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西晉亂亡
關燈
小
中
大
名,在今四川什邡縣東雒江上。
特密收合,得七千餘人,夜襲遠軍,遠大潰。
進攻成都,廞走。
至廣都,見第二章第二節。
為下人所殺。
特至成都,縱兵大掠。
遣其牙門詣洛陽,陳廞罪狀,先是惠帝以梁州刺史羅尚為益州刺史。
督牙門将王敦,上庸都尉義歆,上庸,秦縣,後漢置郡,今湖北竹山縣。
蜀郡大守徐儉,蜀郡,治成都。
廣漢大守辛冉等廣漢郡,後漢治雒,今四川廣漢縣。
凡七千餘人入蜀。
特等聞尚來,甚懼,使其弟骧于道奉迎,并貢寶物。
尚甚悅,以骧為騎督。
特及弟流,複以牛酒勞尚于綿竹。
王敦、辛冉,并說尚因會斬之,尚不納。
尋有符下秦、雍州:凡流人入漢川者,皆下所在召還。
特兄輔,素留鄉裡,托言迎家,既至蜀,謂特曰:“中國方亂,不足複還。
”特以為然,乃有雄據巴蜀之志。
朝廷以讨趙廞功,封拜特、流。
玺書下益州,條列六郡流人,與特協同讨廞者,将加封賞。
會辛冉以非次見征,不願應召;又欲以滅廞為己功;乃寝朝命,不以實上。
衆鹹怨之。
羅尚遣從事催遣流人,限七月上道。
辛冉性貪暴,欲殺流人首領,取其資貨。
乃移檄發遣,又令梓潼大守張演,梓潼,漢縣,蜀置郡,今四川梓潼縣。
于諸要施關,搜索寶貨。
特等固請,求至秋收。
流人布在梁、益,為人傭力,及聞州郡逼遣,人人愁怨,不知所為。
又知特兄弟頻請求停,皆感而恃之。
且水雨将降,年谷未登,流人無以為行資,遂相與詣特。
特乃結大營于綿竹,以處流人。
移冉求自寬。
冉大怒,遣人分榜通逵,購募特兄弟。
特見,大懼,悉取以歸,與骧改其購雲:“能送六郡之豪李、任、閻、趙、楊、上官及氐、叟侯王一首,賞百匹。
”流人既不樂移,鹹往歸特,旬月間衆過二萬,流亦聚衆數千。
特乃分為二營:特居北營,流居東營。
特遣閻式與特同移者,時為始昌令。
始昌,晉縣,在今甘肅西和縣北。
詣羅尚求申期。
式既至,見辛冉營栅沖要,謀揜流人;又知冉及李苾,意不可回;乃辭尚還綿竹。
尚謂式曰:“子且以吾意,告諸流人,今聽寬矣。
”式至綿竹,言于特曰:“尚雖雲爾,然威刑不立,冉等各擁強兵,一旦為變,亦非尚所能制,深宜為備。
”特納之。
冉、苾相與謀曰:“羅侯貪而無斷,日複一日,流人得展奸計,宜為決計,不足複問之。
”乃遣廣漢都尉曾元,牙門張顯、劉并等,潛率步騎三萬襲特營。
羅尚聞之,亦遣督護田佐助元。
特素知之,乃繕甲厲兵,戒嚴以待。
元等至,發伏擊之,殺傷甚衆。
害佐、元、顯,傳首以示尚、冉。
于是六郡流人,推特為主。
上書請依梁統奉窦融故事,推特行鎮北大将軍,承制封拜;流行鎮東大将軍;以相鎮統。
進兵攻冉于廣漢。
尚遣李苾及費遠救冉,不敢進。
冉奔江陽。
漢縣,劉璋置郡,今四川泸縣。
特入據廣漢。
進兵攻尚于成都。
閻式遺尚書,責其信用讒構,欲讨流人。
又陳特兄弟,立功王室,以甯益土。
尚覽書,知特等将有大志,嬰城固守,求救于梁、甯二州。
于是特自稱使持節、大都督、鎮北大将軍,承制封拜,一依窦融在河西故事。
據《本紀》,時在永甯元年十月。
尚頻為特所敗,乃阻長圍,緣水作營,自都安至犍為七百裡,與特相距。
都安,蜀縣,在今四川灌縣東。
河間王颙遣督護衙博,廣漢大守張征讨特。
南夷校尉李毅武帝置于甯州。
甯州,泰始七年(271)分益州置。
治雲南,在今雲南祥雲縣南。
一說治味,在今雲南曲靖縣西。
又遣兵五千助尚。
尚遣督護張龜軍繁城,繁,漢縣,今四川新繁縣西北。
三道攻特。
特命子蕩、雄襲博,躬擊張龜。
龜大敗,博亦敗績。
蕩追博至漢德,蜀縣,今四川劍閣縣東北。
博走葭萌。
漢葭明縣,後漢作葭萌,蜀改曰漢壽,晉改曰晉壽,在今四川昭化縣東南。
蕩進寇巴西。
郡丞毛植,五官襄珍以郡降。
蕩進攻葭萌,博又遠遁。
《紀》大安元年五月。
特自稱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諸軍事,大将軍,大都省。
準攻張徵。
徵據險相持,候特營空虛,遣步兵循山攻之。
特逆戰,不利。
蕩軍至,殊死戰,徵軍乃潰。
特欲釋徵還涪,涪,漢縣,晉更名涪城,今四川綿陽縣。
蕩不可,複進攻徵。
遂害徵,以蹇碩為德陽大守。
德陽,後漢縣,在今四川遂甯縣境。
碩略地至巴郡之墊江。
漢縣,今四川合川縣。
特之攻張徵也,使李骧等屯軍毗橋胡三省雲:今懷安軍西北有中江,源從漢中彌牟。
雒水、毗橋水三水會為一江。
案宋懷安軍故城,在今四川金堂縣東南。
彌牟鎮,在今四川新都縣北。
以備羅尚。
李流亦進軍成都之北。
梁州刺史許雄遣兵攻特,特破之。
進擊破尚水上軍。
遂寇成都。
蜀郡大守徐儉以小城降,羅尚據大城自守。
是時蜀人危懼,并結村堡,請命于特,特遣人安撫之。
益州從事任明此據《載記》。
《羅尚傳》作兵曹從事任銳。
《通鑒》從《華陽國志》作任叡。
說尚曰:“特既兇逆,侵暴百姓,又分散人衆,在諸村堡,驕怠無備,是天亡之也。
可告諸村,密刻期日,内外擊之,破之必矣。
”尚從之。
明先僞降特,因求省家。
特許之。
明潛說諸村,諸村悉聽命。
惠帝遣荊州刺史宋岱、建平大守孫阜救尚。
建平,吳郡,今四川巫山縣。
阜次德陽,特遣蕩助任臧距阜。
尚遣大衆,掩襲特營,連戰,斬特。
《紀》在大安二年三月,雲宋岱擊斬之。
特既死,蜀人多叛,流人大懼。
流與蕩、雄收遺衆還保赤祖。
胡三省曰:當在綿竹東。
流保東營,蕩、雄保北營。
流自稱大将軍、大都督,益州牧。
時宋岱水軍三萬,次于墊江。
前鋒孫壽破德陽,獲蹇碩。
任臧等退屯涪陵,蜀郡,今四川涪陵縣西。
羅尚遣督護常深軍毗橋,牙門左汜、黃訇、何沖三道攻北營。
流身率蕩、雄玫深栅,克之,追至成都。
尚閉門自守。
蕩馳馬追擊,傷死。
流以特、蕩并死,岱、阜又至,甚懼。
李含又勸流降,流将從之。
雄與骧疊谏,不納。
流遣子世及含子胡質于阜軍。
胡兄離,聞父欲降,自梓潼馳還欲谏,不及。
退與雄謀襲阜軍,曰:“若功成事濟,約與君三年疊為主。
”雄曰:“今計可定,二翁不從,将若之何?”離曰:“今當制之。
若不可制,便行大事。
翁雖是君叔,勢不得已。
老父在君,夫複何言?”雄大喜。
乃攻尚軍。
尚保大城,雄渡江,害汶山大守陳圖。
晉汶山郡,在今四川理番縣境。
遂入郫城。
郫,秦縣,今四川郫縣北。
流移營據之。
三蜀百姓,左思《蜀都賦注》:漢高分蜀置廣漢,漢武又分蜀置犍為,故曰三蜀。
并保險結塢,城邑皆空,流野無所略,士衆饑困。
涪陵人範長生,率千餘家依青城山。
在今四川灌縣西南。
尚參軍涪陵徐轝,求為汶山大守,欲要結長生等,與尚犄角讨流。
尚不許。
轝怨之,求使江西,遂降于流。
說長生等,使資給流軍糧,長生從之,故流軍複振。
流死,諸将共立雄為主。
雄自稱大将軍、益州牧,都于郫城。
羅尚遣将攻雄,雄擊走之。
李骧攻犍為,斷尚運道,尚軍大餒,攻之又急,遂留牙門羅特固守,委城夜遁。
特開門納雄,遂克成都。
于時雄軍饑甚,乃率衆就谷于郪,漢縣,在今四川三台縣南。
掘野芋而食之。
雄以範長生岩居穴處,求道養志,欲迎立為君而臣之。
長生固辭。
雄乃深自挹損,不敢稱制,事無巨細,皆決于李國、李離兄弟。
國等事雄彌謹。
諸将固請雄即尊位。
以永興元年(304)僭稱成都王。
