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宋初南北情勢

關燈
南有釁,則系實情,而魏迄不能有所舉動,固知其力實有限也。

     道武末年,似病狂易。

    史雲由寒食散發。

    蓋代北風氣,本尚野蠻,道武性又暴戾,更益之以藥力,遂至不可收拾矣。

    其天賜六年(409),晉義熙五年也,為其子紹所殺。

    子嗣,戡亂自立,是為大宗明元帝。

    《魏書·道武紀》雲:初帝服寒食散,藥數動發,至此逾甚。

    或數日不食,或不寝達旦。

    歸咎群下,喜怒乖常。

    謂百寮左右,人不可信。

    慮如天文之占,或有肘腋之虞。

    追思既往成敗得失,終日竟夜,獨語不止,若旁有鬼物對揚者。

    朝臣至前,追其舊惡,皆見殺害。

    其餘或以顔色變動,或以喘息不調,或以行步乖節,或以言辭失措,帝皆以為懷惡在心,變見于外,乃手自毆擊。

    死者皆陳天安殿前。

    于是朝野人情,各懷危懼。

    有司懈怠,莫相督攝。

    百工偷劫,盜賊公行。

    巷裡之間,人為希少。

    帝亦聞之,曰:“朕縱之使然,待過災年,當更清治之耳。

    ”夫所殺果止朝臣,何至巷裡之間,人為希少?說不足信,無俟深辯。

    《宋書·索虜傳》言:先是有神巫,誡開:《索虜傳》:道武名開,字涉珪。

    “當有暴禍,惟誅清河,殺萬民,乃可以免。

    ”開乃滅清河一郡;清河,見第五章第三節。

    常手自殺人,欲令其數滿萬。

    或乘小輩,手自執劍,擊擔辇人腦,一人死,一人代。

    每一日,死者數十。

    夜恒變易寝處,人莫得知,惟愛妾名萬人知其處。

    萬人與開子清河王私通。

    慮事覺,欲殺開。

    令萬人為内應,夜伺開獨處,殺之。

    開臨死,曰:“清河、萬人之言,乃汝等也。

    ”敵國傳聞,固難盡審,然道武所殺,必不止于朝臣,則可信矣。

    此皆中國之遺黎,淪沒不能自拔者也。

    哀哉!道武所殺朝臣,如和跋、奚牧、莫題、庾嶽、賀狄幹、李栗等,其罪名皆莫須有,傳見《魏書》卷二十八。

    晁崇及其弟懿,見《衛藝傳》。

     《魏書·清河王紹傳》雲:紹兇很險悖,不遵教訓。

    好輕遊裡巷,劫剝行人,斫射犬豕,以為戲樂。

    大祖嘗怒之,倒縣井中,垂死乃出。

    大宗常以義方責之,遂與不協。

    恒懼其為變。

    而紹母夫人賀氏有譴,大祖幽之于宮,将殺之。

    會日暮,未決。

    賀氏密告紹曰:“汝将何以救吾?”紹乃夜與帳下及宦者數人,逾宮犯禁。

    《大宗紀》雲:初帝母劉貴人賜死,大祖告帝曰:“昔漢武帝将立其子,而殺其母,不令婦人後與國政,使外家為亂。

    汝當繼統,故吾遠同漢武,為長久之計。

    ”帝素純孝,哀泣不能自勝。

    大祖怒之。

    帝還宮,哀不自止,日夜号泣。

    大祖知而又召之。

    帝欲入。

    左右曰:“今陛下怒盛,入或不測。

    不如且出,待怒解而進,不晚也。

    ”帝懼,從之。

    乃遊行,逃于外。

    《皇後傳》雲:魏故事,後宮産子,将為儲貳,其母皆賜死。

    大祖末年,後以舊法薨。

    夫魏自道武以前,安有建儲之事?果系故事,道武但雲上遵祖制可矣,何必遠征漢武?《後傳》之說,其為誣罔,不辯自明。

