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東晉初年形勢
關燈
小
中
大
檄諸州郡,謂“勒知命思愆,收累年之咎,求拔幽都,效善将來。
今聽所請,受任通和。
”一若勒之害浚,琨實與之通謀者,此誣辭也。
琨之與浚争冀州,特以當時朝命不及,州郡本無适主,兵争之際,各求廣地以自強,此亦未為非法,非遂與浚相攻伐也,安得謂之仇敵?勒之襲浚,僅停二日,琨雖欲救援,亦無所及,況其力實寡弱乎?浚謀僭号,既屬誣辭,雖非信臣,亦無逆節,安得指勒之求拔幽都,為效善之征乎?其為誣罔,又不待辯而自明矣。
是歲,琨表愍帝曰:“臣前表當與鮮卑猗盧,刻今年三月,都會平陽。
會浚為勒所虜,勒勢轉盛,欲來襲臣,城塢駭懼,志在自守。
又猗盧國内,欲生奸謀。
幸盧警慮,尋皆誅滅,遂使南北顧慮,用愆成舉。
勒據襄國,與臣隔山。
寇騎朝發;夕及臣城,同惡相求,其徒實繁。
自東北八州,勒減其七,先朝所授,存者惟臣,是以勒朝夕謀慮,以圖臣為計。
窺伺間隙,寇抄相尋。
戎士不得解甲,百姓不得在野。
自守則稽聰之誅,進讨則勒襲其後。
進退惟谷,首尾狼狽”雲雲。
琨之備勒如此,而豈信其歸誠,與之謀浚者哉?是歲,為魏穆帝猗盧七年(314)。
《魏書·序紀》雲:帝複與劉琨約期,會于平陽。
會石勒禽王浚,國有匈奴,雜胡萬餘家,多勒種類,聞勒破幽州,乃謀為亂,欲以應勒。
發覺伏誅。
讨聰之計,于是中止,蓋不徒不能進取平陽,并陉北亦受其震撼矣。
故知王浚之亡,實當時北方一大變也。
自是之後,劉琨亦力竭于禦勒,不暇更圖匈奴矣。
建興三年(315),為魏穆帝之八年。
《魏書·序紀》雲:晉愍帝進帝為代王,置官屬,食代、常山二郡。
帝忿聰、勒之亂,志欲平之。
先是國俗寬簡,民未知禁。
至是,明刑峻法,諸部民多以違命得罪。
凡後期者,皆舉部戮之。
或有室家相攜,而赴死所。
人問何之?答曰:“當往就誅。
”其威嚴伏物,皆此類也。
蓋猗盧歆于爵賞,又貪虜獲之利,欲迫其衆南下,而其下不欲也。
峻刻如此,亦無怪其召禍矣。
先是猗盧城盛樂以為北都,見第三章第八節。
修故平城以為南都。
在今山西大同縣東。
更南百裡,于灅水之陽黃瓜堆築新平城。
在今山西山陰縣北。
猗盧少子比延有寵,欲以為後,故使長子六修出居新平城,而黜其母。
四年(316),猗盧召六修,六修不至。
猗盧怒,伐之。
不利,與比延皆遇害。
猗子普根,先守外境,聞難來赴,攻六修滅之。
普根立,月餘而薨。
普根子始生,桓帝後立之。
其冬,又薨。
《晉書·劉琨傳》雲:猗盧父子相圖,盧及兄子根皆病死。
觀猗盧病死之非其實,則普根及其子,恐亦未必善終也。
初代人衛操,為衛瓘牙門,數使于拓跋氏。
力微死後,操與從子雄及其宗室、鄉親姬澹等數十人,同往奔焉。
說猗、猗盧招納晉人。
晉人附之者稍衆。
猗以為輔相,任以國事。
劉淵、石勒之亂,操勸猗助晉。
東嬴公騰聞而善之,表加将号。
稍遷至右将軍,封定襄侯。
永嘉四年(310),卒。
雄、澹,猗盧并以為将。
操卒後為左右輔相。
及是,與劉琨任子遵,率烏丸、晉人三萬,牛羊十萬來歸。
琨聞之,大悅。
率數百騎,馳如平城撫納之。
琨由是複振。
當時以晉人入代,而乃心華夏者,尚有莫含。
《魏書·含傳》雲:雁門繁峙人也。
家世貨殖,赀累巨萬。
劉琨為并州,辟含從事。
含居近塞下,常往來國中。
穆帝愛其才器,善待之。
及為代王,備置官屬,求含于琨。
琨遣入國。
含心不願,琨谕之曰:當今胡寇滔天,泯滅諸夏。
百姓流離,死亡塗地。
主上幽執,沉溺醜虜。
惟此一州,介在群胡之間。
以吾薄德,能自存立者,賴代王之力,是以傾身竭寶,長子遠質,滅殘賊,報雪大恥。
卿為忠節,亦是奮義之時。
何得苟惜共事之誠,以忘出身之大益?入為代王腹心,非但吾願,亦一州所賴。
含乃入代,參國官。
後琨徙五縣之民于陉南,含家獨留。
含甚為穆帝所重,常參軍國大謀。
觀是時晉人用事于代者之多,而知劉琨之能用拓跋氏,為有由也。
其心亦良苦矣。
會石勒攻樂平,見第二章第二節。
大守韓據請救于琨。
琨以士衆新合,欲因其銳以威勒。
箕澹谏曰:“此雖晉人,久在荒裔,未習恩信,難以法禦。
今内收鮮卑之餘谷,外抄殘胡之牛羊,且閉關守險,務農息士,既感化服義,然後用之,則功可立也。
”琨不從。
