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梁陳興亡

關燈
,亦文而非實,而膺懲之師,且旋起矣。

     吳興大守杜龛,崱兄岑之子,王僧辯婿也。

    吳興,見第三章第九節。

    僧辯以吳興為震州,以龛為刺史。

    霸先誅僧辯,密使兄子蒨還長城立栅以備之。

    蒨,陳武帝兄始興昭烈王道談子。

    長城,見第三章第九節。

    十月,龛與義興大守韋載同舉兵反。

    據《陳書·本紀》。

    《載傳》雲:高祖誅王僧辯,乃遣周文育輕兵襲載。

    未至而載先覺,乃嬰城自守。

    案陳武生平,用降将最多,其豁達大度,實古今罕匹。

    載降後陳武重用之,載亦為陳武盡力。

    載雖久随僧辯,似不至遣兵襲之也。

    義興,見第五章第六節。

    時蒨收兵才數百人,戰備又少。

    龛遣其将杜泰領精兵五千,乘虛掩至。

    日夜苦攻。

    蒨激厲将士,身當矢石。

    相持數旬,泰乃退走。

    周文育攻韋載。

    載所屬縣卒,并霸先舊兵,多善用弩。

    載收得數十人,系以長鎖,命所親監之。

    約曰:“十發不兩中則死。

    ”每發辄中,所中皆斃。

    文育軍稍卻。

    因于城外據水立栅相持。

    霸先聞文育軍不利,自将征之,克其水栅,而齊寇至。

     時徐嗣徽為秦州刺史,秦州,即秦郡,見第三節。

    其從弟嗣先,王僧辯之甥也,與嗣徽弟嗣宗、嗣産,俱逃就嗣徽。

    嗣徽據其城以入齊。

    又要南豫州刺史任約,共舉兵應杜龛、韋載。

    南豫州時治宣城。

    齊人資其兵食。

    嗣徽等以京師空虛,率精兵五千,掩至阙下。

    時侯安都宿衛宮省,閉門偃旗幟,示之以弱。

    夜令士卒,密營禦敵之具。

    将旦,賊騎又至。

    安都率甲士三百人,開東西掖門與戰,大敗之。

    賊乃退還石頭。

    霸先遣韋載族弟翙,赍書喻載以誅王僧辯之意,并奉梁敬帝敕,敕載解兵。

    載得書,乃以衆降。

    霸先厚加撫慰。

    即以翙監義興郡。

    所部将帥,并随才任使。

    引載恒置左右,與之謀議。

    而卷甲還都。

    命周文育進讨杜龛。

    十一月,己卯,齊遣兵五千,渡據姑孰。

    見第四章第一節。

    霸先命徐度于冶城寺立栅,南抵淮渚。

    冶城,在今江蘇江甯縣西。

    齊又遣其安州刺史翟子崇、楚州刺史劉仕榮、淮州刺史柳達摩安州,治定遠,在今安徽定遠縣東。

    楚州,治鐘離,見第八章第四節。

    淮州,治淮陰,見第四章第二節。

    領兵萬人,于胡墅渡。

    胡墅,在今江蘇江浦縣南。

    米粟三萬,馬千匹。

    入于石頭。

    時蕭軌為大都督,至江而還。

    霸先問計于韋載。

    載曰:“齊軍若分兵先據三吳之路,略地東境,則時事去矣。

    今可急于淮南即侯景故壘築城,以通東道轉輸。

    别令輕兵,絕其糧道,使進無所虜,退無所資,則齊将之首,旬日可緻。

    ”霸先從其計。

    癸未,霸先遣侯安都領水軍夜襲胡墅,燒齊船千餘艘。

    周鐵虎率舟師斷齊運輸。

    仍遣韋載于大航築城,使杜棱據守。

    齊人又于倉門、水南立二栅,以拒官軍。

    倉門,石頭倉城門。

    水南,秦淮河之南。

    甲辰,嗣徽等攻冶城栅。

    霸先領鐵騎精甲,出自西明門襲擊之。

    賊衆大潰。

    嗣徽留柳達摩等守城,自率親屬、腹心往采石迎齊援。

    十二月,癸醜,霸先遣侯安都領舟師襲嗣徽家口于秦州,俘獲數百人。

    官軍連艦塞淮口,斷賊水路。