    綜觀始末,似大宗先因母咎獲譴,而紹又繼之也。

    紹母為獻明皇後道武母。

    妹,實道武之從母。

    賀氏即賀蘭氏,在代北故為強部,道武倚以複國,而其後為好不卒,緻動幹戈,實力服而非心服。

    是役也,《紹傳》言肥如侯賀護,舉逢于安陽城北,漢代郡東安陽縣城,在今察哈爾蔚縣西北。

    故賀蘭部人皆往赴之。

    其餘舊部,亦率子弟,招集族人,往往相聚。

    護,《外戚傳》作泥,為讷從父弟悅之子。

    《傳》稱賀蘭部人至大宗即位乃罷,蓋幾釀成大變矣。

    大宗聞變乃還。

    《紹傳》。

    惟東宮舊臣王洛兒、車路頭從之。

    《洛兒傳》雲:大宗晝居山嶺,夜還洛兒家。

    洛兒隣人李道,潛相奉結。

    紹聞,收道斬之。

    洛兒猶冒難,往返京都,通問于大臣。

    大臣遂出奉迎。

    百姓奔赴。

    《紹傳》雲:大宗潛于山中,使人夜告北新侯安同。

    衆皆響應。

    至城西,衛士執送紹。

    于是賜紹母子死。

    誅帳下閹官、宮人為内應者十數人。

    其先犯乘輿者,群臣于城南都街生脔割而食之。

    紹時年十六。

    《北史》言昭成帝九子:庶長曰寔君,次曰獻明帝,次曰秦王翰,次曰關婆,次曰壽鸠,次曰纥根,次曰地幹,次曰力真,次曰窟咄。

    獻明帝似無其人,窟咄嘗與道武争國,皆已見前。

    秦王翰子曰衛王儀,曰陰平熹王烈,曰秦愍王觚。

    壽鸠子曰常山王遵。

    纥根子曰陳留桓王虔。

    虔子曰朱提王悅,陳留景王崇。

    地幹子曰毗陵王順。

    力真子曰遼西公意烈。

    翰早卒。

    關婆、壽鸠、纥根、地幹、力真,皆無事述可見。

    觚為慕容驎所殺,事亦見前。

    《遵傳》雲:好酒色。

    天賜四年(407),晉義熙三年。

    坐醉亂,失禮于大原公主,賜死。

    順,柏肆之敗欲自立,亦已見前。

    其《傳》雲:道武好黃、老,數召諸王及朝臣,親為說之。

    在坐莫不隻肅。

    惟順獨坐寐,不顧而唾。

    帝怒,廢之。

    以王薨于家。

    夫道武豈能知黃、老者?即謂所謂黃、老,乃方士所托,道武好服食,故知其名,亦安能說其義?且方士之為藥物者,亦曷嘗有義可說?是順之廢,其罪狀不可知也。

    《意烈傳》雲:先沒于慕容垂,道武征中山,見第四章第二節。

    棄妻子,迎于井陉。

    見第六章第八節。

    及平中原,有戰獲勳,賜爵遼西公,除廣平大守。

    廣平,見第二章第二節。

    時和跋為邺行台,意烈性雄耿,自以帝屬,恥居跋下,遂陰結徒黨,将襲邺。

    發覺,賜死。

    此時而欲襲邺,雲以恥居和跋下,其誰信之?衛王儀,在道武之世,戰功最多。

    又嘗使于慕容氏。

    及道武破燕,将還代都,置中山行台,诏儀守尚書令以鎮之。

    尋征儀,以丞相入輔。

    《儀傳》雲:上谷侯岌、張衮,代郡許謙等,有名于時。

    上谷、代郡,皆見第三章第八節。

    初來入軍,聞儀待士,先就儀。

    儀并禮之,共談當世之務。

    謙等三人曰:“平原公有大才,不世之略,吾等宜附其尾。

    ”平原公,儀初封。

    道武以儀器望,待之尤重。

    數幸其第,如家人禮。

    儀矜功恃寵,遂與宜都公穆崇伏甲謀亂。

    祟子逐留,在伏士中。

