遣歐陽攻法,法與戰,破之。
及是,率兵援迪。
迪使周敷頓臨川故郡,截斷江口。
出戰,屠八城,生擒李孝欽、樊猛、餘孝頃,送于京師。
收其軍實器械山積,并虜其人馬,迪并自納之。
時永定二年七月也。
孝頃子公揚,弟孝劢,猶據舊栅,扇動南土。
十月,高祖複遣周文育及迪、法讨之。
熊昙朗者,豫章南昌人。
南昌,漢縣,在今江西南昌縣東。
世為郡著姓。
侯景之亂,稍聚少年,據豐城縣為栅,吳富城縣,晉改曰豐城,在今江西豐城縣西南。
桀黠劫盜多附之。
梁元帝以為巴山大守。
荊州陷,昙朗兵力稍強,劫掠鄰縣,縛賣居民,山谷之中,最為巨患。
侯瑱據豫章,昙朗外示服從,陰欲圖瑱。
侯平之反瑱,昙朗為之謀主。
瑱敗,昙朗獲瑱馬仗、子女甚多。
及蕭勃逾嶺,歐陽為前軍,昙朗給共往巴山襲黃法。
又報法,期共破。
約曰:“事捷,與我馬仗。
”及出軍,與犄角而進,又給曰:“餘孝頃欲相掩襲,須分留奇兵,甲仗既少,恐不能濟。
”乃送甲三百領助之。
及至城下,将戰,昙朗僞北,法乘之,失援,狼狽退歸,昙朗取其馬仗。
時巴山陳定,亦擁兵立寨,昙朗僞以女妻定子。
又謂定曰:“周迪、餘孝頃,并不願此婚,必須以強兵來迎。
”定乃遣精甲三百,并土豪二十人往迎。
既至,昙朗執之,收其馬仗,并論價折贖。
蓋土豪中最反複桀黠者也。
大平元年(485),以桂州刺史資領豐城縣令。
及是,亦率軍來會。
衆且萬人。
文育遣吳明徹為水軍,配周迪運糧。
自率衆軍入象牙江,城于金口。
在今江西新建縣西南。
金口,金溪口,奉新縣小溪。
公飏領五百人僞降,謀執文育。
事覺,文育囚之,送于京師。
以其部曲分隸衆軍。
乃舍舟為步軍,進據三陂。
在金口西南。
王琳遣将曹慶,率兵二千人,以救孝劢。
慶分遣主帥常衆愛與文育相拒,自率所領徑攻周迪、吳明徹軍。
迪等敗績。
文育退據金口。
昙朗因其失利,害之。
時永定三年(559),五月也。
時令侯安都繼攻孝劢及曹慶、常衆愛等。
安都自宮亭湖出松門,蹑衆愛後。
宮亭湖,鄱陽湖罂子口以南。
松門,山名,在新建縣北。
文育見害,安都回取大艦,值琳将周炅、周協南歸,與戰,破之。
生擒炅、協。
孝劢弟孝猷,率部下四千家,欲就王琳,遇炅、協敗,乃詣安都降。
安都進軍禽奇洲,破曹慶、常衆愛等。
焚其船艦。
《本紀》:侯安都敗衆愛等于左裡,禽奇洲當距左裡不遠。
左裡,見第七章第五節。
衆愛奔廬山,為村人所殺。
餘衆悉平。
熊昙朗既殺周文育,據豫章。
将兵萬餘人襲周敷,徑至城下。
敷與戰,大敗之。
昙朗盡執文育所部諸将,據新淦縣,帶江為城。
王琳東下,世祖征南川兵,周迪、黃法欲沿流應赴,昙朗乃據城列艦斷遏。
迪等與法,因率南川兵築城圍之,絕其與琳信使。
及王琳敗走,昙朗黨援離心,迪等攻陷其城,虜其男女萬餘口。
昙朗走入村中,村民斬之,傳首京師。
于是盡收其黨族,無少長皆棄市,時天嘉元年三月也。
留異,東陽長山人。
長山,後漢縣,今浙江金華縣。
世為郡著姓。
異為鄉裡雄豪,多聚惡少,陵侮貧賤,守宰皆患之。
梁代為蟹浦戍主,蟹浦,見第十章第五節。
曆晉安、安固二縣令。
