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東晉中葉形勢下

關燈
第一節 秦滅前燕 晉自懷、愍傾覆,元帝東渡以來,中原形勢,蓋嘗三變:劉、石東西對峙,其後劉卒并于石,一也。

    石虎死後,燕、秦又東西對峙,其後燕卒并于秦,二也。

    前秦喪敗,後燕、後秦,又成東西對峙之局,其力莫能相尚,宋武夷南燕,破後秦,功高于桓、謝矣,然關中甫合即離,其後陵夷衰微,北方遂盡入于拓跋氏;三也。

    前章所述,為後趙吞并北方,及其分裂之事,此章所述,則前秦吞并北方,及其分裂之事也。

     桓溫之入關也,苻健大子苌中流矢而死,健立其第三子生為大子。

    明年,六月,健寝疾。

    健兄子菁,勒兵入東宮,将殺生自立。

    時生侍健疾,菁以健為死,回攻東掖門。

    健聞變,升端門陳兵。

    衆皆舍杖逃散。

    執菁殺之。

    數日,健死。

    生僭即皇帝位。

    生為史所稱無道之主,載其淫暴之迹甚多,然實未可與劉聰、石虎,等量齊觀,故劉知幾謂“秦人不死,知苻生之厚誣”也。

    即就史所載者觀之,其消息,仍有可以微窺者。

    史稱健臨死,誡生曰:“酋帥、大臣,若不從汝命,可漸除之”,即可知其所誅夷,多出于不得已。

    今觀其所殺者:大傅毛貴,車騎尚書梁楞,左仆射梁安,皆受遺輔政者也。

    左光祿大夫張平,生母之弟也。

    侍中丞相雷弱兒,司空王堕,侍中大師錄尚書事魚遵,亦皆大臣。

    弱兒之死也,及其九子二十七孫;遵及其七子十孫;皆可知其族之強大。

    梁安、雷弱兒,據上章第六節所述,實有通晉之嫌,其餘亦可推想。

    然則生之行誅,亦誠有所不得已,而造謗者則自此起矣。

    生殺其妻梁氏,蓋亦以其族之逼,然皇後且然,更何有于妾媵?于是謂其所幸妻妾,少有忤旨便殺之,流其屍于渭水矣。

    舅氏既誅,自可謂其母系憂恨而死。

    生眇一目,造謗者遂謂其不足、不具、少無、傷、殘毀、偏隻之言,皆不得道,左右忤旨而死者,不可勝紀;且謂其使大醫令程延合安胎藥,問人參好惡并藥分多少,延曰:“雖小小不具,自可堪用。

    ”生以為譏其目,鑿延出目,然後斬之矣。

    當時用刑,率多酷濫,遂謂其常彎弓露刃,以見朝臣,錘鉗鋸鑿,不離左右;又謂宗室勳舊,親戚忠良,殺害殆盡;王公在位者,悉以疾告歸;人情危駭,道路以目矣。

    他如怠荒、淫穢,自更易誣。

    《金史·海陵本紀》,述其不德之辭,連章累牍,而篇末著論,即明言其不足信,正同一律。

    史家之文,惟恐其自己出,斷不能以己之所是,著諸篇章;前人之辭,雖明知其不足信,又不容抹殺之不傳于後;若一一辯之,則勢将不可勝辯;此則不能不望好學深思者之心知其意者也。

    參看前章第三節。

    五胡之主,史傳其淫暴者,實錄居多,惟苻生則系被誣,當與南朝諸主一例。

    當時苻秦,君與貴戚猜疑之深,至于如此,自非一人之力,所克翦除,故黃眉雖以謀殺生自立,事發伏誅,而生卒為雄子堅及其庶兄法所弑,時姚襄死之翼月也。

     苻堅既弑苻生,以僞位讓其兄法,法自以庶孽不敢當,堅乃僭稱大秦天王。

    旋殺法。

    其骨肉相屠,亦可謂烈矣。

    堅為五胡中雄主,讀史者多美其能用王猛,其實猛之功烈,亦止在能摧抑豪強;其于政事,庸有綜核之才,然史氏所傳,實多溢美;至于滅燕,則燕之自亡,直其時,能成其功者甚多,無足稱也。

