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東晉末葉形勢
關燈
小
中
大
。
遣桓振、石虔子。
皇甫敷、馮該戍湓口。
見第三章第九節。
自謂三分有二,勢運所歸,屢使人上祯祥,以為己瑞。
緻箋道子,語多侮嫚。
元顯大懼。
張法順言:“桓氏世在西藩,人或為用。
孫恩為亂,東土塗地,玄必乘此,縱其奸兇。
及其始據荊州,人情未輯,宜發兵誅之。
”元顯以為然。
遣法順至京口,見第四章第二節。
謀于劉牢之。
牢之以玄少有雄名,杖全楚之衆,懼不能制;又慮平玄之後,不為元顯所容;深懷疑貳。
法順還,說元顯曰:“觀牢之顔色,必貳于我,未若召入殺之。
不爾,敗人大事。
”元顯不從。
元興元年(402),正月,加元顯侍中、骠騎大将軍、開府,征讨大都督、督十八州諸軍事,儀同三司,加黃钺、班劍二十人,以伐桓玄。
以牢之為前鋒,谯王尚之為後部。
法順又言于元顯曰:“自舉大事,未有威斷,桓謙兄弟,每為上流耳目,宜斬之以孤荊州之望。
謙沖子,時為元顯咨議參軍。
且事之濟不,系在前軍,而牢之反複;萬一有變,則禍敗立至;可令牢之殺謙兄弟,以示不貳;若不受命,當為其所。
”元顯曰:“非牢之無以當桓玄。
且始事而誅大将,人情必動。
”法順言之再三,元顯不可,而以謙為荊州刺史,以安荊楚。
于時揚土饑虛,運漕不繼,玄斷江路,商旅遂絕,公私匮乏,士卒惟給粰橡。
玄本謂揚土饑馑,孫恩未滅,朝廷必未皇讨己,可得蓄力養衆,觀釁而動。
聞元顯将伐之,甚懼,欲保江陵。
見第三章第九節。
長史卞範之說曰:“元顯口尚乳臭,劉牢之大失物情,兵臨近畿,土崩之勢,翹足可待。
何有延敵入境,自取蹙弱者乎?”玄大悅。
乃留其兄偉守江陵,抗表率衆,東下尋陽。
見第四章第一節。
移檄京邑,罪狀元顯。
檄至,元顯大懼,下船而不敢發。
玄既失人情,而興師犯順,慮衆不為用,恒有回旆之計。
既過尋陽,不見王師,意甚悅。
其将吏亦振。
庾楷以玄與朝廷構怨,恐事不克,禍及于己,密結元顯,許為内應。
謀洩,收絷之。
至姑孰,見第四章第一節。
使馮該等攻谯王尚之。
尚之敗,逃于塗中。
塗同滁。
十餘日,為玄所得。
尚之弟休之鎮曆陽。
見第三章第九節。
以五百人出城力戰,不捷,奔南燕。
玄遣何穆說劉牢之。
時尚之已敗,人情轉沮,牢之乃頗納穆說,遣使與玄交通。
其甥何無忌與劉裕固谏,不從。
俄令子敬宣降玄。
《宋書·敬宣傳》雲:牢之以道子昏暗,元顯淫兇,慮平玄之後,亂政方始,欲假手于玄,誅除執政,然後乘玄之隙,可以得志于天下,将許玄降。
敬宣谏曰:“方今國家亂擾,四海鼎沸,天下之重,在大人與玄。
玄藉先父之基,據荊南之勢,雖無姬文之德,實為三分之形。
一朝縱之,使陵朝廷,威望既成,則難圖也。
董卓之變,将生于今。
”牢之怒曰:“吾豈不知今日取玄,如反覆手。
但平玄之後,令我那骠騎何?”遺敬宣為任。
案玄一平元顯,即奪牢之兵權;旋竊大位;或非牢之當時計慮所及,然謂取玄如反覆手,則亦誣也。
《晉書》謂牢之因尚之之敗,人情轉沮,乃頗納何穆之說,自近于實。
玄至新亭,見第一節。
元顯棄船,退屯國子學堂。
明日,列陳宣陽門外。
佐吏多散走。
劉牢之遂降于玄。
元顯回入西陽門,牢之參軍張暢之率衆逐之。
衆潰。
元顯奔入相府。
惟張法順随之。
玄遣收元顯,送付廷尉,并其六子皆害之。
張法順亦見殺。
又奏道子酣縱不孝,當棄市。
诏徙安成郡。
見第三章第九節。
使禦史杜竹林防衛,竟承玄旨鸩殺之。
玄以劉牢之為會稽大守。
會稽,見第三章第九節。
牢之歎曰:“始爾便奪我兵,禍将至矣。
”時玄屯相府,敬宣勸牢之襲之。
牢之猶豫不決。
移屯班漬。
将北奔廣陵相高雅之,據江北以距玄。
《宋書·敬宣傳》曰:牢之與敬宣謀共襲玄,期以明旦,直爾日大霧,府門晚開,日旰,敬宣不至,牢之謂所謀已洩,率部衆向白洲,欲奔廣陵。
白洲當即班漬。
胡三省曰:班渎在新洲西南。
案新洲,在今首都北江中。
廣陵,見第三章第九節。
集衆大議。
參軍劉襲曰:“事不可者莫大于反,而将軍往年反王兖州,近日反司馬郎君,今複欲反桓公,一人三反,豈得立也?”語畢趨出。
佐吏多散走。
敬宣先還京口援其家,失期不至,牢之謂為劉襲所殺,乃自缢而死。
俄而敬宣至,不皇哭,奔高雅之,與雅之俱奔南燕。
桓玄入京師,矯诏加己總百揆,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錄尚書事,揚州牧,領徐州刺史。
害庾楷父子,谯王尚之,尚之弟丹陽尹恢之,廣晉伯允之等。
以兄偉為刜州刺史,領南蠻校尉。
從兄謙為左仆射,領選。
修為徐、兖二州刺史。
石生為江州刺史。
卞範之為丹陽尹。
玄讓丞相,自署大尉,領豫州刺史。
出居姑孰。
固辭錄尚書事,诏許之,而大政皆谘焉。
小事則決于桓謙、卞範之。
自禍難屢搆,幹戈不戢,百姓厭之,思歸一統。
及玄初至也,黜凡佞,擢俊賢,君子之道粗備,京師欣然。
後乃陵侮朝廷,幽擯宰輔;豪奢縱欲,衆務繁興;于是朝野失望,人不安業。
玄又害吳興大守高素,吳興,見第三章第九節。
輔國将軍竺謙之,謙之從兄高平相朗之,高平,見第二章第二節,此時為僑置。
輔國将軍劉襲,襲弟彭城内史季武,彭城,見第五章第四節。
冠軍将軍孫無終等,皆劉牢之黨,北府舊将也。
襲兄冀州刺史軌奔南燕。
二年(403),桓偉卒,以桓修代之。
從事中郎曹靖之說玄:以修兄弟,職居内外,恐權傾天下。
玄納之,乃以南郡相桓石康為西中郎将、荊州刺史。
南郡,見第三章第九節。
石康豁子。
玄所親杖惟偉。
偉死,玄乃孤危,而不臣之迹已著;自知怨滿天下,欲速定篡逆。
殷仲文妻,玄之妹也,仲文,觊弟。
玄使總錄诏命,以為侍中,與卞範之又共促之。
于是先改授群司。
又矯诏加其相國,總百揆,封十郡,為楚王,加九錫。
南陽大守庾仄,南陽,見第三章第四節。
殷仲堪黨也,九月,乘桓石康未至,起兵。
襲馮該于襄陽,走之。
江陵震動。
桓濟子亮,以讨仄為名,起兵羅縣。
