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西晉亂亡
關燈
小
中
大
,乃進其愛女。
賓猶思報恩,固問所欲。
始祖請率所部,北居長川。
在今察哈爾興和縣境。
賓乃敬從。
積十數歲,德化大洽。
諸舊部民,鹹來歸附。
二十九年(248),魏齊王芳正始九年。
賓臨終,戒其二子,使謹奉始祖。
其子不從,乃陰謀為逆。
始祖召殺之,盡并其衆。
《神元皇後傳》雲:賓臨終,戒其二子速侯、回題,令善事帝。
及賓卒,速侯等欲因帝會喪為變。
語頗漏洩,帝乃先圖之。
伏勇士于宮中。
晨起,以佩刀殺後。
馳使告速侯等,言後暴崩。
速侯等驚走來赴,因執而殺之。
案神元之狡且忍如此,其以憂死,非不幸矣。
諸部大人悉皆款服。
三十九年(258),魏高貴鄉公甘露元年。
遷于定襄之盛樂。
定襄,漢郡,治成樂,後漢移治善無。
成樂,後漢曰盛樂,在今和林格爾境。
善無,在右玉縣南。
夏,四月,祭天。
諸部君長,皆來助祭。
惟白部大人觀望不至,于是征而戮之。
遠近肅然,莫不震懾。
與魏和親。
四十二年(261),遣子文帝如魏,且觀風土。
魏景元二年(261)也。
文皇帝諱沙漠汗,以國大子留洛陽。
魏、晉禅代,和好仍密。
始祖春秋已邁,帝以父老求歸,晉武帝具禮護送。
四十八年(267),泰始三年。
至自晉。
五十六年(275),帝複如晉。
其年冬,還國。
行達并州,晉征北大将軍衛瓘,以帝為人雄異,恐為後患,乃密啟晉帝,請留不遣。
晉帝難于失信,不許。
瓘複請以金錦賂國之大人,令緻閑隙,使相危害。
晉帝從之,遂留帝。
于是國之執事及外部大人,皆受瓘貨。
五十八年(277),方遣帝。
始祖聞帝歸,大悅。
使諸部大人詣陰館迎之。
陰館,漢縣,在今山西代縣西北。
酒酣,帝仰視飛鳥,謂諸大人曰:“我為汝曹取之。
”援彈飛丸,應弦而落。
時國俗無彈,衆鹹大驚。
乃相謂曰:“大子風采被服,同于南夏;兼奇術絕世;若繼國統,變易舊俗,吾等必不得志。
不若在國諸子,習本淳樸。
”鹹以為然;且離間素行;乃謀危害,并先馳還。
始祖問曰:“我子既曆他國,進德何如?”皆對曰:“大子才藝非常,引空弓而落飛鳥,是似得晉人異法怪術,亂國害民之兆,惟願察之。
”自帝在晉之後,諸子愛寵日進,始祖年逾期頤,頗有所惑。
聞諸大人之語,意有所疑,因曰:“不可容者,便當除之。
”諸大人乃馳詣塞南,矯害帝。
既而始祖甚悔之。
其年,始祖不豫。
烏丸王庫賢,親近任勢。
先受衛瓘之貨,故欲沮動諸部。
因在庭中砺钺斧。
諸大人問欲何為?答曰:“上恨汝曹讒殺大子,今欲盡收諸大人長子殺之。
”大人皆信,各各散走。
始祖尋崩。
案神元五十六年(275),為晉武帝鹹甯元年(275),《紀》于是年六月,書鮮卑力微遣子來獻,《魏書》謂是年文帝如晉,蓋依附此文。
至魏世與力微言和,其子入侍于洛,則史無可征。
《三國·魏志·鮮卑傳》:東部大人,有素利彌加厥機,建安中,因閻柔上貢獻通市,大祖表寵以為王。
厥機死,又立其子沙末汗為親漢王。
名雖相似,而事迹與年代皆不合,不知為兩人名同欤?抑力微實即厥機部落,造魏史者不敢明言,乃姑留此間隙,以待後人之尋索也?衛瓘之督幽州,紀在泰始七年(271)八月,《本紀》于鹹甯三年(277)正月,書使瓘讨力微,則即《魏書》神元崩之歲也。
觀《魏書》所載事迹,而知《瓘傳》謂瓘用離間之策而力微以憂死之說不誣矣。
參看第二章第二節。
《魏書·序紀》又雲始祖崩,章皇帝悉鹿立,始祖之子也。
諸部離叛,國内紛擾,飨國九年而崩。
鹹甯四年(278)至大康七年(286)。
平皇帝綽立,章帝之少弟也。
雄武有智略,威德複舉。
飨國七年而崩。
大康八年(287)至惠帝元康三年(293)。
思皇帝弗立,文帝之少子也。
飨國一年而崩。
元康四年(294)。
昭皇帝祿官立,始祖之子也。
分國為三部:帝自以一部居東,在上谷北,濡源之西,上谷,漢郡,治沮陽,在今察哈爾懷來縣東南。
濡水,今灤河。
東接宇文部。
以文帝之長子桓帝猗統一部,居代郡之參合陂北。
在今山西大同縣東南。
或雲:在陽高縣東北。
以桓帝之弟穆帝猗盧統一部,居定襄之盛樂故城。
自始祖以來,與晉和好。
是歲,元康五年(295)。
穆帝始出并州,遷雜胡北徙雲中、五原、朔方。
蓋始叛晉,略其邊民也。
雲中,秦郡,即今之托克托城。
五原,漢郡,今綏遠五原縣。
朔方,漢郡,故城在今綏遠臨河縣境。
《晉書·地理志》雲:後漢靈帝末,羌、胡大擾,定襄、雲中、五原、朔方、上郡等五郡,并流徙分散。
建安十八年(213),省并州入冀州。
魏黃初元年(220),複置并州。
自陉嶺以北棄之。
至晉,因而不改。
故此三郡,在當時皆為戎狄之地,其後劉琨棄陉北,僅徙馬邑、陰館、樓煩、繁峙、崞五縣之民而已。
上郡,陉嶺,皆見第二章第二節。
馬邑,漢縣,今山西朔縣。
樓煩,漢縣,在雁門關北。
晉徙今崞縣東。
繁峙,崞,皆漢縣,皆在今渾源縣西。
又西渡河,擊匈奴、烏桓諸部。
自杏城以北八十裡迄長城原,夾道立碣,與晉分界。
杏城,在今陝西中部縣西北。
二年(296),元康六年。
葬文帝及皇後封氏。
初思帝欲改葬,未果而崩,至是述成前意焉。
遠近來赴者,二十萬人。
《皇後傳》雲:文帝皇後封氏,生桓、穆二帝,早崩,昭帝立,乃葬焉。
高宗初,穿天淵池,獲一石銘,稱桓帝葬母封氏,遠近赴會二十餘萬人。
有司以聞,命藏之大廟。
《魏書》之所依據,蓋即高宗初所造作也。
然自力微末年擾亂,至此複獲小安,則可想像而得矣。
三年(297),元康七年,桓帝度漠北巡,因西略諸國,積五年乃還。
拓跋氏之形勢,至此蓋稍張,晉與匈奴相争,遂思藉其衆以為用。
第九節 荊揚喪亂 讀史者多以武帝不能徙戎,及去州郡兵備,為晉室緻亂之原,其實亦不盡然。
五胡雜處,特晉初隐患之一端,而非謂其時所憂,遂止于此。
至于除去兵備,則正為弭亂之方。
自初平以至大康,為時将近百載,人習于分崩離析者既久,資之以兵,适使其恣睢自擅耳。
當吳、蜀蕩平之時,為長治久安之計,所憂者自不在草野之竊發,而在牧守之專擅也。
晉初急務,在得良吏以撫安海内,使久罹兵革之苦者,欣然有樂生之心;而又有信臣精卒,據要害之處,示天下以形勢,以潛消其反側之念;不在凡州郡皆有兵也。
凡州郡皆有兵,必不能皆精,亦不能皆得信臣以将之,難免弭亂則不足,召亂則有餘矣。
誠能如是,曆數十年,則海宇晏安,而五胡之亂,亦可徐圖消彌。
不然,縱使徙戎之計獲行,能否安然卒事,不至中途生變,尚未可知;即謂能之,而内亂既興,群思借外力以自助,既徙者安保不引之複來?自漢以降,中國所畏忌者,莫如匈奴。
晉初雖遭喪亂,而劉淵見羁,卒未肯釋,即其明證。
然逮東海兵起,成都即卒因欲得五部之援而縱之矣。
故知内亂之與五胡,其為當時隐患,正亦未易軒轾也。
北方惟劉淵崛起,頗有匈奴人思自立之意,然其所用者仍多中國人;石勒則一中國之盜賊耳;王彌等更不待論矣;故五胡之亂,雖似外患,實亦與内亂相雜也。
當晉初,吳、蜀皆平定未久,自難盡消其反側之心,而吳之情形,又與蜀異。
蜀地險而富樂,自古少外患,故其民弱,而為秦、雍之流民所乘。
吳則當春秋、戰國時,其人即輕死好鬥,曆兩漢之世,此風未改,第一章已言之。
