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東晉末葉形勢
關燈
小
中
大
”一旬而城潰。
烏孤子樊尼,自西平奔告傉檀。
西平,見第二章第二節。
傉檀謂衆曰:“今樂都為熾磐所陷,男夫盡殺,女婦賞軍,雖欲歸還,無所赴也。
卿等能與吾藉乙弗之資,取契汗以贖妻子,是所望也。
不爾即歸熾磐,便為奴仆矣,豈忍見妻子在他人抱中?”遂引師而西。
衆多逃返。
遣鎮北段苟追之,苟亦不還。
于是将士皆散。
惟中軍纥勃、後軍洛肱、安西樊尼、散騎侍郎陰利鹿在焉。
傉檀曰:“蒙遜與吾,名齊年比,熾磐姻好少年,俱其所忌,勢皆不濟。
與其聚而同死,不如分而或全。
樊尼長兄之子,宗部所寄,吾衆在北者,戶垂二萬,蒙遜方招懷遐迩,存亡繼絕,汝其西也。
纥勃、洛肱,亦與尼俱。
吾年老矣,所适不容,甯見妻子而死。
”遂歸熾磐。
惟陰利鹿随之。
歲餘,為熾磐所鸩。
案好戰者必亡,其傉檀之謂乎?《晉書·載記》雲:“烏孤以安帝隆安元年(397)僭立,至傉檀之世,凡十九年,以安帝義熙十年(414)滅。
”《本紀》亦系傉檀之亡于義熙十年六月。
案自隆安元年(397)至義熙十年(414),止十八年(422)。
《乞伏熾磐載記》雲:“熾磐以義熙六年(410)襲僞位。
”《本紀》在八年。
又雲:“僭立十年而入樂都。
”則當為元熙元年(405),年歲相距大遠矣。
疑僭立二字衍,而《秃發氏載記》之“凡十九年”,當作十八也。
《通鑒》雲:傉檀之死也,沮渠蒙遜遣人誘虎台,許以番禾、西安二郡處之;西安,後涼郡,在張掖東南。
且借之兵,使伐秦,報其父仇,複取故地。
虎台陰許之。
事洩而止。
熾磐後,虎台妹也,熾磐待之如初。
後密與虎台謀曰:“秦本我之仇雠,雖以昏姻待之,蓋時宜耳。
先王之薨,又非天命,遺令不治者,欲全濟子孫故也。
胡三省曰:不治,謂被鸩而不解也。
為人子者,豈可臣妾于仇雠,而不思報複乎?”乃與武衛将軍越質洛成謀弑熾磐。
後妹為熾磐左夫人,知其謀而告之。
熾磐殺後及虎台等十餘人。
事在宋景平元年(423)。
乞伏熾磐既兼秃發傉檀,兵強地廣。
沮渠蒙遜遣其将運糧于湟河,自率衆攻克熾磐之廣武郡。
見第五章第二節。
以運糧不繼,自廣武如湟河,度浩亹。
見第二章第二節。
熾磐遣将距之,皆為蒙遜所敗。
蒙遜以弟漢平為湟河大守,乃引還。
熾磐率衆三萬襲湟河,漢平降。
義熙十一年(415)。
熾磐攻漲川,西秦郡,在今青海東南境。
師次沓中。
在今甘肅臨潭縣西。
蒙遜攻石泉以救之,石泉,縣名,《十六國疆域志》雲:屬漒川。
熾磐引還。
蒙遜亦歸。
遣使聘于熾磐,遂結和親。
西涼立國酒泉,與蒙遜形勢甚逼。
《晉書》本傳雲:“蒙遜每年侵寇不止,玄盛志在以德撫其境内,但與通和立盟,弗之校也。
尋而蒙遜背盟來侵,玄盛遣世子士業要擊,敗之,暠世子譚早卒,立次子歆為世子,歆字士業。
獲其将沮渠百年。
《本紀》在義熙七年十月。
玄盛謂張氏之業,指期而成,河西十郡,歲月而一,既而秃發傉檀入據姑臧,且渠蒙遜基宇稍廣,于是慨然,著《述志賦》焉。
”蓋其勢實最弱也。
義熙十三年(417),二月,暠卒,子歆嗣。
此樹《晉書·本紀》。
《宋書·且渠蒙遜傳》雲五月。
蒙遜遣其張掖大守且渠廣宗詐降誘歆。
歆遣武衛溫宜等赴之,親勒大軍,為之後繼。
蒙遜帥衆三萬,伏于夢泉。
胡三省曰:《新唐書·地理志》:張掖郡西北百九十裡有祁連山,山北有建康軍,軍西百二十裡有夢泉守捉城。
歆聞之,引兵還,為蒙遜所逼,歆親貫甲先登,大敗之。
《宋書·蒙遜傳》雲:歆伐蒙遜,至建康。
蒙遜拒之。
歆退走。
追到西支澗,蒙遜大敗,死者四千餘人。
乃收餘衆,增築建康城,置兵戍而還。
《晉書·蒙遜載記》雲:蒙遜為李士業敗于解支澗,複收散卒欲戰,前将軍成都谏,蒙遜從之,城建康而歸。
建康見第六章第六節。
解支澗,胡三省曰:“《晉書》作鮮支澗,當從之,”然今《晉書》作解支澗,《十六國疆域志》亦同。
明年,蒙遜大伐歆。
歆将出距之。
左長史張體順固谏,乃止。
蒙遜大芟禾稼而還。
《通鑒》在義熙十四年(418)。
歆用刑頗峻,又繕築不止。
從事中郎張顯,主簿泛稱疏谏,并不納。
永初元年(420),七月,據《宋書·且渠蒙遜傳》。
蒙遜東略浩亹,歆承虛攻張掖。
其母尹氏及宋縣固谏,并不從。
縣暠臣,受顧命者。
遂率步騎三萬東伐,次于都漬澗。
《十六國疆域志》引《通志》雲:在蓼泉西。
蒙遜自浩亹來距。
戰于壞城,《十六國疆域志》雲:在福祿縣。
福祿,見第三章第七節。
為蒙遜所敗。
勒衆複戰,又敗于蓼泉,被害。
蒙遜遂入酒泉。
歆弟敦煌大守恂,據郡自稱大将軍。
十月,蒙遜遣世子正德攻之,不下。
明年,正月,蒙遜自往,築長堤,引水灌城,數十日,又不下。
三月,恂武衛将軍宋丞,廣武将軍弘舉城降。
恂自殺。
李氏亡。
歆之亡在永初元年(420)。
本傳雲:士業立年而宋受禅,誤。
故又雲,其滅在永平元年(508),皆誤多三年。
赫連勃勃既陷長安,遂僭稱皇帝。
《魏書》在泰常三年(418),即晉義熙十四年(418)。
《北史》在泰常四年(419),即晉元熙元年。
群臣勸都長安。
勃勃曰:“荊吳僻遠,勢不能為人之患。
東魏與我同境,去北京栽數百餘裡。
若都長安,北京恐有不守之憂。
諸卿适未見此耳。
”乃于長安置南台,以其大子領雍州牧,錄南台尚書事,而還統萬。
《魏書》雲:以長安為南都。
案雲荊吳不足為患,姚泓之滅,豈特殷鑒不遠?知東魏為心腹之憂,則終勃勃之世,何不聞以一矢東向相加遺邪?知此等皆史家傅會之辭,非其實也。
勃勃性兇暴好殺。
其在長安也,嘗征隐士韋祖思,既至,恭懼過禮,勃勃怒曰:“吾以國士征汝,奈何以非類處吾?汝昔不拜姚興,何獨拜我?我今未死,汝猶不以我為帝王,我死之後,汝輩弄筆,當置吾何地?”遂殺之。
其猜忌漢人如此。
常居城上,置弓箭于側,有所嫌忿,便手自殺之。
群臣忤視者毀其目,笑者決其唇,谏者謂之诽謗,先截其舌而後斬之。