漢縣,在今湖南湘陰縣東北。
南蠻校尉羊僧壽,與石康攻襄陽,庾仄衆散,奔姚興。
長沙相陶延壽長沙,見第三章第九節。
以亮乘亂起兵,遣收之。
玄徙亮于衡陽,見第五章第七節。
誅其同謀桓奧等。
十二月,玄篡位。
以帝為平固公,平固,見第三章第九節。
遷居尋陽。
玄入建康。
劉牢之雖死,高素等雖見誅,然北府之人物未盡也,而是時為其首領者,實為劉裕。
初孫恩之死也,餘衆推恩妹夫盧循為主。
桓玄欲且輯甯東土,以循為永嘉大守。
永嘉見上節。
循雖受命,而寇暴不已。
玄複遣裕東征。
何無忌随至山陰,見第二章第二節。
勸裕于會稽起義。
裕以為玄未據極位;且會稽遙遠,事濟為難;不如俟其篡逆事著,于京口圖之。
據《宋書·武帝紀》。
《孔靖傳》以是為靖之謀。
玄既篡位,裕乃與其弟道規及劉毅、桓弘中兵參軍。
弘沖子,時為青州刺史,鎮廣陵。
何無忌、魏詠之、殷仲堪客。
檀憑之、桓修長流參軍。
孟昶、青州主簿。
諸葛長民、豫州刺史刁逵左軍府參軍。
王元德、名叡。
弟懿,字仲德。
兄弟名犯晉宣、元二帝諱,并以字稱。
辛扈興、童厚之等謀讨之。
元興三年(404),二月,裕托以遊獵,與無忌等收集義徒,襲京口,斬桓修。
劉毅潛就孟昶,起兵襲殺桓弘,因收衆濟江。
諸葛長民謀據曆陽,失期不得發,刁逵執之,送于桓玄。
未至而玄敗,送人共破檻出之,還趣曆陽。
逵棄城走,為其下所執,斬于石頭。
元德、扈興、厚之謀于京邑攻玄,事洩,并為玄所殺。
玄召桓謙、卞範之等謀之。
謙等曰:“亟遣兵擊之。
”玄曰:“不然。
彼兵速銳,計出萬死,遣少軍不足相抗,如有蹉跌,則彼氣成而吾事敗矣。
不如屯大衆于覆舟山以待之。
覆舟山,在首都大平門内,鐘山之西足也。
彼安行二百裡,無所措手,銳氣已挫;忽見大軍,必驚懼。
我案兵堅陳,勿與交鋒。
彼求戰不得,自然走散,此計之上也。
”謙等固請,乃遣頓丘大守吳甫之、右衛将軍皇甫敷北拒之。
義衆推劉裕為盟主,移檄京邑。
三月,遇吳甫之于江乘,見第三章第九節。
斬之。
進至羅落橋。
在江乘南。
皇甫敷率數千人逆戰。
劉裕、檀憑之各禦一隊。
憑之敗死。
裕進戰彌厲,斬敷首。
桓玄使桓謙屯東陵口,在覆舟山東。
卞範之屯覆舟山西,衆合二萬。
劉裕躬先士卒奔之,将士皆殊死戰,謙等諸軍,一時土崩。
玄将子侄浮江南走。
裕鎮石頭,見第三章第九節。
立留台總百官。
以王谧導孫。
錄尚書事,領揚州刺史。
裕督揚、徐、兖、豫、青、冀、幽、并八州,為徐州刺史。
奉武陵王遵為大将軍,承制。
遵武陵威王晞子,晞元帝子。
以劉毅為青州刺史,與何無忌、劉道規蹑玄。
桓玄經尋陽,江州刺史郭昶之備乘輿法物資之。
玄收略,得二千餘人,挾天子走江陵。
何無忌、劉道規破玄将郭铨、何澹之及郭昶之等于桑落洲。
在九江東北。
衆軍進據尋陽。
桓玄大聚兵衆。
召水軍,造樓船、器械。
率衆二萬,挾天子發江陵,浮江東下。
與劉毅等遇于峥嵘洲。
在湖北鄂城縣東。
衆憚之,欲退還尋陽。
劉道規曰:“彼衆我寡,強弱異勢,畏懦不進,必為所乘,雖至尋陽,豈能自固?玄雖竊名雄豪,内實恇怯;加已經崩敗,衆無固心;決機兩陳,将雄者克。
”因麾衆而進。
毅等從之。
大破玄軍。
玄棄其衆,複挾天子還江陵。
馮該勸更下戰,玄不從。
欲出漢川,投梁州刺史桓希,而人情乖沮,制令不行。
玄乘馬出城,至門,左右于暗中斫之,不中。
前後相殺交橫。
玄僅得至船。
于是荊州别駕王康産奉帝入南郡府舍,大守王騰之率文武營衛。
初玄之篡位也,遣使加益州刺史毛璩散騎常侍、左将軍。
璩執留其使,不受命。
玄以桓希為梁州刺史,使王異據涪,郭法戍宕渠,師寂戍巴郡,周道子戍白帝以防之。
涪、宕渠、巴,皆見第三章第六節。
白帝,城名,在今四川奉節縣東。
璩傳檄遠近,列玄罪狀。
遣巴東大守柳約之,建平大守羅述,征虜司馬甄季之擊破希等。
巴東、建平,皆見第三章第六節。
仍率衆次于白帝。
初璩弟甯州刺史璠喪官,璩兄孫佑之及參軍費恬,以數百人送喪葬江陵。
會玄敗,謀奔梁州。
璩弟子修之,時為玄屯騎校尉,誘使入蜀。
玄從之。
達枚回洲,在江陵南。
恬與佑之迎擊,益州督護馮遷斬玄并石康及玄兄子濬。
玄子昇,時年數歲,送江陵市,斬之。
毛璩又遣将攻漢中,殺桓希。
玄之敗于峥嵘洲,義軍以為大事已定,追蹑不速,據《宋書·武帝紀》。
《劉道規傳》雲:遇風不進。
玄死幾一旬,衆軍猶不至。
桓振逃于華容之湧中。
湧水在華容。
華容、漢縣,今湖北監利縣西北。
玄先令将軍王稚徽戍巴陵,見第三章第九節。
稚徽遣人招振,雲桓歆已克京邑,飲玄兄,時聚衆向曆陽,為諸葛長民、魏詠之所破。
馮稚等複平尋陽,稚玄将,嘗襲陷尋陽,劉毅使劉懷肅讨平之。
懷肅,裕從母兄。
劉毅諸軍并敗于中路。
振大喜,乃聚黨數十人襲江陵。
比至城,有衆二百。
桓謙先匿于沮川,亦聚衆而出。
遂陷江陵。
閏五月。
迎帝于行宮。
王康産、王騰之皆被害。
桓振聞桓昇死,大怒,将肆逆于帝。
謙苦禁之,乃止。
遂命群臣辭以楚祚不終,百姓之心,複歸于晉,更奉進玺绶。
以琅邪王鎮徐州。
振為都督八州、刜州刺史。
振少薄行,玄不以子妷齒之。
及是,歎曰:“公昔不早用我,遂緻此敗。
若使公在,我為前鋒,天下不足定也。
今獨作此,安歸乎?”遂肆意酒色;暴虐無道,多所殘害。
何無忌擊桓謙于馬頭,在今湖北公安縣東北。
桓蔚于龍洲,皆破之。
蔚秘子。
義軍乘勝競進。
桓振、馮該等距戰于靈溪,《水經注》:江水自江陵東徑燕尾洲北,會靈溪水。
龍洲,在靈溪東。
案龍洲,據《桓玄傳》。
《何無忌傳》作龍泉。
道規等敗績,死沒者千餘人。
劉毅坐免官,尋原之。
義軍退次尋陽,更繕舟甲。
進次夏口。
馮該等守夏口,孟山圖據魯城,亦作魯山城,在今湖北漢陽縣東北。
桓山客守偃月壘。
據《桓玄傳》。
《宋書·劉道規傳》作桓仙客。
偃月壘,亦曰卻月城,在漢水左岸。
劉毅攻魯城,道規攻偃月壘,二城俱潰。
馮該走,禽山圖、仙客。
毅等平巴陵。
十二月。
義熙元年(405),正月,南陽大守魯宗之起義兵,襲襄陽,破僞雍州刺史桓蔚。
