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東晉中葉形勢下
關燈
小
中
大
膺:“正書為表。
若王師至而丕不從,可逼縛與之。
”膺素輕丕,自以力能逼之,乃改書而遣逵等。
玄許之。
饋丕米二千斛。
遣晉陵大守滕恬之守黎陽。
晉陵,見第四章第三節。
三魏皆降。
三魏,見第二章第二節。
時桓石虔以母憂去職,朱序為豫州刺史。
肥水之戰,堅衆小卻,序時在其軍後,唱雲堅敗,衆遂大奔,序乃得歸。
玄欲令序鎮梁國,見第二章第三節。
自住彭城,北固河上,西援洛陽。
朝議以征役既久,宜置戍而還,使玄還鎮淮陰,見第四章第二節。
序鎮壽陽。
見第三章第四節。
慕容垂謂其弟範陽王德曰:“苻丕,吾縱之不能去,方引晉師,規固邺都,不可置也。
”進師又攻邺,而開其西奔之路。
焦逵至,朝廷欲征丕任子,然後出師。
逵固陳丕款誠無貳,并宣楊膺之意。
乃遣劉牢之等率衆二萬,水陸運漕救邺。
牢之至枋頭,見第四章第二節。
苻丕征東參軍徐義、宦人孟豐告丕:楊膺、姜讓等謀反。
丕收膺、讓戮之。
牢之般桓不進。
十年(385),四月,乃至邺。
垂逆戰,敗績。
撤邺圍,退屯新城。
又自新城北走。
牢之追之。
行二百裡,至五橋澤,胡三省曰:在臨漳縣北。
案當在肥鄉垂所築新城之北。
争趣辎重,稍亂,為垂所擊,敗績。
士卒殲焉。
牢之策馬跳五丈澗得免。
會苻丕救至,因入臨漳,即邺,見第三章第三節。
集亡散,兵複少振。
以軍敗征還。
先是梁州刺史楊廣伐蜀,遣巴西大守費統為前鋒。
巴西,見第三章第六節。
苻堅益州刺史王廣,遣其巴西大守康同拒之。
數敗,回退還成都。
梓潼大守壘襲以涪城來降。
梓潼、涪城,皆見第三章第六節。
堅梁州刺史潘猛棄漢中奔長安。
以上《通鑒》在大元九年(384)。
王廣使江陽大守李丕守成都,江陽,見第三章第六節。
率所部奔隴西。
其蜀郡大守任權,斬丕來降。
大元十年二月。
于是梁、益二州皆複。
然于大局無甚關系也。
慕暐容暐之遣諸弟起兵于外也,苻堅防守甚嚴,暐謀應之而無因。
時鮮卑在城者,猶有千餘人,暐密結之,詐稱子婚三日,請堅幸其第,欲伏兵殺之。
謀洩,堅誅暐父子及其宗族。
城内鮮卑,無少長,及其婦女皆殺之。
長安大饑,人相食。
堅與慕容沖戰,各有勝負。
苻晖屢為沖所敗,堅讓之。
晖憤恚,自殺。
大元十年(385),三月,堅使奉表請迎。
四月,謝安自率衆救之。
然特以避會稽王道子而已,非真有意于北略也。
見第七章第一節。
時長安城中,有書曰《古苻傳信錄》,載“帝出五将久長得”。
先是又謠曰:“堅入五将山長得。
”堅大信之,告其大子宏曰:“既如此言,天或導予。
今留汝兼總戎政,勿與賊争利。
吾當出隴,收兵運糧以給汝。
”遂将其少子中山公诜、張夫人,率騎數百,出如五将。
《本紀》在五月。
五将山,在今陝西岐山縣東北。
宣告州郡,期以孟冬救長安。
宏尋将母妻、宗室男女數千騎出奔。
百寮逃散。
慕容沖入長安,《本紀》在六月。
縱兵大掠,死者不可勝計。
宏歸其南秦州刺史楊璧于下辯。
見第五章第一節。
璧距之。
乃奔武都氐豪張興,武都,見第二章第二節。
假道歸順。
朝廷處宏于江州。
桓玄篡位,以宏為涼州刺史。
義熙初,以叛誅。
見第七章第三節。
八月,謝安卒。
姚苌屯北地,聞慕容沖攻長安,議進取之計。
群下鹹曰:“宜先據鹹陽。
”見上節。
苌曰:“燕因懷舊之士而起兵,若功成事捷,鹹有東歸之思,安能久固秦川?吾欲移兵嶺北,胡三省曰:“謂九嵕之北,凡新平、北地、安定之地皆是。
”九嵕,見第四節。
新平、安定,皆見第二章第二節。
廣收資實,須秦敝燕回,然後垂拱取之。
”乃遣諸将攻新平,克之。
因略地至安定。
嶺北諸城盡降。
苻堅入五将山,苌遣将軍吳忠圍堅。
堅衆奔散。
苌如新平,忠執堅送之。
苌缢堅于佛寺。
中山公诜及張夫人皆自殺。
時八月也。
慕容沖畏垂之強,不敢東歸。
課農築室,為久安之計。
鮮卑鹹怨。
十一年(386),二月,沖左将軍韓延,因衆心不悅,攻殺沖。
立沖将段随為燕王。
三月,沖仆射慕容恒、尚書慕容永襲殺随。
永,廆弟運之孫。
立宜都王子。
帥鮮卑男女四十餘萬口,去長安而東。
恒弟護軍韬誘,殺之于臨晉。
見第三章第七節。
恒怒,舍韬去。
永與武衛刀雲攻韬。
韬敗,奔恒營。
恒立沖子瑤。
衆皆去瑤奔永。
永執瑤殺之。
立泓子忠。
至聞喜,漢縣,今山西聞喜城西南。
聞垂已稱尊号,不敢東。
築燕熙城而居之。
在聞喜北。
六月,刀雲又殺忠。
推永為河東王。
稱藩于垂。
以上叔西燕事兼據《北史》及《通鑒》。
《晉書》于西燕事始末不具。
《本紀》于大元十一年正月,書慕容沖将許木末殺沖于長安。
《慕容盛載記》曰:沖為段木延所殺。
木末、木延,蓋皆韓延之黨也。
鮮卑既東,長安空虛。
盧水胡郝奴盧水胡,見第二章第二節。
帥戶四千入之,稱帝。
姚苌攻奴,降之。
苌遂據長安,僭即皇帝位。
姚苌僭位,《晉書·載記》在大元十一年(386),《通鑒》系于四月。
《晉書·本紀》書其事于十年八月,蓋因苻堅死連書之。
十一年正月,慕容沖尚在長安,苌必不能于十年八月入長安稱帝也。
沖死而鮮卑衆乃東下,《姚苌載記》謂沖率衆東下而長安空虛,亦誤。
苻堅之死也,苻丕複入邺城,将收兵趙、魏,西赴長安。
會其幽州刺史王永,平州刺史苻沖,頻為慕容垂将平規所敗,乃遣昌黎大守宋敞,焚燒和龍、薊城宮室,率衆三萬,進屯壺關。
昌黎,見第二章第二節。
壺關,見第三章第四節。
遣使招丕。
丕乃去邺,率男女六萬餘口,進如潞川。
見第一節。
張蚝、王騰迎之,入據晉陽。
始知堅死問。
大元十年(385),九月,丕僭即皇帝位于晉陽。
苻定、苻紹據信都,見第四章第二節。
苻谟、苻亮據常山,慕容垂之圍邺城也,并降于垂,聞丕稱尊号,遣使謝罪。
中山大守王兖,固守博陵,見第三章第三節。
與垂相持。
左将軍窦沖,秦州刺史王統,河州刺史毛興,益州刺史王廣,南秦州刺史楊璧,衛将軍楊定,并據隴右,遣使招丕,請讨姚苌。
丕大悅,各加官爵。
已而定、紹、谟、亮,複降于垂。
垂子驎陷中山,王兖及固安侯苻鑒,并為所殺。
王廣攻毛興于枹罕,見第五章第一節。
為所敗,奔其兄統于秦州,為隴西鮮卑匹蘭所執,送詣姚苌。
苌疾笃,姚興殺之。
興謀伐王統,枹罕諸氏,皆疲不堪命,乃殺興,推衛平為刺史。
已以其年老,複廢之,而推苻堅之族孫登。
王統亦降于姚苌。
見《苌載記》。
丕率衆四萬,進據平陽。
慕容永恐不自固,使求假道還東。
丕弗許。
初苻堅尚書令苻纂,自關中奔丕。
及是,丕遣王永及纂攻慕容永。
大敗,王永死之。
纂之奔丕也,部下壯士三千餘人。
丕猜而忌之。
及王永敗,懼為纂所殺,率騎數千,南奔東垣。
城名,在今河南新安縣東。
荊州刺史桓石民,遣将軍馮該,自陝要擊,臨陳斬丕。
