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東晉初年形勢
關燈
小
中
大
卒東出?觀韓晃、張健等之豕突難禦可知。
然則亮虞峻徑來,正是深慮。
峻之行軍,亦豈略無部分者?史于庾氏多謗辭。
45西陽、南頓,罪狀昭著,尚議亮栽翦宗室,其他則更何論?悠悠之辭,豈可據為信谳也? 庾亮言憂西垂過于曆陽,所憂者蓋在陶侃也。
侃之讨蘇峻也,一若君為庾亮之君,民為溫峤之民,恝然無與于己者。
及讨郭默,則大異乎是。
聞默殺胤,即遣将據湓口,自以大軍繼進。
默寫中诏呈侃,參佐多谏曰:“默不被诏,豈敢為此?進軍宜待诏報。
”侃厲色曰:“國家年小,不出胸懷。
且劉胤為朝廷所禮,雖方任非才,何緣猥加極刑?郭默虓勇,所在暴掠。
以大難新除,威網寬簡,欲因隙會,騁其縱橫耳。
”即發使上表讨默。
與王導書曰:“郭默殺方州,即用為方州,害宰相,便為宰相乎?”導答曰:“默居上流之勢,加有船艦成資,故苞含隐忍,使有其地。
一月潛嚴,足下軍到,是以得風發相赴。
豈非遵養時晦,以定大事者邪?”侃省書笑曰:“是乃遵養時賊也。
”夫郭默所傳之诏雖僞,王導所發之令則真。
藉口國家年少,不出胸懷,遂不遵奉,則當主少國疑之際,不亦人人可以自擅乎?郭默既死,诏侃都督江州,領刺史,侃因移鎮武昌,得毋所欲正在是邪?《侃傳》言侃媵妾數十,家僮千餘,珍奇寶貨,富于天府。
富自何來?豈必愈于郭默?傳又雲:或雲:侃少時漁于雷澤,網得一織梭,以挂于壁,有頃雷雨,自化為龍而去。
又夢生八翼,飛而上天。
見天門九重。
己登其八,惟一門不得入。
阍者以杖擊之,因墜地,折其左翼。
及寤,左腋猶痛。
又嘗如廁,見一人朱衣介帻,斂闆曰:“以君長者,故來相報。
君後當為公,位至八州都督。
”有善相者師圭,謂侃曰:“君左手中指有豎理,當為公。
若徹于上,貴不可言。
”侃以針決之,見血,灑壁而為公字。
以紙裛手,公字愈明。
及都督八州,據上流,握強兵,潛有窺窬之志,每思折翼之祥,自抑而止。
天門九重,僅登其八,指理不徹,位止于公;蓋侃終于人臣後,傳述者改易而為是辭,其本所造作,則不知其作何語矣。
讨峻之役,處分規略,一出溫峤,豈必有藉于侃?然峤既殷勤于前,毛寶又固争于後,得毋慮其據上流之勢,而其心不可測邪?世惟有異志者畏人之疑,庾亮修石頭而侃謂其拟己,情見乎辭矣。
亮之憂之,安得不過于曆陽也?然其終能自抑者何也?《侃傳》雲:侃早孤貧,為縣吏鄱陽。
46侃本鄱陽人,吳平,徙家廬江之尋陽。
孝廉範逵嘗過侃。
時倉卒,無以待賓。
其母乃截發,得雙髲,以易酒肴,樂飲極歡,雖仆從亦過所望。
及逵去,侃追送百餘裡。
逵曰:“卿欲仕郡乎?”侃曰:“欲之,困于無津耳。
”逵過廬江大守張夔,稱美之。
夔召為督郵。
遷主簿。
會州部從事之郡,欲有所按。
侃閉門部勒諸吏。
謂從事曰:“若鄙郡有違,自當明憲直繩,不宜相逼。
若不以禮,吾能禦之。
”從事即退。
夔妻有疾,将迎醫于數百裡。
時正寒雪,諸綱紀皆難之。
侃獨曰:“資于事父以事君,小君猶母也,安有父母之疾而不盡心乎?”乃請行。
夔察侃為孝廉。
至洛陽,數詣張華。
華初以遠人,不甚接遇,侃每往,神無忤色。
華後與語,異之。
除郎中。
伏波将軍孫秀,以亡國支庶,府望不顯,中華人士,恥為掾屬,以侃寒宦,召為舍人。
時豫章國郎中令楊晫,侃州裡也,為鄉論所歸。
侃詣之。
晫與同乘,見中書郎顧榮。
吏部郎溫雅謂晫曰:“奈何與小人共載?”然則侃本寒素,其為人也,善于事人,亟于求進,所欲不過富貴。
當時庶族,望貴胄之一嚬一笑,皆若天上。
讨蘇峻之際,侃之驕蹇,可謂極矣,一見庾亮,便爾釋然,職由于此。
自待既卑,所志又小,加以衰髦,複安能有所作為?然又敢于偃蹇者何也?武人無學,器小易盈,志得意滿,遂流于驕蹇而不自覺耳。
侃世子瞻,既為蘇峻所害,更以夏為世子。
及送侃喪還長沙,夏與斌及稱,各擁兵數千以相圖。
既而解散。
斌先往長沙。
悉取國中器使财物。
侃封長沙郡公。
夏至,殺斌。
庾亮欲放黜之,表未至都,而夏病卒。
稱,為東中郎将,南平太守,南平,見第三章第九節。
南蠻校尉。
鹹康五年(339),庾亮以為監江夏、随、義陽三郡軍事,南中郎将,江夏相。
江夏,見第三章第四節。
