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東晉中葉形勢下
關燈
小
中
大
軍進至新梁。
寶憚魏師之銳,乃遣征北隆夜襲魏師,敗績而還。
魏軍方軌而至,對營相持。
上下兇懼,三軍奪氣。
農、麟勸寶還中山,乃引歸。
魏軍追擊之。
寶、農等棄大軍,率騎三萬奔還。
時大風雪,凍死者相枕于道。
寶恐為魏軍所及,命去袍杖戎器,寸刃無返。
《魏書·本紀》雲:寶聞帝幸信都,乃趨博陵之深澤,屯滹沱水。
二月,帝進幸楊城。
丁醜,軍钜鹿之柏肆塢,臨滹沱水。
其夜,寶悉衆犯營。
燎及行宮,兵人駭散。
帝驚起,不及衣冠,跣出擊鼓。
俄而左右及中軍将士,稍稍來集。
帝設奇陳,列燙營外,縱騎沖之。
寶衆大敗。
戊寅,寶走中山。
柏肆之役,遠近流言,賀蘭部帥附力眷,纥突隣部帥匿物尼,纥奚部帥叱奴根聚黨反于陰館。
南安公元順率軍讨之,不克,死者數千。
诏安遠将軍庾嶽還讨叱奴根等,滅之。
順者,昭成孫,地幹之子也。
其《傳》雲:留守京師。
柏肆之敗,軍人有亡歸者,言大軍奔散,不知大祖所在。
順聞之,欲自立,納莫題谏乃止。
是役,燕蓋诇知珪營所在,悉力攻之,使能禽斬珪,事勢必大變,惜乎其功虧一篑也。
曲陽,漢上曲陽縣,今河北曲陽縣,時為钜鹿郡治。
柏肆塢,在今河北葉城縣北。
新梁,未詳。
博陵,見第三章第三節。
深澤,漢縣,在今河北深澤縣東南。
楊城,《郡國志》在中山蒲陰縣,蒲陰,在今河北完縣東。
陰館,見第三章第八節。
三月,珪至盧奴。
漢縣,為中山郡治,《元和志》雲:後燕都中山,改為弗違。
寶遣使求和,請送元觚,割常山已西,許之。
已而寶背約。
辛亥,魏圍中山。
其夜,燕尚書慕容皓謀殺寶立麟,事覺,與同謀數十人斬關奔魏。
麟懼不自安,以兵劫左衛将軍北地王精,謀率禁旅弑寶。
精以義距之。
麟怒,殺精,出奔丁零。
蓋翟氏之部落。
初寶聞魏之來伐也,使慕容會率幽、平之衆赴中山。
麟既敗,寶恐其逆奪會軍,将遣兵迎之。
麟侍郎段平子自丁零奔還,說麟招集丁零,軍衆甚盛,謀襲會軍,東據龍城。
寶與其大子策及農、隆等萬餘騎迎會于薊,以開封公慕容詳守中山。
會步騎二萬,迎寶薊南。
寶分其兵給農、隆。
遣西河庫辱官骥率衆三千,助守中山。
幽、平之士,不樂去會,請曰:“清河王天資神武,權略過人,臣等與之,誓同生死。
願陛下與皇大子、諸王,止駕薊宮,使王統臣等,進解京師之圍;然後奉迎車駕。
”寶左右谮而不許。
衆鹹有怨言。
左右勸寶殺會。
侍禦史仇尼歸聞而告會曰:“兵已去手,恐無自全之理。
盍誅二王,廢大子,大王自處東宮,兼領将相,以匡社稷。
”會不從。
寶謂農、隆曰:“觀會為變,事當必然。
宜早殺之。
不爾,恐成大禍。
”農等固谏,乃止。
會聞之,彌懼,奔于廣都黃榆谷。
胡三省曰:廣都縣,魏收《地形志》屬建德郡,在漢白狼縣界,隋省入柳城縣。
白狼,見第五章第二節。
遣仇尼歸等率壯士二十餘人分襲農、隆。
隆見殺,農中重創。
既而會歸于寶。
寶意在誅會,誘而安之。
潛使左衛慕容騰斬會,不能傷。
會複奔其衆。
于是勒兵攻寶。
寶率數百騎馳如龍城。
會率衆追之。
遣使請誅左右佞臣,并求大子。
寶弗許。
會圍龍城。
侍禦郎高雲夜率敢死士百餘人襲會,敗之。
衆悉逃散。
會單馬奔中山,逾圍而入。
為慕容詳所殺。
詳僭稱尊号。
荒酒奢淫,殺戮無度。
誅其王公已下五百餘人。
内外震局,莫敢忤視。
四月,魏以軍糧不繼,罷邺圍。
五月,複罷中山之圍。
城中大饑,公卿餓死者數十人。
七月,詳遣烏丸張骧率五千餘人出城求食。
麟自丁零中入于骧軍,因其衆複入中山,殺詳而自立。
此據《魏書·本紀》。
《晉書》在九月,當由聞其事較遲也。
拓跋珪至魯口,遣長孫肥率千騎襲中山,據《魏書·本紀》。
《肥傳》作七千騎。
入其郛而還。
八月,丙寅朔,珪自魯口進軍常山之九門。
漢縣,在今藁城縣西北。
時大疫,人、馬、牛多死。
珪問疫于諸将。
對曰:“在者才十四五。
”時群下鹹思還北。
珪知其意,謂之曰:“斯固天命,将若之何?四海之人,皆可以為國,在吾所以撫之耳,何恤乎無民?”63群臣乃不敢複言。
珪之虐用其下如此,使燕抗距之力少強,未有不為猗盧、郁律之續者,而惜乎燕之不足以語此也。
珪又使元遵襲中山,芟其禾菜,入郛而還。
九月,麟饑窮,率三萬餘人,出攻新市。
漢縣,在今河北新樂縣西南。
十月,珪進兵破之。
麟單馬走西山,中山之西山。
遂奔邺。
中山降魏。
魏遣三萬騎赴衛王儀,将以攻邺。
慕容垂臨終,敕寶以邺城委慕容德。
寶既嗣位,以德為冀州牧,鎮邺,專總南夏。
魏将拓跋章攻邺,此據《晉書·載記》,當即魏衛王儀。
德遣南安王慕容青等夜擊敗之。
魏師退次新城。
即慕容垂所築,見第五節。
青等請擊之。
别駕韓言:“魏利在野戰,深入近畿,頓兵死地,前鋒既敗,後陳方固。
彼衆我寡,動而不勝,衆心難固;且城隍未修,敵來無備。
不如深溝高壘,以逸待勞。
”德乃召青還師。
魏又遣遼西公賀賴盧率騎與章圍邺。
章、盧内相乖争,各引軍潛遁。
德遣軍追破章軍,人心始固。
賀賴盧,《魏書·外戚傳》作賀盧。
賀賴即賀蘭異譯。
盧讷之弟。
其傳雲:大祖遣盧會衛王儀伐邺,而盧自以大祖之季舅,不肯受儀節度。
大祖遣使責之。
盧遂忿恨。
與儀司馬丁建構成其嫌,彌加猜忌。
會大祖勃儀去邺,盧亦引歸。
大祖以盧為廣川大守。
盧性雄豪,恥居冀州刺史王輔下,襲殺輔,奔慕容德。
案此亦魏可乘之隙,而惜乎燕無以乘之也。
賀蘭此時之服于魏,蓋猶力屈,非心服,盧之外叛,必非以争寵與驕縱也。
廣川,漢縣,後燕置郡,故城在今河北棗強縣東。
群臣議以慕容詳僭号中山,魏師盛于冀州,未審寶之存亡,固勸德即尊号。
德不從。
會慕容達自龍城奔邺,稱寶猶存,群議乃止。
尋而寶以德為丞相,領冀州牧,承制南夏。
麟奔邺,說德曰:“中山既沒,魏必乘勝攻邺。
雖糧儲素積而城大難固;且人心沮動,不可以戰。
及魏軍未至,擁衆南渡,就魯陽王和,據滑台,見第五節。
聚兵積谷,伺隙而動,計之上也。
魏雖拔中山,勢不久留,不過驅掠而返,人不樂徙,理自生變,然後振威以援之,魏則内外受敵,可一舉而取也。
”先是慕容和亦勸德南徙,于是許之。
率戶四萬,車二萬七千乘,自邺徙于滑台。
依燕元年故事稱元年。
隆安二年正月。
慕容麟潛謀為亂,事覺,賜死。
據《晉書·載記》。
《本紀》雲:麟為魏師所殺,誤。
魏克邺。
拓跋珪至邺,有定都之意。
已複自邺還中山。
發卒萬人治直道,自望都鐵關鑿恒嶺至代,五百餘裡。
望都,漢縣,今河北望都縣西北。
徙山東六州民吏及徒河、高麗、雜夷三十六萬,百工十餘萬而還。
此時中原之民,未必心服,故珪不能遂留。
被徙者自未必樂從,然燕無兵力援接,則人民雖欲自拔而末由矣。