夷夏嚣然,人無生賴。
議廢其長子,自長安起兵攻勃勃。
勃勃中子昌破,殺之。
勃勃以昌為大子。
《通鑒》元嘉元年(424)。
元嘉二年(425),勃勃死,昌僭立。
三年(426),九月,魏遣奚斤襲蒲阪,見第三章第四節。
周幾襲陝城。
見第六章第一節。
十月,魏大武帝西伐,臨君子津。
見第六章第三節。
十一月,以輕騎一萬八千濟河襲昌,略居民,徙萬餘家而還。
奚斤東至蒲阪,昌守将赫連乙升棄城西走。
昌弟助興守長安,乙升複與助興西走安定。
見第二章第二節。
奚斤遂入蒲阪,西據長安。
四年(427),正月,昌遣其弟平原公定率衆二萬向長安。
五月,魏大武帝乘虛西伐。
濟君子津,輕騎三萬,倍道兼行。
群臣鹹谏曰:“統萬城堅,非十日可拔。
今輕軍讨之,進不可克,退無所資。
不若步兵攻具,一時俱往。
”大武曰:“夫用兵之術,攻城最下,不得已而用之。
如其攻具一時俱往,賊必懼而堅守。
若攻不時拔,則食盡兵疲,外無所掠,非上策也。
朕以輕騎至其城下,彼先聞有步兵,而徒見騎至,必當心閑。
朕且羸師以誘之,若得一戰,禽之必矣。
所以然者,軍士去家二千裡,複有黃河之難,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也。
”遂行。
次于黑水。
見第六章第九節。
去統萬三十餘裡。
分軍伏于深谷,而以少衆至其城下。
昌将狄子玉來降,說“昌使人追定,定曰:城既堅峻,未可攻拔,待禽斤等,然後徐往,内外擊之,何有不濟?昌以為然”。
大武惡之。
退軍城北,示昌以弱。
會軍士負罪,亡入昌城,言“魏軍糧盡,士卒食菜,辎重在後,步兵未至,擊之為便”。
昌信其言,引衆出城。
大武收軍僞北,分騎為左右以犄之,昌軍大潰。
不及入城,奔于上邽。
見第三章第三節。
遂克其城。
《魏書·本紀》在六月。
是役也,昌雖寡謀,魏亦幸勝。
其時魏兵不足二萬,而昌衆步騎三萬;大武引而疲之,行五六裡,沖其陳,尚不動;及戰,大武墜馬,流矢中掌,其不敗者亦幸耳。
娥清以五千騎攻赫連定,定亦走上邽。
奚斤追之,至雍,見第三章第五節。
不及而還。
大武诏斤班師。
斤請益铠馬平昌,不許。
抗表固請,乃許之。
給斤萬人,遣将軍劉拔送馬三千匹與斤。
五年(428),魏神鷹元年。
二月,昌退屯平涼。
斤進軍安定。
馬多疫死,士衆乏糧,乃深壘自固。
遣大仆丘堆等督租于民間,為昌所敗。
昌日來侵掠,刍牧者不得出,士卒患之。
監軍侍禦史安颉請募壯勇出擊。
斤言“以步擊騎,終無捷理”,欲須救騎至。
颉曰:“今兵雖無馬,将帥所乘,足得二百騎,就不能破,可折其銳。
且昌狷而無謀,每好挑戰,衆皆識之,若伏兵掩擊,昌可禽也。
”斤猶難之。
颉乃陰與尉眷等謀,選騎待焉。
昌來攻壘,颉出應之。
昌于陳前自接戰,軍士識昌,争往赴之。
會天大風,揚塵,晝昏,衆亂。
昌退。
颉等追擊,昌馬蹶而墜,遂禽昌。
《通鑒考異》曰:“《十六國春秋鈔》雲:承光三年(427),五月,戰于黑渠,為魏所敗。
昌與數千騎奔還,魏追騎亦至。
昌河内公費連烏提守高平,徙諸城民七萬戶于安定以都之。
四年(428),二月,魏軍至安定。
三城潰。
昌奔秦州。
魏東平公娥青追禽之,送于魏。
與《後魏紀傳》不同,今從《後魏書》。
”案承光赫連昌年号,承光三年(427),宋元嘉四年也。
觀此,彌知魏大武之克統萬為幸勝,當時設與之堅持,未有不以乏糧為患者也。
昌餘衆立定,走還平涼。
奚斤恥功不在己,輕赍三日糧,追定于平涼。
娥清欲尋水而往,斤不從。
定知其軍無糧乏水,邀其前後。
斤衆大潰。
與娥清、劉跋,俱為定所禽,士卒死者六七千人。
丘堆先守辎重在安定,聞斤敗,棄甲東走蒲阪。
定複入長安,魏大武诏安颉鎮蒲阪以拒之。
又诏颉斬丘堆。
六年(429),五月,定侵統萬,至侯尼城而還。
胡三省曰:侯尼城,在平涼東。
七年(430),九月,定遣弟謂以代攻墉城,見第五章第六節。
魏始平公隗歸擊破之。
定又将數萬人東擊歸。
十一月,魏大武帝親率輕騎襲平涼。
定救平涼。
登鹑觚原,鹑觚,漢縣,在今甘肅靈台縣東北。
方陳自固。
大武四面圍之,斷其水草。
定引衆下原。
擊之,衆潰。
定被創單騎走,收餘衆西保上邽。
諸将乘勝進軍,遂取安定。
十二月,定弟社幹、度洛孤出降。
長安、臨晉、見第三章第七節。
武功見第六章第五節。
守将皆奔走。
關中遂入于魏。
當劉裕伐秦之際,乞伏熾磐嘗遣使詣裕求效力,拜為西平将軍河南公。
《宋書·武帝本紀》。
及魏伐夏之歲,熾磐又遣使于魏,請伐赫連昌。
《魏書·本紀》始光三年正月。
蓋皆欲乘時以徼利也。
及魏克統萬,熾磐乃遣其叔泥頭、弟度質于平城。
元嘉五年(428),熾磐死,子暮末嗣僞位。
暮末依《晉書》。
《宋》、《魏書》及《十六國春秋》皆作茂蔓。
熾磐之死,《晉書》在元嘉四年(427)。
下文雲:暮末在位三年,為赫連定所殺,在元嘉七年(430)。
又雲:始國仁以孝武大元十年(385)僭位,至暮末四世,凡四十有六載,數亦相合。
然據《魏書·本紀》:暮末之滅,在神四年正月,則當為元嘉八年(431),《宋書·大沮渠蒙遜傳》亦同。
考《魏書·本紀》,赫連定之奔上邽,在神三年十一月,似其年内未必能亡暮末,疑《晉書》紀事,誤移前一年也。
明年,沮渠蒙遜攻枹罕。
見第五章第一節。
暮末大破之,禽其世子興國。
暮末政刑酷濫,内外崩離。
為赫連定所逼,遣使請迎于魏。
魏大武許以安定以西、平涼以東封之。
暮末乃焚城邑,毀寶器,率戶萬五千至高田谷。
胡三省曰:當在南安郡界。
為赫連定所拒,遂保南安。
見第二章第二節。
魏大武遣使迎之。
暮末衛将軍吉毗固谏,以為不宜内徙,暮末從之。
赫連定遣其北平公韋代當即謂以代。
率衆一萬攻南安。
城内大饑,人相食。
暮末及宗族五百餘人出降,送于上邽。
時元嘉八年正月也。
從《魏書》,《通鑒》同。
是歲,六月,赫連定北襲沮渠蒙遜,為吐谷渾慕所執。
明年,二月,送于魏,魏殺之。
