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元魏亂亡

關燈
日。

    二十四日至河内。

    其臨淮王彧、安豐王延明率百僚迎颢入洛陽。

    二十五日。

    元天穆率衆四萬,攻陷大梁;分遣王老生、費穆兵二萬據虎牢,刀宣、刀雙入梁、宋。

    慶之随方掩襲,并皆降款。

    天穆與十餘騎北渡河。

    《周書·楊寬傳》:邢杲反,寬以都督從元天穆讨平之。

    屬元颢入洛,天穆懼,計無所出,集諸将謀之。

    寬曰:“吳人輕佻,非王之敵;況懸軍深入,師老兵疲,強弩之末,何能為也?願徑取成臯,合兵伊、洛,戮帶定襄,于是乎在。

    此事易同摧朽,王何疑焉?”天穆然之,乃引軍趣成臯。

    尋以衆議不同,乃回赴石濟。

    蓋魏是時軍氣不振,故天穆未能悉力與慶之決戰也。

    石濟,見第八章第七節。

    自發铚縣,至于洛陽,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戰,所向無前,其兵鋒可謂銳矣。

    然魏之兵力,未大損也。

    初元颢之逼虎牢也,或勸魏孝莊帝赴關西。

    孝莊以問其中書舍人高道穆。

    道穆對曰:“關西殘荒,何由可往?元颢兵衆不多,乘虛深入,由将帥征提,不得其人耳。

    陛下若親率宿衛,高募重賞,背城一戰,破颢孤軍,必不疑矣。

    如恐成敗難測,便宜車駕北渡,循河東下,征天穆合于荥陽,向虎牢;别征尒朱榮軍,令赴河内,以犄角之。

    旬月之間,何往不克?”帝曰:“高舍人議是。

    ”尒朱榮聞莊帝渡河,即時馳傳,與之會于長子。

    見第三章第四節。

    于是魏人重來之計決,而元颢之勢危矣。

    《梁書·陳慶之傳》雲:初元子攸止單騎奔走,宮衛嫔侍,無改于常。

    颢既得志,荒于酒色,乃日夜宴樂,不複視事。

    《魏書·颢傳》雲:颢以數千之衆,轉戰辄克,據有都邑,号令自己,天下人情,想其風政。

    而自謂天之所授,頗懷驕怠。

    宿昔賓客近習之徒,鹹見寵待,幹擾政事。

    又日夜縱酒,不恤軍國。

    所統南兵,陵竊市裡。

    朝野莫不失望。

    時又酷斂,公私不安。

    案颢固非能有為之人,然其猜忌陳慶之,則亦勢所必至,無足為怪。

    當日情勢,遣兵大少,非不足定颢,則颢位既定之後,必反為所戕,其事至顯,而梁當日,一遣慶之,遂無後繼,此其舉措,所以為荒缪絕倫也。

    又《楊昱傳》:謂昱之敗,陳慶之等三百餘人伏颢帳前請曰:“陛下渡江,三千裡無遺镞之費,昨日一朝殺傷五百餘人,求乞楊昱以快意。

    ”颢不可,而曰:“自此之外,惟卿等所請。

    ”于是斬昱下統帥三十七人,皆令蜀兵刳腹取心食之。

    則南兵驕橫殘暴,亦自實情。

    實非吊民伐罪之師。

    遣此等兵,雖善戰,亦不能定國也。

    與安豐、臨淮,共立奸計,将背朝恩。

    慶之心知之,乃說颢曰:“今遠來至此,未伏尚多。

    若知人虛實,方更連兵。

    宜啟天子,更請精兵。

    并勒諸州:有南人沒此者,悉須部送。

    ”颢欲從之。

    元延明說颢曰:“陳慶之兵不出數千,已自難制,今增其衆,甯複肯為用乎?”颢乃表高祖曰:“河北河南,一時已定,惟尒朱榮尚敢跋扈,臣與慶之,自能禽讨。

    今州郡新服,政須綏撫,不宜更複加兵,搖動百姓。

    ”高祖遂诏衆軍,皆停界首。

    颢前以慶之為徐州刺史,因固求之鎮。

    颢曰:“主上以洛陽之地,全相任委。

    忽聞舍此朝寄,欲往彭城,謂君遽取富貴,不為國計。

    手敕頻仍,恐成仆責。

    ”慶之不敢複言。

    惟有坐待喪敗矣。

    《王規傳》言:慶之克複洛陽,百僚稱賀,規退曰:“孤軍無援,深入寇境;威勢不接,饋運難繼。

    将是役也,為禍階矣。

    ”此固人人之所知,而梁武漫不加省,舉朝亦莫以為言,怠荒至此,何以為國?況求克敵乎? 元颢入洛後二日,魏行台崔孝芬、大都督刀宣即破颢後軍都督侯暄于梁國,見第二章第三節。

