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東晉末葉形勢

關燈
第一節 道子亂政 晉孝武帝性甚愚柔,雖以苻堅之送死,幸緻肥水之捷,此乃适值天幸,而非其有戡亂之才也。

    帝任會稽王道子,初封琅邪,大元十七年(392),徙封會稽。

    政治大亂;逮至大權旁落,又用王恭、殷仲堪以防之,所任亦非其人;緻肇桓玄之篡竊,劉裕因之得政,而晉祚終矣。

     道子者,帝母弟。

    大元五年(380)為司徒。

    八年(383)錄尚書。

    十年(385),謝安卒,遂領揚州刺史,都督中外諸軍事。

    數年,又領徐州刺史,為大子大傅。

    《謝安傳》言:安以道子專權,奸谄頗相扇構,出鎮廣陵之步丘以避之。

    今江蘇江都縣之邵伯鎮。

    案是時扇構于安與道子之間者,為王國寶、王珣、王泯等。

    國寶坦之子。

    史言其少無士操,不修廉隅。

    婦父謝安,每抑而不用。

    而國寶從妹為道子妃,與道子遊處,遂閑毀安。

    珣與珉皆導孫。

    皆謝氏婿。

    以猜嫌緻隙。

    安既與珣絕昏,又離珉妻,二族遂成仇釁。

    安卒後,珣遷侍中,孝武深杖之;而道子輔政,以國寶為中書令、中領軍。

    史言國寶讒谀之計行,而好利險诐之徒,以安功名盛極而構會之,嫌隙遂成。

    蓋皆恩怨權利之私,非因國事而有異同也。

    然朝政則自此大素矣。

    帝溺于酒色,為長夜之飲;又好佛法,立精舍于殿内,引諸沙門居之;《本紀》大元六年(381)。

    而道子亦崇信浮屠,用度奢侈,下不堪命,為長夜之飲,蓬首昏目,政事多阙;蓋二人之失德正同。

    帝不親萬幾,但與道子酣歌為務。

    于是姏姆尼僧,并竊弄其權。

    凡所幸接,皆出自小堅。

    如趙牙出自優倡,而道子以為魏郡大守;茹千秋本錢塘捕賊吏,而以為骠騎咨議參軍。

    牙為道子開東第,築山穿池,列樹竹木,功用巨萬。

    千秋則賣官販爵,聚赀貨累億。

    官以賄遷,政刑缪亂。

    然郡守長吏,多為道子所樹立;既為揚州、總錄,勢傾天下,朝野輻湊;其必又有構之于帝者勢也。

     時帝所任用者,為王恭、後兄,時為中書令。

    殷仲堪、尚書仆射,領吏部。

    王珣、徐邈、為中書舍人,遷散騎常侍。

    郗恢、王雅等。

    雅為丹陽尹。

    《王珣傳》雲:“時帝性好典籍,珣與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學文章,見昵于帝。

    ”蓋帝所好者多文學之才,非經綸之器,故任之以事,多見覆餗也。

    《王國寶傳》雲:“王雅有寵,薦王珣于帝。

    ”中書郎範甯,國寶舅也,深陳得失。

    帝漸不平于道子,然外每優祟之。

    甯勸帝黜國寶。

    國寶乃使陳郡袁悅之,為道子所親愛者。

    因尼支妙音,緻書大子母陳淑媛,說國寶忠謹,宜見親信。

    帝知之,讬以他罪殺悅之。

    國寶大懼,遂因道子谮毀甯。

    帝不獲已,流涕出甯為豫章大守。

    豫章,見第三章第九節。

    《王恭傳》言悅之之誅由于恭。

    《王恭傳》作悅,蓋其人名悅,字悅之。

    六朝人多以字行,史所書者,亦名字不一也。

    蓋至是而主相之釁成矣。

    《道子傳》言:道子為皇大妃所愛,孝武及道子母李氏,本出微賤。

    孝武即位,尊為淑妃。

    大元三年(378),進為貴人。

    九年(384),又進為夫人。

    十二年(387),加為皇大妃。

    十九年(394),乃尊為皇大後。

    親遇同家人之禮,遂恃寵乘酒,時失禮敬,帝益不能平。

    博平令聞人奭上疏,博平,漢縣,今山東博平縣西北。

    言茹千秋罪狀。

    又言尼姏屬類,傾動亂時。

    谷賤人饑,流殣不絕。

    權寵之臣,各開小府,施置吏佐,無益于官,有損于國。

    疏奏,帝益不平,而逼于大妃,無所廢黜。