燕當是時,其破敗之勢,誠可傷悼也。
慕容德遣侍郎李延勸慕容寶南伐,寶大悅。
慕容盛谏,寶将從之,而慕輿騰勸之。
寶乃曰:“吾計決矣,敢谏者斬。
”以騰為前軍,慕容農為中軍,寶為後軍。
步騎三萬,發自龍城,次于乙連。
未詳。
長上段速骨、宋赤眉,因衆軍之憚役也,殺司空樂浪王宙,逼立高陽王祟。
隆子。
《通鑒》雲:速骨等皆隆舊隊。
寶單騎奔農。
仍引軍讨速骨。
衆鹹憚征樂亂,投杖奔之。
騰衆亦潰。
寶、農馳還龍城。
蘭汗者,慕容垂之季舅,而慕容盛又汗之婿也。
潛與速骨通謀。
速骨進師攻城,農為汗所谲,潛出赴賊,為速骨所殺。
衆皆奔散。
寶與盛、騰等南奔。
蘭汗奉慕容策承制。
遣使迎寶,及于薊城。
寶欲還北。
盛等以汗之忠款,虛實未明,今單馬而還,汗有貳志者,悔之無及。
寶從之,乃自薊而南。
至黎陽,見第三章第四節。
遣其中黃門令趙思召慕容鐘來迎。
鐘德之從弟。
鐘首議勸德稱尊号,聞而惡之,執思付獄,馳使白德。
慕輿護請馳問寶虛實。
乃率壯士數百,随思而北。
因謀殺寶。
寶遣思之後,知德攝位,懼而北奔。
護至,無所見,執思而還。
德以思閑習典故,将任之。
思不肯。
德固留之。
思責德不當自立。
德怒,斬之。
寶遣騰招散兵于钜鹿,盛結豪桀于冀州,段儀、段溫收部曲于内黃,見第五章第三節。
衆皆響會,刻期将集,而蘭汗遣迎寶。
寶還至龍城。
汗引寶入外邸,弑之。
時隆安二年五月也。
據《晉書·本紀》。
汗又殺策及王公卿士百餘人。
寶之如龍城,盛留在後,寶為蘭汗所殺,盛馳進赴哀。
将軍張真固谏。
盛曰:“我今投命,告以哀窮,汗性愚近,必顧念婚姻,不忍害我。
旬月之閑,足展吾志。
”遂入赴喪。
汗妻乙氏,泣涕請盛。
汗亦哀之。
遣其子穆迎盛,舍之宮内,親敬如舊。
汗兄提、弟難,勸汗殺盛,汗不從。
慕容奇,汗之外孫也,汗亦宥之。
奇入見盛,遂相與謀。
盛遣奇起兵于外,衆至數千。
汗遣蘭提讨奇。
提驕狠淫荒,事汗無禮,盛因閑之。
汗發怒,收提誅之。
遣其撫軍仇尼慕率衆讨奇。
汗兄弟見奇之誅,莫不危懼,皆阻兵背汗。
襲敗盛軍。
汗大懼,遣穆率衆讨之。
穆又勸汗誅盛。
汗欲引見察之。
盛妻以告。
于是僞稱疾笃,不複出入。
汗乃止。
李旱、宦者,《魏書》作李早。
衛雙、劉志、張豪、張真,皆盛之舊昵,穆引為腹心。
旱等屢入見盛,相與結謀。
穆讨蘭難等,斬之。
大飨将士。
汗、穆皆醉。
盛夜因如廁,袒而逾牆,入于東宮,與李旱等誅穆。
衆皆踴呼。
進攻汗,斬之。
汗二子魯公和、陳公楊分屯令支、白狼,令支,見第五章第二節。
遣李旱、張真襲誅之。
時隆安二年七月也。
《晉書·本紀》。
盛以長樂王稱制。
慕容奇與丁零嚴生、烏丸王龍阻兵叛盛,盛擊敗之,執奇,斬龍生等百餘人。
盛于是僭即帝位。
八月。
後複去皇帝之号,稱庶民大王。
從《魏書》本傳。
《晉書·載記》作庶人,系唐人避諱改字。
晉南陽大守闾丘羨、甯朔将軍鄧啟方率衆二萬伐燕,次于管城。
在今河南鄭縣,後隋于此置管城縣。
慕容德遣其中軍慕容法、撫軍慕容和等拒之,王師敗績。
隆安二年八月。
初苻登為姚興所滅,登弟廣,率部落降于德,拜冠軍将軍,處之乞活堡。
在今河北河間縣北。
廣自稱秦王,敗德将慕容鐘。
時德始都滑台,介于晉、魏之間,地無十城,衆不過數萬,及鐘喪師,反側之徒,多歸于廣。
德乃留慕容和守滑台,親率衆讨廣,斬之。
慕容寶之至黎陽也,和長史李辯勸和納之,和不從,辯懼謀洩,乃引晉軍至管城,冀德親率師,于後作亂。
會德不出,愈不自安。
及德此行也,辯又勸和。
和不從。
辯怒,殺和,以滑台降魏。
時将士家悉在城内,德将攻之,韓範言“人情既危,不可以戰,宜先據一方,為關中之基,然後蓄力而圖之”,德乃止。
德右衛将軍慕容雲斬李辯,率将士家累二萬餘人而出。
三軍慶悅。
德謀于衆。
張華勸德據彭城。
見第五章第四節。
潘聰曰:“滑台四通八達,非帝王之居;且北通魏,西接秦,此二國者,未可以高枕待之也。
彭城土曠人希,地平無險。
晉之舊鎮,必距王師。
又密迩江、淮,水路通浚,秋夏霖僚,千裡為湖,水戰國之所短,吳之所長,今雖克之,非久安之計也。
”勸德據廣固。
見第四章第二節。
德乃引師而南。
兖州北鄙諸縣悉降。
使喻齊郡大守辟闾渾,齊郡,見第二章第三節。
渾不從。
遣慕容鐘率步騎二萬擊之。
渾将妻子奔魏。
德遣兵追斬之于莒城。
莒,漢縣,今山東莒縣。
德遂入廣固。
時隆安三年六月也。
燕遼西大守李朗,在郡十年,威制境内,慕容盛疑之,累征之,朗不赴。
朗以母在龍城,未敢顯叛,乃陰引魏軍,将為自安之計。
因表請發兵以距寇。
盛知其詐,讨斬之。
魏襲幽州,執刺史盧溥而去。
溥本魏河間大守,就食漁陽,據有數郡,慕容盛以為幽州刺史。
漁陽,見第三章第八節。
遣孟廣平援之,無及。
盛率衆三萬伐高句麗,襲其新城、南蘇,皆克之。
《遼志》:蘇州安複軍,高句麗南蘇州。
遼蘇州,今遼甯金縣也。
新城亦當在遼西。
散其積聚,徙五千餘戶于遼西。
此謂燕之遼西郡,非泛指遼河以西。
又讨庫莫奚,大虜獲而還。
盛是時之力,未足以與魏争,而立國根本,複在龍城,句麗與奚,形勢實逼,故先圖攘斥之,抑亦利徙戶、虜獲,以強其衆也。
盛幼而羁賤流漂,長則遭家多難,夷險安危,備嘗之矣。
懲寶暗而不斷,遂峻極威刑。
纖芥之嫌,莫不栽之于未萌,防之于未兆。
舊臣靡不夷滅。
于是上下振局,人不自安。
親戚忠誠,亦皆離貳。
隆安五年(401),七月,《本紀》。
盛左将軍慕容國,與殿中将軍秦輿、段贊等,謀率禁兵襲盛。
事覺,誅之,死者五百餘人。
前将軍思悔侯段玑,輿子興,贊子泰等,因衆心動搖,夜于禁中鼓噪大呼。
盛聞變,率左右出戰。
衆皆披潰。
俄有一賊,從暗中擊傷盛,遂死。
初盛立其子遼西公定為大子。
時以國多難,宜立長君。
群望皆在平原公元,寶第四子。
而河間公熙,垂少子。
烝于大後丁氏,丁氏意在于熙。
遂廢定,迎熙入宮。
熙僭即尊位。
誅段玑、秦興等,并夷三族。
元以嫌疑賜死。
并殺定。
見《魏書》。
熙寵幸苻貴人,丁氏怨恚咒詛,與兄子七兵尚書信謀廢熙。
熙聞之,大怒,逼丁氏令自殺,而葬以後禮。
誅信。
又盡殺寶諸子。
熙大築龍騰苑,廣袤十餘裡,役徒二萬人。
起景雲山于苑内,基廣五百步,峰高十七丈。
又起逍遙宮、甘露殿,連房數百,觀閣相交。
鑿天河渠,引水入宮。
又為其昭儀苻氏鑿曲光海、清涼池。
季夏盛暑,士卒不得休息,暍死者大半。
立其貴嫔苻氏為皇後。
昭義苻氏死,僞谥愍皇後。
二苻并美而豔,好微行遊燕,熙弗之禁也。
請谒必從。
刑賞大政,無不由之。
初昭儀有疾,龍城人王溫稱能療之。
未幾而卒。
熙忿其妄也,立于公交車門,支解溫而焚之。
其後好遊田,熙從之,北登白鹿山,《水經注》:白狼水出白狼縣東南,北屈徑白鹿山西,即白狼山也。