    《猛傳》雲:堅僭位,以猛為中書侍郎。

    時始平多枋頭西歸之人,始平,見第二章第二節,枋頭,見第四章第二節。

    豪右縱橫,寇盜充斥,乃轉猛為始平令。

    猛下車,明法峻刑,鞭殺一吏。

    百姓上書訟之。

    有司劾奏。

    檻車征下廷尉诏獄。

    堅親問之,曰:“夷吾、子産之俦也。

    ”赦之。

    歲中五遷,權傾内外。

    宗戚舊臣,皆害其寵。

    尚書仇騰,丞相長史席寶,數谮毀之。

    堅大怒,黜騰為甘松護軍,甘松,見第五章第二節。

    寶白衣領長史。

    爾後上下鹹服,莫敢有言。

    《堅載記》雲:猛親寵愈密,朝政莫不由之。

    特進樊世,氐豪也,有大勳于苻氏,負氣倨傲,衆辱猛。

    猛言之于堅。

    堅怒曰:“必須殺此老氐,然後百寮可整。

    ”俄而世入言事。

    堅謂猛曰:“吾欲以楊壁尚主,壁何如人也?”世勃然曰:“楊壁臣之婿也,婚已久定,陛下安得令之尚主乎?”猛讓世。

    世怒,起将擊猛。

    左右止之。

    世遂醜言大罵。

    堅由此發怒,命斬之于西廄。

    諸氐紛纭,競陳猛短。

    堅恚甚,嫚罵,或鞭撻于殿庭。

    自是公卿已下,無不憚猛。

    又曰:以猛為京兆尹。

    其特進強德,健妻之弟也。

    昏酒豪橫,為百姓之患。

    猛捕而殺之,陳屍于市。

    其中丞鄧羌,性鲠直不撓,與猛協規齊志。

    數旬之間,貴戚強豪,誅死者二十有餘人。

    于是百僚震肅,豪右屏氣。

    此蓋苻生未竟之緒也。

    必貴戚懾服,然後政令行而民獲小康,且可用其力以競于外,此秦之所以驟強;而是時之燕,适與之相反,其不格明矣。

     慕容儁之死也,群臣欲立其弟恪。

    皝第四子。

    恪辭,乃立其大子暐。

    時年十一。

    以恪為大宰,錄尚書,行周公事。

    慕容評為大傅,副贊朝政。

    慕輿根為大師。

    慕容垂為河南大都督、兖州牧、荊州刺史,鎮梁國。

    垂,皝之第五子。

    梁國,見第二章第三節。

    孫希為并州刺史。

    傅顔為護軍将軍。

    慕輿根與左衛慕輿幹潛謀誅恪及評,入白大後可足渾氏,可足渾氏将從之,暐使其侍中皇甫真與傅顔收根等斬之。

    大和元年(366),慕容恪有疾,召暐兄樂安王臧,告以司馬職統兵權,吾終之後,必以授垂。

    又以告評。

    月餘而死。

    初恪之攻拔洛陽也,略地至于崤、渑。

    見第五章第一節。

    苻堅懼其入關,常親屯陝城以備之。

    陝,漢縣,今河南陝縣。

    其後苻雙據上邽,雙堅弟。

    上邽,見第三章第三節。

    苻柳據蒲坂,見第三章第四節。

    叛于堅。

    苻廋據陝城,苻武據安定,并應之。

    安定,見第二章第二節。

    柳、廋、武,皆健子。

    将共伐長安。

    庾降于暐。

    堅恐暐乘勝入關,乃盡銳以備華陰。

    見第三章第三節。

    暐群下議欲遣兵救廋,因圖關右,評固執不許,乃止。

    雙等之叛,《通鑒》在大和二年十月。

    雙等皆為堅所讨殺。

    枋頭之役,暐使乞師于堅,請割虎牢以西。

    虎牢,見第四章第二節。

    堅遣其将苟池率步騎二萬救暐。

    王師引歸,池乃還。

    可足渾氏與評謀殺垂。

    垂懼,奔堅。

    王師既旋,暐悔割虎牢之地。

    堅以垂為鄉道,遣王猛等步騎三萬,攻慕容築于洛陽,暐遣慕容臧精卒十萬救之,敗于荥陽。

    見第二章第二節。

    築以救兵不至,降于猛。

    《通鑒》從《燕書》系大和五年正月。

    《十六國秦春秋》在四年十二月,見《考異》。

    大和五年(370),九月,堅又遣王猛率楊安等步騎六萬伐暐。

    猛克上黨,見第二章第二節。

    又令楊安陷晉陽。

    見第三章第四節。

    暐遣慕容評等率中外精卒四十餘萬距之。

    屯于潞川。

    潞水,今濁漳水。

    評以猛懸軍深入,利在速戰,議以持久制之。

    猛遣其将郭慶,以銳卒五千,夜從間道,出評營後,并山起火,燒其辎重,火見邺中。

    暐懼,遣使讓評,催其速戰。

    評與猛戰于潞川,大敗,死者五萬餘人。

    評等單騎走還。

    猛遂長驅至邺。

    堅複率衆十萬會之。

    暐散騎常侍徐蔚等率扶餘、句麗及上黨質子五百餘人,夜開城門,以納堅軍。

    暐與評等數十騎奔昌黎。

    見第二章第二節。

    堅遣郭慶追暐,及于高陽,見第五章第二節。

    執之。

    先是慕容桓以衆萬餘,為評等後繼,聞評敗,引屯内黃,見第五章第三節。

    後退保和龍。

    慕容皝所起宮名,在龍城。

    及是,慶追評、桓于和龍。

    桓殺其鎮東慕容亮而并其衆,攻其遼東大守韓稠于平州。

    此當指晉平州所治之肥如縣,見第三章第八節。

    慶遣将軍朱嶷擊桓執之。

    《本紀》在鹹安二年二月。

    評奔高句麗,高句麗縛而送之。

    堅以王猛刺冀州,鎮邺。

    郭慶刺幽州,鎮薊。

    徙暐及其王公已下并鮮卑四萬餘戶于長安。

    前燕之亡,論者多歸罪于慕容評。

    然評在儁世,亦嘗數專征伐,非不知兵者。

    潞川密迩邺都,一敗則不可為悔,秦兵方銳,持重以老其師,未為非計。

    速戰之議,出自燕朝,暐年尚幼,未知誰實主之,評因懼罪而曲從,固違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義,然以喪師之咎,專責諸評,則非平情之論。