    其實當時大阿已有倒持之勢,亦非盡由大妃之逼也。

     帝乃“出王恭為兖州,大元十五年二月。

    鎮京口。

    殷仲堪為剕州;大元十七年十一月。

    鎮江陵。

    本為荊州者王忱,國寶弟也,以是年十月卒。

    以王珣為仆射,王雅為大子少傅;以張王室而潛制道子”。

    《道子傳》。

    《王雅傳》雲:帝以道子無社稷器幹,慮宴駕之後,王室傾危,乃選時望,以為藩屏。

    将擢王恭、殷仲堪等,先以訪雅。

    雅言“恭秉性峻隘;仲堪亦無弘量,且幹略不長;委以連率之重,據形勝之地,四海無事,足以守職,若道不常隆,必為亂階”。

    帝以恭等為當時秀望,謂雅疾其勝己,故不從。

    此或事後傅會之談,然當時局勢,外若無事,内實艱危,非恭與仲堪所能負荷,則殆不容疑也。

     大元十一年(386),九月,帝崩。

    《本紀》雲:時張貴人有寵,年幾三十,帝戲之曰:“汝以年當廢矣。

    ”貴人潛怒。

    向夕,帝醉,遂暴崩。

    時道子昏惑,元顯專權,竟不推其罪人。

    《天文志》雲:兆庶宣言,夫人張氏,潛行大逆。

    《五行志》雲:帝崩,兆庶歸咎張氏。

    《草妖》。

    又雲:張夫人專幸,及帝暴崩,兆庶尤之。

    《雨雹》。

    夫宮禁之事,氓庶何知焉?不推賊而廣布流言,賊之所在可知矣。

    《魏書·僭晉傳》雲:昌明以嬖姬張氏為貴人,寵冠後宮,威行阃内。

    于時年幾三十。

    昌明妙列伎樂,陪侍嫔少,乃笑而戲之雲:“汝年當廢,吾已屬諸妷少矣。

    ”張氏潛怒。

    昌明不覺,而戲逾甚。

    向夕,昌明稍醉,張氏乃多潛飲宦者、内侍而分遣焉。

    至暮,昌明沉醉卧,張氏遂令其婢蒙之以被。

    既絕而懼,貨左右,雲以魇死。

    其說較《晉書》為詳,即當時所散布之流言也。

    此事大不近情理,然孝武絕于宦官宮妾之手,則似無足疑。

    觀國寶勾結能及于陳淑媛,則知當時宮禁之内,衽席之間,未始非危機之所伏也。

    大子德宗立,是為安帝。

    以道子為大傅,攝政。

    65明年,為隆安元年(397),帝加元服,道子歸政。

    以王珣為尚書令,王國寶為左仆射。

    《國寶傳》雲:弟忱為荊州卒,國寶自表求解職迎母,并奔忱喪。

    诏特賜假。

    而盤桓不時進發。

    為禦史中丞褚粲所奏。

    國寶懼罪,衣女子衣,托為王家婢,詣道子告其事。

    道子言之于帝,孝武。

    故得原。

    後骠騎參軍王徽請國寶同燕。

    國寶素驕貴,使酒,怒尚書左丞祖台之,攘袂大呼,以盤盞、樂器擲台之。

    台之不複言。

    複為粲所彈。

    诏以國寶縱肆情性,甚不可長;台之懦弱,非監司體;并坐免官。

    頃之,複職。

    愈驕蹇,不遵法度。

    起齋侔清暑殿。

    帝惡其僭侈。

    國寶懼,遂谀媚于帝,而頗疏道子。

    道子大怒。

    嘗于内省面責國寶,以劍擲之,舊好盡矣。

    是時王雅亦有寵,薦王珣于帝。

    帝夜與國寶及雅宴。

    帝微有酒,令召珣。

    将至,國寶自知才出珣下,恐至傾其寵,因曰:“王珣當今名流,不可以酒色見,”帝遂止。

    而以國寶為忠,将納國寶女為琅邪王妃,即恭帝,安帝母弟。

    道子改封會稽,立為琅邪王。

    未婚而帝崩。

    安帝即位,國寶複事道子。

    進從祖弟緒,為琅邪内史,亦以佞邪見知。

    道子複惑之,倚為心腹。

    國寶遂參管朝權,威震内外。

    遷尚書左仆射,領選,加後将軍、丹陽尹。

    道子悉以東宮兵配之。

    案國寶果與道子中離,其複合,安得如是之易?孝武與國寶,猜隙已探,豈容忽以為忠?王珣與孝武久昵,亦豈國寶所能閑?此皆不待深求,而知其非實錄者也。

    是時地近而勢逼者,自莫如王恭。

    《恭傳》言:恭赴山陵,緒說國寶,因恭入觐相王,伏兵殺之。

    國寶不許。

