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東晉初年形勢

關燈
第一節 元帝東渡 惠末大亂,懷、愍崎岖北方,卒無所就,而元帝立國江東,遂獲更衍百年之祚,此蓋自初平以來,久經喪亂,民力凋敝,朝廷紀綱,亦極頹敗,其力不複能戡定北方,而僅足退守南方以自保,大勢所趨,非一人一事之咎也。

    元帝名睿,為宣帝曾孫。

    嗣為琅邪王。

    東海王越收兵下邳,使帝監徐州諸軍事。

    俄督揚州。

    越西迎大駕,留帝居守。

    永嘉初,移鎮建業。

    周馥表請遷都,帝受東海王越之命,擊走之。

    皆已見第三章第四節。

    及懷帝蒙塵,司空荀藩,移檄天下,推帝為盟主。

    江州刺史華轶不從。

    轶,歆之曾孫。

    東海王越牧兖州,引為留府長史。

    永嘉中,曆江州刺史。

    在州甚有威惠。

    時天子孤危,四方瓦解,轶每遣貢獻入洛,不失臣節。

    謂使者曰:“若洛都道斷,可輸之琅邪王,以明吾之為司馬氏也。

    ”然轶自以受洛京所遣,而為壽春所督,時揚州刺史治壽春,見第三章第九節。

    時洛京尚存,不能隻承元帝教命。

    元帝遣周訪屯彭澤以備轶。

    彭澤,漢縣,吳置郡,在今江西湖口縣東。

    訪過姑熟。

    城名,今安徽當塗縣。

    著作郎幹寶,見而問之。

    訪曰:“華彥夏轶字有憂天下之誠,而不欲錄錄受人控禦,頃來紛纭,粗有嫌隙,今又無故以兵守其門,将成其釁。

    吾當屯尋陽故縣,漢尋陽縣,在今湖北黃梅縣北。

    晉置郡,治柴桑,即今江西九江縣,始移于江南。

    既在江西,可以捍禦北方,又無嫌于相逼也。

    ”初陳敏之亂,劉弘以陶侃為江夏大守。

    江夏,見第三章第四節。

    後以母憂去職。

    服阕,參東海王越軍事。

    轶表侃為揚武将軍,使屯夏口。

    見第三章第九節。

    又以侃兄子臻為參軍。

    臻恐難作,托疾而歸。

    侃怒,遣臻還轶。

    臻遂東歸元帝。

    帝大悅,命臻為參軍。

    加侃奮威将軍。

    侃乃與轶絕。

    及元帝承制,改易長史,轶又不從命。

    于是遣左将軍王敦都督甘卓、周訪、宋典、趙誘讨之。

    前江州刺史衛展,不為轶所禮,心常鞅鞅。

    至是,與豫章大守周廣為内應,潛軍襲轶。

    轶衆潰,奔于安城。

    見第三章第九節。

    追斬之,及其五子,傳首建業。

    愍帝即位,加帝左丞相。

    歲餘,進位丞相,大都督中外諸軍事。

    已見第三章第五節。

    建興五年(317),二月,平東将軍宋哲至,宣愍帝遺诏,使帝攝萬幾。

    三月,即晉王位,改元建武。

    明年,建興六年(318),元帝大興元年。

    愍帝崩問至,乃即帝位。

     《王導傳》雲:導參東海王越軍事。

    時元帝為琅邪王,與導素相親善,導知天下已亂,遂傾心推奉,帝亦雅相親重,契同友執。

    帝之在洛陽也,導每勸令之國。

    會帝出鎮下邳,請導為安東司馬。

    軍謀密策,知無不為。

    及徙鎮建康,吳人不附,居月餘,士庶莫有至者,導患之。

    會敦來朝。

    導謂之曰:“琅邪王仁德雖厚,而名論猶輕,兄威風已振,宜有以匡濟之。

    ”會三月上巳,帝親觀禊,乘肩輿,具威儀,導及諸名勝皆騎從。

    吳人紀瞻、顧榮,皆江南之望,竊觇視之,見其如此,鹹驚懼,乃相率拜于道左。

    導因進計曰:“古之王者,莫不賓禮故老,存問風俗,虛己心以招俊乂,況天下喪亂,九州分裂,大業草創,急于得人者哉?顧榮、賀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結人心。