吳東安縣,晉改曰晉安,今福建南安縣。
漢安陽縣,晉改曰安固,今浙江瑞安縣。
侯景之亂,還鄉裡召募士卒。
東陽郡丞與異有隙,異引兵誅之,及其妻子。
大守沈巡援台,讓郡于異。
異使兄子超監知郡事,率兵随巡出都。
及京城陷,異随臨城公蕭大連。
大連闆為司馬,委以軍事。
景将宋子仙濟浙江,異奔還鄉裡。
尋以其衆降于子仙。
大連趣東陽之信安嶺,後漢新安縣,晉改曰信安,今浙江衢縣境。
欲之鄱陽,見第四章第三節。
異乃為子仙鄉道,令執大連。
侯景署異為東陽大守,收其妻子為質。
劉神茂拒景,異外同神茂,而密契于景。
及神茂敗績,為景所誅,異獨獲免。
侯景平後,王僧辯使異慰勞東陽。
仍糾合鄉闾,保據岩阻。
其徒甚盛,州郡憚焉。
元帝以為信安令。
荊州陷,王僧辯以異為東陽大守。
世祖平定會稽,異雖轉輸糧饋,而擁擅一郡,威福在己。
大平元年(557),除缙州刺史,領東陽大守。
又以世祖長女豐安公主配異第三子貞臣。
永定二年(558),征異為南徐州刺史。
異遷延不就。
世祖即位,改授缙州刺史,領東陽大守。
異頻遣其長史王澌為使入朝,澌每言朝廷虛弱,異信之,雖外示臣節,恒懷兩端,與王琳潛通信使。
琳又遣使往東陽署守宰。
及琳敗,世祖遣沈恪代異為郡,實以兵襲之。
異出下淮抗禦。
當在今蘭溪縣。
恪與戰,敗績,退還錢唐。
異乃表啟遜謝。
是時衆軍方事湘、郢,乃降诏書慰喻,且羁縻之。
異知朝廷終讨于己,乃使兵戍下淮及建德,以備江路。
建德,見第三節。
湘州平,世祖乃下诏命侯安都讨之。
天嘉二年十二月。
異本謂官軍自錢唐江而上,安都乃由會稽、諸暨步道襲之。
諸暨,見第十章第四節。
異聞兵至,大恐,棄郡奔桃支嶺,在今浙江缙雲縣境。
立栅自固。
明年,春,《紀》在三月。
安都大破其栅。
異與第二子忠臣奔陳寶應。
異黨向文政,據有新安,見第四章第三節。
程靈洗子文季為新安大守,随安都讨異,降之。
文政,新安人,見《陸繕傳》。
熊昙朗之亡,周迪盡有其衆。
王琳敗後,世祖征迪出鎮湓城,又征其子入朝。
迪趦趄顧望,并不至。
豫章大守周敷,本屬于迪,至是,與黃法率其所屬詣阙,世祖錄其破昙朗之功,并加官賞。
迪聞之,甚不平,乃陰與留異相結。
及王師讨異,迪疑懼不自安,乃使其弟方興襲周敷。
敷與戰,破之。
又别使兵襲華皎于湓城。
皎時為尋陽大守,監江州事。
事覺,盡為皎所擒。
天嘉三年(562),三月,以吳明徹為江州刺史,都督衆軍,與黃法、周敷讨之。
明徹至臨川,攻迪,不能克,乃遣安成王顼總督讨之。
此據《迪傳》。
《本紀》:九月,迪請降,诏安成王顼督衆軍以招納之。
迪衆潰,妻子悉擒,脫身逾嶺依陳寶應。
《紀》:四年(563),正月,臨川平。
東昌縣人修行師應迪,東昌,吳縣,在今江西泰和縣西。
攻廬陵大守陸子隆。
廬陵,見第三章第九節。
子隆擊敗之。
行師乞降。
送于京師。
以黃法為江州刺史,周敷為臨川大守。
六年(565),征法為中衛将軍。
陳寶應,晉安侯官人也。
170晉安,晉郡,在今福建閩侯縣東北。
侯官,漢治縣,後漢改曰侯官,亦在今閩侯縣境。
