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東晉中葉形勢下
關燈
小
中
大
。
據《呂光載記》,羅仇為光尚書,麹粥為三河大守。
三河,後涼郡,治白土。
四月,蒙遜求還葬羅仇,因聚衆萬餘人叛光。
殺臨松護軍,屯金山。
在今甘肅山丹縣西南。
五月,為呂纂所破,将六七人逃山中。
亦據《宋書》本傳。
《晉書·蒙遜載記》:蒙遜并殺光中田護軍馬邃,臨松令井祥。
《呂光載記》雲纂敗蒙遜于忽谷。
胡三省曰:“忽谷,當在删丹界。
”蒙遜兄男成,先為将軍,守晉昌。
聞蒙遜起兵,逃奔赀虜,扇動諸夷,衆至數千。
酒泉大守壘成讨之,敗死。
男成進攻建康。
說大守段業,業京兆人,為杜進記室。
欲奉為主。
業不從。
相持二旬,外救不至。
業先與光侍中房晷、仆射王詳不平,慮不自容,乃許之。
男成等推業為涼州牧、建康公。
光命呂纂讨業。
蒙遜進屯臨洮,為業聲勢。
戰于合離,亦作合黎,山名,在今張掖、山丹、高台、酒泉四縣之北。
纂師大敗。
光散騎常侍大常郭黁與王詳謀叛,光誅詳,黁據東苑以叛。
姑臧有東西苑城。
光馳使召纂,纂引還。
黁推後将軍楊軌為盟主。
黁敗,奔乞伏乾歸。
楊軌南奔廉川。
光病甚,立其大子紹為天王,自号大上皇帝。
以其二庶兄纂為大尉,弘為司徒。
十二月,光死。
明年,纂叛,紹自殺。
纂僭即天王位。
弘起兵東苑,衆潰,奔廣武。
呂方執弘系獄。
馳使告纂。
纂遣力士拉殺之。
纂伐秃發利鹿孤,利鹿孤使傉檀距敗之。
纂西擊段業,圍張掖,略地建康。
侲檀帥騎一萬襲姑臧。
纂聞之,乃還。
段業以沮渠男成為輔國将軍,委以軍國之任。
王德以晉昌,孟敏以敦煌降業。
男成及德圍張掖,克之。
業因據張掖。
沮渠蒙遜率部曲投業,業以為臨池大守。
在今巴燕縣西。
王德為酒泉大守。
尋又以蒙遜領張掖大守。
隆安二年(398),四月,業使蒙遜将萬人攻昌光弟子純于西郡,執之以歸。
四年(400),業以孟敏為沙州刺史,署李暠為效谷令。
效谷,漢縣。
在今敦煌縣西。
敏卒,其下推暠為敦煌大守,稱藩于業。
業以暠為敦煌大守。
已又以索嗣代之。
暠遣其二子歆、讓逆戰,破之。
嗣奔還張掖。
暠罪狀嗣于段業。
沮渠男成惡嗣,因勸除之。
業乃殺嗣,遣使謝暠。
分敦煌之涼興、烏澤,未詳。
晉昌之宜禾三縣為涼興郡,進暠持節都督涼興已西諸軍事。
晉昌大守唐瑤,移檄六郡,胡三省曰:“蓋敦煌、酒泉、晉昌、涼興、建康、祁連也。
”推暠為涼公,領秦、涼二州牧。
遣宋縣東伐涼興,并擊玉門已西諸城,皆下之。
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縣西。
時王德叛業,自稱河州刺史,業使蒙遜西讨,德焚城,将部曲投唐瑤。
蒙遜追德至沙頭,漢池頭縣,後漢曰沙頭,在今甘肅玉門關西南。
大破之,虜其妻子部落而還。
初業以門下侍郎馬權代蒙遜為張掖大守。
蒙遜谮之于業,業殺之。
蒙遜謂男成曰:“所憚惟索嗣、馬權,今皆死矣。
蒙遜欲除業以奉兄,何如?”男成曰:“業羁旅孤飄,我所建立。
有吾兄弟,猶魚之有水。
人既親我,背之不詳。
”乃止。
及是,蒙遜請為西安大守。
西安,後涼郡,在張掖東南。
業許焉。
蒙遜期與男成同祭蘭門山。
在今甘肅山丹縣西南。
密遣司馬許鹹告業曰:“男成欲謀叛,以假日作逆。
若求祭蘭門山,臣言驗矣。
”至期日,果然。
業收男成令自殺。
蒙遜舉兵攻業。
業先疑其右将軍田昂,幽之于内。
至是,謝而赦之,使讨蒙遜。
昂歸于蒙遜。
蒙遜至張掖,昂兄子承愛,斬關納之。
遂斬業。
時隆安五年三月也。
蒙遜自稱涼州牧、張掖公。
呂纂遊畋無度,荒耽酒色。
隆安五年(401),二月,為光弟寶之子隆、超所弑,并殺其弟緯。
隆僭即天王位。
隆多殺豪望,以立威名。
内外嚣然,人不自固。
魏安人焦朗,使說姚興将姚碩德,且遣妻子為質。
碩德遂率衆至姑臧。
超出戰,大敗。
隆收集離散,嬰城固守。
東人多謀外叛。
将軍魏益多,又唱動群心。
乃謀殺隆、超。
事發,誅之,死者三百餘家。
于是群臣表求與姚興通好。
隆弗許。
超谏:以“連兵積歲,資儲内盡,強寇外逼;百姓嗷然,無糊口之寄;張、陳、韓、白,亦無如之何。
”隆乃請降。
碩德表為涼州刺史、建康公。
于是遣母弟、愛子、文武舊臣五十餘家質于長安。
碩德乃還。
姑臧谷價踴貴,鬥直錢五千,人相食。
城門晝閉,樵采路絕。
百姓請出城,乞為夷虜奴婢者,日有數百。
隆懼沮動人情,盡坑之。
積屍盈于衢路。
傉檀、蒙遜,頻來伐之。
隆以二寇之逼,遣超率騎二百,多赍珍寶,請迎于姚興。
興遣其将齊難等步騎四萬迎之。
隆率戶一萬,随難東遷。
後坐與子弼謀反,為興所誅。
後涼遂亡。
時元興二年八月也。
據《通鑒》。
姚碩德之圍姑臧也,沮渠蒙遜以昌隆既降于興,酒泉、涼甯二郡又叛降李暠,涼甯,晉郡,在今甘肅玉門縣境。
乃遣弟建忠挐及牧府長史張潛見碩德于姑臧,請軍迎接,率郡人東遷。
碩德大悅,拜潛張掖大守,挐建康大守。
潛勸蒙遜東遷。
挐私于蒙遜曰:“呂氏猶存,姑臧未拔,碩德糧竭将還,不能久也,何故違離桑梓,受制于人?”輔國臧莫孩曰:“建忠之言是也。
”蒙遜乃斬張潛。
齊難迎呂隆,隆勸難伐蒙遜,難從之。
莫孩敗其前軍。
難乃結盟而還。
興使拜蒙遜鎮西大将軍、沙州刺史、西海侯。
秃發利鹿孤,以隆安五年(401)僭稱河西王,仍臣于姚興。
元興元年(402),死,弟傉檀嗣。
僭号涼王。
遷于樂都。
姚興遣使拜為車騎将軍、廣武公。
傉檀大城樂都。
姚興建節王松忩率騎助呂隆守姑臧。
至魏安,為傉檀弟文真所圍。
衆潰。
執松忩,送于傉檀。
傉檀大怒,送松忩還,歸罪文真,深自陳謝。
齊難之迎呂隆,傉檀攝昌松、魏安二戍以避之。
元興三年(404),據《通鑒》。
傉檀去其年号,罷尚書丞郎官,上表姚興求涼州。
興不許。
義熙二年(406),亦據《通鑒》。
傉檀獻馬三千匹,羊三萬頭于興。
興以為忠于己,乃署傉檀為涼州刺史,而征其鎮姑臧之王尚還。
四年(408),亦據《通鑒》。
傉檀招秦河州刺史彭奚念,奚念阻河以叛。
姚興使其子弼伐之。
弼濟自金城,進拔昌松,長驅至姑臧。
傉檀嬰城固守,出兵擊弼,敗之。
然仍遣使人詣興謝罪焉。
乞伏熾磐以元興元年(402),自西平奔長安。
姚興以為興晉大守。
治浩亹,見第二章第二節。
尋遣使加乾歸左賢王,遣随齊難迎呂隆于河西。
興慮乾歸終為西州之患,因其朝也,留為主客尚書,《通鑒》在義熙三年(407)。
以熾磐行西夷校尉,監撫其衆。
熾磐以長安兵亂将始,乃招結諸部一萬七千,築城于嵻山,在甘肅洮沙縣東南。
據之。
熾磐攻克枹罕。
使告乾歸,乾歸奔還苑川。
收衆三萬,遷于度堅。