随,漢縣,晉置郡,今湖北随縣。
義陽,見第二章第三節。
至夏口見亮,為亮所殺。
亮疏言其罪曰:“擅攝五郡,自謂監軍。
辄召王官,聚之軍府。
故車騎将車劉弘曾孫安,寓居江夏。
及将楊恭、趙韶,并以言色有忤,稱放聲當殺。
安、恭懼,自赴水而死。
韶于獄自盡。
将軍郭開,從稱往長沙赴喪。
稱疑開附其兄弟。
乃反縛,懸頭于帆樯,仰而彈之,鼓棹渡江,二十餘裡。
觀者數千,莫不震駭。
又多藏匿府兵,收坐應死。
臣猶未忍直上,且免其司馬。
稱肆縱醜言,無所顧忌。
要結諸将,欲阻兵搆難。
諸将皇懼,莫敢酬答。
由是奸謀,未即發露”雲雲。
其縱恣,豈不遠甚于後來之桓玄?然稱之聲勢,果何自來哉?亮之虞侃,亦其宜矣。
第四節 成康穆間朝局 東晉國勢之不振,實由當時風氣之洩沓,而此種風氣,王導實為之魁,讀第一節所述,已可見之。
王導死後,庾氏兄弟,相繼執政,頗能綜核名實,足矯當時之弊。
惜其秉權不久。
是時朝臣門戶之見頗深,外藩專擅之習亦未革,遂使桓溫,乘機跋扈,内外相猜,坐視北方之喪亂而不能乘,恢複良機,成為畫餅矣。
豈不惜哉? 蘇峻平後,庾亮領豫州刺史、宣城内史,鎮蕪湖。
宣城、蕪湖皆見第三章第九節。
鹹和七年(332),陶侃卒,亮領江、豫、荊三州刺史,移鎮武昌。
見第三章第九節。
是時政柄仍在王導之手。
亮嘗欲舉兵廢之。
《亮傳》曰:時王導輔政,主幼時艱,務存大綱,不拘細目;委任趙胤、賈甯等,諸将并不奉法,大臣患之。
陶侃嘗欲起兵廢導,而郗鑒不從,乃止。
至是,亮又欲率衆黜導,又以谘鑒,而鑒又不許。
亮與鑒箋曰:“昔于蕪湖反覆,謂彼罪雖重,而時弊國危;且令方嶽道勝,亦足有所鎮壓;故共隐忍,解釋陶公。
自茲迄今,曾無悛改。
主上自八九歲以及成人,入則在宮人之手,出則惟武官小人,讀書無從受音句,顧問未嘗遇君子。
侍臣雖非俊士,皆時之良也,豈與殿中将軍、司馬督同年而語哉?不雲當高選侍臣,而雲高選将軍、司馬督,豈合賈生願人主之美,翼以成德之意乎?秦政欲愚其黔首,天下猶知其不可,況乃欲愚其主哉?主之少也,不登進賢哲,以輔道聖躬。
春秋既盛,宜複子明辟,不稽首歸政,甫居師傅之尊。
成人之主,方知師臣之悖,主上知君臣之道,不可以然,而不得不行殊禮之事。
萬乘之君,寄坐上九,亢龍之爻,有位無人。
挾震主之威,以臨制百官,百官莫之敢忤。
是先帝無顧命之臣,勢屈于驕奸而遵養之也。
趙、賈之徒,有無君之心,是而可忍,孰不可忍?且往日之事,含容隐忍,謂其罪可宥,良以時弊國危,兵甲不可屢動;又冀其當謝往釁,懼而修己。
如頃日之縱,是上無所忌,下無所憚。
謂多養無賴,足以維持天下。
公與下官,并蒙先朝厚顧,荷托付之重,大奸不掃,何以見先帝于地下?願公深惟安國家、固社稷之遠算;次計公與下官負荷輕重;量其所宜。
”鑒又不許,故其事得息。
案藩臣稱兵,入廢宰輔,自非美事。
鑒之不許,自是持重之見。
然朝政則益以因循紊亂矣。
《孔坦傳》雲:成帝既加元服,猶委政王導。
坦每發憤,以國事為己憂。
嘗從容言于帝曰:“陛下春秋以長,聖敬日跻,宜博納朝臣,谘诹善道。
”由是忤導,出為廷尉。
坦本為侍中。
《孔愉傳》雲:鹹和八年(333),诏給愉親信十人禀賜。
愉上疏固讓,優诏不許。
重表曰:“方今強寇未殄,疆埸日駭。
政煩役重,百姓困苦。
奸吏擅威,暴人肆虐。
大弊之後,倉庫空虛,功勞之士,賞報不足,困悴之餘,未見拯恤,呼嗟之怨,人鬼感動。
宜并官省職,貶食節用,勤撫其人,以濟其艱。
不敢橫受殊施,以重罪戾。
”從之。
王導聞而非之,于都坐謂愉曰:“君言奸吏擅威,暴人肆虐,為患是誰?”愉欲大論朝廷得失,陸玩抑之,乃止。
後導将以趙胤為護軍,愉謂導曰:“中興以來,處此官者,周伯仁、。
應思遠詹耳。
今誠乏才,豈宜以趙胤居之邪?”導不從。
其守正如此,由是為導所銜。
賈甯者,本蘇峻腹心,與路永、匡術,同降于導者也。
見導及《袁耽傳》。
導嘗欲褒顯之,為溫峤所拒而止。
見《峤傳》。
時卞敦為湘州刺史。
溫峤、庾亮,移檄征鎮,同赴京都,敦擁兵不下,又不給軍糧,惟遣督護苟璲領數百人随大軍而已。
朝野莫不怪歎,雖陶侃亦切齒忿之。
峻平之後,有司奏其阻軍顧望,不赴國難,無大臣之節,請檻收付廷尉。
導以喪亂之後,宜加寬宥,轉為廣州刺史。
時宗廟宮室,并為灰燼。
