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梁陳興亡
關燈
小
中
大
州刺史,封南郡王。
正表既受景署,遂于歐陽立栅,歐陽,在今江蘇儀征縣境。
以斷援軍。
又欲進攻廣陵。
南兖州刺史南康王會理遣軍擊破之。
正德走還鐘離,遂降魏。
會理與前青、冀二州刺史湘潭侯退,鄱陽忠烈王恢子。
西昌侯世子彧西昌侯淵藻,長沙宣武王懿子,時為南徐州刺史。
率衆三萬,至于馬邛州。
在台城北。
景慮其自白下而上,斷其江路,請悉勒聚南岸;又啟稱永安侯、趙威方頻隔栅诟臣,乞召入城;敕并從之。
《南史·本傳》雲:确知此盟多貳,欲先遣趙威方人,确因南奔。
綸聞之,逼确使入。
後與景獵鐘山,引弓将射景,弦斷不得發,賊覺,殺之。
景運東城米于石頭,食遂足。
湘東王繹師于武城,在湖北黃陂縣南。
湘州刺史河東王譽次巴陵,見第三章第九節。
前信州刺史桂陽王慥頓江津,慥,桂陽簡王融之子。
江津,見第七章第三節。
未進,亦有敕班師。
景知援軍号令不一,終無勤王之效。
又聞城中死疾轉多,謂必有應之者。
王偉又說景曰:“王以人臣,舉兵背叛,圍守官阙,已盈十旬,逼辱妃主,陵穢宗廟,今日持此,何處容身?願且觀其變。
”景然之。
乃抗表陳帝十失。
請誅君側之惡臣,清國朝之秕政,然後還守藩翰。
三月朔旦,城内以景違盟,舉烽鼓噪。
景決石阙前水,胡三省曰:景前決玄武湖水積于此。
百道攻城,晝夜不息,城遂陷。
景矯诏遣石城公大款解外援軍。
于是諸軍并散。
《南史·柳仲禮傳》:仲禮及弟敬禮、羊鴉仁、王僧辯、趙伯超,并開營降賊。
僧辯者,湘東王使督舟師援台者也,才至而宮城陷。
景留敬禮、鴉仁,而遣仲禮、僧辯西上,各複本位。
餞于後渚。
敬禮謂仲禮曰:“景今來會,敬禮抱之,兄便可殺,雖死無恨。
”仲禮壯其言,許之。
及酒數行,敬禮目仲禮,仲禮見備衛嚴,不敢動,遂不果。
後景征晉熙,敬禮與南康王會理謀襲其城,刻期将發,建安侯蕭贲告之,遂遇害。
贲者,正德弟正立之子。
正德為侯景所立,贲出投之。
專監造攻具,以攻台城。
常為賊耳目。
後賊惡其反覆,殺之。
羊鴉仁出奔江西,将赴江陵,于路為人所害。
惟趙伯超為賊用。
景降蕭正德為大司為。
撤二宮侍衛,而使其黨防守。
武帝憂憤感疾。
五月,崩。
年八十六。
景密不發喪。
二十餘日,乃迎皇大子即位,是為大宗簡文皇帝。
正德知為賊所賣,密書與鄱陽王,期以兵入,賊遮得,矯诏殺之,時六月也。
先是景以武帝手敕召南康王會理,而使其黨董紹先據南兖州。
會理僚佐鹹勸距之。
會理用其典簽範子鸾計,謂處江北功業難成,不若身赴京師,圖之肘腋,遂以城輸紹先。
至都,景以為司空,兼尚書令。
祖皓起義,期以會理為内應,景矯诏免會理官。
後景往晉熙,都下虛弱,會理與柳敬禮謀取王偉,事覺,與弟通理皆遇害。
祖皓起義,見下。
又使蕭邕代西昌侯淵藻據南徐州。
以任約為南道行台,鎮姑熟。
使李賢降宣城。
見第三章第九節。
于子悅、張大黑入吳。
大守袁君正迎降。
子悅、大黑,肆行毒虐,吳人各立城栅拒守。
景又遣侯子鑒入吳。
收子悅、大黑還京誅之。
戴僧逷據錢唐,東揚州刺史臨城公大連據州,吳興大守張嵊據郡,吳興,見第三章第九節。
景使宋子仙、趙伯超、侯子鑒、劉神茂等攻破之。
文成侯甯于吳西鄉起兵,亦為景黨孟振、侯子榮所破殺。
景又以郭元建為北道行台,總江北諸軍,鎮新秦。
宋郡,今江蘇六合縣。
前江都令祖皓起兵,襲殺董紹先,亦為景所破,更以侯子鑒監南兖州。
鄱陽王範棄合肥,出東關,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請兵于魏,遣二子為質。
魏人據合肥,竟不出師助範。
範屯于栅口,今安徽裕溪口,在蕪湖東北。
待援兵總集,欲俱進。
江州刺史尋陽王大心聞之,遣要範西上,以湓城處之。
大心,簡文子。
湓城,即湓口城,見第三章第九節。
景出頓姑熟。
範将裴之悌、夏侯威生以衆降。
景以之悌為合州刺史,威生為南豫州刺史。
範至湓城,以晉熙為晉州,晉熙,晉郡,治懷甯,今安徽潛山縣。
遣子嗣為刺史。
江州郡縣,辄更改易。
尋陽政令所行,惟存一郡。
初莊鐵降景,又奉其母奔大心。
大心以鐵舊将,厚為其禮。
軍旅之事,悉以委之。
仍以為豫章内史。
鐵據豫章反。
大心令中兵參軍韋約等擊之。
鐵敗績,又乞降。
嗣先與鐵遊處,請援之。
範從之。
乃遣将侯瑱,率精甲五千救鐵。
夜襲破韋約等營。
于是二藩釁起,人心離貳。
範居湓城,商旅不通,音使距絕。
範數萬之衆,皆無複食,人多餓死。
範恚,發背薨。
嗣猶據晉熙。
城中食盡,士乏絕。
簡文帝大寶元年(550),七月,任約、盧晖略攻晉熙。
嗣中流矢,殁于陳。
約進襲江州。
大心遣司馬韋質拒戰,敗績。
時帳下猶有勇士千餘人,鹹說大心輕騎往建州,以圖後舉。
此建州置于苞信縣,在今河南商城縣西。
勸往此者,蓋以便于入齊也。
而大心母陳淑容不肯行。
大心乃止。
遂與約和。
于是景之兵鋒,直逼荊、郢矣。
第三節 侯景亂梁下 先是上流之地,湘東王繹刺荊州,嶽陽王詧刺雍州,武帝内弟張缵刺湘州。
缵,弘策子,出後伯父弘籍。
大清二年(548),征缵為領軍,俄改雍州刺史,而以河東王譽刺湘州。
缵素輕少王,州府迎候及資待甚薄。
譽深銜之。
至州,遂托疾不見缵,仍檢校州、府庶事,留缵不遣。
侯景寇京師,湘東王繹軍于武城,見上節。
譽饬裝當下援,缵密報繹曰:“河東起兵,嶽陽聚米,将來襲江陵。
”繹懼,沈米、斷纜而歸。
因遣谘議周弘直至譽所,督其糧、衆。
三反,譽不從。
繹大怒。
七月,遣世子方等讨譽。
方等,繹長子也。
母曰徐妃,以嫉妒失寵。
而繹第二子方諸母王氏,以冶容幸嬖。
王氏死,繹歸咎徐妃。
方等意不自安。
繹聞之,又惡方等。
方等益懼。
時武帝年高,欲見諸王長子,繹遣方等,方等欣然登舟。
遇侯景亂,繹召之。
方等啟曰:“昔申生不愛其死,方等豈顧其生?”繹省書,知無還意,乃配步騎一萬,使援台城。
賊每來攻,方等必身當矢石。
及是,求征譽。
臨行,謂所親曰:“吾此段出征,必死無二。
死而獲所,吾豈愛生?”及至麻溪,在今湖南長沙縣北。
軍敗溺死。
繹遣鮑泉繼之。
初繹命所督諸州并發兵下,嶽陽王詧遣司馬劉方貴為前軍,出漢口。
及将發,繹又使喻詧自行。
詧辭頗不順。
繹怒。
而方貴先與詧不協,潛與繹相知,刻期襲詧。
未及發,會詧以他事召方貴。
方貴疑謀洩,遂據樊城拒命。
樊城,見第五章第二節。
詧遣軍攻之。
時張缵棄所部,單舸赴江陵。
繹乃厚資遣缵,若将述職,而密援方貴。