時大元十一年(386),十月也。
執其大子甯、長樂王壽,送于京師。
丕之臣佐,皆投慕容永。
永乃進據長子,見第三章第四節。
僭稱尊号。
苻纂及弟師奴,率丕餘衆數萬,奔據杏城。
見第三章第八節。
丕尚書寇遺,奉丕子渤海王懿、濟北王昶,自杏城奔苻登。
十一月,登僭即皇帝位。
立懿為皇大弟。
後又自立其子崇為皇大子。
遣使拜纂都督中外諸軍事,進封魯王。
師奴為并州牧朔方王。
纂怒,謂使者曰:“渤海王世祖之孫,世祖,堅僞廟号。
先帝之子,南安王何由不立而自尊乎?”纂長史王旅谏曰:“南安已立,理無中改。
賊虜未平,不可宗室之中,自為仇敵。
願大王遠蹤光武推聖公之義,枭二虜之後,徐更圖之。
”纂乃受命。
登馮翊大守蘭犢,馮翊,見第二章第二節。
與纂首尾,将圖長安。
師奴勸纂稱尊号。
纂不從。
乃殺纂,自立為秦公。
蘭犢絕之。
慕容永攻犢,犢請救于姚苌。
苌自往赴之。
師奴距苌,大敗,苌盡俘其衆。
又擒蘭犢。
苻登能戰而寡謀,且極殘暴。
登初與姚苌弟碩德相持,時歲旱衆饑,道殣相望,登每戰殺賊,名為熟食,謂軍人曰:“汝等朝戰,夕便飽肉,何憂于饑?”士衆從之,啖死人肉。
與苌相持積年,關、隴豪右及氏、羌,各有所附。
大元十八年(393),十月,苌死。
登聞之,喜。
留其弟廣守雍,見第三章第五節。
大子祟守胡空堡,在今陝西邠縣西南。
登據新平與苌相持最久。
後其将金槌以新平叛降苌,登乃轉據雍。
自雍盡衆而東。
苌子興,使尹緯拒之。
登敗,單馬奔雍。
廣、祟聞登敗,出奔,衆散,登至,無所歸,遂奔平涼,苻秦郡,今甘肅平涼縣西北。
收集遺衆,入馬毛山。
亦作馬髦,《十六國春秋》作馬屯山,在今甘肅固原縣西南。
遣子汝陰王宗質于乞伏乾歸,結昏請救。
乾歸遣騎二萬救登。
登引軍出迎,與姚興戰于山南,被殺。
崇奔湟中,僭稱尊号。
為乾歸所逐而死。
前秦遂亡。
時大元十九年(394)也。
慕容垂以大元十一年正月僭位,定都中山。
遣慕容楷等攻苻堅冀州牧苻定,鎮東苻紹,幽州牧苻谟,鎮北苻亮。
定等悉降。
先是翟真自承營徙屯行唐。
今河北行唐縣。
真司馬鮮于乞殺真。
盡誅翟氏。
自立為趙王。
營人攻殺乞。
迎立真從弟成。
真子遼奔黎陽。
《通鑒》系大元十年四月。
成長史鮮于得斬成降垂。
垂入行唐,悉坑其衆。
《通鑒》在七月。
垂僭位之月,段遼據黎陽反,執大守滕恬之。
三月,泰山大守張願叛降遼,河北騷動。
謝玄自以處分失所,上疏求解所職。
時玄督徐、兖、青、司、冀、幽、并七州。
诏慰勞,令且還鎮淮陰。
以朱序為青、兖二州刺史,代玄鎮彭城。
序求鎮淮陰,許之。
大元十二年正月。
先是翟遼寇谯,又使其子钊寇陳颍,見第三章第三、第四節。
序皆擊走之。
而高平人翟暢,高平,見第二章第二節。
又執大守,以郡降遼。
慕容垂攻之。
遼請降。
已而複叛。
十三年(388),四月,以朱序為雍州刺史,戍洛陽。
河南大守楊佺期,南陽大守趙睦,各領兵千人隸序。
河南,見第二章第二節。
南陽,見第三章第四節。
谯王恬之刺青、兖。
《傳》作恬。
承之孫。
承見第四章第三節。
五月,翟遼徙屯渭台。
七月,其将翟發寇洛陽。
河南大守郭給距走之。
十四年(389),四月,遼寇荥陽,執大守鄭卓。
十五年(390),正月,谯王恬之薨。
時劉牢之複戍彭城。
與翟遼及張願戰于泰山,敗績。
苻堅将張遇遣兵擊破金鄉,見第四章第二節。
圍泰山大守羊邁。
泰山,見第三章第四節。
八月,牢之遣兵擊走之。
遂進平泰山。
追翟钊于鄄城。
钊走河北,獲張遇以歸。
十五年(390),正月,慕容永率衆向洛。
朱序自河陰北濟,河陰見第三章第四節。
與永将王次等戰于沁水,次敗走。
趙睦與江夏相桓不才追永,破之于大行。
永歸上黨。
序追至上黨之白水。
相持二旬,聞翟遼欲向金墉,見第三章第二節。
乃還。
攻钊于石門。
見第四章第三節。
遣參軍趙蕃攻遼于懷縣,見第四章第二節。
遼宵遁。
序還襄陽。
十六年(391),正月,慕容永寇河南,楊佺期擊破之。
十月,翟遼死,钊代立。
十七年(392),六月,慕容垂襲钊于黎陽,敗之。
钊奔慕容永。
歲餘,謀叛永,永殺之。
初姚苌将窦沖歸順,拜為東羌校尉。
沖複反,入漢川,襲梁州。
安定人皇甫钊,京兆人周勳等謀納之。
梁州刺史周瓊告急于朱序。
序遣将軍皇甫真赴之。
钊、勳散走。
序以老病去。
十月,擢郗恢為雍州刺史。
恢昙子。
時巴、蜀在關中者,多背姚苌,據弘農以結苻登。
登署窦沖為左丞相,徙屯華陰。
沖氐人,故欲藉之以撫巴、蜀。
楊佺期遣上黨大守荀靜戍皇天塢以距之。
未詳。
沖數來攻。
郗恢遣趙睦守金墉,佺期次湖城,見第三章第三節。
讨沖走之。
十八年(393),十一月,慕容垂伐慕容永。
十九年(394),五月,敗其兵。
六月,圍長子。
永窮蹙,遣其子弘求救于恢。
恢陳“垂若并永,其勢難測。
今于國計,謂宜救永。
”孝武帝以為然,诏王恭、兖州。
庾楷豫州。
救之。
未發,八月,長子陷,永為垂所殺。
垂使慕容農略地河南。
攻廪丘、見第三章第三節。
陽城,漢縣,晉嘗置郡,後罷,在今河南登封縣東南。
皆陷之。
泰山、琅邪見第二章第三節。
諸郡,皆委城奔潰。
農進師臨海,置守宰而還。
垂告捷于龍城之廟。
姚興以大元十九年(394),僭即帝位于槐裡。
見第三章第五節。
是歲,苻登死。
而興安南強熙、鎮遠楊多叛,推窦沖為盟主,所在擾亂。
興率諸将讨之。
軍次武功,漢縣,今陝西武功縣。
多兄子良國,殺多而降。
沖弟彰武,與沖離貳,沖奔強熙。
熙聞興将至,率戶二千奔秦州。
窦沖奔汧川,汧川氐仇高執送之。
沖從弟統,率其衆降于興。
強熙圍上邽,興秦州牧姚碩德擊破之。
熙南奔仇池,遂假道歸順。
慕容永滅,其河東大守柳恭等各阻兵自守。
河東,見第二章第二節。
興遣姚緒讨之。
恭勢屈,請降。
徙新平、安定新戶六千于蒲阪。
隆安元年(397),興率衆寇湖城。
弘農大守陶仲山,華山大守董邁降于興。
弘農,見第二章第二節。
華山,胡三省雲:“晉分弘農之華陰,京兆之鄭,馮翊之夏陽置。
”蓋東晉所置也。
鄭縣,見第三章第三節。
夏陽,秦縣,在今陝西韓城縣西南。
興遂如陝城。
進寇上洛,見第三章第五節。
陷之。
先是晉平遠将軍護氐校尉楊佛嵩,率胡、蜀三千餘戶,降于姚苌。
楊佺期、趙睦追之。
苌遣姚崇赴救,大敗晉師,斬睦。
苌以佛嵩為鎮東将軍。
及是,興遣崇與佛嵩寇洛陽。
大守夏侯宗之固守金墉。
崇攻之,不克。
乃陷柏谷,塢名,在河南偃師縣西南。
徙流人二萬餘戶而還。
三年(399),十月,佛嵩卒陷洛陽,執大守辛恭靜。
洛陽既陷,淮、漢以北諸城,多請降送任于興。
順陽大守彭泉,亦以郡降。
順陽,見第三章第九節。
興遣楊佛嵩與其荊州刺史趙曜迎之。
遂寇陷南鄉,後漢侯國,魏為郡,晉廢,旋複置,在今河南淅川縣東南。
