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東晉中葉形勢上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 劉石興亡
劉淵以永嘉四年六月死,子和嗣僞位。
其衛尉西昌王劉銳、宗正呼延攸和,攸之甥。
說和攻其弟鹿蠡王聰、齊王裕、魯王隆、北海王乂。
此據《晉書·載紀》,《通鑒》依《十六國春秋》作叉。
斬裕及隆,而和為聰所攻殺。
聰讓位于其弟乂。
乂與公卿涕泣固請,聰乃僭位,而以乂為皇大弟,蓋以乂為淵後單氏所生也。
聰烝于單氏,乂屢以為言,單氏慚恚而死,乂之寵因之漸衰,然猶追念單氏,未便黜廢。
聰後呼延氏死,納其大保劉殷二女為左右貴嫔,女孫四人為貴人。
六劉之寵,傾于後宮。
聰稀複出外,事皆中黃門納奏,左貴嫔決之。
嘗以小劉貴人賜懷帝,及弑懷帝,複以為貴人。
立左貴嫔為皇後。
已而死。
聰如中護軍靳準第,納其二女為左右貴嫔,大曰月光,小曰月華。
數月,立月光為皇後。
後又以為上皇後,立貴妃劉氏為左皇後,貴嫔劉氏為右皇後。
靳氏有淫行,禦史大夫陳元達奏之,聰廢靳,靳慚恚自殺。
聰追念其姿色,深仇元達。
元達,聰之诤臣也,後自殺。
聰立上皇後樊氏,張氏之侍婢也。
張氏亦聰後。
時四後之外,四後蓋兼中皇後言之,見下。
史文左右采獲,叙述不必皆以次也。
佩皇後玺绶者七人。
中常侍王沈養女,年十四,有妙色,聰立為左皇後。
尚書令王鑒,中書監崔懿之,中書令李恂等谏,皆斬之。
又立其中常侍宣懷養女為中皇後。
聰嘗欲為劉後起儀殿,陳元達谏,聰大怒,欲斬之,已而止。
然又作大廟,内興殿觀四十餘所。
遊獵無度,晨出晚歸。
觀漁于汾,以燭繼晝。
立市于後庭,與宮人燕戲,或三日不醒。
荒淫之行備矣。
聰大定百官。
以其子粲為丞相,領大将軍,錄尚書事,封晉王。
後又以為相國,總百揆,而省丞相。
乂大師盧志,大傅崔玮,大保許遐勸乂襲粲,乂弗從。
東宮舍人荀裕告之。
于是收志、玮、遐,假他事殺之。
使冠威蔔抽監守東宮。
中常侍王沈、宣懷、俞容,中宮仆射郭猗,中黃門陵修等,皆寵幸用事。
聰遊燕後宮,或百日不出,群臣皆因沈等言事,多不呈聰,以其意愛憎決之。
或有勳舊功臣,弗見叙錄,奸佞小人,數日便至二千石者。
軍旅無歲不興,而将士無錢帛之賞,後宮之家,賜赉及于僮仆,動至數千萬。
沈等車服、宅宇,皆逾于諸王。
子弟中表,布衣為内史、令、長者三十餘人,皆奢僭貪殘,賊害良善。
靳準合宗内外,谄以事之。
聰臨上秋閣,誅其特進綦毋達,大中大夫公師彧,尚書王琰、田歆,少府陳休,左衛蔔崇,大司農朱誕等,皆群奄所忌也。
郭猗有憾于乂,謂粲:“乂将以三月上巳,因燕作難,宜早為之所。
”初,靳準從妹為乂孺子,淫于侍人,乂怒,殺之,而屢以嘲準,準深慚恚,說粲:“緩東宮之禁固,勿絕大弟賓客,使輕薄之徒,得與交遊,然後下官為殿下露表其罪,主上必以無将之罪罪之。
”于是粲命蔔抽去東宮。
粲使謂乂曰:“适奉中诏,雲京師将有變敕裹甲以備之。
”乂以為信然。
準白之。
于是使粲圍東宮。
粲使王沈、靳準收氐、羌酋長十餘人窮問之,皆懸首高格,燒鐵灼目,乃自誣與乂同造逆謀。
于是誅乂素所親厚大臣及東宮官屬數十人,廢乂為北部主。
粲使準賊殺之。
坑士衆萬五千餘人,平陽街巷為空。
氐、羌叛者十餘萬落,以靳準行車騎大将軍以讨之。
立粲為皇大子,領相國、大單于,總攝朝政如前。
大興元年(318),七月,聰死,粲嗣僞位。
粲自為宰相,威福任情。
性嚴刻無恩惠。
好興造宮室,相國之府,放象紫宮。
在位無幾,作兼晝夜。
饑困窮叛,死亡相繼,粲弗之恤也。
既嗣僞位,尊聰後靳氏為皇大後。
樊氏号弘道皇後,宣氏号弘德皇後。
靳等皆年未滿二十,粲晨夜烝淫于内。
聰死時,上洛王劉景為大宰,濟南王劉骥為大司馬,昌國公劉為大師,朱紀為大傅,呼延晏為大保,并錄尚書事。
大尉範隆守尚書令,靳準為大司空,領司隸校尉,皆疊決尚書奏事。
準私于粲曰:“諸公将行伊、霍之事,謀先誅大保及臣,以大司馬統萬幾。
”粲誅景、骥及骥母弟吳王逞,大司徒齊王劉劢等。
紀、隆奔長安。
以靳準為大将軍、錄尚書事。
粲荒耽酒色,遊宴後庭,軍國之事,一決于準。
準勒兵入宮,執粲,數而殺之。
劉氏男女,無少長,皆斬于東市。
發淵、聰墓,焚燒其宗廟。
自号大将軍漢天王,置百官,遣使稱藩于晉。
自來創業之主,必能躬擐甲胄,四征不庭,獨胡劉則不然。
當淵之世,即蟄居河東,不能一出。
蓋淵特以左賢王之後,為衆所推,其人本非才武。
《晉書·載記》于淵多美辭,特沿襲舊史,不足信也。
其時傾覆晉室者,實王彌、石勒等為之,其于胡劉,特文屬而已。
群盜中以石勒為最狡悍,故東方悉為所并;胡劉種姓中,惟劉曜較有材力,關中實其所陷;故劉粲既沒,曜與勒遂成東西對峙之勢焉。
初聰之立也,以勒為并州刺史。
後又以曜為雍州牧,鎮長安。
而以王彌為大将軍,封齊公。
勒殺彌,聰大怒,使讓其專害公輔,然仍以彌部衆配之,勢固無如勒何也。
其時惟曹嶷聲勢較盛,故勒請讨嶷而聰弗許,蓋欲藉以牽制勒。
然《聰載記》又雲:勒與嶷相結,規為鼎峙之勢,則嶷即存,亦未必能為聰用,且亦難保其不桡而從勒也。
要之東方之局,實非劉氏所能控馭而已。
聰時,平陽大饑,流叛死亡,十有五六。
勒遣石越率騎二萬,屯于并州,以懷撫叛者。
聰使讓勒,勒不奉命。
司隸部人,奔于冀州者,二十萬戶。
聰大史令康相,嘗言于聰曰:“石勒鴟視趙、魏,曹嶷狼顧青、齊;鮮卑之衆,星布燕、代。
今京師寡弱,勒衆精盛。
