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東晉中葉形勢上

關燈


    龍骧孫伏都、劉铢等,結羯士三千,伏于胡天,祅祠。

    48亦欲誅闵等。

    時鑒在中台,伏都率三十餘人,将升台挾鑒以攻之。

    鑒臨問其故,曰:“卿是功臣,好為官陳力,朕從台觀,卿勿慮無報也。

    ”于是伏都及铢率衆攻闵、農,不克。

    屯于鳳陽門。

    闵、農率衆數千,毀金明門而入。

    鳳陽、金明,皆邺城門,見上節。

    鑒懼闵之誅己也,馳招闵、農,開門内之,謂曰:“孫伏都反,卿宜速計之。

    ”闵、農攻斬伏都等。

    宣令“内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

    胡人或斬關,或逾城而出者,不可勝數。

    令城内曰:“與官同心者住,不同者各任所之。

    ”敕城門不複相禁。

    于是趙人百裡内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門。

    闵知胡之不為己用也,班令内外:“趙人斬一胡首送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職悉拜牙門。

    ”一日之中,斬首數萬。

    闵躬率趙人,誅諸胡羯,無貴賤、男女、少長,皆斬之。

    死者二十餘萬。

    《天文志·天變史傳驗事》言:闵殺諸胡十萬餘人。

    49屍諸城外,悉為野犬、豺狼所食。

    屯據四方者,所在承闵書誅之。

    高鼻多須,濫死者半。

    《儒林傳》言:闵署韋謏為光祿大夫。

    時闵拜其子胤為大單于,而以降胡一千,處之麾下。

    謏谏曰:“胡、羯本為仇敵,今之款附,苟全性命耳。

    或有刺客,變起須臾,敗而悔之,何及?願誅降胡,去單于之号,深思帝王苞桑之誡。

    ”闵志在綏撫,銳于澄定,聞其言,大怒,遂誅之,并殺其子伯陽。

    當時立單于之号,乃所以統諸胡。

    闵既誅胡、羯,而又殺谏臣以媚之,則本非有民族内外之見。

    蓋當時五胡,習以漢族以外諸異族為鬥士,攻闵者所用多其人,故闵觇知其不為己用而誅之,所翦除者異己,非有去非種之心也。

    50然各任所之之令一下,胡、羯去而趙人悉來,則民族同異親疏之義,雖未光大,終陰行于不自知之間,而闵不能引而伸之,以成功而遠禍,亦可惜矣。

    為闵計者當奈何?《隐逸傳》言:當時有狄道辛谧者,狄道見上節。

    性恬靜,不妄交遊。

    累征不起。

    永嘉末,以谧兼散騎常侍,慰撫關中。

    谧以洛陽将敗,故應之。

    及長安陷,沒于劉聰。

    聰拜谧大中大夫,固辭不受。

    曆石勒、石虎之世,并不應辟命。

    及闵僭号,複備禮,征為大常。

    谧遺闵書,言“物極則變,緻高則危,宜因茲大捷,歸身本朝”。

    因不食而卒。

    夫谧,抗志于海宇清晏之時,而受命于洛京危急之日,蓋非與世相忘者。

    峻辭劉、石之命,而獨殷勤诒書于闵,蓋亦嘉其能除胡、羯,以綏華夏矣。

    谧豈有拒闵之心哉?所以不食而卒者,蓋度闵在北方,終不可以有為,且必不能免于禍,故自殺以堅其歸晉之心也。