略地至梁國而歸。
肥水戰後,諸胡紛紛,其力,無一足以占據北方者,實為晉人恢複之好機會。
然晉于是時,初不能出師經略。
若不得已而出師,則謝玄、劉牢之、朱序等兵力皆嫌不足;謝安更無論矣。
蓋晉之君臣,本無遠略;肥水之戰,在秦雖有取敗之道,在晉亦為幸勝;故其情勢如此也。
然則後燕、後秦之克分據北方,非其力足自立,乃晉實縱之耳。
參看第八第九兩節自明。
第六節 秦涼分裂 前涼建國,武功文治,均無足觀,特以地處偏隅,為中原控制之力所不及,遂獲割據自立者七十餘年。
苻堅喪敗,姚苌繼據關中,其駕馭之力,自又在前趙及前秦之下。
于是西北一隅,割據者複紛紛而起矣。
呂光,略陽氐人。
略陽,見第二章第二節。
《載記》雲:“其先呂文和,漢文帝初,自沛避難徙焉,世為酋豪。
”此五胡諸種自托于漢族之故智,不足信也。
光為苻堅将,數有戰功。
前涼之亡也,堅以梁熙為涼州刺史,鎮姑臧。
見第二節。
熙遣使西域,稱揚堅之威德,并以采缯賜諸國王。
于是朝獻者十有餘國。
後鄯善王休密馱,車師前部王彌寘來朝。
大宛獻汗血馬。
天竺獻火浣布。
康居、于寘及海東諸國,凡六十有二王,皆遣使貢其方物。
西域朝獻之事,《晉書·堅載記》前後三叔。
其實初十餘國來朝是一次,此初通時事;後六十二王來朝,則系總括既通以後之事。
《晉書》叔述誤緟。
堅初慕漢文之返千裡馬,命群臣賦《止馬詩》,所獻馬悉返之。
寘等請年年貢獻。
堅以西域路遙,不許。
令三年一貢,九年一朝,以為永制。
寘等又乞依漢置都護。
堅乃以光為持節都督西讨諸軍事,與姜飛、彭晃、杜進、康盛等,配兵七萬,以讨定西域。
苻融固谏,朝臣又屢谏,皆不納。
光以大元八年(383)發長安。
行至高昌,見第二節。
聞堅寇晉,欲更俟後命。
杜進勸之,光乃進。
至焉耆,其王泥流,率其旁國請降。
龜茲王帛純距光,光破之,入其城。
諸國貢款屬路。
光以馳二萬頭,緻外國珍寶及奇伎異戲、殊禽怪獸千有餘品,駿馬萬餘匹而還至宜禾,晉縣,在今甘肅安西縣境。
梁熙謀閉境距之。
高昌大守楊翰請“守高梧谷口,而奪其水。
彼既窮渴,自然投戈。
如以其遠,伊吾之關,亦可距也。
此據《苻丕載記》。
《光載記》雲:請守高桐、伊吾二關。
胡三省曰:“高梧谷口,當在高昌西界。
”伊吾,漢伊吾盧地,晉置伊吾縣,在今甘肅安西縣西北。
若度此二要,雖有子房之策,難為計矣”。
熙弗從。
美水令犍為張統,美水,未詳。
犍為,見第三章第六節。
說熙奉行唐公洛為盟主,以攝衆望。
則光無異心,可資其精銳以東。
熙又不從。
殺洛于西海。
苻秦郡,今甯夏居延縣。
使子胤率衆五萬,距光于酒泉。
見第三章第七節。
光至高昌,楊翰以郡迎降。
初光聞翰之說,惡之;又聞苻堅喪敗,長安危逼;謀欲停師。
杜進谏曰:“梁熙文雅有餘,機鑒不足,終不能納善從說也。
聞其上下未同,宜在速進。
”光從之。
敦煌大守姚靜,晉昌大守李純,以郡降光。
敦煌,見第二章第二節。
晉昌,見第三章第七節。
光以彭晃、杜進、姜飛等為前鋒,擊胤于安彌,漢綏彌縣,後漢曰安彌,在今甘肅酒泉縣東。
大敗之。
胤輕将麾下數百騎東奔,杜進追禽之。
武威大守彭濟執熙迎光,光殺之。
武威,見第二章第二節。
西郡大守索泮,酒泉大守宋皓等,并為光所殺。
西郡,見第二章第二節。
光入姑臧,自領涼州刺史、護羌校尉。
《光載記》。
《本紀》:大元九年(384),十月,呂光稱制于河右,自号酒泉公。
十年(385),九月,呂光據姑臧,自稱涼州刺史。
光主簿尉祐,奸佞傾薄人也。
與彭濟同謀執梁熙。
光深見寵任。
乃谮誅南安姚皓,天水尹景等名士十餘人,南安、天水,皆見第二章第二節。
遠近頗以此離貳。
光尋擢祐為金城大守。
金城,見第二章第二節。
祐次允吾,見第三章第五節。
襲據外城以叛。
祐從弟随據鹯陰以應之。
漢鹑陰縣,後漢曰鶴陰,在今甘肅靖遠縣西北。
光遣其将魏真讨随。
随敗,奔祐。
姜飛又擊敗祐。
祐奔興城,胡三省曰:“當在允吾之西。
”扇動百姓,夷夏多從之。
初苻堅之敗,張天錫南奔,其世子大豫,為長水校尉王穆所匿。
及堅還長安,穆将大豫奔秃發思複鞬。
秃發思複鞬送之魏安。
前涼郡,在今甘肅古浪縣東。
魏安人焦松、齊肅、張濟等起兵數千,迎大豫于揖次。
漢揟次縣,《晉書》作揖次,蓋調文也。
在古浪縣北。
陷昌松郡。
漢蒼松縣,後漢作倉松,前涼置昌松郡,在古浪縣西。
光遣杜進讨之,為大豫所敗。
大豫遂進逼姑臧。
王穆谏曰:“呂光糧豐城固,甲兵精銳,逼之非利。
不如席卷嶺西,嶺謂洪池嶺,見第五章第二節。
厲兵積粟,東向而争,不及期年,可以平也。
”大豫不從。
乃遣穆求救于嶺西諸郡。
建康大守李隰,祁連都尉嚴純及閻襲起兵應之。
《唐書·地理志》:張掖西北有祁連山,北有建康軍。
張掖,見第二節。
大豫進屯城西。
王穆率衆三萬,及思複鞬子奚幹等陳于城南。
光出擊,破之,斬奚幹等。
《通鑒》在大元十一年(386)。
大豫自西郡詣臨洮,見第五章第一節。
驅略百姓五千餘戶,保據俱城。
在臨洮界。
彭晃、徐炅攻破之。
大豫奔廣武,見第五章第二節。
穆奔建康。
廣武人執大豫送之,斬于姑臧市。
《通鑒》在大元十二年(387)。
光于是自稱涼州牧酒泉公。
《通鑒》在大元十一年十二月。
王穆襲據酒泉,自稱大将軍、涼州牧。
時谷價踴貴,鬥直五百,人相食,死者大半。
光西平大守康甯,自稱匈奴王,阻兵以叛。
西平,見第二章第二節。
光屢遣讨之,不捷。
初光之定河西也,杜進有力焉。
以為武威大守。
既居都尹,權高一時。
出入羽儀,與光相亞。
光甥石聰,至自關中。
光曰:“中州人言吾政化何如?”聰曰,“止知有杜進耳,實不聞有舅。
”光默然,因此誅進。
徐炅與張掖大守彭晃謀叛。
光遣師讨炅。
炅奔晃。
晃東結康甯,西通王穆。
光議将讨之。
諸将鹹曰:“今康甯在南,阻兵伺隙。
若大駕西行,甯必乘虛,出于嶺左。
晃、穆未平,康甯複至,進退狼狽,勢必大危。
”光曰:“事勢實如卿言。
今而不往,當坐待其來。
晃、穆共相唇齒,又同惡相救,東西交至,城外非吾之有。
若是,大事去矣。
今晃叛逆始爾,甯、穆與之情契未密。
及其倉卒,取之為易。
且隆替命也,卿勿複言。
”光于是自率步騎三萬倍道兼行。
既至,攻之。
二旬,晃将寇斬關納光。
光誅晃。
王穆以其黨索嘏為敦煌大守,既而忌其威名,率衆攻嘏。
光聞之,率步騎二萬攻酒泉,克之。
進次涼興。
胡三省曰:“涼興郡,河西張氏置,在唐瓜州常樂縣界。
”按唐常樂縣,在今甘肅安西縣西。
穆引師東還,路中衆散,穆單騎奔骍馬。
晉縣,在今甘肅玉門縣境。
骍馬令郭文斬首送之。
《通鑒》在大元十二年(387)。
大元十四年(389),光僭即三河王位。
南羌彭奚念入攻白土,後漢縣,今西甯東南之白土城。
光遣讨之,大敗。
乃親讨之。
攻克枹罕。