義熙五年(409),七月,據《本紀》。
僭稱秦王。
此從《載記》。
《本紀》作西秦王,恐非。
複都苑川。
攻克姚興金城、略陽、南安、隴西諸郡。
興力未能西讨,恐更為邊害,使署為都督隴西、嶺北匈奴、雜胡諸軍事、河州牧,大單于、河南王。
乾歸方圖河右,權宜受之,遂稱藩于興。
而務征讨諸雜部及吐谷渾,以益其衆。
八年(412),五月,乾歸為兄子公府所弑,并其諸子十餘人。
熾磐與乾歸弟智達、木奕幹讨禽,并其四子之。
熾磐襲僞位。
姚碩德之破呂隆也,李暠亦遣使降于姚興,興拜為安西将軍、高昌侯。
義熙元年(405),暠遣舍人黃始、梁興閑行奉表詣阙。
遷居酒泉。
秃發傉檀來通好,暠遣使報聘。
沮渠蒙遜侵寇,暠與通和立盟。
蒙遜背盟來侵,暠遣世子歆要擊敗之。
以前表未報,複遣沙門法泉閑行奉表。
初苻堅建元之末,堅建元元年(365),為晉興甯三年,終于二十年(384),為晉大元九年。
徙江、漢之人萬餘戶于敦煌。
中州之人有田疇不辟者,亦徙七千餘戶。
郭黁之寇武威,武威、張掖已東之人,西奔敦煌、晉昌者數千戶。
及暠東遷,皆徙之于酒泉。
分南人五千戶置會稽郡,中州人五千戶置廣夏郡,餘萬三千戶,分置武威、武興、張掖三郡。
築城于敦煌南子亭,以威南虜焉。
後涼之興,事勢與前涼大異。
前涼張氏,夙嘗樹德于河西;張軌之西也,馮藉晉室之威靈,其人亦頗知治體;然涼州之大姓及諸郡守,尚多不服,久而後定,況于呂光,僅一武人,既無籌略,且迫昏耄者乎?光所以能戡定梁熙,暫據河右者,蓋以其所率之兵頗精,且為思歸之士故。
然實未能據有涼州,且未能一日安也。
姚興雖滅後涼,然特因其自亡,又迫勃勃之難,故更無餘力西略。
西秦、南涼、北涼、西涼,皆以文屬而已。
氐、胡、鮮卑,皆不知治體,惟段業、李暠為漢人,為治較有規模,然業以大阿倒持,終至颠覆;暠亦弱不自振。
要之:西北一隅,脫離王化既久,一時不易收拾也。
第七節 拓跋氏再興 《魏書》以昭成帝為子所弑,道武為昭成之孫,不如《晉書》及《宋》、《齊》二書,以昭成為苻堅所禽,道武為昭成之子之可信,說已見第三節。
而《宋書》雲:秦後聽什翼犍北歸,犍死,涉歸代立,又不如《齊書》雲:堅敗,珪随慕容垂,其後還領其部之可信。
何者?犍苟還北,不應略無事迩可見;而珪初年禦外侮,戡内亂,深得後燕之援,亦必非無因也。
《魏書·道武帝紀》曰:苻堅使劉庫仁、劉衛辰分攝國事,南部大人長孫嵩及元他等,盡将故民,南依庫仁,帝于是轉幸獨孤部。
《賀讷傳》曰:昭成崩,諸部乖亂,獻明後與大祖及衛、秦二王依讷。
會苻堅使劉庫仁分攝國事,于是大祖還居獨孤部。
七年(411),晉大元八年。
十月,苻堅敗于淮南。
是月,慕容文等殺庫仁,庫仁弟眷攝國部。
九年(413),大元十年。
庫仁子顯,殺眷而代之。
乃将謀逆。
商人王霸知之,履帝足于衆中。
帝乃馳還。
是時故大人梁蓋盆子六眷,為顯謀主,盡知其計,密使部人穆崇馳告。
《獻明皇後傳》雲:帝姑為顯弟亢埿妻,知之,密以告後。
梁眷亦來告難。
後乃令大祖去之。
《奚牧傳》雲:眷使牧與穆崇至七介山以告。
七介山,《獻明後傳》作七個山,在善無縣。
善無,見第三章第八節。
帝乃陰結舊臣長孫犍、元他等。
秋,八月,乃幸賀蘭部。
據《賀讷傳》,賀蘭部時在大甯。
大甯見第三節。
《穆祟傳》雲:崇機捷便辟,少以盜竊為事。
大祖之居獨孤部,崇常往來奉給,時人無及者。
劉顯之謀逆也,平文皇帝外孫梁眷知之,密遣崇告大祖,大祖馳如賀蘭部。
道武之曾居獨孤部,當非虛誣,然謂其早依庫仁,則又難信。
《庫仁傳》雲:慕容垂圍苻丕于邺,又遣将平規攻堅幽州刺史王永于薊。
庫仁自以受堅爵命,遣妻兄公孫希率騎三千助永擊規,大破之。
庫仁複将大舉以救丕,發雁門、上谷、代郡兵,次于繁畤。
雁門,見第二章第二節。
上谷、代郡、繁畤,皆見第三章第八節。
先是慕容文等當徙長安,遁依庫仁部。
常思東歸其計無由。
至是,知人不樂,乃夜率三郡人攻庫仁。
庫仁匿于馬廄,文執殺之。
乘其駿馬奔垂。
竊疑道武之還獨孤部,實在庫仁助秦抗燕之時。
蓋庫仁所統,本拓跋氏之舊部,故慕容垂于此時,釋珪北歸,以犄庫仁;逮不為劉顯所容,乃又遁居賀蘭部也。
賀蘭、拓跋,舊為昏姻,其部落中自必有願助珪者,珪乃得所馮依矣。
《神元平文諸帝子孫傳》雲:上谷公纥羅,神元曾孫。
初從大祖自獨孤部如賀蘭部,招集舊戶,得三百家,與弟建議勸賀讷推大祖為主。
《賀讷傳》雲:劉顯謀逆,大祖輕騎北歸,讷見大祖,驚喜,拜白:“官家複國之後,當念老臣。
”味讷此語,一若不知珪之尚存;即知之,亦久不得其消息者;亦可見謂什翼犍死後珪即依賀蘭部之誣。
大祖笑曰:“誠如舅言,要不忘也。
”讷中弟染幹粗暴,忌大祖,常圖逆,每為皇姑遼西公主擁護,染幹不得肆其禍心。
讷祖纥,尚平文女。
纥生野幹,尚昭成女遼西公主。
野幹即讷與染幹及獻明皇後父也。
《獻明後傳》曰:染幹忌大祖之得人心,舉兵圍逼行宮。
後出,謂染幹曰:“汝等今安所置我,而欲殺吾子也?”染幹慚而去。
《尉古真傳》曰:大祖之在賀蘭部,賀染幹遣侯引、乙突等詣行宮,将肆逆,古真知之,侯引等不敢發。
于是諸部大人,請讷兄弟:求舉大祖為主。
染幹曰:“在我國中,何得爾也?”讷曰:“帝大國之世孫,興複世業于我國中,當相持獎,立繼統勳。
汝尚異議,豈是臣節?”遂與諸人勸進。
大祖登代王位于牛川,牛川,出綏遠涼城西,經左雲至大同入河。
是為拓跋珪複有部衆之始,《魏書》以是為登國元年(386),實晉大元十一年也。
《魏書》謂是歲四月,珪又改稱魏王。
案《本紀》:天興元年(398),晉隆安二年。
六月,丙子,诏有司議定國号。
群臣曰“昔周、秦以前,世居所生之土,有國有家,及王天下,即承為号。
自漢以來,罷侯置守,時無世繼,其應運而起者,皆不由尺土之資。
今國家萬世相承,啟基雲、代,臣等以為若取長遠,應以代為号。
”诏曰:“昔朕遠祖,總禦幽都,控制遐國。
雖踐王位,未定九州。
逮于朕躬,處百代之季,天下分裂,諸華乏主。
民俗雖殊,撫之在德。
故躬率六軍,掃平中土。
兇逆蕩除,遐迩率服。
宜仍先号,以為魏焉。
”《崔玄伯傳》雲:司馬德宗遣使來朝,大祖将報之,诏有司博議國号。
玄伯議曰:“三皇五帝之立号也,或因所生之土,或即封國之名。
故虞、夏、商、周,始皆諸侯,及聖德既隆,萬國宗戴,稱号随本,不複更立。
惟商人屢徙,改号曰殷,然猶兼行,不廢始基之稱。
故《詩》雲:殷商之旅;又雲: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此其義也。
昔漢高祖以漢王定三秦,滅強楚,故遂以漢為号。
國家雖統北方廣漠之土,逮于陛下,應運龍飛。
雖曰舊邦,受命惟新。
是以登極之初,改代曰魏。