何無忌諸軍次馬頭。
桓振擁帝,出營江津。
戍名,在江陵南。
請割荊、江二州,奉送天子。
無忌不許。
魯宗之破僞虎責中郎将溫楷,進至紀南。
城名,在江陵北。
振自擊之,宗之失利。
劉毅率何無忌、劉道規等破馮該于豫章口,在江陵東。
推鋒而前,遂入江陵。
振見火起,知城已陷,遂與桓謙北走。
是日,安帝反正。
大赦天下,惟逆黨就戮。
诏特免桓胤一人。
沖長子嗣之子。
三月,桓謙出自涢城,在雲杜東南。
雲杜,漢縣,在今湖北沔陽縣北。
襲破江陵。
劉懷肅自雲杜伐振,破之。
廣武将軍唐興臨陳斬振。
懷肅又讨斬馮該于石城。
見第三章第九節。
桓亮先侵豫章,見第三章第九節。
時劉敬宣自南燕還,劉裕以為江州刺史,讨走之。
桓玄以苻宏為梁州刺史,與亮先後入湘中;其餘擁衆假号者以十數:皆讨平之。
桓謙、桓怡、弘弟。
桓蔚、桓谧、何澹之、溫楷,皆奔于秦。
诏徙桓胤及諸黨與于新安諸郡。
三年(407),東陽大守殷仲文,東陽,見第五章第六節。
桓玄峥嵘洲之敗,留皇後王氏及穆帝後何氏于巴陵。
仲文時在玄檻,求出别船,收集散卒,因奉二後奔夏口降。
與永嘉大守駱球謀反,永嘉,見第二節。
欲建桓胤為嗣,劉裕并其黨收斬之。
桓玄乃一妄人,《晉書》言其缪妄之迹甚多,庸或不免傅會,如謂玄篡位入宮,其床忽陷,群下失色,殷仲文曰:“将由聖德探厚,地不能載,”玄大悅,此等幾類平話。
又謂其棄建康西走時,腹心勸其戰,玄不暇答,直以策指天而已,亦與其據覆舟山待義兵之策,判若兩人也。
然其縱侈,玄之出鎮姑孰,即大築城府,台館山池,莫不壯麗。
性好畋遊,以體大不堪乘馬,乃作徘徊輿,施轉關,令回動無滞。
67自篡盜之後,驕奢荒侈。
遊獵無度,以夜繼晝;或一日之中,屢出馳騁。
性又急暴,呼召嚴速,直官鹹系馬省前。
貪鄙,好奇異,尤愛寶物,珠玉不離于手。
人士有法書、好畫及園宅者,悉欲歸己。
猶難逼奪之,皆蒱博而取。
遣臣佐四出,掘果移竹,不遠數千裡。
嘗詐欲讨姚興,初欲飾裝,無他處分,先使作輕舸,載服玩及書畫等物。
或谏之。
玄曰:“書畫服玩,既宜恒在左右;且兵兇戰危,脫有不意,當使輕而易運。
”衆皆笑之。
此等事或疑其非實,然纨袴子弟,習于縱侈,不知慮患,确有此等情形也。
好虛名,元興二年(403),玄詐表請平姚興,又諷朝廷作诏不許。
謂代謝之際,宜有祯祥,乃密令所在上臨平湖開,又詐稱江州甘露降。
以曆代鹹有肥遁之士,己世獨無,乃征皇甫谧六世孫希之為著作,并給其資用,皆令讓而不受,号曰高士。
敗走後,于道作起居注,叙其距義軍之事,自謂經略指授,算無遺策,諸将違節度,以緻虧喪,非戰之罪。
于時不皇與群下謀議,惟耽思誦述,宣示遠近。
荊州郡守,以玄播越,或遣使通表,有匪甯之辭,玄悉不受,仍令所在表賀遷都焉。
臨平湖,在浙江杭縣東北。
故老相傳:此湖塞,天下亂,此湖開,天下平。
喜佞媚,《玄傳》言玄信悅谄譽,逆忤谠言。
吳甫之、皇甫敷敗,玄聞之,大懼,問于衆曰:“朕其敗乎?”曹靖之曰:“神怒人怨,臣實懼焉。
”玄曰:“卿何不谏?”對曰:“辇上諸君子,皆以為堯、舜之世,臣何敢言?”不知政理,玄嘗議複肉刑,斷錢貨,回複改異,造革紛纭。
臨聽訟觀錄囚徒,罪無輕重,多被原放。
有幹輿乞者,時或恤之。
尚書答春搜字誤為春菟,凡所關署,皆被降黜。
奔敗之後,懼法令不肅,遂輕怒妄殺。
雖少負雄名,而實則怯懦,峥嵘洲之戰,義兵數千,玄衆甚盛,而玄懼有敗衄,常漾輕舸于舫側,故其衆莫有鬥心。
要非誣辭也。
玄之叛逆,不過當時裂冠毀冕之既久,勢所必至,無足深異。
晉室自東渡以後,上下流即成相持之局,而上流之勢恒強,朝廷政令之不行,恢複大計之受阻,所關匪細,至桓玄敗而事勢一變矣。
然中原喪亂既久,國内反側又多,卒非一時所克收拾,此則宋武之雄才,所以亦僅成偏安之業也,亦可歎矣。
而蜀中乘此擾攘,又成割據之局者數年,尚其至微末者也。
桓玄之死也,柳約之進軍至枝江,漢縣,在今湖北枝江縣東。
而桓振複攻沒江陵,劉毅等還尋陽,約之亦退。
俄而甄季之、羅述皆病。
約之詣振僞降,欲襲振,事洩,被害。
約之司馬時延祖,涪陵大守文處茂等涪陵,見第三章第六節。
撫其餘衆,保涪陵。
振遣桓放之為益州,屯西陵。
峽名,在今湖北宜昌縣西北。
處茂距擊破之。
毛璩聞江陵陷,率衆赴難。
使弟瑾、瑗順外江而下。
外水謂岷江,涪江曰内水,沱江曰中水。
參軍谯縱及侯晖等領巴西、梓潼軍下涪水,與璩會巴郡。
巴西梓潼,皆見第三章第六節。
此據《毛璩傳》。
《谯縱傳》雲領諸縣氏。
晖有貳志,因梁州人不樂東也,與巴西陽昧結謀,于五城水口,五城水,涪水支流,在廣都入江。
廣都,見第六章第八節。
逼縱為主。
攻瑾于涪城。
城陷,瑾死之。
縱乃自号梁、秦二州刺史。
時朝廷新以此授瑾。
《通鑒》,事在義熙元年二月。
璩時在略城,胡三省曰:據《晉書·毛璩傳》,去成都四百裡。
遣參軍王瓊率三千人讨反者。
又遣瑗領四千人繼進。
縱遣弟明子及晖距瓊于廣漢。
見第三章第六節。
瓊擊破晖等。
追至絲竹,見第三章第六節。
明子設二伏以待之,大敗瓊衆,死者十八九。
益州營戶李騰開城以納縱。
璩下人受縱誘說,遂共害璩及瑗,并子侄之在蜀者,一時殄役。
縱以從弟洪為益州刺史。
明子為巴州刺史,率其衆五千人屯白帝。
自稱成都王。
瑾子修之,下至京師,劉裕表為龍骧将軍,配給兵力,遣令奔赴。
又遣益州刺史司馬榮期及文處茂、時延祖等西讨。
修之至宕渠,榮期為參軍楊承祖所殺。
修之退還白帝。
《通镒》義熙二年九月。
承祖自下攻之,不拔。
修之使參軍嚴綱收兵,漢嘉大守馮遷漢嘉,見第三章第六節。
率兵來會,讨承祖斬之。
時文處茂猶在益郡,修之遣兵五百,與劉道規所遣千人俱進,而益州刺史鮑陋不肯進讨。
《通鑒》在義熙三年(407)。
縱遣使稱藩于姚興。
九月。
且請桓謙為助。
興遣之。
劉裕表遣劉敬宣率衆五千伐蜀。
分遣巴東大守溫祚巴東,見第三章第六節。
以二千人揚聲外水,自率鮑陋、文處茂、時延祖由墊江而進。
