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東晉中葉形勢上
關燈
小
中
大
母程氏為皇大後。
時石生鎮關中,石朗鎮洛陽,皆起兵。
虎留子邃守襄國,統步騎七萬,攻朗于金墉。
見第三章第二節。
金墉潰,獲朗,刖而斬之。
進師攻長安。
以石挺為前鋒大都督。
生遣将軍郭權,率鮮卑涉斤衆二萬為前鋒拒之。
大戰潼關,見第三章第三節。
挺死,虎退奔渑池,漢縣,在今河南洛甯縣西。
枕屍三百餘裡。
鮮卑密通于虎,背生而擊之。
生奔長安,潛于雞頭山。
《括地志》:雞頭山,在成州上祿縣東北二十裡,在長安西南九百六十裡。
胡三省曰:原州平高縣西百裡亦有笄頭山,在長安西八百裡。
按上祿,在今甘肅成縣西南。
平高,即漢高平,北周改名,見第二章第二節。
虎進攻長安,旬餘,拔之。
生為部下所殺。
郭權據上邽歸順,上邽,見第三章第三節。
京兆、新平、扶風、馮翊、北地皆應之。
皆見第二章第二節。
虎遣郭敖及其子斌等率步騎四萬讨之,次于華陰。
見第三章第三節。
九年(334),四月,上邽豪族害權以降。
虎廢弘為海陽王,并程氏及勒子秦王宏、南陽王恢,幽諸崇訓宮,尋殺之。
弘時年二十二。
虎稱居攝趙天王。
鹹康元年(335),九月,遷于邺。
三年(337),僭稱大趙天王。
永和五年(349),僭即皇帝位。
石虎本以兵起,故僭位之後,仍志在窮兵,然時胡、羯之勢,已成強弩之末,而鮮卑、氐、羌日大,虎之窮兵,遂适以自促其亡矣。
諸部落中,鮮卑慕容氏尤盛。
建武初,元帝承制,拜慕容廆都督遼左雜夷、流人諸軍事、大單于、昌黎公,昌黎,見第二章第二節。
廆讓而不受。
己遣長史浮海勸進。
帝即位,重申前命,廆固辭公封。
時二京傾覆,幽、冀淪陷,廆刑政修明,虛懷引納,流亡士庶多歸之。
廆乃立郡以統流人;推舉賢才,委以庶政。
平州刺史東夷校尉崔毖,王浚妻舅浚所用,見《浚傳》。
意存懷集,而流亡莫赴,毖意廆拘留,乃陰結高句骊及宇文、段氏,謀滅廆而分其地。
大興初,三國伐廆,攻棘城。
見第三章第八節。
廆以計間之。
二國引歸,宇文悉獨官獨留,為廆所敗。
于其營候獲玉玺三紐,遣長史裴嶷送于建康。
《本紀》,事在大興三年二月。
《北史》雲:莫廆死,子遜昵延立。
攻廆于棘城,為廆所敗,乃卑辭厚币,遣使朝貢于昭帝。
帝嘉之,以女妻焉。
亦見《魏書》本紀。
悉獨官,即遜昵延也。
二年(319),十一月,崔毖奔高句骊。
元帝使拜廆平州刺史。
四年(321),十二月,加牧,進封遼東郡公,承制海東,置平州守宰。
段匹磾之敗,末杯仍據遼西。
末杯初統其國而不設備,廆遣子皝襲之,入令支,漢縣,在今河北遷安縣西。
收其名馬、寶物而還。
石勒遣使通和廆距之,送其使于建業。
勒怒。
時遜昵延死,子乞得龜立。
大甯元年(323),勒遣龜擊廆。
廆克之。
乘勝入其國,收其資用億計,徙其人數萬戶以歸。
其後廆與陶侃箋,說宜北伐之意。
并赍東夷校尉、遼東相等三十餘人疏上侃府,求封廆為燕王。
朝議未定。
鹹和八年(333),五月,廆卒。
皝嗣。
皝,廆第三子也。
宇文乞得龜為其别部逸豆歸所逐,奔死于外。
皝讨之。
逸豆歸懼,請和。
皝庶兄翰,骁武有雄才,素為皝所忌。
母弟仁、昭,并有寵于廆,皝亦不平之。
廆卒,并懼不自容。
段末杯卒,弟牙嗣。
大甯三年三月。
牙卒,就六眷之孫遼立。
《通鑒》事在大甯三年(325),雲:慕容廆與段氏方睦,為段牙謀,使之徙都。
牙從之,即去令支。
國人不樂。
段疾陸眷之孫遼,欲奪其位,以徙都為牙罪,十二月,帥國人攻而殺之。
遼《魏書》作護遼。
自末杯至遼,晉皆以為幽州刺史。
翰出奔遼。
仁勸昭舉兵廢皝。
皝殺昭。
仁歸平郭,漢縣,晉廢,在今遼甯蓋平縣南。
盡有遼東之地。
宇文歸、段遼及鮮卑,并為之援。
九年(334),成帝遣谒者拜皝平州刺史、大單于、遼東公。
皝自征遼東,克襄平。
漢縣,為遼東郡治,在今遼甯遼陽縣北。
鹹康初,皝乘海讨仁,擒仁,殺之。
三年(337),十一月,皝僭即燕王位。
使稱藩于石虎,陳段遼宜伐,請盡衆來會。
虎許之。
四年(338),虎使桃豹、王華統舟師十萬出漂渝津。
在今河北天津縣北。
支雄、姚弋仲羌酋,見下節。
統步騎十萬為前鋒以伐遼。
雄長驅入薊。
見第四章第二節。
遼恐,棄令支,奔于密雲山。
在今河北密雲縣南。
皝攻令支以北諸城,掠五千餘戶而歸。
虎怒其不會師,進軍擊之。
攻棘城,不克。
虎遷遼戶二萬餘于司、雍、兖、豫,以李農為營州牧,鎮令支。
段遼自密雲山使降于虎,又降于皝。
虎使麻秋迎遼,皝子恪伏兵襲敗之,擁遼及其部衆以歸。
遼謀叛,皝誅之。
其子蘭,《魏書》作郁蘭。
為宇文歸所執,降于虎。
虎謀伐昌黎,遣曹伏将青州之衆渡海戍蹋頓城,未詳。
無水而還。
因戍于海島,運谷三百萬斛以給之。
又以船三百艘,運谷三十萬斛詣高句麗,使典農中郎将王典率衆二萬,屯田于海濱。
又令青州造船千艘。
後又令司、冀、青、徐、幽、并、雍兼複之家,五丁取三,四丁取二,合邺城舊軍,滿五十萬。
具船萬艘,自河通海,運谷、豆千一百萬斛于安樂城,安樂,漢縣,在今河北順義縣西南。
以備征軍之調。
自幽州東至白狼,漢縣,在今熱河淩源縣南。
大興屯田,然師出無功,《本紀》:鹹康六年(340),二月,慕容皝及石成戰于遼西,敗之,獻捷于京師。
建元元年(343),六月,石季龍帥衆伐慕容皝,皝大敗之。
皝反自蠮螉塞入,今居庸關。
長驅至薊,進渡武遂津,武武遂,漢縣,在今河北武強縣東北。
入高陽,晉國,今河北蠡縣南。
所至焚燒積聚,徙幽、冀三萬餘戶以歸。
七年(341),二月,皝遣其長史劉祥獻捷京師,兼言推假之意。
