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元魏亂亡
關燈
小
中
大
離隔,自相猜貳,則圖存不暇,安能制人?如下官所見:莫若且鎮關中,以固根本,分遣銳師,與衆軍合勢,進可以克敵,退可以克全。
”此說不知嶽當日果有是言,抑系後來附會?然使當日,天光不盡衆東出,則必可以後亡,當時事勢,神武欲進取關中,固不易也。
後令斛斯椿苦要之,曰:“非王無以克定,豈可坐視宗家之滅也?”天光不得已,東下。
《北史·椿傳》:椿謂賀拔勝曰:“天下皆怨毒尒朱,吾等附之,亡無日矣。
不如圖之。
”勝曰:“天光與兆,各據一方,俱禽為難。
”椿曰:“易緻耳。
”乃說世隆追天光等赴洛讨齊神武。
此非實錄。
在尒朱、高二氏之間,椿與勝皆忠于尒朱氏者也。
于是兆與天光、度律,更自信約。
閏三月,天光自長安,兆自并州,度律自洛陽,仲遠自東郡,同會于邺。
衆号二十萬。
神武馬不滿二千,步兵不至三萬,乃于韓陵為圓陳,連牛驢以塞歸道,四面赴擊,大敗之。
韓陵,山名,在今河南安陽縣東北。
《北齊書·高昂傳》雲:韓陵之戰,高祖不利,軍小卻,兆等方乘之,高嶽、韓匈奴等以五百騎沖其前,斛律敦收散卒蹑其後。
昂與蔡儁以千騎自栗園出,橫擊兆軍,兆衆由是大敗。
是日無昂等,高祖幾殆。
《北史·賀拔勝傳》雲:韓陵之役,尒朱兆率鐵騎陷陳,出齊神武後,将乘其背而擊之。
度律惡兆之骁悍,懼其陵己,勒兵不進。
勝以其攜貳,遂以麾下降齊神武。
度律軍以此免退,遂大敗。
案此役勝負,固在幾微之間,然尒朱氏積失人心,而又自相乖離,欲求幸勝,實不易也。
于是兆趨并州,仲遠奔東郡。
天光、度律,将赴洛陽,斛斯椿與都督賈顯智倍道先還。
四月朔,椿等據河橋。
世隆請出收兵,前廢帝不許。
此據《魏書》。
《北史》則雲:彥伯欲領兵屯河橋,世隆不從。
世隆令其外兵參軍陽叔淵單騎馳赴北中,見上節。
簡閱敗衆,以次納之。
斛斯椿詭說叔淵曰:“天光部下,皆是西人,聞其欲掠京邑,遷都長安,宜先内我,以為其備。
”叔淵信而納之。
椿既至橋,盡殺世隆黨附。
度律欲攻之,會大雨,士馬疲頓,弓矢不能施用,遂西走。
于灅波津為人擒執。
灅波津,在河橋西。
天光亦被執。
囚送于齊神武。
神武攻尒朱兆時,緻之洛陽,斬之。
斛斯椿令行台長孫稚詣阙奏狀,别使賈顯智、張勸率騎掩執世隆與其兄彥伯,俱斬之。
叱列延慶時為定州刺史,亦在軍中,與仲遠走渡石濟。
見第七節。
仲遠奔梁。
延慶北降齊神武。
後為孝武帝中軍大都督。
神武入洛,殺之。
青州刺史尒朱弼,亦欲奔梁為其部下所殺。
神武至河陽,見第十一章第二節。
使魏蘭根觀察前廢帝。
蘭根,莊帝末為定州,為侯淵所敗,走依高乾。
乾以蘭根宿望,深禮遇之。
大仆卿綦儁主仍前廢帝,而蘭根與高乾及黃門侍郎崔恢固主廢之。
時梁武帝複遣兵送汝南王悅,置之境上,乃遣使迎之。
既至,清狂如故,乃舍之,是歲十二月,悅被殺。
而立平陽王修。
修,廣平文穆王懷子,孝文帝孫也。
是為孝武帝,《魏書》謂之出帝。
神武還邺。
七月,神武入自滏口,大都督庫狄幹入自井陉,讨尒朱兆。
兆大掠晉陽,北走秀容。
并州平。
神武以晉陽四塞,乃建大丞相府而定居焉。
兆既至秀容,分兵守險,出入寇抄。
神武揚聲讨之,師出而止者數四。
兆意怠。
神武揣其歲首當宴會,遣窦泰以精騎馳之,一日一夜行三百裡,而自以大軍繼之。
明年,孝武帝永熙二年(533),梁中大通五年。
正月,泰奄至兆庭。
軍人因宴休堕,忽見泰軍,驚走。
追破之于赤洪嶺。
胡三省曰:杜佑曰:石州離石縣有赤洪水,即離石水,赤洪其别名也,高歡破尒朱兆于赤洪嶺,蓋近此。
案離石,今山西離石縣。
兆自缢。
兆弟智虎,前廢帝以為肆州刺史,與兆俱走。
神武禽之于岢岚南山。
岢岚,後魏縣,在今山西岚縣北。
赦之。
後死于晉陽。
尒朱榮子菩提,與榮俱死。
叉羅、文殊皆早卒。
文暢,姊為魏孝莊帝後,神武納之,待其家甚厚。
文暢及弟文略皆素侈。
文暢與丞相司馬任胄,主簿李世林,都督鄭仲禮、房子遠等相狎,謀害神武,事捷共奉文暢。
謀洩,以姊寵,止坐文暢一房。
任胄,延敬子。
延敬初從葛榮,榮敗,降。
随神武起兵。
後為魏尚書左仆射,斛斯椿釁發,棄家北走。
胄少在神武左右。
興和末,神武攻玉壁,還,以晉州西南重要,留西河公嶽為行台鎮守,以胄隸之。
胄飲酒遊縱,不勤防守。
神武責之。
胄懼,遂潛遣使送款于周。
為人糾列。
窮治未得其實。
神武特免之。
謂胄曰:“我推誠于物,謂卿必無此理。
且黑獺降人,首尾相繼,卿之虛實,于後何患不知。
”胄内不自安,乃謀害神武。
事發,及子弟并誅。
時武定三年(545)也。
文暢時年十八。
靜帝使人往晉陽,欲拉殺文略,神武特奏免之。
遺令恕文略十死。
恃此益橫。
後為齊文宣所殺。
尒朱氏自榮入中國,至兆之死,凡六年。
席有為之資,值可為之時,而其運祚短促至此,誠蠻夷不知中國情形,徒肆暴戾者之殷鑒也。
第九節 魏分東西 高歡雖滅尒朱氏,然時北方諸族,不為歡下者尚多,如斛斯椿,如賀拔氏兄弟,皆其佼佼者也。
而宇文氏遭遇時會,遂獲創立基業,與歡對峙。
後周之先,為匈奴之裔君臨鮮卑部落者,已見第三章第八節。
侯豆歸子陵,仕燕。
魏道武攻中山,陵從慕容寶禦之,寶敗,歸魏。
天興中,随例遷武川。
陵生系。
系生韬。
韬生肱。
破六汗拔陵作亂,其僞署王衛可孤,徒黨最盛。
肱糾合鄉裡,斬可孤,其衆乃散。
後避地中山,陷于鮮于修禮。
為定州軍所破,沒于陳。
四子:長颢,與衛可孤戰殁。
次連,與肱俱死。
次洛生,葛榮破鮮于修禮,以為漁陽王,領肱餘衆。
尒朱榮擒葛榮,定河北,随例遷晉陽。
次泰,字黑獺,即周大祖文皇帝也。
榮誅洛生,複欲害泰。
泰自理家冤,辭旨慷慨,榮感而免之。
泰與賀拔嶽有舊,嶽讨元颢,以别将從。
孝武帝圖高歡,以斛斯椿及嶽兄弟為心腹。
嶽長兄允為侍中,勝為荊州刺史。
荊州,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初尒朱天光入洛,使嶽行雍州,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侯莫陳悅行華州事。
華州,見第二節。
普泰中,梁中大通三年(531)。
以嶽為雍州,悅為岐州刺史。
岐州,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天光率衆赴洛,嶽與悅下隴赴雍,禽其弟顯壽,以應高歡。
《周書·文帝紀》:天光東拒齊神武,留弟顯壽鎮長安。
秦州刺史侯莫陳悅,為天光所召,将軍衆東下。
嶽知天光必敗,欲留悅共圖顯壽,而計無所出。
大祖謂嶽曰:“今天光尚迩,悅未有二心,若以此事告之,恐其驚懼。
然悅雖為主将,不能制物。
若先說其衆,必人有留心。
進失尒朱之期,退恐人情變動,乘此說悅,事無不遂。
”嶽大喜。
即令大祖入悅軍說之。
悅遂不行。
乃相率襲長安。
令大祖輕騎為前鋒。
大祖策顯壽怯懦,聞諸軍将至,必當東走,恐其遠遁,乃倍道兼行。
顯壽果已東走。
追至華山,擒之。
此說恐出文飾。
觀悅後附齊神武,此時恐已有叛尒朱氏之心,不待大祖之計也。
華山,後魏郡,今陝西大荔縣。
孝武即位,加嶽關中大行台。
《北史·薛孝通傳》曰:齊神武起兵河朔,尒朱天光自關中讨之,孝通以關中險固,秦、漢舊都,須預謀鎮遏,以為後計。
縱河北失利,猶足據之。
節闵深以為然。
問誰可任者?孝通與賀拔嶽同事天光,又與周文帝有舊,二人并先在關右,因并推薦之。
乃超授嶽關西大行台、雍州牧,周文帝為左丞,孝通為右丞,赍诏書馳驿入關授嶽等,同鎮長安。
後天光敗于韓陵,節闵遂不得入關,為齊神武幽廢。
觀此,知以關中為退據之資,當時事勢實爾,東西魏之分立,非偶然矣。
永熙二年(533),梁中大通五年。
孝武密令嶽圖歡。
嶽自詣北境,安置邊防。
率衆趣平涼西界。
平涼,見第六章第三節。
先是費也頭萬俟受洛幹,鐵勒斛拔彌俄突、纥豆陵伊利等,并擁衆自守,至是皆款附。
秦、南秦、河、渭四州刺史,又會平涼,受嶽節度。
惟靈州刺史曹泥不應召,而通使于歡。
秦州,見第十一章第三節。
南秦州、河州、靈州,即薄骨律鎮,皆見本章第三節。
渭州,見第七節。
《周書·文帝紀》:大祖謂嶽曰:“今費也頭控弦之騎,不下一萬;夏州刺史斛拔彌俄突,勝兵之士,三千餘人;及靈州刺史曹泥;并恃其僻遠,常懷異望。
河西流民纥豆陵伊利等,戶口富實,未奉朝風。
今若移軍近隴,扼其要害,示之以威,服之以德,即可收其士馬,以實吾軍。
西輯氐、羌,北撫沙塞,還軍長安,匡輔魏室,此桓、文舉也。
