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東晉中葉形勢下
關燈
小
中
大
立慕容所生,而懼汝為變,欲先殺汝。
是以頃日以來,諸子戎服,夜持兵杖,繞汝廬舍,伺便将發。
吾愍而相告。
”時苻洛等軍猶在君子津,在雲中西南。
夜常警備,諸皇子挾杖,旁皇廬舍之間。
寔君視察,以斤言為信。
乃率其屬,盡害諸皇子。
昭成亦暴崩。
其夜,諸皇子婦及宮人奔告苻洛軍。
堅将李柔、張蚝勒兵内逼。
部衆離散。
苻堅聞之,召燕鳳問其故。
以狀對。
堅曰:“天下之惡一也。
”乃執寔君及斤,之于長安西市。
《晉書·苻堅載記》曰:堅既平涼州,又遣其安北将軍幽州刺史苻洛為北讨大都督,率幽州兵十萬,讨代王涉翼犍。
又遣後将軍俱難與鄧羌等率步騎二十萬,東出和龍,西出上郡,見第二章第二節。
與洛會于涉翼犍廷。
翼犍戰敗,遁于弱水。
據《魏書》《序紀》,當在陰山北。
苻洛逐之。
勢窘迫,退還陰山。
其子翼圭,縛父請降。
洛等振旅而還。
堅以翼犍荒俗,未參仁義,令入大學習禮。
以翼圭執父不孝,遷之于蜀。
散其部落于漢鄣邊故地,立尉監行事官寮領押,課之治業營生。
三五取丁。
優複三年無稅租。
其渠帥歲終令朝獻。
出入行來,為之制限。
堅嘗至大學,召涉翼犍問曰:“中國以學養性,而人壽考,漠北啖牛羊,而人不壽,何也?”翼犍不能答。
又問:“卿種人有堪将者?可召為國家用。
”對曰:“漠北人能捕六畜,善馳走,逐水草而已,何堪為将?”又問:“好學否?”對曰:“若不好學,陛下用教臣何為?”堅善其答。
《宋書·索虜傳》雲:犍為苻堅所破,執送長安。
後聽北歸。
犍子開,字涉珪代之。
《齊書·魏虜傳》雲:苻堅遣僞并州刺史苻洛伐犍,破龍庭,禽犍還長安。
為立宅,教犍書學。
分其部黨居雲中等四郡。
諸部主帥,歲終入朝。
并得見犍。
差稅諸部以給之。
堅敗,子珪,字涉圭,随舅慕容垂據中山,見第四章第二節。
遂領其部案。
《魏書·皇後列傳》言:昭成皇後慕容氏,生獻明帝及秦明王。
《序紀》雲:昭成三十四年春,長孫斤謀反,拔刃向禦坐,大子獻明皇帝諱寔格之,傷脅,夏,五月,薨。
秋,七月,皇孫珪生。
《皇後傳》:獻明皇後賀氏,父野幹,東部大人。
後少以容儀,選入東宮。
生大祖。
苻洛之内侮也,後與大祖及故臣吏避難北徙。
俄而高車奄來鈔掠。
後乘車,與大祖避賊而南。
中路失轄。
後懼,仰天而告曰:“國家胤胄,豈止爾絕滅也?惟神靈扶助。
”遂馳。
輪正不傾。
行百餘裡,至七介山南,而得免難。
案《苻堅載記》,明載堅與什翼犍問答,則禽犍之說,必非虛誣。
《魏書》記載,自不如中國史籍之可信。
疑執昭成者即其大子,魏人諱言其事,乃僞造一獻明,以為道武父,既諱昭成之俘囚,又諱其元子之悖逆,并諱道武之翦滅舅氏,其彌縫亦可謂工矣。
然獻明、秦明,皆羌無事迹可征;阏婆更無可考見;而為獻明所格者,其氏實為魏枝子之氏,而其名又與昭成弟孤之子同,其為子虛烏有之流,更可想見;終不能逃明者之目矣。
《魏書·昭成子孫傳》:寔君為昭成庶長子,秦明王翰為第三子,又有壽鸠、纥根、地幹、力真、窟咄。
惟《窟咄傳》雲:昭成崩,苻洛以其年長,逼徙長安,苻堅禮之,教以書學,因亂,随慕容永東遷,此外皆無事迹可考。
《通鑒》言犍世子寔及弟翰早卒,寔子珪尚幼,慕容妃之子阏婆、壽鸠、纥根、地幹、力真、窟咄皆長,蓋即據《魏書》為辭,非别有所據。
其實諸子是否慕容氏所生,亦難質言也。
《魏書》欲僞造寔君悖逆之事,則不得不謂其為慕容氏所生耳。
《魏書·大祖紀》雲:年六歲,昭成崩,苻堅遣将内侮,将遷帝于長安,既而獲免,語在《燕鳳傳》。
《鳳傳》雲:大祖将遷長安,鳳以大祖幼弱,固請于苻堅曰:“代主初崩,臣子亡叛,遣孫沖幼,莫相輔立。
其别部大人劉庫仁,勇而有智;鐵弗衛辰,狡猾多變;皆不可獨任。
宜分諸部為二,令此兩人統之。
兩人素有深仇,其勢莫敢先發,此禦邊之良策。
待其孫長,乃存而立之,是陛下施大惠于亡國也。
”堅從之。
《庫仁傳》雲:母平文皇帝之女,昭成皇帝複以宗女妻之,為南部大人。
苻堅以庫仁為陵江将軍、關内侯,令與衛辰分國部衆而統之。
自河以西屬衛辰,自河以東屬庫仁。
于是獻明皇後攜大祖及衛、秦二王,衛王儀,秦明王翰子。
秦愍王觚,後少子。
自賀蘭部來居焉。
庫仁盡忠奉事,不以興廢易節。
撫納離散,恩信甚彰。
此中謂大祖少依庫仁,亦屬虛辭,說見第七節。
苻堅當日,蓋欲以鐵弗部人統河東諸部,然又慮其不為諸部所服,故擇一拓跋氏之婿而用之,俾與衛辰可以無猜,而拓跋舊部,亦不至疑怨,所謂禦邊良策者如此,此或燕鳳所教,《鳳傳》所載之辭,則亦非情實也。
第四節 肥水之戰 苻堅之陷仇池也,使楊安鎮之。
其明年,為甯康元年(373),梁州刺史楊亮,遣子廣襲仇池。
與安戰,敗績。
安進寇漢川。
堅又遣王統、朱彤、毛當、徐成等助之。
亮距戰,不利,奔西城。
漢縣,後漢末置郡,晉改為魏興,見第三章第六節。
彤遂陷漢中。
成攻陷二劍。
謂大小二劍山,在劍閣北,見第三章第六節。
楊安進據梓潼。
見第三章第六節。
益州刺史周仲孫距之綿竹。
見第三章第六節。
聞毛當将襲成都,奔于南中。
于是梁、益二州皆陷。
桓沖使毛穆之督梁州三郡軍事,以益州刺史領建平大守,戍巴郡。
穆之寶子。
建平、巴郡,皆見第三章第六節。
又以其子球為梓潼大守。
穆之與球攻秦,至巴西,以糧乏,退屯巴東。
巴西、巴東,見第三章第六節。
穆之病卒。
二年(374),五月,蜀人張育、楊光等起兵,與巴僚相應。
晉益州刺史竺瑤,威遠将軍桓石虔豁子。
率衆三萬據墊江。
見第三章第六節。
育乃自号蜀王,遣使歸順。
與巴僚酋帥李重、尹萬等圍成都。
尋育與萬争權,舉兵相持。
七月,鄧羌與楊安攻滅之。
瑤、石虔退屯巴東。
堅之攻涼州也,徐州刺史桓沖,遣宣城内史朱序宣城,見第三章第九節。
豫州刺史桓伊向壽陽;見第三章第四節。
淮南大守劉波,淮南,見第三章第四節。
泛舟淮、泗。
旋又遣序與江州刺史桓石秀亦豁子。
溯流禀荊州刺史桓豁節度。
豁遣督護桓熊與序等遊軍沔、漢,以圖牽制。
然相隔大遠,聲勢不接,涼州卒陷沒。
诏遣中書郎王尋之詣豁,谘謀邊事。
豁表以梁州刺史毛憲祖監沔北軍;朱序為梁州刺史,鎮襄陽。
時大元二年(377),三月也。
八月,桓豁卒。
十月,以桓沖為荊州刺史。
沖以堅強盛,欲移阻江南,乃徙鎮上明。
城名,在今湖北松滋縣西。
謝玄為兖州刺史,多募勁勇。
彭城劉牢之等,以骁猛應選。
玄以牢之為參軍,使領精銳為前鋒,百戰百勝,号為北府兵。
時稱京口為北府。
下流兵力始強矣。
堅使其子丕等圍襄陽,久不拔。
堅欲親率衆助之。
苻融等谏,乃止。
四年(379),二月,襄陽陷,朱序見執。
遂陷順陽。
見第三章第九節。
晉沛郡大守戴,沛郡,見第三章第一節。
以卒數千戍彭城,見第五章第四節。
堅兖州刺史彭超請攻之,願更遣重将讨淮南諸城。
堅乃使超攻彭城,俱難寇淮陰、盱眙。