故自吳平之後,其民之叛晉者訖不絕。
據《晉書·帝紀》所載:武帝大康二年(281),九月,有吳故将莞恭、帛奉舉兵反,攻害建業令,遂圍揚州。
晉初揚州治壽春,大康初移治建業。
八年(287),十月,有南康平固縣吏李豐反。
南康,晉郡,治雩都,在今江西雩都縣東北。
後徙治贛,在今江西贛縣西南。
平固,吳縣,在今江西贛、興國兩縣間。
十一月,有海安令蕭輔聚衆反。
海安,晉縣,當在廣東舊肇慶府境。
十二月,又有吳興人蔣迪聚黨反。
後漢漢興縣,吳改稱吳興,今浙江吳興縣。
至元帝大興元年(318),尚有孫皓子璠,以謀反伏誅。
《五行志》雲:武帝平吳後,江南童謠曰:“局縮肉,數橫目,中國當敗吳當複。
”又曰:“宮門柱,且當朽,吳當複,在三十年後。
”又曰:“雞鳴不拊翼,吳複不用力。
”于時吳人皆謂在孫氏子孫,故竊發為亂者相繼。
可見為《紀》所不書者尚多矣。
《劉頌傳》:頌除淮南相,在郡上疏曰:“封幼稚皇子于吳、蜀,臣之愚慮,謂未盡善。
自吳平以來,東南六州将士,更守江表,此時之至患也。
内兵外守,吳人有不自信之心,宜得壯王以鎮撫之,使内外各安其舊。
又孫氏為國,文武衆職,數拟天朝,一旦堙替,同于編戶,災困逼身,自謂失地,用懷不靖。
今得長王以臨其國,随才授任,文武并叙,士卒百役,不出其鄉;求富貴者,取之國内。
内兵得散,新邦乂安,兩獲其所,于事為宜。
”《華譚傳》:大康中,刺史嵇紹舉譚秀才。
武帝策之曰:“吳、蜀恃險,今既蕩平,蜀人服化,無攜貳之心,而吳人趦睢,屢作妖寇。
豈蜀人敦樸,易可化誘,吳人輕銳,難安易動乎?”譚對曰:“吳阻長江,舊俗輕悍。
所安之計,當先疇其人士,使雲翔阊阖。
進其賢才,待以異禮。
明選牧伯,緻以威風,輕其賦斂”雲雲。
皆可見當時江表之臬兀,而晉之所以鎮撫之者,不免掉以輕心也。
荊楚之風氣,不如吳會之勁悍,然其地累經喪亂,故亦易動而難安,而張昌遂為亂首焉。
昌,義陽蠻。
義陽,見第二章第二節。
李流之寇蜀也,昌聚黨數千人,詐言台遣其募人讨流。
會壬午诏書,發武勇以赴益土,号曰壬午兵。
自天下多難,數術者雲:“當有帝王,興于江左。
”及此調發,人鹹不樂西征。
昌黨因之,诳惑百姓,各不肯去,而诏書催遣嚴速,遂屯聚為劫掠。
時江夏大稔,江夏,見第四節。
流人就食者數千口。
大安二年(303),昌于安陸縣石岩山屯聚。
安陸,漢縣,今湖北安陸縣北。
諸流人及避戍役者,多往從之。
昌乃變姓名為李辰。
據有江夏。
造妖言雲:“當有聖人出。
”山都縣吏丘沈,山都,秦縣。
在今湖北襄陽縣西北。
遇于江夏,昌名之為聖人,立為天子,易姓名為劉尼,稱漢後。
以昌為相國。
又流言雲:“江、淮已南,當圖反逆,官軍大起,悉誅讨之。
”群小互相扇動,人情皇懼,江、沔間一時焱起,旬月之間,衆至十三萬。
時豫州刺史劉喬,據汝南以禦賊。
汝南,見第二章第三節。
前将軍趙骧,助平南将軍羊伊守宛。
見第四節。
新野王歆見第三節。
督荊州。
昌遣其将黃林向豫州,喬遣将擊破之。
林東攻弋陽,漢國,魏為郡,今河南潢川縣。
亦不克。
而馬武破武昌,吳郡,今湖北鄂城縣。
害大守。
昌西攻宛,破趙骧,害羊伊。
進攻襄陽,見第四節。
害新野王歆。
别率石冰破江、揚。
臨淮人封雲舉兵應之,臨淮,漢郡,後漢廢,晉複置,後改為盱眙,今安徽盱眙縣。
自阜陵寇徐州。
阜陵,漢縣,晉廢,在今安徽全椒縣東。
昌又遣将攻長沙、湘東、零陵諸郡。
此據本傳。
《本紀》雲:陷武陵、零陵、豫章、長沙。
長沙,秦郡,今湖南長沙縣。
湘東,吳郡。
治酃,在今湖南衡陽縣東。
晉移治臨丞,即今衡陽縣也。
零陵,武陵,皆見第六節。
豫章,漢郡,今江西南昌縣。
昌雖跨帶五州,而樹立牧守,皆盜桀小人,但以劫掠為務,人情漸離。
朝以劉弘督荊州。
初進,敗于方城。
山名,在今河南葉縣南。
弘遣司馬陶侃等進據襄陽,遂讨昌于竟陵。
晉郡,今湖北鐘祥縣。
劉喬又遣兵向江夏。
侃等與昌苦戰,破之,納降萬計,昌竄于下儁山。
謂下儁縣山中。
下儁,漢縣,在今湖南沅陵縣東北。
明年秋,乃禽斬之。
張昌雖速亡,而亂勢遂蔓衍于下流。
陳敏者,廬江人。
廬江,晉郡,今安徽霍邱縣西。
少有幹能。
以部廉吏補尚書倉部令史。
及趙王倫篡逆,三王起義,兵久屯不散,京師倉廪空虛,敏建議漕南方谷以濟中州,朝廷從之,以敏為合肥度支。
合肥,漢縣,今安徽合肥縣。
遷廣陵内史。
廣陵,漢國,後漢為郡,治江都,今江蘇江都縣。
晉初移治淮陰,今江蘇淮陰縣。
大安二年(303),十一月,揚州秀才周玘,處子。
潛結前南平内史王矩,吳南郡,晉改曰南平,治作唐,在今湖南安鄉縣北,後移治江安,在今湖北公安縣東北。
共推吳興大守顧秘都督揚州四郡軍事,以讨石冰。
冰退,自臨淮趨壽陽。
見第四節。
都督劉準憂懼,計無所出。
敏謂準:“請合率運兵,公分配衆力,破之必矣。
”準乃益敏兵擊之。
敏以少擊衆,每戰皆克。
與玘攻冰于建業。
冰北走,投封雲。
敏回讨雲。
雲将張統斬雲、冰降。
時永興元年三月也。
會稽賀循,會稽,秦郡,治吳,後漢移治山陰。
吳,今江蘇吳縣。
山陰,見第二章第二節。
亦合衆應玘等。
移檄冰大将杭寵。
寵遁走,所置會稽相、山陰令皆降,一郡悉平。
敏以功為廣陵相。
時惠帝幸長安,四方交争,敏遂有割據江東之志。
父亡去職。
東海王越當西迎大駕,承制起敏為右将軍,假節,前鋒都督。
越讨劉喬,敏引兵會之,與越俱敗于蕭。
見第三節。
敏因中國大亂,遂請東歸。
收兵據曆陽。
秦縣,晉置郡,今安徽和縣。
丹陽甘卓,丹陽,秦縣,今安徽當塗縣東。
亦棄官東歸,與敏遇于曆陽,共圖縱橫之計。
假稱皇大弟命,拜敏為揚州刺史。
敏為息取卓女,并假江東首望顧榮等四十人為将軍、郡守。
榮,吳人,吳丞相雍之孫。
是時州内豪桀,鹹見維絷,惟賀循齊曾孫,邵子。
與吳郡朱誕,不與其事。
揚州刺史劉機,丹陽大守王曠等,皆棄官奔走。
敏弟昶,将精兵數萬據烏江。
在今安徽和縣東北,晉于此置烏江縣。
恢率錢端等南寇江州,時治豫章。
刺史應邈奔走。
斌東略諸郡。
遂據有吳、越之地。
永興二年十二月。
敏命寮佐以己為都督江東軍事,大司馬,楚公,封十郡,加九錫。
列上尚書:稱“自江入河,奉迎銮駕。
”敏分置子弟為列郡,收禮豪桀,有孫氏鼎峙之計,而刑政無章,不為英俊所服;且子弟兇暴,所在為患。
周玘、顧榮之徒,常懼禍敗。
東海王軍谘祭酒華譚,廣陵人。
又遺榮等書。
玘、榮乃遣使密報劉準:“遣兵臨江,己為内應。
”準遣劉機等出曆陽,敏使弟昶及将軍吳廣次烏江以距之。
又遣弟闳戍牛渚。
山名,即采石,以臨江,亦稱采石矶,在今安徽當塗縣西北。
廣,玘鄉人也,廣,吳興人,家在長城。
長城,晉縣,在今浙江長興縣東。
玘潛使圖昶。
廣遣其屬白事,昶傾頭視書,揮刀斬之。
敏遣甘卓出橫江,在和縣東南,與牛渚相對。
堅甲利器,盡以委之。
玘、榮又說卓,卓遂背敏。
敏與卓戰,未獲濟,顧榮以白羽扇麾之,衆潰。
敏單騎東奔,至江乘,秦縣,吳省,晉複置,在今江蘇句容縣北。
為義兵所獲,斬于建業。
時永嘉元年三月也。
會稽諸郡,并殺敏諸弟無遺焉。
恢據武昌,自稱荊州刺史,見《朱伺傳》。
劉弘使陶侃等讨平之。