    二子既至,則無不來矣。

    ”帝乃使導躬造循、榮。

    二人皆應命而至。

    由是吳會風靡,百姓歸心焉。

    自此之後,漸相崇奉,君臣之禮始定。

    俄而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

    導勸帝收其賢人君子,與之圖事。

    時荊、揚晏安,戶口殷實。

    導為政,務在清靜。

    每勸帝克己厲節,匡主甯邦。

    于是尤見委杖,情好日隆。

    朝野傾心,号為仲父。

    此傳頗能道出東晉建國之由。

    三言蔽之,曰:能調和南方人士,收用北來士大夫,不竭民力而已。

    史言“惠皇之際,王室多故,帝每恭儉退讓,以免于禍。

    沉敏有度量,不顯灼然之迹,故時人未之識焉。

    ”深沉有餘,雄略不足,是則元帝之為人也。

    帝之本志,蓋僅在保全江表,而不問北方,即王導之志亦如此,故能志同道合。

    東晉之所以能立國江東者以此,其終不能恢複北方者亦以此。

    以建國之規模一定,後來者非有大才,往往不易更變也。

     第二節 北方陷沒 天下之患,莫大于中樞之失馭。

    中樞失馭,則雖有誠臣,亦無能為力矣。

    晉世北方,惟并州敗壞最甚;幽、冀、青、兖,皆未嘗不足有為;而涼州亦足為秦、雍之援;得雄主而用之,五胡之亂,固未嘗不可戡定;即不然,亦可以相枝拄。

    惠帝既失馭;懷、愍處不可為之時;元帝又絕意于北略;遂至河西一隅而外,無不為異族所蹂躏矣。

    《詩》曰:“其何能淑,載胥及溺,”豈不哀哉? 惠帝西遷以後,能号令中原者,自莫如河南之行台。

    然荀藩等實手無斧柯,故迄不能振作。

    藩以建興元年九月薨,愍帝以其弟組行留事。

    元帝大興初,以為石勒所逼,率其屬數百人,自許昌渡江而東。

    許昌,見第三章第二節。

     時北方征鎮,以青州苟晞、幽州王浚為較強,而丁紹為冀州刺史,亦能捕誅境内之羯賊。

    晞為石勒所滅,已見第三章第五節。

    紹以永嘉三年(309)卒,王斌繼之,十一月,為勒所害。

    王浚複兼冀州,然力實不足以守之也。

     王彌之入洛陽也,縱兵大掠,劉曜禁之,彌不從。

    曜斬其牙門王延以徇。

    彌怒,與曜阻兵相攻。

    旋以長史張嵩谏,詣曜謝,結分如初。

    然曜本怨彌先入洛不待己,嫌隙遂搆。

    彌引衆東屯項關。

    在項縣。

    司隸劉暾,暾東萊掖人。

    王彌入洛,百官殲焉,惟暾為彌鄉裡宿望,得免。

    東萊,見第三章第四節。

    掖,漢縣,今山東掖縣。

    說彌還據青州。

    彌然之。

    使左長史曹嶷還鄉裡招誘,且迎其室。

    後暾又勸彌征曹嶷,藉其衆以誅石勒。

    于是彌使暾詣青州,令曹嶷引兵會己,而詐要勒共向青州。

    暾至東阿,漢縣,今山東陽谷縣東北。

    為勒遊騎所獲。

    勒見彌與嶷書,大怒,乃殺暾,詭請彌宴,手斬之,而并其衆。

    彌在群盜中,較有智略,其聲勢亦亞于勒,既見并,勒更無所忌憚矣。

     永嘉五年(311),十月,勒既沒苟晞,并王彌,南寇豫州,至江而還。

    屯于葛陂,在今河南新蔡縣。

    繕室宇,課農造舟,将寇建業。

    會霖雨,曆三月不止。

    六年(312),二月,元帝上尚書,檄四方讨勒。

    江南之衆,大集壽春。

    見第三章第四節。

    勒軍中饑疫,死者大半。

    勒會諸将計之。

    右長史刁膺,勸勒送款,待軍退之後,徐更計之。

    勒愀然長嘯。

    其謀主張賓曰:“将軍攻陷帝都,囚執天子,殺害王侯,妻略妃主,擢将軍之發,不足以數将軍之罪,奈何還相承奉乎?邺有三台之固,《水經注》:邺城西北有三台,皆因城為之基。