    丙辰,霸先盡命衆軍,分部甲卒,對冶城立航渡兵,攻其水南二栅。

    柳達摩等渡淮置陳。

    霸先督兵疾戰。

    縱火燒栅,煙塵漲天。

    賊潰。

    争舟相排擠,死者以千數。

    時百姓夾淮觀戰,呼聲震天地。

    軍士乘勝,無不一當百。

    盡收其船艦。

    賊軍懾氣。

    是日,嗣徽、約等領齊水步萬餘人還據石頭。

    霸先遣兵往江甯,見第九章第一節。

    據要險以斷賊路。

    賊水步不敢進,頓江甯浦口。

    霸先遣侯安都領水軍襲破之。

    嗣徽等乘單舸脫走。

    盡收其軍資器械。

    丁巳,拔石頭南岸栅,移渡北岸,起栅以絕其汲路。

    又堙塞東門故城中諸井。

    齊所據城中無水,水一合貿米一升,米一升貿,絹一匹。

    己未,官軍四面攻城。

    自辰訖酉,得其東北小城。

    及夜,兵不解。

    庚申,柳達摩使侯子欽、劉仕榮等詣霸先請和。

    霸先許之。

    乃于城門外刑牲盟約。

    其将士部曲,一無所問,恣其南北。

    辛酉,霸先出石頭南門,陳兵數萬,送齊人歸北者。

     是月,杜龛以城降。

    明年,敬帝大平元年(556),齊天保七年。

    正月,癸未,誅龛于吳興。

    163據《陳書·本紀》。

    《梁書·龛傳》雲:龛聞齊兵還,乃降。

    案齊兵之還在辛酉,而《陳書·本紀》紀龛之誅在癸未,相距二十一日,明是龛降後得朝命乃誅之。

    乃《南史·龛傳》雲:龛好飲酒,終日恒醉。

    勇而無略。

    部将杜泰,私通于文帝,說龛降,龛然之。

    其妻王氏曰:“霸先仇隙如此,何可求和?”因出私财賞募,複大敗文帝軍。

    後杜泰降文帝,龛尚醉不覺,文帝遣人負出項王寺前斬之。

    其言野矣。

    《梁書·龛傳》雲:龛遣軍副杜泰攻陳蒨于長城,反為蒨所敗,與《陳書·文帝紀》合。

    又雲:霸先遣将周文育讨龛,龛令從弟北叟出距,又為文育所破,走義興,亦與《陳書·武帝紀》合。

    乃《南史·龛傳》謂其頻敗陳文帝軍,又謂其妻出私财賞募,又大敗文帝軍,是又不根之辭也。

    《梁書》雲:龛以霸先既非貴素,兵又猥雜,在軍府日,都不以霸先經心;及為本郡,每以法繩其宗門,無所縱舍;霸先銜之切齒。

    《南史》略同。

    然則陳武帝之誅龛,乃所以報私怨者邪?抑龛豈能用法之人乎?是皆所謂自比于逆亂,設淫辭而助之攻者也。

    初僧辯之誅,弟僧智舉兵據吳郡。

    霸先遣黃他攻之,不能克。

    又使裴忌讨之。

    忌勒部下精兵,輕行倍道,自錢唐直趨吳郡。

    夜至城下,鼓噪薄之。

    僧智疑大軍至,輕舟奔杜龛。

    後奔齊。

    僧愔,亦僧辯弟,亦奔齊。

    《梁書·侯瑱傳》:瑱為江州刺史,王僧辯使僧愔率兵與瑱共讨蕭勃。

    及高祖誅僧辯,僧愔陰欲圖瑱而奪其軍。

    瑱知之,盡收僧愔徒黨。

    僧愔奔齊。

    《南史·瑱傳》同。

    其《僧辯傳》則雲:僧愔為谯州刺史,征蕭勃。

    及聞兄死,引軍還。

    吳州刺史羊亮,隸僧愔下,與僧愔不平,密召侯瑱,見禽。

    僧愔以名義責瑱。

    瑱乃委罪于将羊鲲,殺之。

    僧愔複得奔齊。

    未知孰是。

    谯州,即谯郡,見上。

    吳州,治鄱陽,見第四章第三節。

    初張彪攻侯子鑒,不克,仍走向剡。

    漢縣,今浙江嵊縣。

    及侯景平,王僧辯遇之甚厚。

    引為爪牙,與杜龛相似,世謂之張、杜。

    淵明篡立,以為東揚州刺史。

    東揚州,見第二節。

    是時亦起兵圍臨海,大守王懷振遣使求救。

    臨海,見第四章第三節。

