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西晉亂亡

關燈
谧等。

    倫尋矯诏,自為使持節大都督、督中外諸軍事、相國,侍中、王如故,一依宣、文輔魏故事。

    孫秀等皆封大郡,并據兵權。

    百官總己,以聽于倫。

    倫素庸下,無智策,複受制于秀。

    梁王彤見第二章第二節。

    共倫廢賈後,故以為大宰,守尚書令。

    後或謂孫秀:散騎侍郎楊準,黃門侍郎劉逵欲奉彤以誅倫。

    會有星變,九月,改司徒為丞相,以彤為之,居司徒府。

    轉準、逵為外官。

    矯诏害賈庶人于金墉城。

    淮南王允領中護軍,密養死士,潛謀誅倫。

    倫甚憚之。

    轉為大尉,外示優崇,實奪其兵也。

    允稱疾不拜。

    倫遣禦史逼允,收官屬以下,劾以大逆。

    允率國兵及帳下七百人出讨倫。

    将赴宮,尚書左丞王輿閉東掖門,不得入,遂圍相府。

    倫子虔為侍中,在門下省,遣司馬督護伏胤領騎四百,從宮中出,詐言有诏助允,允不之覺,開陳納之,下車受诏,為胤所害。

    坐允夷滅者數千人。

    齊王冏以廢賈後功,轉遊擊将軍。

    冏意不滿,有恨色。

    孫秀微覺之,且憚其在内,出為平東将軍,假節,鎮許昌。

    二事俱在八月。

    明年,永甯元年(301)。

    正月,倫遂篡位。

    遷惠帝于金墉。

    梁、趙之亂,論者皆謂禍原賈後,亦非其真。

    後果欲廢大子,自楊駿敗後,何時不可為之?何必待諸八年之後?大子之為人,據傳文所載,明為不令,何待後之宣揚?惠帝之立,年三十二,雖不為少,亦不為老,果如史之所言,帝之于後,畏而惑之,《後傳》。

    何難少緩建儲,以待中宮之有子?即謂不然,而遹之立,距武帝之崩僅四月,亦何必如是其急?楚王難作,朱振即說楊駿:奉大子以索奸人,然則大子之立,殆楊氏所以掎賈氏;其源既濁,其流必不能清,故後與大子訖不和也。

    然《後傳》言:廣城君以後無子,甚敬重愍懷。

    每勸厲後,使加慈愛。

    賈谧恃貴驕縱,不能推崇大子,廣城君恒切責之。

    及廣城君病笃,占術謂不宜封廣城,乃改封宜城。

    後出侍疾十餘日。

    大子常往宜城第,将醫出入,恂恂盡禮。

    宜城臨終,執後手,令盡意于大子,言甚切至。

    又曰:“趙粲及午,必亂汝事,我死後勿複聽入。

    深憶吾言。

    ”觀宜城欲以韓壽女妃大子,大子亦欲婚于韓氏以自固,後雖不果,而谧與大子,仍為僚婿;可見當時賈氏與大子,皆有意于調和。

    大子婚于王氏而不悅,蓋以未克婚于韓氏以自固,非必以王衍長女美而賈後為谧娶之也。

    賈午蓋夙有岐視大子之心,故不肯以女與之。

    其終不克調和而至于決裂者,源既濁流自難清,其咎固不專在賈氏矣。

    谧之說賈後,不過曰更立慈順者以自防衛,不雲後自有子,則《後傳》謂後詐有身,内稿物為産具,取韓壽子慰祖養之,托諒暗所生故弗顯,遂謀廢大子,以所養代立者自誣。

    自朱振以降,趙俊、劉卞,紛紛欲奉大子以傾賈後,式乾之事,安敢謂必出虛構?張華谏辭,今不可考。

    果謂大子無罪邪?抑謂雖有罪不可殺也?《華傳》雲:後知華等意堅,乃表乞免為庶人,則後說殆近之矣。

    醉至不辨書草雲何,謄錄能否半成,亦有可惑。

    且醉時手迹,必與醒時有異,王公百僚,亦豈不能辨?素啟事十餘紙,手迹果皆不合,賈後豈肯出之?王公百僚中,豈無一人能抗言者?然則裴欲檢校傳書者,又欲比校手迹,或亦所以為賈後謀,使有以取信于天下耳。

    與張華,皆素負清望,縱不能盡忠大子,甯不亦自惜其名;抗節而去,賈氏豈能遽害之;而依違腆涊,終與賈氏同盡邪? 第三節 八王之亂下 自來圖篡竊者,必先削除四方之異己。