又慕容永亦奉進魏土。
夫魏者大名,神州之上國,期乃革命之征驗,利見之玄符也。
臣愚以為宜号為魏。
”大祖從之,于是四方賓王之貢,鹹稱大魏矣。
然則魏之定稱為魏,實在破慕容氏取邺之後,前此尚魏、代雜稱也。
克邺稱魏,事極尋常,尚居牛川之時,何緣以魏為号?觀玄伯慕容永奉進魏土之語,則知永實以是封珪,蓋欲與之攻慕容垂,而以是為餌耳。
狼子野心,且不欲受封于晉,而況于永?然在當日,仍不過抉擇于此二者之間,不過聊去代稱,以示不臣于晉耳。
雲議國号,亦屬誣辭,在當日,不過議一對晉之稱号耳。
其後自大愈甚,乃并永封以魏土之事而刊削之。
然如是,則魏之号無自來,乃又僞造一自行改稱之事實。
矯誣至此,歎觀止矣。
然終不能盡掩天下後世之目也。
《道武本紀》:道武既即代王位,以長孫嵩為南部大人,叔孫普洛為北部大人。
二月幸定襄之盛樂,見第三章第八節。
息衆課農。
三月,劉顯自善無南走馬邑,見第三章第八節。
其族奴真率所部來降。
《劉庫仁傳》雲:奴真兄犍,先居賀蘭部,至是,奴真請召犍而讓部焉,大祖義而許之。
犍既領部,自以久托賀讷,德之,乃使弟去斤遺之金馬。
讷弟染幹因謂之曰:我待汝兄弟厚,汝今領部,宜來從我。
去斤請之奴真,奴真殺犍及去斤。
染幹聞其殺兄,率騎讨之。
奴真懼,徙部來奔。
大祖自迎之。
遣使責止染幹。
《本紀》又雲:五月,車駕幸陵石。
胡三省雲:在盛樂東。
護佛侯部帥侯辰,乙弗部帥代題叛走。
七月,車駕還盛樂。
代題複以部落來降。
旬有數日,亡奔劉顯。
帝使其孫倍斤代領部落。
是月,劉顯弟亢泥率騎掠奴真部落。
既而率以來降。
初帝叔父窟咄,為苻堅徙于長安,因随慕容永。
永以為新興大守。
新興,見第二章第二節。
八月,劉顯遣弟亢泥迎窟咄,以兵随之,來逼南境。
于是諸部騷動,人心顧望。
帝左右于植等與諸部人謀應之。
事洩,誅造謀者五人,餘悉不問。
于植,《北史》作于桓。
《魏書·窟咄傳》作于桓,《穆崇傳》作于植。
《窟咄傳》雲:同謀人單烏于以告。
大祖慮駭人心,沉吟未發。
後三日,桓以謀白其舅穆崇,崇又告之。
大祖乃誅桓等五人,餘莫題等七姓,悉原不問。
案題後仍見殺,見本傳。
帝慮内難,乃北逾陰山,幸賀蘭部,阻山為固。
遣行人安同、長孫賀使于慕容垂以征師。
賀亡奔窟咄,見《窟咄傳》。
垂遣使朝貢。
并令其子賀驎即慕容麟。
帥步騎以随同等。
《窟咄傳》雲:步騎六千。
十月,賀驎軍未至,而寇已前逼。
于是北部大人叔孫普洛等十三人及諸烏丸亡奔衛辰。
帝自弩山遷幸牛川,弩山,未詳。
屯于延水。
東洋河上源,出綏遠興和縣東北。
南出代谷,在句注北。
句注,見第二章第二節。
會賀驎于高柳。
漢縣,後漢末省,晉複置,在今山西陽高縣西北。
大破窟咄。
窟咄奔衛辰。
衛辰殺之。
帝悉收其衆。
十二月,慕容垂遣使朝貢。
奉帝西單于印绶,封上谷王,上谷,見第三章第八節。
帝不納。
二年(399),晉大元十二年。
五月,遣行人安同征兵于慕容垂。
垂使子賀驎帥衆來會。
六月,帝親征劉顯于馬邑,南追至彌澤,在今山西朔縣西南。
大破之。
顯南奔慕容永。
盡收其部落。
《張衮傳》雲:時劉顯地廣兵強,跨有朔裔。
會其兄弟乖離,共相疑阻。
衮言于大祖曰:“顯志大意高,希冀非望。
今因其内釁,宜速乘之。
若輕師獨進,或恐越逸,可遣使告慕容垂,共相聲援。
東西俱舉,勢必禽之。
”大祖從之,遂破走顯。
《顯傳》雲:大祖讨顯于馬邑,追至彌澤,大破之。
衛辰與慕容垂通好,送馬三千匹于垂,垂遣慕容良迎之,顯擊良軍,掠馬而去。
垂怒,遣子驎、兄子楷讨之。
顯奔馬邑西山。
麟輕騎追之,遂奔慕容永于長子。
部衆悉降于驎。
驎徙之中山。
劉顯敗而拓跋氏之舊業複矣,而賀蘭部之釁忽起。
《本紀》:登國四年(389),晉大元十四年。
二月,道武讨叱突隣部,大破之。
賀染幹兄弟率諸部來救,與大軍相遇,逆擊,走之。
《賀讷傳》言:大祖讨叱突隣部,讷兄弟遂懷異圖。
讷于大祖,素稱忠勤,劉顯之難,窟咄之患,實再藉其力以濟,及是,忽因一叱突隣部而啟釁,其故安在,不可知矣。
五年(390),大元十五年。
三月,慕容垂遣子賀驎率衆來會。
四月,行幸意辛山,胡三省曰:在牛川北,賀蘭部所居。
與賀驎讨賀蘭、纥突隣、纥奚諸部落,大破之。
纥突隣鄰、纥奚二部,常為寇于意辛山見《高車傳》。
六月,還幸牛川。
衛辰遣子直力鞮寇賀蘭部,圍之。
賀讷等請降告困。
七月,帝引兵救之。
至羊山,未詳。
直力鞮退走。
《賀讷傳》言:大祖遂徙讷部落及諸弟,處之東界。
蓋至是而賀蘭部處于拓跋氏鉗制之下,欲叛不能矣。
然因此,複與慕容垂啟釁。
是歲,八月,遣秦王觚使于慕容垂。
六年(391),大元十六年。
六月,《本紀》言慕容賀驎破賀讷于赤城,今察哈爾赤城縣。
帝引兵救之,驎退走。
《讷傳》雲:讷又通于慕容垂,垂以讷為歸善王,染幹謀殺讷而代立,讷遂與染幹相攻,垂遣子驎讨之,敗染幹于牛都。
胡三省雲:其地當在牛川東,夷人放牧,于此聚會,故名。
破讷于赤城。
大祖遣師救讷,驎乃引還。
讷與染幹相争,慕容氏當有所右,而兼讨之者,蓋欲懾服其部,特以讨亂為名而已。
大祖為之出師,而慕容垂所圖不遂,乃止元觚而求名馬,大祖遂絕之,而遣使于慕容永。
永使其大鴻胪慕容鈞奉表勸進尊号。
于是垂卵翼道武,永擁右劉顯、染幹,積年相敵者,局勢一變。
其月,衛辰遣子直力鞮出棝陽塞,棝陽,漢縣,今綏遠固陽縣。
侵及黑城。
九月,帝襲五原,見第三章第八節。
屠之,收其積谷。
十一月,衛辰遣子直力鞮寇南部。
車駕出讨,大破直力鞮軍于鐵岐山南。
未詳。
自五原金津南渡河,次其所居之悅跋城。
即代來城,在今鄂爾多斯右翼境内。
衛辰父子奔遁。
诏諸将追之,禽直力鞮。
十二月,獲衛辰屍,斬以徇。
遂滅之。
《鐵弗傳》雲:衛辰單騎遁走,為其部下所殺。
《昭成子孫傳》:秦明王翰之子大原王儀獲其屍。
自河以南諸部悉平。
衛辰子屈丐即赫連勃勃。
《鐵弗傳》雲:大宗改其名曰屈孑,屈孑者,卑下也。
奔薛幹部,征之,不送。
八年(393),大元十八年。
八月,帝南征薛幹部帥大悉佛于三城。
胡三省曰:魏收《地形志》:偏城郡廣武縣有三城,唐延州豐林縣,古廣武縣地。
案唐豐林縣,在今陝西膚施縣東。
會其先出擊曹覆,帝乘其虛,屠其城,徙其民。
薛幹部,《晉書·勃勃載記》作叱幹,大悉佛作佗鬥伏,參看第九節。
曹覆蓋東西曹之部落也。
鐵弗氏與拓跋氏相抗近百年,至是傾覆,拓跋氏遂獨雄于代北矣,此則猗盧、什翼犍之世所未有之形勢也。
第八節 後燕分裂滅亡 從來北狄之強盛,大率由于互相并兼。
自劉顯破而拓跋氏之舊業複,衛辰亡而其累代之大敵去,其勢既日張矣;而道武又頻年征讨北方諸部落,自登國三年(388)至天興元年(398),皆見《本紀》。