缵次大堤,胡三省曰:《沈約志》:華山郡,治大堤。
《五代志》:襄陽郡漢南縣,宋置華山郡。
唐并漢南入宜城。
曾鞏曰:宋武帝築宜城之大堤為城。
案宜城,今湖北宜城縣。
樊城已陷。
詧擒方貴兄弟及黨與,并斬之。
缵因進至州。
詧遷延不受代,而密圖之。
缵懼,請繹召之。
繹乃征缵于詧。
詧留不遣。
州助防杜岸兄弟绐缵曰:“嶽陽殿下,勢不仰容。
不如且往西山,以避此禍。
使君既得物情,遠近必當歸集。
以此義舉,事無不濟。
”缵深以為然。
因與岸等結盟誓,又要雍州人席引等于西山聚衆。
缵服婦人衣,乘青布轝,與親信十餘人出奔。
引等與杜岸馳告詧。
詧令中兵參軍尹正與岸等追讨,并擒之。
缵懼不免,因請為沙門。
詧以譽危急,率衆三萬,騎千匹伐江陵以救之。
大雨暴至,衆頗離心。
繹與岸弟崱有舊,密要之。
崱乃與兄岸,弟幼安及楊混各率其衆降。
詧夜遁。
初詧囚張缵于軍,至是,先殺缵而後退焉。
杜岸之降也,請以五百騎襲襄陽。
詧至,岸奔其兄于廣平。
晉渡江,僑置廣平郡于襄陽,宋以漢南陽郡之朝陽為實土。
案朝陽,在今河南鄧縣東南。
詧遣尹正、薛晖等攻之,獲、岸等。
并其母、妻、子女殺之。
盡誅諸杜宗族、親舊。
其幼稚疏屬下蠶室。
又發掘其墳墓,燒其骸骨,灰而揚之。
其酷虐如此。
鮑泉圍湘州,久未能拔,繹命王僧辯代之。
大寶元年(550),四月,克湘州,斬譽。
詧自稱梁王,稱蕃于魏。
魏遣兵助戍襄陽。
台城之陷也,邵陵王綸奔禹穴,在今浙江紹興縣。
東土皆附。
南郡王大連懼,圖之。
綸覺,去至尋陽。
尋陽王大心欲以州讓之,綸不受。
至郢州,刺史南平王恪以州讓之,恪,南平元襄王偉之子。
綸又不受。
河東王譽請救,綸欲往救之,以軍糧不繼而止。
與繹書勸止之。
繹不聽。
綸大修器甲,将讨侯景。
繹聞其盛,八月,遣王僧辯帥舟師一萬逼之,綸走。
于是侯景之兵鋒,繹實當之矣。
江州之陷,繹遣徐文盛率衆軍下武昌。
文盛,甯州刺史,聞國難,召募得數百人來赴。
是歲,九月,侯景率舟師上皖口。
皖水入江之口,在今安徽懷甯縣西。
十二月,繹又遣尹悅、王珣、杜幼安助文盛。
任約以西台益兵,告急于景。
二年(551),閏三月,景自率衆二萬,西上援約。
至西陽,見第四章第三節。
徐文盛不敢戰。
文盛妻石氏,先在建業,至是,景載以還之。
文盛深德景,遂密通信使,都無戰心。
衆鹹憤怨。
初郢州之平,繹以子方諸為刺史,鮑泉為長史,行府、州事。
方諸與泉,不恤軍政,惟蒱酒自樂。
景訪知其無備,兵少,四月,遣宋子仙襲陷之,執方諸及泉。
盡獲武昌軍人家口。
文盛等大潰,奔歸江陵。
王珣、尹悅、杜幼安并降于賊。
景遂乘勝西上。
繹先遣王僧辯東下代文盛,軍次巴陵,會景至,僧辯因堅壁拒之。
景設長圍,築土山,晝夜攻擊,不克。
軍中疾疫,死傷大半。
繹遣胡僧祐、陸法和援巴陵。
景遣任約以精卒數千逆擊,六月,僧祐等擊破之,禽約。
王僧辯督衆軍追景,而陳霸先之兵亦來會。
陳霸先,吳興長城人。
長城,見第三章第九節。
為廣州刺史蕭映僚佐。
映,始興忠武王憺子。
讨破交州叛賊李贲。
映卒,以霸先為交州司馬,與刺史楊讨贲,平之。
除西江督護、高要大守。
高要,漢縣,梁置郡,今廣東高要縣。
時大清元年(547)也。
二年(548),冬,侯景寇京師,霸先将率兵赴援。
廣州刺史元景仲,法僧子也,欲圖霸先。
《北史·道武七王傳》雲:侯景遣誘召之,詐奉為主,景仲将應之。
霸先知其計,與成州刺史王懷明,成州,今廣西蒼梧縣。
行台選郎殷外臣等密議戒嚴。
三年(549),七月,集義兵于南海,馳檄以讨景仲。
景仲窮蹙,自缢死。
霸先迎定州刺史蕭勃鎮廣州。
定州,治郁林,見第三章第九節。
勃,武帝從弟吳平侯昺之子。
初衡州刺史韋粲,自解還都征侯景,以臨賀内史歐陽監衡州。
衡州,治曲江,今廣東曲江縣。
臨賀,見第三章第九節。
京城陷後,嶺南互相吞并。
高州刺史蘭裕,攻始興内史蕭紹基,奪其郡。
高州,治高涼,在今廣東陽江縣西。
始興,見第三章第八節。
裕以兄欽與有舊,遣招之。
不從。
裕攻之。
請援于勃。
勃令霸先救之,悉擒裕等。
仍監始興郡。
十一月,霸先遣杜僧明、胡颍将二千人頓于嶺上。
僧明,廣陵臨澤人。
梁大同中,盧安興為廣州南江督護,僧明與兄天合及周文育,并為所啟,與俱行。
安興死,僧明複副其于子雄。
及李贲反,逐交州刺史蕭谘,谘奔廣州。
台遣子雄與高州刺史孫冏讨贲。
時春草已生,瘴疠方起,子雄請待秋。
廣州刺史蕭映不聽。
谘又促之。
子雄不得已,遂行。
至合浦,死者十六七。
衆并憚役潰散,禁之不可,乃引其餘兵退還。
蕭谘啟子雄及冏與賊交通,逗留不進。
梁武帝敕于廣州賜死。
子雄弟子略、子烈,并雄豪任俠,家屬在南江,天合乃與周文育等率衆結盟,奉子略為主,以攻蕭映。
霸先時在高要,聞事起,率衆來讨,大破之。
殺天合。
禽僧明及文育等,并釋之,引為主帥。
案陳武生平,用降将最多,詳見《廿二史劄記》,其氣度必有大過人者,僧明、文育,特其一耳。
157颍,吳興東遷人,為廣州西江督護。
霸先與其同郡,待之甚厚。
蕭谘,鄱陽王範之子。
臨津,宋縣,在今江蘇高郵縣東北。
合浦,漢郡,治徐聞,今廣東海康縣。
後漢治合浦,今廣東合浦縣。
梁、陳間複治徐聞。
東遷,晉縣,今為鎮。
屬浙江吳興縣。
并結始興豪傑,同謀義舉。
郡人侯安都、張偲等率千餘人來附。
蕭勃聞之,遣說停霸先。
霸先不聽。
使間道馳往江陵,秉承軍期節度。
時蔡路養南康土豪。
起兵據南康,見第七章第五節。
勃遣腹心譚世遠為曲江令,與路養相結,同遏義軍。
大寶元年(550),霸先發自始興,次大庾嶺。
在今江西大庾縣、廣東南雄縣之間。
路養出軍頓南野,秦縣,在今江西南康縣西南。
依山水立四城以拒。
霸先與戰,大破之。
路養脫身竄走。
霸先進頓南康。
六月,修崎頭古城,在大庾縣東。
徙居焉。
高州刺史李遷仕據大臯,在江西吉安縣南。
遣主帥杜平虜等率千人入灨石、魚梁。
灨石,指灨江十八灘,在今江西贛縣至萬安縣間。
魚梁,在萬安縣南。
遷仕之兵,蓋以援台至此。
霸先命周文育擊走之。
遷仕奔甯都。
吳陽都縣,晉更名,今江西甯都縣。
甯都人劉藹等資遷仕舟艦、兵仗,将襲南康。
霸先遣杜僧明等率二萬人據白口,《通鑒考異》引《大清紀》雲:于雩都縣連營相拒,則其地當在雩都。
雩都,漢縣,今江西雩都縣東北。
築城以拒之。
遷仕亦立城以相對。
二年(551),三月,僧明等攻拔其城,生擒遷仕送南康。
霸先斬之。
湘東王繹命霸先進兵定江州,仍授江州刺史。
九月,又以王僧辯刺江州,而以霸先為東揚州刺史。
侯景之東還也,以丁和為郢州刺史,留宋子仙、時靈護等助和守禦。