《宋書·沮渠蒙遜傳》:元嘉七年(430),四月,定奔上邽。
十一月,茂蔓聞定敗,将家戶及興國東征,欲移居上邽。
八年(431),正月,至南安。
定率衆禦茂蔓,大破之。
殺茂蔓,執興國而還。
四月,定避拓跋焘,欲渡河西擊蒙遜。
五月,率部曲至治城峽口。
渡河,濟未半,為吐谷渾慕所邀,見獲。
興國被刭,數日死。
其事述與《魏書》多牴牾,似不甚審。
治城,胡三省曰:“魏收《地形志》:涼州東陉郡有治城縣,其地當在黃河南。
又涼州有建昌郡,亦有治城縣。
”案東陉郡之治城,當在舊涼州府境,建昌郡之治城,當在舊蘭州府境。
胡《注》見元嘉六年(429)。
赫連昌尚魏始平公主,封為秦王。
元嘉十一年(434),叛魏,西走河西,為候将所格殺。
魏人并殺其群弟。
馮跋在僭僞諸國中,頗稱有道。
嘗下書除前朝苛政。
命守宰當垂仁惠,無得侵害百姓。
蘭台都官,明加澄察。
分遣使者,巡行郡國。
孤老久病,不能自存者,振谷帛有差。
孝弟力田,閨門和順者,皆褒顯之。
又下書省徭薄賦。
堕農者戮之,力田者褒賞。
命尚書紀達,為之條制。
每遣守宰,必親見東堂,問為政事之要。
令極言無隐,以觀其志。
又下書,令百姓人植桑一百根,拓二十根。
禁厚于送終,貴而改葬。
蝚蠕勇斛律遣使求跋女僞樂浪公主,群下議前代舊事,皆以宗女妻六夷,樂浪公主不宜下降非類,跋不聽。
庫莫奚虞出庫真獻馬請交市,許之。
契丹庫莫奚降,署其大人為歸善王。
凡茲厚撫四夷,亦皆欲以息民也。
史稱馮氏出自中州,有殊異類。
雖舊史稱其信惑妖祀,斥黜谏臣,然能育黎萌,保守疆宇二十餘年,實人事而非天意。
信不誣也。
跋于夷夏之際,亦深有抉擇。
晉青州刺史申永遣使浮海來聘,跋使其中書郎李扶報之。
魏明元帝遣谒者于什門往使,為跋所留。
明元帝使長孫道生率衆二萬攻之,以其有備,不克而還。
魏泰常三年(418),即晉義熙十四年。
可謂明于去就矣。
惜亦以内亂不終,是則當上下交征、不奪不餍之世,積習不易挽也。
跋長弟素弗,任俠放蕩,惟交結時豪為務。
當世俠士,莫不歸之。
史稱跋之僞業,實素弗所建。
故高雲死時,衆推跋為主,跋曾以讓素弗。
而素弗不可。
跋僭位,以為宰輔。
素弗謙虛恭慎,雖厮養之賤,皆與之抗禮。
車服務于儉約。
修己率下,百僚恽之。
惜跋之七年即死。
義熙十一年(415)。
元嘉七年(430),跋有疾。
跋長子永先死,立次子翼為世子,攝國事。
翼勒兵以備非常。
跋妾宋氏,規立其子,謂之曰:“主上疾将瘳,奈何代父臨國乎?”翼遂還。
宋氏矯絕内外,遣閹人傳問。
惟中給事胡福,獨得出入,專掌禁衛。
跋疾甚,福慮宋氏将成其計,乃言于跋季弟弘。
弘勒兵而入。
跋驚怖死。
弘襲位。
翼勒兵出戰,不利,遂死。
跋有男百餘人悉為弘所殺,亦可謂甚矣。
然弘仍不肯屈志于魏。
九年(432),魏延和元年。
六月,魏大武伐之。
七月,圍之。
弘嬰城固守。
其營丘、遼東、成周、樂浪、帶方、玄菟六郡皆降。
胡三省曰:燕自慕容已來,分置郡縣于遼西,其後或省或并,為郡為縣,皆不可考。
大武徙其三萬餘戶于幽州。
弘先廢其元妻王氏,黜世子崇,令鎮肥如,漢縣,在今河北盧龍縣北。
以後妻慕容氏子王仁為世子。
崇母弟廣平公朗、樂陵公邈出奔遼西,勸崇降魏。
崇納之。
遣邈入魏。
魏大武拜崇為幽、平二州牧,封遼西王。
弘遣其将封羽圍崇。
十年(433),魏延和二年。
正月,魏遣其永昌王健救崇。
封羽以凡城降魏。
凡城,在今熱河平泉縣境。
徙三千餘家而還。
六月,健又往攻和龍。
十一年(434),魏延和三年。
閏三月,弘上表稱藩于魏,乞進女。
魏大武帝許之,而征王仁入朝。
弘不遣。
魏又屢遣兵往攻。
弘密求迎于高句骊。
十三年(436),魏大延二年,句骊遣将葛盧等率衆迎之。
五月,弘擁其城内士女,入于句骊。
句骊處之于平郭。
見第五章第二節。
尋徙北豐。
在今遼甯沈陽縣西北。
魏使散騎常侍封撥如句骊征送弘。
句骊不聽。
大武議欲擊之,納樂平王丕計而止。
弘素侮句骊,政刑賞罰,猶如其國。
句骊乃奪其侍人,質任王仁。
初弘于宋歲獻方物。
及是,表求迎接。
文帝遣王白駒、趙次興迎之,并令句骊料理資遣。
句骊王琏不欲使弘南,而魏又征弘于句骊,句骊乃遣将孫漱、高仇等襲殺之。
時元嘉十五年三月也。
魏大延四年(438)。
白駒等率所領七千餘人掩讨,禽漱,殺高仇等二人。
琏以白駒等專殺,遣使執送之。
上以遠國,不欲違其意,白駒等下獄見原。
其明年,文帝北讨,诏琏送馬,琏獻馬八百匹,蓋帝方有事于索虜,不欲以一人傷一國之好也,然于北燕,則有違字小之仁矣。
《沮渠蒙遜載記》雲:晉益州刺史朱齡石遣使來聘,蒙遜遣舍人黃迅報聘,因表曰:“承車騎将軍劉裕,秣馬揮戈,以中原為事,可謂天贊大晉,笃生英輔。
若六軍北轸,克複有期,臣請率河西戎為晉右翼前驅。
”蓋齡石遣使,喻以夾攻後秦也。
及劉裕滅姚泓,蒙遜聞之,怒甚。
其門下校郎劉祚言事,蒙遜曰:“汝聞劉裕入關,敢研研然也?”遂殺之。
可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矣。
然蒙遜既據河西之地,故其文明程度究較高。
義熙十四年(418),遣使奉表稱藩。
晉以為涼州刺史。
宋世亦累受爵命。
蒙遜之滅西掠,以唐瑤之子契為晉昌大守。
契,李暠孫寶之舅也。
叛蒙遜。
蒙遜遣其世子正德攻契。
景平元年(423),三月,克之。
契奔伊吾。
見第六章第六節。
八月,芮芮來抄。
蒙遜遣正德拒之。
軍敗,見殺。
乃以次子興國為世子。
又為乞伏暮末所禽。
蒙遜送谷三十萬斛以贖之,暮末不遣。
蒙遜乃立興國弟菩提為世子。
元嘉十年(433),四月,蒙遜死。
衆議以菩提年幼,推立其弟三子茂虔。
《宋書》及《十六國春秋》同。
《魏書》作牧犍。
十一年(434),上表告私谥蒙遜為武宣王。
诏仍加封授。
十四年(437),表獻方物,并獻書百五十四卷,求書數十件。
文帝賜之。
