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宋初南北情勢
關燈
小
中
大
谷。
畜産野布,無人收視。
大武緣栗水西行,栗水,今翁金河。
過漢将窦憲故壘。
六月,次菟園水。
今三音諾顔部之拜達裡克河。
分軍搜讨。
東至瀚海,西至張掖水,北度燕然山。
即窦憲故壘所在也。
東西五千餘裡,南北三千餘裡。
高車諸部,殺大檀種類,前後歸降者,三十餘萬。
俘獲首虜及戎馬百餘萬匹。
八月,大武聞東部高車屯己尼陂,《烏洛侯傳》雲:其西北二十日行,有于己尼大水,所謂北海也。
北海,即今貝加爾湖。
己尼陂,當在今三音諾顔部,當入貝加爾湖諸水之源。
人畜甚衆,去官軍千餘裡,遣左仆射安原等往讨之。
高車諸部,望軍降者數十萬。
大檀部落衰弱,因發疾而死。
子吳提立。
号敕連可汗。
魏言神聖也。
四年(431),宋元嘉八年。
遣使朝獻。
延和三年(444),元嘉十一年。
二月,以吳提尚西海公主。
又遣使者納吳提妹為夫人。
又進為左昭儀。
大延二年(436),元嘉十三年。
絕和犯塞。
四年(438),元嘉十五年。
又分三道征之。
不見蠕蠕而還。
時漠北大旱,無水草,軍馬多死。
五年(439),元嘉十六年。
大武西伐沮渠牧犍。
宜都王穆壽崇孫。
輔景穆居守。
長樂王嵇敬、建甯王崇二萬人鎮漠南,以備蠕蠕。
吳提果犯塞。
壽素不設備。
賊至七介山,見第六章第七節。
京邑大駭,争奔中城。
司空長孫道生拒之吐頹山。
未詳。
吳提之寇也,留其兄乞列歸與北鎮諸軍相守。
胡三省曰:北鎮即魏六鎮,以在平城之北,故曰北鎮。
或曰:即懷朔鎮。
案懷朔鎮見第一章。
敬、祟等破之陰山之北,獲乞列歸。
吳提聞而遁走。
道生追之,至于漠南而還。
《穆壽傳》雲:輿駕行次雲中,将濟河,宴諸将。
世祖别禦靜室,召壽及司徒崔浩,尚書李順。
世祖謂壽曰:“蠕蠕吳提,與牧犍連和,今聞朕征涼州,必來犯塞。
若伏兵漠南,殄之為易。
朕故留壯兵肥馬,使卿輔佐大子。
收田既訖,便可分伏要害,以待虜至。
引使深入,然後擊之,擒之必矣。
涼州路遠,朕不得救卿。
若違朕指授,為虜侵害,朕還斬卿。
崔浩、李順為證,非虛言也。
”壽頓首受诏。
壽信蔔筮之言,謂賊不來,竟不設備。
《公孫表傳》:表子質,初為中書學生,稍遷博士。
壽雅信任,以為謀主。
質信好蔔筮,筮者鹹雲寇必不來,故不設備。
由質幾至敗國。
而吳提果至,侵及善無,京師大駭。
壽不知所為,欲築西郭門,請恭宗避保南山。
惠大後不聽,乃止。
保大後谥惠。
遣司空長孫道生等擊走之。
世祖還,以無大損傷,故不追咎。
夫以世祖之酷,壽果違命,安不緻誅?《壽傳》之不足信,不待言也。
乞列歸之見獲也,歎曰:“沮渠陷我”;而《牧犍傳》亦言:牧犍聞蠕蠕内侵,幸車駕返旆,遂嬰城自守;則吳提是役,确為救沮渠氏而來,可見其與西方關系之密。
是役也,寇入頗深,魏史習于諱飾,乃造作引使深入之言,聊以解嘲耳。
然亦可見吳提兵鋒之銳矣。
真君四年(444),元嘉二十年。
大武又分軍四道:樂安王範、建甯王崇各統十二将出東道。
樂平王督十五将出西道。
車駕出中道。
中山王辰領十五将,為中軍後繼。
車駕至鹿渾谷,胡三省曰:即鹿渾海之谷,本高車袁纥部所居。
其地在平城西北,其東即弱洛水。
與賊相遇。
吳提遁走。
追至頞根河,破之。
車駕至石水而還。
石水,今色楞格河。
《恭宗紀》雲:真君四年(444),從世祖讨蠕蠕。
至鹿渾谷,與賊相遇。
虜皇怖,部落擾亂。
恭宗言于世祖曰:“今大軍卒至,宜速進擊,掩其不備,破之必矣。
”尚書令劉潔固谏,以為“塵盛賊多,出至平地,恐為所圍,須軍大集,然後擊之可也。
”恭宗謂潔曰:“此塵之盛,由賊恇擾,軍人亂故。
何有營上,而有此塵?”世祖疑之,遂不急擊。
蠕蠕遠遁。
既而獲虜候騎,世祖問之,對曰:“蠕蠕不覺官軍卒至,上下皇懼,引衆北走。
經六七日,知無追者,始乃徐行。
”世祖深恨之。
《潔傳》雲:時議伐蠕蠕,潔意不欲,群臣皆從其議。
世祖決行,乃問于崔浩。
浩固言可伐。
世祖從浩議。
既出,與諸将期會鹿渾谷。
而潔恨其計不用,欲沮諸将,乃矯诏更期,故諸将不至。
時虜衆大亂,恭宗欲擊之,潔執不可。
停鹿渾谷六日,諸将猶不進。
賊已遠遁。
追至石水,不及而還。
師次漠中,糧盡,士卒多死。
潔陰使人驚軍,勸世祖棄軍輕還。
世祖不從。
潔以軍行無功,奏歸罪于崔浩。
世祖曰:“諸将後期,及賊不擊,罪在諸将,豈在于浩?”浩又言潔矯诏,事遂發。
輿駕至五原,收潔幽之。
《宋書·索虜傳》:元嘉二十年(444),焘伐芮芮,大敗而還,死者十六七。
不聽死家發哀,犯者誅之。
《魏書·世祖紀》:真君五年(445),元嘉二十一年。
二月,辛未,中山王辰等八将,以北伐後期,斬于都南。
綜觀諸文,大武是役,實以輕出緻敗,被圍谷中者六日。
當時蓋幾至不免,故劉潔有欲立樂平王之議也。
見上節。
亦足見其喪敗之甚矣。
真君五年(445),大武複幸漠南,欲襲吳提。
吳提遠遁,乃止。
吳提死,子吐賀真立。
号處可汗,魏言唯也。
十年(449),元嘉二十六年。
正月,大武北伐。
吐賀真遠遁。
九月,又北伐。
高昌王那出東道,略陽王羯兒出中道,與諸軍期會于地弗池。
未詳。
吐賀真悉國精銳,軍資甚盛,圍那數十重。
那掘長圍堅守。
相持數日。
吐賀真數挑戰,辄不利。
以那衆少而固,疑大軍将至,解圍夜遁。
那引軍追之,九日九夜。
吐賀真益懼,棄辎重逾穹隆嶺遠遁。
穹隆嶺,未詳。
那收其辎重,引軍還,與大武會于廣澤。
未詳。
羯兒盡收其人戶畜産百餘萬。