以支化仁、閻洪慶等守魯山城。
見第七章第三節。
王僧辯率巴陵諸軍,沿流讨景。
攻魯山,化仁降。
攻郢,擒靈護。
子仙行戰行走。
至白楊浦,胡三省曰:蓋去郢城未遠。
大破之,生擒子仙送江陵。
鄱陽王範及其子嗣之死也,侯瑱領其衆,依于莊鐵。
鐵疑之。
琪懼,詐引鐵謀事,因而刃之。
據有豫章。
侯景将于慶南略,至豫章,瑱窮蹙,降于慶。
慶送瑱于景。
景以瑱與己同姓,托為宗族,待之甚厚。
留其妻子及弟為質,遣瑱随慶平定蠡南諸郡。
蠡南,謂彭蠡湖以南。
及是,瑱起兵襲之,慶敗走。
景盡誅瑱妻、子及弟。
湘東王繹授瑱南兖州刺史。
七月,僧辯軍次湓城,賊行江州事範希榮棄城走。
八月,晉熙人王僧振、鄭寵起兵襲城,僞刺史夏侯威生、儀同任延遁。
繹命僧辯且頓江州,須衆軍齊集。
頃之,命江州衆軍,悉同大舉。
于是發江州。
命侯瑱率銳卒輕舸,襲南陵、鵲頭等戍,至即克之。
南陵,見第七章第五節。
鵲頭,見第九章第二節。
三年(552),元帝承聖元年。
二月,霸先與僧辯會于白茅洲,在江西德化縣北,與安徽宿松縣接界。
登壇盟誓。
侯景之東還也,二年(551),八月,廢大宗為晉安王,幽于永福省。
害皇大子大器、尋陽王大心、西陽王大鈞、武甯王大威、建平王大球、義安王大昕、綏建王大摯,皆簡文子。
及尋陽王諸子二十人。
矯為大宗诏,禅位于豫章嗣王棟。
歡子。
遣使害南海王大臨于吳郡,南郡王大連于姑孰,安陸王大春于會稽,新興王大壯于京口。
亦皆簡文子。
大壯,《南史》作大莊。
初景既平京邑,便有篡奪之心,以四方須定,且未自立。
既巴陵失律,江、郢喪師,猛将外殲,雄心内沮,便欲僞僭大号,遂其奸心。
其謀臣王偉雲:“自古移鼎,必須廢立,”故景從之。
其大尉郭元建聞之,目秦郡馳還,谏景曰:“四方之師,所以不至者?政為二宮萬福。
若遂行弑逆,結怨海内,事幾一去,雖悔無及。
”王偉固執不從。
此據《梁書·景傳》。
《南史》則雲元建谏廢簡文,景意遂回,欲複帝位,以棟為大孫,王偉固執不可。
又《南史·簡文紀》雲:景納帝女溧陽公主。
公主有美色,景惑之,妨于政事。
王偉每以為言。
景以告主,主出惡言。
偉知之,懼見讒,乃謀廢帝而後間主,苦勸行弑,以絕衆心。
此亦不根之談。
偉小人,安知遠慮。
知遠慮,不事景矣。
十月,景弑大宗。
十一月,遂廢棟而自立。
先是張彪起義于會稽若邪山,事在大寶元年(550),《紀》在十一月,《景傳》在十二月。
彪,南郡王前中兵參軍。
若邪山,在今浙江紹興縣南。
攻破浙東諸縣。
景遣田遷、趙伯超、謝答仁等東伐彪。
是年,正月,彪遣别将寇錢唐、富春。
錢唐,見第四章第三節。
富春,即富陽,晉避大後諱改,見第十章第四節。
田遷進軍與戰,破之。
十月,景司空東道行台劉神茂,儀同尹思合、劉歸義、王晔,雲麾将軍桑乾王元頵等據東陽歸順。
東陽,見第五章第六節。
仍遣元頵及别将李占、趙惠朗下據建德江口。
建德,秦縣,今浙江建德縣。
尹思合收景新安大守元義,奪其兵。
新安,見第四章第二節。
張彪攻永嘉,見第七章第二節。
永嘉大守秦遠降。
十一月,景以趙伯超為東道行台,鎮錢唐。
遣田遷、謝答仁等東征神茂。
十二月,答仁等至建德,攻元頵、李占栅,大破之。
執頵、占送景。
明年,大寶三年(552),即元帝承聖元年。
謝答仁攻劉神茂。
劉歸義、尹思合等棄城走。
神茂孤危,複降。
初海甯程靈洗,吳海陽縣,晉曰海甯,在今安徽休甯縣東。
據黟、歙以拒景。
漢黝縣,宋曰黟,在今安徽黟縣東。
歙縣,見第九章第六節。
景軍據有新安,新安大守西鄉侯隐奔依靈洗,靈洗奉以主盟。
劉神茂建義,靈洗攻下新安,與之相應。
及是,景偏帥呂子榮進攻新安,靈洗複退保黟、歙。
景敗,子榮走,靈洗複據新安,進軍建德。
二月,王僧辯軍至蕪湖。
見第三章第九節。
蕪湖城主宵遁。
景遣史安和、宋長貴等率兵二千,助侯子鑒守姑熟。
見第四章第一節。
追田遷還京師。
三月,景往姑熟,巡視壘栅。
誡子鑒曰:“西人善水戰,不可與争鋒。
若得馬步一交,必當可破。
汝但堅壁,以觀其變。
”子鑒乃舍舟登岸,閉營不出。
僧辯等遂停軍十餘日。
賊黨大喜,告景曰:“西師懼吾之強,必欲遁走。
不擊,将失之。
”景複命子鑒為水戰之備。
子鑒乃率萬餘人渡洲,并引水軍俱進。
僧辯逆擊,大破之。
子鑒僅以身免。
僧辯進軍次張公洲。
即蔡洲,見第四章第三節。
景以盧晖略守石頭,纥奚斤等守捍國城。
在今江蘇江甯縣南。
悉逼百姓及軍士家累入台城。
僧辯焚景水栅,入淮。
至禅靈寺渚。
景大驚,乃緣淮立栅。
自石頭迄青溪十餘裡,樓雉相接。
僧辯遣杜崱問計于陳霸先。
霸先曰:“前柳仲禮數十萬,隔水而坐,韋粲之在青溪,竟不渡岸,賊乃登高望之,表裡俱盡。
今圍石頭,須渡北岸。
諸将若不能當鋒,請先往立栅。
”霸先即于石頭城西橫隴築栅。
衆軍次連八城,直出西北。
賊恐西州路斷,西州,見第十章第二節。
亦于東北果林築五城,以遏大路。
景自率侯子鑒、于慶、史安和、主僧貴等拒守。
使王偉、索超世、呂季略守台城。
景列陳挑戰,僧辯率衆軍奮擊,大破之。
侯子鑒、王僧貴各棄栅走。
盧晖略、纥奚斤并以城降。
景既退敗,不入宮,斂其散兵,屯于阙下。
遂将逃竄。
王偉攬辔谏曰:“自古豈有叛天子?今宮中衛士,尚足一戰,甯可便走?棄此欲何所之?”景曰:“我在北,打賀拔勝,敗葛榮,揚名河朔,與高王一種人。
今來南,渡大江,取台城如反掌,打邵陵王于北山,破柳仲禮于南岸,皆乃所親見。
今日之事,恐是天亡。
乃好守城,我當複一決耳。
”仰觀石阙,逡巡歎息。
久之,乃以皮囊盛二子《通鑒》雲:江東所生。
挂馬鞍,與其儀同田遷、範希榮等百餘騎東奔。
王偉委台城竄逸。
侯子鑒等奔廣陵。
王僧辯命衆将入據台城,侯瑱、裴之橫率精甲五千,東入讨景。
景至晉陵,見第四章第三節。
劫大守徐永,東奔吳郡。
進次嘉興。
見第三章第四節。
趙伯超據錢唐拒之。
景退還吳郡。
達松江,而侯瑱軍奄至。
景衆未陳,皆舉幡乞降。
景不能制,乃與腹心數十人單舸走。
推堕二子于水,自滬渎入海。
滬渎,見第七章第二節。
羊侃第三子鹍,随侃台内,城陷,竄于陽平,宋縣,未詳今地。
景呼還,待之甚厚。
及景敗,鹍密圖之,乃随其東走。
景于松江戰敗,惟餘三舸下海,欲向蒙山。
在今山東蒙陰縣。
會景倦,晝寝,鹍語海師:“此中何處有蒙山?汝但聽我處分。
”遂直向京口。
至胡豆洲,此據《羊侃傳》。
《景傳》作壺豆洲。
在今江蘇鎮江縣北。
景覺,大驚。
問岸上人,雲郭元建猶在廣陵。
景大喜,将依之。
鹍拔刀叱海師,使向京口。
景欲投水,鹍抽刀斫之。