墊江,見第三章第六節。
達遂甯郡之黃虎,城名,在今四川射洪縣東。
谯道福等悉衆距險。
敬宣糧盡,軍中多疾疫,姚興又遣兵二萬救縱,王師遂引還。
縱遣使拜師,仍貢方物,興拜為蜀王。
第四節 宋武平南燕 東晉國力,本不弱于僭僞諸國;而北方可乘之隙亦多;所以經略中原,迄無所就者,實以王敦、桓溫等,别有用心,公忠之臣,如庾亮、殷浩等,又所值或非其時,所處或非其地,未獲有所展布之故。
當五胡初起之時,中原喪亂未久,物力尚較豐盈;石虎、苻堅,又全據中原之地;圖之庸或較難,至肥水戰後,後燕、後秦諸國,則更非其倫矣。
此時傥能北伐,奏績自屬不難;而其地近而易圖者,尤莫如南燕,此所以桓玄平後僅五年,而劉裕遂奏削平之績也。
劉敬宣等之奔南燕也,南燕侍中韓範上疏勸慕容德入寇。
德命王公詳議。
鹹以桓玄新得志,未可圖,乃止。
俄聞玄敗,德乃以慕容鎮為前鋒,慕容鐘為大都督,配以步卒二萬,騎五千。
刻期将發,而德寝疾,于是罷兵。
義熙元年(405),德死。
此據《載記》,《通鑒》同,《本紀》在元興三年十月。
案《載記》記南燕之事,較《本紀》皆後一年。
初,德兄北海王納,苻堅破邺,以為廣武大守。
廣武,見第五章第二節。
數歲去官,家于張掖。
見第六章第二節。
及慕容垂起兵,堅收納及德諸子皆誅之。
納母公孫氏,以耄獲免。
納妻段氏方娠,未決,囚于郡獄。
獄掾呼延平,德故吏也,嘗有死罪,德免之。
至是,将公孫及段氏逃于羌中,而生子焉。
東歸後,德名之曰超。
超年十歲,公孫氏卒,平又将超母子,奔于呂光。
呂隆降于姚興,超随涼州人徙于長安。
以諸父在東,深自晦匿。
由是得去來無禁。
德遣使迎之,超不告母妻而歸。
德無子,立超為大子。
德死,超嗣僞位。
初,德從弟鐘,累進策于德,德用之頗中,由是政無大小,皆以委之。
超立,以為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
68俄以為青州牧。
外戚段宏為徐州。
南燕五州:并州治陰平,漢侯國,後漢為縣,晉廢,在今江蘇沭陽縣西北。
幽州治發幹,見第五章第六節。
徐州治莒,見第六章第八節。
兖州治梁父,漢縣,在今山東泰安縣南。
青州治東萊,見第三章第四節。
而以公孫五樓為武衛将軍,領屯騎校尉,内參政事。
鐘、宏及兖州慕容法謀反。
超遣慕容鎮攻青州,慕容昱攻徐州,慕容凝、韓範攻兖州。
鐘奔後秦。
宏奔魏。
凝謀殺韓範,範知而攻之,凝奔法。
範并其衆,攻克兖州。
凝奔後秦,法奔魏。
公孫五樓為侍中、尚書,領左衛将軍,專總朝政。
兄歸為冠軍、常山公。
叔父頹為武衛、興樂公。
五樓宗親,皆夾輔左右。
王公内外,無不憚之。
超母、妻先在長安,為姚興所拘,興責超稱藩,求大樂諸妓。
超送大樂百二十人。
興乃還其母、妻。
《超載記》雲,義熙五年(409),正旦,超朝群臣,聞樂作,歎音佾不備,悔送伎于興,遣斛谷提、公孫歸等入寇,陷宿豫,漢叴猶縣,晉改曰宿豫,在今江蘇宿遷縣東南。
大掠而去。
簡男女二千五百,付大樂教之。
案興責超稱藩求伎時,又雲:“若不可,便送吳口千人,”超遣群臣詳議,段宏主掠吳口與之,尚書張華主降号,超從華議,可見其非欲搆釁于晉。
宿豫之釁,未知其由,謂由掠生口以備仗樂,恐未必然。
超所掠乃生口,非樂工,豈有南人可教,北人不可教之理邪?超又遣公孫歸等入濟南,漢郡,今山東曆城縣。
執大守趙元,略男女千餘人而去。
于是劉裕出師讨之。
四月,舟師發京都,泝淮入泗。
五月,至下邳。
見第三章第四節。
留船艦辎重,步軍進琅邪。
見第二章第三節。
所過皆築城為守。
超引見群臣,議距王師。
公孫五樓曰:“吳兵輕果,所利在戰,初鋒勇銳,不可争也。
宜據大岘,在今山東臨朐縣東南。
使不得入。
曠日延時,沮其銳氣。
徐簡精騎二千,循海而南,絕其糧道;别敕段晖,率兖州之軍,綠山東下,腹背擊之,上策也。
各命守宰,依險自固。
校其資儲,餘悉焚蕩。
芟除粟苗,使敵無所資。
堅壁清野,以待其釁,中策也。
縱賊入岘,出城逆戰,下策也。
”超曰:“京都殷盛,戶口衆多,非可一時入守。
青苗布野,非可卒芟。
縱令過岘,至于平地,徐以精騎踐之,此成禽也。
”慕容鎮曰:“若如聖旨,必須平原,用馬為便。
宜出岘逆戰。
戰而不勝,猶可退守。
不宜縱敵入岘,自诒窘逼。
”超不從。
鎮謂韓谟雲:“主上既不能芟苗守險,又不肯徙民逃寇,酷似劉璋矣。
”超聞而大怒,收鎮下獄。
乃攝莒、梁父二戍。
修城隍,簡士馬,蓄銳以待之。
《宋書·武帝紀》雲:初公将行,議者以為“賊聞大軍遠出,必不敢戰。
若不斷大岘,當堅守廣固,刈粟清野,以絕三軍之資。
非惟難以有功,将不能自反。
”公曰:“我揣之熟矣。
鮮卑貪,不及遠。
進利克獲,退惜粟苗。
謂我孤軍遠入,不能持久。
不過進據臨朐,漢縣,今山東臨朐縣。
退守廣固。
我一入岘,則人無退心。
驅必死之衆,向懷貳之虜,何憂不克?彼不能清野固守,為諸軍保之。
”公既入岘,舉手指天曰:“吾事濟矣。
”此等皆傅會之談。
此行也,晉兵力頗厚,宋武用兵,又極嚴整;觀其所過築城為守可知。
簡騎二千,安能絕其糧道?民難一時入守,苗非倉卒可芟,亦自系實情。
戰既不如,守又難固,即據大岘,安能必晉兵之不入?棄大岘而悉力逆戰,蓋所謂以逸待勞;不勝即退守廣固,則所守者小,為力較專;此亦未為非計。
慕容鎮之下獄,必别有其由,非徒以退有後言也。
王師次東莞,見第三章第一節。
超遣段晖、賀賴盧等六将,步騎五萬,進據臨朐。
王師度岘,超率卒四萬就晖等。
臨朐有巨蔑水,去城四十裡,超告公孫五樓,急往據之。
孟龍苻奔往争之,五樓乃退。
衆軍步進,有車四千乘,分為兩翼,方軌徐行,又以輕騎為遊軍。
未及臨朐數裡,賊鐵騎萬餘,前後交至。
劉裕命劉藩等齊力擊之。
日向昃,又遣檀韶直趨臨朐。
即日陷城。
超聞臨朐拔,引衆走。
裕親鼓之,賊乃大破。
斬段晖。
超奔還廣固。
徙郭内人,入保小城。
使其尚書郎張綱乞師于姚興。
赦慕容鎮,進錄尚書,都督中外諸軍事,引見群臣謝之。
