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東晉初年形勢

關燈
我死之後,莫若解衆放兵,歸身朝廷,保全門戶,此計之上也。

    退還武昌,收兵自守,貢獻不廢;亦中計也。

    及吾尚存,悉衆而下,萬一徼幸,計之下也。

    ”鳳謂其黨曰:“公之下計,乃上策也。

    ”遂與沈充定謀,須敦死後作難。

     初,大原溫峤大原,見第二章第二節。

    為劉琨謀主。

    琨妻,峤之從母。

    琨使奉表詣元帝勸進。

    留仕朝廷。

    為大子中庶子,與明帝為布衣之交。

    帝即位,拜侍中。

    俄轉中書令。

    敦忌之,請為左司馬。

    峤缪為勤敬,綜其府事。

    幹說密謀,以附其欲。

    深結錢鳳,為之聲譽。

    敦乃表補峤丹陽尹,見第三章第九節。

    使觇伺朝廷。

    峤至,具奏敦之逆謀,請先為之備。

    帝欲讨敦,知其為物情所畏服,六月,僞言敦死,下诏讨錢鳳。

    敦病轉笃,不能禦衆,使鳳及鄧嶽、周撫等率衆三萬向京師。

    以含為元帥。

    七月朔,至于南岸。

    溫峤移屯水北,燒朱雀桁以挫其鋒。

    朱雀桁,跨秦淮河上,在台城之南。

    台城正南門名朱雀門,故稱朱雀桁,亦稱南桁,又稱大桁。

    帝躬率六軍出次。

    夜募壯士,遣千人渡水,掩其未備,破之越城。

    在秦淮南。

    俄而敦死。

    應秘不發喪。

    沈充自吳興率衆萬餘人至,與含等合。

    充司馬顧飏說充曰:“今舉大事,而天子已扼其喉,情離衆沮,鋒摧勢挫,持疑猶豫,必至禍敗。

    今若決破栅塘,因湖水,玄武湖。

    灌京邑,肆舟艦之勢,極水軍之用,此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上策也。

    藉初至之銳,并東南衆軍之力,十道俱進,衆寡過倍,理必摧陷,中策也。

    轉禍為福,因敗為成,召錢鳳計事,因斬之以降,下策也。

    ”充不能用。

    飏逃歸于吳。

    時兖州刺史劉遐、臨淮大守蘇峻等帥精卒萬人以至。

    賊濟水至宣陽門,台城南門。

    遐、峻等橫擊,大破之。

    賊燒營宵遁。

    周撫弟光,捕錢鳳詣阙贖罪。

    充歸吳興,其故将吳儒殺之。

    含、應乘單舸奔荊州,王舒使人沉之于江。

    诏王敦群從,一無所問。

    42以陶侃代王舒,遷舒廣州刺史。

    舒疾病,不樂越嶺,朝議亦以其有功,不應遠出,乃徙為湘州。

    彬亦見原,征拜光祿勳。

    時制王敦綱紀除名,參佐禁锢,以溫峤言罷之。

    顧飏反于武康,攻燒城邑,州縣讨斬之。

    周撫、鄧嶽亡入蠻中,明年,诏原敦黨,乃出。

     王敦乃一妄人。

    《敦傳》言:時王恺、石崇,以豪侈相尚。

    恺嘗置酒,敦與導俱在坐。

    有女伎,吹笛小失聲均,恺便毆殺之。

    一坐改容,敦神色自若。

    他日,又造恺。

    恺使美人行酒。

    以客飲不盡,辄殺之。

    酒至敦、導所。

    敦故不肯持,美人悲懼失色,而敦傲然不視。

    導素不能飲,恐行酒者獲罪,遂勉強盡觞。

    又雲:武帝嘗召時賢,共言技藝之事。

    人人皆有所說。

    惟敦都無所關,意色殊惡。

    自言知擊鼓。