景乃走入船中,以小刀抉船底。
鹍以矟入,刺殺之。
送屍于王僧辯。
傳首西台。
僧辯收賊黨王偉等二十餘人,送于江陵。
趙伯超降于侯瑱,亦送江陵。
陳霸先出廣陵,郭元建奔齊。
侯景之為人也,可謂酷虐無倫。
其犯建康,初至便望克定,号令甚明,不犯百姓。
既攻城不下,人心離沮;又恐援軍總集,衆必潰散;乃縱兵殺掠。
交屍塞路。
富室豪家,恣意裒剝。
子女玉帛,悉入軍營。
及築土山,不限貴賤。
晝夜不息,亂加毆棰。
疲羸者因殺之以填山。
号哭之聲,響動天地。
時百姓不敢藏隐,并出從之,旬日之間,衆盈數萬。
東府之陷,景使盧晖略率數千人持長刀夾城門,悉驅城内文武,裸身而出,賊交兵殺之。
死者二千餘人。
台城之陷,悉鹵掠乘輿服玩,後宮嫔妾。
初城中積屍,不暇瘗埋;又有已死而未斂,或将死而未絕者;景悉聚而燒之,臭氣聞十餘裡。
性殘忍,好殺戮,恒以手刃為戲。
方食,斬人于前,言笑自若,口不辍飡。
或先斷手足,割舌,劓鼻,經日乃殺之。
于石頭立大舂碓,有犯法者搗殺之。
又禁人偶語,不許大酺,有犯則刑及外族。
東陽人李瞻起兵,為賊所執,送詣建業,景先出之市中,斷其手足,剖析心腹,破出肝腸。
祖皓之敗,射之,箭遍體,然後車裂以徇。
城中無少長皆斬之。
此據《梁書·景傳》。
《南史》作埋而射之。
元頵、李占被執送京口,景截其手足,徇之,經日乃死。
劉神茂降,送建康,景為大剉碓,先進其腳,寸寸斬之,至頭方止,使衆觀之以示威。
每出師,戒諸将曰:“若破城邑,淨殺卻,使天下知吾威名。
”故諸将以殺人為戲笑。
百姓雖死,亦不從之。
然景之南奔也,高澄悉命先剝景妻子面皮,以大鐵镬盛油煎殺之。
女以入宮為婢。
男三歲者并下蠶室。
後齊文宣夢猕猴坐禦床,乃并煮景子于镬。
其子之在北者殲焉。
則初非景一人如是,蓋代北之風氣然也。
魏道武等,亦特此風氣中之一人耳。
簡文帝時,景嘗矯诏自加宇宙大将軍,都督六合諸軍事。
及僭位,王偉請立七廟,并請七世諱,敕大常具祭祀之禮。
景曰:“前世吾不複憶,惟阿爺名摽;且在朔州;伊那得來啖是?”床上常設胡床及筌蹄,着靴垂腳坐。
158或跂戶限。
或走馬敖遊,彈射鴉鳥。
自為天子,王偉不許輕出,郁快更成失志,曰:“吾不事為帝,與受擯不殊。
”豈特沐猴而冠而已。
是時王師殺掠之酷,亦幾不減于景。
台城之被圍也,援兵至北岸,百姓扶老攜幼以候之,才得過淮,便競剝掠。
賊黨有欲自拔者,聞之鹹止。
景之走,王克開台城引裴之橫入宮,縱兵蹂掠。
時都下戶口,百遺一二,大航南岸,極目無煙,老小相扶競出,才度淮,王琳、杜龛軍人掠之,甚于寇賊,号叫徹于石頭。
王僧辯謂為有變,登城問故,亦不禁也。
是役也,可謂江南一浩劫。
台城初被圍,男女十餘萬,貫甲者三萬,及景違盟,疾疫且盡,守埤者止二三千人,并悉羸懦。
景攻台時,食石頭常平倉,既盡,便掠居人。
爾後米一升七八萬錢,人相食,有食其子者。
此據《南史·景傳》。
《梁書》雲:米斛數十萬,人相食者十五六。
《魏書·島夷傳》雲:城内大饑,人相食。
米一鬥八十萬。
皆以人肉雜牛、馬肉而賣之。
軍人共于德陽堂前立市,屠一牛得絹三千匹,賣一狗得錢二十萬。
皆熏鼠、捕雀而食之。
至是,雀、鼠皆盡,死者相枕。
大寶元年(550),時江南大饑,江、揚彌甚。
旱蝗相系,年谷不登。
百姓流亡,死者塗地。
父子攜手,共入江、湖;或弟兄相要,俱緣山嶽;芰實荇花,所在皆罄;草根木葉,為之凋殘;雖假命須臾,亦終死山澤。
其絕粒久者,鳥面鹄形,俯伏床帷,不出戶牖,莫不衣羅绮,懷金玉,交相枕藉,待命聽終。
于是千裡絕煙,人迹罕見,白骨成聚,如丘壟焉。
代北殘暴之風,江南淫靡之俗,合而成此大災,隻可謂人類所造之惡業,人類還自受之而已矣。
159 第四節 江陵之變 簡文帝之崩也,四方勸進于湘東者相屬。
湘東以巨寇未平,未欲即位。
然簡文之立,湘東謂其制于賊臣,始終仍用大清年号,則其懷自立之心久矣。
《南史·豫章王棟傳》雲:棟既廢,及二弟橋、樛,并鎖于密室。
景敗走,兄弟相扶出。
初王僧辯之為都督,将發,谘元帝曰:“平賊之後,嗣君萬福,未審有何儀注?”帝曰:“六門之内,自極兵威。
”僧辯曰“平賊之謀,臣為己任,成濟之事,請别舉人。
”160由是帝别敕宣猛将軍朱買臣,使行忍酷。
會簡文已被害,棟等與買臣遇見,呼往船共飲,未竟,并沉于水。
案王僧辯乃一熱中之士,惟思乘時以立功名,《梁書·僧辯傳》:趙伯超降于侯瑱,送至,既出,僧辯顧坐客曰:“朝廷昔惟知有趙伯超耳,豈識王僧辯?社稷既傾,為我所複,人之興廢,亦複何常?”器小易盈,情見乎辭矣。
于逆順之際,初無所擇。
故一戰而敗,即不惜屈膝于異族,以奉淵明。
而何愛于簡文及豫章?況元帝為人,猜忍至極,僧辯征陸納時,以欲待部下之集,見疑規避,幾遭誅戮,陸納事見下。
《僧辯傳》曰:世祖斫之,中其左髀,流血至地。
僧辯悶絕,久之方蘇。
即送付廷尉。
并收其子侄,并皆系之。
會嶽陽王軍襲江陵,人情騷擾,未知其備。
世祖遣左右往獄,問計于僧辯。
僧辯具陳方略。
乃赦為城内都督。
此時又安敢批其逆鱗邪?故謂湘東授意僧辯,使賊嗣君,而僧辯不肯從者,必失實之辭也。
然朱買臣之賊豫章,即非承湘東之旨,亦必窺其意而為之,則無疑矣。
大寶三年(552),十一月,湘東即位于江陵,是為世祖孝元皇帝。
柳仲禮之入援也,竟陵郡守孫暠,以郡降西魏。
竟陵,見第三章第九節。
宇文泰使符貴往鎮之。
及台城陷,仲禮降景,景遣西上,湘東王以為雍州刺史,使襲襄陽。
仲禮方觀成敗,未發。
及南陽圍急,杜岸請救,仲禮乃以别将夏侯強為司州刺史,守義陽,自帥衆如安陸。
見第三章第九節。
使司馬康昭讨孫暠,暠執符貴以降。
仲禮命其将王叔孫為竟陵大守,軍副馬岫為安陸大守,置孥于安陸,而以輕兵師于漴頭,在湖北安陸縣西北。
将侵襄陽。
嶽陽王詧告急于魏,遣妃王氏及世子嶚為質。
宇文泰遣楊忠、長孫儉救之。
陷随郡。
見第四章第三節。
進圍安陸。
大寶元年(550),西魏大統十六年。
正月,仲禮來援,忠逆擊,破禽之。
馬岫以城降。
王叔孫亦斬孫暠降。
元帝遣子方略為質。
并送載書,請魏以石城為限,石城,竟陵郡治,見第三章第九節。
梁以安陸為界。
忠乃旋師。
據《周書·楊忠傳》。
《南史·梁本紀》:是年,正月,使少子方略質于魏。
魏不受質,而約為兄弟。
《元帝諸子傳》雲:方略年數幾。
至長安,即得還。
魏命詧發喪嗣位,策命為梁王。
邵陵王綸之敗也,與子确等十餘人輕舟走武昌。
時綸長史韋質,司馬姜律,先在于外,聞綸敗,馳往迎之。
于是複收散卒,屯于齊昌。
齊郡,在今湖北蕲春縣西北。