    斬之。

    及尒朱榮與孝莊帝會,即日反旆。

    旬日之間,兵馬大集。

    資糧器仗,繼踵而至。

    于是魏軍聲勢驟盛。

    颢都督宗正珍深、河内大守元襲固守不降。

    榮攻克之,斬以徇。

    孝莊如河内。

    榮與颢相持于河上。

    颢令延明緣河據守。

    榮無舟船。

    有夏州人為颢守河中渚,求破橋立效。

    榮率軍赴之。

    及橋破,應接不果,皆為颢所屠。

    榮怅然,将圖還計。

    黃門侍郎楊侃及高道穆,并固執不可。

    以為大軍若還,失天下之望。

    并教以縛筏造船,處處遣渡。

    屬馬渚諸楊,雲有小船,求為鄉道。

    《周書·楊傳》:元颢入洛,孝莊欲往晉陽就尒朱榮,诏率其宗人,收船馬渚。

     未至,帝已北度大行,遂匿所收船,不以資敵。

    及尒朱榮奉帝南讨,至馬渚,乃具船以濟王師。

    馬渚,在硖石東。

    硖石,見第四章第二節。

    七月,榮乃令尒朱兆等率精騎夜渡。

    兆,榮從子。

    颢子冠受,率馬步五千拒戰,兆大破禽之。

    延明聞冠受見禽,遂自逃散。

    颢率麾下數百騎及南兵勇健者,自轅而出。

    至臨汝,宋縣,治所未詳。

    部騎分散,為臨颍縣卒所斬。

    臨颍,漢縣,在今河南臨颍縣西北。

    穎弟瑱,潛竄,為人執送,斬于都市。

    延明南奔,後死于江南。

    陳慶之馬步數千,結陳東反。

    榮親自來追。

    直嵩高山水洪溢,軍人死散。

    慶之乃落發為沙門,間行至豫州。

    豫州程道雍等潛送出汝陰,見第四章第二節。

    乃得歸。

     第七節 孝莊帝殺尒朱榮 元颢敗後,尒朱榮複繼平内亂。

    其年,九月,侯淵讨韓樓于薊,破斬之。

    幽州平。

    《周書·寶熾傳》:葛榮别帥韓婁、郝長衆數萬人據薊城不下,以熾為都督,從骠騎将軍侯深讨之,熾手斬婁。

    深即淵,避唐諱改字。

    明年,梁中大通三年(531),魏莊帝永安三年,長廣王晔建明元年,前廢帝即節闵帝普泰元年,後廢帝中興元年。

    正月,東徐州城民呂文欣、王赦等殺刺史元大賓,據城反。

    魏東徐州,治下邳,見第三章第三節。

    以樊子鹄為行台讨之。

    二月,克之。

    東徐平。

    事亦見《魏書·鹿悆傳》。

    萬俟醜奴以去年夏僭号。

    從《尒朱天光傳》。

    《本紀》在七月,蓋魏朝至此始聞之。

    九月,陷東秦州。

    見第三節。

    是歲,除尒朱天光雍州刺史,率賀拔嶽、侯莫陳悅等讨之。

    天光初行,惟配軍士千人。

    诏發京城已西路次民馬給之。

    時東雍赤水蜀賊斷路胡三省曰:東雍州時治鄭縣。

    赤水,《水經注》:在鄭縣北。

    鄭縣,見第三章第三節。

    诏侍中楊侃先行曉喻。

    蜀持疑不下。

    天光遂入關擊破之。

    簡取壯健,以充軍士。

    悉收其馬。

    至雍,見第三章第五節。

    又稅民馬。

    合得萬匹。

    以軍人寡少,停留未進。

    榮遣責之,杖天光一百。

    而複遣二千人往赴。

    天光令賀拔嶽率千騎先驅。

    至岐州界長城,岐州,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與醜奴行台尉遲菩薩遇,破禽之。

    醜奴棄岐州,走還安定。

    置栅于平亭。

    泾州,治安定,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平亭,在泾州北。

    天光至岐,與嶽合勢。

    于汧、渭之間,停軍牧馬。

    宣言待至秋涼,别量進止。

    醜奴謂為實,分遣諸軍,散營農稼。

    天光襲破之。

    醜奴棄平亭,欲趨高平。

    見第三節。

    天光遣嶽輕騎急追,禽之。

    天光逼高平,城内執送蕭寶夤。

    囚送魏都。

    斬醜奴,賜寶夤死。

    泾、豳、二夏,北至靈州,并來歸降。

    豳州、夏州、靈州,皆見第三節。

    二夏,謂夏州及東夏州。

    東夏州,在今陝西北境,治所未詳。

    其黨萬俟道洛、費連少渾猶據原州。

    見第三節。

    天光使造高平李賢,令圖道洛。

    賢绐道洛出城。

    天光至,遂克之。

    遣都督長孫邪利率二百人行原州事。

    道洛襲殺邪利。

    天光與嶽、悅馳赴之。

    道洛還走入山,西依牽屯。

    見第六章第六節。

    榮責天光失邪利,不獲道洛,複使杖之一百。

    天光與嶽、悅等複赴牽屯。

    道洛入隴,投略陽賊帥白馬龍涸胡王慶雲。

    略陽,見第二章第二節。

    龍涸,亦作龍鹄,今四川松潘縣。

    道洛骁果絕倫,慶雲得之甚喜。

    乃自稱皇帝,以道洛為将軍。

    《紀》在六月。

    天光率諸軍入隴。

    至慶雲所居水洛城,見第三節。

    禽慶雲、道洛。

    悉坑其衆,死者萬七千人。

    分其家口。

    于是三秦、河、渭、瓜、涼、鄯善,鹹來歸順。

    據《魏書·天光傳》。

    《周書》鄯善作鄯州。

    三秦,秦州,見第十一章第三節。

    東秦、南秦、河、涼州,皆見本章第三節。

    瓜州,見第四節。

    渭州,後魏置于隴西郡。

    隴西,見第二章第二節。

    鄯州,治西都,今青海樂都縣。

    賊帥宿勤明達,降天光于平涼,見第六章第三節。

    複北走,收聚部類,攻降人叱幹麒麟。

    麒麟請救。

    天光遣嶽讨之。

    未至,明達走于東夏。

    嶽聞尒朱榮死,不追之,還泾州以待天光。

    天光亦下隴,與嶽圖入洛之策。

    迨前廢帝立,乃複出夏州,遣将讨禽之焉。

     尒朱榮破葛洪後,為大丞相,進位大師。

    及平元颢,又造立名目,稱為天柱大将軍。

    榮尋還晉陽,遙制朝廷。

    親戚腹心,皆補要職、百僚,朝廷動靜,莫不以申。

    至于除授,皆須榮許,然後得用。

    莊帝雖受制權臣,而勤于政事。

    朝夕省納,孜孜不已。

    以選司多濫,與吏部尚書李神儁議正綱紀。

    榮乃大相嫌責。

    曾關補定州曲陽縣令,曲陽,見第六章第八節。

    神儁以階懸不奏,别更拟人,榮大怒,即遣其所補者,往奪其任。

    榮使入京,雖複微蔑,朝貴見之,莫不傾靡。

    及至阙下,未得通奏,恃榮威勢,至乃忿怒。

    神儁遂上表遜位。

    榮欲用其從弟世隆攝選,世隆時為尚書左仆射。

    上亦不違。

    榮曾啟北人為河内諸州,欲為犄角勢。

    上不即從。

    元天穆入見論事,上猶未許。

    天穆曰:“天柱有大功,為國宰相。

    若請普代天下官屬,恐陛下亦不得違。

    如何啟數人為州,便停不用?”帝正色曰:“天柱若不為人臣,朕亦須代;如猶存臣節,無代天下百官理。