《魏書·本紀》:蒙遜以始光三年(426)内附。
元嘉三年。
其後神元年(428)、三年(430),元嘉五年、七年。
皆書蒙遜遣使朝貢。
而《蒙遜傳》載神中蒙遜表辭曰:“前後奉表,貢使相望,去者杳然,寂無還反,未審津途寇險,竟不仰達?為天朝高遠,未蒙齒錄?往年侍郎郭隻等還,奉被诏書,三接之恩始隆,萬裡之心有賴。
”又雲“商胡後至,奉公卿書,援引曆數安危之機,厲以窦融知命之美”雲雲。
則當赫連氏敗亡之時,蒙遜求通于魏頗切,而魏初不甚省錄。
後蒙遜又遣子安周入侍于魏,魏大武乃于神四年(431)元嘉八年。
九月,遣使冊為涼州牧涼王。
及茂虔立,自稱河西王,大武即如所稱冊之。
先是大武遣李順迎蒙遜女為夫人,會蒙遜死。
茂虔受蒙遜遺意,送妹于平城,拜右昭儀。
而茂虔取大武妹武威公主。
《魏書》本傳言:牧犍淫嫂李氏,兄弟三人傳嬖之。
李與牧犍姊共毒公主。
上遣解毒醫乘傳救公主,得愈。
上征李氏,牧犍不遣,厚送,居于酒泉。
然《外戚傳》言:世祖平涼州,頗以公主通密計。
《西域傳》言:初世祖每遣使西域嘗诏牧犍令護送。
至姑臧,牧犍恒發使導路,出于流沙。
後使者自西域還,至武威,見第三章第二節。
牧犍左右謂使者曰:我君承蠕蠕吳提妄說,雲去歲魏天子自來伐我,士馬疫死,大敗而還,我禽其長弟樂平王丕。
我君大喜,宣言國中。
又聞吳提遣使告西域諸國,稱魏已削弱,今天下惟我為強,若更有魏使,勿複恭奉。
諸國亦有貳者。
牧犍事主,稍以慢惰。
使還,具以狀聞。
世祖遂議讨牧犍。
此亦可見武威遠嫁,實為内閑。
不然,世豈有河西中毒,聞于代北,遣醫往救,猶獲全濟者邪?蒙遜猾虜,更事頗多,其于索虜,未嘗不心焉鄙之,然強弱不敵,蒙遜知之甚明,故其事魏頗謹,魏人欲伐之而無由,乃為是陰謀詭計,終則其所據為口實者,仍支離不可究诘也。
元嘉十六年(439),魏大延五年。
六月,大武自将攻茂虔。
茂虔嬰城自守。
九月,城陷,乃降。
時茂虔弟儀德守張掖,儀德從《宋書》,《魏書》作宜得。
無諱守酒泉,從子豐周守樂都,從《宋書》,《魏書》作弟安周。
從弟唐兒守敦煌。
見第二章第二節。
儀德燒倉庫,西奔酒泉,豐周南奔吐谷渾。
魏奚眷讨張掖,遂至酒泉。
無諱、儀德複奔晉昌,西就唐兒。
初秃發傉檀亡,其子保周奔蒙遜,後奔魏,魏以為張掖公。
延和元年(432),宋元嘉九年。
及是,進其爵為王,遣谕諸部鮮卑。
保周因率諸部叛于張掖。
十七年(440),魏大平真君元年。
正月,無諱、儀德圍酒泉。
三月,克之。
四月,攻張掖,不克。
保周屯于删丹,漢縣,今甘肅山丹縣。
魏永昌王健攻之。
七月,保周遁走,自殺。
八月,無諱降。
十八年(441),魏大平真君二年。
正月,拜為涼州牧、酒泉王。
三月,複封沮渠萬年為張掖王。
萬年,牧犍兄子。
五月,唐兒反無諱。
無諱留從弟天周守酒泉,與儀德讨唐兒,殺之,複據敦煌。
七月,魏奚眷圍酒泉。
十月,城中饑,萬餘口皆餓死。
天周殺妻以食戰士。
食盡,城乃陷。
執天周至平城,殺之。
《魏書·本紀》:四月,诏奚眷征酒泉,獲沮渠天周,乃終言之。
于是虜兵甚盛,無諱衆饑馑不自立。
十一月,遣弟安周五千人伐鄯善。
鄯善王恐懼,欲降,魏使者勸令拒守。
安周連戰不能克,退保東城。
蓋鄯善之東城,為安周所據者。
十九年(442),魏大平真君三年。
鄯善王比龍西奔且末,其世子乃從安周。
四月,無諱渡流沙,據鄯善。
士卒渡流沙,渴死者大半。
初李寶随唐契奔伊吾,臣于芮芮。
其遺民歸附者,稍至二千。
至是,自伊吾歸敦煌,遣弟懷遠奉表于魏。
魏拜懷遠敦煌大守,授寶沙州牧、敦煌公。
真君五年(444),即元嘉二十一年,因其入朝留之。
唐契攻高昌。
高昌城主阚爽告急。
八月,無諱留豐周守鄯善,自将家戶赴之。
未至,芮芮遣部帥阿若救高昌,殺唐契。
其部曲奔無諱。
九月,無諱遣将衛奈夜襲高昌,阚爽奔芮芮。
無諱複據高昌。
遣常侍泛儁奉表京師,獻方物。
宋文帝以為涼州刺史、河西王。
《本紀》在六月,則其遣使在據高昌之前。
《魏書·西域傳》雲:無諱兄弟渡流沙,鸠集遺人,破車師國。
真君十一年(450),元嘉二十七。
車師王車夷落遣使琢進、薛直上書,言臣國自為無諱所攻擊,經今八歲。
人民饑荒,無以存活。
賊今攻臣甚急,臣不能自全,遂舍國東奔。
三分免一。
即日已到焉耆東界。
思歸天阙,幸垂振救。
于是下诏撫慰,開焉耆倉給之。
自真君十一年(450)上溯八年,則元嘉十九(442)、二十年(443)間也。
二十一年(444),魏真君五年。
無諱病死,安周代立。
宋仍以無諱官爵授之。
《魏書·車伊洛傳》曰:焉耆胡也。
世為東境部落帥,恒修職貢。
世祖錄其誠款,延和中,授伊洛平西将軍,封前部王。
《通鑒》作車師前部王。
伊洛大悅。
規欲歸阙。
沮渠無諱斷路,伊洛與無諱連戰,破之。
時無諱卒,其弟天周,奪無諱子乾壽兵,規領部曲。
伊洛前後遣使招谕乾壽等,率戶五百餘家來奔,伊洛送之京師。
又招谕李寶弟欽等五十餘人,送詣敦煌。
伊洛又率部衆二千餘人伐高昌,讨破焉耆東關七城。
伊洛征焉耆,留其子歇守城。
安周乘虛,引蠕蠕三道圍歇。
歇固守,連戰,久之,外無救援,為安周所陷,走奔伊洛。
伊洛收集遺散一千餘家,歸焉耆鎮。
《唐和傳》言:和契之弟。
契與阿若戰段,和收餘衆奔前部王。
時沮渠安周屯橫截城,和攻拔之,斬安周兄子樹。
又克高甯、白力二城,斬其戍主。
後與前部王車伊洛擊破安周,斬首三百。
此為無諱末年,安周初年之事。
大平真君六年(445),宋元嘉二十二年也,魏大武诏萬度歸發涼州以西兵襲鄯善。
《鄯善傳》言:其王真達面縛出降,度歸釋其縛,留軍屯守,與真達詣京都。
是歲,拜韓牧為鄯善王以鎮之,賦役其人,比之郡縣。
豐周亡于此時,抑已先亡,則不可考矣。
《魏書·高昌傳》雲;和平元年(459),宋大明四年。
安周為蠕蠕所并,蠕蠕以阚伯周為高昌王。
《宋書·氐胡傳》言:世祖大明三年(459),安周奉獻方物,實其滅亡前之一歲也,亦可哀矣。