    而道子亦欲輯和内外,深布腹心于恭,冀除舊惡。

    恭多不順。

    每言及時政,辄厲聲色。

    道子知恭不可和協,王緒之說遂行。

    或勸恭因入朝,以兵誅國寶,而庾楷黨于國寶,士馬甚盛,恭憚之,不敢發。

    庾楷者,亮之孫,時為豫州刺史,鎮曆陽者也。

    曆陽,見第三章第九節。

    王恭在是時,與道子決無可以調和之理。

    既終不能調和,則勢必至于互相誅翦。

    以恭辭色之不順,為不能和協之原因,則所見大淺矣。

    恭于是時,若能整兵入朝,推問孝武帝崩狀,最為名正言順,恭後罪狀國寶曰:“專寵肆威,将危社稷。

    先帝登遐,夜乃犯合叩扉,欲矯遺诏。

    賴皇大後聰明,相王神武,故逆謀不果。

    ”弑逆之罪,既縱而不問于先,遂不能更舉之于其後矣。

    既有所忌而不敢發;道子等亦因有所顧慮,不敢誅恭,于是京邑蹀血之禍抒,方鎮連衡之局起,而桓玄遂乘機肆逆矣。

     桓玄者,溫之孽子。

    溫甚愛異之。

    臨終,命以為嗣,襲爵南郡公。

    時玄年五歲。

    常負其才地,以雄豪自處。

    衆鹹憚之。

    朝廷亦疑而未用。

    玄年二十三,始拜大子洗馬。

    時議謂溫有不臣之迹,故折玄兄弟而為素官。

    大元末,出補義興大守,郁郁不得志,棄官歸國。

    南郡,見第三章第九節。

    義興,見第五章第六節。

    殷仲堪憚其才地,深相要結;玄亦欲假其兵勢,誘而悅之。

    王國寶謀削弱方鎮,内外騷動。

    玄乃說仲堪曰:“國寶與君諸人,素已為對。

    孝伯居元舅之地,必未便動之,惟當以君為事首。

    若發诏征君為中書令,用殷觊為刜州,見下。

    君何以處之?”仲堪曰:“憂之久矣,君謂計将安出?”玄曰:“君若密遣一人,信說王恭,宜興晉陽之師,以内匡朝廷,己當悉荊楚之衆,順流而下。

    推王為盟主,仆等亦皆投袂,當此無不響應,此桓、文之舉也。

    ”仲堪遲疑未決。

    俄而王恭信至,招仲堪及玄,匡正朝廷。

    仲堪以恭在京口,去都不盈二百,荊州道遠,連兵勢不相及,乃僞許恭,而實不欲下。

    恭得書,大喜。

    乃抗表京師,罪狀國寶及緒。

    國寶皇遽,不知所為。

    緒說國寶:令矯道子命,召王珣、車胤殺之,以除群望,因挾主相,以讨諸侯。

    車胤者,以寒素博學,知名于世。

    甯康初,為中書侍郎,累遷侍中。

    後為護軍将軍。

    王國寶諷八坐,啟以道子為丞相,加殊禮,胤稱疾不署。

    隆安初,為丹陽尹,遷吏部尚書。

    亦不附道子、國寶者也。

    國寶許之。

    珣、胤既至,而不敢害,反問計于珣。

    珣勸國寶放兵權以迎恭。

    國寶信之。

    又問計于胤。

    胤曰:“朝廷遣軍,恭必城守。

    若京城未拔,而上流奄至,君将何以待之?”國寶大懼。

    遂上疏解職,詣阙待罪。

    既而悔之。

    詐稱诏複本官,欲收兵距王恭。

    道子既不能距諸侯,欲委罪國寶,乃遣谯王尚之恬子。

    時為骠騎咨議參軍。

    恬見第五節。

    收國寶,付廷尉,賜死;并斬王緒于市以謝恭。

    恭乃還京口。

    仲堪聞恭已誅國寶等,始抗表興師。

    遣楊佺期次巴陵。

    見第三章第九節。

    道子遺書止之。

    仲堪乃還。

    仲堪既納桓玄之說,乃外結雍州牧郗恢,内要從兄南蠻校尉觊,南郡相江績等。

    恢、觊、續并不同之。

    乃以楊佺期代績。

    觊自遜位。

    觊以憂卒。

    江績入為禦史中丞。

    道子世子元顯,夜開六門,績與車胤,密啟道子,欲以奏聞。

    道子不許。

    元顯逼令自裁。

    蓋其時王國寶、王緒既誅,道子素懦弱;王恭、殷仲堪,本文學侍從之選,非有樂亂之心;而元顯年十六,聰明多涉,志氣果銳,傅會者謂有明帝之風,惡王恭,嘗請道子讨之;兵端冬戢不戢,實不在道子、恭、仲堪而在元顯,故績與胤欲去其權,不可謂非關懷大局者也。