”此言不知果出周文以否,然實當時西方之形勢也。
夏州,見第三節。
歡乃遣左丞翟嵩使至關中,間嶽及悅。
三年(534),梁中大通六年。
嶽召悅曾于高平。
原州治,見第三節。
将讨曹泥,令悅為前驅。
悅誘嶽入營,令其婿元洪景斬嶽于幕中。
嶽左右奔散。
悅遣人安慰,雲:“我别禀意旨,止在一人,諸君勿怖。
”衆皆畏服,無敢拒遣。
悅心猶豫,不即撫納。
乃還入隴,止水洛城。
見第三節。
其士衆散還平涼。
諸将以都督寇洛年最長,推總兵事。
洛素無雄略,威令不行。
嶽之為關西大行台,以泰為左丞,領府司馬。
及次平涼,表為夏州刺史。
于是大都督趙貴言于衆,共推泰。
《周書·赫連達傳》:少從賀拔嶽征讨,有功,拜都将。
及嶽為侯莫陳悅所害,軍中大擾。
趙貴建議迎大祖。
諸将猶豫未決。
達曰:“宇文夏州昔為左丞,明略過人,一時之傑。
今日之事,非此公不濟。
趙将軍議是也。
達請輕騎告哀,仍迎之。
”諸将或欲南追賀拔勝,或雲東告朝廷。
達又曰:“此皆遠水,不救近火,何足道哉?”貴于是謀遂定,令達馳往。
泰乃率帳下輕騎,馳赴平涼。
賀拔勝使其大都督獨孤信入關,撫嶽餘衆,泰已統嶽兵矣。
孝武帝聞嶽被害,遣武衛将軍元毗宣旨慰勞,追嶽軍還洛陽。
亦敕追侯莫陳悅。
悅不應召。
泰表言:“軍士多是關西之人,不願東下。
乞少停緩,徐事誘導。
”孝武诏泰即統嶽衆。
且曰:“今亦征侯莫陳悅。
若其不來,朕當親自緻罰。
宜體此意,不過淹留。
”泰奉此诏後,表有“臣以大宥既頒,忍抑私憾”之語,則時孝武已赦悅罪。
泰又表乞少停緩。
而與悅書,約同東下。
不則“枕戈坐甲,指日相見”。
悅詐為诏書,與秦州刺史萬俟普撥,《北齊書》本傳:名撥,字普撥。
令與悅為黨援。
普撥疑之,封诏呈泰。
泰表言:“今若召悅,授以内官,臣亦列旆東轅,匪伊朝夕。
若以悅堪為邊捍。
乞處以瓜、涼一藩。
瓜州,見第四節。
涼州,見第三節。
不然,則終緻猜虞,于事無益。
”初原州刺史史歸,為嶽所親任。
河曲之變,反為悅守。
悅遣其黨王伯和、成次安将兵二千人助歸鎮原州。
泰遣都督侯莫陳崇率輕騎一千襲歸,禽之。
并獲次安、伯和等。
表崇行原州事。
萬俟普撥又遣騎二千來從軍。
三月,泰進軍。
四月,出隴。
留兄子導鎮原州。
導,颢之子。
軍出木峽關,在今甘肅固原縣西南。
大雨雪,平地二尺。
泰知悅怯而多猜,乃倍道兼行,出其不意。
悅果疑其左右有異志者。
左右亦不安。
衆遂離貳。
聞大軍且至,退保略陽。
留一萬餘人,據守水洛。
泰至,圍之,城降。
即率輕騎數百趨略陽。
悅召其部将議之。
皆曰:“此鋒不可當。
”勸悅退保上邽。
見第三章第三節。
悅棄城,南據山水之險,設陳候戰。
悅先召南秦州刺史李弼,從《周書》。
《魏書》作李景和。
景和,弼字也。
弼妻,悅之姊也,特為悅所信委。
弼遣人詣泰,密許翻降。
至暮,乃勒所部,使上驢駝。
複绐悅帳下雲:“儀同欲還秦州,汝等何不裝辦?”衆謂為實,以次相驚。
皆散走,趨秦州。
弼先馳據城門,以慰輯之。
遂擁衆以歸泰。
悅由此敗。
案悅之敗,似由衆皆欲走秦州,而悅逆之,故然。
弼果有意叛悅?抑衆已潰散,乃不得已而率之投泰,乃以搖惑軍心為功;尚未可知也。
悅之失,首在不能撫納嶽衆;次則不敢與泰決戰,而欲避入險僻之區,緻逆衆心;其失在于無勇。
若能奮力迎戰,泰之兵力,實亦有限,非不可敵也。
與子弟及麾下數十騎遁走。
泰曰:“悅本與曹泥應接,不過走向靈州。
”乃令導要其前,都督賀拔穎等追其後。
至牽屯山,見第六章第六節。
追及悅,斬之。
《魏書·悅傳》雲:悅部衆離散,猜畏旁人。
不聽左右近己。
與其二弟并兒及謀殺嶽者八九人,棄軍迸走。
數日之中,盤回往來,不知所趣。
左右勸向靈州,而悅不決。
言下隴之後,恐有人所見。
乃于中山令從者悉步,自乘一騾,欲向靈州。
中路,追騎将及望見之,遂缢死野中。
弟、息、部下,悉見擒殺。
惟先謀殺嶽者悅中兵參軍豆盧光走至靈州,後奔晉陽。
案《周書·李賢傳》,大祖令導追悅,以賢為前驅。
轉戰四百餘裡。
至牽屯山,及之。
悅自刭于陳。
賢亦被重創,馬中流矢。
則《魏書》之言,似失其實。
泰入上邽。
令李弼鎮原州,夏州刺史跋也惡蚝鎮南秦州,渭州刺史可朱渾元還鎮渭州,《元傳》在《北齊書》,雲:悅走,元收其衆,入據秦州,為周攻圍苦戰,結盟而罷。
後仍奔高歡。
趙貴行秦州事。
征豳、泾、東秦、岐四州粟以給軍。
豳州,見第三節。
泾州,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周書·劉亮傳》:悅之黨豳州刺史孫定兒據州不下,泾、秦、靈等州,悉與相應,大祖令亮襲斬之,于是諸州皆即歸款。
自關以西,大緻平定。
是歲,正月,高歡西伐費也頭,虜纥豆陵伊利,遷其部于河東。
歡所得于西方者,如是而已。
是時孝武帝志欲與歡決戰,其欲并召泰及侯莫陳悅東下蓋以此?使泰從命而東,不過行間之一将,且其勢未必能與歡敵,在關西則有負嵎之勢,且可自擅于遠,泰固籌之熟矣。
然當時欲與歡抗,自以持重為善,泰之計固未為失也。
秦州既捷,孝武征二千騎鎮東雍州,見第七節。
仍令泰稍引軍而東。
泰乃遣大都督梁禦,率步騎五千,鎮河、渭合口,為圖河東之計。
泰之讨侯莫陳悅也,悅使請援于高歡。
歡使其都督韓軌,将兵一萬據蒲坂。
雍州刺史賈顯度送船與軌,請軌兵入關。
泰因梁禦之東,乃逼召顯度赴軍。
禦遂入雍州。
孝武進泰關西大都督。
于是以寇洛為泾州刺史,李弼為秦州刺史,前略陽守張獻為南岐州刺史。
南岐州,《魏書·地形志》不言治所。
錢大昕曰:以《隋志》考之,當治固道郡之梁泉縣。
按梁泉,後魏縣,今陝西鳳縣。
南岐州刺史盧待伯拒代,遣輕騎襲禽之。
待伯自殺。
時斛斯椿為侍中,密勸孝武帝置内都督、部曲。
又增武直人數百;直已下,員别數百;皆選天下輕剽以充之。
又說帝數出遊幸,号令部曲。
别為行陳,椿自約勒,指揮其間。
軍謀、朝政,一決于椿。
尒朱榮之敗,汝南王悅在梁,椿歸之;後又歸尒朱兆;兆敗,與賈顯智等覆尒朱氏;及是又圖高歡;一似其人反覆無常者。
史于椿尤多貶辭。
然原其心而論之,椿實忠于魏朝,亦未嘗不睠睠于尒朱氏,觀其力謀和解兆與世隆、度律等可知。
尒朱氏既不可輔,愛其身以有為,而不忍輕于一擲,此亦厚自期許者宜然,不能以硁硁小節責之也。
賀拔勝始降尒朱仲遠,又降高歡,又與武帝圖歡,迹亦與椿相似,亦當以此觀之。
尒朱榮之死,勝與田怡等奔赴榮第。
時宮殿之門,未加嚴防,怡等議即攻門。
勝止之曰:“天子既行大事,必當更有奇謀,吾衆旅不多,何輕爾?”怡乃止。
乃世隆夜走,勝随至河橋,以為臣無仇君之義,遂勒所部還都。
于輕重之際,尤有權衡,非徒激于意氣者比。
要之椿與勝,以古義衡之.俱可謂有君子之風也。
151初後廢帝之立也,以高乾為侍中,又拜司空。
時乾遭喪,未得終制。
及孝武立,乃表請解職,行三年之禮。
诏聽解侍中。
既去内侍,朝廷罕所關知,居常怏怏。
帝望乾為己用。
華林園宴罷,獨留乾。
謂曰:“司空奕世忠良,今日複建殊效。
相與雖則君臣,實亦義同兄弟。
宜立盟約,以敦情契。
”殷勤逼之。
乾不謂帝便有異圖,遂不固辭,亦不啟高歡。
及帝置部曲,乾乃啟歡。
歡召乾詣并州,面論時事。
啟乾複為侍中。
屢啟,诏書竟不施行。
乾知變難将起,求為徐州。
将發,帝知乾漏洩前事,乃诏歡雲:“曾與乾邕,乾字。
私有盟約,今複反覆兩端。
”歡便取乾前後啟論時事者,遣使封送帝。
帝遂賜乾死。
乾弟慎、昂皆奔歡。
封隆之、孫騰為侍中,皆逃歸鄉裡。
歡召隆之至晉陽。
騰亦奔晉陽。
婁昭,歡妻弟也,亦辭疾歸晉陽。
于是孝武與歡之相圖,如箭在弦上矣。
帝以斛斯椿兼領軍。
分置督将及河南關西諸刺史。
華山王鹫在徐州,歡使邸珍奪其管籥。
建州刺史韓賢,建州,見第七節。
濟州刺史蔡儁濟州,治碻磝,見第六章第五節。
皆歡黨,帝省建州以去賢,而以賈顯智為濟州。
儁拒之。
五月,帝下诏雲将南伐。
發河南諸州兵。
增宿衛守河橋。
六月,帝密诏歡:言“宇文黑獺,事資經略,故假稱南伐”。
歡謀遷帝于邺。
遣騎三千鎮建興。
益河東及濟州兵。
于白溝虜船,不聽向洛。
白溝,在今河南陽武、封丘二縣間。
諸州和籴粟,運入邺城。
于是孝武下诏罪狀歡,歡亦宣告誅斛斯椿,而兵事作。
歡以高昂為前鋒。
武帝征兵關右。
召賀拔勝赴行在所。
遣大行台長孫稚、大都督颍川王斌之安樂王鑒弟。
共鎮虎牢。
汝陽王暹鎮石濟。
見第八章第七節。
行台長孫子彥稚子。
帥前弘農大守元洪略鎮陝。
見第六章第一節。
賈顯智率豫州刺史斛斯元壽椿弟。
伐蔡儁。
歡使窦泰與莫多婁貸文逆顯智,韓賢逆暹。
元壽軍降。
泰、貸文與顯智遇于長壽津。
