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西晉亂亡
關燈
小
中
大
北師。
洛陽自魏已來為國都,自其所欲,然力實未足取洛,故劉殷、王育勸其先定河東,取長安。
然淵起兵數年以後,仍局促河東一隅,則其兵力實甚有限,微王彌、石勒歸之,固不能為大患也。
王彌、石勒,初亦不過群盜,使晉有雄武之主,才略之相,指揮州郡,削平之固亦不難。
惜乎懷帝受制東海,不能有為;東海既無智勇,又乏度量,不惟不能指揮州郡,反緻互相猜嫌。
諸征鎮惟劉琨為公忠,而并州破敗已甚,自守且虞不足;王浚虛驕,苟晞殘暴,俱非濟世之才。
于是中樞傾覆,州郡亦五合六聚而不能救矣,哀哉! 東海王越初甚德苟晞,與之結為兄弟。
既而納長史潘滔之說,轉晞為青州,而自牧兖州,由是與晞有隙。
越遂督兖、豫、司、冀、幽、并六州。
永嘉二年(308),三月,自許遷于鄄城。
漢縣,今山東濮縣。
八月,複遷濮陽。
漢縣,今河北濮陽縣。
後又遷于荥陽。
見第三節。
三年(309),三月,自荥陽還洛。
初,惠帝之還舊都,缪播亦從懷帝還,契闊艱難,深相親狎。
及懷帝即位,以播為從事黃門侍郎。
俄轉侍中,徙中書令。
專管诏命,任遇日隆。
及是,越勒兵入宮,于帝側收播及其弟散騎常侍大仆胤,尚書何綏,大史令高堂沖,帝舅王延等十餘人殺之。
奏宿衛有侯爵者皆罷。
時殿中武官并封侯,由是出者略盡。
以何倫為右衛将軍,王景為左衛将軍,領東海國兵數百人宿衛。
越解兖州牧,領司徒。
蓋時中樞亦不能與越同心,而越遂處于進退維谷之勢矣。
王彌、石勒既降劉淵,淵使之寇邺。
時尚書右仆射和郁鎮邺。
永嘉二年(308),九月,彌與勒攻之,郁奔衛國。
漢縣,今山東觀城縣。
勒寇冀州,三年(309),四月,陷堡壁百餘。
七月,淵子聰與王彌寇上黨,以石勒為先鋒。
圍壺關,陷之,上黨降賊。
九月,聰圍浚儀。
秦縣,在今河南開封縣西北。
曹武等讨之,敗績。
聰等長驅至宜陽。
平昌公模見第三節。
遣淳于定、呂毅等讨之,又敗。
聰恃勝不設備,弘農大守垣延詐降,弘農,見第二章第二節。
夜襲敗之。
是役也,《載記》稱淵素服以迎師,蓋其喪敗頗甚。
然是冬,複大發卒,遣聰、彌與劉曜、劉景等率精騎五萬寇洛陽,呼延翼率步卒為之後繼。
晉頗敗其兵,又得乞活帥李渾、薄盛來救,東赢公騰之鎮邺也,攜并州将田甄、甄弟蘭、祁濟、李渾、薄盛等部衆萬餘人至邺,遣就谷冀州,号為乞活。
及騰敗,甄等邀破汲桑于赤橋,越以甄為汲郡,蘭為钜鹿大守。
甄求魏郡,越不許。
甄怒,越召之不至,遣監軍劉望讨之。
李渾、薄盛斬蘭降。
甄與任祉、祁濟棄軍奔上黨。
案乞活是時雖降,其衆仍屯結不散,是後屢見其名焉。
汲郡,見第三節。
鹿,晉治廮遙,今河北甯晉縣。
魏郡,見第二章第二節。
淵乃召聰等還。
石勒寇常山,晉常山郡,治真定,今河北正定縣。
王浚使祁弘以鮮卑騎救之,大敗之于飛龍山。
《隋志》:飛龍山在石邑。
隋石邑縣,在今河北獲鹿縣東南。
勒退屯黎陽。
漢縣,在今河南濬縣東北。
時晉使車騎将軍王堪,北中郎将裴憲讨勒,憲奔淮南,魏郡,治壽春,今安徽壽縣。
堪退保倉垣。
城名,在開封西北。
勒陷長樂,晉國,即漢信都郡,今河北冀縣。
害冀州刺史王斌。
四年(310),二月,襲鄄城,兖州刺史袁孚戰敗,為其下所殺。
勒遂陷倉垣,害王堪。
五月,寇汲郡,執大守胡龛。
遂南濟河。
荥陽大守裴純奔建業。
時劉聰攻河内,見第二章第二節。
勒複會之。
至九月而河内降于勒。
六月,劉淵死,子和即僞位,聰弑而代之。
命子粲寇洛陽,勒複與粲會。
已而粲出轅。
山名,在今河南偃師縣東南,接鞏、登封二縣界。
勒出成臯關。
謂成臯縣之關。
成臯,今河南汜水縣。
圍陳留大守王贊于倉垣,為贊所敗,退屯文石津。
在今河南延津縣東北。
欲北攻王浚,而浚将王甲始以遼西鮮卑萬餘在津北,乃複南濟河,攻襄城。
漢縣,後漢末置郡,今河南襄城縣。
時王如、侯脫、嚴嶷等叛于宛,勒并脫、嶷之衆,憚如之強不敢攻,見第九節。
乃南寇襄陽,漢縣,後漢末置郡,今湖北襄陽縣。
渡沔寇江夏。
晉郡,今湖北安陸縣。
複北寇新蔡,秦縣,晉置郡,今河南新蔡縣。
進陷許昌。
王彌之解洛圍也,請于劉曜,願出兖、豫,收兵積谷,以待師期。
于是出轅,攻襄城。
河東、見第二章第二節。
平陽、弘農、上黨諸流人在颍川、襄城、汝南、南陽、秦郡,治宛,今河南南陽縣。
河南者數萬家,河南,見第二章第二節。
為舊居人所不禮,皆焚燒城邑,殺二千石長吏以應彌。
彌又以二萬人會石勒寇陳郡、颍川,屯陽翟,見第三節。
遣弟璋與勒共寇徐、兖,于是洛陽四面皆敵,日以孤危矣。
時京師饑,東海王越以羽檄征天下兵,無至者。
越不得已,乃請出讨石勒,且鎮集兖、豫,以援京師。
帝曰:“今逆虜侵逼郊畿,王室蠢蠢,莫有固志,豈可遠出,以孤根本?”越言:“賊滅則東諸州職貢流通,若端坐京辇,所憂逾重。
”蓋時京師實已不能自立矣。
十一月,越率衆出許昌,以行台自随。
留妃裴氏、世子毗及李恽、何倫等守衛京都。
以豫州刺史馮嵩為左司馬,自領豫州牧。
率甲士四萬,東屯于項。
見上節。
于是宮省無複守衛,殿内死人交橫。
府寺營署,并掘塹自守。
盜賊公行,枹鼓之音不絕。
鎮集外州之效未見,京師反彌不能自立已。
時周馥督揚州,鎮壽春,漢縣,晉孝武帝避諱,改為壽陽,今安徽壽縣。
乃表請遷都。
言“王都罄乏,不可久居。
河朔蕭條,崤、函險澀,宛都屢敗,江、漢多虞,于今平夷,東南為愈。
淮陽之地,北阻塗山,在今安徽懷遠縣東。
南抗靈嶽,此指霍山言,在今安徽霍山縣西北。
名川四帶,有重險之固。
是以楚人東遷,遂宅壽春。
徐、邳、東海,亦足戍禦。
且運漕四通,無患空乏。
臣謹選精卒三萬,奉迎皇駕。
辄檄荊、湘、江、揚,各先運四年米租十五萬斛,布、絹各十四萬匹,以供大駕。
令王浚、苟晞,共平河朔;臣等戮力,以啟南路;遷都弭寇,其計并得。
皇輿來巡,臣宜轉據江州,以恢皇略”。
馥不先白越,而直上書,越大怒。
24先是越召馥及淮南大守裴碩。
馥不肯行,而令碩率兵先進。
碩貳于馥,乃舉兵,稱馥擅命,已奉越密旨圖馥,遂襲之。
為馥所敗,退保東城。
秦縣,今安徽定遠縣東南。
初,越之收兵下邳也,見上節。
使琅邪王睿監徐州諸軍事,即元帝,武王伷孫,父曰恭王觐。
伷見第二節。
鎮下邳。
尋都督揚州。
越西迎駕,留睿居守。
及是,碩求救于睿。
睿遣甘卓、郭逸攻馥。
安豐大守孫惠率衆應之。
安豐,晉郡,治霍丘,今安徽霍邱縣。
明年,正月,馥衆潰,奔于項,為新蔡王确所拘,确,騰子。
憂憤發病卒。
案觀劉淵、劉聰屢攻洛而不得志,知晉之兵力,尚足以固守洛陽,所苦者為饑馑。
論物力之豐歉,自以南方為勝。
史稱東海王越以羽檄征天下兵,懷帝謂使者曰:“為我語諸征鎮:若今日尚可救,後則無逮矣。
”時莫有至者。
此說亦不盡然。
是年九月,山簡、督荊、湘、交、廣,時鎮襄陽。
王澄、荊州刺史。
杜蕤,南中郎将。
實并遣兵入援,特為王如所阻耳。
見《紀》是年九月。
參看第九節。
使懷帝果能遷都,江、揚、荊、湘之轉漕,必能如期而至。
不惟足以自立,且可支援北方。
士飽馬騰,軍心自振。
此時北方之破敗,尚未至如後來之甚;懷帝号令北方,亦自較元帝為易。
