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元魏亂亡
關燈
小
中
大
法慶聚衆反于冀州,殺阜城令,自稱大乘,元遙破斬之。
明帝熙平二年(517),即梁天監十六年,餘賊複相聚攻瀛州,刺史宇文福讨平之。
神龜元年(518),即梁天監十七年,秦州羌、東益州南秦州氐皆反。
河州人卻鐵忽聚衆反,自稱水池王。
後詣行台源子恭降。
正光二年(521),即梁普通二年,東益、南秦州氐反,河間王琛讨之,失利。
至五年(524),即梁普通五年,而破六汗拔陵反,時局不可收拾矣。
魏兖州,初治滑台,見第六章第五節。
後移瑕丘,見第九章第五節。
是稱東兖,而滑台稱為西兖。
大和中,又于渦陽置兖州,是為南兖。
渦陽,見第十一章第三節。
勞山,在今山東即墨縣東南。
東萊鎮,後改為光州,今山東掖縣。
平原郡,後魏治聊城,在今山東平原縣南。
定州,見第十一章第二節。
幽州見第十二章第一節。
齊州,治曆城,今山東曆城縣。
秦州,見第十一章第三節。
泾州,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夏州,治岩綠,在今陝西橫山縣西。
華州,見第二節。
隴西,見第二章第二節。
汾州,治蒲子,在今山西隰縣東北。
冀州,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阜城,漢縣,在今河北阜城縣東。
瀛州、東益州,皆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南秦州,治駱谷,在今甘肅成縣西南。
河州,今甘肅導河縣。
《魏書·良吏傳》雲:“魏初,擁節分符,多出豐、沛,政術治風,未能鹹允。
雖動诒大戮,而貪虐未悛。
亦由網漏吞舟,時挂一目。
高祖肅明綱紀,賞罰必信,肇革舊軌。
時多奉法。
世宗優遊而治,寬政遂往。
大和之風,頗以陵替。
肅宗馭運,天下淆然。
其于移風革俗之美,浮虎還珠之政,九州百郡,無所聞焉。
”然則魏之吏治,實以孝文之時為最整敕,然據《本紀》所載:則大和十二年(488),齊永明六年。
梁州刺史臨淮王提,魏梁州,初治仇池,夏侯道遷降魏,乃移治南鄭。
提,大武子臨淮王譚之子。
坐貪縱配北鎮。
見第八章第三節。
十三年(489),齊永明七年。
夏州刺史章武王彬,又以貪财削封。
彬,景穆子章武王大洛之子。
汝陰王天賜、南安王桢,并坐臧賄,免為庶人。
天賜、桢,皆景穆子。
十五年(491),齊永明九年。
濟陰王郁,以貪殘賜死。
郁,景穆子濟陰王小新成之子。
此等皆系親貴,獲罪較難,而終不免于獲罪,可見其貪殘之甚;抑此等皆系親貴,故其獲罪得以備書于史,俾後人有所考見,此外地位較微,為史所不載者,蓋不知凡幾矣,又可見其貪殘者之多也。
大和七年(483),齊永明元年。
二月,诏曰:“朕每思知百姓疾苦,以增修寬政,故具問守宰苛虐之狀于州郡使者。
今秀、孝、計掾,對多不實,甚乖朕虛求之意。
宜案以大辟,明罔上必誅。
然情猶未忍,可恕罪聽歸。
申下天下,使知複犯無恕。
”以死罪脅秀、孝、計掾,舉發州郡罪狀,可謂聞所未聞。
明年,齊永明二年(484)。
正月,诏隴西公琛、尚書陸叡為東西二道大使,褒善罰惡。
是歲,始頒官祿。
祿行之後,臧滿一匹者死。
虜何愛于中國人?觀其用法之嚴,而知其吏治之惡矣。
州郡如此,鎮将尤甚。
魏舊制,緣邊皆置鎮,都大将統兵備禦。
《官氏志》。
其後則内地亦置之。
肅宗正光五年(524)改鎮為州诏曰:“大祖道武皇帝,應期撥亂,大造區夏;世祖大武皇帝,纂戎丕緒,光闡王業;躬率六師,掃清逋穢。
諸州鎮城人,本充牙爪,服勤征旅。
契闊行間,備嘗勞劇。
逮顯祖獻文皇帝,自北被南,淮、海思又。
便差割強族,分衛方鎮。
高祖孝文皇帝,遠遵盤庚,将遷嵩、洛。
規遏北疆,蕩辟南境。
選良家酋帥,增戍朔垂。
戎捍所寄,實惟斯等。
”此魏置鎮之大略也。
《魏書·袁飜傳》:飜于正始、熙平之間,議選邊戍事曰:“自比緣邊州郡,官至便登;疆埸統戍,階當即用。
或值穢德凡人,或遇貪家惡子。
不識字民溫恤之方,惟知重役殘忍之法。
廣開戍邏,多置帥領,或用其左右姻親,或受人财貨請屬,皆無防寇禦賊之心,惟有通商聚斂之意。
其勇力之兵,驅令鈔掠,若值強敵,即為奴虜;如有執獲,奪為己富。
其羸弱老小之輩,微解金鐵之工,小閑草木之作,無不搜營窮壘,苦役百端。
自餘或伐木深山,或耘草平陸;販貿往還,相望道路。
此等祿既不多,資亦有限,皆收其實絹,給其虛粟;窮其力,薄其衣;用其工,節其食;綿冬曆夏,加之疾苦,死于溝漬者,常十七八焉。
是以吳、楚間伺,審此虛實,皆雲糧匮兵疲,易可乘擾,故驅率犬羊,屢犯疆埸。
頻年以來,甲胄生虮,十萬在郊,千金日費。
為弊之探,一至于此。
皆由邊任,不得其人,故延若斯之患。
賈生所以痛哭,良有以也。
”此南邊諸鎮之情形也。
北邊則尤有甚焉。
《世宗紀》:景明四年(503),梁天監二年。
十一月,诏尚書左仆射源懷撫勞代都、北鎮,随方拯恤。
《懷傳》載懷表曰:“景明已來,北蕃連年災旱。
案觀下文所言,當時北蕃饑荒,恐不盡系天災,而實由于人事。
延昌二年(513),梁天監十一年也,二月,以六鎮大饑,開倉振贍,可見其饑荒久而未抒矣。
六鎮,見下。
高原陸野,不任營殖。
惟有水田,少可菑畝。
主将參寮,專擅腴美。
瘠土荒疇,以給百姓。
因此困敝,日月滋甚。
諸鎮水田,請依《地令》,分給細民。
先貧後富。
若分付不平,令一人怨訟者,鎮将已下,聯署之官,各奪一時之祿;四人已上,奪祿一周。
北鎮邊蕃,事異諸夏,往日置官,全不差别。
沃野一鎮,沃野,漢縣,魏置鎮,在今綏遠臨河縣境黃河西岸。
自将已下,八百餘人,黎庶怨嗟,佥曰煩猥。
邊隅事鮮,實少畿服。
請主帥吏佐,五分減二。
”《傳》雲:時細民為豪強陵壓,積年枉滞,一朝見申者,日有百數。
所上事宜,便于北邊者,凡四十餘條。
可見其積弊之深,民生之困矣。
而身為将士者,亦未嘗不抑郁思亂。
《北齊書·魏蘭根傳》曰:正光末,李崇為都督,讨茹茹,以蘭根為長史。
因說崇白:“緣邊諸鎮,控攝長遠。
昔時初置,地廣人稀。
或征發中原,強宗子弟;或國之肺腑,寄以爪牙。
中年已來,有司乖實,号曰府戶。
役同厮養。
官婚班齒,緻失清流。
而本宗舊類,各各榮顯。
顧瞻彼此,理當憤怨。
更張琴瑟,今也其時。
靜境甯邊,事之大者。
宜改鎮立州,分置郡縣。
凡是府戶,悉免為民。
入仕次叙,一準其舊。
文武兼用,維恩并施。
此計若行,國家庶無北顧之慮矣。
”崇以奏聞,事寝不報。
逮破六汗拔陵既叛,崔暹敗于白道,見下。
廣陽王淵又上書曰:淵,嘉之子,嘉見第一節。
淵《北史》避唐諱作深,《魏書·本紀》作淵,《死傳》亦作深,蓋後人所改。
《通鑒》亦依《北史》作深。
“昔皇始以移防為重。
盛簡親賢,擁麾作鎮。
配以高門子弟,以死防遏。
不但不廢仕宦,至乃偏得複除。
當時人物,忻慕為之。
及大和在曆,仆射李沖,當官任事。
涼州土人,悉免厮役;豐、沛舊門,仍防邊戍。
自非得罪當世,莫肯與之為伍。
征鎮驅使,但為虞候、白直。
一生推遷,不過軍主。
然其往世房分留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鎮者便為清途所隔。
或投彼有北,以禦魑魅。
多複逃胡鄉。
乃峻邊兵之格,鎮人浮遊在外,皆聽流兵捉之。
于是少年不得從師,長者不得遊宦,獨為匪人,言者流涕。
自定鼎伊、洛,邊任益輕。
惟底滞凡才,出為鎮将。
轉相模習,專事聚斂。
或有諸方奸吏,犯罪配邊,為之指蹤。
過弄官府。
政以賄立,莫能自改。
及阿那瓌背恩,縱掠竊奔,命師追之,十五萬衆度沙漠,不日而還。
邊人見此援師,便自意輕中國。
尚書令臣崇,時即申聞,求改鎮為州。
将允其願,抑亦先覺。
朝廷未許。
今日所慮,非止西北,将恐諸鎮,尋亦如此。
天下之事,何易可量?”《淵傳》雲:時不納其策。
東西敕勒之叛,朝議更思淵言,遣兼黃門侍郎郦道元為大使,欲複鎮為州,以順人望。
會六鎮盡叛,不得施行。
六鎮,在代郡北塞,東至濡源。
其自西徂東之次,曰懷朔,曰武川,日撫冥,曰柔玄,曰懷荒,曰禦夷。
懷朔,在今綏遠固陽縣境。
武川,已見第一章。
撫冥,鎮城所在未詳。
柔玄,在今察哈爾興和縣境。
懷荒、禦夷二鎮,後改為蔚州,蔚州,即今察哈爾蔚縣也。
六鎮自西徂東之次,依胡三省說,見《通鑒》齊明帝建武元年(494)注。
案崔暹之敗,事在正光五年七月。
其年八月,《紀》載诏諸州軍貫,元非犯配者,悉免為民。
鎮改為州,依舊立稱。
《郦道元傳》雲:肅宗以沃野、懷朔、薄骨律、在今甯夏靈武縣西南。
武川、撫冥、柔玄、懷荒、禦夷諸鎮,并改為州。
其郡縣戍名,令準古城邑。
诏道元持節兼黃門侍郎,與都督李崇,籌宜置立。
