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東晉初年形勢

關燈
率多兩屬矣。

    力既未能戡定,遣使往來,自所不免,不得以越境之交責之也。

    新蔡,見第三章第四節。

    會朝廷将遣戴淵為都督,逖以淵吳人,已翦荊棘,收河南地,而淵雍容一旦來統之,意甚怏怏,且聞王敦與劉隗等搆隙,慮有内難,大功不遂;感激發病。

    營繕虎牢城,虎牢,即成臯。

    未成,而逖病甚。

    大興四年(321),九月,卒于雍丘。

    逖之未卒也,河南義師李矩、郭默,降将趙固等鹹受節度。

    逖卒,弟約繼之,無綏馭之才,不為士卒所附,後又與蘇峻俱叛,退屯壽春,卒奔後趙,矩等之勢益孤矣。

     李矩,平陽人。

    為梁王彤牙門。

    伐齊萬年有殊功。

    劉淵攻平陽,百姓奔走,矩素為鄉人所愛,乃推為塢主,東屯荥陽。

    見第二章第二節。

    後移新鄭。

    秦縣,晉省,今河南新鄭縣北。

    東海王越以為汝陰太守。

    漢郡,魏廢。

    晉複置,今安徽阜陽縣。

    荀藩承制,假矩荥陽大守。

    矩招懷離散,遠近多附之。

    藩表元帝,以矩領河東、平陽大守。

    河東,見第二章第二節。

    郭默,河内懷人。

    河内,見第二章第二節。

    懷,漢縣,在今河南武陟縣西南。

    少微賤。

    以壯勇事大守,為督将。

    永嘉之亂,默率遺衆,自為塢主。

    以漁舟抄東歸行旅,積年,遂緻巨富。

    流人依附者漸衆,使谒劉琨。

    琨假默河内大守。

    默為劉淵所逼,乞歸于矩。

    矩使其甥郭誦迎緻之。

    後劉聰遣其從弟暢攻矩。

    矩夜掩破之。

    暢僅以身免。

    先是聰使其将趙固鎮洛陽,長史周振,與固不協,密陳固罪。

    矩之破暢也,帳中得聰書,敕暢平矩訖,至洛陽,收固斬之,以振代固。

    矩送以示固。

    固即斬振父子,率騎一千來降。

    矩還令守洛。

    固、默攻河東,至于绛邑。

    漢绛縣,後漢改稱绛邑,在今山西曲沃縣西南。

    聰遣其大子粲率劉雅等攻固,固奔陽城山。

    在今河南登封縣北。

    矩遣郭誦救之,誦襲破粲。

    元帝嘉其功,除矩都督河南三郡軍事、荥陽大守。

    大興元年(318),七月,聰死,粲即僞位。

    八月,靳準殺粲,遣使歸矩。

    矩馳表于帝。

    帝遣大常韓胤等奉迎梓宮。

    未至,而準已為石勒、劉曜所沒。

    帝踐阼,以矩為都督司州諸軍事、司州刺史。

    時劉曜弘農大守尹安,弘農,見第二章第二節。

    振威将軍宋始等四軍并屯洛陽,各相疑阻,莫有固志。

    矩、默各遣千騎至洛以鎮之。

    安等乃同謀告石勒。

    勒遣石生率騎五千至洛陽。

    矩、默軍皆退還。

    俄而四将複背勒,遣使乞迎。

    默又遣步卒五百入洛。

    石生以四将相謀,不能自安,乃虜宋始一軍,渡河而北。

    百姓相率歸矩,洛中遂空。

    矩乃表郭誦為陽翟令,陽翟,見第三章第三節。

    阻水築壘,且耕且守。

    趙固死,石生攻誦,誦辄破之。