    魏武所起,中曰銅雀台,高十丈。

    其後石虎更增二丈。

    南則金虎台,高八丈。

    北則冰井台,亦高八丈。

    西接平陽,宜北徙據之。

    晉之保壽春,懼将軍之往擊耳。

    今卒聞回軍,必欣于敵去,未遑奇兵掎擊也。

    辎重徑從北道,大軍向壽春,辎重既過,大軍徐回,何懼進退無地乎?”勒攘袂鼓髯曰:“賓之計是也。

    ”于是退膺為将軍,擢賓為右長史,号曰右侯。

    發自葛陂。

    遣從子虎率騎二千距壽春。

    會江南運船至,獲布米數十艘,将士争之,不設備,晉伏兵大發,敗虎于巨靈口,赴水死者五百餘人。

    奔退百裡,及于勒軍。

    軍中震擾,謂王師大至。

    勒陳以待之。

    晉懼有伏兵,退還壽春。

    勒雖剽悍,此時實尚同流寇。

    前此所破者,皆晉饑疲之軍,非精練之士也。

    此時勒軍饑疫,而晉士飽馬騰,形勢适相反。

    35一奮擊破之,勒必無力驟取薊州,王浚幽州之衆,亦尚可資犄角,北方之情勢一變矣。

    任其越逸,豈不惜哉? 然勒之危機,猶未已也。

    勒所過路次,皆堅壁清野,采掠無所獲,軍中大饑,士衆相食。

    行達東燕,《水經注》:河水東北過延津,又徑東燕縣故城北。

    按兩《漢志》:東郡有燕縣,無東燕縣,蓋作史者用當時地名書之。

    延津,見第三章第四節。

    聞汲郡向冰,有衆數千,壁于枋頭。

    汲郡,見第三章第三節。

    枋頭,城名,在今河南濬縣西南。

    勒将于棘津北渡,棘津,在今河南延津縣東北。

    懼冰邀之,會諸将問計,張賓請簡壯勇千人,詭道潛渡,襲取其船,以濟大軍。

    勒從之,又因其資,軍遂豐赈,長驅寇邺。

    時劉輿子演守三台。

    張賓進曰:“劉演衆猶數千,三台險固,攻守未可卒下。

    王彭祖、浚字。

    劉越石,琨字。

    大敵也,宜及其未有備,密規進據,西禀平陽,掃定并、薊。

    且遊行羁旅,人無定志,難以保萬全,制天下。

    邯鄲、秦縣,在今河北邯鄲縣西南。

    襄國,秦信都縣,項羽改曰襄國,在今河北邢台縣西南。

    趙之舊都,可擇都之。

    ”勒曰:“右侯之計是也。

    ”于是進據襄國。

    賓又言于勒曰:“聞廣平諸縣,廣平,見第二章第二節。

    秋稼大成,可分遣諸将,收掠野谷。

    遣使平陽,陳宜鎮此之意。

    ”勒又然之,于是上表于劉聰,分命諸将攻冀州郡縣,壁壘率多降附,運糧以輸勒。

    勒蓋至是始免于為流寇,而有建國之規模,皆張賓之謀也。

    張賓者,趙郡中丘人。

    中丘,漢縣,在今河北内邱縣西。

    嘗自拟子房,謂曆觀諸将,獨胡将軍可與共成大事,乃提劍軍門,自媒于勒者也。

    王浚使督護王昌,率段疾六眷亦作就六眷。

    及其弟匹磾,文鴦,從弟末杯,亦作末波。

    功勒于襄國。

    勒襲執末杯,因以為質,請和于疾六眷。

    疾六眷使文鴦與石虎盟而還。

    浚所恃惟鮮卑,鮮卑叛而浚勢搖矣。