溫峤議遷都豫章。
見第三章第九節。
三吳之豪,三吳,見第三章第九節。
請都會稽。
見第三章第九節。
二論紛纭,未有所适。
導曰:“建康古之金陵,舊為帝裡。
又孫仲謀、劉玄德俱言王者之宅。
古之帝王,不必以豐儉移都。
苟弘衛文大帛之冠,則無往不可;若不績其麻,則樂土為墟矣。
且北寇遊魂,伺我之隙。
一旦示弱,竄于蠻越,求之望實,懼非良計。
今特宜鎮之以靜,群情自安。
”由是峤等謀并不行。
此事論者皆美其能鎮定。
其實遷會稽有遠竄之嫌,遷豫章則更可進據上流,實于恢複之計為便。
三吳之豪,不免鄉裡之見,溫峤則純出于公忠體國之誠。
導之所以不肯遷都者,遷都則必有新起握權之人,不如率由舊章,便于把持也。
《導傳》雲:庾亮以望重地逼,出鎮于外。
南蠻校尉陶稱,間說亮當舉兵内向。
或勸導密為之防。
導曰:“吾與元規,亮字。
休戚是同。
悠悠之談,宜絕智者之口。
則如君言,元規若來,吾便角巾還第,複何懼哉?”又與稱書,以為“庾公帝之元舅,宜善事之。
”于是讒間遂息。
時亮雖居外鎮,而執朝廷之權。
既據上流,擁強兵,趣向者多歸之。
導内不能平。
嘗遇西風塵起,舉扇自蔽,徐曰:“元規塵污人。
”《孫盛傳》曰:導執政,亮以元舅居外,陶稱讒構其間,導、亮頗懷疑貳。
盛密谏亮曰:“王公神情朗達,常有世外之懷,豈肯為凡人事邪?此必佞邪之徒,欲間内外耳。
”導賊周而作色于蔡谟,世外之懷安在?《周傳》:王敦之舉兵也,劉隗勸帝盡除諸王。
導率群從詣阙請罪。
值将入,導呼謂曰:“伯仁,以百口累卿。
”直入不顧。
既見帝,言導忠誠,申救甚至。
帝納其言。
喜飲酒,緻醉而出。
導猶在門,又呼。
不與言,顧左右曰:“今年殺諸賊奴,取金印如鬥大系肘。
”既出,又上表明導,言甚切至。
導不知救己,而甚銜之。
敦既得志,問導曰:“周、戴若思,南北之望,當登三司,無所疑也?”導不答。
又曰:“若不三司,便應令、仆邪?”又不答。
敦曰:“若不爾,正當誅爾。
”導又無言。
導後料檢中書故事,見表救己,殷勤款至。
導執表流涕,悲不自勝。
告其諸子曰:“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案亦元帝腹心,未必真以導為可信。
所以救導者,蓋當時事勢,或以盡除王氏為宜,或謂宜姑容之,所見有不同耳。
然之救導,雖不為私交,而導授意于敦而殺之,則其忌刻為已甚矣。
若思,戴淵字。
唐人修《晉書》,于避諱者多稱其字,如稱劉淵為元海,石虎為季龍是也。
今于引元文者皆仍之。
《導傳》雲:導妻曹氏性妒,導甚憚之,乃密營别館,以處衆妾。
曹氏知,将往焉。
導恐妾被辱,遽令命駕。
猶恐遲之,以所執塵尾柄驅牛而進。
蔡谟聞之,戲導曰:“朝廷欲加公九錫。
”導弗之覺,但謙退而已。
谟曰:“不聞餘物,惟有短輾犢車,長柄塵尾。
”導大怒,謂人曰:“吾往與群賢共遊洛中,何曾聞有蔡克兒也。
”案晉世名士,往往外若高曠,内實忌刻。
《王羲之傳》雲:王述少有名譽,與羲之齊名,而羲之甚輕之,由是情好不協。
述先為會稽,以母喪居郡境。
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詣。
述每聞角聲,謂羲之當候己,辄灑掃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顧,述深以為恨。
及述為揚州刺史,将就征,周行郡界,而不過羲之,臨發,一别而去。
先是羲之嘗謂賓友曰:“懷祖正當作尚書耳,投老可得仆射,更求會稽,便是邈然。
”及述蒙顯授,羲之恥為之下,遣使詣朝廷,求分會稽為越州,行人失辭,大為時賢所笑。
既而内懷愧歎,謂其諸子曰:“吾不減懷祖,而位遇縣邈,當由汝等不及坦之故邪?”述後檢察會稽郡,辨其刑政,主者疲于簡對,羲之深恥之,遂稱病去郡,于父母墓前自誓,曰:“自今之後,敢渝此心,貪冒苟進,是有無尊之心而不子也。
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載,名教所不得容。
信誓之誠,有如皦日。
”其熱中躁進,褊隘忌克,鄙夫恥之矣。
懷祖,述字,坦之,述之子也。