    ”榮聞,大怒,曰:“天子由誰得立?今乃不用我語。

    ”皇後複嫌内妃嫔,甚有妒恨之事。

    帝遣世隆語以大理。

    後曰:“天子由我家置立,今便如此。

    我父本即自作,今亦複決。

    ”世隆曰:“兄止自不為。

    若本自作,臣今亦得封王。

    ”榮見帝年長明晤,為衆所歸,欲移自近,皆使由己。

    每因醉雲:“入将天子拜谒金陵,後還複恒、朔”;而侍中朱元龍,辄從尚書索大和中遷京故事;于是複有移都消息。

    榮乃暫來向京,言看皇後娩難。

    帝懲河陰之事,終恐難保,乃與城陽王徽,見第二節。

    侍中楊侃、李彧,尚書右仆射元羅謀。

    皆勸帝刺殺之。

    惟膠東侯李侃晞、濟陰王晖業言:榮若來,必有備,恐不可圖。

    李彧,莊帝舅延寔之子。

    尚帝姊豐亭公主。

    任俠交遊。

    尒朱榮之死,武毅之士,皆彧所進。

    孝靜初被殺。

    延寔為青州刺史,尒朱兆入洛,亦見害。

    侃晞,鳳之孫。

    與魯安等同殺榮。

    後奔梁。

    皆見《魏書·外戚傳》。

    又欲殺其黨與,發兵拒之。

    帝疑未定。

    而京師人懷憂懼。

    中書侍郎邢子才之徒,已避之東出。

    榮乃遍與朝士書,相任留。

    中書舍人溫子昇以書呈帝。

    帝恒望其不來,及見書,以榮必來,色甚不悅。

    武衛将軍奚毅,建義初,建義,亦孝莊年号,後乃改永安。

    往來通命,帝每期之甚重,然以為榮通親,不敢與之言。

    毅曰:“若必有變,臣甯死陛下難,不能事契胡。

    ”帝曰:“朕保天柱無異心,亦不忘卿忠款。

    ”是年,八月,榮将四五千騎向京。

    時人皆言其反,複道天子必應圖之。

    九月初,榮至京。

    有人告雲:“帝欲圖之。

    ”榮即具奏。

    帝曰:“外人亦言王欲害我,豈可信之?”于是榮不自疑,每入谒帝,從人不過數十,皆不持兵仗。

    帝欲止。

    城陽王曰:“縱不反亦何可耐,況何可保邪?”北人語訛尒朱為人主,上又聞其在北言我姓人主。

    先是長星出中台,掃大角。

    恒州人高榮祖,頗明天文,榮問之曰:“是何祥也?”答曰:“除舊布新象也。

    ”榮聞之悅。

    又榮下行台郎中李顯和曾曰:“天柱至那無九錫?安須王自索也?亦是天子不見機。

    ”都督郭羅察曰:“今年真可作禅文,何但九錫?”參軍褚光曰:“人言并州城上有紫氣,何慮天柱不應?”榮下人皆陵侮帝左右,無所忌憚,事皆上聞。

    奚毅又見求聞。

    帝即下明光殿與語。

    帝又疑其為榮,不告以情。

    及知毅赤誠,乃召城陽王及楊侃、李彧,告以毅語。

    榮小女嫁與帝兄子陳留王,小字伽邪,榮嘗指之曰:“我終當得此女婿力。

    ”徽又雲:“榮慮陛下終為此患,脫有東宮,必貪立孩幼;若皇後不生大子,則立陳留,以安天下。

    ”并言榮指陳留語狀。

    十五日,天穆到京。

    《魏書·榮傳》雲:帝既圖榮,榮至入見,即欲害之,以天穆在并,恐為後患,故隐忍未發。

    駕迎之。

    榮與天穆并從入西林園宴射。

    榮乃奏曰:“近來侍官皆不習武,陛下宜将五百騎出獵,因省辭訟。

    ”先是奚毅言:“榮因獵挾天子移都,至是,其言相符。

    ”十八日,召溫子昇,告以殺榮狀。

    并問以殺董卓事。

    子昇具道本末。

    上曰:“王允若即赦涼州人,必不應至此。

    ”良久,語子昇曰:“朕之情理,卿所具知。

    死猶須為,況不必死?甯與高貴鄉公同日死,不與常道鄉公同日生。

    ”上謂殺榮、天穆,即赦其黨,便應不動。

    應诏王道習曰:“尒朱世隆、司馬子如、自雲晉南陽王模之後,時為金紫光祿大夫。

    朱元龍,比來偏被委付,具知天下虛實,謂不宜留。

    ”城陽王及楊侃曰:“若世隆不全,仲遠、天光,豈有來理?”仲遠,榮從弟,見下。

    帝亦謂然,無複殺意。

    城陽曰:“榮數征伐,要間有刀,或能很戾傷人,臨事願陛下出。

    ”乃伏侃等十餘人于明光殿東。

    其日,榮與天穆并入。

    坐食未訖,起出。

    侃等從東階上殿,見榮、天穆已至中庭,事不果。

    十九日是帝忌日。

    二十日榮忌日。

    二十一日,暫入,即向陳留王家。

    飲酒極醉。

    遂言病動,頻日不入。

    上謀頗洩。

    世隆等以告榮。

    榮輕帝,不謂能反。

    146《魏書·榮傳》雲:榮啟将入朝,世隆與榮書,勸其不來。

    榮妻北鄉郡長公主亦勸不行。

    榮并不從。

    《世隆傳》雲:莊帝将圖榮,或榜世隆門,以陳其狀。

    世隆封以呈榮,勸其不入。

    榮自恃威強,不以為意。

    遂手毀密書,唾地曰:“世隆無膽,誰敢生心?”《北史》則雲:莊帝之将圖榮,每屏人言。

    世隆懼變,乃為匿名書,自榜其門,曰:“天子與侍中楊侃,黃門馬道穆等為計,欲殺天柱。

    ”以此書與北鄉郡公主。

    并以呈榮,勸其不入。

    又勸其速發。

    皆不見從。

    案當時恐無肯洩密謀于尒朱氏者,且誰能榜世隆之門?《北史》所言蓋是,此可見榮之難于告語矣。

    北鄉郡,《魏書·帝紀》作鄉郡,當從之。

    《五代志》:上黨郡鄉縣,石勒置武鄉郡,後魏去武字為鄉郡。

    魏收《志》無北鄉郡。

    二十五日旦,榮、天穆同入。

    其日大欲革易。

    上在明光殿東序中,西面坐。

    榮與天穆,并禦床西北小床上南向坐。

    城陽入,始一拜,榮見光祿卿魯安等持刀從東戶入,即馳向禦坐。

    帝拔千牛刀手斬之。

    《魏書·榮傳》雲:帝先橫刀膝下,遂手刃之。

    安等亂斫,榮與天穆、菩提,同時并死。

    時年三十八。

    得其手闆,上有數牒啟,皆左右去留人名。

    非其腹心,悉在出限。

    帝曰:“豎子若過今日,便不可制。

    ”天穆與榮子菩提亦就戮。

    于是内外喜叫,聲滿京城。

    既而大赦。

    以上叙榮事,以《北史·本傳》為主。

    案榮本粗才,無可成大業之理。

    《北史·榮傳》雲:性甚嚴暴。

    弓箭刀矟不離于手。

    每有瞋嫌,即行忍害。

    左右恒有死憂。

    曾欲出獵,有人訴之,披陳不已,榮怒,即射殺之。

    又雲:榮好射獵,不舍寒暑。

    法禁嚴重,若一鹿出,乃有數人殒命。

    曾有一人,見猛獸便走,謂曰:“欲求活邪?”即斬之。

    自此獵如登戰場。

    曾見一猛獸,在窮谷中,乃令餘人,重衣空手搏之,不令傷損。

    于是數人被殺,遂禽得之。

    列圍而進,雖險阻不得回避。

    其為人,蓋與魏道武相類。

    然道武行之代北可也,榮行之中原,則不可一日居矣。

    然北魏本出竊據,非如後漢之足以維系人心;況尒朱氏安知名分?徒恃大赦,欲安反側,安可得邪? 尒朱氏之族:天光較有才略,然時方督師下隴,與洛邑聲勢不相接;仲遠刺徐州,去洛邑亦較遠,且其人本無能為;惟兆刺汾州,見第三節。