在今河南滑縣東北。
顯智陰約降,引軍退。
軍司元玄菟覺之,馳還請益師。
孝武遣大都督侯幾紹赴之。
戰于滑台東,顯智以軍降,紹死之。
七月,孝武躬率大衆屯河橋。
歡至河北十餘裡,再遣口申誠款。
孝武不報。
歡乃引軍渡河。
孝武問計于群臣。
或雲南依賀拔勝,或雲西就關中,或雲守洛口死戰。
帝未決,而元斌之與斛斯椿争權,棄椿徑還,绐帝曰。
“歡兵至矣。
”乃決西行。
《周書·王思政傳》曰:齊神武潛有異圖,帝以思政可任大事,拜中軍大将軍大都督,總宿衛兵。
思政乃言于帝曰:“高歡之心,行路所共知矣。
洛陽四面受敵,非用武之地。
關中有崤、函之固,一人可禦萬夫。
且士馬精強,糧儲委積。
進可以讨除逆命,退可以保據關、河。
宇文夏州,糾合同盟,願立功效。
若聞車駕西幸,必當奔走奉迎。
藉天府之資,因已成之業;一二年間,習戰陳,勸耕桑,修舊京;何慮不克?”帝深然之。
《北史·裴俠傳》:孝莊授俠東郡太守。
及孝武與齊神武有隙,征兵,俠率所部赴洛陽。
王思政謂曰:“當今權臣擅命,王室、日卑,若何?”俠曰:“宇文泰為三軍所推,居百二之地,所謂己操戈矛,甯肯授人以柄?雖欲撫之,恐是據于蒺藜也。
”思政曰:“奈何?”俠曰:“圖歡有立至之憂,西巡有将來之慮,且至關右,日慎一日,徐思其宜耳。
”思政然之。
《周書·柳慶傳》雲:魏孝武将西遷,除慶散騎侍郎,馳傳入關。
慶至高平,見大祖,共論時事。
大祖即請奉迎輿駕,仍命慶先還複命。
時賀拔勝在荊州。
帝屏左右謂慶曰:“高歡已屯河北,關中兵既未至,朕欲往荊州,卿意何如?”慶對曰:“荊州地非要害,衆又寡弱,外迫梁境,内拒歡黨,危亡是懼,甯足以固鴻基?”帝深納之。
合此三者觀之,具見當日西行實非良圖,然舍此又無他策。
《北史·斛斯椿傳》雲:帝以椿為前驅大都督。
椿因奏請率精騎二千,夜渡河掩其勞弊。
帝始然之。
黃門侍郎楊寬曰:“高歡以臣伐君,何所不至?今假兵于人,恐生他變。
今度河,萬一有功,是滅一高歡,生一高歡矣。
”帝遂敕椿停行。
椿歎曰:“頃熒惑入南鬥。
今上信左右間搆,不用吾計,豈天道乎?”此非實錄。
孝武與椿,相信有素,何至臨時,更生疑忌?椿即掩擊克捷,亦豈能遽為高歡?《周書·文帝紀》雲:齊神武稍逼京邑,魏帝親總六軍,屯于河橋,令左衛元斌之、領軍斛斯椿鎮武牢,遣使告大祖。
大祖謂左右曰:“高歡數日行八九百裡,曉兵者所忌,正須乘便擊之,而主上以萬乘之重,不能決戰,方緣津據守。
且長河萬裡,捍禦為難,若一處得度,大事去矣。
”此乃附會之談。
決戰須視兵力,豈能藉萬乘之空名徼幸?蕩陰之役,晉惠帝獨非萬乘乎?戰而不捷,則并關西亦不可得至矣。
孝武當日,前驅之師,無不迎降、奔北者,人心士氣,亦既可知,豈能徼幸于一捷?決戰尚不可恃,況以二千騎掩襲?即獲小勝,又何裨于大局邪?《北史·魏宗室傳》:常山王遵之曾孫毗,武帝少親之。
及即位,出必陪乘,入于卧内。
帝與齊神武有隙,議者各有異同,惟毗數人,以關中帝王桑梓,殷勤叩頭請西入。
策功論賞,與領軍斛斯椿等十三人為首。
然則勸入關者,椿固十三之一也。
事勢所限,雖有善者,亦如之何哉?以為由于元斌之之一言,則愈疏矣。
孝武帝之征兵于西也,宇文泰令前秦州刺史駱超,率精騎一千赴洛,而傳檄方鎮,罪狀高歡。
七月,泰發自高平。
前軍至于弘農,見第二章第二節。
歡稍逼京邑,泰又以趙貴為别道行台,自蒲坂濟,趨并州;遣大都督李賢将輕騎一千赴洛。
是月,孝武帝自洛陽率輕騎入關。
高歡入洛陽,以清河王亶為大司馬,居尚書下舍,承制決事。
亶,孝文子清河文獻王怿之子。
歡歸至弘農。
初北地三原人毛鴻賓,北地,見第二章第二節。
三原,見第五章第六節。
世為豪右。
與兄遐,共起兵以拒蕭寶夤。
明帝改北地郡為北雍州,以鴻賓為刺史;改三原縣為建中郡;以旌其兄弟。
孝武與高歡隙,令鴻賓鎮潼關,為西道之寄。
九月,歡攻潼關,克之,執鴻賓。
至并州,以憂恚卒。
命長史薛瑜守之。
此從《北齊書》。
《周書·大祖紀》作薛瑾,《北史》同。
大都督庫狄溫守封陵。
見第八章第七節。
于蒲津西岸築城,以守華州,以薛紹宗為刺史。
使高昂行豫州事。
還至洛陽,立清河世子善見,亶之世子。
是為孝靜帝。
時年十一。
魏于是分為東西。
歡以孝武既西,恐逼崤、陝;洛陽複在河外,接連梁境;北向晉陽,形勢不能相接;乃議遷邺。
诏下三日便發。
四十萬戶,狼狽就道。
歡留洛陽部分畢,乃還晉陽。
自是軍國政務,皆歸相府已。
孝武帝至關中,閏十二月,見弑,立南陽王寶炬,見第七節。
是為西魏文帝。
賀拔勝至廣州,治魯陽,今河南魯山縣。
猶豫未進,武帝已入關。
勝還軍南陽,令長史元穎行州事,自率所部,将赴關中。
進至淅陽,今河南淅川縣。
聞高歡已平潼關,乃還荊州。
州人鄧誕,執元穎,引歡軍。
時歡已遣行台侯景、大都督高昂赴之。
勝戰敗,奔梁。
在南三年,乃還長安。
其兄允,為歡所殺。
樊子鹄據兖州不服歡。
南青州刺史大野拔率衆就之。
南青州,今山東沂水縣。
歡遣婁昭等攻之。
大野拔斬子鹄以降。
侯淵之平韓樓,為平州刺史,鎮範陽。
見第一節。
尒朱榮死,大守盧文偉,誘淵出獵。
閉門拒之。
淵帥部曲,屯于郡南,為榮舉哀,勒兵南向。
莊帝使東萊王貴平為大使,慰勞燕、薊,淵乃詐降,執貴平自随。
元晔立授淵定州刺史。
後随尒朱兆拒高歡于廣阿。
兆敗,淵從歡,破尒朱氏于韓陵。
永熙初,除齊州刺史。
齊州見第三節。
孝武末,淵與樊子鹄及青州刺史東萊王貴平相連結,又遣使通誠于高歡。
及孝武入關,複還顧望。
清河王亶承制,以汝陽王暹為青州刺史。
淵不時迎納。
城人劉桃符等,潛引暹入據西城。
淵争門不克,率騎出奔。
會承制以淵行青州事,淵乃複還。
貴平自以斛斯椿黨,不受代。
淵率輕騎夜趣青州。
城人執貴平出降。
淵自惟反覆,慮不獲安,遂斬貴平,傳首于邺,明不同于斛斯椿。
及樊子鹄平,诏以封延之為青州刺史。
淵既不獲州任,情又恐懼,遂劫光州庫兵反。
光州,見第三節。
其部下督帥叛拒之。
淵奔梁。
達南青州境,為賣漿者所殺,傳首于邺。
第十節 東西魏争戰 東西魏分立後,高歡、宇文泰,劇戰凡十餘年,各不逞志,于是東西分立之局定;而高歡死後,侯景背叛,禍轉中于梁矣。
高歡還軍之後,宇文泰進攻薛瑜,虜其卒七千。
梁武帝大同元年(535),西魏文帝大統元年,東魏孝靜帝天平二年(535)也。
正月,西魏渭州刺史可朱渾道元率所部降于東魏。
東魏将司馬子如攻潼關。
宇文泰軍于霸上。
見第五章第六節。
子如回軍,自蒲津攻華州。
刺史王罴擊走之。
二年(536),西魏大統二年,東魏天平三年。
正月,高歡襲夏州,禽其刺史斛拔彌俄突,留将張瓊、許和守之,遷其部落五千戶以歸。
靈州刺史曹泥,與其女夫涼州刺史劉豐請内屬于東魏。
宇文泰遣兵圍之,水灌其城,不沒者四尺。
高歡命阿至羅虜繞出西魏軍後,西魏軍乃還。
歡迎泥、豐,拔其戶五千以歸。
二月,歡又令阿至羅逼秦州,自以衆應之。
三月,其刺史萬俟普撥亦歸于東魏。
宇文泰勒輕騎追之,不及。
此時關中形勢,已頗完固,非挑誘一二叛人,所能傾覆矣。
是歲,十二月,高歡自晉陽西伐,次于蒲津。
使高昂趨上洛,見第三章第五節。
窦泰入潼關。
三年(537),西魏大統三年,東魏天平四年。
宇文泰軍于廣陽,縣名,在今陝西大荔縣境。
召諸将曰:“賊今犄吾三面,又造橋于河,示欲必渡,是欲綴吾軍,使窦泰得西入耳。
歡起兵以來,泰每為先驅,其下多銳卒,屢勝而驕。
今出其不意襲之,必克。
克泰,則歡不戰而自走矣。
”諸将鹹曰:“賊在近,舍而遠襲,事若蹉跌,悔無及也。
”泰曰:“歡前再襲潼關,吾軍不過霸上;今者大來,亦未出郊,賊顧謂但自守耳。
又狃于得志,有輕我之心。
乘此擊之,何往不克?賊雖造橋,不能徑渡。
此五日中,吾取窦泰必矣。
”《周書·達奚武》、《蘇綽傳》,均謂泰此策惟武及綽同之,《宇文深傳》又謂大祖将襲泰,諸将鹹難之,大祖乃隐其事,陽若未有謀者,而獨問策于深,深勸其襲泰,恐未必可信。
于是率騎六千還長安,聲言欲保隴右,而潛出軍。
窦泰卒聞軍至,惶懼,依山而陳。
未及成列,泰縱兵擊破之。
盡俘其衆萬餘人。
斬泰,傳首長安。
《北齊書》雲:泰自殺。
高昂陷洛州,執刺史泉企。
聞泰殁,棄城走。
高歡亦撤橋而退。
企子元禮歸複洛州。
是為東魏西征一小挫。
是歲,六月,宇文泰遣于謹取楊氏壁。
胡三省曰:蓋華陰諸楊遇亂築壁以自守者。
華陰,見第三章第三節。
七月,征兵會鹹陽。
今陝西鹹陽縣。
八月,率李弼等十二将東伐。
取弘農。
高歡率衆十萬出壺口,山名,在今山西臨汾縣西南。
趨蒲坂。
又遣高昂以三萬人出河南。
是歲,關中饑。
泰既平弘農,因館谷五十餘日。