得其畜足以為富,得其人足以為強,其勢遂不可制。
然中原之虛實,究非拓跋氏所深悉;慕容氏雖亟戰兵疲,使其按兵不動,拓跋氏亦未敢遽犯之也;乃輕率出兵,而又任一不知兵之慕容寶,弟子輿屍,而滅亡之禍,遂迫眉睫矣。
慕容垂滅慕容永之明年,為晉大元二十年(395),命其子寶伐魏,大敗于參合陂。
見第三章第八節。
是役也,據《晉書·載記》:寶及垂子農、麟,衆凡八萬,而德及垂兄子紹,以步騎萬八千為後繼。
魏聞寶将至,徙往河西。
寶進師臨河,懼不敢濟。
還次參合。
忽有大風,黑氣狀若隄防,或高或下,臨覆軍上。
沙門支昙猛言于寶曰:“風氣暴迅,魏師将至之候,宜遣兵禦之。
”寶笑而不納。
昙猛固以為言,乃遣麟率騎三萬為後殿。
麟以昙猛言為虛,縱騎遊獵。
俄而黃霧四塞,日月晦明。
是夜,魏師大至。
三軍奔潰。
寶與德等數千騎奔免。
士衆還者十一二。
紹死之。
據《魏書·本紀》:則寶以是年七月,來寇五原。
見第三章第八節。
帝遣許謙征兵于姚興。
先是慕容永來告急,遣陳留公元虔救之,因屯秀容。
後魏縣,郡亦治焉。
北秀容,在今山西朔縣西北。
南秀容,在岚縣南,即尒朱氏所居也。
其明年,大元十九年(394)。
又使東平公元儀屯田于河北五原,至于棝陽塞外。
見上節。
及是,元儀徙據朔方。
見第三章第八節。
八月,帝親治兵于河南。
九月,進師。
是時元虔五萬騎在東,以絕其左;元儀五萬騎在河北,以承其後;略陽公元遵七萬騎,塞其中山之路。
十月,辛未,寶燒船夜遁。
十一月,己卯,帝進軍濟河。
乙酉,夕至參合陂。
丙戌,大破之。
《寶傳》雲:寶燒船夜遁。
是時河冰未合,寶謂大祖不能渡,故不設斥候。
十一月,天暴風,寒,冰合。
大祖進軍濟河。
留辎重,簡精銳二萬餘騎急追之。
晨夜兼行。
暮至參合陂西。
寶在陂東,營于蟠羊山南水上。
靳安言于寶曰:“今日西北風勁,是追軍将至之應,宜設警備,兼行速去,不然必危。
”寶乃使人防後。
先不撫循,軍無節度,将士莫為盡心。
行十餘裡,便皆解鞍寝卧,不覺大軍在近。
前驅斥候,見寶軍營,還告。
其夜,大祖部分衆軍。
諸将羅落東西,為掎角之勢。
約勒士卒,束馬,口銜枚無聲。
昧爽,衆軍齊進。
日出登山,下臨其營。
寶衆晨将東引,顧見軍至,遂驚擾奔走。
大祖縱騎騰蹑,大破之。
有馬者皆蹶倒冰上,自相鎮壓,死傷者萬數。
四五萬人,一時放仗,斂手就羁;遺迸去者,不過千餘。
生禽其王公、文武将吏數千;獲器甲、辎重、軍資、雜财十餘萬計。
案燕是役,兵數不盈十萬,元虔等果有十七萬騎,羅其三面,尚何必征師于姚興?大祖之蹑慕容寶,不過二萬餘騎,雖雲簡銳輕行,然代北饒于馬騎,豈有舍大兵不用之理?《魏書·張衮傳》言:寶來寇,衮言于大祖曰:“寶乘滑台之功,因長子之捷,傾資竭力,難與争鋒。
愚以為宜羸師卷甲,以侈其心。
”大祖從之,果破之參合。
是知魏人此時,衆寡強弱,皆與燕不侔,《魏書·本紀》之言,必非實錄也。
魏人獲捷,實在避其朝銳,擊其暮歸,遂獲乘天時之利;而寶自七月進兵,至于十月,既不能見可而進,又不能知難而退,遂至銳氣隳盡,為敵所乘,其不知兵可知;一時警備之不周,蓋尚其次焉者矣。
是役在魏人亦為意外之捷,然魏人累世觊觎中原,至此,則益啟其窺伺之心,遂為大舉入塞之本。
其于魏事,實為一大轉捩。
道武時開化尚淺,《魏書》所記年号,疑多出後來追拟,于是年紀元為皇始,實有由也。
《晉書·慕容垂載記》曰:寶恨參合之敗,屢言魏有可乘之機。
慕容德亦曰:“魏人狃于參合之捷,有陵大子之心,宜及聖略,摧其銳志。
”垂從之。
留德守中山,自率大衆出參合。
鑿山開道,次于獵嶺。
胡三省曰:“在夏屋山東北,魏都平城,常獵于此。
”案夏屋山,在今山西代縣東北。
遣寶與農出天門。
慕容隆、慕容盛逾青山,胡三省曰:“青嶺即廣昌嶺,所謂五回道也。
其南層壓刺天,壁立直上,蓋即天門也。
”案五回嶺,在今河北易縣西南。
襲魏陳留公泥于平城,泥,《魏書·本紀》作虔。
陷之,收其衆三萬餘人而還。
垂次參合,見往年戰處,積骸如山,設吊祭之禮。
死者父兄,一時号哭。
軍中皆恸。
垂慚憤歐血,因而成疾。
乘馬輿而進。
過平城北三十裡,疾笃,築燕昌城而還。
《水經注》:在平城北四十裡。
寶等至雲中,聞垂疾,皆引歸。
有叛者,奔告魏曰:“垂病已亡,輿屍在軍”;魏又聞參合大哭;以為信然,乃進兵追之,知平城已陷而退。
垂至上谷之沮陽,死。
沮陽,漢縣,在今察哈爾懷來縣南。
據《魏書·本紀》:垂之來攻,在大元二十一年三月。
元虔既死,垂遂至平城,西北逾山結營。
聞帝将至,乃築城自守。
則垂于是役,頗有犁庭掃穴之志,因疾笃而遠;然其還師仍有警備;故魏之追師不敢逼也。
此亦可見慕容寶以不知兵而敗,而非其兵力之不足用矣。
然燕于是役,實無所獲,其氣彌挫,而魏之勢乃愈張;更有内亂授之以隙,而敗亡之禍,不可逭矣。
慕容垂死于大元二十一年四月。
寶匿喪,還至中山,乃僭立。
垂臨死,顧命以寶庶子清河公會為寶嗣,而寶寵愛少子濮陽公策,意不在會。
寶庶長子長樂公盛,自以同生年長,恥會先之,乃盛稱策宜為儲貳,而非毀會。
寶大悅。
訪其趙王麟、安陽王隆。
麟等鹹希旨贊成之。
寶遂與麟等定計,立策母段氏為皇後,策為大子。
時年十一。
盛、會進爵為王。
是歲六月,魏遣将攻寶廣甯大守劉亢埿,斬之。
廣甯,見第四章第二節。
徙其部落。
寶上谷大守慕容普鄰捐郡奔走。
八月,珪大舉攻寶。
南出馬邑,逾于句注。
馬邑,見第三章第八節。
句注,見第二章第二節。
别将封真襲幽州,圍薊。
見第四章第二節。
九月,珪至陽曲,見第二章第二節。
寶并州牧遼西王農棄城遁。
寶引群臣議之。
中山公苻谟曰:“魏軍強盛,若逸騎平原,殆難為敵,宜杜險拒之。
”中書令畦邃曰:“魏軍多騎,馬上赍糧,不過旬日。
宜令郡縣,聚千家為一堡,深溝高壘,清野待之。
不過六旬,自然窮退。
”尚書封懿曰:“今魏師十萬,天下之勍敵也。
百姓雖營聚,不足自固,是則聚糧集兵,以資強寇;且動衆心,示之以弱。
62阻關距戰,計之上也。
”慕容麟曰:“魏今乘勝氣銳,其鋒不可當,宜自完守設備,待其弊而乘之。
”于是修城積粟,為持久之備。
十月,珪出井陉。
在今河北井陉縣東北,與獲鹿縣界。
十一月朔,至真定。
漢國,今河北正定縣。
自常山以南,守宰或走或降,惟中山、邺、信都三城不下。
常山,見第三章第四節。
信都,見第四章第二節。
珪遣元儀五萬騎攻邺,王建、李栗攻信都,而自進軍圍中山。
不克,走之魯口。
見第五章第六節。
隆安元年(397),正月,圍信都。
寶冀州刺史宜都王慕容鳳逾城走,信都降。
寶步卒十二萬,騎三萬七千出攻魏,次于曲陽柏肆,敗還。
《晉書·載記》雲:寶聞魏有内難,乃盡衆出距。
步卒十二萬,騎三萬七千,次于曲陽柏肆。