    36 當劉淵崛起之際,拓跋氏亦漸強。

    晉人乃思藉其力以掎匈奴焉。

    永興元、二年(304、305)間,東嬴公騰,已再用拓跋氏之衆距劉淵。

    見《魏書·序紀》。

    永興二年(305),猗死,永嘉元年(307),祿官又死,猗盧遂合三部為一。

    是歲,騰遷鎮邺,劉琨刺并州。

    時并土饑荒,百姓随騰南下,餘戶不滿二萬。

    寇賊縱橫,道路斷塞。

    琨募得千餘人,轉鬥至晉陽。

    見第三章第四節。

    琨在路上表曰:“道險山峻,胡寇塞路。

    辄以少擊衆,冒險而進。

    頓伏艱危,辛苦備嘗。

    即日達壺口關。

    臣自涉州疆,目睹困乏。

    流移四散,十不存二。

    攜老扶弱,不絕于路。

    及其在者,粥賣妻子,生相捐棄。

    死亡委厄,白骨橫野。

    哀呼之聲,感傷和氣。

    群胡數萬,周匝四山。

    動足遇掠,開目睹寇,惟有壺關,可得告籴。

    而此二道,九州之險,數人當路,則百夫不敢進。

    公私往反,沒喪者多。

    嬰守窮城,不得薪采。

    耕牛既盡,又乏田器。

    以臣愚短,當此至難,憂如循環,不皇寝食。

    ”并州此次荒歉,《晉史》記載不詳,然其災情實極重,劉琨始終不能自立,實由于此。

    壺口關,在今長治縣東南,漢于此置壺關縣,見第三章第四節。

    府寺焚毀,僵屍蔽地。

    存者饑羸,無複人色。

    荊棘成林,豺狼滿道,寇盜互來掩襲,恒以城門為戰場。

    百姓負楯以耕,屬鞬而耨,琨撫循勞來,甚得物情。

    在官未期,流人稍複,雞犬之音,複相接矣。

    《晉書·懷帝紀》:永嘉五年(311),十一月,猗盧寇大原,見第二章第二節。

    劉琨不能制,徙五縣百姓于新興,事見第三章第八節。

    新興,見第二章第二節。

    以其地與之。

    《魏書·序紀》,事在其前一年。

    穆帝三年(347)。

    雲琨遣使以子遵為質,帝嘉其意,厚報饋之。

    白部大人叛入西河,鐵弗劉虎舉衆于雁門以應之,西河、雁門,皆見第二章第二節。

    攻琨新興、雁門二郡。

    琨來乞師。

    帝使弟子平文皇帝将騎一萬,助琨擊之。

    大破白部。

    次攻劉虎,屠其營落。

    虎收其餘燼,西走渡河,竄居朔方。

    見第三章第八節。

    晉懷帝進帝大單于,封代公。

    帝以封邑去國縣遠,民不相接,乃從琨求陉北之地。

    琨乃徙馬邑、陰館、樓煩、繁峙、崞五縣之民于陉南,更立城邑,盡獻其地。

    據《晉書·劉琨傳》:琨之表猗盧為代公,乃在晉陽失陷,乞師于猗盧之時。

    蓋拓跋氏本無記注,先世事迹,皆依附中國史籍而成,故年代殊不審谛也。

    《魏書·鐵弗劉虎傳》雲:南單于之苗裔,左賢王去卑之孫,北部帥劉猛之從子。

    居于新興慮虒之北。

    慮虒,漢縣,在今山西五台縣北。

    北人謂胡父鮮卑母為鐵弗,因以為号。

    猛死,子副侖來奔。