若盡趙、魏之銳,燕之突騎,自上黨而東;上黨,見第二章第二節。
曹嶷率三齊之衆以繼之;陛下将何以抗之?”當時情勢之危急,可以想見矣。
及劉粲見殺,劉曜自長安赴之。
至赤壁,胡三省曰:《水經注》:河東皮氏縣西北有赤石川。
案皮氏,秦縣,在今山西河津縣西。
僭即皇帝位。
石勒亦統精銳五萬讨準,據襄陵北原。
襄陵,漢縣,在平陽東南。
準遣侍中蔔泰降于勒。
勒與曜競有招懷之計,乃送泰于曜,使知城内無歸曜之意。
曜謂泰曰:“司空若執忠誠,早迎大駕者,政由靳氏,祭則寡人。
”與泰結盟,使還平陽,宣慰諸屠谷。
勒疑泰與曜有謀,欲斬泰以速降之。
諸将皆曰:“今斬泰,準必不複降。
就令泰宣漢要盟于城中,使将率誅準,準必懼而速降矣。
”勒久乃從諸将議,遣之。
泰還平陽,具宣曜旨。
準自以殺曜母兄,沉吟未從。
尋而喬泰、王騰、靳康、準從弟。
馬忠等殺準,推尚書令靳明為盟主,明亦準從弟。
遣蔔泰奉傳國六玺降于曜。
勒聞之,怒甚,增兵攻之。
明戰累敗,求救于曜。
曜使劉雅、劉策等迎之。
明率平陽士女萬五千歸于曜。
曜誅明。
靳氏男女,無少長皆殺之。
曜西奔粟邑。
漢縣,在今陝西白水縣西北。
勒焚平陽宮室而還。
曜旋徙都長安,改國号曰趙。
《曜載記》雲:曜隐迹菅涔山,即管涔山。
《清一統志》雲:諸書皆作管,惟《寰宇志》作菅,言山多菅草也。
案《晉書·載記》亦作菅。
在今山西甯武縣西南。
嘗夜閑居,有二童子入,跪曰:“菅涔王使小臣奉谒趙皇帝。
”獻劍一口,置前,再拜而去。
以燭視之,劍長二尺,光澤非常,赤玉為室,背上有銘曰:“神劍禦,除衆毒。
”曜遂服之。
劍随四時而變為五色。
蓋特造作妖言,以示其當王趙而已,此所以諷示石勒也。
然尚不能定平陽,安能有趙?石勒又豈妖言所能懾,名号所可束縛者邪? 劉曜豕突,本在關中,故僭号之後,仍以雍、秦為務。
曜長水校尉尹車謀反,潛結巴酋徐庫彭。
曜誅車,囚庫彭等五十餘人,欲殺之。
其光祿大夫遊子遠谏,曜怒,幽之,而盡殺庫彭等。
于是巴氐盡叛,推巴歸善王句渠知為主。
四山羌、氐、巴、羯,應之者三十餘萬。
關中大亂,城門晝閉。
乃釋子遠,用其計,大赦境内,而使子遠讨平之。
先是上郡氐、羌十餘萬落,保險不降。
上郡,見第二章第二節。
酋大虛除權渠,自号秦王。
子遠又破禽其子伊餘,降之。
西戎之中,權渠部最強,皆禀其命而為寇暴,權渠既降,莫不歸附。
後曜又親征氐、羌。
《通鑒》系永昌元年(322)。
仇池楊難敵,率衆來距,曜前鋒擊敗之。
仇池者,山名,在今甘肅成縣西。
以山巅有池,故曰仇池,池蓋今所謂火山湖也。
略陽清水氐楊氏,略陽,見第二章第二節。
秦、漢以來,世居隴右為豪族。
漢獻帝建安中,有楊騰者,為部落大帥。
騰子駒,勇健多計略,始徙仇池。
仇池地方百頃,因以百頃為号。
四面鬥絕高平。
地方二十餘裡。
羊腸盤道,三十六回。
山上豐水泉,煮水成鹽。
駒後有名千萬者,拜為百頃氐王。
與興國氐王阿貴,興國,城名,在今甘肅秦安縣東北。
俱從馬超為亂。
超破之後,阿貴為夏侯淵攻滅,千萬西南入蜀。
千萬孫飛龍,漸強盛,晉武帝假征西将軍。
《魏書·氐傳》作平西将軍。
還居略陽。
無子,養外甥令狐氏子為子,名戊搜。
惠帝元康六年(296),避齊萬年之亂,率部落四千家,還保百頃,自号輔國将軍右賢王。
關中人士奔流者多依之。
愍帝以為骠騎将軍左賢王。
時南陽王保在上邽,又以戊搜子難敵為征南将軍。
建興五年(317),戊搜卒,難敵襲位。
與弟堅頭分部曲。
難敵号左賢王,屯下辨,漢道,後漢為縣,在成縣西。
堅頭号右賢王,屯河池。
漢縣,在今甘肅徽縣西。
以上據《宋書·氐傳》及《三國志·四裔傳注》引《魏略》。
難敵為曜所敗,退保仇池。
仇池諸氐、羌,多降于曜。
曜西讨楊韬于南安。
韬,南陽王保之将。
南安,見第二章第二節。
韬懼,與隴西大守梁勳等降于曜。
隴西,見第二章第二節。
曜又進攻仇池。
時曜寝疾,兼疠疫甚,乃遣使說難敵。
難敵即遣使稱藩。
陳安請朝,曜以疾笃不許。
安怒,且以曜為死也,遂大掠而歸。
曜乘馬輿還,使其将呼延寔監辎重于後,安要擊,沒之。
又使将襲拔汧城。
漢汧縣,在今陝西隴縣南。
西州氐、羌悉從安。
安士馬雄盛,衆十餘萬。
大甯元年(323),安攻曜征西劉貢于南安。
休屠王石武,先以桑城降曜,桑城,見第二章第四節。
及是,自桑城将攻上邽,以解南安之圍。
安馳歸,貢追敗其後軍。
安又馳還赴救,而武騎大至。
安衆大潰,以騎八千奔隴城。
見第四章第二節。
貢圍之。
曜又親征。
安突圍出,欲引上邽、平襄之衆,還解隴城之圍。
平襄,漢縣,在今甘肅通渭縣西南。
而上邽被圍,平襄已敗,乃南走陝中。
陝同陿,在隴城南。
曜使将追斬之。
隴、上邽降。
氐、羌悉下,并送質任。
楊難敵聞安平,内懷危懼,奔于漢中。
《宋書》本傳雲:與堅頭俱奔晉壽,臣于李雄。
《晉書·成帝紀》:鹹和六年(331),七月,李雄将李壽侵陰平、武都,氐帥楊難敵降之。
《李雄載記》:難敵兄弟為劉曜所破,奔葭萌,遣子入質。
晉壽,見第三章第六節。
陰平,漢道,魏為縣,又置郡,在今甘肅文縣西北。
武都,見第二章第二節。
葭萌,見第三章第六節。
曜以其大鴻胪田崧為益州刺史,鎮仇池。
先是,《晉書·張茂傳》事在大興四年(321),《通鑒》系大甯元年(323)。
曜遣其将劉鹹攻張茂将韓璞于冀城,冀,漢縣,晉廢,在今甘肅甘谷縣南。
呼延寔攻甯羌護軍陰鑒于桑壁。
胡三省曰:當在南安東。
臨洮人翟松、石琮等逐令長,以縣應曜。
臨洮,秦縣,今甘肅岷縣。
河西大震。
茂出次石頭,胡三省曰:在姑臧城東。