    道子既不聽,轉拜元顯為征虜将軍,舉其先衛府及徐州文武,悉以配之;桓玄求為廣州,道子不欲使在荊楚,順其意許之,玄亦受命不行;内外之釁仍結矣。

    道子複引谯王尚之為腹心。

    尚之說道子曰:“藩伯強盛,宰相權輕,宜密樹置,以自藩衛。

    ”道子深以為然。

    乃以其司馬王愉為江州刺史,割豫州四郡,使愉督之。

    庾楷怒,遣子鴻說王恭曰:“尚之兄弟,專弄相權,欲假朝威,貶削方鎮。

    及其議未成,宜早圖之。

    ”恭以為然。

    複以告仲堪、玄。

    玄等從之。

    推恭為盟主,刻期同赴京師。

    時内外疑阻,津邏嚴急,仲堪之信,因庾楷達之,以斜絹為書,内箭幹中,合镝漆之。

    楷送于恭。

    恭發書,絹文角戾,不複可識,謂楷為詐;又料仲堪去年已不赴盟,今無連理;乃先期舉兵。

    隆安二年七月。

    上表,以讨王愉、司馬尚之兄弟為辭。

    司馬劉牢之谏,恭不從。

    道子使人說庾楷。

    楷怒曰:“王恭昔赴山陵,相王憂懼無計,我知事急,即勒兵而至;去年之事,亦俟令而奮。

    既不能距恭,反殺國寶。

    自爾已來,誰敢複攘袂于君之事乎?”道子日飲醕酒,而委事于元顯。

    以為征讨都督。

    王恭本以才地陵物,雖杖劉牢之為爪牙,但以行陳武将相遇,禮之甚薄。

    牢之深懷恥恨。

    元顯遣廬江大守高素說牢之,使叛恭。

    “事成,當即其位号。

    ”牢之許焉。

    恭參軍何澹之以其謀告恭。

    牢之與澹之有隙,故恭疑而不納。

    乃置酒請牢之,于衆中拜牢之為兄。

    精兵利器,悉以配之,使為前鋒。

    行至竹裡,在今江蘇句容縣北。

    六朝時京口至建康,恒取道于此。

    牢之背恭,遣其婿高雅之、子敬宣因恭曜軍,輕騎擊恭。

    恭敗,奔曲阿。

    見第四章第三節。

    将奔桓玄,至長塘湖,見第四章第三節。

    湖浦尉收送京師,斬之。

    恭信佛道,臨刑猶誦佛經,自理須鬓,謂監刑者曰:“我暗于信人,所以緻此。

    原其本心,豈不忠于社稷?但令百代之下,知有王恭耳。

    ”家無财貨,惟書籍而已。

    其居心實可諒也。

    牢之遂代恭。

    谯王尚之讨庾楷。

    楷遣汝南大守段方逆戰于慈湖,在今安徽當塗縣北。

    大敗,被殺。

    楷奔桓玄。

    殷仲堪使楊佺期舟師五千為前鋒。

    桓玄次之,自率兵二萬,相繼而下。

    佺期、玄至湓口,見第三章第九節。

    王愉奔于臨川,吳郡,治臨汝,今江西臨川縣。

    玄遣偏軍追獲之。

    佺期進至橫江,見第三章第九節。

    谯王尚之退走。

    尚之弟恢之所領水軍皆役。

    玄等至石頭,仲堪至蕪湖,皆見第三章第九節。

    忽聞王恭已死,劉牢之領北府兵在新亭,在今首都之南。

    玄等三軍失色,無複固志,乃回師屯于蔡洲。

    見第四章第三節。

    仲堪素無戎略,軍旅之事,一委佺期兄弟。

    玄從兄修沖子。

    告道子曰:“西軍可說而解也,修知其情矣。

    若許佺期以重利,無不倒戈于仲堪者。

    ”此據《仲堪傳》。

    《修傳》雲:修進說曰:“殷、桓之下,專侍王恭,恭既破滅,莫不失色。