自是吐賀真遂單弱遠竄,邊疆息警矣。
大安四年(458),宋孝武帝大明二年。
大武北征。
騎十萬,車十五萬兩,旌旗千裡。
遂渡大漠。
吐賀真遠遁。
刊石紀功而還。
大武征伐之後,意存休息;蠕蠕亦怖威北竄,不敢複南。
魏初與柔然之交涉,至此為一結束。
魏史善諱飾,觀上文所考辨可知。
魏攻柔然,實始終未獲大捷,然其時魏人兵力頗盛,屢次大舉,柔然避之,漸趨西北,自系實情。
79北邊抒,而魏益得專力于南矣。
魏之經略高車,亦始道武之世。
《北史·高車傳》雲:部落強大。
常與蠕蠕為敵,亦每侵盜于魏。
魏道武襲之,大破其諸部。
後複渡弱洛水西行。
至鹿渾海,簡輕騎西北襲破之。
虜獲生口,牛、馬、羊二十餘萬。
分命諸将,為東西二道;親勒軍從中道;自駁髯水西北徇,駁髯水,在今綏遠陶林縣西北。
略其部。
諸軍同時雲合,破其雜種三十餘落。
衛王儀别督諸将,從西北絕漠千餘裡,複破其遺迸七部。
道武自牛川南引,牛川,見第六章第七節。
大校獵。
以高車為圍,騎徒遮列,周七百餘裡。
聚雜獸于其中。
因驅至平城,以高車衆起鹿苑。
南因台陰,北距長城,東苞白登之西山。
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縣東。
尋而侄利曷莫弗敕力健,率其衆九百餘落;後馬車解批莫弗幡豆建,複率其部三十餘落内附。
己尼陂之役,《傳》稱高車諸部,望軍而降者數十萬落,獲馬、牛、羊六百餘萬。
皆徙置漠南千裡之地。
乘高車,逐水草,牧畜蕃息。
數年之後,漸知粒食。
歲緻獻貢。
由是國家馬及牛、羊,遂至于賤;氈皮委積。
文成時,五部高車,合聚祭天,衆至數萬。
大會走馬,殺牲遊繞,歌吟忻忻。
其俗稱自前世以來,無盛于此會。
高車諸部,是時尚未能自立共主,魏人柔服之,既可增益衆力,又于富厚有裨,實于魏之盛強,更有關系也。
第四節 宋初與魏兵釁 宋武帝之伐姚秦,魏明元雖以屈于兵力,未能救,然其心實未嘗一日而忘南牧,故武帝甫崩,而兵釁即起。
《宋書·索虜傳》雲:高祖西伐長安,嗣先取姚興女,乃遣十萬騎屯結河北以救之,大為高祖所破。
于是遣使求和。
自是使命歲通。
高祖遣殿中将軍沈範、索季孫報使。
反命,已至河,未濟,嗣聞高祖崩問,追範等,絕和親。
大祖即位,方遣範等歸。
《魏書·崔浩傳》言:明元使大武監國後,聞宋武崩,欲取洛陽、虎牢、見第四章第二節。
時為司州治。
滑台。
見第六章第五節。
時為兖州治。
浩曰:“陛下不以劉裕歘起,納其使貢;裕亦敬事陛下;不幸今死,乘喪伐之,雖得之不令。
宜遣人吊祭,存其孤弱,恤其兇災,布義風于天下。
若此,則化被荊、揚,南金、象齒、羽毛之珍,可不求而自至。
裕新死,黨與未離,兵臨其境,必相率拒戰,功不可必。
不如緩之,待其惡稔。
如其強臣争權,變難必起,然後命将揚威,可不勞士卒,而收淮北之地。
”大宗銳意南伐,诘浩曰:“劉裕因姚興死而滅其國,裕死,我伐之,何為不可?”浩固執曰:“興死,二子交争,裕乃伐之。
”大宗大怒,不從浩言,遂遣奚斤南伐。
觀此,可知其處心積慮,欲圖河南矣。
南伐既決,議于監國之前,曰:“先攻城也?先略地也?”奚斤曰:“請先攻城。
”浩曰:“南人長于守城,苻氏攻襄陽,經年不拔。
今以大國之力,攻其小城,若不時克,挫損軍勢,敵得徐嚴而來,我怠彼銳,危道也。
不如分軍略地,至淮為限。
列置守宰,收斂租谷。
滑台、虎牢,反在軍北,絕望南救,必沿河東走。
若或不然,即是囿中之物。
”公孫表請先圖其城。
《表傳》雲:大宗以為掠地至淮,滑台等三城,自然面縛。
表固執宜先攻城。
大宗從之。
觀宋、魏後來兵事,浩議似是,然是時宋兵力尚強,魏兵力亦有限,既以徐嚴而來,我怠彼銳為懼,即略地至淮,又安能守?況未必能略地至淮邪?是時用兵,必争河南數重鎮,其勢然也。
觀明元自将南下,仍力攻滑台、虎牢可知。
往史所載名臣言論,頗多事後附會之談。
《浩傳》所載浩先略地之議,蓋鑒于瓜步之役,佛狸橫肆殺掠,六州荒殘,河南遂不可守,乃為是言,實則明元時所謂略地,不過如道武時長孫肥之所為,師速而捷,安足以決勝負?浩蓋不欲虜之得志也,亦可見其乃心華夏矣。
魏南伐之将,為奚斤、周幾、公孫表。
永初三年(422),魏泰常七年。
十月,斤等濟河。
攻滑台,不拔。
求濟師。
明元遂自将南下。
十一月,魏安颉等陷滑台。
奚斤留公孫表守辎重,自率輕兵,徇下兖、豫。
遂圍虎牢。
司州刺史毛德祖欲擊之,虜退還滑台。
十二月,明元至冀州。
遣叔孫建等徇青、兖。
兖州刺史徐琰奔彭城。
建圍青州刺史竺夔及濟南大守垣苗于東陽。
青州本治廣固,武帝平南燕,夷其城,遷治東陽,在今山東益都縣東。
奚斤、公孫表複向虎牢。
景平元年(423),魏泰常八年。
正月,魏将于栗磾破金塘,見第三章第二節。
河南大守王涓之棄城走。
斤等遂進圍虎牢。
明元帝自率大衆至邺,分兵擊青州,又遣兵益虎牢之圍。
宋豫州刺史劉粹,時治縣瓠,見第五章第六節。
遣步騎五百據項,見第三章第三節。
兖州刺史鄭順之戍湖陸;見第五章第六節。
兵力皆薄。
南兖州刺史檀道濟,徐州刺史王仲德率水軍北救。
至彭城,以青、司并急,而所領不多,不足分赴,青州道近,竺夔兵弱,乃先救青州。
四月,虜聞道濟将至,焚攻具走。
時東陽被攻日久,城轉毀壞,戰士多死傷,旦暮且陷,雖以救至獲免,然其城遂不可守,竺夔乃移鎮不其。
漢縣,在今山東即墨縣西南。
虜軍徑趨滑台。
道濟、仲德步兵乏糧,追之不及,停于湖陸。
明元帝率大衆至虎牢。
自督攻城,不能下。
留三千人益奚斤,自向洛陽。
遂渡河北歸。