姑臧,見第三章第七節。
遣參軍陳珍擊走之。
遂複南安。
永昌初,茂使韓璞取隴西、南安之地,以置秦州。
及曜平陳安,劉嶽方與茂相持于河上。
曜自隴上長驅至河,戎卒二十八萬五千,臨河列營,揚聲欲百道俱渡,直至姑臧。
茂懼,遣使稱藩。
曜拜為涼州牧涼王。
大甯三年(325),茂卒,無子,寔子駿嗣,曜複以茂官爵授之。
鹹和初,駿遣武威大守窦濤、金城大守張阆、武興大守辛岩、揚烈将軍宋輯等曾韓璞讨秦州諸郡。
武威、金城,皆見第二章第二節。
武興郡,惠帝永甯中,張軌表合秦、雍流移人所置,在姑臧西北。
曜遣其将劉胤來距。
璞軍潰。
胤乘勝追奔,濟河,攻陷令居,漢縣,今甘肅永登縣西北。
入據振武。
胡三省曰:在姑臧東南。
河西大震。
曜複攻枹罕。
漢縣,晉廢,今甘肅導河縣。
護軍辛晏告急。
駿使韓璞、辛岩率步騎二萬擊之。
戰于臨洮,大為曜軍所敗。
璞等退走。
駿遂失河南之地。
劉曜兵鋒,看似銳利,實則所遇者皆小敵,以之戡定秦、雍,懾服涼州,尚虞不足,況欲長驅中原邪?而曜且荒淫無度。
曜之徙都也,起光世殿于前,紫光殿于後。
繕宗廟、社稷、南北郊。
又立大學、小學。
起酆明觀。
立西宮。
建陵霄台于滈池。
在長安西南。
又将于霸陵西南營壽陵,霸陵,漢文帝陵,在長安之東。
周回四裡。
下深二十五丈。
以銅為棺椁,黃金飾之。
侍中喬豫、和苞谏,曜乃停之,封豫安昌子,苞平輿子,并領谏議大夫。
省酆明囿,以與貧戶。
然将葬其父及妻也,複親如粟邑,以規度之。
負土為墳。
其下周回二裡。
作者繼以脂燭。
怨呼之聲,盈于道路。
遊子遠谏,不納。
後複遣使增其父及妻墓高九十尺。
其侈,亦幾與劉聰無異矣。
石勒之破靳明也,遣其左長史王修獻捷于曜。
曜遺郭汜等署勒大宰,進爵趙王。
勒舍人曹平樂,因使留仕于曜,言于曜曰:“勒遣修等來,外表至虔,内觇大駕強弱。
謀待修之返,将輕襲乘輿。
”時曜勢實殘弊,懼修宣之。
曜大怒,追汜等還,斬修粟邑,停大宰之授。
勒大怒,下令曰:“孤兄弟之奉劉家,人臣之道過矣。
石虎,勒之從子,勒父幼而子之,故或稱勒弟,勒此令亦以弟視之,蓋胡人不甚重昭穆也。
勒杖虎以專征之任,其克定四方,虎戰功頗多,故有是言。
觀是言,便知虎非勒所能制。
勒身後之禍,蓋勢有必至矣。
趙王趙帝,孤自為之,名号大小,豈其所節邪?”大興二年(319),勒僞稱趙王。
勒将石他,自雁門出上郡,雁門,見第二章第二節。
襲北羌王盆句除,俘獲而歸。
曜大怒,投袂而起,次于渭城。
見第三章第三節。
遣劉嶽追之。
曜次于富平,魏縣,今陝西富平縣。
為嶽聲援。
嶽及石他戰于河濱,敗之,斬他。
上郡距襄國遠,聲勢不相接,故勒不能報。
大甯二年(324),勒遣石生屯洛陽。
明年,四月,李矩等并潰歸。
于是關内、河東,皆虞逼處,劉、石兵争始棘矣。
生攻曜河内大守尹平于新安,河内,見第二章第二節。
新安,見第三章第三節。
斬之。
曜遣劉嶽攻生于洛陽。
配以近郡甲士五千,宿衛精卒一萬,濟自孟津。
見第二章第二節。
鎮東呼延谟,率荊、司之衆,胡三省曰:時荊州仍屬晉,司州之地,多入後趙,劉曜得其民處之關中。
或曰:劉聰以洛陽為荊州,此所謂荊、司,皆晉司州之衆也。
自崤、渑而東。
崤山,在河南洛甯縣西北,西接陝縣,東接渑池。
渑池之西北,則渑坂也。
嶽圍石生于金墉。
見第三章第二節。
石虎率步騎四萬,入自成臯關。
見第三章第四節。
戰于洛西,嶽師敗績。
嶽中流矢,退保石梁。
見第四章第二節。
虎遂塹栅列圍。
又敗呼延谟,斬之。
曜親率軍援嶽。
虎率騎三萬來距。
曜次于金谷,在洛陽西北。
夜無故大驚,軍潰,退如渑池。
漢縣,在今洛甯縣西。
夜中又驚,士卒奔潰,遂歸長安。
虎執嶽,送于襄國,坑士卒萬六千。
此可見曜之不整,其士卒實無戰心,不足以臨大敵矣。
鹹和三年(328),七月,勒遣虎率衆四萬,自轵關入,在今河南濟源縣西北。
伐曜河東,進攻蒲坂。
見第三章第四節。
八月,曜盡中外精銳,水陸赴之。
自衛關北濟。
在今河南汲縣。
虎懼,引退。
追之,及于高候,胡三省曰:杜佑曰:今绛州聞喜縣北有高候原。
聞喜,今山西聞喜縣。
大戰,敗之,斬其将石瞻,枕屍二百餘裡,收其資杖億計。
虎奔朝歌。
見第三章第三節。
曜遂濟自大陽,見第三章第四節。
攻石生于金墉。
荥陽、野王皆降,荥陽,見第二章第二節。
野王,漢縣,今河南沁陽縣。
時後趙皆以為郡。
襄國大震。
十二月,勒命石堪、石聰及其豫州刺史桃豹等會荥陽,石虎進據石門。
《水經注》:漢靈帝于敖城西北,壘石為門,以遏浚儀渠口,謂之石門。
而荥渎受河水,亦有石門。
案敖城,在荥陽西北敖山上。
勒統步騎四萬赴金墉。
諸軍集于成臯,步卒六萬,騎二萬七千。
詭道兼路,出于鞏、警之間。
鞏,東周畿内國,今河南鞏縣。
訾,周邑,在鞏縣西南。
曜攝金墉之圍,陳于洛西。
勒攻之,曜軍大潰。
曜少而淫酒,末年尤甚,将戰,飲酒數鬥,比出,複飲酒鬥餘,昏醉奔退,為堪所執,送于襄國,後為勒所殺。
曜子熙、胤等,胤本曜世子,靳準之亂,沒于黑匿郁鞠部。
曜僭位,遂立熙為大子。
後胤自言,郁鞠送之。
曜以熙為後妻羊氏所生,羊有寵,哀之,遂未更易。
議西保秦州。
尚書胡勳曰:“今雖喪主,國尚全完;将士情一,未有離叛;可共并力距險,走未晚也。
”胤怒其沮衆,斬之。
四年(329),二月,率百官奔于上邽。
關中擾亂。
将軍蔣英、辛恕,擁衆數十萬,據長安,遣使招勒。
勒遣石生率洛陽之衆以赴之。
胤及劉遵,率衆數萬,将攻石生于長安。
九月,勒使虎率騎二萬距胤。
