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元魏盛衰

關燈
史。

    廣之引軍過淮,無所克獲,坐免官。

    武帝嘗于石頭造靈車三千乘,欲自步道取彭城。

    見《魏虜傳》。

    又使毛惠秀畫《漢武北伐圖》,置琅邪城射堂壁上,遊幸辄觀覽焉。

    見《王融傳》。

    南琅邪,見第九章第三節。

    孔稚珪表勸明帝遣使與虜言和,帝不納。

    永明中,祖沖之造《安邊論》,欲開屯田,廣農殖。

    建武中,明帝使沖之巡行四方,興造大業可以利百姓者。

    會連有軍事,事竟不行。

    四年(497),徐孝嗣又以緣淮諸鎮,皆取給京師,費引既殷,漕運艱澀,聚糧待敵,每若不周,表立屯田。

    事禦見納。

    時帝已寝疾,又兵事未已,亦竟不施行。

    蓋三主禦宇,僅二十年,又非閑暇之時,故雖有志而未逮也。

    至東昏失壽春,而形勢愈惡矣。

    《魏書·高闾傳》:孝文攻鐘離,未克,将于淮南修故城而置鎮戍,以撫新附之民,賜闾玺書,具論其狀。

    闾表曰:“昔世祖以回山倒海之威,步騎數十萬,南臨瓜步,諸郡盡降,而斑師之日,兵不戍一郡,土不辟一廛。

    夫豈無民?以大鎮未平,不可守小故也。

    堰水先塞其原,伐木必拔其本。

    壽陽、盱眙、淮陰,淮南之原本也。

    三者不克其一,而留兵守郡,不可自全明矣。

    既逼敵之大鎮,隔深淮之險,少置兵不足自固,多留衆糧運難充。

    又欲附渠通漕,路必由于泗口;溯淮而上,須經角城;淮陰大鎮,舟船素蓄,敵因先積之資,以拒始行之路,若元戎旋旆,兵士挫怯,夏雨水長,救援實難。

    ”孝文乃止。

    及還,告闾,謂以彼諸将,并列州鎮,至無所獲。

    蓋時淮北雖亡,而淮南之形勢,尚稱完固如此。

    魏孝文之渡淮,兵力不為不厚,而迄未能得志,乃裴叔業一叛,舉壽春拱手而授諸人,内亂之招緻外侮,誠可懼也。

     第四節 梁初與魏戰争 齊末荊、雍之釁既啟,魏人頗有欲乘機進取者。

    元嵩時為荊州刺史,嵩,任城康王雲之子。

    雲見第一節。

    魏荊州,初置于上洛,今陝西商縣。

    大和中改為洛州,移荊州于魯陽,今河南魯山縣。

    後又移治穰城,今河南鄧縣。

    表言:“流聞蕭懿于建業阻兵,與寶卷相持,荊、郢二州刺史,并是寶卷之弟,必有圖衍之志。

    臣若遺書相聞,迎其本謀,冀獲同心,并力除衍。

    一衍之後,彼必還師赴救丹陽,當不能複經營疆垂,全固襄、沔,則沔南之地,可一舉而收。

    緣漢曜兵,示以威德。

    思歸有道者,則引而納之;受疑告威者,則援而接之。

    總兵伫銳,觀釁伺隙。

    若其零落之形已彰,息懈之勢已著,便可順流摧鋒,長驅席卷。

    ”诏曰:“所陳嘉謀,深是良計。

    如當機可進,任将軍裁之。

    ”已而無所舉動,蓋以荊、郢已一故也。

    及梁武帝起兵,元英時在洛陽,又請躬指沔陰,據襄陽,進拔江陵;又命揚、徐俱舉。

    英時行揚州事。

    事寝不報。

    英又奏欲取義陽。

    尚書左仆射源懷亦以為請。

    以梁武已克,遂停。

    此于魏為失機,若當時乘機進取,則齊、梁相持頗久,魏縱不能大有所獲,中國亦必不能一無所失矣。

    内亂之招緻外患,誠可懼也。

     魏宣武帝即位時,年尚幼,諸王又頗有觊觎之心,國家未甯,實不能更圖南牧。

    故其用兵,絕無方略。

    齊、梁相斃,既失乘釁之機,逮梁事已定,乃又信降人而輕動幹戈焉。

    梁武帝天監二年(503),魏宣武帝景明四年。

    四月,時蕭寶夤在魏,寶寅,《魏書》及《北史》皆作寶夤。