    谧亦有心人哉!闵雖非撥亂之才,自不失為一戰将。

    當時在北方,同心大寡,樹敵大多,故卒無所成而及于禍。

    使能歸朝而挾晉之所有以為資,杖其名義而北,其情形,自與當日大不相同矣。

    然則谧之所言,實闵自處之上策,而惜乎闵之不能用也。

    《載記》言闵僭位後,曾遣使臨江告晉曰:“胡逆亂中原,今已誅之,若能共讨者,可遣軍來也”,則亦非無意求援于晉。

    然既已稱尊,更求晉援,則在家天下之世,其勢有所不行,故晉遂置諸不答。

    抑晉當日,君臣習于宴安,荊、揚又相猜忌,必不能奮迅出師,以為闵援,為闵計者,自不如善刃而藏,以為後圖之為得,惜乎闵銳于廓清,而短于知計,終不能用智士之言也。

     《通鑒》:永和六年(350),正月,趙大将軍闵,欲滅去石氏之迹,托以谶文有繼趙李,更國号曰衛,易姓李氏,大赦改元。

    蓋亦有意于伸民族之義,以收民心。

    然其時民族之義,尚未光大,欲恃是以求多助而摧強敵,實未可恃,況又徒更其名号邪?時則張舉及諸公侯、卿校、龍騰等萬餘人,出奔襄國。

    石琨奔據冀州。

    趙冀州,治信都,今河北冀縣。

    撫軍張沈屯滏口,在今河北磁縣境。

    張賀度據石渎,胡三省曰:魏收《地形志》:邺縣有石窦堰。

    建義段勤據黎陽,勤末杯子。

    黎陽,漢縣,今河南濬縣。

    甯南楊群屯桑壁,胡三省曰:《括地志》:易州遂城縣界有桑丘城。

    又《水經注》:常山蒲吾縣東南有桑中縣故城。

    按遂城,隋縣,在今河北徐水縣西。

    蒲吾,漢縣,在今河北平山縣東南。

    劉國據陽城,胡三省曰:後國自繁陽會石琨擊闵,則此陽城乃繁陽城也。

    按繁陽,漢縣,在今河南内黃縣東北。

    段龛據陳留,龛,蘭子。

    《魏書》雲:慕容皝殺護遼,郁蘭奔石虎,虎以所徙鮮卑五千人配之,使屯令支。

    郁蘭死,子龛代之。

    時蓋徙據陳留。

    姚弋仲據混橋,在邺東北。

    苻洪據枋頭,衆各數萬。

    王朗、麻秋自長安奔于洛陽。

    秋承闵書,誅朗部胡千餘。

    朗奔于襄國。

    苻洪使子雄擊麻秋,獲之。

    據《洪載記》。

    《石虎載記》雲:秋率衆奔于洪。

    案秋既承冉闵書誅王朗部胡,則非與闵為敵者,無緣奔抗闵之洪也。

    石琨及張舉、王朗率衆七萬伐邺。

    闵率騎千餘,拒之城北。

    闵執兩刃矛,馳騎擊之,皆應鋒摧潰。

    斬級三千。

    琨等大敗,歸于冀州。

    闵與李農率騎三萬讨張賀度。

    石鑒密遣宦者召張沈等,使乘虛襲邺。

    宦者以告闵、農。

    闵、農馳還,廢鑒,殺之。

    誅石虎孫三十八人。

    盡殪石氏。

    鑒在位百三日。

    鑒之死,《本紀》在永和六年閏月。

    《通鑒考異》雲:《三十國》、《晉春秋》皆雲閏正月。

    按長曆閏二月。

    《帝紀》閏月有丁醜、己醜,是歲正月癸酉朔,若閏正月,即無丁醜、己醜。

    闵即皇帝位,國号魏。

    複姓冉氏。

    旋誅李農及其三子。

     冉闵之百戰百勝,頗似項籍、孫策,使與石氏遺孽相角,雖不必其有成,亦未必其遽敗,而前燕自遼西而入,挾其方興之勢以臨之,其氣完,其力厚,則非闵之所能禦矣,是亦其所遭之不幸也。