淮陽東控徐、兖,西接司、豫,其形勢,自與後來之崎岖江左者不同也。
史稱馥以越不盡臣節,每言論厲然,越深憚之,其覆之也,蓋全以其私怨;元帝則越之黨耳;其誤國之罪亦大矣。
南方之事甫平,東方之難複起。
時潘滔為河南尹,與尚書劉望等共誣陷苟晞。
晞怒,表求滔等首。
又移告諸州,稱己功伐,陳越罪狀。
帝亦惡越專權,永嘉五年(311),正月,乃密诏晞讨越。
三月,複诏下越罪狀,告方鎮讨之。
以晞為大将軍。
越使從事中郎楊瑁為兖州,與徐州刺史裴盾共讨晞。
晞使騎收藩滔,滔夜遁,乃執尚書劉曾,侍中程延斬之。
越以禍結釁深,憂憤成疾,薨于項。
以襄陽王範楚隐王子。
為大将軍,統其衆,還葬東海。
見上節。
越之出也,以大尉王衍為軍司。
及是,衆推衍為主,率衆東下。
石勒以輕騎追之,及之苦縣之甯平城。
苦,漢縣,晉更名谷陽,在今河南鹿邑縣東。
甯平,漢縣,晉省,在鹿邑西南。
衍遣将軍錢端與戰,敗死。
衍軍大潰。
勒分騎圍而射之,相登如山,無一免者。
執衍等害之。
左衛何倫、右衛李恽聞越薨,秘不發喪,奉裴妃及越世子毗,出自洛陽。
從者傾城,所在暴掠。
至洧倉,洧水之邸閣,在許昌東。
又為勒所敗。
毗及宗室三十六王,俱沒于賊。
此據《越傳》,《本紀》作四十八王。
李恽殺妻子奔廣宗。
何倫走下邳。
裴妃為人所略賣,大興中得渡江。
廣宗,後漢縣,今河北威縣東。
于是晉之兵力亦盡矣。
五月,先是苟晞表請遷都倉垣,帝将從之。
諸大臣畏潘滔,不敢奉诏。
且宮中及黃門戀資财不欲出。
至是饑甚,人相食,百官流亡者十八九。
帝召群臣會議将行,而警衛不備。
帝撫手歎曰:“如何?”時無車輿,乃使司徒傅祇出詣河陰,漢平陰縣,魏改,在今河南孟津縣東。
修理舟楫,為水行之備。
朝士數十人導從,帝步出西掖門,至銅馳街,為盜所掠,不得進而還。
劉聰遣其子粲及王彌、劉曜等率衆四萬,長驅入洛川。
遂出轅,周旋梁、陳、汝、颍之間。
聰複以禁兵二萬七千,配其衛尉呼延晏,自宜陽入洛川,命王彌、劉曜及石勒進兵會之。
晏及河南,王師前後十二敗,死者三萬餘人。
晏遂寇洛陽,攻陷平昌門。
以後繼不至,複自東陽門出。
洛陽諸門名。
皆見上節。
時帝将濟河東遁,具船于洛水,晏盡焚之,還于張昌故壘。
王彌、劉曜至,遂會圍洛陽。
六月,宣陽門陷,帝開華林園門,見第一節。
出河陰藕池,為曜等所追及。
百官士庶,死者三萬餘人。
帝蒙塵于平陽。
劉聰以帝為會稽公。
七年(313),正月,聰大會,使帝着青衣行酒,侍中庾珉号哭,賊惡之。
會有告珉及王俊等謀應劉琨者,帝遂遇弑,崩于平陽。
時年三十。
珉等皆遇害。
史載荀崧之言:謂“懷帝天姿清劭,少著英猷,若遭承平,足為守文佳主,而繼惠帝擾亂之後,東海專政,無幽、厲之釁,而有流亡之禍”。
蓋晉之亡,其原因雖非一端,而懷帝之坐困于洛陽,則東海實為之,其罪要未容末減也。
第五節 長安傾覆 懷帝立豫章王铨為大子,铨,清河康王遐子。
遐見第三節。
與帝同沒劉聰。
《元帝紀》:大興三年(320),五月,景寅,孝懷帝大子诠25遇害于平陽,帝三日哭。
洛陽之急也,司空荀藩,勖子。
與弟光祿大夫組奔轅。
見上節。
及是,移檄州鎮,以琅邪王為盟主。
時王浚亦移檄天下,稱被中诏,承制以藩為大尉。
豫章王端铨弟,铨為大子封。
東奔苟晞,晞立為皇大子,自領尚書令,具置官屬,保梁國之蒙縣。
在今河南商邱縣東北。
使王贊屯陽夏。
秦縣,今河南大康縣。
晞出于孤微,位至上将,志頗盈滿。
奴婢将千人,侍妾數十,終日累夜,不出戶庭,刑政苛虐,縱情肆欲,由是衆心稍離。
九月,石勒攻陽夏,滅王贊,馳襲蒙城,執晞,署為司馬,月餘乃殺之。
豫章王端亦沒于賊。
時傅祇與晞共建行台,晞推祇為盟主,以司徒持節大都督諸軍事傳檄四方。
祇子宣,尚弘農公主,祇遣宣将公主與尚書令和郁赴告方伯,征義兵。
自屯孟津小城,宣弟暢行河陰令,以待宣。
祇以暴疾薨。
暢沒于石勒。
孟津,見第二章第二節。
河陰,見上節。
南陽王模之代河間王颙也,關中饑荒,百姓相啖,加以疾疠,盜賊公行。
模力不能制,乃鑄銅人、鐘鼎為釜器以易谷,議者非之。
東海王越表征模為司空。
模謀臣湻于定說模曰:“關中天府之國,霸王之地,今以不能綏撫而還,既于聲望有虧;又公兄弟唱起大事,而并在朝廷,若自強則有專權之罪,弱則受制于人;非公之利也。
”模納其言,不就征。
及洛京傾覆,模使牙門将趙染戍蒲坂。
見上節。
染求馮翊大守,馮翊,見第二章第二節。
不得,怒,率衆降于劉聰。
聰以為平西将軍,使與其安西将軍劉雅率衆二萬攻模。
劉粲、劉曜率大軍繼之。
模使淳于定距之,為染所敗。
士衆離叛,倉庫虛竭。
軍祭酒韋輔曰:“事急矣,早降可以免。
”模從之。
染箕踞攘袂,數模之罪,送詣粲,粲殺之。
時永嘉五年八月也。
聰以劉曜為雍州牧,鎮長安。
武帝子吳孝王晏之子業,出後伯父柬,見第一節,襲封秦王,荀藩之甥也。
避難于密,漢縣,今河南密縣。
與藩、組相遇。
行台以密近賊,南趣許、颍。
閻鼎者,天水人。
天水,見第二章第二節。
初為東海王越參軍。
行豫州刺史,屯許昌。
遭母喪,于密縣鸠集流人數千,欲還鄉裡。
司徒左長史劉疇,在密為塢主。
中書令李暅,此依《閻鼎傳》。
《王浚傳》作李絙。
大傅參軍驺捷、劉蔚,鎮軍長史周,司馬李述,皆來赴疇。
佥以鼎有才用,且手握強兵,勸藩假鼎冠軍将軍、豫州刺史,蔚等為參佐。
鼎因西人思歸,欲立功鄉裡,乃與撫軍長史王毗,司馬傅遜懷翼戴秦王之計。
謂疇、捷等曰:“山東非霸王處,不如關中。
”傳暢遺鼎書,勸奉秦王過洛陽,拜谒山陵,徑據長安。
鼎得書,便欲詣洛。
流人謂北道近河,懼有抄截欲南自武關。
見第三節。
疇等皆山東人,不願西入,荀藩及疇、捷等皆逃散。
鼎追藩,不及。
暅等見殺。
惟、述走得免。
遂奉秦王自宛趣武關。
宛見上節。
頻遇山賊,士卒亡散。
次于藍田,見第三節。
鼎告雍州刺史賈疋。
疋,武威人,魏大尉诩曾孫也,初為安定大守。
雍州刺史丁綽貪橫,失百姓心。
谮疋于南陽王模。
模以軍司謝班伐疋。
疋奔泸水,即盧水胡,見第二章第二節。
此據《疋傳》。
《模傳》雲:模表遣世子保為西中郎将、東羌校尉,鎮上邽。
秦州刺史裴苞距之。
模使帳下都尉陳安攻苞,苞奔安定。
疋以郡迎苞。
模遣軍司謝班伐疋。
疋退奔泸水。
上邽,見第三節。
安定,見第二章第二節。
與胡彭蕩仲及氐窦首結為兄弟,聚衆攻班。
綽奔武都。
見第二章第二節。
疋複入安定,殺班。
愍帝以疋為雍州刺史。
《晉書·疋傳》如此。
案時愍帝尚為秦王,《傳》采其後稱之。
疋率戎晉二萬餘人,将伐長安。
新平大守竺恢亦固守。
新平,見第二章第二節。
劉粲聞之,使劉曜、劉雅及趙染距疋。
先攻恢,不克。
疋邀擊,大敗之。
曜中流矢,退走。
疋追之,至于甘泉。
漢甘泉宮,在今陝西淳化縣西北甘泉山上。
旋自渭橋襲蕩仲,殺之。
渭橋,在長安西北。
關中小定。
乃遣州兵迎衛業,達于長安,又使京兆尹梁綜助守。
遂共奉業為皇大子,時永嘉六年九月也。
據《疋傳》及《本紀》。
《劉聰載記》雲:劉曜既據長安,安定大守賈疋,及諸氐、羌,皆送質任,惟雍州刺史麹特、新平大守竺恢固守不降。