    晉初,州郡擁兵之習未除;諸王各據雄藩,更有厝火積薪之勢;趙倫不圖消彌,反使齊王冏出鎮許昌,亦見其寡慮矣。

    時成都王穎鎮邺,漢縣。

    晉懷帝時避諱,改為臨漳。

    今河南臨漳縣。

    遂與冏起兵讨倫。

    兖、豫二州晉兖州,治廪丘,今山東範縣。

    豫州,治項,今河南項城縣。

    時兖州刺史為王彥,豫州刺史為李毅。

    及南中郎将新野公歆後進封王,谧莊。

    扶風武王駿子。

    駿,宣帝子。

    俱起兵應之。

    倫遣将距之,破冏兵于陽翟,今河南禹縣。

    而距穎之兵,敗于溴水。

    出河南濟源縣西,東南流入河。

    左衛将軍王輿,與尚書廣陵公漼後封淮陵王。

    琅邪武王伷子。

    伷見上節。

    勒兵入宮,禽孫秀等斬之,逐倫歸第。

    迎惠帝于金墉。

    誅倫及其黨羽。

    冏之起兵也,前安西參軍夏侯奭,自稱侍禦史,在始平,見第二章第二節。

    合衆得數千人以應冏。

    河間王颙時鎮關中,奭遣信要颙,颙遣主簿房陽,河間國人張方讨禽奭,及其黨數十人要斬之。

    及冏檄至,颙執冏使,送之于倫。

    倫征兵于颙,颙遣方率關右健将赴之。

    方至華陰,今陝西華陰縣。

    颙聞二王兵盛,乃加長史李含龍骧将軍,領督護席薳等追方軍回,以應二王。

    至潼關,在今陝西潼關縣東南。

    倫、秀已誅,天子反正,含、方各率衆還。

     冏入洛,甲士數十萬,旌旗器械之盛,震于京都。

    天子就拜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

    加九錫之命,備物典策,如宣、景、文、武輔魏故事。

    以成都王穎為大将軍,錄尚書事。

    河間王颙為大尉。

    梁王彤為大宰,領司徒。

    時罷丞相,複置司徒。

    明年二月薨。

    穎左長史盧志,勸穎推崇齊王,徐結四海之心。

    穎納之。

    遂以母疾歸藩,委重于冏。

    冏遂輔政。

    大築第館。

    沉于酒色。

    不入朝見。

    坐拜百官,符敕三台。

    選舉不均,惟寵親昵。

    朝廷側目,海内失望。

    冏兄東萊王蕤,與王輿謀廢冏。

    蕤性強暴,使酒,數陵侮冏,冏以兄故容之。

    冏起義兵,趙王倫收蕤及弟北海王寔系廷尉,當誅,會孫秀死,蕤等悉得免。

    冏擁衆入洛,蕤于路迎之,冏不即見,蕤恚;及冏輔政,蕤從冏求開府,不得,益怨;遂與典謀廢冏。

    事覺,免為庶人,徙上庸。

    後漢末郡,今湖北竹山縣。

    後封微陽侯。

    永甯初,上庸内史陳鐘承冏旨害蕤。

    冏死,诏誅鐘,複蕤。

    輿伏誅,夷三族。

     初,李含與安定皇甫商有隙。

    安定,見第二章第二節。

    商為梁州刺史,治漢中,今陝西南鄭縣。

    為趙王倫所任。

    倫敗,去職,詣河間王颙,颙慰撫之甚厚。

    含谏曰:“商,倫之信臣,懼罪至此,不宜數與相見。

    ”商知而恨之。

    後含征為翊軍校尉。

    商參齊王冏軍事,夏侯奭兄在冏府,商乃稱奭立義,為西藩枉害,含心不自安。

    冏右司馬趙骧,又與含有隙。

    冏将閱武,含懼骧因兵讨之,乃單馬出奔于颙。

    矯稱受密诏。