白狼縣,見第五章第二節。
東逾青嶺,胡三省曰:在龍城東南四百餘裡。
南臨滄海。
百姓苦之。
士卒為虎狼所殺及凍死者,五千餘矣。
會高句骊寇燕郡,見第四章第二節。
殺掠百餘人,熙伐高句骊,以苻氏從。
為沖車地道,以攻遼東。
見第三章第八節。
熙曰:“待刬平寇城,朕當與後乘辇而入。
”不聽将士先登。
于是城内嚴備,攻之不能下。
會大雨雪,士卒多死,乃引歸。
拟邺之鳳陽門作弘光門,累級三層。
熙與苻氏襲契丹,憚其衆盛,将還,苻氏弗聽,遂棄其辎重,輕襲高句骊。
周行三千餘裡。
士馬疲凍,死者屬路。
攻木底城,不克而還。
《慕容皝載記》:慕容翰與高句骊王钊戰于木底,大敗之,乘勝遂入九都。
九都,在今遼甯輯安縣境,木底城,當在新賓縣之東。
為苻氏起承華殿,高承光一倍。
負土于北門,土與谷同價。
典軍杜靜,載棺詣阙,上書極谏。
熙大怒,斬之。
苻氏嘗季夏思凍魚脍,仲冬須生地黃,皆下有司切責,不得加以大辟。
苻氏死,制公卿已下,至于百姓,率戶營墓。
費殚府藏。
下锢三泉,周輸數裡。
熙被發徒跣,步從苻氏喪,而變起于内矣。
馮跋,長樂信都人也。
父安,慕容永時為将軍。
永滅,跋東徙和龍,《魏書》雲:東徙昌黎。
昌黎,見第二章第二節。
家于長谷。
跋母弟素弗,次丕,次弘,皆任俠不修行業,惟跋恭慎,勤于家産。
慕容寶僭号,署跋中衛将軍,熙以為殿中左監,稍遷衛中郎将。
犯熙禁,與諸弟逃于山澤。
左衛将軍張興,亦坐事亡奔。
與跋從兄萬泥等二十二人結盟,推慕容雲為主。
雲本高氏,句麗支庶,襲敗慕容會,寶命為子者也。
發尚方徒五千餘人,閉門拒守。
熙攻之,敗走,為人所執。
雲殺之,及其諸子。
時為義熙三年(407)。
此從《本紀》。
《通鑒》同。
《載記》作二年。
雲僭即天王位,複姓高氏。
署跋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
雲寵養壯士,以為腹心。
離班、桃仁等,并專典禁衛,賞賜月至數千萬,衣食卧起,皆與之同。
五年(409),九月,離班、桃仁弑雲。
跋帳下督張泰、李桑讨殺之。
衆推跋為主。
跋僭稱天王于昌黎,不徙舊号,即國曰燕。
據《本紀》。
《載記》雲大元二十年(395),誤。
萬泥及跋從兄子乳陳據白狼以叛,跋弟弘讨斬之。
尚書令孫護及弟叱支、乙拔,遼東大守務銀提以有功怨望,并為跋所誅。
第九節 秦夏相攻 後燕、後秦,雖乘苻堅之喪敗,幸複舊業,然其兵力皆無足觀。
後燕一遇後魏,遂至潰敗決裂,不可收拾。
後秦之内釁,不如後燕之深,故其潰敗亦不如後燕之速,然亦一與魏遇,即為所敗;其後與夏相持,又數為所苦。
蓋時中原凋敝已甚,一時不易振作,而塞北方興之勢,遂不可禦矣。
此東晉與南北朝事勢之轉捩也。
元魏、周、齊,所以能據有北方幾二百年者,一由南朝依然不振,一亦由北方雕敝已甚,莫能起而與之抗也。
勃勃之奔叱幹部也,叱幹酋長佗鬥伏欲送之于魏。
兄子阿利谏,弗從。
阿利乃潛遣勁勇,篡之于路,送諸沒奕幹。
沒奕幹者,鮮卑部落,降于姚興,興以為高平公者也。
高平,見第二章第二節。
沒奕幹以女妻勃勃。
姚興以勃勃為五原公,使鎮朔方,蓋仍複其舊業。
大元十八年(393),魏登國八年。
魏道武襲敗叱幹。
以上參看第七節。
元興元年(402),魏天興五年。
又使其常山公遵襲沒奕幹。
沒奕幹棄其部衆,率數千騎,與勃勃奔秦州。
魏軍進次隴西之瓦亭。
在今甘肅固原縣南。
長安大震,諸城閉門固守。
魏平陽大守貳塵入侵河東。
平陽河東,皆見第二章第二節。
興遣姚平、狄伯支等率步騎四萬伐魏。
攻幹城,陷之。
乾城,《魏書》作乾壁,在河東。
遂據柴壁。
在今山西臨汾縣境。
八月,魏道武自将圍之。
興遣其光遠黨娥、立節雷星、建忠王多等,率杏城及嶺北突騎赴援。
杏城,見第三章第八節。
此嶺謂九嵕山,見第六章第四節。
越騎唐方、積弩姚良國,率關中勁卒,為平後繼。
姚緒統河東見兵,為前軍節度。
姚紹率洛東之兵,姚詳率朔方之衆,以會于興。
興率戎卒四萬七千,自長安赴之。
魏聞興至築長圍,以防平之出,拒興之入。
興臨汾西,卒不能救。
十月,平糧竭矢盡,将麾下三十騎赴汾水死。
狄伯支等将卒四萬,皆為魏所禽。
魏軍乘勝進攻蒲阪。
見第三章第四節。
姚緒固守不戰,乃還。
是役也,興幾于竭全力以赴之,而卒為魏所挫,秦遂為魏所輕矣。
《晉書·載記》雲:拓跋珪送馬千匹,求婚于興。
興許之,以魏别立後,遂絕婚,故有柴壁之戰。
至義熙二年(406),魏天賜三年。
乃複與魏通和。
魏放狄伯支等還。
五年(409),魏明元帝永興元年。
珪死,子明元帝嗣立,遣使聘于興,且請婚。
興許之。
《晉書·興載記》。
《魏書·本紀》雲:興遣使朝貢,并請進女,事系永興五年(413),晉義熙九年也。
至十一年(415),魏神瑞二年。
興乃以西平長公主妻嗣,是為魏明元昭哀皇後。
《魏書·帝紀》及《後妃傳》皆雲:以後禮納之。
《後妃傳》雲:後以鑄金人未成,未升尊位,然帝寵幸之出入居處,禮秩如後。
是後猶欲正位,而後謙讓不當。
泰常五年(420)宋武帝永初元年。
薨,帝追恨之,贈皇後玺绶,後加谥焉。
此乃妄說。
《魏書》諱飾之辭最多,《後妃傳》尤甚,讀至後文自見。
道武而後,雖沐猴而冠,妄有制作,未必能行。
彼其宮中,安有所謂禮秩,雲以後禮納之即後耳。
魏雖戰勝,其視中原,猶如天上,故道武、明元,再世求昏于秦。
大國之女下降,當時蓋引為寵榮,安得不以後禮逆之?此猶之成吉思汗雖戰勝,而仍尊禮衛紹王女也。
後秦當時,蓋無意北略;魏亦未遑南牧;匪寇昏媾,汔可小休,而匈奴之患起矣。
勃勃之為人也,可謂安忍無親。
初依沒奕幹,稍強,遂襲殺之而并其衆。
衆至數萬。
義熙三年(407),六月,僭稱天王大單于。
自以匈奴為夏後氏之苗裔也,稱大夏。
其年,讨鮮卑薛幹等三部,破之,降其衆萬數千。
《晉書·勃勃載記》。
薛幹即叱幹,《晉書》雜采諸書,未加勘正,故其稱名不畫一也。
《魏書·道武帝紀》:登國十年(395),大悉佛自長安還嶺北,上郡以西皆應之,蓋叱幹部落,雖一破壞,旋仍複國,至是乃為勃勃所破。
上郡見第二章第二節。
遂進攻姚興三城已北諸戍,三城見第七節。
諸将言高平險固,山川沃饒,可都。
勃勃曰:“我若專固一城,彼必并力于我,衆非其敵,亡可立待。
吾以雲騎風馳,出其不意;救前則擊其後,救後則擊其前;使彼疲于奔命,我則遊食自若,不及十年,嶺北、河東,盡我有也。
”于是侵掠嶺北。
嶺北諸戍,門不晝啟。
興使左仆射齊難等率騎二萬讨勃勃,為勃勃所禽。
又遣其弟平北姚沖、征虜狄伯支、輔國斂曼嵬、鎮東楊佛嵩率騎四萬讨勃勃。
沖次于嶺北,欲回襲長安,伯支不從,乃止。