世為閩中四姓。
父羽,有材幹,為郡雄豪。
梁代晉安數反,累殺郡将,羽初并扇惑,合成其事,後複為官軍鄉道破之,由是一郡兵權,皆自己出。
侯景之亂,晉安大守賓紀侯蕭雲以郡讓羽。
羽年老,但治郡事,令寶應典兵。
是時東境饑馑,會稽尤甚,死者十七八,平民男女,并皆自賣,而晉安獨豐沃。
寶應自海道寇臨安、永嘉及會稽、餘姚、諸暨;後漢臨水縣,晉改曰臨安,在今浙江杭縣北。
永嘉,見第七章第二節。
又數載米粟,與之貿易,多緻玉帛子女;其有能緻舟乘者,亦并奔歸之;由是大緻資産,士衆強盛。
侯景平,元帝因以羽為晉安大守。
高祖輔政,羽請歸老,求傳郡于寶應。
高祖許之。
時東西嶺道,寇賊擁隔,寶應自會稽趨于海道貢獻。
高祖受禅,授閩州刺史,領會稽大守。
世祖嗣位,命宗正錄其本系,編為宗室。
并遣使條其子女,無大小,并加封爵。
其寵可謂盛矣。
而寶應取留異女為妻,侯安都之讨異也,寶應遣助之。
又以兵資周迪。
留異又遣第二子忠臣随之。
天嘉四年(563),秋,迪複越東興嶺。
東興、南城、永城縣民,皆迪故人,複共應之。
東興,吳縣,在今江西黎川縣東北。
永城,吳縣,在今黎川縣北。
世祖遣章昭達征迪。
迪又散于山谷。
《紀》在十一月。
诏昭達由建安南道度嶺,建安,見第八章第一節。
又命益州刺史領信義大守餘孝頃都督會稽、東陽、臨海、永嘉諸軍,自東道會之。
《紀》在十二月。
時益州地已入周,陳蓋命孝頃遙領。
信義,梁縣,在今江蘇昆山縣東,時蓋以為郡。
昭達逾東興嶺,頓于建安。
寶應據建安之湖際,此據《寶應傳》。
《昭達傳》雲:據建安、晉安二郡之界。
水陸為栅。
昭達與戰,不利。
因據其上流,命兵士伐木帶枝葉為筏,施拍于其上。
綴以大索,相次列營,夾于兩岸。
寶應數挑戰,昭達按甲不動。
俄而暴雨,江水大長,昭達放筏沖突寶應水栅,水栅盡破。
又出兵攻其步軍。
方大合戰,餘孝頃出自海道适至,因并力乘之。
寶應大潰。
奔山草間,窘而就執。
并其子弟二十人及留異送都,斬于建康市。
異子侄及同黨無少長皆伏誅,惟貞臣以尚主獲免。
《紀》天嘉五年十一月。
侯景之亂,百姓皆棄本業,群聚為盜,惟周迪所部,獨不侵擾。
并分給田疇,督其工作。
民下肆業,各有赢儲。
政教嚴明,征斂必至。
餘部乏絕者,皆仰以取給。
迪性質樸,不事威儀。
輕财好施。
凡所周贍,豪釐必均。
讷于語言,而襟懷信實。
臨川人皆德之,并共藏匿,雖加誅戮,無肯言者。
章昭達度嶺,與陳寶應相抗,迪複收合出東興。
時宣城大守錢肅鎮東興,以城降迪。
以吳州刺史陳詳為都督,讨迪。
吳州,治鄱陽。
至南城,與賊相遇,戰敗,死之。
迪衆複振。
時周敷又從軍,至定川縣,未詳。
與迪相對,迪給敷共盟,敷許之,為迪所害。
世祖遣都督程靈洗擊破之。
迪又與十餘人竄于山谷。
日月轉久,相随者亦稍苦之。
複遣人潛出臨川郡市魚鲑。
足痛,舍于邑子。
邑子告臨川大守駱牙。
《南史》作駱文牙。
牙執之,令取迪自效。
因使心腹勇士,随入山中。
誘迪出獵,伏兵于道旁斬之。
傳首京師。
《紀》在天嘉六年七月。