    颙即夜見之。

    三王之舉義也,常山王乂率國兵應之,為成都王後系。

    至洛,遷骠騎将軍,複本國。

    乂見齊王冏專權,謂成都王穎曰:“天下者,先帝之業也,王宜維之。

    ”聞其言者皆憚之。

    含說颙:“檄長沙讨齊,使先聞于齊,齊必誅長沙,因傳檄以加齊罪,去齊立成都。

    ”颙從之。

    上表請廢冏還第,以穎為宰輔。

    拜含為都督,統張方等向洛。

    檄乂使讨冏。

    冏遣其将董艾襲乂。

    乂将左右百餘人馳赴宮,閉諸門,奉天子與冏相攻。

    冏敗,禽冏殺之,幽其諸子于金墉。

    廢北海王寔。

    以乂為大尉,都督中外諸軍事。

    李含等旋師。

     颙本以乂弱冏強,冀乂為冏所擒,以乂為辭,宣告四方,共讨之,因廢帝立成都,己為宰相,專制天下,乂殺冏,其謀不果。

    乂之誅冏也,仍以皇甫商為參軍,商兄重為秦州刺史。

    秦州,大康七年(286)複立。

    治上邽,今甘肅天水縣。

    李含說颙,表遷重為内職,因其經長安執之。

    重知其謀,集隴上士衆,以讨含為名。

    乂以兵革累興,今始甯息,表請遣使诏重罷兵,征含為河南尹。

    見第二章第二節。

    颙使侍中馮荪,中書令卞粹與含潛圖害乂。

    皇甫商知含前矯妄及與颙陰謀,具以告乂,乂并誅之。

    穎時縣執朝政,事無巨細,皆就邺谘之。

    既恃功驕奢,百度弛廢,甚于冏時。

    以乂在内,不得恣其所欲,密欲去乂。

    大安二年(303),八月,颙以張方為都督領精卒七萬向洛。

    穎假陸機後将軍,河北大都督,督王粹、牽秀、石超等二十餘萬人,來逼京師。

    帝幸十三裡橋。

    在洛城西,去城十三裡,因以為名。

    遣皇甫商距方于宜陽,縣今河南宜陽縣。

    為方所敗。

    九月,帝進軍缑氏,漢縣,今河南偃師縣西南。

    擊牽秀,走之。

    而張方入京城,燒清明、開陽二門,洛陽城東有建春、東陽、清明三門,南有開陽、津陽、平昌、宣陽四門,西有廣陽、西明、阊阖三門,北有大夏、廣莫二門,凡十二門。

    死者萬計。

    石超逼乘輿于缑氏。

    十月,帝旋于宮。

    超焚缑氏,服禦無遺。

    王師破牽秀于東陽門外,又破陸機于建春門。

    石超亦走。

    乂奉帝讨張方于城内。

    方軍望見乘輿,小退,方止之不得,衆遂大敗。

    殺傷滿于衢巷。

    方退壁十三裡橋。

    人情挫衄,無複固志,多勸方夜遁。

    方曰:“兵之利鈍是常,貴因敗以為成耳。

    我更前作壘,出其不意,此用兵之奇也。

    ”乃夜潛進,逼洛城七裡。

    乂既新捷,不以為意。

    十一月,忽聞方壘成,乃出戰,敗績。

    方決千金堨,在洛城西。

    水碓皆涸。

    21乃發王公奴婢手舂給兵廪。

    一品已下不從征者,男子十三以上皆從役。

    又發奴助兵,号為四部司馬。

    公私窮踧,米石萬錢。

    诏命所至,一城而已。

    先是朝議以乂、穎兄弟,可以辭說而釋,乃使中書令王衍行大尉,光祿勳石陋行司徒,使說穎,令與乂分陝而居。

    穎不從,及是,城中大饑,而将士同心,皆願效死;張方以為未可克,欲還長安;而殿中諸将及三部司馬,疲于戰守,密與左衛将軍朱默夜收乂别省,逼東海王越為主,越時為司空,領中書監。