裁減去留,儲兵積粟,以為邊備。
而《李崇傳》言:臨淮王彧、李叔仁敗,亦見下。
诏引丞相、令、仆、尚書、侍中、黃門于顯陽殿,使陳良策。
吏部尚書元修義景穆子汝陰王天賜之子。
謂宜得重貴,鎮壓恒、朔。
皆見第十一章第二節。
诏欲遣崇。
然仍責其改鎮為州之表,開諸鎮非異之心,緻有今日之事。
則魏朝當日,始終不甚以此策為然;加以六鎮盡叛,政令格不能行,诏旨自成虛語矣。
然此時即能行之,恐于勢亦已無及也。
魏明帝正光五年(524),梁武帝之普通五年也。
三月,沃野鎮人破洛韓拔陵反,殺鎮将。
诏臨淮王彧讨之。
彧,提之孫。
五月,敗于五原。
朔州治,見第十一章第二節。
安北将軍李叔仁尋敗于白道。
在今綏遠歸綏縣北。
武川陷。
诏尚書令李崇為大都督。
崔暹出東道,廣陽王淵出北道,皆受崇節度。
崇至五原。
七月,崔暹大敗于白道之北。
賊遂并力攻崇。
崇與淵力戰相持,至冬,乃引還平城。
淵表崇長史祖瑩,詐增功級,盜沒軍資,祟坐免官爵,征還,以後事付淵。
崇之将班師也,留别将費穆守朔州。
穆招離聚散,頗得人心。
時北境州鎮,悉皆淪沒,惟穆獨據一城,四面抗拒。
久之,援軍不至;兼行路阻塞,糧仗俱盡;亦棄城南走。
明年,魏孝昌元年(525),梁普通六年。
三月,拔陵别帥王也不盧等攻陷懷朔。
至六月,乃為柔然主阿那瓌所破,南移渡河。
而恒州卒于又明年七月失陷,孝昌二年(526),梁普通七年。
恒州,見第十一章第二節。
行台元纂南走。
代北遂不可收拾矣。
而杜洛周、鮮于修禮複起。
初李叔仁為破六韓拔陵所逼,求援。
廣陽王淵赴之。
前後降附二十萬人。
淵與元纂,表求于恒州北别立郡縣,安置降戶,随宜振赍,息其亂心。
不從。
而遣黃門侍郎楊昱,分散之于冀、定、瀛三州就食。
淵謂纂曰:“此輩複為乞活矣。
”孝昌元年(525),八月,柔玄鎮人杜洛周反于上谷。
此依《魏書·本紀》。
《梁書·侯景傳》作吐斤六周,雲柔玄鎮兵。
上谷,見第三章第八節。
攻沒郡縣。
南圍燕州。
見第十二章第一節。
九月,诏幽州刺史常景為行台,征虜将軍元譚為都督讨之。
譚,獻文子趙郡靈王幹之子。
二年(526),正月,譚次軍都,燕州治。
為洛周所敗。
以别将李琚代譚。
四月,又敗沒于薊城之北。
薊,幽州治。
五月,燕州刺史崔秉南走中山。
定州治。
七月,洛周遣其别帥曹纥真寇掠幽州。
常景遣都督于榮邀于栗園,胡三省曰:當在固安縣界。
大破之,斬纥真。
九月,景又破洛周,斬其武川王賀拔文興,别帥侯莫陳升。
然至十一月,幽州卒陷,景被執。
鮮于修禮,本懷朔鎮兵,據《梁書·侯景傳》。
為五原降戶。
以孝昌二年(526),正月,反于定州。
诏長孫稚為大都督,稚,字承業,史或書其字。
《北史》作名幼。
與河間王琛讨之。
齊郡順王簡子,繼河間孝王若。
簡、若,皆文成子。
琛與稚有隙,前到呼沱,稚未欲戰,而琛不從。
稚至五鹿,在河北濮陽縣南。
為修禮所邀,琛不赴。
賊總至,遂大敗。
稚與琛并除名。
修禮及杜洛周之叛也,其餘降戶,猶在恒州,欲推廣陽王淵為主,淵上書乞還京師,令左衛将軍楊津代為都督。
及是,五月。
複以淵為大都督,章武王融為左都督,融,彬子。
裴衍為右都督,衍,植之弟。
北讨。
初朔州毛普賢,為淵統軍,後與修禮同反。
見《甄琛傳》。
修禮常與葛榮謀,《梁書·侯景傳》雲:榮懷朔鎮将。
後稍信普賢,榮常銜之。
淵使人喻普賢,普賢乃有降意。
又使錄事參軍元晏說賊程殺鬼,果相猜貳。
葛榮遂殺普賢、修禮而自立。
此據《淵傳》。
《本紀》雲:八月,賊帥元洪業斬鮮于修禮請降,為賊黨葛榮所殺。
榮以新得大衆,上下未安,遂北度瀛洲。
淵便率衆北轉。
榮東攻。
章武王融戰敗于白牛邏,《紀》雲在博野。
博野,今河北蠡縣。
殁于陳。
淵退走,趨定州。
聞刺史楊津疑其有異志,止于州南佛寺。
召都督毛谥等六七人,臂肩為約,危難之際,期相拯恤。
谥疑淵意異,乃密告津,雲淵謀不軌。
津遣谥讨淵。
淵走。
逢賊遊騎,引詣葛榮。
為榮所殺。
三年(527),梁大通元年。
榮陷殷州。
在今河北隆平縣東。
東圍冀州。
先是以安樂王鑒為相州刺史、北讨大都督,鑒,文成子安樂王長樂之孫。
相州,見第八章第二節。
與裴衍共救信都。
冀州治。
鑒謀反,降榮。
八月,都督源子邕懷子。
此據《本紀》。
《列傳》作子雍。
與衍合圍鑒,斬首傳洛。
十一月,信都陷。
時除子邕冀州刺史。
子邕上書曰:“賊中甚饑,專仰野掠。
今朝廷足食,兵卒飽暖。
高壁深壘,勿與争鋒。
彼求戰不得,野掠無所獲。
不盈數旬,可坐制兇醜。
”時裴衍複表求行。
诏子雍與衍速進。
子雍重表固請,不聽。
遂與衍俱進。
至陽平郡東北漳曲,陽平,見第二章第二節。
榮率賊十萬,來逼官軍。
子邕、衍并戰殁。
明年,武秦元年(528),梁大通二年。
正月,杜洛周陷定州,瀛州亦降。
二月,為榮所并。
三月,榮陷滄州。
在今河北南皮縣東南。
遂獨雄于河北矣。
破洛韓拔陵之叛也,高平酋長胡琛,亦起兵攻鎮以應之。
正光五年(524),四月。
高平鎮,後為原州,今甘肅固原縣。
别将盧祖遷擊破之,琛北遁。
時秦州刺史李彥,刑政過猛,為下所怨。
六月,城民薛珍、劉慶、杜超等禽彥,推其黨莫折大提為帥。
據《彥傳》。
《蕭寶夤傳》杜超作杜遷。
诏雍州刺史元志讨之。
南秦州城人孫掩、張長命、韓祖香據城,殺刺史崔遊,以應大提。
大提遣城人蔔朝《通鑒》作蔔胡。
襲克高平。
大提尋死,子念生代立。
據《蕭寶夤傳》,念生為大提第四子。
僭稱天子。
七月,诏元修義為西道行台,率諸将西讨。
李苗上書,以為“食少兵精,利于速戰;糧多卒衆,事宜持久。
今隴賊猖狂,非有素蓄;雖據兩城,本無德義;其勢在于疾攻,日有降納,遲則人情離沮,坐受崩潰。
今宜且勒大将,深溝高壘,堅守勿戰;别命偏師,精卒數千,出麥積崖,在今甘肅天水縣東南。
以襲其後;則汧、岐之下,群妖自散”。
于是诏苗為統軍,與别将淳于誕出梁、益,隸行台魏子建。
東益州刺史,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念生遣其兄天生下隴東寇。
據《本紀》。
《寶夤傳》及《梁書·羊侃傳》:皆雲天生為念生子。
八月,元志大敗于隴東,退守岐州。
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元修義性好酒,遂遇風病,神明昏喪,雖至長安,竟無部分之益。
九月,更以蕭寶夤為西道行台、大都督,率崔延伯、北海王颢西讨。
颢,詳子。
十一月,天生攻陷岐州,執元志。
遂寇雍州,屯于黑水。
在今陝西城固縣北,南流入漢。
十二月,魏子建招降南秦氐、民,複六郡、十三戍,斬韓祖香。
張長命畏逼,乃告降于蕭寶夤。
先是涼州幢帥于菩提、呼延雄執刺史宋穎,據州反。
七月。
吐谷渾主伏連籌讨之。
于菩提棄城走,追斬之。
城民趙天安複推宋穎為刺史。
是月,莫折念生遣兵攻涼州,天安複執穎以應之。
魏涼州,治姑臧,見第二章第二節。
孝昌元年(525),梁普通六年。
正月,蕭寶夤、崔延伯擊天生,破之黑水。
天生退走入隴西。
泾、岐及隴東悉平。
先是高平人攻殺蔔朝,共迎胡琛。
正光五年十一月。
琛遣其将萬俟醜奴、宿勤明達寇泾州。
延伯、寶夤會于安定。
見第二章第二節,甲卒十二萬,鐵馬八千,軍威甚盛。
四月,延伯為醜奴所敗,戰殁。
延伯與奚康生、楊大眼并稱名将,其死也,朝野歎懼焉。
十月,吐谷渾複讨趙天安,降之。
天水呂伯度兄弟,天水,見第二章第二節。
始與莫折念生同逆。
後保于顯親,後漢侯國,後為縣,在今甘肅天水縣西北。
聚衆讨念生。
戰敗,降于胡琛。
琛資其士馬,還征秦州。
大敗念生将杜粲于成紀。
見第三章第八節。
又破其金城王莫折普賢于水洛城。
在今甘肅莊浪縣南。
遂至顯親。
念生身自拒戰,又大奔敗。
伯度乃背胡琛,襲琛将劉拔,破走之。
遣其兄子忻和率騎東引魏軍。
念生事迫,乃詐降于蕭寶夤。
魏朝嘉伯度之功,授以泾州刺史。
而元修義停軍隴口,久不西進。
念生複反。
伯度終為萬俟醜奴所殺。
賊勢更盛,蕭寶夤不能制。
胡琛與念生交通,事破六韓拔陵寖慢。
拔陵遣其臣費律至高平,誘琛斬之。
其衆盡并于萬俟醜奴。
孝昌三年(527),梁大通元年。
正月,寶夤大敗于泾州。
北海王颢尋亦敗走。
岐、豳、東秦、北華州俱陷。
豳州,今陝西邠縣。
東秦州,秦州陷後,置于汧城。
汧,漢縣,後魏曰汧陰,在今陝西隴縣南。
北華州,見上節。
寶夤還雍州。
莫折天生乘勝寇雍州。
寶夤部将羊侃隐身塹中射之,斃,其衆乃潰。
有司奏處寶夤死罪,诏恕為民。
四月,複以為雍州刺史、西讨大都督。
自關以西,皆受節度。
九月,念生為其常山王杜粲所殺,合門皆盡。
粲據州,請降于寶夤。
十二月,粲又為駱超所殺,亦遣使歸魏。
南秦州城民辛琛,亦自行州事,遣使歸罪。
十月,魏朝複寶夤舊封。