    郭默欲攻祖約,矩禁之,不可。

    為約所破。

    石勒遣其養子悤襲默,默戰敗。

    矩轉蹙弱。

    默憚後患未已,将降于劉曜,使詣矩謀之。

    矩不許。

    後勒遣其将石良率精兵五千襲矩,矩逆擊,不利。

    郭誦弟元,複為賊所執。

    石生屯洛陽,大略河南,矩、默大饑。

    默複說矩降曜。

    矩從默計,遣使于曜。

    曜遣從弟嶽軍于河陰,見第三章第四節。

    與矩謀攻生。

    後默為石悤所敗,自密南奔建康。

    密縣,見第三章第五節。

    劉嶽以外救不至,降于石虎。

    矩所統将士,有陰欲歸勒者,矩知之而不能讨,乃率衆南走,将歸朝廷。

    衆皆道亡,惟郭誦等百餘人棄家送矩。

    至于魯陽,漢縣,今河南魯山縣。

    矩墜馬卒。

    時明帝大甯三年(325)夏也。

     魏浚,東郡東阿人。

    東郡,見第三章第三節。

    寓居關中。

    初為雍州小史。

    河間王颙敗亂之後,以為武威将軍。

    後為度支校尉。

    永嘉末,與流人數百家,東保河陰之硖石。

    津名,在今河南孟津縣西。

    洛陽陷,屯于洛北石梁塢。

    今在洛陽縣東。

    撫養遺衆,漸修軍器。

    其附賊者,皆先解喻。

    有恃遠不賓者,遣将讨之,服從而已,不加侵暴,于是遠近感悅,襁負至者甚衆。

    劉琨承制,假浚河南尹。

    荀藩建行台,在密縣,浚詣藩咨謀軍事。

    藩甚悅,要李矩同會。

    浚因與矩相結而去。

    劉曜忌浚得衆,率軍圍之。

    劉演、郭默遣軍來救,曜邀破之。

    浚夜遁走,為曜所得,死之。

    《通鑒》在建興元年(313)。

    族子該領其衆。

    該,劉曜攻洛陽,随浚赴難,先領兵守金墉城,見第三章第二節。

    曜引去,餘衆依之。

    時杜預子尹為弘農大守,屯宜陽界一泉塢,宜陽見第三章第三節。

    一泉塢,在今宜陽縣西。

    數為諸賊所抄掠,尹要該共距之。

    該遣其将馬瞻将三百人赴尹。

    瞻知尹無備,夜襲殺之,迎該據塢。

    乃與李矩、郭默相結以距賊。

    荀藩即以該為武威将軍,統城西雍、涼人,使讨劉曜。

    元帝承制,以為河東大守,督護河東、河南、平陽三郡。

    後漸饑弊。

    曜寇日至。

    欲率衆南徙。

    衆不從。

    該遂單騎走。

    至南陽,帝又以為雍州刺史。

    馬瞻率該餘衆降曜。

    曜征發既苦,瞻又驕虐,部曲遣使呼該。

    該密往赴之。

    其衆殺瞻而納該。

    該遷于新野。

    見第三章第三節。

    率衆助周訪讨平杜曾。

    《成帝紀》:鹹和元年(326),十月,劉曜将黃秀、帛鹹寇酂,該率衆奔襄陽。

    酂,漢縣,在今湖北光化縣北。

    诏以為順陽大守。

    見第三章第九節。

    蘇峻反,率衆救台,病笃,還屯,卒于道。

     郗鑒,高平金鄉人。

    高平,見第二章第二節。

    金鄉,後漢縣,今山東金鄉縣。

    仕為中書侍郎。

    京師不守,鑒歸鄉裡。

    時所在饑荒,州中之士,共推為主,舉千餘家,避難于魯之峄山。