護軍麹允,頻陽令梁肅,自京兆南山,将奔安定,遇疋任子于陰密,擁還臨泾。
推疋為平南将軍,率衆五萬,攻曜于長安。
扶風大守梁綜及麹特、竺恢等,亦率衆十萬會之。
曜遣劉雅、趙染來距,敗績而還。
曜又盡長安銳卒,與諸軍戰于黃丘,曜衆大敗,中流矢,退保甘渠。
杜人王秃、紀持等攻劉粲于新豐,粲還平陽,曜攻陷池陽,掠萬餘人,歸于長安。
時閻鼎等奉秦王為皇大子,入于雍城、關中戎晉,莫不響應。
麹特等圍長安,曜連戰敗績,乃驅士女八萬餘口,退還平陽。
頻陽,秦縣,在今陝西富平縣東北。
陰密,漢縣,在今甘肅靈台縣西。
臨泾,漢縣,在今甘肅鎮原縣南。
扶風,見第二章第二節。
黃丘,胡三省《通鑒注》雲:在雲陽縣黃嶺山下。
靈陽,漢縣,在今陝西淳化縣西北。
甘渠,蓋即甘泉。
杜縣,在長安西南。
新豐,漢縣,在今陝西臨潼縣東。
池陽,漢縣,在今陝西泾陽縣西北。
雍,漢縣,在今陝西鳳翔縣南。
以鼎為大子詹事,總攝百揆。
梁綜與鼎争權,鼎殺綜,以王毗為京兆尹。
《鼎傳》雲:鼎首建大謀,立功天下。
始平大守麹允,始平,見第二章第二節。
撫夷護軍索,并害其功,且欲專權。
馮翊大守梁緯,北地大守梁肅,北地,見第二章第二節。
并綜母弟,琳之姻也。
謀欲除鼎。
乃證其有無君之心,專戮大臣,請讨之。
遂攻鼎。
鼎出奔雍,為氐窦首所殺。
案麹允金城人,世為豪族。
金城,見第二章第二節。
,敦煌人,靖之子。
敦煌,見第二章第二節。
河間王使與張方東迎乘輿。
後轉為南陽王模從事中郎。
遷新平、馮翊大守。
拒劉聰,屢有戰功。
及模被害,泣曰:“與其俱死,甯為伍子胥。
”乃赴安定,與賈疋、梁綜、時為扶風大守。
麹允等糾合義衆,頻破賊黨,與鼎共立秦王為大子。
亦皆志節之士,非妒賢疾能者。
是時之争,蓋黨派不易驟合,雖各懷公忠之心,而釁禍仍不能彌,擾攘之際類然,亦不足為誰咎也。
賈疋亦志節之士,其送質任于劉曜,蓋欲以為後圖,非叛晉也。
賈疋旋因讨賊遇害。
《本紀》稱賊張連。
《疋傳》雲:蕩仲子夫護,帥群胡攻之,疋敗走,夜堕于澗,為夫護所害。
蓋連與夫護,合而為寇。
衆推麹允領雍州刺史,為盟主,承制選置。
明年,永嘉七年(313),愍帝建興元年。
四月,懷帝崩問至,業即位,是為愍帝。
愍帝既立,以麹允為尚書左仆射,錄尚書,雍州刺史如故。
索為右仆射,領京兆尹。
建興二年(314),六月,劉曜、趙染寇新豐諸縣,索讨破之。
七月,曜、染等又逼京都,麹允讨破之。
染中流矢而死。
《本紀》。
《劉聰載記》雲:染寇北地,中流矢而死。
三年(315),正月,以侍中宋哲為平東将軍,屯華陰。
見第三節。
九月,劉曜寇北地,命麹允讨之。
十月,允進攻青白城。
此據《本紀》,《允傳》作清白城。
劉曜聞之,轉寇上郡。
見第二章第二節。
劉聰陷馮翊,大守梁肅奔萬年。
見第三節。
此據《本紀》及《麹允傳》。
《劉聰載記》:劉曜又進軍屯于粟邑。
麹允饑甚,去黃白而軍于靈武。
曜進攻上郡,大守張禹,與馮诩大守梁肅,奔于允吾。
于是關右翕然,所在應曜。
曜進據黃阜。
粟邑,漢縣,在今陝西白水縣西北。
黃白,城名,在今陝西三原縣東北。
靈武,漢縣,在今甯夏甯朔縣西北。
允吾,漢縣,在今甘肅臯蘭縣西北。
黃阜,未詳。
四年(316),四月,麹允救上郡,軍于靈武,以兵弱不敢進。
上郡大守籍韋率其衆奔于南鄭。
梁州治,見第三節。
七月,曜攻北地,允率步騎三萬救之,王師不戰而潰。
大守麹昌奔京師。
曜進至泾陽,見第二章第二節。
渭北諸城悉潰。
八月,曜進逼京師。
内外斷絕,麹允與公卿守長安小城以自固。
散騎常侍華輯,監京兆、馮翊、弘農、見第二章第二節。
上洛晉郡,今陝西商縣。
四郡兵,東屯霸上;鎮軍将軍胡崧,南陽王保所遣,見下。
帥城西諸郡兵屯遮馬橋;并不敢進。
十月,京師饑甚,米鬥金二兩,人相食,死者大半。
大倉有麹數十餅,麹允屑為粥以供帝,至是複盡。
帝泣謂允曰:“今窘厄如此,外無救援,死于社稷,是朕事也。
朕念将士,暴離斯酷。
今欲因城未陷,為羞死之事,庶令黎元,免屠爛之苦。
行矣遣書,朕意決矣。
”十一月,乙未,使侍中宋敞送箋于曜。
帝乘羊車,肉袒、銜璧、輿榇出降。
群臣号泣攀車,執帝之手,帝亦悲不自勝。
曜焚榇受璧,使宋敞奉帝還宮。
辛醜,帝蒙塵于平陽。
麹允及群官并從。
劉聰假帝光祿大夫懷安侯。
壬寅,聰臨殿,帝稽首于前,麹允伏地恸哭,因自殺。
明年,十月,聰出獵,令帝行車騎将軍,戎服執戟為導。
百姓聚而觀之,故老或欷歔流涕。
聰聞而惡之。
聰後因大會,使帝行酒洗爵;返而更衣,又使帝執蓋;晉臣在坐者多失聲而泣。
尚書郎辛賓抱帝恸哭,為聰所害。
十二月,戊戌,帝遇弑,崩于平陽。
時年十八。
《本紀》雲:“帝之繼皇統也,屬永嘉之亂,天下崩離。
長安城中,戶不盈百,牆宇頹毀,蒿棘成林。
朝廷無車馬章服,惟桑版署号而已。
衆惟一旅,公私有車四乘。
器械多阙,運饋不繼。
巨猾滔天,帝京危急,諸侯無釋位之志,征鎮阙勤王之舉,故君臣窘迫,以至殺辱雲。
”案愍帝之亡,全由關中之荒毀,及諸鎮之坐視。
帝即位越月,即以琅邪王睿為左丞相,大都督陝東諸軍事。
南陽王保為右丞相,大都督陝西諸軍事。
诏二王:“今幽、并兩州,勒卒三十萬,直造平陽。
右丞相宜帥秦、涼、雍虎旅三十萬,徑詣長安;左丞相帥所領精兵二十萬,徑造洛陽;分遣前鋒,為幽、并後駐。
”三年(315),二月,又進琅邪王為大都督督中外諸軍事,南陽王為相國。
蓋其所期望于方鎮者至深。
進搗賊巢,奔問官守,或非幽、并、揚、徐之力所及,然力之能及者,即不論君臣之義,輔車相依之理,要自不可忘也。
當時雍州實為秦、涼外蔽。
乃《索傳》言:帝累征兵于南陽王保,保左右議曰:“蝮蛇在手,壯士解腕,且斷隴道,以觀其後。
”從事中郎裴诜曰:“蛇已螫頭,頭可截不?”保以胡崧為前軍都督,須諸軍集乃當發。
麹允欲挾天子趨保,以保必逞私欲,乃止。
自長安以西,不複奉朝廷,百官饑乏,采稆自存。
《張寔傳》:其父軌卒,州人推寔攝父位,愍帝因下策書授之。
劉曜逼長安,寔遣将軍王該率衆以援京城,《本紀》:建興四年(316),四月,涼州刺史張寔遣步騎五千,來赴京都。
帝嘉之,拜都督陝西諸軍事。
及帝将降于劉曜,下诏于寔,進寔為大都督、涼州牧、司空,承制行事。
又言已诏琅邪王:時攝大位,君其協贊琅邪,共濟艱運。
蓋西朝區區,始終不忘情于諸侯之釋位者如此。
然寔叔父西海大守肅,王莽置西海郡,光武中興棄之。
至獻帝興平二年(195),武威大守張雅請置西海郡,分張掖之居延一縣以屬之。
請為前鋒擊劉曜,寔卒弗許,緻肅聞京師陷沒,悲憤而卒。
蓋當時方鎮之坐視朝廷傾覆又如此。
饑窮之長安,果将何以自立哉?麹允、索,自為志節之士。
《索傳》雲:劉曜圍京城,與麹允固守長安小城。
胡崧承檄奔命,破曜于靈台。
《三輔黃圖》:周文王靈台,在長安西四十裡。
崧慮國家威舉,則麹、索功盛,乃案兵渭北,遂還槐裡。
漢縣,今陝西興平縣。
案此亦厚誣,當時崧之兵力,實未足以進取也。
城中饑窘,人相食,死亡逃奔不可制,惟涼州義衆千人,守死不移。
帝使宋敞送箋降于曜,潛留敞,使其子說曜曰:“今城中糧猶足支一歲,未易可克也。
若許以車騎、儀同、萬戶郡公者,請以城降。
”曜斬而送之,曰:“天下之惡一也。