魏
據《呂光載記》,羅仇為光尚書,麹粥為三河大守。
三河,後涼郡,治白土。
四月,蒙遜求還葬羅仇,因聚衆萬餘人叛光。
殺臨松護軍,屯金山。
在今甘肅山丹縣西南。
五月,為呂纂所破,将六七人逃山中。
亦據《宋書》本傳。
《晉書·蒙遜載記》:蒙遜并殺光中田護軍馬邃,臨松令井祥。
《呂光載記》雲纂敗蒙遜于忽谷。
胡三省曰:“忽谷,當在删丹界。
”蒙遜兄男成,先為将軍,守晉昌。
聞蒙遜起兵,逃奔赀虜,扇動諸夷,衆至數千。
酒泉大守壘成讨之,敗死。
男成進攻建康。
說大守段業,業京兆人,為杜進記室。
欲奉為主。
業不從。
相持二旬,外救不至。
業先與光侍中房晷、仆射王詳不平,慮不自容,乃許之。
男成等推業為涼州牧、建康公。
光命呂纂讨業。
蒙遜進屯臨洮,為業聲勢。
戰于合離,亦作合黎,山名,在今張掖、山丹、高台、酒泉四縣之北。
纂師大敗。
光散騎常侍大常郭黁與王詳謀叛,光誅詳,黁據東苑以叛。
姑臧有東西苑城。
光馳使召纂,纂引還。
黁推後将軍楊軌為盟主。
黁敗,奔乞伏乾歸。
楊軌南奔廉川。
光病甚,立其大子紹為天王,自号大上皇帝。
以其二庶兄纂為大尉,弘為司徒。
十二月,光死。
明年,纂叛,紹自殺。
纂僭即天王位。
弘起兵東苑,衆潰,奔廣武。
呂方執弘系獄。
馳使告纂。
纂遣力士拉殺之。
纂伐秃發利鹿孤,利鹿孤使傉檀距敗之。
纂西擊段業,圍張掖,略地建康。
侲檀帥騎一萬襲姑臧。
纂聞之,乃還。
段業以沮渠男成為輔國将軍,委以軍國之任。
王德以晉昌,孟敏以敦煌降業。
男成及德圍張掖,克之。
業因據張掖。
沮渠蒙遜率部曲投業,業以為臨池大守。
在今巴燕縣西。
王德為酒泉大守。
尋又以蒙遜領張掖大守。
隆安二年(398),四月,業使蒙遜将萬人攻昌光弟子純于西郡,執之以歸。
四年(400),業以孟敏為沙州刺史,署李暠為效谷令。
效谷,漢縣。
在今敦煌縣西。
敏卒,其下推暠為敦煌大守,稱藩于業。
業以暠為敦煌大守。
已又以索嗣代之。
暠遣其二子歆、讓逆戰,破之。
嗣奔還張掖。
暠罪狀嗣于段業。
沮渠男成惡嗣,因勸除之。
業乃殺嗣,遣使謝暠。
分敦煌之涼興、烏澤,未詳。
晉昌之宜禾三縣為涼興郡,進暠持節都督涼興已西諸軍事。
晉昌大守唐瑤,移檄六郡,胡三省曰:“蓋敦煌、酒泉、晉昌、涼興、建康、祁連也。
”推暠為涼公,領秦、涼二州牧。
遣宋縣東伐涼興,并擊玉門已西諸城,皆下之。
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縣西。
時王德叛業,自稱河州刺史,業使蒙遜西讨,德焚城,将部曲投唐瑤。
蒙遜追德至沙頭,漢池頭縣,後漢曰沙頭,在今甘肅玉門關西南。
大破之,虜其妻子部落而還。
初業以門下侍郎馬權代蒙遜為張掖大守。
蒙遜谮之于業,業殺之。
蒙遜謂男成曰:“所憚惟索嗣、馬權,今皆死矣。
蒙遜欲除業以奉兄,何如?”男成曰:“業羁旅孤飄,我所建立。
有吾兄弟,猶魚之有水。
人既親我,背之不詳。
”乃止。
及是,蒙遜請為西安大守。
西安,後涼郡,在張掖東南。
業許焉。
蒙遜期與男成同祭蘭門山。
在今甘肅山丹縣西南。
密遣司馬許鹹告業曰:“男成欲謀叛,以假日作逆。
若求祭蘭門山,臣言驗矣。
”至期日,果然。
業收男成令自殺。
蒙遜舉兵攻業。
業先疑其右将軍田昂,幽之于内。
至是,謝而赦之,使讨蒙遜。
昂歸于蒙遜。
蒙遜至張掖,昂兄子承愛,斬關納之。
遂斬業。
時隆安五年三月也。
蒙遜自稱涼州牧、張掖公。
呂纂遊畋無度,荒耽酒色。
隆安五年(401),二月,為光弟寶之子隆、超所弑,并殺其弟緯。
隆僭即天王位。
隆多殺豪望,以立威名。
内外嚣然,人不自固。
魏安人焦朗,使說姚興将姚碩德,且遣妻子為質。
碩德遂率衆至姑臧。
超出戰,大敗。
隆收集離散,嬰城固守。
東人多謀外叛。
将軍魏益多,又唱動群心。
乃謀殺隆、超。
事發,誅之,死者三百餘家。
于是群臣表求與姚興通好。
隆弗許。
超谏:以“連兵積歲,資儲内盡,強寇外逼;百姓嗷然,無糊口之寄;張、陳、韓、白,亦無如之何。
”隆乃請降。
碩德表為涼州刺史、建康公。
于是遣母弟、愛子、文武舊臣五十餘家質于長安。
碩德乃還。
姑臧谷價踴貴,鬥直錢五千,人相食。
城門晝閉,樵采路絕。
百姓請出城,乞為夷虜奴婢者,日有數百。
隆懼沮動人情,盡坑之。
積屍盈于衢路。
傉檀、蒙遜,頻來伐之。
隆以二寇之逼,遣超率騎二百,多赍珍寶,請迎于姚興。
興遣其将齊難等步騎四萬迎之。
隆率戶一萬,随難東遷。
後坐與子弼謀反,為興所誅。
後涼遂亡。
時元興二年八月也。
據《通鑒》。
姚碩德之圍姑臧也,沮渠蒙遜以昌隆既降于興,酒泉、涼甯二郡又叛降李暠,涼甯,晉郡,在今甘肅玉門縣境。
乃遣弟建忠挐及牧府長史張潛見碩德于姑臧,請軍迎接,率郡人東遷。
碩德大悅,拜潛張掖大守,挐建康大守。
潛勸蒙遜東遷。
挐私于蒙遜曰:“呂氏猶存,姑臧未拔,碩德糧竭将還,不能久也,何故違離桑梓,受制于人?”輔國臧莫孩曰:“建忠之言是也。
”蒙遜乃斬張潛。
齊難迎呂隆,隆勸難伐蒙遜,難從之。
莫孩敗其前軍。
難乃結盟而還。
興使拜蒙遜鎮西大将軍、沙州刺史、西海侯。
秃發利鹿孤,以隆安五年(401)僭稱河西王,仍臣于姚興。
元興元年(402),死,弟傉檀嗣。
僭号涼王。
遷于樂都。
姚興遣使拜為車騎将軍、廣武公。
傉檀大城樂都。
姚興建節王松忩率騎助呂隆守姑臧。
至魏安,為傉檀弟文真所圍。
衆潰。
執松忩,送于傉檀。
傉檀大怒,送松忩還,歸罪文真,深自陳謝。
齊難之迎呂隆,傉檀攝昌松、魏安二戍以避之。
元興三年(404),據《通鑒》。
傉檀去其年号,罷尚書丞郎官,上表姚興求涼州。
興不許。
義熙二年(406),亦據《通鑒》。
傉檀獻馬三千匹,羊三萬頭于興。
興以為忠于己,乃署傉檀為涼州刺史,而征其鎮姑臧之王尚還。
四年(408),亦據《通鑒》。
傉檀招秦河州刺史彭奚念,奚念阻河以叛。
姚興使其子弼伐之。
弼濟自金城,進拔昌松,長驅至姑臧。
傉檀嬰城固守,出兵擊弼,敗之。
然仍遣使人詣興謝罪焉。
乞伏熾磐以元興元年(402),自西平奔長安。
姚興以為興晉大守。
治浩亹,見第二章第二節。
尋遣使加乾歸左賢王,遣随齊難迎呂隆于河西。
興慮乾歸終為西州之患,因其朝也,留為主客尚書,《通鑒》在義熙三年(407)。
以熾磐行西夷校尉,監撫其衆。
熾磐以長安兵亂将始,乃招結諸部一萬七千,築城于嵻山,在甘肅洮沙縣東南。
據之。
熾磐攻克枹罕。
使告乾歸,乾歸奔還苑川。
收衆三萬,遷于度堅。
義熙五年(409),七月,據《本紀》。
僭稱秦王。
此從《載記》。
《本紀》作西秦王,恐非。
複都苑川。
攻克姚興金城、略陽、南安、隴西諸郡。