    因振袖揚袍,音節諧均。

    神氣自得,旁若無人。

    《晉書》好采小說家言,小說家言,多附會失實。

    然亦必有其由。

    敦之為人,蓋殘賊而傲狠,殘賊則敢行不義,傲狠則不肯下人。

    43《王導傳》言:元帝初,群臣及四方勸進,敦憚帝賢明,欲更議所立,導固争乃止。

    夫元帝則何足憚之有?且敦亦嘗傾心以輔之矣。

    故知敦之與帝,非有夙嫌也。

    且亦非有觊觎天位之心。

    《祖逖傳》言:敦久懷逆謀,畏逖不敢發,逖卒,始得肆意。

    逖之兵力,豈敦之匹?然一甘卓猶為所憚,則《逖傳》之語,似不盡誣。

    觀含、應喪敗之速,知敦不死,亦未必能有所為。

    敦欲使應歸身朝廷,保全門戶,自其自知之審;含、應既已喪敗,王氏猶并見原,苟其束身自歸,自可不虞後患,此又敦知朝廷之審也。

    然則敦實非夙有叛志,不過傲狠之習,為其君所不能堪,君臣之間,因生嫌隙;嫌隙既生,既不肯屈己求全,又不能急流勇退,遂至日暮途遠,倒行逆施耳。

    以睚眦之釁,而釀滔天之禍,其是之謂欤?邦分崩離析,而北伐之志荒矣。

     明帝聰明有機斷,惜在位僅三年。

    崩,大子衍立,是為成帝。

    年方六歲。

    大後庾氏臨朝。

    司徒王導,與後兄中書令亮,參輔朝政。

    大宰西陽王羕汝南文成王亮之子,亮見第二章第二節。

    及溫峤、郗鑒、陸晔、卞壺等,并預顧命。

    羕弟南頓王宗,明帝時為左衛将軍,元敬皇後弟虞胤為右衛将軍,并為帝所親昵。

    宗連結輕俠,以為腹心,導、亮并以為言,帝以其戚屬,每容之。

    及帝疾笃,宗等謀廢大臣,規共輔政。

    亮排闼入,升禦床,流涕言之。

    帝始悟,轉宗為骠騎将軍,胤為大宗正。

    鹹和元年(326),十月,宗複謀廢執政。

    庾亮使右衛将軍趙胤收之。

    宗以兵距戰,為胤所殺。

    貶其族為馬氏。

    羕亦坐免官,降為弋陽縣王。

    虞胤左遷為桂陽大守。

    漢郡,今湖南郴縣。

    及蘇峻作亂,羕詣峻稱述其勳。

    峻大悅。

    矯诏複羕爵位。

    峻平、賜死。

    世子播、播弟充及息崧皆伏誅。

     蘇峻者,長廣掖人。

    長廣,晉郡,治不其,在今山東即墨縣南。

    掖,見第二節,蓋嘗來屬。

    永嘉之亂,百姓流亡,所在屯聚,峻糾合,得數千家,結壘于本縣。

    曹嶷領青州,表為掖令。

    峻辭疾不受,嶷惡其得衆,将讨之。

    峻率所部數百家泛海南渡。

    讨王敦有功,進曆陽内史。

    曆陽,見第三章第九節。

    峻有銳卒萬人,器械甚精,朝廷以江外寄之,而峻潛有異志。

    撫匿亡命。

    得罪之家,有逃死者,峻辄蔽匿之。

    衆力日多,皆仰食縣官。

    運漕者相屬。

    稍有不如意,便肆忿言。

    庾亮乃出溫峤督江州,鎮武昌。

    又修石頭,以為之備。

    鹹和二年(327),十一月,亮征峻為大司農。

    峻遂舉兵反。

    初王敦舉兵,祖約歸衛京都。

    率衆次壽陽,見第三章第四節。

    逐敦所署淮南大守任台。

    以功封五等侯,進号鎮西将軍。

    使屯壽陽,為北境藩捍。

    約自以名輩不後郗、卞,而不豫顧命;又望開府,及諸所表請,多不見許,遂懷怨望。

    石聰嘗以衆逼之,約屢表請救,而官軍不至。