時戰士不滿萬人。
聞歡将渡,乃引軍入關。
歡遂渡河,逼華州。
刺史王罴嚴守。
乃涉洛,軍于許原西。
許原,在洛南。
泰據渭南,征諸州兵皆未會。
乃召諸将謂之曰:“高歡越山渡河,遠來至此,吾欲擊之,何如?”諸将鹹以衆寡不敵,請待歡更西,以觀其勢。
泰曰:“歡若得至鹹陽,人情轉擾。
今及其新至,便可擊之。
”即造浮橋于渭。
令軍人赍三日糧,輕騎渡渭。
辎重自渭南夾渭而西。
十月,至沙苑。
在今陝西大荔縣南。
距歡軍六十餘裡。
歡聞泰至,引軍來會。
李弼曰:“彼衆我寡,不可平地置陳。
此東十裡有渭曲,可先據以待之。
”遂進軍。
至渭曲,背水東西為陳。
命将士皆偃戈于葭蘆中,聞鼓聲而起。
歡軍至,大破之。
歡夜遁。
追至河上,複大克獲。
虜其卒七萬。
留其甲士二萬,餘悉縱歸。
收其辎重、兵甲。
《北齊書·神武紀》雲:棄器甲十有八萬。
還軍渭南,所征諸州兵始至。
乃于戰所準當時兵士,人種樹一株,以旌武功。
案此役,東魏之兵力,遠優于西魏;且已得渡河;當時西魏形勢,實極危迫,縱不至舉隴以東而棄之,然長安不守,則意中事。
何者?東魏兵數既多,無論屯聚或分道而進,其勢皆不易遏止也。
長安若陷,所征之兵能集與否?集而能整與否?俱不可知;即曰能之,東魏遂不能久據關中,複收衆而返,而西魏之受創已深矣。
故曰:此役為西魏一大危機也。
然東魏遂一蹶不振者,實失之恃衆而寡慮。
《北齊書·斛律羌舉傳》曰:從高祖西讨。
大軍濟河,集諸将議進趣之計。
羌舉曰:“黑獺聚兇,強弱可知。
若欲固守,無糧援可恃。
今揣其情,已同困獸。
若不與戰,徑趣鹹陽,鹹陽虛空,可不戰而克,拔其根本,彼無所歸,則黑獺之首,懸于軍門矣。
”諸将議有異同,遂戰于渭曲,大軍敗績。
又《薛琡傳》雲:高祖大舉西伐,将度蒲津,琡谏曰:“西賊連年饑馑,無食可啖,故冒死來入陝州,欲取倉粟。
今高司徒已圍陝城,粟不得出。
但置兵諸道,勿與野戰,比及來年麥秋,人民盡應餓死。
寶炬、黑獺,自然歸降。
願王無渡河也。
”侯景亦曰:“今者之舉,兵衆極大,萬一不捷,卒難收斂。
不如分為二軍,相繼而進。
前軍若勝,後軍合力;前軍若敗,後軍乘之。
”高祖皆不納,遂有沙苑之敗。
夫如薛琡之說,則失之輕進;如羌舉之說,則失之輕戰;如侯景之說,則又失之于臨戰之時;一人三失,其敗宜矣。
自經此挫,東魏遂不複能渡河、入關矣。
然西魏欲圖進取,力亦不足,此東西所以遂成相持之局也。
宇文泰既捷于沙苑,遣左仆射馮翊王元季海為行台,與開府獨孤信,率步騎二萬向洛陽。
洛州刺史李顯趨荊州。
賀拔勝、李弼渡河圍蒲坂。
牙門将高子信開門納勝軍,事亦見《周書·薛善傳》。
東魏将薛崇禮棄城走。
勝等追獲之。
泰遂進軍蒲坂,略定汾、绛。
于是許和殺張瓊,以夏州降。
初泰自弘農入關,高昂圍弘農,聞軍敗,退守洛陽。
獨孤信至新安,見第二章第三節。
昂複走渡河,信遂入洛陽。
東魏颍州長史賀若統,颍州,治長社,見第七章第六節。
賀若統,從《周書·本紀》。
《北齊書·堯雄傳》作賀若徽。
《周書·宇文貴傳》亦作統,而雲刺史。
與密縣人張儉,密縣,見第三章第五節。
《北史·本紀》雲:儉荥陽人。
執刺史田迅,舉城降。
西魏都督梁回入據之。
荥陽鄭榮業、鄭偉等攻梁州,見第十二章第三節。
擒其刺史鹿永吉;清河崔彥穆、檀深攻荥陽,擒其郡守蘇定;皆附西魏。
東魏将堯雄、趙育、是雲寶《北齊書·堯雄傳》作是育寶。
《北史》作是寶。
《梁書·陳慶之傳》作元雲寶,一本作是元寶。
《周書·文帝紀》作是雲寶。
《通鑒》同。
案《魏書·官氏志》有是雲氏,後改是氏。
出颍川,治颍陰,今河南許昌縣。
欲複降地。
泰遣宇文貴、梁遷等逆擊,大破之。
趙育降。
東魏複遣将任祥,率河南兵與堯雄合。
西魏将怡峰,複與貴、遷等擊破之。
又遣韋孝寬取豫州。
《北齊書·堯雄傳》:雄都督郭丞伯、程多寶等舉豫州降敵,執刺史馮邕。
是雲寶殺其陽州刺史邢椿,以州降。
陽州,治宜陽,見第三章第三節。
四年(538),西魏大統四年,東魏元象元年。
東魏賀拔仁攻南汾州,今山西吉縣。
拔之。
任祥、堯雄與侯景、高昂、萬俟受洛取颍州,梁回等遁走。
二月,堯雄又取陽州。
七月,侯景、高昂圍獨孤信于金墉。
西魏文帝與宇文泰來救。
東魏使庫狄幹率諸将先驅,高歡總衆繼進。
八月,宇文泰至榖城,漢榖成縣,後漢曰榖城,晉省,在洛陽西北。
莫多婁貸文、可朱渾元來逆。
臨陳斬貸文。
元單騎遁免,悉虜其衆。
送弘農。
遂進軍瀍東。
是夕,景等解圍夜去。
及旦,泰率輕騎追之,至于河橋。
景等北據河橋,南屬邙山為陳。
戰,東魏将高昂、李猛、宋顯等皆死,而西魏右軍獨孤信、李遠,左軍趙貴、怡峰并不利,皆棄其卒先歸。
後軍李虎、念賢遇信等,亦與俱還。
由是班師。
洛陽亦失守。
留長孫子彥守金墉,高歡渡河,亦棄城。
西魏軍至弘農,守将皆已西走,所虜降卒在弘農者,因相與閉門拒守。
進攻,拔之,誅其魁首數百人。
關中留守兵少,而前後所虜東魏士卒,皆散在民間,乃謀為亂。
李虎等至長安,計無所出,乃與公卿輔魏大子欽出次渭北。
沙苑所俘軍人趙青雀、雍州民于伏德等遂反。
青雀據長安子城。
伏德保鹹陽,與大守慕容思慶各收降卒,以拒還師。
長安大城民皆相率拒青雀,每日接戰。
華州刺史宇文導襲鹹陽,斬思慶,擒伏德。
南渡渭,與泰會。
攻青雀,破之。
關中乃定。
此數年中,西魏經營東方,不為不力;兵鋒亦甚銳利;然終至挫衄,關中且幾緻大亂者,失之力小而任重也。
觀于此,而知西魏之隻足自保,不能進取矣。
是歲,十一月,侯景攻陷廣州。
見第九節。
十二月,是雲寶襲洛陽,東魏将王元軌棄城走。
趙剛襲廣州,拔之。
自襄廣以西城、鎮,複為西魏。
襄州,今河南葉縣。
六年(540),西魏大統六年,東魏興和二年。
侯景出三鴉,在今河南南召縣北,接魯山縣界。
将侵荊州。
宇文泰遣李弼、獨孤信各率騎五千出武關,景乃退還。
蓋東魏兵力,重于河北,故在河南,尚不能與西魏争也。
初河橋戰後,王思政鎮弘農,以玉壁險要,請築城移鎮之。
在今山西稷山縣西南。
八年(542),西魏大統八年,東魏興和四年。
十月,高歡出兵圍之。
不能克。
大寒,士卒多死,乃還。
是為東魏出河北又一挫衄。
九年(543),西魏大統九年,東魏武定元年。
二月,東魏北豫州刺史高慎,與吏部郎中崔暹有隙,暹時被高歡子澄委任,慎恐其構己,每不自安。
東魏又遣鎮城奚壽興典兵事,慎但知民務而已。
遂執壽興,以虎牢歸西魏。
據《周書·李棠傳》。
宇文泰以慎所據遼遠,難為應接。
諸将亦皆憚行。
惟李遠曰:“北豫遠在賊境,高歡又屯兵河陽,見第十一章第二節。
常理實難救援。
但兵務神速,事貴合機,古人有言:不入虎穴,安得虎子?若以奇兵,出其不意,事或可濟。
脫有利鈍,故是兵家之常。
如其顧望不行,便無克定之日。
”泰喜曰:“李萬歲所言,萬歲,遠字。
差強人意。
”乃授遠行台尚書,前驅東出。
泰率大兵繼進。
遠乃潛師而往,拔慎以歸。
泰圍斛律金于河陽。
三月,高歡至河北。
泰還軍瀍上。
歡渡河,據邙山為陳。
泰夜登山,未明擊之。
中軍右軍皆捷,而左軍趙貴不利,遂敗退。
歡追至陝,西魏使達奚武禦之。
《北齊書·封子繪傳》曰:高祖總命群僚,議其進止。
子繪言曰:“賊帥才非人雄,偷竊名号。
遂敢驅率亡叛,送死伊、瀍,天道禍淫,一朝瓦解。
雖僅以身免,而魂膽俱喪。
混一車書,正在今日。
天與不取,反得其咎。
伏願大王不以為疑。
”高祖深然之,但以時既盛暑,方為後圖,遂命班師。
《陳元康傳》曰:大會諸将,議進退之策。
鹹以為野無青草,人馬疲瘦,不可遠追。
元康曰:“兩雄交戰,歲月已久。
今得大捷,便是天授。
時不可失,必須乘勝追之。
”高祖曰:“若遇伏兵,孤何以濟?”元康曰:“王前涉沙苑還軍,彼尚無伏,今奔敗若此,何能遠謀?”高祖竟不從。
及疾笃,謂世宗曰:“邙山之戰,不用元康之言,方诒汝患,以此為恨,死不瞑目。
”此非實錄。
沙苑尚緻喪敗,況此時尚未入關,人馬疲瘦,又迫盛暑邪?然西魏東略之不易得志,則觀于是役而彌可見矣。
歡使劉豐生追奔,拓地至弘農而還。
北豫、洛皆複入東魏。
中大同元年(546),西魏大統十二年,東魏武定四年。
春,西魏涼州刺史宇文仲和反。
瓜州民張保,害刺史成慶以州應仲和。
涼州,見第三節。
瓜州,見第四節。
宇文泰遣獨孤信讨之。
五月,禽仲和。
遷其民六千餘家于長安。
瓜州都督令孤延起兵,禽張保。
瓜州亦平。
此為西魏之小釁,東魏自不能乘機也。
邙山之敗,宇文泰命王思政鎮弘農,命舉代己者。
思政進所部都督韋孝寬。
是歲,九月,高歡自邺西伐,圍玉壁。
孝寬拒守六旬,不能下。
會歡有疾,燒營而退。