淳于量當梁元帝時,出為桂州刺史。
桂州,今廣西桂林縣。
荊州陷,量保據桂州。
王琳擁割湘、郢,累遣召量,量外雖與琳往來,而别遣使從間道歸于高祖。
琳平後,頻請入朝。
天嘉五年(564),征為中撫大将軍。
量所部将士,多戀本土,并欲逃入山谷。
世祖使湘州刺史華皎征衡州界黃洞,且以兵迎量。
天康元年(566),至都。
至此,武人及豪右之割據者略盡矣,而以宣帝之篡,複召湘、廣之變。
第八節 陳平内亂下 繼嗣之争,乃南北朝之世召禍之最烈者也,而陳氏亦以此緻變。
陳文帝之立,實已非正,然時武帝之子未歸,君位不可久曠;且文帝究有功于天下,為衆所服;故未至大變,至宣帝則異是矣。
文帝之被征也,侯安都随之還朝。
《安都傳》雲:時世祖謙讓弗敢當;大後又以衡陽王故,未肯下令;群臣猶豫不能決。
安都曰:“今四方未定,何暇及遠?臨川王有功天下,須共立之。
今日之事,後應者斬。
”便按劍上殿,白大後出玺,又手解世祖發,推就喪次。
其情形,實與迫脅無異。
昌之還也,居于安陸。
見第三章第九節。
明年,王琳平,二月,乃由魯山濟江。
魯山,見第七章第三節。
百僚表以為湘州牧,封衡陽王。
诏可。
三月,入境。
诏令主書舍人,緣道迎接。
濟江,中流船壞,以溺薨。
《安都傳》雲:昌之将入也,緻書于世祖,辭甚不遜。
世祖不怿,乃召安都從容言曰:“大子将至,須别求一蕃,吾将老焉。
”安都對曰:“自古豈有被代天子?臣愚不敢奉诏。
”因自請迎昌。
昌濟漢而薨。
武帝有再造華夏之功,安都事帝亦久,而以逢迎時主之故,絕其胤嗣,亦酷矣。
《蔡景曆傳》雲:高祖崩時,外有強寇,世祖鎮于南皖,朝無重臣,宣後呼景曆及江大權、杜棱定議,《棱傳》雲:侯瑱、侯安都、徐度等并在軍中,朝廷宿将,惟棱在都,獨典禁兵。
乃秘不發喪,疾召世祖。
景曆躬共宦者及内人,密營斂服。
時既暑熱,須治梓宮,恐斤斧之聲,或聞于外,仍以蠟為秘器。
文書诏诰,依舊宣行。
荀朗者,颍川颍陰人。
颍陰,漢縣,今河南許昌縣。
侯景之亂,招率徒旅,據巢湖間,無所屬。
台城陷後,簡文帝密诏授朗豫州刺史,令與外蕃讨景。
景使宋子仙、任約等頻往征之。
朗據山立寨自守,子仙不能克。
時京師大饑,百姓皆于江外就食。
朗更招緻部曲,解衣推食,以相振贍。
衆至數萬人。
侯景敗于巴陵,朗出自濡須,見第六節。
截景,破其後軍。
王僧辯東讨,朗遣其将範寶勝及弟曉領兵二千助之。
承聖二年(553),率部曲萬餘家濟江,入宣城郡界立頓。
齊寇據石頭城,朗自宣城來赴,與侯安都等大破齊軍。
時亦随世祖拒王琳于南皖。
宣大後與景曆秘不發喪,曉在都微知之,乃謀率其家兵襲台。
事覺,景曆殺曉,仍系其兄弟。
世祖即位,并釋之。
因厚撫慰朗,令與侯安都等共拒王琳。
荀曉是時,權位尚微,衡陽未歸,襲台縱克,将何所奉?觀世祖既還,大後猶以衡陽故不肯下诏,則曉之謀襲台,究系自有異志?抑承大後之旨而為之?亦殊難言之矣。
朗亦魯悉達之倫,當時緣江尚未平定,其未緻召變者亦幸也。
景曆之有功于世祖,蓋不讓安都,然以其為文人,故不為世祖所忌,而安都卒不終。