悉發其衆,命澹領步騎二萬為前驅,琨自為後繼。
勒先據險要,設伏以擊澹,大敗之。
一軍皆沒。
孔苌追澹于桑乾,漢縣,在今察哈爾蔚縣東北。
攻代郡,澹死。
并土震駭。
尋又災旱。
琨窮蹙不能複守。
段匹磾數遣使要琨,欲與同獎王室。
琨由是率衆赴之,從飛狐入薊。
飛狐口,在蔚、涞源二縣間。
匹磾見之,甚相崇重。
與琨結昏,約為兄弟。
箕澹之敗,論者或咎琨之躁進。
然琨死後,朝廷以匹磾尚強,當為國讨石勒,不舉琨哀。
琨故從事中郎慮谌、崔悅等上表理琨,曰:“并州刺史東嬴公騰,以晉川荒匮,移鎮臨漳。
見第三章第三節。
大原、西河,盡徙三魏。
皆見第二章第二節。
琨受并州,屬承其弊,到官之日,遺戶無幾。
當易危之勢,處難濟之土,鸠集傷夷,撫和戎狄,數年之間,公私漸振。
會京都失守,群逆縱逸,邊萌頓仆,苟懷晏安。
鹹以為并州之地,四塞為固,且可閉關守險,畜資養徒。
抗辭厲聲,忠亮奮發。
以為天子沉辱,而不隕身死節,情非所安。
遂乃跋履山川,東征西讨。
屠谷乘虛,晉陽沮潰。
琨父母罹屠戮之殃,門族受殲夷之禍。
向使琨從州人之心,為自守之計則聖朝未必加誅,而族黨可以不喪。
及猗慮敗亂,晉人歸奔。
琨于平城,納其初附。
将軍箕澹,又以為此雖晉人,久在荒裔,難以法整,不可便用。
琨又讓之,義形于色。
假從澹議,偷于苟存,則晏然于并土,必不亡身于燕、薊也。
”當海内俶擾之時,手握兵權者,往往心存自保,而大局之所以敗壞,則正此等自便私圖者為之,聞劉琨之風,亦可以少愧矣。
成敗本難逆睹,即僅圖自守,亦豈必終能自全乎! 建武元年(317),劉琨與段匹磾期讨石勒。
匹磾推琨為大都督。
檄諸方守,俱集襄國。
琨、匹磾進屯固安,漢縣,今河北易縣東南。
以俟衆軍。
涉複辰、疾六眷、末杯等三面俱集。
勒遣間使厚賂末杯。
末杯間匹磾于涉複辰、疾六眷,涉複辰等引還。
琨、匹磾亦退如薊。
會疾六眷病死,匹磾從薊奔喪,至于右北平。
漢郡,治平剛,今熱河平泉縣。
後漢治土垠,在今河北豐潤縣東。
晉改曰北平,見第二章第二節。
末杯宣言匹磾将篡,出軍擊敗之。
39末杯遂害涉複辰及其子弟黨與二百餘人,自立為單于。
《石勒載記》雲:段末杯殺鮮卑單于截附真,立忽跋隣為單于。
段匹磾自幽州攻末杯,末杯逆擊敗之。
匹磾奔還幽州,因害大尉劉琨。
琨遣世子群送匹磾,為末杯所得。
末杯厚禮之。
許以琨為幽州刺史,與結盟而襲匹磾。
密遣使赍群書,請琨為内應。
而為匹磾邏騎所得。
時琨别屯故征北府小城,胡三省曰:蓋征北将軍所治。
不之知也。
因來見匹磾,匹磾以群書示琨,曰:“意亦不疑公,是以白公耳。
”琨曰:“與公同盟,志獎王室,若兒書得達,亦終不以一子負公也。
”匹磾雅重琨,初無害琨意,将聽還屯。
其中弟叔軍曰:“吾胡夷耳,所以能服晉人者,畏吾衆也。
今我骨肉搆禍,是其良圖之日。
若有奉琨以起,吾族盡矣。
”匹磾遂留琨。
琨庶長子遵懼誅,與琨左長史楊橋,并州治中如綏閉門自守。
匹磾谕之不得,因縱兵攻之。
琨将龍季猛,迫于乏食,遂斬橋、綏而降。
琨被拘經月,遠近憤歎。
匹磾所署代郡大守辟闾嵩,與琨所署雁門大守王據,後将軍韓據連謀,密作攻具,欲襲匹磾。
韓據女為匹磾兒妾,聞其謀而告之。
匹磾于是執王據、辟闾嵩及其徒黨,悉誅之。
會王敦密使匹磾殺琨;匹磾又懼衆反己;遂稱有诏,收琨缢之。
時大興元年五月也。
盧谌、崔悅之理琨曰:“琨自以備位方嶽,綱維不舉,無緣虛荷大任,坐居三司。
是以陛下登阼,便引愆告遜。
前後奉表,具陳誠款。
尋令從事中郎臣續澹,以章绶節傳,奉還本朝。
與匹磾使榮邵,期一時俱發。
又匹磾以琨王室大臣,懼奪己威重,忌琨之形,漸彰于外。
琨知其意如此,慮不可久,欲遣妻息大小,盡詣京城,以其門室,一委陛下。
有征舉之會,則身充一卒。
若匹磾縱兇慝,則妻息可免。
具令臣澹,密宣此旨。
求诏敕路次,令相逆衛會王成從平陽逃來,說南陽王保,稱号隴右,士衆甚盛,當移關中。
匹磾聞此,私懷顧望。
停留榮邵,欲遣前兼鴻胪邊邈奉使詣保。
懷澹獨南,言其此事,遂不許引路。
丹誠赤心,卒不上達。
匹磾兄眷喪亡,嗣子幼弱,欲因奔喪,奪取其國。
又自以欺國陵家,懷邪樂禍,恐父母宗黨,不容其罪,是以卷甲櫜弓,陰圖作亂,欲害其從叔驎,從弟末波等,以取其國。
疾六眷之死,《匹磾本傳》及《劉琨傳》,皆僅雲匹磾前往奔喪,蓋時惟陰謀篡奪,未嘗訟言攻戰也。