滑台兵亦就奚斤,共攻虎牢。
毛德祖勁兵戰死殆盡。
晝夜相拒,将士眼皆生瘡。
德祖恩德素結,衆無離心。
公孫表旋見殺。
《宋書·索虜傳》雲:表有權略,德祖以閑殺之。
《魏書·表傳》則雲:表以攻虎牢士卒多傷死獲罪。
二說自當以《魏書》為确,亦可見德祖拒守之功矣。
然孤城無援,至閏四月,卒陷。
德祖後殁于虜中。
德祖初從武帝北伐,為王鎮惡司馬,為前鋒。
史雲:鎮惡克立大功,蓋德祖之力,實良将也,以無援棄之,亦可惜矣。
魏既陷虎牢,使周幾鎮枋頭而北歸。
枋頭,見第四章第二節。
奚斤之圍虎牢也,嘗南下許昌。
見第三章第二節。
颍川大守李元德敗走。
虜用庾龍為大守。
劉粹遣兵襲斬之。
至是,元德複戍許昌。
仍除荥陽大守,督二郡軍事。
謂荥陽、颍川二郡。
荥陽,見第二章第二節。
颍川,見第三章第三節。
十一月,周幾遣軍,并招集亡命攻許昌。
元德奔項。
虜又破汝陽、漢縣,在今河南商水縣西北。
邵陵,漢縣,見第三章第九節。
毀鐘離而還。
鐘離,漢縣,在今安徽鳳陽縣東北。
宋是時蓋内釁正結,莫或以北方為意,故魏得以乘其隙也。
自武帝滅南燕以來,江東之聲勢,未嘗不震動北方,至此,虜始有以窺中國之淺深矣。
宋文帝與魏大武,同年建元。
元嘉、始光。
宋方盡力于景平逆黨,魏亦北伐柔然,西攻赫連,故其初年,疆埸無事。
至元嘉七年(430),魏神三年。
文帝乃欲大舉以複河南。
是歲,三月,诏到彥之統徐州刺史王仲德、兖州刺史竺靈秀舟師入河。
段宏精騎八千,直指虎牢。
豫州刺史劉德,勁勇一萬,與相犄角。
長沙王義欣武帝仲弟長沙景王道憐之子。
出鎮彭城,監諸軍事。
文帝先遣殿中将軍田奇告魏:“河南舊是宋土,中為彼所侵。
今當修複舊境。
不關河北。
”大武大怒,謂奇曰:“我生頭發未燥,便聞河南是我家地,此豈可得?必進軍,權當斂戍相避,須冬行地淨,河冰合,自更取之。
”彥之進軍,虜悉斂河南戍歸北。
彥之留朱修之序孫。
守滑台,尹沖守虎牢,杜骥守金墉,而自還東平。
漢國,治無鹽,在今山東東平縣東。
晉治須昌,在今東平縣西北。
十一月,虜将叔孫建、長孫道生濟河。
彥之将回師,垣護之以書谏,護之時以殿中将軍随彥之北伐。
謂宜使竺靈秀進滑台,助修之固守,而大軍進拟河北。
彥之不聽,自曆城焚舟,棄甲,南走彭城。
曆城,漢縣,今山東曆城縣。
時為兖州治。
竺靈秀亦棄須昌奔湖陸。
于是洛陽、金塘、虎牢,并為魏将安颉及司馬楚之所陷。
杜骥奔走。
尹沖衆潰而死。
颉與楚之遂攻滑台。
宋遣檀道濟往援。
叔孫建、長孫道生拒之。
道濟兵寡,不得進。
八年(431),魏神四年。
二月,滑台陷。
修之沒虜。
道濟僅于曆城全軍而還。
初遣彥之,資實甚盛,及還,凡百蕩盡,府藏為空。
下獄免。
竺靈秀以棄軍伏誅。
宋師出雖無功,然魏人是時,亦未能經營河南,徒藉數降人以守之而已。
諸降人中,喪心病狂,甘心為虎作伥者,為司馬楚之及刁雍。
楚之,當司馬休之之敗,亡命汝、颍之間。
後複收衆據長社。
見第七章第六節。
奚斤略地河南,楚之請降。
魏假以剕州刺史。
大武初,征入朝。
南藩諸将,表宋欲為寇,使楚之屯颍川以距之。
元嘉七年(430),到彥之溯河而西,楚之列守南岸,至于潼關。
見第三章第三節。
遂以其衆從安颉。
既破滑台,上疏請掃除南中,平一區宇。
大武以兵久勞,不許。
刁雍,《魏書·傳》雲:兄逵,以劉裕負社錢,執而征焉。
及裕誅桓玄,先誅刁氏。
雍為暢故吏所匿,奔姚興。
泓滅,與司馬休之等歸魏。
求于南境自效。
大宗許之。
遂于河、濟之間,招集流散,擾動徐、兖。
泰常八年(423),大宗南幸邺,給五萬騎,使别立軍。
遣助叔孫建攻東陽。
雍招集谯、梁、彭、沛民五千餘家,谯,見第三章第三節。
梁,見第二章第三節。
彭即彭城,沛,見第三章第一節。
置二十七營。
遷鎮濟陰。
漢梁國,後改為濟陰郡,晉曰濟陽,見第六章第五節。
延和二年(433),宋元嘉十年。
立徐州于外黃,見第五章第六節。
置谯、梁、彭、沛四郡、九縣,以雍為刺史。
在鎮七年,至大延四年(438),宋元嘉十五年。
乃征還京師。
真君十年(450),宋元嘉二十六年。
複授徐、豫二州刺史。
曆五年乃去。
時又有王慧龍者,其《傳》雲:自雲愉之孫。
劉裕微時,愉不為禮。
及得志,愉合家見誅。
慧龍年十四,為沙門僧彬所匿。
西上江陵,依叔祖忱故吏荊州前治中習辟疆。
時刺史魏詠之卒,辟疆與江陵令羅修等謀舉兵,推慧龍為盟主,襲州城。
劉裕遣其弟道規為刜州,衆遂不果。
羅修将慧龍又與僧彬北詣魯宗之。
宗之資給,自虎牢奔姚興。
姚泓滅歸國。
魯軌雲:慧龍是王愉家豎,僧彬所通生也。
崔浩弟恬,以女妻之。
大宗以為洛城鎮将,配兵三千人,鎮金墉。
十餘日,大宗崩,世祖即位,鹹謂南人不宜委以師旅,遂停前授。
久之,抗表願得南垂自效。
崔浩固言之,乃授南蠻校尉,安南大将軍左長史。
謝晦起兵,引為援。
慧龍進圍項城。
晦敗,乃班師。
王玄谟寇滑台,與安颉等同讨之。
拜荥陽大守。
在位十年。
真君元年(441),宋元嘉十七年。
拜虎牢鎮都副将。
未至鎮卒。
寇贊者,姚泓滅,秦、雍人千餘家推為主,歸魏。
拜河南郡大守。
其後秦、雍人來奔河南、荥陽、河内者,戶至萬數。
河南、河内,皆見第二章第二節。
拜贊南雍州刺史,于洛陽立雍之郡縣以撫之。
在州十七年。
案慧龍為崔浩所擁右。
史言其自以遭難流離,常懷憂悴,乃作《祭伍子胥文》以見意。
生一男一女,遂絕房室。
布衣疏食,不參吉事。
時制南人歸國者,皆葬桑乾,而慧龍臨殁,乞葬河内。
雖重私仇,似非全不知夷夏之辨者。
寇贊者,謙之之兄。