    今若優诏用玄,玄必内喜,則能制仲堪、佺期,使并順命。

    ”案是謀既敗,江績奏修承受楊佺期之言,交通信命,則此說似不如《仲堪傳》之确。

    此時桓玄一人之力,亦未必能兼制仲堪與佺期也。

    道子納之。

    乃以玄為江州,佺期為雍州,黜仲堪為廣州,以桓修為荊州。

    仲堪令玄等急進軍。

    玄等喜于寵授,并欲順朝命,猶豫未決。

    仲堪弟遹,《桓玄傳》雲:遹仲堪從弟。

    為佺期司馬,夜奔仲堪,說佺期受朝命,納桓修。

    仲堪皇遽,即于蕪湖南歸。

    徇于玄等軍曰:“若不各散而歸,大軍至江陵,當悉戮餘口。

    ”仲堪将劉系,領二千人隸于佺期,辄率衆歸。

    玄等大懼,狼狽追仲堪。

    至尋陽,見第四章第一節。

    及之。

    仲堪與佺期以子弟交質。

    遂于尋陽結盟。

    玄為盟主。

    十月。

    并不受诏,申理王恭,求誅劉牢之、谯王尚之等。

    朝廷深憚之。

    诏仲堪還複本位。

    仲堪等乃奉诏,各還所鎮。

     桓玄之未奉诏也,欲自為雍州,以郗恢為廣州。

    恢懼玄之來,問于衆。

    鹹曰:“佺期來者,誰不戮力?若桓玄來,恐難與為敵。

    ”既知佺期代己,乃謀于南陽大守闾丘羨,南陽見第三章第四節。

    稱兵距守。

    佺期慮事不濟,乃聲言玄來入沔,而佺期為前驅。

    恢衆信之,無複固志。

    恢軍散,請降。

    佺期入府,斬闾丘羨,放恢還都。

    撫将士,恤百姓;繕修城池,簡練甲卒,甚得人情。

    初桓玄在荊州,豪縱,士庶憚之,甚于州牧。

    仲堪親黨勸殺之,仲堪不聽。

    及還尋陽,資其聲地,推為盟主。

    玄逾自矜重。

    佺期為人驕悍,常自謂承藉華胄,江表莫比,而玄每以寒士裁之,佺期甚憾。

    《佺期傳》雲:弘農華陰人,漢大尉震之後也。

    曾祖準。

    自震至準,七世有名德。

    祖林,少有才望,直亂沒胡。

    父亮,少仕僞朝,後歸國,終于梁州刺史,以貞幹知名。

    佺期沉勇果勁,而兄廣及弟思、平等,皆強犷粗暴。

    自雲門戶承藉,江表莫比,有以其門第比王珣者,猶恚恨,而時人以其晚過江,婚宦失類,每排抑之。

    恒慷慨切齒,欲因事際以逞其志。

    弘農,見第二章第二節。

    華陰,見第三章第三節。

    即于壇所欲襲玄。

    仲堪惡佺期兄弟虓勇,恐克玄之後,複為己害,苦禁之。

    玄亦知佺期有異謀,潛有吞并之計,于是屯于夏口。

    見第三章第九節。

    玄既與仲堪、佺期有隙,恒慮掩襲,求廣其所統。

    朝廷亦欲成其釁隙,乃诏加玄都督荊州四郡,胡三省曰:謂長沙、衡陽、湘東、零陵。

    長沙,見第三章第九節。

    衡陽,見第五章第七節。

    湘東,見第三章第九節。

    零陵,見第三章第六節。

    以其兄偉為南蠻校尉。

    佺期甚忿懼。

    仲堪亦慮玄跋扈,遂與佺期結昏為援。

    會姚興侵洛陽,佺期乃建牙,聲雲援洛,密欲與仲堪共襲玄。

    仲堪雖外結佺期,而疑其心,距而不許。

    猶慮弗能禁,複遣遹屯于北境以遏之。

    佺期既不能獨舉且不測仲堪本意,遂息甲。

    南蠻校尉楊廣,佺期之兄也,欲距桓偉。

    仲堪不聽。