《北史》雲:就六眷死,其子幼弱匹磾陰卷甲而往,欲殺其叔羽鱗及末波而奪其國,所據蓋即此表?此自為當時情實。
《石勒載記》之截附真,疑即疾六眷,當時曾訛傳為末杯所殺;忽跋隣疑即疾六眷之子,末杯嘗一立之,或始終以之襲号,而實權則在末杯也。
疾六眷久貳于石勒,而匹磾殷勤招緻劉琨,疑正欲藉琨之力,以圖疾六眷等。
若然,則段氏骨肉之間,自相攜貳久矣。
疾六眷既貳于勒,而固安之次,仍赴琨之期者,蓋以琨為王室大臣,未敢顯貳;抑亦慮琨之奉辭伐己,而匹磾為之助也。
然卒擅引而去,使襄國之伐不成,琨之助匹磾以圖之也固宜。
匹磾親信,密告驎、波,驎、波乃遣人距之,匹磾僅以身免。
百姓謂匹磾已沒,皆馮向琨。
若琨于時有害匹磾之情,則居然可擒,不複勞于人力。
此語或失之誇,然使以石勒處此,則必轉而圖匹磾矣。
幹戈擾攘之際,忍而無信者多成,守義者多敗,此其所以有害于民德也。
自此之後,上下并離。
匹磾遂欲盡勒胡、晉,徙居上谷。
琨深不然之。
勸移厭次,見下。
南馮朝廷。
匹磾不能納。
反禍害父息四人。
從兄二息,同時并命。
琨未遇害,知匹磾必有禍心。
語臣等雲:受國厚恩,不能克報,雖才略不及,亦由遇此厄運。
人誰不死?死生命也,惟恨下不能效節于一方,上不得歸誠于陛下。
辭旨慷慨,動于左右。
匹磾既害琨,橫加誣謗,言琨欲窺神器,謀圖不軌。
此亦足證謂王浚謀稱尊号之誣。
豈有可加之于琨,而不可加之于浚?匹磾所能為,而石勒不能為者哉?琨免述、嚣頑兇之思,又無信、布懼誅之情,踦亂亡之際,夾肩異類之間,而有如此之心哉?雖臧獲之愚,厮養之智,猶不為之,況在國士之列,忠節先著者乎?”匹磾之懷貳,與琨之孤忠,皆可見矣。
琨為趙王倫子荂姊婿,與父兄并為倫所委任,論者或以是少之。
然于晉氏非純臣,以效忠民族論,則志節炳然矣。
《記》曰:“内亂不與焉,外患弗辟也。
”内亂外患,又豈可以同日語哉? 匹磾既害劉琨,晉人離散。
匹磾不能自固,乃南依邵續。
《北史》雲:匹磾既殺劉琨,與羽、鱗、末波,自相攻擊,部衆乖離,欲擁其衆,徙保上谷。
平文帝聞之,陰嚴精騎将擊之。
匹磾恐懼,南奔樂陵。
樂陵,見第三章第四節,此時移治厭次,見下。
厭次,漢縣,晉治在今山東陽信縣東。
續,魏郡安陽人。
見第三章第三節。
初為成都王穎參軍。
後為苟晞參軍。
除沁水令。
漢縣,今河南濟源縣東北。
時天下漸亂,續去縣還家。
糾合亡命,得數百人,王浚假續樂陵大守,屯厭次。
以續子乂為督護。
續綏懷流散,多歸附之。
石勒既破浚,遣乂還招續。
續以孤危無援,權附于勒。
勒亦以乂為督護。
既而匹磾在薊,遺書招續,俱歸元帝。
續從之。
其下谏曰:“今棄勒歸匹磾,任子危矣。
”續垂泣曰:“我出身為國,豈得顧子而為叛臣哉?”遂絕于勒。
勒乃害乂。
《劉胤傳》曰:續徒衆寡弱,謀降于石勒。
胤言于續。
續從之,乃殺異議者數人,遣使江南。
此乃歸美于胤之辭。
以續之忠,其歸朝,必不待胤之說也。
帝以續為平原、樂安大守,平原、樂安,皆見第二章第三節。
冀州刺史。
匹磾攻末杯,石勒知續孤危,遣石虎圍續。
續為虎所得。
虎使續降其城。
續呼兄子竺等曰:“吾志雪國難,不幸至此;汝等努力,便奉匹磾為主,勿有二心!”時大興三年二月也。
部曲文武,共推其息緝為營主。
诏一以續本位授緝。
虎送續于勒,後為勒所害。
匹磾還,聞續已沒衆懼而散。
文鴦以親兵數百人力戰,乃得入城。
與竺、緝及續兄子存等嬰城距寇。
明年四月,見獲。
惟存得潰圍南奔,在道為賊所殺。
匹磾至襄國,經年,國中謀推為主,事露,被害。
文鴦亦遇鸩死。
初石虎攻邺,邺潰,劉演奔于廪丘。
見第三章第三節。
時在建興元年(304)。
虎又攻之。
續使文鴦救演,演奔鴦軍,随鴦屯厭次,遇害。
王彌之死也,曹嶷仍為劉聰青州刺史。
擁衆十餘萬,有雄據全齊之志。
石勒請讨之。
聰憚勒并齊,弗許。
嶷後叛聰,南稟王命。
朝廷以為青州刺史。
嶷以建業懸遠,聲勢不接,懼勒襲之,遣使通和。
勒授嶷青州牧。
嶷嘗遣使于勒,請畫河為界;而時人議論,亦有以嶷與勒并稱者:如劉聰大史令康相,見第五章第一節。
蓋在東方尚稱強大,然勒聲勢日盛,嶷亦終無以自立已。
明帝大甯元年(323),勒使石虎統步騎四萬攻嶷。
時嶷居廣固,城名,在今山東益都縣西北。
此城為嶷所築,見《晉書·地理志》。