淮陰,見第四章第二節。
盱眙,見第三章第九節。
又使其梁州刺史韋鐘寇魏興。
四月,魏興陷,大守吉挹死之。
五月,俱難陷淮陰,彭超陷盱眙。
進攻幽州刺史田洛于三阿,幽州僑置。
三阿,地名,在今江蘇高郵縣北。
去廣陵百裡。
廣陵,見第三章第九節。
京都大震,臨江列戍。
毛當、王顯,初随苻丕攻襄陽,及是亦來會。
謝玄遣兵敗之。
難、超等連棄盱眙、淮陰,退屯淮北。
堅聞之,大怒,檻車征超下獄。
超自殺。
難免為庶人。
是役也,秦蓋喪敗頗甚,史失其詳矣。
然晉卒罷彭城、下邳二戍。
堅以毛當為雍州刺史,鎮彭城;毛盛為兖州刺史,鎮胡陸;王顯為揚州刺史,戍下邳。
下邳,見第三章第四節。
胡陸,見第五章第六節。
《通鑒考異》曰:《帝紀》及諸傳,皆不言此年彭城陷沒,而《十六國秦春秋》雲:彭超據彭城;又雲:超分兵下邳,留徐褒守彭城;至七月,以毛當為徐州刺史,鎮彭城;王顯為揚州刺史,戍下邳;是二城俱陷也。
案二城或一時陷沒,難、超敗,秦複棄之,晉亦棄不戍,而秦乃又取之也。
六年(381),十二月,堅荊州刺史都貴,遣其司馬襄陽大守閻振,中兵參軍吳仲寇竟陵。
桓沖遣南平大守桓石虔,竟陵大守郭铨距破之,斬振及仲。
竟陵、南平,皆見第三章第九節。
七年(382),九月,沖使朱綽讨襄陽。
焚沔北田谷。
又遣上庸大守郭寶伐魏興、上黨。
上庸,見第三章第三節。
上黨,見第二章第二節。
八年(383),沖又率衆攻襄陽。
遣劉波、桓石虔、石民等攻沔北。
石民亦豁子。
楊亮伐蜀,拔伍城,蜀漢縣,今四川中江縣東。
進攻涪城。
見第三章第六節。
胡彬攻下蔡。
見第五章第六節。
郭铨攻武當。
漢縣,晉僑置始平郡于此,見第三章第九節。
是時,秦之用兵,并不得利。
蓋梁、益為晉兵力最弱之處,故秦取之甚易;刜州兵力本強,下流亦新振作,故秦所向辄沮也。
此時秦欲取晉,非用大兵不可,而肥水之戰作矣。
苻堅在諸胡中,尚為稍知治體者,然究非大器。
嘗縣珠簾于正殿,以朝群臣。
宮宇、車乘、器物、服禦,悉以珠玑、琅玕、奇寶、珍怪飾之。
雖以尚書裴元略之谏,命去珠簾,且以元略為谏議大夫,然此特好名之為,其諸事不免淫侈,則可想見矣。
堅之滅燕也,慕容沖姊為清河公主,年十四,有殊色,堅納之,寵冠後庭。
沖年十二,亦有龍陽之姿,堅又幸之。
沖儁子。
姊弟專寵,宮人莫進。
長安歌之曰:“一雌複一雄,雙飛入紫宮。
”鹹懼為亂。
王猛切谏,堅乃出沖。
其荒淫如此。
時西域諸國,多入朝于堅,堅又使呂光征之。
苻融固谏,堅不聽。
蓋一欲誇耀武功,一亦貪其珍寶也。
燕之平也,以王猛為冀州牧,鎮邺;郭慶為幽州刺史,鎮薊。
後以猛為丞相,苻融代牧冀州。
及陷襄陽,以梁成為荊州刺史鎮之。
而以苻洛為益州牧,鎮成都。
命從伊阙,自襄陽溯漢而上。
伊阙在洛陽南。
洛,健之兄子。
雄勇多力,而猛氣絕人,堅深忌之,故常為邊牧。
時鎮和龍。
見第一節。
洛疑堅使梁成害之,遂舉兵。
苻重鎮薊,亦盡薊城之衆,會洛兵于中山。
見第四章第二節。
堅遣窦沖、呂光讨之,以苻融為大都督。
沖等執洛。
呂光追讨苻重于幽州。
堅徙洛于涼州。
征融為大将軍,領宗正,錄尚書事。
引其群臣于東堂,議曰:“凡我族類,支胤彌繁,今欲分三原、九嵕、武都、汧、雍十五萬戶于諸方要鎮,諸君之意如何?”三原,見第五章第六節。
九嵕,山名,在今陝西醴泉縣北。
武都,見第二章第二節。
汧,見第二章第一節。
雍,見第三章第五節。
皆曰:“此有周所以祚隆八百,社稷之利也。
”于是分四帥子弟三千戶,以配苻丕,堅庶長子。
鎮邺。
分幽州置平州,以石越為刺史,領護鮮卑中郎将,鎮龍城。
見第五章第二節。
大鴻胪韓胤領護赤沙中郎将,移護烏桓府于代郡之平城見第四章第二節。
中書梁谠為幽州刺史,鎮薊。
毛興為河州刺史,鎮抱罕。
見第五章第一節。
王騰為并州刺史,領護匈奴中郎将,鎮晉陽。
見第三章第四節。
苻晖為豫州牧,鎮洛陽。
苻叡為雍州刺史,鎮蒲阪。
見第三章第四節。
晖、叡,皆堅子。
堅之分氐戶而留鮮卑也,論者皆以為堅緻敗之原,實亦未可一概而論。
59《堅載記》言:慕容垂奔堅,王猛勸堅除之,堅不聽。
後其大史令張孟,又言彗起尾箕,掃東井,為燕滅秦之象,勸堅誅慕容及其子弟,堅不納。
更以暐為尚書,垂為京兆尹,沖為平陽大守。
京兆、平陽,皆見第二章第二節。
苻融聞之,上疏谏,堅又不聽。
其分氐戶于諸鎮也,堅送丕于灞上,見第五章第六節。
流涕而别。
諸戎子弟,離其父兄者,皆悲号哀恸,酸感行人,識者以為喪亂流離之象。
趙整因侍,援琴而歌曰:“阿得脂,阿得脂,博勞舊父是仇綏,尾長翼短不能飛。
遠徙種人留鮮卑,一旦緩急語阿誰?”堅笑而不納。
一似當年留種人而異族,即可措國基于磐石之安者,此事後傳會之辭也。
當時五胡,降下異族,徙之腹地者甚多。
後趙之于苻洪、姚弋仲,即其一證。
蓋使之遠離巢穴,處我肘腋之下,則便于監制;又可驅之以從征役也。
堅之滅燕也,徙關東豪桀及諸雜夷十萬戶于關中,處烏丸雜類于馮翊、北地,皆見第二章第二節。
丁零翟斌于新安;參看下節。
新安,見第三章第三節。
及平涼州,又徙豪右七千餘戶于關中;意亦如此。
此亦未為非計。
抑堅在當日,或更有所不得已者。
堅甫篡立,即殺其兄法。
其後苻雙、苻柳、苻廋、苻武複叛。
苻融在堅諸弟中,最見寵信。
其代王猛鎮邺也,史言堅母苟氏,以融少子,甚愛之,比發,三至霸上,其夕,又竊如融所,内外莫知。
心本無他,而為人所牽率,緻終餡于叛逆者,有之矣。
然則苻洛甫平,融即見徵而代之以丕,蓋亦有所不得已也。
大元七年(382),法子東海公陽,與王猛子散騎侍郎皮謀反。
事洩,堅問反狀。
陽曰:“禮雲:父母之仇,不同天地。
臣父哀公,死不以罪。
齊襄複九世之仇,而況臣也?”堅赦不誅,徙陽于高昌,見第二節。
皮于朔方之北。
朔方,見第三章第八節。
苻融以位忝宗正,不能肅遏奸萌,請待罪私藩,堅不許。
堅且能忍于法,而何有于陽?然終不能明正其罪者,勢固有所不可也。
宗族猜嫌之深,至于如此,安得不使己諸子,各據重鎮?欲使諸子各據重鎮,安得不配以腹心?然則氐戶在當日,不得不分者勢也。
新平王雕,新平,見第二章第二節。
嘗以圖谶,勸堅徙汧、隴諸氏于京師,置三秦大戶于邊地,其說正與王猛合,猛顧以雕為左道惑衆,勸堅除之,然則謂結聚氐戶,而遂可恃以為安,即猛亦不作是說也。
五胡在中國,皆為小種,欲專恃己力以與人角,正是尾長翼短之象。
尾長則所曳者重而難舉,翼短則振起之力微也。
外示寬容,陰圖消彌,未嘗非計之得,特彼此未能融合時,己族亦不可無以自立耳。
此則堅之所以敗也。
然大一統之局未成,負嵎之勢先失,固由氐戶之散布,實亦肥水一敗,有以啟之,否則慕容垂、姚苌等,雖懷報複之心,安敢一時俱起?故伐晉之舉,實為堅之一大失策。
惟此事之真相,亦非如史之所雲。
史言堅欲伐晉,引草臣議之,群臣皆以為不可。
權翼,堅之心腹;石越其大将也;及堅弟陽平公融、大子宏、少子中山公诜皆谏。