    啟惠帝免乂官,送諸金墉。

    殿中左右謀劫出之,更以拒穎。

    越懼難作,欲遂誅乂。

    黃門郎潘滔勸越密告張方。

    方遣部将郅輔勒兵三千,就金墉收乂。

    至營,炙而殺之。

    八王之中,乂較有才略,乂死,大局益無望矣。

     乂之請遣使诏皇甫重罷兵也,重不奉诏。

    河間王颙遣金城大守遊楷,隴西大守韓稚等四郡兵攻之。

    金城、隴西,皆見第二章第二節。

    及颙、穎攻乂,乂使皇甫商閑行,赍帝手诏,使遊楷等罷兵,令重進軍讨颙。

    商間行過長安,至新平,見第二章第二節。

    遇其從甥,從甥素憎商,以告颙,颙捕得商,殺之。

    乂既敗,重猶堅守,後城内知無外救,乃共殺重。

    先是李流亂蜀,诏侍中劉沈統益州刺史羅尚、梁州刺史許雄等讨之。

    行次長安,颙請留沈為軍司。

    後領雍州刺史。

    及張昌作亂,诏颙遣沈将州兵萬人,征西府五千人自藍田關讨之,即峣關,在今陝西藍田縣東南。

    颙又逼奪其衆。

    長沙王乂命沈将武吏四百人還州。

    張方既逼京都,王湖、祖逖逖時為乂骠騎主簿。

    言于乂:“啟上,诏沈發兵襲颙,颙必召張方自救。

    ”乂從之。

    沈奉诏,馳檄四境,合七郡之衆雍州統京兆、馮翊、扶風、安定、北地、始平、新平七郡,皆見第二章第二節。

    及守防諸軍,塢壁甲士萬餘人襲長安。

    颙時頓于鄭縣之高平亭,鄭,秦縣,今陝西華縣。

    為東軍聲援。

    聞沈兵起,還鎮渭城。

    漢縣,即秦鹹陽,晉省,今陝西鹹陽縣。

    遣督護虞夔率步騎萬餘逆沈于好畤,漢縣,今陝西乾縣東。

    夔衆敗。

    颙大懼,退入長安。

    果急呼張方、沈渡渭而壘,而馮翊大守張輔救颙,沈軍敗。

    張方遣其将敦偉夜至,沈衆潰,與麾下百餘人南遁,為陳倉令所執,陳倉,秦縣,今陝西寶雞縣。

    颙鞭而後要斬之。

    時永興元年正月也。

    張方大掠洛中,還長安。

     時以河間王颙為大宰、大都督、雍州牧。

    成都王穎入京師,複旋鎮于邺,增封二十郡,拜丞相。

    初,賈後既死,立愍懷大子之子臧為皇大孫。

    趙王倫篡位,廢為濮陽王,害之。

    乘輿反正,複立臧弟襄陽王尚為皇大孫。

    大安元年(302),薨,乃立清河康王遐武帝子。

    之子覃為皇大子。

    及是,颙表穎宜為儲副,遂廢覃為清河王,立穎為皇大弟。

    丞相如故。

    制度一依魏武故事。

    乘輿服禦,皆遷于邺。

    穎遣從事中郎盛夔等以兵五萬,屯十二城門,殿中宿所忌者皆殺之,以三部兵代宿衛。

    七月,右衛将軍陳眕,殿中中郎逯苞、成輔,及長沙故将上官巳等勒兵讨穎。

    帝北征。

    于時馳檄四方,赴者雲集,軍次安陽,漢侯國,晉為縣,今河南安陽縣。

    衆十餘萬,邺中震懼。

    穎會其衆問計。

    東安王繇即東安公進封,見上節,時遭母喪,在邺。

    曰:“天子親征,宜罷甲缟素,出迎請罪。

    ”司馬王混,參軍崔曠勸穎拒戰。

    穎從之。

    遣石超率衆五萬,次于蕩陰。

    見第一節。

    陳眕二弟匡、規,自邺赴王師,雲邺中皆已離散,由是不甚設備。

    超衆奄出,王師敗績。

    矢及乘輿。

    侍中嵇紹,死于帝側。

    左右皆奔散。

    超遂奉帝幸邺。

    穎害東安王繇,署置百官,殺生自己。

    立郊于邺南。

    成都王颙遣張方救邺,方複入洛陽。

     初,王沈子浚,以東中郎将鎮許昌。

    愍懷大子幽于許,浚承賈後旨,與孫慮共害之。

    遷青州刺史。

    尋徙督幽州。

    浚為自安計,結好夷狄,以女妻鮮卑務勿塵,又以一女妻蘇恕延。

    三王起義,浚擁衆挾兩端,遏絕檄書,使其境内士庶,不得赴義,成都王穎欲讨之而未暇也。

    長沙見害,浚有不平之心。

    穎乃表請幽州刺史石堪為右司馬,以右司馬和演代堪,密使殺浚而并其衆。

    演與烏丸單于審登謀之,單于以告浚,浚殺演,自領幽州。

    遂與并州刺史東赢公騰見第二章第二節。

    讨穎。

    穎遣幽州刺史王斌及石超、李毅等距浚,為烏丸羯朱等所敗。

    邺中大震,百僚奔走,士庶分散。

    盧志勸穎奉天子還洛陽。

    時甲士尚萬五千人。

    志夜部分,至曉,衆皆成列。

    而程大妃戀邺不欲去,穎不能決。

    俄而衆潰,惟志與子谧、兄子,殿中虎贲千人而已。

    志複勸穎早發。

    時有道士,姓黃,号曰聖人,大妃信之,乃使呼入,道士求兩杯酒,飲幹,抛杯而去,計始決。