”及帝出降,随帝至平陽,劉聰以其不忠于本朝,戮之于東市。
夫當易子析骸之時,而猶為诳語以徼富貴,縱置之志節勿論,有如是其愚者乎?之潛留宋敞,使易說辭,蓋猶陰有所圖,冀存宗社于萬一。
其說辭如何不可知,而謂其求車騎、儀同、萬戶郡公,則必敵國誣罔之辭也。
26晉之公卿百官,為劉聰所害者甚多,見于《本紀》者,辛賓外尚有尚書梁允,侍中梁濬,散騎常侍嚴敦,左丞相臧振,黃門侍郎任播、任偉、杜晏及諸郡守,皆至平陽後見殺。
豈皆以其不忠于本朝哉?《麹允傳》雲:允性仁厚,無威斷。
吳皮、王隐之徒,無賴兇人,皆加重爵。
新平大守竺恢,始平大守楊像,扶風大守竺爽,安定大守焦嵩,皆征、鎮、杖節,加侍中、常侍。
村塢主帥,小者猶假銀青、将軍之号,欲以撫結衆心。
然諸将驕恣,恩不及下,人情頗離,羌、胡因此跋扈,關中淆亂。
劉曜複攻長安,百姓饑甚,死者大半。
久之,城中窘逼,帝将出降,歎曰:“誤我事者,麹、索二公也。
”夫烏合之衆之不易馭久矣,然允及用之,雖值饑窮,猶能累緻克捷,與逆胡相枝柱者且四年,賞罰無章者而能然乎?羊車之辱,全由愍帝之不能死國,謂“誤我事者麹、索二公”,蓋深悔當時之稱尊矣。
然以是為麹、索罪,可乎? 第六節 巴氐據蜀 晉世海宇分裂,首起割據者,實為巴氐,其事尚在劉淵創亂之前,特其地較偏,未能牽動大局耳。
《晉書·載記》雲:李特,巴西宕渠人。
宕渠,漢縣,後漢嘗置郡,旋廢,故城在今四川渠縣東北。
其先廪君之苗裔也。
昔武落鐘離山崩,山在今湖北長楊縣西北。
有石穴二所:其一赤如丹,一黑如漆。
有人出于赤穴者,名曰務相,姓巴氏。
有出于黑穴者,凡四姓:曰曎氏,《後漢書》作曋氏。
樊氏,柏氏,《後漢書》作相氏。
鄭氏。
五姓俱出,皆争為神。
于是相與以劍刺穴屋,能著者以為廪君。
四姓莫著,而務相之劍懸焉。
又以土為船,雕畫之,而浮水中,曰:“若其船浮存者,以為廪君。
”務相船又獨浮,于是遂稱廪君。
乘其土船,将其徒卒,當夷水而下。
至于鹽陽。
《後漢書注》雲:今施州清江縣水,一名鹽水。
案即今湖北之清江水。
鹽陽水神女子,止廪君曰:“此魚鹽所有,地又廣大,與君俱生,可止無行。
”廪君曰:“我當為君,求廪地,不能止也。
”鹽神夜從廪君宿,旦辄去為飛蟲。
諸神皆從其飛,蔽日晝昏。
廪君欲殺之,不可别;又不知天地東西。
如此者十日,廪君乃以青縷遺鹽神,曰:“嬰此。
即宜之,與汝俱生;弗宜,将去汝。
”鹽神受而嬰之。
廪君立砀石之上,望膺有青縷者,跪而射之,中鹽神,鹽神死,群神與飛者皆去,天乃開朗。
廪君複乘土船下,及夷城。
夷城石岸曲,泉水亦曲。
廪君望如穴狀,歎曰:“我新從穴中出,今又入此,奈何?”岸即為崩。
廣三丈餘,而階陛相乘。
廪君登之。
岸上有平石,方一丈,長五尺。
廪君休其上。
投策計算,皆著石焉。
因立城其旁而居之。
其後種類遂繁。
秦并天下,以為黔中郡。
秦黔中郡,漢改為武陵,故治在今湖南溆浦縣境。
薄賦斂之,口出錢四十。
巴人呼賦為賨,因謂之賨人焉。
案此說殊誤。
《後漢書·劉表傳》:江南宗賊大盛;《三國·吳志·士燮傳》:燮子徽,自署交趾大守,發宗兵拒戴良;是其字本作宗。
宗人所出之賦,則加貝為賨,乃賦以人名,非人以賦名也。
及漢高祖為漢王,募賨人平定三秦。
既而求還鄉裡。
高祖以其功,複同豐、沛,不供賦稅。
更名其地為巴郡。
漢巴郡,治江州,今四川江北縣。
俗性剽勇,又善歌舞。
高祖愛其舞,诏樂府習之,今巴渝舞是也。
《後漢書·南蠻傳》,以巴郡南郡蠻為廪君之後,述廪君事與《晉書》同,而辭較略。
又有闆楯蠻夷者,雲:秦昭襄王時,有一白虎,常從群虎,數遊秦、蜀、巴、漢之境,傷害千餘人。
昭王乃重募國中:有能殺虎者,賞邑萬家,金百镒。
時有巴郡阆中夷人,阆中,秦縣,劉璋于此置巴西郡,今四川阆中縣西。
能作白竹之弩,乃登樓射殺白虎。
昭王嘉之,而以其夷人,不欲加封,乃刻石盟要,複夷人頃田不租,十妻不算,傷人者論,殺人者以倓錢贖死。
盟曰:“秦犯夷,輸黃龍一雙,夷犯秦,輸清酒一鐘。
”夷人安之。
至高祖為漢王,發夷人還伐三秦。
秦地既定,乃遣還巴中。
複其渠帥羅、樸、督、鄂、度、夕、龔七姓,不輸租賦。
餘戶乃歲入賨錢,口四十。
世号為闆楯蠻夷。
阆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
天性勁勇。
初為前鋒,數陷陳。
俗喜歌舞。
高祖觀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
”乃命樂人習之。
所謂巴渝舞也。
遂世世服從。
至于中興,郡守常率以征伐。
其述巴郡南郡蠻則雲: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為蠻夷君長,世尚秦女。
其民爵比不更,有罪得以爵除。
其君長,歲出賦二千一十六錢,三歲一出義賦千八百錢。
其民,戶出幏布八丈二尺,雞羽三十。
觀賦法之不同,知巴氏等五姓與羅氏等七姓實為兩部落,《晉書》辭不别白。
27然其同為氐族,則無疑也。
《晉書》又雲:漢末,張魯居漢中,以鬼道教百姓,賨人敬信巫觋,多往奉之。
直天下大亂,自巴西之宕渠,遷于漢中楊車坂,抄掠行旅,百姓患之。
号為楊車巴。
魏武帝克漢中,特祖将五百餘家歸之。
魏武帝拜為将軍,遷于略陽北土。
略陽,見第二章第二節。
複号之為巴氐。
宕渠距阆中近,鹽水遠,李特之先,似當屬闆楯蠻夷,不與巴郡南郡蠻同部,特闆楯蠻夷,亦未必不以廪君為共祖耳。
28 李特父慕,為東羌獵将。
特少仕州郡,見異當時。
元康中,氐齊萬年反,關西擾亂,頻歲大饑。
百姓乃流移就谷。
相與入漢川者數萬家。
既至漢中,上書求寄食巴、蜀。
朝議不許。
遣侍禦史李苾持節慰勞,且監察之,不令入劍閣。
在今四川劍閣縣北。
苾至漢中,受流人貨賂,反為表曰:“流人十萬餘口,非漢中一郡,所能振贍。
東下荊州,水湍迅險,又無舟船。
蜀有倉儲,人複豐稔,宜令就食。
”朝廷從之,由是散在益、梁,不可禁止。
永康元年(300),诏征益州刺史趙廞為大長秋,以成都内史耿滕此據《載記》,《帝紀》與《華陽國志》,俱作耿勝。
代廞,廞遂謀叛。
乃傾倉廪,振施流人,以收衆心。
特之黨類,皆巴西人,與廞同郡,率多勇壯,廞厚遇之,以為爪牙。
特等聚衆,專為寇盜,蜀人患之。
滕密上表,以為“流人剛剽,而蜀人懦弱,客主不能相制,必為亂階,宜使移還其本。
”廞聞而惡之。
時益州文武千餘人,已往迎滕。
滕率衆入州。
廞遣衆逆滕;戰于西門,滕敗,死之。
廞自稱大都督、大将軍、益州牧。
特弟庠,與兄弟及妹夫李含等以四千騎歸廞。
廞使斷北道。
庠素東羌良将,部陳肅然。
廞惡其齊整,用長史杜淑、司馬張粲之言殺之,及其子侄、宗族三十餘人。
複以特兄弟為督将,以安其衆。
牙門将許弇求為巴東監軍。
巴東郡,劉璋置,在今四川奉節縣北。
杜淑、張粲固執不許。
弇怒,于合下手刃殺淑、粲;左右又殺弇;皆廞腹心也。
特兄弟怨廞,引兵歸綿竹。
漢縣,今四川德陽縣北。
廞恐朝廷讨己,遣長史費遠,犍為大守李苾,犍為,漢郡,後漢治武陽,今四川彭山縣東。
督護常俊督萬餘人斷北道,次綿竹之石亭。