鎮進曰:“内
遣桓振、石虔子。
皇甫敷、馮該戍湓口。
見第三章第九節。
自謂三分有二,勢運所歸,屢使人上祯祥,以為己瑞。
緻箋道子,語多侮嫚。
元顯大懼。
張法順言:“桓氏世在西藩,人或為用。
孫恩為亂,東土塗地,玄必乘此,縱其奸兇。
及其始據荊州,人情未輯,宜發兵誅之。
”元顯以為然。
遣法順至京口,見第四章第二節。
謀于劉牢之。
牢之以玄少有雄名,杖全楚之衆,懼不能制;又慮平玄之後,不為元顯所容;深懷疑貳。
法順還,說元顯曰:“觀牢之顔色,必貳于我,未若召入殺之。
不爾,敗人大事。
”元顯不從。
元興元年(402),正月,加元顯侍中、骠騎大将軍、開府,征讨大都督、督十八州諸軍事,儀同三司,加黃钺、班劍二十人,以伐桓玄。
以牢之為前鋒,谯王尚之為後部。
法順又言于元顯曰:“自舉大事,未有威斷,桓謙兄弟,每為上流耳目,宜斬之以孤荊州之望。
謙沖子,時為元顯咨議參軍。
且事之濟不,系在前軍,而牢之反複;萬一有變,則禍敗立至;可令牢之殺謙兄弟,以示不貳;若不受命,當為其所。
”元顯曰:“非牢之無以當桓玄。
且始事而誅大将,人情必動。
”法順言之再三,元顯不可,而以謙為荊州刺史,以安荊楚。
于時揚土饑虛,運漕不繼,玄斷江路,商旅遂絕,公私匮乏,士卒惟給粰橡。
玄本謂揚土饑馑,孫恩未滅,朝廷必未皇讨己,可得蓄力養衆,觀釁而動。
聞元顯将伐之,甚懼,欲保江陵。
見第三章第九節。
長史卞範之說曰:“元顯口尚乳臭,劉牢之大失物情,兵臨近畿,土崩之勢,翹足可待。
何有延敵入境,自取蹙弱者乎?”玄大悅。
乃留其兄偉守江陵,抗表率衆,東下尋陽。
見第四章第一節。
移檄京邑,罪狀元顯。
檄至,元顯大懼,下船而不敢發。
玄既失人情,而興師犯順,慮衆不為用,恒有回旆之計。
既過尋陽,不見王師,意甚悅。
其将吏亦振。
庾楷以玄與朝廷構怨,恐事不克,禍及于己,密結元顯,許為内應。
謀洩,收絷之。
至姑孰,見第四章第一節。
使馮該等攻谯王尚之。
尚之敗,逃于塗中。
塗同滁。
十餘日,為玄所得。
尚之弟休之鎮曆陽。
見第三章第九節。
以五百人出城力戰,不捷,奔南燕。
玄遣何穆說劉牢之。
時尚之已敗,人情轉沮,牢之乃頗納穆說,遣使與玄交通。
其甥何無忌與劉裕固谏,不從。
俄令子敬宣降玄。
《宋書·敬宣傳》雲:牢之以道子昏暗,元顯淫兇,慮平玄之後,亂政方始,欲假手于玄,誅除執政,然後乘玄之隙,可以得志于天下,将許玄降。
敬宣谏曰:“方今國家亂擾,四海鼎沸,天下之重,在大人與玄。
玄藉先父之基,據荊南之勢,雖無姬文之德,實為三分之形。
一朝縱之,使陵朝廷,威望既成,則難圖也。
董卓之變,将生于今。
”牢之怒曰:“吾豈不知今日取玄,如反覆手。
但平玄之後,令我那骠騎何?”遺敬宣為任。
案玄一平元顯,即奪牢之兵權;旋竊大位;或非牢之當時計慮所及,然謂取玄如反覆手,則亦誣也。
《晉書》謂牢之因尚之之敗,人情轉沮,乃頗納何穆之說,自近于實。
玄至新亭,見第一節。
元顯棄船,退屯國子學堂。
明日,列陳宣陽門外。
佐吏多散走。
劉牢之遂降于玄。
元顯回入西陽門,牢之參軍張暢之率衆逐之。
衆潰。
元顯奔入相府。
惟張法順随之。
玄遣收元顯,送付廷尉,并其六子皆害之。
張法順亦見殺。
又奏道子酣縱不孝,當棄市。
诏徙安成郡。
見第三章第九節。
使禦史杜竹林防衛,竟承玄旨鸩殺之。
玄以劉牢之為會稽大守。
會稽,見第三章第九節。
牢之歎曰:“始爾便奪我兵,禍将至矣。
”時玄屯相府,敬宣勸牢之襲之。
牢之猶豫不決。
移屯班漬。
将北奔廣陵相高雅之,據江北以距玄。
《宋書·敬宣傳》曰:牢之與敬宣謀共襲玄,期以明旦,直爾日大霧,府門晚開,日旰,敬宣不至,牢之謂所謀已洩,率部衆向白洲,欲奔廣陵。
白洲當即班漬。
胡三省曰:班渎在新洲西南。
案新洲,在今首都北江中。
廣陵,見第三章第九節。
集衆大議。
參軍劉襲曰:“事不可者莫大于反,而将軍往年反王兖州,近日反司馬郎君,今複欲反桓公,一人三反,豈得立也?”語畢趨出。
佐吏多散走。
敬宣先還京口援其家,失期不至,牢之謂為劉襲所殺,乃自缢而死。
俄而敬宣至,不皇哭,奔高雅之,與雅之俱奔南燕。
桓玄入京師,矯诏加己總百揆,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錄尚書事,揚州牧,領徐州刺史。
害庾楷父子,谯王尚之,尚之弟丹陽尹恢之,廣晉伯允之等。
以兄偉為刜州刺史,領南蠻校尉。
從兄謙為左仆射,領選。
修為徐、兖二州刺史。
石生為江州刺史。
卞範之為丹陽尹。
玄讓丞相,自署大尉,領豫州刺史。
出居姑孰。
固辭錄尚書事,诏許之,而大政皆谘焉。
小事則決于桓謙、卞範之。
自禍難屢搆,幹戈不戢,百姓厭之,思歸一統。
及玄初至也,黜凡佞,擢俊賢,君子之道粗備,京師欣然。
後乃陵侮朝廷,幽擯宰輔;豪奢縱欲,衆務繁興;于是朝野失望,人不安業。
玄又害吳興大守高素,吳興,見第三章第九節。
輔國将軍竺謙之,謙之從兄高平相朗之,高平,見第二章第二節,此時為僑置。
輔國将軍劉襲,襲弟彭城内史季武,彭城,見第五章第四節。
冠軍将軍孫無終等,皆劉牢之黨,北府舊将也。
襲兄冀州刺史軌奔南燕。
二年(403),桓偉卒,以桓修代之。
從事中郎曹靖之說玄:以修兄弟,職居内外,恐權傾天下。
玄納之,乃以南郡相桓石康為西中郎将、荊州刺史。
南郡,見第三章第九節。
石康豁子。
玄所親杖惟偉。
偉死,玄乃孤危,而不臣之迹已著;自知怨滿天下,欲速定篡逆。
殷仲文妻,玄之妹也,仲文,觊弟。
玄使總錄诏命,以為侍中,與卞範之又共促之。
于是先改授群司。
又矯诏加其相國,總百揆,封十郡,為楚王,加九錫。
南陽大守庾仄,南陽,見第三章第四節。
殷仲堪黨也,九月,乘桓石康未至,起兵。
襲馮該于襄陽,走之。
江陵震動。
桓濟子亮,以讨仄為名,起兵羅縣。
漢縣,在今湖南湘陰縣東北。
南蠻校尉羊僧壽,與石康攻襄陽,庾仄衆散,奔姚興。
長沙相陶延壽長沙,見第三章第九節。