    慕容皝以永和四年九月死,子儁嗣僞位。

    明年而石虎死。

    又明年,儁南伐幽州。

    石虎刺史王午走,留其将王他守薊。

    見第四章第二節。

    儁攻陷其城,斬他。

    勢遂逼近冀州。

    石鑒之死也,石祇僭稱尊号于襄國。

    六夷據州郡擁兵者皆應之。

    祇遣其相國石琨,率衆十萬伐邺。

    進據邯鄲。

    見第四章第二節。

    鎮南劉國,自繁陽會之。

    闵大敗琨于邯鄲。

    國還屯繁陽。

    張賀度、段勤與劉國、靳豚會于昌城,魏收《地形志》:魏郡昌樂縣有昌城。

    昌樂,後魏縣,在今河北南樂縣西北。

    将攻邺。

    闵遣尚書左仆射劉群為行台都督。

    使其将王泰、崔通、周成等帥步騎十二萬,次于黃城。

    未詳。

    闵躬統精卒八萬繼之。

    戰于蒼亭,胡三省曰:在河上,西南至東阿六十裡。

    東阿,見第四章第二節。

    賀度等大敗。

    追斬豚于陰安鄉。

    漢陰安縣,在今河北清豐縣北。

    盡俘其衆,振旅而歸。

    戎卒三十餘萬;旌旗鐘鼓,綿亘百餘裡;史稱“雖石氏之盛,無以過之”,蓋以是示強也。

    然惟中不足者,乃欲藉虛聲以懾敵,此亦未足以欺敵矣。

    史又言“闵至自蒼亭,行飲至之禮。

    清定九流,準才受任,儒學後門,多蒙顯進,于時翕然,方之魏、晉之初”,可見闵非粗才,惜其所值之敵,大多大逼,不及施展也。

    闵率步騎十萬,攻石祇于襄國。

    百餘日。

    祇大懼,去皇帝之号,稱趙王,使詣慕容儁、姚弋仲乞師。

    會石琨自冀州援祇,弋仲複遣子襄率騎三萬八千,儁遣将軍悅绾率甲卒三萬至。

    三方勁卒,合十餘萬。

    闵将出擊之。

    衛将軍王泰谏曰:“窮寇固迷,希望外援。

    今強救雲集,欲吾出戰,腹背擊我。

    宜固壘勿出,觀勢而動,以挫其謀。

    今陛下親戎,如失萬全,大事去矣。

    ”闵将從之。

    道士法饒進曰:“大白經昴,當殺胡王,一戰百克,不可失也。

    ”闵攘袂大言曰:“吾戰決矣,敢谏者斬。

    ”于是盡衆出戰。

    姚襄、悅绾、石琨等三面攻之,祇沖其後。

    闵師大敗,與十餘騎奔邺。

    降胡栗特康等執冉胤及左仆射劉琦等送于祇,盡殺之。

    百官及諸将士,死者十餘萬人,于是人物殲矣。

    賊盜蜂起。

    司、冀大饑,人相食。

    自石虎末年,而闵盡散倉庫,以樹私恩。

    與羌、胡相攻,無月不戰。

    青、雍、幽、荊州徙戶,及諸氐、羌、胡、蠻,數百餘萬,各還本土。

    道路交錯,互相殺掠;且饑疫死亡;其能達者,十有二三。

    諸夏紛亂,無複農者。

    闵悔之。

    誅法饒父子,支解之。

    贈韋謏大司徒。

    石祇使劉顯率衆七萬攻邺。

    去邺二十三裡。

    闵召王泰議之。

    泰恚其謀之不從,辭以創甚。

    闵親臨問之,固稱疾笃。

    闵怒,還宮,顧謂左右曰:“巴奴,乃公豈假汝為命邪?”此亦六夷不與闵同心之一證。

    要将先滅群胡,卻斬王泰。

    于是盡衆而戰,大敗顯軍。

    追奔及于陽平。

    見第二章第二節。

    斬首三萬餘級。

    顯懼,密使請降,求殺祇為效。

    闵振旅而歸。