嘗議徙海中,保根餘山,未詳。
會疾疫甚,未及就。
虎圍廣固,嶷降。
送于襄國,殺之。
坑其衆三萬。
青州郡縣壁壘盡陷。
時東晉晏然,無意援應北方,惟範陽祖逖,以一軍北上。
漢涿郡,魏改為範陽,今河北涿縣。
逖輕财好俠,慷慨有節尚。
北方之亂,率親黨數百家,避地淮、泗,元帝用為徐州刺史。
尋征為軍谘祭酒。
居丹徒之京口。
丹徒,漢縣,在今江蘇鎮江縣東南,孫權嘗居此,号其城為京城,後徙建業,乃于其地置京口鎮。
逖以社稷傾覆,常懷振複之志。
其賓客義徒,皆暴桀勇士,逖遇之如子弟。
逖說元帝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
由藩王争權,自相誅滅,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
今遺黎既被殘酷,人有奮擊之志。
大王誠能發威命将,使若逖等,為之統主,則郡國豪桀,必因風向赴;沉溺之士,欣于來蘇;庶幾國恥可雪。
願大王圖之。
”帝乃以逖為豫州刺史。
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铠仗,使自召募。
仍将本流徙部曲百餘家渡江。
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複濟者,有如大江。
”辭色壯烈,衆皆慨歎。
屯于淮陰。
秦縣,今江蘇淮陰縣。
起冶鑄兵器,得二千餘人而後進。
《通鑒》在建興元年(313)。
初流人塢主張平、樊雅等在谯,見第三章第三節。
劉演署平為豫州刺史,雅為谯郡大守,各據一城,衆數千人。
又有董瞻、于式、謝浮等十餘部,衆各數百,皆統屬平。
铚人桓宣,铚,秦縣,在今安徽宿縣西南。
為元帝丞相舍人。
帝以宣信厚,又與平、雅同州裡,轉宣為參軍,使說平、雅。
平、雅遣軍主簿随宣詣丞相府受節度。
帝皆加四品将軍,即其所部,使捍禦北方。
逖出屯蘆洲,在今安徽亳縣東。
遣參軍殷乂詣平、雅。
乂意輕平。
平怒,斬乂,阻兵固守。
逖誘浮使取平。
浮谲平與會,遂斬以獻逖。
帝嘉逖勳,使運糧給之,而道遠不至,軍中大饑。
進據大丘。
漢敬丘縣,後漢改稱大丘,在今河南永城縣西北。
張平餘衆助樊雅攻逖。
逖求助于南中郎将王含,又求救于蓬陂塢主陳川。
在浚儀。
浚儀見第三章第四節。
川遣将李頭援之。
桓宣時為王含參軍,含遣宣領兵五百助逖。
宣複說下雅。
石虎圍谯,含又遣宣救之,虎退。
宣遂留助逖,讨諸屯塢之未附者。
李頭感逖恩遇,每歎曰:“若得此人為主,吾死無恨。
”川聞而怒,遂殺頭。
頭親黨馮寵,率其屬四百人歸于逖。
川益怒,遣将掠豫州諸郡,逖遣将邀擊,盡獲所掠者。
川大懼,遂以衆附石勒。
逖率衆伐川。
石虎領兵五萬救川。
逖設奇以擊之,虎大敗,收兵掠豫州,徙陳川還襄國,留桃豹守川故城,住西台。
逖遣将韓潛等鎮東台。
相守四旬,豹宵遁,退據東燕。
見第二節。
逖使潛進屯封丘,漢縣,今河南封邱縣。
馮鐵據二台。
逖鎮雍丘,漢縣,今河南杞縣。
數遣軍要截石勒。
勒屯戍漸蹙,歸附者甚多。
逖愛人下士,雖疏交賤隸,皆恩禮遇之,由是黃河以南,盡為晉土。
河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者,皆聽兩屬。
時遣遊軍僞抄之,明其未附。
諸塢主感戴,胡中有異謀,辄密以聞。
前後克獲,亦由此也。
其有微功,賞不逾日。
躬自儉約,勸督農桑。
克己務施,不畜資産。
子弟耕耘,負儋樵薪。
又收葬枯骨,為之祭醊。
百姓感悅。
嘗置酒大會,耆老中坐流涕曰:“吾等老矣,更得父母,死将何恨?”其得人心如此。
石勒不敢窺兵河南,使成臯縣見第三章第四節。
修逖母墓,因與逖書,求通使交市。
逖不報書,而聽互市,收利十倍。
于是公私豐贍,士馬日滋。
此據《逖傳》。
《石勒載記》曰:逖善于撫納,自河以南,多背勒歸順。
勒憚之,不敢為寇。
乃下幽州,修祖氏墳墓,為置守冢二家,逖聞之,甚悅。
遣參軍王愉使于勒,贈以方物,修結和好。
勒厚賞其使,遣左常侍董樹報聘,以馬百匹,金五十斤答之。
自後兖、豫乂安,人得休息矣。
又曰:祖逖牙門童建,害新蔡内史周密,遣使降于勒。
勒斬之,送首于逖,曰:“天下之惡一也。
”逖遣使報謝。