戰于義渠,秦縣,後漢省,在今甘肅甯縣西北。
為虎所敗。
胤奔上邽。
虎乘勝追之,上邽潰,虎執熙、胤并将相諸王等,及其諸卿校公侯已下三千餘人,皆殺之。
前趙亡。
五年(330),勒僭号趙天王,行皇帝事。
是歲,八月,遂僭即皇帝位。
《晉書·載記》雲:勒自襄國都臨漳。
即邺,晉避愍帝諱,改為臨漳縣。
以成周土中,漢、晉舊都,複有移都之意,乃命洛陽為南都。
然勒實并未能都邺也。
第二節 後趙盛衰 在五胡之中,石勒确可稱為一人物,以其性雖剽狡,而于中國之情形,頗能曉解也。
羯本小種,所以能縱橫中原,幾至盡并北方者非其種姓之強大,實由勒在諸胡中剽狡獨絕,勒死之後繼之者無複雄材;而石虎之淫暴,且為諸胡之冠;而胡、羯遂忽焉以盡矣。
石勒之戕苟晞,殺王浚,破劉琨,沒邵續,執段匹磾,害徐龛,皆已見前。
時劉遐為兖州刺史,自鄒山退屯下邳。
鄒山,見第四章第二節。
下邳,見第三章第三節。
琅邪内史孫默叛降于勒。
永昌元年八月。
琅邪,見第二章第三節。
于是冀、并、幽州,遼西以西諸屯結,皆陷于勒。
徐、兖間壁壘,亦多送任請降。
及曹嶷亡,而青州諸郡縣壁壘亦盡陷。
祖約退屯壽春,見第三章第四節。
勒複使其将王陽屯于豫州。
先是朝廷以王邃督青、徐、幽、平,鎮淮陰。
見第四章第二節。
卞敦為徐州刺史,鎮泗口。
在今清河縣境。
大甯元年(323),三月,勒陷下邳,敦退保盱眙。
見第三章第九節。
明年,正月,石瞻複寇下邳。
東莞大守竺珍,東海大守蕭誕,皆叛降勒。
東莞,見第三章第一節。
東海,見第三章第三節。
劉遐又自下邳退保泗口。
卞敦以畏懦征。
邃、約、遐亦以王敦之亂,還衛京師。
亂平,以遐為徐州刺史,代邃鎮淮陰。
檀赟為兖州刺史,仍守鄒山。
檀赟從《本紀》,《載記》作斌。
三年(325),四月,石良攻鄒山,陷之。
石良亦據《本紀》,《載記》作石瞻。
朝以郗鑒督青、兖,僅鎮廣陵而已。
廣陵,見第三章第九節。
時李矩等亦皆潰歸,都尉魯潛,以許昌叛降于勒。
許昌,見第三章第二節。
勒遂盡陷司、兖及徐、豫濱淮州郡。
鹹和元年(326),五月,劉遐卒,以郗鑒領徐州刺史,郭默為北中郎将,領遐部曲。
遐妹夫田防,及遐故将史疊、卞鹹、李龍等不樂他屬,共立遐子肇,襲遐故位以叛。
诏郭默等讨之。
始上道,臨淮大守劉矯,臨淮,見第三章第二節。
率将士數百,掩襲遐營,疊等迸走,斬防及鹹,又追斬疊、龍于下邳。
十一月,石聰攻壽春,不克,遂侵逡遒、阜陵。
漢浚道縣,晉作逡道,今安徽合肥縣東。
阜陵,見第三章第九節。
曆陽大守蘇峻遣将韓晃擊走之。
曆陽,見第三章第九節。
濟岷大守劉戢,将軍張阖等叛,胡三省曰:“《晉志》曰:或雲:魏平蜀,徙其豪将家于濟河北,為濟岷郡。
《大康地志》無此郡,未詳。
”害下邳内史夏嘉,以下邳降于石生。
明年,峻與祖約俱反。
三年(328),四月,勒攻宛,南陽大守王國叛降于勒。
宛、南陽,見第三章第四節。
石瞻攻河南大守王羨于邾,陷之。
河南,見第二章第二節。
邾,漢縣,在今湖北黃岡縣西北。
七月,石聰、石堪陷壽陽,祖約奔曆陽。
四年(329),二月,蘇峻敗,約降于勒。
五年(330),五月,勒将劉征,聚衆數千,浮海寇南沙,晉縣,在今江蘇常熟縣西北。
進入海虞。
晉縣,在常熟東。
六年(331),正月,複寇婁縣,漢縣,在今江蘇昆山縣東北。
掠武進。
晉縣,在今江蘇武進縣西北。
朝以郗鑒戍京口,見第四章第二節。
督揚州之晉陵、吳郡諸軍事,讨平之。
晉陵,見第四章第三節。
吳郡,見第三章第九節。
勒又使其荊州監軍郭敬,南蠻校尉董功寇襄陽,見第三章第四節。
南中郎将周撫奔武昌。
見第三章第九節。
中州流人,悉降于勒。
敬毀襄陽,遷其百姓于沔北,城樊城以戍之。
樊城,在襄陽對岸。
王師複戍襄陽。
七年(332),四月,敬又攻陷之。
遂南略江西。
七月,陶侃遣子斌與江夏相桓宣乘虛克樊城。
江夏,見第三章第四節。
侃兄子臻,與竟陵大守李陽拔新野、襄陽。
竟陵,見第三章第九節。
新野,見第三章第三節。
敬旋師救樊,大敗,宣複鎮襄陽。
鹹康五年(339),郗鑒卒,以蔡谟都督徐、兖、青三州,及揚州之晉陵、豫州之沛郡諸軍事,領徐州刺史。
沛郡,見第三章第一節。
時石虎于青州造船數百,掠緣海諸縣,所在殺戮。
谟所統七千餘人,所戍東至土山,在江甯縣東。
西至江乘,見第三章第九節。
幾于緣江設守已。
石勒世子興早死,以第二子弘為世子,僭位後立為大子。
弘,程遐之甥也,勒以遐為右長史,總執朝政。
又令弘省可尚書奏事,使中常侍嚴震參綜可否,征伐刑斷乃呈之。
又使弘鎮邺,配以禁兵萬人;車騎所統五十四營,悉以配之;又以骁騎領門臣祭酒王陽專統六夷以輔之;《通鑒》:愍帝建興二年(314)《注》曰:“六夷,蓋胡、羯、鮮卑、氐、羌、巴蠻,或曰:烏丸非巴蠻也。
”穆帝永和六年(350)《注》曰:“六夷,胡、羯、氐、羌、段氏及巴蠻也。
”竊疑當時雖有六夷之名,其種姓并無一定,故前史亦無的說。
47蓋所以備石虎,然積重之勢,斷非如是遂能挽救也。
鹹和八年(333),七月,勒死。
虎執弘。
收遐下廷尉。
召其子邃率兵入宿衛。
文武靡不奔散。
弘大恐,讓位于虎。
虎逼立之。
勒妻劉氏謂石堪曰:“皇祚之滅,不複久矣,王将何以圖之?”堪曰:“先帝舊臣,皆已斥外,衆旅不複由人,宮殿之内,無所措籌。
臣請出奔兖州,據廪丘,見第三章第三節。
挾南陽王為盟主,南陽王恢,勒少子。
宣大後诏于牧守、征鎮,令各率義兵,同讨桀逆。
”于是微服輕騎襲兖州,失期不克。
遂南奔谯城。
見第三章第三節。
虎遣其将郭太等追擊之,獲堪于城父,漢縣,在今安徽亳縣東南。