範長生乘素輿詣成都。
雄迎之于門,執版延坐,拜丞相,尊曰範賢。
長生勸雄稱尊号。
雄于是僭即帝位,國号蜀。
《通鑒考異》曰:《晉帝紀》、《三十國晉春秋》皆雲:永興二年六月,雄即帝位。
《華陽國志》:光熙元年(306),雄即帝位。
《後魏書·序紀》及《李雄傳》皆雲昭帝十二年雄稱帝,即光熙元年(306)也。
遣李國、李雲等寇漢中。
梁州刺史張殷奔長安,參看第九節。
國等陷南鄭,盡徙漢中之人于蜀。
南夷校尉李毅固守不降,雄誘建甯夷使讨之,建甯,蜀郡,在今雲南曲靖縣西。
毅病卒,城陷。
殺壯士三千餘人,送婦女千口于成都。
時李離據梓潼,其部将羅羕、張金苟等,殺離及閻式,以梓潼歸羅尚。
尚遣其将向奮屯安漢之宜福安漢,漢縣,今四川南充縣。
以逼雄。
雄攻奮,不克。
李國鎮巴西,其帳下文碩,又殺國,以巴西降尚。
雄乃引還。
遣其将張寶襲梓潼,陷之。
會羅尚卒,巴郡亂,李骧攻涪,又陷之,執梓潼大守谯登。
乘勝讨文碩,害之。
南得漢嘉、漢青衣縣,後漢改曰漢嘉,蜀置郡,晉并廢,故治在今四川雅安縣北。
涪陵,遠人繼至。
雄于是下寬大之令,降附者皆假複除,益州遂定。
遣李骧征越巂,大守李钊降。
越巂郡,晉治會無,今四川會理縣。
《明帝紀》:大甯元年(323),正月,李骧、任回寇台登,将軍司馬玟死之。
越巂大守李钊,漢嘉大守王載以郡叛降于骧。
任回,亦與特同移者。
台登,漢縣,在今四川冕甯縣東。
進攻甯州,刺史王遜使其将姚嶽悉衆距戰,骧軍不利,引還。
《王遜傳》:轉魏興大守。
惠帝末,西南夷叛,甯州刺史李毅卒,城中百餘人奉毅女,固守經年。
永嘉四年(310),治中毛孟詣京師求刺史,不見省。
孟固陳,乃以遜為南夷校尉、甯州刺史。
使于郡便之鎮。
遜與孟俱行。
道遇寇賊,逾年乃至。
外逼李雄,内有夷寇,吏士散沒,城邑丘墟。
遜披荒糾厲,收聚離散。
誅豪右不奉法度者數十家。
征伐諸夷,俘馘千計。
于是莫不振服,威行甯土。
先是越巂大守李钊,為李雄所執,自蜀逃歸,遜複以钊為越巂大守。
李雄遣李骧、任回攻钊。
钊自南秦,與漢嘉大守王載共距之。
戰于溫水,钊敗績。
載遂以二郡附雄。
後骧等又渡泸水寇甯州。
遜使将軍姚崇、爨琛距之,戰于堂狼,大破骧等。
崇追至泸水,落水死者千餘人。
崇以道遠,不敢渡水。
遜以崇不窮追也,怒,囚群帥,執崇鞭之。
怒甚,發上沖冠,冠為之裂,夜中卒。
州人立遜仲子堅,行州府事。
诏除堅南夷校尉、甯州刺史。
陶侃懼堅不能抗對蜀人,大甯末,表以零陵大守尹奉為甯州,征堅還京。
《通鑒》:毅殁于光熙元年(306)。
其女名秀。
钊即毅子,毅存時往省其父,永嘉元年(307),州人奉之。
四年(310),王遜至州,以為朱提大守。
魏興,魏郡,今陝西安康縣。
南秦、晉縣,今阙,當在四川舊叙州府境。
堂狼,漢縣,後漢省,在今雲南會澤縣境。
零陵,漢郡,後漢治泉陵,今湖南零陵縣北。
朱提,漢縣,後漢末置郡,在今四川宜賓縣西南。
後又使骧子壽攻陷巴東,大守楊謙退保建平。
壽别遣費黑寇建平,巴東監軍毌丘奧退保宜都。
蜀郡,治夷道,今湖北宜都縣西北。
《成帝紀》:鹹和五年(330),十月,李壽寇巴東、建平,監軍毌丘奧,大守楊謙退歸宜都。
李壽攻朱提,又使任回攻木落,未詳。
分甯州之援。
甯州刺史尹奉降,《本紀》:鹹和八年(333),李壽陷甯州,刺史尹奉及建甯大守霍彪并降之。
遂有南中之地。
巴氐之亂,原因有四:關西喪亂,不能綏撫,聽其流移,一也。
流人剛剽,蜀人軟弱,主不制客,二也。
一統未久,人有好亂之心,三也。
兵力不足,指揮不一,四也。
《載記》所書此事始末,殊不甚确。
29流人漂播,理宜有以食之,謂李苾請許其就食于蜀,由于受賂,似近厚誣。
《載記》雲:趙廞使苾與黃遠同斷北道,似附廞為逆者,然晉朝任之如故,則苾或力未能抗廞,而實未附之也。
羅尚者,憲之兄子。
憲為蜀漢巴東大守,蜀亡,吳乘機攻憲,憲大破其軍,拒守經年,甚有威望。
趙廞之叛,尚表曰:“廞非雄才,計日聽其敗耳。
”其于蜀中事勢,似甚了然。
尚與李氏,相持積年。
梓潼、巴西,先後反正。
李國、李離,權侔雄、蕩,閻式則為李特謀主,不能制下,皆就誅夷。
使尚不死,蜀事正未可知。
《尚傳》謂其性貪少斷,蜀人言曰:“尚之所愛,非邪則佞;尚之所憎,非忠則正。
富拟魯、衛,家成市裡,貪如豺狼,無複極已。
”又曰:“蜀賊尚可,羅尚殺我,平西将軍,反更為禍。
”果如所言,羅羕、文碩,豈肯歸之?《李流載記》雲:特之陷成都小城,使六郡流人,分口入城,壯勇者督領邨堡。
流言于特曰:“山薮未集,糧仗不多,宜錄州郡大姓子弟,以為質任,送付廣漢、絷之二營;收集猛銳,嚴為防衛。
”又書與特司馬上官惇,深陳納降若待敵之義。
《羅尚傳》亦言:宗岱、孫午兵盛,諸為寇所逼者,人有奮志,蜀人之非心服可知。
特既死,流亦以饑困幾敗,然則範長生之充隐附逆,其于李氏,蓋深有造焉。
風謠之可造作久矣,謂特能綏撫,尚病貪殘,豈其實哉?尚與李苾、辛冉,剛柔緩急,庸有不同,然潛襲特營,史謂計出冉、苾,而尚仍遣兵助之,其無大異同可知。
趙廞且不能容李庠,流人安可複撫?晉朝封拜特、流,乃姑息之政,冉寝朝命,所謂因事制宜。
晉朝既以滅廞為特、流之功,官爵之矣,冉安得而攘之?流人不過傭力自活,其有寶貨能行賂者,皆其铮铮佼佼者也,好亂樂禍,惑誤衆人,正在此輩,搜索安得不嚴?豈能誣為欲貨?抑趙廞、李特,既已互相誅夷,李雄、李離,又欲棄其父叔;戰甫勝而流即死,其為良死與否,深有可疑;而雄與國、離兄弟,相猜之迹尤顯。
然則流人酋長,本無大才,亦且不能和輯,平之實非甚難,特晉政不綱,并此而有所不能耳。
古稱戰勝于朝廷,此則可謂戰敗于朝廷者也。
第七節 張氏據河西 涼州之地,距中原頗遠,然與西域相交通,其地實頗富饒,而文明程度亦頗高;西南苞河湟,又為畜牧樂土;故兩晉之世,始終有據以自立者。
其首起者則張軌也。
軌,安定烏氏人。
安定,見第二章第二節。
烏氏,漢縣,在今甘肅平涼縣西北。
仕為安西軍司。
軌以時方多難,陰圖據河西,遂求為涼州。
永甯初,出為護羌校尉、涼州刺史。
于是鮮卑反叛,寇盜縱橫。
軌到官,即讨破之。
永興中,鮮卑若羅、拔能皆為寇。
軌遣司馬宋配擊之,斬拔能,俘十餘萬口,威名大震。
于是大城姑臧。
漢縣,為武威郡治,見第二章第二節。
永嘉初,東羌校尉韓稚,殺秦州刺史張輔,軌遣中督護氾瑗率衆二萬讨之。
先遺稚以書,稚得書而降。
軌後患風,口不能言,使子茂攝州事。
酒泉大守張鎮,酒泉,漢郡,今甘肅酒泉縣。
潛引秦州刺史賈龛以代軌,密使詣京師,請尚書侍郎曹祛為西平大守,西平,見第二章第二節。
為輔車之勢。
軌别駕麹晁,欲專威福,又遣使詣長安告南陽王模,稱軌廢疾,以請賈龛,龛将受之。
其兄讓之,龛乃止。
更以侍中爰瑜為涼州刺史。
治中楊澹,馳詣長安,割耳盤上,訴軌被誣。
模乃表停之。
晉昌張越,晉昌,晉郡,在今甘肅安西縣東。
涼州大族,從隴西内史遷梁州刺史。
隴西,見第二章第二節。
越志在涼州,遂托病歸河西。
遣兄鎮及曹祛、麹佩移檄廢軌,以軍司杜耽攝州事,使耽弟越為刺史。
軌以子寔為中督護,卒兵讨鎮,鎮詣寔歸罪。
南讨曹祛,走之。
武威大守張珙遣子坦馳詣京,表請留軌。
帝優诏勞軌,依模所表。
命誅曹祛。