并請大舉讨平中原。
表言朝廷任庾亮之私,又與庾冰書責之。
冰以其絕遠,非所能制,遂與何充等奏聽皝稱燕王。
是年,皝遷都龍城。
皝築龍城于柳城北,改柳城為龍城縣。
柳城故城,在今遼甯興城縣西南。
龍城,今熱河朝陽縣。
段遼之敗也,慕容翰奔于宇文歸。
皝遣商人招之,翰攜其二子還。
皝使與子垂為前鋒,伐克高句骊。
建元二年(344),二月,皝伐逸豆歸,仍以翰及垂為前鋒歸遠遁漠北,遂奔高句骊。
皝開地千餘裡,徙其部人五萬餘落于昌黎。
宇文部自是散滅。
歸而賜翰死。
于是内憂外患皆除,益得專力于石氏矣。
劉曜之敗也,張駿複收河南地,至于狄道。
漢縣,今甘肅臨洮縣西南。
置武街、石門、候和、漒川、甘松五屯護軍,與石勒分境。
武街,晉縣,在今臨洮縣東。
石門,在今導河縣西南。
候和,在今固原縣北。
漒川、甘松,皆在今青海東南境,前涼曾置甘松郡,後西秦又置漒川郡。
勒使拜駿官爵,駿不受,留其使。
後懼勒,遣使稱臣,貢方物,遣其使歸。
虎之世,駿亦遣其别駕馬诜朝之。
虎大說。
及覽其表,辭頗蹇敖,又大怒,使張伏都帥步騎三萬擊之。
與駿将謝艾戰于河西,敗績。
建元元年(343)。
永和二年(346),駿卒,子重華嗣。
虎又遣麻秋伐之。
秋與伏都伐金城,見第二章第二節。
大守張沖以郡降。
重華使謝艾擊破之。
秋又陷大夏,漢縣,晉廢,張軌複置,駿又置郡,在今甘肅臨夏縣東南。
圍枹罕,見上節。
欲城長最,城名,在今甘肅永登縣南。
亦為艾所敗。
三年(347),虎使石甯率并、司兵二萬餘人,為秋後繼。
秋又據枹罕,進屯河内。
遣王擢略地晉興、廣武。
皆前涼郡。
晉興,在今青海樂都縣東南。
廣武,在永登縣東南,後秃發烏孤都此。
越洪池嶺,在武威東南。
至曲柳。
地名,在洪池嶺北。
姑臧大震。
姑臧,見第三章第七節。
重華又使艾距破之。
虎此時之用兵,乃如搏牛之蝱,不可以破虮虱,徒自勞敝而已。
胡、羯之中,石勒少知治體,然亦未嘗不淫侈。
初據襄國,即命徙洛陽晷影,列之庭立桑梓苑。
起明堂、辟雍、靈台。
令少府任汪,都水使者張漸等監營邺宮。
及虎僭位,淫侈更甚。
鹹康二年(336),使牙門将張彌徙洛陽鐘虡、九龍、翁仲、銅駝、飛廉于邺。
又納解飛之說,于邺正南投石于河,以起飛橋,功費數千億萬,橋卒不成。
于襄國起大武殿,于邺造東西宮。
大武殿基高二丈八尺,以文石粹之。
下穿伏室,置衛士五百人于其中。
東西七十五步,南北六十五步。
皆漆瓦金铛,銀楹金柱,珠簾玉壁,窮極技巧。
又起靈風台九殿于顯陽殿後,選士庶之女以充之。
後庭服绮縠、玩珍奇者萬餘人。
虎畋獵無度,晨出夜歸。
又多微行,躬察作役之所。
志在窮兵。
以其國内少馬,乃禁畜馬,匿者要斬。
收百姓馬四萬餘匹,以入于公。
兼盛營宮室。
于邺起台觀四十餘所,營長安、洛陽二宮,作者四十餘萬人。
又敕河南四州,具南師之備,胡三省曰:河南四州,洛、豫、徐、兖也。
并、朔、秦、雍,嚴西讨之資。
《晉志》曰:石勒平朔方,置朔州。
青、冀、幽州,三五發卒。
三丁發二,五丁發三。
諸州造甲者五十餘萬人。
兼公侯牧宰,競興私利。
百姓失業,十室而七。
船夫十七萬人,為水所沒,猛虎所害,三分而一。
制征士五人,車一乘,牛二頭,米各十五斛,絹十匹,調不辦者以斬論,将以圖江表。
于是百姓窮窘,粥子以充軍制,猶不能赴,自經于道路,死者相望,而求發無已。
性既好獵,其後體重,不能跨鞍,乃造獵車千乘,轅長三丈,高一丈八尺,置高一丈七尺。
格虎車四十乘,立三級行樓二層于其上。
克期将校獵。
自靈昌津南至荥陽,東極陽都,使禦史監察其中禽獸,有犯者罪至大辟。
靈昌津,即延津,見第三章第四節。
《水經注》雲:石勒襲劉曜出此,以冰泮為神靈之助,因号靈昌津。
荥陽,見第二章第二節。
陽都,漢縣,在今山東沂水縣南。
禦史因之,擅作威福。
百姓有美女、好牛馬者,求之不得,便誣以犯獸,論死者百餘家。
海岱、河濟間,人無甯志矣。
又發諸州二十六萬人修洛陽宮。
發百姓牛二萬餘頭配朔州牧官。
增置女官二十四等。
東宮十有二等。
諸公、侯七十餘國,皆為置女官九等。
先是大發百姓女,二十已下,十三已上,三萬餘人,為三等之第,以分配之。
郡縣要媚其旨,務于美淑。
奪人婦者,九千餘人。
百姓妻有美色,豪勢因而脅之,率多自殺。
虎子宣及諸公及私令采發者,亦垂一萬。
總會邺宮。
虎臨軒簡第諸女,大悅,封使者十二人皆為列侯。
自初發至邺,諸殺其夫及奪而遣之缢死者三千餘人。
荊楚、揚、徐間,流叛略盡。
宰、守坐不能綏懷下獄誅者,五十餘人。
金紫光祿大夫逯明,因侍切谏,虎大怒,遣龍騰拉而殺之。
虎募骁勇,拜為龍騰中郎。
自是朝臣杜口,相招為祿仕而已。
麻秋之伐張重華,尚書朱軌,與中黃門嚴生不協,會大雨霖,道路陷滞不通,生因谮軌不修道,又讪謗朝政,虎遂殺之。
于是立私論之條,偶語之律,聽吏告其君,奴告其主。
威刑日濫。
公卿已下,朝會以目。
吉兇之問,自此而絕。
沙門吳進言于虎曰:“胡運将衰,晉當複興,宜苦役晉人,以厭其氣。
”此晉字猶今言中國,晉人猶今言中國人也。
虎于是使尚書張群,發近郡男女十六萬,車十萬乘,運土築華林苑及長牆于邺北,廣長數十裡。
起三觀四門。
三門通漳水,皆為鐵扉。
暴風大雨,死者數萬人。
鑿北城,引水于華林園。
當即華林苑。
城崩,壓死者百餘人。
命石宣祈于山川,因而遊獵。
乘大辂,羽葆,華蓋,建天子旌旗。
十有六軍,戎卒十八萬,出自金明門。
《水經注》:邺城有七門:南曰鳳陽門,中曰中陽門,次曰廣陽門,東曰建春門,北曰廣德門,次曰廄門,西曰西明門,蓋即金明門也。
虎從其後宮,升陵霄觀望之,笑曰:“我家父子如是,自非天崩地陷,當複何愁?但抱子弄孫,日為樂耳。