明年,正月朔,歡死,其後嗣不複能為吞并之計,西魏力亦不足,東西戰争之勢殺矣。
”此說不知嶽當日果有是言,抑系後來附會?然使當日,天光不盡衆東出,則必可以後亡,當時事勢,神武欲進取關中,固不易也。
後令斛斯椿苦要之,曰:“非王無以克定,豈可坐視宗家之滅也?”天光不得已,東下。
《北史·椿傳》:椿謂賀拔勝曰:“天下皆怨毒尒朱,吾等附之,亡無日矣。
不如圖之。
”勝曰:“天光與兆,各據一方,俱禽為難。
”椿曰:“易緻耳。
”乃說世隆追天光等赴洛讨齊神武。
此非實錄。
在尒朱、高二氏之間,椿與勝皆忠于尒朱氏者也。
于是兆與天光、度律,更自信約。
閏三月,天光自長安,兆自并州,度律自洛陽,仲遠自東郡,同會于邺。
衆号二十萬。
神武馬不滿二千,步兵不至三萬,乃于韓陵為圓陳,連牛驢以塞歸道,四面赴擊,大敗之。
韓陵,山名,在今河南安陽縣東北。
《北齊書·高昂傳》雲:韓陵之戰,高祖不利,軍小卻,兆等方乘之,高嶽、韓匈奴等以五百騎沖其前,斛律敦收散卒蹑其後。
昂與蔡儁以千騎自栗園出,橫擊兆軍,兆衆由是大敗。
是日無昂等,高祖幾殆。
《北史·賀拔勝傳》雲:韓陵之役,尒朱兆率鐵騎陷陳,出齊神武後,将乘其背而擊之。
度律惡兆之骁悍,懼其陵己,勒兵不進。
勝以其攜貳,遂以麾下降齊神武。
度律軍以此免退,遂大敗。
案此役勝負,固在幾微之間,然尒朱氏積失人心,而又自相乖離,欲求幸勝,實不易也。
于是兆趨并州,仲遠奔東郡。
天光、度律,将赴洛陽,斛斯椿與都督賈顯智倍道先還。
四月朔,椿等據河橋。
世隆請出收兵,前廢帝不許。
此據《魏書》。
《北史》則雲:彥伯欲領兵屯河橋,世隆不從。
世隆令其外兵參軍陽叔淵單騎馳赴北中,見上節。
簡閱敗衆,以次納之。
斛斯椿詭說叔淵曰:“天光部下,皆是西人,聞其欲掠京邑,遷都長安,宜先内我,以為其備。
”叔淵信而納之。
椿既至橋,盡殺世隆黨附。
度律欲攻之,會大雨,士馬疲頓,弓矢不能施用,遂西走。
于灅波津為人擒執。
灅波津,在河橋西。
天光亦被執。
囚送于齊神武。
神武攻尒朱兆時,緻之洛陽,斬之。
斛斯椿令行台長孫稚詣阙奏狀,别使賈顯智、張勸率騎掩執世隆與其兄彥伯,俱斬之。
叱列延慶時為定州刺史,亦在軍中,與仲遠走渡石濟。
見第七節。
仲遠奔梁。
延慶北降齊神武。
後為孝武帝中軍大都督。
神武入洛,殺之。
青州刺史尒朱弼,亦欲奔梁為其部下所殺。
神武至河陽,見第十一章第二節。
使魏蘭根觀察前廢帝。
蘭根,莊帝末為定州,為侯淵所敗,走依高乾。
乾以蘭根宿望,深禮遇之。
大仆卿綦儁主仍前廢帝,而蘭根與高乾及黃門侍郎崔恢固主廢之。
時梁武帝複遣兵送汝南王悅,置之境上,乃遣使迎之。
既至,清狂如故,乃舍之,是歲十二月,悅被殺。
而立平陽王修。
修,廣平文穆王懷子,孝文帝孫也。
是為孝武帝,《魏書》謂之出帝。
神武還邺。
七月,神武入自滏口,大都督庫狄幹入自井陉,讨尒朱兆。
兆大掠晉陽,北走秀容。
并州平。
神武以晉陽四塞,乃建大丞相府而定居焉。
兆既至秀容,分兵守險,出入寇抄。
神武揚聲讨之,師出而止者數四。
兆意怠。
神武揣其歲首當宴會,遣窦泰以精騎馳之,一日一夜行三百裡,而自以大軍繼之。
明年,孝武帝永熙二年(533),梁中大通五年。
正月,泰奄至兆庭。
軍人因宴休堕,忽見泰軍,驚走。
追破之于赤洪嶺。
胡三省曰:杜佑曰:石州離石縣有赤洪水,即離石水,赤洪其别名也,高歡破尒朱兆于赤洪嶺,蓋近此。
案離石,今山西離石縣。
兆自缢。
兆弟智虎,前廢帝以為肆州刺史,與兆俱走。
神武禽之于岢岚南山。
岢岚,後魏縣,在今山西岚縣北。
赦之。
後死于晉陽。
尒朱榮子菩提,與榮俱死。
叉羅、文殊皆早卒。
文暢,姊為魏孝莊帝後,神武納之,待其家甚厚。
文暢及弟文略皆素侈。
文暢與丞相司馬任胄,主簿李世林,都督鄭仲禮、房子遠等相狎,謀害神武,事捷共奉文暢。
謀洩,以姊寵,止坐文暢一房。
任胄,延敬子。
延敬初從葛榮,榮敗,降。
随神武起兵。
後為魏尚書左仆射,斛斯椿釁發,棄家北走。
胄少在神武左右。
興和末,神武攻玉壁,還,以晉州西南重要,留西河公嶽為行台鎮守,以胄隸之。
胄飲酒遊縱,不勤防守。
神武責之。
胄懼,遂潛遣使送款于周。
為人糾列。
窮治未得其實。
神武特免之。
謂胄曰:“我推誠于物,謂卿必無此理。
且黑獺降人,首尾相繼,卿之虛實,于後何患不知。
”胄内不自安,乃謀害神武。
事發,及子弟并誅。
時武定三年(545)也。
文暢時年十八。
靜帝使人往晉陽,欲拉殺文略,神武特奏免之。
遺令恕文略十死。
恃此益橫。
後為齊文宣所殺。
尒朱氏自榮入中國,至兆之死,凡六年。
席有為之資,值可為之時,而其運祚短促至此,誠蠻夷不知中國情形,徒肆暴戾者之殷鑒也。
第九節 魏分東西 高歡雖滅尒朱氏,然時北方諸族,不為歡下者尚多,如斛斯椿,如賀拔氏兄弟,皆其佼佼者也。
而宇文氏遭遇時會,遂獲創立基業,與歡對峙。
後周之先,為匈奴之裔君臨鮮卑部落者,已見第三章第八節。
侯豆歸子陵,仕燕。
魏道武攻中山,陵從慕容寶禦之,寶敗,歸魏。
天興中,随例遷武川。
陵生系。
系生韬。
韬生肱。
破六汗拔陵作亂,其僞署王衛可孤,徒黨最盛。
肱糾合鄉裡,斬可孤,其衆乃散。
後避地中山,陷于鮮于修禮。
為定州軍所破,沒于陳。
四子:長颢,與衛可孤戰殁。
次連,與肱俱死。
次洛生,葛榮破鮮于修禮,以為漁陽王,領肱餘衆。
尒朱榮擒葛榮,定河北,随例遷晉陽。
次泰,字黑獺,即周大祖文皇帝也。
榮誅洛生,複欲害泰。
泰自理家冤,辭旨慷慨,榮感而免之。
泰與賀拔嶽有舊,嶽讨元颢,以别将從。
孝武帝圖高歡,以斛斯椿及嶽兄弟為心腹。
嶽長兄允為侍中,勝為荊州刺史。
荊州,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初尒朱天光入洛,使嶽行雍州,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侯莫陳悅行華州事。
華州,見第二節。
普泰中,梁中大通三年(531)。
以嶽為雍州,悅為岐州刺史。
岐州,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天光率衆赴洛,嶽與悅下隴赴雍,禽其弟顯壽,以應高歡。
《周書·文帝紀》:天光東拒齊神武,留弟顯壽鎮長安。
秦州刺史侯莫陳悅,為天光所召,将軍衆東下。
嶽知天光必敗,欲留悅共圖顯壽,而計無所出。
大祖謂嶽曰:“今天光尚迩,悅未有二心,若以此事告之,恐其驚懼。
然悅雖為主将,不能制物。
若先說其衆,必人有留心。
進失尒朱之期,退恐人情變動,乘此說悅,事無不遂。
”嶽大喜。
即令大祖入悅軍說之。
悅遂不行。
乃相率襲長安。
令大祖輕騎為前鋒。
大祖策顯壽怯懦,聞諸軍将至,必當東走,恐其遠遁,乃倍道兼行。
顯壽果已東走。
追至華山,擒之。
此說恐出文飾。
觀悅後附齊神武,此時恐已有叛尒朱氏之心,不待大祖之計也。
華山,後魏郡,今陝西大荔縣。
孝武即位,加嶽關中大行台。
《北史·薛孝通傳》曰:齊神武起兵河朔,尒朱天光自關中讨之,孝通以關中險固,秦、漢舊都,須預謀鎮遏,以為後計。
縱河北失利,猶足據之。
節闵深以為然。
問誰可任者?孝通與賀拔嶽同事天光,又與周文帝有舊,二人并先在關右,因并推薦之。
乃超授嶽關西大行台、雍州牧,周文帝為左丞,孝通為右丞,赍诏書馳驿入關授嶽等,同鎮長安。
後天光敗于韓陵,節闵遂不得入關,為齊神武幽廢。
觀此,知以關中為退據之資,當時事勢實爾,東西魏之分立,非偶然矣。
永熙二年(533),梁中大通五年。
孝武密令嶽圖歡。
嶽自詣北境,安置邊防。
率衆趣平涼西界。
平涼,見第六章第三節。
先是費也頭萬俟受洛幹,鐵勒斛拔彌俄突、纥豆陵伊利等,并擁衆自守,至是皆款附。
秦、南秦、河、渭四州刺史,又會平涼,受嶽節度。
惟靈州刺史曹泥不應召,而通使于歡。
秦州,見第十一章第三節。
南秦州、河州、靈州,即薄骨律鎮,皆見本章第三節。
渭州,見第七節。
《周書·文帝紀》:大祖謂嶽曰:“今費也頭控弦之騎,不下一萬;夏州刺史斛拔彌俄突,勝兵之士,三千餘人;及靈州刺史曹泥;并恃其僻遠,常懷異望。
河西流民纥豆陵伊利等,戶口富實,未奉朝風。
今若移軍近隴,扼其要害,示之以威,服之以德,即可收其士馬,以實吾軍。
西輯氐、羌,北撫沙塞,還軍長安,匡輔魏室,此桓、文舉也。
”此言不知果出周文以否,然實當時西方之形勢也。
夏州,見第三節。
歡乃遣左丞翟嵩使至關中,間嶽及悅。
三年(534),梁中大通六年。
嶽召悅曾于高平。
原州治,見第三節。
将讨曹泥,令悅為前驅。