觀第六節所述,崔浩及謙之,皆有心于覆虜,則慧龍及贊,亦未必能為虜效死也。
此外如司馬天助、自雲元顯之子,魏嘗以為青、徐,又以為青、兖二州刺史。
司馬靈壽等,靈壽叔璠子,亦嘗從安颉。
則更微末不足道矣。
此等人即不論其立心如何,其力亦不足用。
故魏人是時,亦不能守河南,宋師至,即不得不斂戍以避。
而惜乎宋之兵力,未能一舉而大創之,使其馬首不敢複南鄉也。
第五節 義民抗魏上 自永嘉喪亂,至于晉末,中原淪陷,已逾百年。
是時民族意識,尚未光昌,史家僅錄官書,或載士大夫言行、家世;又好文飾,往往以辭害意,失事實之真;以緻異族野蠻橫暴,及我民族吞聲飲泣,冒死反抗之迹,可考者甚希。
然謂我人民遂甘心屈服于異族,則決無此理。
當時塢堡之主,山澤之雄,切齒腐心,誓非種,而名湮沒而不彰者,蓋不知凡幾矣!魏起北方,本極殘虐;拓跋氏在塞外時,即極殘虐,觀第四章第二節所述穆帝之事,可見一斑。
其入中原,殘虐尤甚。
《魏書·王建傳》雲:從破慕容寶于參合陂。
大祖乘勝,将席卷南夏,于是簡擇俘衆,有才能者留之,其餘欲悉給衣糧遣歸,令中州之民,鹹知恩德。
乃召群臣議之。
建曰:“不如殺之。
”諸将鹹以建言為然,建又固執,乃坑之。
及圍中山,慕容寶走和龍,徒河人共立慕容普驎為主。
大祖悉衆攻之,連日不拔。
使人登巢車臨城招之。
其衆皆曰:“群小無知,但恐複為參合之衆,故求全日月之命耳。
”大祖聞之,顧視建而唾其面。
此乃歸過于下之辭,觀大祖“何恤無民”之言,其待俘虜,尚安有恩德之可言邪?知其虐殺之事,為史所不載者必多矣。
既入中原,不知吏治,守宰無祿,貪殘彌甚;故抗之者尤多。
80魏守宰貪殘之甚,觀其《本紀》所載整頓吏治之事之頻繁,即可見之。
魏人非知吏治者,政令之峻切,不足見其恤民之心,隻足見其官方之壞耳。
道武都平城之歲,即遣使循行郡國,舉奏守宰不如法者,親覽察黜陟之,此猶可诿曰:戡定之初也。
明元帝神瑞元年(414),十一月,诏使者巡行諸州,校閱守宰資财。
非自家所赍,悉簿為臧,守宰不如法者,聽百姓詣阙告之,可見貪取及違法者之多。
二年(415),三月,诏以刺史守宰,率多逋惰,今年赀調縣違者,谪出家财以充,不聽征發于民,又可見其下既病民,上又病國也。
大武帝始光四年(427),十二月,行幸中山,守宰以貪污免者十數人。
神元年(428),正月,以天下守令多非法,精選忠良悉代之。
大延三年(437),五月,诏天下吏民,得舉告守令之不如法者。
真君四年(444),六月,诏複民赀賦三年,其田租歲輸如常,牧守不得妄有征發。
可見至大武之世,吏治亦迄未嘗善也。
道武甫破後燕,叛者即群起。
道武平邺北還,至恒山之陽,博陵、渤海、章武,即群盜并起。
其年,九月,烏丸張骧子超,又收合亡命,聚黨二千餘家,據南皮。
此等雖旋即破滅,然繼起者仍不絕。
最大者,如河西之山胡白龍,自延和三年(434)至大延三年(437),即自宋元嘉十一年至十四年乃滅。
渤海,漢郡,治浮陽,今河北滄縣。
後漢移治南皮,今河北南皮縣。
章武,晉國,今河北大城縣。
明元時,亦所在屯聚,用崔宏言大赦,乃獲暫安。
見《宏傳》。
魏人是時,蓋如厝火積薪之下而寝其上矣。
而大武時蓋吳舉義,聲勢尤大。
《魏書·本紀》:大平真君六年(446),宋元嘉二十二年。
九月,盧水胡蓋吳聚衆反于杏城。
盧水胡,見第二章第二節。
杏城,見第三章第八節。
十月,長安鎮副将元纥讨之,為吳所殺。
吳黨遂盛。
民皆渡渭奔南山。
渭水南岸之山。
于是發高平敕勒騎赴長安。
高平,後魏郡,今甘肅固原縣。
诏将軍叔孫拔乘傳領攝并、秦、雍,兵屯渭北。
十一月,吳遣其部落帥白廣平西略。
新平、安定諸夷酋,皆聚衆應之。
新平、安定,皆見第二章第二節。
殺汧城守将。
汧縣,見第五章第一節。
吳遂進軍李閏堡,見第六章第八節。
分兵略臨晉已東。
臨晉,見第三章第七節。
将軍章直與戰,大敗之。
兵溺死于河者,三萬餘人。
吳又遣兵西掠。
至長安,将軍叔孫枝與戰于渭北,大破之。
斬首三萬餘級。
河東蜀薛永宗,聚黨盜官馬數千匹,驅三千餘人入汾曲。
西通蓋吳,受其位号。
秦州刺史周鹿觀讨之,不克而還。
魏秦州治上封,即上邽縣之更名也。
上邽,見第三章第三節。
诏殿中尚書元處真,尚書慕容嵩二萬騎讨薛永宗,殿中尚書乙拔率五将三萬騎讨蓋吳,寇提三将一萬騎讨白廣平。
蓋吳自号天台王,《宋書·索虜傳》:吳于杏城天台,舉兵反虜。
署百官。
車駕西征。
七年(447),宋元嘉二十三年。
正月,次東雍州。
魏神中置,治正平,今山西新绛縣。
孝昌後治鄭,今陝西華縣。
圍薛永宗營壘。
永宗出戰,大敗。
六軍乘之,永宗衆潰。
永宗男女無少長赴汾水死。
車駕南幸汾陰,臨戲水。
在陝西臨潼縣東。
蓋吳退走北地。
見第二章第二節。
二月,幸盩厔,漢縣,在今陝西盩厔縣東。
誅叛民耿青、孫溫二壘與蓋吳通謀者。
軍次陳倉,見第三章第三節。
誅散關氐害守将者。
散關,在今陝西寶雞縣西南。
諸軍乙拔等大破蓋吳于杏城,吳棄馬遁走。
三月,車駕旋轸。
幸洛水,分軍誅李閏叛羌。
是月,金城邊冏、天水梁會反,金城,天水,皆見第二章第二節。
據上邽東城。
秦州刺史封敕文擊之,斬冏。
衆複推會為帥。
五月,闾根率騎詣上邦,與敕文讨梁會。
會走漢中。
蓋吳複聚杏城,自号秦地王。
假署山民,衆旅複振。
于是遣永昌王仁、高涼王那督北道諸軍同讨之。
六月,發定、冀、相三州兵二萬人屯長安南山諸谷,以防越逸。
八月,蓋吳為其下人所殺,傳首京師。
《魏書·陸俟傳》雲:俟督秦、雍二州諸軍事,為長安鎮大将,與高涼王那擊蓋吳于杏城,大破之。