茂虔亦為魏所害,事别見後。
烏孤子樊尼,自西平奔告傉檀。
西平,見第二章第二節。
傉檀謂衆曰:“今樂都為熾磐所陷,男夫盡殺,女婦賞軍,雖欲歸還,無所赴也。
卿等能與吾藉乙弗之資,取契汗以贖妻子,是所望也。
不爾即歸熾磐,便為奴仆矣,豈忍見妻子在他人抱中?”遂引師而西。
衆多逃返。
遣鎮北段苟追之,苟亦不還。
于是将士皆散。
惟中軍纥勃、後軍洛肱、安西樊尼、散騎侍郎陰利鹿在焉。
傉檀曰:“蒙遜與吾,名齊年比,熾磐姻好少年,俱其所忌,勢皆不濟。
與其聚而同死,不如分而或全。
樊尼長兄之子,宗部所寄,吾衆在北者,戶垂二萬,蒙遜方招懷遐迩,存亡繼絕,汝其西也。
纥勃、洛肱,亦與尼俱。
吾年老矣,所适不容,甯見妻子而死。
”遂歸熾磐。
惟陰利鹿随之。
歲餘,為熾磐所鸩。
案好戰者必亡,其傉檀之謂乎?《晉書·載記》雲:“烏孤以安帝隆安元年(397)僭立,至傉檀之世,凡十九年,以安帝義熙十年(414)滅。
”《本紀》亦系傉檀之亡于義熙十年六月。
案自隆安元年(397)至義熙十年(414),止十八年(422)。
《乞伏熾磐載記》雲:“熾磐以義熙六年(410)襲僞位。
”《本紀》在八年。
又雲:“僭立十年而入樂都。
”則當為元熙元年(405),年歲相距大遠矣。
疑僭立二字衍,而《秃發氏載記》之“凡十九年”,當作十八也。
《通鑒》雲:傉檀之死也,沮渠蒙遜遣人誘虎台,許以番禾、西安二郡處之;西安,後涼郡,在張掖東南。
且借之兵,使伐秦,報其父仇,複取故地。
虎台陰許之。
事洩而止。
熾磐後,虎台妹也,熾磐待之如初。
後密與虎台謀曰:“秦本我之仇雠,雖以昏姻待之,蓋時宜耳。
先王之薨,又非天命,遺令不治者,欲全濟子孫故也。
胡三省曰:不治,謂被鸩而不解也。
為人子者,豈可臣妾于仇雠,而不思報複乎?”乃與武衛将軍越質洛成謀弑熾磐。
後妹為熾磐左夫人,知其謀而告之。
熾磐殺後及虎台等十餘人。
事在宋景平元年(423)。
乞伏熾磐既兼秃發傉檀,兵強地廣。
沮渠蒙遜遣其将運糧于湟河,自率衆攻克熾磐之廣武郡。
見第五章第二節。
以運糧不繼,自廣武如湟河,度浩亹。
見第二章第二節。
熾磐遣将距之,皆為蒙遜所敗。
蒙遜以弟漢平為湟河大守,乃引還。
熾磐率衆三萬襲湟河,漢平降。
義熙十一年(415)。
熾磐攻漲川,西秦郡,在今青海東南境。
師次沓中。
在今甘肅臨潭縣西。
蒙遜攻石泉以救之,石泉,縣名,《十六國疆域志》雲:屬漒川。
熾磐引還。
蒙遜亦歸。
遣使聘于熾磐,遂結和親。
西涼立國酒泉,與蒙遜形勢甚逼。
《晉書》本傳雲:“蒙遜每年侵寇不止,玄盛志在以德撫其境内,但與通和立盟,弗之校也。
尋而蒙遜背盟來侵,玄盛遣世子士業要擊,敗之,暠世子譚早卒,立次子歆為世子,歆字士業。
獲其将沮渠百年。
《本紀》在義熙七年十月。
玄盛謂張氏之業,指期而成,河西十郡,歲月而一,既而秃發傉檀入據姑臧,且渠蒙遜基宇稍廣,于是慨然,著《述志賦》焉。
”蓋其勢實最弱也。
義熙十三年(417),二月,暠卒,子歆嗣。
此樹《晉書·本紀》。
《宋書·且渠蒙遜傳》雲五月。
蒙遜遣其張掖大守且渠廣宗詐降誘歆。
歆遣武衛溫宜等赴之,親勒大軍,為之後繼。
蒙遜帥衆三萬,伏于夢泉。
胡三省曰:《新唐書·地理志》:張掖郡西北百九十裡有祁連山,山北有建康軍,軍西百二十裡有夢泉守捉城。
歆聞之,引兵還,為蒙遜所逼,歆親貫甲先登,大敗之。
《宋書·蒙遜傳》雲:歆伐蒙遜,至建康。
蒙遜拒之。
歆退走。
追到西支澗,蒙遜大敗,死者四千餘人。
乃收餘衆,增築建康城,置兵戍而還。
《晉書·蒙遜載記》雲:蒙遜為李士業敗于解支澗,複收散卒欲戰,前将軍成都谏,蒙遜從之,城建康而歸。
建康見第六章第六節。
解支澗,胡三省曰:“《晉書》作鮮支澗,當從之,”然今《晉書》作解支澗,《十六國疆域志》亦同。
明年,蒙遜大伐歆。
歆将出距之。
左長史張體順固谏,乃止。
蒙遜大芟禾稼而還。
《通鑒》在義熙十四年(418)。
歆用刑頗峻,又繕築不止。
從事中郎張顯,主簿泛稱疏谏,并不納。
永初元年(420),七月,據《宋書·且渠蒙遜傳》。
蒙遜東略浩亹,歆承虛攻張掖。
其母尹氏及宋縣固谏,并不從。
縣暠臣,受顧命者。
遂率步騎三萬東伐,次于都漬澗。
《十六國疆域志》引《通志》雲:在蓼泉西。
蒙遜自浩亹來距。
戰于壞城,《十六國疆域志》雲:在福祿縣。
福祿,見第三章第七節。
為蒙遜所敗。
勒衆複戰,又敗于蓼泉,被害。
蒙遜遂入酒泉。
歆弟敦煌大守恂,據郡自稱大将軍。
十月,蒙遜遣世子正德攻之,不下。
明年,正月,蒙遜自往,築長堤,引水灌城,數十日,又不下。
三月,恂武衛将軍宋丞,廣武将軍弘舉城降。
恂自殺。
李氏亡。
歆之亡在永初元年(420)。
本傳雲:士業立年而宋受禅,誤。
故又雲,其滅在永平元年(508),皆誤多三年。
赫連勃勃既陷長安,遂僭稱皇帝。
《魏書》在泰常三年(418),即晉義熙十四年(418)。
《北史》在泰常四年(419),即晉元熙元年。
群臣勸都長安。
勃勃曰:“荊吳僻遠,勢不能為人之患。
東魏與我同境,去北京栽數百餘裡。
若都長安,北京恐有不守之憂。
諸卿适未見此耳。
”乃于長安置南台,以其大子領雍州牧,錄南台尚書事,而還統萬。
《魏書》雲:以長安為南都。
案雲荊吳不足為患,姚泓之滅,豈特殷鑒不遠?知東魏為心腹之憂,則終勃勃之世,何不聞以一矢東向相加遺邪?知此等皆史家傅會之辭,非其實也。
勃勃性兇暴好殺。
其在長安也,嘗征隐士韋祖思,既至,恭懼過禮,勃勃怒曰:“吾以國士征汝,奈何以非類處吾?汝昔不拜姚興,何獨拜我?我今未死,汝猶不以我為帝王,我死之後,汝輩弄筆,當置吾何地?”遂殺之。
其猜忌漢人如此。
常居城上,置弓箭于側,有所嫌忿,便手自殺之。
群臣忤視者毀其目,笑者決其唇,谏者謂之诽謗,先截其舌而後斬之。
夷夏嚣然,人無生賴。
議廢其長子,自長安起兵攻勃勃。
勃勃中子昌破,殺之。
勃勃以昌為大子。
《通鑒》元嘉元年(424)。