    此從《陳書·世祖紀》。

    《南史·彪傳》雲:剡令王懷之不從,彪自征之。

    陳蒨與周文育輕兵往會稽掩彪。

    彪将沈泰等與長史謝岐迎蒨。

    彪因其未定,逾城入。

    蒨走出。

    文育時頓城北香岩寺,蒨夜往赴之。

    因共立栅。

    彪來攻,不能克。

    還入若邪山。

    見第三節。

    蒨遣章昭達以千兵往,重購之。

    若邪村民斬彪,傳其首。

    于是僧辯餘孽,在肘腋間者略盡矣,而齊師又至。

     大平元年(556),二月,陳霸先遣侯安都、周鐵虎率舸艦備江州,仍頓梁山起栅。

    梁山,見第九章第一節。

    是月,齊人來聘。

    使侍中王廓報聘。

    三月,戊戌,齊遣水軍儀同蕭軌、庫狄伏連、堯難宗、東方老,侍中裴英起,東廣州刺史獨孤辟惡,洛州刺史李希光,并任約、徐嗣徽等,據《陳書·本紀》。

    《南史》徐嗣徽下又有王僧愔。

    《梁書·敬帝紀》則但書齊大将蕭軌。

    《北齊書·高乾傳》雲:命儀同蕭軌,率李希光、東方老、裴英起、王敬寶。

    又雲:五将名位相侔。

    英起以侍中為軍師。

    蕭軌與希光,并為都督。

    軍中抗禮,不相服禦。

    競說謀略,動必乖張。

    故緻敗亡。

    東廣州,見第一節。

    洛州,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率衆十萬出栅口。

    見第二節。

    向梁山。

    帳内蕩主黃叢逆擊敗之,燒其前軍船艦。

    齊頓軍保蕪湖。

    見第三章第九節。

    霸先遣沈泰、裴忌就侯安都,其據梁山以禦之。

    四月,丁巳,霸先詣梁山軍巡撫。

    五月,甲申,齊兵發自蕪湖。

    丙申,至秣陵故治。

    今江甯縣南之秣陵關。

    霸先遣周文育頓方山,在江甯東南。

    徐度頓馬牧,胡三省曰:牧馬之地。

    杜棱頓大航南。

    己亥,霸先率宗室、王侯,及朝臣、将帥,于大司馬門外白虎阙下刑牲告天,以齊人背約。

    發言慷慨,涕泗交流,同盟皆莫能仰視。

    士卒觀者益奮。

    辛醜,齊軍于秣陵故縣跨淮立橋栅,引渡兵馬。

    其夜,至方山。

    侯安都、周文育、徐度等各引還京師。

    癸卯,齊兵自方山進及兒塘。

    在方山西北。

    遊騎至台。

    周文育、侯安都頓白土岡。

    在方山北。

    旗鼓相望,都邑震駭。

    霸先潛撤精卒三千配沈泰,渡江襲齊行台趙彥深于瓜步,見第八章第七節。

    獲舟艦百餘艘,陳粟萬斛。

    即日,天子總羽林禁兵頓于長樂寺。

    六月,甲辰,齊兵潛至鐘山龍尾。

    鐘山,見第四章第三節。

    龍尾,在鐘山東北。

    丁未,進至幕府山。

    在今首都北,長江南岸。

    霸先遣錢明領水軍出江乘,見第三章第九節。

    要擊齊人糧運,獲其船米。

    齊軍大餒,殺馬驢而食之。

    庚戌,齊軍逾鐘山。

    霸先衆軍分頓樂遊苑東及覆舟山北,斷其沖要。

    覆舟山,見第七章第三節。

    樂遊苑,在覆舟山南。

    壬子,齊軍至玄武湖西北,幕府山南,将據北郊壇。

    玄武湖,見第九章第八節。

    衆軍自覆舟東移,頓郊壇北,與齊人相對。

    其夜,大雷震電,暴風拔木,平地水深丈餘。

    齊軍晝夜坐立泥中,懸鬲以爨。

    而台中及潮溝北,水退路燥,官軍每得番休。

    引玄武湖水,南徑台城,入秦淮支流,曰潮溝。

    是時食盡,調市人饋軍,皆是麥屑為飯,以荷葉裹而分給,間以麥,兵士皆困。

    會陳蒨遣送米三千石,鴨千頭。