外寬和而内深阻,當時名士,固往往如是,然導居元輔之位,因貪權嗜利,好谀惡直之故,遂不恤敗壞國事以徇之,則所诒之害彌大矣。
鹹康五年(339),四月,導卒,征庾亮為司徒、揚州刺史,錄尚書事。
時亮方謀恢複中原,固辭。
乃以其弟冰為中書監、揚州刺史,與何充參錄尚書事。
充,導妻之姊子;充妻,又明穆皇後之妹也;故少與導善,明帝亦友昵之,導與亮并稱舉焉。
明年,正月,亮卒,冰弟翼刺荊州。
八年(342),六月,成帝崩。
子丕、奕俱幼。
庾冰舍之,而立其母弟琅邪王嶽,是為康帝。
《充傳》雲:庾冰兄弟,以舅氏輔王室,慮易世之後,戚屬轉疏,每說成帝,以國有強敵,宜須長君。
帝從之。
充建議曰:“父子相傳,先王舊典。
忽妄改易,懼非長計。
”冰等不從。
康帝立,臨軒,冰、充侍坐。
帝曰:“朕嗣鴻業,二君之力也。
”充對曰:“陛下龍飛,臣冰之力也。
若如臣議,不睹升平之世。
”充與庾氏立異,蓋自茲始?明年,為建元元年(343),充出刺徐州,鎮京口。
京口,見第二節。
以避諸庾。
頃之,庾翼将北伐,庾冰出鎮江州,征充入領揚州。
二年(344),九月,帝疾笃。
冰、翼意在簡文帝,而充建議立子聃為大子。
帝崩,大子立,是為穆帝。
冰、翼甚恨之。
是歲,十一月,冰卒。
明年,為永和元年(345),七月,翼又卒。
表以後任委息爰之。
論者并以諸庾世在西藩,人情所歸,宜依翼所請,以安物情。
充曰:“荊楚國之西門,戶口百萬。
北帶強胡,西鄰勁蜀。
經略險阻,周旋萬裡。
得賢則中原可定,勢弱則社稷同憂。
所謂陸抗存則吳存,亡則吳亡者。
豈可以白面年少,猥當此任哉?桓溫英略過人,有文武識度。
西夏之任,無出溫者。
”議者又曰:“庾爰之肯避溫乎?如令阻兵,恥懼不淺。
”充曰:“桓溫能制之,諸君勿憂。
”乃使溫西。
爰之果不敢争。
于是上流事權,暫握于中樞信臣之手者,自陶侃卒後。
複成分争角立之象已。
此東晉政局之一大變也。
史于庾氏多貶辭,平心論之,或失其實。
庾氏之立康帝,可謂欲扶翼其所自出,其欲立簡文帝,果何為哉?庾氏弟兄,皆有志于恢複,然則其謂國有強敵,宜立長君,或非虛語也。
《成帝紀》雲:帝少而聰敏,有成人之量。
南頓王宗之誅也,帝不之知。
及蘇峻平,問庾亮曰:“常日白頭公何在?”亮對以謀反伏誅。
帝泣,謂亮曰:“舅言人作賊,便殺之,人言舅作賊,複若何?”亮懼,變色。
庾怿亮弟。
嘗送酒于江州刺史王允之,允之與犬,犬斃,懼而表之。
帝怒曰:“大舅已亂天下,小舅複欲爾邪?”怿聞,飲藥而死。
怿本傳略同。
夫南頓王之伏誅,事在鹹和元年九月;蘇峻入犯,庾亮出奔,事在三年三月;峻敗而帝禦溫峤舟,亮獲入見,乃在四年二月,而弋陽王即以此時伏誅,帝苟欲問南頓王,何待蘇峻平後?故或謂此實弋陽王之誤,然是時之弋陽,叛狀顯著,成帝果聰明,不應複有此問;且亦無緣誅之而不使帝知也。
《紀》又言帝少為舅氏所制,不親庶政,而赫然一怒,庾怿遽懼而自裁,有是理乎?妨帝不親庶政者王導也,于庾氏乎何與?而謗轉集于庾氏,何哉?史稱王導輔政,以寬和得衆,而亮任法裁物,頗以此失人心;又言王導輔政,每從寬惠,而冰頗任威刑;此庾氏所以招謗,而導之虛譽,所由流溢與?惡直醜正,實繁有徒;民之多幸,國之不幸;悠悠之口,豈足聽哉?不惟庾氏,即劉隗、刁協,頗為史所譏評,其故亦然。
《隗傳》雲:與協并為元帝所寵,欲排抑豪強。
諸刻碎之政,皆雲隗、協所建。
《協傳》雲:協性剛悍,與物多忤。
每崇上抑下,故為王氏所疾。
又使酒放肆,侵毀公卿,見者莫不側目。
然悉力盡心,志在匡救,帝甚信任之。
其故可深長思矣。
翼嘗與冰書曰:“大較江東,政以伛舞豪強,以為民蠹,時有行法,辄施之寒劣。
如往年偷石頭倉米一百萬斛,皆豪将輩,而直打殺倉督監以塞責。
山遐作餘姚半年,而為官出二千戶,政雖不倫,公強官長也,而群共驅之,不得安席。
紀睦、徐甯,奉王使糾罪人,船頭到渚,桓逸還複,而二使免官。
雖皆前宰之惛缪,江東事去,實此之由也。
兄弟不幸,橫陷此中,自不能拔腳于風塵之外,當共明目而治之。
”風格崚嶒,時之所須,正此等人也。
何充居宰相,史言其無澄正改革之能。
雖凡所選用,皆以功臣為先,不以私恩樹親戚,然所昵庸雜,信任不得其人,朝政複稍衰矣。
穆帝即位,年僅二歲,大後褚氏臨朝。
後父裒,苦求外出。
于是以會稽王昱元帝少子,即簡文帝也。