    道武召之,将有所使。

    逐留聞召,恐發,逾牆告狀。

    帝秘而恕之。

    《崇傳》雲:天賜三年(406)薨。

    先是衛王儀謀逆,崇豫焉,大祖惜其功而秘之。

    及有司奏谥,大祖親覽谥法,至述義不克曰丁,大祖曰:“此當矣。

    ”乃谥曰丁公。

    案劉顯之謀,窟咄之難,大祖皆賴崇以免,可謂心膂之臣,而亦與儀通謀,大祖且不敢舉發,儀之聲勢可知矣。

    天賜六年(409),天文多變。

    占者雲:“當有逆臣,伏屍流血。

    ”帝惡之。

    頗殺公卿,欲以厭當天災。

    儀内不自安,單騎遁走。

    帝使人追執之,遂賜死。

    觀下文所引《陳留景王崇傳》,儀之死,恐亦未必如史之所雲也。

    《悅傳》雲:悅襲封後為宗師。

    悅恃寵驕矜,每謂所親王洛生之徒曰:“一旦宮車晏駕,吾止避衛公,除此誰在吾前?”初姚興之贖耿伯支,悅送之,路由雁門,見第二章第二節。

    悅因背誘奸豪,以取其意。

    後遇事譴逃亡,投雁門,規收豪傑,欲為不軌。

    為土人執送。

    帝恕而不罪。

    明元即位,引悅入侍。

    仍懷奸計。

    說帝雲:“京師雜人,不可保信,宜誅其非類者。

    ”又雲:“雁門人多詐,并可誅之。

    ”欲以雪其私忿。

    帝不從。

    悅内自疑懼。

    懷刃入侍,謀為大逆。

    叔孫俊疑之。

    竊視其懷,有刃。

    執而賜死。

    案《安同傳》雲:大宗在外,使夜告同,令收合百工技巧,衆皆響應奉迎。

    所謂百工技巧,疑即天興元年(398)所徙,此亦當在京師雜人之列。

    是時賀蘭部屯聚安陽,諸部亦往往相聚,蓋皆内懷疑貳,大宗不獲用代北諸部,乃藉新徙之漢人,以傾清河也。

    《烈傳》雲:元紹之逆,百僚莫敢有聲,惟烈行出外,詐附紹,募執明元。

    紹信之。

    自延秋門出,遂迎立明元。

    《祟傳》雲:衛王死後,道武欲敦宗親之義,诏引諸王子弟入宴。

    常山王素等三十餘人,鹹謂與衛王相坐,疑懼,皆出逃遁,将奔蠕蠕。

    素,遵子。

    惟祟獨至。

    道武見之,甚悅。

    厚加禮賜。

    遂寵敬之。

    素等于是亦安。

    然則當時宗室之中,不懷疑叛者,惟烈、崇二人而已,猶未知其果出本心,抑事勢邂逅,不得不然也。

    拓跋氏亦危矣哉!清河之變,蓋不減六修之難。

    然六修之難,衛雄、箕澹,能率晉人南歸,而清河之變,播遷之百工技巧,隻為明元之奉,則以六修難時,劉琨在北,聲勢相接,清河變時則不然也。

    兼弱、攻昧,取亂、侮亡,武之善經也,亦必我有以兼之、攻之、取之、侮之而後可。

    不然,縱機會日至,亦何益哉? 明元雄略,迥非道武之倫,故宋武戡定關中,審慎遲回,卒不敢救。

    然明元亦非忘情猾夏者,故宋武一死,而兵釁遂啟,其事别見第四節。

    明元旋死,子焘立,是為魏世祖大武皇帝,而其猾夏彌甚矣。

    《魏書·明元紀》:泰常七年(422),宋武帝永初三年。

    四月,甲戌,封皇子焘為泰平王。

    初帝素服寒食散,頻年動發,不堪萬幾。

    五月,诏皇大子臨朝聽政。

    當時實未立大武為大子,疑當作皇長子。

    是月,泰平王攝政。

    八年(423),宋少帝景平元年。

    十有一月,帝崩于西宮。

    大武監國後,明元避居之處,見下。