元嘉二年(425),勃勃死,昌僭立。
三年(426),九月,魏遣奚斤襲蒲阪,見第三章第四節。
周幾襲陝城。
見第六章第一節。
十月,魏大武帝西伐,臨君子津。
見第六章第三節。
十一月,以輕騎一萬八千濟河襲昌,略居民,徙萬餘家而還。
奚斤東至蒲阪,昌守将赫連乙升棄城西走。
昌弟助興守長安,乙升複與助興西走安定。
見第二章第二節。
奚斤遂入蒲阪,西據長安。
四年(427),正月,昌遣其弟平原公定率衆二萬向長安。
五月,魏大武帝乘虛西伐。
濟君子津,輕騎三萬,倍道兼行。
群臣鹹谏曰:“統萬城堅,非十日可拔。
今輕軍讨之,進不可克,退無所資。
不若步兵攻具,一時俱往。
”大武曰:“夫用兵之術,攻城最下,不得已而用之。
如其攻具一時俱往,賊必懼而堅守。
若攻不時拔,則食盡兵疲,外無所掠,非上策也。
朕以輕騎至其城下,彼先聞有步兵,而徒見騎至,必當心閑。
朕且羸師以誘之,若得一戰,禽之必矣。
所以然者,軍士去家二千裡,複有黃河之難,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也。
”遂行。
次于黑水。
見第六章第九節。
去統萬三十餘裡。
分軍伏于深谷,而以少衆至其城下。
昌将狄子玉來降,說“昌使人追定,定曰:城既堅峻,未可攻拔,待禽斤等,然後徐往,内外擊之,何有不濟?昌以為然”。
大武惡之。
退軍城北,示昌以弱。
會軍士負罪,亡入昌城,言“魏軍糧盡,士卒食菜,辎重在後,步兵未至,擊之為便”。
昌信其言,引衆出城。
大武收軍僞北,分騎為左右以犄之,昌軍大潰。
不及入城,奔于上邽。
見第三章第三節。
遂克其城。
《魏書·本紀》在六月。
是役也,昌雖寡謀,魏亦幸勝。
其時魏兵不足二萬,而昌衆步騎三萬;大武引而疲之,行五六裡,沖其陳,尚不動;及戰,大武墜馬,流矢中掌,其不敗者亦幸耳。
娥清以五千騎攻赫連定,定亦走上邽。
奚斤追之,至雍,見第三章第五節。
不及而還。
大武诏斤班師。
斤請益铠馬平昌,不許。
抗表固請,乃許之。
給斤萬人,遣将軍劉拔送馬三千匹與斤。
五年(428),魏神鷹元年。
二月,昌退屯平涼。
斤進軍安定。
馬多疫死,士衆乏糧,乃深壘自固。
遣大仆丘堆等督租于民間,為昌所敗。
昌日來侵掠,刍牧者不得出,士卒患之。
監軍侍禦史安颉請募壯勇出擊。
斤言“以步擊騎,終無捷理”,欲須救騎至。
颉曰:“今兵雖無馬,将帥所乘,足得二百騎,就不能破,可折其銳。
且昌狷而無謀,每好挑戰,衆皆識之,若伏兵掩擊,昌可禽也。
”斤猶難之。
颉乃陰與尉眷等謀,選騎待焉。
昌來攻壘,颉出應之。
昌于陳前自接戰,軍士識昌,争往赴之。
會天大風,揚塵,晝昏,衆亂。
昌退。
颉等追擊,昌馬蹶而墜,遂禽昌。
《通鑒考異》曰:“《十六國春秋鈔》雲:承光三年(427),五月,戰于黑渠,為魏所敗。
昌與數千騎奔還,魏追騎亦至。
昌河内公費連烏提守高平,徙諸城民七萬戶于安定以都之。
四年(428),二月,魏軍至安定。
三城潰。
昌奔秦州。
魏東平公娥青追禽之,送于魏。
與《後魏紀傳》不同,今從《後魏書》。
”案承光赫連昌年号,承光三年(427),宋元嘉四年也。
觀此,彌知魏大武之克統萬為幸勝,當時設與之堅持,未有不以乏糧為患者也。
昌餘衆立定,走還平涼。
奚斤恥功不在己,輕赍三日糧,追定于平涼。
娥清欲尋水而往,斤不從。
定知其軍無糧乏水,邀其前後。
斤衆大潰。
與娥清、劉跋,俱為定所禽,士卒死者六七千人。
丘堆先守辎重在安定,聞斤敗,棄甲東走蒲阪。
定複入長安,魏大武诏安颉鎮蒲阪以拒之。
又诏颉斬丘堆。
六年(429),五月,定侵統萬,至侯尼城而還。
胡三省曰:侯尼城,在平涼東。
七年(430),九月,定遣弟謂以代攻墉城,見第五章第六節。
魏始平公隗歸擊破之。
定又将數萬人東擊歸。
十一月,魏大武帝親率輕騎襲平涼。
定救平涼。
登鹑觚原,鹑觚,漢縣,在今甘肅靈台縣東北。
方陳自固。
大武四面圍之,斷其水草。
定引衆下原。
擊之,衆潰。
定被創單騎走,收餘衆西保上邽。
諸将乘勝進軍,遂取安定。
十二月,定弟社幹、度洛孤出降。
長安、臨晉、見第三章第七節。
武功見第六章第五節。
守将皆奔走。
關中遂入于魏。
當劉裕伐秦之際,乞伏熾磐嘗遣使詣裕求效力,拜為西平将軍河南公。
《宋書·武帝本紀》。
及魏伐夏之歲,熾磐又遣使于魏,請伐赫連昌。
《魏書·本紀》始光三年正月。
蓋皆欲乘時以徼利也。
及魏克統萬,熾磐乃遣其叔泥頭、弟度質于平城。
元嘉五年(428),熾磐死,子暮末嗣僞位。
暮末依《晉書》。
《宋》、《魏書》及《十六國春秋》皆作茂蔓。
熾磐之死,《晉書》在元嘉四年(427)。
下文雲:暮末在位三年,為赫連定所殺,在元嘉七年(430)。
又雲:始國仁以孝武大元十年(385)僭位,至暮末四世,凡四十有六載,數亦相合。
然據《魏書·本紀》:暮末之滅,在神四年正月,則當為元嘉八年(431),《宋書·大沮渠蒙遜傳》亦同。
考《魏書·本紀》,赫連定之奔上邽,在神三年十一月,似其年内未必能亡暮末,疑《晉書》紀事,誤移前一年也。
明年,沮渠蒙遜攻枹罕。
見第五章第一節。
暮末大破之,禽其世子興國。
暮末政刑酷濫,内外崩離。
為赫連定所逼,遣使請迎于魏。
魏大武許以安定以西、平涼以東封之。
暮末乃焚城邑,毀寶器,率戶萬五千至高田谷。
胡三省曰:當在南安郡界。
為赫連定所拒,遂保南安。
見第二章第二節。
魏大武遣使迎之。
暮末衛将軍吉毗固谏,以為不宜内徙,暮末從之。
赫連定遣其北平公韋代當即謂以代。
率衆一萬攻南安。
城内大饑,人相食。
暮末及宗族五百餘人出降,送于上邽。
時元嘉八年正月也。
從《魏書》,《通鑒》同。
是歲,六月,赫連定北襲沮渠蒙遜,為吐谷渾慕所執。
明年,二月,送于魏,魏殺之。
《宋書·沮渠蒙遜傳》:元嘉七年(430),四月,定奔上邽。
十一月,茂蔓聞定敗,将家戶及興國東征,欲移居上邽。