堅皆弗聽,而惟慕容垂、姚苌及良家少年之言是從。
堅最信釋道安,群臣争不能得,則使安止之。
安争又弗能得,乃勸其止洛陽,勿遠涉江、淮,堅又弗聽。
自謂“以吾衆旅,投鞭于江,足斷其流”。
夫晉非慕容、張天錫之比,堅不容不知。
堅即好谀,亦不容引慕容垂、姚苌為心膂,視良家子為蓍蔡。
然則堅之必欲犯晉,蓋尚别有其由。
《唐書》載大宗之伐高句麗也,曰:“今天下大定,惟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強盛,謀臣道以征讨,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
”此辭經史家潤飾,非其本,實則句麗自隋以來,屢寇遼西,大宗知其為勁敵,度非後嗣所克戡定,故欲自取之耳。
然則堅謂“每思桓溫之寇,江東不可不滅”,乃其由衷之言。
彼其心未嘗不畏晉,又知命将出師,必難克捷,故不恤躬自犯順,而不知其喪敗之更大而速也。
苻融谏堅伐晉曰:“鮮卑、羌、羯,布諸畿甸;舊人族類,斥徙遐方。
今傾國而去,如有風塵之變者,其如宗廟何?監國以弱卒數萬,留守京師,鮮卑、羌、羯,攢聚如林,此皆國之賊也,我之仇也。
臣恐非但徒返而已,亦未必萬全。
臣智識愚淺,誠不足采,王景略一時奇士,陛下每拟之孔明,其臨終之言,不可忘也。
”《猛傳》雲:猛疾笃,堅親臨省病。
問以後事。
猛曰:“晉雖僻陋,正朔相承。
親仁善鄰,國之寶也。
臣沒之後,願不以晉為圖。
鮮卑、羌虜,我之仇也,終為人患,宜漸除之,以便社稷。
”言終而死。
此說亦不免事後傅會。
然猛圍邺時,堅留大子宏守長安,自率精銳會之,猛潛至安陽迎堅,曰:“監國沖幼,銮駕遠臨,脫有不虞,其如宗廟何?”此則初非危辭聳聽,宇文泰河橋一敗,而長安、鹹陽,寇難蜂起,即其明證。
然則苻融之論,實非無病而呻,而惜乎堅之不知慮也。
要之伐晉而勝,風塵之變,自可無虞,一敗,則其後患亦有不可勝言者。
堅知晉之終為秦患,命将出師之不足以傾晉,而未知躬自入犯之更招大禍,仍是失之于疏;而其疏,亦仍是失之于驕耳。
大元八年(383),苻堅大舉入寇。
堅先使苻朗守青州。
又以裴元略為西夷校尉、巴西、梓潼二郡大守,令與王撫備舟師于蜀。
已又下書:悉發諸州公私馬。
人十丁遣一。
兵門在灼然者,為崇文義從。
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武藝骁勇,富室材雄者,皆拜羽林郎。
遣苻融、張蚝、苻方、梁成、慕容、慕容垂率步騎二十五萬為前鋒。
堅發長安,戎卒六十餘萬,騎二十七萬。
前後千裡,旌鼓相望。
堅至項城,見第三章第三節。
涼州之兵,始達鹹陽;苻秦郡,今陝西泾陽縣。
蜀、漢之軍,順流而下;幽、冀之衆,至于彭城;東西萬裡,水陸齊進。
融等攻陷壽春。
見第三章第四節。
垂攻陷項城。
梁成與其梁州刺史王顯,弋陽大守王詠等,率衆五萬,屯于洛澗,在安徽懷遠縣西南。
栅淮以遏東軍。
晉以謝石為征讨都督,與謝玄、桓伊、謝琰等,水陸七萬,相繼距融,去洛澗二十五裡。
龍骧将軍胡彬,先保硖石,在安徽鳳台縣西南,淮水經其中。
為融所逼,糧盡,潛遣使告石等曰:“今賊盛糧盡,恐不複見大軍。
”融軍人獲而送之。
融乃馳使白堅,曰:“賊少易俘,但懼其越逸。
宜速進衆軍,犄禽賊帥。
”堅大悅,舍大軍于項城,以輕騎八千,兼道赴之。
令軍人曰:“敢言吾至壽春者拔舌。
”故石等弗知。
劉牢之率勁卒五千,夜襲梁成壘,克之,斬成及王顯、王詠等十将,士卒死者萬五千。
謝石等以既敗梁成,水陸繼進。
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
見部陳齊整,将士精銳。
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60八公山,在鳳台縣東南。
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怃然有懼色。
堅遣朱序說石等以衆盛,欲脅而降之。
序謂石曰:“若秦百萬之衆皆至,則莫可敵也。
及其衆軍未集,宜在速戰。
若挫其前鋒,可以得志。
”石聞堅在壽春,懼,謀不戰以疲之。
謝琰勸從序言。
遣使請戰,許之。
時張蚝敗謝石于肥南,謝玄、謝琰勒卒數萬,陳以待之,蚝乃退。
堅列陳逼肥水,王師不得渡。
玄遣使謂融曰:“君縣軍深入,置陳逼水,此持久之計,豈欲戰者乎?若小退師,令将士周旋,仆與君公,緩辔而觀之,不亦美乎?”堅衆皆曰:“宜阻肥水,莫令得上。
我衆彼寡,勢必萬全。
”堅曰:“但卻軍令得過,而我以鐵騎數十萬,向水逼而殺之。
”融亦以為然。
遂麾使卻陳。
衆因亂,不能止。
玄與琰、伊等,以精銳八千,涉渡肥水。
石軍距張蚝,小退。
琰、玄仍進。
決戰肥水南。
堅中流矢。
臨陳斬融。
此據《謝玄傳》。
《堅載記》雲:融馳騎略陳,馬倒被殺。
堅衆奔潰。
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勝計,肥水為之不流。
餘衆棄甲宵遁,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饑凍,死者十七八。
堅遁歸淮北。
時十月也。
肥水之戰,苻堅實敗于徒欲以衆懾敵,而别無制勝之方。
《堅載記》雲:朝廷聞堅入寇,會稽王道子以威儀鼓吹,求助于鐘山之神,在首都朝陽門外。
亦名蔣山。
相傳漢末,蔣子文為秣陵尉,逐賊至此,為賊所傷而死。
屢着靈異,人因祀以為神。
六朝人最信之。
奉以相國之号。
及堅之見草木狀人,若有力焉。
足見謂堅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怃然有懼色者,乃傅會之談。
顧堅衆十倍于晉,理應雍容暇豫;乃一聞晉兵少易取,而苻融欣喜,急于馳白;堅又輕騎以赴之;既至,則欲以虛聲脅降敵軍;及戰,又急求一決,而不肯阻遏淮水;何其急遽乃爾?無他,自覺絕無制勝之方,故亟思徼幸也。
用少衆尚不可以徼幸制勝,況大戰邪? 第五節 後燕後秦之興 苻堅之敗于肥水也,諸軍悉潰,惟慕容垂一軍獨全。
堅以千餘騎赴之。
垂子寶,勸垂殺堅。
此據《堅載記》。
《垂載記》:垂弟德亦勸之。
垂不從,以兵屬堅。
堅收集離散,比至洛陽,衆十餘萬。
至渑池,見第五章第二節。
垂請巡撫燕、岱,并求拜墓。
堅許之。
權翼固谏,不從。
尋懼垂為變,遣石越率卒三千戍邺,張蚝率羽林五千戍并州,留兵四千配毛當戍洛陽。
堅遂歸長安。
堅子丕先在邺。
垂至,丕館之于邺西。
初,丁零翟斌,世居康居,後徙中國。
鹹和五年(330),斌入朝于後趙,後趙以為句町王。
永和十九年(363),又有翟鼠,率所部降燕,燕封為歸義王。
翟氏本居中山,見第四章第二節。
苻堅滅燕,徙之新安。
見第四章第三節。