    《垂載記》雲:垂本名霸,恩遇逾于世子儁,故儁不能平之。

    少好畋遊,因獵墜馬,折齒,儁僭即王位,改名暐,外以慕卻暐為名,内實惡而改之。

    尋以谶記之文,乃去夬,以垂為名焉。

    此說或出附會,然垂之見忌,由來已久,則由此可知。

    暐之世,蓋政出多門,莫能相尚,其時忌垂者非評一人。

    且一木焉能支大廈之傾,垂即不去,燕豈能終存邪?《暐載記》雲:時外則王師及苻堅交侵,兵革不息。

    内則暐母亂政,評等貪冒,政以賄成,官非才舉。

    其尚書左丞申紹上疏,言“守宰或擢自匹夫、兵将之間,或因寵戚,藉緣時會。

    又無考績,黜陟幽明。

    貪惰為惡者,無刑戮之懼,清勤奉法者,無爵賞之勸。

    百姓窮弊,侵赇無已。

    兵士逋逃,乃相招為賊盜。

    後宮四千有餘;僮侍厮養,通兼十倍;日費之重,價盈萬金;绮谷羅纨,歲增常調。

    戎器弗營,奢玩是務。

    令帑藏虛竭,軍士無襜榆之資。

    宰相侯王、疊以侈麗相尚。

    風靡之化,積以成俗。

    卧薪之喻,未足甚焉。

    ”此蓋自儁入中原已來,惑于紛華靡麗,積漸至此,并非必至暐之世而後然也。

    五胡竊據,本無深根固柢之道,一遇勁敵,而其亡也忽焉,亦無足異矣。

     第二節 秦平涼州仇池 前涼全盛,蓋在張茂、張駿之時,而其衰機亦自此始。

    史稱茂雅有志節,能斷大事。

    涼州大姓賈摹,寔之妻弟也,勢傾西土,茂誘而殺之,于是豪右屏迹,威行西域。

    駿初統任年十八。

    少卓越不羁,而淫縱無度。

    然有計略。

    統任後,厲操改節,勤修庶政;總禦文武,鹹得其用。

    自軌據涼州,屬天下之亂,所在征伐,軍無甯歲,至駿,境内漸平。

    又使其将楊宣伐龜茲、鄯善,西域并降。

    分州西界三郡置沙州,治敦煌,見第二章第二節。

    東界六郡置河州。

    治枹罕,見第二章第一節。

    戊己校尉趙貞,不附于駿,駿擊禽之,以其地為高昌郡。

    今新疆吐魯番縣。

    雖嘗為劉曜所敗,失河南地,旋即複之。

    蓋前涼之極盛也。

    然自茂已築靈鈞台,圍輪八十餘堵,基高九仞。

    嘗以谏者中止,後卒複營之。

    且大城姑臧。

    駿又于姑臧城南築城。

    起謙光殿,畫以五色,飾以金玉窮盡珍巧。

    殿之四面,各起一殿。

    東曰宜陽青殿,以春三月居之。

    章服、器物,皆依方色。

    南曰朱陽赤殿,夏三月居之。

    西曰政刑白殿,秋三月居之。

    北曰玄武黑殿,冬三月居之。

    其旁皆有直省内官寺署,一同方色。

    末年任所遊處,不複依四時而居。

    蓋河右通市西域,商貨流衍,物力頗豐,而其文明程度亦高,故能侈靡如此也。

    駿子重華,任用謝艾,屢破勁敵。

    見第五章第二節。

    王擢為苻健所逼,來奔,重華使攻秦州,克之。

    永和九年四月。

    秦州治上邽,見第三章第三節。

    重華好與群小遊戲,政事始衰;及其卒也,複重之以内亂;而思啟封疆者,狡焉伺于其側矣。

     重華以永和九年十月卒。

    傳言其在位十一年,據《本紀》,其立以永和二年五月,則止八年(352)。

    子曜靈嗣。

    年十歲。

    伯父長甯侯祚,性傾巧,善承内外。

    初與重華寵臣趙長、尉緝等結為異姓兄弟。

    長等遂矯重華遺令,以祚輔政。

    又言時難未夷,宜立長君。

    祚先烝重華母馬氏,馬氏遂從緝議,廢曜靈而立祚。

    祚尋使害曜靈。

    祚淫虐不道。

    又通重華妻裴氏。

    自内媵妾,及駿、重華未嫁子女無不暴亂。

    涼州曆世以來皆受晉朝官爵,雖不用中興年号,迄稱建興若幹年,晉迄未與以王封,然張駿時,境内皆稱之為王;駿舞六佾,建豹尾,所置官寮府寺,皆拟于王者,而微異其名;然亦未敢更行上僭;駿且嘗稱藩于蜀,假道以達京師;見第五章第五節。