悅誘嶽入營,令其婿元洪景斬嶽于幕中。
嶽左右奔散。
悅遣人安慰,雲:“我别禀意旨,止在一人,諸君勿怖。
”衆皆畏服,無敢拒遣。
悅心猶豫,不即撫納。
乃還入隴,止水洛城。
見第三節。
其士衆散還平涼。
諸将以都督寇洛年最長,推總兵事。
洛素無雄略,威令不行。
嶽之為關西大行台,以泰為左丞,領府司馬。
及次平涼,表為夏州刺史。
于是大都督趙貴言于衆,共推泰。
《周書·赫連達傳》:少從賀拔嶽征讨,有功,拜都将。
及嶽為侯莫陳悅所害,軍中大擾。
趙貴建議迎大祖。
諸将猶豫未決。
達曰:“宇文夏州昔為左丞,明略過人,一時之傑。
今日之事,非此公不濟。
趙将軍議是也。
達請輕騎告哀,仍迎之。
”諸将或欲南追賀拔勝,或雲東告朝廷。
達又曰:“此皆遠水,不救近火,何足道哉?”貴于是謀遂定,令達馳往。
泰乃率帳下輕騎,馳赴平涼。
賀拔勝使其大都督獨孤信入關,撫嶽餘衆,泰已統嶽兵矣。
孝武帝聞嶽被害,遣武衛将軍元毗宣旨慰勞,追嶽軍還洛陽。
亦敕追侯莫陳悅。
悅不應召。
泰表言:“軍士多是關西之人,不願東下。
乞少停緩,徐事誘導。
”孝武诏泰即統嶽衆。
且曰:“今亦征侯莫陳悅。
若其不來,朕當親自緻罰。
宜體此意,不過淹留。
”泰奉此诏後,表有“臣以大宥既頒,忍抑私憾”之語,則時孝武已赦悅罪。
泰又表乞少停緩。
而與悅書,約同東下。
不則“枕戈坐甲,指日相見”。
悅詐為诏書,與秦州刺史萬俟普撥,《北齊書》本傳:名撥,字普撥。
令與悅為黨援。
普撥疑之,封诏呈泰。
泰表言:“今若召悅,授以内官,臣亦列旆東轅,匪伊朝夕。
若以悅堪為邊捍。
乞處以瓜、涼一藩。
瓜州,見第四節。
涼州,見第三節。
不然,則終緻猜虞,于事無益。
”初原州刺史史歸,為嶽所親任。
河曲之變,反為悅守。
悅遣其黨王伯和、成次安将兵二千人助歸鎮原州。
泰遣都督侯莫陳崇率輕騎一千襲歸,禽之。
并獲次安、伯和等。
表崇行原州事。
萬俟普撥又遣騎二千來從軍。
三月,泰進軍。
四月,出隴。
留兄子導鎮原州。
導,颢之子。
軍出木峽關,在今甘肅固原縣西南。
大雨雪,平地二尺。
泰知悅怯而多猜,乃倍道兼行,出其不意。
悅果疑其左右有異志者。
左右亦不安。
衆遂離貳。
聞大軍且至,退保略陽。
留一萬餘人,據守水洛。
泰至,圍之,城降。
即率輕騎數百趨略陽。
悅召其部将議之。
皆曰:“此鋒不可當。
”勸悅退保上邽。
見第三章第三節。
悅棄城,南據山水之險,設陳候戰。
悅先召南秦州刺史李弼,從《周書》。
《魏書》作李景和。
景和,弼字也。
弼妻,悅之姊也,特為悅所信委。
弼遣人詣泰,密許翻降。
至暮,乃勒所部,使上驢駝。
複绐悅帳下雲:“儀同欲還秦州,汝等何不裝辦?”衆謂為實,以次相驚。
皆散走,趨秦州。
弼先馳據城門,以慰輯之。
遂擁衆以歸泰。
悅由此敗。
案悅之敗,似由衆皆欲走秦州,而悅逆之,故然。
弼果有意叛悅?抑衆已潰散,乃不得已而率之投泰,乃以搖惑軍心為功;尚未可知也。
悅之失,首在不能撫納嶽衆;次則不敢與泰決戰,而欲避入險僻之區,緻逆衆心;其失在于無勇。
若能奮力迎戰,泰之兵力,實亦有限,非不可敵也。
與子弟及麾下數十騎遁走。
泰曰:“悅本與曹泥應接,不過走向靈州。
”乃令導要其前,都督賀拔穎等追其後。
至牽屯山,見第六章第六節。
追及悅,斬之。
《魏書·悅傳》雲:悅部衆離散,猜畏旁人。
不聽左右近己。
與其二弟并兒及謀殺嶽者八九人,棄軍迸走。
數日之中,盤回往來,不知所趣。
左右勸向靈州,而悅不決。
言下隴之後,恐有人所見。
乃于中山令從者悉步,自乘一騾,欲向靈州。
中路,追騎将及望見之,遂缢死野中。
弟、息、部下,悉見擒殺。
惟先謀殺嶽者悅中兵參軍豆盧光走至靈州,後奔晉陽。
案《周書·李賢傳》,大祖令導追悅,以賢為前驅。
轉戰四百餘裡。
至牽屯山,及之。
悅自刭于陳。
賢亦被重創,馬中流矢。
則《魏書》之言,似失其實。
泰入上邽。
令李弼鎮原州,夏州刺史跋也惡蚝鎮南秦州,渭州刺史可朱渾元還鎮渭州,《元傳》在《北齊書》,雲:悅走,元收其衆,入據秦州,為周攻圍苦戰,結盟而罷。
後仍奔高歡。
趙貴行秦州事。
征豳、泾、東秦、岐四州粟以給軍。
豳州,見第三節。
泾州,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周書·劉亮傳》:悅之黨豳州刺史孫定兒據州不下,泾、秦、靈等州,悉與相應,大祖令亮襲斬之,于是諸州皆即歸款。
自關以西,大緻平定。
是歲,正月,高歡西伐費也頭,虜纥豆陵伊利,遷其部于河東。
歡所得于西方者,如是而已。
是時孝武帝志欲與歡決戰,其欲并召泰及侯莫陳悅東下蓋以此?使泰從命而東,不過行間之一将,且其勢未必能與歡敵,在關西則有負嵎之勢,且可自擅于遠,泰固籌之熟矣。
然當時欲與歡抗,自以持重為善,泰之計固未為失也。
秦州既捷,孝武征二千騎鎮東雍州,見第七節。
仍令泰稍引軍而東。
泰乃遣大都督梁禦,率步騎五千,鎮河、渭合口,為圖河東之計。
泰之讨侯莫陳悅也,悅使請援于高歡。
歡使其都督韓軌,将兵一萬據蒲坂。
雍州刺史賈顯度送船與軌,請軌兵入關。
泰因梁禦之東,乃逼召顯度赴軍。
禦遂入雍州。
孝武進泰關西大都督。
于是以寇洛為泾州刺史,李弼為秦州刺史,前略陽守張獻為南岐州刺史。
南岐州,《魏書·地形志》不言治所。
錢大昕曰:以《隋志》考之,當治固道郡之梁泉縣。
按梁泉,後魏縣,今陝西鳳縣。
南岐州刺史盧待伯拒代,遣輕騎襲禽之。
待伯自殺。
時斛斯椿為侍中,密勸孝武帝置内都督、部曲。
又增武直人數百;直已下,員别數百;皆選天下輕剽以充之。
又說帝數出遊幸,号令部曲。
别為行陳,椿自約勒,指揮其間。
軍謀、朝政,一決于椿。
尒朱榮之敗,汝南王悅在梁,椿歸之;後又歸尒朱兆;兆敗,與賈顯智等覆尒朱氏;及是又圖高歡;一似其人反覆無常者。
史于椿尤多貶辭。
然原其心而論之,椿實忠于魏朝,亦未嘗不睠睠于尒朱氏,觀其力謀和解兆與世隆、度律等可知。
尒朱氏既不可輔,愛其身以有為,而不忍輕于一擲,此亦厚自期許者宜然,不能以硁硁小節責之也。
賀拔勝始降尒朱仲遠,又降高歡,又與武帝圖歡,迹亦與椿相似,亦當以此觀之。
尒朱榮之死,勝與田怡等奔赴榮第。
時宮殿之門,未加嚴防,怡等議即攻門。
勝止之曰:“天子既行大事,必當更有奇謀,吾衆旅不多,何輕爾?”怡乃止。
乃世隆夜走,勝随至河橋,以為臣無仇君之義,遂勒所部還都。
于輕重之際,尤有權衡,非徒激于意氣者比。
要之椿與勝,以古義衡之.俱可謂有君子之風也。
151初後廢帝之立也,以高乾為侍中,又拜司空。
時乾遭喪,未得終制。
及孝武立,乃表請解職,行三年之禮。
诏聽解侍中。
既去内侍,朝廷罕所關知,居常怏怏。
帝望乾為己用。
華林園宴罷,獨留乾。
謂曰:“司空奕世忠良,今日複建殊效。
相與雖則君臣,實亦義同兄弟。
宜立盟約,以敦情契。
”殷勤逼之。
乾不謂帝便有異圖,遂不固辭,亦不啟高歡。
及帝置部曲,乾乃啟歡。
歡召乾詣并州,面論時事。
啟乾複為侍中。
屢啟,诏書竟不施行。
乾知變難将起,求為徐州。
将發,帝知乾漏洩前事,乃诏歡雲:“曾與乾邕,乾字。
私有盟約,今複反覆兩端。
”歡便取乾前後啟論時事者,遣使封送帝。
帝遂賜乾死。
乾弟慎、昂皆奔歡。
封隆之、孫騰為侍中,皆逃歸鄉裡。
歡召隆之至晉陽。
騰亦奔晉陽。
婁昭,歡妻弟也,亦辭疾歸晉陽。
于是孝武與歡之相圖,如箭在弦上矣。
帝以斛斯椿兼領軍。
分置督将及河南關西諸刺史。
華山王鹫在徐州,歡使邸珍奪其管籥。
建州刺史韓賢,建州,見第七節。
濟州刺史蔡儁濟州,治碻磝,見第六章第五節。
皆歡黨,帝省建州以去賢,而以賈顯智為濟州。
儁拒之。
五月,帝下诏雲将南伐。
發河南諸州兵。
增宿衛守河橋。
六月,帝密诏歡:言“宇文黑獺,事資經略,故假稱南伐”。
歡謀遷帝于邺。
遣騎三千鎮建興。
益河東及濟州兵。
于白溝虜船,不聽向洛。
白溝,在今河南陽武、封丘二縣間。
諸州和籴粟,運入邺城。
于是孝武下诏罪狀歡,歡亦宣告誅斛斯椿,而兵事作。
歡以高昂為前鋒。
武帝征兵關右。
召賀拔勝赴行在所。
遣大行台長孫稚、大都督颍川王斌之安樂王鑒弟。
共鎮虎牢。
汝陽王暹鎮石濟。
見第八章第七節。
行台長孫子彥稚子。
帥前弘農大守元洪略鎮陝。
見第六章第一節。
賈顯智率豫州刺史斛斯元壽椿弟。
伐蔡儁。
歡使窦泰與莫多婁貸文逆顯智,韓賢逆暹。
元壽軍降。
泰、貸文與顯智遇于長壽津。
在今河南滑縣東北。
顯智陰約降,引軍退。
軍司元玄菟覺之,馳還請益師。
孝武遣大都督侯幾紹赴之。
戰于滑台東,顯智以軍降,紹死之。
七月,孝武躬率大衆屯河橋。