《安都傳》雲:自王琳平後,安都勳庸轉大,又自以功安社稷,漸用驕矜。
數招聚文武之士,或射禦馳騁,或命以詩賦,第其高下,以差次賞賜之。
齋内動至千人。
部下将帥,多不遵法度。
檢問收攝,則奔歸安都。
世祖性嚴察,深銜之。
安都弗之改,日益驕橫。
每有表啟,封訖,有事未盡,乃開封自書之,雲又啟某事。
171及侍燕酒酣,或箕踞傾倚。
嘗陪樂遊禊飲,乃白帝曰:“何如作臨川王時?”帝不應。
安都再三言之。
帝曰:“此雖天命,抑亦明公之力。
”燕訖,又啟便借供帳水飾,将載妻妾,于禦堂歡會。
世祖雖許其請,甚不怿。
明日,安都坐于禦坐,賓客居群臣位,稱觞上壽。
初重靈殿災,安都率将士帶甲入殿,帝甚惡之,自是陰為之備。
又周迪之反,朝望當使安都讨之,帝乃使吳明徹讨迪。
又頻遣台使,案問安都部下,檢括亡叛。
安都内不自安。
天嘉三年(562),冬,遣其别駕周弘實,自托于舍人蔡景曆,并問省中事。
景曆錄其狀具奏之,希旨稱安都謀反。
世祖慮其不受制,明年,春,乃除安都江州刺史。
自京口還都,部伍入于石頭。
世祖引安都燕于嘉德殿。
又集其部下将帥,會于尚書朝堂。
于坐收安都,囚于嘉德西省。
又收其将帥,盡奪馬仗而釋之。
因出景曆表以示于朝。
明日,于西省賜死。
安都固非純臣,然史所載之罪狀,其辭多誣,則至易見矣。
文帝之誅安都,可謂謀之至深,稍或不慎,其召變亦易耳。
文帝長子曰伯宗,立為大子。
帝弟安成王顼,與衡陽獻王同遷關右,事已見前。
永定元年(557),遙襲封始興郡王。
世祖嗣位,以本宗乏飨,徙封安成郡王,而自封其第二子伯茂為始興王,以奉昭烈王祀,荥陽毛喜,與顼俱往江陵,俱遷關右。
世祖即位,喜自周還,進和好之策。
朝廷乃遣周弘正等通聘。
事在天嘉元年(560),周明帝武成二年。
周命杜杲來使。
世祖遣使報聘,并賂以黔中數州之地,仍請畫界分疆。
周使杲再來。
陳以魯山歸周。
周拜顼柱國大将軍,使杲送之還國。
喜于郢州奉迎。
顼之入關,妻柳氏,子叔寶、叔陵并留于穰。
魏荊州治,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又遣喜入關,以家屬為請。
仍迎之還。
時天嘉三年(562)也。
顼既還,授侍中、中書監。
尋授揚州刺史。
天康元年(566),授尚書令。
是歲,四月,文帝崩。
大子立,是為廢帝。
顼與仆射到仲舉,中書舍人劉師知、陰不佞等并受遺诏輔政。
師知與仲舉,恒居禁中,參決衆事。
顼為揚州刺史,與左右三百人入居尚書省。
師知、仲興、不佞與尚書右丞王暹謀,矯敕顼還東府。
衆人猶豫,未敢先發。
不佞素以名節自立,又受委東宮,世祖以為東宮通事舍人。
乃馳詣相府,面宣敕令。
毛喜時為顼骠騎府谘議參軍,領中記室,止之曰:“今若出外,便受制于人,譬如曹爽,願作富家翁,不可得也。
”顼使與吳明徹籌焉。
明徹時為丹陽尹。
明徹曰:“殿下親實周、召,德冠伊、霍,社稷至重,願留中深計,慎勿緻疑。
”顼乃稱疾。
召師知,留之與語,使喜先入,言之于後。
世祖沈皇後。