    乃出廣為宜都、建平二郡大守。

    宜都、建平,皆見第三章第六節。

    佺期從弟孜敬,先為江夏相,江夏,見第三章第四節。

    玄以兵襲而召之。

    既至,以為咨議參軍。

    玄于是興軍西征,亦聲雲救洛。

    與仲堪書,說佺期受國恩而棄山陵,宜共罪之。

    今親率戎旅,徑造金塘。

    見第三章第二節。

    使仲堪收楊廣。

    仲堪知不能禁,乃曰:“君自沔而行,不得一人入江也。

    ”玄乃止。

    隆安三年(399),荊州大水,仲堪振恤饑者,倉廪空竭。

    玄乘其虛而伐之。

    時梁州刺史郭铨之鎮,路經夏口,玄授以江夏之衆,使督諸軍并進。

    密報兄偉,令為内應。

    偉皇遽,不知所為,乃自赍疏示仲堪。

    仲堪執偉為質,而急召佺期。

    佺期曰:“江陵無食,可來見就,共守襄陽。

    ”仲堪绐之曰:“比來收集,已有儲矣。

    ”佺期信之,率衆赴焉。

    步騎八千,精甲耀日。

    既至,仲堪惟以飯饷其軍。

    佺期大怒,曰:“今茲敗矣。

    ”乃不見仲堪,與兄廣擊玄。

    殆獲郭铨。

    會玄諸軍至,佺期衆盡沒,單馬奔襄陽。

    仲堪出奔酂城。

    見第四章第二節。

    玄遣将軍馮該蹑佺期,獲之。

    廣為人所縛送。

    玄并殺之。

    仲堪聞佺期死,将以數百人奔姚興。

    至冠軍,漢縣,在今河南鄧縣北。

    為該所得。

    玄令害之。

    玄遂平荊、雍。

    表求領荊、江二州。

    诏以玄為荊州刺史,桓修為江州刺史。

    玄上疏固争,複領江州。

    玄又辄以偉為雍州刺史。

    時寇賊未平,朝廷難違其意,許之。

    玄于是樹用腹心,兵馬日盛。

     第二節 孫恩之亂 殷仲堪等之舉兵也,會道子有疾,加以昏醉,元顯知朝望去之,謀奪其權,諷天子解道子揚州、司徒,而道子不之覺。

    元顯自以少年,頓居權重,慮有譏議,于是以琅邪王領司徒,自為揚州刺史。

    道子酒醒,方知去職,而無如之何。

    廬江大守張法順,為元顯謀主。

    元顯性苛刻,生殺自己,法順屢谏不納。

    又發東土諸郡免奴為客者,号曰樂屬,移京師以充兵役,東土嚣然。

    孫恩遂乘釁作亂。

     孫恩,琅邪人,琅邪,見第二章第三節。

    孫秀之族也。

    世奉五鬥米道。

    恩叔父泰,師事錢唐杜子恭。

    錢唐,見第四章第三節。

    子恭有秘術。

    嘗就人借瓜刀。

    其主求之。

    子恭曰:“當即相還耳。

    ”既而刀主行至嘉興,有魚躍入船中,破魚得瓜刀。

    其為神效,往往如此。

    嘉興,見第四章第三節。

    子恭死,泰傳其術;浮狡有小才;诳誘百姓,愚者敬之如神,皆竭财産,進子女,以求福慶。

    王珣言于會稽王道子,流之于廣州。

    廣州刺史王懷之,以泰行郁林大守。

    郁林,見第三章第九節。

    南越以外皆歸之。

    大子少傳王雅,先與泰善,言于孝武帝,以泰知養性之方,因召還。

    道子以為徐州主簿。

    猶以道術,眩惑士庶。

    稍遷新安大守。

    新安,見第四章第三節。

    王恭之役,泰私合義兵,得數千人,為國讨恭。