興力未能西讨,恐更為邊害,使署為都督隴西、嶺北匈奴、雜胡諸軍事、河州牧,大單于、河南王。
乾歸方圖河右,權宜受之,遂稱藩于興。
而務征讨諸雜部及吐谷渾,以益其衆。
八年(412),五月,乾歸為兄子公府所弑,并其諸子十餘人。
熾磐與乾歸弟智達、木奕幹讨禽,并其四子之。
熾磐襲僞位。
姚碩德之破呂隆也,李暠亦遣使降于姚興,興拜為安西将軍、高昌侯。
義熙元年(405),暠遣舍人黃始、梁興閑行奉表詣阙。
遷居酒泉。
秃發傉檀來通好,暠遣使報聘。
沮渠蒙遜侵寇,暠與通和立盟。
蒙遜背盟來侵,暠遣世子歆要擊敗之。
以前表未報,複遣沙門法泉閑行奉表。
初苻堅建元之末,堅建元元年(365),為晉興甯三年,終于二十年(384),為晉大元九年。
徙江、漢之人萬餘戶于敦煌。
中州之人有田疇不辟者,亦徙七千餘戶。
郭黁之寇武威,武威、張掖已東之人,西奔敦煌、晉昌者數千戶。
及暠東遷,皆徙之于酒泉。
分南人五千戶置會稽郡,中州人五千戶置廣夏郡,餘萬三千戶,分置武威、武興、張掖三郡。
築城于敦煌南子亭,以威南虜焉。
後涼之興,事勢與前涼大異。
前涼張氏,夙嘗樹德于河西;張軌之西也,馮藉晉室之威靈,其人亦頗知治體;然涼州之大姓及諸郡守,尚多不服,久而後定,況于呂光,僅一武人,既無籌略,且迫昏耄者乎?光所以能戡定梁熙,暫據河右者,蓋以其所率之兵頗精,且為思歸之士故。
然實未能據有涼州,且未能一日安也。
姚興雖滅後涼,然特因其自亡,又迫勃勃之難,故更無餘力西略。
西秦、南涼、北涼、西涼,皆以文屬而已。
氐、胡、鮮卑,皆不知治體,惟段業、李暠為漢人,為治較有規模,然業以大阿倒持,終至颠覆;暠亦弱不自振。
要之:西北一隅,脫離王化既久,一時不易收拾也。
第七節 拓跋氏再興 《魏書》以昭成帝為子所弑,道武為昭成之孫,不如《晉書》及《宋》、《齊》二書,以昭成為苻堅所禽,道武為昭成之子之可信,說已見第三節。
而《宋書》雲:秦後聽什翼犍北歸,犍死,涉歸代立,又不如《齊書》雲:堅敗,珪随慕容垂,其後還領其部之可信。
何者?犍苟還北,不應略無事迩可見;而珪初年禦外侮,戡内亂,深得後燕之援,亦必非無因也。
《魏書·道武帝紀》曰:苻堅使劉庫仁、劉衛辰分攝國事,南部大人長孫嵩及元他等,盡将故民,南依庫仁,帝于是轉幸獨孤部。
《賀讷傳》曰:昭成崩,諸部乖亂,獻明後與大祖及衛、秦二王依讷。
會苻堅使劉庫仁分攝國事,于是大祖還居獨孤部。
七年(411),晉大元八年。
十月,苻堅敗于淮南。
是月,慕容文等殺庫仁,庫仁弟眷攝國部。
九年(413),大元十年。
庫仁子顯,殺眷而代之。
乃将謀逆。
商人王霸知之,履帝足于衆中。
帝乃馳還。
是時故大人梁蓋盆子六眷,為顯謀主,盡知其計,密使部人穆崇馳告。
《獻明皇後傳》雲:帝姑為顯弟亢埿妻,知之,密以告後。
梁眷亦來告難。
後乃令大祖去之。
《奚牧傳》雲:眷使牧與穆崇至七介山以告。
七介山,《獻明後傳》作七個山,在善無縣。
善無,見第三章第八節。
帝乃陰結舊臣長孫犍、元他等。
秋,八月,乃幸賀蘭部。
據《賀讷傳》,賀蘭部時在大甯。
大甯見第三節。
《穆祟傳》雲:崇機捷便辟,少以盜竊為事。
大祖之居獨孤部,崇常往來奉給,時人無及者。
劉顯之謀逆也,平文皇帝外孫梁眷知之,密遣崇告大祖,大祖馳如賀蘭部。
道武之曾居獨孤部,當非虛誣,然謂其早依庫仁,則又難信。
《庫仁傳》雲:慕容垂圍苻丕于邺,又遣将平規攻堅幽州刺史王永于薊。
庫仁自以受堅爵命,遣妻兄公孫希率騎三千助永擊規,大破之。
庫仁複将大舉以救丕,發雁門、上谷、代郡兵,次于繁畤。
雁門,見第二章第二節。
上谷、代郡、繁畤,皆見第三章第八節。
先是慕容文等當徙長安,遁依庫仁部。
常思東歸其計無由。
至是,知人不樂,乃夜率三郡人攻庫仁。
庫仁匿于馬廄,文執殺之。
乘其駿馬奔垂。
竊疑道武之還獨孤部,實在庫仁助秦抗燕之時。
蓋庫仁所統,本拓跋氏之舊部,故慕容垂于此時,釋珪北歸,以犄庫仁;逮不為劉顯所容,乃又遁居賀蘭部也。
賀蘭、拓跋,舊為昏姻,其部落中自必有願助珪者,珪乃得所馮依矣。
《神元平文諸帝子孫傳》雲:上谷公纥羅,神元曾孫。
初從大祖自獨孤部如賀蘭部,招集舊戶,得三百家,與弟建議勸賀讷推大祖為主。
《賀讷傳》雲:劉顯謀逆,大祖輕騎北歸,讷見大祖,驚喜,拜白:“官家複國之後,當念老臣。
”味讷此語,一若不知珪之尚存;即知之,亦久不得其消息者;亦可見謂什翼犍死後珪即依賀蘭部之誣。
大祖笑曰:“誠如舅言,要不忘也。
”讷中弟染幹粗暴,忌大祖,常圖逆,每為皇姑遼西公主擁護,染幹不得肆其禍心。
讷祖纥,尚平文女。
纥生野幹,尚昭成女遼西公主。
野幹即讷與染幹及獻明皇後父也。
《獻明後傳》曰:染幹忌大祖之得人心,舉兵圍逼行宮。
後出,謂染幹曰:“汝等今安所置我,而欲殺吾子也?”染幹慚而去。
《尉古真傳》曰:大祖之在賀蘭部,賀染幹遣侯引、乙突等詣行宮,将肆逆,古真知之,侯引等不敢發。
于是諸部大人,請讷兄弟:求舉大祖為主。
染幹曰:“在我國中,何得爾也?”讷曰:“帝大國之世孫,興複世業于我國中,當相持獎,立繼統勳。
汝尚異議,豈是臣節?”遂與諸人勸進。
大祖登代王位于牛川,牛川,出綏遠涼城西,經左雲至大同入河。
是為拓跋珪複有部衆之始,《魏書》以是為登國元年(386),實晉大元十一年也。
《魏書》謂是歲四月,珪又改稱魏王。
案《本紀》:天興元年(398),晉隆安二年。
六月,丙子,诏有司議定國号。
群臣曰“昔周、秦以前,世居所生之土,有國有家,及王天下,即承為号。
自漢以來,罷侯置守,時無世繼,其應運而起者,皆不由尺土之資。
今國家萬世相承,啟基雲、代,臣等以為若取長遠,應以代為号。
”诏曰:“昔朕遠祖,總禦幽都,控制遐國。
雖踐王位,未定九州。
逮于朕躬,處百代之季,天下分裂,諸華乏主。
民俗雖殊,撫之在德。
故躬率六軍,掃平中土。
兇逆蕩除,遐迩率服。
宜仍先号,以為魏焉。
”《崔玄伯傳》雲:司馬德宗遣使來朝,大祖将報之,诏有司博議國号。
玄伯議曰:“三皇五帝之立号也,或因所生之土,或即封國之名。
故虞、夏、商、周,始皆諸侯,及聖德既隆,萬國宗戴,稱号随本,不複更立。
惟商人屢徙,改号曰殷,然猶兼行,不廢始基之稱。
故《詩》雲:殷商之旅;又雲: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此其義也。
昔漢高祖以漢王定三秦,滅強楚,故遂以漢為号。
國家雖統北方廣漠之土,逮于陛下,應運龍飛。
雖曰舊邦,受命惟新。
是以登極之初,改代曰魏。
又慕容永亦奉進魏土。
夫魏者大名,神州之上國,期乃革命之征驗,利見之玄符也。
臣愚以為宜号為魏。
”大祖從之,于是四方賓王之貢,鹹稱大魏矣。