送襄國,炙而殺之。
征石恢還襄國。
劉氏謀洩,虎殺之。
尊弘
其衛尉西昌王劉銳、宗正呼延攸和,攸之甥。
說和攻其弟鹿蠡王聰、齊王裕、魯王隆、北海王乂。
此據《晉書·載紀》,《通鑒》依《十六國春秋》作叉。
斬裕及隆,而和為聰所攻殺。
聰讓位于其弟乂。
乂與公卿涕泣固請,聰乃僭位,而以乂為皇大弟,蓋以乂為淵後單氏所生也。
聰烝于單氏,乂屢以為言,單氏慚恚而死,乂之寵因之漸衰,然猶追念單氏,未便黜廢。
聰後呼延氏死,納其大保劉殷二女為左右貴嫔,女孫四人為貴人。
六劉之寵,傾于後宮。
聰稀複出外,事皆中黃門納奏,左貴嫔決之。
嘗以小劉貴人賜懷帝,及弑懷帝,複以為貴人。
立左貴嫔為皇後。
已而死。
聰如中護軍靳準第,納其二女為左右貴嫔,大曰月光,小曰月華。
數月,立月光為皇後。
後又以為上皇後,立貴妃劉氏為左皇後,貴嫔劉氏為右皇後。
靳氏有淫行,禦史大夫陳元達奏之,聰廢靳,靳慚恚自殺。
聰追念其姿色,深仇元達。
元達,聰之诤臣也,後自殺。
聰立上皇後樊氏,張氏之侍婢也。
張氏亦聰後。
時四後之外,四後蓋兼中皇後言之,見下。
史文左右采獲,叙述不必皆以次也。
佩皇後玺绶者七人。
中常侍王沈養女,年十四,有妙色,聰立為左皇後。
尚書令王鑒,中書監崔懿之,中書令李恂等谏,皆斬之。
又立其中常侍宣懷養女為中皇後。
聰嘗欲為劉後起儀殿,陳元達谏,聰大怒,欲斬之,已而止。
然又作大廟,内興殿觀四十餘所。
遊獵無度,晨出晚歸。
觀漁于汾,以燭繼晝。
立市于後庭,與宮人燕戲,或三日不醒。
荒淫之行備矣。
聰大定百官。
以其子粲為丞相,領大将軍,錄尚書事,封晉王。
後又以為相國,總百揆,而省丞相。
乂大師盧志,大傅崔玮,大保許遐勸乂襲粲,乂弗從。
東宮舍人荀裕告之。
于是收志、玮、遐,假他事殺之。
使冠威蔔抽監守東宮。
中常侍王沈、宣懷、俞容,中宮仆射郭猗,中黃門陵修等,皆寵幸用事。
聰遊燕後宮,或百日不出,群臣皆因沈等言事,多不呈聰,以其意愛憎決之。
或有勳舊功臣,弗見叙錄,奸佞小人,數日便至二千石者。
軍旅無歲不興,而将士無錢帛之賞,後宮之家,賜赉及于僮仆,動至數千萬。
沈等車服、宅宇,皆逾于諸王。
子弟中表,布衣為内史、令、長者三十餘人,皆奢僭貪殘,賊害良善。
靳準合宗内外,谄以事之。
聰臨上秋閣,誅其特進綦毋達,大中大夫公師彧,尚書王琰、田歆,少府陳休,左衛蔔崇,大司農朱誕等,皆群奄所忌也。
郭猗有憾于乂,謂粲:“乂将以三月上巳,因燕作難,宜早為之所。
”初,靳準從妹為乂孺子,淫于侍人,乂怒,殺之,而屢以嘲準,準深慚恚,說粲:“緩東宮之禁固,勿絕大弟賓客,使輕薄之徒,得與交遊,然後下官為殿下露表其罪,主上必以無将之罪罪之。
”于是粲命蔔抽去東宮。
粲使謂乂曰:“适奉中诏,雲京師将有變敕裹甲以備之。
”乂以為信然。
準白之。
于是使粲圍東宮。
粲使王沈、靳準收氐、羌酋長十餘人窮問之,皆懸首高格,燒鐵灼目,乃自誣與乂同造逆謀。
于是誅乂素所親厚大臣及東宮官屬數十人,廢乂為北部主。
粲使準賊殺之。
坑士衆萬五千餘人,平陽街巷為空。
氐、羌叛者十餘萬落,以靳準行車騎大将軍以讨之。
立粲為皇大子,領相國、大單于,總攝朝政如前。
大興元年(318),七月,聰死,粲嗣僞位。
粲自為宰相,威福任情。
性嚴刻無恩惠。
好興造宮室,相國之府,放象紫宮。
在位無幾,作兼晝夜。
饑困窮叛,死亡相繼,粲弗之恤也。
既嗣僞位,尊聰後靳氏為皇大後。
樊氏号弘道皇後,宣氏号弘德皇後。
靳等皆年未滿二十,粲晨夜烝淫于内。
聰死時,上洛王劉景為大宰,濟南王劉骥為大司馬,昌國公劉為大師,朱紀為大傅,呼延晏為大保,并錄尚書事。
大尉範隆守尚書令,靳準為大司空,領司隸校尉,皆疊決尚書奏事。
準私于粲曰:“諸公将行伊、霍之事,謀先誅大保及臣,以大司馬統萬幾。
”粲誅景、骥及骥母弟吳王逞,大司徒齊王劉劢等。
紀、隆奔長安。
以靳準為大将軍、錄尚書事。
粲荒耽酒色,遊宴後庭,軍國之事,一決于準。
準勒兵入宮,執粲,數而殺之。
劉氏男女,無少長,皆斬于東市。
發淵、聰墓,焚燒其宗廟。
自号大将軍漢天王,置百官,遣使稱藩于晉。
自來創業之主,必能躬擐甲胄,四征不庭,獨胡劉則不然。
當淵之世,即蟄居河東,不能一出。
蓋淵特以左賢王之後,為衆所推,其人本非才武。
《晉書·載記》于淵多美辭,特沿襲舊史,不足信也。
其時傾覆晉室者,實王彌、石勒等為之,其于胡劉,特文屬而已。
群盜中以石勒為最狡悍,故東方悉為所并;胡劉種姓中,惟劉曜較有材力,關中實其所陷;故劉粲既沒,曜與勒遂成東西對峙之勢焉。
初聰之立也,以勒為并州刺史。
後又以曜為雍州牧,鎮長安。
而以王彌為大将軍,封齊公。
勒殺彌,聰大怒,使讓其專害公輔,然仍以彌部衆配之,勢固無如勒何也。
其時惟曹嶷聲勢較盛,故勒請讨嶷而聰弗許,蓋欲藉以牽制勒。
然《聰載記》又雲:勒與嶷相結,規為鼎峙之勢,則嶷即存,亦未必能為聰用,且亦難保其不桡而從勒也。
要之東方之局,實非劉氏所能控馭而已。
聰時,平陽大饑,流叛死亡,十有五六。
勒遣石越率騎二萬,屯于并州,以懷撫叛者。
聰使讓勒,勒不奉命。
司隸部人,奔于冀州者,二十萬戶。
聰大史令康相,嘗言于聰曰:“石勒鴟視趙、魏,曹嶷狼顧青、齊;鮮卑之衆,星布燕、代。
今京師寡弱,勒衆精盛。
若盡趙、魏之銳,燕之突騎,自上黨而東;上黨,見第二章第二節。
曹嶷率三齊之衆以繼之;陛下将何以抗之?”當時情勢之危急,可以想見矣。
及劉粲見殺,劉曜自長安赴之。
至赤壁,胡三省曰:《水經注》:河東皮氏縣西北有赤石川。