沖懼其謀洩,遂鸩殺伯支。
興自平涼如朝那,平涼,見第六章第三節。
朝那,漢縣,在今甘肅平涼縣西北。
賜沖死。
興如貳城。
見第六章第三節。
此據《興載記》。
《勃勃載記》雲:姚興來伐,至三城。
諸軍未集,勃勃騎大至,左将軍姚文宗率禁兵,中壘齊莫統氏兵死戰,勃勃乃退。
興留禁兵五千配姚詳守貳城,自還長安。
《通鑒》在義熙五年(409)。
勃勃遣将胡金纂此據《興載記》。
《勃勃載記》作尚書金纂。
萬餘騎攻平涼。
興如貳城,因救平涼,纂衆大潰,生禽纂。
勃勃又遣兄子提亦據《興載記》。
《勃勃載記》作羅提。
攻陷定陽。
漢縣,在今陝西宜川縣西北。
又寇隴右。
攻白崖堡,《十六國疆域志》曰:一作柏陽,又作伯陽,在清水。
案清水,漢縣,在今甘肅清水縣西。
破之。
遂趣清水。
略陽大守姚壽都委守奔秦州。
略陽,見第二章第二節。
勃勃又收其衆而歸。
興自安定追之,安定,見第二章第二節。
至壽渠川,《十六國疆域志》雲:在臨泾。
案臨泾,漢縣,在今甘肅鎮原縣南。
不及而還。
《通鑒》義熙六年(410)。
姚詳鎮杏城,為勃勃所逼,糧盡,委守,南奔大蘇。
《勃勃載記》雲:詳棄三城。
大蘇,《十六國疆域志》雲在馮翊。
馮翊,見第二章第二節。
勃勃要之。
《勃勃載記》雲:遣平東鹿奕幹嬰之。
兵散,為勃勃所執。
興遣衛大将軍姚顯迎詳,詳敗,遂屯杏城。
興因令顯都督安定、嶺北二鎮事。
嶺北鎮,未詳治所。
以楊佛嵩為雍州刺史,率嶺北見兵,以讨勃勃。
為勃勃所執,絕亢而死。
《通鑒》義熙七年(411)。
義熙九年(413),勃勃以叱幹阿利領将作大匠,發嶺北夷夏十萬人,于朔方水北、黑水之南,營起都城。
勃勃自言:“朕方統一天下,君臨萬邦,可以統萬為名。
”統萬城,在今陝西橫山縣西。
阿利性工巧,然殘忍刻薄。
乃蒸土築城,錐入一寸,即殺築者而并築之。
勃勃以為忠,故委以營繕之任。
又造五兵之器,精銳尤甚。
既成呈之,工匠必有死者。
射甲不入,即斬工人,如其入也,便斬铠匠。
又造百煉剛刀,為龍雀大環,号曰大夏龍雀。
複鑄銅為大鼓、飛廉、翁仲、銅駝、龍虎之屬,皆以黃金飾之,列于宮殿之前。
凡殺工匠數千。
以是器物莫不精麗。
案勃勃之世仇為魏;是時形勢與之相逼者,亦莫如魏。
勃勃欲雪仇恥而求自安,惟有東向以與拓跋氏争一日之命。
姚興有德,可以為援,勃勃顧乘其衰敝而剽掠之,而于拓跋氏則視若無靓。
此無他,觊關中之富厚,志在剽掠,而于仇恥則非所知耳。
《魏書·鐵弗傳》曰:屈孑性奢,好治宮室。
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廣十步;宮牆五仞;其堅可以砺刀斧。
台榭高大,飛閣相連,皆雕镂圖畫,被以绮繡,飾以丹青,窮極文采。
世祖顧謂左右曰:“蕞爾國,而用民如此,雖欲不亡,其可得乎?”魏之用民力,不為不甚,而其驚心怵目于夏如此,夏之虐用其民可知,尚安有久長之理哉?勃勃又下書曰:“朕之皇祖,自北遷幽朔,姓改姒氏,音殊中國,故從母氏為劉。
子而從母之姓,非禮也。
古人氏族無常,朕将以義易之。
帝王者,系天為子,是為徽赫,實與天連,今改姓曰赫連氏。
系天之尊,不可令支庶同之,其非正統,皆以鐵伐為氏,庶朕宗族子孫,剛銳如鐵,皆堪伐人也。
”案鐵伐即鐵弗異譯,勃勃蓋自造一氏,而枝庶則仍其舊耳。
64勃勃攻姚逵于杏城,克之,執逵。
姚弼救之,不及。
勃勃又遣其将赫連建寇貳縣。
數千騎入平涼,遂入新平。
見第二章第二節。
姚弼讨之。
戰于龍尾堡,在今陝西岐山縣東。
大破之,擒建。
初勃勃攻彭雙方于石堡,未詳。
方力戰,距守積年,不能克,聞建敗,引還。
時義熙十一年(405)也。
據《通鑒》。
是歲姚興病笃,明年死,内亂起,晉兵複至,而其國不可支矣。
興初立其子泓為皇大子。
天水姜紀,天水,見第二章第二節。
呂氏之叛臣,阿谄奸詐,好閑人之親戚。
興子廣平公弼,有寵于興,紀遂傾心附之。
弼為雍州刺史,鎮安定,與密謀還朝。
令傾心事常山公顯,樹黨左右。
興遂以弼為尚書令、侍中、大将軍。
既居将相,虛襟引納,收結朝士,勢傾東宮,遂有奪嫡之謀。
姚文宗有寵于泓,弼深疾之,誣文宗有怨言,以侍禦史廉桃生為證。
興怒,賜文宗死。
是後群臣累足,莫敢言弼之短。
興遣姚紹興從弟。
與弼率禁衛諸軍鎮撫嶺北。
弼寵愛方隆,所欲施行,無不信納。
乃以嬖人尹沖為給事黃門侍郎,唐盛為治書侍禦史。
左右機要,皆其黨人。
義熙十年(414),據《通鑒》。
興寝疾,弼潛謀為亂。
招集數千人,被甲伏于其第。
興子懿,自蒲闆将赴長安;鎮東豫州牧洸,起兵洛陽;平西谌,起兵于雍。
見第三章第五節。
興疾廖,免弼尚書令,以将軍公就第。
懿等聞興疾廖,各罷兵還鎮。
抗表罪弼,請緻之刑法;懿、洸、宣、赤興子。
謀來朝,又請委之有司;興皆弗許。
十一年(415),三月,亦據《通鑒》。
弼谮宣于興。
宣司馬權丕至長安,興責以無匡輔之益,将戮之。
丕性傾巧,因誣宣罪狀。
興大怒,遂收宣于杏城,下獄,而使弼将三萬人鎮秦州。
九月,興藥動,弼稱疾不朝,而集兵于第。
興乃收弼。
興疾轉笃,興子南陽公愔,與其屬率甲士攻端門。
興力疾臨前殿,賜弼死。
愔等奔潰,逃于骊山。
見第五節。
十二年(416),二月,興死。
《通鑒考異》雲:《晉·本紀》、《三十國晉春秋》皆雲:義熙十一年二月,姚興卒。
《魏·本紀》,《北史·本紀》,《姚興》、《姚泓載記》,皆雲十二年。
按《後魏書·崔鴻傳》:大祖天興二年(399),姚泓改号,鴻以為元年,故《晉·本紀》、《三十國晉春秋》,凡弘始後事,皆在前一年,由鴻之誤也。
案弘始,姚興年号,天興二年(399),晉隆安三年也。
泓僭位。
誅愔。
命其齊公姚恢泓從弟。
殺安定大守呂超,弼之黨。
恢久乃誅之,泓疑其有陰謀,恢自是懷貳,陰聚兵甲焉。
北地大守毛雍據趙氏塢以叛,北地,見第二章第二節。
《通鑒》大元九年(384)《注》雲:趙氏塢,據《晉書·載記》在北地,所據者蓋即《姚泓載記》之文。
姚紹讨禽之。
姚宣時鎮李閏,在馮翊東。
未知雍敗,遣部将姚佛生等來衛長安。
宣參軍韋宗說宣棄李閏,南保邢望。
《括地志》:在李閏南四十裡。
宣既南移,諸羌據李閏以叛,紹進讨,破之。
宣詣紹歸罪,紹怒,殺之。
初宣在邢望,泓遣姚佛生論宣,佛生遂贊成宣計,紹數其罪,又戮之。
勃勃克上邦。
見第三章第三節。
進陷陰密。
見第三章第五節。
姚恢棄安定,奔于長安。
安定人胡俨、華韬等據城降于勃勃。
勃勃留羊苟兒鎮之,進攻姚谌于雍。
谌奔長安。
勃勃次郿。
漢縣,今陝西郿縣東北。
泓遣姚紹禦之。
勃勃退如安定。
胡俨等襲殺羊苟兒,以城降泓。
勃勃引歸杏城。
未幾,晉師出。
姚恢叛泓,率鎮戶内伐,見第七章第七節。
勃勃遂據安定。