王敦之叛也,或說甘卓:“且僞許敦,待其至都而讨之。
”卓曰:“昔陳敏之亂,吾亦先從後圖,而論者謂懼逼而謀,雖情本不爾,而事實有似,心恒愧之,今若複爾,誰能明我?”此非誠語,懼逼反噬,乃其實情。
且非獨卓,顧榮、周玘等,恐無不如是也。
亦可見是時吳人之心矣。
陳敏之叛也,吳興人錢璯,亦起義兵。
東海王越命為建武将軍,使率其屬會于京都。
璯至廣陵,聞劉聰逼洛陽,畏懦不敢進。
元帝時鎮江左,促以軍期。
璯乃謀反。
永嘉四年(310),二月,劫孫皓子充,立為吳王。
既而殺之,寇陽羨。
漢縣,在今江蘇宜興縣南。
元帝遣将軍郭逸、都尉朱典等讨之,并以兵少未敢前。
三月,周玘率合鄉裡義衆,與逸等俱進,斬之。
劉弘以光熙元年(306)卒。
明年,為懷帝永嘉元年(307),三月,以高密王簡督荊州,鎮襄陽。
此據《本紀》。
本傳名略,字元簡,谧孝,文獻王子,而東海王越之弟也。
文獻王見第二節。
三年(309),三月,薨。
以尚書左仆射山簡督荊、湘、交、廣,尋又加督甯、益。
簡優遊卒歲,惟酒是耽。
先是王衍說東海王越:謂“中國已亂,當賴方伯。
”乃以弟澄為荊州,族弟敦為青州。
謂澄、敦曰:“荊州有江、漢之固,青州有負海之險,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足以為三窟矣。
”澄既至鎮,日夜縱酒,雖寇戎急務,亦不以在懷。
及四年九月,而王如反于宛。
如,新豐人。
新豐,見第五節。
初為州武吏,遇亂,流移至宛。
時諸流人有诏并遣還鄉裡,如以關中荒殘,不願歸,簡與南中郎将杜蕤各遣兵送之,而促期令發,如遂潛結諸無賴少年,夜襲二軍,破之。
自号大将軍、司、雍二州牧。
大掠漢、沔。
南安龐寔,此據《如傳》。
《本紀》作新平。
南安,新平,皆見第二章第二節。
馮翊嚴嶷,馮翊,亦見第二章第二節。
長安侯脫,各率其黨攻諸城鎮,多殺令長以應之。
時京師危逼,簡、澄、蕤并遣兵入援,及如戰于宛,皆大敗。
澄獨以衆進。
前鋒至宜城,漢縣,今湖北宜城縣南。
遣使詣簡,為嚴嶷所獲。
嶷僞使人從襄陽來,言“城破,已獲山簡矣”。
陰緩澄使令亡。
澄以為信然,散衆而還。
簡為嶷所逼,遷于夏口。
今漢口。
如又破襄城。
見第四節。
時石勒濟河,如遣衆一萬屯襄城以距勒。
勒擊敗之,盡俘其衆。
至南陽,屯于宛北山。
如懼勒攻己,使犒師,結為兄弟。
勒納之。
侯脫據宛,與如不協,如說勒攻脫。
旬有二日而克。
嚴嶷救脫無及,遂降于勒。
勒斬脫;囚嶷,送于平陽;盡并其衆。
南寇襄陽,攻陷江西壁壘三十餘所。
率精騎三萬還攻如。
憚如之盛,複趨襄城。
如遣弟璃犒師,實欲襲勒。
勒迎擊,滅之。
複屯江西。
旋北上。
如軍中大饑,其黨互相攻擊,官軍進讨,各相率來降。
如計無所出,歸于王敦。
如降無年月,《通鑒》以其餘黨入漢中在建興元年(313),乃系之永嘉六年(312)。
後為敦所殺。
如餘黨李運、楊武等,自襄陽将三千餘家入漢中。
初,陳敏作亂,朝廷以張光為順陽大守,順陽,晉郡,在今河南光化縣北,後移淅川縣東南。
率步騎五千詣荊州讨之,有功,遷梁州刺史。
先是秦州人鄧定等二千餘家饑餓,流入漢中,保于城固。
漢成固縣,今陝西城固縣西北。
漸為抄盜。
梁州刺史張殷,遣巴西大守張燕讨之。
巴西,見第六節。
定窘急,僞降。
并饋燕金銀。
燕喜,為之緩師。
定密結李雄,雄遣衆救定,燕退。
定逼漢中。
大守杜正沖東奔魏興。
見第六節。
殷亦棄官而遁。
光止于魏興,結諸郡守,共謀進取。
燕唱言不可。
光怒,斬燕。
卻鎮漢中。
及運、武至,光遣參軍晉邈距之。
邈受運重賂,勸光納運。
光從邈言,使居城固。
既而邈以運多珍貨,又欲奪之,言于光曰:“運之徒屬,不事佃農,但營器杖,意在難測,可掩而取之。
”光又信焉。
遣邈讨運,不克。
光乞師于氐王楊茂搜,茂搜遣子難敵助之。
難敵求貨于光,光不與。
楊武乃厚賂難敵,謂之曰:“流人寶物,悉在光處,今伐我,不如伐光。
”難敵大喜,聲言助光,内與運同。
光弗之知也,遣息援助邈。
運與難敵夾攻邈等,援為流矢所中,死。
賊遂大盛。
光嬰城固守,憤激成疾卒。
建興元年(313),十一月,武陷梁州。
明年,二月,大略漢中,奔于李雄。
張昌妖妄,王如粗才,皆不足道,杜弢則非其倫矣。
其叛既非本心,且其材頗可用,而為諸将貪功者所間隔,卒陷于叛逆以死,弢一身不足惜,然恢複之所以難成,所用不過二等人物,亦為其一大因,此則非細故也。
弢,成都人,以才學著稱,州舉秀才。
遭李庠之亂,避地南平。
大守應詹,愛其才而禮之。
後為醴陵令。
醴陵,漢侯國,後漢為縣,今湖南醴陵縣。
時巴、蜀流人汝班、蹇碩等數萬家,布在荊、湘間,為舊百姓所侵苦,并懷怨恨。
會蜀賊李骧,此又一李骧,非前蜀李特之弟。
殺縣令,屯聚樂鄉,城名,吳陸抗所築,在今湖北松滋縣東。
衆數百人。
弢與應詹擊骧,破之。
蜀人杜疇、蹇撫等複擾湘州。
參軍馮素,與汝班不協,言于刺史荀眺曰:“流人皆欲反”,眺以為然,欲盡誅流人。
班等懼死,聚衆以應疇。
時弢在湘中,賊衆共推為主。
弢自稱梁、益二州牧、領湘州刺史,攻破郡縣。
眺委城走廣州。
治番禺,今廣東南海縣。
時永嘉五年五月也。
以上據《杜弢傳》。
《王澄傳》雲:巴、蜀流人,散在荊、湘者,與土人忿争,遂殺縣令,屯聚樂鄉。
澄使成都内史王機讨之。
賊請降。
澄僞許之。
既而襲之,以其妻子為賞,沉八千餘人于江中。
于是益、梁流人四五萬家,一時俱反,推杜弢為主。
廣州刺史郭讷遣始興大守嚴佐攻弢,始興,吳郡,今廣東曲江縣。
弢逆擊破之。
王澄遣王機擊弢,敗于巴陵。
晉縣,今湖南巴陵縣。
弢遂縱兵肆暴,僞降于山簡。
簡以為廣漢大守。
廣漢,見第六節。
眺之走也,州人推安城大守郭察領州事。
安城,吳郡,在今江西安福縣東南。
因率衆讨弢。
反為所敗,察死。
弢遂南破零陵,東侵武昌,害長沙、宜都、邵陵大守。
宜都,見第六節。
邵陵,漢昭陵縣,吳置郡,晉郡縣俱改曰邵陵,今湖南寶慶縣。
王澄出軍擊弢,次于作唐。
山簡參軍王沖叛于豫州,自稱荊州刺史。
澄懼,使杜蕤守江陵,漢縣,今湖北江陵縣。
遷于孱陵。
漢縣,在今湖北公安縣南。
尋奔沓中。
胡三省曰:蓋在孱陵東。
初,澄命武陵諸郡同讨弢,天門大守扈瓌,天門,吳郡,晉置沣陽縣為郡治,今湖北石門縣。
次于益陽。
漢縣,在今湖南益陽縣西。
武陵内史武察,為其郡吏所害。
瓌以孤軍引還。
澄怒,以杜曾代瓌。
曾,新野人,新野,見第三節。
蕤之從祖弟也。
骁勇絕人。
始為新野王歆鎮南參軍。
曆華容令,華容,漢縣,今湖北監利縣西北。
至南蠻司馬。
永嘉之亂,荊州荒梗,故鎮南府牙門将胡亢聚衆竟陵,自号楚公。
永嘉六年正月。
假曾竟陵大守。
及是,澄使代扈瓌。
瓌故吏袁遂,托為瓌報仇,舉兵逐曾。
澄使司馬毌丘邈讨之,為遂所敗。
時元帝鎮江東,以軍谘祭酒周刺荊州,而征澄為軍谘祭酒。
始到州,建平流人傅密等叛,迎弢。
弢别将王真襲沔陽,狼狽失據。
武昌大守陶侃救之,乃得免,奔建康。
建興元年八月。
時王敦都督征讨諸軍事,遣侃及豫章大守周訪等讨弢,而敦進住豫章,為諸軍繼援。
敦表拜侃荊州,鎮于沌口,沌水自湖北潛江縣由漢水分枝,東南出,經江陵、監利至漢陽入江。