斌仕秦,為衛軍從事中郎。
翟斌、翟鼠,事據《通鑒》。
丁零本北方部落,翟賦則西域種人。
自魏、晉以後,西域種人,入北荒部落,與之雜居,且為其渠帥者衆矣。
俟叙述四裔事時,當再論之。
鹹和五年(330)朝趙之翟斌,《通鑒考異》曰:“《晉書》、《春秋》作翟真,按秦亡後慕容垂誅翟斌,斌兄子真北走,故知此乃斌也。
”乃是叛。
聚衆謀逼洛陽。
事在大元八年十二月,《本紀》誤作翟遼。
丕弟晖以告。
丕配垂兵二千,遣其将苻飛龍率氐騎一千,為垂之副以讨斌。
丕誡飛龍曰:“卿王室肺腑,年秩雖卑,其實帥也。
垂為三軍之統,卿為謀垂之将。
用兵制勝之權,防微杜貳之略,委之于卿。
卿其勉之。
”苻晖遣毛當擊翟斌,為斌所敗,當死之。
垂至河内,見第二章第二節。
殺飛龍,悉誅氏兵。
召募遠近,衆至三萬。
翟斌聞垂将濟河,遣使推垂為盟主。
垂距之。
垂至洛陽,晖閉門死守。
斌又遣長史郭通說垂。
垂乃許之。
垂謀于衆曰:“洛陽四面受敵;北阻大河,控馭燕、趙,非形勝之便。
不如北取邺都,據之以制天下。
”衆鹹以為然。
乃引師而東。
垂之發邺,中子農及兄子楷、紹,弟子宙為苻丕所留。
及誅飛龍,遣田生密告農等,使起兵趙、魏以相應。
于是農、宙奔列人,漢縣,今河北肥鄉縣東。
楷、紹奔辟陽。
漢縣,今河北冀縣東南。
衆鹹應之。
丕遣石越讨農,為農所敗,斬越于陳。
垂引兵至荥陽。
見第二章第二節。
以大元八年(383),自稱大将軍、大都督、燕王,承制行事。
以翟斌為建義大将軍,封河南王;翟檀斌弟。
為柱國大将軍,封弘農王。
九年(384),二月,垂引丁零、烏丸之衆二十餘萬,長驅攻邺。
農、楷、紹、宙等皆會。
慕容暐弟燕故濟北王泓,先為北地長史,北地,見第二章第二節。
聞垂攻邺,亡命奔關東。
收諸馬牧鮮卑,衆至數千。
遂屯華陰。
見第三章第三節。
暐乃潛使諸弟及宗人起兵于外。
堅遣将軍強永擊泓,為泓所敗。
泓衆遂盛。
堅以子熙為雍州刺史,鎮蒲阪。
見第三章第四節。
徵子叡為都督中外諸軍事,配兵五萬,以窦沖為長史,姚苌為司馬,讨泓于華澤。
胡三省曰:華陰之澤。
平陽大守慕容沖,起兵河東,沖亦弟。
平陽,見第二章第二節。
有衆二萬。
進攻蒲阪。
堅命實沖讨之。
泓聞苻叡至,懼,将奔關東。
叡馳兵要之。
姚苌谏,弗從。
戰于華澤,叡敗績,被殺。
苌遣使詣堅謝罪。
堅怒,殺之。
苌懼,奔渭北。
遂如馬牧。
西州豪族,推為盟主。
苌以大元九年四月,自稱大将軍、大單于、萬年秦王。
時慕容沖與苻堅相攻,衆甚盛。
苌将西上,恐沖遏之,乃遣使通和,以子祟為質。
進屯北地,厲兵積粟,以觀時變。
堅率步騎二萬讨之,敗績。
窦沖擊慕容沖于河東,大破之。
沖奔泓軍。
泓衆至十餘萬。
遣使謂堅曰:“秦為無道,滅我社稷。
今天誘其衷,使秦師傾敗,将欲興複大燕。
吳王已定關東。
時泓自稱都督陝西諸軍事、雍州牧、濟北王,推垂為丞相、都督陝東諸軍、冀州牧、吳王。
可速資備大駕,奉送家兄皇帝并宗室功臣之家。
泓當率關中燕人,翼衛皇帝,還反邺都。
與秦以虎牢為界,虎牢,見第四章第二節。
分王天下,永為鄰好,不複為秦之患也。
”堅大怒,召暐責之。
已而複其位,待之如初。
命以書招谕垂及泓、沖,使息兵。
暐密遣使者謂泓曰:“吾既籠中之人,必無還理。
吾罪人也,不足複顧。
可以吳王為相國;中山王沖。
為大宰,領大司馬;汝可為大将軍,領司徒,承制封拜。
聽吾死問,汝便即尊位。
”泓于是進向長安。
泓謀臣高蓋、宿勤崇等,以泓德望後沖,且持法苛峻,乃殺泓,立沖為皇大弟,承制行事。
自相署置。
苻堅聞沖去長安二百餘裡,引歸。
時苻晖率洛陽、陝城之衆七萬,歸于長安。
陝城,見第一節。
堅使苻方戍骊山。
在今陝西臨潼縣東南。
配晖兵五萬,使距沖。
以苻琳為後繼。
晖敗績。
堅又以尚書姜宇為前将軍,與琳率衆三萬,擊沖于灞上。
見第五章第六節。
為沖所敗。
沖遂據阿房城。
亦稱阿城,在長安西北。
十二月,僭即皇帝位。
進逼長安。
慕容垂攻邺,拔其郛。
苻丕固守中城。
垂塹而圍之。
分遣老弱,于魏郡肥鄉築新興城,以置辎重。
肥鄉,魏縣,今河北肥鄉縣西。
壅漳水以灌邺。
丕糧竭,馬無草,削松木而食之。
而翟斌求為尚書令,垂弗許,斌怒,密應丕,使丁零決防潰水。
事洩,垂誅之。
《通鑒》:并誅其弟檀、敏。
斌兄子真,率其部衆,北走邯鄲。
見第四章第二節。
引兵向邺,欲與丕為内外之勢。
垂令其大子寶及子隆擊破之。
真自邯鄲北走。
慕容楷追之,戰于下邑,《十六國疆域志》謂即梁國之下邑縣,案下邑縣故城,在今江蘇砀山縣,東鄉方不合,恐非。
為真所敗。
真遂屯于承營。
《通鑒》雲:真北趨中山,屯于承營,則其地當在中山。
中山,見第四章第二節。
垂謂諸将曰:“苻丕窮寇,必死守不降。
丁零叛擾,乃我心腹之患。
吾欲遷師,開其逸路。
”于是引師去邺,北屯新城。
丕始具西問,知苻叡等喪敗,長安危逼。
乃遣其陽平大守邵興,率騎一千,将北引重合侯苻谟、高邑侯苻亮、阜城侯苻定于常山;見第三章第四節。
固安侯苻鑒、中山大守王兖于中山;以為己援。
垂遣張崇要興,獲之。
丕又遣其參軍封孚,西引張蚝及并州刺史王騰于晉陽。
見第三章第四節。
蚝、騰以衆寡不赴。
丕進退路窮。
謀于群僚。
司馬楊膺唱歸順之計。
丕猶未從。
會黎陽為王師所克,乃變計。
黎陽,見第五章第三節。
肥水之捷,劉牢之進克谯城。
見第三章第三節。
明年,正月,桓沖使部将伐新城、魏興、上庸三郡,克之。
新城,見第五章第六節。
魏興,見第三章第六節。
上庸,見第三章第三節。
二月,沖卒。
荊、江二州并缺。
物論以謝玄勳望,宜以授之。
謝安恐為朝廷所疑;又懼桓氏失職;又慮桓石虔骁猛,居形勝之地,終或難制。
乃以桓石民為荊州,移豫州刺史桓伊刺江州,伊宣子。
而以石虔為豫州。
四月,竟陵大守趙統伐襄陽,克之。
竟陵,見第三章第九節。
襄陽,見第三章第四節。
朝以謝玄為前鋒都督,率桓石虔徑造渦、颍,經略舊都。
玄次下邳,見第三章第三節。
苻堅徐州刺史趙遷棄彭城奔還,彭城,見第五章第四節。
玄進據之。
遣參軍劉襲攻堅兖州刺史張崇于鄄城,克之。
九月。
鄄城,見第三章第四節。
進伐青州。
遣淮陵大守高素向廣固,淮陵,漢縣,晉置郡,在今安徽盱眙縣西北。
廣固,見第四章第二節。
降堅刺史苻朗。
十月。
又進伐冀州。
遣劉牢之、濟北大守丁匡據碻磝;濟北,見第五章第六節。
碻磝,城名,在今山東茌平縣西南。
濟陽大守郭滿據滑台;《晉志》,兖州有濟陽郡,實濟陰郡之訛。
《宋志》雲:晉惠帝分陳留為濟陽郡,則《晉志》阙之。
郡當治濟陽縣,在今河南開封縣東北。
滑台,城名,今河南滑縣。
奮武将軍顔雄渡河立營。
此據《謝玄傳》。
《本紀》及《載記》作顔肱。
苻丕遣将桑據屯黎陽,玄命劉襲襲據,走之。
丕懼,乃遣弟就與參軍焦逵請救于玄。
丕書稱“假途求糧,還赴國難。
須軍援既接,以邺與之。
若西路不通,長安陷沒,請率所領,保守邺城。