然則魏之定稱為魏,實在破慕容氏取邺之後,前此尚魏、代雜稱也。
克邺稱魏,事極尋常,尚居牛川之時,何緣以魏為号?觀玄伯慕容永奉進魏土之語,則知永實以是封珪,蓋欲與之攻慕容垂,而以是為餌耳。
狼子野心,且不欲受封于晉,而況于永?然在當日,仍不過抉擇于此二者之間,不過聊去代稱,以示不臣于晉耳。
雲議國号,亦屬誣辭,在當日,不過議一對晉之稱号耳。
其後自大愈甚,乃并永封以魏土之事而刊削之。
然如是,則魏之号無自來,乃又僞造一自行改稱之事實。
矯誣至此,歎觀止矣。
然終不能盡掩天下後世之目也。
《道武本紀》:道武既即代王位,以長孫嵩為南部大人,叔孫普洛為北部大人。
二月幸定襄之盛樂,見第三章第八節。
息衆課農。
三月,劉顯自善無南走馬邑,見第三章第八節。
其族奴真率所部來降。
《劉庫仁傳》雲:奴真兄犍,先居賀蘭部,至是,奴真請召犍而讓部焉,大祖義而許之。
犍既領部,自以久托賀讷,德之,乃使弟去斤遺之金馬。
讷弟染幹因謂之曰:我待汝兄弟厚,汝今領部,宜來從我。
去斤請之奴真,奴真殺犍及去斤。
染幹聞其殺兄,率騎讨之。
奴真懼,徙部來奔。
大祖自迎之。
遣使責止染幹。
《本紀》又雲:五月,車駕幸陵石。
胡三省雲:在盛樂東。
護佛侯部帥侯辰,乙弗部帥代題叛走。
七月,車駕還盛樂。
代題複以部落來降。
旬有數日,亡奔劉顯。
帝使其孫倍斤代領部落。
是月,劉顯弟亢泥率騎掠奴真部落。
既而率以來降。
初帝叔父窟咄,為苻堅徙于長安,因随慕容永。
永以為新興大守。
新興,見第二章第二節。
八月,劉顯遣弟亢泥迎窟咄,以兵随之,來逼南境。
于是諸部騷動,人心顧望。
帝左右于植等與諸部人謀應之。
事洩,誅造謀者五人,餘悉不問。
于植,《北史》作于桓。
《魏書·窟咄傳》作于桓,《穆崇傳》作于植。
《窟咄傳》雲:同謀人單烏于以告。
大祖慮駭人心,沉吟未發。
後三日,桓以謀白其舅穆崇,崇又告之。
大祖乃誅桓等五人,餘莫題等七姓,悉原不問。
案題後仍見殺,見本傳。
帝慮内難,乃北逾陰山,幸賀蘭部,阻山為固。
遣行人安同、長孫賀使于慕容垂以征師。
賀亡奔窟咄,見《窟咄傳》。
垂遣使朝貢。
并令其子賀驎即慕容麟。
帥步騎以随同等。
《窟咄傳》雲:步騎六千。
十月,賀驎軍未至,而寇已前逼。
于是北部大人叔孫普洛等十三人及諸烏丸亡奔衛辰。
帝自弩山遷幸牛川,弩山,未詳。
屯于延水。
東洋河上源,出綏遠興和縣東北。
南出代谷,在句注北。
句注,見第二章第二節。
會賀驎于高柳。
漢縣,後漢末省,晉複置,在今山西陽高縣西北。
大破窟咄。
窟咄奔衛辰。
衛辰殺之。
帝悉收其衆。
十二月,慕容垂遣使朝貢。
奉帝西單于印绶,封上谷王,上谷,見第三章第八節。
帝不納。
二年(399),晉大元十二年。
五月,遣行人安同征兵于慕容垂。
垂使子賀驎帥衆來會。
六月,帝親征劉顯于馬邑,南追至彌澤,在今山西朔縣西南。
大破之。
顯南奔慕容永。
盡收其部落。
《張衮傳》雲:時劉顯地廣兵強,跨有朔裔。
會其兄弟乖離,共相疑阻。
衮言于大祖曰:“顯志大意高,希冀非望。
今因其内釁,宜速乘之。
若輕師獨進,或恐越逸,可遣使告慕容垂,共相聲援。
東西俱舉,勢必禽之。
”大祖從之,遂破走顯。
《顯傳》雲:大祖讨顯于馬邑,追至彌澤,大破之。
衛辰與慕容垂通好,送馬三千匹于垂,垂遣慕容良迎之,顯擊良軍,掠馬而去。
垂怒,遣子驎、兄子楷讨之。
顯奔馬邑西山。
麟輕騎追之,遂奔慕容永于長子。
部衆悉降于驎。
驎徙之中山。
劉顯敗而拓跋氏之舊業複矣,而賀蘭部之釁忽起。
《本紀》:登國四年(389),晉大元十四年。
二月,道武讨叱突隣部,大破之。
賀染幹兄弟率諸部來救,與大軍相遇,逆擊,走之。
《賀讷傳》言:大祖讨叱突隣部,讷兄弟遂懷異圖。
讷于大祖,素稱忠勤,劉顯之難,窟咄之患,實再藉其力以濟,及是,忽因一叱突隣部而啟釁,其故安在,不可知矣。
五年(390),大元十五年。
三月,慕容垂遣子賀驎率衆來會。
四月,行幸意辛山,胡三省曰:在牛川北,賀蘭部所居。
與賀驎讨賀蘭、纥突隣、纥奚諸部落,大破之。
纥突隣鄰、纥奚二部,常為寇于意辛山見《高車傳》。
六月,還幸牛川。
衛辰遣子直力鞮寇賀蘭部,圍之。
賀讷等請降告困。
七月,帝引兵救之。
至羊山,未詳。
直力鞮退走。
《賀讷傳》言:大祖遂徙讷部落及諸弟,處之東界。
蓋至是而賀蘭部處于拓跋氏鉗制之下,欲叛不能矣。
然因此,複與慕容垂啟釁。
是歲,八月,遣秦王觚使于慕容垂。
六年(391),大元十六年。
六月,《本紀》言慕容賀驎破賀讷于赤城,今察哈爾赤城縣。
帝引兵救之,驎退走。
《讷傳》雲:讷又通于慕容垂,垂以讷為歸善王,染幹謀殺讷而代立,讷遂與染幹相攻,垂遣子驎讨之,敗染幹于牛都。
胡三省雲:其地當在牛川東,夷人放牧,于此聚會,故名。
破讷于赤城。
大祖遣師救讷,驎乃引還。
讷與染幹相争,慕容氏當有所右,而兼讨之者,蓋欲懾服其部,特以讨亂為名而已。
大祖為之出師,而慕容垂所圖不遂,乃止元觚而求名馬,大祖遂絕之,而遣使于慕容永。
永使其大鴻胪慕容鈞奉表勸進尊号。
于是垂卵翼道武,永擁右劉顯、染幹,積年相敵者,局勢一變。
其月,衛辰遣子直力鞮出棝陽塞,棝陽,漢縣,今綏遠固陽縣。
侵及黑城。
九月,帝襲五原,見第三章第八節。
屠之,收其積谷。
十一月,衛辰遣子直力鞮寇南部。
車駕出讨,大破直力鞮軍于鐵岐山南。
未詳。
自五原金津南渡河,次其所居之悅跋城。
即代來城,在今鄂爾多斯右翼境内。
衛辰父子奔遁。
诏諸将追之,禽直力鞮。
十二月,獲衛辰屍,斬以徇。
遂滅之。
《鐵弗傳》雲:衛辰單騎遁走,為其部下所殺。
《昭成子孫傳》:秦明王翰之子大原王儀獲其屍。
自河以南諸部悉平。
衛辰子屈丐即赫連勃勃。
《鐵弗傳》雲:大宗改其名曰屈孑,屈孑者,卑下也。
奔薛幹部,征之,不送。
八年(393),大元十八年。
八月,帝南征薛幹部帥大悉佛于三城。
胡三省曰:魏收《地形志》:偏城郡廣武縣有三城,唐延州豐林縣,古廣武縣地。
案唐豐林縣,在今陝西膚施縣東。
會其先出擊曹覆,帝乘其虛,屠其城,徙其民。
薛幹部,《晉書·勃勃載記》作叱幹,大悉佛作佗鬥伏,參看第九節。
曹覆蓋東西曹之部落也。
鐵弗氏與拓跋氏相抗近百年,至是傾覆,拓跋氏遂獨雄于代北矣,此則猗盧、什翼犍之世所未有之形勢也。
第八節 後燕分裂滅亡 從來北狄之強盛,大率由于互相并兼。
自劉顯破而拓跋氏之舊業複,衛辰亡而其累代之大敵去,其勢既日張矣;而道武又頻年征讨北方諸部落,自登國三年(388)至天興元年(398),皆見《本紀》。
得其畜足以為富,得其人足以為強,其勢遂不可制。