又移入沔江。
先是胡亢與其黨,自相猜貳,誅其骁将數十人。
杜曾心不自安,潛圖之。
會王沖屢遣兵抄亢所統,亢患之,問計于曾。
曾勸令擊之,亢以為然。
曾因城中空虛,斬亢而并其衆。
自号南中郎将,領竟陵大守。
沖據江陵。
陶侃參軍王貢,為侃告捷于王敦,還至竟陵,矯侃令,以曾為前鋒大督護,進軍斬沖,悉降其衆。
侃召曾不到,貢又恐矯命獲罪,遂與曾舉兵反。
侃欲退入涢中,涢水,出湖北随縣,在漢陽西北入江。
部将張奕,将貳于侃,詭說曰:“賊至而動衆,不可。
”侃惑之,賊至,為所敗,坐免官。
奕奔于賊。
《本紀》:建興二年(314),三月,杜弢别将王真襲侃于林障,侃奔滠中。
林障,《水經注》:在江夏沌陽縣。
案沌陽縣,齊置,在今漢陽縣西。
《水經注》溳水過安陸,東南流,分為二水:東通滠水,西入于沔。
王敦表侃以白衣領職。
侃複率周訪等進軍入湘。
使都尉楊舉為先驅,擊杜弢,大破之。
敦于是奏複侃官。
弢前後數十戰,将士多物故,于是請降。
元帝不許。
弢乃遺應詹書,求複北方或夷李雄以自效。
詹啟呈弢書,言“弢益州秀才,素有清望。
李骧為變,弢時出家财,招募忠勇,登壇歃血,義誠慷慨。
鄉人推其素望,遂相馮結,論弢本情,非首作亂階者也。
”元帝乃使前南海大守王運受弢降。
南海,秦郡,治番禺。
加弢巴東監軍。
巴東,見第六節。
弢受命之後,諸将殉功者攻擊之不已,弢不勝憤,遂殺運,而使王真領精卒三千為奇兵,出江南向武陵,斷官軍運路。
陶侃使鄭攀等夜趣巴陵,掩其不備,大破之。
真步走湘城。
湘州治長沙。
弢将張彥陷豫章。
王敦遣督護缪蕤、李恒受周訪節度,共擊破之,臨陳斬彥。
訪複以舟師造湘城。
而弢遣杜弘出海昬,漢縣,今江西永修縣。
湓口騷動。
湓口,湓水入江處,在今江西九江縣西。
訪步出柴桑,漢縣,在九江西南。
與賊戰,破之。
圍弘于廬陵。
廬陵郡,孫策所置,晉治石陽,在今江西吉水縣東北。
弘突圍出,奔于臨賀。
漢縣,吳置郡,今廣西賀縣。
此處據《周訪傳》。
《本紀》事在建興三年二月,而誤合破張彥、杜弘為一事。
賊中離沮。
杜弢逆疑張奕而殺之,衆情益懼,降者滋多。
侃等諸軍齊進。
王真降,衆黨散潰。
弢遁逃,不知所在。
此依《弢傳》。
《本紀》雲:弢敗走,道死。
時建興三年七月也。
張光之卒也,愍帝以侍中第五琦為荊州刺史,監荊、梁、益、甯四州,出自武關。
見第三節。
杜曾迎琦于襄陽,為兄子娶琦女,遂分據沔、漢。
陶侃新破杜弢,乘勝擊曾,輕之,圍曾于石城,竟陵郡治。
為所敗。
建興元年十月。
時荀崧督荊州,鎮宛,曾攻之。
崧求救于周訪及襄城大守石覽。
訪使子撫會覽救之,曾不能克,引兵向江陵。
王敦左轉陶侃為廣州刺史以從弟廙刺荊州。
侃将鄭攀、蘇溫、馬俊等上書請留侃,此據《侃傳》。
《王廙傳》作馬俊。
敦不許。
攀等時屯結涢口,涢水入江之口。
遂進距廙。
廙奔江安。
吳公安縣,晉改為江安,今湖北公安縣東北。
建武元年(317),九月,王敦使武昌大守趙誘,襄陽大守朱軌,陵江将軍黃峻讨琦。
攀等士衆疑沮,複散還橫桑口。
在今湖北天門縣南。
懼誅,以司馬孫景造謀,斬之降。
而誘等大敗于女觀湖,在江陵東北。
皆為曾所殺。
曾遂逐廙,徑造沔口。
王敦遣周訪讨之,破其衆于沌陽,遂定沔、漢。
曾走固武當。
山名,在今湖北均縣南。
漢時置武當縣,在今均縣北。
訪屢戰不能克。
潛遣人緣山開道,出不意襲之,曾衆潰。
馬俊、蘇溫等執曾詣訪降,并獲第五琦。
訪斬曾,送琦于主敦,敦斬之。
時大興二年五月也。
兼據《本紀》及《周訪》、《陶侃》、《王廙》、《朱伺》、《杜曾傳》。
王機,長沙人。
父毅,廣州刺史,甚得南越之情。
王澄與之友善,内綜心膂,外為牙爪。
杜弢之滅也,王敦以元帥加都督江、揚、荊、湘、交、廣六州,江州刺史,鎮豫章。
王澄赴召,過詣敦。
澄夙有盛名,出于敦右,兼勇力絕人,素為敦所憚。
34澄猶以舊意侮敦,敦益忿怒,令力士搤殺之。
機懼禍及;又屬杜弢所在發墓,而獨為機守冢,機益自疑;就敦求廣州。
敦不許。
會廣州人背郭讷迎機。
機遂将奴、客、門生千餘人入廣州。
州部将溫邵率衆迎機。
機自以篡州,懼為敦所讨,乃更求交州。
晉交州,治龍編,在今越南河内省。
杜弘自臨賀送金數千兩與機,求讨桂林賊自效。
晉桂林郡治,在今廣西馬平縣東南。
機為列上,朝廷許之。
時交州刺史王諒為賊梁碩所陷。
據《陶侃傳》。
王敦以機難制,又欲因機讨碩,故以降杜弘之勳,轉機為交州刺史。
碩禁州人不許迎之,機遂住郁林。
漢郡,治布山,今廣西貴縣。
杜弘破桂林賊還,遇機于道。
機勸弘取交州,弘素有意,于是機與弘及溫邵、交州秀才劉沈等并反。
尋陶侃為廣州,先讨溫邵、劉沈,皆殺之。
遣督護許高讨機。
機走,病死于道。
高寶進擊梁碩,平之。
杜弘詣零陵大守尹奉降。
奉送弘與敦。
敦以為将,見寵待焉。
錢璯之平也,元帝以周玘為吳興大守。
又以玘頻興義兵,勳誠并茂,乃以陽羨及長城之西鄉,丹陽之永世,别為義興郡,以彰其功。
治陽羨。
玘宗族強盛,人情所歸,帝疑憚之。
于時中州人士,左右王業,玘自以為不得調,内懷怨望。
複為刁協輕之,恥恚愈甚。
時鎮東将軍祭酒東萊王恢,亦為周所侮。
乃與玘陰謀,誅諸執政,推玘及戴淵與諸南士,共奉帝以經緯世事。
戴淵,廣陵人。
先是流人率夏鐵等寓于淮、泗。
恢陰書與鐵,令起兵,己當與玘以三吳應之。
丹陽、吳興、吳郡。
建興初,鐵已聚衆數百人。
臨淮大守蔡豹斬鐵以聞。
恢聞鐵死,懼罪,奔于玘。
玘殺之,埋于豕牢。
帝聞而秘之。
召玘為鎮東司馬。
未到,複改授南郡大守。
秦郡,治江陵,吳移治公安,晉還治江陵。
玘既南行,至蕪湖,漢縣,在今安徽蕪湖縣東。
又下令,以為軍谘祭酒。
玘忿于回易,又知其謀洩,遂憂憤發背而卒。
将卒,謂子勰曰:“殺我者諸伧,子能複之,乃吾子也。
”吳人謂中州人曰伧,故雲。
勰常緘父言,時中國亡官失守之士,避亂來者,多居顯位,駕禦吳人,吳人頗怨。
勰因之欲起兵。
潛結吳興功曹徐馥。
馥家有部曲,勰使馥矯稱叔父劄命以合衆。
豪俠樂亂者,翕然附之。
以讨王導、刁協為名。
孫皓族人弼,亦起兵于廣德以應之。
廣德,吳縣,今安徽廣德縣東。
建興三年(315),正月,馥殺吳興大守袁琇。
有衆數千,将奉劄為主。
劄聞而大驚,乃告亂于義興大守孔侃。
勰知劄不同,不敢發兵。
馥黨懼,攻馥殺之。
孫弼衆亦潰,宣城大守陶猷滅之。
宣城,晉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縣。
劄兄靖之子筵,時為黃門侍郎,筵族兄續,亦聚衆應馥。
元帝議欲讨之。
王導以為兵少則不足制寇,多遣則根本空虛,筵為一郡所敬,意謂直遣筵,足能殺續。
于是诏以力士百人給筵,使輕騎還陽羨。
筵既至郡,逼續共詣侃,殺之。
筵因欲誅勰,劄拒不許,委罪于從兄邵,誅之。
元帝以周氏奕世豪望,吳人所宗,故不窮治,撫之如舊。
然其後王敦内犯,劄守石頭,六朝時建業有三城:中台城,為帝居。
西石頭,為宿兵之所,攻戰時恒據此。
東東府,凡宰相錄尚書事兼揚州刺史者居之,實甲常數千人,如晉會稽王道子、宋武帝、齊高帝是也。
開門納之,蓋未嘗不銜舊怨?而周氏卒仍為敦輩所忌,可見當時南北之不相容也。