渡
洛陽自魏已來為國都,自其所欲,然力實未足取洛,故劉殷、王育勸其先定河東,取長安。
然淵起兵數年以後,仍局促河東一隅,則其兵力實甚有限,微王彌、石勒歸之,固不能為大患也。
王彌、石勒,初亦不過群盜,使晉有雄武之主,才略之相,指揮州郡,削平之固亦不難。
惜乎懷帝受制東海,不能有為;東海既無智勇,又乏度量,不惟不能指揮州郡,反緻互相猜嫌。
諸征鎮惟劉琨為公忠,而并州破敗已甚,自守且虞不足;王浚虛驕,苟晞殘暴,俱非濟世之才。
于是中樞傾覆,州郡亦五合六聚而不能救矣,哀哉! 東海王越初甚德苟晞,與之結為兄弟。
既而納長史潘滔之說,轉晞為青州,而自牧兖州,由是與晞有隙。
越遂督兖、豫、司、冀、幽、并六州。
永嘉二年(308),三月,自許遷于鄄城。
漢縣,今山東濮縣。
八月,複遷濮陽。
漢縣,今河北濮陽縣。
後又遷于荥陽。
見第三節。
三年(309),三月,自荥陽還洛。
初,惠帝之還舊都,缪播亦從懷帝還,契闊艱難,深相親狎。
及懷帝即位,以播為從事黃門侍郎。
俄轉侍中,徙中書令。
專管诏命,任遇日隆。
及是,越勒兵入宮,于帝側收播及其弟散騎常侍大仆胤,尚書何綏,大史令高堂沖,帝舅王延等十餘人殺之。
奏宿衛有侯爵者皆罷。
時殿中武官并封侯,由是出者略盡。
以何倫為右衛将軍,王景為左衛将軍,領東海國兵數百人宿衛。
越解兖州牧,領司徒。
蓋時中樞亦不能與越同心,而越遂處于進退維谷之勢矣。
王彌、石勒既降劉淵,淵使之寇邺。
時尚書右仆射和郁鎮邺。
永嘉二年(308),九月,彌與勒攻之,郁奔衛國。
漢縣,今山東觀城縣。
勒寇冀州,三年(309),四月,陷堡壁百餘。
七月,淵子聰與王彌寇上黨,以石勒為先鋒。
圍壺關,陷之,上黨降賊。
九月,聰圍浚儀。
秦縣,在今河南開封縣西北。
曹武等讨之,敗績。
聰等長驅至宜陽。
平昌公模見第三節。
遣淳于定、呂毅等讨之,又敗。
聰恃勝不設備,弘農大守垣延詐降,弘農,見第二章第二節。
夜襲敗之。
是役也,《載記》稱淵素服以迎師,蓋其喪敗頗甚。
然是冬,複大發卒,遣聰、彌與劉曜、劉景等率精騎五萬寇洛陽,呼延翼率步卒為之後繼。
晉頗敗其兵,又得乞活帥李渾、薄盛來救,東赢公騰之鎮邺也,攜并州将田甄、甄弟蘭、祁濟、李渾、薄盛等部衆萬餘人至邺,遣就谷冀州,号為乞活。
及騰敗,甄等邀破汲桑于赤橋,越以甄為汲郡,蘭為钜鹿大守。
甄求魏郡,越不許。
甄怒,越召之不至,遣監軍劉望讨之。
李渾、薄盛斬蘭降。
甄與任祉、祁濟棄軍奔上黨。
案乞活是時雖降,其衆仍屯結不散,是後屢見其名焉。
汲郡,見第三節。
鹿,晉治廮遙,今河北甯晉縣。
魏郡,見第二章第二節。
淵乃召聰等還。
石勒寇常山,晉常山郡,治真定,今河北正定縣。
王浚使祁弘以鮮卑騎救之,大敗之于飛龍山。
《隋志》:飛龍山在石邑。
隋石邑縣,在今河北獲鹿縣東南。
勒退屯黎陽。
漢縣,在今河南濬縣東北。
時晉使車騎将軍王堪,北中郎将裴憲讨勒,憲奔淮南,魏郡,治壽春,今安徽壽縣。
堪退保倉垣。
城名,在開封西北。
勒陷長樂,晉國,即漢信都郡,今河北冀縣。
害冀州刺史王斌。
四年(310),二月,襲鄄城,兖州刺史袁孚戰敗,為其下所殺。
勒遂陷倉垣,害王堪。
五月,寇汲郡,執大守胡龛。
遂南濟河。
荥陽大守裴純奔建業。
時劉聰攻河内,見第二章第二節。
勒複會之。
至九月而河内降于勒。
六月,劉淵死,子和即僞位,聰弑而代之。
命子粲寇洛陽,勒複與粲會。
已而粲出轅。
山名,在今河南偃師縣東南,接鞏、登封二縣界。
勒出成臯關。
謂成臯縣之關。
成臯,今河南汜水縣。
圍陳留大守王贊于倉垣,為贊所敗,退屯文石津。
在今河南延津縣東北。
欲北攻王浚,而浚将王甲始以遼西鮮卑萬餘在津北,乃複南濟河,攻襄城。
漢縣,後漢末置郡,今河南襄城縣。
時王如、侯脫、嚴嶷等叛于宛,勒并脫、嶷之衆,憚如之強不敢攻,見第九節。
乃南寇襄陽,漢縣,後漢末置郡,今湖北襄陽縣。
渡沔寇江夏。
晉郡,今湖北安陸縣。
複北寇新蔡,秦縣,晉置郡,今河南新蔡縣。
進陷許昌。
王彌之解洛圍也,請于劉曜,願出兖、豫,收兵積谷,以待師期。
于是出轅,攻襄城。
河東、見第二章第二節。
平陽、弘農、上黨諸流人在颍川、襄城、汝南、南陽、秦郡,治宛,今河南南陽縣。
河南者數萬家,河南,見第二章第二節。
為舊居人所不禮,皆焚燒城邑,殺二千石長吏以應彌。
彌又以二萬人會石勒寇陳郡、颍川,屯陽翟,見第三節。
遣弟璋與勒共寇徐、兖,于是洛陽四面皆敵,日以孤危矣。
時京師饑,東海王越以羽檄征天下兵,無至者。
越不得已,乃請出讨石勒,且鎮集兖、豫,以援京師。
帝曰:“今逆虜侵逼郊畿,王室蠢蠢,莫有固志,豈可遠出,以孤根本?”越言:“賊滅則東諸州職貢流通,若端坐京辇,所憂逾重。
”蓋時京師實已不能自立矣。
十一月,越率衆出許昌,以行台自随。
留妃裴氏、世子毗及李恽、何倫等守衛京都。
以豫州刺史馮嵩為左司馬,自領豫州牧。
率甲士四萬,東屯于項。
見上節。
于是宮省無複守衛,殿内死人交橫。
府寺營署,并掘塹自守。
盜賊公行,枹鼓之音不絕。
鎮集外州之效未見,京師反彌不能自立已。
時周馥督揚州,鎮壽春,漢縣,晉孝武帝避諱,改為壽陽,今安徽壽縣。
乃表請遷都。
言“王都罄乏,不可久居。
河朔蕭條,崤、函險澀,宛都屢敗,江、漢多虞,于今平夷,東南為愈。
淮陽之地,北阻塗山,在今安徽懷遠縣東。
南抗靈嶽,此指霍山言,在今安徽霍山縣西北。
名川四帶,有重險之固。
是以楚人東遷,遂宅壽春。
徐、邳、東海,亦足戍禦。
且運漕四通,無患空乏。
臣謹選精卒三萬,奉迎皇駕。
辄檄荊、湘、江、揚,各先運四年米租十五萬斛,布、絹各十四萬匹,以供大駕。
令王浚、苟晞,共平河朔;臣等戮力,以啟南路;遷都弭寇,其計并得。
皇輿來巡,臣宜轉據江州,以恢皇略”。
馥不先白越,而直上書,越大怒。
24先是越召馥及淮南大守裴碩。
馥不肯行,而令碩率兵先進。
碩貳于馥,乃舉兵,稱馥擅命,已奉越密旨圖馥,遂襲之。
為馥所敗,退保東城。
秦縣,今安徽定遠縣東南。
初,越之收兵下邳也,見上節。
使琅邪王睿監徐州諸軍事,即元帝,武王伷孫,父曰恭王觐。
伷見第二節。
鎮下邳。
尋都督揚州。
越西迎駕,留睿居守。
及是,碩求救于睿。
睿遣甘卓、郭逸攻馥。
安豐大守孫惠率衆應之。
安豐,晉郡,治霍丘,今安徽霍邱縣。
明年,正月,馥衆潰,奔于項,為新蔡王确所拘,确,騰子。
憂憤發病卒。
案觀劉淵、劉聰屢攻洛而不得志,知晉之兵力,尚足以固守洛陽,所苦者為饑馑。
論物力之豐歉,自以南方為勝。
史稱東海王越以羽檄征天下兵,懷帝謂使者曰:“為我語諸征鎮:若今日尚可救,後則無逮矣。
”時莫有至者。
此說亦不盡然。
是年九月,山簡、督荊、湘、交、廣,時鎮襄陽。
王澄、荊州刺史。
杜蕤,南中郎将。
實并遣兵入援,特為王如所阻耳。
見《紀》是年九月。
參看第九節。
使懷帝果能遷都,江、揚、荊、湘之轉漕,必能如期而至。
不惟足以自立,且可支援北方。
士飽馬騰,軍心自振。
此時北方之破敗,尚未至如後來之甚;懷帝号令北方,亦自較元帝為易。
淮陽東控徐、兖,西接司、豫,其形勢,自與後來之崎岖江左者不同也。