    黃門郎孔道,鄱陽大守桓放之,鄱陽,見第四章第三節。

    骠騎谘議周勰等,皆敬事之。

    會稽世子元顯,亦數詣泰,求其秘術。

    泰見天下兵起,以為晉祚将終,乃扇動百姓,私集徒衆。

    三吳士庶多從之。

    三吳,見第三章第九節。

    于時朝士,皆懼泰為亂,以其與元顯交厚,鹹莫敢言。

    會稽内史謝發其謀。

    會稽,見第三章第九節。

    道子誅之。

    恩逃于海。

    衆聞泰死,皆謂蟬蛻登仙。

    66就海中資給恩。

    恩聚合亡命,得百餘人,志在複仇。

    及元顯縱暴,吳會百姓不安,吳會二字,初指吳與會稽言之,其後則為泛稱。

    恩因其騷動,自海攻上虞,秦縣,今浙江上虞縣西。

    殺縣令。

    因襲會稽,害内史王凝之。

    時隆安三年十一月也。

    恩有衆數萬。

    于是會稽謝針,吳郡陸瓖,吳郡,見第三章第九節。

    吳興丘尩,吳興,見第三章第九節。

    義興許允之,義興,見第五章第六節。

    臨海周胄,臨海,見第四章第三節。

    永嘉張永,永嘉,晉郡,今浙江永嘉縣。

    及東陽、見第五章第六節。

    新安凡八郡,一時俱起,殺長吏以應之。

    旬日之中,衆數十萬。

    恩據會稽,自号征東将軍,号其黨曰長生人。

    宣語令誅殺異己。

    有不同者,戮及嬰孩。

    由是死者十七八。

    畿内諸縣,處處蜂起。

    朝廷震懼,内外戒嚴。

    遣衛将軍謝琰、鎮北将軍劉牢之讨之。

    吳會承平日久,人不習戰;又無器械;故所在破亡。

    諸賊皆燒倉廪,焚邑屋,刊木,堙井,虜掠财貨,相率聚于會稽。

    其婦女有嬰累不能去者,囊簏盛嬰兒沒于水,而告之曰:“賀汝先登仙堂,我尋後就汝。

    ”牢之遣将桓寶救三吳,子敬宣為寶後繼。

    比至曲阿,見第四章第三節。

    吳郡内史桓謙此依《牢之傳》。

    《本紀》同。

    《恩傳》作桓謹。

    已棄郡走。

    牢之乃率衆東讨,拜表辄行。

    琰至義興,斬賊許允。

    進讨丘尩,破之。

    牢之至吳興,擊賊屢勝。

    徑臨浙江。

    琰屯烏程,見第四章第三節。

    遣司馬高素助牢之。

    牢之率衆軍濟浙江。

    恩虜男女二十餘萬口,一時逃入海。

    懼官軍之蹑,乃緣道多棄寶物、子女,時東土殷實,莫不粲麗盈目,牢之等遽于收斂,故恩複得逃海。

    朝廷以謝琰為會稽,率徐州文武戍海浦。

    琰本為徐州刺史。

    琰無撫綏之能,而不為武備。

    四年(400),恩複入餘姚,秦縣,今浙江餘姚縣。

    破上虞,進至刑浦。

    此據《恩傳》。

    《琰傳》作邢浦,雲在山陰北三十五裡。

    山陰,見第二章第二節。

    琰遣參軍劉宣之距破之。

    既而上黨大守張虔碩戰敗,群賊銳進。

    琰敗績。

    帳下督張猛,于後斫琰馬,琰堕地,與二子俱被害。

    朝廷大震。

    遣冠軍将軍桓不才,輔國将軍孫無終,甯朔将軍高雅之擊之。

    恩複還于海。

    于是複遣牢之東屯會稽。

    吳國内史袁山松築扈渎壘,在今上海市北。

    緣海備恩。

    明年,二月,恩複入浃口。