案皮氏,秦縣,在今山西河津縣西。
僭即皇帝位。
石勒亦統精銳五萬讨準,據襄陵北原。
襄陵,漢縣,在平陽東南。
準遣侍中蔔泰降于勒。
勒與曜競有招懷之計,乃送泰于曜,使知城内無歸曜之意。
曜謂泰曰:“司空若執忠誠,早迎大駕者,政由靳氏,祭則寡人。
”與泰結盟,使還平陽,宣慰諸屠谷。
勒疑泰與曜有謀,欲斬泰以速降之。
諸将皆曰:“今斬泰,準必不複降。
就令泰宣漢要盟于城中,使将率誅準,準必懼而速降矣。
”勒久乃從諸将議,遣之。
泰還平陽,具宣曜旨。
準自以殺曜母兄,沉吟未從。
尋而喬泰、王騰、靳康、準從弟。
馬忠等殺準,推尚書令靳明為盟主,明亦準從弟。
遣蔔泰奉傳國六玺降于曜。
勒聞之,怒甚,增兵攻之。
明戰累敗,求救于曜。
曜使劉雅、劉策等迎之。
明率平陽士女萬五千歸于曜。
曜誅明。
靳氏男女,無少長皆殺之。
曜西奔粟邑。
漢縣,在今陝西白水縣西北。
勒焚平陽宮室而還。
曜旋徙都長安,改國号曰趙。
《曜載記》雲:曜隐迹菅涔山,即管涔山。
《清一統志》雲:諸書皆作管,惟《寰宇志》作菅,言山多菅草也。
案《晉書·載記》亦作菅。
在今山西甯武縣西南。
嘗夜閑居,有二童子入,跪曰:“菅涔王使小臣奉谒趙皇帝。
”獻劍一口,置前,再拜而去。
以燭視之,劍長二尺,光澤非常,赤玉為室,背上有銘曰:“神劍禦,除衆毒。
”曜遂服之。
劍随四時而變為五色。
蓋特造作妖言,以示其當王趙而已,此所以諷示石勒也。
然尚不能定平陽,安能有趙?石勒又豈妖言所能懾,名号所可束縛者邪? 劉曜豕突,本在關中,故僭号之後,仍以雍、秦為務。
曜長水校尉尹車謀反,潛結巴酋徐庫彭。
曜誅車,囚庫彭等五十餘人,欲殺之。
其光祿大夫遊子遠谏,曜怒,幽之,而盡殺庫彭等。
于是巴氐盡叛,推巴歸善王句渠知為主。
四山羌、氐、巴、羯,應之者三十餘萬。
關中大亂,城門晝閉。
乃釋子遠,用其計,大赦境内,而使子遠讨平之。
先是上郡氐、羌十餘萬落,保險不降。
上郡,見第二章第二節。
酋大虛除權渠,自号秦王。
子遠又破禽其子伊餘,降之。
西戎之中,權渠部最強,皆禀其命而為寇暴,權渠既降,莫不歸附。
後曜又親征氐、羌。
《通鑒》系永昌元年(322)。
仇池楊難敵,率衆來距,曜前鋒擊敗之。
仇池者,山名,在今甘肅成縣西。
以山巅有池,故曰仇池,池蓋今所謂火山湖也。
略陽清水氐楊氏,略陽,見第二章第二節。
秦、漢以來,世居隴右為豪族。
漢獻帝建安中,有楊騰者,為部落大帥。
騰子駒,勇健多計略,始徙仇池。
仇池地方百頃,因以百頃為号。
四面鬥絕高平。
地方二十餘裡。
羊腸盤道,三十六回。
山上豐水泉,煮水成鹽。
駒後有名千萬者,拜為百頃氐王。
與興國氐王阿貴,興國,城名,在今甘肅秦安縣東北。
俱從馬超為亂。
超破之後,阿貴為夏侯淵攻滅,千萬西南入蜀。
千萬孫飛龍,漸強盛,晉武帝假征西将軍。
《魏書·氐傳》作平西将軍。
還居略陽。
無子,養外甥令狐氏子為子,名戊搜。
惠帝元康六年(296),避齊萬年之亂,率部落四千家,還保百頃,自号輔國将軍右賢王。
關中人士奔流者多依之。
愍帝以為骠騎将軍左賢王。
時南陽王保在上邽,又以戊搜子難敵為征南将軍。
建興五年(317),戊搜卒,難敵襲位。
與弟堅頭分部曲。
難敵号左賢王,屯下辨,漢道,後漢為縣,在成縣西。
堅頭号右賢王,屯河池。
漢縣,在今甘肅徽縣西。
以上據《宋書·氐傳》及《三國志·四裔傳注》引《魏略》。
難敵為曜所敗,退保仇池。
仇池諸氐、羌,多降于曜。
曜西讨楊韬于南安。
韬,南陽王保之将。
南安,見第二章第二節。
韬懼,與隴西大守梁勳等降于曜。
隴西,見第二章第二節。
曜又進攻仇池。
時曜寝疾,兼疠疫甚,乃遣使說難敵。
難敵即遣使稱藩。
陳安請朝,曜以疾笃不許。
安怒,且以曜為死也,遂大掠而歸。
曜乘馬輿還,使其将呼延寔監辎重于後,安要擊,沒之。
又使将襲拔汧城。
漢汧縣,在今陝西隴縣南。
西州氐、羌悉從安。
安士馬雄盛,衆十餘萬。
大甯元年(323),安攻曜征西劉貢于南安。
休屠王石武,先以桑城降曜,桑城,見第二章第四節。
及是,自桑城将攻上邽,以解南安之圍。
安馳歸,貢追敗其後軍。
安又馳還赴救,而武騎大至。
安衆大潰,以騎八千奔隴城。
見第四章第二節。
貢圍之。
曜又親征。
安突圍出,欲引上邽、平襄之衆,還解隴城之圍。
平襄,漢縣,在今甘肅通渭縣西南。
而上邽被圍,平襄已敗,乃南走陝中。
陝同陿,在隴城南。
曜使将追斬之。
隴、上邽降。
氐、羌悉下,并送質任。
楊難敵聞安平,内懷危懼,奔于漢中。
《宋書》本傳雲:與堅頭俱奔晉壽,臣于李雄。
《晉書·成帝紀》:鹹和六年(331),七月,李雄将李壽侵陰平、武都,氐帥楊難敵降之。
《李雄載記》:難敵兄弟為劉曜所破,奔葭萌,遣子入質。
晉壽,見第三章第六節。
陰平,漢道,魏為縣,又置郡,在今甘肅文縣西北。
武都,見第二章第二節。
葭萌,見第三章第六節。
曜以其大鴻胪田崧為益州刺史,鎮仇池。
先是,《晉書·張茂傳》事在大興四年(321),《通鑒》系大甯元年(323)。
曜遣其将劉鹹攻張茂将韓璞于冀城,冀,漢縣,晉廢,在今甘肅甘谷縣南。
呼延寔攻甯羌護軍陰鑒于桑壁。
胡三省曰:當在南安東。
臨洮人翟松、石琮等逐令長,以縣應曜。
臨洮,秦縣,今甘肅岷縣。
河西大震。
茂出次石頭,胡三省曰:在姑臧城東。
姑臧,見第三章第七節。
遣參軍陳珍擊走之。
遂複南安。
永昌初,茂使韓璞取隴西、南安之地,以置秦州。
及曜平陳安,劉嶽方與茂相持于河上。
曜自隴上長驅至河,戎卒二十八萬五千,臨河列營,揚聲欲百道俱渡,直至姑臧。