賓猶思報恩,固問所欲。
始祖請率所部,北居長川。
在今察哈爾興和縣境。
賓乃敬從。
積十數歲,德化大洽。
諸舊部民,鹹來歸附。
二十九年(248),魏齊王芳正始九年。
賓臨終,戒其二子,使謹奉始祖。
其子不從,乃陰謀為逆。
始祖召殺之,盡并其衆。
《神元皇後傳》雲:賓臨終,戒其二子速侯、回題,令善事帝。
及賓卒,速侯等欲因帝會喪為變。
語頗漏洩,帝乃先圖之。
伏勇士于宮中。
晨起,以佩刀殺後。
馳使告速侯等,言後暴崩。
速侯等驚走來赴,因執而殺之。
案神元之狡且忍如此,其以憂死,非不幸矣。
諸部大人悉皆款服。
三十九年(258),魏高貴鄉公甘露元年。
遷于定襄之盛樂。
定襄,漢郡,治成樂,後漢移治善無。
成樂,後漢曰盛樂,在今和林格爾境。
善無,在右玉縣南。
夏,四月,祭天。
諸部君長,皆來助祭。
惟白部大人觀望不至,于是征而戮之。
遠近肅然,莫不震懾。
與魏和親。
四十二年(261),遣子文帝如魏,且觀風土。
魏景元二年(261)也。
文皇帝諱沙漠汗,以國大子留洛陽。
魏、晉禅代,和好仍密。
始祖春秋已邁,帝以父老求歸,晉武帝具禮護送。
四十八年(267),泰始三年。
至自晉。
五十六年(275),帝複如晉。
其年冬,還國。
行達并州,晉征北大将軍衛瓘,以帝為人雄異,恐為後患,乃密啟晉帝,請留不遣。
晉帝難于失信,不許。
瓘複請以金錦賂國之大人,令緻閑隙,使相危害。
晉帝從之,遂留帝。
于是國之執事及外部大人,皆受瓘貨。
五十八年(277),方遣帝。
始祖聞帝歸,大悅。
使諸部大人詣陰館迎之。
陰館,漢縣,在今山西代縣西北。
酒酣,帝仰視飛鳥,謂諸大人曰:“我為汝曹取之。
”援彈飛丸,應弦而落。
時國俗無彈,衆鹹大驚。
乃相謂曰:“大子風采被服,同于南夏;兼奇術絕世;若繼國統,變易舊俗,吾等必不得志。
不若在國諸子,習本淳樸。
”鹹以為然;且離間素行;乃謀危害,并先馳還。
始祖問曰:“我子既曆他國,進德何如?”皆對曰:“大子才藝非常,引空弓而落飛鳥,是似得晉人異法怪術,亂國害民之兆,惟願察之。
”自帝在晉之後,諸子愛寵日進,始祖年逾期頤,頗有所惑。
聞諸大人之語,意有所疑,因曰:“不可容者,便當除之。
”諸大人乃馳詣塞南,矯害帝。
既而始祖甚悔之。
其年,始祖不豫。
烏丸王庫賢,親近任勢。
先受衛瓘之貨,故欲沮動諸部。
因在庭中砺钺斧。
諸大人問欲何為?答曰:“上恨汝曹讒殺大子,今欲盡收諸大人長子殺之。
”大人皆信,各各散走。
始祖尋崩。
案神元五十六年(275),為晉武帝鹹甯元年(275),《紀》于是年六月,書鮮卑力微遣子來獻,《魏書》謂是年文帝如晉,蓋依附此文。
至魏世與力微言和,其子入侍于洛,則史無可征。
《三國·魏志·鮮卑傳》:東部大人,有素利彌加厥機,建安中,因閻柔上貢獻通市,大祖表寵以為王。
厥機死,又立其子沙末汗為親漢王。
名雖相似,而事迹與年代皆不合,不知為兩人名同欤?抑力微實即厥機部落,造魏史者不敢明言,乃姑留此間隙,以待後人之尋索也?衛瓘之督幽州,紀在泰始七年(271)八月,《本紀》于鹹甯三年(277)正月,書使瓘讨力微,則即《魏書》神元崩之歲也。
觀《魏書》所載事迹,而知《瓘傳》謂瓘用離間之策而力微以憂死之說不誣矣。
參看第二章第二節。
《魏書·序紀》又雲始祖崩,章皇帝悉鹿立,始祖之子也。
諸部離叛,國内紛擾,飨國九年而崩。
鹹甯四年(278)至大康七年(286)。
平皇帝綽立,章帝之少弟也。
雄武有智略,威德複舉。
飨國七年而崩。
大康八年(287)至惠帝元康三年(293)。
思皇帝弗立,文帝之少子也。
飨國一年而崩。
元康四年(294)。
昭皇帝祿官立,始祖之子也。
分國為三部:帝自以一部居東,在上谷北,濡源之西,上谷,漢郡,治沮陽,在今察哈爾懷來縣東南。
濡水,今灤河。
東接宇文部。
以文帝之長子桓帝猗統一部,居代郡之參合陂北。
在今山西大同縣東南。
或雲:在陽高縣東北。
以桓帝之弟穆帝猗盧統一部,居定襄之盛樂故城。
自始祖以來,與晉和好。
是歲,元康五年(295)。
穆帝始出并州,遷雜胡北徙雲中、五原、朔方。
蓋始叛晉,略其邊民也。
雲中,秦郡,即今之托克托城。
五原,漢郡,今綏遠五原縣。
朔方,漢郡,故城在今綏遠臨河縣境。
《晉書·地理志》雲:後漢靈帝末,羌、胡大擾,定襄、雲中、五原、朔方、上郡等五郡,并流徙分散。
建安十八年(213),省并州入冀州。
魏黃初元年(220),複置并州。
自陉嶺以北棄之。
至晉,因而不改。
故此三郡,在當時皆為戎狄之地,其後劉琨棄陉北,僅徙馬邑、陰館、樓煩、繁峙、崞五縣之民而已。
上郡,陉嶺,皆見第二章第二節。
馬邑,漢縣,今山西朔縣。
樓煩,漢縣,在雁門關北。
晉徙今崞縣東。
繁峙,崞,皆漢縣,皆在今渾源縣西。
又西渡河,擊匈奴、烏桓諸部。
自杏城以北八十裡迄長城原,夾道立碣,與晉分界。
杏城,在今陝西中部縣西北。
二年(296),元康六年。
葬文帝及皇後封氏。
初思帝欲改葬,未果而崩,至是述成前意焉。
遠近來赴者,二十萬人。
《皇後傳》雲:文帝皇後封氏,生桓、穆二帝,早崩,昭帝立,乃葬焉。
高宗初,穿天淵池,獲一石銘,稱桓帝葬母封氏,遠近赴會二十餘萬人。
有司以聞,命藏之大廟。
《魏書》之所依據,蓋即高宗初所造作也。
然自力微末年擾亂,至此複獲小安,則可想像而得矣。
三年(297),元康七年,桓帝度漠北巡,因西略諸國,積五年乃還。
拓跋氏之形勢,至此蓋稍張,晉與匈奴相争,遂思藉其衆以為用。
第九節 荊揚喪亂 讀史者多以武帝不能徙戎,及去州郡兵備,為晉室緻亂之原,其實亦不盡然。
五胡雜處,特晉初隐患之一端,而非謂其時所憂,遂止于此。
至于除去兵備,則正為弭亂之方。
自初平以至大康,為時将近百載,人習于分崩離析者既久,資之以兵,适使其恣睢自擅耳。
當吳、蜀蕩平之時,為長治久安之計,所憂者自不在草野之竊發,而在牧守之專擅也。
晉初急務,在得良吏以撫安海内,使久罹兵革之苦者,欣然有樂生之心;而又有信臣精卒,據要害之處,示天下以形勢,以潛消其反側之念;不在凡州郡皆有兵也。
凡州郡皆有兵,必不能皆精,亦不能皆得信臣以将之,難免弭亂則不足,召亂則有餘矣。
誠能如是,曆數十年,則海宇晏安,而五胡之亂,亦可徐圖消彌。
不然,縱使徙戎之計獲行,能否安然卒事,不至中途生變,尚未可知;即謂能之,而内亂既興,群思借外力以自助,既徙者安保不引之複來?自漢以降,中國所畏忌者,莫如匈奴。
晉初雖遭喪亂,而劉淵見羁,卒未肯釋,即其明證。
然逮東海兵起,成都即卒因欲得五部之援而縱之矣。
故知内亂之與五胡,其為當時隐患,正亦未易軒轾也。
北方惟劉淵崛起,頗有匈奴人思自立之意,然其所用者仍多中國人;石勒則一中國之盜賊耳;王彌等更不待論矣;故五胡之亂,雖似外患,實亦與内亂相雜也。
當晉初,吳、蜀皆平定未久,自難盡消其反側之心,而吳之情形,又與蜀異。
蜀地險而富樂,自古少外患,故其民弱,而為秦、雍之流民所乘。
吳則當春秋、戰國時,其人即輕死好鬥,曆兩漢之世,此風未改,第一章已言之。
故自吳平之後,其民之叛晉者訖不絕。
據《晉書·帝紀》所載:武帝大康二年(281),九月,有吳故将莞恭、帛奉舉兵反,攻害建業令,遂圍揚州。