将引魏軍共攻南陽。
任約聞之,
正表既受景署,遂于歐陽立栅,歐陽,在今江蘇儀征縣境。
以斷援軍。
又欲進攻廣陵。
南兖州刺史南康王會理遣軍擊破之。
正德走還鐘離,遂降魏。
會理與前青、冀二州刺史湘潭侯退,鄱陽忠烈王恢子。
西昌侯世子彧西昌侯淵藻,長沙宣武王懿子,時為南徐州刺史。
率衆三萬,至于馬邛州。
在台城北。
景慮其自白下而上,斷其江路,請悉勒聚南岸;又啟稱永安侯、趙威方頻隔栅诟臣,乞召入城;敕并從之。
《南史·本傳》雲:确知此盟多貳,欲先遣趙威方人,确因南奔。
綸聞之,逼确使入。
後與景獵鐘山,引弓将射景,弦斷不得發,賊覺,殺之。
景運東城米于石頭,食遂足。
湘東王繹師于武城,在湖北黃陂縣南。
湘州刺史河東王譽次巴陵,見第三章第九節。
前信州刺史桂陽王慥頓江津,慥,桂陽簡王融之子。
江津,見第七章第三節。
未進,亦有敕班師。
景知援軍号令不一,終無勤王之效。
又聞城中死疾轉多,謂必有應之者。
王偉又說景曰:“王以人臣,舉兵背叛,圍守官阙,已盈十旬,逼辱妃主,陵穢宗廟,今日持此,何處容身?願且觀其變。
”景然之。
乃抗表陳帝十失。
請誅君側之惡臣,清國朝之秕政,然後還守藩翰。
三月朔旦,城内以景違盟,舉烽鼓噪。
景決石阙前水,胡三省曰:景前決玄武湖水積于此。
百道攻城,晝夜不息,城遂陷。
景矯诏遣石城公大款解外援軍。
于是諸軍并散。
《南史·柳仲禮傳》:仲禮及弟敬禮、羊鴉仁、王僧辯、趙伯超,并開營降賊。
僧辯者,湘東王使督舟師援台者也,才至而宮城陷。
景留敬禮、鴉仁,而遣仲禮、僧辯西上,各複本位。
餞于後渚。
敬禮謂仲禮曰:“景今來會,敬禮抱之,兄便可殺,雖死無恨。
”仲禮壯其言,許之。
及酒數行,敬禮目仲禮,仲禮見備衛嚴,不敢動,遂不果。
後景征晉熙,敬禮與南康王會理謀襲其城,刻期将發,建安侯蕭贲告之,遂遇害。
贲者,正德弟正立之子。
正德為侯景所立,贲出投之。
專監造攻具,以攻台城。
常為賊耳目。
後賊惡其反覆,殺之。
羊鴉仁出奔江西,将赴江陵,于路為人所害。
惟趙伯超為賊用。
景降蕭正德為大司為。
撤二宮侍衛,而使其黨防守。
武帝憂憤感疾。
五月,崩。
年八十六。
景密不發喪。
二十餘日,乃迎皇大子即位,是為大宗簡文皇帝。
正德知為賊所賣,密書與鄱陽王,期以兵入,賊遮得,矯诏殺之,時六月也。
先是景以武帝手敕召南康王會理,而使其黨董紹先據南兖州。
會理僚佐鹹勸距之。
會理用其典簽範子鸾計,謂處江北功業難成,不若身赴京師,圖之肘腋,遂以城輸紹先。
至都,景以為司空,兼尚書令。
祖皓起義,期以會理為内應,景矯诏免會理官。
後景往晉熙,都下虛弱,會理與柳敬禮謀取王偉,事覺,與弟通理皆遇害。
祖皓起義,見下。
又使蕭邕代西昌侯淵藻據南徐州。
以任約為南道行台,鎮姑熟。
使李賢降宣城。
見第三章第九節。
于子悅、張大黑入吳。
大守袁君正迎降。
子悅、大黑,肆行毒虐,吳人各立城栅拒守。
景又遣侯子鑒入吳。
收子悅、大黑還京誅之。
戴僧逷據錢唐,東揚州刺史臨城公大連據州,吳興大守張嵊據郡,吳興,見第三章第九節。
景使宋子仙、趙伯超、侯子鑒、劉神茂等攻破之。
文成侯甯于吳西鄉起兵,亦為景黨孟振、侯子榮所破殺。
景又以郭元建為北道行台,總江北諸軍,鎮新秦。
宋郡,今江蘇六合縣。
前江都令祖皓起兵,襲殺董紹先,亦為景所破,更以侯子鑒監南兖州。
鄱陽王範棄合肥,出東關,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請兵于魏,遣二子為質。
魏人據合肥,竟不出師助範。
範屯于栅口,今安徽裕溪口,在蕪湖東北。
待援兵總集,欲俱進。
江州刺史尋陽王大心聞之,遣要範西上,以湓城處之。
大心,簡文子。
湓城,即湓口城,見第三章第九節。
景出頓姑熟。
範将裴之悌、夏侯威生以衆降。
景以之悌為合州刺史,威生為南豫州刺史。
範至湓城,以晉熙為晉州,晉熙,晉郡,治懷甯,今安徽潛山縣。
遣子嗣為刺史。
江州郡縣,辄更改易。
尋陽政令所行,惟存一郡。
初莊鐵降景,又奉其母奔大心。
大心以鐵舊将,厚為其禮。
軍旅之事,悉以委之。
仍以為豫章内史。
鐵據豫章反。
大心令中兵參軍韋約等擊之。
鐵敗績,又乞降。
嗣先與鐵遊處,請援之。
範從之。
乃遣将侯瑱,率精甲五千救鐵。
夜襲破韋約等營。
于是二藩釁起,人心離貳。
範居湓城,商旅不通,音使距絕。
範數萬之衆,皆無複食,人多餓死。
範恚,發背薨。
嗣猶據晉熙。
城中食盡,士乏絕。
簡文帝大寶元年(550),七月,任約、盧晖略攻晉熙。
嗣中流矢,殁于陳。
約進襲江州。
大心遣司馬韋質拒戰,敗績。
時帳下猶有勇士千餘人,鹹說大心輕騎往建州,以圖後舉。
此建州置于苞信縣,在今河南商城縣西。
勸往此者,蓋以便于入齊也。
而大心母陳淑容不肯行。
大心乃止。
遂與約和。
于是景之兵鋒,直逼荊、郢矣。
第三節 侯景亂梁下 先是上流之地,湘東王繹刺荊州,嶽陽王詧刺雍州,武帝内弟張缵刺湘州。
缵,弘策子,出後伯父弘籍。
大清二年(548),征缵為領軍,俄改雍州刺史,而以河東王譽刺湘州。
缵素輕少王,州府迎候及資待甚薄。
譽深銜之。
至州,遂托疾不見缵,仍檢校州、府庶事,留缵不遣。
侯景寇京師,湘東王繹軍于武城,見上節。
譽饬裝當下援,缵密報繹曰:“河東起兵,嶽陽聚米,将來襲江陵。
”繹懼,沈米、斷纜而歸。
因遣谘議周弘直至譽所,督其糧、衆。
三反,譽不從。
繹大怒。
七月,遣世子方等讨譽。
方等,繹長子也。
母曰徐妃,以嫉妒失寵。
而繹第二子方諸母王氏,以冶容幸嬖。
王氏死,繹歸咎徐妃。
方等意不自安。
繹聞之,又惡方等。
方等益懼。
時武帝年高,欲見諸王長子,繹遣方等,方等欣然登舟。
遇侯景亂,繹召之。
方等啟曰:“昔申生不愛其死,方等豈顧其生?”繹省書,知無還意,乃配步騎一萬,使援台城。
賊每來攻,方等必身當矢石。
及是,求征譽。
臨行,謂所親曰:“吾此段出征,必死無二。
死而獲所,吾豈愛生?”及至麻溪,在今湖南長沙縣北。
軍敗溺死。
繹遣鮑泉繼之。
初繹命所督諸州并發兵下,嶽陽王詧遣司馬劉方貴為前軍,出漢口。
及将發,繹又使喻詧自行。
詧辭頗不順。
繹怒。
而方貴先與詧不協,潛與繹相知,刻期襲詧。
未及發,會詧以他事召方貴。
方貴疑謀洩,遂據樊城拒命。
樊城,見第五章第二節。
詧遣軍攻之。
時張缵棄所部,單舸赴江陵。
繹乃厚資遣缵,若将述職,而密援方貴。
缵次大堤,胡三省曰:《沈約志》:華山郡,治大堤。
《五代志》:襄陽郡漢南縣,宋置華山郡。
唐并漢南入宜城。
曾鞏曰:宋武帝築宜城之大堤為城。