自是兖、豫壘壁叛者,逖皆不納。
二州之人,
今聽所請,受任通和。
”一若勒之害浚,琨實與之通謀者,此誣辭也。
琨之與浚争冀州,特以當時朝命不及,州郡本無适主,兵争之際,各求廣地以自強,此亦未為非法,非遂與浚相攻伐也,安得謂之仇敵?勒之襲浚,僅停二日,琨雖欲救援,亦無所及,況其力實寡弱乎?浚謀僭号,既屬誣辭,雖非信臣,亦無逆節,安得指勒之求拔幽都,為效善之征乎?其為誣罔,又不待辯而自明矣。
是歲,琨表愍帝曰:“臣前表當與鮮卑猗盧,刻今年三月,都會平陽。
會浚為勒所虜,勒勢轉盛,欲來襲臣,城塢駭懼,志在自守。
又猗盧國内,欲生奸謀。
幸盧警慮,尋皆誅滅,遂使南北顧慮,用愆成舉。
勒據襄國,與臣隔山。
寇騎朝發;夕及臣城,同惡相求,其徒實繁。
自東北八州,勒減其七,先朝所授,存者惟臣,是以勒朝夕謀慮,以圖臣為計。
窺伺間隙,寇抄相尋。
戎士不得解甲,百姓不得在野。
自守則稽聰之誅,進讨則勒襲其後。
進退惟谷,首尾狼狽”雲雲。
琨之備勒如此,而豈信其歸誠,與之謀浚者哉?是歲,為魏穆帝猗盧七年(314)。
《魏書·序紀》雲:帝複與劉琨約期,會于平陽。
會石勒禽王浚,國有匈奴,雜胡萬餘家,多勒種類,聞勒破幽州,乃謀為亂,欲以應勒。
發覺伏誅。
讨聰之計,于是中止,蓋不徒不能進取平陽,并陉北亦受其震撼矣。
故知王浚之亡,實當時北方一大變也。
自是之後,劉琨亦力竭于禦勒,不暇更圖匈奴矣。
建興三年(315),為魏穆帝之八年。
《魏書·序紀》雲:晉愍帝進帝為代王,置官屬,食代、常山二郡。
帝忿聰、勒之亂,志欲平之。
先是國俗寬簡,民未知禁。
至是,明刑峻法,諸部民多以違命得罪。
凡後期者,皆舉部戮之。
或有室家相攜,而赴死所。
人問何之?答曰:“當往就誅。
”其威嚴伏物,皆此類也。
蓋猗盧歆于爵賞,又貪虜獲之利,欲迫其衆南下,而其下不欲也。
峻刻如此,亦無怪其召禍矣。
先是猗盧城盛樂以為北都,見第三章第八節。
修故平城以為南都。
在今山西大同縣東。
更南百裡,于灅水之陽黃瓜堆築新平城。
在今山西山陰縣北。
猗盧少子比延有寵,欲以為後,故使長子六修出居新平城,而黜其母。
四年(316),猗盧召六修,六修不至。
猗盧怒,伐之。
不利,與比延皆遇害。
猗子普根,先守外境,聞難來赴,攻六修滅之。
普根立,月餘而薨。
普根子始生,桓帝後立之。
其冬,又薨。
《晉書·劉琨傳》雲:猗盧父子相圖,盧及兄子根皆病死。
觀猗盧病死之非其實,則普根及其子,恐亦未必善終也。
初代人衛操,為衛瓘牙門,數使于拓跋氏。
力微死後,操與從子雄及其宗室、鄉親姬澹等數十人,同往奔焉。
說猗、猗盧招納晉人。
晉人附之者稍衆。
猗以為輔相,任以國事。
劉淵、石勒之亂,操勸猗助晉。
東嬴公騰聞而善之,表加将号。
稍遷至右将軍,封定襄侯。
永嘉四年(310),卒。
雄、澹,猗盧并以為将。
操卒後為左右輔相。
及是,與劉琨任子遵,率烏丸、晉人三萬,牛羊十萬來歸。
琨聞之,大悅。
率數百騎,馳如平城撫納之。
琨由是複振。
當時以晉人入代,而乃心華夏者,尚有莫含。
《魏書·含傳》雲:雁門繁峙人也。
家世貨殖,赀累巨萬。
劉琨為并州,辟含從事。
含居近塞下,常往來國中。
穆帝愛其才器,善待之。
及為代王,備置官屬,求含于琨。
琨遣入國。
含心不願,琨谕之曰:當今胡寇滔天,泯滅諸夏。
百姓流離,死亡塗地。
主上幽執,沉溺醜虜。
惟此一州,介在群胡之間。
以吾薄德,能自存立者,賴代王之力,是以傾身竭寶,長子遠質,滅殘賊,報雪大恥。
卿為忠節,亦是奮義之時。
何得苟惜共事之誠,以忘出身之大益?入為代王腹心,非但吾願,亦一州所賴。
含乃入代,參國官。
後琨徙五縣之民于陉南,含家獨留。
含甚為穆帝所重,常參軍國大謀。
觀是時晉人用事于代者之多,而知劉琨之能用拓跋氏,為有由也。
其心亦良苦矣。
會石勒攻樂平,見第二章第二節。
大守韓據請救于琨。
琨以士衆新合,欲因其銳以威勒。
箕澹谏曰:“此雖晉人,久在荒裔,未習恩信,難以法禦。
今内收鮮卑之餘谷,外抄殘胡之牛羊,且閉關守險,務農息士,既感化服義,然後用之,則功可立也。
”琨不從。
悉發其衆,命澹領步騎二萬為前驅,琨自為後繼。
勒先據險要,設伏以擊澹,大敗之。
一軍皆沒。
孔苌追澹于桑乾,漢縣,在今察哈爾蔚縣東北。
攻代郡,澹死。
并土震駭。