嶺北鎮戍、郡縣悉降。
寶憚魏師之銳,乃遣征北隆夜襲魏師,敗績而還。
魏軍方軌而至,對營相持。
上下兇懼,三軍奪氣。
農、麟勸寶還中山,乃引歸。
魏軍追擊之。
寶、農等棄大軍,率騎三萬奔還。
時大風雪,凍死者相枕于道。
寶恐為魏軍所及,命去袍杖戎器,寸刃無返。
《魏書·本紀》雲:寶聞帝幸信都,乃趨博陵之深澤,屯滹沱水。
二月,帝進幸楊城。
丁醜,軍钜鹿之柏肆塢,臨滹沱水。
其夜,寶悉衆犯營。
燎及行宮,兵人駭散。
帝驚起,不及衣冠,跣出擊鼓。
俄而左右及中軍将士,稍稍來集。
帝設奇陳,列燙營外,縱騎沖之。
寶衆大敗。
戊寅,寶走中山。
柏肆之役,遠近流言,賀蘭部帥附力眷,纥突隣部帥匿物尼,纥奚部帥叱奴根聚黨反于陰館。
南安公元順率軍讨之,不克,死者數千。
诏安遠将軍庾嶽還讨叱奴根等,滅之。
順者,昭成孫,地幹之子也。
其《傳》雲:留守京師。
柏肆之敗,軍人有亡歸者,言大軍奔散,不知大祖所在。
順聞之,欲自立,納莫題谏乃止。
是役,燕蓋诇知珪營所在,悉力攻之,使能禽斬珪,事勢必大變,惜乎其功虧一篑也。
曲陽,漢上曲陽縣,今河北曲陽縣,時為钜鹿郡治。
柏肆塢,在今河北葉城縣北。
新梁,未詳。
博陵,見第三章第三節。
深澤,漢縣,在今河北深澤縣東南。
楊城,《郡國志》在中山蒲陰縣,蒲陰,在今河北完縣東。
陰館,見第三章第八節。
三月,珪至盧奴。
漢縣,為中山郡治,《元和志》雲:後燕都中山,改為弗違。
寶遣使求和,請送元觚,割常山已西,許之。
已而寶背約。
辛亥,魏圍中山。
其夜,燕尚書慕容皓謀殺寶立麟,事覺,與同謀數十人斬關奔魏。
麟懼不自安,以兵劫左衛将軍北地王精,謀率禁旅弑寶。
精以義距之。
麟怒,殺精,出奔丁零。
蓋翟氏之部落。
初寶聞魏之來伐也,使慕容會率幽、平之衆赴中山。
麟既敗,寶恐其逆奪會軍,将遣兵迎之。
麟侍郎段平子自丁零奔還,說麟招集丁零,軍衆甚盛,謀襲會軍,東據龍城。
寶與其大子策及農、隆等萬餘騎迎會于薊,以開封公慕容詳守中山。
會步騎二萬,迎寶薊南。
寶分其兵給農、隆。
遣西河庫辱官骥率衆三千,助守中山。
幽、平之士,不樂去會,請曰:“清河王天資神武,權略過人,臣等與之,誓同生死。
願陛下與皇大子、諸王,止駕薊宮,使王統臣等,進解京師之圍;然後奉迎車駕。
”寶左右谮而不許。
衆鹹有怨言。
左右勸寶殺會。
侍禦史仇尼歸聞而告會曰:“兵已去手,恐無自全之理。
盍誅二王,廢大子,大王自處東宮,兼領将相,以匡社稷。
”會不從。
寶謂農、隆曰:“觀會為變,事當必然。
宜早殺之。
不爾,恐成大禍。
”農等固谏,乃止。
會聞之,彌懼,奔于廣都黃榆谷。
胡三省曰:廣都縣,魏收《地形志》屬建德郡,在漢白狼縣界,隋省入柳城縣。
白狼,見第五章第二節。
遣仇尼歸等率壯士二十餘人分襲農、隆。
隆見殺,農中重創。
既而會歸于寶。
寶意在誅會,誘而安之。
潛使左衛慕容騰斬會,不能傷。
會複奔其衆。
于是勒兵攻寶。
寶率數百騎馳如龍城。
會率衆追之。
遣使請誅左右佞臣,并求大子。
寶弗許。
會圍龍城。
侍禦郎高雲夜率敢死士百餘人襲會,敗之。
衆悉逃散。
會單馬奔中山,逾圍而入。
為慕容詳所殺。
詳僭稱尊号。
荒酒奢淫,殺戮無度。
誅其王公已下五百餘人。
内外震局,莫敢忤視。
四月,魏以軍糧不繼,罷邺圍。
五月,複罷中山之圍。
城中大饑,公卿餓死者數十人。
七月,詳遣烏丸張骧率五千餘人出城求食。
麟自丁零中入于骧軍,因其衆複入中山,殺詳而自立。
此據《魏書·本紀》。
《晉書》在九月,當由聞其事較遲也。
拓跋珪至魯口,遣長孫肥率千騎襲中山,據《魏書·本紀》。
《肥傳》作七千騎。
入其郛而還。
八月,丙寅朔,珪自魯口進軍常山之九門。
漢縣,在今藁城縣西北。
時大疫,人、馬、牛多死。
珪問疫于諸将。
對曰:“在者才十四五。
”時群下鹹思還北。
珪知其意,謂之曰:“斯固天命,将若之何?四海之人,皆可以為國,在吾所以撫之耳,何恤乎無民?”63群臣乃不敢複言。
珪之虐用其下如此,使燕抗距之力少強,未有不為猗盧、郁律之續者,而惜乎燕之不足以語此也。
珪又使元遵襲中山,芟其禾菜,入郛而還。
九月,麟饑窮,率三萬餘人,出攻新市。
漢縣,在今河北新樂縣西南。
十月,珪進兵破之。
麟單馬走西山,中山之西山。
遂奔邺。
中山降魏。
魏遣三萬騎赴衛王儀,将以攻邺。
慕容垂臨終,敕寶以邺城委慕容德。
寶既嗣位,以德為冀州牧,鎮邺,專總南夏。
魏将拓跋章攻邺,此據《晉書·載記》,當即魏衛王儀。
德遣南安王慕容青等夜擊敗之。
魏師退次新城。
即慕容垂所築,見第五節。
青等請擊之。
别駕韓言:“魏利在野戰,深入近畿,頓兵死地,前鋒既敗,後陳方固。
彼衆我寡,動而不勝,衆心難固;且城隍未修,敵來無備。
不如深溝高壘,以逸待勞。
”德乃召青還師。
魏又遣遼西公賀賴盧率騎與章圍邺。
章、盧内相乖争,各引軍潛遁。
德遣軍追破章軍,人心始固。
賀賴盧,《魏書·外戚傳》作賀盧。
賀賴即賀蘭異譯。
盧讷之弟。
其傳雲:大祖遣盧會衛王儀伐邺,而盧自以大祖之季舅,不肯受儀節度。
大祖遣使責之。
盧遂忿恨。
與儀司馬丁建構成其嫌,彌加猜忌。
會大祖勃儀去邺,盧亦引歸。
大祖以盧為廣川大守。
盧性雄豪,恥居冀州刺史王輔下,襲殺輔,奔慕容德。
案此亦魏可乘之隙,而惜乎燕無以乘之也。
賀蘭此時之服于魏,蓋猶力屈,非心服,盧之外叛,必非以争寵與驕縱也。
廣川,漢縣,後燕置郡,故城在今河北棗強縣東。
群臣議以慕容詳僭号中山,魏師盛于冀州,未審寶之存亡,固勸德即尊号。
德不從。
會慕容達自龍城奔邺,稱寶猶存,群議乃止。
尋而寶以德為丞相,領冀州牧,承制南夏。
麟奔邺,說德曰:“中山既沒,魏必乘勝攻邺。
雖糧儲素積而城大難固;且人心沮動,不可以戰。
及魏軍未至,擁衆南渡,就魯陽王和,據滑台,見第五節。
聚兵積谷,伺隙而動,計之上也。
魏雖拔中山,勢不久留,不過驅掠而返,人不樂徙,理自生變,然後振威以援之,魏則内外受敵,可一舉而取也。
”先是慕容和亦勸德南徙,于是許之。
率戶四萬,車二萬七千乘,自邺徙于滑台。
依燕元年故事稱元年。
隆安二年正月。
慕容麟潛謀為亂,事覺,賜死。
據《晉書·載記》。
《本紀》雲:麟為魏師所殺,誤。
魏克邺。
拓跋珪至邺,有定都之意。
已複自邺還中山。
發卒萬人治直道,自望都鐵關鑿恒嶺至代,五百餘裡。
望都,漢縣,今河北望都縣西北。
徙山東六州民吏及徒河、高麗、雜夷三十六萬,百工十餘萬而還。
此時中原之民,未必心服,故珪不能遂留。
被徙者自未必樂從,然燕無兵力援接,則人民雖欲自拔而末由矣。
燕當是時,其破敗之勢,誠可傷悼也。
慕容德遣侍郎李延勸慕容寶南伐,寶大悅。
慕容盛谏,寶将從之,而慕輿騰勸之。