案宜城,今湖北宜城縣。
樊城已陷。
詧擒方貴兄弟及黨與,并斬之。
缵因進至州。
詧遷延不受代,而密圖之。
缵懼,請繹召之。
繹乃征缵于詧。
詧留不遣。
州助防杜岸兄弟绐缵曰:“嶽陽殿下,勢不仰容。
不如且往西山,以避此禍。
使君既得物情,遠近必當歸集。
以此義舉,事無不濟。
”缵深以為然。
因與岸等結盟誓,又要雍州人席引等于西山聚衆。
缵服婦人衣,乘青布轝,與親信十餘人出奔。
引等與杜岸馳告詧。
詧令中兵參軍尹正與岸等追讨,并擒之。
缵懼不免,因請為沙門。
詧以譽危急,率衆三萬,騎千匹伐江陵以救之。
大雨暴至,衆頗離心。
繹與岸弟崱有舊,密要之。
崱乃與兄岸,弟幼安及楊混各率其衆降。
詧夜遁。
初詧囚張缵于軍,至是,先殺缵而後退焉。
杜岸之降也,請以五百騎襲襄陽。
詧至,岸奔其兄于廣平。
晉渡江,僑置廣平郡于襄陽,宋以漢南陽郡之朝陽為實土。
案朝陽,在今河南鄧縣東南。
詧遣尹正、薛晖等攻之,獲、岸等。
并其母、妻、子女殺之。
盡誅諸杜宗族、親舊。
其幼稚疏屬下蠶室。
又發掘其墳墓,燒其骸骨,灰而揚之。
其酷虐如此。
鮑泉圍湘州,久未能拔,繹命王僧辯代之。
大寶元年(550),四月,克湘州,斬譽。
詧自稱梁王,稱蕃于魏。
魏遣兵助戍襄陽。
台城之陷也,邵陵王綸奔禹穴,在今浙江紹興縣。
東土皆附。
南郡王大連懼,圖之。
綸覺,去至尋陽。
尋陽王大心欲以州讓之,綸不受。
至郢州,刺史南平王恪以州讓之,恪,南平元襄王偉之子。
綸又不受。
河東王譽請救,綸欲往救之,以軍糧不繼而止。
與繹書勸止之。
繹不聽。
綸大修器甲,将讨侯景。
繹聞其盛,八月,遣王僧辯帥舟師一萬逼之,綸走。
于是侯景之兵鋒,繹實當之矣。
江州之陷,繹遣徐文盛率衆軍下武昌。
文盛,甯州刺史,聞國難,召募得數百人來赴。
是歲,九月,侯景率舟師上皖口。
皖水入江之口,在今安徽懷甯縣西。
十二月,繹又遣尹悅、王珣、杜幼安助文盛。
任約以西台益兵,告急于景。
二年(551),閏三月,景自率衆二萬,西上援約。
至西陽,見第四章第三節。
徐文盛不敢戰。
文盛妻石氏,先在建業,至是,景載以還之。
文盛深德景,遂密通信使,都無戰心。
衆鹹憤怨。
初郢州之平,繹以子方諸為刺史,鮑泉為長史,行府、州事。
方諸與泉,不恤軍政,惟蒱酒自樂。
景訪知其無備,兵少,四月,遣宋子仙襲陷之,執方諸及泉。
盡獲武昌軍人家口。
文盛等大潰,奔歸江陵。
王珣、尹悅、杜幼安并降于賊。
景遂乘勝西上。
繹先遣王僧辯東下代文盛,軍次巴陵,會景至,僧辯因堅壁拒之。
景設長圍,築土山,晝夜攻擊,不克。
軍中疾疫,死傷大半。
繹遣胡僧祐、陸法和援巴陵。
景遣任約以精卒數千逆擊,六月,僧祐等擊破之,禽約。
王僧辯督衆軍追景,而陳霸先之兵亦來會。
陳霸先,吳興長城人。
長城,見第三章第九節。
為廣州刺史蕭映僚佐。
映,始興忠武王憺子。
讨破交州叛賊李贲。
映卒,以霸先為交州司馬,與刺史楊讨贲,平之。
除西江督護、高要大守。
高要,漢縣,梁置郡,今廣東高要縣。
時大清元年(547)也。
二年(548),冬,侯景寇京師,霸先将率兵赴援。
廣州刺史元景仲,法僧子也,欲圖霸先。
《北史·道武七王傳》雲:侯景遣誘召之,詐奉為主,景仲将應之。
霸先知其計,與成州刺史王懷明,成州,今廣西蒼梧縣。
行台選郎殷外臣等密議戒嚴。
三年(549),七月,集義兵于南海,馳檄以讨景仲。
景仲窮蹙,自缢死。
霸先迎定州刺史蕭勃鎮廣州。
定州,治郁林,見第三章第九節。
勃,武帝從弟吳平侯昺之子。
初衡州刺史韋粲,自解還都征侯景,以臨賀内史歐陽監衡州。
衡州,治曲江,今廣東曲江縣。
臨賀,見第三章第九節。
京城陷後,嶺南互相吞并。
高州刺史蘭裕,攻始興内史蕭紹基,奪其郡。
高州,治高涼,在今廣東陽江縣西。
始興,見第三章第八節。
裕以兄欽與有舊,遣招之。
不從。
裕攻之。
請援于勃。
勃令霸先救之,悉擒裕等。
仍監始興郡。
十一月,霸先遣杜僧明、胡颍将二千人頓于嶺上。
僧明,廣陵臨澤人。
梁大同中,盧安興為廣州南江督護,僧明與兄天合及周文育,并為所啟,與俱行。
安興死,僧明複副其于子雄。
及李贲反,逐交州刺史蕭谘,谘奔廣州。
台遣子雄與高州刺史孫冏讨贲。
時春草已生,瘴疠方起,子雄請待秋。
廣州刺史蕭映不聽。
谘又促之。
子雄不得已,遂行。
至合浦,死者十六七。
衆并憚役潰散,禁之不可,乃引其餘兵退還。
蕭谘啟子雄及冏與賊交通,逗留不進。
梁武帝敕于廣州賜死。
子雄弟子略、子烈,并雄豪任俠,家屬在南江,天合乃與周文育等率衆結盟,奉子略為主,以攻蕭映。
霸先時在高要,聞事起,率衆來讨,大破之。
殺天合。
禽僧明及文育等,并釋之,引為主帥。
案陳武生平,用降将最多,詳見《廿二史劄記》,其氣度必有大過人者,僧明、文育,特其一耳。
157颍,吳興東遷人,為廣州西江督護。
霸先與其同郡,待之甚厚。
蕭谘,鄱陽王範之子。
臨津,宋縣,在今江蘇高郵縣東北。
合浦,漢郡,治徐聞,今廣東海康縣。
後漢治合浦,今廣東合浦縣。
梁、陳間複治徐聞。
東遷,晉縣,今為鎮。
屬浙江吳興縣。
并結始興豪傑,同謀義舉。
郡人侯安都、張偲等率千餘人來附。
蕭勃聞之,遣說停霸先。
霸先不聽。
使間道馳往江陵,秉承軍期節度。
時蔡路養南康土豪。
起兵據南康,見第七章第五節。
勃遣腹心譚世遠為曲江令,與路養相結,同遏義軍。
大寶元年(550),霸先發自始興,次大庾嶺。
在今江西大庾縣、廣東南雄縣之間。
路養出軍頓南野,秦縣,在今江西南康縣西南。
依山水立四城以拒。
霸先與戰,大破之。
路養脫身竄走。
霸先進頓南康。
六月,修崎頭古城,在大庾縣東。
徙居焉。
高州刺史李遷仕據大臯,在江西吉安縣南。
遣主帥杜平虜等率千人入灨石、魚梁。
灨石,指灨江十八灘,在今江西贛縣至萬安縣間。
魚梁,在萬安縣南。
遷仕之兵,蓋以援台至此。
霸先命周文育擊走之。
遷仕奔甯都。
吳陽都縣,晉更名,今江西甯都縣。
甯都人劉藹等資遷仕舟艦、兵仗,将襲南康。
霸先遣杜僧明等率二萬人據白口,《通鑒考異》引《大清紀》雲:于雩都縣連營相拒,則其地當在雩都。
雩都,漢縣,今江西雩都縣東北。
築城以拒之。
遷仕亦立城以相對。
二年(551),三月,僧明等攻拔其城,生擒遷仕送南康。
霸先斬之。
湘東王繹命霸先進兵定江州,仍授江州刺史。
九月,又以王僧辯刺江州,而以霸先為東揚州刺史。
侯景之東還也,以丁和為郢州刺史,留宋子仙、時靈護等助和守禦。
以支化仁、閻洪慶等守魯山城。
見第七章第三節。
王僧辯率巴陵諸軍,沿流讨景。
攻魯山,化仁降。