    今山東鄒縣東南之山,古或稱為鄒山,或稱為峄山,又或兼稱為鄒峄,蓋山本名峄,而在鄒境也。

    元帝初鎮江東,承制假鑒兖州刺史,鎮鄒山。

    時荀藩用李述,劉琨用兄子演,并為兖州。

    各屯一郡,以力相傾。

    阖州編戶,莫知所适。

    又徐龛、石勒,左右交侵。

    外無救援。

    百姓饑馑,或掘野鼠、蟄燕而食之,終無叛者。

    三年間,衆至數萬。

    劉遐,廣平易陽人。

    廣平,見第二章第二節。

    易陽,漢縣,在今河北永年縣西。

    性果毅,便弓馬。

    直天下大亂,遐為塢主,冀方比之張飛、關羽。

    邵續深器之,以女妻焉。

    遂壁于河、濟之間。

    賊不敢逼。

    遐間道遣使受元帝節度,帝以為平原内史。

    平原,見第二章第三節。

    建武初,又以為下邳内史。

    下邳,見第三章第四節。

    初沛人周堅,一名撫,沛,見第三章第一節。

    與同郡周默,各為塢主。

    朝以撫為彭城内史,彭城,見第三章第三節。

    默為沛國内史。

    默降祖逖,撫怒,襲殺默,以彭城叛。

    時大興元年十二月也。

    诏遐領彭城内史,與徐州刺史蔡豹、泰山大守徐龛讨之。

    泰山,見第三章第四節。

    二年(327),二月,龛斬撫,傳首京師。

    及論功,而遐先之,龛怒,以泰山叛。

    攻破東莞大守侯史旄而據其塢。

    東莞,見第三章第一節。

    石虎伐之,龛懼,求降。

    元帝許焉。

    既而複叛歸石勒。

    勒遣其将王伏都、張景等數百騎助之。

    司徒王導,以大子右衛率羊鑒,是龛鄉裡冠族,必能制之,請遣北讨。

    鑒深辭才非将帥。

    郗鑒亦表鑒非才,不宜妄使。

    導不納,強啟授以征讨都督,與豹、遐等共讨之。

    遐時為臨淮大守。

    臨淮,見第三章第九節。

    諸将畏耎,頓兵下邳不敢前。

    豹欲進軍,鑒固不許。

    龛使請救于石勒,勒辭以外難,而多求于龛;又王伏都等淫其室。

    三年(328),五月,龛殺之,複求降。

    元帝惡其反覆,不納。

    敕豹、鑒以時進讨。

    鑒、遐等并疑憚不相聽從。

    于是遣治書侍禦史郝嘏為行台催攝。

    尚書令刁協奏免鑒官,委豹為前鋒,以鑒兵配之。

    豹進據卞城,卞,漢縣,在今山東泗水縣東。

    欲以逼龛。

    石虎屯钜平,漢縣,在今山東泰安縣西南。

    将攻豹,豹退守下邳。

    豹既敗,将歸謝罪。

    北中郎将王舒止之。

    元帝聞豹退,使收之。

    使者至,王舒夜以兵圍豹。

    豹以為他難,率麾下擊之,聞有诏,乃止。

    舒執豹送建康,斬之。

    豹在徐土,内撫将士,外懷諸衆,甚得遠近情,聞其死,多悼惜之。

    四年(329),二月,龛又來降。

    石虎以精卒四萬攻之。

    龛堅守不戰。

    列長圍守之。

    永昌元年(322),七月,執龛,送之襄國。

    勒囊盛于百尺樓,自上殺之。

    坑其降卒三千。

    郗鑒亦退屯合肥。

    見第三章第九節。

     以上所述,為自關以東,幽、并、青、冀、徐、兖、司、豫八州之地。