    去晉陽、洛邑皆近,兆又夙從榮征伐,故榮一死,而兆之師即至焉。

    莊帝之殺榮,遣奚毅、崔淵鎮北中。

    北中郎府城,在河橋北岸。

    今河南孟縣南。

    是夜,尒朱世隆奉鄉郡長公主,率榮部曲,焚西陽門出走。

    便欲還北。

    司馬子如曰:“事貴應機,兵不厭詐。

    天下洶洶,惟強是視。

    于此際會,不可以弱示人。

    若必走北,即恐變故随起。

    不如分兵守河橋,回軍向京。

    出其不意,或可離潰。

    假不如心,猶足示有餘力,使天下觀聽,懼我威強。

    ”世隆從之。

    還攻河橋,禽奚毅等害之。

    據北中城,南逼京邑。

    莊帝以楊津為并州刺史,北道大行台,經略并、肆。

    肆州,見第十一章第二節。

    李叔仁為大都督,讨世隆。

    魏蘭根為河北行台,節度定、相、殷三州。

    後代以薛昙尚。

    定州,見第十一章第二節。

    相州,見第八章第二節。

    殷州,見本章第三節。

    帝臨大夏門,集群臣博議。

    百僚恇懼,計無所出。

    李苗請斷河橋。

    城陽王及高道穆贊成其計。

    苗乃募人,以火船焚河橋。

    官軍不至,苗戰殁。

    然世隆因此退走。

    至建州,後魏置,今山西晉城縣東北。

    刺史陸希質拒守。

    城陷,世隆盡屠之,以洩其忿。

    停高都,後魏郡,在晉城東北。

    尒朱兆自晉陽來會。

    共推大原大守行并州刺史長廣王晔為主。

    景穆子南安王桢之孫。

    尒朱仲遠亦率衆向京師。

    莊帝使源子恭鎮大行丹谷。

    在晉城東南。

    鄭先護為大都督,與賀拔勝等拒仲遠。

    勝與仲遠戰于滑台東,滑台,見第六章第五節。

    失利,遂降之。

    先護部衆逃散。

    尒朱兆攻丹谷,都督崔伯鳳戰殁,羊文義、史仵龍降,源子恭奔退。

    兆輕兵倍道,與尒朱度律榮從父弟。

    自富平津上,富平津,即孟津,見第二章第二節。

    率騎涉渡。

    《北史·景穆十二王傳》:任城王雲之孫世儁,尒朱兆寇京師,為都督,守河橋。

    兆至河,世儁便隔岸遙拜。

    遂将船五艘迎兆軍,兆因得入。

    京都破殘,皆世儁之罪,時論疾之。

    《魏書》無“遂将船”以下二十一字。

    案世儁雖無守意,然兆之得濟,必不能恃其所将之五船也。

    十一月三日,大風鼓怒,黃塵漲天。

    騎叩宮門,宿衛乃覺。

    彎弓欲射,袍撥弦,矢不得發。

    一時散走。

    莊帝步出雲龍門,為兆騎所系。

    兆先令衛送晉陽。

    留洛旬餘,撲殺皇子,污辱妃嫔,縱兵虜掠,乃歸晉陽。

    十三日,害帝于五級寺。

    時年二十四。

    并害陳留王覽。

    即伽邪。

    城陽王徽走山南。

    至故吏寇彌宅。

    彌怖徽雲:“官捕将至。

    ”令避他所,使人于路邀害之,送屍于兆。

    史言尒朱榮死後,徽總統内外,算略無出,憂怖而已。

    性多嫉妒,不欲人居其前。

    每入參謀議,獨與帝決。

    朝臣有上軍國籌策者,并勸帝不納。

    乃雲:“小賊何慮不除?”又吝惜财物。

    有所賞賜,鹹出薄少。

    或多而中減,與而複追。

    徒有糜費,恩不感物。

    案徽誠非匡濟之才,然時事勢實艱難,亦不能為徽咎也。

    莊帝先以高道穆為南道大行台,外托征蠻,陰為不利則南行之計,未及發,為尒朱世隆所害。

     長廣王之立也,以世隆為尚書令,先赴京師。

    世隆與兆會于河陽。

    見第十一章第二節。

    兆讓世隆曰:“叔父在朝多時,耳目應廣,如何不知不聞,令天柱受禍?”按劍瞋目,聲色甚厲。

    世隆遜辭拜謝,然後得已。

    深恨之。

    時尒朱度律留鎮洛陽,仲遠亦自滑台入京,世隆乃與兄弟密謀,别行擁立。

    廣陵王恭,獻文子廣陵惠王羽之子。

    以元叉專權,托稱瘖病,絕言垂一紀。

    居于龍華佛寺,無所交通。

    世隆欲立之。

    而度律意在南陽王寶炬。

    孝文子京兆王愉之子。

    乃曰:“廣陵不言,何以主天下?”世隆兄彥伯,密相敦喻。

    又與度律同往龍華佛寺,知其能言。

    三月晔至邙南,世隆等遂廢之而立恭。

    是為《魏書》所謂前廢帝。

    《北史》從西魏追谥,稱為節闵帝。

    兆以己不與謀,大恚,欲攻世隆。

    诏令華山王鸷兼尚書仆射、北道大使慰喻之,兆猶不釋。

    鸷,平文子高涼王孤之六世孫。

    《魏書》以為尒朱氏黨。

    雲:兆為亂,莊帝欲率諸軍親讨,鸷與兆陰通,乃勸帝曰:“黃河萬仞,甯可卒渡?”帝遂自安。

    及兆入殿,鸷又約止衛兵。

    帝見逼,京邑破,皆由鸷之謀。

    案時魏朝兵力,自不足用,莊帝即親讨,亦何能為?逮兆既入殿,又豈衛兵所能格邪?此等傳說,自近虛誣。

    然觀此時特令鸷喻止兆,則其為尒朱氏之黨不疑也。

    世隆複遣彥伯自往喻之,兆乃止。

    《北史·世隆傳》曰:世隆與兄弟密謀。

    慮元晔母幹豫朝政,伺其母衛氏出行,遣數十騎如劫賊,于京巷殺之。

    尋又以晔疏遠,欲推立節闵帝。

    夫當時元魏之君,奚翅僅亦守府?況于其母?既視置君如弈棋矣,親疏又何擇焉?《天光傳》言:兆入京後,天光曾輕騎向都見世隆等,乃還雍,世隆等議廢立,遣告天光,天光亦與定策。