歡至河北十餘裡,再遣口申誠款。
孝武不報。
歡乃引軍渡河。
孝武問計于群臣。
或雲南依賀拔勝,或雲西就關中,或雲守洛口死戰。
帝未決,而元斌之與斛斯椿争權,棄椿徑還,绐帝曰。
“歡兵至矣。
”乃決西行。
《周書·王思政傳》曰:齊神武潛有異圖,帝以思政可任大事,拜中軍大将軍大都督,總宿衛兵。
思政乃言于帝曰:“高歡之心,行路所共知矣。
洛陽四面受敵,非用武之地。
關中有崤、函之固,一人可禦萬夫。
且士馬精強,糧儲委積。
進可以讨除逆命,退可以保據關、河。
宇文夏州,糾合同盟,願立功效。
若聞車駕西幸,必當奔走奉迎。
藉天府之資,因已成之業;一二年間,習戰陳,勸耕桑,修舊京;何慮不克?”帝深然之。
《北史·裴俠傳》:孝莊授俠東郡太守。
及孝武與齊神武有隙,征兵,俠率所部赴洛陽。
王思政謂曰:“當今權臣擅命,王室、日卑,若何?”俠曰:“宇文泰為三軍所推,居百二之地,所謂己操戈矛,甯肯授人以柄?雖欲撫之,恐是據于蒺藜也。
”思政曰:“奈何?”俠曰:“圖歡有立至之憂,西巡有将來之慮,且至關右,日慎一日,徐思其宜耳。
”思政然之。
《周書·柳慶傳》雲:魏孝武将西遷,除慶散騎侍郎,馳傳入關。
慶至高平,見大祖,共論時事。
大祖即請奉迎輿駕,仍命慶先還複命。
時賀拔勝在荊州。
帝屏左右謂慶曰:“高歡已屯河北,關中兵既未至,朕欲往荊州,卿意何如?”慶對曰:“荊州地非要害,衆又寡弱,外迫梁境,内拒歡黨,危亡是懼,甯足以固鴻基?”帝深納之。
合此三者觀之,具見當日西行實非良圖,然舍此又無他策。
《北史·斛斯椿傳》雲:帝以椿為前驅大都督。
椿因奏請率精騎二千,夜渡河掩其勞弊。
帝始然之。
黃門侍郎楊寬曰:“高歡以臣伐君,何所不至?今假兵于人,恐生他變。
今度河,萬一有功,是滅一高歡,生一高歡矣。
”帝遂敕椿停行。
椿歎曰:“頃熒惑入南鬥。
今上信左右間搆,不用吾計,豈天道乎?”此非實錄。
孝武與椿,相信有素,何至臨時,更生疑忌?椿即掩擊克捷,亦豈能遽為高歡?《周書·文帝紀》雲:齊神武稍逼京邑,魏帝親總六軍,屯于河橋,令左衛元斌之、領軍斛斯椿鎮武牢,遣使告大祖。
大祖謂左右曰:“高歡數日行八九百裡,曉兵者所忌,正須乘便擊之,而主上以萬乘之重,不能決戰,方緣津據守。
且長河萬裡,捍禦為難,若一處得度,大事去矣。
”此乃附會之談。
決戰須視兵力,豈能藉萬乘之空名徼幸?蕩陰之役,晉惠帝獨非萬乘乎?戰而不捷,則并關西亦不可得至矣。
孝武當日,前驅之師,無不迎降、奔北者,人心士氣,亦既可知,豈能徼幸于一捷?決戰尚不可恃,況以二千騎掩襲?即獲小勝,又何裨于大局邪?《北史·魏宗室傳》:常山王遵之曾孫毗,武帝少親之。
及即位,出必陪乘,入于卧内。
帝與齊神武有隙,議者各有異同,惟毗數人,以關中帝王桑梓,殷勤叩頭請西入。
策功論賞,與領軍斛斯椿等十三人為首。
然則勸入關者,椿固十三之一也。
事勢所限,雖有善者,亦如之何哉?以為由于元斌之之一言,則愈疏矣。
孝武帝之征兵于西也,宇文泰令前秦州刺史駱超,率精騎一千赴洛,而傳檄方鎮,罪狀高歡。
七月,泰發自高平。
前軍至于弘農,見第二章第二節。
歡稍逼京邑,泰又以趙貴為别道行台,自蒲坂濟,趨并州;遣大都督李賢将輕騎一千赴洛。
是月,孝武帝自洛陽率輕騎入關。
高歡入洛陽,以清河王亶為大司馬,居尚書下舍,承制決事。
亶,孝文子清河文獻王怿之子。
歡歸至弘農。
初北地三原人毛鴻賓,北地,見第二章第二節。
三原,見第五章第六節。
世為豪右。
與兄遐,共起兵以拒蕭寶夤。
明帝改北地郡為北雍州,以鴻賓為刺史;改三原縣為建中郡;以旌其兄弟。
孝武與高歡隙,令鴻賓鎮潼關,為西道之寄。
九月,歡攻潼關,克之,執鴻賓。
至并州,以憂恚卒。
命長史薛瑜守之。
此從《北齊書》。
《周書·大祖紀》作薛瑾,《北史》同。
大都督庫狄溫守封陵。
見第八章第七節。
于蒲津西岸築城,以守華州,以薛紹宗為刺史。
使高昂行豫州事。
還至洛陽,立清河世子善見,亶之世子。
是為孝靜帝。
時年十一。
魏于是分為東西。
歡以孝武既西,恐逼崤、陝;洛陽複在河外,接連梁境;北向晉陽,形勢不能相接;乃議遷邺。
诏下三日便發。
四十萬戶,狼狽就道。
歡留洛陽部分畢,乃還晉陽。
自是軍國政務,皆歸相府已。
孝武帝至關中,閏十二月,見弑,立南陽王寶炬,見第七節。
是為西魏文帝。
賀拔勝至廣州,治魯陽,今河南魯山縣。
猶豫未進,武帝已入關。
勝還軍南陽,令長史元穎行州事,自率所部,将赴關中。
進至淅陽,今河南淅川縣。
聞高歡已平潼關,乃還荊州。
州人鄧誕,執元穎,引歡軍。
時歡已遣行台侯景、大都督高昂赴之。
勝戰敗,奔梁。
在南三年,乃還長安。
其兄允,為歡所殺。
樊子鹄據兖州不服歡。
南青州刺史大野拔率衆就之。
南青州,今山東沂水縣。
歡遣婁昭等攻之。
大野拔斬子鹄以降。
侯淵之平韓樓,為平州刺史,鎮範陽。
見第一節。
尒朱榮死,大守盧文偉,誘淵出獵。
閉門拒之。
淵帥部曲,屯于郡南,為榮舉哀,勒兵南向。
莊帝使東萊王貴平為大使,慰勞燕、薊,淵乃詐降,執貴平自随。
元晔立授淵定州刺史。
後随尒朱兆拒高歡于廣阿。
兆敗,淵從歡,破尒朱氏于韓陵。
永熙初,除齊州刺史。
齊州見第三節。
孝武末,淵與樊子鹄及青州刺史東萊王貴平相連結,又遣使通誠于高歡。
及孝武入關,複還顧望。
清河王亶承制,以汝陽王暹為青州刺史。
淵不時迎納。
城人劉桃符等,潛引暹入據西城。
淵争門不克,率騎出奔。
會承制以淵行青州事,淵乃複還。
貴平自以斛斯椿黨,不受代。
淵率輕騎夜趣青州。
城人執貴平出降。
淵自惟反覆,慮不獲安,遂斬貴平,傳首于邺,明不同于斛斯椿。
及樊子鹄平,诏以封延之為青州刺史。
淵既不獲州任,情又恐懼,遂劫光州庫兵反。
光州,見第三節。
其部下督帥叛拒之。
淵奔梁。
達南青州境,為賣漿者所殺,傳首于邺。
第十節 東西魏争戰 東西魏分立後,高歡、宇文泰,劇戰凡十餘年,各不逞志,于是東西分立之局定;而高歡死後,侯景背叛,禍轉中于梁矣。
高歡還軍之後,宇文泰進攻薛瑜,虜其卒七千。
梁武帝大同元年(535),西魏文帝大統元年,東魏孝靜帝天平二年(535)也。
正月,西魏渭州刺史可朱渾道元率所部降于東魏。
東魏将司馬子如攻潼關。
宇文泰軍于霸上。
見第五章第六節。
子如回軍,自蒲津攻華州。
刺史王罴擊走之。
二年(536),西魏大統二年,東魏天平三年。
正月,高歡襲夏州,禽其刺史斛拔彌俄突,留将張瓊、許和守之,遷其部落五千戶以歸。
靈州刺史曹泥,與其女夫涼州刺史劉豐請内屬于東魏。
宇文泰遣兵圍之,水灌其城,不沒者四尺。
高歡命阿至羅虜繞出西魏軍後,西魏軍乃還。
歡迎泥、豐,拔其戶五千以歸。
二月,歡又令阿至羅逼秦州,自以衆應之。
三月,其刺史萬俟普撥亦歸于東魏。
宇文泰勒輕騎追之,不及。
此時關中形勢,已頗完固,非挑誘一二叛人,所能傾覆矣。
是歲,十二月,高歡自晉陽西伐,次于蒲津。
使高昂趨上洛,見第三章第五節。
窦泰入潼關。
三年(537),西魏大統三年,東魏天平四年。
宇文泰軍于廣陽,縣名,在今陝西大荔縣境。
召諸将曰:“賊今犄吾三面,又造橋于河,示欲必渡,是欲綴吾軍,使窦泰得西入耳。
歡起兵以來,泰每為先驅,其下多銳卒,屢勝而驕。
今出其不意襲之,必克。
克泰,則歡不戰而自走矣。
”諸将鹹曰:“賊在近,舍而遠襲,事若蹉跌,悔無及也。
”泰曰:“歡前再襲潼關,吾軍不過霸上;今者大來,亦未出郊,賊顧謂但自守耳。
又狃于得志,有輕我之心。
乘此擊之,何往不克?賊雖造橋,不能徑渡。
此五日中,吾取窦泰必矣。
”《周書·達奚武》、《蘇綽傳》,均謂泰此策惟武及綽同之,《宇文深傳》又謂大祖将襲泰,諸将鹹難之,大祖乃隐其事,陽若未有謀者,而獨問策于深,深勸其襲泰,恐未必可信。
于是率騎六千還長安,聲言欲保隴右,而潛出軍。
窦泰卒聞軍至,惶懼,依山而陳。
未及成列,泰縱兵擊破之。
盡俘其衆萬餘人。
斬泰,傳首長安。
《北齊書》雲:泰自殺。
高昂陷洛州,執刺史泉企。
聞泰殁,棄城走。
高歡亦撤橋而退。
企子元禮歸複洛州。
是為東魏西征一小挫。
是歲,六月,宇文泰遣于謹取楊氏壁。
胡三省曰:蓋華陰諸楊遇亂築壁以自守者。
華陰,見第三章第三節。
七月,征兵會鹹陽。
今陝西鹹陽縣。
八月,率李弼等十二将東伐。
取弘農。
高歡率衆十萬出壺口,山名,在今山西臨汾縣西南。
趨蒲坂。
又遣高昂以三萬人出河南。
是歲,關中饑。
泰既平弘農,因館谷五十餘日。
時戰士不滿萬人。
聞歡将渡,乃引軍入關。
歡遂渡河,逼華州。
刺史王罴嚴守。
乃涉洛,軍于許原西。
許原,在洛南。
泰據渭南,征諸州兵皆未會。