    其自關以西,雍、秦二州之地,則以南陽王保為大。

    模之死也,保在上邽。

    見第三章第三節。

    後賈疋死,裴苞為張軌所殺,保全有秦州。

    模之敗也,都尉陳安歸于保。

    保命統千餘人以讨羌,寵遇甚厚。

    保将張春等疾之,谮安有異志,請除之。

    保不許。

    春等辄伏刺客以刺安。

    安被創,馳還隴城。

    隴,漢縣,晉廢,在今甘肅清水縣北。

    大興二年(319),保聞愍帝崩,自稱晉王。

    俄而陳安叛,氐、羌皆應之。

    保窘迫,遷于祁山。

    在今甘肅西和縣西北。

    張寔遣韓璞率五千騎赴難。

    安退保綿諸。

    漢道,後漢省。

    在今甘肅天水縣東。

    保歸上邽。

    屠谷路松多,起兵于新平、扶風,皆見第二章第二節。

    附保,保以其将楊曼為雍州刺史,王連為扶風大守,據陳倉。

    見第三章第三節。

    張為新平大守,周庸為安定大守,安定,見第二章第二節。

    據陰密。

    見第三章第五節。

    松多下草壁,在陰密之東。

    秦、隴氐、羌多歸之。

    劉曜遣劉雅、劉厚攻陳倉,不克。

    曜率中外精銳以赴之。

    曼、連謀曰:“吾糧廩少,無以支久,不如率見衆一戰,如其勝也,關中不待檄而至;如其敗也,等死,早晚無在。

    ”遂盡衆背城而陳。

    為曜所敗,連死之,曼奔南氐。

    曜進攻草壁,又陷之,松多奔隴城。

    進陷安定。

    時上邽大饑,張春奉保之南安。

    見第二章第二節。

    陳安自号秦州刺史,稱藩于曜。

    三年(320),正月,張春奉保奔桑城,在甘肅狄道縣南。

    将投張寔。

    寔以其宗室之望,若至河右,必動物情,遣将陰監逆之,聲言翼衛,實禦之也。

    是歲,保病殁。

    《紀》在五月,雲為張春所害。

    春立宗室司馬瞻奉保後。

    陳安舉兵攻春,春走。

    瞻降于安。

    安送詣劉曜,曜殺之。

    陳安至大甯元年(323),為曜所滅。

    詳見第五章第一節。

     第三節 東晉初年内亂 當九州雲擾之際,克奏戡定之烈者,必為文武兼資之材。

    武人為于大君,夫人而知其不可矣,而溫恭有恪,僅足守文者,亦不足以戡大難。

    《晉書·王鑒傳》:鑒為琅邪國侍郎。

    杜弢作逆,王敦不能制,鑒疏勸元帝征之。

    40有曰:“當五霸之世,将非不良,士非不勇,征伐之役,君必親之。

    故齊桓免胄于邵陵,晉文擐甲于城濮。

    昔漢高、光武二帝,征無遠近,敵無大小,必手振金鼓,身當矢石;栉風沐雨,壺漿不贍;馳骛四方,匪皇甯處;然後皇基克構,元勳以融。

    今大弊之極,劇于曩代。

    祟替之命,系我而已。

    欲使銮旗無野次之役,聖躬遠風塵之勞,而大功坐就,鑒未見其易也。

    魏武既定中國,親征柳城、揚旍盧龍之嶺,頓辔重塞之表。

    非有當時烽燧之虞,蓋一日縱敵,終己之患,雖戎辂蒙崄,不以為勞,況急于此者乎?劉玄德躬登漢山,而夏侯之鋒摧;吳僞祖親溯長江,而關羽之首懸;袁紹猶豫後機,挫衄三分之勢;劉表卧守其衆,卒亡全楚之地;曆觀古今,撥亂之主,雖聖賢,未有高拱閑居,不勞而濟者也。