    然則當時之廢立,蓋專以犄兆,即無神武之兵,尒朱氏之内難亦必作。

    然其毒痡四境,使人人有時日曷喪之懷,則并其内難之作而亦有所不能待矣。

     時天光控關右,仲遠居大梁,仲遠時仍為徐州刺史,不之鎮而居大梁,後又移屯東郡。

    大梁,見上節。

    東郡,見第三節。

    兆據并州,世隆處京邑,各自專恣。

    除天光史言其“差不酷暴”,彥伯史言其“差無過患”外,均極貪虐,而仲遠尤甚。

    于大家富族,誣之以反,沒其家口;簿籍财物,皆以入己;丈夫死者,投之河流;如此者不可勝數。

    諸将婦有美色者,莫不被其淫亂。

    東南牧守,下至民俗,比之豺狼。

    世隆既總朝政,生殺自由。

    公行淫佚。

    信任近小,随其與奪。

    度律亦所至為百姓患毒。

    世隆之入洛也,主者欲追李苗贈封,世隆曰:“吾爾時群議:更一二日,便欲大縱兵士,焚燒都邑,任其采掠,賴苗京師獲全,天下之善士也,不宜追之。

    ”尒朱兆既縱掠京邑,先令衛送莊帝于晉陽,乃白于河梁監閱财貨。

    貪暴如此,雖與之天下,豈能一朝居?況乎怨仇者之日伺其側邪? 第八節 齊神武起兵 尒朱世隆等既立節闵帝,是月,鎮遠将軍崔祖螭即聚青州七郡之衆圍東陽。

    青州治,見第六節。

    劉靈助時為幽州刺史,亦起兵于薊。

    幽州治。

    渤海蓨人高翼,魏渤海郡,因宋僑置之舊,治靈濟城,在今山東高苑縣西北。

    蓨,見第二節。

    為山東豪右,葛榮亂作,魏朝即家拜為渤海大守。

    至郡未幾,賊徒愈盛,翼部率合境,徙于河、濟之間。

    魏因置東冀州,以翼為刺史。

    尒朱榮弑莊帝,翼保境自守,謂諸子圖之。

    事未輯而卒。

    翼三子:乾、昂、季式,皆輕俠。

    孝莊居藩,乾潛相托附。

    及立,遙除龍骧将軍、通直散騎常侍。

    乾兄弟皆受葛榮官爵。

    莊帝尋遣右仆射元羅巡撫三齊,乾兄弟相率出降。

    孝莊以乾為給事黃門侍郎。

    尒朱榮以乾前罪,不應複居近要,莊帝乃聽乾解官歸鄉裡。

    乾與昂俱在鄉裡,陰養壯士。

    尒朱榮聞而惡之。

    密令刺史元仲宗此據《北齊書·昂傳》。

    《魏書》、《北史·本紀》皆作嶷。

    案嶷為昭成孫常山王遵之玄孫,字子仲,見《魏書·昭成子孫傳》。

    《北史》同。

    誘執昂,送于晉陽。

    莊帝末,榮入洛,以昂自随,禁于牛署。

    榮死,莊帝即引見勞勉之。

    乾聞榮死,馳赴洛陽。

    莊帝以為河北大使,令招集鄉闾,為表裡形援。

    昂亦請還鄉裡,招集部曲。

    尒朱兆入洛,遣其監軍孫白鹞至冀州,托言普征民馬,欲待乾兄弟送馬,因收之。

    乾乃潛勒壯士,襲據州城。

    殺白鹞。

    執元仲宗,推封隆之行州事。

    隆之亦蓨人。

    為河内大守。

    尒朱兆入洛,隆之持節東歸。

    與乾等定計,襲克州城。

    受劉靈助節度。

    147靈助本以方技見信尒朱榮。

    其舉兵也,《魏書》言其馴養大鳥,稱為己瑞;又妄說圖谶;作詭道厭祝之法。

    然又言幽、瀛、滄、冀之民悉從之;瀛州,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滄州,見本章第三節。