    霸先即炊米煮飯,誓申一戰。

    士及防身,計糧數脔,人人裹飯,混以鴨肉。

    據《南史·本紀》。

    《陳書·孔奂傳》雲:齊軍至後湖,都邑騷擾;又四方壅隔,糧運不繼,三軍取給,惟在京師;乃除奂建康令。

    時累歲兵荒,戶口流散,勍敵忽至,征求無所,高祖刻日決戰,乃令奂多營麥飯,以荷葉裹之。

    一宿之間,得數萬裹。

    軍人旦食訖,棄其餘,因而決戰,遂大破賊。

    案時建康荒殘已甚,雖戰于我境,敵軍反飽,我衆反饑,齊師初至時,韋載重護東路,陳武運籌,每重斷敵糧道以此。

    此亦可見梁元不欲遷都為有由也。

    甲寅,少霁,霸先命衆軍秣馬蓐食,通明攻之。

    乙卯,自率帳内麾下出幕府山南,吳明徹、沈泰等衆軍,首尾齊舉,縱兵大戰。

    侯安都自白下引兵橫出其後。

    白下,見第九章第三節。

    齊師大潰。

    斬獲數千人。

    相蹂藉而死者,不可勝計。

    生執徐嗣徽及其弟嗣宗,斬之以徇。

    追奔至于臨沂。

    晉縣,在今首都東北。

    江乘、攝山、鐘山諸軍,相次克捷。

    攝山,今江甯栖霞山。

    虜蕭軌、東方老、裴英起等将帥凡四十六人。

    據《陳書·本紀》。

    《南史》此處多一王僧智。

    其《僧辯傳》雲:僧辯既亡,僧智得就任約,約敗走,僧智肥不能行,又遇害。

    其軍士得竄至江者,縛荻筏以濟,中江而溺,流屍至京口,翳水彌岸。

    《北齊書·高乾傳》雲:是役将帥俱死;士卒得還者十二三;所沒器械軍資,不可勝紀。

    《南史》雲:惟任約、王僧愔得免。

    《僧辯傳》同。

    先是童謠雲:“虜萬夫,入五湖,城南酒家使虜奴。

    ”自晉、宋以後,經在魏境,江、淮以北,南人皆謂為虜。

    是時以賞俘貿酒者,一人裁得一醉。

    亦可見其荒殘之甚已。

    處如比困境,而能克敵衛國,陳武帝誠可謂天錫智勇,觀于此,而知人定勝天,而笑王僧辯等之徒自怯也。

    裴之橫一戰而敗,遽迎淵明,僧辯何至怯弱如此?故其先已通敵與否,終有可疑,惟無明确證據耳。

    164丁巳,衆軍出南州,燒賊船艦。

    己未,斬劉歸義、徐嗣産、傅野豬于建康市。

    《南史·王僧辯傳》:徐嗣徽與任約、王晔、席臯渡江。

    及戰敗,嗣徽堕馬,嗣宗援兄見害,嗣産為陳武軍所擒死,任約、王晔得北歸。

    是日,解嚴。

    庚申,蕭軌、東方老、王敬寶、李希光、裴英起皆伏誅。

    初齊師之去石頭,求霸先子侄為質。

    霸先遣弟子昙朗往。

    霸先母弟南康忠壯王休先之子。

    《陳書·昙朗傳》雲:時四方州郡,并多未賓;京都虛弱,糧運不繼;在朝文武,鹹願與齊和親。

    高祖難之,而重違衆議。

    乃言于朝曰:“今在位諸賢,且欲息肩偃武,若違衆議,必謂孤惜子侄。

    今決遣昙朗,棄之寇庭。

    且齊人無信,窺窬不已,謂我浸弱,必當背盟。

    齊寇若來,諸君須為孤力鬥也。

    ”高祖慮昙朗憚行,或奔竄東道,乃自率步騎往京口迎之,以昙朗還京師。

    仍使為質于齊。

    齊果背約,複遣蕭軌等随嗣徽渡江。

    高祖與戰,大破之,虜蕭軌、東方老等。

    齊人請割地,并入馬牛以贖之。

    165高祖不許。

    及軌等誅,齊人亦害昙朗于晉陽。

    案蕭軌等以乙卯見獲,庚申伏誅,相距僅五日,齊朝且不及聞敗報,安能遣使?割地求贖之請,其出于軍中敗将可知。

    二月使節猶通,三月大軍遽至,齊朝信誓如此,況于敗将?匹夫不可狃,況國乎?無怪陳武之不許也。

    陳武明知昙朗之不返,而決遣之,此時又不以私愛害公義,其公忠體國為何如?以視梁武帝惜一淵明,遽欲與北言和者,其度量之相越,豈可以道裡計哉?明年,二月,遣徐度入東關。