    究不能謂其不守臣節也。

    及祚,乃用長、緝等議,僭即帝位,永和十年(354)。

    亦可謂妄矣。

    桓溫入關,王擢時鎮隴西,馳使言溫善用兵,意在難測。

    祚既震懼,又慮擢反噬,大聚衆,聲欲東征,實欲西保敦煌,會溫還而止。

    更遣其秦州刺史牛霸擊擢,破之。

    擢奔苻健。

    其妄自尊大,而實怯懦,又多疑忌如此。

    祚宗人張瓘鎮枹罕,祚惡其強,遣其将易揣、張玲襲之。

    又遣張掖大守索孚代瓘。

    張掖,漢郡,今甘肅張掖縣。

    孚為瓘所殺。

    玲等又為瓘兵所破。

    瓘軍蹑之,祚衆震懼。

    敦煌人宋混,與弟澄等聚衆以應瓘。

    趙長等懼罪,入,呼重華母馬氏出殿,拜曜靈庶弟玄靓為主。

    時年七歲。

    揣等率衆入殿,伐長殺之。

    瓘弟琚及子嵩,募市人數百,揚聲言張祚無道,我兄大軍,已到城東,敢有舉手者誅三族。

    祚衆披散,祚被殺。

    時永和十一年七月也。

    廢祚所建和平年号,複稱建興四十三年(355)。

    誅祚二子。

    以張瓘為衛将軍,領兵萬人,行大将軍事。

    隴西李俨,隴西,見第二章第二節。

    誅大姓彭姚,自立于隴右。

    玄靓遣牛霸讨之。

    未達,西平人衛琳又據郡叛。

    西平,見第二章第二節。

    霸衆潰,單騎而還。

    瓘遣琚領大衆征琳,敗之。

    西平田旋,要酒泉大守馬基應琳。

    酒泉,見第三章第七節。

    瓘遣司馬張姚、王國伐基,敗之。

    斬基、旋首,傳姑臧。

    瓘兄弟強盛,負其勳力,有篡立之謀。

    宋混與弟澄共讨瓘,盡夷其屬。

    玄靓以混輔政。

    混卒,又以澄代之。

    右司馬張邕,惡澄專擅,殺之,遂滅宋氏。

    玄靓以邕為中護軍,叔父天錫為中領軍,共輔政。

    邕自以功大,驕矜淫縱。

    又通馬氏,樹黨專權。

    天錫又殺之,悉誅其黨。

    天錫專掌朝政。

    始改建興四十九年,奉升平之号。

    升平五年(361)。

    興甯元年(363),駿妻馬氏卒,玄靓以其庶母郭氏為大妃,郭氏以天錫專政,與大臣張欽等謀讨之。

    事洩,欽等被殺。

    七月,天錫率衆入禁門,潛害玄靓,宣言暴薨。

    此從《晉書·帝紀》。

    《通鑒》從《晉春秋》在八月。

    天錫立。

    荒于聲色,不恤政事。

    安定梁景,敦煌劉肅,并以門胄,總角與天錫友昵。

    張邕之誅,肅、景有勳,天錫深德之。

    賜姓張氏,以為己子,俱參政事。

    人情怨懼。

    初苻生聞張祚見殺,玄靓幼沖,命其征東苻柳,參軍閻負、梁殊使涼州,以書喻之。

    時張瓘新輔政,河西所在兵起,懼秦師之至,乃言于玄靓,遣使稱藩。

    大和二年(364),羌斂岐自稱益州刺史,斂岐從《苻堅載記》。

    《天錫傳》作廉岐。

    率略陽四千家,背苻堅就李俨。

    略陽,見第二章第二節。

    天錫自往讨之。

    時苻堅亦遣王猛等讨岐。

    俨遣使謝,并求救于堅。

    堅遣楊安會猛救俨。

    及天錫将楊遹戰于枹罕東,猛不利。

    然卒禽斂岐。

    天錫歸,猛又襲俨,執之而還。

    堅遂以其将彭越為涼州刺史,鎮枹罕。

    參據《本紀》及《堅載記》。

    時堅強盛,每攻涼州,兵無甯歲。

    天錫甚懼,獻書桓溫,刻六年夏大舉,蓋謂天錫之六年。

    已而不果。

    鹹安二年(372),苻堅陷仇池。

    先是王猛獲天錫将陰據及甲士五千,至是,悉送所獲還涼州。

    天錫懼,遣使謝罪稱藩。

    大元元年(376),堅遣苟苌、毛盛、梁熙、姚苌等率騎十三萬伐天錫。

    又遣其秦州刺史苟池,河州刺史李辯,涼州刺史王統率三州之衆以繼之。

    天錫拒戰不利,遂降。

    堅以梁熙為涼州刺史,領護西羌校尉,鎮姑臧。