    伏訴阙下,請兵南伐,陳伯之亦請兵立效;魏乃以寶夤為揚州刺史,配兵一萬,令且據東城,宋縣,當在今江蘇境。

    待秋冬大舉;而以伯之為江州刺史,戍揚石。

    亦作羊石,城名,在今安徽霍丘縣南。

    以任城王澄總督二鎮,授之節度。

    澄雲子。

    澄表言:“蕭衍頻斷東關,在今安徽巢縣。

    欲令巢湖泛溢。

    若賊計得成,則淮南諸戍,必同晉陽之事。

    壽陽去江,五百餘裡,衆庶皇皇,并懼水害。

    事貴應機,經略須早。

    縱混一不可必,江西自是無虞。

    ”于是發冀、定、瀛、相、并、濟六州二萬人,馬一千五百匹,令中秋之中,畢會淮南,魏冀州,治信都,見第四章第二節。

    定州,見第二節。

    瀛州,治樂成,今河北河間縣。

    相州,見第八章第二節。

    并州,見第二節。

    濟州,治碻磝,見第六章第五節。

    并壽陽先兵三萬,委澄經略。

    三年(504),魏正始元年。

    三月,寶夤行達汝陰,見第四章第二節。

    東城已陷,遂停壽春。

    澄遣統軍傅豎眼等進攻大岘、東關、九山、淮陵等地。

    大蚬,見第七章第四節。

    九山在盱眙。

    淮陵僑縣,在今安徽鳳陽縣境。

    澄總勒大軍,絡繹相接。

    既而遇雨,淮水暴長,澄引歸壽春。

    《魏書·澄傳》雲:失兵四千餘人,然有司奏奪其開府,又降三階,恐所失必不止此矣。

     元英以天監二年八月,進攻義陽。

    明年,圍之。

    時城中衆不滿五千,食裁支半歲。

    魏軍攻之,晝夜不息。

    刺史蔡道恭,随方抗禦,皆應手摧卻。

    相持百餘日,前後斬獲,不可勝計。

    虜甚憚之,将退。

    會道恭疾笃,乃呼兄子僧勰,從弟靈恩,及諸将帥,謂曰:“吾受國厚恩,不能破滅寇賊,今所苦轉笃,勢不支久,汝等當以死固節,無令沒有遺恨。

    ”又令取所持節。

    謂僧勰曰:“禀命出疆,馮此而已。

    即不能奉以還朝,方欲攜之同逝,可與棺柩相随。

    ”衆皆流涕。

    五月,卒。

    虜知道恭死,攻之轉急。

    先是朝廷遣郢州刺史曹景宗,及後将軍王僧昞步騎三萬救義陽。

    僧昞二萬據鑿岘,當在合肥與大小岘之間。

    景宗一萬繼後。

    僧昞軍為元英所破。

    景宗亦不得前。

    馬仙琕繼之,盡銳決戰,一日三交,皆不克。

    據《魏書·元英傳》。

    八月,義陽糧盡,城陷。

    三關之戍聞之,亦棄城走。

    三關:東曰武陽;西曰平靖;中曰黃岘,亦作廣岘;在今河南信陽縣南。

    于是魏封英為中山王,而梁以南義陽置義州。

    南義陽,在今湖北安鄉縣西南。

    先一月,角城戍主柴廣宗,亦以城降魏。

    角城,見上節。

    淮水上下遊,同時告警矣,而梁州之變又起。

     時有夏侯道遷者,谯國人。

    見第三章第三節。

    仕宋明帝。

    随裴叔業至壽春,為南谯大守。

    南谯,見第十章第十節。

    兩家雖為姻好,而親情不協,遂單騎奔魏。

    又随王肅至壽春。

    肅死,魏景明二年(501),齊和帝中興元年。

    道遷棄戍南叛。

    梁武帝以莊丘黑為梁、秦二州刺史,鎮南鄭。

    黑請道遷為長史,帶漢中郡。

    黑死,武帝以王珍國為刺史。

    未至,道遷陰圖歸魏。

    初楊頭之戍葭蘆也,宋複以楊保宗子元和為征虜将軍。

    孝武帝孝建二年(455)。

    元和繼楊氏正統,群氐欲相宗推,而年少才弱,不能綏禦。

    頭母妻子弟,并為索虜所執,而頭至誠奉順,無所顧懷。

    雍州刺史王谟,請授頭西秦州,假節,孝武帝不許。

    後立元和為武都王,治白水。

    《魏書·氐傳》雲:既為白水大守。