”宣既馳逐無厭,所在陳列,行宮四面,各以百裡為度,驅圍禽獸,皆暮集其所。
文武跪立,圍守重行。
烽炬星羅,光燭如晝。
命勁騎百餘,馳射其中。
宣與嬖姬顯德美人乘辇觀之嬉娛忘返,獸殚乃止。
其有禽獸奔逸,當之者坐,有爵者奪馬,少驅一日,無爵者鞭之一百。
峻制嚴刑,文武戰栗。
士卒饑凍而死者,萬有餘人。
宣弓馬衣食,皆号為禦,有亂其間者,以冒禁罪罪之。
所過三州十五郡,胡三省曰:宣所過三州,蓋司、兖、豫也。
資儲靡有孑遺。
虎複命子韬亦如之,出自并州,遊于秦、晉,《通鑒》作出自并州,至于秦、雍。
敖既長,欲既縱,志既滿,樂既極,而天崩地陷之禍,起于蕭牆之内矣。
第三節 冉闵誅胡 一時一地,必有其俗,然此特以大較言之,行事之見于此時此地者,不必其皆風同而道一也。
殷、周之世,距今數千歲矣,而其遺俗,猶或見于西南部族之中;歐、非二洲,距美洲皆數千裡,而拉丁、條頓諸族,以及黑人之俗,乃錯見于新大陸之上;則其明證。
一部二十五史,荒淫暴虐之主,以東晉、南北朝之世為多,是何也?則以五胡之所行,固非中國之道也。
斯時既有此俗,漢人自亦不免漸染,見廢弑之主,人因亦以此等語誣之。
然漢人雖染胡俗,其縱恣,究不若胡人之甚。
故此等記載,宜分别觀之。
大抵漢人為君而失德者,史之所載,必誣罔之辭較多,實迹較少,胡人之僭竊者,則反是也。
五胡淫暴,胡、羯為甚,而胡、羯之中,尤以石虎父子為甚。
其縱恣之深,殺戮之慘,有非中國人所能想像者。
然後知天下之大,無奇不有,而拘墟之士,不足以語于通方也。
石虎之稱居攝趙天王也,立其子邃為大子。
使邃省可尚書奏事,選牧守,祀郊廟,惟征伐、刑斷,乃親覽之。
邃自總百揆,荒酒淫色,驕恣無道。
或盤遊于田,縣管而入。
或夜出宮臣家,淫其妻妾。
妝飾宮人美淑者,斬首洗血,置于盤上,傳共視之。
又内諸比丘尼有姿色者,與之交,亵而殺之。
合牛羊肉,煮而食之。
亦賜左右,欲以識其味也。
河間公宣、樂安公韬,有寵于虎,邃疾之如仇。
虎荒耽内遊,威刑失度。
邃以事為可呈,呈之,虎恚曰:“此小事,何足呈也?”時有所不聞,複怒曰:“何以不呈?”诮責杖捶,月至再三。
邃甚恨。
私謂常從無窮長生、中庶子李顔等曰:“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顔等伏不敢對。
邃稱疾不省事。
率宮臣文武五百餘騎,宴于李顔别舍。
謂顔等曰:“我欲至冀州殺石宣,有不從者斬。
”行數裡,騎皆逃散,李顔叩頭固谏,邃亦昏醉而歸。
邃母鄭氏聞之,私遣中人責邃。
邃怒,殺其使。
虎聞邃有疾,遣所親任女尚書察之。
邃呼前與語,抽劍擊之。
虎大怒,收李顔等诘問。
顔具言始末。
誅顔等三十餘人。
幽邃于東宮。
既而赦之,引見大武東堂。
邃朝而不謝,俄而便出。
虎遣使謂邃曰:“大子應入朝中宮,何以便去?”邃徑出不顧。
虎大怒。
廢邃為庶人。
其夜,殺邃及妻張氏,并男女二十六人,同埋于一棺之中。
誅其宮人支黨二百餘人。
廢鄭氏為東海大妃。
立宣為天王皇大子,宣母杜昭儀為天王皇後。
《通鑒》據《十六國》、《晉春秋》,系鹹康三年(337)。
《考異》雲:《燕書》在四年。
以宣為大單于,韬為大尉,與宣疊日省可尚書奏事。
右仆射張離,領五兵尚書,專總兵要,而欲求媚于宣,因說之曰:“今諸公侯吏兵過限,宜漸削弱,以盛儲威。
”宣素疾韬寵,甚悅其言。
乃使離奏奪諸公府吏,餘兵悉配東宮。
于是諸公鹹怨。
虎又命宣、韬,生殺、拜除,皆疊日省決,不複啟。
宣使所幸楊杯、牟皮、牟成、趙生等殺韬,欲因虎親臨殺虎。
虎将出,其司空李農谏,乃止。
事覺,幽宣于席庫。
藏席之所。
以鐵環穿其颔而鎖之。
作數鬥木槽,和羹飯,以豬狗法食之。
虎取害韬刀箭舐其血,哀号震動宮殿。
積柴邺北,樹标于其上,标末置鹿盧,穿之以繩,倚梯柴積。
送宣于标所。
使韬所親宦者郝稚、劉霸拔其發,抽其舌,牽之登梯,上于柴積。
郝稚以繩貫其颔,鹿盧絞上。
劉霸斷其手足,斫眼、潰腹,如韬之傷。
四面縱火,煙炎際天。
虎從昭儀已下數千,登中台以觀之。
中台,即銅雀台,在三台之中,故稱。
見第四章第二節。
火滅,取灰分置諸門交道中。
殺其妻子九人。
宣小子年數歲,虎甚愛之,抱之而泣,欲赦之,其大臣不聽,遂于抱中取而戮之,兒猶挽虎衣而大叫,虎因此發病。
又誅其四率已下三百人,宦者五十人,皆車裂節解,棄之漳水。
洿其東宮養豬牛。
東宮衛士十餘萬人,皆谪戍涼州。
胡三省曰:趙未得涼州,置涼州于金城,谪使戍涼州之邊也。
金城,見第三章第二節。
先是散騎常侍趙攬言于虎曰:“中宮将有變,宜防之。
”及宣之殺韬也,虎疑其知而不告,亦誅之。
廢宣母杜氏為庶人。
貴嫔柳氏,尚書耆之女也,以才色特幸,坐其二兄有寵于宣,亦殺之。
虎追其姿色,複納耆少女于華林園。
見第三章第一節。
此疑即虎用吳進說在邺所築之華林苑,見上節。
初,戎昭張豺破上邽,獲劉曜幼女,年十二,有殊色,虎得而嬖之。
生子世,封齊公。
方十歲,立為大子。
劉氏為皇後。
時永和四年(348)也。
五年(349),虎僭即皇帝位,大赦。
故東宮谪卒高力等萬餘人,石宣簡多力之士,以衛東宮,号曰高力,置督将以領之。
行達雍城。
見第三章第五節。
既不在赦例;又敕雍州刺史張茂送之,茂皆奪其馬,令步推鹿車,緻糧戍所。
高力督梁犢等,因衆心之怨,謀起兵東還。
陰令胡人颉獨鹿微告戍者,戍者皆踴抃大呼。
梁犢乃自稱晉征東大将軍,率衆攻陷下辯。
見第一節。
逼張茂為大都督大司馬,載以轺車。
秦、雍間城戍,無不摧陷。
斬二千石長吏,長驅而東。
高力等皆多力善射,一當十餘人。