寶乃曰:“吾計決矣,敢谏者斬。
”以騰為前軍,慕容農為中軍,寶為後軍。
步騎三萬,發自龍城,次于乙連。
未詳。
長上段速骨、宋赤眉,因衆軍之憚役也,殺司空樂浪王宙,逼立高陽王祟。
隆子。
《通鑒》雲:速骨等皆隆舊隊。
寶單騎奔農。
仍引軍讨速骨。
衆鹹憚征樂亂,投杖奔之。
騰衆亦潰。
寶、農馳還龍城。
蘭汗者,慕容垂之季舅,而慕容盛又汗之婿也。
潛與速骨通謀。
速骨進師攻城,農為汗所谲,潛出赴賊,為速骨所殺。
衆皆奔散。
寶與盛、騰等南奔。
蘭汗奉慕容策承制。
遣使迎寶,及于薊城。
寶欲還北。
盛等以汗之忠款,虛實未明,今單馬而還,汗有貳志者,悔之無及。
寶從之,乃自薊而南。
至黎陽,見第三章第四節。
遣其中黃門令趙思召慕容鐘來迎。
鐘德之從弟。
鐘首議勸德稱尊号,聞而惡之,執思付獄,馳使白德。
慕輿護請馳問寶虛實。
乃率壯士數百,随思而北。
因謀殺寶。
寶遣思之後,知德攝位,懼而北奔。
護至,無所見,執思而還。
德以思閑習典故,将任之。
思不肯。
德固留之。
思責德不當自立。
德怒,斬之。
寶遣騰招散兵于钜鹿,盛結豪桀于冀州,段儀、段溫收部曲于内黃,見第五章第三節。
衆皆響會,刻期将集,而蘭汗遣迎寶。
寶還至龍城。
汗引寶入外邸,弑之。
時隆安二年五月也。
據《晉書·本紀》。
汗又殺策及王公卿士百餘人。
寶之如龍城,盛留在後,寶為蘭汗所殺,盛馳進赴哀。
将軍張真固谏。
盛曰:“我今投命,告以哀窮,汗性愚近,必顧念婚姻,不忍害我。
旬月之閑,足展吾志。
”遂入赴喪。
汗妻乙氏,泣涕請盛。
汗亦哀之。
遣其子穆迎盛,舍之宮内,親敬如舊。
汗兄提、弟難,勸汗殺盛,汗不從。
慕容奇,汗之外孫也,汗亦宥之。
奇入見盛,遂相與謀。
盛遣奇起兵于外,衆至數千。
汗遣蘭提讨奇。
提驕狠淫荒,事汗無禮,盛因閑之。
汗發怒,收提誅之。
遣其撫軍仇尼慕率衆讨奇。
汗兄弟見奇之誅,莫不危懼,皆阻兵背汗。
襲敗盛軍。
汗大懼,遣穆率衆讨之。
穆又勸汗誅盛。
汗欲引見察之。
盛妻以告。
于是僞稱疾笃,不複出入。
汗乃止。
李旱、宦者,《魏書》作李早。
衛雙、劉志、張豪、張真,皆盛之舊昵,穆引為腹心。
旱等屢入見盛,相與結謀。
穆讨蘭難等,斬之。
大飨将士。
汗、穆皆醉。
盛夜因如廁,袒而逾牆,入于東宮,與李旱等誅穆。
衆皆踴呼。
進攻汗,斬之。
汗二子魯公和、陳公楊分屯令支、白狼,令支,見第五章第二節。
遣李旱、張真襲誅之。
時隆安二年七月也。
《晉書·本紀》。
盛以長樂王稱制。
慕容奇與丁零嚴生、烏丸王龍阻兵叛盛,盛擊敗之,執奇,斬龍生等百餘人。
盛于是僭即帝位。
八月。
後複去皇帝之号,稱庶民大王。
從《魏書》本傳。
《晉書·載記》作庶人,系唐人避諱改字。
晉南陽大守闾丘羨、甯朔将軍鄧啟方率衆二萬伐燕,次于管城。
在今河南鄭縣,後隋于此置管城縣。
慕容德遣其中軍慕容法、撫軍慕容和等拒之,王師敗績。
隆安二年八月。
初苻登為姚興所滅,登弟廣,率部落降于德,拜冠軍将軍,處之乞活堡。
在今河北河間縣北。
廣自稱秦王,敗德将慕容鐘。
時德始都滑台,介于晉、魏之間,地無十城,衆不過數萬,及鐘喪師,反側之徒,多歸于廣。
德乃留慕容和守滑台,親率衆讨廣,斬之。
慕容寶之至黎陽也,和長史李辯勸和納之,和不從,辯懼謀洩,乃引晉軍至管城,冀德親率師,于後作亂。
會德不出,愈不自安。
及德此行也,辯又勸和。
和不從。
辯怒,殺和,以滑台降魏。
時将士家悉在城内,德将攻之,韓範言“人情既危,不可以戰,宜先據一方,為關中之基,然後蓄力而圖之”,德乃止。
德右衛将軍慕容雲斬李辯,率将士家累二萬餘人而出。
三軍慶悅。
德謀于衆。
張華勸德據彭城。
見第五章第四節。
潘聰曰:“滑台四通八達,非帝王之居;且北通魏,西接秦,此二國者,未可以高枕待之也。
彭城土曠人希,地平無險。
晉之舊鎮,必距王師。
又密迩江、淮,水路通浚,秋夏霖僚,千裡為湖,水戰國之所短,吳之所長,今雖克之,非久安之計也。
”勸德據廣固。
見第四章第二節。
德乃引師而南。
兖州北鄙諸縣悉降。
使喻齊郡大守辟闾渾,齊郡,見第二章第三節。
渾不從。
遣慕容鐘率步騎二萬擊之。
渾将妻子奔魏。
德遣兵追斬之于莒城。
莒,漢縣,今山東莒縣。
德遂入廣固。
時隆安三年六月也。
燕遼西大守李朗,在郡十年,威制境内,慕容盛疑之,累征之,朗不赴。
朗以母在龍城,未敢顯叛,乃陰引魏軍,将為自安之計。
因表請發兵以距寇。
盛知其詐,讨斬之。
魏襲幽州,執刺史盧溥而去。
溥本魏河間大守,就食漁陽,據有數郡,慕容盛以為幽州刺史。
漁陽,見第三章第八節。
遣孟廣平援之,無及。
盛率衆三萬伐高句麗,襲其新城、南蘇,皆克之。
《遼志》:蘇州安複軍,高句麗南蘇州。
遼蘇州,今遼甯金縣也。
新城亦當在遼西。
散其積聚,徙五千餘戶于遼西。
此謂燕之遼西郡,非泛指遼河以西。
又讨庫莫奚,大虜獲而還。
盛是時之力,未足以與魏争,而立國根本,複在龍城,句麗與奚,形勢實逼,故先圖攘斥之,抑亦利徙戶、虜獲,以強其衆也。
盛幼而羁賤流漂,長則遭家多難,夷險安危,備嘗之矣。
懲寶暗而不斷,遂峻極威刑。
纖芥之嫌,莫不栽之于未萌,防之于未兆。
舊臣靡不夷滅。
于是上下振局,人不自安。
親戚忠誠,亦皆離貳。
隆安五年(401),七月,《本紀》。
盛左将軍慕容國,與殿中将軍秦輿、段贊等,謀率禁兵襲盛。
事覺,誅之,死者五百餘人。
前将軍思悔侯段玑,輿子興,贊子泰等,因衆心動搖,夜于禁中鼓噪大呼。
盛聞變,率左右出戰。
衆皆披潰。
俄有一賊,從暗中擊傷盛,遂死。
初盛立其子遼西公定為大子。
時以國多難,宜立長君。
群望皆在平原公元,寶第四子。
而河間公熙,垂少子。
烝于大後丁氏,丁氏意在于熙。
遂廢定,迎熙入宮。
熙僭即尊位。
誅段玑、秦興等,并夷三族。
元以嫌疑賜死。
并殺定。
見《魏書》。
熙寵幸苻貴人,丁氏怨恚咒詛,與兄子七兵尚書信謀廢熙。
熙聞之,大怒,逼丁氏令自殺,而葬以後禮。
誅信。
又盡殺寶諸子。
熙大築龍騰苑,廣袤十餘裡,役徒二萬人。
起景雲山于苑内,基廣五百步,峰高十七丈。
又起逍遙宮、甘露殿,連房數百,觀閣相交。
鑿天河渠,引水入宮。
又為其昭儀苻氏鑿曲光海、清涼池。
季夏盛暑,士卒不得休息,暍死者大半。
立其貴嫔苻氏為皇後。
昭義苻氏死,僞谥愍皇後。
二苻并美而豔,好微行遊燕,熙弗之禁也。
請谒必從。
刑賞大政,無不由之。
初昭儀有疾,龍城人王溫稱能療之。
未幾而卒。
熙忿其妄也,立于公交車門,支解溫而焚之。
其後好遊田,熙從之,北登白鹿山,《水經注》:白狼水出白狼縣東南,北屈徑白鹿山西,即白狼山也。
白狼縣,見第五章第二節。
東逾青嶺,胡三省曰:在龍城東南四百餘裡。
南臨滄海。