”文降而已。
逵與參軍姜讓,密說楊
是以頃日以來,諸子戎服,夜持兵杖,繞汝廬舍,伺便将發。
吾愍而相告。
”時苻洛等軍猶在君子津,在雲中西南。
夜常警備,諸皇子挾杖,旁皇廬舍之間。
寔君視察,以斤言為信。
乃率其屬,盡害諸皇子。
昭成亦暴崩。
其夜,諸皇子婦及宮人奔告苻洛軍。
堅将李柔、張蚝勒兵内逼。
部衆離散。
苻堅聞之,召燕鳳問其故。
以狀對。
堅曰:“天下之惡一也。
”乃執寔君及斤,之于長安西市。
《晉書·苻堅載記》曰:堅既平涼州,又遣其安北将軍幽州刺史苻洛為北讨大都督,率幽州兵十萬,讨代王涉翼犍。
又遣後将軍俱難與鄧羌等率步騎二十萬,東出和龍,西出上郡,見第二章第二節。
與洛會于涉翼犍廷。
翼犍戰敗,遁于弱水。
據《魏書》《序紀》,當在陰山北。
苻洛逐之。
勢窘迫,退還陰山。
其子翼圭,縛父請降。
洛等振旅而還。
堅以翼犍荒俗,未參仁義,令入大學習禮。
以翼圭執父不孝,遷之于蜀。
散其部落于漢鄣邊故地,立尉監行事官寮領押,課之治業營生。
三五取丁。
優複三年無稅租。
其渠帥歲終令朝獻。
出入行來,為之制限。
堅嘗至大學,召涉翼犍問曰:“中國以學養性,而人壽考,漠北啖牛羊,而人不壽,何也?”翼犍不能答。
又問:“卿種人有堪将者?可召為國家用。
”對曰:“漠北人能捕六畜,善馳走,逐水草而已,何堪為将?”又問:“好學否?”對曰:“若不好學,陛下用教臣何為?”堅善其答。
《宋書·索虜傳》雲:犍為苻堅所破,執送長安。
後聽北歸。
犍子開,字涉珪代之。
《齊書·魏虜傳》雲:苻堅遣僞并州刺史苻洛伐犍,破龍庭,禽犍還長安。
為立宅,教犍書學。
分其部黨居雲中等四郡。
諸部主帥,歲終入朝。
并得見犍。
差稅諸部以給之。
堅敗,子珪,字涉圭,随舅慕容垂據中山,見第四章第二節。
遂領其部案。
《魏書·皇後列傳》言:昭成皇後慕容氏,生獻明帝及秦明王。
《序紀》雲:昭成三十四年春,長孫斤謀反,拔刃向禦坐,大子獻明皇帝諱寔格之,傷脅,夏,五月,薨。
秋,七月,皇孫珪生。
《皇後傳》:獻明皇後賀氏,父野幹,東部大人。
後少以容儀,選入東宮。
生大祖。
苻洛之内侮也,後與大祖及故臣吏避難北徙。
俄而高車奄來鈔掠。
後乘車,與大祖避賊而南。
中路失轄。
後懼,仰天而告曰:“國家胤胄,豈止爾絕滅也?惟神靈扶助。
”遂馳。
輪正不傾。
行百餘裡,至七介山南,而得免難。
案《苻堅載記》,明載堅與什翼犍問答,則禽犍之說,必非虛誣。
《魏書》記載,自不如中國史籍之可信。
疑執昭成者即其大子,魏人諱言其事,乃僞造一獻明,以為道武父,既諱昭成之俘囚,又諱其元子之悖逆,并諱道武之翦滅舅氏,其彌縫亦可謂工矣。
然獻明、秦明,皆羌無事迹可征;阏婆更無可考見;而為獻明所格者,其氏實為魏枝子之氏,而其名又與昭成弟孤之子同,其為子虛烏有之流,更可想見;終不能逃明者之目矣。
《魏書·昭成子孫傳》:寔君為昭成庶長子,秦明王翰為第三子,又有壽鸠、纥根、地幹、力真、窟咄。
惟《窟咄傳》雲:昭成崩,苻洛以其年長,逼徙長安,苻堅禮之,教以書學,因亂,随慕容永東遷,此外皆無事迹可考。
《通鑒》言犍世子寔及弟翰早卒,寔子珪尚幼,慕容妃之子阏婆、壽鸠、纥根、地幹、力真、窟咄皆長,蓋即據《魏書》為辭,非别有所據。
其實諸子是否慕容氏所生,亦難質言也。
《魏書》欲僞造寔君悖逆之事,則不得不謂其為慕容氏所生耳。
《魏書·大祖紀》雲:年六歲,昭成崩,苻堅遣将内侮,将遷帝于長安,既而獲免,語在《燕鳳傳》。
《鳳傳》雲:大祖将遷長安,鳳以大祖幼弱,固請于苻堅曰:“代主初崩,臣子亡叛,遣孫沖幼,莫相輔立。
其别部大人劉庫仁,勇而有智;鐵弗衛辰,狡猾多變;皆不可獨任。
宜分諸部為二,令此兩人統之。
兩人素有深仇,其勢莫敢先發,此禦邊之良策。
待其孫長,乃存而立之,是陛下施大惠于亡國也。
”堅從之。
《庫仁傳》雲:母平文皇帝之女,昭成皇帝複以宗女妻之,為南部大人。
苻堅以庫仁為陵江将軍、關内侯,令與衛辰分國部衆而統之。
自河以西屬衛辰,自河以東屬庫仁。
于是獻明皇後攜大祖及衛、秦二王,衛王儀,秦明王翰子。
秦愍王觚,後少子。
自賀蘭部來居焉。
庫仁盡忠奉事,不以興廢易節。
撫納離散,恩信甚彰。
此中謂大祖少依庫仁,亦屬虛辭,說見第七節。
苻堅當日,蓋欲以鐵弗部人統河東諸部,然又慮其不為諸部所服,故擇一拓跋氏之婿而用之,俾與衛辰可以無猜,而拓跋舊部,亦不至疑怨,所謂禦邊良策者如此,此或燕鳳所教,《鳳傳》所載之辭,則亦非情實也。
第四節 肥水之戰 苻堅之陷仇池也,使楊安鎮之。
其明年,為甯康元年(373),梁州刺史楊亮,遣子廣襲仇池。
與安戰,敗績。
安進寇漢川。
堅又遣王統、朱彤、毛當、徐成等助之。
亮距戰,不利,奔西城。
漢縣,後漢末置郡,晉改為魏興,見第三章第六節。
彤遂陷漢中。
成攻陷二劍。
謂大小二劍山,在劍閣北,見第三章第六節。
楊安進據梓潼。
見第三章第六節。
益州刺史周仲孫距之綿竹。
見第三章第六節。
聞毛當将襲成都,奔于南中。
于是梁、益二州皆陷。
桓沖使毛穆之督梁州三郡軍事,以益州刺史領建平大守,戍巴郡。
穆之寶子。
建平、巴郡,皆見第三章第六節。
又以其子球為梓潼大守。
穆之與球攻秦,至巴西,以糧乏,退屯巴東。
巴西、巴東,見第三章第六節。
穆之病卒。
二年(374),五月,蜀人張育、楊光等起兵,與巴僚相應。
晉益州刺史竺瑤,威遠将軍桓石虔豁子。
率衆三萬據墊江。
見第三章第六節。
育乃自号蜀王,遣使歸順。
與巴僚酋帥李重、尹萬等圍成都。
尋育與萬争權,舉兵相持。
七月,鄧羌與楊安攻滅之。
瑤、石虔退屯巴東。
堅之攻涼州也,徐州刺史桓沖,遣宣城内史朱序宣城,見第三章第九節。
豫州刺史桓伊向壽陽;見第三章第四節。
淮南大守劉波,淮南,見第三章第四節。
泛舟淮、泗。
旋又遣序與江州刺史桓石秀亦豁子。
溯流禀荊州刺史桓豁節度。
豁遣督護桓熊與序等遊軍沔、漢,以圖牽制。
然相隔大遠,聲勢不接,涼州卒陷沒。
诏遣中書郎王尋之詣豁,谘謀邊事。
豁表以梁州刺史毛憲祖監沔北軍;朱序為梁州刺史,鎮襄陽。
時大元二年(377),三月也。
八月,桓豁卒。
十月,以桓沖為荊州刺史。
沖以堅強盛,欲移阻江南,乃徙鎮上明。
城名,在今湖北松滋縣西。
謝玄為兖州刺史,多募勁勇。
彭城劉牢之等,以骁猛應選。
玄以牢之為參軍,使領精銳為前鋒,百戰百勝,号為北府兵。
時稱京口為北府。
下流兵力始強矣。
堅使其子丕等圍襄陽,久不拔。
堅欲親率衆助之。
苻融等谏,乃止。
四年(379),二月,襄陽陷,朱序見執。
遂陷順陽。
見第三章第九節。
晉沛郡大守戴,沛郡,見第三章第一節。
以卒數千戍彭城,見第五章第四節。
堅兖州刺史彭超請攻之,願更遣重将讨淮南諸城。
堅乃使超攻彭城,俱難寇淮陰、盱眙。
淮陰,見第四章第二節。
盱眙,見第三章第九節。
又使其梁州刺史韋鐘寇魏興。
四月,魏興陷,大守吉挹死之。
五月,俱難陷淮陰,彭超陷盱眙。