    徙豪右七千餘戶于關中。

     劉曜之與石勒連兵也,楊難敵自漢中還襲仇池,克之,執田崧,殺之。

    鹹和九年(334),難敵卒,子毅立。

    自号左賢王下辨公。

    以堅頭子槃為右賢王河池公。

    下辨、河池,皆見第五章第一節。

    鹹康元年(335),遣使稱藩于晉。

    三年(337),毅族兄初襲殺毅,并有其衆,自立為仇池公,臣于石虎,後複遣使稱藩。

    永和三年(347),以為雍州刺史、平羌校尉、仇池公。

    十年(354),改封天水公。

    子國為武都大守。

    武都,見第二章第二節。

    十一年(355),毅小弟宋奴,使姑子梁式玉,《本紀》作梁式。

    因侍直手刃殺初。

    國率左右誅式玉及宋奴。

    桓溫表為秦州刺史、平羌校尉,而以其子安為武都大守。

    十二年(356),國從父楊俊複殺國自立。

    安奔苻生。

    俊遣使歸順。

    升平三年(359),以為平羌校尉、仇池公。

    四年(360),卒,子世立。

    複以其爵授之。

    大和三年(368),遷秦州刺史。

    以其弟統為武都大守。

    五年(370),世卒。

    統廢其子纂自立。

    纂一名德。

    纂聚黨殺統。

    遣使自陳,複以為秦州刺史、平羌校尉、仇池公。

    初世嘗降于苻堅。

    堅亦署為秦州刺史仇池公。

    既而歸順于晉。

    至纂,遂與堅絕。

    鹹安元年(371),堅遣其将苻雅、楊安與益州刺史王統率步騎七萬取仇池。

    雅等次于鹫陝。

    《通鑒》作鹫峽。

    《注》雲:在仇池北。

    纂率衆五萬,晉梁州刺史楊亮,遣督護郭寶,率騎千餘救之,戰于陝中,為雅等所敗。

    纂收衆奔還。

    雅進攻仇池,纂降。

    秦以王統為南秦州刺史。

    加楊安都督,鎮仇池。

    王統,《苻堅載記》作楊統。

    《殿本考證》雲:楊,《十六國春秋》作王,案作王者是也。

    《宋書·氐傳》明言統為纂所殺,纂遣使詣晉自陳,其言不得無據。

    《苻堅載記》漏叙統為纂所殺之事,其誤遂不易見。

    堅使取仇池之楊安,是否即楊國之子,本無确說。

    以予觀之,似乎非是。

    堅之取仇池,乃為攻梁、益開路,其後益州陷沒,堅乃以楊安為益州牧,鎮成都,王統為南秦州刺史,鎮仇池,苟為楊國之子,任乏恐未必如是之重也。

    空百頃之地,徙其民于關中。

    纂後為楊安所殺。

    語見《宋書·氐傳》,此楊安當為楊國之子。

    此節以《宋書》為主,兼據《晉書·劉曜》及《苻堅載記》。

    《晉書·本紀》:鹹安二年(372),苻堅陷仇池,執秦州刺史楊世,則必誤也。

     第三節 秦平鐵弗氏拓跋氏 自前趙、前燕之亡,幽、并之匈奴、鮮卑,能有所表見者頗鮮,其較為強大者,則河西之鐵弗氏,代北之拓跋氏也。

    苻秦盛時,二部亦嘗為所懾服。

    此二部為世仇,其事迹相關極密。

    《魏書·序紀》,叙述較詳。

    今以之為主,而以他篇所載,附益訂正之。

    《序紀》諱飾之辭,自不難洞見也。

    58 《魏書·序紀》:穆帝死後,普根立,月餘而薨。

    普根子始生,桓帝後立之,其冬又薨。

    思帝子郁律立,是為平文帝。

    元年,歲在丁醜,晉元帝建武元年(317)也。

    二年(318),元帝大興元年。

    劉虎據朔方,見第三章第八節。

    來侵西部。

    帝逆擊,大破之。

    其從弟路孤,率部落内附,帝以女妻之。

    《鐵弗傳》言:虎歸附劉聰,聰以虎宗室,拜安北将軍、監鮮卑諸軍事、丁零中郎将,則聰實使虎統轄鮮卑也。

    《序紀》又雲:帝聞晉愍帝為劉曜所害,顧謂大臣曰:“今中原無主,天其資我乎?”劉曜遣使請和,帝不納。

    三年(319),大興二年。

    石勒自稱趙王,遣使乞和,請為兄弟,帝斬其使以絕之。