    《東晉疆域志》雲:在餘姚、縣之間。

    漢縣,在今浙江鄞縣東。

    雅之敗績。

    牢之進擊,恩複還于海。

    五月,轉寇扈渎,害袁山松。

    仍浮海向京口。

    見第四章第二節。

    牢之率衆西擊,未達,而恩已至。

    朝廷駭懼,陳兵以待之。

    牢之在山陰,使劉裕自海鹽赴難。

    海鹽,漢縣,在今浙江平湖縣東南。

    晉徙治今海鹽縣。

    牢之率大衆而還。

    裕兵不滿千人,與賊戰,破之。

    恩聞牢之已還京口,乃走郁州。

    今江蘇灌雲縣東北之雲台山,古在海中,稱郁州,亦曰郁洲。

    高雅之擊之,為賊所執。

    賊寇廣陵,見第三章第九節。

    陷之。

    浮海而北。

    劉裕與劉敬宣并軍蹑之于郁州。

    累戰,恩複大敗。

    漸衰弱。

    複緣海還南。

    裕亦尋海要截。

    複大破恩于扈渎。

    恩遂遠迸海中。

    及桓玄用事,恩複寇臨海,大守辛景讨破之。

    恩窮蹙,乃赴海自沉。

    妖黨及伎妾,謂之水仙,投水從死者百數。

    時元興元年三月也。

    案恩之所為,與張角極相似。

    诳惑多而不能戰。

    其诳惑士大夫之力,或猶過之,讀本節所述即可見。

    沈約《宋書·自序》言:杜子恭通靈有道術,東土豪宗,及京邑貴望,并事之為弟子,執在三之敬。

    沈警累世事道,亦敬事子恭。

    子恭死,門徒孫泰,泰弟子恩傳其業,警複事之。

    恩作亂,警子穆夫,為其前部參軍,與弟仲夫、任夫、豫夫、佩夫并遇害。

    警等為人如何不必論,要亦士大夫之家也。

    此或由其本為衣冠中人而然。

    然其所用,仍多亡命之徒,故其殘殺破壞極甚。

    《恩傳》言:恩虜男女二十餘萬口,一時逃入海,雖曰緣道多棄子女,能從者當尚不下十餘萬人。

    又雲:自恩初入海,所虜之口,其後戰死及自溺,并流離被傳賣者,至恩死時,裁數千人存;而恩攻沒謝琰、袁山松,陷廣陵,前後數十戰,亦殺百姓數萬人。

    則死亡者當在二十萬以上矣。

    當時海島,能容幾何人?十餘萬人,安能一時入海?此自不免言之過甚,然其死亡之衆,則必不誣也。

    五鬥米道诳惑之力固大,然亦可見是時東土之不安也。

     第三節 桓玄篡逆 孫恩之作亂也,加道子黃钺,以元顯為中軍以讨之。

    又加元顯錄尚書事。

    道子更為長夜之飲,政無大小,一委元顯。

    時謂道子為東錄,元顯為西錄,西府車騎填湊,東第門可設雀羅矣。

    于是軍旅洊興,國用虛竭,自司徒已下,日廪七升,而元顯聚斂不已,富過帝室。

    及謝琰為孫恩所害,元顯求領徐州,加侍中、後将軍、開府儀同三司,都督十六州諸軍事。

    揚、豫、徐、兖、青、幽、冀、并、荊、江、司、雍、梁、益、交、廣。

    尋以星變解錄,複加尚書令。

    桓玄屢上疏求讨孫恩,诏辄不許。

    其後恩逼京都,玄建牙聚衆,外讬勤王,實欲觀釁而進。

    複上疏請讨恩。

    會恩已走,玄又奉诏解嚴。

    玄以兄偉為江州,鎮夏口。

    見第三章第九節。

    司馬刁暢鎮襄陽。

    見第三章第四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