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晉初情勢

關燈
破慕容廆于昌黎,殺傷數萬人。

    是歲,八月,罷平州。

    七年(286),五月,慕容廆又寇遼東。

    至十年五月,乃來降。

    《張華傳》言:華撫納新舊,戎、夏懷之。

    東夷馬韓、新彌諸國,依山帶海,去州四千餘裡,曆世未附者二十餘國,并遣使朝獻。

    于是遠夷賓服,四境無虞。

    頻歲豐稔,士馬強盛。

    案晉初東夷來朝獻者甚多,《晉書·武帝紀》:鹹甯二年(276),二月,東夷八國歸化。

    七月,東夷十七國内附。

    四年(278),三月,東夷六國來獻。

    是歲,東夷九國來附。

    五年(279),肅慎來獻楛矢。

    太康元年(280),六月,東夷十國歸化。

    七月,東夷二十國朝獻。

    二年(281),六月,東夷五國内附。

    三年(282),九月,東夷二十九國歸化,獻其方物。

    七年(286),八月,東夷十一國來附。

    八年(287),八月,東夷二國内附。

    九年(289),九月,東夷七國詣校尉内附。

    十年(289),五月,東夷十一國内附。

    是歲,東夷絕遠三十餘國來獻。

    大熙元年(290),二月,東夷七國朝貢。

    《惠帝紀》:元康元年(291),東夷十七國并詣校尉内附。

    此等徒侈觀聽,無與安危,語其實迹,實不如唐彬謹治邊塞者之為有益,而惜乎彬之未能久于其任,更廣其功也。

     四裔歸化之多,非始于晉,而在晉初,此等情勢,特為尤甚。

    雜居大多,措理非易,故論者多欲徙去之。

    鄧艾當魏末,即言羌、胡與民同處者,宜以漸出之,使居民表。

    晉武帝時,侍禦史郭欽上疏言:“魏初人寡,西北諸郡,皆為戎居。

    今雖服從,若百年之後,有風塵之警,胡騎自平陽、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今河南孟縣南。