而寶夤自以出軍累年,糜費尤廣,一旦覆敗,内不自安。
魏朝頗亦疑阻。
乃遣禦史中尉郦道元為關中大使。
寶夤謂密欲取己,彌以憂懼。
長安輕薄之徒,因相說動。
道元行達陰槃驿,陰槃,漢縣,在今陝西長武縣西北。
寶夤密遣其将郭子恢等攻殺之。
遂叛魏,自号為齊。
遣子恢東攻潼關,見第三章第三節。
張始榮圍華州。
見上節。
魏诏尚書仆射行台長孫稚讨之。
初寶夤之敗,北地功曹毛洪賓,據郡引寇,鈔掠渭北。
北地,見第二章第二節。
時楊椿為雍州刺史,其兄子侃為錄事參軍,請讨之。
洪賓通書送質,乞自效。
及是,與其兄遐,糾率鄉義,将攻寶夤。
寶夤遣其将盧祖遷擊遐,為遐所殺。
又遣其将侯終德攻遐。
時薛鳳賢反于正平,後魏郡,在今山西新绛縣西南。
薛修義屯聚河東,見第二章第二節。
分據鹽池,攻圍蒲坂,見第三章第四節。
東西連結,以應寶夤。
楊侃為稚行台左丞。
稚軍次弘農,見第二章第二節。
侃勸其“北取蒲坂,飛棹西岸。
置兵死地,人有鬥心。
華州之圍,可不戰而解;潼關之賊,必望風潰散。
諸處既平,長安自克。
”稚從之。
令其子子彥等領騎于弘農北渡。
圍城之寇,各自散歸,修義亦即逃遁。
子恢為官軍所敗。
稚又遣子彥破始榮于華州。
終德因此勢挫,還圖寶夤。
寶夤戰敗,奔萬俟醜奴。
時武泰元年(528)梁大通二年。
正月也。
以上皆孝明之世叛亂之較大者;其較小者:在清河則有崔畜。
在廣川則有傅堆。
清河,見第五章第三節。
廣川,見第九章第五節。
孝昌元年(525),三月,畜殺大守董遵,堆執大守劉莽反。
青州刺史安樂王鑒讨平之。
在朔州則有鮮于阿胡、庫狄豐樂。
朔州,見第十一章第二節。
孝昌二年四月據城反。
在平原則有劉樹、劉蒼生。
孝昌二年十一月反。
州軍破走之。
劉樹奔梁。
在徐州則有任道棱。
孝昌三年(527),正月,襲據蕭城。
州軍讨平之。
蕭,今江蘇蕭縣。
在東郡則有趙顯德。
東郡,魏治滑台,見第六章第五節。
顯德,孝昌三年二月反。
诏都督李叔仁讨之。
四月,别将元斌之斬顯德。
在齊州則有劉鈞、房須。
孝昌三年(527),三月,鈞執清河大守邵懷,須屯據昌國城。
六月,诏李叔仁讨鈞,平之。
須,《彭城王勰傳》作頃。
昌國,漢縣,在今山東淄川縣東北。
在陳郡則有劉獲、鄭辨。
孝昌三年(527),七月,反于西華。
州軍讨平之。
西華,漢縣,在今河南西華縣南。
在營州則有劉安定、就德興。
營州,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安定、德興,正光五年(524),據城反。
城人王惡兒斬安定以降。
德興東走,自号燕王。
孝昌二年(526),九月,攻陷平州。
至孝莊帝永安元年(528),十一月,乃遣使來降。
平州,治肥如,今河北盧龍縣北。
在鞏縣一帶,又有李洪。
《本紀》:武泰元年(528),二月,群盜燒劫鞏縣以西,關口以東,公路澗以南。
诏李神軌為都督,讨平之,《神軌傳》雲:蠻帥李洪,扇動諸落。
伊阙以東,至于鞏縣,多被燒劫。
鞏縣,見第五章第一節。
關蓋謂函谷關。
公路澗,未詳。
伊阙,見第六章第五節。
雖為患不廣,然是處蜂起,勢成燎原矣。
叛亂之興,固非僅恃兵力所能戡定,然即以兵力論,其不足恃亦已甚。
神龜二年(528),梁天監十七年。
征西将軍張彜第二子仲瑀上封事,求铨别選格,排抑武人,不使預在清品。
羽林虎贲千餘人焚彜第,毆傷彜,燒殺其長子始均。
彜亦旋死。
官為收掩羽林兇強者八人斬之,不能窮誅群豎,即為大赦,以安衆心。
史雲:“有識者知國紀之将墜矣。
”論當時兵事者:路思令曰:“竊以比年以來,将帥多是寵貴子孫;軍幢統領,亦皆故義托附。
貴戚子弟,未經戎役。
銜杯躍馬,志逸氣浮。
軒眉攘腕,便以攻戰自許。
及臨大敵,怖懼交懷。
雄圖銳氣,一朝頓盡。
乃令羸弱在前以當銳,強壯居後以安身。
兼複器械不精,進止不集。
任羊質之将,驅不練之兵,當負險之衆,敵數戰之虜。
是以兵知必敗,始集而先逃;将又怖敵,遷延而不進。
國家便謂官号未滿,重爵屢加;複疑賞赍之輕,金帛日賜。
帑藏空虛,民财殚盡。
緻使賊徒更增,膽氣益盛;生民損耗,荼毒無聊。
”辛雄曰:“秦、隴逆節,将曆數年;蠻左亂常,稍已多戰;凡在戎役,數十萬人。
三方師衆,敗多勝少。
迹其所由,不明賞罰故也。
兵将之勳,曆稔不決;亡軍之卒,宴然在家;緻令節士無所勸慕,庸人無所畏懾。
進而擊賊,死交而賞賒,退而逃散,身全而無罪。
賞罰陛下之所易,尚不能全而行之,攻敵士之所難,欲其必死,甯可得也?”高謙之曰:“自正光已來,邊城屢擾,命将出師,相繼于路,軍費戎資,委輸不絕。
至于弓格賞募,鹹有出身;槊刺斬首,又蒙階級;故四方壯士,願征者多。
若使軍帥必得其人,賞勳不失其實,何賊不平?何征不捷?而諸守帥,或非其才。
多遣親者,妄稱入募,虛受征官,身不赴陳,惟遣奴客充數而已,對寇臨敵,曾不彎弓。
則是王爵虛加,征夫多阙。
賊虜何可殄除?忠貞何以勸誡也?”以此政令,用此将士,無怪契胡一入,莫之能禦矣。
137 第四節 尒朱榮入洛 兩晉之世,五胡作害中州,不久皆力盡而斃,而元魏崛起北方,獨獲享祚幾百五十年者?自道武登國元年(386),即晉孝武帝大元十一年,至明帝武泰元年(528),即梁武帝大通二年,凡百四十三年。
以是時中原之地,喪亂方剡,代北僻處一隅,與于戰争之事較少,民力較完,抑且風氣較質樸,便于戰鬥故也。
元魏南遷以來,此等情形,迄未嘗變,故及其衰敝,而尒朱、高、宇文諸氏,又起自代北,紛紛南下焉,而六鎮則其先驅也。
魏之所以興,正其所以亡也。
尒朱榮,北秀容人。
秀容,見第六章第八節。
其先居尒朱川,未詳。
因為氏。
常領部落,世為酋帥。
高祖羽健,登國初,為領民酋長。
率契胡武士千七百人,從平晉陽,定中山。
胡三省曰:“尒朱氏,契胡種也。
”又曰:“契胡,尒朱之種人也。
”見《通鑒》梁武帝中大通二年(530)《注》:案昔人于中國言姓氏,于夷狄言種姓。
契胡,蓋其氏族或部落之名也。
以居秀容川,诏割方三百裡封之,長為世業。
曾祖郁德,祖代勤,父新興,繼為酋長。
家世豪強。
财貨豐赢。
牛羊駝馬,色别為群,谷量而已。
魏朝每有征讨,辄獻私馬,兼備資糧,助裨軍用。
正光中,四方兵起,榮遂散畜牧,招合義勇,給其衣馬。
秀容内附胡民乞伏莫幹破郡,殺大守,魏秀容郡,治秀容,在今山西忻縣北。
南秀容牧子萬于乞真反叛,殺大仆卿陸延;事在正光五年八月,見《紀》。
并州牧子素和婆侖崄作逆;并州,見第十一章第二節。
榮前後讨平之。
内附叛胡乞步落,堅胡劉阿如等作亂瓜、肆;魏瓜州,治敦煌,見第二章第二節。
肆州,見第十一章第二節。
敕勒北列步若反于沃陽;漢縣,後漢省,後魏複置,在今察哈爾涼城縣西。
榮并滅之。
敕勒斛律洛陽作逆桑乾,事在孝昌二年三月,見《紀》。
桑乾,見第四章第二節。
西與費也頭牧子疊相犄角,榮率騎破洛陽于深井,未詳。
逐牧子于河西。
孝昌二年(526),梁普通七年。
八月,榮率衆至肆州。
刺史尉慶賓畏惡之,閉城不納。
榮怒,攻拔之。
乃署其從叔羽生為刺史,執慶賓于秀容。
自是榮兵威漸盛,朝廷亦不能罪責也。
鮮于修禮之叛也,榮表東讨。
杜洛周陷中山,明帝聲将北讨,以榮為左軍,不行。
及葛榮吞洛周,榮表求遣騎三千,東援相州,見第八章第二節。
不許。
榮遣兵固守滏口。
大行陉名,在今河南武安、河北磁縣之間。
複上書,求慰喻阿那瑰,直趨下口,胡三省曰:“蓋指飛狐口。
”案飛狐口,在今河北涞源、察哈爾蔚縣間。
以蹑其背;北海王颢之兵,鎮撫相部,以當其前;而自詭自井陉以北,井陉,見第六章第八節。
滏口以西,分防險要,攻其肘腋。
并嚴勒部曲,廣召義勇,北捍馬邑,見第三章第八節。
東塞井陉。
榮之意,是時惟在中原,所苦者,未能得間而入耳。
胡靈後與明帝,母子之間,嫌隙屢起。
帝所親幸者,大後多以事害焉。
武泰元年(528),梁大通二年。
正月,潘充華生女。
鄭俨與大後計,詐以為男,大赦改元。
二月,明帝死。
事出倉卒,時論鹹言鄭俨、徐纥之計。
大後乃奉潘嫔女即位。
經數日,見人心已安,始言潘嫔本實生女,今宜更擇嗣君。
遂立故臨洮王寶晖世子钊。
寶晖,高祖孫,年始三歲。
初李崇北讨,高涼王孤六世孫天穆,孤,平文帝第四子。
奉使慰勞諸軍。
路出秀容,尒朱榮見其法令齊整,深相結托。
天穆遂為榮腹心。
及是,榮與天穆等密議,乃抗表請赴阙,問侍臣帝崩之由;以徐、鄭之徒,付之司敗;然後更召宗親,推立年德。
大後甚懼,以李神軌為大都督,将于大行杜防。
榮抗表之始,遣從子天光、親信奚毅、及倉頭王相入洛,與從弟世隆,密議廢立。
天光乃見長樂王子攸,彭城王勰第三子。
具論榮心。
子攸許之。
天光等還北,榮發晉陽,見第三章第四節。
猶疑所立,乃以銅鑄高祖及鹹陽王禧等六王子孫像,此據《魏書·榮傳》。
《北史》六王作五王。
惟子攸獨就。