    而人馬複散。

    志于營陳閑尋索,得數乘鹿車。

    司馬督韓玄,收集黃門,得百餘人。

    帝禦犢車便發。

    屯騎校尉郝昌,先領兵八千守洛陽,帝召之,至汲郡而昌至。

    汲郡,今河南汲縣。

    濟河,張方率騎三千奉迎。

    凡五日至洛。

    羯朱追至朝歌,漢縣,今河南淇縣。

    不及而還。

    浚乘勝克邺。

    士衆暴掠,死者甚多。

    鮮卑大略婦女,浚命敢有挾藏者斬,于是沈于易水者八千人。

    黔庶荼毒,自此始也。

    張方欲遷都長安,将焚宗廟、宮室,以絕人心。

    盧志說方,方乃止。

    十一月,方逼天子幸其壘。

    停三日便西。

    軍人因妻略後宮,分争府藏。

    魏、晉已來之積,掃地無遺矣。

    既至長安,以征西府為宮。

    惟仆射荀藩,司隸劉暾,大常鄭球,河南尹周馥,與其遺官,在洛陽為留台,承制行事,号為東西台焉。

    以張方為中領軍,錄尚書事,領京兆大守。

    十二月,诏成都王穎以王還第,以豫章王熾為皇大弟。

    熾即懷帝,武帝第二十五子。

     帝之征邺也,以東海王越為大都督。

    六軍敗,越奔下邳。

    後漢國,晉為郡,今江蘇邳縣。

    徐州刺史東平王楙徐州治彭城,今江蘇銅山縣。

    不納。

    越徑還東海。

    治郯,今山東郯城縣。

    成都王穎下寬令招之,越不應命。

    至是,以越為大傅,與大宰颙夾輔朝政,越讓不受。

    東海中尉劉洽勸越發兵以備穎。

    兵既起,楙懼,乃以州與越。

    越以楙領兖州刺史。

    唱議奉迎大駕,還複舊都。

    率甲卒三萬,西次蕭縣。

    今江蘇蕭縣。

    先是豫州刺史劉喬,亦與諸州郡舉兵迎駕。

    範陽王虓康王綏子。

    綏,馗子。

    馗,宣帝弟。

    督豫州,鎮許昌。

    成都王穎為王浚所破也,虓自許屯于荥陽。

    見第二章第二節。

    會惠帝西遷,虓與從兄平昌公模長史馮嵩等盟,模後封南陽王,高密文獻王子。

    推越為盟主。

    越承制,轉喬為冀州刺史,冀州治房子,今河北高邑縣。

    以虓領豫州。

    喬以虓非天子命,不受代,發兵距之。

    颍川大守劉輿颍川治陽翟,見上。

    昵于虓,喬上尚書,列輿罪惡。

    河間王颙宣诏,使鎮南将軍劉弘,征東大将軍劉準,平南将軍彭城王釋,穆王權子。

    權,馗子,範陽康王之兄也。

    《釋》,《劉喬傳》作繹。

    《帝紀》與本傳同,作釋。

    與喬并力,攻虓于許昌。

    東平王楙自承制都督兖州,帝遣使者劉虔即拜焉。

    楙慮兖州刺史苟晞不避已,乃給虔兵,使稱诏誅晞。

    晞時已避位。

    楙在州,征求不已,郡縣不堪命。

    虓遣晞還兖,徙楙都督青州。

    晉青州治臨菑,今山東臨淄縣。

    楙不受命,與喬相結。

    虓遣将田征擊楙,破之。

    楙走還國。

    東平國,治須昌,今山東東平縣。

    而喬乘虛破許,虓自拔濟河。

    輿弟琨率衆救虓,未至而虓敗,琨乃說冀州刺史溫羨,使讓位于虓。

    虓遣琨詣幽州乞師,得突騎八百人。

    此據《琨傳》,《喬傳》雲:琨率突騎五千濟河攻虓,其所率不僅幽州兵也。

    濟河攻喬。

    喬據考城以距之,考城,後漢縣,晉省,今河南考城縣。

    不敵而潰。

    喬收散卒,屯于平氏。

    漢縣,今河南桐柏縣西。

    初,越之起兵,關中大懼。

    張方謂河間王颙曰:“方所領猶有十餘萬衆,奉送大駕還洛宮;使成都王反邺;公自留鎮關中;方北讨博陵;國,今河北安平縣。

    如此,天下可以小安。

    ”颙慮事大難濟,不許。

    而成都王穎之廢,河北思之,邺中故将公師藩等起兵迎穎,衆情翕然,颙乃複使穎都督河北諸軍,鎮邺。

    遣将軍呂朗屯洛陽。

    假劉喬節,以其長子祐為東郡大守。

    東郡,治濮陽,今河北濮陽縣。

    又遣劉弘、劉準、彭城王釋等援喬。

    弘以張方殘暴,知颙必敗,遣使受東海王越節度。

    喬遣祐距越于蕭縣之靈璧,今安徽靈璧縣。

    敗之。

    十二月,呂朗東屯荥陽。

    穎進據洛陽。

    颙使穎統樓褒、王闡諸軍據河橋以距越。

    河橋,在今河南孟縣南。

    晉武帝泰始十年(274),杜預所造。

    明年,為光熙元年(306),範陽王虓濟自官渡,城名,在今河南中牟縣北。

    拔荥陽,斬石超。

    分兵向許昌,許昌人納之。

    遣督護田征及劉琨以突騎八百迎越。