    度至合肥燒齊船三千艘。

    是月,南豫州刺史沈泰奔齊,齊亦不能更為之援矣。

    大平二年(557),即陳武帝永定元年。

    十月,陳霸先受梁禅,是為陳高祖武皇帝。

    從來人君得國,無如陳武帝之正者。

    記曰:“禮,時為大。

    堯授舜,舜授禹;湯放桀武王伐纣;時也。

    ”人君之責,在于内安外攘而已。

    當強敵侵陵,幹戈遍地之際,豈可以十餘齡之稚子主之哉?陳武帝與宋武帝,并有外攘之功,陳武之所成就,似不如宋武之大,然此乃時勢為之,論其功績,則陳武實在宋武之上。

    166且宋武自私之意多,陳武則公忠體國。

    宋武乃一武夫,陳武則能幸莊嚴寺講經,可見其于學問非無所知;而又非如梁武帝之僅長于學問,而不宜于政事。

    宋武于并時侪輩,無不誅夷,陳武則多能收用降将,其度量之寬廣,蓋又有大過人者。

    陳武誠文武兼資,不世出之偉人哉!敬帝遜位後,旋死。

    《南史·劉師知傳》雲:陳武帝入輔,以師知為中書舍人,掌诏诰。

    梁敬帝在内殿,師知常侍左右。

    167及将加害,師知詐令帝出。

    帝覺,繞床走曰:“師知賣我,陳霸先反。

    我本不須作天子,何意見殺?”師知執帝衣,行事者加刃焉。

    既而報陳武帝曰:“事已了。

    ”武帝曰:“卿乃忠于我,後莫複爾。

    ”一武夫豈不足了敬帝,而待師知執衣;觀乃忠于我,後莫複爾之言,又似武帝初不之知者;有是理乎?師知後為宣帝所誅,此言蓋宣帝之黨造作以誣之也。

    168敬帝之見殺,自不能謂非陳武之意,然此乃革易之際,事勢不得不然。

    蕭莊尚有居為奇貨者,況敬帝乎?是時情勢,兀臬已甚,使有藉其名而起者,又必九州雲擾,且至牽引外寇矣。

    周餘黎民,靡有孑遺,黃台之瓜,豈堪三摘?又安能顧一人而诒憂大局乎? 第六節 陳平内亂上 國門之外,強敵雖除,然梁室遺孽,尚思蠢動;又是處武夫專橫,土豪割據,陳氏開創之艱難,實十倍于宋、齊、梁三朝而未有已也。