獲吳
畜産野布,無人收視。
大武緣栗水西行,栗水,今翁金河。
過漢将窦憲故壘。
六月,次菟園水。
今三音諾顔部之拜達裡克河。
分軍搜讨。
東至瀚海,西至張掖水,北度燕然山。
即窦憲故壘所在也。
東西五千餘裡,南北三千餘裡。
高車諸部,殺大檀種類,前後歸降者,三十餘萬。
俘獲首虜及戎馬百餘萬匹。
八月,大武聞東部高車屯己尼陂,《烏洛侯傳》雲:其西北二十日行,有于己尼大水,所謂北海也。
北海,即今貝加爾湖。
己尼陂,當在今三音諾顔部,當入貝加爾湖諸水之源。
人畜甚衆,去官軍千餘裡,遣左仆射安原等往讨之。
高車諸部,望軍降者數十萬。
大檀部落衰弱,因發疾而死。
子吳提立。
号敕連可汗。
魏言神聖也。
四年(431),宋元嘉八年。
遣使朝獻。
延和三年(444),元嘉十一年。
二月,以吳提尚西海公主。
又遣使者納吳提妹為夫人。
又進為左昭儀。
大延二年(436),元嘉十三年。
絕和犯塞。
四年(438),元嘉十五年。
又分三道征之。
不見蠕蠕而還。
時漠北大旱,無水草,軍馬多死。
五年(439),元嘉十六年。
大武西伐沮渠牧犍。
宜都王穆壽崇孫。
輔景穆居守。
長樂王嵇敬、建甯王崇二萬人鎮漠南,以備蠕蠕。
吳提果犯塞。
壽素不設備。
賊至七介山,見第六章第七節。
京邑大駭,争奔中城。
司空長孫道生拒之吐頹山。
未詳。
吳提之寇也,留其兄乞列歸與北鎮諸軍相守。
胡三省曰:北鎮即魏六鎮,以在平城之北,故曰北鎮。
或曰:即懷朔鎮。
案懷朔鎮見第一章。
敬、祟等破之陰山之北,獲乞列歸。
吳提聞而遁走。
道生追之,至于漠南而還。
《穆壽傳》雲:輿駕行次雲中,将濟河,宴諸将。
世祖别禦靜室,召壽及司徒崔浩,尚書李順。
世祖謂壽曰:“蠕蠕吳提,與牧犍連和,今聞朕征涼州,必來犯塞。
若伏兵漠南,殄之為易。
朕故留壯兵肥馬,使卿輔佐大子。
收田既訖,便可分伏要害,以待虜至。
引使深入,然後擊之,擒之必矣。
涼州路遠,朕不得救卿。
若違朕指授,為虜侵害,朕還斬卿。
崔浩、李順為證,非虛言也。
”壽頓首受诏。
壽信蔔筮之言,謂賊不來,竟不設備。
《公孫表傳》:表子質,初為中書學生,稍遷博士。
壽雅信任,以為謀主。
質信好蔔筮,筮者鹹雲寇必不來,故不設備。
由質幾至敗國。
而吳提果至,侵及善無,京師大駭。
壽不知所為,欲築西郭門,請恭宗避保南山。
惠大後不聽,乃止。
保大後谥惠。
遣司空長孫道生等擊走之。
世祖還,以無大損傷,故不追咎。
夫以世祖之酷,壽果違命,安不緻誅?《壽傳》之不足信,不待言也。
乞列歸之見獲也,歎曰:“沮渠陷我”;而《牧犍傳》亦言:牧犍聞蠕蠕内侵,幸車駕返旆,遂嬰城自守;則吳提是役,确為救沮渠氏而來,可見其與西方關系之密。
是役也,寇入頗深,魏史習于諱飾,乃造作引使深入之言,聊以解嘲耳。
然亦可見吳提兵鋒之銳矣。
真君四年(444),元嘉二十年。
大武又分軍四道:樂安王範、建甯王崇各統十二将出東道。
樂平王督十五将出西道。
車駕出中道。
中山王辰領十五将,為中軍後繼。
車駕至鹿渾谷,胡三省曰:即鹿渾海之谷,本高車袁纥部所居。
其地在平城西北,其東即弱洛水。
與賊相遇。
吳提遁走。
追至頞根河,破之。
車駕至石水而還。
石水,今色楞格河。
《恭宗紀》雲:真君四年(444),從世祖讨蠕蠕。
至鹿渾谷,與賊相遇。
虜皇怖,部落擾亂。
恭宗言于世祖曰:“今大軍卒至,宜速進擊,掩其不備,破之必矣。
”尚書令劉潔固谏,以為“塵盛賊多,出至平地,恐為所圍,須軍大集,然後擊之可也。
”恭宗謂潔曰:“此塵之盛,由賊恇擾,軍人亂故。
何有營上,而有此塵?”世祖疑之,遂不急擊。
蠕蠕遠遁。
既而獲虜候騎,世祖問之,對曰:“蠕蠕不覺官軍卒至,上下皇懼,引衆北走。
經六七日,知無追者,始乃徐行。
”世祖深恨之。
《潔傳》雲:時議伐蠕蠕,潔意不欲,群臣皆從其議。
世祖決行,乃問于崔浩。
浩固言可伐。
世祖從浩議。
既出,與諸将期會鹿渾谷。
而潔恨其計不用,欲沮諸将,乃矯诏更期,故諸将不至。
時虜衆大亂,恭宗欲擊之,潔執不可。
停鹿渾谷六日,諸将猶不進。
賊已遠遁。
追至石水,不及而還。
師次漠中,糧盡,士卒多死。
潔陰使人驚軍,勸世祖棄軍輕還。
世祖不從。
潔以軍行無功,奏歸罪于崔浩。
世祖曰:“諸将後期,及賊不擊,罪在諸将,豈在于浩?”浩又言潔矯诏,事遂發。
輿駕至五原,收潔幽之。
《宋書·索虜傳》:元嘉二十年(444),焘伐芮芮,大敗而還,死者十六七。
不聽死家發哀,犯者誅之。
《魏書·世祖紀》:真君五年(445),元嘉二十一年。
二月,辛未,中山王辰等八将,以北伐後期,斬于都南。
綜觀諸文,大武是役,實以輕出緻敗,被圍谷中者六日。
當時蓋幾至不免,故劉潔有欲立樂平王之議也。
見上節。
亦足見其喪敗之甚矣。
真君五年(445),大武複幸漠南,欲襲吳提。
吳提遠遁,乃止。
吳提死,子吐賀真立。
号處可汗,魏言唯也。
十年(449),元嘉二十六年。
正月,大武北伐。
吐賀真遠遁。
九月,又北伐。
高昌王那出東道,略陽王羯兒出中道,與諸軍期會于地弗池。
未詳。
吐賀真悉國精銳,軍資甚盛,圍那數十重。
那掘長圍堅守。
相持數日。
吐賀真數挑戰,辄不利。
以那衆少而固,疑大軍将至,解圍夜遁。
那引軍追之,九日九夜。
吐賀真益懼,棄辎重逾穹隆嶺遠遁。
穹隆嶺,未詳。
那收其辎重,引軍還,與大武會于廣澤。
未詳。
羯兒盡收其人戶畜産百餘萬。
自是吐賀真遂單弱遠竄,邊疆息警矣。
大安四年(458),宋孝武帝大明二年。
大武北征。
騎十萬,車十五萬兩,旌旗千裡。