    遇劉祐于谯,漢縣,今安徽亳縣。

    祐衆潰,見殺。

    喬衆遂散,與騎五百奔平氏。

    越進屯陽武。

    秦縣,今河南陽武縣。

    初,高密王泰為司空,以缪播為祭酒。

    越将起兵,以播父時故吏,委以心膂。

    播從弟右衛率胤,河間王颙前妃之弟也。

    越遣播、胤詣長安說颙:令奉帝還洛,約與颙分陝為伯。

    張方自以罪重,懼為誅首,謂颙曰:“今據形勝之地,奉天子以号令,誰敢不服?”颙猶豫不決。

    方惡播、胤為越遊說,陰欲殺之。

    播等亦慮方為難,不敢複言。

    颙遣方率步騎十萬往讨越。

    方屯兵霸上,而劉喬為虓等所破。

    颙聞喬敗,大懼,将罷兵,恐方不從,遲疑未決,播、胤乃複說颙:急斬方以謝。

    颙參軍畢垣,河間冠族,為方所侮,亦說颙曰:“張方盤桓不進,宜防其未萌,其親信郅輔,具知其謀矣。

    ”郅輔者,長安富人,方從山東來,甚微賤,輔厚相供給及貴,以為帳下督,甚昵之。

    22颙便召輔。

    垣迎說輔曰:“張方欲反,人謂卿知之。

    王若問卿,但言尒。

    不然,必不免禍。

    ”輔既入,颙問之曰:“張方反,卿知之乎?”輔曰:“尒。

    ”颙曰:“遣卿取之,可乎?”又曰:“尒。

    ”颙乃使輔送書于方,因令殺之。

    送首以示東軍,請和于越。

    越不聽。

    劉琨以方首示呂朗,朗降。

    王浚遣督護劉根将三百騎至河上,王闡出戰,為根所殺。

    穎頓軍張方故壘。

    範陽王虓遣鮮卑騎與平昌、博陵衆襲河橋,平昌,魏郡,治安丘,今山東安邱縣西南。

    樓褒西走。

    追騎至新安。

    漢縣,今河南渑池縣東。

    道路死者,不可勝數。

    穎奔長安。

    越遣其将祁弘、宋胄、司馬纂等迎帝。

    颙使人殺郅輔。

    四月,遣弘農大守彭随,北地大守刁默距祁弘等于湖。

    弘農、北地,見第二章第二節。

    湖縣,在今河南閺鄉縣東。

    五月,與弘等戰,大敗。

    颙又遣馬瞻、郭偉于霸水禦之。

    霸水,出藍田縣東,西北過長安入渭。

    亦戰敗散走。

    颙乘單馬,逃于大白山。

    在陝西郿縣南。

    弘等所部鮮卑大掠長安,殺二萬餘人。

    弘等奉帝還洛陽,以六月朔至。

    八月,以東海王越錄尚書事,範陽王虓為司空。

    成都王穎自華陰趨武關,在今陝西商縣東。

    出新野,晉郡,今河南新野縣。

    欲之本國。

    劉弘拒之。

    穎棄母、妻,單車與二子廬江王普、中都王廓渡河赴朝歌,收合故将士,欲就公師藩。

    頓丘大守馮嵩頓丘,晉郡,今河北清豐縣西南。

    執穎及普、廓送邺。

    範陽王虓幽之。

    十月,虓暴薨。

    虓長史劉輿,見穎為邺都所服,慮為後患,秘不發喪,僞令人為台使,稱诏,夜賜穎死,其二子亦死。

    東軍以梁柳為鎮西将軍,守關中。

    馬瞻等出詣柳,因共殺柳。

    與始平大守梁邁合從,始平,見第二章第二節。

    迎颙于南山。

    自大白山而東,渭水南岸之山,通稱南山。

    弘農大守裴廙,秦國内史賈龛,秦國,扶風郡改,以封秦王柬者也。

    扶風,見第二章第二節。

    安定内史賈疋等安定,見第二章第二節。

    起義讨颙。

    斬馬瞻、梁邁等。

    東海王越遣督護麋晃率國兵伐颙,至鄭。

    颙将牽秀距晃,晃斬秀。

    此據《颙傳》。

    《牽秀傳》雲:秀與馬瞻等将輔颙以守關中。

    颙密遣使就東海王越求迎。

    越遣麋晃等迎颙。

    時秀擁衆在馮翊,晃不敢進。

    颙長史楊騰,前不應越軍,懼越讨之,欲取秀以自效,與馮翊大姓諸嚴,詐稱颙命,使秀罷兵。

    秀信之。

    騰遂殺秀于萬年。

    萬年縣,在今陝西臨潼縣東北。

    義軍據有關中,颙保城而已,永嘉初,诏書以颙為司徒,而以南陽王模代鎮關中。

    颙就征,模遣将于新安雍谷車上扼殺之,并其三子。

    此亦據《颙傳》。

    《本紀》:颙之見殺,在光熙元年十二月。

     惠帝既還洛陽,大權盡入東海王越之手。

    光熙元年(306),十一月,帝因食餅,中毒而崩。

    或雲越之鸩。

    帝後羊氏,父玄之。

    賈後既廢,孫秀議立後。

    後外祖孫旗,與秀合族;又諸子自結于秀;故以大安元年(302),立為皇後。

    成都王穎伐長沙,以讨玄之為名。

    乂敗,穎奏廢後為庶人,處金墉城。

    陳眕等唱伐成都,複後位。

    張方入洛,又廢後。

    留台複後位。