    《北齊書·叱列延慶傳》亦雲:諸州豪右鹹相結附;如李元忠宗人愍及安州刺史盧曹等皆是,見《北齊書·元忠傳》。

    安州,見第二節。

    盧曹,《北史》作盧胄。

    則其聲勢亦頗盛。

    靈助本幽州大俠,非徒恃邪術惑民者也。

    靈助至博陵之安國城,今河北安國縣。

    與魏侯淵及定州刺史叱列延慶、定州,見第十一章第二節。

    延慶,尒朱世隆姊婿,時為山東行台。

    殷州刺史尒朱羽生等戰,敗死。

    四月,尒朱仲遠使其都督魏僧勖等攻崔祖螭,斬之。

    《通鑒考異》曰:《北齊·李渾傳》:普泰中,崔社客反于海、岱,攻圍青州,以渾為征東将軍都官尚書行台赴援。

    而社客宿将多謀,諸城各自保固,堅壁清野。

    諸将議有異同。

    渾曰:“社客賊之根本。

    若簡練骁勇,銜枚夜襲,徑趨營下,出其不意,咄嗟之間,便可擒殄。

    如社客就擒,則諸郡可傳檄而定。

    ”諸将遲疑。

    渾乃速行。

    未明達城下。

    賊徒驚駭。

    擒社客,斬首送洛陽。

    按其年時事迹,與祖螭略同。

    未知社客即祖螭,為别一人也?然齊神武之兵旋起矣。

     北齊高祖神武皇帝高歡,亦渤海蓨人。

    祖谧,魏侍禦史,坐法徙居懷朔鎮。

    見第三節。

    神武累世北邊,習其俗,遂同鮮卑。

    148神武深沉有大度。

    輕财重士,為豪俠所宗。

    初給鎮為隊主。

    轉為函使。

    後從杜洛周。

    與尉景、善無人,神武姊夫。

    善無,見第三章第八節。

    段榮、武威人。

    祖信,仕沮渠氏。

    入魏,以豪族徙北邊。

    家于五原。

    武威,見第二章第二節。

    五原,見第三章第八節。

    蔡儁廣甯石門人。

    父普,北方擾亂,奔走五原,守戰有功。

    儁豪爽有膽氣,高祖微時,深相親附。

    廣甯,後魏郡,石門,後魏縣,在今山西壽陽縣境。

    圖之,不果。

    奔葛榮。

    又亡歸尒朱榮于秀容。

    從榮徙并州。

    榮以為親信都督。

    又以為晉州刺史。

    晉州,東雍州改,今山西臨汾縣。

    尒朱兆将赴洛,召神武。

    神武使長史孫騰,辭以绛蜀、汾胡欲反,不可委去。

    兆恨焉。

    及兆入洛,執莊帝以北,神武聞之,大驚。

    《魏書·兆傳》:騰還具報。

    王曰:“兆等猖狂,舉兵犯上,吾今不同,猜忌成矣。

    今也南行,天子列兵河上,兆進不能度,退不得還,吾乘山東下,出其不意,此徒可以一舉而擒。

    ”俄而兆克京師,孝莊幽絷,都督尉景,從兆南行,以書報王,王得書,大驚。

    又使孫騰僞賀兆,因密觇孝莊所在,将劫以舉義,不果。

    《魏書·兆傳》:王得書大驚,召騰示之,曰:“卿可馳驿詣兆。

    示以谒賀。

    密觀天子,今在何處?為随兆軍府?為别送晉陽?脫其送并,卿宜馳報,吾當于路要迎。

    ”騰晨夜驅馳,已遇帝于中路。

    王時率騎東轉,聞帝已渡,于是西還。

    案神武此時,兵力實未足與兆敵,史所傳恐未必可信也。

    神武之所以興者,實緣得六鎮之衆,而其所以得此衆者,則史之所傳又互異。

    《北齊書·本紀》雲:費也頭纥豆陵步藩入秀容,逼晉陽。

    兆征神武。

    神武将往。

    賀拔焉過兒請緩行以弊之。

    神武乃往,逗留,辭以河無橋,不得渡。

    步藩軍盛,兆敗走。

    初孝莊之誅尒朱榮,知其黨必有逆謀,乃密敕步藩,令襲其後。

    步藩既敗兆等,兵勢日盛。

    兆又請救于神武。

    神武内圖兆,複慮步藩之難除,乃與兆悉力破之,藩死。

    兆深德神武,誓為兄弟。

    葛榮衆流入并、肆者二十餘萬,為契胡陵暴,皆不聊生。

    大小二十六反,誅夷者半,猶草竊不止。

    兆患之,問計于神武。

    神武曰:“六鎮反殘,不可盡殺。

    宜選王素腹心者,私使統焉。

    若有犯者,直罪其帥,則所罪者寡。

    ”兆曰:“善。

    誰可行也?”賀拔允時在坐,請神武。

    神武拳毆之,折其一齒,曰:“生平天柱時奴輩伏處分如鷹犬,今日天下,安置在王,而阿鞠泥敢誣下罔上,請殺之。

    ”兆以神武為誠,遂以委焉。

    神武以兆醉,恐醒後或緻疑貳,遂出。

    宣言“受委統州鎮兵,可集汾東受令”。

    乃建牙陽曲川,陳部分。