師次河内,重遣王相,密迎子攸。
子攸與兄彭城王劭、弟始平王子正潛渡赴之。
時四月九日也。
十一日,榮奉子攸為主,是為敬宗孝莊皇帝。
廢帝朗中興二年(553),谥為武懷皇帝。
孝武帝大昌元年(568),改谥孝莊,廟号敬宗。
以榮為使持節、都督中外諸軍事、大将軍、開府、尚書、領軍将軍、領左右、謂領左右千牛備身。
大原王。
是日,榮濟河。
大後乃下發入道。
内外百官,皆向河橋迎駕。
河橋,見第三章第三節。
榮惑武衛将軍費穆之言,謂天下乘機可取,《魏書·穆傳》:穆棄朔州南走,投榮于秀容。
既而詣阙請罪。
诏原之。
榮向洛,靈大後征穆,令屯小平。
及榮推奉孝莊帝,河梁不守,穆遂棄衆先降。
穆素為榮所知,見之甚悅。
穆潛說榮曰:“公士馬不出萬人。
今以京師之衆,百官之盛,一知公之虛實,必有輕侮之心。
若不大行誅罰,更樹親黨,公還北之日,恐不得度大行而内難作矣。
”榮心然之。
及元颢入洛,穆降,颢以河陰酷濫,事起于穆,引入诘讓,出而殺之。
一似榮之濫殺,由穆指蹤,更無疑義者。
然《北齊書·慕容紹宗傳》言:榮稱兵入洛,私告紹宗曰:“洛中人士繁盛,驕侈成俗,若不加除翦,恐難制馭。
吾欲因百官出悉誅之,爾謂可不?”則其翦戮朝士之計,早定于入洛之先矣。
又《魏書·榮傳》雲:榮性好獵。
元天穆從容謂榮曰:“大王勳濟天下,四方無事,惟宜調政養民,順時搜狩。
”榮便攘肘謂天穆曰:“大後女主,不能自正,推奉天子者,此是人臣常節。
葛榮之徒,本是奴才,乘時作亂,妄自署假,譬如奴走,禽獲便休。
頃來受國大寵,未能開拓境土,混一海内,何宜今日,便言勳也?如聞朝士,猶自寬縱。
今秋欲共兄戒勒士馬,校獵高原,令貪污朝貴,入圍搏虎。
仍出魯陽,曆三荊,悉擁生蠻,北填六鎮。
回軍之際,因平汾胡。
明年,簡練精騎,分出江、淮。
蕭衍若降,乞萬戶侯;如其不降,徑度數千騎,便往搏取。
待六合甯一,八表無塵,然後共兄奉天子巡四方,觀風俗,布政教,如此乃可稱勳耳。
今若止獵,兵士懈怠,安可複用也?”此段言辭,多出附會,然欲令朝貴入圍搏虎之語則真。
榮本不知中國情形,意謂但藉殺戮立威,即可以脅衆戴己,此其本懷。
費穆多亦不過附和之,不能匡正而已。
謂其謀本出于穆,恐未必然也。
元颢之殺穆,或以其不為己用,或則當時有搆之者耳,不能以此證實穆之罪狀也。
小平津,見第五章第六節。
晉陽,見第五章第二節。
荊州,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延興初,于安昌置南荊州,在今河南信陽縣西北,與沘陽之東荊,謂之三荊。
乃谲朝士,共相盟誓。
将向河陰西北三裡。
至南北長堤,悉令下馬西度。
即遣胡騎四面圍之。
妄言丞相高陽王欲反。
殺百官、王公、卿士二千餘人,皆斂手就戮。
此據《北史》。
《魏書·榮傳》雲:十三日,榮引迎駕百官于行宮西北,雲欲祭天。
列騎圍繞。
責天下喪亂,明帝卒崩之由,雲皆緣此等貪虐,不相匡弼所緻。
因縱兵亂害。
王公卿士,皆斂手就戮。
死者千三百餘人。
皇弟、皇兄,亦并見害。
又命二三十人拔刀走行宮。
莊帝及彭城王、霸城王俱出帳。
此處亦采《北史》。
莊帝兄劭,本封彭城王,弟子正為霸城公。
莊帝即位後,以劭為無上王,子正為始平王。
上文采《魏書》,于渡河之際,已書子正為始平王,與《北史》此處稱子正為霸城王,皆非也。
榮先遣并州人郭羅察,《通鑒》察作刹。
共西部高車叱列殺鬼,在帝左右,相與為應。
及見事起,假言防衛,抱帝入帳。
餘人即害彭城、霸城二王。
乃令四五十人遷帝于河橋。
沈靈大後及少主于河。
時又有朝士百餘人後至,仍于堤東被圍。
遂臨以白刃,唱雲:“能為禅文者出,當原其命。
”禦史趙元則出作禅文。
榮令人誡軍士,言“元氏既滅,尒朱氏興”。
其衆鹹稱萬歲。
榮遂鑄金為己像,數四不成。
時榮所信幽州人劉靈助善蔔占,言今時人事未可。
榮乃曰:“若我作不去,當迎天穆立之。
”靈助曰:“天穆亦不吉,惟長樂王有王兆耳。
”榮亦精神恍惚,不自支持。
遂便愧悔。
至四更中,乃迎莊帝。
《魏書·榮傳》雲:外兵參軍司馬子如等切谏,陳不可之理。
榮曰:“愆誤若是,惟當以死謝朝廷。
今日安危之機,計将安出?”獻武王等曰:“未若還奉長樂,以安天下。
”于是還奉莊帝。
十四日,輿駕入宮。
《北齊書·神武紀》雲:神武恐谏不聽,請鑄像蔔之,乃止。
《周書·賀拔嶽傳》雲:榮既殺害朝士,時齊神武為榮軍都督,勸榮稱帝。
左右多同之。
嶽進言,榮尋亦自悟,乃尊立孝莊。
嶽又勸榮誅齊神武,以謝天下。
左右鹹言:“高歡雖言不思難,今四方尚梗,事藉武臣,請舍之,收其後效。
”榮乃止。
史家文飾之辭,敵國诽謗之語,皆不足信。
神武是時,位卑言輕,未必能與于是議;即或有言,亦不過随衆附和;斷無誅之可以謝天下之理也。
望馬首叩頭請死。
其士馬三千餘騎。
既濫殺朝士,乃不敢入京,即欲向北,為移都之計。
持疑經日,始奉駕向洛陽宮。
及上北芒見第七章第七節。
視宮阙,複懷畏懼,不肯更前。
武衛将軍泛禮苦執,不聽。
複前入城,不朝戌。
北來之人,皆乘馬入殿。
諸貴死散,無複次序。
莊帝左右,惟有故舊數人。
榮猶執移都之議,上亦無以拒焉。
又在明光殿重謝河橋之事,誓言無複二心。
莊帝自起止之。
因複為榮誓言無疑心。
榮喜。
因求酒。
及醉,熟寐。
帝欲誅之,左右苦谏,乃止。
即以床輿向中常侍省。
榮夜半方寤,遂達旦不眠。
自此不複禁中宿矣,榮女先為明帝嫔,欲上立為後。
帝疑未決。
給事黃門侍郎祖瑩曰:“昔文公在秦,懷嬴入侍,事有反經合義,陛下獨何疑焉?”上遂從之。
榮意甚悅。
于時人間猶或雲榮欲遷都晉陽,或雲欲肆兵大掠,疊相驚恐。
人情駭震。
京邑士子,十不一存。
率皆逃竄,無敢出者。
直衛空虛,官守曠廢。
榮聞之,上書謝。
請追尊無上王帝号。
複追尊為孝宣皇帝。
諸王、百官及白身,皆有追贈。
又啟帝,遣使巡城勞問。
于是人情遂安。
朝士逃亡者,亦稍來歸阙。
五月,榮還晉陽,乃令元天穆向京,為侍中、大尉公,錄尚書事、京畿大都督、兼領軍将軍、封上黨王。
樹置腹心在列職。
舉止所為,皆由其意。
七月,诏加榮柱國大将軍。
是時之莊帝,蓋不但僅亦守府而已。
榮之将入洛也,鄭俨走歸鄉裡。
俨,荥陽人也,荥陽,見第三章第二節。
其從兄仲明,先為荥陽大守。
俨與仲明欲據郡起衆,尋為其部下所殺。
徐纥走兖州,投泰山大守羊侃,泰山,見第三章第四節。
說令舉兵。
魏攻侃,纥說侃乞師于梁,遂奔梁。
參看第六節。
尒朱榮乃粗才,必不能定中原,成大業,然其用兵則頗饒智勇,以其出自代北,習于戰鬥也。
此可見代北勁悍之風,尚未全替,周、齊繼元魏之後,複能割據中原數十年,為有由矣。
時中原叛者尚多,孝莊帝永安元年(528),即明帝武泰元年也。
五月,齊州人賈結聚衆反,夜襲州城,會明退走。
七月,光州人劉舉,聚衆數千,反于濮陽,八月,讨平之。
二年(529),梁武帝中大通元年,二月,燕州人王慶祖,聚衆上黨,尒朱榮讨禽之。
齊州、光州,皆見第三節。
濮陽,見第三章第四節。
燕州,見第一節。
上黨,見第二章第二節。
而西方之萬俟醜奴,東方之葛榮,及新起之邢杲,聲勢最大。
永安元年(528),六月,葛榮使其仆射任褒,率車三萬餘乘,南寇沁水。
見第四章第二節。
魏以元天穆為大都督讨之。
八月,榮圍相州,刺史李仁軌閉門自守。
賊鋒過汲郡。
見第三章第三節。
所在村塢,悉被殘略。
尒朱榮啟求讨之。
九月,乃率精騎七千,馬皆有副,倍道兼行,東出滏口。
葛榮自邺以北,列陳數十裡,箕張而進。
榮潛軍山谷為奇兵,身自陷陳,出于賊後,表裡合擊,大破之。
于陳禽葛榮。
餘衆悉降。
榮以賊徒既衆,若即分割,恐其疑懼,或更結聚。
乃普告勒:“各從所樂,親屬相随,任所居止。
”于是群情喜悅,登即四散。
數十萬衆,一朝散盡。
待出百裡之外,乃始分道押領,随便安置,鹹得其宜。
擢其渠帥,量才授用。
新附者鹹安。
時人服其處分機速。
于是冀、定、滄、瀛、殷五州悉平。
冀州、瀛州,皆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定州,見第十一章第二節。
滄州、殷州,皆見第三節。
十月,檻送葛榮于洛陽,斬于都市。
邢杲者,河間人。
河間,漢縣,後魏為郡,在今河北河間縣西南。
魏蘭根之甥。
見《北齊書·蘭根傳》。
為幽州平北府主簿。
杜洛周、鮮于修禮為寇,瀛、冀諸州人多避亂南向。
杲擁率部曲,屯據鄚城,鄚,漢縣,在今河北任邱縣北。
以拒洛周、葛榮,垂将三載。
廣陽王淵等敗後,杲南度,居青州北海界。
北海,見第九章第五節。
靈大後命流人所在,皆置郡縣,選豪右為守令以撫鎮之。
時青州刺史元世儁表置新安郡,以杲為大守,未報,會台以杲從子子瑤資蔭居前,乃授河間大守,杲深恥恨。
永安元年(528),六月,反。
所在流人,先為土人陵忽,率來從之。