攻郢,擒靈護。
子仙行戰行走。
至白楊浦,胡三省曰:蓋去郢城未遠。
大破之,生擒子仙送江陵。
鄱陽王範及其子嗣之死也,侯瑱領其衆,依于莊鐵。
鐵疑之。
琪懼,詐引鐵謀事,因而刃之。
據有豫章。
侯景将于慶南略,至豫章,瑱窮蹙,降于慶。
慶送瑱于景。
景以瑱與己同姓,托為宗族,待之甚厚。
留其妻子及弟為質,遣瑱随慶平定蠡南諸郡。
蠡南,謂彭蠡湖以南。
及是,瑱起兵襲之,慶敗走。
景盡誅瑱妻、子及弟。
湘東王繹授瑱南兖州刺史。
七月,僧辯軍次湓城,賊行江州事範希榮棄城走。
八月,晉熙人王僧振、鄭寵起兵襲城,僞刺史夏侯威生、儀同任延遁。
繹命僧辯且頓江州,須衆軍齊集。
頃之,命江州衆軍,悉同大舉。
于是發江州。
命侯瑱率銳卒輕舸,襲南陵、鵲頭等戍,至即克之。
南陵,見第七章第五節。
鵲頭,見第九章第二節。
三年(552),元帝承聖元年。
二月,霸先與僧辯會于白茅洲,在江西德化縣北,與安徽宿松縣接界。
登壇盟誓。
侯景之東還也,二年(551),八月,廢大宗為晉安王,幽于永福省。
害皇大子大器、尋陽王大心、西陽王大鈞、武甯王大威、建平王大球、義安王大昕、綏建王大摯,皆簡文子。
及尋陽王諸子二十人。
矯為大宗诏,禅位于豫章嗣王棟。
歡子。
遣使害南海王大臨于吳郡,南郡王大連于姑孰,安陸王大春于會稽,新興王大壯于京口。
亦皆簡文子。
大壯,《南史》作大莊。
初景既平京邑,便有篡奪之心,以四方須定,且未自立。
既巴陵失律,江、郢喪師,猛将外殲,雄心内沮,便欲僞僭大号,遂其奸心。
其謀臣王偉雲:“自古移鼎,必須廢立,”故景從之。
其大尉郭元建聞之,目秦郡馳還,谏景曰:“四方之師,所以不至者?政為二宮萬福。
若遂行弑逆,結怨海内,事幾一去,雖悔無及。
”王偉固執不從。
此據《梁書·景傳》。
《南史》則雲元建谏廢簡文,景意遂回,欲複帝位,以棟為大孫,王偉固執不可。
又《南史·簡文紀》雲:景納帝女溧陽公主。
公主有美色,景惑之,妨于政事。
王偉每以為言。
景以告主,主出惡言。
偉知之,懼見讒,乃謀廢帝而後間主,苦勸行弑,以絕衆心。
此亦不根之談。
偉小人,安知遠慮。
知遠慮,不事景矣。
十月,景弑大宗。
十一月,遂廢棟而自立。
先是張彪起義于會稽若邪山,事在大寶元年(550),《紀》在十一月,《景傳》在十二月。
彪,南郡王前中兵參軍。
若邪山,在今浙江紹興縣南。
攻破浙東諸縣。
景遣田遷、趙伯超、謝答仁等東伐彪。
是年,正月,彪遣别将寇錢唐、富春。
錢唐,見第四章第三節。
富春,即富陽,晉避大後諱改,見第十章第四節。
田遷進軍與戰,破之。
十月,景司空東道行台劉神茂,儀同尹思合、劉歸義、王晔,雲麾将軍桑乾王元頵等據東陽歸順。
東陽,見第五章第六節。
仍遣元頵及别将李占、趙惠朗下據建德江口。
建德,秦縣,今浙江建德縣。
尹思合收景新安大守元義,奪其兵。
新安,見第四章第二節。
張彪攻永嘉,見第七章第二節。
永嘉大守秦遠降。
十一月,景以趙伯超為東道行台,鎮錢唐。
遣田遷、謝答仁等東征神茂。
十二月,答仁等至建德,攻元頵、李占栅,大破之。
執頵、占送景。
明年,大寶三年(552),即元帝承聖元年。
謝答仁攻劉神茂。
劉歸義、尹思合等棄城走。
神茂孤危,複降。
初海甯程靈洗,吳海陽縣,晉曰海甯,在今安徽休甯縣東。
據黟、歙以拒景。
漢黝縣,宋曰黟,在今安徽黟縣東。
歙縣,見第九章第六節。
景軍據有新安,新安大守西鄉侯隐奔依靈洗,靈洗奉以主盟。
劉神茂建義,靈洗攻下新安,與之相應。
及是,景偏帥呂子榮進攻新安,靈洗複退保黟、歙。
景敗,子榮走,靈洗複據新安,進軍建德。
二月,王僧辯軍至蕪湖。
見第三章第九節。
蕪湖城主宵遁。
景遣史安和、宋長貴等率兵二千,助侯子鑒守姑熟。
見第四章第一節。
追田遷還京師。
三月,景往姑熟,巡視壘栅。
誡子鑒曰:“西人善水戰,不可與争鋒。
若得馬步一交,必當可破。
汝但堅壁,以觀其變。
”子鑒乃舍舟登岸,閉營不出。
僧辯等遂停軍十餘日。
賊黨大喜,告景曰:“西師懼吾之強,必欲遁走。
不擊,将失之。
”景複命子鑒為水戰之備。
子鑒乃率萬餘人渡洲,并引水軍俱進。
僧辯逆擊,大破之。
子鑒僅以身免。
僧辯進軍次張公洲。
即蔡洲,見第四章第三節。
景以盧晖略守石頭,纥奚斤等守捍國城。
在今江蘇江甯縣南。
悉逼百姓及軍士家累入台城。
僧辯焚景水栅,入淮。
至禅靈寺渚。
景大驚,乃緣淮立栅。
自石頭迄青溪十餘裡,樓雉相接。
僧辯遣杜崱問計于陳霸先。
霸先曰:“前柳仲禮數十萬,隔水而坐,韋粲之在青溪,竟不渡岸,賊乃登高望之,表裡俱盡。
今圍石頭,須渡北岸。
諸将若不能當鋒,請先往立栅。
”霸先即于石頭城西橫隴築栅。
衆軍次連八城,直出西北。
賊恐西州路斷,西州,見第十章第二節。
亦于東北果林築五城,以遏大路。
景自率侯子鑒、于慶、史安和、主僧貴等拒守。
使王偉、索超世、呂季略守台城。
景列陳挑戰,僧辯率衆軍奮擊,大破之。
侯子鑒、王僧貴各棄栅走。
盧晖略、纥奚斤并以城降。
景既退敗,不入宮,斂其散兵,屯于阙下。
遂将逃竄。
王偉攬辔谏曰:“自古豈有叛天子?今宮中衛士,尚足一戰,甯可便走?棄此欲何所之?”景曰:“我在北,打賀拔勝,敗葛榮,揚名河朔,與高王一種人。
今來南,渡大江,取台城如反掌,打邵陵王于北山,破柳仲禮于南岸,皆乃所親見。
今日之事,恐是天亡。
乃好守城,我當複一決耳。
”仰觀石阙,逡巡歎息。
久之,乃以皮囊盛二子《通鑒》雲:江東所生。
挂馬鞍,與其儀同田遷、範希榮等百餘騎東奔。
王偉委台城竄逸。
侯子鑒等奔廣陵。
王僧辯命衆将入據台城,侯瑱、裴之橫率精甲五千,東入讨景。
景至晉陵,見第四章第三節。
劫大守徐永,東奔吳郡。
進次嘉興。
見第三章第四節。
趙伯超據錢唐拒之。
景退還吳郡。
達松江,而侯瑱軍奄至。
景衆未陳,皆舉幡乞降。
景不能制,乃與腹心數十人單舸走。
推堕二子于水,自滬渎入海。
滬渎,見第七章第二節。
羊侃第三子鹍,随侃台内,城陷,竄于陽平,宋縣,未詳今地。
景呼還,待之甚厚。
及景敗,鹍密圖之,乃随其東走。
景于松江戰敗,惟餘三舸下海,欲向蒙山。
在今山東蒙陰縣。
會景倦,晝寝,鹍語海師:“此中何處有蒙山?汝但聽我處分。
”遂直向京口。
至胡豆洲,此據《羊侃傳》。
《景傳》作壺豆洲。
在今江蘇鎮江縣北。
景覺,大驚。
問岸上人,雲郭元建猶在廣陵。
景大喜,将依之。
鹍拔刀叱海師,使向京口。
景欲投水,鹍抽刀斫之。
景乃走入船中,以小刀抉船底。
鹍以矟入,刺殺之。
送屍于王僧辯。
傳首西台。
僧辯收賊黨王偉等二十餘人,送于江陵。