錄尚書六條事,複開宗親秉政之端。
然則亮虞峻徑來,正是深慮。
峻之行軍,亦豈略無部分者?史于庾氏多謗辭。
45西陽、南頓,罪狀昭著,尚議亮栽翦宗室,其他則更何論?悠悠之辭,豈可據為信谳也? 庾亮言憂西垂過于曆陽,所憂者蓋在陶侃也。
侃之讨蘇峻也,一若君為庾亮之君,民為溫峤之民,恝然無與于己者。
及讨郭默,則大異乎是。
聞默殺胤,即遣将據湓口,自以大軍繼進。
默寫中诏呈侃,參佐多谏曰:“默不被诏,豈敢為此?進軍宜待诏報。
”侃厲色曰:“國家年小,不出胸懷。
且劉胤為朝廷所禮,雖方任非才,何緣猥加極刑?郭默虓勇,所在暴掠。
以大難新除,威網寬簡,欲因隙會,騁其縱橫耳。
”即發使上表讨默。
與王導書曰:“郭默殺方州,即用為方州,害宰相,便為宰相乎?”導答曰:“默居上流之勢,加有船艦成資,故苞含隐忍,使有其地。
一月潛嚴,足下軍到,是以得風發相赴。
豈非遵養時晦,以定大事者邪?”侃省書笑曰:“是乃遵養時賊也。
”夫郭默所傳之诏雖僞,王導所發之令則真。
藉口國家年少,不出胸懷,遂不遵奉,則當主少國疑之際,不亦人人可以自擅乎?郭默既死,诏侃都督江州,領刺史,侃因移鎮武昌,得毋所欲正在是邪?《侃傳》言侃媵妾數十,家僮千餘,珍奇寶貨,富于天府。
富自何來?豈必愈于郭默?傳又雲:或雲:侃少時漁于雷澤,網得一織梭,以挂于壁,有頃雷雨,自化為龍而去。
又夢生八翼,飛而上天。
見天門九重。
己登其八,惟一門不得入。
阍者以杖擊之,因墜地,折其左翼。
及寤,左腋猶痛。
又嘗如廁,見一人朱衣介帻,斂闆曰:“以君長者,故來相報。
君後當為公,位至八州都督。
”有善相者師圭,謂侃曰:“君左手中指有豎理,當為公。
若徹于上,貴不可言。
”侃以針決之,見血,灑壁而為公字。
以紙裛手,公字愈明。
及都督八州,據上流,握強兵,潛有窺窬之志,每思折翼之祥,自抑而止。
天門九重,僅登其八,指理不徹,位止于公;蓋侃終于人臣後,傳述者改易而為是辭,其本所造作,則不知其作何語矣。
讨峻之役,處分規略,一出溫峤,豈必有藉于侃?然峤既殷勤于前,毛寶又固争于後,得毋慮其據上流之勢,而其心不可測邪?世惟有異志者畏人之疑,庾亮修石頭而侃謂其拟己,情見乎辭矣。
亮之憂之,安得不過于曆陽也?然其終能自抑者何也?《侃傳》雲:侃早孤貧,為縣吏鄱陽。
46侃本鄱陽人,吳平,徙家廬江之尋陽。
孝廉範逵嘗過侃。
時倉卒,無以待賓。
其母乃截發,得雙髲,以易酒肴,樂飲極歡,雖仆從亦過所望。
及逵去,侃追送百餘裡。
逵曰:“卿欲仕郡乎?”侃曰:“欲之,困于無津耳。
”逵過廬江大守張夔,稱美之。
夔召為督郵。
遷主簿。
會州部從事之郡,欲有所按。
侃閉門部勒諸吏。
謂從事曰:“若鄙郡有違,自當明憲直繩,不宜相逼。
若不以禮,吾能禦之。
”從事即退。
夔妻有疾,将迎醫于數百裡。
時正寒雪,諸綱紀皆難之。
侃獨曰:“資于事父以事君,小君猶母也,安有父母之疾而不盡心乎?”乃請行。
夔察侃為孝廉。
至洛陽,數詣張華。
華初以遠人,不甚接遇,侃每往,神無忤色。
華後與語,異之。
除郎中。
伏波将軍孫秀,以亡國支庶,府望不顯,中華人士,恥為掾屬,以侃寒宦,召為舍人。
時豫章國郎中令楊晫,侃州裡也,為鄉論所歸。
侃詣之。
晫與同乘,見中書郎顧榮。
吏部郎溫雅謂晫曰:“奈何與小人共載?”然則侃本寒素,其為人也,善于事人,亟于求進,所欲不過富貴。
當時庶族,望貴胄之一嚬一笑,皆若天上。
讨蘇峻之際,侃之驕蹇,可謂極矣,一見庾亮,便爾釋然,職由于此。
自待既卑,所志又小,加以衰髦,複安能有所作為?然又敢于偃蹇者何也?武人無學,器小易盈,志得意滿,遂流于驕蹇而不自覺耳。
侃世子瞻,既為蘇峻所害,更以夏為世子。
及送侃喪還長沙,夏與斌及稱,各擁兵數千以相圖。
既而解散。
斌先往長沙。
悉取國中器使财物。
侃封長沙郡公。
夏至,殺斌。
庾亮欲放黜之,表未至都,而夏病卒。
稱,為東中郎将,南平太守,南平,見第三章第九節。
南蠻校尉。
鹹康五年(339),庾亮以為監江夏、随、義陽三郡軍事,南中郎将,江夏相。
江夏,見第三章第四節。
随,漢縣,晉置郡,今湖北随縣。
義陽,見第二章第三節。
至夏口見亮,為亮所殺。
亮疏言其罪曰:“擅攝五郡,自謂監軍。
辄召王官,聚之軍府。