     陳武帝之迎蕭勃為廣州刺史也,梁元帝力不能制,遂從之。

    江表定,以王琳代為廣州。

    琳至小桂嶺,當在曲江縣北。

    遣其将孫玚監州。

    勃率部下至始興,見第三章第九節。

    以避琳兵鋒。

    《陳書·歐陽傳》。

    孫玚聞江陵陷,棄州還。

    勃複據廣州。

    大平二年(557),二月,勃舉兵自廣州度嶺,頓南康。

    見第七章第五節。

    初梁元帝承制,以始興為東衡州,以歐陽為刺史。

    勃至始興,别據一城,不往谒,閉門高壘,亦不拒戰。

    勃怒,遣兵襲,盡收其赀财馬仗。

    尋赦之,還複其所,複與結盟。

    荊州陷,委質于勃。

    及是,勃以為前軍都督,頓豫章之苦竹灘。

    在今江西豐城縣西北。

    使傅泰據墌口城。

    在今江西南昌縣西南。

    新吳洞主餘孝頃,據《陳書·周文育傳》。

    《紀》作南江州刺史,蓋即新吳置南江州耳。

    新吳,漢縣,在今江西奉新縣西。

    舉兵應勃。

    遣其弟孝劢守郡城,自出豫章,據于石頭。

    豫章,見第三章第九節。

    《水經注》:贛水經豫章郡北,水之西岸有石盤,謂之石頭。

    勃使其子孜将兵與孝頃會。

    使周文育讨之。

    于豫章立栅。

    官軍食盡,并欲退還。

    文育不許。

    周迪者,臨川南城人也。

    臨川,見第七章第一節。

    南城,漢縣,今江西南城縣。

    少居山谷,有膂力,能挽強弩,以弋獵為事。

    侯景之亂,迪宗人周續,起兵于臨川,梁始興王蕭毅,以郡讓續,迪召募鄉人從之。

    續所部渠帥,皆郡中豪族,稍驕橫,續頗禁之,渠帥等并怨望,乃相率殺續,推迪為主。

    迪乃據有臨川之地,築城于工塘。

    在今江西臨川縣東南。

    大平元年(556),除臨川内史。

    文育讨勃,迪按甲保境,以觀成敗。

    文育使長史陸山才說迪。

    迪乃大出糧饷,以資文育。

    文育燒所立栅僞退。

    孝頃望之,大喜,因不設備。

    文育由間道兼行,信宿達芊韶。

    在今江西新建縣南。

    芊韶上流則歐陽、蕭勃,下流則傅泰、餘孝頃,文育據其中間,築城飨士。

    賊徒大駭。

    歐陽乃退入泥溪,在今江西新淦縣南。

    作城自守。

    文育遣周鐵虎與陸山才襲擒之。

    三月,前軍丁法洪生俘傅泰。

    蕭孜、餘孝頃退走。

    蕭勃在南康,聞之,衆皆股栗,莫能自固。

    其将譚世遠斬勃欲降。

    四月,勃故主帥蘭敳襲殺世遠,敳仍為夏侯明徹所殺。

    《梁本紀》雲:亡命夏侯明徹,《陳書·周文育傳》雲:明徹世遠軍主。

    明徹持勃首以降。

    蕭孜、餘孝頃猶據石頭。

    高祖遣侯安都助文育攻之。

    孝頃棄軍走。

    孜請降。

    豫章平。

    五月,孝頃亦遣使詣丞相府乞降。

    文育送歐陽于高祖,高祖釋之。

    蕭勃死後,嶺南擾亂,乃授衡州刺史。

    未至嶺南,子纥,已克定始興。

    及至,嶺南皆懾伏。

    乃進廣州,盡有越地。

    改授廣州刺史。

     蕭勃乃一妄人,附從之者,亦皆土豪之流,出其境則無能為,未足憚也,而王琳則異是。

    西魏之寇江陵也,梁元帝請援于齊。

    齊使其清河王嶽為西南道大行台,統潘樂等救江陵。

    明年,敬帝紹泰元年(555),齊天保六年。

    正月,次義陽,荊州已陷。

    因略地,南至郢州,獲刺史陸法和。

    齊朝知江陵陷,诏嶽旋師。

    嶽留慕容俨據郢。

    梁使侯瑱都督衆軍攻之。

    俨食盡請和。

    瑱還鎮豫章。

    據《陳書·瑱傳》。

    此實錄也。

    《北齊書·俨傳》,侈陳瑱攻擊之烈,俨守禦之堅,無一語在情理之中,真可發一大噱。

    俨,廆後。

    《梁書·侯瑱傳》作恃德,乃其字也。

    及敬帝立,齊文宣以城在江表,據守非便,诏還之。

    于是上流之齊師亦退矣,而王琳竊發。

    初梁元帝征琳赴援,除琳湘州刺史。

    琳師入長沙,知魏已陷江陵,立蕭詧,乃為元帝舉哀,遣别将侯平率舟師攻梁。

    琳屯兵長沙,傳檄諸方,為進趨之計。

    時長沙蕃王蕭韶見第二節。

    及上遊諸将,推琳主盟。

    侯平雖不能渡江,頻破梁軍;又以琳兵威不接;翻更不受指麾。

    琳遣将讨之,不克。

    又師老兵疲,不能進。

    乃遣使奉表詣齊,并獻馴象。