史稱馥以越不盡臣節,每言論厲然,越深憚之,其覆之也,蓋全以其私怨;元帝則越之黨耳;其誤國之罪亦大矣。
南方之事甫平,東方之難複起。
時潘滔為河南尹,與尚書劉望等共誣陷苟晞。
晞怒,表求滔等首。
又移告諸州,稱己功伐,陳越罪狀。
帝亦惡越專權,永嘉五年(311),正月,乃密诏晞讨越。
三月,複诏下越罪狀,告方鎮讨之。
以晞為大将軍。
越使從事中郎楊瑁為兖州,與徐州刺史裴盾共讨晞。
晞使騎收藩滔,滔夜遁,乃執尚書劉曾,侍中程延斬之。
越以禍結釁深,憂憤成疾,薨于項。
以襄陽王範楚隐王子。
為大将軍,統其衆,還葬東海。
見上節。
越之出也,以大尉王衍為軍司。
及是,衆推衍為主,率衆東下。
石勒以輕騎追之,及之苦縣之甯平城。
苦,漢縣,晉更名谷陽,在今河南鹿邑縣東。
甯平,漢縣,晉省,在鹿邑西南。
衍遣将軍錢端與戰,敗死。
衍軍大潰。
勒分騎圍而射之,相登如山,無一免者。
執衍等害之。
左衛何倫、右衛李恽聞越薨,秘不發喪,奉裴妃及越世子毗,出自洛陽。
從者傾城,所在暴掠。
至洧倉,洧水之邸閣,在許昌東。
又為勒所敗。
毗及宗室三十六王,俱沒于賊。
此據《越傳》,《本紀》作四十八王。
李恽殺妻子奔廣宗。
何倫走下邳。
裴妃為人所略賣,大興中得渡江。
廣宗,後漢縣,今河北威縣東。
于是晉之兵力亦盡矣。
五月,先是苟晞表請遷都倉垣,帝将從之。
諸大臣畏潘滔,不敢奉诏。
且宮中及黃門戀資财不欲出。
至是饑甚,人相食,百官流亡者十八九。
帝召群臣會議将行,而警衛不備。
帝撫手歎曰:“如何?”時無車輿,乃使司徒傅祇出詣河陰,漢平陰縣,魏改,在今河南孟津縣東。
修理舟楫,為水行之備。
朝士數十人導從,帝步出西掖門,至銅馳街,為盜所掠,不得進而還。
劉聰遣其子粲及王彌、劉曜等率衆四萬,長驅入洛川。
遂出轅,周旋梁、陳、汝、颍之間。
聰複以禁兵二萬七千,配其衛尉呼延晏,自宜陽入洛川,命王彌、劉曜及石勒進兵會之。
晏及河南,王師前後十二敗,死者三萬餘人。
晏遂寇洛陽,攻陷平昌門。
以後繼不至,複自東陽門出。
洛陽諸門名。
皆見上節。
時帝将濟河東遁,具船于洛水,晏盡焚之,還于張昌故壘。
王彌、劉曜至,遂會圍洛陽。
六月,宣陽門陷,帝開華林園門,見第一節。
出河陰藕池,為曜等所追及。
百官士庶,死者三萬餘人。
帝蒙塵于平陽。
劉聰以帝為會稽公。
七年(313),正月,聰大會,使帝着青衣行酒,侍中庾珉号哭,賊惡之。
會有告珉及王俊等謀應劉琨者,帝遂遇弑,崩于平陽。
時年三十。
珉等皆遇害。
史載荀崧之言:謂“懷帝天姿清劭,少著英猷,若遭承平,足為守文佳主,而繼惠帝擾亂之後,東海專政,無幽、厲之釁,而有流亡之禍”。
蓋晉之亡,其原因雖非一端,而懷帝之坐困于洛陽,則東海實為之,其罪要未容末減也。
第五節 長安傾覆 懷帝立豫章王铨為大子,铨,清河康王遐子。
遐見第三節。
與帝同沒劉聰。
《元帝紀》:大興三年(320),五月,景寅,孝懷帝大子诠25遇害于平陽,帝三日哭。
洛陽之急也,司空荀藩,勖子。
與弟光祿大夫組奔轅。
見上節。
及是,移檄州鎮,以琅邪王為盟主。
時王浚亦移檄天下,稱被中诏,承制以藩為大尉。
豫章王端铨弟,铨為大子封。
東奔苟晞,晞立為皇大子,自領尚書令,具置官屬,保梁國之蒙縣。
在今河南商邱縣東北。
使王贊屯陽夏。
秦縣,今河南大康縣。
晞出于孤微,位至上将,志頗盈滿。
奴婢将千人,侍妾數十,終日累夜,不出戶庭,刑政苛虐,縱情肆欲,由是衆心稍離。
九月,石勒攻陽夏,滅王贊,馳襲蒙城,執晞,署為司馬,月餘乃殺之。
豫章王端亦沒于賊。
時傅祇與晞共建行台,晞推祇為盟主,以司徒持節大都督諸軍事傳檄四方。
祇子宣,尚弘農公主,祇遣宣将公主與尚書令和郁赴告方伯,征義兵。
自屯孟津小城,宣弟暢行河陰令,以待宣。
祇以暴疾薨。
暢沒于石勒。
孟津,見第二章第二節。
河陰,見上節。
南陽王模之代河間王颙也,關中饑荒,百姓相啖,加以疾疠,盜賊公行。
模力不能制,乃鑄銅人、鐘鼎為釜器以易谷,議者非之。
東海王越表征模為司空。
模謀臣湻于定說模曰:“關中天府之國,霸王之地,今以不能綏撫而還,既于聲望有虧;又公兄弟唱起大事,而并在朝廷,若自強則有專權之罪,弱則受制于人;非公之利也。
”模納其言,不就征。
及洛京傾覆,模使牙門将趙染戍蒲坂。
見上節。
染求馮翊大守,馮翊,見第二章第二節。
不得,怒,率衆降于劉聰。
聰以為平西将軍,使與其安西将軍劉雅率衆二萬攻模。
劉粲、劉曜率大軍繼之。
模使淳于定距之,為染所敗。
士衆離叛,倉庫虛竭。
軍祭酒韋輔曰:“事急矣,早降可以免。
”模從之。
染箕踞攘袂,數模之罪,送詣粲,粲殺之。
時永嘉五年八月也。
聰以劉曜為雍州牧,鎮長安。
武帝子吳孝王晏之子業,出後伯父柬,見第一節,襲封秦王,荀藩之甥也。
避難于密,漢縣,今河南密縣。
與藩、組相遇。
行台以密近賊,南趣許、颍。
閻鼎者,天水人。
天水,見第二章第二節。
初為東海王越參軍。
行豫州刺史,屯許昌。
遭母喪,于密縣鸠集流人數千,欲還鄉裡。
司徒左長史劉疇,在密為塢主。
中書令李暅,此依《閻鼎傳》。
《王浚傳》作李絙。
大傅參軍驺捷、劉蔚,鎮軍長史周,司馬李述,皆來赴疇。
佥以鼎有才用,且手握強兵,勸藩假鼎冠軍将軍、豫州刺史,蔚等為參佐。
鼎因西人思歸,欲立功鄉裡,乃與撫軍長史王毗,司馬傅遜懷翼戴秦王之計。
謂疇、捷等曰:“山東非霸王處,不如關中。
”傳暢遺鼎書,勸奉秦王過洛陽,拜谒山陵,徑據長安。
鼎得書,便欲詣洛。
流人謂北道近河,懼有抄截欲南自武關。
見第三節。
疇等皆山東人,不願西入,荀藩及疇、捷等皆逃散。
鼎追藩,不及。
暅等見殺。
惟、述走得免。
遂奉秦王自宛趣武關。
宛見上節。
頻遇山賊,士卒亡散。
次于藍田,見第三節。
鼎告雍州刺史賈疋。
疋,武威人,魏大尉诩曾孫也,初為安定大守。
雍州刺史丁綽貪橫,失百姓心。
谮疋于南陽王模。
模以軍司謝班伐疋。
疋奔泸水,即盧水胡,見第二章第二節。
此據《疋傳》。
《模傳》雲:模表遣世子保為西中郎将、東羌校尉,鎮上邽。
秦州刺史裴苞距之。
模使帳下都尉陳安攻苞,苞奔安定。
疋以郡迎苞。
模遣軍司謝班伐疋。
疋退奔泸水。
上邽,見第三節。
安定,見第二章第二節。
與胡彭蕩仲及氐窦首結為兄弟,聚衆攻班。
綽奔武都。
見第二章第二節。
疋複入安定,殺班。
愍帝以疋為雍州刺史。
《晉書·疋傳》如此。
案時愍帝尚為秦王,《傳》采其後稱之。
疋率戎晉二萬餘人,将伐長安。
新平大守竺恢亦固守。
新平,見第二章第二節。
劉粲聞之,使劉曜、劉雅及趙染距疋。
先攻恢,不克。
疋邀擊,大敗之。
曜中流矢,退走。
疋追之,至于甘泉。
漢甘泉宮,在今陝西淳化縣西北甘泉山上。
旋自渭橋襲蕩仲,殺之。
渭橋,在長安西北。
關中小定。
乃遣州兵迎衛業,達于長安,又使京兆尹梁綜助守。
遂共奉業為皇大子,時永嘉六年九月也。
據《疋傳》及《本紀》。
《劉聰載記》雲:劉曜既據長安,安定大守賈疋,及諸氐、羌,皆送質任,惟雍州刺史麹特、新平大守竺恢固守不降。
護軍麹允,頻陽令梁肅,自京兆南山,将奔安定,遇疋任子于陰密,擁還臨泾。
推疋為平南将軍,率衆五萬,攻曜于長安。
扶風大守梁綜及麹特、竺恢等,亦率衆十萬會之。