雖無兵甲,所在掠百姓大斧,施一丈柯,攻戰若神。
所向崩潰。
戍卒皆随之。
比至長安,衆已十萬。
虎子樂平王苞,時鎮長安,盡銳拒之,一戰而敗。
犢遂東出潼關,見第三章第三節。
進如洛川。
虎以李農為大都督,行大将軍事,統衛軍張賀、征西張良、征虜石闵等,率步騎十萬讨之。
戰于新安,見第三章第三節。
農師不利。
戰于洛陽,又敗。
乃退壁成臯。
見第三章第四節。
犢東掠荥陽、陳留諸郡。
荥陽,見第三章第三節。
陳留,見第三章第四節。
虎大懼,以其子燕王斌為大都督中外諸軍事,率精騎一萬,統姚弋仲、苻洪等擊犢于荥陽東,大敗之,斬犢首而還。
讨其餘黨,盡滅之。
姚弋仲者,南安赤亭羌人。
南安,見第二章第二節。
赤亭,在今隴西縣西。
《晉書·載記》雲:其先有虞氏之苗裔。
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為羌酋。
其後燒當,雄于洮、罕之間。
七世孫填虞,漢中元末,寇擾西州,為楊虛侯馬武所敗,徙出塞。
虞九世孫遷那,率種人内附,漢朝嘉之,假冠軍将軍、西羌校尉、歸順王。
處之于南安之赤亭。
那玄孫柯回,為魏鎮西将軍、綏戎校尉、西羌都督。
回生弋仲。
永嘉之亂,東徙榆眉。
亦作隃麋,漢縣,晉廢,在今陝西汧陽縣東。
劉曜平陳安,以弋仲為平西将軍,封平襄公,邑之于隴上。
石虎徙秦、雍豪傑于關東,弋仲率部衆數萬,遷于清河。
漢郡,今河北清河縣東。
苻洪者,略陽臨渭氐人。
略陽,見第二章第二節。
臨渭,魏縣,在今甘肅秦安縣東南。
《晉書·載記》雲:始其家池中蒲生,長五丈,五節,如竹形,時鹹謂之蒲家,因以為氏焉。
又謂其降晉後,有說洪稱尊号者,洪亦以谶文有草付應王;又其孫堅背有草付字;遂改姓苻氏。
案《晉書·宣帝紀》:魏明帝青龍三年(235),有武都氐王苻雙、強端,帥其屬六千餘人來降;武都,見第二章第二節。
又《李特載記》:有氐苻成,與特弟庠俱歸趙廞;則苻之為氏,由來已久;且非洪一族,《載記》之言,其不足信,無待深辯。
又雲:其先蓋有扈氏之苗裔,則又當時五胡酋長,自托于神明之胄之積習也。
洪父懷歸,為部落小帥。
永嘉之亂,宗人蒲光、蒲突推為盟主。
劉曜僭号長安,洪歸曜,拜率義侯。
《魏書》雲:徙之高陸。
高陸,漢高陵縣,魏改曰高陸,隋複曰高陵,今仍為縣,屬陝西。
曜敗,洪西保隴山。
石虎将攻上邽,洪又請降。
《本紀》,事在鹹和三年(328)。
虎滅石生,徙關中豪傑及羌戎,以洪為流人都督,處于枋頭。
見第四章第二節。
關中為氐、羌窟穴,虎徙其種落及豪傑而東,蓋以為便于制馭,且可撫而用之,然至風塵洞時,則乘機崛起,有非胡、羯所能制者矣。
石闵者,本姓冉,内黃人,内黃,漢縣,今河南内黃縣。
為虎養孫。
闵善謀策,勇力絕人。
虎之敗于昌黎,闵軍獨全,由此大顯;及敗梁犢,威聲彌振;胡、夏宿将,莫不憚之,亦非虎所能畜矣。
平梁犢未幾,虎疾甚,以子遵為大将軍,鎮關右;斌為丞相,錄尚書事;張豺為鎮衛大将軍,領軍将軍,吏部尚書;并受遺輔政。
劉氏懼斌之輔政也害世,與張豺謀誅之。
斌時在襄國,乃遣使詐斌曰:“主上患已漸損,王須獵者,可小停也。
”斌性好酒耽獵,遂遊畋縱飲。
劉氏矯命,稱斌無忠孝之心,免斌官,以王歸第。
使張豺弟雄率龍騰五百人守之。
石遵自幽州至邺,敕朝堂受拜,配禁兵三萬遣之。
張豺使弟雄等矯虎命殺斌。
劉氏又矯命,以豺為大保,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
加千兵百騎,一依霍光輔漢故事。
俄而虎死。
《紀》在永和五年四月。
世即僞位。
尊劉氏為皇大後,臨朝。
進張豺為丞相。
豺與張舉謀誅李農。
舉與農素善,以豺謀告之。
農懼,率騎百餘奔廣宗,率乞活數萬家,保于上白。
廣宗,漢國,後漢為縣,在今河北威縣東。
劉氏使張舉等統宿衛精卒圍之。
豺以張離為鎮軍大将軍,監中外諸軍事,司隸校尉,為己之副。
石遵聞虎死,屯于河内。
姚弋仲、苻洪、石闵等既平秦、洛,班師而歸,遇遵于李城,《續漢志》:河内平睪縣有李城。
平睪,在今河南溫縣東。
說遵讨張豺。
遵從之。
以闵為前鋒。
張離率龍騰二千,斬關迎遵。
斬張豺,夷其三族。
遵僭即僞位。
罷上白圍。
封世為谯王,廢劉氏為大妃,尋皆殺之。
世立凡三十三日。
此據《載記》。
《十六國春秋》同。
《通鑒考異》雲:四月己已至五月庚寅,凡二十二日。
遵以石斌子衍為皇大子。
石闵督中外諸軍事,輔國大将軍,錄尚書事,輔政。
石沖時鎮于薊,見第四章第二節。
留沐堅戍幽州,帥衆五萬,自薊讨遵。
傳檄燕、趙,所在雲集。
比及常山,見第三章第四節。
衆十餘萬。
遵使石闵與李農等率精卒十萬讨之。
戰于平棘,漢縣,今河北趙縣。
沖師大敗。
獲沖于元氏,漢縣,今河北元氏縣西北。
賜死。
坑其士卒三萬餘人。
石苞時鎮長安,謀帥關中之衆攻邺。
苞性貪而無謀,雍州豪右,知其無成,并遣使告晉梁州刺史司馬勳。
勳率衆赴之,去長安二百餘裡。
參看第四章第四節。
遵遣車騎王朗,率精騎二萬,外以讨勳為名,因劫苞,送之于邺。
遵謀誅闵。
石鑒以告闵。
鑒亦虎子。
闵劫李農及右衛王基殺遵。
誅遵母鄭氏,及其大子衍。
遵在位百八十三日。
鑒僭位。
使石苞及中書令李松、殿中将軍張才等夜誅闵、農,不克。
鑒恐闵為變,僞若不知者,夜斬松、才,并誅苞。
時石祇在襄國,與姚弋仲、苻洪等通和,連兵檄誅闵、農。
鑒遣石琨為大都督,琨,虎少男。
永和八年(352),将妻妾數人奔京師。
敕收付廷尉。
俄斬之于建康市。
與張舉及侍中呼延盛,率步騎七萬,分讨祇等。
中領軍石成,侍中石啟,前河東大守石晖謀誅闵、農,闵、農殺之。