後曰:“此非我意。
”喜又言于廢帝。
帝曰:“此自師知等所為。
”喜出報顼,顼因囚師知,自入見後及帝,草敕請畫,以師知付廷尉。
其夜,于獄中賜死。
暹、不佞并付治。
顼素重不佞,特赦之,免其官而已。
乃以仲舉為貞毅将軍、金紫光祿大夫。
仲舉子郁,尚文帝女信義長公主。
宮至中書侍郎。
出為宣城大守,文帝配以士馬。
是年,遷為南康内史。
以國哀未之任。
仲舉既廢,居私宅,與郁皆不自安。
右衛将軍韓子高,少為文帝親侍。
及長,稍習騎射,頗有膽決,願為将帥。
帝配以士卒。
子高亦輕财禮士,歸之者甚衆。
将士依附之者,子高盡力論進,文帝皆任使焉。
郁每乘小輿,蒙婦人衣,與子高謀。
前上虞令陸昉及子高軍主告言其事。
顼收子高、仲舉及郁,并付廷尉,于獄賜死。
《子高傳》言其求出為衡、廣諸鎮。
《毛喜傳》雲:子高始與仲舉通謀,其事未發,喜請高宗曰:“宜簡選人馬,配與子高;并賜鐵炭,使修器甲。
”高宗驚。
喜曰:“子高甚輕狷,脫其稽誅,或愆王度,宜推心安誘,使不自疑,圖之一壯士力耳。
”高宗深然之,卒行其計。
蓋時四方平定未久,故深慮外州之有變也。
然外變卒不可免。
光大元年(567),三月,《紀》書南豫州刺史餘孝頃謀反伏誅。
其後高祖章後廢廢帝之诏曰:“韓子高小豎輕佻,推心委杖,陰謀禍亂,決起蕭牆。
元相雖持,但除君側。
又以餘孝頃密迩京師,便相征召。
殃慝之咎,兇徒自擒。
宗社之靈,襖氛自滅。
”則孝頃之變,實繼子高而作,《子高傳》謂其死在光大元年八月者誤也。
《華皎傳》雲:子高誅後,皎不自安,乃有反謀,《紀》亦書其反于光大元年五月,疑子高之死,實在天康元年八月,《紀》誤後一年。
子高謀之于内而敗,孝頃謀之于近畿而亦敗而上流之變作矣。
華皎,晉陵暨陽人。
暨陽,見第八章第七節。
世為小吏。
皎,梁代為尚書比部令史。
侯景之亂,事景黨王偉。
高祖南下,文帝為景所囚,皎遇之甚厚。
景平,文帝為吳興大守,以皎為都錄事,軍府谷帛,多以委之。
及平杜龛,仍配以人馬甲仗,猶為都錄事。
稍擢為暨陽、山陰令。
山陰,見第二章第二節。
王琳東下,皎随侯瑱拒之。
琳平,鎮湓城,知江州事。
時南州守宰,多鄉裡酋豪,不遵朝憲,文帝令皎以法馭之。
王琳奔散,将卒多附于皎。
後随吳明徹征周迪,授湘州刺史。
皎起自下吏,善營産業。
湘川地多所出,所得并入朝廷。
又征伐川洞,多緻銅鼓,并送于京師。
172韓子高誅後,皎内不自安,密啟求廣州,以觀時主意。
顼僞許之,而诏書未出。
皎亦遣使句引周兵,又崇奉蕭巋為主。
士馬甚盛。
诏乃以吳明徹為湘州刺史,實欲以輕兵襲之。
時光大元年五月也。
是時慮皎先發,乃前遣明徹率衆三萬,乘金翅直趨郢州。
又遣淳于量帥衆五萬,乘大艦以繼之。
又令徐度與楊文通,别從安城步道出茶陵,漢安成縣,晉改曰安複,今江西安福縣西。
茶陵,漢縣,今湖南茶陵縣東。
巴山大守黃法慧,别從宜陽出澧陵,漢宜春縣,晉避大後諱,改曰宜陽,今江西宜春縣。
澧陵,漢侯國,後漢為縣,今湖南醴陵縣。
與郢州程靈洗,參謀讨賊。