    永興初,方又廢後。

    河間王颙矯诏,以後屢為奸人所立,遣尚書田淑敕留台賜後死,诏書累至,劉暾與荀藩、周馥馳奏距之,颙見表,大怒,遣收暾,暾奔青州,而後遂得免。

    帝還洛,迎後複位。

    後洛陽令何喬又廢後。

    張方首至,其日複後位。

    及是,後慮大弟立為嫂叔,不得稱大後,催清河王覃入,将立之。

    侍中華混等急召大弟。

    大弟至,即位,是為懷帝。

    尊羊後為惠皇後。

    諸葛玟者,武帝諸葛夫人之昆弟。

    吏部郎周穆,玟之妻昆弟,《後妃傳》雲:穆為玟婦弟,《八王傳》雲:玟為穆妹夫。

    而清河王之舅也。

    與玟共說東海王越曰:“主上之為大弟,張方意也。

    清河王本大子,為群兇所廢,先帝暴崩,多疑東宮,公盍思伊、霍之舉,以甯社稷乎?”言未卒,越曰:“此豈宜言邪?”叱左右斬之。

    永嘉初,前北軍中候呂雍、度支校尉陳顔等謀立覃為大子。

    事覺,幽覃于金墉。

    未幾,被害。

    時年十四。

     第四節 洛陽淪陷 懷帝既立,大權仍在東海王越之手。

    時八王之亂稍澹,然劉淵、石勒等,紛紛并起,勢遂不可支矣。

     魏武帝分匈奴之衆為五部,單于於扶羅之子豹為左部帥,已見《秦漢史》第十二章第十節。

    豹卒,子淵代之。

    大康末,拜北部都尉。

    楊駿輔政,以淵為五部大都督。

    元康末,坐部人叛出塞免官。

    成都王穎鎮邺,表淵監五部軍事。

    《晉書·載記》言淵初為侍子,在洛陽,王濟嘗言于武帝,欲任以東南之事,為孔恂、楊珧所阻。

    後秦、涼覆沒,帝疇咨将帥,李憙乂欲發五部之衆,假淵一将軍之号,使平樹機能,又為恂所阻。

    案借用夷兵,為後漢以來習見之事,王濟、李憙,蓋仍狃于舊習,然是時五胡跋扈之形已見,故孔恂、楊珧,欲防其漸也。

    惠帝失馭,寇盜蜂起,淵從祖故北部都尉左賢王劉宣等,密共推淵為大單于,使其黨呼延攸詣邺,以謀告之。

    淵請歸會葬,成都王穎弗許,乃令攸先歸告宣等,招集五部,引會宜陽諸胡,見上節。

    聲言應穎,實背之也。

    穎為皇大弟,以淵為大弟屯騎校尉。

    東赢公騰、王浚起兵,淵說穎:還說五部,以赴國難。

    穎悅,拜淵為北單于,參丞相軍事。

    淵至左國城,在今山西離石縣北。

    劉宣等上大單于之号,都于離石。

    今山西離石縣。

    時永興元年八月也。

    旋遷于左國城。

    十一月,僭即漢王位。

    追尊蜀漢後主為孝懷皇帝,立漢三祖、高祖,世祖,昭烈帝。

    五宗大宗,世宗,中宗,顯宗,肅宗。

    禦主而祭之。

    東赢公騰使将讨之,敗績。

    騰懼,率并州二萬餘戶下山東。

    淵遣其族子曜寇大原、見第二章第二節。

    泫氏、漢縣,今山西高平縣。

    屯留、漢縣,今山西屯留縣。

    長子、漢縣,今山西長子孫。

    中都,漢縣,今山西平遙縣西北。

    皆陷之。

    二年(305),離石大饑,遷于黎亭,《續漢志》:上黨郡壺關縣有黎亭。

    壺關,在今山西長治縣東南。

    以就邸閣谷。

    永嘉元年(307),劉琨為并州刺史,淵遣劉景要擊之于闆橋,未詳。

    為琨所敗,琨遂據晉陽。

    漢縣,今山西大原縣。

    其侍中劉殷、王育勸淵定河東,取長安,以關中之衆,席卷洛陽。

    淵遂進據河東。

    寇蒲坂、漢縣,在今山西永濟縣北。

    平陽,見第二章第二節。

    皆陷之。

    入都蒲子。

    漢縣,在今山西隰縣東北。

    二年(308),十月,僭即皇帝位,遷都平陽。

     石勒,《晉書·載記》雲:初名,上黨武鄉羯人也。

    23上黨,見第二章第二節。

    武鄉,晉縣,在今山西榆社縣北。

    其先匈奴别部,羌渠之胄。

    祖耶奕幹,父周曷朱,一名乞翼加;并為部落小率。

    《魏書·羯胡傳》無羌渠之胄四字,而多分散居于上黨武鄉羯室,因号羯胡十四字。

    羌渠二字,可有二解:匈奴單于之名,一也。

    見《秦漢史》第十章第六節。

    《晉書·匈奴傳》謂其部落入居塞内者凡十九種,中有羌渠,二也。

    夷狄多以先世之名為種号,則二名或仍系一實。

    然羌渠卒于後漢靈帝中平五年(188),石勒卒于東晉成帝鹹和七年(332),年六十,當生于晉武帝泰始九年(273),上距中平五年八十五歲,勒果羌渠之胄,非其曾孫,即其玄孫,安得不詳世數,泛言胄裔?且于於扶羅等尚為近屬,安得微為小率,為人傭耕,至被略賣乎?且安得雲别部?勒之稱趙王也,号胡為國人,下令禁國人不得報嫂及在喪婚取,其燒葬令如本俗。