    會有告王泰招集秦人,将奔關中。

    闵怒,誅泰,夷其三族。

    劉顯果殺祇,傳首于邺,送質請命。

    骠騎石甯奔于柏人。

    漢縣,今河北唐山縣西。

    劉顯複率衆伐邺。

    闵擊敗之。

    顯還,稱尊号于襄國。

    率衆伐常山。

    見第三章第四節。

    闵留其大将軍蔣幹等輔其大子智守邺,親率騎八千救之。

    擊顯,敗之。

    追奔及于襄國。

    顯大将曹伏駒開門為應,遂入襄國,誅顯及其公卿已下百餘人。

    焚襄國宮室,遷其百姓于邺。

    《紀》八年正月。

    《通鑒考異》曰:《十六國春秋鈔》在二月。

    《燕書》在三月己酉。

    先是慕容彪陷中山,見第四章第二節。

    殺闵甯北白同。

    幽州刺史劉準降于慕容儁。

    儁略地至于冀州。

    闵距之。

    與慕容恪相遇于魏昌。

    漢苦陉縣,後漢改曰漢昌,魏改曰魏昌,今河北無極縣東北。

    十戰皆敗之。

    俄而衆寡不敵,潰圍東走。

    行二十餘裡,馬無故而死,為恪所禽。

    時永和八年四月也。

    儁送闵龍城,斬于遏陉山。

    恪進據常山,遂進攻邺。

    儁又遣慕容評圍邺。

    九月,執闵妻董氏、大子智送薊。

    參看第六節。

    儁遂僭帝位于中山。

     第四節 庾氏經營北方 石虎自斃,實為晉室恢複北方之一好機會,以斯時北方,驟失統一;氐苻、羌姚,皆一僑居部落,其力甚薄;前燕氣力,雖較雄厚,亦甫及河北也。

    然晉下遊兵力不振;上遊兵雖較強,而不能專意于北,遂至坐失良機,恢複之圖,終成畫餅矣。

    此則積年之因循,與内外之相猜為之也。

    今略述其事如下: 石勒之死也,石聰以谯來降。

    谯,見第三章第三節。

    聰,勒之養子也。

    孔坦與之書,說以反族歸正,圖義建功。

    然時石虎尚能控制其境内,晉朝不能出師,而望聰之自奮,亦難矣。

    石生起關中,遣使來降;生敗,其将郭權,又來歸順;晉亦未能應接。

    石虎既自立,其徐州從事朱縱,又斬其刺史郭祥,以彭城來降。

    彭城,漢郡,今江蘇銅山縣。

    虎遣王朗擊之,縱奔淮南。

    鹹康元年(335),虎自率衆,南寇曆陽。

    見第三章第九節。

    加王導大司馬,假黃钺,都督諸軍以禦之。

    虎臨江而還。

    又使石遇寇中廬。

    漢縣,在今湖北襄陽縣西南。

    遂圍桓宣于襄陽。

    見第三章第四節。

    荊州之衆救之。

    攻守二旬,遇軍中饑疫,乃還。

    初周訪據襄陽,頗有宣力中原之意。

    訪死,甘卓以老耄繼之。

    王敦居荊州,則意在作逆,而不在于敵。

    敦敗,荊州入于陶侃之手。

    侃本非有遠志,加亦衰耄。

    嘗使長史王敷聘于石勒。

    見《載記》。

    蘇峻将馮鐵,殺侃子,奔于勒,勒以為戍将,侃告勒以故,勒召而殺之,志在與勒相安而已。

    時桓宣鎮襄陽。

    史稱其招懷初附,勸課農桑,能得衆心。

    十餘年間,石虎再遣騎攻之,每以寡弱距守。

    論者以為次于祖逖、周訪。

    然區區一鎮之力,又承殘破之餘,能自守已不易矣。

    逮陶侃卒,庾亮代鎮荊州,慨然有開複中原之志,而上流之形勢乃一變。