    虎父诰升爰,代領部落。

    诰升爰死,虎代焉。

    劉猛之叛,已見第二章第二節。

    《劉淵載記》:淵欲援成都王穎,劉宣等谏曰:“晉為無道,奴隸禦我,是以右賢王猛,不勝其忿。

    屬晉綱未弛,大事不遂,右賢塗地,單于之恥也!”然則鐵弗為匈奴強部,且與晉有世仇,其助劉淵以攻琨,亦固其所。

    37琨之免于兩面受敵,實藉鮮卑之力。

    拓跋氏自力微以來,與晉亦為世仇,而琨能用之,其智計亦足尚矣。

    《魏書·序紀》又雲:是年,賈疋、閻鼎共立秦王業為大子,于長安稱行台。

    帝複戒嚴,與琨更刻大舉,命琨自列晉行台,部分諸軍。

    帝将遣十萬騎從西河鑒谷南出,晉軍從蒲阪東度,蒲阪,見第三章第四節。

    會于平陽,就食聰粟,迎複晉帝。

    事不果行。

    蓋琨欲用鮮卑,與關中共攻河東也。

    計雖未行,琨之志亦壯矣。

    然晉陽實荒瘠,不足與河東敵。

    六年(312),琨殺奮威護軍令狐盛,盛子泥奔劉聰。

    聰以為鄉道,遣子粲陷晉陽。

    琨父母并遇害。

    琨奔常山,見第三章第四節。

    乞師于猗盧。

    猗盧使子利孫赴琨,不得進。

    猗盧自将六萬騎,次于盂城。

    盂,漢縣,在今山西陽曲縣西北。

    《魏書·序紀》雲:遣長子六修,桓帝子普根,及衛雄、範班、箕澹等為前鋒,帝躬統大衆二十萬為後繼,乃侈辭。

    普根,《劉琨集》作撲速根。

    箕澹,《劉聰載記》、《魏書》、《通鑒考異》引《十六國春秋》皆作姬澹。

    粲遁走。

    琨收其遺衆,保于陽曲。

    見第二章第二節。

    此據《晉書·本紀》。

    《劉琨傳》雲:琨引猗盧并力攻粲,大敗之,死者十五六。

    琨乘勝追之,更不能克。

    猗盧以為聰未可滅,遺琨牛羊、車馬而去,留其将箕澹、段繁戍晉陽。

    《劉聰載記》雲:猗盧遣子日利孫、賓六須及将軍衛雄、姬澹等率衆數萬攻晉陽,琨收散卒千餘,為之鄉道。

    猗盧率衆六萬,至于狼猛。

    曜及賓六須戰于汾東,曜墜馬,中流矢,身被七創。

    曜入晉陽,夜與劉粲等略百姓逾蒙山遁歸。

    猗盧率騎追之,戰于藍谷,粲敗績。

    琨收合離散,保于陽曲,猗盧城之而還。

    案是時猗盧之衆,蓋号稱六萬。

    琨衆不過千餘,可以見其寡弱。

    賓六須,《通鑒考異》雲:《十六國春秋》作宥六須。

    狼猛,漢縣,在陽曲東北。

    蒙山,在大原西北。

    藍谷,在蒙山西。

     王浚遣祁弘讨石勒,為勒所殺。

    劉琨與浚争冀州,使宗人劉希還中山合衆。

    中山,漢國,今河北定縣。

    代郡、上谷、廣甯三郡人,皆歸于琨。

    代郡、上谷,皆見第三章第八節。

    廣甯,漢縣,晉置郡,在今察哈爾宣化縣西北。

    浚患之,遂辍讨勒之師,與琨相拒。

    浚遣燕相胡矩燕國,治薊,今河北薊縣。

    督護諸軍,與疾六眷并力攻破希,驅略三郡士女出塞。

    琨不複能争浚:遂欲讨勒。