軌命寔率尹員、宋配步騎三萬讨祛,斬之。
于時天下既亂,所在使命,莫有至者。
30而軌遣使貢獻,歲時不替。
光祿傅祇、大常摯虞遺軌書,告京師饑匮,軌即遣參軍杜勳獻馬五百匹,毯布三萬匹。
然軌之所以盡力王室者,止于如此,及遣偏師入援而已,不能如陳武帝傾國遠出,躬事戡定也。
河間、成都二王之難,軌遣兵三千,東赴京師。
王彌寇洛陽,軌遣北宮純、張纂、馬鲂、陰濬等率州軍擊破之,又敗劉聰于河東。
後王彌遂逼洛陽,軌又遣張斐、北宮純、郭敷率精騎五千,來衛京都。
京都陷,斐等皆沒于賊。
大府主簿馬鲂言于軌曰:“四海傾覆,乘輿未返。
明公以全州之力、徑造平陽,必當萬裡風披,有征無戰。
未審何憚,不為此舉?”軌曰:“是孤心也,”然不能用。
蓋其本圖僅在割據也。
秦王入關,軌馳檄關中,言“宜簡令辰,奉登皇位。
今遣前鋒督護宋配,步騎二萬,徑至長安,翼衛乘輿,折沖左右。
西中郎寔,中軍三萬,武威大守張玙,胡騎二萬,駱驿繼發,仲秋中旬,會于臨晉。
”秦縣,今陝西大荔縣。
而秦州刺史裴苞,東羌校尉貫與據險斷使命,宋配讨之。
西平王叔,與曹祛餘黨麹儒,劫前福祿令麹恪為主,漢祿福縣,後漢曰福祿,為酒泉郡治,即今酒泉縣也。
執大守趙彜,東應裴苞。
寔回師讨之,斬儒等。
左督護陰預與苞戰狹西,大破之。
苞奔兇桑塢。
未詳。
劉曜寇北地,見第二章第二節。
軌又遣參軍麹陶領三千人衛長安。
建興二年(314),五月,軌卒。
州人推寔攝父位。
愍帝以為都督涼州諸軍事,西中郎将、涼州刺史、領護羌校尉、西平公。
劉曜逼長安,寔遣王該率衆援京城。
帝嘉之,拜都督陝西諸軍事。
及帝将降于劉曜,下诏進寔涼州牧、侍中、司空、承制行事。
寔以天子蒙塵,沖讓不拜。
使協贊琅邪王,而寔不許其叔父肅攻劉曜,緻肅悲憤而卒,已見第五節。
蓋其志在割據,一如其父也。
寔遣大府司馬韓璞等督步騎一萬,東赴國難。
命讨虜将軍陳安,安故大守賈骞,安故,漢縣,晉省,張氏複置,并置郡,故城在今甘肅臨洮縣南。
隴西大守吳紹,各統郡兵,為璞等前驅。
璞次南安,見第二章第二節。
諸羌斷路。
相持百餘日,糧竭矢盡。
會張阆率金城軍繼至,金城,見第二章第二節。
乃夾擊敗之。
焦崧、陳安逼上邽,見第三章第三節。
南陽王保遣使告急。
寔使金城大守窦濤率步騎二萬赴之。
時保謀稱尊号。
破羌都尉張說言于寔曰:“南陽王忘大恥而欲自尊,終非濟時救難者也,不如推崇晉王。
”從之。
然元帝即位,寔猶稱建興年号。
南陽王保欲奔寔,寔遣将聲言翼衛,而實禦之,蓋既專制一方,亦不欲人之上之矣。
京兆人劉弘,挾左道,客居天梯山,在姑臧南。
受道者千餘人,寔左右皆事之。
帳下閻沙,牙門趙仰,皆弘鄉人。
密與寔左右十餘人謀殺寔,奉弘為主。
寔潛知其謀,收弘殺之。
沙等不知,以其夜害寔。
此據《晉書·寔傳》。
《通鑒考異》曰:閻沙、趙仰,《晉春秋》作閻涉、趙卬。
又寔既死,所遣收劉弘者史初乃弘。
案《載記》言寔收弘殺之,猶言寔遣人收弘,殺之二字,乃終言其事,不必弘之見殺,在寔見害前也。
時大興三年六月也。
子駿年幼,州人推寔弟茂攝事。
誅閻沙及黨與數百人。
第八節 鮮卑之興 五胡種落,鮮卑為大,蓋匈奴自降漢後,聚居并州;烏丸附塞久,亦不複鄉北開拓;朔垂萬裡,遂悉為鮮卑所據也。
晉世鮮卑之大者:曰慕容氏,曰段氏,曰宇文氏,曰拓跋氏,曰秃發氏,曰乞伏氏。
秃發、乞伏二氏,僅割據一隅,無關大局。
慕容、段、拓跋三氏,與北方大局,關系較深;而宇文氏與慕容氏地近,相龁最烈,宇文氏之敗,則慕容氏之所由興也。
今先述此四氏緣起如下: 《晉書·載記》曰:慕容廆,昌黎棘城鮮卑人也。
昌黎,見第二章第二節。
胡三省曰:棘城,在昌黎縣界。
曾祖莫護跋,魏初,率其諸部,居遼西,從宣帝伐公孫氏有功,拜率義王,始建國于棘城之北。
時燕、代多冠步搖冠,莫護跋見而好之,乃斂發襲冠,諸部因呼之為步搖,其後音訛,遂為慕容焉。
31案此說似近附會。
胡三省謂《魏書》:漢桓帝時,檀石槐分其地為三部,中部大人曰柯最阙,居慕容寺為大帥,案《三國·魏志·鮮卑傳注》引之。
是則慕容氏之始,《通鑒》卷八十一晉武帝大康二年(281)《注》。
說當近之。
慕容寺蓋亦地以部族名者也。
祖木延,左賢王。
父涉歸,以全柳城之功,柳城,漢縣,後漢省,在今遼甯興城縣西南。
進拜鮮卑單于,遷邑于遼東北。
遼東,秦郡,晉為國,治襄平,今遼甯遼陽縣。
涉歸死,弟耐篡位,耐,《通鑒》依範亨《燕書》作删。
系此事于大康四年(283)。
《考異》以大康二年十月寇昌黎為涉歸之事。
案其事已見第二章第二節。
将謀殺廆,廆亡潛以避禍。
後國人殺耐,迎廆立之。
《通鑒》系大康五年(284)。
《北史》稱宇文莫槐為匈奴。
雲出遼東塞外,其先南單于之遠屬也。
世為東部大人。
其語與鮮卑頗異,人皆翦發,而留其頂上,以為首飾。
案宇文氏為周之先。
《周書·文帝紀》雲:其先出自炎帝。
神農氏為黃帝所滅,子孫遁居朔野。
有葛烏菟者,雄武多算略,鮮卑慕之,奉以為主,遂總十二部落,世為大人。
其後曰普回,因狩得玉玺,三紐,有文曰皇帝玺。
普回心異之,以為天授。
其俗謂天曰宇,謂君曰文,因号宇文國,并以為氏焉。
普回子莫那,自陰山南徙,始居遼西。
一曰匈奴,一曰鮮卑者?悅般為匈奴後,《北史》謂其翦發齊眉,以糊塗之,實與宇文氏翦發而留其頂上同俗,足征其出于匈奴。
32語言頗異鮮卑,尤為鐵證。
然東方本鮮卑之地,蓋南單于遠屬,君臨鮮卑者,故雲鮮卑奉以為主也。
《周書》雲:普回九世至侯豆歸,為慕容晃所滅,據《北史》,自莫槐至逸豆歸凡七君,則即以莫槐承莫那。
然普回、莫那,恐均子虛、亡是之流也。
莫槐虐用其人,為部下所殺。
更立其弟普撥為大人。
普撥死,子丘不勤立。
娶拓跋郁律女。
魏平帝,見下。
丘不勤死,子莫廆立。
《北史》雲:本名犯魏道武諱。
《晉書·慕容廆載記》作莫圭。
始與慕容氏搆兵。
《北史》雲:徒河段就六眷,徒河,漢縣,在今遼甯錦縣西北。
出于遼西。
其伯祖日陸眷,因亂,被賣為漁陽烏丸子大烏丸之大人。
庫辱官家奴。
其後漁陽大饑,漁陽,秦郡,魏廢之,晉複置,在今河北密雲縣西南。
庫辱官以日陸眷為健,使将人詣遼西逐食,招誘亡叛,遂至強盛。
日陸眷死,弟乞珍代立。
乞珍死,子務目塵代立,即就六眷父也。
據遼西之地而臣于晉。
其所統三萬餘家,控弦上馬四五萬騎。
慕容涉歸有憾于宇文,廆将修先君之怨,表請讨之。
晉武帝弗許。
廆怒,入寇遼西,殺略甚衆。
帝遣幽州諸軍讨廆。
戰于肥如,漢縣,今河北盧龍縣北。
廆衆大敗。
自後複掠昌黎,每歲不絕。
又率衆伐夫餘。
夫餘王依慮自殺。
廆遂夷其國城,驅萬餘人而歸。
東夷校尉何龛,遣督護賈沈,迎立依慮之子。
廆遣其将孫丁率騎邀之。
沈力戰,斬丁,遂複夫餘之國。
廆謀于其衆,遣使來降。
帝嘉之,拜為鮮卑都督。
廆事參看第二章第二節。
宇文、段部為寇略,廆卑辭厚币以撫之。
大康十年(289),廆又遷于徒河之青山。
元康四年(294),移居大棘城。
大安初,宇文莫圭遣弟屈雲寇邊城。
雲别帥大素延,《通鑒考異》曰:《燕書紀傳》皆謂之素怒延,然則怒延是其名也。
攻掠諸郡,廆親擊,敗之。
素延怒,率衆十萬圍棘城。
廆出擊之,素延大敗。
永嘉初,廆自稱鮮卑大單于。
遼東大守龐本,以私憾殺東夷校尉李臻。