    陽曲,見第二章第二節。

    兵士素惡兆而樂神武,莫不皆至。

    居無何,又使劉貴請兆:以“并、肆頻歲霜旱,降戶掘黃鼠而食之,皆面無谷色,徒污人國土。

    請令就食山東,待溫飽而處分之”。

    兆從其議。

    其長史慕容紹宗谏曰:“今四方擾擾,人懷異望,高公雄略,又握大兵,将不可為。

    ”兆曰:“香火重誓,何所慮也?”紹宗曰:“親兄弟尚爾難信,何論香火?”時兆左右已受神武金,因谮紹宗與神武舊有隙。

    兆乃禁紹宗而催神武發。

    神武乃自晉陽出滏口。

    見第四節。

    路逢尒朱榮妻北鄉長公主自洛陽來,馬三百匹,盡奪易之。

    兆聞,乃釋紹宗而問焉。

    紹宗曰:“猶掌握中物也。

    ”于是自追神武。

    至襄垣,漢縣,後魏置郡,在今山西襄垣縣北。

    會漳水暴長,橋壞。

    神武隔水拜曰:“所以借公主馬,非有他故,備山東盜耳。

    王受公主言,自來賜追。

    今渡河而死不辭,此衆便叛。

    ”兆自陳無此意。

    因輕馬渡,與神武坐幕下。

    陳謝。

    遂授刀引頭,使神武斫己。

    神武大哭曰:“自天柱薨背,賀六渾更何所仰?願大家千萬歲,以申力用。

    今旁人搆間至此,大家何忍複出此言?”兆投刀于地,遂刑白馬而盟,誓為兄弟。

    留宿夜飲。

    尉景伏壯士欲執之。

    神武齧臂止之,曰:“今殺之,其黨必奔歸聚結,兵饑馬瘦,不可相支。

    若英雄崛起,則為害滋甚。

    不如且置之。

    兆雖勁捷,而兇狡無謀,不足圖也。

    ”旦日,兆歸營,又召神武。

    神武将上馬詣之。

    孫騰牽衣,乃止。

    兆隔水肆詈,馳還晉陽。

    兆心腹念賢,領降戶家累别為營。

    神武僞與之善,觀其佩刀,因取之以殺其從者,從者盡散。

    于是士衆鹹悅,倍願附從。

    神武遂前行,屯邺。

    《魏書·尒朱兆傳》雲:初榮既死,莊帝诏河西人纥豆陵步蕃等,令襲秀容。

    兆入洛後,步蕃兵勢甚盛,南逼晉陽。

    兆所以不暇留洛,回師禦之。

    兆雖骁果,本無策略,頻為步藩所敗。

    于是部勒士馬,謀出山東。

    令人頻征獻武王于晉州。

    乃分三州、六鎮之人,令王統領。

    既分兵别營,乃引兵南出,以避步蕃之銳。

    步蕃至于樂平郡,治沾城,在今山西昔陽縣西南。

    王與兆還讨破之,斬步蕃于秀容之石鼓山。

    其衆退走。

    兆将數十騎詣王,通夜宴飲。

    後還營招王。

    王知兆難信,未能顯示,将欲詣之。

    臨上馬,長史孫騰牽衣而止。

    兆乃隔水責罵騰等。

    于是各去。

    王還自襄垣東出,兆歸晉陽。

    謂歡受兆命統衆,在破步蕃之前,亦無請就食山東之事,與《齊書·本紀》異。

    《齊書·慕容紹宗傳》雲:纥豆陵步藩逼晉陽,尒朱兆擊之,累為所破,欲以晉州征高祖,共圖步藩。

    紹宗谏曰:“今天下擾擾,人懷觊觎,高晉州才雄氣猛,英略蓋世,譬諸蛟龍,安可借以雲雨?”兆怒曰:“我與晉州,推誠相待,何忽辄相猜阻,橫生此言?”便禁止紹宗,數日方釋。

    遂割鮮卑隸高祖。

    其謂分衆在平步蕃之前與《魏書》同,而又謂所分者為鮮卑。

    今案費也頭為河西強部。

    《北史·尒朱榮傳》曰:莊帝恒不慮外寇,惟恐榮為逆。

    常時諸方未定,欲使與之相持,及告捷之日,乃不甚喜。

    《魏書·尒朱天光傳》言:前廢帝立後,天光複出夏州,遣将讨宿勤明達,擒之送洛,時費也頭帥纥豆陵伊利、萬俟受洛幹等據有河西,未有所附,天光以齊獻武王起兵,内懷憂恐,不複北事伊利等,但微遣備之而已。

    費也頭蓋北方諸部中僅存而未服于尒朱氏者,故莊帝因而用之也。

    莊帝誅尒朱榮後,所遣經略防守之兵甚多,無一能奏效者,牽制之師,蓋以此為最盡力矣。

    然謂其能南逼晉陽,亦似大過。

    《魏書·孝莊紀》:永安三年(528),十二月,河西人纥豆陵步蕃、破落韓常大敗尒朱兆于秀容,此即兆入洛而步蕃犄其後之事,其戰事固猶在代北也。

    當時抗尒朱氏者,劉靈助、高乾兄弟,皆在山東,尒朱兆部勒士馬欲東出,蓋以此故?步蕃蓋以此時踵其後而逼晉陽?晉陽為尒朱氏根本之地,兆自不得不回師禦之。

    其所統者,蓋即《魏書·兆傳》所雲六鎮之兵,亦即《齊書·慕容紹宗傳》所謂鮮卑?三州,蓋謂并、肆及兆所刺之汾州?其兵蓋多出六鎮?固非必鮮卑種人,然亦必所謂累世北邊,習其俗,遂同鮮卑者。