    時年三十二。

    《世祖紀》雲:大宗明元皇帝之長子也。

    母曰杜貴嫔。

    《皇後傳》雲:明元密皇後杜氏,魏郡邺人,陽平王超之妹也。

    初以良家子選入大子宮。

    有寵。

    生世祖。

    及大宗即位,拜貴嫔。

    泰常五年(420),永初元年。

    薨。

    世祖保母窦氏,初以夫家坐事誅,與二女俱入宮。

    大宗命為世祖保母。

    性慈仁,勤撫導。

    世祖感其恩訓,奉養不異所生。

    及即位,尊為保大後。

    後尊為皇大後。

    《齊書·魏虜傳》雲:佛狸母是漢人,為木末所殺。

    佛狸以乳母為大後。

    自此已來,大子立,辄殺其母。

    《宋書·索虜傳》雲:焘年十五六,不為嗣所知,遇之如仆隸。

    嗣初立慕容氏女為後,又娶姚興女,并無子,故焘得立。

    《魏書·外戚傳》:杜超,泰常中為相州别駕,魏于邺置相州。

    奉使京師。

    時以法禁,不得與後通問。

    始光中,宋文帝元嘉元年(424)至四年(427)。

    世祖思念舅氏,以超為陽平公,尚南安長公主,拜驸馬都尉。

    以法禁不得通問,乃諱飾之辭。

    焘母在魏宮,蓋并無位号,後又因事為明元所殺。

    焘非藉窦氏保全之力,則得其長育之功,故感之甚深也。

    然其獲建為繼嗣,則又深得崔浩之力。

    74《浩傳》雲:大宗恒有微疾,怪異屢見,乃使中貴人密問于浩曰:“朕疾彌年,療治無損,恐一旦奄忽,諸子并少,将如之何?”浩曰:“自聖化隆興,不崇儲貳,是以永興之始,社稷幾危。

    今宜早建東宮,選公卿忠賢,陛下素所委仗者,使為師傅,左右信臣,簡在聖心者,以充賓友;入總萬幾,出統戎政,監國撫軍,六柄在手;則陛下可以優遊無為,頤神養壽,進禦醫藥。

    萬歲之後,國有成主,民有所歸,則奸宄息望,旁無觊觎。

    此乃萬世之令典,塞禍之大備也。

    今長皇子焘,年漸一周,明叡溫和,衆情所系,時登儲副,則天下幸甚。

    立子以長,禮之大經。

    若須并待成人而擇,倒錯天倫,則生履霜堅冰之禍。

    自古以來,載籍所記,興衰存亡,鮮不由此。

    ”大宗納之。

    于是使浩奉策告宗廟,命世祖為國副主,居正殿臨朝。

    司徒長孫嵩、山陽公奚斤、北新公安同為左輔,坐東廂西面。

    浩與大尉穆觀,散騎常侍丘堆為右弼,坐西廂東面。

    百官總己以聽焉。

    大宗避居西宮。

    時隐而窺之。

    聽其決斷,大悅。

    謂左右侍臣曰:“以此六人輔相,吾與汝曹遊行四境,伐叛柔服,可得志于天下矣。

    ”會聞宋武之喪,遂欲取洛陽、虎牢、滑台。

    浩谏,不聽。

    後卒自将南下。

    見第四節。

    世豈有不堪聽政,而可以即戎者?然則謂明元傳國,由于疾作,又魏史諱飾之辭也。

    其後獻文傳位孝文,亦自将出擊柔然,然則以一人主國政,一人事征伐,蓋拓跋氏之成法。

    75《序紀》言祿官、猗迤、猗盧三人,同時并立,祿官坐守,而猗迤、猗盧,并出經略,亦其類也。

    明元時,道武諸子,多先後殂謝,道武十男:明元、清河而外,曰渾,曰聰,皆早死,未封。

    曰河間王修,曰長樂王處文,皆死于泰常元年(416),即晉義熙十二年;曰陽平王熙,死于泰常六年;曰河間王曜,死于泰常七年(422),即宋永初二年,三年;皆在大武監國之前。