     鹹康五年(339),庾亮解豫州,以授毛寶。

    使與西陽大守樊峻,以精兵一萬,俱戍邾城。

    西陽,見第四章第三節。

    邾,見本章第二節。

    亮弟翼為南蠻校尉,南郡大守,鎮江陵。

    見第三章第九節。

    以武昌大守陳嚣為梁州刺史,趣子午。

    武昌,見第三章第九節。

    子午谷,在陝西長安、洋縣間。

    北口曰子,在長安南百裡。

    南口曰午,在洋縣東百六十裡。

    亮當率士衆十萬,據石頭城,此石頭城在襄陽。

    為諸軍聲援。

    上疏欲并佃并守,修進取之備。

    比及數年,乘勝齊進,以臨河、洛。

    又言淮泗、壽陽,見第三章第四節。

    所宜進據。

    帝下其議。

    王導與亮意同。

    郗鑒議以資用未備,不可大舉。

    大常蔡谟,則力言石虎之強,不宜遠進。

    導非有志于恢複者,是時之同亮,蓋不欲與亮立異也。

    郗鑒之論,自是老成持重之見,然亮意本雲俟諸數年之後。

    至蔡谟之論,則似持重而實怯耎。

    國之強弱,不在一人。

    谟謂賊之強弱,在虎之能否,其說先已不通,況其所誇稱,如拔金墉,斬石生等,非必虎之強邪?谟謂“王師與賊,水陸異勢,便習不同。

    寇若送死,雖開江延敵,以一當十,猶吞之有餘。

    宜誘而緻之,以保萬全。

    若棄江遠進,以我所短擊彼所長,懼非廟勝之算”。

    其隻圖畫江,不圖進取之意,昭然可見矣。

    而朝議同谟,亮遂不果移鎮。

    時石虎使夔安統五将、步騎七萬寇荊、揚北鄙。

    其将張貉陷邾城,因寇江夏、義陽,江夏,見第三章第四節。

    義陽,見第二章第三節。

    毛寶、樊峻及義陽大守鄭進并死之。

    夔安等進圍石城,竟陵大守李陽距戰破之。

    竟陵郡,治石城,見第三章第九節。

    安乃退,略漢東,擁七千餘家,遷于幽、冀。

    史稱亮感慨發疾,明年正月卒。

    案夔安之寇,晉雖有所喪,未為大挫。

    亮之恢複,本不計近功,何乃因此發疾,遂至于死?史于庾氏多誣辭,恐此說亦不足信也。

    亮既卒,以翼為荊州刺史,督江、荊、司、雍、梁、益六州,鎮武昌。

     時郗鑒亦寝疾,上疏遜位。

    言“臣所統錯雜,率多北人。

    或逼遷徙,或是新附。

    百姓懷土,皆有歸本之心。

    臣宣國恩,示以好惡,處與田宅,漸得少安。

    聞臣疾笃,衆情駭動。

    若當北渡,必啟寇心。

    大常臣谟,平簡貞正,素望所歸,謂可以為都督徐州刺史。

    臣亡兄息晉陵内史邁,晉陵,見第四章第三節。

    謙愛養士,甚為流亡所宗;又是臣門戶子弟,堪任兖州刺史”。

    疏奏,以蔡谟為鑒軍司。

    鑒卒,鹹康五年八月。

    遂以谟為徐州刺史。

    觀鑒所陳,可見當時下流兵力之弱,以驕蹇如谟者處之,庸有濟乎?穆帝時,谟遷侍中司徒,固讓。

    皇大後遣使喻意。

    自永和四年(348)冬至五年(349)末,诏書屢下,谟固守所執。

    六年(340),複上疏,以疾病乞骸骨。

    帝臨軒,遣征谟,谟陳疾笃,使主簿謝攸對。

    自旦至申,使者十餘反,而谟不至。

    時帝年八歲,甚倦,問左右曰:“所召人何以至今不來?臨軒何時當竟?”君臣俱疲弊。

    皇大後诏:“必不來者宜罷朝。