見第五章第一節。
又以子覆為西域大都護,鎮高昌。
大元二十一年(396),光僭即天王位。
乞伏國仁,隴西鮮卑人也。
在昔有如弗斯、出連、叱盧三部,自漠北南出大陰山。
遇一巨蟲于路,狀若神龜,大如陵阜。
乃殺馬而祭之,祝曰:“若善神也,便開路;惡神也,遂塞不通。
”俄而不見,乃有一小兒在焉。
時又有乞伏部,《魏書》本傳雲:“其先如弗,自漠北南出”。
則乞伏當屬三部中之如弗部。
如弗與女勃音近,竊疑當居女勃水畔。
有老父無子者,請養為子。
衆鹹許之。
老父欣然,自以有所依馮,字之曰纥幹。
纥幹者,夏言依倚也。
年十歲,骁勇善騎射,彎弓五百斤。
四部服其雄勇,推為統主。
号曰乞伏可汗托铎莫何。
托铎者,言非神非人之稱也。
其後有祐隣者,即國仁五世祖也。
泰始初,率戶五千,遷于夏緣。
未詳。
部衆稍盛。
鮮卑鹿結,七萬餘落,屯于高平川。
見第二章第二節。
與祐隣疊相攻擊。
鹿結敗,南奔略陽。
祐隣盡并其衆。
因居高平川。
祐隣死,子結權立。
徙于牽屯。
山名,幵頭之音轉。
幵頭山,在今甘肅平涼縣西,即崆峒山也。
結權死,子利那立。
利那死,弟祁埿立。
祁埿死,利那子述延立。
讨鮮卑莫侯于苑川,大破之,胡三省曰:“苑川水,出天水勇士縣之子城南山。
東流,曆子城川。
又北,徑牧師苑,故漢牧苑之地也,有東西苑城,相去七裡。
西城即乞伏所都也。
”按勇士,漢縣,在今甘肅榆中縣東北。
《胡注》見成帝鹹和四年(329)。
降其衆二萬餘落。
因居苑川。
述延死,子傉大寒立。
會石勒滅劉曜,懼而遷于麥田元孤山。
《水經注》:“麥田山,在安定北界。
山之東北有麥田城。
又北有麥田泉。
”按麥田城,在今甘肅靖遠縣東北。
大寒死,子司繁立。
《通鑒》在鹹和四年(329)。
始遷于度堅山。
在今甘肅臯蘭縣東北,黃河西北。
尋為苻堅将王統所襲,部衆叛降于統,司繁乃詣統降于堅。
堅署為南單于,留之長安。
以司繁叔父吐雷為勇士護軍,撫其部衆。
俄而鮮卑勃寒,侵斥隴右,堅以司繁為使持節都督讨西胡諸軍事、鎮西将軍以讨之。
勃寒懼而請降。
司繁遂鎮勇士川。
《通鑒》在甯康元年(373)。
甚有威惠。
司繁卒,國仁代鎮。
《通鑒》在大元元年(376)。
及堅興壽春之役,征為前将軍,領先鋒騎。
會國仁叔父步頹叛于隴西,堅遣國仁還讨之。
步頹聞而大悅,迎國仁于路。
國仁乃招集諸部;有不附者,讨而并之;衆至十餘萬。
大元十年(385),自稱大都督、大将軍、大單于、秦、河二州牧,築勇士城以居之。
苻登署為苑川王。
十三年(388),國仁死,子公府幼,君臣立其弟乾歸。
遷于金城。
亦受署于苻登。
登為姚興所逼,遣使請兵,乾歸遣騎二萬救之。
會登為興所殺、乃還。
國仁、乾歸,多服氐、羌、鮮卑雜部,盡有隴西、巴西之地。
呂光遣呂方及其弟呂寶讨乾歸。
窦濟河,為乾歸所敗,寶死之。
光率衆十萬,将伐乾歸。
左輔密貴周,左衛莫者羖羝言于乾歸,乾歸乃稱藩于光,遣子勃勃為質。
既而悔之,誅周等。
乾歸從弟轲殚,與乾歸弟益州不平,奔于光。
光又伐之。
鹹勸其東奔成紀。
見第三章第八節。
乾歸不從。
隆安元年(397),光次于長最,見第五章第二節。
使子纂克金城,弟天水公延克臨洮、武始、河關。
晉狄道郡,張駿改為武始。
狄道,見第五章第二節。
河關,漢縣,在今甘肅導河縣西。
乾歸乃縱反間,稱乾歸衆潰,東奔成紀。
延信之,引師輕進。
與乾歸遇,敗死。
光還。
乾歸遷于苑川。
姚興使姚碩德率衆五萬伐之。
興僭師繼發。
乾歸距之隴西,為興所敗。
遁還苑川。
遂走金城。
率騎數百,馳至允吾。
秃發利鹿孤遣弟傉檀迎之。
隆安四年(400)。
秃發烏孤,河西鮮卑人也。
其先與後魏同出,已見第三章第八節。
烏孤八世祖匹孤,率其部自塞北遷于河西。
其地東至麥田、牽屯,西至濕羅,未詳。
南至澆河,在今青海巴燕縣西,後涼嘗置郡。
北接大漠。
匹孤卒,子壽阗立。
《魏書》雲:“初母孕壽阗,因寝産于被中,乃名秃發,其俗為被覆之義。
”案秃發、拓跋,明系同音異譯。
《廿二史考異》雲:“古讀輕唇如重唇,發從犮得聲,與跋音正相近。
魏伯起書尊魏而抑涼,故别而二之。
晉史亦承其說。
”案此亦非魏收所為,蓋魏人當日,有意将己與南涼之氏,異其譯文也。
後土之說,既不足信,被覆之義,或反是真。
特遷徙既始匹孤,則其與元魏之分攜,亦當在此際,無緣至壽阗始得此氏。
此或被覆之義為實,産于被中之說,出于附會;亦或産于被中之說并真,惟初不屬于壽阗。
傳說之輾轉淆訛,率多如此,不足怪也。
壽阗卒,孫樹機能立。
其事已見第二章第二節。
樹機能死,從弟務丸立。
死,孫推斤立。
死,子思複鞬立。
部衆稍盛。
烏孤即思複鞬之子也。
呂光署為河西鮮卑大都統、廣武縣侯。
築廉川堡都之。
在今青海樂都縣東。
烏孤讨破諸部。
光進其封為廣武郡公。
又遣使署為益州牧、左賢王。
烏孤不受。
隆安元年(397),自稱大都督、大将軍、大單于、西平王。
曜兵廣武,攻克金城。
光遣将軍窦苟來伐,戰于街亭,大敗之。
街亭,在今甘肅永登縣北。
降光樂都、湟河、澆河三郡。
樂都、湟河,皆後涼郡。
樂都即今樂都縣。
湟河在樂都東南。
嶺南數萬落皆附之。
後光将楊軌來奔,見下。
烏孤更稱武威王。
二年(398),據《本紀》。
徙于樂都。
署弟利鹿孤為西平公,鎮安夷;漢縣,在今青海西甯縣東。
傉檀為廣武公,鎮西平。
見第二章第二節。
陰有圖姑臧之志。
後又以利鹿孤為涼州牧,鎮西平。
三年(399),八月,烏孤卒,利鹿孤即僞位。
徙居西平。
乞伏乾歸之敗,利鹿孤遣傉檀迎之,處之于晉興。
見第五章第二節。
南羌梁弋等遣使招之。
乾歸将叛,謀洩,利鹿孤遣弟吐雷屯于扪天嶺。
胡三省曰:“在允吾東南。
”乾歸懼為利鹿孤所害,送其子熾磐兄弟為質,而奔長安。
隆安四年八月。
姚興大悅,署為河州刺史、歸義侯。
遣還鎮苑川,盡以其部衆配之。
沮渠蒙遜,張掖臨松盧水胡人也。
盧水胡,見第二章第二節。
臨松,前涼郡,在張掖之南。
其先世為匈奴左沮渠,遂以宮為氏。
《晉書·載記》。
羌之酋豪曰大,故又以大冠之焉。
61《宋書·大且渠蒙遜傳》。
《傳》曰“以位為氏,以大冠之”,則大非氏。
世居盧水為酋豪。
祖祁複延,封狄地王。
父法弘襲爵。
苻氏以為中田護軍。
胡三省曰:“中田護軍,蓋呂光所置,鎮臨松。
”案苻氏時已有之,則非呂光所置也。
胡《注》見安帝元興二年(403)。
蒙遜代父領部曲,有雄略,多計數,為諸胡所推服。
呂光自王于涼州,使蒙遜自領營人配箱直。
又以蒙遜叔父羅仇為西平大守。
隆安元年(397),春,光遣子纂率羅仇伐乞伏乾歸,為乾歸所敗。
光委罪羅仇,殺之。
此據《宋書·蒙遜傳》。
《晉書·蒙遜載記》,以羅仇與麹粥,皆為蒙遜伯父。
從光征河南,光前軍大敗,麹粥勸兄羅仇叛光,羅仇不肯,俄而皆為光所殺