    使子婿棗嵩督諸軍屯易水。

    召疾六眷,将與之俱攻襄國。

    疾六眷自以前後違命,恐浚誅之;石勒亦遣使厚賂疾六眷等;由是不應召。

    浚怒,以重賂誘猗盧子日律孫,令攻疾六眷。

    反為所破。

    浚矜豪日甚,不親為政,所任多苛刻。

    加亢旱災蝗;下不堪命,多叛入鮮卑,士卒衰弱。

    勒用張賓計,詐降于浚。

    浚喜勒附己,不複設備。

    建興二年(314),三月,勒襲執浚,送諸襄國,斬之。

    《浚傳》雲:浚将謀僭号。

    浚雖妄,未必至是。

    《石勒載記》謂勒遣其舍人,多赍珍寶,奉表推崇浚為天子,表有“伏願殿下,應天順時,踐登皇阼”之語,蓋勒以是餌浚,後遂以是誣之也。

    浚固驕而寡慮,然謂其遂信勒之推奉為真,有是理哉?《浚傳》雲:勒遣使刻日上尊号于浚,浚許之。

    勒屯兵易水。

    督護孫緯疑其詐,馳白浚,而引軍逆勒。

    浚不聽,使勒直前。

    衆議皆曰:“胡貪而無信,必有詐,請距之。

    ”浚怒,欲斬諸言者,衆遂不敢複谏。

    盛張設以待勒。

    勒至城,複縱兵大掠。

    浚左右複請讨之,不許。

    及勒登聽事,浚乃走。

    出堂皇,勒衆執以見勒。

    勒遂與浚妻并坐,立浚于前。

    浚罵曰:“胡奴調汝公,何兇逆如此?”勒數浚不于晉,并責以百姓餒乏,積粟五十萬斛而不振給。

    遂遣五百騎先送浚于襄國,收浚麾下精兵萬人,盡殺之。

    停二日而還,孫緯遮擊之,勒僅得免。

    夫浚即愚癡,豈有勒縱兵大掠,尚不禦之之理。

    勒衆幾何?敢甫入城即散之大掠乎?孫緯遮擊之,勒尚僅得免,使浚少有備,勒安能得志?故知勒是役必以輕兵掩襲,浚必絕未之知也。

    勒兵必甚少,故不敢久停,孫緯能遮擊敗之者亦以此,以少兵能于二日之間收殺浚精兵萬人,事亦可疑。

    浚雖務聚斂,恐積粟亦未能至五十萬。

    蓋當時之人,憾浚不能振施,乃為是過甚之辭也。

    38浚初以田徽為兖州,李恽為青州,徽為勒将孔苌所害。

    建興元年六月。

    恽為勒所殺,浚以薄盛代之。

    盛執渤海大守劉既,渤海,漢郡,治浮陽,今河北滄縣。

    後漢移治南皮,今河北南皮縣。

    率戶五千降于勒。

    浚既敗,勒以晉尚書劉翰行幽州刺史,戍薊,置守宰而還。

    翰叛勒,奔于段匹磾。

    匹磾遂領幽州刺史。

    蓋勒雖能冒險襲殺王浚,兵力實未能及幽州,故段氏複乘虛據之也。

    匹磾究為異族,且亦無大略,劉琨至此,乃以一身與二虜相枝拄矣。

     《石勒載記》雲:勒将襲王浚,而懼劉琨及鮮卑、烏丸,為其後患。

    張賓進曰:“劉琨、王浚,雖同名晉藩,其實仇敵。

    若修箋于琨,送質請和,琨必欣于得我,喜于浚滅,終不救浚而襲我也。

    ”于是輕騎襲幽州,遣張慮奉箋于琨,陳己過深重,求讨浚以自效。

    琨既素疾浚,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