附塞鮮卑素連、木津托為臻報仇,攻陷諸縣,殺掠士庶。
廆讨連、津,斬之。
二部悉降。
徙之棘城。
立遼東郡而歸。
建興中,愍帝遣使拜廆昌黎、遼東二國公。
拓跋氏之初,蓋亦匈奴敗亡後北方鮮卑之南徙者。
其後得志,造作先世事實以欺人,史事之真為所蔽者久矣,然即其所造作之語而深思之,其中真迹,固猶可微窺也。
《魏書·序紀》雲: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諸華,或外分荒服。
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号。
其後世為君長,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
畜牧遷徙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
不為文字,刻木結繩而已。
世事遠近,人相傳授,如史官之紀錄焉。
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托,謂後為跋,故以為氏。
其裔始均,入仕堯世,逐女魃于弱水之北,民賴其勳,帝舜嘉之,命為田祖,爰曆三代,以及秦、漢,獯粥、猃狁、山戎、匈奴之屬,累代殘暴,作害中州,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載籍無聞焉。
積六十七世,至成皇帝毛。
聰明武略,遠近所推。
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
崩,節皇帝貸立。
崩,莊皇帝觀立。
崩,明皇帝樓立。
崩,安皇帝越立。
崩,宣皇帝推寅立。
南遷大澤,方千餘裡,厥土昏冥沮洳,謀更南徙,未行而崩。
景皇帝利立。
崩,元皇帝俟立。
崩,和皇帝肆立。
崩,定皇帝機立。
崩,僖皇帝蓋立。
崩,威皇帝儈立。
崩,獻皇帝隣立。
時有神人,言于國曰:“此土荒遐,未足以建都邑,宜複徙居。
”帝時衰老,乃以位授子聖武皇帝诘汾,命南移。
山谷高深,九難八阻。
于是欲止。
有神獸,其形如馬,其聲類牛,先行導引,曆年乃出,始居匈奴故地。
其遷徙策略,多出宣、獻二帝,故人并号曰推寅,蓋俗雲鑽研之義。
初聖武帝嘗率數萬騎,田于山澤。
欻見辎,自天而下。
既至,見美婦人,侍衛甚盛。
帝異而問之。
對曰:“我天女也,受命相偶。
”遂同寝宿。
旦請還,曰:“明年周時,複會此處。
”言終而别,去如風雨。
及期,帝至先所田處,果複相見。
天女以所生男授帝曰:“此君之子也。
善養視之,子孫相承,當世為帝王。
”語訖而去,即始祖也。
故時人諺曰:“诘汾皇帝無婦家,力微皇帝無舅家。
”案雲統國三十六者,四面各九國也。
雲大姓九十九者,與己為百姓也。
自受封至成帝六十七世,又五世至宣帝,又七世至獻帝,再傳而至神元,凡八十一世,九九之積也。
自成帝至神元十五世,三與五之積也。
九者,數之究也。
三與五,蓋取三才、五行之義,比拟于三皇、五帝。
無文字而能悉記曆代之名;而世數及所統國數,無一非三、五、九之積;有是理乎?成帝諱毛,毛無也;诘汾皇帝無婦家,力微皇帝無舅家,造作者蓋已微以其情示後人矣。
《衛操傳》雲:桓帝崩後,操為立碑以頌功德,雲魏為軒轅苗裔。
按操等皆乃心華夏,其于拓跋氏,特欲借其力以犄匈奴耳,何事為之造作虛辭,以誣後世?況拓跋氏當此時,亦未必敢以帝王自居也。
道武定國号诏曰:“昔朕遠祖,總禦幽都,控制遐國,雖踐王位,未定九州,”此蓋其造作之始。
33其自托于軒轅者,以從土德;所以從土德者,則以不欲替趙、秦、燕而承晉故也,說更詳後。
抑此實有跻諸胡以并華夏之意,或已出于後來。
其初自視微而仰望漢族更深,或且欲祧曹魏而承漢,如漢人之以秦為閏位者,故神元元年(220),實與魏之建國同歲也。
《記》曰:“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況于故為矯誣者乎?然其為矯誣,終不可以掩天下後世之目也。
《晉書·秃發烏孤載記》雲:其先與後魏同出。
八世祖匹孤,率其部自塞北遷于河西。
《魏書·源賀傳》:賀秃發傉檀子,傉檀亡奔魏。
世祖謂賀曰:“卿與朕源同,因事分姓,今可為源氏,”足征《晉書》之說不誣。
烏孤五世祖樹機能在晉初,以三十年為一世計之,匹孤當在後漢中葉,正北匈奴敗亡,鮮卑徙居其地時也。
《烏洛侯傳》雲:真君四年來朝。
《本紀》事在三月。
稱其國西北,有國家先帝舊墟。
石室南北九十步,東西四十步,高七十尺。
室有神靈,民多祈請。
世祖遣中書侍郎李敞告祭焉,刊祝文于室之壁而還。
此蓋天然石窟,《禮志》亦載此事,而雲鑿石為廟,則誣矣。
烏洛侯在地豆幹之北。
其國西北有完水,東北流合于難水。
其地大小水,皆注于難,東入于海。
又西北二十日行,有于己尼大水,所謂北海也。
難水今嫩江,完水今額爾古讷河,北海即貝加爾湖,于己尼蓋入湖之巨川。
魏人編發,故稱索虜;而烏洛侯繩發;地豆幹在失韋西千餘裡,失韋丈夫索發;可見自失韋以西北,其俗皆同。
《晉書·慕容廆載記》:宇文乞得龜擊廆,廆遣子皝距之,以裴嶷為右部都督,率索頭為右翼。
此非即拓跋氏,蓋亦此等民族南出者也。
故知當時,此等民族南遷者頗多。
魏人曾居黑龍江、貝加爾湖之間,必不誣也。
此蓋推寅以後所處。
自此南遷,故有山嶽高深,九難八阻之說也。
今西伯利亞之地:自北緯六十五度以北,地理學家稱為凍土帶,自此南至五十五度曰森林帶;又南曰曠野帶;極南曰山嶽帶;逾山則至漠北矣。
凍土帶極寒,人不能堪之處甚多。
森林帶多蚊虻,曠野帶卑濕多疫疠,亦非樂土。
魏之先,蓋自凍土帶入曠野帶,又越山嶽帶而至漠北者邪? 《宋書·索虜傳》雲:其先,漢将李陵後也。
陵降匈奴,有數百千種,各立名目,索虜亦其一也。
《齊書·魏虜傳》雲:匈奴種也。
匈奴女名托跋,妻李陵。
胡俗以母名為姓,故虜為李陵之後。
虜甚諱之,有言其是陵後者辄見殺。
胡俗以母名為姓,說無征驗。
若援前趙改姓劉氏為征,則入中國已久,非其故俗矣,況亦母姓而非其名也。
匈奴與鮮卑相溷,事确有之。
《魏書·官氏志》有須蔔氏、林氏其證。
然不得雲拓跋氏為匈奴種也。
然有雲其是陵後者辄見殺,何以言之者如是其多?漢人豈欲以此誣鮮卑哉?抑當時以華夏為貴種,稱拓跋氏為陵後,是褒之,非抑之也,漢人豈樂為此?如其為之,正當為鮮卑所樂聞,而又何以見殺?案《隋書·李穆傳》雲:自雲隴西成紀人,成紀,漢縣,今甘肅秦安縣北。
漢騎都尉陵之後也。
陵沒匈奴,子孫代居北狄,其後随魏南遷,複歸汧、隴。
祖斌,以都督鎮高平,見第二章第二節。
因家焉。
此其出于依托,自不待言。
魏之初,蓋亦以攀附華夏為榮,又未敢依附中原華胄,曾自托于陵後,後則以與其所造軒轅之後之說不符,而說既流行,衆口相傳,勢難遽戢,則又一怒而欲以殺僇止之也。
亦可謂暴矣。
《魏書·序紀》雲:始祖神元皇帝力微元年(220),歲在庚子。
魏文帝黃初元年。
先是西部内侵,國民離散,依于沒鹿回部大人窦賓。
後與賓攻西部,軍敗,失馬步走。
始祖使人以所乘駿馬給之。
賓歸,令其部内求與馬之人,當加重賞。
始祖隐而不言。