百姓苦之。
士卒為虎狼所殺及凍死者,五千餘矣。
會高句骊寇燕郡,見第四章第二節。
殺掠百餘人,熙伐高句骊,以苻氏從。
為沖車地道,以攻遼東。
見第三章第八節。
熙曰:“待刬平寇城,朕當與後乘辇而入。
”不聽将士先登。
于是城内嚴備,攻之不能下。
會大雨雪,士卒多死,乃引歸。
拟邺之鳳陽門作弘光門,累級三層。
熙與苻氏襲契丹,憚其衆盛,将還,苻氏弗聽,遂棄其辎重,輕襲高句骊。
周行三千餘裡。
士馬疲凍,死者屬路。
攻木底城,不克而還。
《慕容皝載記》:慕容翰與高句骊王钊戰于木底,大敗之,乘勝遂入九都。
九都,在今遼甯輯安縣境,木底城,當在新賓縣之東。
為苻氏起承華殿,高承光一倍。
負土于北門,土與谷同價。
典軍杜靜,載棺詣阙,上書極谏。
熙大怒,斬之。
苻氏嘗季夏思凍魚脍,仲冬須生地黃,皆下有司切責,不得加以大辟。
苻氏死,制公卿已下,至于百姓,率戶營墓。
費殚府藏。
下锢三泉,周輸數裡。
熙被發徒跣,步從苻氏喪,而變起于内矣。
馮跋,長樂信都人也。
父安,慕容永時為将軍。
永滅,跋東徙和龍,《魏書》雲:東徙昌黎。
昌黎,見第二章第二節。
家于長谷。
跋母弟素弗,次丕,次弘,皆任俠不修行業,惟跋恭慎,勤于家産。
慕容寶僭号,署跋中衛将軍,熙以為殿中左監,稍遷衛中郎将。
犯熙禁,與諸弟逃于山澤。
左衛将軍張興,亦坐事亡奔。
與跋從兄萬泥等二十二人結盟,推慕容雲為主。
雲本高氏,句麗支庶,襲敗慕容會,寶命為子者也。
發尚方徒五千餘人,閉門拒守。
熙攻之,敗走,為人所執。
雲殺之,及其諸子。
時為義熙三年(407)。
此從《本紀》。
《通鑒》同。
《載記》作二年。
雲僭即天王位,複姓高氏。
署跋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
雲寵養壯士,以為腹心。
離班、桃仁等,并專典禁衛,賞賜月至數千萬,衣食卧起,皆與之同。
五年(409),九月,離班、桃仁弑雲。
跋帳下督張泰、李桑讨殺之。
衆推跋為主。
跋僭稱天王于昌黎,不徙舊号,即國曰燕。
據《本紀》。
《載記》雲大元二十年(395),誤。
萬泥及跋從兄子乳陳據白狼以叛,跋弟弘讨斬之。
尚書令孫護及弟叱支、乙拔,遼東大守務銀提以有功怨望,并為跋所誅。
第九節 秦夏相攻 後燕、後秦,雖乘苻堅之喪敗,幸複舊業,然其兵力皆無足觀。
後燕一遇後魏,遂至潰敗決裂,不可收拾。
後秦之内釁,不如後燕之深,故其潰敗亦不如後燕之速,然亦一與魏遇,即為所敗;其後與夏相持,又數為所苦。
蓋時中原凋敝已甚,一時不易振作,而塞北方興之勢,遂不可禦矣。
此東晉與南北朝事勢之轉捩也。
元魏、周、齊,所以能據有北方幾二百年者,一由南朝依然不振,一亦由北方雕敝已甚,莫能起而與之抗也。
勃勃之奔叱幹部也,叱幹酋長佗鬥伏欲送之于魏。
兄子阿利谏,弗從。
阿利乃潛遣勁勇,篡之于路,送諸沒奕幹。
沒奕幹者,鮮卑部落,降于姚興,興以為高平公者也。
高平,見第二章第二節。
沒奕幹以女妻勃勃。
姚興以勃勃為五原公,使鎮朔方,蓋仍複其舊業。
大元十八年(393),魏登國八年。
魏道武襲敗叱幹。
以上參看第七節。
元興元年(402),魏天興五年。
又使其常山公遵襲沒奕幹。
沒奕幹棄其部衆,率數千騎,與勃勃奔秦州。
魏軍進次隴西之瓦亭。
在今甘肅固原縣南。
長安大震,諸城閉門固守。
魏平陽大守貳塵入侵河東。
平陽河東,皆見第二章第二節。
興遣姚平、狄伯支等率步騎四萬伐魏。
攻幹城,陷之。
乾城,《魏書》作乾壁,在河東。
遂據柴壁。
在今山西臨汾縣境。
八月,魏道武自将圍之。
興遣其光遠黨娥、立節雷星、建忠王多等,率杏城及嶺北突騎赴援。
杏城,見第三章第八節。
此嶺謂九嵕山,見第六章第四節。
越騎唐方、積弩姚良國,率關中勁卒,為平後繼。
姚緒統河東見兵,為前軍節度。
姚紹率洛東之兵,姚詳率朔方之衆,以會于興。
興率戎卒四萬七千,自長安赴之。
魏聞興至築長圍,以防平之出,拒興之入。
興臨汾西,卒不能救。
十月,平糧竭矢盡,将麾下三十騎赴汾水死。
狄伯支等将卒四萬,皆為魏所禽。
魏軍乘勝進攻蒲阪。
見第三章第四節。
姚緒固守不戰,乃還。
是役也,興幾于竭全力以赴之,而卒為魏所挫,秦遂為魏所輕矣。
《晉書·載記》雲:拓跋珪送馬千匹,求婚于興。
興許之,以魏别立後,遂絕婚,故有柴壁之戰。
至義熙二年(406),魏天賜三年。
乃複與魏通和。
魏放狄伯支等還。
五年(409),魏明元帝永興元年。
珪死,子明元帝嗣立,遣使聘于興,且請婚。
興許之。
《晉書·興載記》。
《魏書·本紀》雲:興遣使朝貢,并請進女,事系永興五年(413),晉義熙九年也。
至十一年(415),魏神瑞二年。
興乃以西平長公主妻嗣,是為魏明元昭哀皇後。
《魏書·帝紀》及《後妃傳》皆雲:以後禮納之。
《後妃傳》雲:後以鑄金人未成,未升尊位,然帝寵幸之出入居處,禮秩如後。
是後猶欲正位,而後謙讓不當。
泰常五年(420)宋武帝永初元年。
薨,帝追恨之,贈皇後玺绶,後加谥焉。
此乃妄說。
《魏書》諱飾之辭最多,《後妃傳》尤甚,讀至後文自見。
道武而後,雖沐猴而冠,妄有制作,未必能行。
彼其宮中,安有所謂禮秩,雲以後禮納之即後耳。
魏雖戰勝,其視中原,猶如天上,故道武、明元,再世求昏于秦。
大國之女下降,當時蓋引為寵榮,安得不以後禮逆之?此猶之成吉思汗雖戰勝,而仍尊禮衛紹王女也。
後秦當時,蓋無意北略;魏亦未遑南牧;匪寇昏媾,汔可小休,而匈奴之患起矣。
勃勃之為人也,可謂安忍無親。
初依沒奕幹,稍強,遂襲殺之而并其衆。
衆至數萬。
義熙三年(407),六月,僭稱天王大單于。
自以匈奴為夏後氏之苗裔也,稱大夏。
其年,讨鮮卑薛幹等三部,破之,降其衆萬數千。
《晉書·勃勃載記》。
薛幹即叱幹,《晉書》雜采諸書,未加勘正,故其稱名不畫一也。
《魏書·道武帝紀》:登國十年(395),大悉佛自長安還嶺北,上郡以西皆應之,蓋叱幹部落,雖一破壞,旋仍複國,至是乃為勃勃所破。
上郡見第二章第二節。
遂進攻姚興三城已北諸戍,三城見第七節。
諸将言高平險固,山川沃饒,可都。
勃勃曰:“我若專固一城,彼必并力于我,衆非其敵,亡可立待。
吾以雲騎風馳,出其不意;救前則擊其後,救後則擊其前;使彼疲于奔命,我則遊食自若,不及十年,嶺北、河東,盡我有也。
”于是侵掠嶺北。
嶺北諸戍,門不晝啟。
興使左仆射齊難等率騎二萬讨勃勃,為勃勃所禽。
又遣其弟平北姚沖、征虜狄伯支、輔國斂曼嵬、鎮東楊佛嵩率騎四萬讨勃勃。
沖次于嶺北,欲回襲長安,伯支不從,乃止。
沖懼其謀洩,遂鸩殺伯支。
興自平涼如朝那,平涼,見第六章第三節。
朝那,漢縣,在今甘肅平涼縣西北。
賜沖死。
興如貳城。
見第六章第三節。