茂懼,遣使稱藩。
曜拜為涼州牧涼王。
大甯三年(325),茂卒,無子,寔子駿嗣,曜複以茂官爵授之。
鹹和初,駿遣武威大守窦濤、金城大守張阆、武興大守辛岩、揚烈将軍宋輯等曾韓璞讨秦州諸郡。
武威、金城,皆見第二章第二節。
武興郡,惠帝永甯中,張軌表合秦、雍流移人所置,在姑臧西北。
曜遣其将劉胤來距。
璞軍潰。
胤乘勝追奔,濟河,攻陷令居,漢縣,今甘肅永登縣西北。
入據振武。
胡三省曰:在姑臧東南。
河西大震。
曜複攻枹罕。
漢縣,晉廢,今甘肅導河縣。
護軍辛晏告急。
駿使韓璞、辛岩率步騎二萬擊之。
戰于臨洮,大為曜軍所敗。
璞等退走。
駿遂失河南之地。
劉曜兵鋒,看似銳利,實則所遇者皆小敵,以之戡定秦、雍,懾服涼州,尚虞不足,況欲長驅中原邪?而曜且荒淫無度。
曜之徙都也,起光世殿于前,紫光殿于後。
繕宗廟、社稷、南北郊。
又立大學、小學。
起酆明觀。
立西宮。
建陵霄台于滈池。
在長安西南。
又将于霸陵西南營壽陵,霸陵,漢文帝陵,在長安之東。
周回四裡。
下深二十五丈。
以銅為棺椁,黃金飾之。
侍中喬豫、和苞谏,曜乃停之,封豫安昌子,苞平輿子,并領谏議大夫。
省酆明囿,以與貧戶。
然将葬其父及妻也,複親如粟邑,以規度之。
負土為墳。
其下周回二裡。
作者繼以脂燭。
怨呼之聲,盈于道路。
遊子遠谏,不納。
後複遣使增其父及妻墓高九十尺。
其侈,亦幾與劉聰無異矣。
石勒之破靳明也,遣其左長史王修獻捷于曜。
曜遺郭汜等署勒大宰,進爵趙王。
勒舍人曹平樂,因使留仕于曜,言于曜曰:“勒遣修等來,外表至虔,内觇大駕強弱。
謀待修之返,将輕襲乘輿。
”時曜勢實殘弊,懼修宣之。
曜大怒,追汜等還,斬修粟邑,停大宰之授。
勒大怒,下令曰:“孤兄弟之奉劉家,人臣之道過矣。
石虎,勒之從子,勒父幼而子之,故或稱勒弟,勒此令亦以弟視之,蓋胡人不甚重昭穆也。
勒杖虎以專征之任,其克定四方,虎戰功頗多,故有是言。
觀是言,便知虎非勒所能制。
勒身後之禍,蓋勢有必至矣。
趙王趙帝,孤自為之,名号大小,豈其所節邪?”大興二年(319),勒僞稱趙王。
勒将石他,自雁門出上郡,雁門,見第二章第二節。
襲北羌王盆句除,俘獲而歸。
曜大怒,投袂而起,次于渭城。
見第三章第三節。
遣劉嶽追之。
曜次于富平,魏縣,今陝西富平縣。
為嶽聲援。
嶽及石他戰于河濱,敗之,斬他。
上郡距襄國遠,聲勢不相接,故勒不能報。
大甯二年(324),勒遣石生屯洛陽。
明年,四月,李矩等并潰歸。
于是關内、河東,皆虞逼處,劉、石兵争始棘矣。
生攻曜河内大守尹平于新安,河内,見第二章第二節。
新安,見第三章第三節。
斬之。
曜遣劉嶽攻生于洛陽。
配以近郡甲士五千,宿衛精卒一萬,濟自孟津。
見第二章第二節。
鎮東呼延谟,率荊、司之衆,胡三省曰:時荊州仍屬晉,司州之地,多入後趙,劉曜得其民處之關中。
或曰:劉聰以洛陽為荊州,此所謂荊、司,皆晉司州之衆也。
自崤、渑而東。
崤山,在河南洛甯縣西北,西接陝縣,東接渑池。
渑池之西北,則渑坂也。
嶽圍石生于金墉。
見第三章第二節。
石虎率步騎四萬,入自成臯關。
見第三章第四節。
戰于洛西,嶽師敗績。
嶽中流矢,退保石梁。
見第四章第二節。
虎遂塹栅列圍。
又敗呼延谟,斬之。
曜親率軍援嶽。
虎率騎三萬來距。
曜次于金谷,在洛陽西北。
夜無故大驚,軍潰,退如渑池。
漢縣,在今洛甯縣西。
夜中又驚,士卒奔潰,遂歸長安。
虎執嶽,送于襄國,坑士卒萬六千。
此可見曜之不整,其士卒實無戰心,不足以臨大敵矣。
鹹和三年(328),七月,勒遣虎率衆四萬,自轵關入,在今河南濟源縣西北。
伐曜河東,進攻蒲坂。
見第三章第四節。
八月,曜盡中外精銳,水陸赴之。
自衛關北濟。
在今河南汲縣。
虎懼,引退。
追之,及于高候,胡三省曰:杜佑曰:今绛州聞喜縣北有高候原。
聞喜,今山西聞喜縣。
大戰,敗之,斬其将石瞻,枕屍二百餘裡,收其資杖億計。
虎奔朝歌。
見第三章第三節。
曜遂濟自大陽,見第三章第四節。
攻石生于金墉。
荥陽、野王皆降,荥陽,見第二章第二節。
野王,漢縣,今河南沁陽縣。
時後趙皆以為郡。
襄國大震。
十二月,勒命石堪、石聰及其豫州刺史桃豹等會荥陽,石虎進據石門。
《水經注》:漢靈帝于敖城西北,壘石為門,以遏浚儀渠口,謂之石門。
而荥渎受河水,亦有石門。
案敖城,在荥陽西北敖山上。
勒統步騎四萬赴金墉。
諸軍集于成臯,步卒六萬,騎二萬七千。
詭道兼路,出于鞏、警之間。
鞏,東周畿内國,今河南鞏縣。
訾,周邑,在鞏縣西南。
曜攝金墉之圍,陳于洛西。
勒攻之,曜軍大潰。
曜少而淫酒,末年尤甚,将戰,飲酒數鬥,比出,複飲酒鬥餘,昏醉奔退,為堪所執,送于襄國,後為勒所殺。
曜子熙、胤等,胤本曜世子,靳準之亂,沒于黑匿郁鞠部。
曜僭位,遂立熙為大子。
後胤自言,郁鞠送之。
曜以熙為後妻羊氏所生,羊有寵,哀之,遂未更易。
議西保秦州。
尚書胡勳曰:“今雖喪主,國尚全完;将士情一,未有離叛;可共并力距險,走未晚也。
”胤怒其沮衆,斬之。
四年(329),二月,率百官奔于上邽。
關中擾亂。
将軍蔣英、辛恕,擁衆數十萬,據長安,遣使招勒。
勒遣石生率洛陽之衆以赴之。
胤及劉遵,率衆數萬,将攻石生于長安。
九月,勒使虎率騎二萬距胤。
戰于義渠,秦縣,後漢省,在今甘肅甯縣西北。
為虎所敗。
胤奔上邽。
虎乘勝追之,上邽潰,虎執熙、胤并将相諸王等,及其諸卿校公侯已下三千餘人,皆殺之。
前趙亡。
五年(330),勒僭号趙天王,行皇帝事。