河東,見第二章第二節
時石生鎮關中,石朗鎮洛陽,皆起兵。
虎留子邃守襄國,統步騎七萬,攻朗于金墉。
見第三章第二節。
金墉潰,獲朗,刖而斬之。
進師攻長安。
以石挺為前鋒大都督。
生遣将軍郭權,率鮮卑涉斤衆二萬為前鋒拒之。
大戰潼關,見第三章第三節。
挺死,虎退奔渑池,漢縣,在今河南洛甯縣西。
枕屍三百餘裡。
鮮卑密通于虎,背生而擊之。
生奔長安,潛于雞頭山。
《括地志》:雞頭山,在成州上祿縣東北二十裡,在長安西南九百六十裡。
胡三省曰:原州平高縣西百裡亦有笄頭山,在長安西八百裡。
按上祿,在今甘肅成縣西南。
平高,即漢高平,北周改名,見第二章第二節。
虎進攻長安,旬餘,拔之。
生為部下所殺。
郭權據上邽歸順,上邽,見第三章第三節。
京兆、新平、扶風、馮翊、北地皆應之。
皆見第二章第二節。
虎遣郭敖及其子斌等率步騎四萬讨之,次于華陰。
見第三章第三節。
九年(334),四月,上邽豪族害權以降。
虎廢弘為海陽王,并程氏及勒子秦王宏、南陽王恢,幽諸崇訓宮,尋殺之。
弘時年二十二。
虎稱居攝趙天王。
鹹康元年(335),九月,遷于邺。
三年(337),僭稱大趙天王。
永和五年(349),僭即皇帝位。
石虎本以兵起,故僭位之後,仍志在窮兵,然時胡、羯之勢,已成強弩之末,而鮮卑、氐、羌日大,虎之窮兵,遂适以自促其亡矣。
諸部落中,鮮卑慕容氏尤盛。
建武初,元帝承制,拜慕容廆都督遼左雜夷、流人諸軍事、大單于、昌黎公,昌黎,見第二章第二節。
廆讓而不受。
己遣長史浮海勸進。
帝即位,重申前命,廆固辭公封。
時二京傾覆,幽、冀淪陷,廆刑政修明,虛懷引納,流亡士庶多歸之。
廆乃立郡以統流人;推舉賢才,委以庶政。
平州刺史東夷校尉崔毖,王浚妻舅浚所用,見《浚傳》。
意存懷集,而流亡莫赴,毖意廆拘留,乃陰結高句骊及宇文、段氏,謀滅廆而分其地。
大興初,三國伐廆,攻棘城。
見第三章第八節。
廆以計間之。
二國引歸,宇文悉獨官獨留,為廆所敗。
于其營候獲玉玺三紐,遣長史裴嶷送于建康。
《本紀》,事在大興三年二月。
《北史》雲:莫廆死,子遜昵延立。
攻廆于棘城,為廆所敗,乃卑辭厚币,遣使朝貢于昭帝。
帝嘉之,以女妻焉。
亦見《魏書》本紀。
悉獨官,即遜昵延也。
二年(319),十一月,崔毖奔高句骊。
元帝使拜廆平州刺史。
四年(321),十二月,加牧,進封遼東郡公,承制海東,置平州守宰。
段匹磾之敗,末杯仍據遼西。
末杯初統其國而不設備,廆遣子皝襲之,入令支,漢縣,在今河北遷安縣西。
收其名馬、寶物而還。
石勒遣使通和廆距之,送其使于建業。
勒怒。
時遜昵延死,子乞得龜立。
大甯元年(323),勒遣龜擊廆。
廆克之。
乘勝入其國,收其資用億計,徙其人數萬戶以歸。
其後廆與陶侃箋,說宜北伐之意。
并赍東夷校尉、遼東相等三十餘人疏上侃府,求封廆為燕王。
朝議未定。
鹹和八年(333),五月,廆卒。
皝嗣。
皝,廆第三子也。
宇文乞得龜為其别部逸豆歸所逐,奔死于外。
皝讨之。
逸豆歸懼,請和。
皝庶兄翰,骁武有雄才,素為皝所忌。
母弟仁、昭,并有寵于廆,皝亦不平之。
廆卒,并懼不自容。
段末杯卒,弟牙嗣。
大甯三年三月。
牙卒,就六眷之孫遼立。
《通鑒》事在大甯三年(325),雲:慕容廆與段氏方睦,為段牙謀,使之徙都。
牙從之,即去令支。
國人不樂。
段疾陸眷之孫遼,欲奪其位,以徙都為牙罪,十二月,帥國人攻而殺之。
遼《魏書》作護遼。
自末杯至遼,晉皆以為幽州刺史。
翰出奔遼。
仁勸昭舉兵廢皝。
皝殺昭。
仁歸平郭,漢縣,晉廢,在今遼甯蓋平縣南。
盡有遼東之地。
宇文歸、段遼及鮮卑,并為之援。
九年(334),成帝遣谒者拜皝平州刺史、大單于、遼東公。
皝自征遼東,克襄平。
漢縣,為遼東郡治,在今遼甯遼陽縣北。
鹹康初,皝乘海讨仁,擒仁,殺之。
三年(337),十一月,皝僭即燕王位。
使稱藩于石虎,陳段遼宜伐,請盡衆來會。
虎許之。
四年(338),虎使桃豹、王華統舟師十萬出漂渝津。
在今河北天津縣北。
支雄、姚弋仲羌酋,見下節。
統步騎十萬為前鋒以伐遼。
雄長驅入薊。
見第四章第二節。
遼恐,棄令支,奔于密雲山。
在今河北密雲縣南。
皝攻令支以北諸城,掠五千餘戶而歸。
虎怒其不會師,進軍擊之。
攻棘城,不克。
虎遷遼戶二萬餘于司、雍、兖、豫,以李農為營州牧,鎮令支。
段遼自密雲山使降于虎,又降于皝。
虎使麻秋迎遼,皝子恪伏兵襲敗之,擁遼及其部衆以歸。
遼謀叛,皝誅之。
其子蘭,《魏書》作郁蘭。
為宇文歸所執,降于虎。
虎謀伐昌黎,遣曹伏将青州之衆渡海戍蹋頓城,未詳。
無水而還。
因戍于海島,運谷三百萬斛以給之。
又以船三百艘,運谷三十萬斛詣高句麗,使典農中郎将王典率衆二萬,屯田于海濱。
又令青州造船千艘。
後又令司、冀、青、徐、幽、并、雍兼複之家,五丁取三,四丁取二,合邺城舊軍,滿五十萬。
具船萬艘,自河通海,運谷、豆千一百萬斛于安樂城,安樂,漢縣,在今河北順義縣西南。
以備征軍之調。
自幽州東至白狼,漢縣,在今熱河淩源縣南。
大興屯田,然師出無功,《本紀》:鹹康六年(340),二月,慕容皝及石成戰于遼西,敗之,獻捷于京師。
建元元年(343),六月,石季龍帥衆伐慕容皝,皝大敗之。
皝反自蠮螉塞入,今居庸關。
長驅至薊,進渡武遂津,武武遂,漢縣,在今河北武強縣東北。
入高陽,晉國,今河北蠡縣南。
所至焚燒積聚,徙幽、冀三萬餘戶以歸。
七年(341),二月,皝遣其長史劉祥獻捷京師,兼言推假之意。
并請大舉讨平中原。
表言朝廷任庾亮之私,又與庾冰書責之。
冰以其絕遠,非所能制,遂與何充等奏聽皝稱燕王。
是年,皝遷都龍城。