此據《興載記》。
《勃勃載記》雲:姚興來伐,至三城。
諸軍未集,勃勃騎大至,左将軍姚文宗率禁兵,中壘齊莫統氏兵死戰,勃勃乃退。
興留禁兵五千配姚詳守貳城,自還長安。
《通鑒》在義熙五年(409)。
勃勃遣将胡金纂此據《興載記》。
《勃勃載記》作尚書金纂。
萬餘騎攻平涼。
興如貳城,因救平涼,纂衆大潰,生禽纂。
勃勃又遣兄子提亦據《興載記》。
《勃勃載記》作羅提。
攻陷定陽。
漢縣,在今陝西宜川縣西北。
又寇隴右。
攻白崖堡,《十六國疆域志》曰:一作柏陽,又作伯陽,在清水。
案清水,漢縣,在今甘肅清水縣西。
破之。
遂趣清水。
略陽大守姚壽都委守奔秦州。
略陽,見第二章第二節。
勃勃又收其衆而歸。
興自安定追之,安定,見第二章第二節。
至壽渠川,《十六國疆域志》雲:在臨泾。
案臨泾,漢縣,在今甘肅鎮原縣南。
不及而還。
《通鑒》義熙六年(410)。
姚詳鎮杏城,為勃勃所逼,糧盡,委守,南奔大蘇。
《勃勃載記》雲:詳棄三城。
大蘇,《十六國疆域志》雲在馮翊。
馮翊,見第二章第二節。
勃勃要之。
《勃勃載記》雲:遣平東鹿奕幹嬰之。
兵散,為勃勃所執。
興遣衛大将軍姚顯迎詳,詳敗,遂屯杏城。
興因令顯都督安定、嶺北二鎮事。
嶺北鎮,未詳治所。
以楊佛嵩為雍州刺史,率嶺北見兵,以讨勃勃。
為勃勃所執,絕亢而死。
《通鑒》義熙七年(411)。
義熙九年(413),勃勃以叱幹阿利領将作大匠,發嶺北夷夏十萬人,于朔方水北、黑水之南,營起都城。
勃勃自言:“朕方統一天下,君臨萬邦,可以統萬為名。
”統萬城,在今陝西橫山縣西。
阿利性工巧,然殘忍刻薄。
乃蒸土築城,錐入一寸,即殺築者而并築之。
勃勃以為忠,故委以營繕之任。
又造五兵之器,精銳尤甚。
既成呈之,工匠必有死者。
射甲不入,即斬工人,如其入也,便斬铠匠。
又造百煉剛刀,為龍雀大環,号曰大夏龍雀。
複鑄銅為大鼓、飛廉、翁仲、銅駝、龍虎之屬,皆以黃金飾之,列于宮殿之前。
凡殺工匠數千。
以是器物莫不精麗。
案勃勃之世仇為魏;是時形勢與之相逼者,亦莫如魏。
勃勃欲雪仇恥而求自安,惟有東向以與拓跋氏争一日之命。
姚興有德,可以為援,勃勃顧乘其衰敝而剽掠之,而于拓跋氏則視若無靓。
此無他,觊關中之富厚,志在剽掠,而于仇恥則非所知耳。
《魏書·鐵弗傳》曰:屈孑性奢,好治宮室。
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廣十步;宮牆五仞;其堅可以砺刀斧。
台榭高大,飛閣相連,皆雕镂圖畫,被以绮繡,飾以丹青,窮極文采。
世祖顧謂左右曰:“蕞爾國,而用民如此,雖欲不亡,其可得乎?”魏之用民力,不為不甚,而其驚心怵目于夏如此,夏之虐用其民可知,尚安有久長之理哉?勃勃又下書曰:“朕之皇祖,自北遷幽朔,姓改姒氏,音殊中國,故從母氏為劉。
子而從母之姓,非禮也。
古人氏族無常,朕将以義易之。
帝王者,系天為子,是為徽赫,實與天連,今改姓曰赫連氏。
系天之尊,不可令支庶同之,其非正統,皆以鐵伐為氏,庶朕宗族子孫,剛銳如鐵,皆堪伐人也。
”案鐵伐即鐵弗異譯,勃勃蓋自造一氏,而枝庶則仍其舊耳。
64勃勃攻姚逵于杏城,克之,執逵。
姚弼救之,不及。
勃勃又遣其将赫連建寇貳縣。
數千騎入平涼,遂入新平。
見第二章第二節。
姚弼讨之。
戰于龍尾堡,在今陝西岐山縣東。
大破之,擒建。
初勃勃攻彭雙方于石堡,未詳。
方力戰,距守積年,不能克,聞建敗,引還。
時義熙十一年(405)也。
據《通鑒》。
是歲姚興病笃,明年死,内亂起,晉兵複至,而其國不可支矣。
興初立其子泓為皇大子。
天水姜紀,天水,見第二章第二節。
呂氏之叛臣,阿谄奸詐,好閑人之親戚。
興子廣平公弼,有寵于興,紀遂傾心附之。
弼為雍州刺史,鎮安定,與密謀還朝。
令傾心事常山公顯,樹黨左右。
興遂以弼為尚書令、侍中、大将軍。
既居将相,虛襟引納,收結朝士,勢傾東宮,遂有奪嫡之謀。
姚文宗有寵于泓,弼深疾之,誣文宗有怨言,以侍禦史廉桃生為證。
興怒,賜文宗死。
是後群臣累足,莫敢言弼之短。
興遣姚紹興從弟。
與弼率禁衛諸軍鎮撫嶺北。
弼寵愛方隆,所欲施行,無不信納。
乃以嬖人尹沖為給事黃門侍郎,唐盛為治書侍禦史。
左右機要,皆其黨人。
義熙十年(414),據《通鑒》。
興寝疾,弼潛謀為亂。
招集數千人,被甲伏于其第。
興子懿,自蒲闆将赴長安;鎮東豫州牧洸,起兵洛陽;平西谌,起兵于雍。
見第三章第五節。
興疾廖,免弼尚書令,以将軍公就第。
懿等聞興疾廖,各罷兵還鎮。
抗表罪弼,請緻之刑法;懿、洸、宣、赤興子。
謀來朝,又請委之有司;興皆弗許。
十一年(415),三月,亦據《通鑒》。
弼谮宣于興。
宣司馬權丕至長安,興責以無匡輔之益,将戮之。
丕性傾巧,因誣宣罪狀。
興大怒,遂收宣于杏城,下獄,而使弼将三萬人鎮秦州。
九月,興藥動,弼稱疾不朝,而集兵于第。
興乃收弼。
興疾轉笃,興子南陽公愔,與其屬率甲士攻端門。
興力疾臨前殿,賜弼死。
愔等奔潰,逃于骊山。
見第五節。
十二年(416),二月,興死。
《通鑒考異》雲:《晉·本紀》、《三十國晉春秋》皆雲:義熙十一年二月,姚興卒。
《魏·本紀》,《北史·本紀》,《姚興》、《姚泓載記》,皆雲十二年。
按《後魏書·崔鴻傳》:大祖天興二年(399),姚泓改号,鴻以為元年,故《晉·本紀》、《三十國晉春秋》,凡弘始後事,皆在前一年,由鴻之誤也。
案弘始,姚興年号,天興二年(399),晉隆安三年也。
泓僭位。
誅愔。
命其齊公姚恢泓從弟。
殺安定大守呂超,弼之黨。
恢久乃誅之,泓疑其有陰謀,恢自是懷貳,陰聚兵甲焉。
北地大守毛雍據趙氏塢以叛,北地,見第二章第二節。
《通鑒》大元九年(384)《注》雲:趙氏塢,據《晉書·載記》在北地,所據者蓋即《姚泓載記》之文。
姚紹讨禽之。
姚宣時鎮李閏,在馮翊東。
未知雍敗,遣部将姚佛生等來衛長安。
宣參軍韋宗說宣棄李閏,南保邢望。
《括地志》:在李閏南四十裡。
宣既南移,諸羌據李閏以叛,紹進讨,破之。
宣詣紹歸罪,紹怒,殺之。
初宣在邢望,泓遣姚佛生論宣,佛生遂贊成宣計,紹數其罪,又戮之。
勃勃克上邦。
見第三章第三節。
進陷陰密。
見第三章第五節。
姚恢棄安定,奔于長安。
安定人胡俨、華韬等據城降于勃勃。
勃勃留羊苟兒鎮之,進攻姚谌于雍。
谌奔長安。
勃勃次郿。
漢縣,今陝西郿縣東北。
泓遣姚紹禦之。
勃勃退如安定。
胡俨等襲殺羊苟兒,以城降泓。
勃勃引歸杏城。
未幾,晉師出。
姚恢叛泓,率鎮戶内伐,見第七章第七節。
勃勃遂據安定。
嶺北鎮戍、郡縣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