是歲,八月,遂僭即皇帝位。
《晉書·載記》雲:勒自襄國都臨漳。
即邺,晉避愍帝諱,改為臨漳縣。
以成周土中,漢、晉舊都,複有移都之意,乃命洛陽為南都。
然勒實并未能都邺也。
第二節 後趙盛衰 在五胡之中,石勒确可稱為一人物,以其性雖剽狡,而于中國之情形,頗能曉解也。
羯本小種,所以能縱橫中原,幾至盡并北方者非其種姓之強大,實由勒在諸胡中剽狡獨絕,勒死之後繼之者無複雄材;而石虎之淫暴,且為諸胡之冠;而胡、羯遂忽焉以盡矣。
石勒之戕苟晞,殺王浚,破劉琨,沒邵續,執段匹磾,害徐龛,皆已見前。
時劉遐為兖州刺史,自鄒山退屯下邳。
鄒山,見第四章第二節。
下邳,見第三章第三節。
琅邪内史孫默叛降于勒。
永昌元年八月。
琅邪,見第二章第三節。
于是冀、并、幽州,遼西以西諸屯結,皆陷于勒。
徐、兖間壁壘,亦多送任請降。
及曹嶷亡,而青州諸郡縣壁壘亦盡陷。
祖約退屯壽春,見第三章第四節。
勒複使其将王陽屯于豫州。
先是朝廷以王邃督青、徐、幽、平,鎮淮陰。
見第四章第二節。
卞敦為徐州刺史,鎮泗口。
在今清河縣境。
大甯元年(323),三月,勒陷下邳,敦退保盱眙。
見第三章第九節。
明年,正月,石瞻複寇下邳。
東莞大守竺珍,東海大守蕭誕,皆叛降勒。
東莞,見第三章第一節。
東海,見第三章第三節。
劉遐又自下邳退保泗口。
卞敦以畏懦征。
邃、約、遐亦以王敦之亂,還衛京師。
亂平,以遐為徐州刺史,代邃鎮淮陰。
檀赟為兖州刺史,仍守鄒山。
檀赟從《本紀》,《載記》作斌。
三年(325),四月,石良攻鄒山,陷之。
石良亦據《本紀》,《載記》作石瞻。
朝以郗鑒督青、兖,僅鎮廣陵而已。
廣陵,見第三章第九節。
時李矩等亦皆潰歸,都尉魯潛,以許昌叛降于勒。
許昌,見第三章第二節。
勒遂盡陷司、兖及徐、豫濱淮州郡。
鹹和元年(326),五月,劉遐卒,以郗鑒領徐州刺史,郭默為北中郎将,領遐部曲。
遐妹夫田防,及遐故将史疊、卞鹹、李龍等不樂他屬,共立遐子肇,襲遐故位以叛。
诏郭默等讨之。
始上道,臨淮大守劉矯,臨淮,見第三章第二節。
率将士數百,掩襲遐營,疊等迸走,斬防及鹹,又追斬疊、龍于下邳。
十一月,石聰攻壽春,不克,遂侵逡遒、阜陵。
漢浚道縣,晉作逡道,今安徽合肥縣東。
阜陵,見第三章第九節。
曆陽大守蘇峻遣将韓晃擊走之。
曆陽,見第三章第九節。
濟岷大守劉戢,将軍張阖等叛,胡三省曰:“《晉志》曰:或雲:魏平蜀,徙其豪将家于濟河北,為濟岷郡。
《大康地志》無此郡,未詳。
”害下邳内史夏嘉,以下邳降于石生。
明年,峻與祖約俱反。
三年(328),四月,勒攻宛,南陽大守王國叛降于勒。
宛、南陽,見第三章第四節。
石瞻攻河南大守王羨于邾,陷之。
河南,見第二章第二節。
邾,漢縣,在今湖北黃岡縣西北。
七月,石聰、石堪陷壽陽,祖約奔曆陽。
四年(329),二月,蘇峻敗,約降于勒。
五年(330),五月,勒将劉征,聚衆數千,浮海寇南沙,晉縣,在今江蘇常熟縣西北。
進入海虞。
晉縣,在常熟東。
六年(331),正月,複寇婁縣,漢縣,在今江蘇昆山縣東北。
掠武進。
晉縣,在今江蘇武進縣西北。
朝以郗鑒戍京口,見第四章第二節。
督揚州之晉陵、吳郡諸軍事,讨平之。
晉陵,見第四章第三節。
吳郡,見第三章第九節。
勒又使其荊州監軍郭敬,南蠻校尉董功寇襄陽,見第三章第四節。
南中郎将周撫奔武昌。
見第三章第九節。
中州流人,悉降于勒。
敬毀襄陽,遷其百姓于沔北,城樊城以戍之。
樊城,在襄陽對岸。
王師複戍襄陽。
七年(332),四月,敬又攻陷之。
遂南略江西。
七月,陶侃遣子斌與江夏相桓宣乘虛克樊城。
江夏,見第三章第四節。
侃兄子臻,與竟陵大守李陽拔新野、襄陽。
竟陵,見第三章第九節。
新野,見第三章第三節。
敬旋師救樊,大敗,宣複鎮襄陽。
鹹康五年(339),郗鑒卒,以蔡谟都督徐、兖、青三州,及揚州之晉陵、豫州之沛郡諸軍事,領徐州刺史。
沛郡,見第三章第一節。
時石虎于青州造船數百,掠緣海諸縣,所在殺戮。
谟所統七千餘人,所戍東至土山,在江甯縣東。
西至江乘,見第三章第九節。
幾于緣江設守已。
石勒世子興早死,以第二子弘為世子,僭位後立為大子。
弘,程遐之甥也,勒以遐為右長史,總執朝政。
又令弘省可尚書奏事,使中常侍嚴震參綜可否,征伐刑斷乃呈之。
又使弘鎮邺,配以禁兵萬人;車騎所統五十四營,悉以配之;又以骁騎領門臣祭酒王陽專統六夷以輔之;《通鑒》:愍帝建興二年(314)《注》曰:“六夷,蓋胡、羯、鮮卑、氐、羌、巴蠻,或曰:烏丸非巴蠻也。
”穆帝永和六年(350)《注》曰:“六夷,胡、羯、氐、羌、段氏及巴蠻也。
”竊疑當時雖有六夷之名,其種姓并無一定,故前史亦無的說。
47蓋所以備石虎,然積重之勢,斷非如是遂能挽救也。
鹹和八年(333),七月,勒死。
虎執弘。
收遐下廷尉。
召其子邃率兵入宿衛。
文武靡不奔散。
弘大恐,讓位于虎。
虎逼立之。
勒妻劉氏謂石堪曰:“皇祚之滅,不複久矣,王将何以圖之?”堪曰:“先帝舊臣,皆已斥外,衆旅不複由人,宮殿之内,無所措籌。
臣請出奔兖州,據廪丘,見第三章第三節。
挾南陽王為盟主,南陽王恢,勒少子。
宣大後诏于牧守、征鎮,令各率義兵,同讨桀逆。
”于是微服輕騎襲兖州,失期不克。
遂南奔谯城。
見第三章第三節。
虎遣其将郭太等追擊之,獲堪于城父,漢縣,在今安徽亳縣東南。
送襄國,炙而殺之。
征石恢還襄國。
劉氏謀洩,虎殺之。
尊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