    惟廣平王連,至大武始光元年(424),即宋元嘉元年;京兆王黎,至大武神元年(428),即宋元嘉五年乃死。

    而與大武并生者六人:曰樂平戾王丕,母大慕容夫人。

    曰安定殇王彌,母氏阙。

    曰樂安宣王範,母慕容夫人。

    曰永昌莊王健,母尹夫人。

    曰建甯王崇,曰新興王俊。

    母氏并阙。

    《劉潔傳》雲:世祖監國,潔與古弼等選侍東宮,對綜機要,潔典東部事,弼典西部。

    敷奏百揆。

    世祖即位,委以大任。

    超遷尚書令。

    鹿渾谷之役,見下節。

    潔私謂親人曰:“若軍出無功,車駕不返者,吾當立樂平王。

    ”潔又使右丞張嵩求圖谶,問“劉氏應王,繼國家後,我審有名姓否?”對曰:“有姓而無名。

    ”窮治款引。

    搜嵩家,果得谶書。

    潔與南康公狄鄰及嵩等皆夷三族,死者百餘人。

    《丕傳》雲:坐劉潔事以憂薨。

    子拔襲爵,後坐事賜死,國除。

    丕之薨及日者董道秀之死也,高允遂著《筮論》,曰:“昔明元末起白台,其高二十餘丈。

    樂平王嘗夢登其上,四望無所見。

    王以問道秀。

    筮之,曰:&lsquo大吉。

    &rsquo王默而有喜色。

    後事發,遂憂死,而道秀棄市。

    ”《範傳》雲:劉潔之謀,範聞而不告。

    事發,因疾暴薨。

    健子仁,與濮陽王闾若文謀為不軌。

    發覺,賜死。

    崇子麗,文成時封濟南王。

    後與京兆王杜文寶謀逆,父子并賜死。

    俊坐法削爵為公。

    俊好酒色,多越法度。

    又以母先遇罪,而己被貶削,恒緻怨望。

    漸有悖心。

    事發,賜死。

    然則大武兄弟六人,始終無異意者,安定殇王一人而已,得毋以其殇故邪?樂平王之觊觎,早在明元之末,則明元之使大武監國,必非由于疾病。

    六人之母,未必無貴于大武者,大武之得立,蓋實以其長,崔浩蓋以是動明元也。

    《北史·長孫嵩傳》雲:明元寝疾,問後事于嵩。

    嵩曰:“立長則順,以德則人服。

    今皇長子賢而世嫡,天所命也,請立。

    ”乃定策,诏大武臨朝監國。

    浩實乃心華夏者,見第六節。

    豈以大武母為漢人而輔立之與?76然大武乃純以鮮卑人自居。

    大武與宋文帝書曰:“彼年已五十,未嘗出戶,雖自力而來,如三歲嬰兒,複何知我鮮卑常馬背中領上生活”,見《宋書·索虜傳》。

    《魏書·本紀》言其“性清儉率素。

    服禦飲膳,取給而已。

    不好珍麗。

    食不二味。

    所幸昭儀、貴人,衣無兼采。

    每以财者軍國之本,無所輕費。

    賞賜皆是死事勳戚之家,親戚愛寵,未嘗橫有所及”。

    豈以其少見遇如仆隸,故習于儉素與?又雲:“臨敵常與士卒同在矢石之間,左右死傷者相繼,而帝神色自若,是以人思效命,所向無前。

    命将出師,指授節度,從命者無不制勝,違爽者率多敗失。

    性又知人,拔士于卒伍之中,惟其才效所長,不論本末。

    ”言雖溢美,然《宋書·索虜傳》亦言其“壯健有筋力,勇于戰鬥,攻城臨敵,皆親貫甲胄”,則其長于用兵,自非虛言。

    于是南吞僭僞諸國,北攘柔然、高車,而禍之中于中國者亦彌深矣。

     第三節 拓跋氏坐大下 從來北狄之盛強,率以其裹脅之衆,前已言之。

    拓跋氏此等經略,始于道武而盛于大武,實其盛強之大原因也。

    今略述其事如下: 漠南北之地,秦、漢之世,為匈奴所居;後漢匈奴西徙,則鮮卑繼其後,其事已詳《秦漢史》。

    晉世鮮卑侵入中國,踵其後者,實惟鐵勒。

    鐵勒之地,自天山之北,越兩海而接拂菻,其蔓衍蓋甚廣。

    其最近中國者,則高車也。

    《北史》雲:高車,初号為狄曆,北方以為敕勒,諸夏以為高車、丁零。

    其語略與匈奴同,而時有小異。

    77或雲:其先匈奴之甥也。

    其種有狄氏、袁纥氏、案此即回纥之異譯。

    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

    後文雲:高車之族,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盧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連氏,五曰窟賀氏,六曰達薄氏,七曰阿侖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羅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