趙伯超降于侯瑱,亦送江陵。
陳霸先出廣陵,郭元建奔齊。
侯景之為人也,可謂酷虐無倫。
其犯建康,初至便望克定,号令甚明,不犯百姓。
既攻城不下,人心離沮;又恐援軍總集,衆必潰散;乃縱兵殺掠。
交屍塞路。
富室豪家,恣意裒剝。
子女玉帛,悉入軍營。
及築土山,不限貴賤。
晝夜不息,亂加毆棰。
疲羸者因殺之以填山。
号哭之聲,響動天地。
時百姓不敢藏隐,并出從之,旬日之間,衆盈數萬。
東府之陷,景使盧晖略率數千人持長刀夾城門,悉驅城内文武,裸身而出,賊交兵殺之。
死者二千餘人。
台城之陷,悉鹵掠乘輿服玩,後宮嫔妾。
初城中積屍,不暇瘗埋;又有已死而未斂,或将死而未絕者;景悉聚而燒之,臭氣聞十餘裡。
性殘忍,好殺戮,恒以手刃為戲。
方食,斬人于前,言笑自若,口不辍飡。
或先斷手足,割舌,劓鼻,經日乃殺之。
于石頭立大舂碓,有犯法者搗殺之。
又禁人偶語,不許大酺,有犯則刑及外族。
東陽人李瞻起兵,為賊所執,送詣建業,景先出之市中,斷其手足,剖析心腹,破出肝腸。
祖皓之敗,射之,箭遍體,然後車裂以徇。
城中無少長皆斬之。
此據《梁書·景傳》。
《南史》作埋而射之。
元頵、李占被執送京口,景截其手足,徇之,經日乃死。
劉神茂降,送建康,景為大剉碓,先進其腳,寸寸斬之,至頭方止,使衆觀之以示威。
每出師,戒諸将曰:“若破城邑,淨殺卻,使天下知吾威名。
”故諸将以殺人為戲笑。
百姓雖死,亦不從之。
然景之南奔也,高澄悉命先剝景妻子面皮,以大鐵镬盛油煎殺之。
女以入宮為婢。
男三歲者并下蠶室。
後齊文宣夢猕猴坐禦床,乃并煮景子于镬。
其子之在北者殲焉。
則初非景一人如是,蓋代北之風氣然也。
魏道武等,亦特此風氣中之一人耳。
簡文帝時,景嘗矯诏自加宇宙大将軍,都督六合諸軍事。
及僭位,王偉請立七廟,并請七世諱,敕大常具祭祀之禮。
景曰:“前世吾不複憶,惟阿爺名摽;且在朔州;伊那得來啖是?”床上常設胡床及筌蹄,着靴垂腳坐。
158或跂戶限。
或走馬敖遊,彈射鴉鳥。
自為天子,王偉不許輕出,郁快更成失志,曰:“吾不事為帝,與受擯不殊。
”豈特沐猴而冠而已。
是時王師殺掠之酷,亦幾不減于景。
台城之被圍也,援兵至北岸,百姓扶老攜幼以候之,才得過淮,便競剝掠。
賊黨有欲自拔者,聞之鹹止。
景之走,王克開台城引裴之橫入宮,縱兵蹂掠。
時都下戶口,百遺一二,大航南岸,極目無煙,老小相扶競出,才度淮,王琳、杜龛軍人掠之,甚于寇賊,号叫徹于石頭。
王僧辯謂為有變,登城問故,亦不禁也。
是役也,可謂江南一浩劫。
台城初被圍,男女十餘萬,貫甲者三萬,及景違盟,疾疫且盡,守埤者止二三千人,并悉羸懦。
景攻台時,食石頭常平倉,既盡,便掠居人。
爾後米一升七八萬錢,人相食,有食其子者。
此據《南史·景傳》。
《梁書》雲:米斛數十萬,人相食者十五六。
《魏書·島夷傳》雲:城内大饑,人相食。
米一鬥八十萬。
皆以人肉雜牛、馬肉而賣之。
軍人共于德陽堂前立市,屠一牛得絹三千匹,賣一狗得錢二十萬。
皆熏鼠、捕雀而食之。
至是,雀、鼠皆盡,死者相枕。
大寶元年(550),時江南大饑,江、揚彌甚。
旱蝗相系,年谷不登。
百姓流亡,死者塗地。
父子攜手,共入江、湖;或弟兄相要,俱緣山嶽;芰實荇花,所在皆罄;草根木葉,為之凋殘;雖假命須臾,亦終死山澤。
其絕粒久者,鳥面鹄形,俯伏床帷,不出戶牖,莫不衣羅绮,懷金玉,交相枕藉,待命聽終。
于是千裡絕煙,人迹罕見,白骨成聚,如丘壟焉。
代北殘暴之風,江南淫靡之俗,合而成此大災,隻可謂人類所造之惡業,人類還自受之而已矣。
159 第四節 江陵之變 簡文帝之崩也,四方勸進于湘東者相屬。
湘東以巨寇未平,未欲即位。
然簡文之立,湘東謂其制于賊臣,始終仍用大清年号,則其懷自立之心久矣。
《南史·豫章王棟傳》雲:棟既廢,及二弟橋、樛,并鎖于密室。
景敗走,兄弟相扶出。
初王僧辯之為都督,将發,谘元帝曰:“平賊之後,嗣君萬福,未審有何儀注?”帝曰:“六門之内,自極兵威。
”僧辯曰“平賊之謀,臣為己任,成濟之事,請别舉人。
”160由是帝别敕宣猛将軍朱買臣,使行忍酷。
會簡文已被害,棟等與買臣遇見,呼往船共飲,未竟,并沉于水。
案王僧辯乃一熱中之士,惟思乘時以立功名,《梁書·僧辯傳》:趙伯超降于侯瑱,送至,既出,僧辯顧坐客曰:“朝廷昔惟知有趙伯超耳,豈識王僧辯?社稷既傾,為我所複,人之興廢,亦複何常?”器小易盈,情見乎辭矣。
于逆順之際,初無所擇。
故一戰而敗,即不惜屈膝于異族,以奉淵明。
而何愛于簡文及豫章?況元帝為人,猜忍至極,僧辯征陸納時,以欲待部下之集,見疑規避,幾遭誅戮,陸納事見下。
《僧辯傳》曰:世祖斫之,中其左髀,流血至地。
僧辯悶絕,久之方蘇。
即送付廷尉。
并收其子侄,并皆系之。
會嶽陽王軍襲江陵,人情騷擾,未知其備。
世祖遣左右往獄,問計于僧辯。
僧辯具陳方略。
乃赦為城内都督。
此時又安敢批其逆鱗邪?故謂湘東授意僧辯,使賊嗣君,而僧辯不肯從者,必失實之辭也。
然朱買臣之賊豫章,即非承湘東之旨,亦必窺其意而為之,則無疑矣。
大寶三年(552),十一月,湘東即位于江陵,是為世祖孝元皇帝。
柳仲禮之入援也,竟陵郡守孫暠,以郡降西魏。
竟陵,見第三章第九節。
宇文泰使符貴往鎮之。
及台城陷,仲禮降景,景遣西上,湘東王以為雍州刺史,使襲襄陽。
仲禮方觀成敗,未發。
及南陽圍急,杜岸請救,仲禮乃以别将夏侯強為司州刺史,守義陽,自帥衆如安陸。
見第三章第九節。
使司馬康昭讨孫暠,暠執符貴以降。
仲禮命其将王叔孫為竟陵大守,軍副馬岫為安陸大守,置孥于安陸,而以輕兵師于漴頭,在湖北安陸縣西北。
将侵襄陽。
嶽陽王詧告急于魏,遣妃王氏及世子嶚為質。
宇文泰遣楊忠、長孫儉救之。
陷随郡。
見第四章第三節。
進圍安陸。
大寶元年(550),西魏大統十六年。
正月,仲禮來援,忠逆擊,破禽之。
馬岫以城降。
王叔孫亦斬孫暠降。
元帝遣子方略為質。
并送載書,請魏以石城為限,石城,竟陵郡治,見第三章第九節。
梁以安陸為界。
忠乃旋師。
據《周書·楊忠傳》。
《南史·梁本紀》:是年,正月,使少子方略質于魏。
魏不受質,而約為兄弟。
《元帝諸子傳》雲:方略年數幾。
至長安,即得還。
魏命詧發喪嗣位,策命為梁王。
邵陵王綸之敗也,與子确等十餘人輕舟走武昌。
時綸長史韋質,司馬姜律,先在于外,聞綸敗,馳往迎之。
于是複收散卒,屯于齊昌。
齊郡,在今湖北蕲春縣西北。
将引魏軍共攻南陽。
任約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