故車騎将車劉弘曾孫安,寓居江夏。
及将楊恭、趙韶,并以言色有忤,稱放聲當殺。
安、恭懼,自赴水而死。
韶于獄自盡。
将軍郭開,從稱往長沙赴喪。
稱疑開附其兄弟。
乃反縛,懸頭于帆樯,仰而彈之,鼓棹渡江,二十餘裡。
觀者數千,莫不震駭。
又多藏匿府兵,收坐應死。
臣猶未忍直上,且免其司馬。
稱肆縱醜言,無所顧忌。
要結諸将,欲阻兵搆難。
諸将皇懼,莫敢酬答。
由是奸謀,未即發露”雲雲。
其縱恣,豈不遠甚于後來之桓玄?然稱之聲勢,果何自來哉?亮之虞侃,亦其宜矣。
第四節 成康穆間朝局 東晉國勢之不振,實由當時風氣之洩沓,而此種風氣,王導實為之魁,讀第一節所述,已可見之。
王導死後,庾氏兄弟,相繼執政,頗能綜核名實,足矯當時之弊。
惜其秉權不久。
是時朝臣門戶之見頗深,外藩專擅之習亦未革,遂使桓溫,乘機跋扈,内外相猜,坐視北方之喪亂而不能乘,恢複良機,成為畫餅矣。
豈不惜哉? 蘇峻平後,庾亮領豫州刺史、宣城内史,鎮蕪湖。
宣城、蕪湖皆見第三章第九節。
鹹和七年(332),陶侃卒,亮領江、豫、荊三州刺史,移鎮武昌。
見第三章第九節。
是時政柄仍在王導之手。
亮嘗欲舉兵廢之。
《亮傳》曰:時王導輔政,主幼時艱,務存大綱,不拘細目;委任趙胤、賈甯等,諸将并不奉法,大臣患之。
陶侃嘗欲起兵廢導,而郗鑒不從,乃止。
至是,亮又欲率衆黜導,又以谘鑒,而鑒又不許。
亮與鑒箋曰:“昔于蕪湖反覆,謂彼罪雖重,而時弊國危;且令方嶽道勝,亦足有所鎮壓;故共隐忍,解釋陶公。
自茲迄今,曾無悛改。
主上自八九歲以及成人,入則在宮人之手,出則惟武官小人,讀書無從受音句,顧問未嘗遇君子。
侍臣雖非俊士,皆時之良也,豈與殿中将軍、司馬督同年而語哉?不雲當高選侍臣,而雲高選将軍、司馬督,豈合賈生願人主之美,翼以成德之意乎?秦政欲愚其黔首,天下猶知其不可,況乃欲愚其主哉?主之少也,不登進賢哲,以輔道聖躬。
春秋既盛,宜複子明辟,不稽首歸政,甫居師傅之尊。
成人之主,方知師臣之悖,主上知君臣之道,不可以然,而不得不行殊禮之事。
萬乘之君,寄坐上九,亢龍之爻,有位無人。
挾震主之威,以臨制百官,百官莫之敢忤。
是先帝無顧命之臣,勢屈于驕奸而遵養之也。
趙、賈之徒,有無君之心,是而可忍,孰不可忍?且往日之事,含容隐忍,謂其罪可宥,良以時弊國危,兵甲不可屢動;又冀其當謝往釁,懼而修己。
如頃日之縱,是上無所忌,下無所憚。
謂多養無賴,足以維持天下。
公與下官,并蒙先朝厚顧,荷托付之重,大奸不掃,何以見先帝于地下?願公深惟安國家、固社稷之遠算;次計公與下官負荷輕重;量其所宜。
”鑒又不許,故其事得息。
案藩臣稱兵,入廢宰輔,自非美事。
鑒之不許,自是持重之見。
然朝政則益以因循紊亂矣。
《孔坦傳》雲:成帝既加元服,猶委政王導。
坦每發憤,以國事為己憂。
嘗從容言于帝曰:“陛下春秋以長,聖敬日跻,宜博納朝臣,谘诹善道。
”由是忤導,出為廷尉。
坦本為侍中。
《孔愉傳》雲:鹹和八年(333),诏給愉親信十人禀賜。
愉上疏固讓,優诏不許。
重表曰:“方今強寇未殄,疆埸日駭。
政煩役重,百姓困苦。
奸吏擅威,暴人肆虐。
大弊之後,倉庫空虛,功勞之士,賞報不足,困悴之餘,未見拯恤,呼嗟之怨,人鬼感動。
宜并官省職,貶食節用,勤撫其人,以濟其艱。
不敢橫受殊施,以重罪戾。
”從之。
王導聞而非之,于都坐謂愉曰:“君言奸吏擅威,暴人肆虐,為患是誰?”愉欲大論朝廷得失,陸玩抑之,乃止。
後導将以趙胤為護軍,愉謂導曰:“中興以來,處此官者,周伯仁、。
應思遠詹耳。
今誠乏才,豈宜以趙胤居之邪?”導不從。
其守正如此,由是為導所銜。
賈甯者,本蘇峻腹心,與路永、匡術,同降于導者也。
見導及《袁耽傳》。
導嘗欲褒顯之,為溫峤所拒而止。
見《峤傳》。
時卞敦為湘州刺史。
溫峤、庾亮,移檄征鎮,同赴京都,敦擁兵不下,又不給軍糧,惟遣督護苟璲領數百人随大軍而已。
朝野莫不怪歎,雖陶侃亦切齒忿之。
峻平之後,有司奏其阻軍顧望,不赴國難,無大臣之節,請檻收付廷尉。
導以喪亂之後,宜加寬宥,轉為廣州刺史。
時宗廟宮室,并為灰燼。
溫峤議遷都豫章。
見第三章第九節。
三吳之豪,三吳,見第三章第九節。
請都會稽。
見第三章第九節。
二論紛纭,未有所适。