尋又災旱。
琨窮蹙不能複守。
段匹磾數遣使要琨,欲與同獎王室。
琨由是率衆赴之,從飛狐入薊。
飛狐口,在蔚、涞源二縣間。
匹磾見之,甚相崇重。
與琨結昏,約為兄弟。
箕澹之敗,論者或咎琨之躁進。
然琨死後,朝廷以匹磾尚強,當為國讨石勒,不舉琨哀。
琨故從事中郎慮谌、崔悅等上表理琨,曰:“并州刺史東嬴公騰,以晉川荒匮,移鎮臨漳。
見第三章第三節。
大原、西河,盡徙三魏。
皆見第二章第二節。
琨受并州,屬承其弊,到官之日,遺戶無幾。
當易危之勢,處難濟之土,鸠集傷夷,撫和戎狄,數年之間,公私漸振。
會京都失守,群逆縱逸,邊萌頓仆,苟懷晏安。
鹹以為并州之地,四塞為固,且可閉關守險,畜資養徒。
抗辭厲聲,忠亮奮發。
以為天子沉辱,而不隕身死節,情非所安。
遂乃跋履山川,東征西讨。
屠谷乘虛,晉陽沮潰。
琨父母罹屠戮之殃,門族受殲夷之禍。
向使琨從州人之心,為自守之計則聖朝未必加誅,而族黨可以不喪。
及猗慮敗亂,晉人歸奔。
琨于平城,納其初附。
将軍箕澹,又以為此雖晉人,久在荒裔,難以法整,不可便用。
琨又讓之,義形于色。
假從澹議,偷于苟存,則晏然于并土,必不亡身于燕、薊也。
”當海内俶擾之時,手握兵權者,往往心存自保,而大局之所以敗壞,則正此等自便私圖者為之,聞劉琨之風,亦可以少愧矣。
成敗本難逆睹,即僅圖自守,亦豈必終能自全乎! 建武元年(317),劉琨與段匹磾期讨石勒。
匹磾推琨為大都督。
檄諸方守,俱集襄國。
琨、匹磾進屯固安,漢縣,今河北易縣東南。
以俟衆軍。
涉複辰、疾六眷、末杯等三面俱集。
勒遣間使厚賂末杯。
末杯間匹磾于涉複辰、疾六眷,涉複辰等引還。
琨、匹磾亦退如薊。
會疾六眷病死,匹磾從薊奔喪,至于右北平。
漢郡,治平剛,今熱河平泉縣。
後漢治土垠,在今河北豐潤縣東。
晉改曰北平,見第二章第二節。
末杯宣言匹磾将篡,出軍擊敗之。
39末杯遂害涉複辰及其子弟黨與二百餘人,自立為單于。
《石勒載記》雲:段末杯殺鮮卑單于截附真,立忽跋隣為單于。
段匹磾自幽州攻末杯,末杯逆擊敗之。
匹磾奔還幽州,因害大尉劉琨。
琨遣世子群送匹磾,為末杯所得。
末杯厚禮之。
許以琨為幽州刺史,與結盟而襲匹磾。
密遣使赍群書,請琨為内應。
而為匹磾邏騎所得。
時琨别屯故征北府小城,胡三省曰:蓋征北将軍所治。
不之知也。
因來見匹磾,匹磾以群書示琨,曰:“意亦不疑公,是以白公耳。
”琨曰:“與公同盟,志獎王室,若兒書得達,亦終不以一子負公也。
”匹磾雅重琨,初無害琨意,将聽還屯。
其中弟叔軍曰:“吾胡夷耳,所以能服晉人者,畏吾衆也。
今我骨肉搆禍,是其良圖之日。
若有奉琨以起,吾族盡矣。
”匹磾遂留琨。
琨庶長子遵懼誅,與琨左長史楊橋,并州治中如綏閉門自守。
匹磾谕之不得,因縱兵攻之。
琨将龍季猛,迫于乏食,遂斬橋、綏而降。
琨被拘經月,遠近憤歎。
匹磾所署代郡大守辟闾嵩,與琨所署雁門大守王據,後将軍韓據連謀,密作攻具,欲襲匹磾。
韓據女為匹磾兒妾,聞其謀而告之。
匹磾于是執王據、辟闾嵩及其徒黨,悉誅之。
會王敦密使匹磾殺琨;匹磾又懼衆反己;遂稱有诏,收琨缢之。
時大興元年五月也。
盧谌、崔悅之理琨曰:“琨自以備位方嶽,綱維不舉,無緣虛荷大任,坐居三司。
是以陛下登阼,便引愆告遜。
前後奉表,具陳誠款。
尋令從事中郎臣續澹,以章绶節傳,奉還本朝。
與匹磾使榮邵,期一時俱發。
又匹磾以琨王室大臣,懼奪己威重,忌琨之形,漸彰于外。
琨知其意如此,慮不可久,欲遣妻息大小,盡詣京城,以其門室,一委陛下。
有征舉之會,則身充一卒。
若匹磾縱兇慝,則妻息可免。
具令臣澹,密宣此旨。
求诏敕路次,令相逆衛會王成從平陽逃來,說南陽王保,稱号隴右,士衆甚盛,當移關中。
匹磾聞此,私懷顧望。
停留榮邵,欲遣前兼鴻胪邊邈奉使詣保。
懷澹獨南,言其此事,遂不許引路。
丹誠赤心,卒不上達。
匹磾兄眷喪亡,嗣子幼弱,欲因奔喪,奪取其國。
又自以欺國陵家,懷邪樂禍,恐父母宗黨,不容其罪,是以卷甲櫜弓,陰圖作亂,欲害其從叔驎,從弟末波等,以取其國。
疾六眷之死,《匹磾本傳》及《劉琨傳》,皆僅雲匹磾前往奔喪,蓋時惟陰謀篡奪,未嘗訟言攻戰也。
《北史》雲:就六眷死,其子幼弱匹磾陰卷甲而往,欲殺其叔羽鱗及末波而奪其國,所據蓋即此表?此自為當時情實。