進攻幽州刺史田洛于三阿,幽州僑置。
三阿,地名,在今江蘇高郵縣北。
去廣陵百裡。
廣陵,見第三章第九節。
京都大震,臨江列戍。
毛當、王顯,初随苻丕攻襄陽,及是亦來會。
謝玄遣兵敗之。
難、超等連棄盱眙、淮陰,退屯淮北。
堅聞之,大怒,檻車征超下獄。
超自殺。
難免為庶人。
是役也,秦蓋喪敗頗甚,史失其詳矣。
然晉卒罷彭城、下邳二戍。
堅以毛當為雍州刺史,鎮彭城;毛盛為兖州刺史,鎮胡陸;王顯為揚州刺史,戍下邳。
下邳,見第三章第四節。
胡陸,見第五章第六節。
《通鑒考異》曰:《帝紀》及諸傳,皆不言此年彭城陷沒,而《十六國秦春秋》雲:彭超據彭城;又雲:超分兵下邳,留徐褒守彭城;至七月,以毛當為徐州刺史,鎮彭城;王顯為揚州刺史,戍下邳;是二城俱陷也。
案二城或一時陷沒,難、超敗,秦複棄之,晉亦棄不戍,而秦乃又取之也。
六年(381),十二月,堅荊州刺史都貴,遣其司馬襄陽大守閻振,中兵參軍吳仲寇竟陵。
桓沖遣南平大守桓石虔,竟陵大守郭铨距破之,斬振及仲。
竟陵、南平,皆見第三章第九節。
七年(382),九月,沖使朱綽讨襄陽。
焚沔北田谷。
又遣上庸大守郭寶伐魏興、上黨。
上庸,見第三章第三節。
上黨,見第二章第二節。
八年(383),沖又率衆攻襄陽。
遣劉波、桓石虔、石民等攻沔北。
石民亦豁子。
楊亮伐蜀,拔伍城,蜀漢縣,今四川中江縣東。
進攻涪城。
見第三章第六節。
胡彬攻下蔡。
見第五章第六節。
郭铨攻武當。
漢縣,晉僑置始平郡于此,見第三章第九節。
是時,秦之用兵,并不得利。
蓋梁、益為晉兵力最弱之處,故秦取之甚易;刜州兵力本強,下流亦新振作,故秦所向辄沮也。
此時秦欲取晉,非用大兵不可,而肥水之戰作矣。
苻堅在諸胡中,尚為稍知治體者,然究非大器。
嘗縣珠簾于正殿,以朝群臣。
宮宇、車乘、器物、服禦,悉以珠玑、琅玕、奇寶、珍怪飾之。
雖以尚書裴元略之谏,命去珠簾,且以元略為谏議大夫,然此特好名之為,其諸事不免淫侈,則可想見矣。
堅之滅燕也,慕容沖姊為清河公主,年十四,有殊色,堅納之,寵冠後庭。
沖年十二,亦有龍陽之姿,堅又幸之。
沖儁子。
姊弟專寵,宮人莫進。
長安歌之曰:“一雌複一雄,雙飛入紫宮。
”鹹懼為亂。
王猛切谏,堅乃出沖。
其荒淫如此。
時西域諸國,多入朝于堅,堅又使呂光征之。
苻融固谏,堅不聽。
蓋一欲誇耀武功,一亦貪其珍寶也。
燕之平也,以王猛為冀州牧,鎮邺;郭慶為幽州刺史,鎮薊。
後以猛為丞相,苻融代牧冀州。
及陷襄陽,以梁成為荊州刺史鎮之。
而以苻洛為益州牧,鎮成都。
命從伊阙,自襄陽溯漢而上。
伊阙在洛陽南。
洛,健之兄子。
雄勇多力,而猛氣絕人,堅深忌之,故常為邊牧。
時鎮和龍。
見第一節。
洛疑堅使梁成害之,遂舉兵。
苻重鎮薊,亦盡薊城之衆,會洛兵于中山。
見第四章第二節。
堅遣窦沖、呂光讨之,以苻融為大都督。
沖等執洛。
呂光追讨苻重于幽州。
堅徙洛于涼州。
征融為大将軍,領宗正,錄尚書事。
引其群臣于東堂,議曰:“凡我族類,支胤彌繁,今欲分三原、九嵕、武都、汧、雍十五萬戶于諸方要鎮,諸君之意如何?”三原,見第五章第六節。
九嵕,山名,在今陝西醴泉縣北。
武都,見第二章第二節。
汧,見第二章第一節。
雍,見第三章第五節。
皆曰:“此有周所以祚隆八百,社稷之利也。
”于是分四帥子弟三千戶,以配苻丕,堅庶長子。
鎮邺。
分幽州置平州,以石越為刺史,領護鮮卑中郎将,鎮龍城。
見第五章第二節。
大鴻胪韓胤領護赤沙中郎将,移護烏桓府于代郡之平城見第四章第二節。
中書梁谠為幽州刺史,鎮薊。
毛興為河州刺史,鎮抱罕。
見第五章第一節。
王騰為并州刺史,領護匈奴中郎将,鎮晉陽。
見第三章第四節。
苻晖為豫州牧,鎮洛陽。
苻叡為雍州刺史,鎮蒲阪。
見第三章第四節。
晖、叡,皆堅子。
堅之分氐戶而留鮮卑也,論者皆以為堅緻敗之原,實亦未可一概而論。
59《堅載記》言:慕容垂奔堅,王猛勸堅除之,堅不聽。
後其大史令張孟,又言彗起尾箕,掃東井,為燕滅秦之象,勸堅誅慕容及其子弟,堅不納。
更以暐為尚書,垂為京兆尹,沖為平陽大守。
京兆、平陽,皆見第二章第二節。
苻融聞之,上疏谏,堅又不聽。
其分氐戶于諸鎮也,堅送丕于灞上,見第五章第六節。
流涕而别。
諸戎子弟,離其父兄者,皆悲号哀恸,酸感行人,識者以為喪亂流離之象。
趙整因侍,援琴而歌曰:“阿得脂,阿得脂,博勞舊父是仇綏,尾長翼短不能飛。
遠徙種人留鮮卑,一旦緩急語阿誰?”堅笑而不納。
一似當年留種人而異族,即可措國基于磐石之安者,此事後傳會之辭也。
當時五胡,降下異族,徙之腹地者甚多。
後趙之于苻洪、姚弋仲,即其一證。
蓋使之遠離巢穴,處我肘腋之下,則便于監制;又可驅之以從征役也。
堅之滅燕也,徙關東豪桀及諸雜夷十萬戶于關中,處烏丸雜類于馮翊、北地,皆見第二章第二節。
丁零翟斌于新安;參看下節。
新安,見第三章第三節。
及平涼州,又徙豪右七千餘戶于關中;意亦如此。
此亦未為非計。
抑堅在當日,或更有所不得已者。
堅甫篡立,即殺其兄法。
其後苻雙、苻柳、苻廋、苻武複叛。
苻融在堅諸弟中,最見寵信。
其代王猛鎮邺也,史言堅母苟氏,以融少子,甚愛之,比發,三至霸上,其夕,又竊如融所,内外莫知。
心本無他,而為人所牽率,緻終餡于叛逆者,有之矣。
然則苻洛甫平,融即見徵而代之以丕,蓋亦有所不得已也。
大元七年(382),法子東海公陽,與王猛子散騎侍郎皮謀反。
事洩,堅問反狀。
陽曰:“禮雲:父母之仇,不同天地。
臣父哀公,死不以罪。
齊襄複九世之仇,而況臣也?”堅赦不誅,徙陽于高昌,見第二節。
皮于朔方之北。
朔方,見第三章第八節。
苻融以位忝宗正,不能肅遏奸萌,請待罪私藩,堅不許。
堅且能忍于法,而何有于陽?然終不能明正其罪者,勢固有所不可也。
宗族猜嫌之深,至于如此,安得不使己諸子,各據重鎮?欲使諸子各據重鎮,安得不配以腹心?然則氐戶在當日,不得不分者勢也。
新平王雕,新平,見第二章第二節。
嘗以圖谶,勸堅徙汧、隴諸氏于京師,置三秦大戶于邊地,其說正與王猛合,猛顧以雕為左道惑衆,勸堅除之,然則謂結聚氐戶,而遂可恃以為安,即猛亦不作是說也。
五胡在中國,皆為小種,欲專恃己力以與人角,正是尾長翼短之象。
尾長則所曳者重而難舉,翼短則振起之力微也。
外示寬容,陰圖消彌,未嘗非計之得,特彼此未能融合時,己族亦不可無以自立耳。
此則堅之所以敗也。
然大一統之局未成,負嵎之勢先失,固由氐戶之散布,實亦肥水一敗,有以啟之,否則慕容垂、姚苌等,雖懷報複之心,安敢一時俱起?故伐晉之舉,實為堅之一大失策。
惟此事之真相,亦非如史之所雲。
史言堅欲伐晉,引草臣議之,群臣皆以為不可。
權翼,堅之心腹;石越其大将也;及堅弟陽平公融、大子宏、少子中山公诜皆谏。
堅皆弗聽,而惟慕容垂、姚苌及良家少年之言是從。
堅最信釋道安,群臣争不能得,則使安止之。
安争又弗能得,乃勸其止洛陽,勿遠涉江、淮,堅又弗聽。