若王師至而丕不從,可逼縛與之。
”膺素輕丕,自以力能逼之,乃改書而遣逵等。
玄許之。
饋丕米二千斛。
遣晉陵大守滕恬之守黎陽。
晉陵,見第四章第三節。
三魏皆降。
三魏,見第二章第二節。
時桓石虔以母憂去職,朱序為豫州刺史。
肥水之戰,堅衆小卻,序時在其軍後,唱雲堅敗,衆遂大奔,序乃得歸。
玄欲令序鎮梁國,見第二章第三節。
自住彭城,北固河上,西援洛陽。
朝議以征役既久,宜置戍而還,使玄還鎮淮陰,見第四章第二節。
序鎮壽陽。
見第三章第四節。
慕容垂謂其弟範陽王德曰:“苻丕,吾縱之不能去,方引晉師,規固邺都,不可置也。
”進師又攻邺,而開其西奔之路。
焦逵至,朝廷欲征丕任子,然後出師。
逵固陳丕款誠無貳,并宣楊膺之意。
乃遣劉牢之等率衆二萬,水陸運漕救邺。
牢之至枋頭,見第四章第二節。
苻丕征東參軍徐義、宦人孟豐告丕:楊膺、姜讓等謀反。
丕收膺、讓戮之。
牢之般桓不進。
十年(385),四月,乃至邺。
垂逆戰,敗績。
撤邺圍,退屯新城。
又自新城北走。
牢之追之。
行二百裡,至五橋澤,胡三省曰:在臨漳縣北。
案當在肥鄉垂所築新城之北。
争趣辎重,稍亂,為垂所擊,敗績。
士卒殲焉。
牢之策馬跳五丈澗得免。
會苻丕救至,因入臨漳,即邺,見第三章第三節。
集亡散,兵複少振。
以軍敗征還。
先是梁州刺史楊廣伐蜀,遣巴西大守費統為前鋒。
巴西,見第三章第六節。
苻堅益州刺史王廣,遣其巴西大守康同拒之。
數敗,回退還成都。
梓潼大守壘襲以涪城來降。
梓潼、涪城,皆見第三章第六節。
堅梁州刺史潘猛棄漢中奔長安。
以上《通鑒》在大元九年(384)。
王廣使江陽大守李丕守成都,江陽,見第三章第六節。
率所部奔隴西。
其蜀郡大守任權,斬丕來降。
大元十年二月。
于是梁、益二州皆複。
然于大局無甚關系也。
慕暐容暐之遣諸弟起兵于外也,苻堅防守甚嚴,暐謀應之而無因。
時鮮卑在城者,猶有千餘人,暐密結之,詐稱子婚三日,請堅幸其第,欲伏兵殺之。
謀洩,堅誅暐父子及其宗族。
城内鮮卑,無少長,及其婦女皆殺之。
長安大饑,人相食。
堅與慕容沖戰,各有勝負。
苻晖屢為沖所敗,堅讓之。
晖憤恚,自殺。
大元十年(385),三月,堅使奉表請迎。
四月,謝安自率衆救之。
然特以避會稽王道子而已,非真有意于北略也。
見第七章第一節。
時長安城中,有書曰《古苻傳信錄》,載“帝出五将久長得”。
先是又謠曰:“堅入五将山長得。
”堅大信之,告其大子宏曰:“既如此言,天或導予。
今留汝兼總戎政,勿與賊争利。
吾當出隴,收兵運糧以給汝。
”遂将其少子中山公诜、張夫人,率騎數百,出如五将。
《本紀》在五月。
五将山,在今陝西岐山縣東北。
宣告州郡,期以孟冬救長安。
宏尋将母妻、宗室男女數千騎出奔。
百寮逃散。
慕容沖入長安,《本紀》在六月。
縱兵大掠,死者不可勝計。
宏歸其南秦州刺史楊璧于下辯。
見第五章第一節。
璧距之。
乃奔武都氐豪張興,武都,見第二章第二節。
假道歸順。
朝廷處宏于江州。
桓玄篡位,以宏為涼州刺史。
義熙初,以叛誅。
見第七章第三節。
八月,謝安卒。
姚苌屯北地,聞慕容沖攻長安,議進取之計。
群下鹹曰:“宜先據鹹陽。
”見上節。
苌曰:“燕因懷舊之士而起兵,若功成事捷,鹹有東歸之思,安能久固秦川?吾欲移兵嶺北,胡三省曰:“謂九嵕之北,凡新平、北地、安定之地皆是。
”九嵕,見第四節。
新平、安定,皆見第二章第二節。
廣收資實,須秦敝燕回,然後垂拱取之。
”乃遣諸将攻新平,克之。
因略地至安定。
嶺北諸城盡降。
苻堅入五将山,苌遣将軍吳忠圍堅。
堅衆奔散。
苌如新平,忠執堅送之。
苌缢堅于佛寺。
中山公诜及張夫人皆自殺。
時八月也。
慕容沖畏垂之強,不敢東歸。
課農築室,為久安之計。
鮮卑鹹怨。
十一年(386),二月,沖左将軍韓延,因衆心不悅,攻殺沖。
立沖将段随為燕王。
三月,沖仆射慕容恒、尚書慕容永襲殺随。
永,廆弟運之孫。
立宜都王子。
帥鮮卑男女四十餘萬口,去長安而東。
恒弟護軍韬誘,殺之于臨晉。
見第三章第七節。
恒怒,舍韬去。
永與武衛刀雲攻韬。
韬敗,奔恒營。
恒立沖子瑤。
衆皆去瑤奔永。
永執瑤殺之。
立泓子忠。
至聞喜,漢縣,今山西聞喜城西南。
聞垂已稱尊号,不敢東。
築燕熙城而居之。
在聞喜北。
六月,刀雲又殺忠。
推永為河東王。
稱藩于垂。
以上叔西燕事兼據《北史》及《通鑒》。
《晉書》于西燕事始末不具。
《本紀》于大元十一年正月,書慕容沖将許木末殺沖于長安。
《慕容盛載記》曰:沖為段木延所殺。
木末、木延,蓋皆韓延之黨也。
鮮卑既東,長安空虛。
盧水胡郝奴盧水胡,見第二章第二節。
帥戶四千入之,稱帝。
姚苌攻奴,降之。
苌遂據長安,僭即皇帝位。
姚苌僭位,《晉書·載記》在大元十一年(386),《通鑒》系于四月。
《晉書·本紀》書其事于十年八月,蓋因苻堅死連書之。
十一年正月,慕容沖尚在長安,苌必不能于十年八月入長安稱帝也。
沖死而鮮卑衆乃東下,《姚苌載記》謂沖率衆東下而長安空虛,亦誤。
苻堅之死也,苻丕複入邺城,将收兵趙、魏,西赴長安。
會其幽州刺史王永,平州刺史苻沖,頻為慕容垂将平規所敗,乃遣昌黎大守宋敞,焚燒和龍、薊城宮室,率衆三萬,進屯壺關。
昌黎,見第二章第二節。
壺關,見第三章第四節。
遣使招丕。
丕乃去邺,率男女六萬餘口,進如潞川。
見第一節。
張蚝、王騰迎之,入據晉陽。
始知堅死問。
大元十年(385),九月,丕僭即皇帝位于晉陽。
苻定、苻紹據信都,見第四章第二節。
苻谟、苻亮據常山,慕容垂之圍邺城也,并降于垂,聞丕稱尊号,遣使謝罪。
中山大守王兖,固守博陵,見第三章第三節。
與垂相持。
左将軍窦沖,秦州刺史王統,河州刺史毛興,益州刺史王廣,南秦州刺史楊璧,衛将軍楊定,并據隴右,遣使招丕,請讨姚苌。
丕大悅,各加官爵。
已而定、紹、谟、亮,複降于垂。
垂子驎陷中山,王兖及固安侯苻鑒,并為所殺。
王廣攻毛興于枹罕,見第五章第一節。
為所敗,奔其兄統于秦州,為隴西鮮卑匹蘭所執,送詣姚苌。
苌疾笃,姚興殺之。
興謀伐王統,枹罕諸氏,皆疲不堪命,乃殺興,推衛平為刺史。
已以其年老,複廢之,而推苻堅之族孫登。
王統亦降于姚苌。
見《苌載記》。
丕率衆四萬,進據平陽。
慕容永恐不自固,使求假道還東。
丕弗許。
初苻堅尚書令苻纂,自關中奔丕。
及是,丕遣王永及纂攻慕容永。
大敗,王永死之。
纂之奔丕也,部下壯士三千餘人。
丕猜而忌之。
及王永敗,懼為纂所殺,率騎數千,南奔東垣。
城名,在今河南新安縣東。
荊州刺史桓石民,遣将軍馮該,自陝要擊,臨陳斬丕。
時大元十一年(386),十月也。
執其大子甯、長樂王壽,送于京師。
丕之臣佐,皆投慕容永。
永乃進據長子,見第三章第四節。