《石勒載記》之截附真,疑即疾六眷,當時曾訛傳為末杯所殺;忽跋隣疑即疾六眷之子,末杯嘗一立之,或始終以之襲号,而實權則在末杯也。
疾六眷久貳于石勒,而匹磾殷勤招緻劉琨,疑正欲藉琨之力,以圖疾六眷等。
若然,則段氏骨肉之間,自相攜貳久矣。
疾六眷既貳于勒,而固安之次,仍赴琨之期者,蓋以琨為王室大臣,未敢顯貳;抑亦慮琨之奉辭伐己,而匹磾為之助也。
然卒擅引而去,使襄國之伐不成,琨之助匹磾以圖之也固宜。
匹磾親信,密告驎、波,驎、波乃遣人距之,匹磾僅以身免。
百姓謂匹磾已沒,皆馮向琨。
若琨于時有害匹磾之情,則居然可擒,不複勞于人力。
此語或失之誇,然使以石勒處此,則必轉而圖匹磾矣。
幹戈擾攘之際,忍而無信者多成,守義者多敗,此其所以有害于民德也。
自此之後,上下并離。
匹磾遂欲盡勒胡、晉,徙居上谷。
琨深不然之。
勸移厭次,見下。
南馮朝廷。
匹磾不能納。
反禍害父息四人。
從兄二息,同時并命。
琨未遇害,知匹磾必有禍心。
語臣等雲:受國厚恩,不能克報,雖才略不及,亦由遇此厄運。
人誰不死?死生命也,惟恨下不能效節于一方,上不得歸誠于陛下。
辭旨慷慨,動于左右。
匹磾既害琨,橫加誣謗,言琨欲窺神器,謀圖不軌。
此亦足證謂王浚謀稱尊号之誣。
豈有可加之于琨,而不可加之于浚?匹磾所能為,而石勒不能為者哉?琨免述、嚣頑兇之思,又無信、布懼誅之情,踦亂亡之際,夾肩異類之間,而有如此之心哉?雖臧獲之愚,厮養之智,猶不為之,況在國士之列,忠節先著者乎?”匹磾之懷貳,與琨之孤忠,皆可見矣。
琨為趙王倫子荂姊婿,與父兄并為倫所委任,論者或以是少之。
然于晉氏非純臣,以效忠民族論,則志節炳然矣。
《記》曰:“内亂不與焉,外患弗辟也。
”内亂外患,又豈可以同日語哉? 匹磾既害劉琨,晉人離散。
匹磾不能自固,乃南依邵續。
《北史》雲:匹磾既殺劉琨,與羽、鱗、末波,自相攻擊,部衆乖離,欲擁其衆,徙保上谷。
平文帝聞之,陰嚴精騎将擊之。
匹磾恐懼,南奔樂陵。
樂陵,見第三章第四節,此時移治厭次,見下。
厭次,漢縣,晉治在今山東陽信縣東。
續,魏郡安陽人。
見第三章第三節。
初為成都王穎參軍。
後為苟晞參軍。
除沁水令。
漢縣,今河南濟源縣東北。
時天下漸亂,續去縣還家。
糾合亡命,得數百人,王浚假續樂陵大守,屯厭次。
以續子乂為督護。
續綏懷流散,多歸附之。
石勒既破浚,遣乂還招續。
續以孤危無援,權附于勒。
勒亦以乂為督護。
既而匹磾在薊,遺書招續,俱歸元帝。
續從之。
其下谏曰:“今棄勒歸匹磾,任子危矣。
”續垂泣曰:“我出身為國,豈得顧子而為叛臣哉?”遂絕于勒。
勒乃害乂。
《劉胤傳》曰:續徒衆寡弱,謀降于石勒。
胤言于續。
續從之,乃殺異議者數人,遣使江南。
此乃歸美于胤之辭。
以續之忠,其歸朝,必不待胤之說也。
帝以續為平原、樂安大守,平原、樂安,皆見第二章第三節。
冀州刺史。
匹磾攻末杯,石勒知續孤危,遣石虎圍續。
續為虎所得。
虎使續降其城。
續呼兄子竺等曰:“吾志雪國難,不幸至此;汝等努力,便奉匹磾為主,勿有二心!”時大興三年二月也。
部曲文武,共推其息緝為營主。
诏一以續本位授緝。
虎送續于勒,後為勒所害。
匹磾還,聞續已沒衆懼而散。
文鴦以親兵數百人力戰,乃得入城。
與竺、緝及續兄子存等嬰城距寇。
明年四月,見獲。
惟存得潰圍南奔,在道為賊所殺。
匹磾至襄國,經年,國中謀推為主,事露,被害。
文鴦亦遇鸩死。
初石虎攻邺,邺潰,劉演奔于廪丘。
見第三章第三節。
時在建興元年(304)。
虎又攻之。
續使文鴦救演,演奔鴦軍,随鴦屯厭次,遇害。
王彌之死也,曹嶷仍為劉聰青州刺史。
擁衆十餘萬,有雄據全齊之志。
石勒請讨之。
聰憚勒并齊,弗許。
嶷後叛聰,南稟王命。
朝廷以為青州刺史。
嶷以建業懸遠,聲勢不接,懼勒襲之,遣使通和。
勒授嶷青州牧。
嶷嘗遣使于勒,請畫河為界;而時人議論,亦有以嶷與勒并稱者:如劉聰大史令康相,見第五章第一節。
蓋在東方尚稱強大,然勒聲勢日盛,嶷亦終無以自立已。
明帝大甯元年(323),勒使石虎統步騎四萬攻嶷。
時嶷居廣固,城名,在今山東益都縣西北。
此城為嶷所築,見《晉書·地理志》。
嘗議徙海中,保根餘山,未詳。
會疾疫甚,未及就。
虎圍廣固,嶷降。
送于襄國,殺之。
坑其衆三萬。
青州郡縣壁壘盡陷。