遂渡大漠。
吐賀真遠遁。
刊石紀功而還。
大武征伐之後,意存休息;蠕蠕亦怖威北竄,不敢複南。
魏初與柔然之交涉,至此為一結束。
魏史善諱飾,觀上文所考辨可知。
魏攻柔然,實始終未獲大捷,然其時魏人兵力頗盛,屢次大舉,柔然避之,漸趨西北,自系實情。
79北邊抒,而魏益得專力于南矣。
魏之經略高車,亦始道武之世。
《北史·高車傳》雲:部落強大。
常與蠕蠕為敵,亦每侵盜于魏。
魏道武襲之,大破其諸部。
後複渡弱洛水西行。
至鹿渾海,簡輕騎西北襲破之。
虜獲生口,牛、馬、羊二十餘萬。
分命諸将,為東西二道;親勒軍從中道;自駁髯水西北徇,駁髯水,在今綏遠陶林縣西北。
略其部。
諸軍同時雲合,破其雜種三十餘落。
衛王儀别督諸将,從西北絕漠千餘裡,複破其遺迸七部。
道武自牛川南引,牛川,見第六章第七節。
大校獵。
以高車為圍,騎徒遮列,周七百餘裡。
聚雜獸于其中。
因驅至平城,以高車衆起鹿苑。
南因台陰,北距長城,東苞白登之西山。
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縣東。
尋而侄利曷莫弗敕力健,率其衆九百餘落;後馬車解批莫弗幡豆建,複率其部三十餘落内附。
己尼陂之役,《傳》稱高車諸部,望軍而降者數十萬落,獲馬、牛、羊六百餘萬。
皆徙置漠南千裡之地。
乘高車,逐水草,牧畜蕃息。
數年之後,漸知粒食。
歲緻獻貢。
由是國家馬及牛、羊,遂至于賤;氈皮委積。
文成時,五部高車,合聚祭天,衆至數萬。
大會走馬,殺牲遊繞,歌吟忻忻。
其俗稱自前世以來,無盛于此會。
高車諸部,是時尚未能自立共主,魏人柔服之,既可增益衆力,又于富厚有裨,實于魏之盛強,更有關系也。
第四節 宋初與魏兵釁 宋武帝之伐姚秦,魏明元雖以屈于兵力,未能救,然其心實未嘗一日而忘南牧,故武帝甫崩,而兵釁即起。
《宋書·索虜傳》雲:高祖西伐長安,嗣先取姚興女,乃遣十萬騎屯結河北以救之,大為高祖所破。
于是遣使求和。
自是使命歲通。
高祖遣殿中将軍沈範、索季孫報使。
反命,已至河,未濟,嗣聞高祖崩問,追範等,絕和親。
大祖即位,方遣範等歸。
《魏書·崔浩傳》言:明元使大武監國後,聞宋武崩,欲取洛陽、虎牢、見第四章第二節。
時為司州治。
滑台。
見第六章第五節。
時為兖州治。
浩曰:“陛下不以劉裕歘起,納其使貢;裕亦敬事陛下;不幸今死,乘喪伐之,雖得之不令。
宜遣人吊祭,存其孤弱,恤其兇災,布義風于天下。
若此,則化被荊、揚,南金、象齒、羽毛之珍,可不求而自至。
裕新死,黨與未離,兵臨其境,必相率拒戰,功不可必。
不如緩之,待其惡稔。
如其強臣争權,變難必起,然後命将揚威,可不勞士卒,而收淮北之地。
”大宗銳意南伐,诘浩曰:“劉裕因姚興死而滅其國,裕死,我伐之,何為不可?”浩固執曰:“興死,二子交争,裕乃伐之。
”大宗大怒,不從浩言,遂遣奚斤南伐。
觀此,可知其處心積慮,欲圖河南矣。
南伐既決,議于監國之前,曰:“先攻城也?先略地也?”奚斤曰:“請先攻城。
”浩曰:“南人長于守城,苻氏攻襄陽,經年不拔。
今以大國之力,攻其小城,若不時克,挫損軍勢,敵得徐嚴而來,我怠彼銳,危道也。
不如分軍略地,至淮為限。
列置守宰,收斂租谷。
滑台、虎牢,反在軍北,絕望南救,必沿河東走。
若或不然,即是囿中之物。
”公孫表請先圖其城。
《表傳》雲:大宗以為掠地至淮,滑台等三城,自然面縛。
表固執宜先攻城。
大宗從之。
觀宋、魏後來兵事,浩議似是,然是時宋兵力尚強,魏兵力亦有限,既以徐嚴而來,我怠彼銳為懼,即略地至淮,又安能守?況未必能略地至淮邪?是時用兵,必争河南數重鎮,其勢然也。
觀明元自将南下,仍力攻滑台、虎牢可知。
往史所載名臣言論,頗多事後附會之談。
《浩傳》所載浩先略地之議,蓋鑒于瓜步之役,佛狸橫肆殺掠,六州荒殘,河南遂不可守,乃為是言,實則明元時所謂略地,不過如道武時長孫肥之所為,師速而捷,安足以決勝負?浩蓋不欲虜之得志也,亦可見其乃心華夏矣。
魏南伐之将,為奚斤、周幾、公孫表。
永初三年(422),魏泰常七年。
十月,斤等濟河。
攻滑台,不拔。
求濟師。
明元遂自将南下。
十一月,魏安颉等陷滑台。
奚斤留公孫表守辎重,自率輕兵,徇下兖、豫。
遂圍虎牢。
司州刺史毛德祖欲擊之,虜退還滑台。
十二月,明元至冀州。
遣叔孫建等徇青、兖。
兖州刺史徐琰奔彭城。
建圍青州刺史竺夔及濟南大守垣苗于東陽。
青州本治廣固,武帝平南燕,夷其城,遷治東陽,在今山東益都縣東。
奚斤、公孫表複向虎牢。
景平元年(423),魏泰常八年。
正月,魏将于栗磾破金塘,見第三章第二節。
河南大守王涓之棄城走。
斤等遂進圍虎牢。
明元帝自率大衆至邺,分兵擊青州,又遣兵益虎牢之圍。
宋豫州刺史劉粹,時治縣瓠,見第五章第六節。
遣步騎五百據項,見第三章第三節。
兖州刺史鄭順之戍湖陸;見第五章第六節。
兵力皆薄。
南兖州刺史檀道濟,徐州刺史王仲德率水軍北救。
至彭城,以青、司并急,而所領不多,不足分赴,青州道近,竺夔兵弱,乃先救青州。
四月,虜聞道濟将至,焚攻具走。
時東陽被攻日久,城轉毀壞,戰士多死傷,旦暮且陷,雖以救至獲免,然其城遂不可守,竺夔乃移鎮不其。
漢縣,在今山東即墨縣西南。
虜軍徑趨滑台。
道濟、仲德步兵乏糧,追之不及,停于湖陸。
明元帝率大衆至虎牢。
自督攻城,不能下。
留三千人益奚斤,自向洛陽。
遂渡河北歸。
滑台兵亦就奚斤,共攻虎牢。
毛德祖勁兵戰死殆盡。
晝夜相拒,将士眼皆生瘡。
德祖恩德素結,衆無離心。
公孫表旋見殺。