    五年(321),大興四年。

    治兵講武,有平南夏之意。

    桓帝後以帝得衆心,恐不利于己子,害帝,遂崩。

    大臣死者數十人。

    《平文皇後傳》曰:王氏,廣甯人也。

    年十三,因事入宮。

    生昭成帝。

    平文崩,昭成在襁褓,時國有内難,将害諸王子。

    後匿帝于袴中,懼人知,祝曰:“若天祚未終,使汝無聲。

    ”遂良久不啼。

    得免于難。

    廣甯,見第四章第二節。

    惠帝賀傉立,桓帝中子也。

    未親政事,大後臨朝,遣使與石勒通和,時人謂之女國使。

    案王浚見殺,穆帝之衆,有欲謀亂以應石勒者,見第四章第二節。

    然則拓跋部落中,胡、羯黨類頗多,平文之死,似亦因其與劉、石搆難,而桓帝後因而傾覆之者。

    使稱女國使,可見是時拓跋氏實别無所謂君長也。

    四年(324),明帝大甯二年。

    帝始臨朝。

    以諸部人情,未悉款順,乃築城于東木根山,徙都之。

    在今綏遠涼城縣北。

    河西有木根山,而此在東,故曰東木根山。

    五年(325),大甯三年。

    帝崩,炀帝纥那立,惠帝之弟也。

    三年(328),成帝鹹和二年。

    石勒遣石虎率騎五千,來寇邊部。

    帝禦之于句注陉北,見第二章第二節。

    不利,遷于大甯。

    即廣甯。

    時烈帝名翳槐,平文長子。

    居于舅賀蘭部,帝遣使求之。

    賀蘭部帥藹頭,擁護不遣。

    帝怒,召宇文部,并勢擊藹頭。

    宇文衆敗,帝還大甯。

    五年(329),鹹和四年。

    帝出居于宇文部。

    賀蘭及諸部大人共立烈帝。

    石勒遣使求和,烈帝遣弟昭成帝名什翼犍,平文次子。

    如襄國,見第四章第二節。

    從者五千餘家。

    七年(331),元康元年。

    藹頭不修臣職,召而戮之,國人複貳。

    炀帝自宇文部還入,諸部大人複奉之。

    烈帝出居于邺。

    三年(337),鹹康三年。

    石虎遣将李穆,率騎五千,納烈帝于大甯。

    國人六千餘落叛炀帝,炀帝出居于慕容部。

    烈帝城新盛樂城,在故城東南十裡。

    見第三章第八節。

    崩,顧命曰:“必迎立什翼犍,社稷可安。

    ”帝弟孤,平文第四子。

    乃自詣邺奉迎,與帝俱還。

    《孤傳》曰:群臣鹹以新有大故,内外未安,昭成在南,來未可果,比至之日,恐生變詐,宜立長君,以鎮衆望。

    次弟屈,剛猛多變,不如孤之寬和柔順。

    于是大人梁蓋等殺屈,共推孤。

    孤曰:“吾兄居長,自應繼位,我安可越次而處大業?”乃自詣邺奉迎,請身留為質。

    石虎義而從之。

    昭成即位,乃分國半部以與之。

    薨,子斤失職懷怨,構寔君為逆,死于長安。

    見下。

    觀《魏書》所叙,知拓跋氏是時,内争甚烈,諸部亦多未服,而依倚中原者常克有成,其力固未足與内地敵也。

    烈帝死後,必立昭成,或亦以結援後趙之故。

     昭成即位時年十九。

    二年(339),鹹康五年。

    始置百官,分掌衆職。

    朝諸大人于參合陂。

    見第三章第八節。

    議欲定都灅源川,灅水,今桑乾河支流。

    連日不決,從大後計而止。

    《平文皇後傳》曰:昭成初,欲定都于灅源川,築城郭,起宮室。

    議不決。

    後聞之曰:“國自上世,遷徙為業,今事難之後,基業未固,若城郭而居,一旦寇來,難卒遷動?”乃止。

    然三年(340),鹹康六年。

    卒移都于雲中之盛樂宮。

    四年(341),鹹康七年。

    又築盛樂城于故城南八裡。

    昭成蓋居邺久,故稍染華風邪?是時之拓跋氏,城郭而居,自無所利,然拓跋氏更内亂久,昭成在位,頗稱小康,或亦由其曾居内地,少知治法之故邪?昭成與慕容氏,三世為昏,《序紀》:二年(339),聘慕容元真妹為皇後。