皝築龍城于柳城北,改柳城為龍城縣。
柳城故城,在今遼甯興城縣西南。
龍城,今熱河朝陽縣。
段遼之敗也,慕容翰奔于宇文歸。
皝遣商人招之,翰攜其二子還。
皝使與子垂為前鋒,伐克高句骊。
建元二年(344),二月,皝伐逸豆歸,仍以翰及垂為前鋒歸遠遁漠北,遂奔高句骊。
皝開地千餘裡,徙其部人五萬餘落于昌黎。
宇文部自是散滅。
歸而賜翰死。
于是内憂外患皆除,益得專力于石氏矣。
劉曜之敗也,張駿複收河南地,至于狄道。
漢縣,今甘肅臨洮縣西南。
置武街、石門、候和、漒川、甘松五屯護軍,與石勒分境。
武街,晉縣,在今臨洮縣東。
石門,在今導河縣西南。
候和,在今固原縣北。
漒川、甘松,皆在今青海東南境,前涼曾置甘松郡,後西秦又置漒川郡。
勒使拜駿官爵,駿不受,留其使。
後懼勒,遣使稱臣,貢方物,遣其使歸。
虎之世,駿亦遣其别駕馬诜朝之。
虎大說。
及覽其表,辭頗蹇敖,又大怒,使張伏都帥步騎三萬擊之。
與駿将謝艾戰于河西,敗績。
建元元年(343)。
永和二年(346),駿卒,子重華嗣。
虎又遣麻秋伐之。
秋與伏都伐金城,見第二章第二節。
大守張沖以郡降。
重華使謝艾擊破之。
秋又陷大夏,漢縣,晉廢,張軌複置,駿又置郡,在今甘肅臨夏縣東南。
圍枹罕,見上節。
欲城長最,城名,在今甘肅永登縣南。
亦為艾所敗。
三年(347),虎使石甯率并、司兵二萬餘人,為秋後繼。
秋又據枹罕,進屯河内。
遣王擢略地晉興、廣武。
皆前涼郡。
晉興,在今青海樂都縣東南。
廣武,在永登縣東南,後秃發烏孤都此。
越洪池嶺,在武威東南。
至曲柳。
地名,在洪池嶺北。
姑臧大震。
姑臧,見第三章第七節。
重華又使艾距破之。
虎此時之用兵,乃如搏牛之蝱,不可以破虮虱,徒自勞敝而已。
胡、羯之中,石勒少知治體,然亦未嘗不淫侈。
初據襄國,即命徙洛陽晷影,列之庭立桑梓苑。
起明堂、辟雍、靈台。
令少府任汪,都水使者張漸等監營邺宮。
及虎僭位,淫侈更甚。
鹹康二年(336),使牙門将張彌徙洛陽鐘虡、九龍、翁仲、銅駝、飛廉于邺。
又納解飛之說,于邺正南投石于河,以起飛橋,功費數千億萬,橋卒不成。
于襄國起大武殿,于邺造東西宮。
大武殿基高二丈八尺,以文石粹之。
下穿伏室,置衛士五百人于其中。
東西七十五步,南北六十五步。
皆漆瓦金铛,銀楹金柱,珠簾玉壁,窮極技巧。
又起靈風台九殿于顯陽殿後,選士庶之女以充之。
後庭服绮縠、玩珍奇者萬餘人。
虎畋獵無度,晨出夜歸。
又多微行,躬察作役之所。
志在窮兵。
以其國内少馬,乃禁畜馬,匿者要斬。
收百姓馬四萬餘匹,以入于公。
兼盛營宮室。
于邺起台觀四十餘所,營長安、洛陽二宮,作者四十餘萬人。
又敕河南四州,具南師之備,胡三省曰:河南四州,洛、豫、徐、兖也。
并、朔、秦、雍,嚴西讨之資。
《晉志》曰:石勒平朔方,置朔州。
青、冀、幽州,三五發卒。
三丁發二,五丁發三。
諸州造甲者五十餘萬人。
兼公侯牧宰,競興私利。
百姓失業,十室而七。
船夫十七萬人,為水所沒,猛虎所害,三分而一。
制征士五人,車一乘,牛二頭,米各十五斛,絹十匹,調不辦者以斬論,将以圖江表。
于是百姓窮窘,粥子以充軍制,猶不能赴,自經于道路,死者相望,而求發無已。
性既好獵,其後體重,不能跨鞍,乃造獵車千乘,轅長三丈,高一丈八尺,置高一丈七尺。
格虎車四十乘,立三級行樓二層于其上。
克期将校獵。
自靈昌津南至荥陽,東極陽都,使禦史監察其中禽獸,有犯者罪至大辟。
靈昌津,即延津,見第三章第四節。
《水經注》雲:石勒襲劉曜出此,以冰泮為神靈之助,因号靈昌津。
荥陽,見第二章第二節。
陽都,漢縣,在今山東沂水縣南。
禦史因之,擅作威福。
百姓有美女、好牛馬者,求之不得,便誣以犯獸,論死者百餘家。
海岱、河濟間,人無甯志矣。
又發諸州二十六萬人修洛陽宮。
發百姓牛二萬餘頭配朔州牧官。
增置女官二十四等。
東宮十有二等。
諸公、侯七十餘國,皆為置女官九等。
先是大發百姓女,二十已下,十三已上,三萬餘人,為三等之第,以分配之。
郡縣要媚其旨,務于美淑。
奪人婦者,九千餘人。
百姓妻有美色,豪勢因而脅之,率多自殺。
虎子宣及諸公及私令采發者,亦垂一萬。
總會邺宮。
虎臨軒簡第諸女,大悅,封使者十二人皆為列侯。
自初發至邺,諸殺其夫及奪而遣之缢死者三千餘人。
荊楚、揚、徐間,流叛略盡。
宰、守坐不能綏懷下獄誅者,五十餘人。
金紫光祿大夫逯明,因侍切谏,虎大怒,遣龍騰拉而殺之。
虎募骁勇,拜為龍騰中郎。
自是朝臣杜口,相招為祿仕而已。
麻秋之伐張重華,尚書朱軌,與中黃門嚴生不協,會大雨霖,道路陷滞不通,生因谮軌不修道,又讪謗朝政,虎遂殺之。
于是立私論之條,偶語之律,聽吏告其君,奴告其主。
威刑日濫。
公卿已下,朝會以目。
吉兇之問,自此而絕。
沙門吳進言于虎曰:“胡運将衰,晉當複興,宜苦役晉人,以厭其氣。
”此晉字猶今言中國,晉人猶今言中國人也。
虎于是使尚書張群,發近郡男女十六萬,車十萬乘,運土築華林苑及長牆于邺北,廣長數十裡。
起三觀四門。
三門通漳水,皆為鐵扉。
暴風大雨,死者數萬人。
鑿北城,引水于華林園。
當即華林苑。
城崩,壓死者百餘人。
命石宣祈于山川,因而遊獵。
乘大辂,羽葆,華蓋,建天子旌旗。
十有六軍,戎卒十八萬,出自金明門。
《水經注》:邺城有七門:南曰鳳陽門,中曰中陽門,次曰廣陽門,東曰建春門,北曰廣德門,次曰廄門,西曰西明門,蓋即金明門也。
虎從其後宮,升陵霄觀望之,笑曰:“我家父子如是,自非天崩地陷,當複何愁?但抱子弄孫,日為樂耳。
”宣既馳逐無厭,所在陳列,行宮四面,各以百裡為度,驅圍禽獸,皆暮集其所。
文武跪立,圍守重行。