久之,賓乃知,大驚,将分國之半,以奉始祖。
始祖不受
特密收合,得七千餘人,夜襲遠軍,遠大潰。
進攻成都,廞走。
至廣都,見第二章第二節。
為下人所殺。
特至成都,縱兵大掠。
遣其牙門詣洛陽,陳廞罪狀,先是惠帝以梁州刺史羅尚為益州刺史。
督牙門将王敦,上庸都尉義歆,上庸,秦縣,後漢置郡,今湖北竹山縣。
蜀郡大守徐儉,蜀郡,治成都。
廣漢大守辛冉等廣漢郡,後漢治雒,今四川廣漢縣。
凡七千餘人入蜀。
特等聞尚來,甚懼,使其弟骧于道奉迎,并貢寶物。
尚甚悅,以骧為騎督。
特及弟流,複以牛酒勞尚于綿竹。
王敦、辛冉,并說尚因會斬之,尚不納。
尋有符下秦、雍州:凡流人入漢川者,皆下所在召還。
特兄輔,素留鄉裡,托言迎家,既至蜀,謂特曰:“中國方亂,不足複還。
”特以為然,乃有雄據巴蜀之志。
朝廷以讨趙廞功,封拜特、流。
玺書下益州,條列六郡流人,與特協同讨廞者,将加封賞。
會辛冉以非次見征,不願應召;又欲以滅廞為己功;乃寝朝命,不以實上。
衆鹹怨之。
羅尚遣從事催遣流人,限七月上道。
辛冉性貪暴,欲殺流人首領,取其資貨。
乃移檄發遣,又令梓潼大守張演,梓潼,漢縣,蜀置郡,今四川梓潼縣。
于諸要施關,搜索寶貨。
特等固請,求至秋收。
流人布在梁、益,為人傭力,及聞州郡逼遣,人人愁怨,不知所為。
又知特兄弟頻請求停,皆感而恃之。
且水雨将降,年谷未登,流人無以為行資,遂相與詣特。
特乃結大營于綿竹,以處流人。
移冉求自寬。
冉大怒,遣人分榜通逵,購募特兄弟。
特見,大懼,悉取以歸,與骧改其購雲:“能送六郡之豪李、任、閻、趙、楊、上官及氐、叟侯王一首,賞百匹。
”流人既不樂移,鹹往歸特,旬月間衆過二萬,流亦聚衆數千。
特乃分為二營:特居北營,流居東營。
特遣閻式與特同移者,時為始昌令。
始昌,晉縣,在今甘肅西和縣北。
詣羅尚求申期。
式既至,見辛冉營栅沖要,謀揜流人;又知冉及李苾,意不可回;乃辭尚還綿竹。
尚謂式曰:“子且以吾意,告諸流人,今聽寬矣。
”式至綿竹,言于特曰:“尚雖雲爾,然威刑不立,冉等各擁強兵,一旦為變,亦非尚所能制,深宜為備。
”特納之。
冉、苾相與謀曰:“羅侯貪而無斷,日複一日,流人得展奸計,宜為決計,不足複問之。
”乃遣廣漢都尉曾元,牙門張顯、劉并等,潛率步騎三萬襲特營。
羅尚聞之,亦遣督護田佐助元。
特素知之,乃繕甲厲兵,戒嚴以待。
元等至,發伏擊之,殺傷甚衆。
害佐、元、顯,傳首以示尚、冉。
于是六郡流人,推特為主。
上書請依梁統奉窦融故事,推特行鎮北大将軍,承制封拜;流行鎮東大将軍;以相鎮統。
進兵攻冉于廣漢。
尚遣李苾及費遠救冉,不敢進。
冉奔江陽。
漢縣,劉璋置郡,今四川泸縣。
特入據廣漢。
進兵攻尚于成都。
閻式遺尚書,責其信用讒構,欲讨流人。
又陳特兄弟,立功王室,以甯益土。
尚覽書,知特等将有大志,嬰城固守,求救于梁、甯二州。
于是特自稱使持節、大都督、鎮北大将軍,承制封拜,一依窦融在河西故事。
據《本紀》,時在永甯元年十月。
尚頻為特所敗,乃阻長圍,緣水作營,自都安至犍為七百裡,與特相距。
都安,蜀縣,在今四川灌縣東。
河間王颙遣督護衙博,廣漢大守張征讨特。
南夷校尉李毅武帝置于甯州。
甯州,泰始七年(271)分益州置。
治雲南,在今雲南祥雲縣南。
一說治味,在今雲南曲靖縣西。
又遣兵五千助尚。
尚遣督護張龜軍繁城,繁,漢縣,今四川新繁縣西北。
三道攻特。
特命子蕩、雄襲博,躬擊張龜。
龜大敗,博亦敗績。
蕩追博至漢德,蜀縣,今四川劍閣縣東北。
博走葭萌。
漢葭明縣,後漢作葭萌,蜀改曰漢壽,晉改曰晉壽,在今四川昭化縣東南。
蕩進寇巴西。
郡丞毛植,五官襄珍以郡降。
蕩進攻葭萌,博又遠遁。
《紀》大安元年五月。
特自稱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諸軍事,大将軍,大都省。
準攻張徵。
徵據險相持,候特營空虛,遣步兵循山攻之。
特逆戰,不利。
蕩軍至,殊死戰,徵軍乃潰。
特欲釋徵還涪,涪,漢縣,晉更名涪城,今四川綿陽縣。
蕩不可,複進攻徵。
遂害徵,以蹇碩為德陽大守。
德陽,後漢縣,在今四川遂甯縣境。
碩略地至巴郡之墊江。
漢縣,今四川合川縣。
特之攻張徵也,使李骧等屯軍毗橋胡三省雲:今懷安軍西北有中江,源從漢中彌牟。
雒水、毗橋水三水會為一江。
案宋懷安軍故城,在今四川金堂縣東南。
彌牟鎮,在今四川新都縣北。
以備羅尚。
李流亦進軍成都之北。
梁州刺史許雄遣兵攻特,特破之。
進擊破尚水上軍。
遂寇成都。
蜀郡大守徐儉以小城降,羅尚據大城自守。
是時蜀人危懼,并結村堡,請命于特,特遣人安撫之。
益州從事任明此據《載記》。
《羅尚傳》作兵曹從事任銳。
《通鑒》從《華陽國志》作任叡。
說尚曰:“特既兇逆,侵暴百姓,又分散人衆,在諸村堡,驕怠無備,是天亡之也。
可告諸村,密刻期日,内外擊之,破之必矣。
”尚從之。
明先僞降特,因求省家。
特許之。
明潛說諸村,諸村悉聽命。
惠帝遣荊州刺史宋岱、建平大守孫阜救尚。
建平,吳郡,今四川巫山縣。
阜次德陽,特遣蕩助任臧距阜。
尚遣大衆,掩襲特營,連戰,斬特。
《紀》在大安二年三月,雲宋岱擊斬之。
特既死,蜀人多叛,流人大懼。
流與蕩、雄收遺衆還保赤祖。
胡三省曰:當在綿竹東。
流保東營,蕩、雄保北營。
流自稱大将軍、大都督,益州牧。
時宋岱水軍三萬,次于墊江。
前鋒孫壽破德陽,獲蹇碩。
任臧等退屯涪陵,蜀郡,今四川涪陵縣西。
羅尚遣督護常深軍毗橋,牙門左汜、黃訇、何沖三道攻北營。
流身率蕩、雄玫深栅,克之,追至成都。
尚閉門自守。
蕩馳馬追擊,傷死。
流以特、蕩并死,岱、阜又至,甚懼。
李含又勸流降,流将從之。
雄與骧疊谏,不納。
流遣子世及含子胡質于阜軍。
胡兄離,聞父欲降,自梓潼馳還欲谏,不及。
退與雄謀襲阜軍,曰:“若功成事濟,約與君三年疊為主。
”雄曰:“今計可定,二翁不從,将若之何?”離曰:“今當制之。
若不可制,便行大事。
翁雖是君叔,勢不得已。
老父在君,夫複何言?”雄大喜。
乃攻尚軍。
尚保大城,雄渡江,害汶山大守陳圖。
晉汶山郡,在今四川理番縣境。
遂入郫城。
郫,秦縣,今四川郫縣北。
流移營據之。
三蜀百姓,左思《蜀都賦注》:漢高分蜀置廣漢,漢武又分蜀置犍為,故曰三蜀。
并保險結塢,城邑皆空,流野無所略,士衆饑困。
涪陵人範長生,率千餘家依青城山。
在今四川灌縣西南。
尚參軍涪陵徐轝,求為汶山大守,欲要結長生等,與尚犄角讨流。
尚不許。
轝怨之,求使江西,遂降于流。
說長生等,使資給流軍糧,長生從之,故流軍複振。
流死,諸将共立雄為主。
雄自稱大将軍、益州牧,都于郫城。
羅尚遣将攻雄,雄擊走之。
李骧攻犍為,斷尚運道,尚軍大餒,攻之又急,遂留牙門羅特固守,委城夜遁。
特開門納雄,遂克成都。
于時雄軍饑甚,乃率衆就谷于郪,漢縣,在今四川三台縣南。
掘野芋而食之。
雄以範長生岩居穴處,求道養志,欲迎立為君而臣之。
長生固辭。
雄乃深自挹損,不敢稱制,事無巨細,皆決于李國、李離兄弟。
國等事雄彌謹。
諸将固請雄即尊位。
以永興元年(304)僭稱成都王。
範長生乘素輿詣成都。
雄迎之于門,執版延坐,拜丞相,尊曰範賢。
長生勸雄稱尊号。
雄于是僭即帝位,國号蜀。