乃召諸将謂之曰:“高歡越山渡河,遠來至此,吾欲擊之,何如?”諸将鹹以衆寡不敵,請待歡更西,以觀其勢。
泰曰:“歡若得至鹹陽,人情轉擾。
今及其新至,便可擊之。
”即造浮橋于渭。
令軍人赍三日糧,輕騎渡渭。
辎重自渭南夾渭而西。
十月,至沙苑。
在今陝西大荔縣南。
距歡軍六十餘裡。
歡聞泰至,引軍來會。
李弼曰:“彼衆我寡,不可平地置陳。
此東十裡有渭曲,可先據以待之。
”遂進軍。
至渭曲,背水東西為陳。
命将士皆偃戈于葭蘆中,聞鼓聲而起。
歡軍至,大破之。
歡夜遁。
追至河上,複大克獲。
虜其卒七萬。
留其甲士二萬,餘悉縱歸。
收其辎重、兵甲。
《北齊書·神武紀》雲:棄器甲十有八萬。
還軍渭南,所征諸州兵始至。
乃于戰所準當時兵士,人種樹一株,以旌武功。
案此役,東魏之兵力,遠優于西魏;且已得渡河;當時西魏形勢,實極危迫,縱不至舉隴以東而棄之,然長安不守,則意中事。
何者?東魏兵數既多,無論屯聚或分道而進,其勢皆不易遏止也。
長安若陷,所征之兵能集與否?集而能整與否?俱不可知;即曰能之,東魏遂不能久據關中,複收衆而返,而西魏之受創已深矣。
故曰:此役為西魏一大危機也。
然東魏遂一蹶不振者,實失之恃衆而寡慮。
《北齊書·斛律羌舉傳》曰:從高祖西讨。
大軍濟河,集諸将議進趣之計。
羌舉曰:“黑獺聚兇,強弱可知。
若欲固守,無糧援可恃。
今揣其情,已同困獸。
若不與戰,徑趣鹹陽,鹹陽虛空,可不戰而克,拔其根本,彼無所歸,則黑獺之首,懸于軍門矣。
”諸将議有異同,遂戰于渭曲,大軍敗績。
又《薛琡傳》雲:高祖大舉西伐,将度蒲津,琡谏曰:“西賊連年饑馑,無食可啖,故冒死來入陝州,欲取倉粟。
今高司徒已圍陝城,粟不得出。
但置兵諸道,勿與野戰,比及來年麥秋,人民盡應餓死。
寶炬、黑獺,自然歸降。
願王無渡河也。
”侯景亦曰:“今者之舉,兵衆極大,萬一不捷,卒難收斂。
不如分為二軍,相繼而進。
前軍若勝,後軍合力;前軍若敗,後軍乘之。
”高祖皆不納,遂有沙苑之敗。
夫如薛琡之說,則失之輕進;如羌舉之說,則失之輕戰;如侯景之說,則又失之于臨戰之時;一人三失,其敗宜矣。
自經此挫,東魏遂不複能渡河、入關矣。
然西魏欲圖進取,力亦不足,此東西所以遂成相持之局也。
宇文泰既捷于沙苑,遣左仆射馮翊王元季海為行台,與開府獨孤信,率步騎二萬向洛陽。
洛州刺史李顯趨荊州。
賀拔勝、李弼渡河圍蒲坂。
牙門将高子信開門納勝軍,事亦見《周書·薛善傳》。
東魏将薛崇禮棄城走。
勝等追獲之。
泰遂進軍蒲坂,略定汾、绛。
于是許和殺張瓊,以夏州降。
初泰自弘農入關,高昂圍弘農,聞軍敗,退守洛陽。
獨孤信至新安,見第二章第三節。
昂複走渡河,信遂入洛陽。
東魏颍州長史賀若統,颍州,治長社,見第七章第六節。
賀若統,從《周書·本紀》。
《北齊書·堯雄傳》作賀若徽。
《周書·宇文貴傳》亦作統,而雲刺史。
與密縣人張儉,密縣,見第三章第五節。
《北史·本紀》雲:儉荥陽人。
執刺史田迅,舉城降。
西魏都督梁回入據之。
荥陽鄭榮業、鄭偉等攻梁州,見第十二章第三節。
擒其刺史鹿永吉;清河崔彥穆、檀深攻荥陽,擒其郡守蘇定;皆附西魏。
東魏将堯雄、趙育、是雲寶《北齊書·堯雄傳》作是育寶。
《北史》作是寶。
《梁書·陳慶之傳》作元雲寶,一本作是元寶。
《周書·文帝紀》作是雲寶。
《通鑒》同。
案《魏書·官氏志》有是雲氏,後改是氏。
出颍川,治颍陰,今河南許昌縣。
欲複降地。
泰遣宇文貴、梁遷等逆擊,大破之。
趙育降。
東魏複遣将任祥,率河南兵與堯雄合。
西魏将怡峰,複與貴、遷等擊破之。
又遣韋孝寬取豫州。
《北齊書·堯雄傳》:雄都督郭丞伯、程多寶等舉豫州降敵,執刺史馮邕。
是雲寶殺其陽州刺史邢椿,以州降。
陽州,治宜陽,見第三章第三節。
四年(538),西魏大統四年,東魏元象元年。
東魏賀拔仁攻南汾州,今山西吉縣。
拔之。
任祥、堯雄與侯景、高昂、萬俟受洛取颍州,梁回等遁走。
二月,堯雄又取陽州。
七月,侯景、高昂圍獨孤信于金墉。
西魏文帝與宇文泰來救。
東魏使庫狄幹率諸将先驅,高歡總衆繼進。
八月,宇文泰至榖城,漢榖成縣,後漢曰榖城,晉省,在洛陽西北。
莫多婁貸文、可朱渾元來逆。
臨陳斬貸文。
元單騎遁免,悉虜其衆。
送弘農。
遂進軍瀍東。
是夕,景等解圍夜去。
及旦,泰率輕騎追之,至于河橋。
景等北據河橋,南屬邙山為陳。
戰,東魏将高昂、李猛、宋顯等皆死,而西魏右軍獨孤信、李遠,左軍趙貴、怡峰并不利,皆棄其卒先歸。
後軍李虎、念賢遇信等,亦與俱還。
由是班師。
洛陽亦失守。
留長孫子彥守金墉,高歡渡河,亦棄城。
西魏軍至弘農,守将皆已西走,所虜降卒在弘農者,因相與閉門拒守。
進攻,拔之,誅其魁首數百人。
關中留守兵少,而前後所虜東魏士卒,皆散在民間,乃謀為亂。
李虎等至長安,計無所出,乃與公卿輔魏大子欽出次渭北。
沙苑所俘軍人趙青雀、雍州民于伏德等遂反。
青雀據長安子城。
伏德保鹹陽,與大守慕容思慶各收降卒,以拒還師。
長安大城民皆相率拒青雀,每日接戰。
華州刺史宇文導襲鹹陽,斬思慶,擒伏德。
南渡渭,與泰會。
攻青雀,破之。
關中乃定。
此數年中,西魏經營東方,不為不力;兵鋒亦甚銳利;然終至挫衄,關中且幾緻大亂者,失之力小而任重也。
觀于此,而知西魏之隻足自保,不能進取矣。
是歲,十一月,侯景攻陷廣州。
見第九節。
十二月,是雲寶襲洛陽,東魏将王元軌棄城走。
趙剛襲廣州,拔之。
自襄廣以西城、鎮,複為西魏。
襄州,今河南葉縣。
六年(540),西魏大統六年,東魏興和二年。
侯景出三鴉,在今河南南召縣北,接魯山縣界。
将侵荊州。
宇文泰遣李弼、獨孤信各率騎五千出武關,景乃退還。
蓋東魏兵力,重于河北,故在河南,尚不能與西魏争也。
初河橋戰後,王思政鎮弘農,以玉壁險要,請築城移鎮之。
在今山西稷山縣西南。
八年(542),西魏大統八年,東魏興和四年。
十月,高歡出兵圍之。
不能克。
大寒,士卒多死,乃還。
是為東魏出河北又一挫衄。
九年(543),西魏大統九年,東魏武定元年。
二月,東魏北豫州刺史高慎,與吏部郎中崔暹有隙,暹時被高歡子澄委任,慎恐其構己,每不自安。
東魏又遣鎮城奚壽興典兵事,慎但知民務而已。
遂執壽興,以虎牢歸西魏。
據《周書·李棠傳》。
宇文泰以慎所據遼遠,難為應接。
諸将亦皆憚行。
惟李遠曰:“北豫遠在賊境,高歡又屯兵河陽,見第十一章第二節。
常理實難救援。
但兵務神速,事貴合機,古人有言:不入虎穴,安得虎子?若以奇兵,出其不意,事或可濟。
脫有利鈍,故是兵家之常。
如其顧望不行,便無克定之日。
”泰喜曰:“李萬歲所言,萬歲,遠字。
差強人意。
”乃授遠行台尚書,前驅東出。
泰率大兵繼進。
遠乃潛師而往,拔慎以歸。
泰圍斛律金于河陽。
三月,高歡至河北。
泰還軍瀍上。
歡渡河,據邙山為陳。
泰夜登山,未明擊之。
中軍右軍皆捷,而左軍趙貴不利,遂敗退。
歡追至陝,西魏使達奚武禦之。
《北齊書·封子繪傳》曰:高祖總命群僚,議其進止。
子繪言曰:“賊帥才非人雄,偷竊名号。
遂敢驅率亡叛,送死伊、瀍,天道禍淫,一朝瓦解。
雖僅以身免,而魂膽俱喪。
混一車書,正在今日。
天與不取,反得其咎。
伏願大王不以為疑。
”高祖深然之,但以時既盛暑,方為後圖,遂命班師。
《陳元康傳》曰:大會諸将,議進退之策。
鹹以為野無青草,人馬疲瘦,不可遠追。
元康曰:“兩雄交戰,歲月已久。
今得大捷,便是天授。
時不可失,必須乘勝追之。
”高祖曰:“若遇伏兵,孤何以濟?”元康曰:“王前涉沙苑還軍,彼尚無伏,今奔敗若此,何能遠謀?”高祖竟不從。
及疾笃,謂世宗曰:“邙山之戰,不用元康之言,方诒汝患,以此為恨,死不瞑目。
”此非實錄。
沙苑尚緻喪敗,況此時尚未入關,人馬疲瘦,又迫盛暑邪?然西魏東略之不易得志,則觀于是役而彌可見矣。
歡使劉豐生追奔,拓地至弘農而還。
北豫、洛皆複入東魏。
中大同元年(546),西魏大統十二年,東魏武定四年。
春,西魏涼州刺史宇文仲和反。
瓜州民張保,害刺史成慶以州應仲和。
涼州,見第三節。
瓜州,見第四節。
宇文泰遣獨孤信讨之。
五月,禽仲和。
遷其民六千餘家于長安。
瓜州都督令孤延起兵,禽張保。
瓜州亦平。
此為西魏之小釁,東魏自不能乘機也。
邙山之敗,宇文泰命王思政鎮弘農,命舉代己者。
思政進所部都督韋孝寬。
是歲,九月,高歡自邺西伐,圍玉壁。
孝寬拒守六旬,不能下。
會歡有疾,燒營而退。
明年,正月朔,歡死,其後嗣不複能為吞并之計,西魏力亦不足,東西戰争之勢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