    聰既退,朝議又欲作塗塘以遏胡寇,塗塘,在今和縣、六合縣間。

    約謂為棄己,彌懷憤恚。

    及峻舉兵,推崇約而罪執政。

    約聞而大喜。

    從子智及衍,并傾險好亂,又贊成其事。

    于是命逖子沛内史渙,沛國,見第三章第一節。

    女婿淮南大守許柳以兵會峻。

    逖妻,柳之姊也,固谏,不從。

     十二月,峻将韓晃入姑孰,屠于湖。

    晉縣,在今安徽當塗縣南。

    以庾亮為征讨都督。

    趙胤為曆陽大守,與左将軍司馬流距峻。

    戰于慈湖,在當塗北,流敗,死之。

    峻濟自橫江,見第三章第九節。

    次于陵口。

    戍名,在當塗北。

    三年(328),二月,至蔣山。

    即鐘山,在首都東朝陽門外。

    卞壸帥六師戰于西陵,此據《本紀》。

    《壺傳》雲:峻至東陵口,壸與戰于陵西。

    敗績。

    峻攻青溪栅,青溪,在首都東北。

    因風縱火,王師又大敗,壸等皆死之。

    庾亮又敗于宣陽門外。

    亮奔溫峤。

    峻遂陷宮城。

    縱兵大掠。

    侵逼六宮,驅役百官。

    裸剝士女,皆以壞席、苫草自鄣,無草者以土自覆,哀号之聲,震動内外。

    時官有布二十萬匹,金、銀五千斤,錢億萬,絹數萬匹,他物稱是,峻盡費之。

    大官惟有燒餘米數石,以供禦膳而已。

     溫峤聞難作,即下屯尋陽。

    見第一節。

    遣督護王愆期、西陽大守鄧嶽、西陽,漢縣,晉置郡,在今湖北黃岡縣東。

    鄱陽内史紀睦等為前鋒。

    鄱陽,吳郡,治鄱陽,今江西鄱陽縣。

    晉移治廣晉,在今鄱陽縣北。

    使要陶侃,共赴國難。

    侃不許。

    峤屢說不能回,更遣使順侃意曰:“仁公且守,仆宜先下,”遣信已二日,峤參軍毛寶别使還,聞之,說峤曰:“師克在和,不聞以異。

    假令可疑,猶當外示不覺,況自作疑邪?宜急追信,改舊書,說必應俱征。

    若不及前信,宜更遣使。

    ”峤意悟,即追信改書。

    峤欲推庾亮為都統,亮固辭。

    乃與峤推侃為盟主。

    侃乃遣督護龔登率兵詣峤。

    已複追登還。

    峤重與侃書,告以“首啟戎行,不敢有辭。

    假令此州不守,約、峻樹置官長,荊楚之危,乃當甚于此州今日。

    ”時峻殺侃子瞻,峤又以此激之。

    侃乃率所統,與峤、亮同赴京師。

    至尋陽,議者鹹謂侃欲誅執政以謝天下,亮甚懼。

    及見侃,引咎自責,風止可觀,侃不覺釋然。

    乃謂亮曰:“君侯修石頭以拟老子,今日反見求邪?”五月,峻聞峤将至,逼大駕幸石頭。

    侃等戎卒六萬,直指石頭。

    次于蔡洲。

    在首都西南江中。

    時峻軍多馬,南軍杖舟楫,不敢輕與交鋒,用将軍李根計,據白石,在今師子山下。

    築壘以自固,庾亮以二千人守之。

    峻步兵萬餘,四面來攻。

    衆皆震恐。

    亮激厲将士,并殊死戰。

    峻軍乃走。

    義軍屢戰失利。

    峤軍食盡,貸于陶侃。

    侃怒曰:“使君前雲:不憂無将士,惟得老仆為主耳。

    今數戰皆北,良将安在?荊州接胡、蜀二虜,倉廪當備不虞。

    若複無食,仆便欲西歸,更思良算。

    ”峤曰:“天子幽逼,社稷危殆,峤等與公,并受國恩,是緻命之日。

    今之事勢,義無還踵,騎猛虎安可中下哉?公若違衆獨反,人心必沮,沮衆敗事,義旗将回指于公矣。