    ”中軍将軍殷浩奏免吏部尚書江虨官。

    簡文時為會稽王,命曹曰:“蔡公傲違上命,無人臣之禮。

    若人主卑屈于上,大義不行于下,亦不知所以為政矣。

    于是公卿奏谟悖慢慠上,罪同不臣。

    臣等參議,宜明國憲。

    請送廷尉,以正刑書。

    ”谟懼,率子弟素服,詣阙稽顙,躬到廷尉待罪。

    皇大後诏依舊制,免為庶人。

    前倨後恭,可發一噱。

    《荀羨傳》:羨自鎮來朝。

    時谟固讓司徒不起。

    殷浩欲加大辟,以問于羨。

    羨曰:“蔡公今日事危,明日必有桓文之舉。

    ”此谟之所以敢于驕蹇也。

    凡驕蹇于内者,必屈伏于外,甚有不恤降敵以快其反噬之心者矣。

    王敦、桓溫,徒以傲上,不能敵忾,況谟乎?時左衛将軍陳光上疏請伐胡。

    诏令攻壽陽。

    谟上疏曰:“壽陽城小而固。

    自壽陽至琅邪,見第二章第三節。

    城壁相望,其間遠者,裁百餘裡,一城見攻,衆城必救。

    且王師在路,五十餘日,大軍未至,聲息久聞,賊之郵驿,一日千裡,河北之騎,足以來赴。

    停船水渚,引兵造城,前對堅敵,顧臨歸路,此兵法之所誡也。

    ”仍是怯弱退守之計而已。

     庾翼戎政嚴明,經略深遠。

    數年之中,公私充實,人情翕然。

    自河以南,皆懷歸附。

    建元元年(343),七月,石虎汝南大守戴開率數千人詣翼降。

    汝南,見第二章第三節。

    翼遣使東至遼東,西到涼州,要結二方,欲同大舉。

    慕容皝、張駿并報使請期。

    九月,翼移鎮安陸。

    見第三章第九節。

    并使桓宣進取丹水,以搖秦、雍。

    時以宣為梁州刺史。

    上疏請令桓溫渡戍廣陵,見第三章第九節,時溫為徐州刺史。

    何充移據淮泗、赭圻,赭圻,嶺名,在今安徽繁昌縣西。

    充時為揚州刺史。

    路永進屯合肥。

    見第三章第九節。

    帝及朝士,皆遣使譬止。

    翼違诏辄行。

    至夏口,見第三章第九節。

    複上表徙鎮襄陽。

    表言所調借牛馬,來處皆遠。

    百姓所畜,谷草不充,并多羸瘠,難以涉路。

    加以向冬,野草漸枯,往反二千,或容踬頓。

    辄便随事籌量,權停此舉。

    又山南諸城,每至秋冬,水多燥涸,運漕用功,實為艱阻。

    計襄陽荊楚之舊,西接益、梁,與關、隴咫尺。

    北去洛、河,不盈千裡。

    土沃田良,方城險峻。

    水路流通,轉運無滞。

    進可以掃蕩秦、趙,退可以保據上流。

    是以辄量宜入沔,徙鎮襄陽。

    史言翼本欲向襄陽,慮朝廷不許,故以安陸為辭。

    當時朝臣,率多怯耎,疆臣欲任事者,誠亦非易,此亦激成王敦、桓溫不臣之一端也。

    時舉朝謂之不可,惟翼兄冰意同。

    桓溫及谯王無忌,氶子,氶見第四章第三節。

    亦贊成其計。

    十月,以冰為江州刺史,鎮武昌,以為翼援。

    翼令桓宣進伐石虎将李罴,為所敗。

    翼怒,貶其秩,使移戍岘山。

    在襄陽南。

    宣發憤,明年八月,卒。

    翼以長子方之為義成大守,代領宣衆。

    《宣傳》雲:陶侃使宣鎮襄陽,以其淮南部曲立義成郡,《地理志》及《宋書·州郡志》并雲郡孝武時立,蓋中廢複置?《宋志》:義成郡治均州,當在今湖北光化縣西北。