先是蕭詧以天嘉三年(562)死,僞谥宣皇帝,廟号中宗。
子巋嗣。
僞谥孝明皇帝,廟号世宗。
及是,皎與巴州刺史戴僧朔,巴州,見第六節。
并附于巋。
皎遣子玄響為質,仍請兵伐陳。
巋上其狀于周。
周武帝命其弟衛公直督荊州總管權景宣、大将軍元定等赴之,因而南伐。
巋亦遣其柱國王操,率水軍二萬,會皎于己陵。
直屯魯山,定攻圍郢州。
皎于巴州之白螺,列舟艦與王師相持。
白螺,見第九章第九節。
未決,聞徐度趨湘州,乃率兵自巴、郢因便風下戰。
淳于量、吳明徹等大敗之。
權景宣統水軍,與皎俱下,一時奔北,船艦器仗,略無孑遺。
皎與戴僧朔單舸走。
至巴陵,不敢登岸,徑奔江陵。
時九月也。
元定等無複船渡,步趨巴陵。
巴陵城邑為官軍所據,乃向湘州。
至水口,不得濟,食且盡,詣軍請降。
俘獲萬餘人,馬四千餘匹,送于京師。
程靈洗出軍蹑定,因進攻周沔州,克之,擒其刺史裴寬。
周沔州,在今湖北漢川縣東南。
陸子隆督武州諸軍事,武州,見第六節。
皎以子隆居其心腹,頻遣使招誘,子隆不從,皎因遣兵攻之,不能克。
及皎敗,子隆出兵以襲其後,因與王師相會。
尋遷荊州刺史。
是時荊州新置,治于公安,蜀漢縣,在今湖北公安縣東北。
城池未固,子隆修建城郭,綏集夷夏,甚得民和焉。
宇文直既敗,歸罪于蕭巋柱國殷亮,巋不敢違命,遂誅之。
吳明徹乘勝攻克巋之河東郡。
見第六節。
明年,光大二年(568),周天和三年。
明徹進攻江陵,引江水灌城。
巋出頓紀南,以避其銳。
紀南,見第七章第三節。
周江陵副總管高琳,與巋尚書仆射王操拒守。
巋馬軍主馬武、吉徹等擊明徹,明徹退保公安,巋乃還江陵。
宣後廢廢帝诏曰:“密诏華皎,稱兵上流,國祚憂惶,幾移醜類。
乃至要招遠近,協力巴、湘;支黨縱橫,寇擾黟、歙。
見第九章第六節,第十三章第三節。
又别敕歐陽纥等,攻逼衡州,嶺表紛纭,殊淹弦望。
”當時牽動之廣,聲勢之盛可知,此舉敗而顼之篡勢成矣。
宣後廢廢帝诏又曰:“張安國蕞爾兇狡,窮為小盜,仍遣使人蔣裕,鈎出上京,即置行台,分選兇黨。
賊皎妻呂,春徒為戮,納自奚官,藏諸永巷,使其結引親舊,規圖戕禍。
蕩主侯法喜等,大傅麾下,恒遊府朝,啖以深利,謀興肘腋。
适又蕩主孫泰等,潛相連結,大有交通,兵力殊強,指期挻亂。
皇家有慶,曆數遐長,天誘其衷,同然開發。
”《世祖沈皇後傳》雲:後憂悶,計無所出,乃密賂宦者蔣裕,令誘建安人張安國,建安,見第八章第一節。
使據郡反,冀因此以圖高宗。
安國事覺,并為高宗所誅。
時後左右近侍,頗知其事,後恐連逮黨與,并殺之。
案建安距京邑大遠,勢不相及,故《通鑒》疑其事而不取,見《考異》。
竊疑當時欲使安國據以建義者,實非建安郡,《後傳》之文,非史氏言之不審,則傳寫或有佚奪也。
使據郡反一語,使據之下,容有奪文。
此次外鈎盜黨,内結武夫,實為廢帝親黨最後之一舉,其計亦敗,事乃無可為矣。
光大二年(568),十一月,以大皇大後令,廢帝為臨海郡王。
大建二年(570),四月薨,時年十九。
顼立,是為高宗孝宣皇帝。
劉師知等之矯诏出高宗也,始興王伯茂勸成之。