旬朔之間,衆逾十萬。
東掠光州,盡海而還。
遣
明帝熙平二年(517),即梁天監十六年,餘賊複相聚攻瀛州,刺史宇文福讨平之。
神龜元年(518),即梁天監十七年,秦州羌、東益州南秦州氐皆反。
河州人卻鐵忽聚衆反,自稱水池王。
後詣行台源子恭降。
正光二年(521),即梁普通二年,東益、南秦州氐反,河間王琛讨之,失利。
至五年(524),即梁普通五年,而破六汗拔陵反,時局不可收拾矣。
魏兖州,初治滑台,見第六章第五節。
後移瑕丘,見第九章第五節。
是稱東兖,而滑台稱為西兖。
大和中,又于渦陽置兖州,是為南兖。
渦陽,見第十一章第三節。
勞山,在今山東即墨縣東南。
東萊鎮,後改為光州,今山東掖縣。
平原郡,後魏治聊城,在今山東平原縣南。
定州,見第十一章第二節。
幽州見第十二章第一節。
齊州,治曆城,今山東曆城縣。
秦州,見第十一章第三節。
泾州,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夏州,治岩綠,在今陝西橫山縣西。
華州,見第二節。
隴西,見第二章第二節。
汾州,治蒲子,在今山西隰縣東北。
冀州,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阜城,漢縣,在今河北阜城縣東。
瀛州、東益州,皆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南秦州,治駱谷,在今甘肅成縣西南。
河州,今甘肅導河縣。
《魏書·良吏傳》雲:“魏初,擁節分符,多出豐、沛,政術治風,未能鹹允。
雖動诒大戮,而貪虐未悛。
亦由網漏吞舟,時挂一目。
高祖肅明綱紀,賞罰必信,肇革舊軌。
時多奉法。
世宗優遊而治,寬政遂往。
大和之風,頗以陵替。
肅宗馭運,天下淆然。
其于移風革俗之美,浮虎還珠之政,九州百郡,無所聞焉。
”然則魏之吏治,實以孝文之時為最整敕,然據《本紀》所載:則大和十二年(488),齊永明六年。
梁州刺史臨淮王提,魏梁州,初治仇池,夏侯道遷降魏,乃移治南鄭。
提,大武子臨淮王譚之子。
坐貪縱配北鎮。
見第八章第三節。
十三年(489),齊永明七年。
夏州刺史章武王彬,又以貪财削封。
彬,景穆子章武王大洛之子。
汝陰王天賜、南安王桢,并坐臧賄,免為庶人。
天賜、桢,皆景穆子。
十五年(491),齊永明九年。
濟陰王郁,以貪殘賜死。
郁,景穆子濟陰王小新成之子。
此等皆系親貴,獲罪較難,而終不免于獲罪,可見其貪殘之甚;抑此等皆系親貴,故其獲罪得以備書于史,俾後人有所考見,此外地位較微,為史所不載者,蓋不知凡幾矣,又可見其貪殘者之多也。
大和七年(483),齊永明元年。
二月,诏曰:“朕每思知百姓疾苦,以增修寬政,故具問守宰苛虐之狀于州郡使者。
今秀、孝、計掾,對多不實,甚乖朕虛求之意。
宜案以大辟,明罔上必誅。
然情猶未忍,可恕罪聽歸。
申下天下,使知複犯無恕。
”以死罪脅秀、孝、計掾,舉發州郡罪狀,可謂聞所未聞。
明年,齊永明二年(484)。
正月,诏隴西公琛、尚書陸叡為東西二道大使,褒善罰惡。
是歲,始頒官祿。
祿行之後,臧滿一匹者死。
虜何愛于中國人?觀其用法之嚴,而知其吏治之惡矣。
州郡如此,鎮将尤甚。
魏舊制,緣邊皆置鎮,都大将統兵備禦。
《官氏志》。
其後則内地亦置之。
肅宗正光五年(524)改鎮為州诏曰:“大祖道武皇帝,應期撥亂,大造區夏;世祖大武皇帝,纂戎丕緒,光闡王業;躬率六師,掃清逋穢。
諸州鎮城人,本充牙爪,服勤征旅。
契闊行間,備嘗勞劇。
逮顯祖獻文皇帝,自北被南,淮、海思又。
便差割強族,分衛方鎮。
高祖孝文皇帝,遠遵盤庚,将遷嵩、洛。
規遏北疆,蕩辟南境。
選良家酋帥,增戍朔垂。
戎捍所寄,實惟斯等。
”此魏置鎮之大略也。
《魏書·袁飜傳》:飜于正始、熙平之間,議選邊戍事曰:“自比緣邊州郡,官至便登;疆埸統戍,階當即用。
或值穢德凡人,或遇貪家惡子。
不識字民溫恤之方,惟知重役殘忍之法。
廣開戍邏,多置帥領,或用其左右姻親,或受人财貨請屬,皆無防寇禦賊之心,惟有通商聚斂之意。
其勇力之兵,驅令鈔掠,若值強敵,即為奴虜;如有執獲,奪為己富。
其羸弱老小之輩,微解金鐵之工,小閑草木之作,無不搜營窮壘,苦役百端。
自餘或伐木深山,或耘草平陸;販貿往還,相望道路。
此等祿既不多,資亦有限,皆收其實絹,給其虛粟;窮其力,薄其衣;用其工,節其食;綿冬曆夏,加之疾苦,死于溝漬者,常十七八焉。
是以吳、楚間伺,審此虛實,皆雲糧匮兵疲,易可乘擾,故驅率犬羊,屢犯疆埸。
頻年以來,甲胄生虮,十萬在郊,千金日費。
為弊之探,一至于此。
皆由邊任,不得其人,故延若斯之患。
賈生所以痛哭,良有以也。
”此南邊諸鎮之情形也。
北邊則尤有甚焉。
《世宗紀》:景明四年(503),梁天監二年。
十一月,诏尚書左仆射源懷撫勞代都、北鎮,随方拯恤。
《懷傳》載懷表曰:“景明已來,北蕃連年災旱。
案觀下文所言,當時北蕃饑荒,恐不盡系天災,而實由于人事。
延昌二年(513),梁天監十一年也,二月,以六鎮大饑,開倉振贍,可見其饑荒久而未抒矣。
六鎮,見下。
高原陸野,不任營殖。
惟有水田,少可菑畝。
主将參寮,專擅腴美。
瘠土荒疇,以給百姓。
因此困敝,日月滋甚。
諸鎮水田,請依《地令》,分給細民。
先貧後富。
若分付不平,令一人怨訟者,鎮将已下,聯署之官,各奪一時之祿;四人已上,奪祿一周。
北鎮邊蕃,事異諸夏,往日置官,全不差别。
沃野一鎮,沃野,漢縣,魏置鎮,在今綏遠臨河縣境黃河西岸。
自将已下,八百餘人,黎庶怨嗟,佥曰煩猥。
邊隅事鮮,實少畿服。
請主帥吏佐,五分減二。
”《傳》雲:時細民為豪強陵壓,積年枉滞,一朝見申者,日有百數。
所上事宜,便于北邊者,凡四十餘條。
可見其積弊之深,民生之困矣。
而身為将士者,亦未嘗不抑郁思亂。
《北齊書·魏蘭根傳》曰:正光末,李崇為都督,讨茹茹,以蘭根為長史。
因說崇白:“緣邊諸鎮,控攝長遠。
昔時初置,地廣人稀。
或征發中原,強宗子弟;或國之肺腑,寄以爪牙。
中年已來,有司乖實,号曰府戶。
役同厮養。
官婚班齒,緻失清流。
而本宗舊類,各各榮顯。
顧瞻彼此,理當憤怨。
更張琴瑟,今也其時。
靜境甯邊,事之大者。
宜改鎮立州,分置郡縣。
凡是府戶,悉免為民。
入仕次叙,一準其舊。
文武兼用,維恩并施。
此計若行,國家庶無北顧之慮矣。
”崇以奏聞,事寝不報。
逮破六汗拔陵既叛,崔暹敗于白道,見下。
廣陽王淵又上書曰:淵,嘉之子,嘉見第一節。
淵《北史》避唐諱作深,《魏書·本紀》作淵,《死傳》亦作深,蓋後人所改。
《通鑒》亦依《北史》作深。
“昔皇始以移防為重。
盛簡親賢,擁麾作鎮。
配以高門子弟,以死防遏。
不但不廢仕宦,至乃偏得複除。
當時人物,忻慕為之。
及大和在曆,仆射李沖,當官任事。
涼州土人,悉免厮役;豐、沛舊門,仍防邊戍。
自非得罪當世,莫肯與之為伍。
征鎮驅使,但為虞候、白直。
一生推遷,不過軍主。
然其往世房分留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鎮者便為清途所隔。
或投彼有北,以禦魑魅。
多複逃胡鄉。
乃峻邊兵之格,鎮人浮遊在外,皆聽流兵捉之。
于是少年不得從師,長者不得遊宦,獨為匪人,言者流涕。
自定鼎伊、洛,邊任益輕。
惟底滞凡才,出為鎮将。
轉相模習,專事聚斂。
或有諸方奸吏,犯罪配邊,為之指蹤。
過弄官府。
政以賄立,莫能自改。
及阿那瓌背恩,縱掠竊奔,命師追之,十五萬衆度沙漠,不日而還。
邊人見此援師,便自意輕中國。
尚書令臣崇,時即申聞,求改鎮為州。
将允其願,抑亦先覺。
朝廷未許。
今日所慮,非止西北,将恐諸鎮,尋亦如此。
天下之事,何易可量?”《淵傳》雲:時不納其策。
東西敕勒之叛,朝議更思淵言,遣兼黃門侍郎郦道元為大使,欲複鎮為州,以順人望。
會六鎮盡叛,不得施行。
六鎮,在代郡北塞,東至濡源。
其自西徂東之次,曰懷朔,曰武川,日撫冥,曰柔玄,曰懷荒,曰禦夷。
懷朔,在今綏遠固陽縣境。
武川,已見第一章。
撫冥,鎮城所在未詳。
柔玄,在今察哈爾興和縣境。
懷荒、禦夷二鎮,後改為蔚州,蔚州,即今察哈爾蔚縣也。
六鎮自西徂東之次,依胡三省說,見《通鑒》齊明帝建武元年(494)注。
案崔暹之敗,事在正光五年七月。
其年八月,《紀》載诏諸州軍貫,元非犯配者,悉免為民。
鎮改為州,依舊立稱。
《郦道元傳》雲:肅宗以沃野、懷朔、薄骨律、在今甯夏靈武縣西南。
武川、撫冥、柔玄、懷荒、禦夷諸鎮,并改為州。
其郡縣戍名,令準古城邑。
诏道元持節兼黃門侍郎,與都督李崇,籌宜置立。
裁減去留,儲兵積粟,以為邊備。
而《李崇傳》言:臨淮王彧、李叔仁敗,亦見下。
诏引丞相、令、仆、尚書、侍中、黃門于顯陽殿,使陳良策。