晉初揚州治壽春,大康初移治建業。
八年(287),十月,有南康平固縣吏李豐反。
南康,晉郡,治雩都,在今江西雩都縣東北。
後徙治贛,在今江西贛縣西南。
平固,吳縣,在今江西贛、興國兩縣間。
十一月,有海安令蕭輔聚衆反。
海安,晉縣,當在廣東舊肇慶府境。
十二月,又有吳興人蔣迪聚黨反。
後漢漢興縣,吳改稱吳興,今浙江吳興縣。
至元帝大興元年(318),尚有孫皓子璠,以謀反伏誅。
《五行志》雲:武帝平吳後,江南童謠曰:“局縮肉,數橫目,中國當敗吳當複。
”又曰:“宮門柱,且當朽,吳當複,在三十年後。
”又曰:“雞鳴不拊翼,吳複不用力。
”于時吳人皆謂在孫氏子孫,故竊發為亂者相繼。
可見為《紀》所不書者尚多矣。
《劉頌傳》:頌除淮南相,在郡上疏曰:“封幼稚皇子于吳、蜀,臣之愚慮,謂未盡善。
自吳平以來,東南六州将士,更守江表,此時之至患也。
内兵外守,吳人有不自信之心,宜得壯王以鎮撫之,使内外各安其舊。
又孫氏為國,文武衆職,數拟天朝,一旦堙替,同于編戶,災困逼身,自謂失地,用懷不靖。
今得長王以臨其國,随才授任,文武并叙,士卒百役,不出其鄉;求富貴者,取之國内。
内兵得散,新邦乂安,兩獲其所,于事為宜。
”《華譚傳》:大康中,刺史嵇紹舉譚秀才。
武帝策之曰:“吳、蜀恃險,今既蕩平,蜀人服化,無攜貳之心,而吳人趦睢,屢作妖寇。
豈蜀人敦樸,易可化誘,吳人輕銳,難安易動乎?”譚對曰:“吳阻長江,舊俗輕悍。
所安之計,當先疇其人士,使雲翔阊阖。
進其賢才,待以異禮。
明選牧伯,緻以威風,輕其賦斂”雲雲。
皆可見當時江表之臬兀,而晉之所以鎮撫之者,不免掉以輕心也。
荊楚之風氣,不如吳會之勁悍,然其地累經喪亂,故亦易動而難安,而張昌遂為亂首焉。
昌,義陽蠻。
義陽,見第二章第二節。
李流之寇蜀也,昌聚黨數千人,詐言台遣其募人讨流。
會壬午诏書,發武勇以赴益土,号曰壬午兵。
自天下多難,數術者雲:“當有帝王,興于江左。
”及此調發,人鹹不樂西征。
昌黨因之,诳惑百姓,各不肯去,而诏書催遣嚴速,遂屯聚為劫掠。
時江夏大稔,江夏,見第四節。
流人就食者數千口。
大安二年(303),昌于安陸縣石岩山屯聚。
安陸,漢縣,今湖北安陸縣北。
諸流人及避戍役者,多往從之。
昌乃變姓名為李辰。
據有江夏。
造妖言雲:“當有聖人出。
”山都縣吏丘沈,山都,秦縣。
在今湖北襄陽縣西北。
遇于江夏,昌名之為聖人,立為天子,易姓名為劉尼,稱漢後。
以昌為相國。
又流言雲:“江、淮已南,當圖反逆,官軍大起,悉誅讨之。
”群小互相扇動,人情皇懼,江、沔間一時焱起,旬月之間,衆至十三萬。
時豫州刺史劉喬,據汝南以禦賊。
汝南,見第二章第三節。
前将軍趙骧,助平南将軍羊伊守宛。
見第四節。
新野王歆見第三節。
督荊州。
昌遣其将黃林向豫州,喬遣将擊破之。
林東攻弋陽,漢國,魏為郡,今河南潢川縣。
亦不克。
而馬武破武昌,吳郡,今湖北鄂城縣。
害大守。
昌西攻宛,破趙骧,害羊伊。
進攻襄陽,見第四節。
害新野王歆。
别率石冰破江、揚。
臨淮人封雲舉兵應之,臨淮,漢郡,後漢廢,晉複置,後改為盱眙,今安徽盱眙縣。
自阜陵寇徐州。
阜陵,漢縣,晉廢,在今安徽全椒縣東。
昌又遣将攻長沙、湘東、零陵諸郡。
此據本傳。
《本紀》雲:陷武陵、零陵、豫章、長沙。
長沙,秦郡,今湖南長沙縣。
湘東,吳郡。
治酃,在今湖南衡陽縣東。
晉移治臨丞,即今衡陽縣也。
零陵,武陵,皆見第六節。
豫章,漢郡,今江西南昌縣。
昌雖跨帶五州,而樹立牧守,皆盜桀小人,但以劫掠為務,人情漸離。
朝以劉弘督荊州。
初進,敗于方城。
山名,在今河南葉縣南。
弘遣司馬陶侃等進據襄陽,遂讨昌于竟陵。
晉郡,今湖北鐘祥縣。
劉喬又遣兵向江夏。
侃等與昌苦戰,破之,納降萬計,昌竄于下儁山。
謂下儁縣山中。
下儁,漢縣,在今湖南沅陵縣東北。
明年秋,乃禽斬之。
張昌雖速亡,而亂勢遂蔓衍于下流。
陳敏者,廬江人。
廬江,晉郡,今安徽霍邱縣西。
少有幹能。
以部廉吏補尚書倉部令史。
及趙王倫篡逆,三王起義,兵久屯不散,京師倉廪空虛,敏建議漕南方谷以濟中州,朝廷從之,以敏為合肥度支。
合肥,漢縣,今安徽合肥縣。
遷廣陵内史。
廣陵,漢國,後漢為郡,治江都,今江蘇江都縣。
晉初移治淮陰,今江蘇淮陰縣。
大安二年(303),十一月,揚州秀才周玘,處子。
潛結前南平内史王矩,吳南郡,晉改曰南平,治作唐,在今湖南安鄉縣北,後移治江安,在今湖北公安縣東北。
共推吳興大守顧秘都督揚州四郡軍事,以讨石冰。
冰退,自臨淮趨壽陽。
見第四節。
都督劉準憂懼,計無所出。
敏謂準:“請合率運兵,公分配衆力,破之必矣。
”準乃益敏兵擊之。
敏以少擊衆,每戰皆克。
與玘攻冰于建業。
冰北走,投封雲。
敏回讨雲。
雲将張統斬雲、冰降。
時永興元年三月也。
會稽賀循,會稽,秦郡,治吳,後漢移治山陰。
吳,今江蘇吳縣。
山陰,見第二章第二節。
亦合衆應玘等。
移檄冰大将杭寵。
寵遁走,所置會稽相、山陰令皆降,一郡悉平。
敏以功為廣陵相。
時惠帝幸長安,四方交争,敏遂有割據江東之志。
父亡去職。
東海王越當西迎大駕,承制起敏為右将軍,假節,前鋒都督。
越讨劉喬,敏引兵會之,與越俱敗于蕭。
見第三節。
敏因中國大亂,遂請東歸。
收兵據曆陽。
秦縣,晉置郡,今安徽和縣。
丹陽甘卓,丹陽,秦縣,今安徽當塗縣東。
亦棄官東歸,與敏遇于曆陽,共圖縱橫之計。
假稱皇大弟命,拜敏為揚州刺史。
敏為息取卓女,并假江東首望顧榮等四十人為将軍、郡守。
榮,吳人,吳丞相雍之孫。
是時州内豪桀,鹹見維絷,惟賀循齊曾孫,邵子。
與吳郡朱誕,不與其事。
揚州刺史劉機,丹陽大守王曠等,皆棄官奔走。
敏弟昶,将精兵數萬據烏江。
在今安徽和縣東北,晉于此置烏江縣。
恢率錢端等南寇江州,時治豫章。
刺史應邈奔走。
斌東略諸郡。
遂據有吳、越之地。
永興二年十二月。
敏命寮佐以己為都督江東軍事,大司馬,楚公,封十郡,加九錫。
列上尚書:稱“自江入河,奉迎銮駕。
”敏分置子弟為列郡,收禮豪桀,有孫氏鼎峙之計,而刑政無章,不為英俊所服;且子弟兇暴,所在為患。
周玘、顧榮之徒,常懼禍敗。
東海王軍谘祭酒華譚,廣陵人。
又遺榮等書。
玘、榮乃遣使密報劉準:“遣兵臨江,己為内應。
”準遣劉機等出曆陽,敏使弟昶及将軍吳廣次烏江以距之。
又遣弟闳戍牛渚。
山名,即采石,以臨江,亦稱采石矶,在今安徽當塗縣西北。
廣,玘鄉人也,廣,吳興人,家在長城。
長城,晉縣,在今浙江長興縣東。
玘潛使圖昶。
廣遣其屬白事,昶傾頭視書,揮刀斬之。
敏遣甘卓出橫江,在和縣東南,與牛渚相對。
堅甲利器,盡以委之。
玘、榮又說卓,卓遂背敏。
敏與卓戰,未獲濟,顧榮以白羽扇麾之,衆潰。
敏單騎東奔,至江乘,秦縣,吳省,晉複置,在今江蘇句容縣北。
為義兵所獲,斬于建業。
時永嘉元年三月也。
會稽諸郡,并殺敏諸弟無遺焉。
恢據武昌,自稱荊州刺史,見《朱伺傳》。
劉弘使陶侃等讨平之。
王敦之叛也,或說甘卓:“且僞許敦,待其至都而讨之。
”卓曰:“昔陳敏之亂,吾亦先從後圖,而論者謂懼逼而謀,雖情本不爾,而事實有似,心恒愧之,今若複爾,誰能明我?”此非誠語,懼逼反噬,乃其實情。