導曰:“建康古之金陵,舊為帝裡。
又孫仲謀、劉玄德俱言王者之宅。
古之帝王,不必以豐儉移都。
苟弘衛文大帛之冠,則無往不可;若不績其麻,則樂土為墟矣。
且北寇遊魂,伺我之隙。
一旦示弱,竄于蠻越,求之望實,懼非良計。
今特宜鎮之以靜,群情自安。
”由是峤等謀并不行。
此事論者皆美其能鎮定。
其實遷會稽有遠竄之嫌,遷豫章則更可進據上流,實于恢複之計為便。
三吳之豪,不免鄉裡之見,溫峤則純出于公忠體國之誠。
導之所以不肯遷都者,遷都則必有新起握權之人,不如率由舊章,便于把持也。
《導傳》雲:庾亮以望重地逼,出鎮于外。
南蠻校尉陶稱,間說亮當舉兵内向。
或勸導密為之防。
導曰:“吾與元規,亮字。
休戚是同。
悠悠之談,宜絕智者之口。
則如君言,元規若來,吾便角巾還第,複何懼哉?”又與稱書,以為“庾公帝之元舅,宜善事之。
”于是讒間遂息。
時亮雖居外鎮,而執朝廷之權。
既據上流,擁強兵,趣向者多歸之。
導内不能平。
嘗遇西風塵起,舉扇自蔽,徐曰:“元規塵污人。
”《孫盛傳》曰:導執政,亮以元舅居外,陶稱讒構其間,導、亮頗懷疑貳。
盛密谏亮曰:“王公神情朗達,常有世外之懷,豈肯為凡人事邪?此必佞邪之徒,欲間内外耳。
”導賊周而作色于蔡谟,世外之懷安在?《周傳》:王敦之舉兵也,劉隗勸帝盡除諸王。
導率群從詣阙請罪。
值将入,導呼謂曰:“伯仁,以百口累卿。
”直入不顧。
既見帝,言導忠誠,申救甚至。
帝納其言。
喜飲酒,緻醉而出。
導猶在門,又呼。
不與言,顧左右曰:“今年殺諸賊奴,取金印如鬥大系肘。
”既出,又上表明導,言甚切至。
導不知救己,而甚銜之。
敦既得志,問導曰:“周、戴若思,南北之望,當登三司,無所疑也?”導不答。
又曰:“若不三司,便應令、仆邪?”又不答。
敦曰:“若不爾,正當誅爾。
”導又無言。
導後料檢中書故事,見表救己,殷勤款至。
導執表流涕,悲不自勝。
告其諸子曰:“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案亦元帝腹心,未必真以導為可信。
所以救導者,蓋當時事勢,或以盡除王氏為宜,或謂宜姑容之,所見有不同耳。
然之救導,雖不為私交,而導授意于敦而殺之,則其忌刻為已甚矣。
若思,戴淵字。
唐人修《晉書》,于避諱者多稱其字,如稱劉淵為元海,石虎為季龍是也。
今于引元文者皆仍之。
《導傳》雲:導妻曹氏性妒,導甚憚之,乃密營别館,以處衆妾。
曹氏知,将往焉。
導恐妾被辱,遽令命駕。
猶恐遲之,以所執塵尾柄驅牛而進。
蔡谟聞之,戲導曰:“朝廷欲加公九錫。
”導弗之覺,但謙退而已。
谟曰:“不聞餘物,惟有短輾犢車,長柄塵尾。
”導大怒,謂人曰:“吾往與群賢共遊洛中,何曾聞有蔡克兒也。
”案晉世名士,往往外若高曠,内實忌刻。
《王羲之傳》雲:王述少有名譽,與羲之齊名,而羲之甚輕之,由是情好不協。
述先為會稽,以母喪居郡境。
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詣。
述每聞角聲,謂羲之當候己,辄灑掃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顧,述深以為恨。
及述為揚州刺史,将就征,周行郡界,而不過羲之,臨發,一别而去。
先是羲之嘗謂賓友曰:“懷祖正當作尚書耳,投老可得仆射,更求會稽,便是邈然。
”及述蒙顯授,羲之恥為之下,遣使詣朝廷,求分會稽為越州,行人失辭,大為時賢所笑。
既而内懷愧歎,謂其諸子曰:“吾不減懷祖,而位遇縣邈,當由汝等不及坦之故邪?”述後檢察會稽郡,辨其刑政,主者疲于簡對,羲之深恥之,遂稱病去郡,于父母墓前自誓,曰:“自今之後,敢渝此心,貪冒苟進,是有無尊之心而不子也。
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載,名教所不得容。
信誓之誠,有如皦日。
”其熱中躁進,褊隘忌克,鄙夫恥之矣。
懷祖,述字,坦之,述之子也。
外寬和而内深阻,當時名士,固往往如是,然導居元輔之位,因貪權嗜利,好谀惡直之故,遂不恤敗壞國事以徇之,則所诒之害彌大矣。
鹹康五年(339),四月,導卒,征庾亮為司徒、揚州刺史,錄尚書事。