    北地、西河、大原、馮翊、安定、上郡,治膚施,今陝西綏德縣。

    盡為狄庭矣。

    宜及平吳之威,謀臣猛将之略,出北地、西河、安定;複上郡;實馮翊;于平陽已北諸縣,募取死罪,徙三河、河内、河南、河東。

    晉河内郡,治野王,今河南沁陽縣。

    河南今河南洛陽縣。

    河東,晉治蒲阪,今山西永濟縣。

    三魏《通鑒》卷九十六晉成帝鹹康七年(341)《注》:“魏郡、陽平、廣平為三魏。

    ”魏郡,今河南臨漳縣。

    陽平,今河北大名縣。

    廣平,今河北雞澤縣。

    見士四萬家以充之。

    漸徙平陽、弘農、魏郡、京兆、今陝西長安縣。

    上黨雜胡。

    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萬世之長策也。

    ”帝不納。

    見《晉書·匈奴傳》。

    及齊萬年亂後,山陰令江統山陰,今浙江紹興縣。

    又作《徙戎論》,言“魏興之初,與蜀分隔,疆埸之戎,一彼一此。

    魏武皇帝令将軍夏侯妙才名淵。

    唐人作《晉書》,避高祖諱,書其字。

    讨叛氐阿貴、千萬等,後因拔棄漢中,遂徙武都之種于秦川,16凡魏、晉間人言某川者,猶今言某水流域。

    秦川,猶言秦地之川。

    欲以弱寇強國,捍禦蜀虜,此蓋權宜之計,一時之勢,非所以為萬世之利也。

    參看《秦漢史》第十一章十一節。

    案《三國·魏志·張既傳》:魏武拔棄漢中,令既之武都,徙氐五萬餘落出居扶風、天水界。

    《楊阜傳》雲:阜前後徙民氐,使居京兆、扶風、天水界者萬餘戶。

    又《郭淮傳》:正始元年(240),姜維出隴西,淮進軍,維退,遂讨迷當等,按撫柔氐三千餘落,拔徙以實關中。

    涼州休屠胡梁元碧等率種落二千餘家附雍州,淮奏請使居安定之高平,為民保鄣。

    其後因置西川都尉。

    又《蜀志》:後主建興十四年(236),徙武都氐王苻健及氐民四百餘戶于廣都。

    《張嶷傳》雲:健請降,遣将軍張尉往迎,過期不到,蔣琬深以為念。

    嶷曰:苻健求附款至,必無他變。

    素聞健弟狡黠,又夷狄不能同功,将有乖離,是以稽留耳。

    數日,問至。

    健弟果将四百戶就魏,獨健來從。

    則諸胡之入關中,實非魏武一遷而遂已,且先此固已多矣。

    扶風郡,後漢治槐裡,在今陝西興平縣東南。

    晉移治池陽,在今陝西泾陽縣西北。

    高平,在今甘肅固原縣。

    廣都,漢縣,在今四川華陽縣南。

    今者當之,已受其弊矣。

    戎狄志态,不與華同,而因其衰弊,遷之畿服,士庶玩習,侮其輕弱,使其怨恨之氣,毒于骨髓,至于蕃育衆盛,則坐生其心。

    以貪悍之性,挾憤怒之情,候隙乘便,辄為橫逆;而居封域之内,無障塞之隔;掩不備之人,收散野之積;故能為禍滋蔓,暴害不測。

    此必然之勢,已驗之事也。

    當今之宜,宜及兵威方盛,衆事未罷,徙馮翊、北地、新平、後漢郡,今陝西邠縣。

    安定界内諸羌,著先零、罕幵、析支之地;徙扶風、始平、晉郡,今陝西興平縣。

    京兆之氐,出還隴右,著陰平、武都之地;使屬國撫夷,就安集之。

    戎、晉不雜,并得其所。

    縱有猾夏之心,風塵之警,則絕遠中國,隔閡山河,雖為寇暴,所害不廣。

    并州之胡,本實匈奴。

    建安中,使右賢王去卑誘質呼廚泉,聽其部落,散居六郡。

    晉并州統郡國六:大原,上黨,西河,樂平,雁門,新興。

    雁門治廣武,在今山西代縣西。

    鹹熙之際,以一部大強,分為三率。

    泰始之初,又增為四。

    今五部之衆,戶至數萬。

    人口之盛,過于西戎。

    天性骁勇,弓馬便利,倍于氐、羌。

    若有不虞風塵之慮,則并州之域,可為寒心。

    荥陽句麗,荥陽,晉郡,今河南荥澤縣。

    本居遼東塞外。

    正始中,幽州刺史毌丘儉伐其叛者,徙其餘種。

    始徙之時,戶落百數,子孫孳息,今以千計,數世之後,必至殷熾。

    此等皆可申谕發遣,還其本域”。

    阮種對策亦雲:“自魏氏以來,夷虜内附,鮮有桀悍侵漁之患。

    由是邊守遂怠,鄣塞不設,而令醜虜内居,與百姓雜處。