然中原之虛實,究非拓跋氏所深悉;慕容氏雖亟戰兵疲,使其按兵不動,拓跋氏亦未敢遽犯之也;乃輕率出兵,而又任一不知兵之慕容寶,弟子輿屍,而滅亡之禍,遂迫眉睫矣。
慕容垂滅慕容永之明年,為晉大元二十年(395),命其子寶伐魏,大敗于參合陂。
見第三章第八節。
是役也,據《晉書·載記》:寶及垂子農、麟,衆凡八萬,而德及垂兄子紹,以步騎萬八千為後繼。
魏聞寶将至,徙往河西。
寶進師臨河,懼不敢濟。
還次參合。
忽有大風,黑氣狀若隄防,或高或下,臨覆軍上。
沙門支昙猛言于寶曰:“風氣暴迅,魏師将至之候,宜遣兵禦之。
”寶笑而不納。
昙猛固以為言,乃遣麟率騎三萬為後殿。
麟以昙猛言為虛,縱騎遊獵。
俄而黃霧四塞,日月晦明。
是夜,魏師大至。
三軍奔潰。
寶與德等數千騎奔免。
士衆還者十一二。
紹死之。
據《魏書·本紀》:則寶以是年七月,來寇五原。
見第三章第八節。
帝遣許謙征兵于姚興。
先是慕容永來告急,遣陳留公元虔救之,因屯秀容。
後魏縣,郡亦治焉。
北秀容,在今山西朔縣西北。
南秀容,在岚縣南,即尒朱氏所居也。
其明年,大元十九年(394)。
又使東平公元儀屯田于河北五原,至于棝陽塞外。
見上節。
及是,元儀徙據朔方。
見第三章第八節。
八月,帝親治兵于河南。
九月,進師。
是時元虔五萬騎在東,以絕其左;元儀五萬騎在河北,以承其後;略陽公元遵七萬騎,塞其中山之路。
十月,辛未,寶燒船夜遁。
十一月,己卯,帝進軍濟河。
乙酉,夕至參合陂。
丙戌,大破之。
《寶傳》雲:寶燒船夜遁。
是時河冰未合,寶謂大祖不能渡,故不設斥候。
十一月,天暴風,寒,冰合。
大祖進軍濟河。
留辎重,簡精銳二萬餘騎急追之。
晨夜兼行。
暮至參合陂西。
寶在陂東,營于蟠羊山南水上。
靳安言于寶曰:“今日西北風勁,是追軍将至之應,宜設警備,兼行速去,不然必危。
”寶乃使人防後。
先不撫循,軍無節度,将士莫為盡心。
行十餘裡,便皆解鞍寝卧,不覺大軍在近。
前驅斥候,見寶軍營,還告。
其夜,大祖部分衆軍。
諸将羅落東西,為掎角之勢。
約勒士卒,束馬,口銜枚無聲。
昧爽,衆軍齊進。
日出登山,下臨其營。
寶衆晨将東引,顧見軍至,遂驚擾奔走。
大祖縱騎騰蹑,大破之。
有馬者皆蹶倒冰上,自相鎮壓,死傷者萬數。
四五萬人,一時放仗,斂手就羁;遺迸去者,不過千餘。
生禽其王公、文武将吏數千;獲器甲、辎重、軍資、雜财十餘萬計。
案燕是役,兵數不盈十萬,元虔等果有十七萬騎,羅其三面,尚何必征師于姚興?大祖之蹑慕容寶,不過二萬餘騎,雖雲簡銳輕行,然代北饒于馬騎,豈有舍大兵不用之理?《魏書·張衮傳》言:寶來寇,衮言于大祖曰:“寶乘滑台之功,因長子之捷,傾資竭力,難與争鋒。
愚以為宜羸師卷甲,以侈其心。
”大祖從之,果破之參合。
是知魏人此時,衆寡強弱,皆與燕不侔,《魏書·本紀》之言,必非實錄也。
魏人獲捷,實在避其朝銳,擊其暮歸,遂獲乘天時之利;而寶自七月進兵,至于十月,既不能見可而進,又不能知難而退,遂至銳氣隳盡,為敵所乘,其不知兵可知;一時警備之不周,蓋尚其次焉者矣。
是役在魏人亦為意外之捷,然魏人累世觊觎中原,至此,則益啟其窺伺之心,遂為大舉入塞之本。
其于魏事,實為一大轉捩。
道武時開化尚淺,《魏書》所記年号,疑多出後來追拟,于是年紀元為皇始,實有由也。
《晉書·慕容垂載記》曰:寶恨參合之敗,屢言魏有可乘之機。
慕容德亦曰:“魏人狃于參合之捷,有陵大子之心,宜及聖略,摧其銳志。
”垂從之。
留德守中山,自率大衆出參合。
鑿山開道,次于獵嶺。
胡三省曰:“在夏屋山東北,魏都平城,常獵于此。
”案夏屋山,在今山西代縣東北。
遣寶與農出天門。
慕容隆、慕容盛逾青山,胡三省曰:“青嶺即廣昌嶺,所謂五回道也。
其南層壓刺天,壁立直上,蓋即天門也。
”案五回嶺,在今河北易縣西南。
襲魏陳留公泥于平城,泥,《魏書·本紀》作虔。
陷之,收其衆三萬餘人而還。
垂次參合,見往年戰處,積骸如山,設吊祭之禮。
死者父兄,一時号哭。
軍中皆恸。
垂慚憤歐血,因而成疾。
乘馬輿而進。
過平城北三十裡,疾笃,築燕昌城而還。
《水經注》:在平城北四十裡。
寶等至雲中,聞垂疾,皆引歸。
有叛者,奔告魏曰:“垂病已亡,輿屍在軍”;魏又聞參合大哭;以為信然,乃進兵追之,知平城已陷而退。
垂至上谷之沮陽,死。
沮陽,漢縣,在今察哈爾懷來縣南。
據《魏書·本紀》:垂之來攻,在大元二十一年三月。
元虔既死,垂遂至平城,西北逾山結營。
聞帝将至,乃築城自守。
則垂于是役,頗有犁庭掃穴之志,因疾笃而遠;然其還師仍有警備;故魏之追師不敢逼也。
此亦可見慕容寶以不知兵而敗,而非其兵力之不足用矣。
然燕于是役,實無所獲,其氣彌挫,而魏之勢乃愈張;更有内亂授之以隙,而敗亡之禍,不可逭矣。
慕容垂死于大元二十一年四月。
寶匿喪,還至中山,乃僭立。
垂臨死,顧命以寶庶子清河公會為寶嗣,而寶寵愛少子濮陽公策,意不在會。
寶庶長子長樂公盛,自以同生年長,恥會先之,乃盛稱策宜為儲貳,而非毀會。
寶大悅。
訪其趙王麟、安陽王隆。
麟等鹹希旨贊成之。
寶遂與麟等定計,立策母段氏為皇後,策為大子。
時年十一。
盛、會進爵為王。
是歲六月,魏遣将攻寶廣甯大守劉亢埿,斬之。
廣甯,見第四章第二節。
徙其部落。
寶上谷大守慕容普鄰捐郡奔走。
八月,珪大舉攻寶。
南出馬邑,逾于句注。
馬邑,見第三章第八節。
句注,見第二章第二節。
别将封真襲幽州,圍薊。
見第四章第二節。
九月,珪至陽曲,見第二章第二節。
寶并州牧遼西王農棄城遁。
寶引群臣議之。
中山公苻谟曰:“魏軍強盛,若逸騎平原,殆難為敵,宜杜險拒之。
”中書令畦邃曰:“魏軍多騎,馬上赍糧,不過旬日。
宜令郡縣,聚千家為一堡,深溝高壘,清野待之。
不過六旬,自然窮退。
”尚書封懿曰:“今魏師十萬,天下之勍敵也。
百姓雖營聚,不足自固,是則聚糧集兵,以資強寇;且動衆心,示之以弱。
62阻關距戰,計之上也。
”慕容麟曰:“魏今乘勝氣銳,其鋒不可當,宜自完守設備,待其弊而乘之。
”于是修城積粟,為持久之備。
十月,珪出井陉。
在今河北井陉縣東北,與獲鹿縣界。
十一月朔,至真定。
漢國,今河北正定縣。
自常山以南,守宰或走或降,惟中山、邺、信都三城不下。
常山,見第三章第四節。
信都,見第四章第二節。
珪遣元儀五萬騎攻邺,王建、李栗攻信都,而自進軍圍中山。
不克,走之魯口。
見第五章第六節。
隆安元年(397),正月,圍信都。
寶冀州刺史宜都王慕容鳳逾城走,信都降。
寶步卒十二萬,騎三萬七千出攻魏,次于曲陽柏肆,敗還。
《晉書·載記》雲:寶聞魏有内難,乃盡衆出距。
步卒十二萬,騎三萬七千,次于曲陽柏肆。
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