    俗雲:匈奴單于生二女,姿容甚美,國人皆以為神。

    單于曰:“我有此女,安可配人?将以與天。

    ”乃于國北無人之地築高台,置二女其上,曰:“請天自迎之。

    ”經三年,其母欲迎之。

    單于曰:“不可,未徹之閑耳。

    ”複一年,乃有一老狼,晝夜守台嗥呼,因穿台下為空穴,經年不去。

    其小女曰:“吾父處我于此,欲以與天,而今狼來,或是神物,天使之然。

    ”将下就之。

    其姊大驚曰:“此是畜生,無乃辱父母?”妹不從,下為狼妻而産子。

    後遂滋繁成國。

    故其人好引聲長歌,又似狼嗥。

    鐵勒與突厥同族,此觀突厥神話亦托于狼可知。

    高車一枝,則鐵勒之最東而與匈奴混者,故其語同,而其神話亦與匈奴相涉也。

    《北史》又雲:無都統大帥,當種各有君長。

    為性粗猛,黨類同心。

    至于寇難,翕然相依。

    鬥無行陳,頭别沖突。

    乍出乍入,不能堅戰。

    蓋其部族未能統一,亦無法制,故不能為患。

    然有能撫而有之者,則其衆固足用矣。

    其地在鹿渾海西北百餘裡。

    鹿渾海,蓋今蒙古三音諾顔汗部之桑金達賴泊也。

    在右翼右末旗之西。

     鐵勒部落近于魏者,尚有吐突隣、解如、纥突隣、纥奚、侯呂隣、薛幹、即赫連勃勃所奔。

    黜弗、素古延、越勤倍泥等。

    道武時多為魏所破。

    時又讨庫莫奚、袁纥、即上高車六種之一。

    叱奴、豆陳等部,破之。

    其事在登國三年(388)至八年(393)間,晉孝武帝大元十三至十八年。

    皆見《魏書·大祖紀》及《高車傳》:此實魏之所以驟強。

    然亦有始終不服者,則柔然是也。

    《北史·蠕蠕傳》雲:姓郁久闾氏。

    始神元之末,掠騎有得一奴,發始齊肩,亡本姓名,其主字之曰木骨闾。

    木骨闾者,首秃也。

    木骨闾與郁久闾聲近,故後子孫因以為氏。

    此蓋魏人造作之說,以奴虜誣柔然之先。

    木骨闾既壯,免奴為騎卒。

    穆帝時,坐後期當斬。

    亡匿廣漠溪谷間,收合逋逃,得百餘人,依純突隣部。

    當系纥突隣之誤。

    木骨闾死,子車鹿會,雄健,始有部衆,自号柔然。

    後大武以其無知,狀類于蟲,故改其号為蠕蠕。

    案蠕蠕與柔然,實即一音之異譯。

    故《宋書》作芮芮。

    此非更其名,乃易其字耳。

    清人每诋語漢人好以醜惡字樣譯外族人名,乃舉舊史譯名,妄加更改,并濫及地名及他譯名。

    觀魏大武此舉,則知此等褊見,實仍出自塞外小部族人,中原無是也。

    《蠕蠕傳》又雲:車鹿會既為部帥,歲貢馬畜、貂豽皮。

    冬則徙度漠南,夏則還居漠北。

    車鹿會死,子吐奴傀立。

    吐奴傀死,子跋提立。

    跋提死,子地粟袁立。

    地粟袁死,其部分為二:地粟袁長子匹候跋,繼父居東邊,次子缊纥提,别居西邊。

    及昭成崩,缊纥提附衛辰而貳于魏。

    登國中讨之。

    蠕蠕遁走。

    長孫肥追之,至涿邪山。

    《漢書·匈奴傳》:漢使因杅将軍出西河,與強弩都尉會涿邪山,亡所得,其地當在河套西北。

    匹候跋請降。

    獲缊纥提子曷多汗,及曷多汗兄诰歸之、社侖、斛律等。

    缢纥提西遁,将歸衛辰。

    道武追之。

    至跋那山,據下文在上郡。

    缊纥提複降。

    九年(443),晉大元十九年。

    曷多汗與社侖率部衆棄其父西走。

    長孫肥追之。

    至上郡跋那山,斬曷多汗。

    社侖奔匹候跋。

    匹候跋處之南鄙,令其子四人監之。

    社侖執四子而叛。

    襲執匹候跋。

    匹候跋諸子收餘衆,亡依高車斛律部。

    社侖欲聚而殲之,釋匹候跋。

    匹候跋歸其諸子。

    社侖密舉兵襲殺匹候跋。

    匹候跋子十五人,歸于道武。

    社侖掠五原以西諸部,五原,見第三章第八節。

    北度大漠。

    侵高車,深入其地。

    勢益振。

    北徙弱洛水。

    即《勿吉傳》之如洛瓌水。

    其下文又作洛孤水。