    《隋志》謂谷城縣即義成改置,不知何時移治。

    谷城,今湖北谷城縣也。

    司馬應誕為襄陽大守,司馬勳為梁州刺史,戍襄陽。

    宣帝弟恂子遂,封濟南王。

    二子:眈、緝。

    眈嗣。

    徙封中山。

    薨,無子,緝繼。

    成都王穎使距王浚,沒于陳,無子,國除。

    勳為劉曜将令狐泥所養。

    鹹和六年(331),自關右還,自列雲是恂之玄孫,遂之曾孫,略陽大守瓘之子,其信否不可知也。

    十一月,庾冰卒。

    翼留方之戍襄陽,還鎮夏口。

    诏使翼還督江州。

    翼欲移鎮樂鄉,見第三章第九節。

    诏不許。

    翼繕修軍器,大佃積谷,欲圖後舉。

    永和元年(345),七月,卒。

    部将于瓒、戴義等作亂,翼長史江虨、司馬朱焘、将軍袁真等共誅之。

    翼表以第二子爰之行荊州刺史,朝以桓溫代翼,又以劉琰代方之。

    方之、爰之,皆徙于豫章。

    見第三章第九節。

    于是上流事權,入于桓溫之手矣。

    已見第四章第四節。

    庾翼之北伐,舉朝異議。

    中書侍郎範汪,為亮佐吏十餘年,亦上書固谏。

    其說則謂奉師之費,皆當出于江南,運漕不繼;又桓宣招懷攜貳,待之以至寬,禦之以無法,其衆實不可用;而東軍不進,勢甚孤縣也。

    其說自非無見。

    然時中國,喪亂方剡,厚集其力,自必有乘時大舉之機。

    亮、翼經營上流,曆時一紀,荊、江強富,職此之由。

    其後桓溫北征,頗緻克捷,所因者實亮、翼之成資也。

    然溫意在自營,故不克罄其力于北略。

    使以亮、翼之公忠,處溫之時勢,其所成就,必與溫大異矣,而惜乎其兄弟之皆無年也。

     第五節 桓溫滅蜀 晉室東渡,雖雲偏安,然其時叛者,實不過胡、蜀耳。

    胡強蜀弱,庾氏兄弟,志在平胡,其于蜀,特于鹹康五年(339),遣偏師伐之,執其荊州刺史及巴郡大守而已。

    巴郡,見第三章第六節。

    桓溫之志,在于自張權勢,欲張權勢,必立功名;欲立功名,必先其易者;故平胡之謀,一變而為伐蜀。

     李氏諸子,本尚不足語于奸雄,特亂民之竊據者耳。

    然其時海内大亂,而蜀獨無事,故歸之者亦相尋。

    李雄性寬厚,能簡刑約法。

    其賦:男子歲谷三斛,女丁半之。

    戶調絹不過數丈,綿數兩。

    事少役希,百姓富實。

    闾門不閉,無相侵盜。

    頗獲休養生息之效焉。

    然雄意在招緻遠方,國用不足,諸将每進金銀珍寶,多有以之得官者。

    又國無威儀,官無祿秩;行軍無号令,用兵無部對;戰勝不相讓,敗不相救;攻城破邑,動以虜獲為先,故卒不能有所為。

    蓋李氏本不知治體,加以居偏僻之區,故其無規模如此也。

     李氏骨肉相争,實自李雄、李流時已然,已見第三章第六節。

    雄立兄蕩之子班為大子。

    李骧谏,不聽。

    退而流涕曰:“亂自此始矣。

    ”鹹和八年(333),雄死,據《載記》。

    《本紀》在九年。

    班嗣僞位。

    以骧子壽錄尚書事,輔政。

    明年,雄子越殺班于殡宮。

    以弟期為雄妻任氏所養,讓位焉。

    期誅班弟都。

    使壽伐都弟玝于涪。

    見第三章第六節。

    玝棄城降晉。