《通鑒考異》曰:《晉帝紀》、《三十國晉春秋》皆雲:永興二年六月,雄即帝位。
《華陽國志》:光熙元年(306),雄即帝位。
《後魏書·序紀》及《李雄傳》皆雲昭帝十二年雄稱帝,即光熙元年(306)也。
遣李國、李雲等寇漢中。
梁州刺史張殷奔長安,參看第九節。
國等陷南鄭,盡徙漢中之人于蜀。
南夷校尉李毅固守不降,雄誘建甯夷使讨之,建甯,蜀郡,在今雲南曲靖縣西。
毅病卒,城陷。
殺壯士三千餘人,送婦女千口于成都。
時李離據梓潼,其部将羅羕、張金苟等,殺離及閻式,以梓潼歸羅尚。
尚遣其将向奮屯安漢之宜福安漢,漢縣,今四川南充縣。
以逼雄。
雄攻奮,不克。
李國鎮巴西,其帳下文碩,又殺國,以巴西降尚。
雄乃引還。
遣其将張寶襲梓潼,陷之。
會羅尚卒,巴郡亂,李骧攻涪,又陷之,執梓潼大守谯登。
乘勝讨文碩,害之。
南得漢嘉、漢青衣縣,後漢改曰漢嘉,蜀置郡,晉并廢,故治在今四川雅安縣北。
涪陵,遠人繼至。
雄于是下寬大之令,降附者皆假複除,益州遂定。
遣李骧征越巂,大守李钊降。
越巂郡,晉治會無,今四川會理縣。
《明帝紀》:大甯元年(323),正月,李骧、任回寇台登,将軍司馬玟死之。
越巂大守李钊,漢嘉大守王載以郡叛降于骧。
任回,亦與特同移者。
台登,漢縣,在今四川冕甯縣東。
進攻甯州,刺史王遜使其将姚嶽悉衆距戰,骧軍不利,引還。
《王遜傳》:轉魏興大守。
惠帝末,西南夷叛,甯州刺史李毅卒,城中百餘人奉毅女,固守經年。
永嘉四年(310),治中毛孟詣京師求刺史,不見省。
孟固陳,乃以遜為南夷校尉、甯州刺史。
使于郡便之鎮。
遜與孟俱行。
道遇寇賊,逾年乃至。
外逼李雄,内有夷寇,吏士散沒,城邑丘墟。
遜披荒糾厲,收聚離散。
誅豪右不奉法度者數十家。
征伐諸夷,俘馘千計。
于是莫不振服,威行甯土。
先是越巂大守李钊,為李雄所執,自蜀逃歸,遜複以钊為越巂大守。
李雄遣李骧、任回攻钊。
钊自南秦,與漢嘉大守王載共距之。
戰于溫水,钊敗績。
載遂以二郡附雄。
後骧等又渡泸水寇甯州。
遜使将軍姚崇、爨琛距之,戰于堂狼,大破骧等。
崇追至泸水,落水死者千餘人。
崇以道遠,不敢渡水。
遜以崇不窮追也,怒,囚群帥,執崇鞭之。
怒甚,發上沖冠,冠為之裂,夜中卒。
州人立遜仲子堅,行州府事。
诏除堅南夷校尉、甯州刺史。
陶侃懼堅不能抗對蜀人,大甯末,表以零陵大守尹奉為甯州,征堅還京。
《通鑒》:毅殁于光熙元年(306)。
其女名秀。
钊即毅子,毅存時往省其父,永嘉元年(307),州人奉之。
四年(310),王遜至州,以為朱提大守。
魏興,魏郡,今陝西安康縣。
南秦、晉縣,今阙,當在四川舊叙州府境。
堂狼,漢縣,後漢省,在今雲南會澤縣境。
零陵,漢郡,後漢治泉陵,今湖南零陵縣北。
朱提,漢縣,後漢末置郡,在今四川宜賓縣西南。
後又使骧子壽攻陷巴東,大守楊謙退保建平。
壽别遣費黑寇建平,巴東監軍毌丘奧退保宜都。
蜀郡,治夷道,今湖北宜都縣西北。
《成帝紀》:鹹和五年(330),十月,李壽寇巴東、建平,監軍毌丘奧,大守楊謙退歸宜都。
李壽攻朱提,又使任回攻木落,未詳。
分甯州之援。
甯州刺史尹奉降,《本紀》:鹹和八年(333),李壽陷甯州,刺史尹奉及建甯大守霍彪并降之。
遂有南中之地。
巴氐之亂,原因有四:關西喪亂,不能綏撫,聽其流移,一也。
流人剛剽,蜀人軟弱,主不制客,二也。
一統未久,人有好亂之心,三也。
兵力不足,指揮不一,四也。
《載記》所書此事始末,殊不甚确。
29流人漂播,理宜有以食之,謂李苾請許其就食于蜀,由于受賂,似近厚誣。
《載記》雲:趙廞使苾與黃遠同斷北道,似附廞為逆者,然晉朝任之如故,則苾或力未能抗廞,而實未附之也。
羅尚者,憲之兄子。
憲為蜀漢巴東大守,蜀亡,吳乘機攻憲,憲大破其軍,拒守經年,甚有威望。
趙廞之叛,尚表曰:“廞非雄才,計日聽其敗耳。
”其于蜀中事勢,似甚了然。
尚與李氏,相持積年。
梓潼、巴西,先後反正。
李國、李離,權侔雄、蕩,閻式則為李特謀主,不能制下,皆就誅夷。
使尚不死,蜀事正未可知。
《尚傳》謂其性貪少斷,蜀人言曰:“尚之所愛,非邪則佞;尚之所憎,非忠則正。
富拟魯、衛,家成市裡,貪如豺狼,無複極已。
”又曰:“蜀賊尚可,羅尚殺我,平西将軍,反更為禍。
”果如所言,羅羕、文碩,豈肯歸之?《李流載記》雲:特之陷成都小城,使六郡流人,分口入城,壯勇者督領邨堡。
流言于特曰:“山薮未集,糧仗不多,宜錄州郡大姓子弟,以為質任,送付廣漢、絷之二營;收集猛銳,嚴為防衛。
”又書與特司馬上官惇,深陳納降若待敵之義。
《羅尚傳》亦言:宗岱、孫午兵盛,諸為寇所逼者,人有奮志,蜀人之非心服可知。
特既死,流亦以饑困幾敗,然則範長生之充隐附逆,其于李氏,蓋深有造焉。
風謠之可造作久矣,謂特能綏撫,尚病貪殘,豈其實哉?尚與李苾、辛冉,剛柔緩急,庸有不同,然潛襲特營,史謂計出冉、苾,而尚仍遣兵助之,其無大異同可知。
趙廞且不能容李庠,流人安可複撫?晉朝封拜特、流,乃姑息之政,冉寝朝命,所謂因事制宜。
晉朝既以滅廞為特、流之功,官爵之矣,冉安得而攘之?流人不過傭力自活,其有寶貨能行賂者,皆其铮铮佼佼者也,好亂樂禍,惑誤衆人,正在此輩,搜索安得不嚴?豈能誣為欲貨?抑趙廞、李特,既已互相誅夷,李雄、李離,又欲棄其父叔;戰甫勝而流即死,其為良死與否,深有可疑;而雄與國、離兄弟,相猜之迹尤顯。
然則流人酋長,本無大才,亦且不能和輯,平之實非甚難,特晉政不綱,并此而有所不能耳。
古稱戰勝于朝廷,此則可謂戰敗于朝廷者也。
第七節 張氏據河西 涼州之地,距中原頗遠,然與西域相交通,其地實頗富饒,而文明程度亦頗高;西南苞河湟,又為畜牧樂土;故兩晉之世,始終有據以自立者。
其首起者則張軌也。
軌,安定烏氏人。
安定,見第二章第二節。
烏氏,漢縣,在今甘肅平涼縣西北。
仕為安西軍司。
軌以時方多難,陰圖據河西,遂求為涼州。
永甯初,出為護羌校尉、涼州刺史。
于是鮮卑反叛,寇盜縱橫。
軌到官,即讨破之。
永興中,鮮卑若羅、拔能皆為寇。
軌遣司馬宋配擊之,斬拔能,俘十餘萬口,威名大震。
于是大城姑臧。
漢縣,為武威郡治,見第二章第二節。
永嘉初,東羌校尉韓稚,殺秦州刺史張輔,軌遣中督護氾瑗率衆二萬讨之。
先遺稚以書,稚得書而降。
軌後患風,口不能言,使子茂攝州事。
酒泉大守張鎮,酒泉,漢郡,今甘肅酒泉縣。
潛引秦州刺史賈龛以代軌,密使詣京師,請尚書侍郎曹祛為西平大守,西平,見第二章第二節。
為輔車之勢。
軌别駕麹晁,欲專威福,又遣使詣長安告南陽王模,稱軌廢疾,以請賈龛,龛将受之。
其兄讓之,龛乃止。
更以侍中爰瑜為涼州刺史。
治中楊澹,馳詣長安,割耳盤上,訴軌被誣。
模乃表停之。
晉昌張越,晉昌,晉郡,在今甘肅安西縣東。
涼州大族,從隴西内史遷梁州刺史。
隴西,見第二章第二節。
越志在涼州,遂托病歸河西。
遣兄鎮及曹祛、麹佩移檄廢軌,以軍司杜耽攝州事,使耽弟越為刺史。
軌以子寔為中督護,卒兵讨鎮,鎮詣寔歸罪。
南讨曹祛,走之。
武威大守張珙遣子坦馳詣京,表請留軌。
帝優诏勞軌,依模所表。
命誅曹祛。
軌命寔率尹員、宋配步騎三萬讨祛,斬之。
于時天下既亂,所在使命,莫有至者。
30而軌遣使貢獻,歲時不替。