《宋書·索虜傳》雲:表有權略,德祖以閑殺之。
《魏書·表傳》則雲:表以攻虎牢士卒多傷死獲罪。
二說自當以《魏書》為确,亦可見德祖拒守之功矣。
然孤城無援,至閏四月,卒陷。
德祖後殁于虜中。
德祖初從武帝北伐,為王鎮惡司馬,為前鋒。
史雲:鎮惡克立大功,蓋德祖之力,實良将也,以無援棄之,亦可惜矣。
魏既陷虎牢,使周幾鎮枋頭而北歸。
枋頭,見第四章第二節。
奚斤之圍虎牢也,嘗南下許昌。
見第三章第二節。
颍川大守李元德敗走。
虜用庾龍為大守。
劉粹遣兵襲斬之。
至是,元德複戍許昌。
仍除荥陽大守,督二郡軍事。
謂荥陽、颍川二郡。
荥陽,見第二章第二節。
颍川,見第三章第三節。
十一月,周幾遣軍,并招集亡命攻許昌。
元德奔項。
虜又破汝陽、漢縣,在今河南商水縣西北。
邵陵,漢縣,見第三章第九節。
毀鐘離而還。
鐘離,漢縣,在今安徽鳳陽縣東北。
宋是時蓋内釁正結,莫或以北方為意,故魏得以乘其隙也。
自武帝滅南燕以來,江東之聲勢,未嘗不震動北方,至此,虜始有以窺中國之淺深矣。
宋文帝與魏大武,同年建元。
元嘉、始光。
宋方盡力于景平逆黨,魏亦北伐柔然,西攻赫連,故其初年,疆埸無事。
至元嘉七年(430),魏神三年。
文帝乃欲大舉以複河南。
是歲,三月,诏到彥之統徐州刺史王仲德、兖州刺史竺靈秀舟師入河。
段宏精騎八千,直指虎牢。
豫州刺史劉德,勁勇一萬,與相犄角。
長沙王義欣武帝仲弟長沙景王道憐之子。
出鎮彭城,監諸軍事。
文帝先遣殿中将軍田奇告魏:“河南舊是宋土,中為彼所侵。
今當修複舊境。
不關河北。
”大武大怒,謂奇曰:“我生頭發未燥,便聞河南是我家地,此豈可得?必進軍,權當斂戍相避,須冬行地淨,河冰合,自更取之。
”彥之進軍,虜悉斂河南戍歸北。
彥之留朱修之序孫。
守滑台,尹沖守虎牢,杜骥守金墉,而自還東平。
漢國,治無鹽,在今山東東平縣東。
晉治須昌,在今東平縣西北。
十一月,虜将叔孫建、長孫道生濟河。
彥之将回師,垣護之以書谏,護之時以殿中将軍随彥之北伐。
謂宜使竺靈秀進滑台,助修之固守,而大軍進拟河北。
彥之不聽,自曆城焚舟,棄甲,南走彭城。
曆城,漢縣,今山東曆城縣。
時為兖州治。
竺靈秀亦棄須昌奔湖陸。
于是洛陽、金塘、虎牢,并為魏将安颉及司馬楚之所陷。
杜骥奔走。
尹沖衆潰而死。
颉與楚之遂攻滑台。
宋遣檀道濟往援。
叔孫建、長孫道生拒之。
道濟兵寡,不得進。
八年(431),魏神四年。
二月,滑台陷。
修之沒虜。
道濟僅于曆城全軍而還。
初遣彥之,資實甚盛,及還,凡百蕩盡,府藏為空。
下獄免。
竺靈秀以棄軍伏誅。
宋師出雖無功,然魏人是時,亦未能經營河南,徒藉數降人以守之而已。
諸降人中,喪心病狂,甘心為虎作伥者,為司馬楚之及刁雍。
楚之,當司馬休之之敗,亡命汝、颍之間。
後複收衆據長社。
見第七章第六節。
奚斤略地河南,楚之請降。
魏假以剕州刺史。
大武初,征入朝。
南藩諸将,表宋欲為寇,使楚之屯颍川以距之。
元嘉七年(430),到彥之溯河而西,楚之列守南岸,至于潼關。
見第三章第三節。
遂以其衆從安颉。
既破滑台,上疏請掃除南中,平一區宇。
大武以兵久勞,不許。
刁雍,《魏書·傳》雲:兄逵,以劉裕負社錢,執而征焉。
及裕誅桓玄,先誅刁氏。
雍為暢故吏所匿,奔姚興。
泓滅,與司馬休之等歸魏。
求于南境自效。
大宗許之。
遂于河、濟之間,招集流散,擾動徐、兖。
泰常八年(423),大宗南幸邺,給五萬騎,使别立軍。
遣助叔孫建攻東陽。
雍招集谯、梁、彭、沛民五千餘家,谯,見第三章第三節。
梁,見第二章第三節。
彭即彭城,沛,見第三章第一節。
置二十七營。
遷鎮濟陰。
漢梁國,後改為濟陰郡,晉曰濟陽,見第六章第五節。
延和二年(433),宋元嘉十年。
立徐州于外黃,見第五章第六節。
置谯、梁、彭、沛四郡、九縣,以雍為刺史。
在鎮七年,至大延四年(438),宋元嘉十五年。
乃征還京師。
真君十年(450),宋元嘉二十六年。
複授徐、豫二州刺史。
曆五年乃去。
時又有王慧龍者,其《傳》雲:自雲愉之孫。
劉裕微時,愉不為禮。
及得志,愉合家見誅。
慧龍年十四,為沙門僧彬所匿。
西上江陵,依叔祖忱故吏荊州前治中習辟疆。
時刺史魏詠之卒,辟疆與江陵令羅修等謀舉兵,推慧龍為盟主,襲州城。
劉裕遣其弟道規為刜州,衆遂不果。
羅修将慧龍又與僧彬北詣魯宗之。
宗之資給,自虎牢奔姚興。
姚泓滅歸國。
魯軌雲:慧龍是王愉家豎,僧彬所通生也。
崔浩弟恬,以女妻之。
大宗以為洛城鎮将,配兵三千人,鎮金墉。
十餘日,大宗崩,世祖即位,鹹謂南人不宜委以師旅,遂停前授。
久之,抗表願得南垂自效。
崔浩固言之,乃授南蠻校尉,安南大将軍左長史。
謝晦起兵,引為援。
慧龍進圍項城。
晦敗,乃班師。
王玄谟寇滑台,與安颉等同讨之。
拜荥陽大守。
在位十年。
真君元年(441),宋元嘉十七年。
拜虎牢鎮都副将。
未至鎮卒。
寇贊者,姚泓滅,秦、雍人千餘家推為主,歸魏。
拜河南郡大守。
其後秦、雍人來奔河南、荥陽、河内者,戶至萬數。
河南、河内,皆見第二章第二節。
拜贊南雍州刺史,于洛陽立雍之郡縣以撫之。
在州十七年。
案慧龍為崔浩所擁右。
史言其自以遭難流離,常懷憂悴,乃作《祭伍子胥文》以見意。
生一男一女,遂絕房室。
布衣疏食,不參吉事。
時制南人歸國者,皆葬桑乾,而慧龍臨殁,乞葬河内。
雖重私仇,似非全不知夷夏之辨者。
寇贊者,謙之之兄。
觀第六節所述,崔浩及謙之,皆有心于覆虜,則慧龍及贊,亦未必能為虜效死也。
此外如司馬天助、自雲元顯之子,魏嘗以為青、徐,又以為青、兖二州刺史。