自謂“以吾衆旅,投鞭于江,足斷其流”。
夫晉非慕容、張天錫之比,堅不容不知。
堅即好谀,亦不容引慕容垂、姚苌為心膂,視良家子為蓍蔡。
然則堅之必欲犯晉,蓋尚别有其由。
《唐書》載大宗之伐高句麗也,曰:“今天下大定,惟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強盛,謀臣道以征讨,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
”此辭經史家潤飾,非其本,實則句麗自隋以來,屢寇遼西,大宗知其為勁敵,度非後嗣所克戡定,故欲自取之耳。
然則堅謂“每思桓溫之寇,江東不可不滅”,乃其由衷之言。
彼其心未嘗不畏晉,又知命将出師,必難克捷,故不恤躬自犯順,而不知其喪敗之更大而速也。
苻融谏堅伐晉曰:“鮮卑、羌、羯,布諸畿甸;舊人族類,斥徙遐方。
今傾國而去,如有風塵之變者,其如宗廟何?監國以弱卒數萬,留守京師,鮮卑、羌、羯,攢聚如林,此皆國之賊也,我之仇也。
臣恐非但徒返而已,亦未必萬全。
臣智識愚淺,誠不足采,王景略一時奇士,陛下每拟之孔明,其臨終之言,不可忘也。
”《猛傳》雲:猛疾笃,堅親臨省病。
問以後事。
猛曰:“晉雖僻陋,正朔相承。
親仁善鄰,國之寶也。
臣沒之後,願不以晉為圖。
鮮卑、羌虜,我之仇也,終為人患,宜漸除之,以便社稷。
”言終而死。
此說亦不免事後傅會。
然猛圍邺時,堅留大子宏守長安,自率精銳會之,猛潛至安陽迎堅,曰:“監國沖幼,銮駕遠臨,脫有不虞,其如宗廟何?”此則初非危辭聳聽,宇文泰河橋一敗,而長安、鹹陽,寇難蜂起,即其明證。
然則苻融之論,實非無病而呻,而惜乎堅之不知慮也。
要之伐晉而勝,風塵之變,自可無虞,一敗,則其後患亦有不可勝言者。
堅知晉之終為秦患,命将出師之不足以傾晉,而未知躬自入犯之更招大禍,仍是失之于疏;而其疏,亦仍是失之于驕耳。
大元八年(383),苻堅大舉入寇。
堅先使苻朗守青州。
又以裴元略為西夷校尉、巴西、梓潼二郡大守,令與王撫備舟師于蜀。
已又下書:悉發諸州公私馬。
人十丁遣一。
兵門在灼然者,為崇文義從。
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武藝骁勇,富室材雄者,皆拜羽林郎。
遣苻融、張蚝、苻方、梁成、慕容、慕容垂率步騎二十五萬為前鋒。
堅發長安,戎卒六十餘萬,騎二十七萬。
前後千裡,旌鼓相望。
堅至項城,見第三章第三節。
涼州之兵,始達鹹陽;苻秦郡,今陝西泾陽縣。
蜀、漢之軍,順流而下;幽、冀之衆,至于彭城;東西萬裡,水陸齊進。
融等攻陷壽春。
見第三章第四節。
垂攻陷項城。
梁成與其梁州刺史王顯,弋陽大守王詠等,率衆五萬,屯于洛澗,在安徽懷遠縣西南。
栅淮以遏東軍。
晉以謝石為征讨都督,與謝玄、桓伊、謝琰等,水陸七萬,相繼距融,去洛澗二十五裡。
龍骧将軍胡彬,先保硖石,在安徽鳳台縣西南,淮水經其中。
為融所逼,糧盡,潛遣使告石等曰:“今賊盛糧盡,恐不複見大軍。
”融軍人獲而送之。
融乃馳使白堅,曰:“賊少易俘,但懼其越逸。
宜速進衆軍,犄禽賊帥。
”堅大悅,舍大軍于項城,以輕騎八千,兼道赴之。
令軍人曰:“敢言吾至壽春者拔舌。
”故石等弗知。
劉牢之率勁卒五千,夜襲梁成壘,克之,斬成及王顯、王詠等十将,士卒死者萬五千。
謝石等以既敗梁成,水陸繼進。
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
見部陳齊整,将士精銳。
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60八公山,在鳳台縣東南。
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怃然有懼色。
堅遣朱序說石等以衆盛,欲脅而降之。
序謂石曰:“若秦百萬之衆皆至,則莫可敵也。
及其衆軍未集,宜在速戰。
若挫其前鋒,可以得志。
”石聞堅在壽春,懼,謀不戰以疲之。
謝琰勸從序言。
遣使請戰,許之。
時張蚝敗謝石于肥南,謝玄、謝琰勒卒數萬,陳以待之,蚝乃退。
堅列陳逼肥水,王師不得渡。
玄遣使謂融曰:“君縣軍深入,置陳逼水,此持久之計,豈欲戰者乎?若小退師,令将士周旋,仆與君公,緩辔而觀之,不亦美乎?”堅衆皆曰:“宜阻肥水,莫令得上。
我衆彼寡,勢必萬全。
”堅曰:“但卻軍令得過,而我以鐵騎數十萬,向水逼而殺之。
”融亦以為然。
遂麾使卻陳。
衆因亂,不能止。
玄與琰、伊等,以精銳八千,涉渡肥水。
石軍距張蚝,小退。
琰、玄仍進。
決戰肥水南。
堅中流矢。
臨陳斬融。
此據《謝玄傳》。
《堅載記》雲:融馳騎略陳,馬倒被殺。
堅衆奔潰。
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勝計,肥水為之不流。
餘衆棄甲宵遁,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饑凍,死者十七八。
堅遁歸淮北。
時十月也。
肥水之戰,苻堅實敗于徒欲以衆懾敵,而别無制勝之方。
《堅載記》雲:朝廷聞堅入寇,會稽王道子以威儀鼓吹,求助于鐘山之神,在首都朝陽門外。
亦名蔣山。
相傳漢末,蔣子文為秣陵尉,逐賊至此,為賊所傷而死。
屢着靈異,人因祀以為神。
六朝人最信之。
奉以相國之号。
及堅之見草木狀人,若有力焉。
足見謂堅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怃然有懼色者,乃傅會之談。
顧堅衆十倍于晉,理應雍容暇豫;乃一聞晉兵少易取,而苻融欣喜,急于馳白;堅又輕騎以赴之;既至,則欲以虛聲脅降敵軍;及戰,又急求一決,而不肯阻遏淮水;何其急遽乃爾?無他,自覺絕無制勝之方,故亟思徼幸也。
用少衆尚不可以徼幸制勝,況大戰邪? 第五節 後燕後秦之興 苻堅之敗于肥水也,諸軍悉潰,惟慕容垂一軍獨全。
堅以千餘騎赴之。
垂子寶,勸垂殺堅。
此據《堅載記》。
《垂載記》:垂弟德亦勸之。
垂不從,以兵屬堅。
堅收集離散,比至洛陽,衆十餘萬。
至渑池,見第五章第二節。
垂請巡撫燕、岱,并求拜墓。
堅許之。
權翼固谏,不從。
尋懼垂為變,遣石越率卒三千戍邺,張蚝率羽林五千戍并州,留兵四千配毛當戍洛陽。
堅遂歸長安。
堅子丕先在邺。
垂至,丕館之于邺西。
初,丁零翟斌,世居康居,後徙中國。
鹹和五年(330),斌入朝于後趙,後趙以為句町王。
永和十九年(363),又有翟鼠,率所部降燕,燕封為歸義王。
翟氏本居中山,見第四章第二節。
苻堅滅燕,徙之新安。
見第四章第三節。
斌仕秦,為衛軍從事中郎。
翟斌、翟鼠,事據《通鑒》。
丁零本北方部落,翟賦則西域種人。
自魏、晉以後,西域種人,入北荒部落,與之雜居,且為其渠帥者衆矣。