曜遣劉雅、趙染來距,敗績而還。
曜又盡長安銳卒,與諸軍戰于黃丘,曜衆大敗,中流矢,退保甘渠。
杜人王秃、紀持等攻劉粲于新豐,粲還平陽,曜攻陷池陽,掠萬餘人,歸于長安。
時閻鼎等奉秦王為皇大子,入于雍城、關中戎晉,莫不響應。
麹特等圍長安,曜連戰敗績,乃驅士女八萬餘口,退還平陽。
頻陽,秦縣,在今陝西富平縣東北。
陰密,漢縣,在今甘肅靈台縣西。
臨泾,漢縣,在今甘肅鎮原縣南。
扶風,見第二章第二節。
黃丘,胡三省《通鑒注》雲:在雲陽縣黃嶺山下。
靈陽,漢縣,在今陝西淳化縣西北。
甘渠,蓋即甘泉。
杜縣,在長安西南。
新豐,漢縣,在今陝西臨潼縣東。
池陽,漢縣,在今陝西泾陽縣西北。
雍,漢縣,在今陝西鳳翔縣南。
以鼎為大子詹事,總攝百揆。
梁綜與鼎争權,鼎殺綜,以王毗為京兆尹。
《鼎傳》雲:鼎首建大謀,立功天下。
始平大守麹允,始平,見第二章第二節。
撫夷護軍索,并害其功,且欲專權。
馮翊大守梁緯,北地大守梁肅,北地,見第二章第二節。
并綜母弟,琳之姻也。
謀欲除鼎。
乃證其有無君之心,專戮大臣,請讨之。
遂攻鼎。
鼎出奔雍,為氐窦首所殺。
案麹允金城人,世為豪族。
金城,見第二章第二節。
,敦煌人,靖之子。
敦煌,見第二章第二節。
河間王使與張方東迎乘輿。
後轉為南陽王模從事中郎。
遷新平、馮翊大守。
拒劉聰,屢有戰功。
及模被害,泣曰:“與其俱死,甯為伍子胥。
”乃赴安定,與賈疋、梁綜、時為扶風大守。
麹允等糾合義衆,頻破賊黨,與鼎共立秦王為大子。
亦皆志節之士,非妒賢疾能者。
是時之争,蓋黨派不易驟合,雖各懷公忠之心,而釁禍仍不能彌,擾攘之際類然,亦不足為誰咎也。
賈疋亦志節之士,其送質任于劉曜,蓋欲以為後圖,非叛晉也。
賈疋旋因讨賊遇害。
《本紀》稱賊張連。
《疋傳》雲:蕩仲子夫護,帥群胡攻之,疋敗走,夜堕于澗,為夫護所害。
蓋連與夫護,合而為寇。
衆推麹允領雍州刺史,為盟主,承制選置。
明年,永嘉七年(313),愍帝建興元年。
四月,懷帝崩問至,業即位,是為愍帝。
愍帝既立,以麹允為尚書左仆射,錄尚書,雍州刺史如故。
索為右仆射,領京兆尹。
建興二年(314),六月,劉曜、趙染寇新豐諸縣,索讨破之。
七月,曜、染等又逼京都,麹允讨破之。
染中流矢而死。
《本紀》。
《劉聰載記》雲:染寇北地,中流矢而死。
三年(315),正月,以侍中宋哲為平東将軍,屯華陰。
見第三節。
九月,劉曜寇北地,命麹允讨之。
十月,允進攻青白城。
此據《本紀》,《允傳》作清白城。
劉曜聞之,轉寇上郡。
見第二章第二節。
劉聰陷馮翊,大守梁肅奔萬年。
見第三節。
此據《本紀》及《麹允傳》。
《劉聰載記》:劉曜又進軍屯于粟邑。
麹允饑甚,去黃白而軍于靈武。
曜進攻上郡,大守張禹,與馮诩大守梁肅,奔于允吾。
于是關右翕然,所在應曜。
曜進據黃阜。
粟邑,漢縣,在今陝西白水縣西北。
黃白,城名,在今陝西三原縣東北。
靈武,漢縣,在今甯夏甯朔縣西北。
允吾,漢縣,在今甘肅臯蘭縣西北。
黃阜,未詳。
四年(316),四月,麹允救上郡,軍于靈武,以兵弱不敢進。
上郡大守籍韋率其衆奔于南鄭。
梁州治,見第三節。
七月,曜攻北地,允率步騎三萬救之,王師不戰而潰。
大守麹昌奔京師。
曜進至泾陽,見第二章第二節。
渭北諸城悉潰。
八月,曜進逼京師。
内外斷絕,麹允與公卿守長安小城以自固。
散騎常侍華輯,監京兆、馮翊、弘農、見第二章第二節。
上洛晉郡,今陝西商縣。
四郡兵,東屯霸上;鎮軍将軍胡崧,南陽王保所遣,見下。
帥城西諸郡兵屯遮馬橋;并不敢進。
十月,京師饑甚,米鬥金二兩,人相食,死者大半。
大倉有麹數十餅,麹允屑為粥以供帝,至是複盡。
帝泣謂允曰:“今窘厄如此,外無救援,死于社稷,是朕事也。
朕念将士,暴離斯酷。
今欲因城未陷,為羞死之事,庶令黎元,免屠爛之苦。
行矣遣書,朕意決矣。
”十一月,乙未,使侍中宋敞送箋于曜。
帝乘羊車,肉袒、銜璧、輿榇出降。
群臣号泣攀車,執帝之手,帝亦悲不自勝。
曜焚榇受璧,使宋敞奉帝還宮。
辛醜,帝蒙塵于平陽。
麹允及群官并從。
劉聰假帝光祿大夫懷安侯。
壬寅,聰臨殿,帝稽首于前,麹允伏地恸哭,因自殺。
明年,十月,聰出獵,令帝行車騎将軍,戎服執戟為導。
百姓聚而觀之,故老或欷歔流涕。
聰聞而惡之。
聰後因大會,使帝行酒洗爵;返而更衣,又使帝執蓋;晉臣在坐者多失聲而泣。
尚書郎辛賓抱帝恸哭,為聰所害。
十二月,戊戌,帝遇弑,崩于平陽。
時年十八。
《本紀》雲:“帝之繼皇統也,屬永嘉之亂,天下崩離。
長安城中,戶不盈百,牆宇頹毀,蒿棘成林。
朝廷無車馬章服,惟桑版署号而已。
衆惟一旅,公私有車四乘。
器械多阙,運饋不繼。
巨猾滔天,帝京危急,諸侯無釋位之志,征鎮阙勤王之舉,故君臣窘迫,以至殺辱雲。
”案愍帝之亡,全由關中之荒毀,及諸鎮之坐視。
帝即位越月,即以琅邪王睿為左丞相,大都督陝東諸軍事。
南陽王保為右丞相,大都督陝西諸軍事。
诏二王:“今幽、并兩州,勒卒三十萬,直造平陽。
右丞相宜帥秦、涼、雍虎旅三十萬,徑詣長安;左丞相帥所領精兵二十萬,徑造洛陽;分遣前鋒,為幽、并後駐。
”三年(315),二月,又進琅邪王為大都督督中外諸軍事,南陽王為相國。
蓋其所期望于方鎮者至深。
進搗賊巢,奔問官守,或非幽、并、揚、徐之力所及,然力之能及者,即不論君臣之義,輔車相依之理,要自不可忘也。
當時雍州實為秦、涼外蔽。
乃《索傳》言:帝累征兵于南陽王保,保左右議曰:“蝮蛇在手,壯士解腕,且斷隴道,以觀其後。
”從事中郎裴诜曰:“蛇已螫頭,頭可截不?”保以胡崧為前軍都督,須諸軍集乃當發。
麹允欲挾天子趨保,以保必逞私欲,乃止。
自長安以西,不複奉朝廷,百官饑乏,采稆自存。
《張寔傳》:其父軌卒,州人推寔攝父位,愍帝因下策書授之。
劉曜逼長安,寔遣将軍王該率衆以援京城,《本紀》:建興四年(316),四月,涼州刺史張寔遣步騎五千,來赴京都。
帝嘉之,拜都督陝西諸軍事。
及帝将降于劉曜,下诏于寔,進寔為大都督、涼州牧、司空,承制行事。
又言已诏琅邪王:時攝大位,君其協贊琅邪,共濟艱運。
蓋西朝區區,始終不忘情于諸侯之釋位者如此。
然寔叔父西海大守肅,王莽置西海郡,光武中興棄之。
至獻帝興平二年(195),武威大守張雅請置西海郡,分張掖之居延一縣以屬之。
請為前鋒擊劉曜,寔卒弗許,緻肅聞京師陷沒,悲憤而卒。
蓋當時方鎮之坐視朝廷傾覆又如此。
饑窮之長安,果将何以自立哉?麹允、索,自為志節之士。
《索傳》雲:劉曜圍京城,與麹允固守長安小城。
胡崧承檄奔命,破曜于靈台。
《三輔黃圖》:周文王靈台,在長安西四十裡。
崧慮國家威舉,則麹、索功盛,乃案兵渭北,遂還槐裡。
漢縣,今陝西興平縣。
案此亦厚誣,當時崧之兵力,實未足以進取也。
城中饑窘,人相食,死亡逃奔不可制,惟涼州義衆千人,守死不移。
帝使宋敞送箋降于曜,潛留敞,使其子說曜曰:“今城中糧猶足支一歲,未易可克也。
若許以車騎、儀同、萬戶郡公者,請以城降。
”曜斬而送之,曰:“天下之惡一也。
”及帝出降,随帝至平陽,劉聰以其不忠于本朝,戮之于東市。