且非獨卓,顧榮、周玘等,恐無不如是也。
亦可見是時吳人之心矣。
陳敏之叛也,吳興人錢璯,亦起義兵。
東海王越命為建武将軍,使率其屬會于京都。
璯至廣陵,聞劉聰逼洛陽,畏懦不敢進。
元帝時鎮江左,促以軍期。
璯乃謀反。
永嘉四年(310),二月,劫孫皓子充,立為吳王。
既而殺之,寇陽羨。
漢縣,在今江蘇宜興縣南。
元帝遣将軍郭逸、都尉朱典等讨之,并以兵少未敢前。
三月,周玘率合鄉裡義衆,與逸等俱進,斬之。
劉弘以光熙元年(306)卒。
明年,為懷帝永嘉元年(307),三月,以高密王簡督荊州,鎮襄陽。
此據《本紀》。
本傳名略,字元簡,谧孝,文獻王子,而東海王越之弟也。
文獻王見第二節。
三年(309),三月,薨。
以尚書左仆射山簡督荊、湘、交、廣,尋又加督甯、益。
簡優遊卒歲,惟酒是耽。
先是王衍說東海王越:謂“中國已亂,當賴方伯。
”乃以弟澄為荊州,族弟敦為青州。
謂澄、敦曰:“荊州有江、漢之固,青州有負海之險,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足以為三窟矣。
”澄既至鎮,日夜縱酒,雖寇戎急務,亦不以在懷。
及四年九月,而王如反于宛。
如,新豐人。
新豐,見第五節。
初為州武吏,遇亂,流移至宛。
時諸流人有诏并遣還鄉裡,如以關中荒殘,不願歸,簡與南中郎将杜蕤各遣兵送之,而促期令發,如遂潛結諸無賴少年,夜襲二軍,破之。
自号大将軍、司、雍二州牧。
大掠漢、沔。
南安龐寔,此據《如傳》。
《本紀》作新平。
南安,新平,皆見第二章第二節。
馮翊嚴嶷,馮翊,亦見第二章第二節。
長安侯脫,各率其黨攻諸城鎮,多殺令長以應之。
時京師危逼,簡、澄、蕤并遣兵入援,及如戰于宛,皆大敗。
澄獨以衆進。
前鋒至宜城,漢縣,今湖北宜城縣南。
遣使詣簡,為嚴嶷所獲。
嶷僞使人從襄陽來,言“城破,已獲山簡矣”。
陰緩澄使令亡。
澄以為信然,散衆而還。
簡為嶷所逼,遷于夏口。
今漢口。
如又破襄城。
見第四節。
時石勒濟河,如遣衆一萬屯襄城以距勒。
勒擊敗之,盡俘其衆。
至南陽,屯于宛北山。
如懼勒攻己,使犒師,結為兄弟。
勒納之。
侯脫據宛,與如不協,如說勒攻脫。
旬有二日而克。
嚴嶷救脫無及,遂降于勒。
勒斬脫;囚嶷,送于平陽;盡并其衆。
南寇襄陽,攻陷江西壁壘三十餘所。
率精騎三萬還攻如。
憚如之盛,複趨襄城。
如遣弟璃犒師,實欲襲勒。
勒迎擊,滅之。
複屯江西。
旋北上。
如軍中大饑,其黨互相攻擊,官軍進讨,各相率來降。
如計無所出,歸于王敦。
如降無年月,《通鑒》以其餘黨入漢中在建興元年(313),乃系之永嘉六年(312)。
後為敦所殺。
如餘黨李運、楊武等,自襄陽将三千餘家入漢中。
初,陳敏作亂,朝廷以張光為順陽大守,順陽,晉郡,在今河南光化縣北,後移淅川縣東南。
率步騎五千詣荊州讨之,有功,遷梁州刺史。
先是秦州人鄧定等二千餘家饑餓,流入漢中,保于城固。
漢成固縣,今陝西城固縣西北。
漸為抄盜。
梁州刺史張殷,遣巴西大守張燕讨之。
巴西,見第六節。
定窘急,僞降。
并饋燕金銀。
燕喜,為之緩師。
定密結李雄,雄遣衆救定,燕退。
定逼漢中。
大守杜正沖東奔魏興。
見第六節。
殷亦棄官而遁。
光止于魏興,結諸郡守,共謀進取。
燕唱言不可。
光怒,斬燕。
卻鎮漢中。
及運、武至,光遣參軍晉邈距之。
邈受運重賂,勸光納運。
光從邈言,使居城固。
既而邈以運多珍貨,又欲奪之,言于光曰:“運之徒屬,不事佃農,但營器杖,意在難測,可掩而取之。
”光又信焉。
遣邈讨運,不克。
光乞師于氐王楊茂搜,茂搜遣子難敵助之。
難敵求貨于光,光不與。
楊武乃厚賂難敵,謂之曰:“流人寶物,悉在光處,今伐我,不如伐光。
”難敵大喜,聲言助光,内與運同。
光弗之知也,遣息援助邈。
運與難敵夾攻邈等,援為流矢所中,死。
賊遂大盛。
光嬰城固守,憤激成疾卒。
建興元年(313),十一月,武陷梁州。
明年,二月,大略漢中,奔于李雄。
張昌妖妄,王如粗才,皆不足道,杜弢則非其倫矣。
其叛既非本心,且其材頗可用,而為諸将貪功者所間隔,卒陷于叛逆以死,弢一身不足惜,然恢複之所以難成,所用不過二等人物,亦為其一大因,此則非細故也。
弢,成都人,以才學著稱,州舉秀才。
遭李庠之亂,避地南平。
大守應詹,愛其才而禮之。
後為醴陵令。
醴陵,漢侯國,後漢為縣,今湖南醴陵縣。
時巴、蜀流人汝班、蹇碩等數萬家,布在荊、湘間,為舊百姓所侵苦,并懷怨恨。
會蜀賊李骧,此又一李骧,非前蜀李特之弟。
殺縣令,屯聚樂鄉,城名,吳陸抗所築,在今湖北松滋縣東。
衆數百人。
弢與應詹擊骧,破之。
蜀人杜疇、蹇撫等複擾湘州。
參軍馮素,與汝班不協,言于刺史荀眺曰:“流人皆欲反”,眺以為然,欲盡誅流人。
班等懼死,聚衆以應疇。
時弢在湘中,賊衆共推為主。
弢自稱梁、益二州牧、領湘州刺史,攻破郡縣。
眺委城走廣州。
治番禺,今廣東南海縣。
時永嘉五年五月也。
以上據《杜弢傳》。
《王澄傳》雲:巴、蜀流人,散在荊、湘者,與土人忿争,遂殺縣令,屯聚樂鄉。
澄使成都内史王機讨之。
賊請降。
澄僞許之。
既而襲之,以其妻子為賞,沉八千餘人于江中。
于是益、梁流人四五萬家,一時俱反,推杜弢為主。
廣州刺史郭讷遣始興大守嚴佐攻弢,始興,吳郡,今廣東曲江縣。
弢逆擊破之。
王澄遣王機擊弢,敗于巴陵。
晉縣,今湖南巴陵縣。
弢遂縱兵肆暴,僞降于山簡。
簡以為廣漢大守。
廣漢,見第六節。
眺之走也,州人推安城大守郭察領州事。
安城,吳郡,在今江西安福縣東南。
因率衆讨弢。
反為所敗,察死。
弢遂南破零陵,東侵武昌,害長沙、宜都、邵陵大守。
宜都,見第六節。
邵陵,漢昭陵縣,吳置郡,晉郡縣俱改曰邵陵,今湖南寶慶縣。
王澄出軍擊弢,次于作唐。
山簡參軍王沖叛于豫州,自稱荊州刺史。
澄懼,使杜蕤守江陵,漢縣,今湖北江陵縣。
遷于孱陵。
漢縣,在今湖北公安縣南。
尋奔沓中。
胡三省曰:蓋在孱陵東。
初,澄命武陵諸郡同讨弢,天門大守扈瓌,天門,吳郡,晉置沣陽縣為郡治,今湖北石門縣。
次于益陽。
漢縣,在今湖南益陽縣西。
武陵内史武察,為其郡吏所害。
瓌以孤軍引還。
澄怒,以杜曾代瓌。
曾,新野人,新野,見第三節。
蕤之從祖弟也。
骁勇絕人。
始為新野王歆鎮南參軍。
曆華容令,華容,漢縣,今湖北監利縣西北。
至南蠻司馬。
永嘉之亂,荊州荒梗,故鎮南府牙門将胡亢聚衆竟陵,自号楚公。
永嘉六年正月。
假曾竟陵大守。
及是,澄使代扈瓌。
瓌故吏袁遂,托為瓌報仇,舉兵逐曾。
澄使司馬毌丘邈讨之,為遂所敗。
時元帝鎮江東,以軍谘祭酒周刺荊州,而征澄為軍谘祭酒。
始到州,建平流人傅密等叛,迎弢。
弢别将王真襲沔陽,狼狽失據。
武昌大守陶侃救之,乃得免,奔建康。
建興元年八月。
時王敦都督征讨諸軍事,遣侃及豫章大守周訪等讨弢,而敦進住豫章,為諸軍繼援。
敦表拜侃荊州,鎮于沌口,沌水自湖北潛江縣由漢水分枝,東南出,經江陵、監利至漢陽入江。
又移入沔江。
先是胡亢與其黨,自相猜貳,誅其骁将數十人。
杜曾心不自安,潛圖之。
會王沖屢遣兵抄亢所統,亢患之,問計于曾。