以亮乘亂起兵,遣收之。
玄徙亮于衡陽,見第五章第七節。
誅其同謀桓奧等。
十二月,玄篡位。
以帝為平固公,平固,見第三章第九節。
遷居尋陽。
玄入建康。
劉牢之雖死,高素等雖見誅,然北府之人物未盡也,而是時為其首領者,實為劉裕。
初孫恩之死也,餘衆推恩妹夫盧循為主。
桓玄欲且輯甯東土,以循為永嘉大守。
永嘉見上節。
循雖受命,而寇暴不已。
玄複遣裕東征。
何無忌随至山陰,見第二章第二節。
勸裕于會稽起義。
裕以為玄未據極位;且會稽遙遠,事濟為難;不如俟其篡逆事著,于京口圖之。
據《宋書·武帝紀》。
《孔靖傳》以是為靖之謀。
玄既篡位,裕乃與其弟道規及劉毅、桓弘中兵參軍。
弘沖子,時為青州刺史,鎮廣陵。
何無忌、魏詠之、殷仲堪客。
檀憑之、桓修長流參軍。
孟昶、青州主簿。
諸葛長民、豫州刺史刁逵左軍府參軍。
王元德、名叡。
弟懿,字仲德。
兄弟名犯晉宣、元二帝諱,并以字稱。
辛扈興、童厚之等謀讨之。
元興三年(404),二月,裕托以遊獵,與無忌等收集義徒,襲京口,斬桓修。
劉毅潛就孟昶,起兵襲殺桓弘,因收衆濟江。
諸葛長民謀據曆陽,失期不得發,刁逵執之,送于桓玄。
未至而玄敗,送人共破檻出之,還趣曆陽。
逵棄城走,為其下所執,斬于石頭。
元德、扈興、厚之謀于京邑攻玄,事洩,并為玄所殺。
玄召桓謙、卞範之等謀之。
謙等曰:“亟遣兵擊之。
”玄曰:“不然。
彼兵速銳,計出萬死,遣少軍不足相抗,如有蹉跌,則彼氣成而吾事敗矣。
不如屯大衆于覆舟山以待之。
覆舟山,在首都大平門内,鐘山之西足也。
彼安行二百裡,無所措手,銳氣已挫;忽見大軍,必驚懼。
我案兵堅陳,勿與交鋒。
彼求戰不得,自然走散,此計之上也。
”謙等固請,乃遣頓丘大守吳甫之、右衛将軍皇甫敷北拒之。
義衆推劉裕為盟主,移檄京邑。
三月,遇吳甫之于江乘,見第三章第九節。
斬之。
進至羅落橋。
在江乘南。
皇甫敷率數千人逆戰。
劉裕、檀憑之各禦一隊。
憑之敗死。
裕進戰彌厲,斬敷首。
桓玄使桓謙屯東陵口,在覆舟山東。
卞範之屯覆舟山西,衆合二萬。
劉裕躬先士卒奔之,将士皆殊死戰,謙等諸軍,一時土崩。
玄将子侄浮江南走。
裕鎮石頭,見第三章第九節。
立留台總百官。
以王谧導孫。
錄尚書事,領揚州刺史。
裕督揚、徐、兖、豫、青、冀、幽、并八州,為徐州刺史。
奉武陵王遵為大将軍,承制。
遵武陵威王晞子,晞元帝子。
以劉毅為青州刺史,與何無忌、劉道規蹑玄。
桓玄經尋陽,江州刺史郭昶之備乘輿法物資之。
玄收略,得二千餘人,挾天子走江陵。
何無忌、劉道規破玄将郭铨、何澹之及郭昶之等于桑落洲。
在九江東北。
衆軍進據尋陽。
桓玄大聚兵衆。
召水軍,造樓船、器械。
率衆二萬,挾天子發江陵,浮江東下。
與劉毅等遇于峥嵘洲。
在湖北鄂城縣東。
衆憚之,欲退還尋陽。
劉道規曰:“彼衆我寡,強弱異勢,畏懦不進,必為所乘,雖至尋陽,豈能自固?玄雖竊名雄豪,内實恇怯;加已經崩敗,衆無固心;決機兩陳,将雄者克。
”因麾衆而進。
毅等從之。
大破玄軍。
玄棄其衆,複挾天子還江陵。
馮該勸更下戰,玄不從。
欲出漢川,投梁州刺史桓希,而人情乖沮,制令不行。
玄乘馬出城,至門,左右于暗中斫之,不中。
前後相殺交橫。
玄僅得至船。
于是荊州别駕王康産奉帝入南郡府舍,大守王騰之率文武營衛。
初玄之篡位也,遣使加益州刺史毛璩散騎常侍、左将軍。
璩執留其使,不受命。
玄以桓希為梁州刺史,使王異據涪,郭法戍宕渠,師寂戍巴郡,周道子戍白帝以防之。
涪、宕渠、巴,皆見第三章第六節。
白帝,城名,在今四川奉節縣東。
璩傳檄遠近,列玄罪狀。
遣巴東大守柳約之,建平大守羅述,征虜司馬甄季之擊破希等。
巴東、建平,皆見第三章第六節。
仍率衆次于白帝。
初璩弟甯州刺史璠喪官,璩兄孫佑之及參軍費恬,以數百人送喪葬江陵。
會玄敗,謀奔梁州。
璩弟子修之,時為玄屯騎校尉,誘使入蜀。
玄從之。
達枚回洲,在江陵南。
恬與佑之迎擊,益州督護馮遷斬玄并石康及玄兄子濬。
玄子昇,時年數歲,送江陵市,斬之。
毛璩又遣将攻漢中,殺桓希。
玄之敗于峥嵘洲,義軍以為大事已定,追蹑不速,據《宋書·武帝紀》。
《劉道規傳》雲:遇風不進。
玄死幾一旬,衆軍猶不至。
桓振逃于華容之湧中。
湧水在華容。
華容、漢縣,今湖北監利縣西北。
玄先令将軍王稚徽戍巴陵,見第三章第九節。
稚徽遣人招振,雲桓歆已克京邑,飲玄兄,時聚衆向曆陽,為諸葛長民、魏詠之所破。
馮稚等複平尋陽,稚玄将,嘗襲陷尋陽,劉毅使劉懷肅讨平之。
懷肅,裕從母兄。
劉毅諸軍并敗于中路。
振大喜,乃聚黨數十人襲江陵。
比至城,有衆二百。
桓謙先匿于沮川,亦聚衆而出。
遂陷江陵。
閏五月。
迎帝于行宮。
王康産、王騰之皆被害。
桓振聞桓昇死,大怒,将肆逆于帝。
謙苦禁之,乃止。
遂命群臣辭以楚祚不終,百姓之心,複歸于晉,更奉進玺绶。
以琅邪王鎮徐州。
振為都督八州、刜州刺史。
振少薄行,玄不以子妷齒之。
及是,歎曰:“公昔不早用我,遂緻此敗。
若使公在,我為前鋒,天下不足定也。
今獨作此,安歸乎?”遂肆意酒色;暴虐無道,多所殘害。
何無忌擊桓謙于馬頭,在今湖北公安縣東北。
桓蔚于龍洲,皆破之。
蔚秘子。
義軍乘勝競進。
桓振、馮該等距戰于靈溪,《水經注》:江水自江陵東徑燕尾洲北,會靈溪水。
龍洲,在靈溪東。
案龍洲,據《桓玄傳》。
《何無忌傳》作龍泉。
道規等敗績,死沒者千餘人。
劉毅坐免官,尋原之。
義軍退次尋陽,更繕舟甲。
進次夏口。
馮該等守夏口,孟山圖據魯城,亦作魯山城,在今湖北漢陽縣東北。
桓山客守偃月壘。
據《桓玄傳》。
《宋書·劉道規傳》作桓仙客。
偃月壘,亦曰卻月城,在漢水左岸。
劉毅攻魯城,道規攻偃月壘,二城俱潰。
馮該走,禽山圖、仙客。
毅等平巴陵。
十二月。
義熙元年(405),正月,南陽大守魯宗之起義兵,襲襄陽,破僞雍州刺史桓蔚。
何無忌諸軍次馬頭。
桓振擁帝,出營江津。
戍名,在江陵南。
請割荊、江二州,奉送天子。
無忌不許。