    ”此言深能道出曆代興亡成敗之由,蓋戡定之勳,必資武力,而師之武、臣之力者,大都非孝子順孫,非兼信、布之才,良、平之智,固無以禦之也。

    晉元帝惟不足以語此,故雖能立國江東,而卒以内憂诒後嗣。

     王敦,導從父兄。

    尚武帝女襄城公主。

    王衍用為青州刺史,已見第三章第九節。

    後東海王越以為揚州刺史。

    元帝召為安東軍谘祭酒,會揚州刺史劉陶卒,帝複以為揚州刺史,都督征讨諸軍事。

    《敦傳》曰:“帝初鎮江東,威名未著,敦與導等同心翼戴,以隆中興。

    時人為之語曰:王與馬,共天下。

    ”蓋不自為政,當其初起之時,已有大權旁落之勢矣。

    上流經營,敦為元帥。

    杜弢滅後,為江州刺史都督江、揚、荊、湘、交、廣六州,專擅之迹漸彰。

    時諸将中較有才望者,為陶侃與周訪。

    敦初表拜侃為荊州刺史,及杜弢平,侃将還江陵,詣敦别,敦遂留之,左轉為廣州刺史,而以其從弟廙刺荊州。

    廙在州,大誅戮侃時将佐,人情乖沮。

    元帝乘機,征廙,以周訪為荊州。

    敦又遷之梁州,而自領荊州。

    訪大怒,陰欲圖之。

    訪善于撫納,士衆皆為緻死,敦頗憚之。

    大興三年(320),八月,訪卒。

    帝以湘州刺史甘卓代之。

    卓本非純臣,加以老耄,不複為敦所忌,敦欲以其從事中郎陳頒代卓,此據《敦傳》。

    《谯闵王傳》雲:敦欲以沈充為湘州。

    帝又違之,而用谯王承。

    承亦作氶,谥闵。

    剛王遜之子。

    遜,宣帝弟進之子。

    遜卒,子定王随立。

    卒,子邃立。

    沒于石勒。

    元帝以承嗣遜。

    然湘州承蜀寇之餘,公私困弊,亦不足以掣敦之肘矣。

     時帝又以劉隗、刁協、戴淵、周等為腹心。

    大興四年(321),七月,以淵為司州刺史,鎮合肥。

    見第三章第九節。

    隗為青州刺史,鎮淮陰。

    見第二節。

    其明年,為永昌元年(322),正月,敦以誅隗為名,舉兵武昌。

    見第三章第九節。

    吳興人沈充,初為敦參軍,亦起兵以應之。

    吳興,見第三章第九節。

    帝征淵、隗入衛。

    使大子右衛率周筵統兵三千讨充,右将軍周劄守石頭。

    見第三章第九節。

    以陶侃領江州,甘卓領荊州,使各率所統,以蹑敦後。

    四月,敦前鋒攻石頭,周劄開門應之。

    戴淵、劉隗攻敦,王導、周等三道出戰,皆大敗。

    帝令隗、協避難。

    協行至江乘,見第三章第九節。

    為人所殺,送首于敦。

    隗至淮陰,為劉遐所襲,奔石勒,後卒于勒。

    戴淵、周奉诏詣敦,為敦所殺。

    刁協時為尚書令,周為尚書左仆射。

     敦之稱兵也,使告甘卓。

    卓僞許之而不赴,使參軍樂雙谏止敦。

    敦曰:“吾今下,惟除奸兇耳。

    卿還言之。

    事濟,當以甘侯作公。

    ”雙還報,卓不能決。

    時谯王承遣主簿鄧骞說卓。

    敦慮卓在後為變,遣參軍樂道融要卓俱下。

    道融忿敦逆節,說卓僞許應命,而馳襲武昌。

    卓得道融說,乃決,露檄讨敦。

    遣羅英至廣州,與陶侃刻期。

    虞沖與鄧骞至長沙,見第三章第九節。

    令谯王堅守。

    侃得卓信,即遣參軍高寶率兵下,而卓計複猶豫,軍次口,在今湖北沔陽縣。

    累旬不前。

    敦大懼,遣卓兄子行參軍卬求和。

    時王師敗績,卓乃曰:“吾師臨敦上流,亦未敢便危社稷,若徑據武昌,敦勢逼,必劫天子以絕四海之望。

    不如還襄陽,見第三章第四節。

    時梁州治此。

    更思後圖。

    ”即命旋軍。

    都尉秦康說卓曰:“今分兵取敦不難,但斷彭澤,見第一節。

    上下不得相越,自然離散,可一戰擒也。