司馬靈壽等,靈壽叔璠子,亦嘗從安颉。
則更微末不足道矣。
此等人即不論其立心如何,其力亦不足用。
故魏人是時,亦不能守河南,宋師至,即不得不斂戍以避。
而惜乎宋之兵力,未能一舉而大創之,使其馬首不敢複南鄉也。
第五節 義民抗魏上 自永嘉喪亂,至于晉末,中原淪陷,已逾百年。
是時民族意識,尚未光昌,史家僅錄官書,或載士大夫言行、家世;又好文飾,往往以辭害意,失事實之真;以緻異族野蠻橫暴,及我民族吞聲飲泣,冒死反抗之迹,可考者甚希。
然謂我人民遂甘心屈服于異族,則決無此理。
當時塢堡之主,山澤之雄,切齒腐心,誓非種,而名湮沒而不彰者,蓋不知凡幾矣!魏起北方,本極殘虐;拓跋氏在塞外時,即極殘虐,觀第四章第二節所述穆帝之事,可見一斑。
其入中原,殘虐尤甚。
《魏書·王建傳》雲:從破慕容寶于參合陂。
大祖乘勝,将席卷南夏,于是簡擇俘衆,有才能者留之,其餘欲悉給衣糧遣歸,令中州之民,鹹知恩德。
乃召群臣議之。
建曰:“不如殺之。
”諸将鹹以建言為然,建又固執,乃坑之。
及圍中山,慕容寶走和龍,徒河人共立慕容普驎為主。
大祖悉衆攻之,連日不拔。
使人登巢車臨城招之。
其衆皆曰:“群小無知,但恐複為參合之衆,故求全日月之命耳。
”大祖聞之,顧視建而唾其面。
此乃歸過于下之辭,觀大祖“何恤無民”之言,其待俘虜,尚安有恩德之可言邪?知其虐殺之事,為史所不載者必多矣。
既入中原,不知吏治,守宰無祿,貪殘彌甚;故抗之者尤多。
80魏守宰貪殘之甚,觀其《本紀》所載整頓吏治之事之頻繁,即可見之。
魏人非知吏治者,政令之峻切,不足見其恤民之心,隻足見其官方之壞耳。
道武都平城之歲,即遣使循行郡國,舉奏守宰不如法者,親覽察黜陟之,此猶可诿曰:戡定之初也。
明元帝神瑞元年(414),十一月,诏使者巡行諸州,校閱守宰資财。
非自家所赍,悉簿為臧,守宰不如法者,聽百姓詣阙告之,可見貪取及違法者之多。
二年(415),三月,诏以刺史守宰,率多逋惰,今年赀調縣違者,谪出家财以充,不聽征發于民,又可見其下既病民,上又病國也。
大武帝始光四年(427),十二月,行幸中山,守宰以貪污免者十數人。
神元年(428),正月,以天下守令多非法,精選忠良悉代之。
大延三年(437),五月,诏天下吏民,得舉告守令之不如法者。
真君四年(444),六月,诏複民赀賦三年,其田租歲輸如常,牧守不得妄有征發。
可見至大武之世,吏治亦迄未嘗善也。
道武甫破後燕,叛者即群起。
道武平邺北還,至恒山之陽,博陵、渤海、章武,即群盜并起。
其年,九月,烏丸張骧子超,又收合亡命,聚黨二千餘家,據南皮。
此等雖旋即破滅,然繼起者仍不絕。
最大者,如河西之山胡白龍,自延和三年(434)至大延三年(437),即自宋元嘉十一年至十四年乃滅。
渤海,漢郡,治浮陽,今河北滄縣。
後漢移治南皮,今河北南皮縣。
章武,晉國,今河北大城縣。
明元時,亦所在屯聚,用崔宏言大赦,乃獲暫安。
見《宏傳》。
魏人是時,蓋如厝火積薪之下而寝其上矣。
而大武時蓋吳舉義,聲勢尤大。
《魏書·本紀》:大平真君六年(446),宋元嘉二十二年。
九月,盧水胡蓋吳聚衆反于杏城。
盧水胡,見第二章第二節。
杏城,見第三章第八節。
十月,長安鎮副将元纥讨之,為吳所殺。
吳黨遂盛。
民皆渡渭奔南山。
渭水南岸之山。
于是發高平敕勒騎赴長安。
高平,後魏郡,今甘肅固原縣。
诏将軍叔孫拔乘傳領攝并、秦、雍,兵屯渭北。
十一月,吳遣其部落帥白廣平西略。
新平、安定諸夷酋,皆聚衆應之。
新平、安定,皆見第二章第二節。
殺汧城守将。
汧縣,見第五章第一節。
吳遂進軍李閏堡,見第六章第八節。
分兵略臨晉已東。
臨晉,見第三章第七節。
将軍章直與戰,大敗之。
兵溺死于河者,三萬餘人。
吳又遣兵西掠。
至長安,将軍叔孫枝與戰于渭北,大破之。
斬首三萬餘級。
河東蜀薛永宗,聚黨盜官馬數千匹,驅三千餘人入汾曲。
西通蓋吳,受其位号。
秦州刺史周鹿觀讨之,不克而還。
魏秦州治上封,即上邽縣之更名也。
上邽,見第三章第三節。
诏殿中尚書元處真,尚書慕容嵩二萬騎讨薛永宗,殿中尚書乙拔率五将三萬騎讨蓋吳,寇提三将一萬騎讨白廣平。
蓋吳自号天台王,《宋書·索虜傳》:吳于杏城天台,舉兵反虜。
署百官。
車駕西征。
七年(447),宋元嘉二十三年。
正月,次東雍州。
魏神中置,治正平,今山西新绛縣。
孝昌後治鄭,今陝西華縣。
圍薛永宗營壘。
永宗出戰,大敗。
六軍乘之,永宗衆潰。
永宗男女無少長赴汾水死。
車駕南幸汾陰,臨戲水。
在陝西臨潼縣東。
蓋吳退走北地。
見第二章第二節。
二月,幸盩厔,漢縣,在今陝西盩厔縣東。
誅叛民耿青、孫溫二壘與蓋吳通謀者。
軍次陳倉,見第三章第三節。
誅散關氐害守将者。
散關,在今陝西寶雞縣西南。
諸軍乙拔等大破蓋吳于杏城,吳棄馬遁走。
三月,車駕旋轸。
幸洛水,分軍誅李閏叛羌。
是月,金城邊冏、天水梁會反,金城,天水,皆見第二章第二節。
據上邽東城。
秦州刺史封敕文擊之,斬冏。
衆複推會為帥。
五月,闾根率騎詣上邦,與敕文讨梁會。
會走漢中。
蓋吳複聚杏城,自号秦地王。
假署山民,衆旅複振。
于是遣永昌王仁、高涼王那督北道諸軍同讨之。
六月,發定、冀、相三州兵二萬人屯長安南山諸谷,以防越逸。
八月,蓋吳為其下人所殺,傳首京師。
《魏書·陸俟傳》雲:俟督秦、雍二州諸軍事,為長安鎮大将,與高涼王那擊蓋吳于杏城,大破之。
獲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