曾勸令擊之,亢以為然。
曾因城中空虛,斬亢而并其衆。
自号南中郎将,領竟陵大守。
沖據江陵。
陶侃參軍王貢,為侃告捷于王敦,還至竟陵,矯侃令,以曾為前鋒大督護,進軍斬沖,悉降其衆。
侃召曾不到,貢又恐矯命獲罪,遂與曾舉兵反。
侃欲退入涢中,涢水,出湖北随縣,在漢陽西北入江。
部将張奕,将貳于侃,詭說曰:“賊至而動衆,不可。
”侃惑之,賊至,為所敗,坐免官。
奕奔于賊。
《本紀》:建興二年(314),三月,杜弢别将王真襲侃于林障,侃奔滠中。
林障,《水經注》:在江夏沌陽縣。
案沌陽縣,齊置,在今漢陽縣西。
《水經注》溳水過安陸,東南流,分為二水:東通滠水,西入于沔。
王敦表侃以白衣領職。
侃複率周訪等進軍入湘。
使都尉楊舉為先驅,擊杜弢,大破之。
敦于是奏複侃官。
弢前後數十戰,将士多物故,于是請降。
元帝不許。
弢乃遺應詹書,求複北方或夷李雄以自效。
詹啟呈弢書,言“弢益州秀才,素有清望。
李骧為變,弢時出家财,招募忠勇,登壇歃血,義誠慷慨。
鄉人推其素望,遂相馮結,論弢本情,非首作亂階者也。
”元帝乃使前南海大守王運受弢降。
南海,秦郡,治番禺。
加弢巴東監軍。
巴東,見第六節。
弢受命之後,諸将殉功者攻擊之不已,弢不勝憤,遂殺運,而使王真領精卒三千為奇兵,出江南向武陵,斷官軍運路。
陶侃使鄭攀等夜趣巴陵,掩其不備,大破之。
真步走湘城。
湘州治長沙。
弢将張彥陷豫章。
王敦遣督護缪蕤、李恒受周訪節度,共擊破之,臨陳斬彥。
訪複以舟師造湘城。
而弢遣杜弘出海昬,漢縣,今江西永修縣。
湓口騷動。
湓口,湓水入江處,在今江西九江縣西。
訪步出柴桑,漢縣,在九江西南。
與賊戰,破之。
圍弘于廬陵。
廬陵郡,孫策所置,晉治石陽,在今江西吉水縣東北。
弘突圍出,奔于臨賀。
漢縣,吳置郡,今廣西賀縣。
此處據《周訪傳》。
《本紀》事在建興三年二月,而誤合破張彥、杜弘為一事。
賊中離沮。
杜弢逆疑張奕而殺之,衆情益懼,降者滋多。
侃等諸軍齊進。
王真降,衆黨散潰。
弢遁逃,不知所在。
此依《弢傳》。
《本紀》雲:弢敗走,道死。
時建興三年七月也。
張光之卒也,愍帝以侍中第五琦為荊州刺史,監荊、梁、益、甯四州,出自武關。
見第三節。
杜曾迎琦于襄陽,為兄子娶琦女,遂分據沔、漢。
陶侃新破杜弢,乘勝擊曾,輕之,圍曾于石城,竟陵郡治。
為所敗。
建興元年十月。
時荀崧督荊州,鎮宛,曾攻之。
崧求救于周訪及襄城大守石覽。
訪使子撫會覽救之,曾不能克,引兵向江陵。
王敦左轉陶侃為廣州刺史以從弟廙刺荊州。
侃将鄭攀、蘇溫、馬俊等上書請留侃,此據《侃傳》。
《王廙傳》作馬俊。
敦不許。
攀等時屯結涢口,涢水入江之口。
遂進距廙。
廙奔江安。
吳公安縣,晉改為江安,今湖北公安縣東北。
建武元年(317),九月,王敦使武昌大守趙誘,襄陽大守朱軌,陵江将軍黃峻讨琦。
攀等士衆疑沮,複散還橫桑口。
在今湖北天門縣南。
懼誅,以司馬孫景造謀,斬之降。
而誘等大敗于女觀湖,在江陵東北。
皆為曾所殺。
曾遂逐廙,徑造沔口。
王敦遣周訪讨之,破其衆于沌陽,遂定沔、漢。
曾走固武當。
山名,在今湖北均縣南。
漢時置武當縣,在今均縣北。
訪屢戰不能克。
潛遣人緣山開道,出不意襲之,曾衆潰。
馬俊、蘇溫等執曾詣訪降,并獲第五琦。
訪斬曾,送琦于主敦,敦斬之。
時大興二年五月也。
兼據《本紀》及《周訪》、《陶侃》、《王廙》、《朱伺》、《杜曾傳》。
王機,長沙人。
父毅,廣州刺史,甚得南越之情。
王澄與之友善,内綜心膂,外為牙爪。
杜弢之滅也,王敦以元帥加都督江、揚、荊、湘、交、廣六州,江州刺史,鎮豫章。
王澄赴召,過詣敦。
澄夙有盛名,出于敦右,兼勇力絕人,素為敦所憚。
34澄猶以舊意侮敦,敦益忿怒,令力士搤殺之。
機懼禍及;又屬杜弢所在發墓,而獨為機守冢,機益自疑;就敦求廣州。
敦不許。
會廣州人背郭讷迎機。
機遂将奴、客、門生千餘人入廣州。
州部将溫邵率衆迎機。
機自以篡州,懼為敦所讨,乃更求交州。
晉交州,治龍編,在今越南河内省。
杜弘自臨賀送金數千兩與機,求讨桂林賊自效。
晉桂林郡治,在今廣西馬平縣東南。
機為列上,朝廷許之。
時交州刺史王諒為賊梁碩所陷。
據《陶侃傳》。
王敦以機難制,又欲因機讨碩,故以降杜弘之勳,轉機為交州刺史。
碩禁州人不許迎之,機遂住郁林。
漢郡,治布山,今廣西貴縣。
杜弘破桂林賊還,遇機于道。
機勸弘取交州,弘素有意,于是機與弘及溫邵、交州秀才劉沈等并反。
尋陶侃為廣州,先讨溫邵、劉沈,皆殺之。
遣督護許高讨機。
機走,病死于道。
高寶進擊梁碩,平之。
杜弘詣零陵大守尹奉降。
奉送弘與敦。
敦以為将,見寵待焉。
錢璯之平也,元帝以周玘為吳興大守。
又以玘頻興義兵,勳誠并茂,乃以陽羨及長城之西鄉,丹陽之永世,别為義興郡,以彰其功。
治陽羨。
玘宗族強盛,人情所歸,帝疑憚之。
于時中州人士,左右王業,玘自以為不得調,内懷怨望。
複為刁協輕之,恥恚愈甚。
時鎮東将軍祭酒東萊王恢,亦為周所侮。
乃與玘陰謀,誅諸執政,推玘及戴淵與諸南士,共奉帝以經緯世事。
戴淵,廣陵人。
先是流人率夏鐵等寓于淮、泗。
恢陰書與鐵,令起兵,己當與玘以三吳應之。
丹陽、吳興、吳郡。
建興初,鐵已聚衆數百人。
臨淮大守蔡豹斬鐵以聞。
恢聞鐵死,懼罪,奔于玘。
玘殺之,埋于豕牢。
帝聞而秘之。
召玘為鎮東司馬。
未到,複改授南郡大守。
秦郡,治江陵,吳移治公安,晉還治江陵。
玘既南行,至蕪湖,漢縣,在今安徽蕪湖縣東。
又下令,以為軍谘祭酒。
玘忿于回易,又知其謀洩,遂憂憤發背而卒。
将卒,謂子勰曰:“殺我者諸伧,子能複之,乃吾子也。
”吳人謂中州人曰伧,故雲。
勰常緘父言,時中國亡官失守之士,避亂來者,多居顯位,駕禦吳人,吳人頗怨。
勰因之欲起兵。
潛結吳興功曹徐馥。
馥家有部曲,勰使馥矯稱叔父劄命以合衆。
豪俠樂亂者,翕然附之。
以讨王導、刁協為名。
孫皓族人弼,亦起兵于廣德以應之。
廣德,吳縣,今安徽廣德縣東。
建興三年(315),正月,馥殺吳興大守袁琇。
有衆數千,将奉劄為主。
劄聞而大驚,乃告亂于義興大守孔侃。
勰知劄不同,不敢發兵。
馥黨懼,攻馥殺之。
孫弼衆亦潰,宣城大守陶猷滅之。
宣城,晉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縣。
劄兄靖之子筵,時為黃門侍郎,筵族兄續,亦聚衆應馥。
元帝議欲讨之。
王導以為兵少則不足制寇,多遣則根本空虛,筵為一郡所敬,意謂直遣筵,足能殺續。
于是诏以力士百人給筵,使輕騎還陽羨。
筵既至郡,逼續共詣侃,殺之。
筵因欲誅勰,劄拒不許,委罪于從兄邵,誅之。
元帝以周氏奕世豪望,吳人所宗,故不窮治,撫之如舊。
然其後王敦内犯,劄守石頭,六朝時建業有三城:中台城,為帝居。
西石頭,為宿兵之所,攻戰時恒據此。
東東府,凡宰相錄尚書事兼揚州刺史者居之,實甲常數千人,如晉會稽王道子、宋武帝、齊高帝是也。
開門納之,蓋未嘗不銜舊怨?而周氏卒仍為敦輩所忌,可見當時南北之不相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