    将軍既有忠節,中道而廢,更為敗軍将,恐将軍之下,亦各求其利,欲求西歸,亦不可得也。

    ”樂道融亦日夜勸卓速下,卓不能從。

    卓性先寬和,忽便強塞。

    徑還襄陽。

    意氣騷擾,舉動失常。

    方散兵大佃,而不為備。

    襄陽大守周慮,密承敦意,襲害卓,傳首于敦。

    谯王承欲起義,衆心疑惑。

    惟長史虞悝贊之。

    乃起兵,使悝弟望讨諸不服,斬敦姊夫湘東大守鄭澹。

    湘東,見第三章第九節。

    敦遣南蠻校尉劉乂等甲卒二萬攻承。

    相持百餘日,城沒。

    乂檻送承荊州。

    刺史王廙承敦旨害之。

    廙,帝姨弟,帝使喻敦,敦留之,複以為荊州刺史者也。

    廙尋卒。

    敦還屯武昌。

    以兄含為荊州刺史,督沔南。

    敦又自督甯、益。

     是歲,閏月,十一月。

    元帝崩。

    大子紹立,是為明帝。

    帝有文武才略,又習武藝,善撫将士。

    王敦欲誣以不孝而廢焉,不果。

    明年,為大甯元年(323),敦諷朝廷征己。

    帝乃手诏征之。

    四月,敦移鎮姑孰。

    見第一節。

    轉王導為司徒,自領揚州牧。

    帝以郗鑒刺兖州;都督揚州江西諸軍,鎮合肥。

    敦忌之。

    八月,表鑒為尚書令。

    十一月,徙王含都督揚州江西諸軍。

    以從弟舒為荊州,彬為江州,邃為徐州。

    以沈充、錢鳳為謀主。

    鳳充同郡人,充薦之于敦。

    諸葛瑤、鄧嶽、周撫、李恒、謝雍為爪牙。

    充等并兇險驕恣,共相驅扇,殺戮自己。

    又大起營府,侵人田宅;發掘古墓;剽掠市道;士庶解體。

    周劄之應敦也,敦轉為光祿勳。

    尋補尚書。

    頃之,遷會稽内史。

    會稽,見第三章第九節。

    時劄兄靖之子懋,為晉陵大守,晉陵,晉郡,今江蘇武進縣。

    清流亭侯。

    未詳。

    懋弟筵,為吳興内史。

    筵弟贊,大将軍從事中郎,武康縣侯。

    後漢永安縣,晉改曰武康,今浙江武康縣。

    贊弟缙,大子文學,都鄉侯。

    未詳。

    次兄子勰,臨淮大守,見第三章第九節。

    烏程公。

    烏程,秦縣,在今浙江吳興縣南。

    一門五侯,劄本封東遷縣侯。

    東遷,晉縣,今吳興之東遷鎮。

    并居列位。

    吳士貴盛,莫與為比。

    敦深忌之。

    敦疾,錢鳳說敦曰:“今江東之豪,莫強周、沈。

    公萬世之後,二族必不靜矣。

    周強而多俊才,宜先為之所。

    ”敦納之。

    時有道士李脫者,以妖術惑衆。

    自言八百歲,故号李八百。

    41自中州至建邺,以鬼道療病;又署人官位;時人多信事之。

    弟子李弘,養徒灊山,在今安徽潛山縣北。

    雲應谶當王。

    故敦使廬江大守李恒,廬江,見第三章第九節。

    告劄及其諸兄子與脫謀圖不軌。

    時筵為敦谘議參軍,即營中殺筵及脫、弘。

    又遣參軍賀鸾就沈充,盡掩殺劄兄弟子。

    既而遣軍會稽襲劄。

    劄先不知,卒聞兵至,率麾下數百出拒之。

    兵散,見殺。

    是役也,史謂由錢鳳欲自托于充,以周氏宗強,謀滅之,使充得專威揚土。

    案周氏宗強,而與中朝士大夫瑕釁已深,充、鳳等欲有所圖,正可藉以為用,顧先加以誅翦;敦又從而聽之;且任其割剝黎庶此其所為,與後來宋武帝、劉穆之正相反,安能有成?可見其本無遠略矣。

    敦無子,養含子應。

    及敦病甚,拜為武衛将軍以自副。

    錢鳳謂敦曰:“脫有不諱,便當以後事付應?”敦曰:“非常之事,豈常人所能?且應年少,安可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