魯宗之破僞虎責中郎将溫楷,進至紀南。
城名,在江陵北。
振自擊之,宗之失利。
劉毅率何無忌、劉道規等破馮該于豫章口,在江陵東。
推鋒而前,遂入江陵。
振見火起,知城已陷,遂與桓謙北走。
是日,安帝反正。
大赦天下,惟逆黨就戮。
诏特免桓胤一人。
沖長子嗣之子。
三月,桓謙出自涢城,在雲杜東南。
雲杜,漢縣,在今湖北沔陽縣北。
襲破江陵。
劉懷肅自雲杜伐振,破之。
廣武将軍唐興臨陳斬振。
懷肅又讨斬馮該于石城。
見第三章第九節。
桓亮先侵豫章,見第三章第九節。
時劉敬宣自南燕還,劉裕以為江州刺史,讨走之。
桓玄以苻宏為梁州刺史,與亮先後入湘中;其餘擁衆假号者以十數:皆讨平之。
桓謙、桓怡、弘弟。
桓蔚、桓谧、何澹之、溫楷,皆奔于秦。
诏徙桓胤及諸黨與于新安諸郡。
三年(407),東陽大守殷仲文,東陽,見第五章第六節。
桓玄峥嵘洲之敗,留皇後王氏及穆帝後何氏于巴陵。
仲文時在玄檻,求出别船,收集散卒,因奉二後奔夏口降。
與永嘉大守駱球謀反,永嘉,見第二節。
欲建桓胤為嗣,劉裕并其黨收斬之。
桓玄乃一妄人,《晉書》言其缪妄之迹甚多,庸或不免傅會,如謂玄篡位入宮,其床忽陷,群下失色,殷仲文曰:“将由聖德探厚,地不能載,”玄大悅,此等幾類平話。
又謂其棄建康西走時,腹心勸其戰,玄不暇答,直以策指天而已,亦與其據覆舟山待義兵之策,判若兩人也。
然其縱侈,玄之出鎮姑孰,即大築城府,台館山池,莫不壯麗。
性好畋遊,以體大不堪乘馬,乃作徘徊輿,施轉關,令回動無滞。
67自篡盜之後,驕奢荒侈。
遊獵無度,以夜繼晝;或一日之中,屢出馳騁。
性又急暴,呼召嚴速,直官鹹系馬省前。
貪鄙,好奇異,尤愛寶物,珠玉不離于手。
人士有法書、好畫及園宅者,悉欲歸己。
猶難逼奪之,皆蒱博而取。
遣臣佐四出,掘果移竹,不遠數千裡。
嘗詐欲讨姚興,初欲飾裝,無他處分,先使作輕舸,載服玩及書畫等物。
或谏之。
玄曰:“書畫服玩,既宜恒在左右;且兵兇戰危,脫有不意,當使輕而易運。
”衆皆笑之。
此等事或疑其非實,然纨袴子弟,習于縱侈,不知慮患,确有此等情形也。
好虛名,元興二年(403),玄詐表請平姚興,又諷朝廷作诏不許。
謂代謝之際,宜有祯祥,乃密令所在上臨平湖開,又詐稱江州甘露降。
以曆代鹹有肥遁之士,己世獨無,乃征皇甫谧六世孫希之為著作,并給其資用,皆令讓而不受,号曰高士。
敗走後,于道作起居注,叙其距義軍之事,自謂經略指授,算無遺策,諸将違節度,以緻虧喪,非戰之罪。
于時不皇與群下謀議,惟耽思誦述,宣示遠近。
荊州郡守,以玄播越,或遣使通表,有匪甯之辭,玄悉不受,仍令所在表賀遷都焉。
臨平湖,在浙江杭縣東北。
故老相傳:此湖塞,天下亂,此湖開,天下平。
喜佞媚,《玄傳》言玄信悅谄譽,逆忤谠言。
吳甫之、皇甫敷敗,玄聞之,大懼,問于衆曰:“朕其敗乎?”曹靖之曰:“神怒人怨,臣實懼焉。
”玄曰:“卿何不谏?”對曰:“辇上諸君子,皆以為堯、舜之世,臣何敢言?”不知政理,玄嘗議複肉刑,斷錢貨,回複改異,造革紛纭。
臨聽訟觀錄囚徒,罪無輕重,多被原放。
有幹輿乞者,時或恤之。
尚書答春搜字誤為春菟,凡所關署,皆被降黜。
奔敗之後,懼法令不肅,遂輕怒妄殺。
雖少負雄名,而實則怯懦,峥嵘洲之戰,義兵數千,玄衆甚盛,而玄懼有敗衄,常漾輕舸于舫側,故其衆莫有鬥心。
要非誣辭也。
玄之叛逆,不過當時裂冠毀冕之既久,勢所必至,無足深異。
晉室自東渡以後,上下流即成相持之局,而上流之勢恒強,朝廷政令之不行,恢複大計之受阻,所關匪細,至桓玄敗而事勢一變矣。
然中原喪亂既久,國内反側又多,卒非一時所克收拾,此則宋武之雄才,所以亦僅成偏安之業也,亦可歎矣。
而蜀中乘此擾攘,又成割據之局者數年,尚其至微末者也。
桓玄之死也,柳約之進軍至枝江,漢縣,在今湖北枝江縣東。
而桓振複攻沒江陵,劉毅等還尋陽,約之亦退。
俄而甄季之、羅述皆病。
約之詣振僞降,欲襲振,事洩,被害。
約之司馬時延祖,涪陵大守文處茂等涪陵,見第三章第六節。
撫其餘衆,保涪陵。
振遣桓放之為益州,屯西陵。
峽名,在今湖北宜昌縣西北。
處茂距擊破之。
毛璩聞江陵陷,率衆赴難。
使弟瑾、瑗順外江而下。
外水謂岷江,涪江曰内水,沱江曰中水。
參軍谯縱及侯晖等領巴西、梓潼軍下涪水,與璩會巴郡。
巴西梓潼,皆見第三章第六節。
此據《毛璩傳》。
《谯縱傳》雲領諸縣氏。
晖有貳志,因梁州人不樂東也,與巴西陽昧結謀,于五城水口,五城水,涪水支流,在廣都入江。
廣都,見第六章第八節。
逼縱為主。
攻瑾于涪城。
城陷,瑾死之。
縱乃自号梁、秦二州刺史。
時朝廷新以此授瑾。
《通鑒》,事在義熙元年二月。
璩時在略城,胡三省曰:據《晉書·毛璩傳》,去成都四百裡。
遣參軍王瓊率三千人讨反者。
又遣瑗領四千人繼進。
縱遣弟明子及晖距瓊于廣漢。
見第三章第六節。
瓊擊破晖等。
追至絲竹,見第三章第六節。
明子設二伏以待之,大敗瓊衆,死者十八九。
益州營戶李騰開城以納縱。
璩下人受縱誘說,遂共害璩及瑗,并子侄之在蜀者,一時殄役。
縱以從弟洪為益州刺史。
明子為巴州刺史,率其衆五千人屯白帝。
自稱成都王。
瑾子修之,下至京師,劉裕表為龍骧将軍,配給兵力,遣令奔赴。
又遣益州刺史司馬榮期及文處茂、時延祖等西讨。
修之至宕渠,榮期為參軍楊承祖所殺。
修之退還白帝。
《通镒》義熙二年九月。
承祖自下攻之,不拔。
修之使參軍嚴綱收兵,漢嘉大守馮遷漢嘉,見第三章第六節。
率兵來會,讨承祖斬之。
時文處茂猶在益郡,修之遣兵五百,與劉道規所遣千人俱進,而益州刺史鮑陋不肯進讨。
《通鑒》在義熙三年(407)。
縱遣使稱藩于姚興。
九月。
且請桓謙為助。
興遣之。
劉裕表遣劉敬宣率衆五千伐蜀。
分遣巴東大守溫祚巴東,見第三章第六節。
以二千人揚聲外水,自率鮑陋、文處茂、時延祖由墊江而進。
墊江,見第三章第六節。
達遂甯郡之黃虎,城名,在今四川射洪縣東。
谯道福等悉衆距險。
敬宣糧盡,軍中多疾疫,姚興又遣兵二萬救縱,王師遂引還。