八年(431),正月,至南安。
定率衆禦茂蔓,大破之。
殺茂蔓,執興國而還。
四月,定避拓跋焘,欲渡河西擊蒙遜。
五月,率部曲至治城峽口。
渡河,濟未半,為吐谷渾慕所邀,見獲。
興國被刭,數日死。
其事述與《魏書》多牴牾,似不甚審。
治城,胡三省曰:“魏收《地形志》:涼州東陉郡有治城縣,其地當在黃河南。
又涼州有建昌郡,亦有治城縣。
”案東陉郡之治城,當在舊涼州府境,建昌郡之治城,當在舊蘭州府境。
胡《注》見元嘉六年(429)。
赫連昌尚魏始平公主,封為秦王。
元嘉十一年(434),叛魏,西走河西,為候将所格殺。
魏人并殺其群弟。
馮跋在僭僞諸國中,頗稱有道。
嘗下書除前朝苛政。
命守宰當垂仁惠,無得侵害百姓。
蘭台都官,明加澄察。
分遣使者,巡行郡國。
孤老久病,不能自存者,振谷帛有差。
孝弟力田,閨門和順者,皆褒顯之。
又下書省徭薄賦。
堕農者戮之,力田者褒賞。
命尚書紀達,為之條制。
每遣守宰,必親見東堂,問為政事之要。
令極言無隐,以觀其志。
又下書,令百姓人植桑一百根,拓二十根。
禁厚于送終,貴而改葬。
蝚蠕勇斛律遣使求跋女僞樂浪公主,群下議前代舊事,皆以宗女妻六夷,樂浪公主不宜下降非類,跋不聽。
庫莫奚虞出庫真獻馬請交市,許之。
契丹庫莫奚降,署其大人為歸善王。
凡茲厚撫四夷,亦皆欲以息民也。
史稱馮氏出自中州,有殊異類。
雖舊史稱其信惑妖祀,斥黜谏臣,然能育黎萌,保守疆宇二十餘年,實人事而非天意。
信不誣也。
跋于夷夏之際,亦深有抉擇。
晉青州刺史申永遣使浮海來聘,跋使其中書郎李扶報之。
魏明元帝遣谒者于什門往使,為跋所留。
明元帝使長孫道生率衆二萬攻之,以其有備,不克而還。
魏泰常三年(418),即晉義熙十四年。
可謂明于去就矣。
惜亦以内亂不終,是則當上下交征、不奪不餍之世,積習不易挽也。
跋長弟素弗,任俠放蕩,惟交結時豪為務。
當世俠士,莫不歸之。
史稱跋之僞業,實素弗所建。
故高雲死時,衆推跋為主,跋曾以讓素弗。
而素弗不可。
跋僭位,以為宰輔。
素弗謙虛恭慎,雖厮養之賤,皆與之抗禮。
車服務于儉約。
修己率下,百僚恽之。
惜跋之七年即死。
義熙十一年(415)。
元嘉七年(430),跋有疾。
跋長子永先死,立次子翼為世子,攝國事。
翼勒兵以備非常。
跋妾宋氏,規立其子,謂之曰:“主上疾将瘳,奈何代父臨國乎?”翼遂還。
宋氏矯絕内外,遣閹人傳問。
惟中給事胡福,獨得出入,專掌禁衛。
跋疾甚,福慮宋氏将成其計,乃言于跋季弟弘。
弘勒兵而入。
跋驚怖死。
弘襲位。
翼勒兵出戰,不利,遂死。
跋有男百餘人悉為弘所殺,亦可謂甚矣。
然弘仍不肯屈志于魏。
九年(432),魏延和元年。
六月,魏大武伐之。
七月,圍之。
弘嬰城固守。
其營丘、遼東、成周、樂浪、帶方、玄菟六郡皆降。
胡三省曰:燕自慕容已來,分置郡縣于遼西,其後或省或并,為郡為縣,皆不可考。
大武徙其三萬餘戶于幽州。
弘先廢其元妻王氏,黜世子崇,令鎮肥如,漢縣,在今河北盧龍縣北。
以後妻慕容氏子王仁為世子。
崇母弟廣平公朗、樂陵公邈出奔遼西,勸崇降魏。
崇納之。
遣邈入魏。
魏大武拜崇為幽、平二州牧,封遼西王。
弘遣其将封羽圍崇。
十年(433),魏延和二年。
正月,魏遣其永昌王健救崇。
封羽以凡城降魏。
凡城,在今熱河平泉縣境。
徙三千餘家而還。
六月,健又往攻和龍。
十一年(434),魏延和三年。
閏三月,弘上表稱藩于魏,乞進女。
魏大武帝許之,而征王仁入朝。
弘不遣。
魏又屢遣兵往攻。
弘密求迎于高句骊。
十三年(436),魏大延二年,句骊遣将葛盧等率衆迎之。
五月,弘擁其城内士女,入于句骊。
句骊處之于平郭。
見第五章第二節。
尋徙北豐。
在今遼甯沈陽縣西北。
魏使散騎常侍封撥如句骊征送弘。
句骊不聽。
大武議欲擊之,納樂平王丕計而止。
弘素侮句骊,政刑賞罰,猶如其國。
句骊乃奪其侍人,質任王仁。
初弘于宋歲獻方物。
及是,表求迎接。
文帝遣王白駒、趙次興迎之,并令句骊料理資遣。
句骊王琏不欲使弘南,而魏又征弘于句骊,句骊乃遣将孫漱、高仇等襲殺之。
時元嘉十五年三月也。
魏大延四年(438)。
白駒等率所領七千餘人掩讨,禽漱,殺高仇等二人。
琏以白駒等專殺,遣使執送之。
上以遠國,不欲違其意,白駒等下獄見原。
其明年,文帝北讨,诏琏送馬,琏獻馬八百匹,蓋帝方有事于索虜,不欲以一人傷一國之好也,然于北燕,則有違字小之仁矣。
《沮渠蒙遜載記》雲:晉益州刺史朱齡石遣使來聘,蒙遜遣舍人黃迅報聘,因表曰:“承車騎将軍劉裕,秣馬揮戈,以中原為事,可謂天贊大晉,笃生英輔。
若六軍北轸,克複有期,臣請率河西戎為晉右翼前驅。
”蓋齡石遣使,喻以夾攻後秦也。
及劉裕滅姚泓,蒙遜聞之,怒甚。
其門下校郎劉祚言事,蒙遜曰:“汝聞劉裕入關,敢研研然也?”遂殺之。
可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矣。
然蒙遜既據河西之地,故其文明程度究較高。
義熙十四年(418),遣使奉表稱藩。
晉以為涼州刺史。
宋世亦累受爵命。
蒙遜之滅西掠,以唐瑤之子契為晉昌大守。
契,李暠孫寶之舅也。
叛蒙遜。
蒙遜遣其世子正德攻契。
景平元年(423),三月,克之。
契奔伊吾。
見第六章第六節。
八月,芮芮來抄。
蒙遜遣正德拒之。
軍敗,見殺。
乃以次子興國為世子。
又為乞伏暮末所禽。
蒙遜送谷三十萬斛以贖之,暮末不遣。
蒙遜乃立興國弟菩提為世子。
元嘉十年(433),四月,蒙遜死。
衆議以菩提年幼,推立其弟三子茂虔。
《宋書》及《十六國春秋》同。
《魏書》作牧犍。
十一年(434),上表告私谥蒙遜為武宣王。
诏仍加封授。
十四年(437),表獻方物,并獻書百五十四卷,求書數十件。
文帝賜之。
《魏書·本紀》:蒙遜以始光三年(426)内附。
元嘉三年。
其後神元年(428)、三年(430),元嘉五年、七年。
皆書蒙遜遣使朝貢。