吏部尚書元修義景穆子汝陰王天賜之子。
謂宜得重貴,鎮壓恒、朔。
皆見第十一章第二節。
诏欲遣崇。
然仍責其改鎮為州之表,開諸鎮非異之心,緻有今日之事。
則魏朝當日,始終不甚以此策為然;加以六鎮盡叛,政令格不能行,诏旨自成虛語矣。
然此時即能行之,恐于勢亦已無及也。
魏明帝正光五年(524),梁武帝之普通五年也。
三月,沃野鎮人破洛韓拔陵反,殺鎮将。
诏臨淮王彧讨之。
彧,提之孫。
五月,敗于五原。
朔州治,見第十一章第二節。
安北将軍李叔仁尋敗于白道。
在今綏遠歸綏縣北。
武川陷。
诏尚書令李崇為大都督。
崔暹出東道,廣陽王淵出北道,皆受崇節度。
崇至五原。
七月,崔暹大敗于白道之北。
賊遂并力攻崇。
崇與淵力戰相持,至冬,乃引還平城。
淵表崇長史祖瑩,詐增功級,盜沒軍資,祟坐免官爵,征還,以後事付淵。
崇之将班師也,留别将費穆守朔州。
穆招離聚散,頗得人心。
時北境州鎮,悉皆淪沒,惟穆獨據一城,四面抗拒。
久之,援軍不至;兼行路阻塞,糧仗俱盡;亦棄城南走。
明年,魏孝昌元年(525),梁普通六年。
三月,拔陵别帥王也不盧等攻陷懷朔。
至六月,乃為柔然主阿那瓌所破,南移渡河。
而恒州卒于又明年七月失陷,孝昌二年(526),梁普通七年。
恒州,見第十一章第二節。
行台元纂南走。
代北遂不可收拾矣。
而杜洛周、鮮于修禮複起。
初李叔仁為破六韓拔陵所逼,求援。
廣陽王淵赴之。
前後降附二十萬人。
淵與元纂,表求于恒州北别立郡縣,安置降戶,随宜振赍,息其亂心。
不從。
而遣黃門侍郎楊昱,分散之于冀、定、瀛三州就食。
淵謂纂曰:“此輩複為乞活矣。
”孝昌元年(525),八月,柔玄鎮人杜洛周反于上谷。
此依《魏書·本紀》。
《梁書·侯景傳》作吐斤六周,雲柔玄鎮兵。
上谷,見第三章第八節。
攻沒郡縣。
南圍燕州。
見第十二章第一節。
九月,诏幽州刺史常景為行台,征虜将軍元譚為都督讨之。
譚,獻文子趙郡靈王幹之子。
二年(526),正月,譚次軍都,燕州治。
為洛周所敗。
以别将李琚代譚。
四月,又敗沒于薊城之北。
薊,幽州治。
五月,燕州刺史崔秉南走中山。
定州治。
七月,洛周遣其别帥曹纥真寇掠幽州。
常景遣都督于榮邀于栗園,胡三省曰:當在固安縣界。
大破之,斬纥真。
九月,景又破洛周,斬其武川王賀拔文興,别帥侯莫陳升。
然至十一月,幽州卒陷,景被執。
鮮于修禮,本懷朔鎮兵,據《梁書·侯景傳》。
為五原降戶。
以孝昌二年(526),正月,反于定州。
诏長孫稚為大都督,稚,字承業,史或書其字。
《北史》作名幼。
與河間王琛讨之。
齊郡順王簡子,繼河間孝王若。
簡、若,皆文成子。
琛與稚有隙,前到呼沱,稚未欲戰,而琛不從。
稚至五鹿,在河北濮陽縣南。
為修禮所邀,琛不赴。
賊總至,遂大敗。
稚與琛并除名。
修禮及杜洛周之叛也,其餘降戶,猶在恒州,欲推廣陽王淵為主,淵上書乞還京師,令左衛将軍楊津代為都督。
及是,五月。
複以淵為大都督,章武王融為左都督,融,彬子。
裴衍為右都督,衍,植之弟。
北讨。
初朔州毛普賢,為淵統軍,後與修禮同反。
見《甄琛傳》。
修禮常與葛榮謀,《梁書·侯景傳》雲:榮懷朔鎮将。
後稍信普賢,榮常銜之。
淵使人喻普賢,普賢乃有降意。
又使錄事參軍元晏說賊程殺鬼,果相猜貳。
葛榮遂殺普賢、修禮而自立。
此據《淵傳》。
《本紀》雲:八月,賊帥元洪業斬鮮于修禮請降,為賊黨葛榮所殺。
榮以新得大衆,上下未安,遂北度瀛洲。
淵便率衆北轉。
榮東攻。
章武王融戰敗于白牛邏,《紀》雲在博野。
博野,今河北蠡縣。
殁于陳。
淵退走,趨定州。
聞刺史楊津疑其有異志,止于州南佛寺。
召都督毛谥等六七人,臂肩為約,危難之際,期相拯恤。
谥疑淵意異,乃密告津,雲淵謀不軌。
津遣谥讨淵。
淵走。
逢賊遊騎,引詣葛榮。
為榮所殺。
三年(527),梁大通元年。
榮陷殷州。
在今河北隆平縣東。
東圍冀州。
先是以安樂王鑒為相州刺史、北讨大都督,鑒,文成子安樂王長樂之孫。
相州,見第八章第二節。
與裴衍共救信都。
冀州治。
鑒謀反,降榮。
八月,都督源子邕懷子。
此據《本紀》。
《列傳》作子雍。
與衍合圍鑒,斬首傳洛。
十一月,信都陷。
時除子邕冀州刺史。
子邕上書曰:“賊中甚饑,專仰野掠。
今朝廷足食,兵卒飽暖。
高壁深壘,勿與争鋒。
彼求戰不得,野掠無所獲。
不盈數旬,可坐制兇醜。
”時裴衍複表求行。
诏子雍與衍速進。
子雍重表固請,不聽。
遂與衍俱進。
至陽平郡東北漳曲,陽平,見第二章第二節。
榮率賊十萬,來逼官軍。
子邕、衍并戰殁。
明年,武秦元年(528),梁大通二年。
正月,杜洛周陷定州,瀛州亦降。
二月,為榮所并。
三月,榮陷滄州。
在今河北南皮縣東南。
遂獨雄于河北矣。
破洛韓拔陵之叛也,高平酋長胡琛,亦起兵攻鎮以應之。
正光五年(524),四月。
高平鎮,後為原州,今甘肅固原縣。
别将盧祖遷擊破之,琛北遁。
時秦州刺史李彥,刑政過猛,為下所怨。
六月,城民薛珍、劉慶、杜超等禽彥,推其黨莫折大提為帥。
據《彥傳》。
《蕭寶夤傳》杜超作杜遷。
诏雍州刺史元志讨之。
南秦州城人孫掩、張長命、韓祖香據城,殺刺史崔遊,以應大提。
大提遣城人蔔朝《通鑒》作蔔胡。
襲克高平。
大提尋死,子念生代立。
據《蕭寶夤傳》,念生為大提第四子。
僭稱天子。
七月,诏元修義為西道行台,率諸将西讨。
李苗上書,以為“食少兵精,利于速戰;糧多卒衆,事宜持久。
今隴賊猖狂,非有素蓄;雖據兩城,本無德義;其勢在于疾攻,日有降納,遲則人情離沮,坐受崩潰。
今宜且勒大将,深溝高壘,堅守勿戰;别命偏師,精卒數千,出麥積崖,在今甘肅天水縣東南。
以襲其後;則汧、岐之下,群妖自散”。
于是诏苗為統軍,與别将淳于誕出梁、益,隸行台魏子建。
東益州刺史,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念生遣其兄天生下隴東寇。
據《本紀》。
《寶夤傳》及《梁書·羊侃傳》:皆雲天生為念生子。
八月,元志大敗于隴東,退守岐州。
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元修義性好酒,遂遇風病,神明昏喪,雖至長安,竟無部分之益。
九月,更以蕭寶夤為西道行台、大都督,率崔延伯、北海王颢西讨。
颢,詳子。
十一月,天生攻陷岐州,執元志。
遂寇雍州,屯于黑水。
在今陝西城固縣北,南流入漢。
十二月,魏子建招降南秦氐、民,複六郡、十三戍,斬韓祖香。
張長命畏逼,乃告降于蕭寶夤。
先是涼州幢帥于菩提、呼延雄執刺史宋穎,據州反。
七月。
吐谷渾主伏連籌讨之。
于菩提棄城走,追斬之。
城民趙天安複推宋穎為刺史。
是月,莫折念生遣兵攻涼州,天安複執穎以應之。
魏涼州,治姑臧,見第二章第二節。
孝昌元年(525),梁普通六年。
正月,蕭寶夤、崔延伯擊天生,破之黑水。
天生退走入隴西。
泾、岐及隴東悉平。
先是高平人攻殺蔔朝,共迎胡琛。
正光五年十一月。
琛遣其将萬俟醜奴、宿勤明達寇泾州。
延伯、寶夤會于安定。
見第二章第二節,甲卒十二萬,鐵馬八千,軍威甚盛。
四月,延伯為醜奴所敗,戰殁。
延伯與奚康生、楊大眼并稱名将,其死也,朝野歎懼焉。
十月,吐谷渾複讨趙天安,降之。
天水呂伯度兄弟,天水,見第二章第二節。
始與莫折念生同逆。
後保于顯親,後漢侯國,後為縣,在今甘肅天水縣西北。
聚衆讨念生。
戰敗,降于胡琛。
琛資其士馬,還征秦州。
大敗念生将杜粲于成紀。
見第三章第八節。
又破其金城王莫折普賢于水洛城。
在今甘肅莊浪縣南。
遂至顯親。
念生身自拒戰,又大奔敗。
伯度乃背胡琛,襲琛将劉拔,破走之。
遣其兄子忻和率騎東引魏軍。
念生事迫,乃詐降于蕭寶夤。
魏朝嘉伯度之功,授以泾州刺史。
而元修義停軍隴口,久不西進。
念生複反。
伯度終為萬俟醜奴所殺。
賊勢更盛,蕭寶夤不能制。
胡琛與念生交通,事破六韓拔陵寖慢。
拔陵遣其臣費律至高平,誘琛斬之。
其衆盡并于萬俟醜奴。
孝昌三年(527),梁大通元年。
正月,寶夤大敗于泾州。
北海王颢尋亦敗走。
岐、豳、東秦、北華州俱陷。
豳州,今陝西邠縣。
東秦州,秦州陷後,置于汧城。
汧,漢縣,後魏曰汧陰,在今陝西隴縣南。
北華州,見上節。
寶夤還雍州。
莫折天生乘勝寇雍州。
寶夤部将羊侃隐身塹中射之,斃,其衆乃潰。
有司奏處寶夤死罪,诏恕為民。
四月,複以為雍州刺史、西讨大都督。
自關以西,皆受節度。
九月,念生為其常山王杜粲所殺,合門皆盡。
粲據州,請降于寶夤。
十二月,粲又為駱超所殺,亦遣使歸魏。
南秦州城民辛琛,亦自行州事,遣使歸罪。
十月,魏朝複寶夤舊封。
而寶夤自以出軍累年,糜費尤廣,一旦覆敗,内不自安。
魏朝頗亦疑阻。
乃遣禦史中尉郦道元為關中大使。
寶夤謂密欲取己,彌以憂懼。
長安輕薄之徒,因相說動。