烽炬星羅,光燭如晝。
命勁騎百餘,馳射其中。
宣與嬖姬顯德美人乘辇觀之嬉娛忘返,獸殚乃止。
其有禽獸奔逸,當之者坐,有爵者奪馬,少驅一日,無爵者鞭之一百。
峻制嚴刑,文武戰栗。
士卒饑凍而死者,萬有餘人。
宣弓馬衣食,皆号為禦,有亂其間者,以冒禁罪罪之。
所過三州十五郡,胡三省曰:宣所過三州,蓋司、兖、豫也。
資儲靡有孑遺。
虎複命子韬亦如之,出自并州,遊于秦、晉,《通鑒》作出自并州,至于秦、雍。
敖既長,欲既縱,志既滿,樂既極,而天崩地陷之禍,起于蕭牆之内矣。
第三節 冉闵誅胡 一時一地,必有其俗,然此特以大較言之,行事之見于此時此地者,不必其皆風同而道一也。
殷、周之世,距今數千歲矣,而其遺俗,猶或見于西南部族之中;歐、非二洲,距美洲皆數千裡,而拉丁、條頓諸族,以及黑人之俗,乃錯見于新大陸之上;則其明證。
一部二十五史,荒淫暴虐之主,以東晉、南北朝之世為多,是何也?則以五胡之所行,固非中國之道也。
斯時既有此俗,漢人自亦不免漸染,見廢弑之主,人因亦以此等語誣之。
然漢人雖染胡俗,其縱恣,究不若胡人之甚。
故此等記載,宜分别觀之。
大抵漢人為君而失德者,史之所載,必誣罔之辭較多,實迹較少,胡人之僭竊者,則反是也。
五胡淫暴,胡、羯為甚,而胡、羯之中,尤以石虎父子為甚。
其縱恣之深,殺戮之慘,有非中國人所能想像者。
然後知天下之大,無奇不有,而拘墟之士,不足以語于通方也。
石虎之稱居攝趙天王也,立其子邃為大子。
使邃省可尚書奏事,選牧守,祀郊廟,惟征伐、刑斷,乃親覽之。
邃自總百揆,荒酒淫色,驕恣無道。
或盤遊于田,縣管而入。
或夜出宮臣家,淫其妻妾。
妝飾宮人美淑者,斬首洗血,置于盤上,傳共視之。
又内諸比丘尼有姿色者,與之交,亵而殺之。
合牛羊肉,煮而食之。
亦賜左右,欲以識其味也。
河間公宣、樂安公韬,有寵于虎,邃疾之如仇。
虎荒耽内遊,威刑失度。
邃以事為可呈,呈之,虎恚曰:“此小事,何足呈也?”時有所不聞,複怒曰:“何以不呈?”诮責杖捶,月至再三。
邃甚恨。
私謂常從無窮長生、中庶子李顔等曰:“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顔等伏不敢對。
邃稱疾不省事。
率宮臣文武五百餘騎,宴于李顔别舍。
謂顔等曰:“我欲至冀州殺石宣,有不從者斬。
”行數裡,騎皆逃散,李顔叩頭固谏,邃亦昏醉而歸。
邃母鄭氏聞之,私遣中人責邃。
邃怒,殺其使。
虎聞邃有疾,遣所親任女尚書察之。
邃呼前與語,抽劍擊之。
虎大怒,收李顔等诘問。
顔具言始末。
誅顔等三十餘人。
幽邃于東宮。
既而赦之,引見大武東堂。
邃朝而不謝,俄而便出。
虎遣使謂邃曰:“大子應入朝中宮,何以便去?”邃徑出不顧。
虎大怒。
廢邃為庶人。
其夜,殺邃及妻張氏,并男女二十六人,同埋于一棺之中。
誅其宮人支黨二百餘人。
廢鄭氏為東海大妃。
立宣為天王皇大子,宣母杜昭儀為天王皇後。
《通鑒》據《十六國》、《晉春秋》,系鹹康三年(337)。
《考異》雲:《燕書》在四年。
以宣為大單于,韬為大尉,與宣疊日省可尚書奏事。
右仆射張離,領五兵尚書,專總兵要,而欲求媚于宣,因說之曰:“今諸公侯吏兵過限,宜漸削弱,以盛儲威。
”宣素疾韬寵,甚悅其言。
乃使離奏奪諸公府吏,餘兵悉配東宮。
于是諸公鹹怨。
虎又命宣、韬,生殺、拜除,皆疊日省決,不複啟。
宣使所幸楊杯、牟皮、牟成、趙生等殺韬,欲因虎親臨殺虎。
虎将出,其司空李農谏,乃止。
事覺,幽宣于席庫。
藏席之所。
以鐵環穿其颔而鎖之。
作數鬥木槽,和羹飯,以豬狗法食之。
虎取害韬刀箭舐其血,哀号震動宮殿。
積柴邺北,樹标于其上,标末置鹿盧,穿之以繩,倚梯柴積。
送宣于标所。
使韬所親宦者郝稚、劉霸拔其發,抽其舌,牽之登梯,上于柴積。
郝稚以繩貫其颔,鹿盧絞上。
劉霸斷其手足,斫眼、潰腹,如韬之傷。
四面縱火,煙炎際天。
虎從昭儀已下數千,登中台以觀之。
中台,即銅雀台,在三台之中,故稱。
見第四章第二節。
火滅,取灰分置諸門交道中。
殺其妻子九人。
宣小子年數歲,虎甚愛之,抱之而泣,欲赦之,其大臣不聽,遂于抱中取而戮之,兒猶挽虎衣而大叫,虎因此發病。
又誅其四率已下三百人,宦者五十人,皆車裂節解,棄之漳水。
洿其東宮養豬牛。
東宮衛士十餘萬人,皆谪戍涼州。
胡三省曰:趙未得涼州,置涼州于金城,谪使戍涼州之邊也。
金城,見第三章第二節。
先是散騎常侍趙攬言于虎曰:“中宮将有變,宜防之。
”及宣之殺韬也,虎疑其知而不告,亦誅之。
廢宣母杜氏為庶人。
貴嫔柳氏,尚書耆之女也,以才色特幸,坐其二兄有寵于宣,亦殺之。
虎追其姿色,複納耆少女于華林園。
見第三章第一節。
此疑即虎用吳進說在邺所築之華林苑,見上節。
初,戎昭張豺破上邽,獲劉曜幼女,年十二,有殊色,虎得而嬖之。
生子世,封齊公。
方十歲,立為大子。
劉氏為皇後。
時永和四年(348)也。
五年(349),虎僭即皇帝位,大赦。
故東宮谪卒高力等萬餘人,石宣簡多力之士,以衛東宮,号曰高力,置督将以領之。
行達雍城。
見第三章第五節。
既不在赦例;又敕雍州刺史張茂送之,茂皆奪其馬,令步推鹿車,緻糧戍所。
高力督梁犢等,因衆心之怨,謀起兵東還。
陰令胡人颉獨鹿微告戍者,戍者皆踴抃大呼。
梁犢乃自稱晉征東大将軍,率衆攻陷下辯。
見第一節。
逼張茂為大都督大司馬,載以轺車。
秦、雍間城戍,無不摧陷。
斬二千石長吏,長驅而東。
高力等皆多力善射,一當十餘人。
雖無兵甲,所在掠百姓大斧,施一丈柯,攻戰若神。
所向崩潰。
戍卒皆随之。
比至長安,衆已十萬。
虎子樂平王苞,時鎮長安,盡銳拒之,一戰而敗。