時亮方謀恢複中原,固辭。
乃以其弟冰為中書監、揚州刺史,與何充參錄尚書事。
充,導妻之姊子;充妻,又明穆皇後之妹也;故少與導善,明帝亦友昵之,導與亮并稱舉焉。
明年,正月,亮卒,冰弟翼刺荊州。
八年(342),六月,成帝崩。
子丕、奕俱幼。
庾冰舍之,而立其母弟琅邪王嶽,是為康帝。
《充傳》雲:庾冰兄弟,以舅氏輔王室,慮易世之後,戚屬轉疏,每說成帝,以國有強敵,宜須長君。
帝從之。
充建議曰:“父子相傳,先王舊典。
忽妄改易,懼非長計。
”冰等不從。
康帝立,臨軒,冰、充侍坐。
帝曰:“朕嗣鴻業,二君之力也。
”充對曰:“陛下龍飛,臣冰之力也。
若如臣議,不睹升平之世。
”充與庾氏立異,蓋自茲始?明年,為建元元年(343),充出刺徐州,鎮京口。
京口,見第二節。
以避諸庾。
頃之,庾翼将北伐,庾冰出鎮江州,征充入領揚州。
二年(344),九月,帝疾笃。
冰、翼意在簡文帝,而充建議立子聃為大子。
帝崩,大子立,是為穆帝。
冰、翼甚恨之。
是歲,十一月,冰卒。
明年,為永和元年(345),七月,翼又卒。
表以後任委息爰之。
論者并以諸庾世在西藩,人情所歸,宜依翼所請,以安物情。
充曰:“荊楚國之西門,戶口百萬。
北帶強胡,西鄰勁蜀。
經略險阻,周旋萬裡。
得賢則中原可定,勢弱則社稷同憂。
所謂陸抗存則吳存,亡則吳亡者。
豈可以白面年少,猥當此任哉?桓溫英略過人,有文武識度。
西夏之任,無出溫者。
”議者又曰:“庾爰之肯避溫乎?如令阻兵,恥懼不淺。
”充曰:“桓溫能制之,諸君勿憂。
”乃使溫西。
爰之果不敢争。
于是上流事權,暫握于中樞信臣之手者,自陶侃卒後。
複成分争角立之象已。
此東晉政局之一大變也。
史于庾氏多貶辭,平心論之,或失其實。
庾氏之立康帝,可謂欲扶翼其所自出,其欲立簡文帝,果何為哉?庾氏弟兄,皆有志于恢複,然則其謂國有強敵,宜立長君,或非虛語也。
《成帝紀》雲:帝少而聰敏,有成人之量。
南頓王宗之誅也,帝不之知。
及蘇峻平,問庾亮曰:“常日白頭公何在?”亮對以謀反伏誅。
帝泣,謂亮曰:“舅言人作賊,便殺之,人言舅作賊,複若何?”亮懼,變色。
庾怿亮弟。
嘗送酒于江州刺史王允之,允之與犬,犬斃,懼而表之。
帝怒曰:“大舅已亂天下,小舅複欲爾邪?”怿聞,飲藥而死。
怿本傳略同。
夫南頓王之伏誅,事在鹹和元年九月;蘇峻入犯,庾亮出奔,事在三年三月;峻敗而帝禦溫峤舟,亮獲入見,乃在四年二月,而弋陽王即以此時伏誅,帝苟欲問南頓王,何待蘇峻平後?故或謂此實弋陽王之誤,然是時之弋陽,叛狀顯著,成帝果聰明,不應複有此問;且亦無緣誅之而不使帝知也。
《紀》又言帝少為舅氏所制,不親庶政,而赫然一怒,庾怿遽懼而自裁,有是理乎?妨帝不親庶政者王導也,于庾氏乎何與?而謗轉集于庾氏,何哉?史稱王導輔政,以寬和得衆,而亮任法裁物,頗以此失人心;又言王導輔政,每從寬惠,而冰頗任威刑;此庾氏所以招謗,而導之虛譽,所由流溢與?惡直醜正,實繁有徒;民之多幸,國之不幸;悠悠之口,豈足聽哉?不惟庾氏,即劉隗、刁協,頗為史所譏評,其故亦然。
《隗傳》雲:與協并為元帝所寵,欲排抑豪強。
諸刻碎之政,皆雲隗、協所建。
《協傳》雲:協性剛悍,與物多忤。
每崇上抑下,故為王氏所疾。
又使酒放肆,侵毀公卿,見者莫不側目。
然悉力盡心,志在匡救,帝甚信任之。
其故可深長思矣。
翼嘗與冰書曰:“大較江東,政以伛舞豪強,以為民蠹,時有行法,辄施之寒劣。
如往年偷石頭倉米一百萬斛,皆豪将輩,而直打殺倉督監以塞責。
山遐作餘姚半年,而為官出二千戶,政雖不倫,公強官長也,而群共驅之,不得安席。
紀睦、徐甯,奉王使糾罪人,船頭到渚,桓逸還複,而二使免官。
雖皆前宰之惛缪,江東事去,實此之由也。
兄弟不幸,橫陷此中,自不能拔腳于風塵之外,當共明目而治之。
”風格崚嶒,時之所須,正此等人也。
何充居宰相,史言其無澄正改革之能。
雖凡所選用,皆以功臣為先,不以私恩樹親戚,然所昵庸雜,信任不得其人,朝政複稍衰矣。
穆帝即位,年僅二歲,大後褚氏臨朝。
後父裒,苦求外出。
于是以會稽王昱元帝少子,即簡文帝也。
錄尚書六條事,複開宗親秉政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