夫當易子析骸之時,而猶為诳語以徼富貴,縱置之志節勿論,有如是其愚者乎?之潛留宋敞,使易說辭,蓋猶陰有所圖,冀存宗社于萬一。
其說辭如何不可知,而謂其求車騎、儀同、萬戶郡公,則必敵國誣罔之辭也。
26晉之公卿百官,為劉聰所害者甚多,見于《本紀》者,辛賓外尚有尚書梁允,侍中梁濬,散騎常侍嚴敦,左丞相臧振,黃門侍郎任播、任偉、杜晏及諸郡守,皆至平陽後見殺。
豈皆以其不忠于本朝哉?《麹允傳》雲:允性仁厚,無威斷。
吳皮、王隐之徒,無賴兇人,皆加重爵。
新平大守竺恢,始平大守楊像,扶風大守竺爽,安定大守焦嵩,皆征、鎮、杖節,加侍中、常侍。
村塢主帥,小者猶假銀青、将軍之号,欲以撫結衆心。
然諸将驕恣,恩不及下,人情頗離,羌、胡因此跋扈,關中淆亂。
劉曜複攻長安,百姓饑甚,死者大半。
久之,城中窘逼,帝将出降,歎曰:“誤我事者,麹、索二公也。
”夫烏合之衆之不易馭久矣,然允及用之,雖值饑窮,猶能累緻克捷,與逆胡相枝柱者且四年,賞罰無章者而能然乎?羊車之辱,全由愍帝之不能死國,謂“誤我事者麹、索二公”,蓋深悔當時之稱尊矣。
然以是為麹、索罪,可乎? 第六節 巴氐據蜀 晉世海宇分裂,首起割據者,實為巴氐,其事尚在劉淵創亂之前,特其地較偏,未能牽動大局耳。
《晉書·載記》雲:李特,巴西宕渠人。
宕渠,漢縣,後漢嘗置郡,旋廢,故城在今四川渠縣東北。
其先廪君之苗裔也。
昔武落鐘離山崩,山在今湖北長楊縣西北。
有石穴二所:其一赤如丹,一黑如漆。
有人出于赤穴者,名曰務相,姓巴氏。
有出于黑穴者,凡四姓:曰曎氏,《後漢書》作曋氏。
樊氏,柏氏,《後漢書》作相氏。
鄭氏。
五姓俱出,皆争為神。
于是相與以劍刺穴屋,能著者以為廪君。
四姓莫著,而務相之劍懸焉。
又以土為船,雕畫之,而浮水中,曰:“若其船浮存者,以為廪君。
”務相船又獨浮,于是遂稱廪君。
乘其土船,将其徒卒,當夷水而下。
至于鹽陽。
《後漢書注》雲:今施州清江縣水,一名鹽水。
案即今湖北之清江水。
鹽陽水神女子,止廪君曰:“此魚鹽所有,地又廣大,與君俱生,可止無行。
”廪君曰:“我當為君,求廪地,不能止也。
”鹽神夜從廪君宿,旦辄去為飛蟲。
諸神皆從其飛,蔽日晝昏。
廪君欲殺之,不可别;又不知天地東西。
如此者十日,廪君乃以青縷遺鹽神,曰:“嬰此。
即宜之,與汝俱生;弗宜,将去汝。
”鹽神受而嬰之。
廪君立砀石之上,望膺有青縷者,跪而射之,中鹽神,鹽神死,群神與飛者皆去,天乃開朗。
廪君複乘土船下,及夷城。
夷城石岸曲,泉水亦曲。
廪君望如穴狀,歎曰:“我新從穴中出,今又入此,奈何?”岸即為崩。
廣三丈餘,而階陛相乘。
廪君登之。
岸上有平石,方一丈,長五尺。
廪君休其上。
投策計算,皆著石焉。
因立城其旁而居之。
其後種類遂繁。
秦并天下,以為黔中郡。
秦黔中郡,漢改為武陵,故治在今湖南溆浦縣境。
薄賦斂之,口出錢四十。
巴人呼賦為賨,因謂之賨人焉。
案此說殊誤。
《後漢書·劉表傳》:江南宗賊大盛;《三國·吳志·士燮傳》:燮子徽,自署交趾大守,發宗兵拒戴良;是其字本作宗。
宗人所出之賦,則加貝為賨,乃賦以人名,非人以賦名也。
及漢高祖為漢王,募賨人平定三秦。
既而求還鄉裡。
高祖以其功,複同豐、沛,不供賦稅。
更名其地為巴郡。
漢巴郡,治江州,今四川江北縣。
俗性剽勇,又善歌舞。
高祖愛其舞,诏樂府習之,今巴渝舞是也。
《後漢書·南蠻傳》,以巴郡南郡蠻為廪君之後,述廪君事與《晉書》同,而辭較略。
又有闆楯蠻夷者,雲:秦昭襄王時,有一白虎,常從群虎,數遊秦、蜀、巴、漢之境,傷害千餘人。
昭王乃重募國中:有能殺虎者,賞邑萬家,金百镒。
時有巴郡阆中夷人,阆中,秦縣,劉璋于此置巴西郡,今四川阆中縣西。
能作白竹之弩,乃登樓射殺白虎。
昭王嘉之,而以其夷人,不欲加封,乃刻石盟要,複夷人頃田不租,十妻不算,傷人者論,殺人者以倓錢贖死。
盟曰:“秦犯夷,輸黃龍一雙,夷犯秦,輸清酒一鐘。
”夷人安之。
至高祖為漢王,發夷人還伐三秦。
秦地既定,乃遣還巴中。
複其渠帥羅、樸、督、鄂、度、夕、龔七姓,不輸租賦。
餘戶乃歲入賨錢,口四十。
世号為闆楯蠻夷。
阆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
天性勁勇。
初為前鋒,數陷陳。
俗喜歌舞。
高祖觀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
”乃命樂人習之。
所謂巴渝舞也。
遂世世服從。
至于中興,郡守常率以征伐。
其述巴郡南郡蠻則雲: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為蠻夷君長,世尚秦女。
其民爵比不更,有罪得以爵除。
其君長,歲出賦二千一十六錢,三歲一出義賦千八百錢。
其民,戶出幏布八丈二尺,雞羽三十。
觀賦法之不同,知巴氏等五姓與羅氏等七姓實為兩部落,《晉書》辭不别白。
27然其同為氐族,則無疑也。
《晉書》又雲:漢末,張魯居漢中,以鬼道教百姓,賨人敬信巫觋,多往奉之。
直天下大亂,自巴西之宕渠,遷于漢中楊車坂,抄掠行旅,百姓患之。
号為楊車巴。
魏武帝克漢中,特祖将五百餘家歸之。
魏武帝拜為将軍,遷于略陽北土。
略陽,見第二章第二節。
複号之為巴氐。
宕渠距阆中近,鹽水遠,李特之先,似當屬闆楯蠻夷,不與巴郡南郡蠻同部,特闆楯蠻夷,亦未必不以廪君為共祖耳。
28 李特父慕,為東羌獵将。
特少仕州郡,見異當時。
元康中,氐齊萬年反,關西擾亂,頻歲大饑。
百姓乃流移就谷。
相與入漢川者數萬家。
既至漢中,上書求寄食巴、蜀。
朝議不許。
遣侍禦史李苾持節慰勞,且監察之,不令入劍閣。
在今四川劍閣縣北。
苾至漢中,受流人貨賂,反為表曰:“流人十萬餘口,非漢中一郡,所能振贍。
東下荊州,水湍迅險,又無舟船。
蜀有倉儲,人複豐稔,宜令就食。
”朝廷從之,由是散在益、梁,不可禁止。
永康元年(300),诏征益州刺史趙廞為大長秋,以成都内史耿滕此據《載記》,《帝紀》與《華陽國志》,俱作耿勝。
代廞,廞遂謀叛。
乃傾倉廪,振施流人,以收衆心。
特之黨類,皆巴西人,與廞同郡,率多勇壯,廞厚遇之,以為爪牙。
特等聚衆,專為寇盜,蜀人患之。
滕密上表,以為“流人剛剽,而蜀人懦弱,客主不能相制,必為亂階,宜使移還其本。
”廞聞而惡之。
時益州文武千餘人,已往迎滕。
滕率衆入州。
廞遣衆逆滕;戰于西門,滕敗,死之。
廞自稱大都督、大将軍、益州牧。
特弟庠,與兄弟及妹夫李含等以四千騎歸廞。
廞使斷北道。
庠素東羌良将,部陳肅然。
廞惡其齊整,用長史杜淑、司馬張粲之言殺之,及其子侄、宗族三十餘人。
複以特兄弟為督将,以安其衆。
牙門将許弇求為巴東監軍。
巴東郡,劉璋置,在今四川奉節縣北。
杜淑、張粲固執不許。
弇怒,于合下手刃殺淑、粲;左右又殺弇;皆廞腹心也。
特兄弟怨廞,引兵歸綿竹。
漢縣,今四川德陽縣北。
廞恐朝廷讨己,遣長史費遠,犍為大守李苾,犍為,漢郡,後漢治武陽,今四川彭山縣東。
督護常俊督萬餘人斷北道,次綿竹之石亭。
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