    四年(341),皇後慕容氏崩。

    慕容元真遣使朝貢,并薦其宗女。

    六年(343),慕容元真遣使請薦女。

    七年(344),遣大人長孫秩迎後慕容元真之女于境。

    皇後至自和龍。

    慕容元真遣使奉聘,求交昏,帝許之,以烈帝女妻之。

    十九年(356),慕容儁亦請昏,許之。

    二十年(358),慕容儁奉納禮币。

    二十三年(361),皇後慕容氏崩。

    二十五年(363),慕容薦女備後官。

    元真即皝,魏書避恭宗諱,故稱其字。

    和龍,見第一節。

    而仍與石虎通使。

    九年(346),石虎遣使朝貢。

    十年(347),遣使詣邺觀釁。

    十二年(349),穆帝永和五年。

    石虎死。

    十三年(350),永和六年。

    冉闵殺石鑒。

    十四年(351),永和七年。

    帝曰:“石胡衰滅,冉闵肆禍,中州紛梗,莫有匡救,吾将親率大軍,廓定四海。

    ”乃敕諸部:各率所統,以俟大期。

    諸大人谏,乃止。

    案魏自穆帝以來,屢圖進取中原,而其下皆不欲。

    穆帝及平文之死,蓋皆以其違衆之故。

    昭成蓋性較寬和,故能從衆議而止也。

    然雖未勤民于遠,而卒為肘腋之患所中,則以鐵弗氏地實相逼也。

     昭成四年(342),鹹康八年。

    十月,劉虎寇西境。

    帝遣軍逆讨,大破之。

    虎僅以身免。

    虎死,子務桓立,始來歸順,帝以女妻之。

    《鐵弗傳》曰:務桓,一名豹子。

    招集種落,為諸部雄。

    潛通石虎。

    虎拜為平北将軍、左賢王。

    蓋時鐵弗、拓跋二氏之勢相埒。

    十九年(356),永和十二年。

    正月,務桓死,弟阏頭立,《鐵弗傳》作阏陋頭。

    潛謀反叛。

    二月,帝西巡,因臨河,使人招喻。

    阏頭從命。

    二十一年(358),升平二年。

    阏頭部民多叛,懼而東走。

    渡河,半濟而冰陷,後衆盡歸阏頭兄子悉勿祈。

    務桓子。

    初阏頭之叛,悉勿祈兄弟十二人,在帝左右,盡遣歸,欲其自相猜離。

    至是,悉勿祈奪其衆,阏頭窮而歸命。

    帝待之如初。

    蓋務桓死後,鐵弗内相猜攜,昭成因而搆之也。

    二十二年(359),升平三年。

    四月,悉勿祈死,弟衛辰立。

    《昭成皇後傳》曰:昭成遣悉勿祈還,後戒之曰:“汝還,必深防衛辰。

    辰奸猾,終當滅汝。

    悉勿祈死,其子果為衛辰所殺。

    ”蓋衛辰枭桀,故能為拓跋氏之患也。

    然其初立時,承内亂之後,勢尚不競,且其兄弟初嘗依倚拓跋氏;故是歲八月,《序紀》言衛辰遣子朝貢。

    二十三年(360),升平四年。

    六月,皇後慕容氏崩。

    七月,衛辰來會葬,因而求昏,許之。

    二十四年(361),升平五年。

    春,衛辰遣使來聘。

    二十八年(365),正月,衛辰謀反,東渡河。

    帝讨之,衛辰懼而遁走。

    十二月,苻堅遣使朝貢。

    是年,為晉興甯三年(365)。

    《晉書·本紀》雲:七月,匈奴左賢王衛辰,右賢王曹毂,帥衆二萬,侵苻堅杏城。

    見第三章第八節。

    《堅載記》雲:匈奴左賢王衛辰,遣使降于堅,遂請田内地,堅許之。

    雲中護軍賈雍,遣其司馬徐斌,率騎襲之,因縱兵掠奪。