    今之西遼河也。

    始立軍法。

    千人為軍,軍置将一人。

    百人為幢,幢置帥一人。

    先登者賜以虜獲,退懦者以石擊首殺之,或臨時捶撻。

    無文記,将帥以羊矢粗計兵數。

    後頗知刻木為記。

    其西北有匈奴餘種,國尤富強。

    部帥曰拔也稽,舉兵擊社侖。

    社侖逆戰于頞根河,今鄂爾坤河。

    大破之。

    後盡為社侖所并,号為強盛。

    随水草畜牧。

    其西則焉耆之地;東則朝鮮之地;北則渡沙漠,窮瀚海;南則臨大碛。

    其常所會庭,敦煌、張掖之北。

    敦煌,見第二章第二節。

    張掖,見第六章第二節。

    小國皆苦其寇鈔,羁縻附之。

    于是自号豆代可汗。

    豆代,猶魏言駕馭開張也。

    道武謂尚書崔宏曰:“蠕蠕之人,昔來号為頑嚣。

    每來鈔掠,駕犍牛奔遁,驅犍牛随之。

    犍牛伏不能前。

    異部人有教以犍牛易之者。

    蠕蠕曰:其母尚不能行,而況其子?終于不易。

    遂為敵所虜。

    今社侖學中國,立法,置戰陳,卒成邊害。

    道家言聖人生,大盜起,信矣。

    ”案弱洛水距敦煌、張掖甚遠,社侖之北徙弱洛水,與其立庭于敦煌、張掖之北,蓋非一時事。

    觀《北史》所述疆域四至,實已盡據漠北,跨及西域。

    蓋時北方更無強部,故其開拓之易如此。

    78西域諸國,文化較高,柔然之能立法整軍,實由于此,非必學自中國也。

    然非吞并高車諸部,其衆驟增,亦斷不能及此。

    故柔然與魏為敵,不翄高車與魏為敵,實突厥興起之先聲也。

     天興五年(402),晉元興元年。

    社侖聞道武征姚興,遂犯塞。

    入自參合陂,見第三章第八節。

    南至豺山及善無北澤。

    胡三省雲:豺山,在善無。

    案善無,見第三章第八節。

    時遣常山王遵以萬騎追之,不及。

    天賜三年(406),晉義熙二年。

    夏,社侖寇邊。

    永興元年(409),義熙五年。

    冬,又犯塞。

    二年(410),義熙六年。

    明元讨之。

    社侖遁走。

    道死。

    其子度拔,年少,未能禦衆。

    部落立社侖弟斛律,号藹苦蓋可汗。

    魏言姿質美好也。

    斛律畏威自守,不敢南侵,北邊安靜。

    神瑞元年(414),與馮跋和親。

    跋聘斛律女為妻。

    斛律長兄子步鹿真,大臣樹黎共謀,令勇士夜就斛律穹廬後伺其出執之,與女俱嫔于和龍。

    步鹿真立。

    委政樹黎。

    初高車叱洛侯,叛其渠帥,導社侖破諸部。

    社侖德之,以為大人。

    步鹿真與社侖子社拔,共至叱洛侯家,淫其少妻。

    少妻告步鹿真:“叱洛侯欲舉社侖季父仆渾之子大檀為主。

    ”步鹿真聞之,歸發八千騎,往圍叱洛侯。

    叱洛侯焚其珍寶,自刎死。

    多珍寶,亦見其與西域交通之密。

    步洛真遂掩大檀。

    大檀發軍執步鹿真及社拔,絞殺之。

    大檀先統别部,鎮于西界,能得衆心,國人推戴之。

    号牟汗曷升蓋可汗。

    魏言制勝也。

    大檀率衆南徙犯塞。

    明元親讨之。

    大檀遁走。

    遣奚斤追之。

    遇寒雪,士衆凍死及堕指者十二三。

    魏史諱飾之辭最多,如此等處,皆可知其實敗績也。

    明元崩,大武即位,大檀聞而大喜。

    始光元年(424),宋元嘉元年。

    秋,乃寇雲中。

    見第三章第八節。

    大武親讨之。

    大檀圍大武五十餘重,騎逼馬首,相次如堵焉。

    二年(429),宋元嘉二年,大武大舉。

    東西五道并進。

    至漠南,舍辎重,輕騎赍十五日糧,絕漠讨之。

    大檀部落駭驚,北走。

    神二年(429),宋元嘉六年。

    五月,大武又分兩道襲之。

    大檀焚燒廬舍,絕邊西走,莫知所至。

    于是國落四散,竄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