    白水,齊縣,在今四川劍閣縣東南。

    不能自立,複走奔索虜。

    元和從弟僧嗣自立,還戍葭蘆。

    《魏書》雲:僧嗣為元和從叔。

    案僧嗣為文度兄,文度與文德、文弘,當系昆弟,則作從叔為是。

    宋以為仇池大守。

    後又以為北秦州刺史、武都王。

    明帝泰始二年(466)。

    卒,弟文度自立。

    泰豫元年(472),以為略陽大守,封武都王。

    文度貳于魏,魏獻文帝授以武興鎮将。

    武興,城名,在今陝西略陽縣。

    既而複叛魏。

    後廢帝元徽四年(476),以為北秦州刺史。

    文度遣弟文弘伐仇池。

    文弘,《魏書》避獻文諱,書其小名曰楊鼠。

    順帝升明元年(477),以文弘為略陽大守。

    魏使皮歡喜等攻葭蘆,破之,皮歡喜,豹子子。

    《魏書·本傳》但名喜。

    斬文度首。

    難當族弟廣香,先奔虜,及是,虜以為陰平王、葭蘆鎮主。

    文弘退治武興。

    宋以為北秦州刺史,襲封武都王。

    文弘亦使謝罪于魏。

    魏以為南秦州刺史、武都王。

    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廣香反正。

    以為沙州刺史。

    範柏年誅,李烏奴奔叛,見第九章第一節。

    文弘納之。

    帝以文弘背叛,進廣香為西秦州刺史,子炅為武都大守。

    以難當正胤後起為北秦州刺史、武都王,後起為文弘從兄子,則系難當之孫。

    鎮武興。

    三年(481),文弘歸降,複以為北秦州刺史。

    魏孝文帝亦以文弘爵授後起,而以文弘子集始為白水大守。

    廣香病死,氐衆半奔文弘,半詣梁州刺史崔慧景。

    文弘遣後起進據白水。

    四年(482),後起卒,诏以集始為北秦州刺史、武都王,後起弟後明為白水大守。

    魏亦以集始為武都王。

    集始朝于魏,魏又以為南秦州刺史、武興王。

    武帝永明十年(492),集始反,率氐、蜀、雜虜寇漢川。

    刺史陰智伯遣兵擊敗之。

    集始入武興,以城降虜。

    氏人苻幼孫起義攻之。

    明帝建武二年(495),氐、虜寇漢中。

    梁州刺史蕭懿,遣後起弟子元秀收合義兵。

    氏衆響應。

    斷虜運道。

    虜亦遣僞南梁州刺史仇池公楊靈珍據泥山,未詳。

    以相拒格。

    參看上節。

    元秀病死,苻幼孫領其衆。

    楊馥之聚義衆屯沮水。

    出今陝西中部縣,東流入洛。

    集始遣弟集朗迎拒州軍,大敗。

    集始走下辨。

    見第五章第一節。

    馥之據武興。

    虜軍尋退。

    馥之留弟昌之守武興,自引兵據仇池。

    以為北秦州刺史、仇池公。

    四年(497),楊靈珍據城歸附。

    攻集始于武興,殺其二弟集同、集衆。

    集始窮急,請降。

    以靈珍為北梁州刺史、仇池公、武都王。

    東昏侯永元二年(500),複以集始為北秦州刺史。

    梁武帝天監初,亦以為北秦州刺史、武都王。

    死,子紹先襲。

    魏亦以為南秦州刺史、武興王。

    初,齊武帝以楊炅為沙州刺史、陰平王。

    《齊書·氐傳》。

    下文又雲:隆昌元年(494),以炅為沙州刺史,未知孰是。

    明帝建武三年(496),死,子崇祖襲。

    崇祖死,子孟孫立。

    及是,以孟孫為沙州刺史、陰平王。

    二年(495),以靈珍為北梁州刺史、仇池王。

    《南史·氐傳》。

    《魏書·夏侯道遷傳》雲:以為征虜将軍,假武都王,或在此授之後邪?靈珍助戍漢中,有部曲六百餘人,道遷憚之。