    ”侃無以對。

    竟陵大守李陽又說侃,乃以米五萬石供軍。

    竟陵,見第三章第九節。

    九月,侃督水軍向石頭。

    亮、峤等率精甲一萬,從白石挑戰。

    峻勞其将士,因醉突陳,馬踬,為李陽部将彭世所斬。

    峻司馬任讓等共立峻弟逸為主。

     先是郗鑒為徐州刺史,鎮廣陵,見第三章第九節。

    城孤糧絕,人情業業,莫有固志。

    鑒乃設壇場,刑白馬,大誓三軍。

    遣将軍夏侯長等間行謂溫峤曰:“今賊謀欲挾天子,東入會稽,宜先立營壘,屯據要害。

    既防其越逸,又斷賊糧運,然後靜鎮京口,見第二節。

    清壁以待賊。

    賊攻城不拔,野無所掠,不過百日,必自潰矣。

    ”峤深以為然。

    始将征峻也,王導出王舒為會稽内史,舒時為尚書仆射。

    以為外援。

    及峻作逆,乃假舒節,都督,行揚州刺史。

    峻遣韓晃入義興,見第三章第九節。

    張健、管商、弘征等入晉陵。

    庾亮弟冰,為吳興内史,棄郡奔舒。

    舒使禦史中丞謝藻,率衆一萬,與冰俱渡浙江。

    前義興大守顧衆,衆從弟護軍參軍飏等,起義軍以應舒。

    舒使衆督護吳中軍,飏監晉陵軍事。

    舒率衆次郡之西江,為冰、藻後繼。

    冰、飏等遣前鋒進據無錫。

    漢縣,吳省,晉複置,今江蘇無錫縣。

    遇張健等數千人。

    戰,大敗。

    冰、飏退錢塘。

    秦縣,後漢省,吳複,今浙江杭縣。

    藻守嘉興。

    秦由拳縣,吳改曰嘉興,今浙江嘉興縣。

    賊遂入吳。

    燒府舍,掠諸縣,所在塗炭。

    韓晃又攻宣城,見第三章第九節。

    害大守桓彜。

    舒更以顧衆督護吳、晉陵軍,屯兵章埭。

    未詳。

    吳興大守虞潭率所領讨健,屯烏苞亭。

    未詳。

    并不敢進。

    時暴雨,大水,管商乘船旁出,襲潭及衆。

    潭退保吳興,衆退守錢唐。

    賊轉攻吳興,潭諸軍複退。

    賊複掠東遷、餘杭、秦縣,今浙江餘杭縣。

    武康諸縣。

    舒遣兄子允之等,以精銳三千,邀賊于武康,出不意,破之。

    韓晃既破宣城,轉入故鄣、秦鄣郡,漢廢為故鄣縣,在今浙江安吉縣西北。

    長城,見第三章第九節。

    允之遣兵擊之,戰于于湖,以強弩射之,晃等乃退。

    臨海、新安諸山縣,并反為賊,舒分兵讨平之。

    臨海,吳郡,今浙江臨海縣東南。

    新安,吳新都郡,晉改為新安,今浙江淳安縣西。

    時陶侃進郗鑒都督揚州八郡軍事,王舒、虞潭,皆受節度。

    鑒率衆渡江,與侃會于茄子浦。

    未詳。

    胡三省曰:蓋其地宜茄子,人多于此樹藝,因以名浦。

    時尚書左丞孔坦奔陶侃,侃引為長史。

    坦言:“本不應召郗公,遂使東門無限。

    今宜遣還。

    雖晚,猶勝不也。

    ”侃等猶疑。

    坦固争甚切,始令鑒還據京口,立大業、曲阿、庱亭三壘以距賊。

    曲阿,秦縣,今江蘇丹陽縣。

    大業,裡名,在曲阿北。

    庱亭在吳興。

    郭默守大業,張健攻之。

    城中乏水,默窘迫,突圍出,三軍失色。

    賊之攻大業,陶侃将救之。

    長史殷羨曰:“若步戰不如峻,則大事去矣。

    但當急攻石頭,峻必救之,大業自解。