    其中葛榮降衆必多,皆有家累,故《齊書·神武紀》侈言其數為二十餘萬也。

    其分屬神武,自當在破步蕃之前。

    兆回攻步蕃所以屢敗者,蓋正以所将者為此曹,心懷怨恨之故。

    故一分諸神武而即克。

    然則兆之分兵,實迫于勢不得已,非因醉而然也。

    149《齊書·神武紀》,叙此于既破步蕃之後,實為大誤。

    然其建牙而東,則必在求就食山東得請之後,《魏書》叙神武得衆之時雖不誤,而漏去請就食山東一節,一似神武既平步蕃,徑行東出者,當時情事,亦不可見矣。

    神武在尒朱榮時已為晉州,而《齊書·慕容紹宗傳》謂兆欲以晉州征高祖,一似以此為共圖步蕃之報者?蓋兆征神武入洛而神武不從,嫌隙已搆,兆于是時,蓋有欲奪神武晉州之意,至此,乃又以許仍舊貫為并力之報也。

    紹宗谏兆,未知究在何時,然必非因其征神武而發。

    何則?征神武,則神武且為兆用,而又何猜焉?兆所分諸神武者,未知究有若幹人,然必不能甚衆。

    觀韓陵戰時,神武衆尚不滿三萬可知。

    然此衆雖寡弱,而于尒朱氏蓄怨甚深,故神武得因之而起也。

     節闵帝普泰元年(531),梁武帝中大通三年也。

    二月,神武軍次信都。

    冀州治。

    高乾、封隆之開門以待,遂據冀州。

    尒朱度律白節闵帝,封神武為渤海王,征使入觐。

    神武辭。

    神武自向山東,養士繕甲,禁侵掠,百姓歸心。

    乃詐為書,言尒朱兆将以六鎮人配契胡為部曲。

    衆皆愁怨。

    又為并州符,征兵讨步落稽。

    發萬人,将遣之。

    孫騰、尉景為請留五日。

    如此者再。

    神武親送之郊,雪涕執别。

    人皆号恸,哭聲動地。

    神武乃喻之曰:“與爾俱失鄉客,義同一家。

    不意在上,乃爾征召?直向西,已當死;後軍期,又當死;配國人,又當死;奈何?”衆曰:“惟有反耳。

    ”神武曰:“反是急計,須推一人為主。

    ”衆願奉神武。

    神武曰:“爾鄉裡難制。

    不見葛榮乎?雖百萬衆,無刑法,終自灰滅。

    今以吾為主,當與前異。

    不得欺漢兒,不得犯軍令,生死任吾則可;不爾,不能為,取笑天下。

    ”衆皆頓颡,“死生惟命。

    ”明日,椎牛飨士,喻以讨尒朱之意。

    六月,庚子,遂建義于信都。

    尚未顯背尒朱氏。

    趙郡柏人李元忠,趙郡,見第二章第三節。

    柏人,見第五章第三節。

    善方技,見有疾者,不問貴賤,皆為救療。

    家素富實。

    其家人在鄉,多有舉貸求利,元忠每焚契免責。

    150鄉人甚敬重之。

    永安初,就拜南趙郡大守。

    南趙郡,大和時分趙郡置,在今河北隆平縣東。

    直洛陽傾覆,元忠棄官還家,潛圖義舉。

    會神武率衆東出,便自往奉迎。

    時高乾亦将十數騎迎谒。

    神武密遣元忠舉兵逼殷州,令乾僞往救之。

    乾入見尒朱羽生,羽生與乾俱出,因擒之。

    遂平殷州。

    斬羽生首來谒。

    神武撫膺曰:“今日反決矣。

    ”乃以元忠為殷州刺史。

    《本紀》雲:鎮廣阿。

    案廣阿,漢侯邑,後廢,後魏置縣,在今河北隆平縣東。

    八月,尒朱兆率步騎二萬出井陉。

    見第六章第八節。

    元忠棄城還信都。

    孫騰以為朝廷隔絕,不權立天子,則衆望無所系。

    十月,舉章武王融子渤海大守朗為帝。

    《魏書》稱曰後廢帝,《北史》但曰廢帝。

    于時度律、仲遠之軍,皆與兆會。

    屯于廣阿,衆号十萬。

    神武乃廣縱反間,或雲世隆兄弟謀欲害兆,複言兆與神武同圖仲遠等。

    于是兩不相信,各緻猜疑,徘徊不進。

    仲遠等頻使斛斯椿、賀拔勝喻兆。

    兆輕騎三百,來就仲遠。

    同坐幕下。

    兆性粗犷,意色不平。

    手舞馬鞭,長嘯凝望。

    深疑仲遠等有變,遂趨出馳還。

    仲遠遣椿、勝等追而曉譬,兆遂拘迫将還,經日放遣。

    仲遠等于是奔退。

    神武乃進擊兆軍,兆大敗。

    十一月,神武攻邺。

    明年,梁中大通四年(532),魏孝武帝永熙元年。

    正月,拔之。

    二月,後廢帝如邺。

     尒朱氏中,世隆、天光,較有智計。

    齊神武之起兵也,仲遠、度律等,皆不以為慮,惟世隆獨深憂恐。

    廣阿戰後,兆與仲遠、度律,遂相疑阻,久而不和。

    世隆請前廢帝納兆女為後,兆乃大喜。

    世隆厚禮喻兆赴洛。

    深示卑下。

    随其所為,無敢違者。

    又累使征天光,天光不從。

    《周書·賀拔嶽傳》:天光将率衆距齊神武,遣問計于嶽。

    嶽報曰:“王家跨據三方,士馬殷盛,高歡烏合之衆,豈能為敵?然師克在和,但願同心戮力耳。

    若骨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