    期以越為相國、大将軍、錄尚書事。

    期外任尚書令景骞,尚書姚華、田褒,内信宦豎許涪等,國之刑政,希複關之卿相。

    誣其尚書仆射李載謀反,下獄死。

    鹹康二年(336),晉遣司馬勳安集漢中,期遣李壽攻陷之,遂置守、宰,戍南鄭。

    秦縣,今陝西南鄭縣東。

    雄子霸、保,并不病而死,皆雲期鸩殺之。

    于是大臣懷懼,人不自安。

    期多所誅夷,籍沒婦女資财,以實後庭。

    内外兇兇,道路以目。

    李壽代李玝屯涪,期謀襲之。

    已而鸩殺壽養弟攸。

    壽率步騎一萬回成都,殺越及景骞等。

    矯任氏令,廢期,幽之别宮。

    期自缢死。

    雄子皆為壽所殺。

    初巴西龔壯,巴西,見第三章第六節。

    與鄉人谯秀齊名。

    父、叔為李特所害。

    壽聘秀,以為賓客。

    數禮聘壯。

    壯雖不應聘,然數往見壽。

    壽每問壯以自安之術。

    壯欲假手報仇,因說壽并有西土,稱藩于晉。

    壽然之。

    陰與長史略陽羅恒、巴西解思明共謀,略陽,見第二章第二節。

    以李奕為先登,襲克成都。

    恒、思明、奕、王利等勸壽稱益州牧、成都王,稱藩于晉。

    而任調與司馬蔡興、侍中李豔及張烈等勸壽自立。

    壽遂僭即僞位。

    《載記》:期自殺在鹹康三年(337),壽僭位在四年(338)。

    《本紀》:四年(338),四月,李壽殺李期,僭即僞位,國号漢,蓋兩事并書之。

    以安車束帛,聘龔壯為大師,壯固辭,特聽缟衣素帶,居師友之位。

    有告廣漢大守李乾與大臣通謀,欲廢壽者,壽令其子廣與大臣盟于前殿,徙乾為漢嘉大守。

    廣漢漢嘉,皆見第三章第六節。

    壽遣其散騎常侍王嘏、中常侍王廣聘于石虎。

    先是虎遺壽書,欲連橫入寇,約分天下。

    壽大悅。

    乃大修船艦,嚴兵繕甲,吏卒皆備糇糧。

    以其尚書令馬當為六軍都督,大閱軍士七萬餘人。

    舟師溯江而上。

    過成都,鼓噪盈江。

    壽登城觀之。

    其群臣鹹曰:“我國小衆寡,吳會險遠,圖之未易。

    ”解思明又竊谏懇至。

    壽于是命群臣陳其利害。

    龔壯谏曰:“陛下與胡通,孰若與晉通?胡豺狼國也,晉既滅,不得不北面事之,若與之争,則強弱勢異。

    願陛下熟慮之。

    ”群臣以壯之言為然,叩頭泣谏。

    壽乃止。

    士衆鹹稱萬歲。

    此可見蜀人之無戰心矣。

    初張駿遣使遺雄書,勸去尊号,稱藩于晉。

    雄複書曰:“吾過為士大夫所推,然本無心于帝王也。

    進思為晉室元功之臣,退思共為守藩之将,掃除氛埃,以康帝宇。

    知欲遠遵楚、漢,尊崇義帝,《春秋》之義,于斯莫大。

    ”後駿、遣傅穎假道于蜀,通表京師,雄弗許。

    駿又遣治中從事張稱藩于蜀,托以假道。

    雄大悅,謂淳曰:“貴主英名蓋世,土險兵強,何不自稱帝一方?”曰:“寡君以乃祖世濟忠良,未能雪天下之恥,解衆人之倒縣,日昃忘食,枕戈待旦。

    以琅邪中興江東,故萬裡翼戴,将成桓、文之事,何言自取邪?”雄有慚色,曰:“我乃祖乃父,亦是晉臣。

    往與六郡,避難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