時東晉晏然,無意援應北方,惟範陽祖逖,以一軍北上。
漢涿郡,魏改為範陽,今河北涿縣。
逖輕财好俠,慷慨有節尚。
北方之亂,率親黨數百家,避地淮、泗,元帝用為徐州刺史。
尋征為軍谘祭酒。
居丹徒之京口。
丹徒,漢縣,在今江蘇鎮江縣東南,孫權嘗居此,号其城為京城,後徙建業,乃于其地置京口鎮。
逖以社稷傾覆,常懷振複之志。
其賓客義徒,皆暴桀勇士,逖遇之如子弟。
逖說元帝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
由藩王争權,自相誅滅,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
今遺黎既被殘酷,人有奮擊之志。
大王誠能發威命将,使若逖等,為之統主,則郡國豪桀,必因風向赴;沉溺之士,欣于來蘇;庶幾國恥可雪。
願大王圖之。
”帝乃以逖為豫州刺史。
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铠仗,使自召募。
仍将本流徙部曲百餘家渡江。
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複濟者,有如大江。
”辭色壯烈,衆皆慨歎。
屯于淮陰。
秦縣,今江蘇淮陰縣。
起冶鑄兵器,得二千餘人而後進。
《通鑒》在建興元年(313)。
初流人塢主張平、樊雅等在谯,見第三章第三節。
劉演署平為豫州刺史,雅為谯郡大守,各據一城,衆數千人。
又有董瞻、于式、謝浮等十餘部,衆各數百,皆統屬平。
铚人桓宣,铚,秦縣,在今安徽宿縣西南。
為元帝丞相舍人。
帝以宣信厚,又與平、雅同州裡,轉宣為參軍,使說平、雅。
平、雅遣軍主簿随宣詣丞相府受節度。
帝皆加四品将軍,即其所部,使捍禦北方。
逖出屯蘆洲,在今安徽亳縣東。
遣參軍殷乂詣平、雅。
乂意輕平。
平怒,斬乂,阻兵固守。
逖誘浮使取平。
浮谲平與會,遂斬以獻逖。
帝嘉逖勳,使運糧給之,而道遠不至,軍中大饑。
進據大丘。
漢敬丘縣,後漢改稱大丘,在今河南永城縣西北。
張平餘衆助樊雅攻逖。
逖求助于南中郎将王含,又求救于蓬陂塢主陳川。
在浚儀。
浚儀見第三章第四節。
川遣将李頭援之。
桓宣時為王含參軍,含遣宣領兵五百助逖。
宣複說下雅。
石虎圍谯,含又遣宣救之,虎退。
宣遂留助逖,讨諸屯塢之未附者。
李頭感逖恩遇,每歎曰:“若得此人為主,吾死無恨。
”川聞而怒,遂殺頭。
頭親黨馮寵,率其屬四百人歸于逖。
川益怒,遣将掠豫州諸郡,逖遣将邀擊,盡獲所掠者。
川大懼,遂以衆附石勒。
逖率衆伐川。
石虎領兵五萬救川。
逖設奇以擊之,虎大敗,收兵掠豫州,徙陳川還襄國,留桃豹守川故城,住西台。
逖遣将韓潛等鎮東台。
相守四旬,豹宵遁,退據東燕。
見第二節。
逖使潛進屯封丘,漢縣,今河南封邱縣。
馮鐵據二台。
逖鎮雍丘,漢縣,今河南杞縣。
數遣軍要截石勒。
勒屯戍漸蹙,歸附者甚多。
逖愛人下士,雖疏交賤隸,皆恩禮遇之,由是黃河以南,盡為晉土。
河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者,皆聽兩屬。
時遣遊軍僞抄之,明其未附。
諸塢主感戴,胡中有異謀,辄密以聞。
前後克獲,亦由此也。
其有微功,賞不逾日。
躬自儉約,勸督農桑。
克己務施,不畜資産。
子弟耕耘,負儋樵薪。
又收葬枯骨,為之祭醊。
百姓感悅。
嘗置酒大會,耆老中坐流涕曰:“吾等老矣,更得父母,死将何恨?”其得人心如此。
石勒不敢窺兵河南,使成臯縣見第三章第四節。
修逖母墓,因與逖書,求通使交市。
逖不報書,而聽互市,收利十倍。
于是公私豐贍,士馬日滋。
此據《逖傳》。
《石勒載記》曰:逖善于撫納,自河以南,多背勒歸順。
勒憚之,不敢為寇。
乃下幽州,修祖氏墳墓,為置守冢二家,逖聞之,甚悅。
遣參軍王愉使于勒,贈以方物,修結和好。
勒厚賞其使,遣左常侍董樹報聘,以馬百匹,金五十斤答之。
自後兖、豫乂安,人得休息矣。
又曰:祖逖牙門童建,害新蔡内史周密,遣使降于勒。
勒斬之,送首于逖,曰:“天下之惡一也。
”逖遣使報謝。
自是兖、豫壘壁叛者,逖皆不納。
二州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