師知等誅後,高宗恐伯茂扇動朝廷,令入居禁中,專與廢帝遊處。
蔣裕與韓子高等謀反,伯茂并陰預其事。
案既入居禁中,複何能為?此語亦必誣也。
既廢帝為臨海王,其日,又下令降伯茂為溫麻侯。
時六門之外有别館,以為諸王冠婚之所,名曰婚第,至是,命伯茂出居之,于路遇盜,殒于軍中。
世祖第三子鄱陽王伯山,本為南徐州刺史,高宗不欲令處邊,光大元年(567),徙為東揚州。
廢帝後父王固,為侍中、金紫光祿大夫,奶媪往來禁中,頗宣密旨。
事洩。
比将伏誅,高宗以固本無兵權,且居處清潔,止免所居官,禁锢。
《廢帝紀》曰:帝仁弱,無人君之器,世祖憂慮不堪繼業,既居冢嫡,廢立事重,是以依違積載。
及疾将大漸,召高宗謂曰:“吾欲遵泰伯之事。
”高宗初未達旨,後寤,乃拜伏涕泣固辭。
其後宣大後依诏廢帝焉。
《孔奂傳》:奂為五兵尚書,世祖不豫,台閣衆事,并令到仲舉共奂決之。
及世祖疾笃,奂與高宗及仲舉,并吏部舍人袁樞,中書舍人劉師知等,入侍醫藥。
世祖嘗謂奂等曰:“今三方鼎峙,生民未乂,四海事重,宜須長君。
朕欲近則晉成,遠隆殷法,卿等須遵此意。
”奂流涕歔欷而對曰:“皇大子春秋鼎盛,聖德日跻,安成王介弟之尊,足為周旦,若有廢立之心,臣等愚誠,不敢聞诏。
”世祖曰:“古之遺直,複見于卿。
”天康元年(566),乃用奂為大子詹事。
此等則皆高宗之黨所造作之言語也。
歐陽之至廣州也,王琳據有中流,自海道及東嶺,奉使不絕。
時弟盛為交州刺史,次弟邃為衡州刺史,合門顯貴,名振南土。
又南緻銅鼓、生口,獻奉珍異,前後委積,頗有助于軍國焉。
天嘉四年(563),薨,子纥嗣。
大建元年(569),征纥為左衛将軍。
其部下多勸之反。
遂舉兵攻衡州,始興之衡州。
刺史錢道戢告變。
遣章昭達讨纥。
《紀》在十月。
昭達倍道兼行,達于始興。
纥出頓洭口。
洭水、溱水合口,在今廣東英德縣西南。
多聚沙石,盛以竹籠,置于水栅之外,用遏舟艦。
昭達敗之,禽纥,送于京師。
《紀》大建二年二月。
以沈恪為廣州刺史。
四年(572),征還。
蕭引者,思話曾孫,侯景之亂,與弟彤及宗親百餘人奔嶺表。
時歐陽為衡州刺史,引往依焉。
章昭達平番禺,始北還。
大建十二年(580),時廣州刺史馬靖,甚得嶺表人心,而兵甲精練,每年深入俚洞,又數有戰功,朝野頗生異議。
高宗以引悉嶺外物情,且遣引觀靖,審其舉措,諷令送質。
既至番禺,靖即悟旨,盡遣兒、弟下都為質。
然至後主至德二年(584),卒以臨池縣侯方慶為廣州刺史,方慶,南康愍王昙朗之子。
襲靖誅之。
章昭達子大寶,為豐州刺史,胡三省曰:陳豐州治閩縣。
案閩,隋縣,今福建閩侯縣。
在州貪縱。
三年(585),後主以大仆卿李暈代之。
大寶襲殺暈;舉兵反。
《紀》在三月,《傳》雲四月。
遣将楊通寇建安。
建安内史吳慧覺據郡城距之。
通累攻不克。
官軍稍近,人情離異,大寶計窮,乃與通俱逃。
台軍主陳景祥追禽之。
于路死。
傳首,夷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