道元行達陰槃驿,陰槃,漢縣,在今陝西長武縣西北。
寶夤密遣其将郭子恢等攻殺之。
遂叛魏,自号為齊。
遣子恢東攻潼關,見第三章第三節。
張始榮圍華州。
見上節。
魏诏尚書仆射行台長孫稚讨之。
初寶夤之敗,北地功曹毛洪賓,據郡引寇,鈔掠渭北。
北地,見第二章第二節。
時楊椿為雍州刺史,其兄子侃為錄事參軍,請讨之。
洪賓通書送質,乞自效。
及是,與其兄遐,糾率鄉義,将攻寶夤。
寶夤遣其将盧祖遷擊遐,為遐所殺。
又遣其将侯終德攻遐。
時薛鳳賢反于正平,後魏郡,在今山西新绛縣西南。
薛修義屯聚河東,見第二章第二節。
分據鹽池,攻圍蒲坂,見第三章第四節。
東西連結,以應寶夤。
楊侃為稚行台左丞。
稚軍次弘農,見第二章第二節。
侃勸其“北取蒲坂,飛棹西岸。
置兵死地,人有鬥心。
華州之圍,可不戰而解;潼關之賊,必望風潰散。
諸處既平,長安自克。
”稚從之。
令其子子彥等領騎于弘農北渡。
圍城之寇,各自散歸,修義亦即逃遁。
子恢為官軍所敗。
稚又遣子彥破始榮于華州。
終德因此勢挫,還圖寶夤。
寶夤戰敗,奔萬俟醜奴。
時武泰元年(528)梁大通二年。
正月也。
以上皆孝明之世叛亂之較大者;其較小者:在清河則有崔畜。
在廣川則有傅堆。
清河,見第五章第三節。
廣川,見第九章第五節。
孝昌元年(525),三月,畜殺大守董遵,堆執大守劉莽反。
青州刺史安樂王鑒讨平之。
在朔州則有鮮于阿胡、庫狄豐樂。
朔州,見第十一章第二節。
孝昌二年四月據城反。
在平原則有劉樹、劉蒼生。
孝昌二年十一月反。
州軍破走之。
劉樹奔梁。
在徐州則有任道棱。
孝昌三年(527),正月,襲據蕭城。
州軍讨平之。
蕭,今江蘇蕭縣。
在東郡則有趙顯德。
東郡,魏治滑台,見第六章第五節。
顯德,孝昌三年二月反。
诏都督李叔仁讨之。
四月,别将元斌之斬顯德。
在齊州則有劉鈞、房須。
孝昌三年(527),三月,鈞執清河大守邵懷,須屯據昌國城。
六月,诏李叔仁讨鈞,平之。
須,《彭城王勰傳》作頃。
昌國,漢縣,在今山東淄川縣東北。
在陳郡則有劉獲、鄭辨。
孝昌三年(527),七月,反于西華。
州軍讨平之。
西華,漢縣,在今河南西華縣南。
在營州則有劉安定、就德興。
營州,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安定、德興,正光五年(524),據城反。
城人王惡兒斬安定以降。
德興東走,自号燕王。
孝昌二年(526),九月,攻陷平州。
至孝莊帝永安元年(528),十一月,乃遣使來降。
平州,治肥如,今河北盧龍縣北。
在鞏縣一帶,又有李洪。
《本紀》:武泰元年(528),二月,群盜燒劫鞏縣以西,關口以東,公路澗以南。
诏李神軌為都督,讨平之,《神軌傳》雲:蠻帥李洪,扇動諸落。
伊阙以東,至于鞏縣,多被燒劫。
鞏縣,見第五章第一節。
關蓋謂函谷關。
公路澗,未詳。
伊阙,見第六章第五節。
雖為患不廣,然是處蜂起,勢成燎原矣。
叛亂之興,固非僅恃兵力所能戡定,然即以兵力論,其不足恃亦已甚。
神龜二年(528),梁天監十七年。
征西将軍張彜第二子仲瑀上封事,求铨别選格,排抑武人,不使預在清品。
羽林虎贲千餘人焚彜第,毆傷彜,燒殺其長子始均。
彜亦旋死。
官為收掩羽林兇強者八人斬之,不能窮誅群豎,即為大赦,以安衆心。
史雲:“有識者知國紀之将墜矣。
”論當時兵事者:路思令曰:“竊以比年以來,将帥多是寵貴子孫;軍幢統領,亦皆故義托附。
貴戚子弟,未經戎役。
銜杯躍馬,志逸氣浮。
軒眉攘腕,便以攻戰自許。
及臨大敵,怖懼交懷。
雄圖銳氣,一朝頓盡。
乃令羸弱在前以當銳,強壯居後以安身。
兼複器械不精,進止不集。
任羊質之将,驅不練之兵,當負險之衆,敵數戰之虜。
是以兵知必敗,始集而先逃;将又怖敵,遷延而不進。
國家便謂官号未滿,重爵屢加;複疑賞赍之輕,金帛日賜。
帑藏空虛,民财殚盡。
緻使賊徒更增,膽氣益盛;生民損耗,荼毒無聊。
”辛雄曰:“秦、隴逆節,将曆數年;蠻左亂常,稍已多戰;凡在戎役,數十萬人。
三方師衆,敗多勝少。
迹其所由,不明賞罰故也。
兵将之勳,曆稔不決;亡軍之卒,宴然在家;緻令節士無所勸慕,庸人無所畏懾。
進而擊賊,死交而賞賒,退而逃散,身全而無罪。
賞罰陛下之所易,尚不能全而行之,攻敵士之所難,欲其必死,甯可得也?”高謙之曰:“自正光已來,邊城屢擾,命将出師,相繼于路,軍費戎資,委輸不絕。
至于弓格賞募,鹹有出身;槊刺斬首,又蒙階級;故四方壯士,願征者多。
若使軍帥必得其人,賞勳不失其實,何賊不平?何征不捷?而諸守帥,或非其才。
多遣親者,妄稱入募,虛受征官,身不赴陳,惟遣奴客充數而已,對寇臨敵,曾不彎弓。
則是王爵虛加,征夫多阙。
賊虜何可殄除?忠貞何以勸誡也?”以此政令,用此将士,無怪契胡一入,莫之能禦矣。
137 第四節 尒朱榮入洛 兩晉之世,五胡作害中州,不久皆力盡而斃,而元魏崛起北方,獨獲享祚幾百五十年者?自道武登國元年(386),即晉孝武帝大元十一年,至明帝武泰元年(528),即梁武帝大通二年,凡百四十三年。
以是時中原之地,喪亂方剡,代北僻處一隅,與于戰争之事較少,民力較完,抑且風氣較質樸,便于戰鬥故也。
元魏南遷以來,此等情形,迄未嘗變,故及其衰敝,而尒朱、高、宇文諸氏,又起自代北,紛紛南下焉,而六鎮則其先驅也。
魏之所以興,正其所以亡也。
尒朱榮,北秀容人。
秀容,見第六章第八節。
其先居尒朱川,未詳。
因為氏。
常領部落,世為酋帥。
高祖羽健,登國初,為領民酋長。
率契胡武士千七百人,從平晉陽,定中山。
胡三省曰:“尒朱氏,契胡種也。
”又曰:“契胡,尒朱之種人也。
”見《通鑒》梁武帝中大通二年(530)《注》:案昔人于中國言姓氏,于夷狄言種姓。
契胡,蓋其氏族或部落之名也。
以居秀容川,诏割方三百裡封之,長為世業。
曾祖郁德,祖代勤,父新興,繼為酋長。
家世豪強。
财貨豐赢。
牛羊駝馬,色别為群,谷量而已。
魏朝每有征讨,辄獻私馬,兼備資糧,助裨軍用。
正光中,四方兵起,榮遂散畜牧,招合義勇,給其衣馬。
秀容内附胡民乞伏莫幹破郡,殺大守,魏秀容郡,治秀容,在今山西忻縣北。
南秀容牧子萬于乞真反叛,殺大仆卿陸延;事在正光五年八月,見《紀》。
并州牧子素和婆侖崄作逆;并州,見第十一章第二節。
榮前後讨平之。
内附叛胡乞步落,堅胡劉阿如等作亂瓜、肆;魏瓜州,治敦煌,見第二章第二節。
肆州,見第十一章第二節。
敕勒北列步若反于沃陽;漢縣,後漢省,後魏複置,在今察哈爾涼城縣西。
榮并滅之。
敕勒斛律洛陽作逆桑乾,事在孝昌二年三月,見《紀》。
桑乾,見第四章第二節。
西與費也頭牧子疊相犄角,榮率騎破洛陽于深井,未詳。
逐牧子于河西。
孝昌二年(526),梁普通七年。
八月,榮率衆至肆州。
刺史尉慶賓畏惡之,閉城不納。
榮怒,攻拔之。
乃署其從叔羽生為刺史,執慶賓于秀容。
自是榮兵威漸盛,朝廷亦不能罪責也。
鮮于修禮之叛也,榮表東讨。
杜洛周陷中山,明帝聲将北讨,以榮為左軍,不行。
及葛榮吞洛周,榮表求遣騎三千,東援相州,見第八章第二節。
不許。
榮遣兵固守滏口。
大行陉名,在今河南武安、河北磁縣之間。
複上書,求慰喻阿那瑰,直趨下口,胡三省曰:“蓋指飛狐口。
”案飛狐口,在今河北涞源、察哈爾蔚縣間。
以蹑其背;北海王颢之兵,鎮撫相部,以當其前;而自詭自井陉以北,井陉,見第六章第八節。
滏口以西,分防險要,攻其肘腋。
并嚴勒部曲,廣召義勇,北捍馬邑,見第三章第八節。
東塞井陉。
榮之意,是時惟在中原,所苦者,未能得間而入耳。
胡靈後與明帝,母子之間,嫌隙屢起。
帝所親幸者,大後多以事害焉。
武泰元年(528),梁大通二年。
正月,潘充華生女。
鄭俨與大後計,詐以為男,大赦改元。
二月,明帝死。
事出倉卒,時論鹹言鄭俨、徐纥之計。
大後乃奉潘嫔女即位。
經數日,見人心已安,始言潘嫔本實生女,今宜更擇嗣君。
遂立故臨洮王寶晖世子钊。
寶晖,高祖孫,年始三歲。
初李崇北讨,高涼王孤六世孫天穆,孤,平文帝第四子。
奉使慰勞諸軍。
路出秀容,尒朱榮見其法令齊整,深相結托。
天穆遂為榮腹心。
及是,榮與天穆等密議,乃抗表請赴阙,問侍臣帝崩之由;以徐、鄭之徒,付之司敗;然後更召宗親,推立年德。
大後甚懼,以李神軌為大都督,将于大行杜防。
榮抗表之始,遣從子天光、親信奚毅、及倉頭王相入洛,與從弟世隆,密議廢立。
天光乃見長樂王子攸,彭城王勰第三子。
具論榮心。
子攸許之。
天光等還北,榮發晉陽,見第三章第四節。
猶疑所立,乃以銅鑄高祖及鹹陽王禧等六王子孫像,此據《魏書·榮傳》。
《北史》六王作五王。
惟子攸獨就。
師次河内,重遣王相,密迎子攸。
子攸與兄彭城王劭、弟始平王子正潛渡赴之。
時四月九日也。
十一日,榮奉子攸為主,是為敬宗孝莊皇帝。
廢帝朗中興二年(553),谥為武懷皇帝。