縱遣使拜師,仍貢方物,興拜為蜀王。
第四節 宋武平南燕 東晉國力,本不弱于僭僞諸國;而北方可乘之隙亦多;所以經略中原,迄無所就者,實以王敦、桓溫等,别有用心,公忠之臣,如庾亮、殷浩等,又所值或非其時,所處或非其地,未獲有所展布之故。
當五胡初起之時,中原喪亂未久,物力尚較豐盈;石虎、苻堅,又全據中原之地;圖之庸或較難,至肥水戰後,後燕、後秦諸國,則更非其倫矣。
此時傥能北伐,奏績自屬不難;而其地近而易圖者,尤莫如南燕,此所以桓玄平後僅五年,而劉裕遂奏削平之績也。
劉敬宣等之奔南燕也,南燕侍中韓範上疏勸慕容德入寇。
德命王公詳議。
鹹以桓玄新得志,未可圖,乃止。
俄聞玄敗,德乃以慕容鎮為前鋒,慕容鐘為大都督,配以步卒二萬,騎五千。
刻期将發,而德寝疾,于是罷兵。
義熙元年(405),德死。
此據《載記》,《通鑒》同,《本紀》在元興三年十月。
案《載記》記南燕之事,較《本紀》皆後一年。
初,德兄北海王納,苻堅破邺,以為廣武大守。
廣武,見第五章第二節。
數歲去官,家于張掖。
見第六章第二節。
及慕容垂起兵,堅收納及德諸子皆誅之。
納母公孫氏,以耄獲免。
納妻段氏方娠,未決,囚于郡獄。
獄掾呼延平,德故吏也,嘗有死罪,德免之。
至是,将公孫及段氏逃于羌中,而生子焉。
東歸後,德名之曰超。
超年十歲,公孫氏卒,平又将超母子,奔于呂光。
呂隆降于姚興,超随涼州人徙于長安。
以諸父在東,深自晦匿。
由是得去來無禁。
德遣使迎之,超不告母妻而歸。
德無子,立超為大子。
德死,超嗣僞位。
初,德從弟鐘,累進策于德,德用之頗中,由是政無大小,皆以委之。
超立,以為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
68俄以為青州牧。
外戚段宏為徐州。
南燕五州:并州治陰平,漢侯國,後漢為縣,晉廢,在今江蘇沭陽縣西北。
幽州治發幹,見第五章第六節。
徐州治莒,見第六章第八節。
兖州治梁父,漢縣,在今山東泰安縣南。
青州治東萊,見第三章第四節。
而以公孫五樓為武衛将軍,領屯騎校尉,内參政事。
鐘、宏及兖州慕容法謀反。
超遣慕容鎮攻青州,慕容昱攻徐州,慕容凝、韓範攻兖州。
鐘奔後秦。
宏奔魏。
凝謀殺韓範,範知而攻之,凝奔法。
範并其衆,攻克兖州。
凝奔後秦,法奔魏。
公孫五樓為侍中、尚書,領左衛将軍,專總朝政。
兄歸為冠軍、常山公。
叔父頹為武衛、興樂公。
五樓宗親,皆夾輔左右。
王公内外,無不憚之。
超母、妻先在長安,為姚興所拘,興責超稱藩,求大樂諸妓。
超送大樂百二十人。
興乃還其母、妻。
《超載記》雲,義熙五年(409),正旦,超朝群臣,聞樂作,歎音佾不備,悔送伎于興,遣斛谷提、公孫歸等入寇,陷宿豫,漢叴猶縣,晉改曰宿豫,在今江蘇宿遷縣東南。
大掠而去。
簡男女二千五百,付大樂教之。
案興責超稱藩求伎時,又雲:“若不可,便送吳口千人,”超遣群臣詳議,段宏主掠吳口與之,尚書張華主降号,超從華議,可見其非欲搆釁于晉。
宿豫之釁,未知其由,謂由掠生口以備仗樂,恐未必然。
超所掠乃生口,非樂工,豈有南人可教,北人不可教之理邪?超又遣公孫歸等入濟南,漢郡,今山東曆城縣。
執大守趙元,略男女千餘人而去。
于是劉裕出師讨之。
四月,舟師發京都,泝淮入泗。
五月,至下邳。
見第三章第四節。
留船艦辎重,步軍進琅邪。
見第二章第三節。
所過皆築城為守。
超引見群臣,議距王師。
公孫五樓曰:“吳兵輕果,所利在戰,初鋒勇銳,不可争也。
宜據大岘,在今山東臨朐縣東南。
使不得入。
曠日延時,沮其銳氣。
徐簡精騎二千,循海而南,絕其糧道;别敕段晖,率兖州之軍,綠山東下,腹背擊之,上策也。
各命守宰,依險自固。
校其資儲,餘悉焚蕩。
芟除粟苗,使敵無所資。
堅壁清野,以待其釁,中策也。
縱賊入岘,出城逆戰,下策也。
”超曰:“京都殷盛,戶口衆多,非可一時入守。
青苗布野,非可卒芟。
縱令過岘,至于平地,徐以精騎踐之,此成禽也。
”慕容鎮曰:“若如聖旨,必須平原,用馬為便。
宜出岘逆戰。
戰而不勝,猶可退守。
不宜縱敵入岘,自诒窘逼。
”超不從。
鎮謂韓谟雲:“主上既不能芟苗守險,又不肯徙民逃寇,酷似劉璋矣。
”超聞而大怒,收鎮下獄。
乃攝莒、梁父二戍。
修城隍,簡士馬,蓄銳以待之。
《宋書·武帝紀》雲:初公将行,議者以為“賊聞大軍遠出,必不敢戰。
若不斷大岘,當堅守廣固,刈粟清野,以絕三軍之資。
非惟難以有功,将不能自反。
”公曰:“我揣之熟矣。
鮮卑貪,不及遠。
進利克獲,退惜粟苗。
謂我孤軍遠入,不能持久。
不過進據臨朐,漢縣,今山東臨朐縣。
退守廣固。
我一入岘,則人無退心。
驅必死之衆,向懷貳之虜,何憂不克?彼不能清野固守,為諸軍保之。
”公既入岘,舉手指天曰:“吾事濟矣。
”此等皆傅會之談。
此行也,晉兵力頗厚,宋武用兵,又極嚴整;觀其所過築城為守可知。
簡騎二千,安能絕其糧道?民難一時入守,苗非倉卒可芟,亦自系實情。
戰既不如,守又難固,即據大岘,安能必晉兵之不入?棄大岘而悉力逆戰,蓋所謂以逸待勞;不勝即退守廣固,則所守者小,為力較專;此亦未為非計。
慕容鎮之下獄,必别有其由,非徒以退有後言也。
王師次東莞,見第三章第一節。
超遣段晖、賀賴盧等六将,步騎五萬,進據臨朐。
王師度岘,超率卒四萬就晖等。
臨朐有巨蔑水,去城四十裡,超告公孫五樓,急往據之。
孟龍苻奔往争之,五樓乃退。
衆軍步進,有車四千乘,分為兩翼,方軌徐行,又以輕騎為遊軍。
未及臨朐數裡,賊鐵騎萬餘,前後交至。
劉裕命劉藩等齊力擊之。
日向昃,又遣檀韶直趨臨朐。
即日陷城。
超聞臨朐拔,引衆走。
裕親鼓之,賊乃大破。
斬段晖。
超奔還廣固。
徙郭内人,入保小城。
使其尚書郎張綱乞師于姚興。
赦慕容鎮,進錄尚書,都督中外諸軍事,引見群臣謝之。
鎮進曰:“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