光祿傅祇、大常摯虞遺軌書,告京師饑匮,軌即遣參軍杜勳獻馬五百匹,毯布三萬匹。
然軌之所以盡力王室者,止于如此,及遣偏師入援而已,不能如陳武帝傾國遠出,躬事戡定也。
河間、成都二王之難,軌遣兵三千,東赴京師。
王彌寇洛陽,軌遣北宮純、張纂、馬鲂、陰濬等率州軍擊破之,又敗劉聰于河東。
後王彌遂逼洛陽,軌又遣張斐、北宮純、郭敷率精騎五千,來衛京都。
京都陷,斐等皆沒于賊。
大府主簿馬鲂言于軌曰:“四海傾覆,乘輿未返。
明公以全州之力、徑造平陽,必當萬裡風披,有征無戰。
未審何憚,不為此舉?”軌曰:“是孤心也,”然不能用。
蓋其本圖僅在割據也。
秦王入關,軌馳檄關中,言“宜簡令辰,奉登皇位。
今遣前鋒督護宋配,步騎二萬,徑至長安,翼衛乘輿,折沖左右。
西中郎寔,中軍三萬,武威大守張玙,胡騎二萬,駱驿繼發,仲秋中旬,會于臨晉。
”秦縣,今陝西大荔縣。
而秦州刺史裴苞,東羌校尉貫與據險斷使命,宋配讨之。
西平王叔,與曹祛餘黨麹儒,劫前福祿令麹恪為主,漢祿福縣,後漢曰福祿,為酒泉郡治,即今酒泉縣也。
執大守趙彜,東應裴苞。
寔回師讨之,斬儒等。
左督護陰預與苞戰狹西,大破之。
苞奔兇桑塢。
未詳。
劉曜寇北地,見第二章第二節。
軌又遣參軍麹陶領三千人衛長安。
建興二年(314),五月,軌卒。
州人推寔攝父位。
愍帝以為都督涼州諸軍事,西中郎将、涼州刺史、領護羌校尉、西平公。
劉曜逼長安,寔遣王該率衆援京城。
帝嘉之,拜都督陝西諸軍事。
及帝将降于劉曜,下诏進寔涼州牧、侍中、司空、承制行事。
寔以天子蒙塵,沖讓不拜。
使協贊琅邪王,而寔不許其叔父肅攻劉曜,緻肅悲憤而卒,已見第五節。
蓋其志在割據,一如其父也。
寔遣大府司馬韓璞等督步騎一萬,東赴國難。
命讨虜将軍陳安,安故大守賈骞,安故,漢縣,晉省,張氏複置,并置郡,故城在今甘肅臨洮縣南。
隴西大守吳紹,各統郡兵,為璞等前驅。
璞次南安,見第二章第二節。
諸羌斷路。
相持百餘日,糧竭矢盡。
會張阆率金城軍繼至,金城,見第二章第二節。
乃夾擊敗之。
焦崧、陳安逼上邽,見第三章第三節。
南陽王保遣使告急。
寔使金城大守窦濤率步騎二萬赴之。
時保謀稱尊号。
破羌都尉張說言于寔曰:“南陽王忘大恥而欲自尊,終非濟時救難者也,不如推崇晉王。
”從之。
然元帝即位,寔猶稱建興年号。
南陽王保欲奔寔,寔遣将聲言翼衛,而實禦之,蓋既專制一方,亦不欲人之上之矣。
京兆人劉弘,挾左道,客居天梯山,在姑臧南。
受道者千餘人,寔左右皆事之。
帳下閻沙,牙門趙仰,皆弘鄉人。
密與寔左右十餘人謀殺寔,奉弘為主。
寔潛知其謀,收弘殺之。
沙等不知,以其夜害寔。
此據《晉書·寔傳》。
《通鑒考異》曰:閻沙、趙仰,《晉春秋》作閻涉、趙卬。
又寔既死,所遣收劉弘者史初乃弘。
案《載記》言寔收弘殺之,猶言寔遣人收弘,殺之二字,乃終言其事,不必弘之見殺,在寔見害前也。
時大興三年六月也。
子駿年幼,州人推寔弟茂攝事。
誅閻沙及黨與數百人。
第八節 鮮卑之興 五胡種落,鮮卑為大,蓋匈奴自降漢後,聚居并州;烏丸附塞久,亦不複鄉北開拓;朔垂萬裡,遂悉為鮮卑所據也。
晉世鮮卑之大者:曰慕容氏,曰段氏,曰宇文氏,曰拓跋氏,曰秃發氏,曰乞伏氏。
秃發、乞伏二氏,僅割據一隅,無關大局。
慕容、段、拓跋三氏,與北方大局,關系較深;而宇文氏與慕容氏地近,相龁最烈,宇文氏之敗,則慕容氏之所由興也。
今先述此四氏緣起如下: 《晉書·載記》曰:慕容廆,昌黎棘城鮮卑人也。
昌黎,見第二章第二節。
胡三省曰:棘城,在昌黎縣界。
曾祖莫護跋,魏初,率其諸部,居遼西,從宣帝伐公孫氏有功,拜率義王,始建國于棘城之北。
時燕、代多冠步搖冠,莫護跋見而好之,乃斂發襲冠,諸部因呼之為步搖,其後音訛,遂為慕容焉。
31案此說似近附會。
胡三省謂《魏書》:漢桓帝時,檀石槐分其地為三部,中部大人曰柯最阙,居慕容寺為大帥,案《三國·魏志·鮮卑傳注》引之。
是則慕容氏之始,《通鑒》卷八十一晉武帝大康二年(281)《注》。
說當近之。
慕容寺蓋亦地以部族名者也。
祖木延,左賢王。
父涉歸,以全柳城之功,柳城,漢縣,後漢省,在今遼甯興城縣西南。
進拜鮮卑單于,遷邑于遼東北。
遼東,秦郡,晉為國,治襄平,今遼甯遼陽縣。
涉歸死,弟耐篡位,耐,《通鑒》依範亨《燕書》作删。
系此事于大康四年(283)。
《考異》以大康二年十月寇昌黎為涉歸之事。
案其事已見第二章第二節。
将謀殺廆,廆亡潛以避禍。
後國人殺耐,迎廆立之。
《通鑒》系大康五年(284)。
《北史》稱宇文莫槐為匈奴。
雲出遼東塞外,其先南單于之遠屬也。
世為東部大人。
其語與鮮卑頗異,人皆翦發,而留其頂上,以為首飾。
案宇文氏為周之先。
《周書·文帝紀》雲:其先出自炎帝。
神農氏為黃帝所滅,子孫遁居朔野。
有葛烏菟者,雄武多算略,鮮卑慕之,奉以為主,遂總十二部落,世為大人。
其後曰普回,因狩得玉玺,三紐,有文曰皇帝玺。
普回心異之,以為天授。
其俗謂天曰宇,謂君曰文,因号宇文國,并以為氏焉。
普回子莫那,自陰山南徙,始居遼西。
一曰匈奴,一曰鮮卑者?悅般為匈奴後,《北史》謂其翦發齊眉,以糊塗之,實與宇文氏翦發而留其頂上同俗,足征其出于匈奴。
32語言頗異鮮卑,尤為鐵證。
然東方本鮮卑之地,蓋南單于遠屬,君臨鮮卑者,故雲鮮卑奉以為主也。
《周書》雲:普回九世至侯豆歸,為慕容晃所滅,據《北史》,自莫槐至逸豆歸凡七君,則即以莫槐承莫那。
然普回、莫那,恐均子虛、亡是之流也。
莫槐虐用其人,為部下所殺。
更立其弟普撥為大人。
普撥死,子丘不勤立。
娶拓跋郁律女。
魏平帝,見下。
丘不勤死,子莫廆立。
《北史》雲:本名犯魏道武諱。
《晉書·慕容廆載記》作莫圭。
始與慕容氏搆兵。
《北史》雲:徒河段就六眷,徒河,漢縣,在今遼甯錦縣西北。
出于遼西。
其伯祖日陸眷,因亂,被賣為漁陽烏丸子大烏丸之大人。
庫辱官家奴。
其後漁陽大饑,漁陽,秦郡,魏廢之,晉複置,在今河北密雲縣西南。
庫辱官以日陸眷為健,使将人詣遼西逐食,招誘亡叛,遂至強盛。
日陸眷死,弟乞珍代立。
乞珍死,子務目塵代立,即就六眷父也。
據遼西之地而臣于晉。
其所統三萬餘家,控弦上馬四五萬騎。
慕容涉歸有憾于宇文,廆将修先君之怨,表請讨之。
晉武帝弗許。
廆怒,入寇遼西,殺略甚衆。
帝遣幽州諸軍讨廆。
戰于肥如,漢縣,今河北盧龍縣北。
廆衆大敗。
自後複掠昌黎,每歲不絕。
又率衆伐夫餘。
夫餘王依慮自殺。
廆遂夷其國城,驅萬餘人而歸。
東夷校尉何龛,遣督護賈沈,迎立依慮之子。
廆遣其将孫丁率騎邀之。
沈力戰,斬丁,遂複夫餘之國。
廆謀于其衆,遣使來降。
帝嘉之,拜為鮮卑都督。
廆事參看第二章第二節。
宇文、段部為寇略,廆卑辭厚币以撫之。
大康十年(289),廆又遷于徒河之青山。
元康四年(294),移居大棘城。
大安初,宇文莫圭遣弟屈雲寇邊城。
雲别帥大素延,《通鑒考異》曰:《燕書紀傳》皆謂之素怒延,然則怒延是其名也。
攻掠諸郡,廆親擊,敗之。
素延怒,率衆十萬圍棘城。
廆出擊之,素延大敗。
永嘉初,廆自稱鮮卑大單于。
遼東大守龐本,以私憾殺東夷校尉李臻。
附塞鮮卑素連、木津托為臻報仇,攻陷諸縣,殺掠士庶。
廆讨連、津,斬之。
二部悉降。
徙之棘城。
立遼東郡而歸。