    ”侃從之。

    及峻死,大業之圍乃解。

    韓晃聞峻死,引兵赴石頭。

    管商詣庾亮降。

    初峻使匡術守苑城。

    即台城。

    侍中鐘雅,右衛将軍劉超,與術及建康令管旆等密謀,欲奉帝出。

    未及期,事洩。

    峻使任讓收超及雅害之。

    四年(329),正月,匡術以苑城降。

    韓晃與蘇逸等并力攻術,不能陷。

    溫峤等選精銳将攻賊營。

    峻子碩,率骁勇數百,渡淮而戰。

    淮,謂秦淮河。

    于陳斬碩。

    晃等震懼。

    以其衆奔張健于曲阿。

    二月,諸軍攻石頭。

    李陽與蘇逸戰于祖浦,即查浦,在首都西。

    軍敗。

    建威長史滕含以銳卒擊之,逸等大敗。

    含奉帝禦于溫峤舟。

    蘇逸以萬餘人自延陵将入吳興,延陵,晉縣,今丹陽縣南之延陵鎮。

    王允之與戰于溧陽,秦縣,在今江蘇溧陽縣西北。

    獲之。

    管商之降也,餘衆并歸張健。

    健疑弘徽等不與己同,盡殺之。

    更以舟、車自延陵向長塘。

    湖名,亦作長蕩,在今江蘇宜興縣西北。

    小大二萬餘口。

    金銀财物,不可勝數。

    王允之與吳興諸軍擊健,大破之。

    健與馬雄、韓晃等輕軍走。

    郗鑒督護李闵追之,及于岩山,胡三省曰:當在溧陽界。

    斬晃。

    健等降。

    并枭其首。

     祖約叛後,颍川人陳光攻之,颍川,見第三章第三節。

    誤禽約左右貌類約者,約逾垣得免。

    光奔石勒。

    約諸将複陰結勒,請為内應。

    勒遣石聰攻之。

    三年(328),七月,約奔曆陽。

    四年(329),正月,趙胤遣将攻之。

    約以數百人奔石勒。

    後為勒所殺,并其親戚中外百餘人悉滅之。

     蘇峻者,驕暴之武夫,其将士亦皆盜賊。

    蓋喪亂之際,結合自保者,固多忠義之士,亦多桀黠之徒也。

    邵續、郗鑒、李矩、魏浚等,皆端人正士,郭默則非其倫矣。

    默之歸朝也,明帝授為征虜将軍。

    劉遐卒,以默為北中郎将,監淮北軍事。

    朝廷将征蘇峻,召默,拜後将軍,領屯騎校尉。

    大業之圍既解,征為右軍将軍。

    默樂為邊将,不願宿衛。

    初被征距蘇峻也,下次尋陽,見豫章大守劉胤。

    豫章,見第三章第九節。

    胤參佐張滿等輕默,或裸露見之,默常切齒。

    溫峤東下,留胤守湓口。

    見第三章第八節。

    鹹和四年(329),四月,峤卒,胤代為江州刺史。

    位任轉高,矜豪日甚。

    縱酒耽樂,不恤政事。

    大殖财貨,商販百萬。

    44是時朝廷空罄,百官無祿,惟資江州運漕,而胤商旅繼路,以私廢公。

    有司奏免胤官。

    默赴召,謂胤曰:“我能禦胡,而不見用。

    若疆埸有虞,被使出征,方始配給,将卒無素,恩信不著,以此臨敵,少有不敗矣。

    時當為官擇才,若人臣自擇官,安得不亂乎?”胤曰:“所論事雖然,非小人所及也。

    ”默當發,求資于胤,胤不與。

    時胤被诏免官,不即歸罪,方自申理,而驕侈更甚,遠近怪之。

    僑人蓋肫,先略取祖渙所殺孔炜女為妻,炜家求之,張滿等使還其家,肫不與,因與胤、滿有隙。

    至是,肫謂默曰:“劉江州不受免,密有異圖,與長史、司馬張滿、荀楷等日夜計謀,反逆已形。