孝武帝大昌元年(568),改谥孝莊,廟号敬宗。
以榮為使持節、都督中外諸軍事、大将軍、開府、尚書、領軍将軍、領左右、謂領左右千牛備身。
大原王。
是日,榮濟河。
大後乃下發入道。
内外百官,皆向河橋迎駕。
河橋,見第三章第三節。
榮惑武衛将軍費穆之言,謂天下乘機可取,《魏書·穆傳》:穆棄朔州南走,投榮于秀容。
既而詣阙請罪。
诏原之。
榮向洛,靈大後征穆,令屯小平。
及榮推奉孝莊帝,河梁不守,穆遂棄衆先降。
穆素為榮所知,見之甚悅。
穆潛說榮曰:“公士馬不出萬人。
今以京師之衆,百官之盛,一知公之虛實,必有輕侮之心。
若不大行誅罰,更樹親黨,公還北之日,恐不得度大行而内難作矣。
”榮心然之。
及元颢入洛,穆降,颢以河陰酷濫,事起于穆,引入诘讓,出而殺之。
一似榮之濫殺,由穆指蹤,更無疑義者。
然《北齊書·慕容紹宗傳》言:榮稱兵入洛,私告紹宗曰:“洛中人士繁盛,驕侈成俗,若不加除翦,恐難制馭。
吾欲因百官出悉誅之,爾謂可不?”則其翦戮朝士之計,早定于入洛之先矣。
又《魏書·榮傳》雲:榮性好獵。
元天穆從容謂榮曰:“大王勳濟天下,四方無事,惟宜調政養民,順時搜狩。
”榮便攘肘謂天穆曰:“大後女主,不能自正,推奉天子者,此是人臣常節。
葛榮之徒,本是奴才,乘時作亂,妄自署假,譬如奴走,禽獲便休。
頃來受國大寵,未能開拓境土,混一海内,何宜今日,便言勳也?如聞朝士,猶自寬縱。
今秋欲共兄戒勒士馬,校獵高原,令貪污朝貴,入圍搏虎。
仍出魯陽,曆三荊,悉擁生蠻,北填六鎮。
回軍之際,因平汾胡。
明年,簡練精騎,分出江、淮。
蕭衍若降,乞萬戶侯;如其不降,徑度數千騎,便往搏取。
待六合甯一,八表無塵,然後共兄奉天子巡四方,觀風俗,布政教,如此乃可稱勳耳。
今若止獵,兵士懈怠,安可複用也?”此段言辭,多出附會,然欲令朝貴入圍搏虎之語則真。
榮本不知中國情形,意謂但藉殺戮立威,即可以脅衆戴己,此其本懷。
費穆多亦不過附和之,不能匡正而已。
謂其謀本出于穆,恐未必然也。
元颢之殺穆,或以其不為己用,或則當時有搆之者耳,不能以此證實穆之罪狀也。
小平津,見第五章第六節。
晉陽,見第五章第二節。
荊州,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延興初,于安昌置南荊州,在今河南信陽縣西北,與沘陽之東荊,謂之三荊。
乃谲朝士,共相盟誓。
将向河陰西北三裡。
至南北長堤,悉令下馬西度。
即遣胡騎四面圍之。
妄言丞相高陽王欲反。
殺百官、王公、卿士二千餘人,皆斂手就戮。
此據《北史》。
《魏書·榮傳》雲:十三日,榮引迎駕百官于行宮西北,雲欲祭天。
列騎圍繞。
責天下喪亂,明帝卒崩之由,雲皆緣此等貪虐,不相匡弼所緻。
因縱兵亂害。
王公卿士,皆斂手就戮。
死者千三百餘人。
皇弟、皇兄,亦并見害。
又命二三十人拔刀走行宮。
莊帝及彭城王、霸城王俱出帳。
此處亦采《北史》。
莊帝兄劭,本封彭城王,弟子正為霸城公。
莊帝即位後,以劭為無上王,子正為始平王。
上文采《魏書》,于渡河之際,已書子正為始平王,與《北史》此處稱子正為霸城王,皆非也。
榮先遣并州人郭羅察,《通鑒》察作刹。
共西部高車叱列殺鬼,在帝左右,相與為應。
及見事起,假言防衛,抱帝入帳。
餘人即害彭城、霸城二王。
乃令四五十人遷帝于河橋。
沈靈大後及少主于河。
時又有朝士百餘人後至,仍于堤東被圍。
遂臨以白刃,唱雲:“能為禅文者出,當原其命。
”禦史趙元則出作禅文。
榮令人誡軍士,言“元氏既滅,尒朱氏興”。
其衆鹹稱萬歲。
榮遂鑄金為己像,數四不成。
時榮所信幽州人劉靈助善蔔占,言今時人事未可。
榮乃曰:“若我作不去,當迎天穆立之。
”靈助曰:“天穆亦不吉,惟長樂王有王兆耳。
”榮亦精神恍惚,不自支持。
遂便愧悔。
至四更中,乃迎莊帝。
《魏書·榮傳》雲:外兵參軍司馬子如等切谏,陳不可之理。
榮曰:“愆誤若是,惟當以死謝朝廷。
今日安危之機,計将安出?”獻武王等曰:“未若還奉長樂,以安天下。
”于是還奉莊帝。
十四日,輿駕入宮。
《北齊書·神武紀》雲:神武恐谏不聽,請鑄像蔔之,乃止。
《周書·賀拔嶽傳》雲:榮既殺害朝士,時齊神武為榮軍都督,勸榮稱帝。
左右多同之。
嶽進言,榮尋亦自悟,乃尊立孝莊。
嶽又勸榮誅齊神武,以謝天下。
左右鹹言:“高歡雖言不思難,今四方尚梗,事藉武臣,請舍之,收其後效。
”榮乃止。
史家文飾之辭,敵國诽謗之語,皆不足信。
神武是時,位卑言輕,未必能與于是議;即或有言,亦不過随衆附和;斷無誅之可以謝天下之理也。
望馬首叩頭請死。
其士馬三千餘騎。
既濫殺朝士,乃不敢入京,即欲向北,為移都之計。
持疑經日,始奉駕向洛陽宮。
及上北芒見第七章第七節。
視宮阙,複懷畏懼,不肯更前。
武衛将軍泛禮苦執,不聽。
複前入城,不朝戌。
北來之人,皆乘馬入殿。
諸貴死散,無複次序。
莊帝左右,惟有故舊數人。
榮猶執移都之議,上亦無以拒焉。
又在明光殿重謝河橋之事,誓言無複二心。
莊帝自起止之。
因複為榮誓言無疑心。
榮喜。
因求酒。
及醉,熟寐。
帝欲誅之,左右苦谏,乃止。
即以床輿向中常侍省。
榮夜半方寤,遂達旦不眠。
自此不複禁中宿矣,榮女先為明帝嫔,欲上立為後。
帝疑未決。
給事黃門侍郎祖瑩曰:“昔文公在秦,懷嬴入侍,事有反經合義,陛下獨何疑焉?”上遂從之。
榮意甚悅。
于時人間猶或雲榮欲遷都晉陽,或雲欲肆兵大掠,疊相驚恐。
人情駭震。
京邑士子,十不一存。
率皆逃竄,無敢出者。
直衛空虛,官守曠廢。
榮聞之,上書謝。
請追尊無上王帝号。
複追尊為孝宣皇帝。
諸王、百官及白身,皆有追贈。
又啟帝,遣使巡城勞問。
于是人情遂安。
朝士逃亡者,亦稍來歸阙。
五月,榮還晉陽,乃令元天穆向京,為侍中、大尉公,錄尚書事、京畿大都督、兼領軍将軍、封上黨王。
樹置腹心在列職。
舉止所為,皆由其意。
七月,诏加榮柱國大将軍。
是時之莊帝,蓋不但僅亦守府而已。
榮之将入洛也,鄭俨走歸鄉裡。
俨,荥陽人也,荥陽,見第三章第二節。
其從兄仲明,先為荥陽大守。
俨與仲明欲據郡起衆,尋為其部下所殺。
徐纥走兖州,投泰山大守羊侃,泰山,見第三章第四節。
說令舉兵。
魏攻侃,纥說侃乞師于梁,遂奔梁。
參看第六節。
尒朱榮乃粗才,必不能定中原,成大業,然其用兵則頗饒智勇,以其出自代北,習于戰鬥也。
此可見代北勁悍之風,尚未全替,周、齊繼元魏之後,複能割據中原數十年,為有由矣。
時中原叛者尚多,孝莊帝永安元年(528),即明帝武泰元年也。
五月,齊州人賈結聚衆反,夜襲州城,會明退走。
七月,光州人劉舉,聚衆數千,反于濮陽,八月,讨平之。
二年(529),梁武帝中大通元年,二月,燕州人王慶祖,聚衆上黨,尒朱榮讨禽之。
齊州、光州,皆見第三節。
濮陽,見第三章第四節。
燕州,見第一節。
上黨,見第二章第二節。
而西方之萬俟醜奴,東方之葛榮,及新起之邢杲,聲勢最大。
永安元年(528),六月,葛榮使其仆射任褒,率車三萬餘乘,南寇沁水。
見第四章第二節。
魏以元天穆為大都督讨之。
八月,榮圍相州,刺史李仁軌閉門自守。
賊鋒過汲郡。
見第三章第三節。
所在村塢,悉被殘略。
尒朱榮啟求讨之。
九月,乃率精騎七千,馬皆有副,倍道兼行,東出滏口。
葛榮自邺以北,列陳數十裡,箕張而進。
榮潛軍山谷為奇兵,身自陷陳,出于賊後,表裡合擊,大破之。
于陳禽葛榮。
餘衆悉降。
榮以賊徒既衆,若即分割,恐其疑懼,或更結聚。
乃普告勒:“各從所樂,親屬相随,任所居止。
”于是群情喜悅,登即四散。
數十萬衆,一朝散盡。
待出百裡之外,乃始分道押領,随便安置,鹹得其宜。
擢其渠帥,量才授用。
新附者鹹安。
時人服其處分機速。
于是冀、定、滄、瀛、殷五州悉平。
冀州、瀛州,皆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定州,見第十一章第二節。
滄州、殷州,皆見第三節。
十月,檻送葛榮于洛陽,斬于都市。
邢杲者,河間人。
河間,漢縣,後魏為郡,在今河北河間縣西南。
魏蘭根之甥。
見《北齊書·蘭根傳》。
為幽州平北府主簿。
杜洛周、鮮于修禮為寇,瀛、冀諸州人多避亂南向。
杲擁率部曲,屯據鄚城,鄚,漢縣,在今河北任邱縣北。
以拒洛周、葛榮,垂将三載。
廣陽王淵等敗後,杲南度,居青州北海界。
北海,見第九章第五節。
靈大後命流人所在,皆置郡縣,選豪右為守令以撫鎮之。
時青州刺史元世儁表置新安郡,以杲為大守,未報,會台以杲從子子瑤資蔭居前,乃授河間大守,杲深恥恨。
永安元年(528),六月,反。
所在流人,先為土人陵忽,率來從之。
旬朔之間,衆逾十萬。
東掠光州,盡海而還。
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