建興中,愍帝遣使拜廆昌黎、遼東二國公。
拓跋氏之初,蓋亦匈奴敗亡後北方鮮卑之南徙者。
其後得志,造作先世事實以欺人,史事之真為所蔽者久矣,然即其所造作之語而深思之,其中真迹,固猶可微窺也。
《魏書·序紀》雲: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諸華,或外分荒服。
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号。
其後世為君長,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
畜牧遷徙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
不為文字,刻木結繩而已。
世事遠近,人相傳授,如史官之紀錄焉。
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托,謂後為跋,故以為氏。
其裔始均,入仕堯世,逐女魃于弱水之北,民賴其勳,帝舜嘉之,命為田祖,爰曆三代,以及秦、漢,獯粥、猃狁、山戎、匈奴之屬,累代殘暴,作害中州,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載籍無聞焉。
積六十七世,至成皇帝毛。
聰明武略,遠近所推。
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
崩,節皇帝貸立。
崩,莊皇帝觀立。
崩,明皇帝樓立。
崩,安皇帝越立。
崩,宣皇帝推寅立。
南遷大澤,方千餘裡,厥土昏冥沮洳,謀更南徙,未行而崩。
景皇帝利立。
崩,元皇帝俟立。
崩,和皇帝肆立。
崩,定皇帝機立。
崩,僖皇帝蓋立。
崩,威皇帝儈立。
崩,獻皇帝隣立。
時有神人,言于國曰:“此土荒遐,未足以建都邑,宜複徙居。
”帝時衰老,乃以位授子聖武皇帝诘汾,命南移。
山谷高深,九難八阻。
于是欲止。
有神獸,其形如馬,其聲類牛,先行導引,曆年乃出,始居匈奴故地。
其遷徙策略,多出宣、獻二帝,故人并号曰推寅,蓋俗雲鑽研之義。
初聖武帝嘗率數萬騎,田于山澤。
欻見辎,自天而下。
既至,見美婦人,侍衛甚盛。
帝異而問之。
對曰:“我天女也,受命相偶。
”遂同寝宿。
旦請還,曰:“明年周時,複會此處。
”言終而别,去如風雨。
及期,帝至先所田處,果複相見。
天女以所生男授帝曰:“此君之子也。
善養視之,子孫相承,當世為帝王。
”語訖而去,即始祖也。
故時人諺曰:“诘汾皇帝無婦家,力微皇帝無舅家。
”案雲統國三十六者,四面各九國也。
雲大姓九十九者,與己為百姓也。
自受封至成帝六十七世,又五世至宣帝,又七世至獻帝,再傳而至神元,凡八十一世,九九之積也。
自成帝至神元十五世,三與五之積也。
九者,數之究也。
三與五,蓋取三才、五行之義,比拟于三皇、五帝。
無文字而能悉記曆代之名;而世數及所統國數,無一非三、五、九之積;有是理乎?成帝諱毛,毛無也;诘汾皇帝無婦家,力微皇帝無舅家,造作者蓋已微以其情示後人矣。
《衛操傳》雲:桓帝崩後,操為立碑以頌功德,雲魏為軒轅苗裔。
按操等皆乃心華夏,其于拓跋氏,特欲借其力以犄匈奴耳,何事為之造作虛辭,以誣後世?況拓跋氏當此時,亦未必敢以帝王自居也。
道武定國号诏曰:“昔朕遠祖,總禦幽都,控制遐國,雖踐王位,未定九州,”此蓋其造作之始。
33其自托于軒轅者,以從土德;所以從土德者,則以不欲替趙、秦、燕而承晉故也,說更詳後。
抑此實有跻諸胡以并華夏之意,或已出于後來。
其初自視微而仰望漢族更深,或且欲祧曹魏而承漢,如漢人之以秦為閏位者,故神元元年(220),實與魏之建國同歲也。
《記》曰:“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況于故為矯誣者乎?然其為矯誣,終不可以掩天下後世之目也。
《晉書·秃發烏孤載記》雲:其先與後魏同出。
八世祖匹孤,率其部自塞北遷于河西。
《魏書·源賀傳》:賀秃發傉檀子,傉檀亡奔魏。
世祖謂賀曰:“卿與朕源同,因事分姓,今可為源氏,”足征《晉書》之說不誣。
烏孤五世祖樹機能在晉初,以三十年為一世計之,匹孤當在後漢中葉,正北匈奴敗亡,鮮卑徙居其地時也。
《烏洛侯傳》雲:真君四年來朝。
《本紀》事在三月。
稱其國西北,有國家先帝舊墟。
石室南北九十步,東西四十步,高七十尺。
室有神靈,民多祈請。
世祖遣中書侍郎李敞告祭焉,刊祝文于室之壁而還。
此蓋天然石窟,《禮志》亦載此事,而雲鑿石為廟,則誣矣。
烏洛侯在地豆幹之北。
其國西北有完水,東北流合于難水。
其地大小水,皆注于難,東入于海。
又西北二十日行,有于己尼大水,所謂北海也。
難水今嫩江,完水今額爾古讷河,北海即貝加爾湖,于己尼蓋入湖之巨川。
魏人編發,故稱索虜;而烏洛侯繩發;地豆幹在失韋西千餘裡,失韋丈夫索發;可見自失韋以西北,其俗皆同。
《晉書·慕容廆載記》:宇文乞得龜擊廆,廆遣子皝距之,以裴嶷為右部都督,率索頭為右翼。
此非即拓跋氏,蓋亦此等民族南出者也。
故知當時,此等民族南遷者頗多。
魏人曾居黑龍江、貝加爾湖之間,必不誣也。
此蓋推寅以後所處。
自此南遷,故有山嶽高深,九難八阻之說也。
今西伯利亞之地:自北緯六十五度以北,地理學家稱為凍土帶,自此南至五十五度曰森林帶;又南曰曠野帶;極南曰山嶽帶;逾山則至漠北矣。
凍土帶極寒,人不能堪之處甚多。
森林帶多蚊虻,曠野帶卑濕多疫疠,亦非樂土。
魏之先,蓋自凍土帶入曠野帶,又越山嶽帶而至漠北者邪? 《宋書·索虜傳》雲:其先,漢将李陵後也。
陵降匈奴,有數百千種,各立名目,索虜亦其一也。
《齊書·魏虜傳》雲:匈奴種也。
匈奴女名托跋,妻李陵。
胡俗以母名為姓,故虜為李陵之後。
虜甚諱之,有言其是陵後者辄見殺。
胡俗以母名為姓,說無征驗。
若援前趙改姓劉氏為征,則入中國已久,非其故俗矣,況亦母姓而非其名也。
匈奴與鮮卑相溷,事确有之。
《魏書·官氏志》有須蔔氏、林氏其證。
然不得雲拓跋氏為匈奴種也。
然有雲其是陵後者辄見殺,何以言之者如是其多?漢人豈欲以此誣鮮卑哉?抑當時以華夏為貴種,稱拓跋氏為陵後,是褒之,非抑之也,漢人豈樂為此?如其為之,正當為鮮卑所樂聞,而又何以見殺?案《隋書·李穆傳》雲:自雲隴西成紀人,成紀,漢縣,今甘肅秦安縣北。
漢騎都尉陵之後也。
陵沒匈奴,子孫代居北狄,其後随魏南遷,複歸汧、隴。
祖斌,以都督鎮高平,見第二章第二節。
因家焉。
此其出于依托,自不待言。
魏之初,蓋亦以攀附華夏為榮,又未敢依附中原華胄,曾自托于陵後,後則以與其所造軒轅之後之說不符,而說既流行,衆口相傳,勢難遽戢,則又一怒而欲以殺僇止之也。
亦可謂暴矣。
《魏書·序紀》雲:始祖神元皇帝力微元年(220),歲在庚子。
魏文帝黃初元年。
先是西部内侵,國民離散,依于沒鹿回部大人窦賓。
後與賓攻西部,軍敗,失馬步走。
始祖使人以所乘駿馬給之。
賓歸,令其部内求與馬之人,當加重賞。
始祖隐而不言。
久之,賓乃知,大驚,将分國之半,以奉始祖。
始祖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