    又使獻款于魏,《周書·權景宣傳》:梁将王琳在湘州,景宣遺之書,谕以禍福,琳遂遣長史席壑,因景宣請舉州款附。

    求其妻子。

    亦稱臣于梁。

    陳武帝立敬帝,以侍中、司空征之,琳不從命。

    乃大營樓艦。

    大平二年(557),八月,遣周文育、侯安都率衆讨之。

    時兩将俱行,不相統攝,因部下交争,稍不平。

    十月,戰于沌口,見第三章第九節。

    敗績。

    安都、文育,并為琳所擒。

    後自琳所逃歸。

    琳乃移湘州軍府就郢城。

    又遣樊猛襲據江州。

    梁元帝孫永嘉王莊,方等子。

    江陵陷時,年七歲,逃匿民家。

    後琳迎還湘中,衛送東下。

    及敬帝立,出質于齊。

    琳乃請納莊為梁主。

    齊文宣遣兵援送。

    仍冊拜琳為梁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

    琳乃遣兄子叔寶,率所部十州刺史赴邺,奉莊纂梁祚于郢州。

    據《北齊書·琳傳》。

    《文宣紀》:天保九年(558),十一月,王琳遣使請立蕭莊為梁主,仍以江州内屬,令莊居之。

    《通鑒考異》雲:琳時在湓城,蓋始居江州,後遷郢州耳。

    時永定二年(558)齊天保九年。

    三月也。

    先是侯瑱據中流,兵甚強盛;又以本事王僧辯;雖外示臣節,未有入朝意。

    餘孝頃初為豫章大守,及瑱鎮豫章,乃于新吳縣别立城栅,與瑱相拒。

    瑱留軍人妻子于豫章,令從弟知後事,悉衆以攻孝頃。

    自夏及冬,弗能克。

    乃長圍守之。

    盡收其禾稼。

    與其部下侯平不協,平率所部攻,虜掠瑱軍府妓妾、金玉,歸于高祖。

    瑱既失根本,兵衆皆潰,輕歸豫章,豫章人拒之,乃趨湓城,投其将焦僧度。

    僧度勸瑱投齊。

    瑱以高祖有大量,必能容己,乃詣阙請罪。

    高祖複其爵位。

    大平元年七月。

    及是,诏瑱與徐度率舟師為前軍以讨琳。

    七月,又遣吏部尚書謝哲谕琳。

    诏臨川王蒨西讨,以舟師五萬發京師。

    謝哲反命,琳請還鎮湘川,诏追衆軍,緩其伐。

    蓋時内憂外患孔多,故高祖不欲竟其誅也。

    扶風郿人魯悉達,侯景之亂,糾合鄉人保新蔡,新蔡,秦縣,晉置郡,今河南新蔡縣。

    梁僑置,在今安徽霍丘縣東。

    力田蓄谷。

    時兵荒饑馑,京都及上川,餓死者十八九,有存者,皆攜老幼以歸之,悉達分給糧廪,所濟活者甚衆。

    仍于新蔡置頓以居之。

    招集晉熙等五郡,盡有其地。

    晉熙,見第二節。

    使其弟廣達,領兵随王僧辯讨侯景。

    景平,梁元帝授悉達北江州刺史。

    梁北江州,在今湖北黃岡縣。

    撫綏五郡,甚得民和。

    士卒皆樂為之用。

    王琳授悉達鎮北将軍,高祖亦授以江州刺史,陳北江州,治南陵,見第九章第四節。

    各送鼓吹女樂。

    悉達兩受之,遷延顧望,皆不就。

    高祖使沈泰潛師襲之,不能克。

    琳欲圖東下,以悉達制其中流,恐為己患,頻遣使招誘。

    悉達終不從。

    琳不得下,乃連結于齊,共為表裡。

    齊遣其清河王嶽助之。

    相持歲餘,悉達裨将梅天養懼罪,引齊軍入城。

    悉達勒麾下數千人,濟江而歸高祖。

    永定三年(559),六月,遣臨川王蒨往皖口皖水入江之口,在今安徽懷甯縣西。

    置城栅,使錢道戢守焉。

    是月,高祖崩。

    帝第六子昌,帝為長城侯時,嘗立為世子。

    帝一至五子皆無考。

    逮平侯景,鎮京口,梁元帝征帝子侄入侍,與兄子顼俱西。

    顼,始興昭烈王第二子。

    荊州陷,又與顼俱遷關右。

    武帝即位,頻遣使請諸周,周人許之,而未即遣,及武帝崩,乃遣之,而王琳梗于中流,未得還。

    皇後章氏,與中書舍人蔡景曆等定議迎立蒨,是為世祖文皇帝。

    詳見第八節。

    時王琳輔蕭莊,次于濡須口。

    即栅口,見第二節。

    齊遣揚州道行台慕容俨率衆臨江,為其聲援。

    十一月,琳寇大雷,見第四章第三節。

    遣侯瑱、侯安都、徐度禦之。

    瑱為都督。

    又遣吳明徹襲湓城,為琳将任忠所敗。

    瑱與琳相持百餘日,未決。

    天嘉元年(559),周武成二年,齊天保十年。

    二月,東關春水稍長舟艦得通。

    琳引合肥、巢湖之衆,舳鲈相次而下,其勢甚盛。

    瑱率軍進虎檻洲。

    見第九章第四節。

    戰,琳軍稍退,卻保西岸。

    是時西魏遣大将史甯蹑其上流,瑱聞之,知琳不能持久,收軍卻據湖浦,《北齊書·琳傳》雲:引軍入蕪湖。