    時紹先年幼,委事二叔集起、集義。

    武興私署侍郎鄭洛生至漢中,道遷使報紹先并集起等,請其遣軍以為腹背。

    集起、集義貪保邊蕃,不欲救之,而集朗還至武興,使與道遷密議。

    據道遷叛後上魏主表。

    表又言:“中于壽陽,橫為韋缵所謗,理之曲直,并是楊集朗、王秉所悉”,則集朗與道遷同在壽陽。

    又案《魏書·道遷傳》雲:年十七,父母為結昏韋氏。

    道遷雲:欲懷四方之志,不欲取婦。

    家人鹹謂戲言。

    及至昏日,求覓不知所在。

    于後訪問,乃雲逃入益州。

    道遷之與武興相勾結,當在此時。

    當狡焉思啟之時,實不應令此等人在于疆埸也。

    梁使吳公之等至南鄭,知其謀,與府司馬嚴思、臧恭,典簽吳宗肅、王勝等共楊靈珍父子謀誅之。

    道遷乃僞會使者,請靈珍父子。

    靈珍疑而不赴。

    道遷乃殺五人。

    馳擊靈珍,斬其父子。

    并送五首于魏。

    即遣馳告集朗求援。

    白馬戍主尹天寶圍南鄭。

    陽平關,在今陝西沔縣西北,南北朝時謂之白馬戍。

    武興軍蹑其後。

    天寶之衆宵潰。

    依山還白馬。

    集朗禽斬之。

    道遷遂據城歸魏。

    時天監四年正月也。

    魏正始元年閏十二月。

    魏授道遷豫州刺史,時魏豫州治縣瓠。

    而以尚書邢巒督梁、漢諸軍事。

     邢巒至漢中,遣兵陷關城。

    此關城亦曰陽平關,在今陝西甯羌縣西北。

    又遣統軍李義珍攻晉壽。

    晉壽大守王景胤宵遁。

    時梁益州刺史鄧元起,以母老乞歸供養,诏許焉,以西昌侯淵藻代之。

    長沙嗣王業之弟。

    《梁書·元起傳》雲:元起以鄉人庾黔婁為錄事參軍,又得荊州刺史蕭遙欣故客蔣光濟,并厚待之,任以州事。

    黔婁甚清潔,光濟多計謀,并勸為善政。

    元起之克劉季連也,城内财寶無所私;勤恤民事,口不論财色;性本能飲酒,至一斛不亂,及是絕之;蜀土翕然稱之。

    元起舅子梁矜孫,性輕脫,與黔婁志行不同,乃言于元起曰:“城中稱有三刺史,節下何以堪之?”元起由此疏黔婁、光濟,而治迹稍損。

    夏侯道遷叛,尹天寶馳使報蜀,東西晉壽,并遣告急。

    此處于《梁書》元文有删節。

    元文雲:“夏侯道遷以南鄭叛,引魏人。

    白馬戍主尹天寶馳使報蜀。

    魏将王景胤、孔陵寇東西晉壽,并遣告急。

    ”《南史》則雲:“道遷以南鄭叛,引魏将王景胤、孔陵攻東西晉壽,并遣告急。

    ”據《魏書·邢巒傳》,則王景胤為梁晉壽大守,孔陵亦梁将,為王足所破者。

    疑《梁書》元文,當作魏将某某寇東西晉壽,大守王景胤,某官孔陵并遣告急,文有奪佚,傳寫者以意連屬之,以緻誤缪,《南史》誤據之,而又有删節也。

    131東晉壽在今四川廣元縣,西晉壽在今四川昭化縣境。

    衆勸元起急救之。

    元起曰:“朝廷萬裡,軍不卒至。

    若寇賊浸淫,方須撲讨,董督之任,非我而誰?何事匆匆便救?”黔婁等苦谏,皆不從。

    高祖亦假元起都督征讨諸軍,将救漢中。

    比是,魏已攻陷兩晉壽。

    淵藻将至,元起頗營還裝,糧儲器械,略無遺者。

    以上《南史》同。

    淵藻入城,甚怨望。

    因表其逗留不憂軍事。

    收付州獄。

    于獄自缢。

    《南史》則雲:蕭藻入城,《南史》避唐諱,單稱淵藻為藻。

    求其良馬。

    元起曰:“年少郎子,何以馬為?”藻恚,醉而殺之。

    132元起麾下圍城哭,且問其故。

    藻懼,曰:“天子有诏。

    ”衆乃散。

    遂誣以反。

    帝疑焉。

    故吏廣漢羅研詣阙訟之。