俟叙述四裔事時,當再論之。
鹹和五年(330)朝趙之翟斌,《通鑒考異》曰:“《晉書》、《春秋》作翟真,按秦亡後慕容垂誅翟斌,斌兄子真北走,故知此乃斌也。
”乃是叛。
聚衆謀逼洛陽。
事在大元八年十二月,《本紀》誤作翟遼。
丕弟晖以告。
丕配垂兵二千,遣其将苻飛龍率氐騎一千,為垂之副以讨斌。
丕誡飛龍曰:“卿王室肺腑,年秩雖卑,其實帥也。
垂為三軍之統,卿為謀垂之将。
用兵制勝之權,防微杜貳之略,委之于卿。
卿其勉之。
”苻晖遣毛當擊翟斌,為斌所敗,當死之。
垂至河内,見第二章第二節。
殺飛龍,悉誅氏兵。
召募遠近,衆至三萬。
翟斌聞垂将濟河,遣使推垂為盟主。
垂距之。
垂至洛陽,晖閉門死守。
斌又遣長史郭通說垂。
垂乃許之。
垂謀于衆曰:“洛陽四面受敵;北阻大河,控馭燕、趙,非形勝之便。
不如北取邺都,據之以制天下。
”衆鹹以為然。
乃引師而東。
垂之發邺,中子農及兄子楷、紹,弟子宙為苻丕所留。
及誅飛龍,遣田生密告農等,使起兵趙、魏以相應。
于是農、宙奔列人,漢縣,今河北肥鄉縣東。
楷、紹奔辟陽。
漢縣,今河北冀縣東南。
衆鹹應之。
丕遣石越讨農,為農所敗,斬越于陳。
垂引兵至荥陽。
見第二章第二節。
以大元八年(383),自稱大将軍、大都督、燕王,承制行事。
以翟斌為建義大将軍,封河南王;翟檀斌弟。
為柱國大将軍,封弘農王。
九年(384),二月,垂引丁零、烏丸之衆二十餘萬,長驅攻邺。
農、楷、紹、宙等皆會。
慕容暐弟燕故濟北王泓,先為北地長史,北地,見第二章第二節。
聞垂攻邺,亡命奔關東。
收諸馬牧鮮卑,衆至數千。
遂屯華陰。
見第三章第三節。
暐乃潛使諸弟及宗人起兵于外。
堅遣将軍強永擊泓,為泓所敗。
泓衆遂盛。
堅以子熙為雍州刺史,鎮蒲阪。
見第三章第四節。
徵子叡為都督中外諸軍事,配兵五萬,以窦沖為長史,姚苌為司馬,讨泓于華澤。
胡三省曰:華陰之澤。
平陽大守慕容沖,起兵河東,沖亦弟。
平陽,見第二章第二節。
有衆二萬。
進攻蒲阪。
堅命實沖讨之。
泓聞苻叡至,懼,将奔關東。
叡馳兵要之。
姚苌谏,弗從。
戰于華澤,叡敗績,被殺。
苌遣使詣堅謝罪。
堅怒,殺之。
苌懼,奔渭北。
遂如馬牧。
西州豪族,推為盟主。
苌以大元九年四月,自稱大将軍、大單于、萬年秦王。
時慕容沖與苻堅相攻,衆甚盛。
苌将西上,恐沖遏之,乃遣使通和,以子祟為質。
進屯北地,厲兵積粟,以觀時變。
堅率步騎二萬讨之,敗績。
窦沖擊慕容沖于河東,大破之。
沖奔泓軍。
泓衆至十餘萬。
遣使謂堅曰:“秦為無道,滅我社稷。
今天誘其衷,使秦師傾敗,将欲興複大燕。
吳王已定關東。
時泓自稱都督陝西諸軍事、雍州牧、濟北王,推垂為丞相、都督陝東諸軍、冀州牧、吳王。
可速資備大駕,奉送家兄皇帝并宗室功臣之家。
泓當率關中燕人,翼衛皇帝,還反邺都。
與秦以虎牢為界,虎牢,見第四章第二節。
分王天下,永為鄰好,不複為秦之患也。
”堅大怒,召暐責之。
已而複其位,待之如初。
命以書招谕垂及泓、沖,使息兵。
暐密遣使者謂泓曰:“吾既籠中之人,必無還理。
吾罪人也,不足複顧。
可以吳王為相國;中山王沖。
為大宰,領大司馬;汝可為大将軍,領司徒,承制封拜。
聽吾死問,汝便即尊位。
”泓于是進向長安。
泓謀臣高蓋、宿勤崇等,以泓德望後沖,且持法苛峻,乃殺泓,立沖為皇大弟,承制行事。
自相署置。
苻堅聞沖去長安二百餘裡,引歸。
時苻晖率洛陽、陝城之衆七萬,歸于長安。
陝城,見第一節。
堅使苻方戍骊山。
在今陝西臨潼縣東南。
配晖兵五萬,使距沖。
以苻琳為後繼。
晖敗績。
堅又以尚書姜宇為前将軍,與琳率衆三萬,擊沖于灞上。
見第五章第六節。
為沖所敗。
沖遂據阿房城。
亦稱阿城,在長安西北。
十二月,僭即皇帝位。
進逼長安。
慕容垂攻邺,拔其郛。
苻丕固守中城。
垂塹而圍之。
分遣老弱,于魏郡肥鄉築新興城,以置辎重。
肥鄉,魏縣,今河北肥鄉縣西。
壅漳水以灌邺。
丕糧竭,馬無草,削松木而食之。
而翟斌求為尚書令,垂弗許,斌怒,密應丕,使丁零決防潰水。
事洩,垂誅之。
《通鑒》:并誅其弟檀、敏。
斌兄子真,率其部衆,北走邯鄲。
見第四章第二節。
引兵向邺,欲與丕為内外之勢。
垂令其大子寶及子隆擊破之。
真自邯鄲北走。
慕容楷追之,戰于下邑,《十六國疆域志》謂即梁國之下邑縣,案下邑縣故城,在今江蘇砀山縣,東鄉方不合,恐非。
為真所敗。
真遂屯于承營。
《通鑒》雲:真北趨中山,屯于承營,則其地當在中山。
中山,見第四章第二節。
垂謂諸将曰:“苻丕窮寇,必死守不降。
丁零叛擾,乃我心腹之患。
吾欲遷師,開其逸路。
”于是引師去邺,北屯新城。
丕始具西問,知苻叡等喪敗,長安危逼。
乃遣其陽平大守邵興,率騎一千,将北引重合侯苻谟、高邑侯苻亮、阜城侯苻定于常山;見第三章第四節。
固安侯苻鑒、中山大守王兖于中山;以為己援。
垂遣張崇要興,獲之。
丕又遣其參軍封孚,西引張蚝及并州刺史王騰于晉陽。
見第三章第四節。
蚝、騰以衆寡不赴。
丕進退路窮。
謀于群僚。
司馬楊膺唱歸順之計。
丕猶未從。
會黎陽為王師所克,乃變計。
黎陽,見第五章第三節。
肥水之捷,劉牢之進克谯城。
見第三章第三節。
明年,正月,桓沖使部将伐新城、魏興、上庸三郡,克之。
新城,見第五章第六節。
魏興,見第三章第六節。
上庸,見第三章第三節。
二月,沖卒。
荊、江二州并缺。
物論以謝玄勳望,宜以授之。
謝安恐為朝廷所疑;又懼桓氏失職;又慮桓石虔骁猛,居形勝之地,終或難制。
乃以桓石民為荊州,移豫州刺史桓伊刺江州,伊宣子。
而以石虔為豫州。
四月,竟陵大守趙統伐襄陽,克之。
竟陵,見第三章第九節。
襄陽,見第三章第四節。
朝以謝玄為前鋒都督,率桓石虔徑造渦、颍,經略舊都。
玄次下邳,見第三章第三節。
苻堅徐州刺史趙遷棄彭城奔還,彭城,見第五章第四節。
玄進據之。
遣參軍劉襲攻堅兖州刺史張崇于鄄城,克之。
九月。
鄄城,見第三章第四節。
進伐青州。
遣淮陵大守高素向廣固,淮陵,漢縣,晉置郡,在今安徽盱眙縣西北。
廣固,見第四章第二節。
降堅刺史苻朗。
十月。
又進伐冀州。
遣劉牢之、濟北大守丁匡據碻磝;濟北,見第五章第六節。
碻磝,城名,在今山東茌平縣西南。
濟陽大守郭滿據滑台;《晉志》,兖州有濟陽郡,實濟陰郡之訛。
《宋志》雲:晉惠帝分陳留為濟陽郡,則《晉志》阙之。
郡當治濟陽縣,在今河南開封縣東北。
滑台,城名,今河南滑縣。
奮武将軍顔雄渡河立營。
此據《謝玄傳》。
《本紀》及《載記》作顔肱。
苻丕遣将桑據屯黎陽,玄命劉襲襲據,走之。
丕懼,乃遣弟就與參軍焦逵請救于玄。
丕書稱“假途求糧,還赴國難。
須軍援既接,以邺與之。
若西路不通,長安陷沒,請率所領,保守邺城。
”文降而已。
逵與參軍姜讓,密說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