    邊吏擾習;人又忘戰;受方任者,又非其才;或以狙詐,侵侮邊夷;或幹賞啗利,妄加讨戮。

    夫以微羁而制悍馬,又乃操以煩策,其不制者,固其宜也。

    ”案駕馭異族,遠者宜結其歡心,緻其鄉慕;近者宜加之綏撫,使獲安生;而晉于此,殊為怠慢。

    敦煌今甘肅敦煌縣。

    段灼,世為西土著姓。

    從鄧艾破蜀有功。

    累遷議郎。

    武帝之世,屢陳時宜,辄見省覽。

    而身微宦孤,不見進叙,乃取長假還鄉裡。

    臨去,遣息上表,有雲:“臣前為西郡大守,西郡,後漢末置。

    今甘肅山丹縣南。

    被州所下己未诏書:羌、胡道遠,其但募取樂行,不樂勿強。

    臣被诏書,辄宣恩廣募,示以賞信。

    所得人名,即條言征西。

    其晉人自可差簡丁強,如法調取。

    至于羌、胡,非恩意告谕,則無欲度金城、河西者也。

    自往每興軍渡河,未嘗有變。

    故刺史郭綏,勸帥有方,深加獎厲,要許重報。

    是以所募,感恩利賞,遂立績效,功在第一。

    今州郡督将,并已受封,羌、胡健兒,或王或侯,不蒙論叙也。

    ”駕馭之失宜,可概見矣。

    不特此也,石勒父祖,本皆部落小帥。

    《載記》言其父周曷朱,性兇粗,不為群胡所附,每使勒代己督攝,部胡愛信之。

    邬人郭敬,邬縣,在今山西介休縣東北。

    陽曲甯驅,陽曲縣,今山西大原縣北。

    并加資贍。

    勒亦感其恩,為之力耕。

    大安中,并州饑亂,勒與諸小胡亡散,乃自雁門還依甯驅。

    北澤都尉劉監欲縛賣之,驅匿之獲免。

    勒于是潛詣納降都尉李川。

    路逢郭敬,泣拜言饑寒。

    敬對之流涕,以帶貨粥食之,并給以衣服。

    勒謂敬曰:“今日大餓,不可守窮。

    諸胡饑甚,宜誘将冀州就谷,因執賣之,可以兩濟。

    ”敬深然之。

    會建威将軍閻粹說并州刺史東赢公騰,高密文獻王泰之子。

    泰,宣帝弟。

    執諸胡于山東賣充軍實。

    騰使将軍郭陽、張隆虜群胡将詣冀州,兩胡一枷。

    勒時年二十餘,亦在其中。

    數為隆所歐辱。

    敬先以勒屬陽及兄子時。

    陽,敬族兄也,是以陽、時每為解請。

    道路饑病,賴陽、時而濟。

    既而賣與茌平人師歡為奴。

    茌平,今山東茌平縣。

    每耕作于野,常聞鼓角之聲。

    勒以告諸奴,諸奴歸以告歡,歡亦奇其狀貌而免之。

    歡家鄰于馬牧,與牧帥魏郡汲桑往來。

    勒以能相馬,自托于桑,後遂相結為群盜。

    案勒之見賣,固為亂時事,然必平時先有賣胡為奴之習,亂時乃思借以贍軍。

    《外戚傳》言大原諸部,以匈奴、胡人為田客,多者數千,石勒為郭敬、甯驅力耕,亦田客也。

    其中蓋亦未嘗無酋率之流如勒者,安得不怨而思叛也?郭敬、甯驅,蓋亦所謂豪桀,非獨汲桑。

    當風塵洞之時,而聽群胡散居内地,與之相結,安得不有橫逆之事?江統又言:“關中之人,百餘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17此言似失其實。

    殊不知曆代戶口,著籍之數,皆與實在生齒迥殊。

    統之言,蓋據當時著籍者言之也。

    以關中之土沃物豐,而其著籍之數,不過如此,郡縣之寡弱,可以概見,安能禦方張之寇?況又益之以怠弛無備,如阮種所雲者乎?劉衛辰降于苻堅,請田内地,堅許之。

    烏丸獨孤、鮮卑沒奕幹又降。

    堅初欲處之塞内。

    苻融以方當窺兵郡縣,為北邊之害,不如徙之塞外。

    其後勃勃卒為北邊之害,未始非堅之處置不善,有以啟之也。

    移中國之民于塞外,以啟窮荒;遷四夷降者于域中,以資駕馭;自為遠大之規。

    然遠圖不易速成,迂遠而闊于事情,或轉以招目前之患。

    以一時之務論,徙戎自為良策,而惜乎因循玩愒者不能行也。

     第三節 封建之制 言晉初之事者,多以其行封建為緻亂之原,其實非也。

    晉初封建之制,行之未必能召亂;而其制亦未嘗行。

    18其所以召亂者,實由其任宗室諸王大重,承州郡積重之後,而使之出專方任耳。

    其任諸王大重,論者多謂其出于欲保國祚之私,此亦僅得其一端。

    當時論者,自有一派,謂郡縣易招禍亂,封建可以維持于