    以待其敝。

    及史甯至,圍郢州,琳恐衆潰,乃率船艦來下,去蕪湖十裡而泊。

    明日,齊人遣兵數萬助琳。

    琳引衆向梁山,欲越大軍,以屯險要。

    梁山,見第九章第一節。

    齊行台劉伯球,率兵萬餘人助琳水戰;慕容俨子子會,領鐵騎二千,在蕪湖西岸博望山南,為其聲勢。

    瑱令軍中晨炊蓐食,頓蕪湖洲尾以待之。

    将戰,有微風至自東南,衆軍施拍縱火。

    章昭達乘平虜大艦,中江而進,發拍中于賊艦。

    其餘冒突、青龍,各相當直。

    又以牛皮冒蒙沖小船,以觸賊艦,并镕鐵灑之。

    琳軍大敗。

    其步兵在西岸者,自相蹂踐。

    馬騎并淖于蘆荻中,棄馬脫走以免者十二三。

    盡獲其舟艦、器械。

    并擒劉伯球、慕容子會。

    自餘俘馘以萬計。

    琳與其黨潘純陁等乘單舴艋冒陳走。

    《北齊書·琳傳》雲:時西南風忽至,琳謂得天道,将直取揚州。

    侯瑱等徐出蕪湖蹑其後。

    比及兵交,西南風翻為瑱用。

    琳兵放火燧以擲船者,皆反燒其船。

    琳船艦潰亂,兵士投水死者十二三,其餘皆棄船上岸,為陳軍所殺殆盡。

    至湓城,猶欲收合離散,衆無附者,乃與妻妾、左右十餘人入齊。

    初琳命左長史袁泌,禦史中丞劉仲威同典兵侍衛蕭莊。

    及兵敗,泌降。

    仲威以莊投曆陽。

    琳尋與莊同降邺都。

    先是蕭詧遣其大将王操,略取琳之長沙、武陵、南平等郡。

    永定二年(558)。

    琳亦遣其将雷文柔襲陷監利。

    永定三年(559)。

    武陵,漢郡,治義陵,在今湖南溆浦縣南。

    後漢移治臨沅,在今湖南常德縣西。

    南平,吳南郡,晉改曰南平。

    南齊治孱陵,在今湖北公安縣南。

    陳後移治作唐,在今湖南安鄉縣北。

    監利,吳縣,後梁是時為郡,今湖北監利縣。

    及琳與陳相持,稱蕃乞師于詧,詧許之,師未出而琳敗。

    從來論琳者,或以為忠于梁室而恕之,且有稱之者。

    曾亦思淵明之入,中國既不國矣!拯中國于被發左衽者誰乎?即以忠于一姓論:陳武自立之後,琳亦立蕭莊,猶可說也,當其立敬帝時,何名拒之?蕭詧者,親結虜以剚刃于琳之君之腹者也,琳顧稱臣焉;且以妻子之故而獻款于虜焉;忠臣顧如是乎?國士顧如是乎?陽托效忠一姓之名,陰行割據自私之實,惟利是視,琳之謂矣,又何取焉?169 王琳之入寇也,以孫玚為郢州刺史,總留府之任。

    史甯奄至,助防張世貴舉外城以應之。

    玚兵不滿千人,乘城拒守,周人苦攻不能克。

    及聞大軍敗王琳,乘勝而進,周兵乃解。

    玚于是盡有中流之地,遣使奉表詣阙。

    先是齊軍守魯山,見第七章第三節。

    至是,亦棄城走。

    诏南豫州刺史程靈洗守之。

    分荊、郢置武州,治武陵,以吳明徹為刺史,而以玚為湘州刺史。

    玚懷不自安,固請入朝。

    不忠于一姓,而忠于民族、國家;且舉可以自擅之地而奉諸朝廷;可謂君子矣。

    時三月也。

     江陵陷後,巴、湘之地,并屬于周,周遣梁人守之。

    至是,陳人圍逼湘州,遏絕糧援。

    《周書·賀若敦傳》雲:陳将侯瑱、侯安都等圍逼湘州,遏絕糧援,考諸《陳書·紀傳》,實敦等先犯巴、湘,乃遣侯瑱等出讨,其初圍逼湘州之師,非瑱等自行也。

    周使賀若敦率步騎六千,渡江赴救。

    八月,敦率馬、步一萬,奄至武陵。

    吳明徹不能拒,引軍還巴陵。

    九月,周将獨孤盛領水軍,将趣巴、湘,與敦水陸俱進。

    侯瑱自尋陽往禦。

    遣徐度率衆會瑱于巴丘。

    在今湖南嶽陽縣西南。

    十月,瑱襲破獨孤盛于楊葉洲,在湘江口。

    盡獲其船艦。

    盛收兵登岸,築城以保之。

    十二月,周巴陵城主尉遲憲降,遣巴州刺史侯安都守之。

    巴州,治巴陵。

    獨孤盛收餘衆遁。

    明年,天嘉二年(561),周保定元年。

    正月,周湘州城主殷亮降,湘州平。

    二月,以侯瑱為湘州刺史。

    三月,瑱薨,以徐度為之。

    四月,分荊州置南荊州,鎮河東,晉僑郡,今湖北松滋縣。

    以吳明徹為刺史。

    七月,賀若敦自拔遁歸,人畜死者十七八。

    據《陳·本紀》。

    此實錄也。

    《周書·敦傳》,侈陳敦守禦之功,與《北齊書·慕容俨傳》,同一可笑。

    其尤甚者,乃雲:相持歲餘,瑱等不能制,求借船送敦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