僭稱尊号。
苻纂及弟師奴,率丕餘衆數萬,奔據杏城。
見第三章第八節。
丕尚書寇遺,奉丕子渤海王懿、濟北王昶,自杏城奔苻登。
十一月,登僭即皇帝位。
立懿為皇大弟。
後又自立其子崇為皇大子。
遣使拜纂都督中外諸軍事,進封魯王。
師奴為并州牧朔方王。
纂怒,謂使者曰:“渤海王世祖之孫,世祖,堅僞廟号。
先帝之子,南安王何由不立而自尊乎?”纂長史王旅谏曰:“南安已立,理無中改。
賊虜未平,不可宗室之中,自為仇敵。
願大王遠蹤光武推聖公之義,枭二虜之後,徐更圖之。
”纂乃受命。
登馮翊大守蘭犢,馮翊,見第二章第二節。
與纂首尾,将圖長安。
師奴勸纂稱尊号。
纂不從。
乃殺纂,自立為秦公。
蘭犢絕之。
慕容永攻犢,犢請救于姚苌。
苌自往赴之。
師奴距苌,大敗,苌盡俘其衆。
又擒蘭犢。
苻登能戰而寡謀,且極殘暴。
登初與姚苌弟碩德相持,時歲旱衆饑,道殣相望,登每戰殺賊,名為熟食,謂軍人曰:“汝等朝戰,夕便飽肉,何憂于饑?”士衆從之,啖死人肉。
與苌相持積年,關、隴豪右及氏、羌,各有所附。
大元十八年(393),十月,苌死。
登聞之,喜。
留其弟廣守雍,見第三章第五節。
大子祟守胡空堡,在今陝西邠縣西南。
登據新平與苌相持最久。
後其将金槌以新平叛降苌,登乃轉據雍。
自雍盡衆而東。
苌子興,使尹緯拒之。
登敗,單馬奔雍。
廣、祟聞登敗,出奔,衆散,登至,無所歸,遂奔平涼,苻秦郡,今甘肅平涼縣西北。
收集遺衆,入馬毛山。
亦作馬髦,《十六國春秋》作馬屯山,在今甘肅固原縣西南。
遣子汝陰王宗質于乞伏乾歸,結昏請救。
乾歸遣騎二萬救登。
登引軍出迎,與姚興戰于山南,被殺。
崇奔湟中,僭稱尊号。
為乾歸所逐而死。
前秦遂亡。
時大元十九年(394)也。
慕容垂以大元十一年正月僭位,定都中山。
遣慕容楷等攻苻堅冀州牧苻定,鎮東苻紹,幽州牧苻谟,鎮北苻亮。
定等悉降。
先是翟真自承營徙屯行唐。
今河北行唐縣。
真司馬鮮于乞殺真。
盡誅翟氏。
自立為趙王。
營人攻殺乞。
迎立真從弟成。
真子遼奔黎陽。
《通鑒》系大元十年四月。
成長史鮮于得斬成降垂。
垂入行唐,悉坑其衆。
《通鑒》在七月。
垂僭位之月,段遼據黎陽反,執大守滕恬之。
三月,泰山大守張願叛降遼,河北騷動。
謝玄自以處分失所,上疏求解所職。
時玄督徐、兖、青、司、冀、幽、并七州。
诏慰勞,令且還鎮淮陰。
以朱序為青、兖二州刺史,代玄鎮彭城。
序求鎮淮陰,許之。
大元十二年正月。
先是翟遼寇谯,又使其子钊寇陳颍,見第三章第三、第四節。
序皆擊走之。
而高平人翟暢,高平,見第二章第二節。
又執大守,以郡降遼。
慕容垂攻之。
遼請降。
已而複叛。
十三年(388),四月,以朱序為雍州刺史,戍洛陽。
河南大守楊佺期,南陽大守趙睦,各領兵千人隸序。
河南,見第二章第二節。
南陽,見第三章第四節。
谯王恬之刺青、兖。
《傳》作恬。
承之孫。
承見第四章第三節。
五月,翟遼徙屯渭台。
七月,其将翟發寇洛陽。
河南大守郭給距走之。
十四年(389),四月,遼寇荥陽,執大守鄭卓。
十五年(390),正月,谯王恬之薨。
時劉牢之複戍彭城。
與翟遼及張願戰于泰山,敗績。
苻堅将張遇遣兵擊破金鄉,見第四章第二節。
圍泰山大守羊邁。
泰山,見第三章第四節。
八月,牢之遣兵擊走之。
遂進平泰山。
追翟钊于鄄城。
钊走河北,獲張遇以歸。
十五年(390),正月,慕容永率衆向洛。
朱序自河陰北濟,河陰見第三章第四節。
與永将王次等戰于沁水,次敗走。
趙睦與江夏相桓不才追永,破之于大行。
永歸上黨。
序追至上黨之白水。
相持二旬,聞翟遼欲向金墉,見第三章第二節。
乃還。
攻钊于石門。
見第四章第三節。
遣參軍趙蕃攻遼于懷縣,見第四章第二節。
遼宵遁。
序還襄陽。
十六年(391),正月,慕容永寇河南,楊佺期擊破之。
十月,翟遼死,钊代立。
十七年(392),六月,慕容垂襲钊于黎陽,敗之。
钊奔慕容永。
歲餘,謀叛永,永殺之。
初姚苌将窦沖歸順,拜為東羌校尉。
沖複反,入漢川,襲梁州。
安定人皇甫钊,京兆人周勳等謀納之。
梁州刺史周瓊告急于朱序。
序遣将軍皇甫真赴之。
钊、勳散走。
序以老病去。
十月,擢郗恢為雍州刺史。
恢昙子。
時巴、蜀在關中者,多背姚苌,據弘農以結苻登。
登署窦沖為左丞相,徙屯華陰。
沖氐人,故欲藉之以撫巴、蜀。
楊佺期遣上黨大守荀靜戍皇天塢以距之。
未詳。
沖數來攻。
郗恢遣趙睦守金墉,佺期次湖城,見第三章第三節。
讨沖走之。
十八年(393),十一月,慕容垂伐慕容永。
十九年(394),五月,敗其兵。
六月,圍長子。
永窮蹙,遣其子弘求救于恢。
恢陳“垂若并永,其勢難測。
今于國計,謂宜救永。
”孝武帝以為然,诏王恭、兖州。
庾楷豫州。
救之。
未發,八月,長子陷,永為垂所殺。
垂使慕容農略地河南。
攻廪丘、見第三章第三節。
陽城,漢縣,晉嘗置郡,後罷,在今河南登封縣東南。
皆陷之。
泰山、琅邪見第二章第三節。
諸郡,皆委城奔潰。
農進師臨海,置守宰而還。
垂告捷于龍城之廟。
姚興以大元十九年(394),僭即帝位于槐裡。
見第三章第五節。
是歲,苻登死。
而興安南強熙、鎮遠楊多叛,推窦沖為盟主,所在擾亂。
興率諸将讨之。
軍次武功,漢縣,今陝西武功縣。
多兄子良國,殺多而降。
沖弟彰武,與沖離貳,沖奔強熙。
熙聞興将至,率戶二千奔秦州。
窦沖奔汧川,汧川氐仇高執送之。
沖從弟統,率其衆降于興。
強熙圍上邽,興秦州牧姚碩德擊破之。
熙南奔仇池,遂假道歸順。
慕容永滅,其河東大守柳恭等各阻兵自守。
河東,見第二章第二節。
興遣姚緒讨之。
恭勢屈,請降。
徙新平、安定新戶六千于蒲阪。
隆安元年(397),興率衆寇湖城。
弘農大守陶仲山,華山大守董邁降于興。
弘農,見第二章第二節。
華山,胡三省雲:“晉分弘農之華陰,京兆之鄭,馮翊之夏陽置。
”蓋東晉所置也。
鄭縣,見第三章第三節。
夏陽,秦縣,在今陝西韓城縣西南。
興遂如陝城。
進寇上洛,見第三章第五節。
陷之。
先是晉平遠将軍護氐校尉楊佛嵩,率胡、蜀三千餘戶,降于姚苌。
楊佺期、趙睦追之。
苌遣姚崇赴救,大敗晉師,斬睦。
苌以佛嵩為鎮東将軍。
及是,興遣崇與佛嵩寇洛陽。
大守夏侯宗之固守金墉。
崇攻之,不克。
乃陷柏谷,塢名,在河南偃師縣西南。
徙流人二萬餘戶而還。
三年(399),十月,佛嵩卒陷洛陽,執大守辛恭靜。
洛陽既陷,淮、漢以北諸城,多請降送任于興。
順陽大守彭泉,亦以郡降。
順陽,見第三章第九節。
興遣楊佛嵩與其荊州刺史趙曜迎之。
遂寇陷南鄉,後漢侯國,魏為郡,晉廢,旋複置,在今河南淅川縣東南。
略地至梁國而歸。
肥水戰後,諸胡紛紛,其力,無一足以占據北方者,實為晉人恢複之好機會。
然晉于是時,初不能出師經略。