而《蒙遜傳》載神中蒙遜表辭曰:“前後奉表,貢使相望,去者杳然,寂無還反,未審津途寇險,竟不仰達?為天朝高遠,未蒙齒錄?往年侍郎郭隻等還,奉被诏書,三接之恩始隆,萬裡之心有賴。
”又雲“商胡後至,奉公卿書,援引曆數安危之機,厲以窦融知命之美”雲雲。
則當赫連氏敗亡之時,蒙遜求通于魏頗切,而魏初不甚省錄。
後蒙遜又遣子安周入侍于魏,魏大武乃于神四年(431)元嘉八年。
九月,遣使冊為涼州牧涼王。
及茂虔立,自稱河西王,大武即如所稱冊之。
先是大武遣李順迎蒙遜女為夫人,會蒙遜死。
茂虔受蒙遜遺意,送妹于平城,拜右昭儀。
而茂虔取大武妹武威公主。
《魏書》本傳言:牧犍淫嫂李氏,兄弟三人傳嬖之。
李與牧犍姊共毒公主。
上遣解毒醫乘傳救公主,得愈。
上征李氏,牧犍不遣,厚送,居于酒泉。
然《外戚傳》言:世祖平涼州,頗以公主通密計。
《西域傳》言:初世祖每遣使西域嘗诏牧犍令護送。
至姑臧,牧犍恒發使導路,出于流沙。
後使者自西域還,至武威,見第三章第二節。
牧犍左右謂使者曰:我君承蠕蠕吳提妄說,雲去歲魏天子自來伐我,士馬疫死,大敗而還,我禽其長弟樂平王丕。
我君大喜,宣言國中。
又聞吳提遣使告西域諸國,稱魏已削弱,今天下惟我為強,若更有魏使,勿複恭奉。
諸國亦有貳者。
牧犍事主,稍以慢惰。
使還,具以狀聞。
世祖遂議讨牧犍。
此亦可見武威遠嫁,實為内閑。
不然,世豈有河西中毒,聞于代北,遣醫往救,猶獲全濟者邪?蒙遜猾虜,更事頗多,其于索虜,未嘗不心焉鄙之,然強弱不敵,蒙遜知之甚明,故其事魏頗謹,魏人欲伐之而無由,乃為是陰謀詭計,終則其所據為口實者,仍支離不可究诘也。
元嘉十六年(439),魏大延五年。
六月,大武自将攻茂虔。
茂虔嬰城自守。
九月,城陷,乃降。
時茂虔弟儀德守張掖,儀德從《宋書》,《魏書》作宜得。
無諱守酒泉,從子豐周守樂都,從《宋書》,《魏書》作弟安周。
從弟唐兒守敦煌。
見第二章第二節。
儀德燒倉庫,西奔酒泉,豐周南奔吐谷渾。
魏奚眷讨張掖,遂至酒泉。
無諱、儀德複奔晉昌,西就唐兒。
初秃發傉檀亡,其子保周奔蒙遜,後奔魏,魏以為張掖公。
延和元年(432),宋元嘉九年。
及是,進其爵為王,遣谕諸部鮮卑。
保周因率諸部叛于張掖。
十七年(440),魏大平真君元年。
正月,無諱、儀德圍酒泉。
三月,克之。
四月,攻張掖,不克。
保周屯于删丹,漢縣,今甘肅山丹縣。
魏永昌王健攻之。
七月,保周遁走,自殺。
八月,無諱降。
十八年(441),魏大平真君二年。
正月,拜為涼州牧、酒泉王。
三月,複封沮渠萬年為張掖王。
萬年,牧犍兄子。
五月,唐兒反無諱。
無諱留從弟天周守酒泉,與儀德讨唐兒,殺之,複據敦煌。
七月,魏奚眷圍酒泉。
十月,城中饑,萬餘口皆餓死。
天周殺妻以食戰士。
食盡,城乃陷。
執天周至平城,殺之。
《魏書·本紀》:四月,诏奚眷征酒泉,獲沮渠天周,乃終言之。
于是虜兵甚盛,無諱衆饑馑不自立。
十一月,遣弟安周五千人伐鄯善。
鄯善王恐懼,欲降,魏使者勸令拒守。
安周連戰不能克,退保東城。
蓋鄯善之東城,為安周所據者。
十九年(442),魏大平真君三年。
鄯善王比龍西奔且末,其世子乃從安周。
四月,無諱渡流沙,據鄯善。
士卒渡流沙,渴死者大半。
初李寶随唐契奔伊吾,臣于芮芮。
其遺民歸附者,稍至二千。
至是,自伊吾歸敦煌,遣弟懷遠奉表于魏。
魏拜懷遠敦煌大守,授寶沙州牧、敦煌公。
真君五年(444),即元嘉二十一年,因其入朝留之。
唐契攻高昌。
高昌城主阚爽告急。
八月,無諱留豐周守鄯善,自将家戶赴之。
未至,芮芮遣部帥阿若救高昌,殺唐契。
其部曲奔無諱。
九月,無諱遣将衛奈夜襲高昌,阚爽奔芮芮。
無諱複據高昌。
遣常侍泛儁奉表京師,獻方物。
宋文帝以為涼州刺史、河西王。
《本紀》在六月,則其遣使在據高昌之前。
《魏書·西域傳》雲:無諱兄弟渡流沙,鸠集遺人,破車師國。
真君十一年(450),元嘉二十七。
車師王車夷落遣使琢進、薛直上書,言臣國自為無諱所攻擊,經今八歲。
人民饑荒,無以存活。
賊今攻臣甚急,臣不能自全,遂舍國東奔。
三分免一。
即日已到焉耆東界。
思歸天阙,幸垂振救。
于是下诏撫慰,開焉耆倉給之。
自真君十一年(450)上溯八年,則元嘉十九(442)、二十年(443)間也。
二十一年(444),魏真君五年。
無諱病死,安周代立。
宋仍以無諱官爵授之。
《魏書·車伊洛傳》曰:焉耆胡也。
世為東境部落帥,恒修職貢。
世祖錄其誠款,延和中,授伊洛平西将軍,封前部王。
《通鑒》作車師前部王。
伊洛大悅。
規欲歸阙。
沮渠無諱斷路,伊洛與無諱連戰,破之。
時無諱卒,其弟天周,奪無諱子乾壽兵,規領部曲。
伊洛前後遣使招谕乾壽等,率戶五百餘家來奔,伊洛送之京師。
又招谕李寶弟欽等五十餘人,送詣敦煌。
伊洛又率部衆二千餘人伐高昌,讨破焉耆東關七城。
伊洛征焉耆,留其子歇守城。
安周乘虛,引蠕蠕三道圍歇。
歇固守,連戰,久之,外無救援,為安周所陷,走奔伊洛。
伊洛收集遺散一千餘家,歸焉耆鎮。
《唐和傳》言:和契之弟。
契與阿若戰段,和收餘衆奔前部王。
時沮渠安周屯橫截城,和攻拔之,斬安周兄子樹。
又克高甯、白力二城,斬其戍主。
後與前部王車伊洛擊破安周,斬首三百。
此為無諱末年,安周初年之事。
大平真君六年(445),宋元嘉二十二年也,魏大武诏萬度歸發涼州以西兵襲鄯善。
《鄯善傳》言:其王真達面縛出降,度歸釋其縛,留軍屯守,與真達詣京都。
是歲,拜韓牧為鄯善王以鎮之,賦役其人,比之郡縣。
豐周亡于此時,抑已先亡,則不可考矣。
《魏書·高昌傳》雲;和平元年(459),宋大明四年。
安周為蠕蠕所并,蠕蠕以阚伯周為高昌王。
《宋書·氐胡傳》言:世祖大明三年(459),安周奉獻方物,實其滅亡前之一歲也,亦可哀矣。
茂虔亦為魏所害,事别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