    燒葬之俗,古惟氐、羌有之,見《先秦史》第十三章第三節。

    然則羌渠之胄,猶言羌酋之裔耳。

    《晉》、《魏》二書,蓋所本同物?羌渠之胄四字,當時蓋已有誤解者?故《魏書》删之,《晉書》則仍錄元文也。

    晉時羯與匈奴,無甚區别,如晉愍帝出降時下诏張寔,稱劉曜為羯賊是。

    見《晉書·寔傳》。

    胡三省謂羯為匈奴入居塞内十九種之一,《通鑒》卷八十六晉惠帝永興二年(305)《注》,案據《晉書·匈奴傳》:十九種之一曰力羯。

    其說蓋是。

    羯室蓋地以種姓名,非種姓之名,由地而得也。

     石勒微時之事,已見第二章第二節。

    既免奴為群盜,仍掠缯寶,以賂汲桑。

    永興二年(305),七月,公師藩等起兵趙、魏,衆至數萬,勒與汲桑帥牧人乘苑馬數百騎以赴之。

    桑始命勒以石為姓,勒為名焉。

    藩濟自白馬,津名,在今河南滑縣北。

    苟晞讨斬之,勒與桑亡潛苑中。

    謂茌平牧苑也。

    勒帥牧人,劫掠郡縣,又招山澤亡命以應桑。

    桑乃自号大将軍,稱為成都王穎誅東海王越、東赢公騰。

    騰時進爵東燕王,光熙元年九月,見《紀》。

    又改封新蔡。

    永嘉元年(307),三月,督司、冀諸軍事,鎮邺。

    五月,桑入邺,害騰。

    濟自延津,在今河南延津縣北。

    南擊兖州。

    越大懼,使苟晞,王贊讨之。

    越次于官渡,見上節為晞聲援。

    桑、勒為晞所敗,收餘衆将奔劉淵。

    冀州刺史丁紹要之于赤橋,在今山東聊城縣西北。

    又大敗之。

    桑奔馬牧,茌平馬牧。

    勒奔樂平。

    見第二章第二節。

    王師斬桑于平原。

    見第二章第三節。

    此據《石勒載記》。

    《本紀》:十二月,并州人田蘭、薄盛等斬汲桑于樂陵。

    田蘭、薄盛系乞活賊,見下。

    樂陵,今山東樂陵縣。

    時胡部大謂部之大人。

    張督、馮莫突等擁衆數千,壁于上黨,勒往從之。

    因說督歸劉淵。

    淵署督為親漢王,莫突為都督部大,以勒為輔漢将軍平晉王以統之。

    烏丸張伏利度,有衆二千,壁于樂平,淵屢招不能緻。

    勒僞獲罪于淵,奔伏利度,因會執之,率其部衆歸淵。

    淵加勒督山東征讨諸軍事,以伏利度之衆配之。

     王彌,東萊人。

    東萊,漢郡,今山東掖縣。

    家世二千石。

    彌有才幹,博涉書記,少遊俠京師。

    光熙元年(306),三月,令劉伯根反,漢縣,在今山東黃縣西南。

    《王彌傳》稱伯根為妖賊,《高密孝王略傳》謂其诳惑百姓,蓋藉宗教以惑衆。

    彌率家僮從之,伯根以為長史。

    王浚遣将讨伯根,斬之。

    彌聚徒海渚,為苟純所敗,純,晞弟,晞使督青州。

    亡入長廣山為群賊,謂長廣縣之山。

    長廣,漢縣,今山東萊陽縣。

    寇青、徐二州。

    後苟晞擊破之。

    彌退集亡散,衆複大振。

    晞與之連戰,不能克。

    彌進寇泰山、漢郡,今山東泰安縣。

    魯、漢國,晉郡,治魯縣,今山東曲阜縣。

    谯、見第三節。

    梁、見第二章第三節。

    陳、後漢郡,今河南淮陽縣。

    汝南、見第二章第三節。

    颍川、見第三節。

    襄城諸郡。

    襄城,晉郡,今河南襄城縣。

    永嘉二年(308),四月,入許昌。

    見第二節。

    五月,遂寇洛陽。

    司徒王衍破之七裡澗。

    在洛陽東。

    彌謂其黨劉靈曰:“晉兵尚強,歸無所厝,劉元海淵字。

    昔為質子,我與之周旋京師,深有分契,今稱漢王,将歸之,可乎?”靈然之。

    乃渡河歸劉淵。

    此據《晉書·彌傳》。

    劉靈,陽平人,公師藩起,靈自稱将軍,寇掠趙、魏。

    《通鑒》系彌及靈之降漢于永嘉元年(307)。

    《考異》曰:“《彌傳》:彌敗于七裡澗,乃與靈謀歸漢。

    案《十六國春秋》:靈為王贊所敗,彌為苟純所敗,乃謀降漢。

    今年春,靈已在淵所,五月彌乃如平陽,則二人降漢已久矣。

    ”案二人先或降漢,然其決心歸漢,而深資其力,仍不妨在此時也。

    陽平,見第二章第二節。

     匈奴之衆,雖雲強勁,然在晉初,似已不甚足用,故劉淵初起時,必冒稱漢後,冀得漢人扶翼也。

    蓋匈奴與漢,雜居既久,多能力田,匈奴為漢人佃客,見第二章第二節。

    其好鬥之風,已稍衰矣。

    是時晉陽荒殘已甚,故淵不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