    惟忌郭侯一人,雲當先除郭侯,而後起事。

    禍将至矣,宜深備之。

    ”默既懷恨,便率其徒,詐稱被诏,襲殺胤,傳首京師。

    時十二月也。

    掠胤女及諸妾并金寶還舩。

    初雲下都,俄遂停胤故府。

    王導懼不可制,乃大赦天下,枭胤首于大桁,以默為豫州刺史。

    武昌大守鄧嶽馳白陶侃。

    侃聞之,投袂起,曰:“此必詐也。

    ”即日率衆讨默。

    導聞之,乃收胤首,诏庾亮助侃讨默。

    默欲南據豫章,而侃已至城下。

    明年,五月,默将宋侯等縛默降,斬于軍門。

     蘇峻之叛,論者頗咎庾亮激變,此非其實。

    當時紀綱,頹廢甚矣,以峻之驕暴,而居肘腋之地,夫安可以不除?咎亮者不過謂峻若無釁,未能遽稱兵以叛耳。

    不知峻乃粗才,豈有遠慮?峻兵一起,西陽王即依附之;彭城王雄、康王釋子,釋見第三章第三節。

    章武王休,義陽成王望玄孫。

    望見第三章第二節。

    亦叛奔峻;則當時亂源,潛伏非一,峻欲稱兵,豈慮無所藉口?聽其肆誅求以自封殖,何異藉寇兵而赍盜糧哉?廷議之際,亮謂“今日征之,縱不順命,為禍猶淺;若複經年,為惡滋蔓,不可複制”;此必确有所見,非苟為危辭以聳聽也。

    或又咎亮一戰而北,委君父而奔逃,此亦未審兵勢。

    以峻兵之精,加以虜掠餌其下,其鋒自未易當。

    當時奔北,豈亮一人?若責其委棄君父,則社稷為重君為輕,以身徇一人,縱博忠義之名,夫豈宰相之事?況亦何救于君父之患哉?兵力之不敵,征峻時固早知之,出溫峤以為外援,正為此也。

    然亮亦非略無備豫。

    溫峤聞峻不受诏,便欲下衛京都,三吳又欲起義兵;三吳,見第三章第九節。

    亮并不聽,而報峤書曰:“吾憂西陲,過于曆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

    ”雷池,在今安徽望江縣。

    大雷水所積。

    郗鑒欲率所領東赴,诏亦以北寇不許。

    蓋亮必自度兵力,尚可堅守以待外援,故爾。

    其後一敗不能複固,則非始料所及。

    兵事變化甚多,固難責其一一逆料。

    觀其守白石,以少擊衆,終摧方張之寇,以全形要之地,夫固非無将帥之才。

    視郭默之突圍苟免者何如哉?然默雖驕橫,固亦嚄唶宿将也。

    則知亮之未足深咎也。

    《孔坦傳》雲:蘇峻反,坦與司馬陶回白王導曰:“及峻未至,宜急斷阜陵之界,阜陵,見第三章第九節。

    守江西當利諸口。

    當利,浦名,在和縣東南。

    彼少我衆,一戰決矣。

    若峻未至,可往逼其城。

    今不先往,峻必先至。

    先人有奪人之功,時不可失。

    ”導然之。

    庾亮以為峻脫徑來,是襲朝廷虛也。

    故計不行。

    峻遂破姑孰,取鹽米,亮方悔之。

    《陶回傳》雲:峻将至,回複謂亮曰:“峻知石頭有重戍,不敢直下,必向小丹陽南道步來。

    小丹陽在秣陵南。

    秣陵在今首都東南。

    宜伏兵要之,可一戰而禽。

    ”亮不從。

    峻果由小丹陽經秣陵,迷失道,逢郡人,執以為鄉道。

    時峻夜行,甚無部分。

    亮聞之,深悔不從回等之言,一似亮之坐失機宜者。

    然以峻兵之精,夫豈一戰可決?往逼其城,峻豈不能以少兵守禦,悉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