若不得已而出師,則謝玄、劉牢之、朱序等兵力皆嫌不足;謝安更無論矣。
蓋晉之君臣,本無遠略;肥水之戰,在秦雖有取敗之道,在晉亦為幸勝;故其情勢如此也。
然則後燕、後秦之克分據北方,非其力足自立,乃晉實縱之耳。
參看第八第九兩節自明。
第六節 秦涼分裂 前涼建國,武功文治,均無足觀,特以地處偏隅,為中原控制之力所不及,遂獲割據自立者七十餘年。
苻堅喪敗,姚苌繼據關中,其駕馭之力,自又在前趙及前秦之下。
于是西北一隅,割據者複紛紛而起矣。
呂光,略陽氐人。
略陽,見第二章第二節。
《載記》雲:“其先呂文和,漢文帝初,自沛避難徙焉,世為酋豪。
”此五胡諸種自托于漢族之故智,不足信也。
光為苻堅将,數有戰功。
前涼之亡也,堅以梁熙為涼州刺史,鎮姑臧。
見第二節。
熙遣使西域,稱揚堅之威德,并以采缯賜諸國王。
于是朝獻者十有餘國。
後鄯善王休密馱,車師前部王彌寘來朝。
大宛獻汗血馬。
天竺獻火浣布。
康居、于寘及海東諸國,凡六十有二王,皆遣使貢其方物。
西域朝獻之事,《晉書·堅載記》前後三叔。
其實初十餘國來朝是一次,此初通時事;後六十二王來朝,則系總括既通以後之事。
《晉書》叔述誤緟。
堅初慕漢文之返千裡馬,命群臣賦《止馬詩》,所獻馬悉返之。
寘等請年年貢獻。
堅以西域路遙,不許。
令三年一貢,九年一朝,以為永制。
寘等又乞依漢置都護。
堅乃以光為持節都督西讨諸軍事,與姜飛、彭晃、杜進、康盛等,配兵七萬,以讨定西域。
苻融固谏,朝臣又屢谏,皆不納。
光以大元八年(383)發長安。
行至高昌,見第二節。
聞堅寇晉,欲更俟後命。
杜進勸之,光乃進。
至焉耆,其王泥流,率其旁國請降。
龜茲王帛純距光,光破之,入其城。
諸國貢款屬路。
光以馳二萬頭,緻外國珍寶及奇伎異戲、殊禽怪獸千有餘品,駿馬萬餘匹而還至宜禾,晉縣,在今甘肅安西縣境。
梁熙謀閉境距之。
高昌大守楊翰請“守高梧谷口,而奪其水。
彼既窮渴,自然投戈。
如以其遠,伊吾之關,亦可距也。
此據《苻丕載記》。
《光載記》雲:請守高桐、伊吾二關。
胡三省曰:“高梧谷口,當在高昌西界。
”伊吾,漢伊吾盧地,晉置伊吾縣,在今甘肅安西縣西北。
若度此二要,雖有子房之策,難為計矣”。
熙弗從。
美水令犍為張統,美水,未詳。
犍為,見第三章第六節。
說熙奉行唐公洛為盟主,以攝衆望。
則光無異心,可資其精銳以東。
熙又不從。
殺洛于西海。
苻秦郡,今甯夏居延縣。
使子胤率衆五萬,距光于酒泉。
見第三章第七節。
光至高昌,楊翰以郡迎降。
初光聞翰之說,惡之;又聞苻堅喪敗,長安危逼;謀欲停師。
杜進谏曰:“梁熙文雅有餘,機鑒不足,終不能納善從說也。
聞其上下未同,宜在速進。
”光從之。
敦煌大守姚靜,晉昌大守李純,以郡降光。
敦煌,見第二章第二節。
晉昌,見第三章第七節。
光以彭晃、杜進、姜飛等為前鋒,擊胤于安彌,漢綏彌縣,後漢曰安彌,在今甘肅酒泉縣東。
大敗之。
胤輕将麾下數百騎東奔,杜進追禽之。
武威大守彭濟執熙迎光,光殺之。
武威,見第二章第二節。
西郡大守索泮,酒泉大守宋皓等,并為光所殺。
西郡,見第二章第二節。
光入姑臧,自領涼州刺史、護羌校尉。
《光載記》。
《本紀》:大元九年(384),十月,呂光稱制于河右,自号酒泉公。
十年(385),九月,呂光據姑臧,自稱涼州刺史。
光主簿尉祐,奸佞傾薄人也。
與彭濟同謀執梁熙。
光深見寵任。
乃谮誅南安姚皓,天水尹景等名士十餘人,南安、天水,皆見第二章第二節。
遠近頗以此離貳。
光尋擢祐為金城大守。
金城,見第二章第二節。
祐次允吾,見第三章第五節。
襲據外城以叛。
祐從弟随據鹯陰以應之。
漢鹑陰縣,後漢曰鶴陰,在今甘肅靖遠縣西北。
光遣其将魏真讨随。
随敗,奔祐。
姜飛又擊敗祐。
祐奔興城,胡三省曰:“當在允吾之西。
”扇動百姓,夷夏多從之。
初苻堅之敗,張天錫南奔,其世子大豫,為長水校尉王穆所匿。
及堅還長安,穆将大豫奔秃發思複鞬。
秃發思複鞬送之魏安。
前涼郡,在今甘肅古浪縣東。
魏安人焦松、齊肅、張濟等起兵數千,迎大豫于揖次。
漢揟次縣,《晉書》作揖次,蓋調文也。
在古浪縣北。
陷昌松郡。
漢蒼松縣,後漢作倉松,前涼置昌松郡,在古浪縣西。
光遣杜進讨之,為大豫所敗。
大豫遂進逼姑臧。
王穆谏曰:“呂光糧豐城固,甲兵精銳,逼之非利。
不如席卷嶺西,嶺謂洪池嶺,見第五章第二節。
厲兵積粟,東向而争,不及期年,可以平也。
”大豫不從。
乃遣穆求救于嶺西諸郡。
建康大守李隰,祁連都尉嚴純及閻襲起兵應之。
《唐書·地理志》:張掖西北有祁連山,北有建康軍。
張掖,見第二節。
大豫進屯城西。
王穆率衆三萬,及思複鞬子奚幹等陳于城南。
光出擊,破之,斬奚幹等。
《通鑒》在大元十一年(386)。
大豫自西郡詣臨洮,見第五章第一節。
驅略百姓五千餘戶,保據俱城。
在臨洮界。
彭晃、徐炅攻破之。
大豫奔廣武,見第五章第二節。
穆奔建康。
廣武人執大豫送之,斬于姑臧市。
《通鑒》在大元十二年(387)。
光于是自稱涼州牧酒泉公。
《通鑒》在大元十一年十二月。
王穆襲據酒泉,自稱大将軍、涼州牧。
時谷價踴貴,鬥直五百,人相食,死者大半。
光西平大守康甯,自稱匈奴王,阻兵以叛。
西平,見第二章第二節。
光屢遣讨之,不捷。
初光之定河西也,杜進有力焉。
以為武威大守。
既居都尹,權高一時。
出入羽儀,與光相亞。
光甥石聰,至自關中。
光曰:“中州人言吾政化何如?”聰曰,“止知有杜進耳,實不聞有舅。
”光默然,因此誅進。
徐炅與張掖大守彭晃謀叛。
光遣師讨炅。
炅奔晃。
晃東結康甯,西通王穆。
光議将讨之。
諸将鹹曰:“今康甯在南,阻兵伺隙。
若大駕西行,甯必乘虛,出于嶺左。
晃、穆未平,康甯複至,進退狼狽,勢必大危。
”光曰:“事勢實如卿言。
今而不往,當坐待其來。
晃、穆共相唇齒,又同惡相救,東西交至,城外非吾之有。
若是,大事去矣。
今晃叛逆始爾,甯、穆與之情契未密。
及其倉卒,取之為易。
且隆替命也,卿勿複言。
”光于是自率步騎三萬倍道兼行。
既至,攻之。
二旬,晃将寇斬關納光。
光誅晃。
王穆以其黨索嘏為敦煌大守,既而忌其威名,率衆攻嘏。
光聞之,率步騎二萬攻酒泉,克之。
進次涼興。
胡三省曰:“涼興郡,河西張氏置,在唐瓜州常樂縣界。
”按唐常樂縣,在今甘肅安西縣西。
穆引師東還,路中衆散,穆單騎奔骍馬。
晉縣,在今甘肅玉門縣境。
骍馬令郭文斬首送之。
《通鑒》在大元十二年(387)。
大元十四年(389),光僭即三河王位。
南羌彭奚念入攻白土,後漢縣,今西甯東南之白土城。
光遣讨之,大敗。
乃親讨之。
攻克枹罕。
見第五章第一節。
又以子覆為西域大都護,鎮高昌。
大元二十一年(396),光僭即天王位。
乞伏國仁,隴西鮮卑人也。