犢遂東出潼關,見第三章第三節。
進如洛川。
虎以李農為大都督,行大将軍事,統衛軍張賀、征西張良、征虜石闵等,率步騎十萬讨之。
戰于新安,見第三章第三節。
農師不利。
戰于洛陽,又敗。
乃退壁成臯。
見第三章第四節。
犢東掠荥陽、陳留諸郡。
荥陽,見第三章第三節。
陳留,見第三章第四節。
虎大懼,以其子燕王斌為大都督中外諸軍事,率精騎一萬,統姚弋仲、苻洪等擊犢于荥陽東,大敗之,斬犢首而還。
讨其餘黨,盡滅之。
姚弋仲者,南安赤亭羌人。
南安,見第二章第二節。
赤亭,在今隴西縣西。
《晉書·載記》雲:其先有虞氏之苗裔。
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為羌酋。
其後燒當,雄于洮、罕之間。
七世孫填虞,漢中元末,寇擾西州,為楊虛侯馬武所敗,徙出塞。
虞九世孫遷那,率種人内附,漢朝嘉之,假冠軍将軍、西羌校尉、歸順王。
處之于南安之赤亭。
那玄孫柯回,為魏鎮西将軍、綏戎校尉、西羌都督。
回生弋仲。
永嘉之亂,東徙榆眉。
亦作隃麋,漢縣,晉廢,在今陝西汧陽縣東。
劉曜平陳安,以弋仲為平西将軍,封平襄公,邑之于隴上。
石虎徙秦、雍豪傑于關東,弋仲率部衆數萬,遷于清河。
漢郡,今河北清河縣東。
苻洪者,略陽臨渭氐人。
略陽,見第二章第二節。
臨渭,魏縣,在今甘肅秦安縣東南。
《晉書·載記》雲:始其家池中蒲生,長五丈,五節,如竹形,時鹹謂之蒲家,因以為氏焉。
又謂其降晉後,有說洪稱尊号者,洪亦以谶文有草付應王;又其孫堅背有草付字;遂改姓苻氏。
案《晉書·宣帝紀》:魏明帝青龍三年(235),有武都氐王苻雙、強端,帥其屬六千餘人來降;武都,見第二章第二節。
又《李特載記》:有氐苻成,與特弟庠俱歸趙廞;則苻之為氏,由來已久;且非洪一族,《載記》之言,其不足信,無待深辯。
又雲:其先蓋有扈氏之苗裔,則又當時五胡酋長,自托于神明之胄之積習也。
洪父懷歸,為部落小帥。
永嘉之亂,宗人蒲光、蒲突推為盟主。
劉曜僭号長安,洪歸曜,拜率義侯。
《魏書》雲:徙之高陸。
高陸,漢高陵縣,魏改曰高陸,隋複曰高陵,今仍為縣,屬陝西。
曜敗,洪西保隴山。
石虎将攻上邽,洪又請降。
《本紀》,事在鹹和三年(328)。
虎滅石生,徙關中豪傑及羌戎,以洪為流人都督,處于枋頭。
見第四章第二節。
關中為氐、羌窟穴,虎徙其種落及豪傑而東,蓋以為便于制馭,且可撫而用之,然至風塵洞時,則乘機崛起,有非胡、羯所能制者矣。
石闵者,本姓冉,内黃人,内黃,漢縣,今河南内黃縣。
為虎養孫。
闵善謀策,勇力絕人。
虎之敗于昌黎,闵軍獨全,由此大顯;及敗梁犢,威聲彌振;胡、夏宿将,莫不憚之,亦非虎所能畜矣。
平梁犢未幾,虎疾甚,以子遵為大将軍,鎮關右;斌為丞相,錄尚書事;張豺為鎮衛大将軍,領軍将軍,吏部尚書;并受遺輔政。
劉氏懼斌之輔政也害世,與張豺謀誅之。
斌時在襄國,乃遣使詐斌曰:“主上患已漸損,王須獵者,可小停也。
”斌性好酒耽獵,遂遊畋縱飲。
劉氏矯命,稱斌無忠孝之心,免斌官,以王歸第。
使張豺弟雄率龍騰五百人守之。
石遵自幽州至邺,敕朝堂受拜,配禁兵三萬遣之。
張豺使弟雄等矯虎命殺斌。
劉氏又矯命,以豺為大保,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
加千兵百騎,一依霍光輔漢故事。
俄而虎死。
《紀》在永和五年四月。
世即僞位。
尊劉氏為皇大後,臨朝。
進張豺為丞相。
豺與張舉謀誅李農。
舉與農素善,以豺謀告之。
農懼,率騎百餘奔廣宗,率乞活數萬家,保于上白。
廣宗,漢國,後漢為縣,在今河北威縣東。
劉氏使張舉等統宿衛精卒圍之。
豺以張離為鎮軍大将軍,監中外諸軍事,司隸校尉,為己之副。
石遵聞虎死,屯于河内。
姚弋仲、苻洪、石闵等既平秦、洛,班師而歸,遇遵于李城,《續漢志》:河内平睪縣有李城。
平睪,在今河南溫縣東。
說遵讨張豺。
遵從之。
以闵為前鋒。
張離率龍騰二千,斬關迎遵。
斬張豺,夷其三族。
遵僭即僞位。
罷上白圍。
封世為谯王,廢劉氏為大妃,尋皆殺之。
世立凡三十三日。
此據《載記》。
《十六國春秋》同。
《通鑒考異》雲:四月己已至五月庚寅,凡二十二日。
遵以石斌子衍為皇大子。
石闵督中外諸軍事,輔國大将軍,錄尚書事,輔政。
石沖時鎮于薊,見第四章第二節。
留沐堅戍幽州,帥衆五萬,自薊讨遵。
傳檄燕、趙,所在雲集。
比及常山,見第三章第四節。
衆十餘萬。
遵使石闵與李農等率精卒十萬讨之。
戰于平棘,漢縣,今河北趙縣。
沖師大敗。
獲沖于元氏,漢縣,今河北元氏縣西北。
賜死。
坑其士卒三萬餘人。
石苞時鎮長安,謀帥關中之衆攻邺。
苞性貪而無謀,雍州豪右,知其無成,并遣使告晉梁州刺史司馬勳。
勳率衆赴之,去長安二百餘裡。
參看第四章第四節。
遵遣車騎王朗,率精騎二萬,外以讨勳為名,因劫苞,送之于邺。
遵謀誅闵。
石鑒以告闵。
鑒亦虎子。
闵劫李農及右衛王基殺遵。
誅遵母鄭氏,及其大子衍。
遵在位百八十三日。
鑒僭位。
使石苞及中書令李松、殿中将軍張才等夜誅闵、農,不克。
鑒恐闵為變,僞若不知者,夜斬松、才,并誅苞。
時石祇在襄國,與姚弋仲、苻洪等通和,連兵檄誅闵、農。
鑒遣石琨為大都督,琨,虎少男。
永和八年(352),将妻妾數人奔京師。
敕收付廷尉。
俄斬之于建康市。
與張舉及侍中呼延盛,率步騎七萬,分讨祇等。
中領軍石成,侍中石啟,前河東大守石晖謀誅闵、農,闵、農殺之。
河東,見第二章第二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