    堅怒,免雍官,以白衣領護軍。

    遣使修和,示之信義。

    辰于是入居塞内,貢獻相尋。

    興甯三年(365),右賢王曹毂及衛辰叛,率衆二萬,攻其杏城已南郡縣,屯于馬蘭山。

    在今陝西白水縣西北。

    索虜烏延等,亦叛堅而通于辰、毂。

    堅率中外精銳以讨之。

    以其前将軍楊安、鎮軍毛盛等為前鋒都督。

    毂遣弟活距戰,安大敗之,斬活。

    毂懼而降。

    堅徙其酋豪六千餘戶于長安。

    進擊烏延,斬之。

    鄧羌讨衛辰,禽之于木根山。

    堅自骢馬城如朔方,骢馬城,在今陝西米脂縣北。

    巡撫夷狄。

    以衛辰為陽夏公,以統其衆。

    毂尋死。

    分其部落:貳城已西二萬餘落,封其長子玺為駱川侯,貳城已東二萬餘落,封其小子寅為力川侯;号東西曹。

    貳城,胡三省曰:貳縣城,在杏城西北,平涼東南。

    平涼,苻秦郡,北周改為縣,清為府,民國複為縣,屬甘肅。

    胡《注》見義熙五年(409)。

    《序紀》:二十九年(366),大和元年。

    五月,遣燕鳳使苻堅。

    三十年(367),大和二年。

    十月,帝征衛辰。

    衛辰與宗族西走。

    收其部落而還。

    《鐵弗傳》曰:衛辰既立之後,遣子朝獻。

    昭成以女妻衛辰。

    衛辰潛通苻堅。

    堅以為左賢王。

    遣使請田内地,春來秋去。

    堅許之。

    後掠堅邊民五十餘口為奴婢,以獻于堅,堅讓歸之。

    乃背堅,專心歸國。

    舉兵伐堅。

    堅遣其建節将軍鄧羌讨禽之。

    堅至自朔方,以衛辰為陽夏公,統其部落。

    衛辰以堅還複其國,複附于堅。

    帝讨衛辰,大破之,收其部落十六七焉。

    衛辰奔苻堅。

    堅送還朔方,遣兵戍之。

    《序紀》昭成攻衛辰在正月,衛辰侵秦在七月,安得雲以專心歸國而伐堅?蓋衛辰附堅,而昭成侵之耳。

    堅當是時,理宜助衛辰,因邊釁起,故不果,且伐之。

    昭成因是與堅通使,冀共犄衛辰。

    然衛辰附堅久,故一降伏,堅即複戍之,而昭成轉為所犄也。

     《魏書·序紀》:昭成三十六年(373),孝武帝甯康元年。

    五月,遣燕鳳使苻堅。

    三十七年(374),甯康二年。

    帝征衛辰,衛辰南走。

    三十八年(375),甯康三年。

    衛辰求援于苻堅。

    三十九年(376),大元元年。

    苻堅遣其大司馬苻洛,率衆二十萬,及朱彤、張蚝、鄧羌等諸道來寇,侵逼南境。

    十一月,白部、獨孤部禦之,敗績。

    南部大人劉庫仁走雲中。

    帝複遣庫仁率騎十萬,逆戰于石子嶺,在雲中盛樂西南。

    不利。

    帝時不豫,群臣莫可任者,乃率國人,避于陰山之北。

    高車雜種盡叛,四面寇鈔,不得刍牧,複度漠南。

    堅軍稍退,乃還。

    十二月,至雲中。

    旬有二日,帝崩。

    《昭成子孫傳》雲:初昭成以弟孤讓國,乃以半部授孤。

    孤卒,子斤失職懷怨,欲伺隙為亂。

    是時獻明皇帝及秦明王翰皆先終,大祖年六歲。

    昭成不豫,慕容後子阏婆等雖長,而國統未定。

    斤因是說寔君昭成庶長子。

    曰:“帝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