在昔有如弗斯、出連、叱盧三部,自漠北南出大陰山。
遇一巨蟲于路,狀若神龜,大如陵阜。
乃殺馬而祭之,祝曰:“若善神也,便開路;惡神也,遂塞不通。
”俄而不見,乃有一小兒在焉。
時又有乞伏部,《魏書》本傳雲:“其先如弗,自漠北南出”。
則乞伏當屬三部中之如弗部。
如弗與女勃音近,竊疑當居女勃水畔。
有老父無子者,請養為子。
衆鹹許之。
老父欣然,自以有所依馮,字之曰纥幹。
纥幹者,夏言依倚也。
年十歲,骁勇善騎射,彎弓五百斤。
四部服其雄勇,推為統主。
号曰乞伏可汗托铎莫何。
托铎者,言非神非人之稱也。
其後有祐隣者,即國仁五世祖也。
泰始初,率戶五千,遷于夏緣。
未詳。
部衆稍盛。
鮮卑鹿結,七萬餘落,屯于高平川。
見第二章第二節。
與祐隣疊相攻擊。
鹿結敗,南奔略陽。
祐隣盡并其衆。
因居高平川。
祐隣死,子結權立。
徙于牽屯。
山名,幵頭之音轉。
幵頭山,在今甘肅平涼縣西,即崆峒山也。
結權死,子利那立。
利那死,弟祁埿立。
祁埿死,利那子述延立。
讨鮮卑莫侯于苑川,大破之,胡三省曰:“苑川水,出天水勇士縣之子城南山。
東流,曆子城川。
又北,徑牧師苑,故漢牧苑之地也,有東西苑城,相去七裡。
西城即乞伏所都也。
”按勇士,漢縣,在今甘肅榆中縣東北。
《胡注》見成帝鹹和四年(329)。
降其衆二萬餘落。
因居苑川。
述延死,子傉大寒立。
會石勒滅劉曜,懼而遷于麥田元孤山。
《水經注》:“麥田山,在安定北界。
山之東北有麥田城。
又北有麥田泉。
”按麥田城,在今甘肅靖遠縣東北。
大寒死,子司繁立。
《通鑒》在鹹和四年(329)。
始遷于度堅山。
在今甘肅臯蘭縣東北,黃河西北。
尋為苻堅将王統所襲,部衆叛降于統,司繁乃詣統降于堅。
堅署為南單于,留之長安。
以司繁叔父吐雷為勇士護軍,撫其部衆。
俄而鮮卑勃寒,侵斥隴右,堅以司繁為使持節都督讨西胡諸軍事、鎮西将軍以讨之。
勃寒懼而請降。
司繁遂鎮勇士川。
《通鑒》在甯康元年(373)。
甚有威惠。
司繁卒,國仁代鎮。
《通鑒》在大元元年(376)。
及堅興壽春之役,征為前将軍,領先鋒騎。
會國仁叔父步頹叛于隴西,堅遣國仁還讨之。
步頹聞而大悅,迎國仁于路。
國仁乃招集諸部;有不附者,讨而并之;衆至十餘萬。
大元十年(385),自稱大都督、大将軍、大單于、秦、河二州牧,築勇士城以居之。
苻登署為苑川王。
十三年(388),國仁死,子公府幼,君臣立其弟乾歸。
遷于金城。
亦受署于苻登。
登為姚興所逼,遣使請兵,乾歸遣騎二萬救之。
會登為興所殺、乃還。
國仁、乾歸,多服氐、羌、鮮卑雜部,盡有隴西、巴西之地。
呂光遣呂方及其弟呂寶讨乾歸。
窦濟河,為乾歸所敗,寶死之。
光率衆十萬,将伐乾歸。
左輔密貴周,左衛莫者羖羝言于乾歸,乾歸乃稱藩于光,遣子勃勃為質。
既而悔之,誅周等。
乾歸從弟轲殚,與乾歸弟益州不平,奔于光。
光又伐之。
鹹勸其東奔成紀。
見第三章第八節。
乾歸不從。
隆安元年(397),光次于長最,見第五章第二節。
使子纂克金城,弟天水公延克臨洮、武始、河關。
晉狄道郡,張駿改為武始。
狄道,見第五章第二節。
河關,漢縣,在今甘肅導河縣西。
乾歸乃縱反間,稱乾歸衆潰,東奔成紀。
延信之,引師輕進。
與乾歸遇,敗死。
光還。
乾歸遷于苑川。
姚興使姚碩德率衆五萬伐之。
興僭師繼發。
乾歸距之隴西,為興所敗。
遁還苑川。
遂走金城。
率騎數百,馳至允吾。
秃發利鹿孤遣弟傉檀迎之。
隆安四年(400)。
秃發烏孤,河西鮮卑人也。
其先與後魏同出,已見第三章第八節。
烏孤八世祖匹孤,率其部自塞北遷于河西。
其地東至麥田、牽屯,西至濕羅,未詳。
南至澆河,在今青海巴燕縣西,後涼嘗置郡。
北接大漠。
匹孤卒,子壽阗立。
《魏書》雲:“初母孕壽阗,因寝産于被中,乃名秃發,其俗為被覆之義。
”案秃發、拓跋,明系同音異譯。
《廿二史考異》雲:“古讀輕唇如重唇,發從犮得聲,與跋音正相近。
魏伯起書尊魏而抑涼,故别而二之。
晉史亦承其說。
”案此亦非魏收所為,蓋魏人當日,有意将己與南涼之氏,異其譯文也。
後土之說,既不足信,被覆之義,或反是真。
特遷徙既始匹孤,則其與元魏之分攜,亦當在此際,無緣至壽阗始得此氏。
此或被覆之義為實,産于被中之說,出于附會;亦或産于被中之說并真,惟初不屬于壽阗。
傳說之輾轉淆訛,率多如此,不足怪也。
壽阗卒,孫樹機能立。
其事已見第二章第二節。
樹機能死,從弟務丸立。
死,孫推斤立。
死,子思複鞬立。
部衆稍盛。
烏孤即思複鞬之子也。
呂光署為河西鮮卑大都統、廣武縣侯。
築廉川堡都之。
在今青海樂都縣東。
烏孤讨破諸部。
光進其封為廣武郡公。
又遣使署為益州牧、左賢王。
烏孤不受。
隆安元年(397),自稱大都督、大将軍、大單于、西平王。
曜兵廣武,攻克金城。
光遣将軍窦苟來伐,戰于街亭,大敗之。
街亭,在今甘肅永登縣北。
降光樂都、湟河、澆河三郡。
樂都、湟河,皆後涼郡。
樂都即今樂都縣。
湟河在樂都東南。
嶺南數萬落皆附之。
後光将楊軌來奔,見下。
烏孤更稱武威王。
二年(398),據《本紀》。
徙于樂都。
署弟利鹿孤為西平公,鎮安夷;漢縣,在今青海西甯縣東。
傉檀為廣武公,鎮西平。
見第二章第二節。
陰有圖姑臧之志。
後又以利鹿孤為涼州牧,鎮西平。
三年(399),八月,烏孤卒,利鹿孤即僞位。
徙居西平。
乞伏乾歸之敗,利鹿孤遣傉檀迎之,處之于晉興。
見第五章第二節。
南羌梁弋等遣使招之。
乾歸将叛,謀洩,利鹿孤遣弟吐雷屯于扪天嶺。
胡三省曰:“在允吾東南。
”乾歸懼為利鹿孤所害,送其子熾磐兄弟為質,而奔長安。
隆安四年八月。
姚興大悅,署為河州刺史、歸義侯。
遣還鎮苑川,盡以其部衆配之。
沮渠蒙遜,張掖臨松盧水胡人也。
盧水胡,見第二章第二節。
臨松,前涼郡,在張掖之南。
其先世為匈奴左沮渠,遂以宮為氏。
《晉書·載記》。
羌之酋豪曰大,故又以大冠之焉。
61《宋書·大且渠蒙遜傳》。
《傳》曰“以位為氏,以大冠之”,則大非氏。
世居盧水為酋豪。
祖祁複延,封狄地王。
父法弘襲爵。
苻氏以為中田護軍。
胡三省曰:“中田護軍,蓋呂光所置,鎮臨松。
”案苻氏時已有之,則非呂光所置也。
胡《注》見安帝元興二年(403)。
蒙遜代父領部曲,有雄略,多計數,為諸胡所推服。
呂光自王于涼州,使蒙遜自領營人配箱直。
又以蒙遜叔父羅仇為西平大守。
隆安元年(397),春,光遣子纂率羅仇伐乞伏乾歸,為乾歸所敗。
光委罪羅仇,殺之。
此據《宋書·蒙遜傳》。
《晉書·蒙遜載記》,以羅仇與麹粥,皆為蒙遜伯父。
從光征河南,光前軍大敗,麹粥勸兄羅仇叛光,羅仇不肯,俄而皆為光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