    帝曰:“果如我所量也。

    ”使讓藻曰:“元起為汝報仇,胡三省曰:謂協力誅東昏,報其父仇。

    汝為仇報仇,忠孝之道如何?”觀史傳之文,謂元起逗留不救漢中,必系淵藻之誣蔑。

    觀下引邢巒及羅研所言蜀中空盡之狀,蓋因軍資不足,欲遄征而未果也。

    于是魏以邢巒為梁、秦二州刺史。

    巴西人嚴玄思附魏,攻破其郡,殺大守龐景民。

    巴西,見第三章第六節。

    魏統軍王足,頻破梁軍,遂入劍閣,圍涪城。

    見第三章第六節。

    巒表曰:“揚州、成都,相去萬裡。

    陸途既絕,惟資水路。

    蕭衍兄子淵藻,去年四月十三日發揚州,今歲四月四日至蜀。

    水軍西上,非周年不達。

    外無軍援,一可圖也。

    益州頃經劉季連反叛,鄧元起攻圍,資儲散盡,倉庫空竭,今猶未複。

    兼民人喪膽,無複固守之意。

    二可圖也。

    蕭淵藻是裙屐少年,未洽治務。

    今之所任,并非宿将重名,皆是左右少年而已。

    三可圖也。

    蜀之所恃,惟在劍閣。

    既克南安,宋郡,今四川劍閣縣。

    已奪其險。

    從南安向涪,方軌任意。

    前軍累破,後衆喪魂。

    四可圖也。

    淵藻是蕭衍兄子,逃亡當無死理。

    脫軍克涪城,複何宜城中坐而受困?若其出鬥,庸、蜀之卒,惟便刀矟,弓箭至少,假有遙射,弗至傷人。

    五可圖也。

    今若不取,後圖便難。

    辄率愚管,庶幾殄克。

    如其無功,分受憲坐。

    且益州殷實,戶餘十萬,壽春、義陽,三倍非匹。

    可乘、可利,實在于茲。

    ”诏曰:“若賊敢窺窬,觀機翦撲;如其無也,則安民保境,以悅邊心;子蜀之舉,更聽後敕。

    ”巒又表曰:“昔鄧艾、鐘會,率十八萬衆,傾中國資給,裁得平蜀,所以然者,鬥實力故也。

    況臣才絕古人,智勇又阙,複何宜請二萬之衆,而希平蜀?所以敢者?正以據得要險,士民慕義;此往則易,彼來則難;任力而行,理有可克。

    今王足前進,已逼涪城。

    脫得涪城,益州便是成禽之物,但得之有早晚耳。

    且梓潼已附,梓潼,見第三章第六節。

    民戶數萬,朝廷豈得不守之也?若守也,直保境之兵,則已一萬,臣今請二萬五千,所增無幾。

    且臣之意算,正欲先圖涪城,以漸而進。

    若克涪城,便是中分益州之地,斷水陸之沖。

    彼外無援軍,孤城自守,複何能持久?臣今欲使軍軍相次,聲勢連接,先作萬全之計,然後圖彼。

    得之則大克,不得則自全。

    又巴西、南鄭,相離一千四百,去州迢遞,恒多生動。

    昔在南之日,以其統绾勢難,故增立巴州,鎮靜夷獠。

    梁州藉利,因而表罷。

    彼土民望,嚴、蒲、何、楊,非唯三五。

    族落雖在山居,而多有豪右。

    文學箋啟,往往可觀。

    冠帶風流,亦不為少。

    但以去州既遠,不能仕進。

    至于州綱,無由廁迹。

    巴境民豪,便是無梁州之分。

    是以郁怏,多生動靜。

    比建義之始,嚴玄思自号巴州刺史,克城已來,仍使行事。

    巴州廣袤一千,戶餘四萬。

    若彼立州,鎮攝華、獠,則大帖民情,從墊江已還,不複勞征,自為國有。

    ”墊江,見第三章第六節。

    世宗不從。

    又王足于涪城辄還。

    足事《魏書》附見《崔延伯傳》。

    雲隸邢巒伐蜀,所在克捷,诏行益州刺史。

    遂圍涪城,蜀人大震。

    世宗複以羊祉為益州,足聞而引退,後遂奔蕭衍。

    遂不能定蜀。

    巒遣軍主李仲遷守巴西。

    仲遷得梁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